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
---|---|
地名由来 一解:因山而名。许慎《说文解字》“阆,门高也”;乐史《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 二解:因水而名。谯周《巴记》“阆水迂曲,迳其三面”;《旧唐书·地理志》云:“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三解:因山水总概和地理形势而名。《阆中县志》(1993年版):“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中段,古称阆水;因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2006年11月,阆中被联合国地名研究机构确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历史沿革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江州。阆中县辖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南充及巴中恩阳河,岳池西部、北部,剑阁东南部。北邻葭萌(辖今广元、剑阁、旺苍、宁强、梓潼),东邻宕渠(辖今巴中、南江、通江、平昌、渠县、营山、广安、邻水、大竹、达州、宣汉、城口、万源),南邻垫江(辖今合川、铜梁、大竹、潼南、武胜)。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平元(194)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201)年,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东汉建安六(201)年至成汉嘉宁二(347)年,阆中为巴西郡治,东汉时,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八县。三国时,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四县。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十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东晋永和三(347)年至南朝梁天监七(508)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西魏恭帝元(554)年)至隋开皇三(583)年,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三(607)年,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十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隆州共辖8县。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唐开元元(713)年(713)为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唐天宝元(742)年,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758)年,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五代后唐天成四(929)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1071)年,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七县。 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阆州为保宁府,治阆中县,隶广元路,下辖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直隶四川,仍治阆中县,下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辖梓潼)、巴州(辖通江、南江)。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改隶绵阳直隶州,余不变。明洪武四(1371)年至崇祯十七(1644)年和清顺治八(1651)年至民国五(1916)年,川北道(民国二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治设阆中十余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明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八县。清代,川北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二十五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民国初,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营山、蓬安、仪陇、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县、乐至、潼南二十六县。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先后于阆中境内建立阆南县、阆中县和宗发市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198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地理环境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 物产资源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水资源 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立方米,“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立方米,地下水藏量5,833万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GW·hr。 荒山资源 丰富的荒山资源。该市有非耕地189万亩,其中有60%的是荒山、荒滩,宜于进行治理改造,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各类种养业。
|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江州。阆中县辖今阆中、苍溪、南部、仪陇、蓬安、西充、南充及巴中恩阳河,岳池西部、北部,剑阁东南部。北邻葭萌(辖今广元、剑阁、旺苍、宁强、梓潼),东邻宕渠(辖今巴中、南江、通江、平昌、渠县、营山、广安、邻水、大竹、达州、宣汉、城口、万源),南邻垫江(辖今合川、铜梁、大竹、潼南、武胜)。西汉初,汉高祖追念纪信诳楚安汉之功,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辖今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和岳池西部、北部,西充南部等地。其后,阆中辖区逐步缩小。 东汉兴平元(194)年,征东中郎将安汉赵题欲得巴名,建议三分巴郡,益州牧刘璋遂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201)年,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此后,阆中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川北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 东汉建安六(201)年至成汉嘉宁二(347)年,阆中为巴西郡治,东汉时,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八县。三国时,郡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四县。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十县。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东晋永和三(347)年至南朝梁天监七(508)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和北巴西郡治,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西魏恭帝元(554)年)至隋开皇三(583)年,阆中为隆州和盘龙郡治。西魏,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北周,州辖盘龙、南宕渠、金迁、白马4郡,盘龙郡辖县未变。隋开皇三年至大业三(607)年,阆内(阆中)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十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元年(618),巴西郡复改为隆州,阆内亦改为阆中。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县。武德七年省思恭入阆中,隆州共辖8县。唐高宗时,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任隆州刺史。元婴以为衙宇卑陋,遂大肆营建,华丽拟于宫苑,称为隆苑。唐开元元(713)年(713)为避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唐天宝元(742)年,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758)年,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五代后唐天成四(929)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曾置安德军。唐开元元年至北宋熙宁四(1071)年,州(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9县,熙宁四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阆州共辖七县。 元至元十三年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阆州为保宁府,治阆中县,隶广元路,下辖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直隶四川,仍治阆中县,下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辖梓潼)、巴州(辖通江、南江)。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改隶绵阳直隶州,余不变。明洪武四(1371)年至崇祯十七(1644)年和清顺治八(1651)年至民国五(1916)年,川北道(民国二年改为嘉陵道)亦治阆中。明代,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治设阆中十余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元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三县。明代,保宁府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州、通江、梓潼、巴州、南江两州八县。清代,川北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州共二十五州县,保宁府除减少梓潼县外,原辖州县未变。民国初,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营山、蓬安、仪陇、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县、乐至、潼南二十六县。 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先后于阆中境内建立阆南县、阆中县和宗发市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1984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阆中为历史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阆中撤县建市。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地理环境 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川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海拔328~888.8米。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阆中山脉分列嘉陵江东西,嘉陵江以东为大巴山脉,嘉陵江以西为剑门山脉。属大巴山脉的山体有蟠龙山、方山、龙山、大仪山等;属剑门山脉的山体有大罗山、仙桂山及其次级山体支脉。 物产资源 阆中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度,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动植物及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苕类、豆类;经济作物主产棉花、油菜、花生、药材;还盛产油桐、柑桔、梨、桃、李、杏等;畜牧养殖以蚕茧、猪、牛、羊、鸡、鸭、鱼为大宗产品;林木树种有柏、杉、榆、杨柳、桃金娘等60个科,120个属,共400余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1%。阆中先后被国家和四川省确定为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蚕桑、棉花、油桐和速生林生产基地。境内有唐山穹窿、石龙穹窿、仪陇背斜、土门场背斜、双合场背斜等油、气构造带,石油储量约2000万吨,天然气储量约20亿立方米,其中石龙穹窿构造带油、气已部分开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铀、石英砂等。 水资源 阆中溪沟遍布,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嘉陵江、东河、构溪河、西河、白溪壕,还有169条溪沟,由东、西两侧汇入中部的嘉陵江,且有6,400多处大小水利工程。年径流量6亿多立方米,“一江四河”年过境水量达249亿立方米,地下水藏量5,833万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千瓦。嘉陵江支流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10处,年发电量53.77GW·hr。 荒山资源 丰富的荒山资源。该市有非耕地189万亩,其中有60%的是荒山、荒滩,宜于进行治理改造,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各类种养业。 气候 行政区划 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 。 交通 和兰渝铁路,、过境。嘉陵江渠化工程,阆中机场。 经济 因为交通闭塞等相關原因,阆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1997年之后,上级代管市担心阆中升格,在政策层面挤压阆中,阆中的经济发展陷入很大困境。再加上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破产,对地方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后,阆中市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市的战略构想,向传统优势产业要资源。經過几年的发展,阆中城市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民生不断改善。2007年阆中市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扩权强县试点城市,在财政上脱离南充。财政经济直管后,阆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受益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影响,大批项目上马,彻底地改变了阆中的城市面貌。2010年实现GDP95亿元,财政总收入2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31.4%,首次突破3亿元;到2012年阆中GDP已达145亿元。随着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广南高速和兰渝铁路的開通,以及嘉陵江渠化工程,阆中机场的续建,阆中的经济建设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农业经济 阆中有60多万农业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阆中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吸引了一些扶贫资金。 特产 特产有保宁压酒、丝绸、保宁醋、干牛肉、半夏曲、白糖蒸馍等,其中丝绸织造的历史有两千多年,而保宁醋则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个体经济
|
(约1.661 kg)。 道尔顿原称原子质量单位(atomic mass unit,amu)、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 atomic mass unit,u),IUPAC于1993年提出以较短的名称“道尔顿”取代“统一原子质量单位”,IUPAP于2005年认可了道尔顿这个名称。 道爾頓常用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數值與換算 1Da = 1u g kg 1Da 或 1u 的CODATA推薦值為: 1 Da = 1 u = 1.660 540 2(10) kg(CODATA1986) 1 Da = 1 u = 1.660 538
|
unit,amu)、统一原子质量单位(unified atomic mass unit,u),IUPAC于1993年提出以较短的名称“道尔顿”取代“统一原子质量单位”,IUPAP于2005年认可了道尔顿这个名称。 道爾頓常用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數值與換算 1Da = 1u g kg 1Da 或 1u 的CODATA推薦值為: 1 Da = 1 u = 1.660 540 2(10) kg(CODATA1986) 1 Da = 1 u = 1.660 538 73(13) kg(CODATA1998) 1 Da = 1 u = 1.660 538 86(29) kg(CODATA2002) 1 Da = 1 u
|
淺設色畫,黑白雙馬,胡人騎一而控二。幅上宋徽宗題「韓幹真跡 丁亥御筆」八字。人物與馬俱極生動,徽宗瘦金體書題字亦挺勁,並有南唐御府藏印,為韓幹真跡無疑。 另有玉花駿、照夜白等駿馬圖。 著名作品 《牧馬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照夜白圖》,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外部參考 參考文獻 徐改(1995年),《中國古代繪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方延豪(1982年),《歷代畫壇百名家傳》。台北國家出版社 唐朝画家 开封人 西安人 Gan幹
|
名稱 「風水」一詞見於傳說是晉朝郭璞所作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營之風水。」,定義了風水是一種選擇地勢和方位,以藏風界水的聚氣之術。 風水術在近世又稱為「堪輿」、「青烏」、「青囊」、「相地∕相墓∕ 相宅」、「地理」等: 漢代雖有堪輿一詞,然當時,堪輿非指風水術,而是一種以月厭、值星與陰陽八會建立起來的擇日推占之術。堪為天道(指北斗雄神「建」左行於「天」)、輿為地道(指北斗雌神「厭」右行於「地」),藉由模擬天地之道的運行,推占擇日,是擇日古流派之一。明代以後,堪輿往往指風水,根據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謂地能載萬物如輿,故稱擇地人為堪輿也」。 青烏指青烏子,傳說中的風水師。 青囊是古代方技家、術數家存放器具的行囊,轉而代稱醫術、風水。 相地∕相墓∕相宅,是以風水術所相之對象稱名,即相地理、相墳墓、相屋宅。 地理本指山川土地的環境形勢,風水術盛行後成為風水代稱之一。 和風水有關的尚有「陰陽」 和「形法」二詞。前者來自《詩·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調查其亮處和暗處,勘查其水源),後人因此將公劉視為風水起源之一,也用陰陽來代稱風水。然陰陽一詞指涉甚廣,因此高度仰賴語境決定,如陳著〈見山說〉:「世業陰陽地理」,此處陰陽即是指看風水, 《唐六典》:「凡陰陽雜占、吉凶悔吝,其類有九」,此處陰陽指各種陰陽五行之術數。後者來自《漢書·藝文志》的分類,稱「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此分類兼有相人與相物,而非相宅相地之專名。 歷史 在夏商周三代的上古中國社會應當就有為城鎮及村落选址、建設宮殿,以及尋找喪葬處的地理勘查活動,如《詩經》記載:“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提到周人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土地阴阳向背,勘查水源,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不過這些活動可能還尚未包含後世風水術的神秘學色彩和陰陽五行理論,至多是以卜問來確定吉凶。 相地、相宅的地理勘查活動逐漸在秦漢時與術數聯繫起來,其基本理論源自《易经》卦象、干支和陰陽五行,分为相宅与相墳。目前發現最早接近後世風水術的文獻,來自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西的睡虎地秦簡,包含《日書》二種,《日書》甲種中有〈相宅∕宅居〉一篇文字,係有關人們如何選擇居住場所之事。雖然其理論較為簡樸,但已包含近似於風水術的內容。東漢時,王充的《論衡》提到當時有「圖宅術」用「五姓五音法」選擇住所方位。唐初時,呂才稱當時風水術非常盛行, 他說:“暨近代以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便近,或量墓田遠近,一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莫不擅加防害,遂使《葬書》一術,乃有百二十家。各說吉凶,拘而多忌。” 在隋唐時代,相地、相宅仍用「五姓五音法」。宋朝以後,大量的風水地理書籍湧現,相地不再限於五姓五音,而變為注重山、水之形勢(看巒頭),又用風水羅盤就方位定「氣」之吉凶(看理氣)的新派別,即江西的三合派,奉楊筠松為祖師。清代時,蔣大鴻批評三合風水,因而建立起新的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在住宅上,唐宋時期流行的主要是基於「五姓五音」的五姓宅法或《黃帝宅經》一類的陰陽宅法(此處是指住宅兩種不同類型的坐向為陰、陽宅)。後世流行用八卦位置評斷住宅吉凶的「八宅法」,在唐代敦煌遺書還只佔極少部份。三合派看住宅是用八卦方位加入生肖、干支、五行方位,三元派看住宅則是用屋主的生年九星搭配八卦方位。 理論 風水主要分為相住宅(又稱陽宅風水)及相墓地(又稱陰宅風水)。 相住宅以生人居住所或辦公廳舍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除了房舍之外,需一併留意的選擇要件包括屋外街道與排水、門位、屋內動線、神位擺放、廚灶位置、辦公座位等等。泛指三層樓以上的建築物內的單位堪察,稱之為相住宅。當然也因罕見的地理因數而有極少部份之例外,其中牽涉墓地之高深風水原理。住宅風水只關係一戶人之興衰。 相墓地以去世親人埋葬地點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選擇要領包括山脈走向(來龍)、水流向、穴位、埋棺深淺等,而且均需要嚴格擇日以配合先人與後人之八字,以及天上星宿、地下巒頭和有穴場的一切事物等之因數。當中竅秘一般人是不能知曉,絕大部份由古至於均是由地師口傳親授予其入室弟子,即使是父子關係沒有正式拜門都不可輕傳。只因真正的墓地風水好壞是有著可影響一族人以及其子孫興衰的力量。亦只有懂得勘察墓地之士,才會被視為是真正的風水師、勘輿學家或是「地師」。 流派 隋唐時代,相地、相宅的主要流派為「五姓五音法」。北宋官修的《地理新書》是隋唐風水的集大成著作,書中主要內容是五姓葬法和五姓宅法,另外還有陰陽宅法(如《黃帝宅經》一類)以及有關形勢的篇章,有極少部分的“丘延翰八卦法”是淨陰淨陽法的內容。唐代敦煌遺書中的宅經和葬書,多數是五姓宅經,其次是陰陽宅經,只有一篇是八宅經,葬書類中絕大部分都是五姓葬法的內容,在《司馬頭陀地脈訣》中除了五姓葬法外,還包含關於形勢的內容。 後來,宋代南方地區流行起看形勢的巒頭派和看方位的理氣派,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主流。清人丁芮樸《風水袪惑》:“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明代王褘《青岩叢錄》將風水擇地安墓之術,追溯自郭璞《葬書》二十篇,並稱後世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或稱為屋宇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前者即為理氣派,後者為巒頭派。 巒頭派源自江西贛州市興國縣三僚村和江西贛南地區,又稱巒頭派、巒山派、形法派、江西派、楊公風水等,可細分為大巒頭與小巒頭。大巒頭着眼于山川形勢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依據「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之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张建房或选房要「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 理气派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與占星術,論及“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易卦等相生相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局,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法是确定城市选址,建房,装潢的基本方法。主要術數為九宫八卦法”、“十二地支法”和“易卦法”。 主形勢者不看重理氣,認為「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如破碎欹斜,縱合卦例何為?」(《雪心賦》),主方位者強調理氣的重要,認為「形勢麄跡,陵遷谷變,增高益下,安知其為本來面目哉!察氣之理,乘生出煞,消納控制,精義入神。」(廖瑀《地理洩天機》)。大抵來說,後世多採取形巒、理氣相輔相成的看法,如明代風水名著《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徐善述認為「形勢審於未穴之先,先天之本體也;方位察於倒杖(立穴)之後,後天之妙用也……形勢、方位各極其趣,而地理之能事畢矣。」,清代堪輿大家姚廷鑾認為「巒頭為體,理氣為用。蓋巒頭猶人肢,五官具而成厥形,理氣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故巒頭理氣缺一不可。」。用山水形勢之地氣論定吉凶,不取諸家理氣者,以《雪心赋辨讹正解》的作者孟浩為代表,他認為「非巒頭之外又有理氣之說」,著有〈辯論卅篇〉針對八宅、九星、三合、卦例等理氣諸說加以駁斥。 楊筠松的真作,丁芮樸認為只有《撼龍經》與《疑龍經》。這兩本著作專言巒體、形勢,因此楊筠松或許是純粹的巒頭派。不過其傳人後來也吸納理氣之說,形成江西的三合派,奉楊筠松為祖師,既注重山、水之形勢(看巒頭),又用風水羅盤就方位定「氣」之吉凶(看理氣)。三合指的是該派用的理氣之法為「地支三合」,這是把五行和地支搭配,形成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三合。另有張九儀,其理氣雖屬三合家,於水法用賴布衣《催官篇》的天星水法,砂法運用亦與宗楊之三合家不同,後人稱為三合天星派。清代時,蔣大鴻、沈竹礽、張心言等 ,建立起新的理氣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三元派之名來自該派的三元九運之說,玄空一詞來自《天玉經》、《青囊奧語》的玄空卦。玄空風水主要分為玄空飛星派、玄空大卦派,前者是按九宮飛星圖排列九星定吉凶,後者是依照卦氣、卦運論斷吉凶。另有乾坤國寶(龍門八局)派,民國初年時楊藏華在臺灣傳出《三元地理乾坤國寶》,看先後天的八卦方位論斷吉凶,其「推靈氣算地運秘訣」,用三元九運之說。三合派、天星派、三元派/玄空風水、乾坤國寶派為現今風水術的主要派別。 另外還有用石敢當、八卦鏡等石、鏡鎮宅,用物品布置出八卦陣,用符籙避邪化煞,或懸掛「天官賜福」吉祥圖等各種祭祀和符籙之法,這些皆是風水師化煞催吉的手段,依附於各流派之中。 用語 龍;即龍脈、氣脈,為山脈的龍勢。
|
相宅」、「地理」等: 漢代雖有堪輿一詞,然當時,堪輿非指風水術,而是一種以月厭、值星與陰陽八會建立起來的擇日推占之術。堪為天道(指北斗雄神「建」左行於「天」)、輿為地道(指北斗雌神「厭」右行於「地」),藉由模擬天地之道的運行,推占擇日,是擇日古流派之一。明代以後,堪輿往往指風水,根據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謂地能載萬物如輿,故稱擇地人為堪輿也」。 青烏指青烏子,傳說中的風水師。 青囊是古代方技家、術數家存放器具的行囊,轉而代稱醫術、風水。 相地∕相墓∕相宅,是以風水術所相之對象稱名,即相地理、相墳墓、相屋宅。 地理本指山川土地的環境形勢,風水術盛行後成為風水代稱之一。 和風水有關的尚有「陰陽」 和「形法」二詞。前者來自《詩·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調查其亮處和暗處,勘查其水源),後人因此將公劉視為風水起源之一,也用陰陽來代稱風水。然陰陽一詞指涉甚廣,因此高度仰賴語境決定,如陳著〈見山說〉:「世業陰陽地理」,此處陰陽即是指看風水, 《唐六典》:「凡陰陽雜占、吉凶悔吝,其類有九」,此處陰陽指各種陰陽五行之術數。後者來自《漢書·藝文志》的分類,稱「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此分類兼有相人與相物,而非相宅相地之專名。 歷史 在夏商周三代的上古中國社會應當就有為城鎮及村落选址、建設宮殿,以及尋找喪葬處的地理勘查活動,如《詩經》記載:“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提到周人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土地阴阳向背,勘查水源,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不過這些活動可能還尚未包含後世風水術的神秘學色彩和陰陽五行理論,至多是以卜問來確定吉凶。 相地、相宅的地理勘查活動逐漸在秦漢時與術數聯繫起來,其基本理論源自《易经》卦象、干支和陰陽五行,分为相宅与相墳。目前發現最早接近後世風水術的文獻,來自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西的睡虎地秦簡,包含《日書》二種,《日書》甲種中有〈相宅∕宅居〉一篇文字,係有關人們如何選擇居住場所之事。雖然其理論較為簡樸,但已包含近似於風水術的內容。東漢時,王充的《論衡》提到當時有「圖宅術」用「五姓五音法」選擇住所方位。唐初時,呂才稱當時風水術非常盛行, 他說:“暨近代以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便近,或量墓田遠近,一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莫不擅加防害,遂使《葬書》一術,乃有百二十家。各說吉凶,拘而多忌。” 在隋唐時代,相地、相宅仍用「五姓五音法」。宋朝以後,大量的風水地理書籍湧現,相地不再限於五姓五音,而變為注重山、水之形勢(看巒頭),又用風水羅盤就方位定「氣」之吉凶(看理氣)的新派別,即江西的三合派,奉楊筠松為祖師。清代時,蔣大鴻批評三合風水,因而建立起新的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在住宅上,唐宋時期流行的主要是基於「五姓五音」的五姓宅法或《黃帝宅經》一類的陰陽宅法(此處是指住宅兩種不同類型的坐向為陰、陽宅)。後世流行用八卦位置評斷住宅吉凶的「八宅法」,在唐代敦煌遺書還只佔極少部份。三合派看住宅是用八卦方位加入生肖、干支、五行方位,三元派看住宅則是用屋主的生年九星搭配八卦方位。 理論 風水主要分為相住宅(又稱陽宅風水)及相墓地(又稱陰宅風水)。 相住宅以生人居住所或辦公廳舍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除了房舍之外,需一併留意的選擇要件包括屋外街道與排水、門位、屋內動線、神位擺放、廚灶位置、辦公座位等等。泛指三層樓以上的建築物內的單位堪察,稱之為相住宅。當然也因罕見的地理因數而有極少部份之例外,其中牽涉墓地之高深風水原理。住宅風水只關係一戶人之興衰。 相墓地以去世親人埋葬地點為目標的風水選擇,選擇要領包括山脈走向(來龍)、水流向、穴位、埋棺深淺等,而且均需要嚴格擇日以配合先人與後人之八字,以及天上星宿、地下巒頭和有穴場的一切事物等之因數。當中竅秘一般人是不能知曉,絕大部份由古至於均是由地師口傳親授予其入室弟子,即使是父子關係沒有正式拜門都不可輕傳。只因真正的墓地風水好壞是有著可影響一族人以及其子孫興衰的力量。亦只有懂得勘察墓地之士,才會被視為是真正的風水師、勘輿學家或是「地師」。 流派 隋唐時代,相地、相宅的主要流派為「五姓五音法」。北宋官修的《地理新書》是隋唐風水的集大成著作,書中主要內容是五姓葬法和五姓宅法,另外還有陰陽宅法(如《黃帝宅經》一類)以及有關形勢的篇章,有極少部分的“丘延翰八卦法”是淨陰淨陽法的內容。唐代敦煌遺書中的宅經和葬書,多數是五姓宅經,其次是陰陽宅經,只有一篇是八宅經,葬書類中絕大部分都是五姓葬法的內容,在《司馬頭陀地脈訣》中除了五姓葬法外,還包含關於形勢的內容。 後來,宋代南方地區流行起看形勢的巒頭派和看方位的理氣派,成為後世風水術的主流。清人丁芮樸《風水袪惑》:“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明代王褘《青岩叢錄》將風水擇地安墓之術,追溯自郭璞《葬書》二十篇,並稱後世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或稱為屋宇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前者即為理氣派,後者為巒頭派。 巒頭派源自江西贛州市興國縣三僚村和江西贛南地區,又稱巒頭派、巒山派、形法派、江西派、楊公風水等,可細分為大巒頭與小巒頭。大巒頭着眼于山川形勢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依據「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之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张建房或选房要「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 理气派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與占星術,論及“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易卦等相生相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局,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法是确定城市选址,建房,装潢的基本方法。主要術數為九宫八卦法”、“十二地支法”和“易卦法”。 主形勢者不看重理氣,認為「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如破碎欹斜,縱合卦例何為?」(《雪心賦》),主方位者強調理氣的重要,認為「形勢麄跡,陵遷谷變,增高益下,安知其為本來面目哉!察氣之理,乘生出煞,消納控制,精義入神。」(廖瑀《地理洩天機》)。大抵來說,後世多採取形巒、理氣相輔相成的看法,如明代風水名著《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徐善述認為「形勢審於未穴之先,先天之本體也;方位察於倒杖(立穴)之後,後天之妙用也……形勢、方位各極其趣,而地理之能事畢矣。」,清代堪輿大家姚廷鑾認為「巒頭為體,理氣為用。蓋巒頭猶人肢,五官具而成厥形,理氣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故巒頭理氣缺一不可。」。用山水形勢之地氣論定吉凶,不取諸家理氣者,以《雪心赋辨讹正解》的作者孟浩為代表,他認為「非巒頭之外又有理氣之說」,著有〈辯論卅篇〉針對八宅、九星、三合、卦例等理氣諸說加以駁斥。 楊筠松的真作,丁芮樸認為只有《撼龍經》與《疑龍經》。這兩本著作專言巒體、形勢,因此楊筠松或許是純粹的巒頭派。不過其傳人後來也吸納理氣之說,形成江西的三合派,奉楊筠松為祖師,既注重山、水之形勢(看巒頭),又用風水羅盤就方位定「氣」之吉凶(看理氣)。三合指的是該派用的理氣之法為「地支三合」,這是把五行和地支搭配,形成金木水火四局的生、旺、墓三合。另有張九儀,其理氣雖屬三合家,於水法用賴布衣《催官篇》的天星水法,砂法運用亦與宗楊之三合家不同,後人稱為三合天星派。清代時,蔣大鴻、沈竹礽、張心言等 ,建立起新的理氣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三元派之名來自該派的三元九運之說,玄空一詞來自《天玉經》、《青囊奧語》的玄空卦。玄空風水主要分為玄空飛星派、玄空大卦派,前者是按九宮飛星圖排列九星定吉凶,後者是依照卦氣、卦運論斷吉凶。另有乾坤國寶(龍門八局)派,民國初年時楊藏華在臺灣傳出《三元地理乾坤國寶》,看先後天的八卦方位論斷吉凶,其「推靈氣算地運秘訣」,用三元九運之說。三合派、天星派、三元派/玄空風水、乾坤國寶派為現今風水術的主要派別。 另外還有用石敢當、八卦鏡等石、鏡鎮宅,用物品布置出八卦陣,用符籙避邪化煞,或懸掛「天官賜福」吉祥圖等各種祭祀和符籙之法,這些皆是風水師化煞催吉的手段,依附於各流派之中。
|
湖泊中的冰 在平靜的水中,冰會先由岸邊開始生成,並產生薄薄的一層冰層在水域表面擴散,然後漸漸向下結凍。湖泊冰一般有四種類型:初形(Primary)、中形(secondary)、疊加形(superimposed)和結塊形(agglomerate)初形的冰最先出現。冰的中形接下來則以平行於熱量流動的方向,於初形冰的底下形成。而當雨或水流從冰的裂縫滲入時,便可能形成疊加形的冰。 當浮冰在風吹之下堆疊在湖岸時,便成為。 ,是和湖面垂直發展的柱狀冰,屬於的一種形式。 空中的冰 霧凇 當小水滴在冰冷的物體上結凍時,便形成霧凇。在晚上溫度降低且產生霧氣時,便可能觀察到這個現象。霧凇的成分中,很高的比例都是被困在結晶裡的空氣,所以它看起來較為白色不透明,並且密度只有純冰的四分之一。硬凇則相較之下密度較大。 冰珠 冰珠是固態降水的一種,由雪花落下時融化再凝固所形成,外形為半透明冰球,比雹還小。 冰雹 雪花 鑽石塵 冰的作用 食用(冰沙、食用冰块等) 食品保鲜 降温、冷却(使用工业冰块等) 體育活動(溜冰、冰上曲棍球等) 冰雕 特殊的冰 热冰:除了前面提到高压下形成的热冰之外,重水(D2O)在3.8℃时结冰,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热冰”。 一般被稱為乾冰的物質實際是二氧化碳的固體狀態,與水沒有關係。 参见 永凍冰
|
0.9998公克/立方公分"。在普通的大氣壓力下,水在4℃時,密度是最大的(約1.00公克/立方公分),並且隨著水分子漸漸結晶,總體密度逐漸變小。這是由於氫鍵的影響超過了分子間的凡得瓦力,導致水分子在固體時填充地較不緻密。冰的密度在溫度下降時會略微增加,並且在溫度達到 -180℃(93 K)時,密度變為0.9340公克/立方公分。 當水結冰的時候,它的體積會增加約9%。水在結冰時膨脹的效果是極為巨大的,結冰膨脹是風化現象中凍融風化的基礎原因,也會造成建築物地基的損壞和道路凹凸抬起。水管因結冰的壓力而爆裂,也是房屋漏水的常見原因。 這個現象所導致的結果是,冰(在其最常見的形式)會浮在液體的水中,這也是地表生物圈的重要特徵之一。許多科學家相信,假如冰沒有這種特性的話,大部分的天然水體將會暫時、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永久從上到下完全凍結,導致淡水和海水動植物的大量死亡。結冰時厚度恰到好處的薄冰層,在允許光線通過的條件下,同時防止了外界環境導致短期的極端溫度變化,如寒風吹過的情況。這為細菌和藻類菌落製造了一個有充分遮擋的環境。當海水結冰時,冰層中充斥著被鹽水填滿的複雜小通道,而維持細菌、藻類、橈足類和環節動物等生物的生存; 這反過來又為其他動物:如磷蝦和特化的魚(如博氏南冰鰧)提供食物; 並因此餵養了較大的動物,如皇帝企鵝和鬚鯨等。 當冰融化時,它會吸收約等於同等質量的水加熱至80℃的熱量。在熔化過程中,溫度會恆定地保持在0℃。而熔化時,外界加入的能量會被用來打破冰(水)分子之間的氫鍵。只有在足夠的氫鍵被破壞,冰的狀態已經變成可以被當作是液態水時,加入的能量才會使熱能(溫度)增加。在從冰變成水的過程中,斷裂氫鍵所消耗的能量被稱為熔解熱。 就和水一樣,冰在吸收可見光時,會因為氫氧鍵(O-H)的關係,主要吸收光譜上偏紅色的部分。與水相比,這種吸收略為向光譜能量較低的部分偏移。因此,冰看起來帶點藍色; 而且和液態水相比,帶有略為綠一點的顏色。因為吸收效應是累積的,顏色效應會隨著厚度的增加而加劇(或者如果因為內部反射,導致光需要在冰中通過較長的路徑的話)。在光線照射下,冰也可能因為有雜質吸收光,而呈現其它的顏色。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顏色主要由內含的雜質決定,而不是冰本身。例如,含有雜質的冰山(如:沉澱物、藻類、氣泡......)可能會出現棕色、灰色、或綠色。 冰的光滑性 最初,科學家認為冰會滑的原因是:當物體與冰接觸時,界面施加的壓力導致最表面的一層薄冰融化,並使得物體容易在冰水的交界滑動。例如,當溜冰鞋的刀片在冰面上施加壓力時,會將接觸部份的冰溶化,並在冰和刀片之間提供潤滑。這種解釋,也就是所謂的“壓力熔化論”,最初起源於19世紀。然而,它並沒有考慮當溜冰時冰的溫度低於-4.0℃的情況,而這在溜冰時往往很普遍。 另一個同樣古老的解釋是:表層的冰分子,和冰內部的其他部份結合得並不是很穩固(因此便如同液態水分子般的自由移動)。這些分子處於類似半液體的狀態,在不管多大或多小的壓力下,皆可以為物體提供潤滑。然而,這種假設的正確性,在使用掃描探針顯微鏡發現冰的摩擦係數應該很高後,受到了質疑。 在20世紀,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解釋 :摩擦生熱,即摩擦時所產生的熱量是冰層融化的主要原因。然而,這個理論不能充分解釋為什麼即使在零度以下的氣溫,站立在冰上時仍然容易滑倒。 最近幾年,針對冰的實際摩擦狀況,出現了一個考慮所有上述摩擦機制的綜合理論。這個模型對冰的摩擦情形進行數據分析,並且針對各種材料,以溫度的變化和滑動速度來做量化計算。在仔細計算常見的情況(如冬季運動和冰上的車輪)後發現,“摩擦加熱”所產生的冰層表面熔融,是造成冰容易滑動的主要原因。 冰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冰是全球氣候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水循環的部份起著重要的作用。冰川和積雪是淡水的重要儲存機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可以昇華或融化,並重新變成淡水加入循環。融雪也是季節性清水的重要來源。世界氣象組織由產地、規格、形狀、影響......等定義了許多種不同名稱的冰。其中,天然氣水合物,是指其晶格內含有天然氣分子的冰形態。 海洋中的冰 海洋中的冰,可能以漂浮在水中的浮冰形式,或著是以固定在海岸線或海底的固著形式出現。從冰架或冰川剝落下來的大量冰塊,可能形成巨大的冰山。有時海冰會因海流和風所產生的壓力,而互相碰撞擠壓,而且形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高達12公尺(超過四層樓)的高聳山脊。船隻在通過充滿海冰的區域時,一般都會選擇穿過不同冰體之間海面的較空曠處,或著必須使用一種特殊的船舶 - 破冰船。 陸地上的冰 陸地上的冰體大小相差極端,覆蓋範圍從最大型的冰蓋、到更小的冰帽和冰原、至冰川和流動的碎冰、山上的雪線、平地的雪地......不等。
|
Alberta Printable Hex boards on A4 or A3 paper, for use with standard Go stones Game of Hex mathematic analysis and solution by Edouard Rodrigues HexWiki a wiki dedicated to Hex 程式 楊靖的網站(英文),8×8和7×7的必勝Java程式(程式先行) Queenbee Six,Linux的程式 Hexy ,Windows的程式 數學遊戲
|
history, classification and complexity Game of Hex at MathWorld with links to related mathematical papers 1×1 to 6×6 opening strategy by Jack van Rijswijck of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
基督徒的分布方面,大約90%的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徒佔多數的國家(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等),只有約10%的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徒佔少數的國家(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亞洲除北亞以外)。各地分布方面,25%生活在歐洲,37%生活在美洲,24%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亞太地區佔13%。將近一半(48%)居住在基督徒數量最多的10個國家中,其中3個在美洲(美國、巴西、墨西哥),2個在歐洲(俄羅斯、德國),兩個在亞太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3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這一分布反映了基督教的全球影響。 中国官方在2018年發佈的報告指出,中国基督徒整體人數已達4,400多萬人,其中包含3,800多萬新教徒與約600萬天主教徒。而外界評估則指包含躲避政府干預的地下教會信徒,中國基督徒總數可能達一億人,但其真實性在中國政府的管制下難以驗證。 批评与護教行為 基督教与暴力 基督教的傳播在經過三個階段,包括羅馬帝國(第一階段),中世紀歐洲(第二階段),到地理大发现(第三階段),使基督教傳播至全世界,但期間不少有帝國主義及暴力成分,如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及殖民主義等,在宗教改革后數百年在歐洲進行的戰爭更影響基督教的發展。 基督教與科學和自由意志的爭議 無神論者批評基督教反科學(例如:反對達爾文的演化論),並且反人類的自由意志。(例如:巴别塔事件,就被一些人批評這件事違反自由意志) 對文化的影響 基督教美術 基督教建築 基督教音樂 基督教文學 以基督教為材的現代藝術。 現代基督教美術 現代基督教建築 福音音樂(Gospel) 當代基督教音樂(CCM) 華人基督教音樂 現代基督教文學 重要人物 初期 耶穌基督 保罗或譯保祿 彼得或譯伯多祿 安得烈或譯安德肋 公義者雅各 坡旅甲 帕皮亞 教父时期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羅馬的革利免 特土良 居普良 俄利根 圣奥古斯丁 耶柔米 安波羅修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 大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 聖伯爾納鐸 宗教改革以来 圣依纳爵·罗耀拉 揚·胡斯 馬丁·路德 加爾文 慈運理 约翰·卫斯理 约翰·纽曼枢机 愛德華滋 司布真 查爾斯·芬尼 約翰·納爾遜·達秘 約瑟斯密 班傑明·威爾斯·牛頓 喬治·慕勒 約翰·貝勒特 伊凡·羅伯斯 賓路易師母 巴辛 重要城市 基督教並沒有像伊斯蘭教的麥加那样的必須前往朝聖的聖城,其朝聖無時間要求,但朝聖是古今基督宗教的一個重要項目(見聖年),古時作悔罪的行程,現今作反思信仰的行動。 下面是基督宗教歷史中涉及到的幾個重要城市。除了少數城市之外,多數都位於巴勒斯坦境內。由於巴勒斯坦是耶穌在世時生活、以及基督教早期發展的地方,基督徒常將巴勒斯坦別稱為「聖地」。 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发生其他众多圣经事件的地方。基督教建立後,城內許多出現在聖經內的地點都建有教堂作紀念、並作為朝聖地。 伯利恆(或譯為白冷):耶稣的出生地。 拿撒勒(天主教稱納匝勒):耶稣長大的地方,耶穌因而又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安提阿(或譯為安提約基雅):基督教向羅馬帝國開展的中心。 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心,歷任教宗的駐地。在前往耶路撒冷受阻的年代,該城做為替代耶路撒冷之聖地地位的地方(見特級宗座聖殿)。 君士坦丁堡: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滅亡為止,仍然是東正教的中心。 亞歷山卓:作為五牧首之一的座堂所在地,該地也是東方正統教會的中心。 参见 基督、基督徒 教父、经院学者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聖公宗
|
批评与護教行為 基督教与暴力 基督教的傳播在經過三個階段,包括羅馬帝國(第一階段),中世紀歐洲(第二階段),到地理大发现(第三階段),使基督教傳播至全世界,但期間不少有帝國主義及暴力成分,如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及殖民主義等,在宗教改革后數百年在歐洲進行的戰爭更影響基督教的發展。 基督教與科學和自由意志的爭議 無神論者批評基督教反科學(例如:反對達爾文的演化論),並且反人類的自由意志。(例如:巴别塔事件,就被一些人批評這件事違反自由意志) 對文化的影響 基督教美術 基督教建築 基督教音樂 基督教文學 以基督教為材的現代藝術。 現代基督教美術 現代基督教建築 福音音樂(Gospel) 當代基督教音樂(CCM) 華人基督教音樂 現代基督教文學 重要人物 初期 耶穌基督 保罗或譯保祿 彼得或譯伯多祿 安得烈或譯安德肋 公義者雅各 坡旅甲 帕皮亞 教父时期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羅馬的革利免 特土良 居普良 俄利根 圣奥古斯丁 耶柔米 安波羅修 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 大阿尔伯特 托马斯·阿奎那 聖伯爾納鐸 宗教改革以来 圣依纳爵·罗耀拉 揚·胡斯 馬丁·路德 加爾文 慈運理 约翰·卫斯理 约翰·纽曼枢机 愛德華滋 司布真 查爾斯·芬尼 約翰·納爾遜·達秘 約瑟斯密 班傑明·威爾斯·牛頓 喬治·慕勒 約翰·貝勒特
|
,,, 鐵路 廣茂鐵路:佛山站 地鐵 廣佛線的车站有瀾石站、魁奇路站、季華園站、同濟路站、祖廟站、普君北路站、朝安站 佛山地鐵2號線的车站有南莊站、湖涌站、綠島湖站、智慧新城站、張槎站、石灣站、沙崗站、魁奇路站、石梁站、灣華站 佛山地铁3号线的车站有镇安站、季华六路站、亚艺公园站、湾华站 风景名胜 中山公園 南风古灶 佛山梁園 通济桥
|
行政区划 2003年1月8日禅城区挂牌成立时,下辖五个镇和八个街道:石湾镇、张槎镇、澜石镇、环市镇、南庄镇、城南街道、江湾街道、升平街道、永安街道、同济街道、普君街道、祖庙街道和城门头街道。9月19日,禅城区下辖区划改为一个镇和八个街道:南庄镇、张槎街道、环市街道、澜石街道、石湾街道、城南街道、祖庙街道、升平街道、普君街道。2005年3月,石湾街道更名为石湾镇街道。 2006年6月29日,禅城区下辖区划改为一个镇和三个街道:。 交通 公路 ,,, 鐵路 廣茂鐵路:佛山站 地鐵 廣佛線的车站有瀾石站、魁奇路站、季華園站、同濟路站、祖廟站、普君北路站、朝安站 佛山地鐵2號線的车站有南莊站、湖涌站、綠島湖站、智慧新城站、張槎站、石灣站、沙崗站、魁奇路站、石梁站、灣華站 佛山地铁3号线的车站有镇安站、季华六路站、亚艺公园站、湾华站 风景名胜 中山公園 南风古灶 佛山梁園 通济桥
|
生平 幼年经趙孟頫指授畫法,山水學郭熙,人物學唐,尤精水墨花鳥,仿效黄筌父子勾勒,以山水皴染,深淺有致,得寫生之妙,也有較少的設色富麗。 作品 《松亭會友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蓮池禽戲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蓮池禽戲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山行旅圖》,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鷹逐畫眉》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桃竹春禽》軸,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竹石集禽》,藏於上海博物館 《秋景鶉雀》、《良常草堂》等圖。 W王
|
北岸: 埃及 約旦 以色列 参考文献 陆间海 東非大裂谷 印度洋陸緣海 埃及海域 蘇丹海域 厄立特里亞海域 吉布地海域 以色列海域 約旦海域 沙烏地阿拉伯海域 葉門海域 埃及-蘇丹邊界 厄立特里亞-蘇丹邊界 吉布地-厄立特里亞邊界 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邊界 海洋生態區域 吉布地生態區域
|
陆间海 東非大裂谷 印度洋陸緣海 埃及海域 蘇丹海域 厄立特里亞海域 吉布地海域 以色列海域 約旦海域 沙烏地阿拉伯海域 葉門海域 埃及-蘇丹邊界 厄立特里亞-蘇丹邊界 吉布地-厄立特里亞邊界 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邊界 海洋生態區域 吉布地生態區域 埃及生態區域 厄利垂亞生態區域 以色列生態區域 約旦生態區域
|
女性權利 文化研究 1990年代潮流
|
1990年代潮流 1990年代新創詞語
|
時尚設計的作品圖集 參見 高級服裝定製 elbiseye göre saç modelleri 参考资料 设计 時尚
|
大中華地區 時尚設計的作品圖集 參見 高級服裝定製 elbiseye göre saç modelleri 参考资料
|
#↖ : 百葛 (北京六环路) S↓ S↑ : 百葛服务区 〒↘ ×× ×× 〒↖ : 科技园 〒↘ ×× ×× 〒↖ : 昌平南环 〒↘ ×× ×× 〒↖ : 昌平西关 ×× 〒↙ 〒↗ ×× : 昌平西关西 〒↘ ×× ×× 〒↖ : 陈庄 ×× 〒↙ 〒↗ ×× : 南口 ×× ×× ×× 〒↖ : 南站村 〒↘ 〒↙ ×× ×× : 居庸关 〒↘ ×× ×× ×× : 水关 〒↘ 〒↙ ×× ×× : 岔道城 〒↘ ×× ×× 〒↖ : 八达岭长城 〒↘ 〒↙ 〒↗ 〒↖ : 营城子 (延庆支线) 〒↘ 〒↙ 〒↗ 〒↖ : 康庄 ¥↓ ×× :
|
服务区; ↓ = 下行方向; ↑ = 上行方向; × = 不具备; ↘ = 下行出口; ↙ = 下行入口; ↗ = 上行出口; ↖ = 上行入口; 北京段 # : 马甸桥 (北京三环路) # : 健翔桥 (北京四环路) ¥↓ ¥↑ : 清河主线收费站 注:下 行 || 上 行 出口|入口||出口|入口 #↘ #↙ #↗ #↖ : 上清 (北京五环路) 〒↘ ×× ×× 〒↖ : 清河北 〒↘ ×× ×× 〒↖ : 西三旗 ×× 〒↙ 〒↗ ×× : 西三旗北 〒↘ ×× ×× 〒↖ : 回龙观 〒↘ 〒↙ 〒↗ 〒↖ : 北安河 〒↘ ×× ×× 〒↖ : 沙河 〒↘ 〒↙ 〒↗ 〒↖ : 小汤山 #↘ #↙ #↗ #↖ : 百葛 (北京六环路) S↓ S↑ : 百葛服务区 〒↘ ×× ×× 〒↖ :
|
:涿州-大兴机场-廊坊 :北京-天津-塘沽 :市区-大兴机场 (兴延高速公路、延崇高速公路):北京-延庆-崇礼 全线在建或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包括: 省级高速公路 :昌平-平谷,规划中 :密云-采育,规划中 :燕山-采育,规划中 :密云-涿州,规划中 :霞云岭-采育,规划中 京秦京平联络线高速公路:连接和,规划中 国道沿线技术等级为高速公路的路段 :市区-密云,规划中 京津冀跨省市省级高速公路 (京兰高速公路):北京-蔚县-兰州,在建中 S3901 (南北航站楼联络线):连接、和新机场南航站楼,并向南延伸至德州,规划中 国道 中国国道中“1”字开头的国道以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从北京到沈阳的起顺时针排列,编号递增,直至从北京到加格达奇的。此外,还有环北京的从高碑店到高碑店的。 这些国道的北京段可能分别以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出现。例如和在市区到顺义并行的路段又称京顺路,在市区到通州又称为长安街东延长线,而在六里桥至大瓦窑桥的路段是京港澳高速的辅路,从市区到石景山的路段又称阜石路,而从马甸桥到昌平的路段是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辅路或称昌平路。 市内交通 市内道路 北京老城区(二环以内)的城市道路是棋盘式的格局,横平竖直。 东西方向的道路有长安街(从复兴门到建国门),平安大街(从东四十条豁口到车公庄)、广安大街(从广安门到广渠门)。南北方向的道路有中轴线,以及从玉蜓桥到雍和宫的东线,和开阳桥到积水潭桥的西线。东线路过方庄、红桥、崇文门、东单、东四、北新桥、雍和宫; 西线路过菜市口、宣武门、西单、西四、新街口。 因为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的原因,北京的中轴线分为北中轴和南中轴,北中轴从地安门向北,经鼓楼、北辰路,达奥体中心; 南中轴从前门向南经天桥、永定门,达三营门。南中轴和104国道重合。 北京外围的城市道路则是环形加放射性的格局。 北京规划建设的城市快速路网由北京有五条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和六环路)以及若干城市快速联络线,包括: 已建成有11条联络线 京承高速联络线 机场高速联络线 通惠河北路 京哈高速联络线 菜户营南路 莲石路 阜石路 万泉河路 学院路 德外大街 广渠路 建设中有3条联络线 蒲黄榆路 丰北路 西外大街 准备中有5条联络线 京密路 姚家园路 京沪高速联络线 南中轴路 京新高速联络线 交通拥堵 北京的道路系統,基本上是採取輻射狀規劃而成的,此設計雖然方便市郊間的往來,但也導致上下班時,周圍郊區的車流全部往市中心移動,而導致市區的重要幹道,都塞滿了自郊區來通勤的車流。 市政府已经建立许多环路中间的联络线。2004年9月28日 (官方开通日) / 2004年9月30日 (实际开通日),京承高速公路三四环路联络线出京方向部分开通。
|
:北京-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部分仍在建设中。 (京承高速、京開高速):大慶-承德-北京-開封-廣州 :张家口-承德-平谷-涿州-张家口,承平段规划中。 省级高速公路 :北京-承德 :市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北七家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连接和 :市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连接和 会都快速路:怀柔-雁栖镇 国道沿线技术等级为高速公路的路段 (曾称京哈高速公路):通州-燕郊。 :市区-通州 :北京-开封 京津冀跨省市省级高速公路 (机场南线高速公路、京蓟高速公路、京平高速公路):北京-平谷-蓟州-天津 :涿州-大兴机场-廊坊 :北京-天津-塘沽 :市区-大兴机场 (兴延高速公路、延崇高速公路):北京-延庆-崇礼 全线在建或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包括: 省级高速公路 :昌平-平谷,规划中 :密云-采育,规划中 :燕山-采育,规划中 :密云-涿州,规划中 :霞云岭-采育,规划中 京秦京平联络线高速公路:连接和,规划中 国道沿线技术等级为高速公路的路段 :市区-密云,规划中 京津冀跨省市省级高速公路 (京兰高速公路):北京-蔚县-兰州,在建中 S3901 (南北航站楼联络线):连接、和新机场南航站楼,并向南延伸至德州,规划中 国道 中国国道中“1”字开头的国道以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从北京到沈阳的起顺时针排列,编号递增,直至从北京到加格达奇的。此外,还有环北京的从高碑店到高碑店的。 这些国道的北京段可能分别以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出现。例如和在市区到顺义并行的路段又称京顺路,在市区到通州又称为长安街东延长线,而在六里桥至大瓦窑桥的路段是京港澳高速的辅路,从市区到石景山的路段又称阜石路,而从马甸桥到昌平的路段是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辅路或称昌平路。 市内交通 市内道路 北京老城区(二环以内)的城市道路是棋盘式的格局,横平竖直。 东西方向的道路有长安街(从复兴门到建国门),平安大街(从东四十条豁口到车公庄)、广安大街(从广安门到广渠门)。南北方向的道路有中轴线,以及从玉蜓桥到雍和宫的东线,和开阳桥到积水潭桥的西线。东线路过方庄、红桥、崇文门、东单、东四、北新桥、雍和宫; 西线路过菜市口、宣武门、西单、西四、新街口。 因为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的原因,北京的中轴线分为北中轴和南中轴,北中轴从地安门向北,经鼓楼、北辰路,达奥体中心; 南中轴从前门向南经天桥、永定门,达三营门。南中轴和104国道重合。 北京外围的城市道路则是环形加放射性的格局。 北京规划建设的城市快速路网由北京有五条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和六环路)以及若干城市快速联络线,包括: 已建成有11条联络线 京承高速联络线 机场高速联络线 通惠河北路 京哈高速联络线 菜户营南路
|
首都机场高速全长18.735公里,路基宽34.5米,双向6车道,两侧路边各设有3米宽的紧急停车带。沿线有立交桥8座,跨河桥2座,通道桥9座,路基路面结构层共67厘米厚。 速度限制 高速最左侧车道为小客车专用道,最高时速120公里,最低时速100公里;中间车道最高时速为100公里,最低时速为80公里;右侧行车道最高时速为100公里,最低时速为60公里。距离终点1.5公里处,时速减为80公里;距离终点500米处,限速减为40公里。 收费 该高速为收费公路,机场方向收费5元,进京方向免费。持京承高速黄港收费站去往京平高速方向、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岗山收费站市区方向、京平高速吴各庄收费站市区方向的通行票据,在当日通行天竺收费站时,可验票免费通行一次。 互通枢纽及服务设施 参考资料
|
机场高速公路(京高速S12)是连接北京市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于1993年通车。 机场高速从三环三元桥起,连接三、四和五环路,与机场南线交叉后到达首都机场1、2号航站楼。其延长线(三元桥至东直门北桥段)并不作为其一部分,而被视作城市快速路。 历史 1992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首都机场高速正式开工兴建。1993年9月14日,全线竣工通车。在首都机场高速通车前,前往机场通常要行驶京密路。 2004年9月,首都机场高速开始实行分车道限速,取消超车道,成为中国第一条按照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限速的高速公路。 2011年,首都机场高速调整道路通行收费标准。机场方向收费标准由每车次10元调整为5元,进京方向停止收费。 路况
|
地理 巢湖位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断陷盆地南部,形成与更新世发育的河谷平原上,距今约一万年,属于河成型湖泊,当时面积约有2000km²。湖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四周分布着银屏山、凤凰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等,流域总面积13130km²,其中巢湖闸上面积9130km²,闸下面积4000km²。流域内河流共33条,分别属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兆河、裕溪河7大水系,其主要出入河流有9条,分别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境内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柘皋河、双桥河、兆河、白石天河(白石天河后汇引入杭蚌河)、裕溪河等河,以及流经六安市舒城县与合肥市肥西县的杭埠河,其中入湖水量最大的是杭埠河,约占总入湖水量的60%左右。裕溪河是巢湖唯一的出水通道,同时最后经由裕溪口汇入长江。 风景名胜 巢湖风景秀美,沿湖周围名胜古迹众多,1987年8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规划范围1586平方公里,分17个景区和3个景观带,著名的景区、景点有五大国家森林公园:四顶山、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三大温泉:半汤、香泉、汤池,五大溶洞:仙人洞、紫薇洞、王乔洞、华阳洞、泊山洞,两大岛:姥山岛、孤山岛,三大古镇:长临河、六家畈、三河等。 位于湖心的姥山岛,是湖中最大的岛,面积0.86平方千米,海拔115米,岛上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山巅的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塔身七层,高51米。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李鸿章倡导,委任江苏补用道吴毓芬续建,完成7层。塔身由条石垒砌而成,八角飞檐,内有135级石阶可登,砖雕佛像共802尊,但塔中佛像后来多毁于文革。 渔业基地 巢湖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出产的银鱼、虾米、螃蟹被誉为“三珍”。
|
地理 巢湖位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断陷盆地南部,形成与更新世发育的河谷平原上,距今约一万年,属于河成型湖泊,当时面积约有2000km²。湖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四周分布着银屏山、凤凰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等,流域总面积13130km²,其中巢湖闸上面积9130km²,闸下面积4000km²。流域内河流共33条,分别属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兆河、裕溪河7大水系,其主要出入河流有9条,分别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境内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柘皋河、双桥河、兆河、白石天河(白石天河后汇引入杭蚌河)、裕溪河等河,以及流经六安市舒城县与合肥市肥西县的杭埠河,其中入湖水量最大的是杭埠河,约占总入湖水量的60%左右。裕溪河是巢湖唯一的出水通道,同时最后经由裕溪口汇入长江。 风景名胜 巢湖风景秀美,沿湖周围名胜古迹众多,1987年8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规划范围1586平方公里,分17个景区和3个景观带,著名的景区、景点有五大国家森林公园:四顶山、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三大温泉:半汤、香泉、汤池,五大溶洞:仙人洞、紫薇洞、王乔洞、华阳洞、泊山洞,两大岛:姥山岛、孤山岛,三大古镇:长临河、六家畈、三河等。 位于湖心的姥山岛,是湖中最大的岛,面积0.86平方千米,海拔115米,岛上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山巅的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塔身七层,高51米。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李鸿章倡导,委任江苏补用道吴毓芬续建,完成7层。塔身由条石垒砌而成,八角飞檐,内有135级石阶可登,砖雕佛像共802尊,但塔中佛像后来多毁于文革。 渔业基地 巢湖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出产的银鱼、虾米、螃蟹被誉为“三珍”。 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过度捕捞和水质恶化等原因,巢湖的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2002年至2004年间的调查共发现鱼类9目16科54种,主要以鲤科鱼类为主(35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种类数减少了40种。不但鱼的种类减少,总量也不断减少。2010年2月1日起,巢湖开始实施为期6个月的禁渔,期间将放流各类鱼苗4000多万尾。8月17日开捕后,渔民普获高产,单船捕捞银鱼者日均产量超过1000斤,高产的达2000斤,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在禁渔的同时,推进人工养殖,目前仅居巢区就已建成生态养殖基地6.8万亩。 湿地 巢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湿地,已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生活有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2008年至2009年在湖区的调查共发现鸟类15目33科103种,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3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3种。
|
÷ 4) 4 = = −44 + 4! + 4! 5 = = (44 − 4!)÷ 4 6 = = 4.4 + 4 ×.4 7 = = 44 ÷ 4 − 4 8 = = 4.4 −.4 + 4 9 = = 44 ÷ 4 −√4 10 = 4 ÷√4 + 4 *√4 = (44 − 4) ÷ 4 11 = (4!+ 4)÷ 4 + 4 = (4! + 4) ÷ 4 + 4 12 = = (44 + 4) ÷ 4 13 = (4 −.4)÷.4 + 4 = 44 ÷ 4 +√4 14 = 4 ×(4 −.4)−.4 = 4 + 4 + 4 +√4 15 = = 44 ÷ 4 +
|
44 2 = = (44 + 4) ÷ 4! 3 = = (4 −√4) +(4 ÷ 4) 4 = = −44 + 4! + 4! 5 = = (44 − 4!)÷ 4 6 = = 4.4 + 4 ×.4 7 = = 44 ÷ 4 − 4 8 = = 4.4 −.4 + 4 9 = = 44 ÷ 4 −√4 10 = 4 ÷√4 + 4 *√4 = (44 − 4) ÷ 4 11 = (4!+ 4)÷ 4 + 4 = (4! + 4) ÷ 4 + 4 12 = = (44 + 4) ÷ 4 13 = (4 −.4)÷.4 + 4 = 44 ÷ 4 +√4 14 = 4 ×(4 −.4)−.4 = 4 + 4 + 4 +√4 15 = = 44 ÷ 4 + 4 16 = = (44 − 4) ×.4 17 = = (44 + 4!)÷ 4 18 = 4 ×
|
简介 在各种色彩模型中,对此色彩属性都有明确的术语。在 Munsell 和 HSV 色彩模型中,使用术语色值表示此属性。而 HSL 色彩模型、 HCL 色彩空间和 CIELAB 色彩空间使用术语明度表示此属性。 在其中一些色彩模型中(如Munsell、HCL 和 CIELAB),明度或色值使用的是绝对数值。例如,在 Munsell 中,明度值为0的颜色是纯黑色,明度值为10的颜色是纯白色。所有可辨别的色彩,明度值必须介于这两个值之间。 在 HSL 和 HSV 色彩模型中,明度或色值使用的是相对数值。两个系统都使用三维坐标表示色彩。在 HSV 色彩模型中,所有三维坐标值为0的表示为纯黑色。当色相和饱和度保持不变时,增加这个数值会增加色彩明度。当色相和饱和度保持不变时,设定明度值为 1 为此色彩明度最高的状态。 HSL 类似,只是明度数值为 1 时色彩为纯白色。在这两种色彩模型中,当色彩具有相同的明度和饱和度时,绝对明度由色相决定:黄色比蓝色更亮。 在减色(例如,颜料)中,可以通过分别向颜色添加白色或黑色来实现色调变化。当然,这也同时降低了色彩饱和度。 明暗对照法 和 暗色调主义 都利用明度的戏剧性对比来增强艺术的戏剧性。艺术家也可以上阴影色调,微妙的操控色彩明度。 明度和人类感知 使用 HSL、HSV 或类似的色彩模型,因其忽略了颜色外观的复杂性,很好的服务于色彩管理。例如选择单一颜色。在计算历史上的某个时间(1970 年代高端图形工作站或 1990 年代中期消费者台式机),当更复杂的色彩模型在计算上过于昂贵时,计算机色彩空间的使用会权衡计算速度和人类视觉感知相关性。 HSL 和 HSV
|
色彩模型、 HCL 色彩空间和 CIELAB 色彩空间使用术语明度表示此属性。 在其中一些色彩模型中(如Munsell、HCL 和 CIELAB),明度或色值使用的是绝对数值。例如,在 Munsell 中,明度值为0的颜色是纯黑色,明度值为10的颜色是纯白色。所有可辨别的色彩,明度值必须介于这两个值之间。 在 HSL 和 HSV 色彩模型中,明度或色值使用的是相对数值。两个系统都使用三维坐标表示色彩。在 HSV 色彩模型中,所有三维坐标值为0的表示为纯黑色。当色相和饱和度保持不变时,增加这个数值会增加色彩明度。当色相和饱和度保持不变时,设定明度值为 1 为此色彩明度最高的状态。 HSL 类似,只是明度数值为 1 时色彩为纯白色。在这两种色彩模型中,当色彩具有相同的明度和饱和度时,绝对明度由色相决定:黄色比蓝色更亮。 在减色(例如,颜料)中,可以通过分别向颜色添加白色或黑色来实现色调变化。当然,这也同时降低了色彩饱和度。 明暗对照法 和 暗色调主义 都利用明度的戏剧性对比来增强艺术的戏剧性。艺术家也可以上阴影色调,微妙的操控色彩明度。 明度和人类感知 使用 HSL、HSV 或类似的色彩模型,因其忽略了颜色外观的复杂性,很好的服务于色彩管理。例如选择单一颜色。在计算历史上的某个时间(1970 年代高端图形工作站或 1990 年代中期消费者台式机),当更复杂的色彩模型在计算上过于昂贵时,计算机色彩空间的使用会权衡计算速度和人类视觉感知相关性。 HSL 和 HSV 是 RGB 颜色模型的简单变换。HSL 和 HSV 保留了与人类视觉感知无关的 RGB 立方体中的对称性,使其 R ,G 和 B 角与中性轴等距,并围绕中性轴等距分布。如果我们在更为照顾到感知均匀的色彩空间(例如CIELAB )中绘制 RGB 色域,则很明显红色、绿色和蓝色具有不同的明度或饱和度,及不均匀分布的色相。此外,不同的 RGB 显示器使用不同的原色,因此具有不同的色域。因为 HSL 和 HSV 是纯粹参考某些 RGB 空间定义的,所以它们不是绝对颜色空间:要精确指定颜色不仅需要报告 HSL 或 HSV 值,还需要报告它们所基于的 RGB 空间的特征,包括使用中的伽马校正。 如果我们拍摄一张图像,提取图像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值,然后将它们与色彩科学家定义的不同色彩空间的明度数值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迅速地从视觉上得出差异。例如,以下喷火表演的图像(图 1),原始图像采用
|
1914年5月22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梅志生于南昌。父亲屠伯恺是清朝秀才,教书为生,家庭贫困。1931年,梅志随全家迁居上海后,经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3年夏,梅志在左联结识了胡风,在胡风指导下开始写作。1933年底,与胡风结婚。1934年写成散文《受伤之夜》,自此以笔名“梅志”发表作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胡风、梅志夫妇携长子张晓谷去武汉,后转重庆。梅志在重庆生下女儿张晓风。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人撤退,一部分赴香港,一部分赴延安去,胡风一家被安排去香港。到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胡风一家随“抢救文化人”的东江游击队抵达桂林,在桂林居住一年后又回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胡风一家才回到上海。胡风因一直从事左翼文艺,上了中国国民党的黑名单,所以在1948年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秘密经香港转赴东北解放区。梅志和孩子们则留在上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胡风随中共中央统战部到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会议结束后回上海与梅志和孩子们团聚。 195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舒芜反戈一击,在《长江日报》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胡乔木写的编者按称“存在着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 此时开始公开批判胡风。当时胡风在北京居住,但经常回上海看望梅志和孩子们。梅志当时是上海作协会员,无正式工作,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53年8月,胡风将全家接到北京定居,这时胡风已被安排到《人民文学》杂志当编委。 1955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将胡风等人定为“反党集团”,在全国开展大规模批判运动,“胡风分子”陆续被捕。1955年5月17日,胡风被公安部门逮捕,梅志也在胡风被捕数小时后被逮捕。梅志的罪名是帮胡风抄写《三十万言》。在看守所,工作人员劝梅志同胡风划清界限,但被梅志拒绝,梅志坚信胡风无罪。1961年,梅志的母亲逝世,应家属要求,梅志被释放回家奔丧,此后未收监。1965年,经过再三请求,梅志获准到秦城监狱探望胡风。梅志到秦城监狱共探监三次。1965年11月,梅志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因“宽大处理”免予刑事处分;胡风接受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后允许监外执行。1965年底,胡风回到北京家中。1966年2月,胡风被送往四川,梅志与胡风同行。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张晓风、张晓山留在北京。胡风、梅志夫妇住在成都市内一个小院,由四川省公安厅人员看管。 1966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已开始,胡风、梅志夫妇被连夜送往芦山的一个偏僻的劳改茶场。1966年底,胡风被单独押回成都。起初在看守所,后送到四川省大竹县的四川省第三监狱,并经四川省革委会以“现行反革命罪”改判为无期徒刑。梅志当时仍留在芦山的劳改茶场。胡风在监狱得精神分裂症后,梅志被调到大竹县的四川省第三监狱,狱方给胡风、梅志夫妇一个小房子单独居住。 粉碎“四人帮”后,狱方将胡风送到四川成都治疗,并让胡风参与揭发“四人帮”罪行,写姚文元、张春桥的情况。1979年1月,胡风、梅志夫妇获得释放,重回北京。晚年,梅志一直为胡风的平反而奔走。 2004年10月8日,梅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著作 儿童文学 《小麵人求仙记》 《小红帽脱险记》 《小青蛙苦鬥记》 《梅志童话诗集》 《梅志童话选集》 《听来的童话》 回忆录
|
《小红帽脱险记》 《小青蛙苦鬥记》 《梅志童话诗集》 《梅志童话选集》 《听来的童话》 回忆录 《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 《胡风传》 《伴囚记》 《在高墙内》 《我与胡风》 散文集 《花椒红了》 《长情赞》(胡风、梅志合作) 家庭 丈夫:胡风
|
每日登島總人數限制,三至十一月,期間週一、週二及週四至週日為一千八百名,週三為五百名。 每日登島時間分四時段,每時段登島總人數,週一、週二及週四至週日以四百五十名、週三以一百二十五名為原則。 龜山八景 龜山島著名的「龜山八景」,分別是:龜山朝日、神龜戴帽、神龜擺尾、龜島磺煙、龜岩巉壁、龜卵觀奇、眼鏡洞鐘乳石、海底溫泉湧上流。 相關作品 中文小說 徐毅振《風臨火山》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龜山島 交通部觀光局 龜山島生態旅遊 東北角暨宜蘭國家海岸風景區 龜山島賞鯨豚 東北角暨宜蘭國家海岸風景區 龜山島登島申請 -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島
|
龜山島,顧名思義,龜山島,又稱龜山嶼,舊稱煙斗嶼、大龜嶼或龜山沙汕;國際海圖名稱為五獅嶼,頭城人常稱為龜島或龜嶼。台灣外海、太平洋中的島嶼,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的梗枋漁港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行政區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龜山里。 1977年以前,龜山島向來都有人居住,後來中華民國政府為軍事需要,將居民強制遷居至台灣本島,並在大溪里建立仁澤新村以安置遷徙過來的島民。1977年之後,直到現今都沒人定居島上,現在該島由海巡署頭城大隊(岸巡第一大隊、第二大隊)官兵管理。 2000年開始,由於政府提倡觀光,對於解除軍事管制的龜山島,進行了航海登島的生態旅遊體驗,並以抽籤方式管制登島人數。一般遊客團體申請進入龜山島,須於預定登島日前三日至二十日,以網路方式向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出申請,多由烏石漁港出發。 歷史 清代道光年間,即有文字紀龜山島上有人居住,人口一度達到700人,居民以捕魚為生。 1938年5月19日,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屬宜蘭旅行社俱樂部募集龜山島遊覽團,從宜蘭大溪漁港出發,登「見取丸」赴龜山島觀光,除船長、船員兩人還有27名旅客。見取丸在中途不幸翻覆,全船只有4人獲救,廖瓊枝的母親廖珠桂也不幸遇難。後在大溪漁港立有招魂碑。 1974年,由宜蘭縣政府出面向島上村民提議遷村,清空島上住戶後,1977年國防部以軍事需求為由封島,並在島上設置大砲與挖掘軍事坑道。 2015年4月20日,因宜蘭外海發生多起地震,龜山島的龜首位置發生小型崩塌。 「龜山島軍事管制」鬆綁 1987年解嚴後,龜山島觀光案經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等單位多年努力,積極推動「龜山島軍事管制」鬆綁,例如於1994年宜蘭縣政府配合「全國文藝季」,舉辦「歸來吧!龜山」,成功促成軍事管制政策鬆綁,讓龜山島原居民得以回島參訪。最終行政院於1999年12月22日重新將龜山島半開放,並且於2000年8月1日正式開放龜山島觀光活動,納入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為避免自由觀光破壞島上生態,登島前需經申請,限制每日登島人數。目前有航線往來烏石港。 地理 龜山島為火山島地質。目前仍有溫泉及硫氣孔等火山相關活動,屬於活火山,其岩層主要是由安山岩質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所分別構成,熱螢光定年結果與地層分析顯示龜山島在過去7000年間至少有4次以上之噴發記錄。島上最高點為龜甲山峰海拔398公尺,加上3米的兩層觀景臺共高401公尺,稱為「401高地」,為台灣離島的第二高山,僅次於蘭嶼紅頭山。另外,緊鄰峭壁的龜頭山峰高達239公尺,而龜尾山峰則為141公尺。島上有兩個湖泊,分別為較小的龜首湖(龜潭)和較大的龜尾湖(龜池),另有溫泉、冷泉、海蝕洞、硫氣孔等景觀。特殊動植物生態及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龜山轉頭
|
行政區 商業 便利商店 7-Eleven綠島門市(2005年8月15日開幕) 全家便利商店台東綠島店(2007年4月6日開幕) 兩家距離不遠。但是因為位於離島,商品售價較台灣本島高。部分超商活動可能不適用於綠島店。 教育 國民中學 臺東縣立綠島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臺東縣綠島鄉綠島國民小學 臺東縣綠島鄉公館國民小學 交通 綠島與台灣本島的運輸方式有: 空運:台東機場-綠島機場,以小飛機為主,班次少位置更少,機票極不易買到。 海運:臺東縣富岡漁港-蘭嶼鄉; 臺東縣富岡漁港-綠島鄉(南寮漁港),約2小時有一班航次 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機車,騎機車環島一圈20公里,約1小時左右,島上有相當多的機車出租店家,住宿的民宿會提供汽油(另一個租車會提供汽油的離島是小琉球) 綠島唯一的加油站位於南寮村,營業時間為08:00-17:00。 島上交通安全,故可騎乘自行車。 綠島鄉主要道路為環島公路,編為,以水泥舖成,沒有紅綠燈。 觀光景點 朝日溫泉:台灣罕見的海濱溫泉,常有遊客前往泡湯煮食。 哈巴狗岩:形狀很像哈巴狗的島礁,趴在太平洋上,彷彿守護著綠島。 綠島燈塔:在機場之北方,可騎機車去參觀。在本島台東可看到其亮光。 過山古道:早期尚未有環島公路前,南寮村與公館村溫泉聚落兩地民眾來往的重要道路,現已闢建為健行步道。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為過去關押政治犯的集中營,解嚴後原址改建為人權博物館,內保存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府當局在綠島對待政治犯的所作所為。 觀音洞:在清朝發現此石灰岩洞,洞內有座石筍,高約120公分左右,形態酷似觀世音菩薩,鄉民膜拜至今已數百年之久。其觀音是背向信眾的,須以反射方式拜拜,所以廟方在前方放置一片不銹鋼片。 海參坪 夜訪梅花鹿:自從開設私立鹿場之後,野生梅花鹿之數量開始減少很多。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此為特有種之昆蟲,在鹿場門口前的林投樹林中生長,植食性以林投的樹葉為食,有保護色需耐心觀察尋找,不可抓下來玩,以免觸法。當地保育員曾試放養在其他地區的林投樹上,結果都不成功。此蟲受到干擾時,會分泌一種像薄荷味的一種體液,還驅趕敵人,若蟲會以自割的方式逃命,斷掉的腳會藉著蛻皮,數次後會慢慢長回來。 巨岩奇石:綠島海濱有為數不少的石頭,近年觀光化後以其外形賦與其各式名稱吸引旅客。包括: 哈巴狗:原名外塊石或放羊仔石,又稱哈巴狗岩 睡美人:原名石崎 孔子岩:原名尾澳仔險仔
|
綠島與台灣本島的運輸方式有: 空運:台東機場-綠島機場,以小飛機為主,班次少位置更少,機票極不易買到。 海運:臺東縣富岡漁港-蘭嶼鄉; 臺東縣富岡漁港-綠島鄉(南寮漁港),約2小時有一班航次 島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機車,騎機車環島一圈20公里,約1小時左右,島上有相當多的機車出租店家,住宿的民宿會提供汽油(另一個租車會提供汽油的離島是小琉球) 綠島唯一的加油站位於南寮村,營業時間為08:00-17:00。 島上交通安全,故可騎乘自行車。 綠島鄉主要道路為環島公路,編為,以水泥舖成,沒有紅綠燈。 觀光景點 朝日溫泉:台灣罕見的海濱溫泉,常有遊客前往泡湯煮食。 哈巴狗岩:形狀很像哈巴狗的島礁,趴在太平洋上,彷彿守護著綠島。 綠島燈塔:在機場之北方,可騎機車去參觀。在本島台東可看到其亮光。 過山古道:早期尚未有環島公路前,南寮村與公館村溫泉聚落兩地民眾來往的重要道路,現已闢建為健行步道。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為過去關押政治犯的集中營,解嚴後原址改建為人權博物館,內保存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府當局在綠島對待政治犯的所作所為。 觀音洞:在清朝發現此石灰岩洞,洞內有座石筍,高約120公分左右,形態酷似觀世音菩薩,鄉民膜拜至今已數百年之久。其觀音是背向信眾的,須以反射方式拜拜,所以廟方在前方放置一片不銹鋼片。 海參坪 夜訪梅花鹿:自從開設私立鹿場之後,野生梅花鹿之數量開始減少很多。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此為特有種之昆蟲,在鹿場門口前的林投樹林中生長,植食性以林投的樹葉為食,有保護色需耐心觀察尋找,不可抓下來玩,以免觸法。當地保育員曾試放養在其他地區的林投樹上,結果都不成功。此蟲受到干擾時,會分泌一種像薄荷味的一種體液,還驅趕敵人,若蟲會以自割的方式逃命,斷掉的腳會藉著蛻皮,數次後會慢慢長回來。 巨岩奇石:綠島海濱有為數不少的石頭,近年觀光化後以其外形賦與其各式名稱吸引旅客。包括: 哈巴狗:原名外塊石或放羊仔石,又稱哈巴狗岩 睡美人:原名石崎 孔子岩:原名尾澳仔險仔 牛頭山:原名草山 將軍岩:原名石浮腳 參見 綠島小夜曲 火燒島 (1991年電影) 流麻溝十五號 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 蘭嶼,台東縣另一個離岸行政區劃 注釋
|
en:Lists of
|
deaths by
|
蘭嶼與台灣本島不同, 是全台灣唯一被歸類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地區。年溫差小,終年氣溫溫和但潮濕多雨, 同時也是全台灣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山區與平地平均溫差3到4度(氣象站設置於標高324米的山丘上,因此氣溫較低),山地年平均溫度約23度,平地年平均溫度約26度,冬季氣候溫和潮溼,夏季炎熱多雨。 族群與人口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與巴丹島人相似,但在遺傳上,達悟族人卻更相近於臺灣原住民。 日治時期,蘭嶼被稱做「紅頭嶼社」,下轄7個小字。歷經戰後整併,現有4個行政村,六個部落: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群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 蘭嶼人口現約有5157人,居民多為原住民達悟族,約4303人。原住民由巴丹島移民至此有數百年的歷史,今日兩方語言仍能溝通,時有交流活動。島上原住民製作拼板舟,並在春夏季節出海捕飛魚,亦稱為“飛魚季”。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生物與生態環境 島上生物數量分佈約有以下幾類: 哺乳類動物約有9種,爬蟲類動物約有17種,兩生物類動物有3種,鳥類約有101種,昆蟲的種類超過400種,維管束植物約有800種,其中稀有植物占121種。 以下列出較具代表性物種: 動物 植物 以蘭嶼命名 交通 海運 客運: 每年三月中旬至十月中旬為旺季,其餘東北季風強盛的冬天為淡季。旺季每日均有上午與下午兩航次定期船班,分別從台東富岡與墾丁後壁湖出發往返蘭嶼。淡季墾丁後壁湖航班不行駛,台東富岡航班每週兩天早上下午來回一航次。而自從2013年冬季起,蘭嶼鄉公所補助台東富岡漁港航班於淡季亦固定行駛,自此全年均有固定船班行駛於台東蘭嶼間,唯因天候或颱風等因素,每日開航狀況仍以船公司訊息為主。連假期間如元旦、春節等,視情況加開班次。目前共有兩家船公司營運蘭嶼航線。 不定期的渡輪海運航線分別往來墾丁、臺東、綠島,多為旅行團包船並開放餘票供一般民眾搭乘,預訂乘客滿80人即開船。 貨運: 巨龍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之「巨龍」貨輪、「龍春」貨輪,每週定期行駛兩次(同船經營每週台東-綠島、台東-蘭嶼各往返兩次)及新發航運所有之「大發壹號」貨輪,每週不定期行駛,主要承攬貨物與車輛運送。 空運 目前僅蘭嶼機場與臺東機場間設有每日定期航線。4月至10月每週一、五、六、日,台東-蘭嶼每日往返計16班,每週二、三、四,台東-蘭嶼每日往返計14班。11月至3月台東-蘭嶼每日往返12航班。營運者為德安航空,使用19人座DHC-6型飛機。蘭嶼機場的起降標準是能見度5000公尺或雲幂高1500呎。座位少,班次亦少,旺季時班班客滿,不易買到機票。 公路 蘭嶼鄉公所經營之大型客車,每日行駛島內兩班次。絕大部分登島旅客以租用島上汽機車或腳踏車為主,亦常見旅客自行攜帶腳踏車搭船前往。 旅遊景點 大天池 小天池 八代灣 東清灣 饅頭岩 紅頭岩 軍艦岩 鱷魚岩 五孔洞 氣象站 青青草原 東清祕境 野銀舊部落 位於野銀部落海岸未命名的冷泉。 紅頭溪瀑布(一層瀑布、兩層瀑布、三層瀑布)
|
東清灣 饅頭岩 紅頭岩 軍艦岩 鱷魚岩 五孔洞 氣象站 青青草原 東清祕境 野銀舊部落 位於野銀部落海岸未命名的冷泉。 紅頭溪瀑布(一層瀑布、兩層瀑布、三層瀑布) 爭議 因「台東縣離島第四期104-107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期末報告書修正法」,而有了蘭嶼特定區開發計畫。蘭嶼特定區計畫草案內容包括環島公路拓寬、新舊港合併工程、傳統屋修繕等多種建設,但並未有「劃定區域」,此外中央主管單位並未編列預算、經費施行進度為停滯狀態,目前台東縣政府雖有持續與當地居民溝通,但計畫一直更改且未達成共識。若推動次此一建設,將會造成蘭嶼居民及外來客間文化衝突,大量外來客的湧入將造成環境衝擊與資源消耗、消費模式改變,而在開發之時也未與當地居民做良好溝通。 蘭嶼因原住民基本法的相關子法未健全,未有效落實原基法對後續相關法律的建立,固原住民權益難以保障,導致居民對土地審查委員會不信任(開會時民眾無法提供想法,雙方各說各話),有溝通仍然無法達成共識。 開發前要了解當地文化,就現有設施進行規劃,不在占用更多資源。 無聲無息 「蘭嶼特定區計畫」進度到哪? 當蘭嶼遇上特定區計畫:掃地出門或敞開雙臂?(0417報導內容初版) 相關條目 等待飛魚 只有大海知道 小蘭嶼 拼板舟 蘭嶼國家公園 紀守常 綠島,台東縣另一個離岸行政區劃 參考文獻 研究文獻來源 蘭嶼從荷蘭在台灣時期、清朝時期、日治時期、中華民國在台時期都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及其著作,因此該區將會試著整理蘭嶼島的相關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檔案館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海外博物館-台灣民族學藏品資料 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資源網 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地理資訊
|
Press, 2000. ISBN 978-0-520-22668-5 Rembrandt by himself (Christopher White — Editor, Quentin Buvelot — Editor) National Gallery Co Ltd [1999] Christopher White, The Late Etchings of Rembrandt, 1969, British Museum/Lund Humphries, London 外部链接 伦勃朗故居博物馆 Rembrandt.pagina.nl : English link page on aspects related to work and life of Rembrandt Rembrandt van Rijn: Life and Art 極少數由倫勃朗的畫 , 2012年3月31日, Works and literature on Rembrandt A biography of the artist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fro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A biography of the artist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Rembrandt's Late Religious Portraits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Web Catalogue of Rembrandt's Paintings Over 600 paintings, including former and disputed attributions, divided into categories. Rembrandt, a documentary about his life and works, and an interview with Gary Schwartz. artistarchive.com over 300 Rembrandt prints with dimensions and reference numbers, many with images. The Rembrandt Signature Files . Information about Rembrandt's name and signatures. Rembrandt Privé Documents regarding Rembrandt's life, kept at the Amsterdam City Archives (in Dutch) Prints & People: A Social History of Printed Pictures exhibition catalog fro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vailable as PDF- which contains material on Rembrandt prints The Rembrandt Database . Site with research data on the paintings, including the full contents of
|
Thomas Jensen執導) 西蒙·沙瑪(Simon Schama)的藝術力量:倫勃朗(2006年BBC紀錄片系列,西蒙·沙瑪(Simon Schama) 守夜(2007彼得·格林納威導演的電影) 倫勃朗的J'Accuse(彼得·格林納威( Peter Greenaway)的2008年紀錄片) 倫勃朗演義(2011年電影,瑪琳·戈里斯(Marleen Gorris)執導) 倫勃朗演義(2011年電影,瑪琳·戈里斯(Marleen Gorris)執導) 倫勃朗的夏瑪:晚年的傑作(西蒙·夏瑪的2014紀錄片) 倫勃朗:來自倫敦國家美術館和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2014紀錄片,凱特·曼索爾) 门生学徒 Isaac de Jouderville Ferdinand Bol Gerrit Dou Willem Drost Govert Flinck Carel Fabritius Samuel van Hoogstraten 博物館的收藏 林布蘭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畫作有《夜巡》、《猶太新娘》等。其他畫作收藏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聖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倫敦的国家美术馆、柏林畫廊、德勒斯登的历代大师画廊、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弗里克收藏、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法國的卢浮宫、瑞典國立博物館、德國的威廉高地宫殿等地。林布蘭在阿姆斯特丹的家現在是林布蘭故居紀念館,收藏他許多的蝕刻版畫。 相關條目 林布蘭式照明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Ackley, Clifford, et al., Rembrandt's Journey,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004. ISBN 978-0-87846-677-1 Bull, Duncan, et al., Rembrandt-Caravaggio, Rijksmuseum, 2006. Clark, Kenneth, Civilisation, Harper & Row, 1969. Clark, Kenneth, An Introduction to Rembrandt, 1978, London, John Murray/Readers Union, 1978 Gombrich, E.H., (The Story of Art), Phaidon, 1995. ISBN 978-0-7148-3355-2 The Complete Etchings of Rembrandt Reproduced in Original Size, Gary Schwartz (editor). New York: Dover, 1988. ISBN 978-0-486-28181-0 Slive, Seymour, Dutch Painting, 1600–1800, Yale UP, 1995,ISBN 978-0-300-07451-2 , Rembrandt: The Painter at Work,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520-22668-5 Rembrandt by himself (Christopher White — Editor, Quentin Buvelot — Editor) National Gallery Co Ltd [1999] Christopher White, The Late Etchings of Rembrandt, 1969, British Museum/Lund Humphries, London 外部链接 伦勃朗故居博物馆 Rembrandt.pagina.nl : English link page on aspects related to work and life of Rembrandt Rembrandt
|
1989年,鄭南榕被控涉嫌叛亂遭法院傳喚,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由時任中山警分局刑事組長侯友宜帶隊,強行向雜誌社發動破門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於總編輯室點燃汽油,自焚身亡,終年41歲。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今總統府)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人,包含支持臺灣獨立運動者在內,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之妻葉菊蘭後來繼續從政,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行政院核定鄭南榕逝世日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早年 家庭背景 鄭南榕的父親鄭木森出生福建省福州市,在台灣日治時期晚期由於父母雙亡,自中國大陸抵達臺灣投靠親戚。雖然福州人在臺灣有群居的習慣,但鄭木森相當融入閩南人社會。鄭母謝惠琛居於臺北州基隆郡,為閩南裔。也因此作為外省人的鄭木森在臺北市與謝惠琛結婚時,遭謝惠琛親屬強烈反對。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鄭南榕一家也受到父親為外省人的影響,透過鄰居保護才避免部分激進份子騷擾、攻擊。 局勢穩定後,鄭木森在中興紙廠擔任主要幹部的福州市鄉親介紹下,帶領一家遷居至宜蘭縣羅東鎮。1947年9月12日,鄭南榕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出生,當地多為閩南人,故鄭南榕以閩南語為母語。鄭木森夫妻兩人在中興紙廠福利社開設理容美髮院維生,儘管收費較外面便宜,不過由於紙廠本身能提供穩定的客源以及免費的宿舍,使得居住在此的鄭南榕一家生活並不匱乏。之後鄭南榕的弟弟鄭國飛、鄭肇基和鄭清華也接繼出生,4人便在中興紙廠宿舍區內居住著。 鄭南榕在小學開始第1天,便因省籍被同學嘲笑而打架。轉學之後,鄭南榕和弟弟都自認為本省人,且聯合本省人陣營和其他外省人打架。儘管鄭南榕常跟其他孩子一同遊玩,但是在小學成績部分也保持優秀的成績,甚至選上由小學模擬舉辦的縣長選舉。鄭南榕先是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第一志願臺灣省立宜蘭中學初中部,3年後更前往臺北市並且同時考上台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高中部和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儘管鄭南榕的父親原本希望兒子就讀5年就能夠畢業的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不過對於升學有著強烈主見的鄭南榕則表明要就讀臺北建國中學。 大學生涯 父親經商時為人作保失利而使得家中經濟受到影響,高中畢業後的鄭南榕認為身為長子的他必須協助家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並且讓弟弟能夠繼續獲得教育。為此鄭南榕考取大學聯考並選填志願時放棄較為喜愛的文科,而選擇較多職業選擇、位於臺南市的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就讀。但是學習1年後,發現對於工程科學系沒有興趣的他決定辦理休學,重新投入考試,而進入輔仁大學哲學系就讀。1968年時,大學二年級的鄭南榕轉學到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就讀。 鄭南榕本來希望能成為哲學家或哲學系教授,但在殷海光被禁止教書、李敖和邱延亮遭到逮捕、《自由中國》被查禁等事件發生後,使得鄭南榕放棄該想法。在就讀台大哲學系時,鄭南榕閱讀胡適、殷海光、李敖等自由派思想家的著作,大學二年級時更每週拜訪當時遭軟禁監視的殷海光。鄭南榕當時關心思想問題,主要研讀邏輯、並對古典自由主義有所研究。 鄭南榕之後稱呼自己為「行動思想家」,但是也提到:「我是個一流主義者,對人生的不清不楚,深覺痛苦。」儘管這時鄭南榕對於政治並不敏感,不過他認為中國歷史的發展無法產生出自由民主的社會,因此主張臺灣應該獨立以保住優點。由於堅持不選修當時中國國民黨所要求的必修課程國父思想,使得他未能取得臺灣大學的畢業證書。 建立家庭 由於成功大學的同學委託轉學至輔仁大學的鄭南榕寄信,使得他有機會結識出身於苗栗縣銅鑼鄉、當時就讀輔仁大學法律系的葉菊蘭。在新生訓練就被吸引的鄭南榕回到家便馬上讓父母知道此事,並且開始熱烈追求葉菊蘭。除了每天寄信給葉菊蘭表示愛以外,還要求自己的弟弟跟葉菊蘭結識,甚至在校園布告欄上公開兩人戀情以阻止其他追求者。在鄭南榕轉學至國立臺灣大學後,葉菊蘭接著也轉入較近的輔仁大學法律系,維持兩人的交往關係。葉菊蘭的父親葉睦宗基於族群因素,強力反對身為客家人的葉菊蘭和外省籍的鄭南榕交往,並且在葉菊蘭畢業後馬上將其帶至苗栗縣教書。 當時在臺中服兵役的鄭南榕先是到葉菊蘭家中,但是馬上遭到葉睦宗趕走。之後鄭南榕以寄信、托信乃至於電報的方式向葉菊蘭傳達訊息,這使得葉睦宗感到十分生氣卻又難以阻攔兩人交往。之後葉菊蘭先是欺騙父親要和員工郊遊,1972年2月時與鄭南榕到臺北市法院公證結婚。同年10月鄭南榕在自預備軍官退伍後,與葉菊蘭共同在臺北市生活,並且一直結婚1年後才獲得家人的承認。 之後葉菊蘭在親自寄信給東海廣告公司總經理徐達光,在突破性別限制後成功進入東海廣告公司工作,並且短短幾年內從業務企劃晉升至處長一職。儘管妻子葉菊蘭很快便在東海廣告公司獲得穩定的工作,然而具有才華的鄭南榕出了社會後並不順利。他先是在紡織公司做外銷業務,還曾經具有遠見地向外推銷過太陽能熱水器。之後他和朋友合作共同創業,進口包括來自瑞士的喉糖利口樂等保健食品。他也曾經嘗試擔任文具、書刊的經銷商等工作,並且計畫透過連鎖方式於臺灣各地書城和商城販售。但是由於種種的商業嘗試失敗使得他放棄創業,工作不順利的鄭南榕遲遲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活動 創辦雜誌 在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後來的林宅血案發生後,1981年開始,34歲的鄭南榕轉而以自由作家的身分為當時的《深耕》、《政治家》等黨外運動雜誌撰稿,開始思索有關臺灣前途等問題。同時他也經常前往立法院旁聽,藉此學習政治發展、新聞評論和報導寫作的方法。而面對當時黨外運動雜誌在出版後就會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而使得內容遭到封鎖,1984年3月鄭南榕開始計畫自行創辦黨外運動雜誌以挑戰當時政治禁忌,對此他提到:「像我這種思想訓練深厚的人,辦雜誌是實踐信仰最適當的方式。」 之後他開始到處收集大學畢業證書並向行政院新聞局登記為發行人,最後他一共在創辦雜誌前就申請了18張雜誌執照。其中鄭南榕計畫以便於當政府下令停刊時,雜誌社仍然能夠以類似名稱的申請執照繼續發行新的刊物。之後分別由鄭南榕擔任創辦人、李敖擔任總監、陳水扁擔任社長以及林世煜擔任發行人,於3月12日時共同創辦了黨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其中雜誌社口號訂為「爭取百分之百的自由」,並且試圖鼓吹民主自由風氣能夠在臺灣獲得發展。這時他除了繼續徵詢其他人提供資料外,還逐步建立印刷、裝運和行銷等網絡。之後儘管警方多次依照《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查禁雜誌,但是雜誌社仍然能夠繼續運作長達5年8個月;一直到1989年年底停刊為止《自由時代周刊》總共出版了302期,同時也創下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記錄。 批判政局 其中《自由時代周刊》多次撰文專題報導如三七事件、岩灣事件、520事件、張憲義事件等系列,批評中華民國國軍、情治機關以及蔣中正家族等政軍經各界內幕弊案,而這三者在過去則被新聞媒體視為報紙與雜誌不能碰觸的言論話題之一。其中《自由時代周刊》多次報導有關蔣中正家族部分,這包括有蔣中正的過去以及家族權力鬥爭等,並且多將種種禁忌話題列為每期雜誌的封面。這些鄭南榕批評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政府以及國家元首的作為,使得一些官邸派與元老派人士認為他「離經叛道」,而曾經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以及張京育也不滿鄭南榕的作法。而由於包括當時軍方重要元老郝柏村、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宋長志、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陳守山、以及前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局長汪敬煦都曾經遭受《自由時代周刊》批評,這使得當時軍方與極右派人士便曾公開指責鄭南榕為「敵人」;而在宋心濂接管國家安全局以後也開始關注鄭南榕的相關動態,甚至在給情治單位的公文中將鄭南榕列入「危害對象」。 在1984年年底江南案發生後,《自由時代周刊》轉載了《蔣經國傳》並且多次公開蔣中正的歷史或者是蔣經國的病情。此外雜誌社也曾經在1987年時協助許添財出版《台灣經濟大震撼》一書,這也是當時少見批判中國國民黨其經濟政策的專論。另外在鄭南榕也曾經針對後來成立的民主進步黨有所批評,這包括當時的民主進步黨主席黃信介、祕書長張俊宏以及美麗島系等成員。不過他也曾經因撰文指稱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總司令溫哈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湯元普和退役的陸軍特種兵司令張錦錕等人涉嫌貪汙,而遭到後者向法院指控鄭南榕犯下誹謗罪。而針對誹謗罪的指控鄭南榕則會親自前往法庭出席應訊,他並曾經表示他願意為其雜誌所報導的內容負全部的責任。此外擔任《自由時代周刊》負責人的鄭南榕還曾經撰文向其他雜誌社呼籲,認為當有一家雜誌社遭到控訴時,其他支持理念的雜誌社成員應該聯合共同發表文章以表示支持,而雜誌社的負責人和編輯也應該表明態度願意保護文章的作者。 解除戒嚴 1986年時,鄭南榕則開始基於對於自由主義的信念而決定以雜誌社為基地、發起種種民主改革行動,對此他還表示「做一個『鷹派』的黨外,鷹派之道無他,永不屈服而已」。而受到當時亞洲處於民主化運動興起的影響,鄭南榕則期望能籌辦活動以突破戒嚴體制。同年2月,鄭南榕開始和江蓋世、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策畫可能的活動。最終決定於5月19日發起主張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抗議中國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行臺灣省戒嚴令長達36年。隨後鄭南榕開始於雜誌社討論活動進行方法,並且在每期《自由時代周刊》登上廣告宣傳。儘管當時一些人認為受到戒嚴體制的影響將僅有少數人會出面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不過鄭南榕仍然不斷透過雜誌進行宣傳,甚至發起臺灣各地的串連活動。 5月19日,鄭南榕依照計畫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帶領示威群眾聚集在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包括陳水扁、謝長廷等黨外運動重要人士皆前往現場,並且成功在艋舺龍山寺聚集數百名黨外運動支持者和群眾。而面對數千名鎮暴警察以人牆包圍群眾,示威民眾則是直接靜坐抗議並且與警方對峙長達12個小時。這次事件成功得到《時代》和《新聞週刊》等國際新聞媒體的關注,開始報導臺灣黨外運動人士提出的訴求,並且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而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汪道淵一方面指責鄭南榕「亂來」,另一方面卻又表示:「鄭南榕是不是台灣人,要不然他為什麼要反對戒嚴?」 同一年,鄭南榕還加入了在美國成立的台灣民主黨,成為當時台灣民主黨在臺灣本島的第一位黨員。不過在519綠色行動結束後,作為活動主要舉辦人的鄭南榕開始遭到警方監視。之後黨外運動人士臺北市議員張德銘控告鄭南榕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所提及的「意圖使人不當選」,故意在王永慶、徐鴻志和長榮海運之間進行政治協商並且藉由雜誌內容影響選舉結果。而警方則先是以皮包遺失為由將前往派出所的鄭南榕扣押住,之後以可能逃亡為由送至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關押。最後在法院未詳細調查的情況下,鄭南榕被判處需服8個月的有期徒刑。以訴訟迫害鄭南榕的張德銘於提告數月後成為民主進步黨創黨中執委。不過當時擔任鄭南榕律師的陳水扁則表示相較於警方要求鄭南榕與律師談論案情內容,鄭南榕更常發表自己對於臺灣未來發展的看法。6月2日時鄭南榕被關入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進入監獄;不過在其監禁時間有關《自由時代周刊》的出版仍然持續進行,而鄭南榕也在獄中日記表示:「台灣的政治問題若未解決,早出獄、晚出獄並無多大的差別,台灣只不過是一個龐大的監獄。」 二二八平反 由於鄭南榕的牢號為「2280」,而1987年1月24日出獄那年恰逢二二八事件40周年,這使得鄭南榕在與葉菊蘭、雜誌社員工會面後決定著手進行平反活動。當時隨著1970年代的黨外運動以及1980年代的自由化與本土化主張,臺灣民間開始出現希望平反二二八事件的意見,然而在當時二二八事件仍然是政府的禁忌話題。剛出獄的鄭南榕在認為應該透過舉辦和平紀念日的方式,才能以和平的心態彌補傷痛並且探究事件的經過。同時身為外省人後代的鄭南榕也認為由於省籍之間無法彼此和諧相處和互相信任,使得大部分外省人因而冠上二二八事件的原罪,因此應當解決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並且承認相關錯誤。隨後在同年2月4日時,鄭南榕與長期關注人權議題的陳永興和李勝雄等人串連數十個海內外臺灣人團體共同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並且分別由陳永興擔任會長、李勝雄擔任副會長以及鄭南榕擔任秘書長。 之後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發起「二二八真相平反運動」,並且計畫在臺灣各地舉辦遊行和集會演講。其中在2月14日於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舉辦的第一場演講活動中,正式提出希望中華民國政府公佈二二八事件的經過、平反錯誤審判和撫慰死者家屬,同時還要求興建二二八事件紀念碑和紀念館以及將2月28日訂為二二八和平紀念日。而在得知《台灣教會公報》出刊討論二二八事件但是遭到警方打壓後,鄭南榕便主動聯繫黃昭凱和林宗正,表示計畫自在臺南市舉辦第一場遊行活動。2月15日當天鄭南榕帶領群眾高李麗珍服務處集結,之後遊行至湯德章紀念公園並且以紀念名義以避免擴大衝突。 之後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在從南到北開始舉辦遊行活動和集會演講,然而這個於臺灣各地進行的行動也時常受到警方或者鎮暴部隊的干預。其中在嘉義市時遊行隊伍受到1,500名鎮暴部隊的阻擾,而在彰化縣進行悼念活動時也被鎮暴部隊包圍阻擋長達2個小時。到了2月28日時,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結合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而在二二八事件爆發點附近延平北路上的永樂國小主辦「二二八和平日演講會」,並且有30,000多名民眾參與。會後則遊行到臺北市淡水河十三號水門舉行祭拜儀式,成為臺灣40年來第一次公開祭拜二二八事件死難者的活動。 獨立主張 1987年4月16日,鄭南榕在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演講時除了要求解除戒嚴外,於演講中高呼:「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臺灣獨立!」,公開主張臺灣獨立。在當時由於仍然受到戒嚴的規定影響,使得群眾不能夠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臺灣獨立;這句話使得鄭南榕成為第一位公開在演講中表態支持臺灣獨立的人士,並且也因此為其建立了一定的名聲。而對此姚人多認為相較於當時早已認識鄭南榕的聽眾,鄭南榕此句話主要是向中國國民黨提出。之後鄭南榕在各地舉辦的演講與遊行活動中,也常常公開提到「我是一個外省囝仔,我主張台灣獨立。」同時鄭南榕也多次公開呼籲黨外人士應該組織政黨,其中早在1985年5月27日他便在《豈容千呼萬喚不組黨》的文章中表示:「本人認為黨外不是沒有能力組黨,也不是沒有群眾可以組黨。黨外不能組黨的原因只有一個:不敢組黨,怕國民黨動手抓人。」 不過儘管這時中華民國政府為因應國際輿論的壓力與黨外運動的挑戰,開始著手進行民主化改革的工作。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並成為當時最大的反對黨,但鄭南榕只選擇與民主進步黨親近,而沒有正式加入民主進步黨。1986年10月,當時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宣布即將解嚴,並且開放組織政黨以及興辦報紙等限制。但是由於之後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政府試圖制定《國家安全法》限制集會與結社自由,這讓鄭南榕在1987年5月19日時與民主進步黨合作而在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辦遊行活動。這次抗議活動要求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而取消所有戒嚴期間的限制,期間示威群眾與警方對峙長達12個小時。而在1987年8月蔡有全由於在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上公開主張臺灣獨立而遭到拘捕,這使得鄭南榕於9月時開始策畫蔡有全、許曹德台獨案的聲援活動。 1987年11月9日召開的民主進步黨第二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會場上,鄭南榕向各地代表發送主張臺灣獨立的陳隆志所撰寫的《台灣獨立的展望》一書,但在這項舉動遭到當時民進黨內的統派立委朱高正制止後,鄭南榕則上前摑朱高正耳光並說「我要為台灣人摑你一耳光」。之後鄭南榕與朱高正等人便發生暴力衝突,而鄭南榕也因為朱高正等人向其投擲杯子和椅子,導致頭部受傷流血。1988年1月13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後,由副總統李登輝接替其職務。到了11月16日時,鄭南榕與剛出獄的黃明宗結合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等團體共同推動了台灣新國家運動。1988年10月時,兩人則以40天步行的方式「全島行軍」,並且在臺灣各地發起演講以及遊行活動,期望能夠藉此促使群眾關心臺灣的發展。不過鄭南榕對於解除戒嚴和平反二二八事件等禁忌話題的激進言論,使得一些黨外運動人士懷疑,甚至認為可能是要故意引起他人跟隨。 被控叛亂 1988年7月時,鄭南榕前往日本和美國並與在海外的臺灣獨立運動成員會面,同時取得臺灣旅日法政學者、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委員許世楷所撰寫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由於當時儘管中華民國政府允許有關民主化的討論,但是仍然對於明確提到臺灣獨立時給予限制。對於許世楷詢問是否真的要刊登文章,作為雜誌發行人的鄭南榕則表示必須不斷前進,避免原地踏步。在回國後,鄭南榕隨即在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當天,於所發行的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第254期上刊登了《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全文。但是在同年12月底,《自由時代周刊》便因為《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主張分裂國土而遭到查禁;而鄭南榕也被當時偵辦內亂案專案小組指控犯下妨礙公務和妨害自由等罪刑,並且由陳耀能擔任負責此案的檢察官。 1989年1月21日,鄭南榕收到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所簽發的「鄭南榕涉嫌叛亂」之法院傳票,這使得原本計畫趁著寒假帶著女兒出國的鄭南榕改變心意。對此鄭南榕無法接受因為刊登文章而被指控涉嫌叛亂,而非以過去的毀謗或者其他犯罪問題逮捕,認為這般舉動是對知識分子的最大汙辱。在1月27日時鄭南榕表示由於不滿涉嫌叛亂的指控,因此將行使抵抗權而不會出庭應訊,以抗議政府對於臺灣獨立運動的言論自由掌控。同時鄭南榕還表示司法機關必須到雜誌社才能將其拘捕並送至法庭,他自己將會堅持反抗而抵死不從。據稱鄭南榕在自囚於雜誌社期間曾經留下遺書,在他死後出版的『自由時代』之台灣建國烈士鄭南榕紀念專刊上以「獨立是台灣唯一的活路」為題被發表,其中有以下的記載: 逝世 開始自囚 自1989年1月27日開始,鄭南榕宣布將自己關在位於臺北市民權東路的時代雜誌社內自囚。其中鄭南榕買了一張軍用的行軍床後開始於雜誌社生活,藉此讓檢調單位無法以有逃亡嫌疑逮捕鄭南榕。同時鄭南榕也開始雇用工人在雜誌社辦公室內外安裝防禦工事,這包括同時加裝鐵窗和網子以阻擋催淚彈的攻擊,並且為雜誌社門口以及樓梯另外加裝鐵門以阻擋警方逮捕速度,另外還準備有防禦攻堅的木劍、探照燈以及發電機等設備。與此同時,許多來自各地的義工也輪流駐守在雜誌社,一方面防範軍警發起攻堅行動強行逮捕鄭南榕,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阻止鄭南榕因為司法單位拘提而自焚。 其中計畫在警方強制攻堅後採取自焚手段的鄭南榕,在總編輯室桌下擺放了3桶汽油、並且用膠帶黏著1只打火機。但這時一部分人認為鄭南榕的承諾並不會真的實現,甚至還會願意幫助鄭南榕購買汽油等用具。而儘管知道鄭南榕個性的葉菊蘭因為不敢勸說鄭南榕,而曾經在瞞著鄭南榕的情況下拜託陳永興、黃明宗、李勝雄、盧修一、田孟淑等人,希望這些親友能夠讓鄭南榕打消自焚的念頭。但是鄭南榕並沒有因此放棄想法,除了認為自己的死亡將能夠促成臺灣社會進步外;甚至他還認為臺灣人應當仿效過去韓國學生運動而讓人知道願意付出生命,並且還要求雜誌社的成員閱覽1970年代的《韓國學生運動史》。最後葉菊蘭只能夠為總編輯室多打2把總編輯辦公室鑰匙,並且向雜誌社的志工表示不要讓鄭南榕在警方拘捕時真的關在房間內。 而在1月27日鄭南榕並沒有出庭之後,法院再度傳訊鄭南榕,但是後者仍然拒絕出庭。警方此時則在雜誌社外觀察長達71天後,並且安排將雜誌社樓上的房間作為臨時指揮所。儘管情治人員對於雜誌社並無進一步舉動,但是鄭南榕仍繼續待在辦公室並且沒有計畫在農曆春年時回去。這使得鄭南榕的弟弟只好把父母接至雜誌社,連同鄭南榕一家三口直接在該處圍爐以過年。之後儘管已經得知鄭南榕可能採取自焚的激進作為,首席檢察官陳涵仍然決定採取強制拘提的攻堅手段,並且由負責檢察官陳耀能在4月4日簽發於4月8日截止的拘捕票。 自焚身亡 1989年4月7日上午7:30分,在臺北市警察局中山分局分局長王郡以及刑事組組長侯友宜召集相關人員進行值勤前教育,而當時雜誌社內除了鄭南榕一家外還有4名雜誌社員工與5名志工熬夜留宿。其中已經獲得雜誌社辦公室現場圖的警方部署了刑事組組員、消防隊以及霹靂小組前往雜誌社,總共約有200人參與了這次拘捕行動。警方還安排了2組成員在雜誌社附近-{zh-hant:蒐證;zh-hans:搜证}-,另外還有一組蒐證小組則是隨同拘提組人員行動,而法務部調查局也派人前往現場蒐集情報。到了8:55分時,調查局人員開始同時播打雜誌社的電話表示要訂閱長期雜誌,希望藉此癱瘓電話線路以避免之後雜誌社向支持群眾求援。不過在這之前當時擔任雜誌社總務主任的邱美緣在發現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的2部警車於大廈附近後,便立刻向鄭南榕通報警方可能要進行逮捕行動。 之後警方分成兩路行進分別從電梯和樓梯前往三樓雜誌社,期間雜誌社志工陳元芬在從雜誌社離去時於一樓樓梯間遭遇警方,並且馬上被控制行動。但是兩組人馬在撞開門並衝至三樓後,第一時間因為樓梯間加裝一道鐵門而無法入內,在中山分局民權二派出所主管張奇文宣讀拘票內容,第1次沒有回應,不料當第2次大聲宣讀拘票內容的時候,屋裏突然丟出兩顆汽油彈,一顆朝他與王彭,一顆朝另外擠滿了消防隊員的樓梯口,當時站在樓梯口的消防大隊分隊長莫懷祖,臉部立刻嚴重灼傷,另外隊員徐志成、徐源進也因為灼傷嚴重,送醫急救。大火一下子竄了起來,濃煙密佈,張奇文嚴重嗆傷,並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頭暈送醫,離開了現場。兩顆汽油彈,造成17名警消受傷,尤其莫懷祖臉部嚴重灼傷,復健面具戴了好多年,直到今日,臉上傷痕仍可見。 而這時鄭南榕則叫醒了當時仍然待在雜誌社4名員工、4名志工和女兒鄭竹梅,並且要求所有成員立刻離開雜誌社。但是在混亂之際有志工向鐵門潑灑汽油以阻止警方破壞大門,但是警方並沒有因而停止切割鐵門的行動,最後乙炔切割噴發的火花立刻造成樓梯間起火。面對雜誌社的人員可能因而無法逃離房間,一方面包括鄭南榕、鄭肇基、林慧茹和其他雜誌社員工開始以棉被、水桶試圖撲滅門口的火勢,另外一方面則尋找其他出口並且打開窗戶以維持空氣流通。
|
1989年1月21日,鄭南榕收到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所簽發的「鄭南榕涉嫌叛亂」之法院傳票,這使得原本計畫趁著寒假帶著女兒出國的鄭南榕改變心意。對此鄭南榕無法接受因為刊登文章而被指控涉嫌叛亂,而非以過去的毀謗或者其他犯罪問題逮捕,認為這般舉動是對知識分子的最大汙辱。在1月27日時鄭南榕表示由於不滿涉嫌叛亂的指控,因此將行使抵抗權而不會出庭應訊,以抗議政府對於臺灣獨立運動的言論自由掌控。同時鄭南榕還表示司法機關必須到雜誌社才能將其拘捕並送至法庭,他自己將會堅持反抗而抵死不從。據稱鄭南榕在自囚於雜誌社期間曾經留下遺書,在他死後出版的『自由時代』之台灣建國烈士鄭南榕紀念專刊上以「獨立是台灣唯一的活路」為題被發表,其中有以下的記載: 逝世 開始自囚 自1989年1月27日開始,鄭南榕宣布將自己關在位於臺北市民權東路的時代雜誌社內自囚。其中鄭南榕買了一張軍用的行軍床後開始於雜誌社生活,藉此讓檢調單位無法以有逃亡嫌疑逮捕鄭南榕。同時鄭南榕也開始雇用工人在雜誌社辦公室內外安裝防禦工事,這包括同時加裝鐵窗和網子以阻擋催淚彈的攻擊,並且為雜誌社門口以及樓梯另外加裝鐵門以阻擋警方逮捕速度,另外還準備有防禦攻堅的木劍、探照燈以及發電機等設備。與此同時,許多來自各地的義工也輪流駐守在雜誌社,一方面防範軍警發起攻堅行動強行逮捕鄭南榕,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阻止鄭南榕因為司法單位拘提而自焚。 其中計畫在警方強制攻堅後採取自焚手段的鄭南榕,在總編輯室桌下擺放了3桶汽油、並且用膠帶黏著1只打火機。但這時一部分人認為鄭南榕的承諾並不會真的實現,甚至還會願意幫助鄭南榕購買汽油等用具。而儘管知道鄭南榕個性的葉菊蘭因為不敢勸說鄭南榕,而曾經在瞞著鄭南榕的情況下拜託陳永興、黃明宗、李勝雄、盧修一、田孟淑等人,希望這些親友能夠讓鄭南榕打消自焚的念頭。但是鄭南榕並沒有因此放棄想法,除了認為自己的死亡將能夠促成臺灣社會進步外;甚至他還認為臺灣人應當仿效過去韓國學生運動而讓人知道願意付出生命,並且還要求雜誌社的成員閱覽1970年代的《韓國學生運動史》。最後葉菊蘭只能夠為總編輯室多打2把總編輯辦公室鑰匙,並且向雜誌社的志工表示不要讓鄭南榕在警方拘捕時真的關在房間內。 而在1月27日鄭南榕並沒有出庭之後,法院再度傳訊鄭南榕,但是後者仍然拒絕出庭。警方此時則在雜誌社外觀察長達71天後,並且安排將雜誌社樓上的房間作為臨時指揮所。儘管情治人員對於雜誌社並無進一步舉動,但是鄭南榕仍繼續待在辦公室並且沒有計畫在農曆春年時回去。這使得鄭南榕的弟弟只好把父母接至雜誌社,連同鄭南榕一家三口直接在該處圍爐以過年。之後儘管已經得知鄭南榕可能採取自焚的激進作為,首席檢察官陳涵仍然決定採取強制拘提的攻堅手段,並且由負責檢察官陳耀能在4月4日簽發於4月8日截止的拘捕票。 自焚身亡 1989年4月7日上午7:30分,在臺北市警察局中山分局分局長王郡以及刑事組組長侯友宜召集相關人員進行值勤前教育,而當時雜誌社內除了鄭南榕一家外還有4名雜誌社員工與5名志工熬夜留宿。其中已經獲得雜誌社辦公室現場圖的警方部署了刑事組組員、消防隊以及霹靂小組前往雜誌社,總共約有200人參與了這次拘捕行動。警方還安排了2組成員在雜誌社附近-{zh-hant:蒐證;zh-hans:搜证}-,另外還有一組蒐證小組則是隨同拘提組人員行動,而法務部調查局也派人前往現場蒐集情報。到了8:55分時,調查局人員開始同時播打雜誌社的電話表示要訂閱長期雜誌,希望藉此癱瘓電話線路以避免之後雜誌社向支持群眾求援。不過在這之前當時擔任雜誌社總務主任的邱美緣在發現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山分局的2部警車於大廈附近後,便立刻向鄭南榕通報警方可能要進行逮捕行動。 之後警方分成兩路行進分別從電梯和樓梯前往三樓雜誌社,期間雜誌社志工陳元芬在從雜誌社離去時於一樓樓梯間遭遇警方,並且馬上被控制行動。但是兩組人馬在撞開門並衝至三樓後,第一時間因為樓梯間加裝一道鐵門而無法入內,在中山分局民權二派出所主管張奇文宣讀拘票內容,第1次沒有回應,不料當第2次大聲宣讀拘票內容的時候,屋裏突然丟出兩顆汽油彈,一顆朝他與王彭,一顆朝另外擠滿了消防隊員的樓梯口,當時站在樓梯口的消防大隊分隊長莫懷祖,臉部立刻嚴重灼傷,另外隊員徐志成、徐源進也因為灼傷嚴重,送醫急救。大火一下子竄了起來,濃煙密佈,張奇文嚴重嗆傷,並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頭暈送醫,離開了現場。兩顆汽油彈,造成17名警消受傷,尤其莫懷祖臉部嚴重灼傷,復健面具戴了好多年,直到今日,臉上傷痕仍可見。 而這時鄭南榕則叫醒了當時仍然待在雜誌社4名員工、4名志工和女兒鄭竹梅,並且要求所有成員立刻離開雜誌社。但是在混亂之際有志工向鐵門潑灑汽油以阻止警方破壞大門,但是警方並沒有因而停止切割鐵門的行動,最後乙炔切割噴發的火花立刻造成樓梯間起火。面對雜誌社的人員可能因而無法逃離房間,一方面包括鄭南榕、鄭肇基、林慧茹和其他雜誌社員工開始以棉被、水桶試圖撲滅門口的火勢,另外一方面則尋找其他出口並且打開窗戶以維持空氣流通。 而這時鄭南榕則趁著雜誌社員工撲滅火勢之際,進入總編輯室內並且將房間反鎖,引燃預先準備的汽油桶自焚身亡,終年41歲。其中眾人在過一陣子後才想到鄭南榕,鄭南榕的弟弟鄭肇基在發現總編輯室已經遭到反鎖後,隨即以葉菊蘭提供的備用鑰匙打開房間,並且確認房間已經因為自焚而燃起大火。也由於鄭南榕自焚引發氣爆,造成火勢到了上午10點才撲滅。警方攻堅的消息在快速傳開後,立刻引起包括顏錦福、盧修一和田孟淑等鄰近反對派人士立刻前往雜誌社關切。之後鄭肇基、陳慶華以及蔡敏卿先是由消防人員從窗口送抵地面,消防人員隨後也從資料室陽臺上救出了林乾義、邱美緣、鄭竹梅、廖國禎等人。 後續發展 上午9時15分左右,仍然在東海廣告公司上班的葉菊蘭接到鄭南榕的母親告知說雜誌社著火的消息,這時葉菊蘭已經知道鄭南榕可能已經喪生。隨後警方封鎖了自焚現場並且準備交由檢察官調查,而在獲知此事的葉菊蘭趕回雜誌社現場後確認死者身分。到了晚上10時警方準備撤離現場時一度與包圍大廈的民眾對峙,在被下令不能與民眾有所衝突的情況下警方一直到凌晨2時30分時群眾逐漸離去後才撤離現場。鄭南榕逝世的消息很快便傳至臺灣各地,臺灣各地陸陸續續有民眾為其設立簡易靈堂供人祭拜和紀念。同時鄭南榕的親友也於士林廢河道搭建靈堂供人悼念,而為了避免衝突使得情治單位只在附近蒐證,而沒有進一步舉動。 1989年5月19日時則舉辦了鄭南榕的入殮和告別式,其中有上萬民眾前往位於士林廢河道的靈堂致哀。之後出殯隊伍則開始發展成為遊行活動,並且按照計畫準備前往中華民國總統府前。在這期間警方並沒有積極阻撓,同時也沒有逮捕參與告別式、當時被列為黑名單的持不同政見者陳婉真。但是出殯隊伍到了凱達格蘭大道時則與已經拉起滾地龍的警方對峙,同時也陸陸續續有民眾嘗試越過鐵絲網進入封鎖區表達不滿。但之後曾經一同於雜誌社工作、同樣支持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民主進步黨基層黨工詹益樺則身上披著「生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魂」的布條,撲向蛇籠鐵絲網後以事先預藏的汽油點火自焚身亡。之後葉菊蘭則放棄原本的東海廣告公司工作,決定加入民主進步黨而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並且同樣主張台灣獨立以及言論自由。 由於這時臺灣剛解除戒嚴不久,鄭南榕自焚身亡成為後來許多改革開放的動力。其中葉菊蘭以遺孀身分投入198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並且提出了「孩子,陪我打一場母親的聖戰!」作為口號,成功高票當選了當時臺北市南區的增額立法委員,之後還連任了第二屆、第三屆與第四屆立法委員。與此同時民主進步黨30多位成員也成立的新國家連線,呼應鄭南榕過去的主張而明確提出應當要成立新的國家,最終贏得170萬票、總共20席立法委員的席次。另外一方面,後來於1990年就任第八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持續推動修法以促進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並且下令釋放張學良、孫立人等過去遭政治軟禁人士。同時野百合學運等社會運動的發起,也進一步促使政府推動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全面改選國會。1992年立法院修正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以保障各種表達自由,到了1993年時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 鄭南榕之妻葉菊蘭在立法委員任內強力監督於隔年上任的郝柏村內閣,曾經指控郝柏村刻意排除文人出身的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陳履安,而在行政院召集參謀總長至軍團司令等高級將領進行軍事會議,破壞原本中華民國的軍政體制,進而侵犯了中華民國總統的統帥權。另外葉菊蘭還多次揭發政府官員的貪腐作為,例如在1991年7月5日時便以書面方式質詢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五股段高架橋拓寬工程第十八標案,進而引發中國國民黨內部鬥爭。同時她也努力推動有關釋放政治犯、平反二二八事件及取消黑名單等事宜,並且積極要求政府解決教育、雛妓和婦女等弱勢團體之問題,這也讓她多次被社會運動團體評鑑為優良立法委員。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並且成立陳水扁政府後,葉菊蘭先後受邀擔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副院長以及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等重要職位。 在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期間,葉菊蘭接受行政院的命令接替陳其邁擔任代理高雄市市長一職,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直轄市市長。在任內葉菊蘭重整市政府團隊並且提交高雄捷運外勞弊案的報告,並且提出將高雄市建設成為「海洋首都」的願景。之後葉菊蘭並未參加民主進步黨第四屆高雄市長初選,並且擔任了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陳菊的競選總部主任委員。而她也一度被視為可能參加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並且和作為總統候選人的謝長廷組成搭檔之人選,對此葉菊蘭也表示對於這一說法「當仁不讓」。不過最後謝長廷選擇了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擔任副總統候選人,之後葉菊蘭則受邀擔任競選總幹事。在這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則邀請葉菊蘭擔任懸缺已久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這也使得她成為第一位女性客籍總統府秘書長。 家庭 1980年,葉菊蘭與鄭南榕生下女兒鄭竹梅。1989年鄭南榕自焚身亡時,當時女兒鄭竹梅僅有9歲。2009年時,由於鄭竹梅在臺南市定居使得葉菊蘭將其戶籍也遷至臺南市,不過這一度引起有關參選首任臺南直轄市市長的揣測。 影響 自焚說法 鄭南榕自焚時中華民國政府在政策上處於民主與獨裁之間,也因此葉菊蘭在記者會上呼籲新聞媒體公正報導鄭南榕自焚事件。儘管在政府主導下仍然發生數起壓制反對派的情況,但是也逐漸放寬相關的管制措施。這次事件獲得許多臺灣新聞媒體的廣泛報導但是並沒有將其作為重要新聞看待,而在第一時間許多媒體受到中國國民黨的影響仍然主要以「叛亂」、「投擲汽油彈」的角度報導,試圖塑造這件事情為一起意外或者是鄭南榕試圖攻擊警方。例如當天下午《聯合晚報》便報導:「鄭南榕在引燃汽油彈後,似已呈瘋狂狀態,除向警方攻擊外,也對當時在場的時代雜誌其他同仁攻擊……」而參與拘捕行動的刑事巡官鄧巽昇在接受採訪時也公開表示「面對一位未知數的狂徒,直叫人膽寒」,另外擔任立法委員的趙少康更表示認為社會應該對於自焚行為給予譴責。 之後媒體才開始對於以「自焚」作為主要的報導內容,甚至質疑警方故意縱火燒死鄭南榕或者藉由放火的方式焚燒證據。不過曾在現場採訪過的《中華日報》記者范立達,在其2003年部落格上提到雜誌社裡確實有使用汽油彈攻擊警方,隨即引來現場混亂而導致包含警察與消防人員在內有多人因而受傷;同時他也提到當時法務部調查局便已經派人掌握有關雜誌社的密切訊息,並且當時研判鄭南榕可能會自焚,但是認為並不一定真的會施行。而李敖在電視節目《李敖有話說》時同樣也提到類似說法,並且表示:「在警察衝上來的時候,他丟出了汽油彈要拒捕,把現場搞的混亂,房子就著火了。」 評價 鄭南榕之死往往被中國國民黨視為最後一次嘗試壓制言論自由的作為,而包括許世楷和姚嘉文等鄭南榕友人則表示鄭南榕自焚是「台灣政治運動的分水嶺」。同時一些評論將鄭南榕自焚視為臺灣民主運動的殉教做法,其中時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蘇貞昌便在「鄭南榕殉道24週年紀念會」上表示鄭南榕藉由殉道精神和具體行動來爭取言論自由。而施明德的妻子陳嘉君則對於鄭南榕的作為是為了其他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沒有傷害到其他人,因此鄭南榕的行為「屬於全臺灣、全人類」。同時她也認為鄭南榕自焚促使得野百合學運願意反抗政府獨裁作為,而這也是值得學習的重要精神。 而時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則對於鄭南榕評論說:「鄭南榕的道德標準是一致的:不管是誰違背他的標準,他的批判絕對不會留情。他的標準,說穿了,就是民主的標準,就是台獨的標準,就是一個宣稱要推動『台灣新國家運動』的政黨所應具備最起碼之標準。」另外建國廣場負責人傅雲欽則批評民主進步黨只強調鄭南榕對於爭取言論自由與政治民主的貢獻,並且在評論鄭南榕時認為:「眾所週知,鄭南榕追求言論自由、政治民主,也追求台灣獨立。追求言論自由、政治民主,鄭南榕只是跟隨先賢的腳步而已,他不是先行者;但是在嚴刑峻法之下公然主張台灣要獨立,他是第一人。追求台灣獨立,才是鄭南榕的特色。……鄭南榕不只是『言論自由的鬥士』、『民主的鬥士』,也是『台獨的鬥士』。」 不過也有一些人質疑或者批評鄭南榕的自焚必要性,並且認為之後中華民國便會逐步改善民主和自由等權益。其中曾經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於2013年4月11日時表示認為鄭南榕的自焚作為是其個人行為,並不願意對於鄭南榕的思想與作法有所評論,但他也提到:「(鄭南榕)真的需要用到那種方法(自焚)來?我不知道。」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文霞則表示就處理人生困境來看並不贊成以激進方式處理問題,並且提到:「在追求自己理念的過程裡面,任何一個生命生存的時代會面臨很多的挑戰跟困難,可是我們在面臨生命的困難,我們不能克服的時候,就以死來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其實是一種暴力的方式。」 紀念 1999年4月6日,葉菊蘭捐出在臺北市的雜誌社房產和捐款於自焚原址成立了鄭南榕紀念館以及鄭南榕基金會,並且安排展示鄭南榕的手稿、遺物以及《自由時代雜誌》等作為紀念。而在2009年時鄭南榕的女兒鄭竹梅在經過陳雲林事件後,重新思考其父親為言論自由以及爭取臺灣獨立的精神並且開始著手為鄭南榕著書,而在2009年4月時鄭南榕基金會出版了《好國好民:鄭南榕逝世二十周年紀念特刊》。另外音樂製作人張睿銓在他的專輯《創世記》所收錄的歌曲《囡仔》中則提到了「鄭南榕為言論自由點起的那把火還未燒完」,對此張睿銓表示希望透過音樂能讓更多人知認識鄭南榕。 2007年4月4日時,民主進步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通過廢除4月5日為「蔣公逝世紀念日」的決議,而時任民主進步黨主席的游錫堃表示計畫廢除蔣公誕辰紀念日和蔣公逝世紀念日,並且要求擔任行政院院長的蘇貞昌盡快將鄭南榕自焚的4月7日訂為「言論自由日」。2009年4月6日,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在參加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舉辦的鄭南榕紀念活動時,提到民主進步黨黨團將於隔天提案把4月7日訂為國定的言論自由日。到了2012年時,臺南市長賴清德宣布將4月7日訂為臺南市的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的精神。而在2013年時,包括高雄市、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也響應跟進而宣布將4月7日列為該縣市的言論自由日。2016年12月22日,行政院宣布每年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的自焚。 鄭南榕的住家剛好與臺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的後門隔一條巷子。為了紀念鄭南榕,這條巷子在鄭南榕基金會的爭取下,和2012年3月在民主進步黨籍臺北市議員顏聖冠發起跨黨派連署提案後,獲得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認定對於爭取言論自由以及臺灣民主發展有所貢獻並同意通過,命名為自由巷。2012年8月21日時由葉菊蘭和臺北市長郝龍斌共同主持揭牌儀式,另外臺北市議會副議長周柏雅以及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姚文智等人也出席現場。之後鄭南榕基金會則表示將繼續爭取將紀念館列入「國家文化資產」,希望能夠藉此保留國家民主化與社會自由化的共同象徵。 2013年,國立成功大學舉行校內學生投票而決定將新廣場命名為南榕廣場。不過之後於2014年1月15日時校務會議以名稱具有政治意涵為由決定取消廣場命名,同時當時會議也由於出現爭議性言論而引起外界批評。2014年4月,臺南市政府宣布將安平區永華市政中心前方的東哲街與西科街合併改名為「南榕大道」。 參見 臺灣外省人 詹益樺 廖述炘 湯德章 自由巷 白色恐怖 牽阮的手 國立成功大學南榕廣場命名爭議 相關作品 書籍 李敏勇著、劉耿一繪:《自由星火:鄭南榕殉道20週年紀念詩集》(台北:玉山社,2009) 鄭南榕基金會策劃、宋隆泉、邱萬興等攝影:《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行動思想家鄭南榕》(台北:書林,2013)
|
作品 《寒林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群峰霽雪》軸,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林平野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江釣艇》,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林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壽山福海》卷,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山蕭寺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山漁艇》,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茂林远岫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
《群峰霽雪》軸,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林平野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江釣艇》,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寒林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壽山福海》卷,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山蕭寺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秋山漁艇》,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茂林远岫圖》,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讀碑窠石圖》,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
of Chinese painting (Cultural China series), 2006. ISBN 978-7-5085-0964-8 外部連結 Juran Painting Gallery at China Online Museum Landscapes Clear and Radiant: The Art of Wang Hui (1632-1717) , an exhibition catalog from
|
林茨. The art of Chinese painting (Cultural China series), 2006. ISBN 978-7-5085-0964-8 外部連結 Juran Painting Gallery at China Online Museum
|
最擅長山水,其水墨及着色輕淡者,不為奇峭之筆,山石用麻皮皴,作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評者以為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其着色濃重者,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宛然李思訓風格。 董源的水墨山水畫,巨然加以發展,世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對元朝及其後畫壇影響甚大,與李成和范寬並為「宋三家」。相傳的作品有〈寒林重汀圖〉、〈溪岸圖〉、〈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半幅〈溪山行旅〉等。 董源兼工牛、虎、龍、水。《圖畫見聞志》上說他畫牛虎,有「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之評。 作品
|
《夏景山口待渡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洞天山堂》軸,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龍宿郊民圖》,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江堤晚景》軸,藏於台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参考文献 Yuan源
|
宋初開國功臣王全斌後代,居河南开封,自幼好讀書,與蘇軾、黃庭堅、米芾有往來,「十年不遊權貴門」。官至宣州观察使,娶宋英宗赵曙的女兒蜀國長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元豐二年(1079年)因受蘇軾「烏台詩案」牽連,贬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又因冷落蜀國長公主,宠爱小妾,導致公主鬱鬱而死,神宗罢朝五天。公主乳母告发王诜为人放荡,與小妾恣意淫樂,神宗大怒:“王诜内则朋淫纵欲而失行,外则狎邪罔上而不忠,由是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杖打八妾并把她们婚配兵卒,王诜贬官均州,元豐七年轉置潁州。 哲宗即位后被召回,又官定州团练使。與端王趙佶有往來,李公麟曾畫《西園雅集圖》留念,绘苏东坡、苏辙、米芾、黄庭坚、秦观等十六人。
|
王诜作品有《金碧图》、《溪山秋霁图》、《渔村小景》、《烟江叠嶂图》。此外他還將自己收藏的書畫作品放置在寶繪堂。 参考文献 太原人
|
1970年,全世界臺灣獨立運動團體在美國紐約結合為「臺灣獨立聯盟」,許世楷擔任該組織的中央委員,對臺獨運動的參與從日本擴大到國際。 1987年,臺灣獨立聯盟改稱為「臺灣獨立建國聯盟」,許世楷從張燦鍙手中接下該組織總本部主席的職位,一直到1991年為止。由於臺灣民主化的進展,「黑名單」制度終被廢除,許世楷在1992年得以回到家鄉臺灣定居。回到臺灣以後,許世楷依舊從事臺獨運動,先後曾經擔任過「臺灣國民制憲運動委員會」共同召集人、「臺灣文化學院」(臺中)的院長、以及建國黨主席。 1988年,許世楷將《台灣新憲法草案》寄給鄭南榕為發行人的《自由時代》週刊,並於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刊出。許世楷本人曾經於1995年、1998年兩度參與立委(臺中市)選舉,未獲當選。 許世楷在1995年以名譽教授的身份退休。回到家鄉臺灣之後,他於1998年開始在靜宜大學任職兼任教授。他的重要學術作品包括: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所改寫的《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世界各國憲法選集》(1995)、與盧千惠合著的《臺灣是臺灣人的國家》(2009)。 計劃參選2000年總統選舉被勸退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建國黨原本有意提名田再庭與許世楷搭檔參選,後來田再庭被蔡同榮勸退,之後田再庭與許世楷一起退出建國黨。 2004年5月16日,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成立大會,曾任該會籌備處主任委員的許世楷當選該會第一屆理事長。 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 曾在2004年至2008年間擔任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2004年7月5日,許世楷出任台北駐日文化代表處大使。在其任內成功地推動臺灣觀光客赴日免簽證(2005年達成)、日本承認臺灣駕照(2007年8月8日兩國代表在東京簽署〈臺日雙方駕駛執照相互承認協定〉)等。之後韓國外交部也跟進與日本簽訂相同的國民免簽交流。首相安倍晉三曾肯定許世楷對促進台日關係的傑出貢獻,並強調美日臺三地領袖有對話的必要性。 關於日本政府對臺灣免簽證案曾被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大使王毅加以反對,引起許世楷公開批評「王毅在日本的工作很容易,只要看台灣駐日代表處作什麼就反對什麼」。 許世楷在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前的5月19日提出辭呈,但未立即獲准。 2008年6月,臺日雙方在釣魚台海域發生聯合號海釣船事件後,遭部份人士質疑为何不向日本抗議而被外交部召回。 卸任後 返回臺灣後,許世楷擁有日本永久居留權(俗稱「櫻花卡」)的事情亦被國民黨立委所質疑,由於許世楷不滿遭到批評,於是召開記者會以「士可殺不可辱」為主題,拒絕赴立法院備詢,並要求外交部即刻准辭,遭新上任的外交部長歐鴻鍊指責拒絕備詢非常不應該。最後許世楷在同年7月11日返回臺中市老家,計畫長年定居,2009年4月開始回到靜宜大學兼任講師到2010年6月止。 荣誉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二等景星勋章(2008年5月12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外国勋章奖章 旭日重光章(日本,2017年4月29日公布) 評價 安倍晉三曾經於日本李登輝之友會主辦的送別會中說道:「許世楷是深受日臺信賴的大使,可能的話希望許世楷能留任駐日代表一職」。安倍表示「日本與臺灣的關係不但對東亞、對世界都是相當重要的,日臺今後的互信關係必須進一步加強」。安倍指出,「我外公岸信介擔任日本首相時,蔣介石政權曾經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換條件,希望日本將旅日的黑名單政治犯遣返往臺,不過,我外公並沒有答應,不然可能就沒有後來的許代表了」。 民視創辦人、前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會長蔡同榮曾對許世楷的外交貢獻評論為「台灣人的周恩來」,「可惜時不我與,僅當駐日代表而已。」 人權活動家黃文雄批評許世楷擔任執政台灣的陳水扁政權駐日本代表期間,變相承認琉球群島屬於日本是違反台灣獨立運動的「住民自決」立場。 家族知名成員 許嘉種:許世楷祖父,台灣文化協會調查部長,適治警事件遭日警拘留,抗日志士,牌位供奉於忠烈祠。 許乃昌:許世楷伯父,東京台灣青年會左派理論家,台灣民報總主筆,東方出版社總經理。 許乃邦:許世楷父親,律師,台中地方法院推事,二二八事件遭通緝。 洪金雀:許世楷母親,出生於南投,留日醫師。 洪耀勳:許世楷大舅,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 洪伯文 :許世楷表哥,旅美生化博士,2001年 Millikin 大學傑出校及榮譽博士。 洪伯廷 :許世楷表哥,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盧千惠:許世楷妻子,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專攻兒童文學,人權運動者。 子:许友弘 女:小田元友美 盧慶雲:許世楷岳父,許乃邦、謝東閔台中一中同窗,台中扶輪社創社社員,台中商會創會理事長。 陳隆志:許世楷連襟,美國紐約法學院教授,耶魯大學法學院院士、國際人權聯盟副會長,臺灣主權地位理論大師。 張超英:許世楷連襟,前新聞局駐外人員,駐日代表處、臺灣紐約新聞處官員,1980-1990年代,台日關係重要推手。 著作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抵抗と弾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 [漢譯本]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年) 許世楷、、(編著):《国際関係論基礎研究》(東京:,1976年)
|
許世楷從六十年代開始長期在日本推動台灣獨立運動。安倍晉三在送別許世楷時曾表示,其外祖父岸信介曾拒絕蔣介石提出將許世楷引渡到臺灣,若他外祖父當時答應,就不會有後來的許世楷。 1970年,全世界臺灣獨立運動團體在美國紐約結合為「臺灣獨立聯盟」,許世楷擔任該組織的中央委員,對臺獨運動的參與從日本擴大到國際。 1987年,臺灣獨立聯盟改稱為「臺灣獨立建國聯盟」,許世楷從張燦鍙手中接下該組織總本部主席的職位,一直到1991年為止。由於臺灣民主化的進展,「黑名單」制度終被廢除,許世楷在1992年得以回到家鄉臺灣定居。回到臺灣以後,許世楷依舊從事臺獨運動,先後曾經擔任過「臺灣國民制憲運動委員會」共同召集人、「臺灣文化學院」(臺中)的院長、以及建國黨主席。 1988年,許世楷將《台灣新憲法草案》寄給鄭南榕為發行人的《自由時代》週刊,並於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刊出。許世楷本人曾經於1995年、1998年兩度參與立委(臺中市)選舉,未獲當選。 許世楷在1995年以名譽教授的身份退休。回到家鄉臺灣之後,他於1998年開始在靜宜大學任職兼任教授。他的重要學術作品包括: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所改寫的《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世界各國憲法選集》(1995)、與盧千惠合著的《臺灣是臺灣人的國家》(2009)。 計劃參選2000年總統選舉被勸退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建國黨原本有意提名田再庭與許世楷搭檔參選,後來田再庭被蔡同榮勸退,之後田再庭與許世楷一起退出建國黨。 2004年5月16日,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成立大會,曾任該會籌備處主任委員的許世楷當選該會第一屆理事長。 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 曾在2004年至2008年間擔任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2004年7月5日,許世楷出任台北駐日文化代表處大使。在其任內成功地推動臺灣觀光客赴日免簽證(2005年達成)、日本承認臺灣駕照(2007年8月8日兩國代表在東京簽署〈臺日雙方駕駛執照相互承認協定〉)等。之後韓國外交部也跟進與日本簽訂相同的國民免簽交流。首相安倍晉三曾肯定許世楷對促進台日關係的傑出貢獻,並強調美日臺三地領袖有對話的必要性。 關於日本政府對臺灣免簽證案曾被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大使王毅加以反對,引起許世楷公開批評「王毅在日本的工作很容易,只要看台灣駐日代表處作什麼就反對什麼」。 許世楷在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前的5月19日提出辭呈,但未立即獲准。 2008年6月,臺日雙方在釣魚台海域發生聯合號海釣船事件後,遭部份人士質疑为何不向日本抗議而被外交部召回。 卸任後 返回臺灣後,許世楷擁有日本永久居留權(俗稱「櫻花卡」)的事情亦被國民黨立委所質疑,由於許世楷不滿遭到批評,於是召開記者會以「士可殺不可辱」為主題,拒絕赴立法院備詢,並要求外交部即刻准辭,遭新上任的外交部長歐鴻鍊指責拒絕備詢非常不應該。最後許世楷在同年7月11日返回臺中市老家,計畫長年定居,2009年4月開始回到靜宜大學兼任講師到2010年6月止。 荣誉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二等景星勋章(2008年5月12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外国勋章奖章 旭日重光章(日本,2017年4月29日公布) 評價 安倍晉三曾經於日本李登輝之友會主辦的送別會中說道:「許世楷是深受日臺信賴的大使,可能的話希望許世楷能留任駐日代表一職」。安倍表示「日本與臺灣的關係不但對東亞、對世界都是相當重要的,日臺今後的互信關係必須進一步加強」。安倍指出,「我外公岸信介擔任日本首相時,蔣介石政權曾經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換條件,希望日本將旅日的黑名單政治犯遣返往臺,不過,我外公並沒有答應,不然可能就沒有後來的許代表了」。 民視創辦人、前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會長蔡同榮曾對許世楷的外交貢獻評論為「台灣人的周恩來」,「可惜時不我與,僅當駐日代表而已。」 人權活動家黃文雄批評許世楷擔任執政台灣的陳水扁政權駐日本代表期間,變相承認琉球群島屬於日本是違反台灣獨立運動的「住民自決」立場。 家族知名成員 許嘉種:許世楷祖父,台灣文化協會調查部長,適治警事件遭日警拘留,抗日志士,牌位供奉於忠烈祠。 許乃昌:許世楷伯父,東京台灣青年會左派理論家,台灣民報總主筆,東方出版社總經理。 許乃邦:許世楷父親,律師,台中地方法院推事,二二八事件遭通緝。 洪金雀:許世楷母親,出生於南投,留日醫師。 洪耀勳:許世楷大舅,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 洪伯文 :許世楷表哥,旅美生化博士,2001年 Millikin 大學傑出校及榮譽博士。 洪伯廷 :許世楷表哥,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 盧千惠:許世楷妻子,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專攻兒童文學,人權運動者。 子:许友弘 女:小田元友美 盧慶雲:許世楷岳父,許乃邦、謝東閔台中一中同窗,台中扶輪社創社社員,台中商會創會理事長。 陳隆志:許世楷連襟,美國紐約法學院教授,耶魯大學法學院院士、國際人權聯盟副會長,臺灣主權地位理論大師。
|
西周封非子(秦嬴)為秦侯,建立秦侯國。(約前897年) 西周共和行政。(前842年) 以色列,猶太政變,猶大國王亞哈謝與以色列國王約蘭被殺。(約前842年) 根據傳說,推羅公主伊利沙因政治逼害出亡,在馬格里布建立迦太基王國(亦稱潘尼克Punicus王國,其後改為共和國)。(約前814年) 公元前9世纪的天灾人祸 文化娱乐 社會與經濟 是年為西周共和元年,自此中國歷史有確實紀年。(前841年) 疾病与医学
|
西周封非子(秦嬴)為秦侯,建立秦侯國。(約前897年) 西周共和行政。(前842年) 以色列,猶太政變,猶大國王亞哈謝與以色列國王約蘭被殺。(約前842年) 根據傳說,推羅公主伊利沙因政治逼害出亡,在馬格里布建立迦太基王國(亦稱潘尼克Punicus王國,其後改為共和國)。(約前814年) 公元前9世纪的天灾人祸 文化娱乐 社會與經濟 是年為西周共和元年,自此中國歷史有確實紀年。(前841年)
|
历代传人 第六十五代襲位之爭 六十五代天師的襲位問題早在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生前就已發生。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宣佈欲襲職六十五代天師後,張源先公開表示:「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並指出張金濤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女兒張稻香與魯姓夫婿之子,應從父姓為魯姓,故應稱「魯金濤」,而非張姓。且依照歷代正一天師的傳承規矩,只傳父系,外孫是沒有襲職資格的,並對此紊亂祖制之舉,感到不悅。而張金濤則回應,在中央尚未給予正式的名號之前,他都只是嗣漢天師府的主持而非張天師,目前只想做好傳承先人道統的工作。同時表示,從第四代以來,張天師從未離開過龍虎山,這是不爭的事實。張金濤目前的身分,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主持。 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後,在中華民國政府治地台灣(道教界)出現張意將(62代天師後裔)、張捷翔(58代天師後裔)、張懿鳳(64代天師長女)等人自称天师,然而均無被中央政府認定具有張天師資格。 评论 毛泽东:“张鲁的祖父创教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就是江西龙虎山反动透顶的那个张天师的祖宗,《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张陵(一称张道陵,其流风余裔经千余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水浒传第一回“冯太尉误走魔鬼”有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道教嗣漢天師府 正一嗣漢張天師府
|
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上代天师无子嗣,则过继血缘最近的侄辈承袭。如无侄子可过继,则传弟弟或叔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堂叔张时修;三十五代天师張可大长子张宗汉好賦诗、飲酒,不乐应酬,遂禪位予弟张宗演。除此之外,张天师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 历代传人 第六十五代襲位之爭 六十五代天師的襲位問題早在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生前就已發生。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宣佈欲襲職六十五代天師後,張源先公開表示:「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並指出張金濤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女兒張稻香與魯姓夫婿之子,應從父姓為魯姓,故應稱「魯金濤」,而非張姓。且依照歷代正一天師的傳承規矩,只傳父系,外孫是沒有襲職資格的,並對此紊亂祖制之舉,感到不悅。而張金濤則回應,在中央尚未給予正式的名號之前,他都只是嗣漢天師府的主持而非張天師,目前只想做好傳承先人道統的工作。同時表示,從第四代以來,張天師從未離開過龍虎山,這是不爭的事實。張金濤目前的身分,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主持。 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後,在中華民國政府治地台灣(道教界)出現張意將(62代天師後裔)、張捷翔(58代天師後裔)、張懿鳳(64代天師長女)等人自称天师,然而均無被中央政府認定具有張天師資格。 评论 毛泽东:“张鲁的祖父创教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就是江西龙虎山反动透顶的那个张天师的祖宗,《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张陵(一称张道陵,其流风余裔经千余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水浒传第一回“冯太尉误走魔鬼”有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 參考文獻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早春圖》軸是郭熙代表作。此外,尚有臺北故宮收藏的《關山春雪圖》軸、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幽谷圖》半軸、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溪山访友图》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樹色平遠圖》卷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窠石平远圖》卷等作品傳世。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山村圖》軸與臺北故宮收藏的《寒林圖》軸相傳也都是郭熙之作。 郭熙另有山水畫論《林泉高致集》傳於後世,為古代中國繪畫論述一大成就,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影響 郭熙活耀於宋神宗熙寧至元豐年間,是馳名當代的繪畫大師,其畫風格調清新,獲当时文士苏轼、蘇轍、黄庭坚與王安石等人高度赞扬,也深得神宗賞識,皇宮、朝廷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後省、樞密院、翰林學士院及許多大型寺廟均隨處可見郭熙繪製的壁畫與屏風掛畫,時有「神宗好熙筆」、「受眷被知,評在天下第一」、「禁中官局多熙筆跡」等說法,,於是乎畫師們爭相摹仿,「獨步一時」,為北宋中期最具影響力的山水畫大師。 郭熙與李成的「李郭畫派」除盛行於北宋初期至中期,在元朝初期至中期也占有重要地位,師承的畫家主要有劉貫道、曹知白、王士元、王振鵬、羅稚川、唐棣、趙雍、朱德潤、王淵及李容瑾等人,堪與董源、巨然的「董巨畫派」相抗頡之二大主流。明朝的戴進、馬軾、謝時臣、仇英、王問及清朝的袁江、袁耀等人,也都曾受郭熙畫風影響。 評價 後世將郭熙與李成並稱「李郭」,謂之「李郭畫派」,又將李成、范寬、米芾與之同列「北宋四大家」,世稱「李、郭、范、米」。 蘇軾:「玉堂晝掩春日閒,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鳩乳燕春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此間有句五人見,送與襄陽孟浩然。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要看萬壑爭流處,他日終煩顧虎頭。」 黃庭堅:「黃州逐客賜未還,江南江北飽看山。玉堂對臥郭熙畫,發興已有青林間。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余疊峫。坐思黃甘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畫取江山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但熙肯畫寬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能作山川遠勢,白頭惟有郭熙」,「郭熙雖老眼猶明,便面江山取意成」,「郭熙元豐末年為顯聖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複,不以雲物映帶,筆意不乏。余嘗招子瞻兄弟共觀之,子由嘆息終日,以為郭熙因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圖》,從此筆墨大進。觀此圖,乃是老年所作,可貴也。」 蘇轍:「鳳閣鸞臺十二屏,屏上郭熙題姓名。崩崖斷壑人不到,枯松野葛相欹傾。黃散給舍多肉食,食罷起愛飛泉清。皆言古人不復見,不知北門待詔白髮垂冠纓。袖中短軸才半幅,慘淡百裏山川橫。巖頭古寺擁雲木,沙尾漁舟浮晚晴。遙山可見不知處,落霞斷雁俱微明。十年江海興不淺,滿帆風雨通宵行。投篙椓杙便止宿,買魚沽酒相逢迎。歸來朝中亦何有,包裹觀闕圍重城。日高困睡心有適,夢中時作東南征。眼前欲擬要真物,拂拭束絹付與汾陽生。」「亂山無盡水無邊,田舍漁家共一川;行遍江南識天巧,臨窗開卷兩茫然。斷雲斜日不勝秋,付與騷人滿目愁;父老如今亦才思,一蓑風雨釣槎頭。」 晁補之:「漁村半落楚江邊,林外秋原雨外天;誰倚竹樓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蒼然。洞庭木落萬波秋,說與南人以自愁;欲指吳松何處是,一行征雁海山頭。」 張耒:「漁村橘市楚江邊,人外秋原雨外川;遣騎竹邊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蒼然。洞庭葉落萬波秋,說與南人亦自愁;指點吳江何處是,一行鴻雁海山頭。」 畢仲游:「窗間咫尺似天邊,不識應言小輞川;聞說平居心目倦,暫開黃卷即醒然。木落山空九月秋,畫時應欲遣人愁;因思夢澤經由處,二十年間若轉頭。」 郭思:「《煙生亂山》,生絹六幅,皆作平遠,亦人之所難。一障亂山,幾數百里,煙嵐綿聯,亂山截嶭,矮林小寺,間見掩映,看之令人意興無窮。此圖乃平遠之尤物也。」 《宣和畫譜》:「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時。初以巧贍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處然後多所自得。至攄發胸意,則於髙堂素壁,放手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絶,峰巒秀起,雲煙變滅,靄之間千態萬狀。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熙後著《山水畫論》,……言皆有序,可爲畫式。」
|
北宋《宣和畫譜》收錄有郭熙畫作30件,南宋周密《雲煙過眼錄》也多有著錄,元朝湯垕《畫鑒》稱見過真跡約50件。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早春圖》軸是郭熙代表作。此外,尚有臺北故宮收藏的《關山春雪圖》軸、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幽谷圖》半軸、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溪山访友图》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樹色平遠圖》卷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窠石平远圖》卷等作品傳世。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山村圖》軸與臺北故宮收藏的《寒林圖》軸相傳也都是郭熙之作。 郭熙另有山水畫論《林泉高致集》傳於後世,為古代中國繪畫論述一大成就,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影響 郭熙活耀於宋神宗熙寧至元豐年間,是馳名當代的繪畫大師,其畫風格調清新,獲当时文士苏轼、蘇轍、黄庭坚與王安石等人高度赞扬,也深得神宗賞識,皇宮、朝廷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後省、樞密院、翰林學士院及許多大型寺廟均隨處可見郭熙繪製的壁畫與屏風掛畫,時有「神宗好熙筆」、「受眷被知,評在天下第一」、「禁中官局多熙筆跡」等說法,,於是乎畫師們爭相摹仿,「獨步一時」,為北宋中期最具影響力的山水畫大師。 郭熙與李成的「李郭畫派」除盛行於北宋初期至中期,在元朝初期至中期也占有重要地位,師承的畫家主要有劉貫道、曹知白、王士元、王振鵬、羅稚川、唐棣、趙雍、朱德潤、王淵及李容瑾等人,堪與董源、巨然的「董巨畫派」相抗頡之二大主流。明朝的戴進、馬軾、謝時臣、仇英、王問及清朝的袁江、袁耀等人,也都曾受郭熙畫風影響。 評價 後世將郭熙與李成並稱「李郭」,謂之「李郭畫派」,又將李成、范寬、米芾與之同列「北宋四大家」,世稱「李、郭、范、米」。 蘇軾:「玉堂晝掩春日閒,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鳩乳燕春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此間有句五人見,送與襄陽孟浩然。木落騷人已怨秋,不堪平遠發詩愁;要看萬壑爭流處,他日終煩顧虎頭。」 黃庭堅:「黃州逐客賜未還,江南江北飽看山。玉堂對臥郭熙畫,發興已有青林間。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余疊峫。坐思黃甘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畫取江山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但熙肯畫寬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能作山川遠勢,白頭惟有郭熙」,「郭熙雖老眼猶明,便面江山取意成」,「郭熙元豐末年為顯聖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複,不以雲物映帶,筆意不乏。余嘗招子瞻兄弟共觀之,子由嘆息終日,以為郭熙因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圖》,從此筆墨大進。觀此圖,乃是老年所作,可貴也。」 蘇轍:「鳳閣鸞臺十二屏,屏上郭熙題姓名。崩崖斷壑人不到,枯松野葛相欹傾。黃散給舍多肉食,食罷起愛飛泉清。皆言古人不復見,不知北門待詔白髮垂冠纓。袖中短軸才半幅,慘淡百裏山川橫。巖頭古寺擁雲木,沙尾漁舟浮晚晴。遙山可見不知處,落霞斷雁俱微明。十年江海興不淺,滿帆風雨通宵行。投篙椓杙便止宿,買魚沽酒相逢迎。歸來朝中亦何有,包裹觀闕圍重城。日高困睡心有適,夢中時作東南征。眼前欲擬要真物,拂拭束絹付與汾陽生。」「亂山無盡水無邊,田舍漁家共一川;行遍江南識天巧,臨窗開卷兩茫然。斷雲斜日不勝秋,付與騷人滿目愁;父老如今亦才思,一蓑風雨釣槎頭。」 晁補之:「漁村半落楚江邊,林外秋原雨外天;誰倚竹樓邀大艑,天涯暮色已蒼然。洞庭木落萬波秋,說與南人以自愁;欲指吳松何處是,一行征雁海山頭。」 張耒:「漁村橘市楚江邊,人外秋原雨外川;遣騎竹邊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蒼然。洞庭葉落萬波秋,說與南人亦自愁;指點吳江何處是,一行鴻雁海山頭。」 畢仲游:「窗間咫尺似天邊,不識應言小輞川;聞說平居心目倦,暫開黃卷即醒然。木落山空九月秋,畫時應欲遣人愁;因思夢澤經由處,二十年間若轉頭。」 郭思:「《煙生亂山》,生絹六幅,皆作平遠,亦人之所難。一障亂山,幾數百里,煙嵐綿聯,亂山截嶭,矮林小寺,間見掩映,看之令人意興無窮。此圖乃平遠之尤物也。」
|
of Chinese Paint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66-68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
李唐原供奉北宋徽宗的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颠沛流离,以卖画度日。 據成書較晚的《南宋苑畫錄》記載,李唐在逃往太行山的途中,不幸被當地的盜賊抓住了, 說是盜賊,其實不過是一群在戰亂中聚眾自保的人 ,盜賊打開了李唐的行李,沒有發現什麼金銀珠寶,卻發現了顏料和紙筆 ,他沒有奪走老畫家所淨無幾的行李, 他不但放過李唐,而且放棄了這份看起來沒有什麼前途的事業,他和60多歲的老畫家一路結伴同行,渡過戰火紛飛的長江,來到了臨安(杭州)
|
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授成忠郎职务。 李唐精于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山水画最初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北方山河雄峻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而得盘涡动荡之状;兼工人物画,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 描绘青绿山水,如《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等,是北派山水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其后用笔及取景变的简括凝炼、构图精练、意境优美,开辟南宋的新画风,并创作人物画《胡笳十八拍》、《采薇图》等,借历史抒发怀念故国,希图中兴的感情。 李唐的画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也培养了一些傑出弟子如蕭照,其后马远、夏圭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画风,和他一起,并称为「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L李
|
连通图 在无向图中,如果存在x和y之间的路径,则称此两节点的无序对是连通的;否则,则称此两点是非联通的。 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连通的无向图。否则,则称图是非连通图。 在有向图中,如果存在x和y之间的有向路径,则称此两节点的有序对是强连通的。此外,若将图中的所有边都换为无向边,得到的无向图中存在x和y之间的路径,则称此两节点是弱连通的。否则,则称此两点是非联通的。 强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强连通的有向图。此外,弱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弱联通的有向图。否则,则称图是非连通图。 对于一张图,若不存在大小为的点集或边集,使得从图中移除该集合后,图就变为非连通图,则称该图是或。k-点连通图通常也简称k-连通图。 二分图 二分图()是指这样的简单图:其点集可以被划分称两个集合W和X,其中W中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没有边相连,X中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也没有边相连。二分图是点着色色数为2的图。 若一张图的点集是两个集合W和X的无交并,使得W中的任意节点都和X中的所有节点邻接,且W或X之内没有边,则称此图是完全二分图。 平面图 平面图是指可以将其节点和边画在平面上,而没有两边相交的图。 循环图 阶为的循环图()或环形图()是指其节点可以列为v1, v2, …, vn,使得图中的边为,其中i=1, 2, …, n − 1,以及。循环图的另一种定义是所有点的度都为2的连通图。如果循环图是另一个图的子图,则它是那个图中的一个环。 树和森林 树是指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路径的无向图。等价地,树是一个连通无环无向图。 森林是指任意两点之间至多仅有一条路径的无向图。等价地,森林是一个无环无向图,或一组树的无交并。 其它特殊的图 一些进阶的特殊图包括: 佩特森圖; ; 弦图; 。 例子 右边的图示是一个点集为、边集为的图。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向图可以用于表示、有限状态自动机,以及其它许多数据结构。 任意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都可定义一个有向图。X中的元素x到y有一条边,当且仅当xRy。 有向图可以用于表示信息网络。例如,在推特上,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可以用有向图表示。 图运算 图上可以进行一些运算或变换,使一个图变为另一个图: 一元运算,将一个图变换为另一个图,例如: 边收缩, 线图, 对偶图, 补图;
|
从頂點出發到頂點的最短路徑若存在,則此路徑的長度稱作從到的距離。 特殊的图 正则图 正则图是指每个节点的邻居()数量都相同的图,即每个节点的度都相同的图。节点的度为k的正则图也称作k-正则图。 完全图 完全图()是指每对节点之间都有一条边相连的图。一张完全图包含简单图所有可能出现的边。 有限图 有限图()是指点集和边集是有限集的图。否则,则称为无限图。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图论中讨论的图大多是有限图。 连通图 在无向图中,如果存在x和y之间的路径,则称此两节点的无序对是连通的;否则,则称此两点是非联通的。 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连通的无向图。否则,则称图是非连通图。 在有向图中,如果存在x和y之间的有向路径,则称此两节点的有序对是强连通的。此外,若将图中的所有边都换为无向边,得到的无向图中存在x和y之间的路径,则称此两节点是弱连通的。否则,则称此两点是非联通的。 强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强连通的有向图。此外,弱连通图是指每对节点都弱联通的有向图。否则,则称图是非连通图。 对于一张图,若不存在大小为的点集或边集,使得从图中移除该集合后,图就变为非连通图,则称该图是或。k-点连通图通常也简称k-连通图。 二分图 二分图()是指这样的简单图:其点集可以被划分称两个集合W和X,其中W中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没有边相连,X中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也没有边相连。二分图是点着色色数为2的图。 若一张图的点集是两个集合W和X的无交并,使得W中的任意节点都和X中的所有节点邻接,且W或X之内没有边,则称此图是完全二分图。 平面图 平面图是指可以将其节点和边画在平面上,而没有两边相交的图。 循环图 阶为的循环图()或环形图()是指其节点可以列为v1, v2, …, vn,使得图中的边为,其中i=1, 2, …, n − 1,以及。循环图的另一种定义是所有点的度都为2的连通图。如果循环图是另一个图的子图,则它是那个图中的一个环。 树和森林 树是指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路径的无向图。等价地,树是一个连通无环无向图。 森林是指任意两点之间至多仅有一条路径的无向图。等价地,森林是一个无环无向图,或一组树的无交并。 其它特殊的图 一些进阶的特殊图包括: 佩特森圖; ; 弦图; 。 例子 右边的图示是一个点集为、边集为的图。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向图可以用于表示、有限状态自动机,以及其它许多数据结构。 任意集合X上的二元关系R都可定义一个有向图。X中的元素x到y有一条边,当且仅当xRy。 有向图可以用于表示信息网络。例如,在推特上,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可以用有向图表示。 图运算 图上可以进行一些运算或变换,使一个图变为另一个图: 一元运算,将一个图变换为另一个图,例如: 边收缩, 线图, 对偶图, 补图;
|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最知名的作品,採用青色和綠色的顏料來畫一整群山巒,在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中顯得格外色彩鮮艷、層次得宜。 降清明臣梁清标是该画的发现者,他把画献于清廷。此画没有任何提名、落款,只有两件后裱的题跋。乾隆皇帝在此画上方题诗、盖章。诗的第一句是“江山千里望无垠”,于是后来此画被称为“千里江山图”。清朝覆灭之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出宫。溥仪被現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扣押為囚徒後,此画遭北京故宫博物院沒收並一直珍藏。 题跋 “希孟”18岁经宋徽宗指点半年作画的记述源于蔡京书写的此画的题跋。然而该题跋纸张尺寸大幅窄于画作,还有半个章印,明显是后人裱在画上的。该题跋没有关于画作的描述。 在蔡京的题跋之后另有元代和尚溥光写的一个题跋,说他从小时候就多次观赏“丹青小景”。将十几米宽的长卷称为小景,令人怀疑该题跋不是这幅画的。 “王希孟” 蔡京的题跋中提到“希孟”做了一幅画。清代梁清标的好友宋荦在梁清标处看到此画后,在《西陂类稿》卷十三《论画绝句二十六首》提到此画,第一次提到“王希孟”,并说王希孟“进得一图身便死”,但宋荦如何得知这些事情不得而知。 技法 画中的青绿山水气势磅礴,但一些细节如柳树和小桥却差强人意。
|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最知名的作品,採用青色和綠色的顏料來畫一整群山巒,在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中顯得格外色彩鮮艷、層次得宜。 降清明臣梁清标是该画的发现者,他把画献于清廷。此画没有任何提名、落款,只有两件后裱的题跋。乾隆皇帝在此画上方题诗、盖章。诗的第一句是“江山千里望无垠”,于是后来此画被称为“千里江山图”。清朝覆灭之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出宫。溥仪被現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扣押為囚徒後,此画遭北京故宫博物院沒收並一直珍藏。 题跋 “希孟”18岁经宋徽宗指点半年作画的记述源于蔡京书写的此画的题跋。然而该题跋纸张尺寸大幅窄于画作,还有半个章印,明显是后人裱在画上的。该题跋没有关于画作的描述。 在蔡京的题跋之后另有元代和尚溥光写的一个题跋,说他从小时候就多次观赏“丹青小景”。将十几米宽的长卷称为小景,令人怀疑该题跋不是这幅画的。 “王希孟”
|
2005年公投 2005年5月29日,在法國舉行了全民公決,以決定該國是否應批准擬議中的《歐洲聯盟憲法》條約。結果有55%的選民以69%的投票率拒絕了該條約,對希拉克和UMP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公投失敗後,希拉克以德維爾潘(Domenique de Villepin)取代了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希拉克說,法國新內閣的當務之急是遏制失業率,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以上。 2005年抗議 2005年秋季發生抗議後,法國在2006年春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活動。 晚年 2007年5月16日,卸任法國總統與安道爾大公。希拉克後來被爆擔任巴黎市長期間挪用公款和损害公信力,並於2011年12月15日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他的年龄、健康状况及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不会入狱服刑。他也是第一位被定罪的法国前国家元首。 希拉克晚年罹患阿爾茲海默症。2019年9月26日早上,希拉克在家人陪伴下去世,享年86歲。 評價 美國總統小布希卸任後在個人自傳《抉擇時刻》中評價世界各國領導人時寫道,希拉克是“喜歡對別國領導人進行說教的人”、 “不管大到國家政策,還是小到個人價值觀,他似乎總是願意到處演講,推銷自己的觀點”。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向希拉克致敬,并表示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像希拉克一样,和平就会有更好的机会。马哈迪曾说,希拉克是唯一一位与第三世界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并试图与大国讲道理的第一世界领导人。 巴黎人報於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63%的法國受調者認為席哈克是稱職的總統;民調機構Yougov於2018年的調查則顯示,他是法國第五共和時期的歷任總統中法國人第二喜歡的總統,僅次於第五共和時期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 著作 《希拉克回忆录 步步为赢1932-1995》,中文版2010译林出版社 家庭 希拉克妻子是貝爾娜戴特·席哈克,共育兩個女兒。 年表 1959年 ── 法国审计院助理稽核 1962年 ── 政府秘书处特派员、蓬皮杜总理办公室特派员 1965年至1993年 ── 法国审计院审核官 1965年3月至1977年3月 ── 圣·菲列奥勒市议员 1967年3月至5月 ── 克勒兹省议员(后多次当选) 1967年至1968年 ── 蓬皮杜政府的就业国务秘书 1968年至1971年 ── 蓬皮杜政府的财经国务秘书 1970年至1979年3月 ── 克勒兹省议会主席 1974年5月27日 ── 第一次出任法国总理 (季斯卡政府) 1976年12月5日至1994年11月12日 ── 保卫共和联盟主席 1977年3月20日至1995年5月16日 ── 巴黎市长 1986年3月20日至1988年5月10日 ── 第二次出任法国总理 (密特朗政府) 1995年5月7日 ── 首次当选法国总统 2002年5月5日 ── 连任法国总统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一等白狮勋章附颈饰(捷克,1997年) 内阁 第一届 第一屆任期:1974年-1976年<p> 傑克·希拉克 - 总理(1974年5月28日-1976年8月27日) 让·索瓦尼亚格 () - 外交部长 傑克·舒福莱 () - 国防部长 米歇尔·波尼亚托夫斯基 () - 内务部长 让-皮埃尔·福卡德 () - 经济和财政部长 米歇尔·多纳诺 () - 工业和研究部长 米歇尔·杜拉弗 () - 劳动部长 让·勒卡吕埃 () - 司法部长 勒内·拉比 () - 教育部长 克里斯蒂安·博内 (Christian Bonnet) - 农业部长 - 设备部长 西蒙娜·薇依- 卫生部长 皮埃尔·阿贝兰 - 合作部长 樊尚·安斯奎尔 - 商务和手工业部长 让-傑克·塞尔旺-施赖贝尔
|
國防政策 第二任期 2002年4月21日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希拉克取得19.88%選票,极右派國民陣線领导人讓-馬里·勒龐取得16.86%,社會黨的總理若斯潘取得16.18%,意外落敗,極右派候選人首次進入第二輪投票。法國其後出現大規模反極右派的示威。5月5日,在第二輪投票中以81.5%对18.5%的绝对优势击败极右派领导人勒龐成功连任。希拉克連任後,隨即任命右派的拉法蘭出任總理,結束「左右共治」局面。與多個右翼政黨合併后的右派人民運動聯盟其後在國會選舉取得勝利。希拉克在2003年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并曾出訪马来西亚会见時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以展示反对伊拉克战争国家之间的团结精神。2005年歐盟憲法公投被否決,同年巴黎發生抗議,希拉克也在該年患中风入院。2007年希拉克宣布不會再競選總統。 初期 暗殺企圖 2002年7月14日,在巴士底日紀念活動中,希拉克在一支藏在吉他盒中的步槍下倖存。一名刺客向總統車隊開槍,然後被旁觀者壓倒。槍手馬克西姆·布魯內(Maxime Brunerie)接受了精神病學檢查。 外交 飛行稅 席哈克倡議在機票上課徵飛行稅,用來資助 Unitaid,對抗 AIDS 病毒。 2005年公投 2005年5月29日,在法國舉行了全民公決,以決定該國是否應批准擬議中的《歐洲聯盟憲法》條約。結果有55%的選民以69%的投票率拒絕了該條約,對希拉克和UMP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公投失敗後,希拉克以德維爾潘(Domenique de Villepin)取代了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希拉克說,法國新內閣的當務之急是遏制失業率,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以上。 2005年抗議 2005年秋季發生抗議後,法國在2006年春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活動。 晚年 2007年5月16日,卸任法國總統與安道爾大公。希拉克後來被爆擔任巴黎市長期間挪用公款和损害公信力,並於2011年12月15日被判两年有期徒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他的年龄、健康状况及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不会入狱服刑。他也是第一位被定罪的法国前国家元首。 希拉克晚年罹患阿爾茲海默症。2019年9月26日早上,希拉克在家人陪伴下去世,享年86歲。 評價 美國總統小布希卸任後在個人自傳《抉擇時刻》中評價世界各國領導人時寫道,希拉克是“喜歡對別國領導人進行說教的人”、 “不管大到國家政策,還是小到個人價值觀,他似乎總是願意到處演講,推銷自己的觀點”。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向希拉克致敬,并表示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像希拉克一样,和平就会有更好的机会。马哈迪曾说,希拉克是唯一一位与第三世界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并试图与大国讲道理的第一世界领导人。 巴黎人報於201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63%的法國受調者認為席哈克是稱職的總統;民調機構Yougov於2018年的調查則顯示,他是法國第五共和時期的歷任總統中法國人第二喜歡的總統,僅次於第五共和時期的第一任總統戴高樂。 著作 《希拉克回忆录 步步为赢1932-1995》,中文版2010译林出版社 家庭 希拉克妻子是貝爾娜戴特·席哈克,共育兩個女兒。 年表 1959年 ── 法国审计院助理稽核 1962年 ── 政府秘书处特派员、蓬皮杜总理办公室特派员 1965年至1993年 ── 法国审计院审核官 1965年3月至1977年3月 ── 圣·菲列奥勒市议员 1967年3月至5月 ── 克勒兹省议员(后多次当选) 1967年至1968年 ── 蓬皮杜政府的就业国务秘书 1968年至1971年 ── 蓬皮杜政府的财经国务秘书 1970年至1979年3月 ── 克勒兹省议会主席 1974年5月27日 ── 第一次出任法国总理 (季斯卡政府) 1976年12月5日至1994年11月12日 ── 保卫共和联盟主席 1977年3月20日至1995年5月16日 ── 巴黎市长 1986年3月20日至1988年5月10日 ── 第二次出任法国总理 (密特朗政府) 1995年5月7日 ── 首次当选法国总统 2002年5月5日 ── 连任法国总统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一等白狮勋章附颈饰(捷克,1997年) 内阁 第一届 第一屆任期:1974年-1976年<p> 傑克·希拉克 - 总理(1974年5月28日-1976年8月27日) 让·索瓦尼亚格 () - 外交部长 傑克·舒福莱 () - 国防部长 米歇尔·波尼亚托夫斯基 () - 内务部长 让-皮埃尔·福卡德 ()
|
Allum以C來編寫。它可用做个人笔记、列出要做事情的清单和其它您能想到的用途。Didiwiki是自由软件,在GNU以GPL形式发布。它使用的格式风格与kwiki和一些cvstrac的webserver代码相似,特色是用戶不需要额外安裝Apache之類的伺服器,及無需倚賴外部的數據庫系統。
|
Allum以C來編寫。它可用做个人笔记、列出要做事情的清单和其它您能想到的用途。Didiwiki是自由软件,在GNU以GPL形式发布。它使用的格式风格与kwiki和一些cvstrac的webserver代码相似,特色是用戶不需要额外安裝Apache之類的伺服器,及無需倚賴外部的數據庫系統。
|
臺灣活動 返回臺灣 1987年7月15日,在中華民國解除《臺灣省戒嚴令》後,由於《懲治叛亂條例》尚未廢除,史明仍然被視為叛亂份子,《臺灣人四百年史》等著作仍然屬於禁書。1991年,獨立臺灣會會員廖偉程等4人,因為研讀史明的著作,被以「分裂國家、顛覆政府」的涉嫌叛亂理由遭到逮捕,此即「獨立台灣會案」,臺灣各地的大專院校師生舉行靜坐遊行抗議。到了1993年10月26日,有鑑於島內的政治形勢轉變,史明以「臺灣最後一位黑名單」的身分,潛返回到臺灣,結束流亡海外41年的生活。 當時雖然已經是《臺灣省戒嚴令》解除後的第六年,由於史明被中華民國政府通緝的罪名尚未結案,因此他在中山高速公路新營收費站前,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跟蹤逮捕。隨後潛返被捕的他以10萬元交保,並在隔日召開記者會宣示立場。儘管在1994年10月遭到起訴,最後仍以保釋結案,過往的暴力行為則不追究。他也驚訝地發現自己在臺北市士林區公所的戶籍謄本,已經被宣告在1964年3月31日死亡。後來他以出生本名「施朝暉」進行法院訴訟,在1995年6月回復合理的戶籍身分。同時,他還為家族建造「施林墓園」。 基於個人理念和獨立臺灣會的宗旨,史明後來仍持續推動臺灣民族革命,以及實踐臺灣島內的獨立建國運動。不過順應臺灣社會的變遷,他改採取「啟蒙、覺悟、自決、行動」的軟性革命策略,將臺灣民眾的思想啟蒙列為最重要的目標,並啟動街頭獨立運動。透過遊行、宣講、研習與出版等活動,他積極地向臺灣民眾宣揚臺灣民族主義、及臺灣獨立建國運動的理念主張。1991年12月30日,史明出版《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1992年6月20日,史明出版《台灣形成與台灣民族》。1993年10月20日,他則在東京出版《台灣民族革命與社會主義》。這時期,史明還拒絕與中華民國「殖民體制」妥協,並未競逐任何官職。 轉移基地 早在1993年,史明便計劃將獨立臺灣會轉往到臺灣島內運作,先是在高雄縣鳳山市成立辦事處。1994年,他把獨立台灣會海外總部從東京遷回臺北市,正式成立「獨立臺灣會」臺北市總部。其後相繼在高雄市、嘉義市、臺中市、台東縣、新竹市等地成立獨立臺灣會的聯絡處。到了8月,史明率領獨立臺灣會的車隊,前往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國際機場)和國立故宮博物院,抗議中國共產黨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前來臺灣,並與中國國民黨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會談。 史明還善用自日本帶回的約新臺幣6,000萬元基金,陸續實踐「舉辦獨臺會社運同志研習教室」、「組織獨立建國宣傳車隊」、「設立臺灣大眾廣播電臺」三項獨立臺灣會的業務。1996年底起,為了進行社會民眾的思想啟蒙工作,由其提供資金,在臺北市和平東路成立「臺灣大眾廣播電臺」(FM99.3),透過媒體教育促成臺灣民眾獨立意識的政治覺醒,並持續至1999年。在這段期間,他還主持晚上7時到晚上9時的「我愛臺灣」節目,講述臺灣歷史時事評論。而為了向臺灣民眾宣傳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屬於霸權政治的觀念,史明在臺灣各大都市啟動獨立臺灣會的「獨立建國宣傳車隊」計劃。每逢周六、日下午,這些宣傳車隊透過敲鑼打鼓方式,長期在街頭宣揚「臺灣民族主義」。 1998年4月,《臺灣人四百年史》漢文增訂版出版。1999年,基於悼念祖先過去為族群公共利益的犧牲奉獻、以及發揚臺灣「7月普渡」的民俗文化,史明曾經以獨立台灣會的名義,首次在新莊市舉行主導祭拜大墓公活動,之後持續舉辦數次普渡活動。2000年,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在贏得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選舉後拜會史明,後者在當時表示不需要特別有所安排,但是建議陳水扁必須做到謹言慎行、用人嚴謹、研究中國共產黨三件事情。2001年10月,其著作《臺灣民族主義與臺灣獨立革命》與《我的故鄉,八芝蘭—士林》出版。同年11月9日,史明教育基金會於臺北市國賓大飯店成立。 反對行動 在2004年,儘管史明從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權,其生平第一次使用中華民國身分證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並投票給陳水扁。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之後,他與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張之豪、葉紘麟、藍士博等人,在國立臺灣大學校門口發起長達12天的大學學生靜坐抗議活動。其每天上午8時準時前往國立臺灣大學的校門口,直至晚上12時才離開。他除了藉此向中國共產黨表達抗議外,還希望能喚醒大專院校青年關愛臺灣的熱情。 同年4月1日晚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與中國共產黨簽定「十項共識」後返回臺灣,史明與支持者在中正國際機場向江丙坤抗議。4月26日,江丙坤與連戰計劃前往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出訪,史明研判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進行「出賣臺灣」的談判,於是動員獨立臺灣會的70輛車隊及近百人員,在中正國際機場附近圍堵連戰車隊數分鐘,並且還在機場施放鞭炮抗議表示反對。2007年3月31日,史明完成《民主主義》,描寫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主義關係,並藉此檢討臺灣獨立建國的困境與方向。同年,他則多次參與「民眾大會」,也曾抱病為臺灣團結聯盟的立法委員競選站臺。 2009年,拄著拐杖的史明帶領獨立臺灣會建國宣傳車隊,共同參與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集人蔡丁貴所舉辦的「不爽,出來走」環島苦行,從屏東縣恆春鎮走路到臺北市,全程26天、共計505公里。同年10月24日,他繼續在臺北市參加由公投護台灣聯盟主辦的「老年革命軍」成立活動。同年年底,他在東京因為急性腎功能衰竭,而陷入昏迷。在精神恍惚之中,他認為自己的人生最後不應該在海外死去,靠著意志力堅持返回臺灣。後來其轉回臺北醫學大學治療,順利脫離險境。 晚年生活 2010年,台灣教授協會替史明舉辦「史明生命經驗分享會」,並且頒發榮譽勳章。而從2011年開始,史明也親筆撰寫回憶錄。同年3月起,他每周三晚上在臺北市立法院門口的公投護台灣聯盟基地,主持「史明開講」的系列活動,共計6場。同年6月底開始,他則受邀前往美國聖地牙哥、密西根州、休士頓等地的「臺灣同鄉會夏令營」,進行巡迴演講。晚年的史明還廣泛親近年輕學生,以青年啟蒙者、革命導師的形象被重新認識。2012年12月底,史明前往中正紀念堂廣場,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的活動。 2014年3月27日,隨著學生佔領立法院爆發太陽花學運,坐著輪椅的史明堅持前往立法院探望抗議學生、並表示支持,而他也受到參與者的歡迎。但這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有必要對太陽花學運直接做出「較為強硬」的回應。4月19日,史明前往「大腸花論壇」聲援學生,並支持公投護台灣聯盟的活動。從2015年開始,有關史明的紀錄片與回憶錄則陸續發表。同年8月3日,隨著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學生佔領中華民國教育部,史明亦前往現場聲援與演講。 2016年10月23日,史明獲得世界詩人大會所頒發的「杏花村文化貢獻獎」。同年11月9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聘任史明為總統府資政。此外,香港歸英獨立聯盟也曾宣布邀請史明擔任「榮譽顧問」。2017年11月5日,臺灣本土派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為史明提前慶祝百歲(虛歲)生日,蔡英文亦前往現場慶生。而在慶生致詞中,史明希望蔡英文提出符合國際潮流、並滿足臺灣人民需求的政策。 臺灣時間2019年9月20日晚上11時9分,史明因年事已高引發器官衰竭,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逝,享嵩壽虛歲103歲。 思想主張 民族主義 史明被視為「臺獨左派」。其思想主張結合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臺灣社會的人文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並受到高田早苗史學觀思想的影響。儘管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但他從未放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為了保存臺灣歷史、及替革命整理出一套理論基礎,流亡時期的他轉而潛心理論研究與寫作,獨自整理臺灣歷史,最終在1962年出版《臺灣人四百年史》日文版。而在海外流亡期間,史明還主張「臺灣民族主義」與「獨立建國運動」這兩路線,並在返回臺灣後繼續堅持台灣獨立革命運動的路線。 史明在其出版的《臺灣人四百年史》中,建構臺灣人史觀的理念,亦強調該書是基於臺灣人的立場和觀點撰寫的臺灣史書。他認為必須以「唯物辯證史觀」等方法,剖析臺灣社會的發展。而當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理念便是臺灣民族主義,即「台灣人關心台灣前途而形成想要建立台灣成為獨立國家,想要建設國民經濟,同時想要發展固有台灣文化的思想和行動」。史明認為臺灣民族主義的形成,是基於臺灣在歷史、社會上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文化上亦發展出臺灣固有的文化。 史明因而提出臺灣人意識論述,並基於此建立有關中國認識與殖民背景的思考。其提出的史觀展開與發展,則排除關於臺灣原住民族和中國認同的因素,而基於漢族中心史觀與去中國史觀,形成由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結合的無產階級史觀。他認為臺灣的歷史便是「臺灣無產階級的被殖民歷史」,這包括臺灣荷蘭統治時期、明鄭時期、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以及中華民國蔣中正「軍閥政權」的殖民統治。同時,基於去中國史觀和無產階級史觀,他對於中國的認識呈現出排除與不滿的立場。 爾後史明還對臺灣民族的構成有更明確的表述,主張以「社會階級/臺灣民族」的方式區分,由為數最多的無產階級作為主體,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為輔,共同構成台灣民族;並且以推翻殖民制度,而非推翻殖民者為主要的目的。這意味著其認為只要能夠開明理解臺灣民族主義及臺灣獨立運動的必然性,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臺灣人。因此,他將在1949年以後從中國大陸轉往臺灣的部分外省人,同樣視為臺灣人的一部分,因為這些人共同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壓迫,並且逐漸融入臺灣人當中。 政治革命 透過在1942年至1949年的中國共產黨經驗,史明摸索出地下工作的種種細節,成為往後其在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工作方式。他主張臺灣的資本主義仍然是一種「跛腳的資本主義」,一方面要在政治上推翻中國國民黨的「殖民體制」、並且建立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則要在經濟上建立國民經濟,進而提出臺灣獨立運動的二階段革命理論。其中第一個革命階段是「民族、民主革命」,認為首先要根除外來的殖民勢力,並且建立民主制度。史明強調民族革命並非要消滅中國人,而是要「打倒中國國民黨集團及其幫凶的台灣買辦所形成的殖民體制」,並使他們無法繼續操縱臺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不過史明亦認為,如果僅有中產階級取代中國國民黨,並且形成新的特權階級,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而言,並未真正達到民主革命的目的。因此主張應當要有第二階段的「社會主義革命」,最終要求建立一個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國家。史明還曾經具體地表示,當前的臺灣仍處在中華民國的「殖民體制」統治之下,而為了要達成臺灣民族的獨立建國目標,必須要採取「體制外革命」和「體制內改革」二條路線,以及「在臺灣島內改革與革命」和「在國際關係上與美國、日本結盟」的二個工作方向。 相對地,史明認為臺灣最嚴重的危機是可能遭到中國國民黨「出賣」,以致於自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併吞,因此主張民族民主革命是現階段最為緊要的課題,而等到獨立之後,台灣才能夠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造運動。他還認為中國國民黨只是中國共產黨在臺灣的「看門狗」,而中國共產黨則會成為中國國民黨永遠「殖民」臺灣的後臺。而從臺灣和臺灣人的觀點來看,他認為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樣都是阻礙臺灣實踐獨立建國的兩個革命對象與敵人。 個人生活 史明經歷日本殖民統治及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初期的專制統治,之後流亡日本著書寫作,直到1993年才返回臺灣。由於強調清楚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因此其在《臺灣人四百年史》日文版出版後,開始將其筆名取做「史明」,寓意即「把歷史弄明暸」,希望能夠讓臺灣歷史更加明瞭、且更廣為人們知悉。他還經常被其他人稱作「歐吉桑」()。而不同於許多台灣獨立運動者,他在過去就已經被視為政治犯,並且擁有日本所提供的政治流亡居留權。其後他則是居住在新北市新莊區的住處。 史明的生活規律簡樸,很少將金錢花在自身的物質享受上,經常穿著簡單上衣、牛仔褲和牛仔大衣。其身高約有180公分,自稱食量比年輕人還大,並且即便在冬天也保持每週游泳的習慣,並且有著大量的行程。不過其左眼因白內障開刀失敗而失明,而且腰骨不好,出門必須乘坐輪椅,對民眾演講也經常需要撐著枴杖。在早年前往中國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的地下工作時,儘管其身為施家的長孫,因為自己認為從事革命工作者不應該有子嗣家庭,因此在動身前就決定到上海市北四川路一家日本人醫院,接受結紮手術。 史明所有的革命與宣傳活動資金,均靠經營新珍味的餐飲事業收入,從未公開募款。對於外界曾經批評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資金,他則是鄭重否認該說法。在中國大陸時期,史明曾經向前日本駐華大使館的職員平賀協子表白,兩人後來共同生活一陣子。但是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由於史明仍然不時寄送資金回臺灣,以提供地下組織的同志從事革命行動,這引起平賀的不安。最後堅持臺灣獨立運動立場的史明為了不拖累平賀,在1963年決定與平賀和平分手,後來史明便一直獨身,直至逝世。 造成影響 自從1950年組織武裝隊反抗蔣中正後,史明長期致力於臺灣的獨立建國運動,且為了傳達革命理念而有大量著作論述。他被視為左派臺灣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是臺灣獨立運動的主要先驅者,也是早期臺灣獨立運動人士中少數主張馬克思主義的人。其在日本時期就是有名的社會主義者,除了以《臺灣人四百年史》成名外,也是獨立臺灣會的創辦人。其對於臺灣社會的主要影響,包括建構出臺灣史觀、啟蒙許多臺灣人的意識和價值觀,甚至因而被視為「臺灣獨立運動教父」、「臺灣獨立建國的精神導師」。包括蔡丁貴、簡余晏、吳叡人、江昺崙、林飛帆、張之豪、藍士博等人,都曾經受到史明的影響。 對於海內外的左翼臺灣獨立運動者及留學生來說,史明更被視為臺獨左派理論的開創者。作為介紹臺灣歷史的書籍,他在1962年完成的《臺灣人四百年史》宣揚臺灣主體意識,是第一部以臺灣人立場撰寫、且橫跨年代最久遠的臺灣通史。在中國國民黨的戒嚴時期,他便在《臺灣人四百年史》中率先剖析二二八事件。不過《臺灣人四百年史》出版之後,也被列為禁書長達30年。直到1987年《臺灣省戒嚴令》解除後,臺灣的歷史學家才開始參與二二八事件的調查,逐漸釐清事件的經過。相對地,針對其所提出的「臺灣民族主義」理念,也曾遭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聽眾、學者的質疑或反對。而針對此類質問,他亦有更進一步的論述回答。 過去在歐美各地曾經參與史明宣講的海外青年學者,在1987年《臺灣省戒嚴令》解除後陸續回國,在海內外的學術界、藝文界和臺灣社會運動界,扮演著極重要的關鍵角色。2013年,臺灣重金屬樂團閃靈的專輯《武德》,收錄的歌曲《共和》中便有史明歌唱《臺灣民族主義》的部分內容。2015年2月26日,由姚文智擔任製作人、陳麗貴執導的紀錄片《史明·革命進行式》上映。同年11月,鄭文堂導演的紀錄片《史明的迷霧叢林》在高雄電影節首映,當中則強調史明的思想和哲學觀。 紀念 在史明逝世後,中華民國總統府頒布褒揚令,稱史明畢生「鑽研史料以成本土觀點,盡瘁著述用資鼓潤人心」,對民族主義的發揚和改革運動的影響甚鉅,予以明令褒揚。史明教育基金會發起籌募史明文物館計畫,期望在台灣和日本各設一座文物館紀念史明,地點選在史明在台灣新莊的故居,以及日本池袋新珍味餐廳現址,保存史明重要事蹟、思想著作、筆記手稿、影音等資料。 總統府資政施朝暉(史明),秀穎朗悟,軒毅恢奇。少歲負笈東瀛,卒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持恆黽勉,濬瀹專攻。二二八事件後,感於時局禍變迭連,關注國家前途方向;奮激愛鄉青年覺醒,引領民主啟蒙思潮,謨籌慮遠,憂患扶匡。爰潛居日本四十餘載,張拓海外改革運動,扢揚民族主義深微,雖遭指列通緝猶未更易其志。嗣幾經波折遄返,創設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賡續踐履終身信仰,暢申自由人權理念;採行軟性革命策略,銳意文化傳播宣導,精誠殊智,前瞻務實;才猷布展,蹊徑別開。素日殫勤筆耕,雄肆宏圖,論撰《臺灣人四百年史》、《民族形成與臺灣民族》、《民主主義》、《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等書,振聾發瞶,擲地有聲。揆其生平,鑽研史料以成本土觀點,盡瘁著述用資鼓潤人心,閎識孤懷,堅卓強邁;碩望丹衷,名留蓬島。遽聞上壽歸真,曷勝憫悼,應予明令褒揚,用示篤念宿耆之至意。 總 統
|
2014年3月27日,隨著學生佔領立法院爆發太陽花學運,坐著輪椅的史明堅持前往立法院探望抗議學生、並表示支持,而他也受到參與者的歡迎。但這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有必要對太陽花學運直接做出「較為強硬」的回應。4月19日,史明前往「大腸花論壇」聲援學生,並支持公投護台灣聯盟的活動。從2015年開始,有關史明的紀錄片與回憶錄則陸續發表。同年8月3日,隨著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學生佔領中華民國教育部,史明亦前往現場聲援與演講。 2016年10月23日,史明獲得世界詩人大會所頒發的「杏花村文化貢獻獎」。同年11月9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聘任史明為總統府資政。此外,香港歸英獨立聯盟也曾宣布邀請史明擔任「榮譽顧問」。2017年11月5日,臺灣本土派團體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為史明提前慶祝百歲(虛歲)生日,蔡英文亦前往現場慶生。而在慶生致詞中,史明希望蔡英文提出符合國際潮流、並滿足臺灣人民需求的政策。 臺灣時間2019年9月20日晚上11時9分,史明因年事已高引發器官衰竭,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逝,享嵩壽虛歲103歲。 思想主張 民族主義 史明被視為「臺獨左派」。其思想主張結合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臺灣社會的人文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並受到高田早苗史學觀思想的影響。儘管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但他從未放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為了保存臺灣歷史、及替革命整理出一套理論基礎,流亡時期的他轉而潛心理論研究與寫作,獨自整理臺灣歷史,最終在1962年出版《臺灣人四百年史》日文版。而在海外流亡期間,史明還主張「臺灣民族主義」與「獨立建國運動」這兩路線,並在返回臺灣後繼續堅持台灣獨立革命運動的路線。 史明在其出版的《臺灣人四百年史》中,建構臺灣人史觀的理念,亦強調該書是基於臺灣人的立場和觀點撰寫的臺灣史書。他認為必須以「唯物辯證史觀」等方法,剖析臺灣社會的發展。而當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理念便是臺灣民族主義,即「台灣人關心台灣前途而形成想要建立台灣成為獨立國家,想要建設國民經濟,同時想要發展固有台灣文化的思想和行動」。史明認為臺灣民族主義的形成,是基於臺灣在歷史、社會上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在文化上亦發展出臺灣固有的文化。 史明因而提出臺灣人意識論述,並基於此建立有關中國認識與殖民背景的思考。其提出的史觀展開與發展,則排除關於臺灣原住民族和中國認同的因素,而基於漢族中心史觀與去中國史觀,形成由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結合的無產階級史觀。他認為臺灣的歷史便是「臺灣無產階級的被殖民歷史」,這包括臺灣荷蘭統治時期、明鄭時期、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以及中華民國蔣中正「軍閥政權」的殖民統治。同時,基於去中國史觀和無產階級史觀,他對於中國的認識呈現出排除與不滿的立場。 爾後史明還對臺灣民族的構成有更明確的表述,主張以「社會階級/臺灣民族」的方式區分,由為數最多的無產階級作為主體,而中產階級、資產階級為輔,共同構成台灣民族;並且以推翻殖民制度,而非推翻殖民者為主要的目的。這意味著其認為只要能夠開明理解臺灣民族主義及臺灣獨立運動的必然性,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臺灣人。因此,他將在1949年以後從中國大陸轉往臺灣的部分外省人,同樣視為臺灣人的一部分,因為這些人共同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壓迫,並且逐漸融入臺灣人當中。 政治革命 透過在1942年至1949年的中國共產黨經驗,史明摸索出地下工作的種種細節,成為往後其在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工作方式。他主張臺灣的資本主義仍然是一種「跛腳的資本主義」,一方面要在政治上推翻中國國民黨的「殖民體制」、並且建立獨立的國家,另一方面則要在經濟上建立國民經濟,進而提出臺灣獨立運動的二階段革命理論。其中第一個革命階段是「民族、民主革命」,認為首先要根除外來的殖民勢力,並且建立民主制度。史明強調民族革命並非要消滅中國人,而是要「打倒中國國民黨集團及其幫凶的台灣買辦所形成的殖民體制」,並使他們無法繼續操縱臺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不過史明亦認為,如果僅有中產階級取代中國國民黨,並且形成新的特權階級,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而言,並未真正達到民主革命的目的。因此主張應當要有第二階段的「社會主義革命」,最終要求建立一個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國家。史明還曾經具體地表示,當前的臺灣仍處在中華民國的「殖民體制」統治之下,而為了要達成臺灣民族的獨立建國目標,必須要採取「體制外革命」和「體制內改革」二條路線,以及「在臺灣島內改革與革命」和「在國際關係上與美國、日本結盟」的二個工作方向。 相對地,史明認為臺灣最嚴重的危機是可能遭到中國國民黨「出賣」,以致於自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併吞,因此主張民族民主革命是現階段最為緊要的課題,而等到獨立之後,台灣才能夠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造運動。他還認為中國國民黨只是中國共產黨在臺灣的「看門狗」,而中國共產黨則會成為中國國民黨永遠「殖民」臺灣的後臺。而從臺灣和臺灣人的觀點來看,他認為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和中國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樣都是阻礙臺灣實踐獨立建國的兩個革命對象與敵人。 個人生活 史明經歷日本殖民統治及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初期的專制統治,之後流亡日本著書寫作,直到1993年才返回臺灣。由於強調清楚認識歷史的重要性,因此其在《臺灣人四百年史》日文版出版後,開始將其筆名取做「史明」,寓意即「把歷史弄明暸」,希望能夠讓臺灣歷史更加明瞭、且更廣為人們知悉。他還經常被其他人稱作「歐吉桑」()。而不同於許多台灣獨立運動者,他在過去就已經被視為政治犯,並且擁有日本所提供的政治流亡居留權。其後他則是居住在新北市新莊區的住處。 史明的生活規律簡樸,很少將金錢花在自身的物質享受上,經常穿著簡單上衣、牛仔褲和牛仔大衣。其身高約有180公分,自稱食量比年輕人還大,並且即便在冬天也保持每週游泳的習慣,並且有著大量的行程。不過其左眼因白內障開刀失敗而失明,而且腰骨不好,出門必須乘坐輪椅,對民眾演講也經常需要撐著枴杖。在早年前往中國大陸參加抗日戰爭的地下工作時,儘管其身為施家的長孫,因為自己認為從事革命工作者不應該有子嗣家庭,因此在動身前就決定到上海市北四川路一家日本人醫院,接受結紮手術。 史明所有的革命與宣傳活動資金,均靠經營新珍味的餐飲事業收入,從未公開募款。對於外界曾經批評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資金,他則是鄭重否認該說法。在中國大陸時期,史明曾經向前日本駐華大使館的職員平賀協子表白,兩人後來共同生活一陣子。但是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由於史明仍然不時寄送資金回臺灣,以提供地下組織的同志從事革命行動,這引起平賀的不安。最後堅持臺灣獨立運動立場的史明為了不拖累平賀,在1963年決定與平賀和平分手,後來史明便一直獨身,直至逝世。 造成影響 自從1950年組織武裝隊反抗蔣中正後,史明長期致力於臺灣的獨立建國運動,且為了傳達革命理念而有大量著作論述。他被視為左派臺灣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是臺灣獨立運動的主要先驅者,也是早期臺灣獨立運動人士中少數主張馬克思主義的人。其在日本時期就是有名的社會主義者,除了以《臺灣人四百年史》成名外,也是獨立臺灣會的創辦人。其對於臺灣社會的主要影響,包括建構出臺灣史觀、啟蒙許多臺灣人的意識和價值觀,甚至因而被視為「臺灣獨立運動教父」、「臺灣獨立建國的精神導師」。包括蔡丁貴、簡余晏、吳叡人、江昺崙、林飛帆、張之豪、藍士博等人,都曾經受到史明的影響。 對於海內外的左翼臺灣獨立運動者及留學生來說,史明更被視為臺獨左派理論的開創者。作為介紹臺灣歷史的書籍,他在1962年完成的《臺灣人四百年史》宣揚臺灣主體意識,是第一部以臺灣人立場撰寫、且橫跨年代最久遠的臺灣通史。在中國國民黨的戒嚴時期,他便在《臺灣人四百年史》中率先剖析二二八事件。不過《臺灣人四百年史》出版之後,也被列為禁書長達30年。直到1987年《臺灣省戒嚴令》解除後,臺灣的歷史學家才開始參與二二八事件的調查,逐漸釐清事件的經過。相對地,針對其所提出的「臺灣民族主義」理念,也曾遭遇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聽眾、學者的質疑或反對。而針對此類質問,他亦有更進一步的論述回答。 過去在歐美各地曾經參與史明宣講的海外青年學者,在1987年《臺灣省戒嚴令》解除後陸續回國,在海內外的學術界、藝文界和臺灣社會運動界,扮演著極重要的關鍵角色。2013年,臺灣重金屬樂團閃靈的專輯《武德》,收錄的歌曲《共和》中便有史明歌唱《臺灣民族主義》的部分內容。2015年2月26日,由姚文智擔任製作人、陳麗貴執導的紀錄片《史明·革命進行式》上映。同年11月,鄭文堂導演的紀錄片《史明的迷霧叢林》在高雄電影節首映,當中則強調史明的思想和哲學觀。 紀念 在史明逝世後,中華民國總統府頒布褒揚令,稱史明畢生「鑽研史料以成本土觀點,盡瘁著述用資鼓潤人心」,對民族主義的發揚和改革運動的影響甚鉅,予以明令褒揚。史明教育基金會發起籌募史明文物館計畫,期望在台灣和日本各設一座文物館紀念史明,地點選在史明在台灣新莊的故居,以及日本池袋新珍味餐廳現址,保存史明重要事蹟、思想著作、筆記手稿、影音等資料。 總統府資政施朝暉(史明),秀穎朗悟,軒毅恢奇。少歲負笈東瀛,卒業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持恆黽勉,濬瀹專攻。二二八事件後,感於時局禍變迭連,關注國家前途方向;奮激愛鄉青年覺醒,引領民主啟蒙思潮,謨籌慮遠,憂患扶匡。爰潛居日本四十餘載,張拓海外改革運動,扢揚民族主義深微,雖遭指列通緝猶未更易其志。嗣幾經波折遄返,創設財團法人史明教育基金會,賡續踐履終身信仰,暢申自由人權理念;採行軟性革命策略,銳意文化傳播宣導,精誠殊智,前瞻務實;才猷布展,蹊徑別開。素日殫勤筆耕,雄肆宏圖,論撰《臺灣人四百年史》、《民族形成與臺灣民族》、《民主主義》、《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等書,振聾發瞶,擲地有聲。揆其生平,鑽研史料以成本土觀點,盡瘁著述用資鼓潤人心,閎識孤懷,堅卓強邁;碩望丹衷,名留蓬島。遽聞上壽歸真,曷勝憫悼,應予明令褒揚,用示篤念宿耆之至意。 總 統 蔡英文 行政院院長 蘇貞昌 主要著作 《臺灣人四百年史》(1962年) 《臺灣獨立理論與實際》(1988年)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1991年) 《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1992年) 《台灣民族革命與社會主義》(1993年) 《漫畫台灣人四百年史》(1994年) 《歷史學》(1997年) 《二二八革命事件》(1998年)
|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 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 灭点包括四种: 焦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焦点消失。 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焦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餘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餘点集中消失。餘点有许多个,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餘点。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餘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餘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繪畫中有幾個常用的透視法,可將三維實際物體或景物描繪在二維圖面上,並表現出三維景物的立體感與相互之間的空間距離關係: 交點透視法(或稱直線透視法Linear perspective):以景物中的天花板、牆角、地磚、壁柱連線、桌椅左右邊線、窗框上下邊線或斜角陰影邊線等的假設延長線,相交於畫面深處消失的一點,營造出景觀深入的感覺。 前縮透視法(foreshortening):完整的說法是:「正前縮距透視法」。前縮是指所描繪的物件或肢體,是在作者或觀者眼睛的正前方或微側方,描繪時因二維平面(x和y軸)的畫面本來就沒有第三維(z軸)的深度,所描繪物件、肢體的立體感及實際的長度,因被壓擠疊縮在較短的畫面視覺深度空間中。最常見的例子是漫畫中要表現拳頭對我們的正拳攻擊,拳頭被特寫誇大,前臂縮小變短。 仰視角透視畫法(sotto in su):義大利文中sotto in su意指「由下往上」,多指平面藝術的表現手法,運用前縮透視法,創作出視角由下往上仰觀建築、人物、物件等藝術品的逼真效果,與藝術品正對面視角畫法相反。古羅馬壁畫在某種程度上也應用此手法,但最常見於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西方藝術。此法通常用於天花板壁畫,牆面高處的壁畫,以及其他應從下往上觀賞的繪畫或淺浮雕。部份「仰視角透視畫法」描繪會以「蛙眼透視畫法」或「蟲瞻透視畫法」來繪製,彷彿觀者躺臥在地板向上觀看。 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 空气透视 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 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参考文献
|
perspective):以景物中的天花板、牆角、地磚、壁柱連線、桌椅左右邊線、窗框上下邊線或斜角陰影邊線等的假設延長線,相交於畫面深處消失的一點,營造出景觀深入的感覺。 前縮透視法(foreshortening):完整的說法是:「正前縮距透視法」。前縮是指所描繪的物件或肢體,是在作者或觀者眼睛的正前方或微側方,描繪時因二維平面(x和y軸)的畫面本來就沒有第三維(z軸)的深度,所描繪物件、肢體的立體感及實際的長度,因被壓擠疊縮在較短的畫面視覺深度空間中。最常見的例子是漫畫中要表現拳頭對我們的正拳攻擊,拳頭被特寫誇大,前臂縮小變短。 仰視角透視畫法(sotto in su):義大利文中sotto in su意指「由下往上」,多指平面藝術的表現手法,運用前縮透視法,創作出視角由下往上仰觀建築、人物、物件等藝術品的逼真效果,與藝術品正對面視角畫法相反。古羅馬壁畫在某種程度上也應用此手法,但最常見於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西方藝術。此法通常用於天花板壁畫,牆面高處的壁畫,以及其他應從下往上觀賞的繪畫或淺浮雕。部份「仰視角透視畫法」描繪會以「蛙眼透視畫法」或「蟲瞻透視畫法」來繪製,彷彿觀者躺臥在地板向上觀看。 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 空气透视 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 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透視技法入門》 椎名見早子 著;楓書坊出版。 《达·芬奇论绘画》第三篇《透视学》(意)列奥纳多·达·芬奇 著;戴勉 编译,朱龙华 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8489 Perspectiva
|
《鸟雀图》 河北画家 宋朝画家 B
|
《江山秋色圖》,藏於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 《万松金阙图》,藏於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 《风云期会图》 《后赤壁图》 《文会图》 《鸟雀图》 河北画家
|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道號張方道人,南宋杰出画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曽祖父馬賁、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馬世榮、兄馬逵、子馬麟都是画院待诏。 马远擅长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北派山水的画风,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用大斧劈皴描画方硬奇峭的山石;树木用笔简要多姿,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运用界尺,而加衬染;点景人物自然生动,用不同的线描表现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水势,对自然观察详细,写实能力高超。 他的画被当时评价为:“边角之景”,“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后人也有认为这是南宋偏安的写照。他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多有当时宋宁宗杨皇后的题字;与夏圭并称“马夏”、又謂「馬一角、夏半邊」。馬遠與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家”。 作品 在马远传世的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 〈山徑春行圖〉 絹本設色,縱27.4cm,橫43.1cm,約成於1102-1224年間,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马远擅长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北派山水的画风,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用大斧劈皴描画方硬奇峭的山石;树木用笔简要多姿,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运用界尺,而加衬染;点景人物自然生动,用不同的线描表现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水势,对自然观察详细,写实能力高超。 他的画被当时评价为:“边角之景”,“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后人也有认为这是南宋偏安的写照。他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多有当时宋宁宗杨皇后的题字;与夏圭并称“马夏”、又謂「馬一角、夏半邊」。馬遠與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家”。 作品 在马远传世的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 〈山徑春行圖〉 絹本設色,縱27.4cm,橫43.1cm,約成於1102-1224年間,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雪灘雙鷺圖〉 絹本設色,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華燈侍宴圖〉 絹本設色,縱125.6cm,橫46.7cm,約成於1198-1201年間,現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常見误解:「只要是即時的戰爭遊戲就算是即時戰略遊戲」,其實即時戰略遊戲在真正意義上(或者說狹義上)的認定是比較嚴格的。即時戰略遊戲在戰略(Strategy)的謀定過程上必須是即時的。當戰爭遊戲只有戰鬥時是採即時制,而在採集、建造、發展等戰略元素是採回合制,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即時戰略。另外,如果該遊戲完全沒有上述的戰略元素,那也只能算是即時戰術遊戲。 歷史 即時戰略遊戲的型態經過長久的演變與塑造,很難去確實辨認哪些遊戲算是即時戰略的前身。 在英國,即時戰略可以追溯至1983年,由John Gibson開發的《Stonkers》,以及1987年發行的《Nether Earth》。這兩款遊戲都是發行在ZX Spectrum家用電腦。而北美普遍認為《上古戰爭藝術》(The Ancient Art of War,1984年)是現代即時戰略游戏的始祖。也包括了它的續作:《上古戰爭藝術海戰篇》(The Ancient Art of War at Sea,1987年)。另外,有些資料認為1982年發行的《Utopia》是第一款即時戰略遊戲(發行在Intellivision遊樂器上),不過它採用的其實是限時回合制(又稱半回合制)。上述的遊戲都難以算是真正的即時戰略遊戲,因為它們缺乏基地建造和『真正的』資源採集,不過它們倒是擁有最基礎的『征服』元素。 1989年,發行在Sega Genesis遊樂器的《雷霆戰機》(Herzog Zwei),以及1990年,發行在Amiga和Atari ST的《Battle Master》。這兩款可能是最早擁有所有即時戰略必要元素的遊戲。而即時戰略類型的確立是基于1992年,由Westwood Studios(該工作室先前也製作過一款名叫《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Revenge》的即時戰術遊戲)製作的《沙丘魔堡II》。在此之後,即時戰略遊戲開始蓬勃發展並進入黃金時期。 沙丘魔堡II帶來的成功影響了暴雪娛樂,與Westwood形成了數年的競爭關係,始于后者第一款即時戰略遊戲魔獸爭霸(1994年),該作品大體上是《沙丘魔堡II》的中古世紀仿作。1995年續作魔獸爭霸II獲得成功。Westwood Studios也於同年推出了《命令与征服》。這兩款遊戲皆改善了畫面與操作,並且后者在當時引爆了網路對戰的熱潮。其中,一套《終極動員令》允許兩位玩家在網路對戰,因為遊戲的兩片光碟都可以獨立运行。后者的资料片红色警戒接替了最受欢迎的对战游戏的位置。 1997年,造成深遠影響的《橫掃千軍》出現,首先引入3D場景和單位概念,強調宏觀操作、大場面大規模調動。《世紀帝國》同樣出現在1997年,以慢節奏結合文明的時代進階特點。 1998年,暴雪娛樂推出星海爭霸及其資料片《怒火燎原》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並榮獲許多獎項。星海争霸成功,產生了電競這個領域跟職業,直到2010年《星海爭霸II》推出以後,星海爭霸仍然是RTS遊戲以及全球競賽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2002年7月,暴雪娛樂发行了《魔兽争霸III:混乱之治》,《魔兽争霸III》使玩家集中注意力于“控制战斗单位”而非“生产战斗单位”。故与《星际争霸》相异,此游戏要求玩家关注于小规模的战斗而非宏观的调兵遣将。 2006年,遗迹娱乐的即时战略游戏《英雄連隊》横空出世,《英雄连》通过创新游戏中资源的采集方式来改变了即时战略游戏的操作方式,创造一个更加战略和针对小队行动、战争场面更加宏伟的即时战略游戏体验。游戏统计网站metacritic根据各大游戏网站的评价给出了93%的综合评分,为有史以来最高评价的即时战略游戏。 2007年3月,美国艺电发行命令与征服系列最新作《命令与征服3:泰伯利亚之战》,此游戏为《命令与征服》系列的泰伯利亚系列追加第三个势力,并且是第二套《命令与征服》游戏系列里面可以让玩家自由升级其军队的作品。 2007年9月,育碧软件发行冷战题材的即时战略《冲突世界》,该游戏不提供基地建设和资源收集,玩家在游戏中将有一个预先确定数量的增援点来购买单位。 遊戲內容
|
遊戲過程 一般來說,大多數即時戰略遊戲包含以下的步驟: 利用專門的單位來採集資源(也就是資金)、建設基地。 而採集到的資源可以用來生產單位、基地建造或是研發科技。 偵查,找出更多資源以及敵人位置。 摧毀、消滅敵人。 遊戲結束 除了有時候單人遊戲會有特殊的任務需求外,即時戰略遊戲一般都以摧毀敵人作為任務目標以及遊戲結束的方式。而各家即時戰略遊戲結束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摧毀所有敵方單位(包含部隊、建築物)。 摧毀所有敵方建築。 摧毀所有敵方主城,若敵人無法在指定時間內重建則遊戲結束。 守住我方基地 摧毀特定敵方單位或建築 由於即時戰略遊戲帶來的快節奏,使其玩家團體不同與傳統的回合制戰略遊戲。曾經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戰略遊戲玩家將即時戰略遊戲看成是對回合制戰略遊戲的「簡單模仿」,因爲時間作爲限制條件使得思考隨着遊戲內容減少。由於遊戲的快節奏(和省去了交替等待的時間)使得一場遊戲的時間變得更短。 近來的即時戰略遊戲通常試圖降低快速點擊鼠標在遊戲中的重要性,而使得玩家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遊戲戰略本身上面。例如,生產序列允許玩家一次分配多個生產任務而不是每次都要等到一個戰鬥單位完成生產後再下達另一條生產指令。路徑設置允許玩家一次向一單位下達多條指令。 遊戲中的戰術與戰略 資源 即時戰略遊戲中的資源可能是黃金、礦石、木材、糧食甚至是殘骸(例如《橫掃千軍》)等等,這些資源也就是用來生產建造的基础。所以玩家必須確保資源能夠足量而且穩定的獲得供應。另一方面,干擾敵方的資源採集也是致勝的方法。 通常在即時戰略遊戲中,玩家在初始區域所能採集到的資源都頗為有限,所以必須儘快找尋其它的資源區。 地形與氣候 普遍來說,地形與氣候在即時戰略遊戲中的影響與現實戰爭相較甚遠(尤其是氣候)。地形在遊戲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限制海、陸兩個軍種的移動能力。一些即時戰略遊戲會在地形高低的部分作差異,這可能會影響到單位的命中率與可視距離,一般來說處在高處具有較佳的優勢。另外,也有些會限制不同單位(步兵、車輛等等)的爬坡能力,可能會移動緩慢或者甚至爬不上去。彈道的應用也影響戰鬥。 至於時間與日夜變化,這些對目前的即時戰略遊戲都缺乏實質的影響。這種情況在《魔獸爭霸III》中有所改善。其中一些單位可以在夜間隱形,甚至是回覆生命。而在某些即時戰略遊戲中(例如,《地球2150》),則是以能見度和部隊開燈與否影響視野和夜間的隱蔽程度。 補給 由於遊戲中的單位普遍不需要持續的補充飲食、彈藥或是燃油,所謂的補給代表的是兵力的補充。後備與補充兵力差距就成了致勝的關鍵之一。 通常,为了避免无限制生产作战单位做成游戏角力不平衡,一些即時戰略遊戲的兵力補給採用人口上限和維護費用作为限制,或者作战单位需求彈藥供給才能作战;相反,也有部分游戏不具體限制單位數目。 戰術 即時戰略的單位操控相較於回合制,相當的直覺,而且不僅更快也更方便。 原則: 戰術服務於戰略。 集中火力消滅敵方最具威脅單位。 適時的後撤單位暫時保存力量。 以較低的消耗換取高價值目標。 即時戰略與其它類型的結合/即時戰術遊戲 混合类型 如Savage: The Battle for Newerth,2003年发行,单纯网络游戏,掺入角色扮演、第一人称射击元素的网络游戏。每一方只有一名指挥官,其他人都是战场的一单位。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與即時戰略的結合首見於1997年發行的旭日東昇()。玩家在遊戲中不僅要操作坦克,還必須建設基地並對部隊下命令。另外相似的遊戲還有1998年發行的終極戰區。 角色扮演遊戲 是第一款真正融合大量角色扮演元素的即時戰略遊戲。遊戲內容除了生產部隊、發動戰爭外,還得讓自己的角色(一名巫師)升級、獲得更多的能力。 《魔獸爭霸III》在傳統的即時戰略類型中加入了角色扮演式的『英雄』單位,英雄單位可以殺敵賺取經驗值,升級可以提升屬性並學習新的技能,並且可以使用、佩帶裝備來加強自己的能力。 多人大型即時戰略遊戲 强调多人在线对抗。 破碎銀河系 衝突世界 戰艦世界 戰車世界
|
Brennan, Joseph Chamie, Fu-chen Lo, and Juha I. Uitto. eds. 1994. Mega-city Growth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Klein, Lawrence R., and Fu-chen Lo. eds. 1995. Modelling Global Chang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Lo, Fu-chen. 1968. A Two-region Growth Model with Imperfect Mobility of Factor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o, Fu-chen. eds. 1981. Rural-urban Rela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assistance of J. S. Edralin, and N. T. Dung. Singapore: Maruzen Asia for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Nagoya, Japan. Lo, Fu-chen, and Peter J. Marcotullio. eds. 2001. Globa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 in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Lo, Fu-chen, and Warwick J. McKibbin. eds. 1995. Arms Reduction: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Lo, Fu-chen, and Kamal Salih. eds. 1978. Growth Pole Strate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 Asian Experience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New York: 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Pergamon Press. Lo,
|
eds. 1978. Growth Pole Strateg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 Asian Experience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New York: 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Pergamon Press. Lo, Fu-chen, and Kamal Salih. eds. 1987. The Challenge of Asia-Pacific Co-operation. Kuala Lumpur: Association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t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Lo, Fu-chen, and Yue-man Yeung. eds. 1996. Emerging World Cities in Pacific Asia.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Lo, Fu-chen, and Yue-man Yeung. eds. 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of Large Cit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Yamazawa, Ippei, and Fu-chen Lo. eds. 1993. Evolution of Asia-Pacific Economies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Kuala Lumpur, Malaysia: Asian and Pacific Development
|
I)统治期间喜克索斯人占领了埃及。但是上述的法老的统治时间不会早于前1674年,因此曼內托所描写的可能是萨鲁提斯占领孟斐斯及其附近的首都的事件。萨鲁提斯是第十五王朝的创立者。虽然理论上第十三王朝一直延续到前1633年左右,但它后来的统治者只不过是中埃及的地区统治者而已,而且是喜克索斯人的依附。孟斐斯失落的同时,也许与这个事件相应,上埃及的当地统治家族宣布脱离孟斐斯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第十七王朝。这个王朝后来将喜克索斯人赶回了亚洲,解放了埃及。 民族 喜克索斯来自古埃及文中的heka khasewet(直译的原意是“异国的统治者”)。在古王国时期这个称呼指一些努比亚的酋长,在中王国时期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游牧酋长。一般认为只有第十五王朝的六位法老是喜克索斯人,不但因为他们持埃及国王的称呼,而且因为曼尼索在他的记录中特地将他们称为喜克索斯人。一般认为这六位国王一共统治埃及108年。曾经有人提出过喜克索斯人属于胡里安人或甚至他们在埃及的统治是一个巨大的西亚的胡里安帝国的一部分,但近年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喜克索斯人主要属于闪族,而与胡里安人毫无关系,而他們很可能是迦南人。 第十五王朝国王的名字、顺序,甚至总数今天还不确定。这些名字出现在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中或出现在如圣甲虫之类的小物件上。但这些名字往往不十分清楚,有时搞不清相应的名字指的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埃及史中这段时间的历史年表还非常混乱,只有在新的可定年代的文件和物件被发现后才可能在这一点上有新的进展。 曼內托的埃及史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著作引述流传下来。但这些著作中所列出的六位国王的顺序也不一样。而且这些名字之间的拼写差异非常大,根本无法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它们与在埃及出土的圣甲虫上的名字的差异也很大,它们也无法被联系在一起。 入侵 曼內托在叙述喜克索斯人到达埃及时说,他们是外来的野蛮人的武装侵略,他们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将这个国家征服了。据说他们入侵时带来了新的革命性的军事技术,其中包括复合弓、战车、更好的箭头、各种各样的剑和匕首、一种新式的盾、链环甲、金属的头盔等等。假如喜克索斯人只有其中几种新的技术的话,那么他们的军事优势已经远高于埃及人了,因此这些叙述加强了野蛮的亚洲部落武装入侵埃及的印象。 但今天大多数人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次性的武装入侵,更有可能的是多个西亚部落(主要是闪族人)在中王朝末期的数十年中和平渗入东埃及。有人指出闪族人从巴勒斯坦南部通过西奈半岛武装入侵埃及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的部落当时太弱了,他们不可能支持这样的入侵。此外在这些地方没有任何统一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埃及东部的亚洲部落越来越多,他们渐渐地加强了他们对当地埃及城市和地区的控制。最后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否还有权占据着国王的地位,尽管他已经早就没有国王的权利了。这些喜克索斯首领抄起了主动权,袭击和占领了首都孟斐斯,称他们自己为法老。 帝国 与过去的观点不同的是,今天一般认为在亚洲大陆上没有存在过一个喜克索斯帝国。一些在巴勒斯坦、克里特岛、巴格达和甚至在苏丹被發掘的喜克索斯遗物今天可以被完美地用当时的贸易途径来解释,它们无须被解释为一个喜克索斯帝国的产品。 统治 喜克索斯王国的中心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和中埃及,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南部的上埃及始终牢固地掌握在底比斯王朝的手中。喜克索斯王国与南部的关系主要是一个贸易关系,不过好像底比斯的王子们有一段时间承认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并且向他们纳贡。第十五王朝的首都是孟斐斯,他们的夏宫在阿瓦利斯。 许多作者提出后来的喜克索斯国王的圣甲虫比开始的要多,这可能说明他们越来越埃及化了。他们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写他们的名字、使用埃及国王传统的称呼、使用埃及神赛特来显示他们自己的神性等等都说明他们是相当埃及化了的。似乎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被埃及大多数地方接受或支持。另一方面,尽管喜克索斯人统治期内埃及的政治相当稳定,当地的埃及人依然将他们看作可恨的“亚洲人”。当他们后来被驱逐出埃及后他们占领时期的所有迹象都被消灭了,一直到半个世纪后埃及人依然在消灭他们的踪迹。成者为王败者寇,在这里成者是当地埃及人组成的第十八王朝。第十八王朝是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直接继承人,而第十七王朝是發動了“復國戰爭”。这些当地的底比斯国王将北方的亚洲统治者称为恶人,并以此为理由摧毁了他们留下的所有的建筑。史实可以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喜克索斯人王朝是被当地的埃及人容忍的,但并没有真正被接受的外族统治的代表。 底比斯的统治者后来似乎有一段时间的确与喜克索斯统治者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底比斯的埃及人可以通行中埃及和下埃及,而且可以在尼罗河三角洲畜牧。在一篇从当时留下来的文章中有关于底比斯法老的顾问对向喜克索斯人宣战的不满的记录。当底比斯的国王宣布喜克索斯人是在埃及这块神圣土地上的污暇的时候,他的顾问明显地不希望打破当时的和平相处的局势:“我们在我们(这部分)的埃及很悠闲。艾勒芬汀是一个坚固的堡垒,中(埃及)离我们相当遥远。他们最好的良田在为我们耕种,我们的牛在三角洲上伺草。他们给我们送猪。我们的牛没有被他们抢走……他占据着亚洲人的土地,我们占据着埃及……” 復國战争 塞克南雷·陶二世
|
约前1786年,强大的第十二王朝结束,继承它的第十三王朝很弱小。这两个王朝的首都都不在上埃及的底比斯,而在孟斐斯附近一个叫做It-tawy(直译为“两国的控制者”)的地方。它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南端。虽然这个地方位于古埃及的中心,但第十三王朝甚至无力在这里控制整个埃及。首先三角洲西部沼泽地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家族从中央分裂,建立了第十四王朝。第十三王朝中期內弗爾霍特普一世统治时期(约前1740年至前1730年)这个分裂的过程加剧。內弗爾霍特普一世的弟弟和继承者索贝克霍特普四世统治时期喜克索斯人在尼罗河三角洲出现了。约前1720年他们占领了阿瓦利斯。这些统治三角洲东部的喜克索斯王子和他们的埃及依附者的名字全部在圣甲虫上记录下来了。他们一起被合称为第十六王朝。 生活在约前300年左右的埃及祭司曼尼索在他写的著名的埃及史中提到过野蛮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曼內托在他的叙述中写到,在一个“图提麦由斯”(Tutimaios,今天一般认为这是法老杜迪摩斯一世,Djedneferra Dudimose I)统治期间喜克索斯人占领了埃及。但是上述的法老的统治时间不会早于前1674年,因此曼內托所描写的可能是萨鲁提斯占领孟斐斯及其附近的首都的事件。萨鲁提斯是第十五王朝的创立者。虽然理论上第十三王朝一直延续到前1633年左右,但它后来的统治者只不过是中埃及的地区统治者而已,而且是喜克索斯人的依附。孟斐斯失落的同时,也许与这个事件相应,上埃及的当地统治家族宣布脱离孟斐斯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第十七王朝。这个王朝后来将喜克索斯人赶回了亚洲,解放了埃及。 民族 喜克索斯来自古埃及文中的heka khasewet(直译的原意是“异国的统治者”)。在古王国时期这个称呼指一些努比亚的酋长,在中王国时期指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游牧酋长。一般认为只有第十五王朝的六位法老是喜克索斯人,不但因为他们持埃及国王的称呼,而且因为曼尼索在他的记录中特地将他们称为喜克索斯人。一般认为这六位国王一共统治埃及108年。曾经有人提出过喜克索斯人属于胡里安人或甚至他们在埃及的统治是一个巨大的西亚的胡里安帝国的一部分,但近年的研究越来越清楚地证明喜克索斯人主要属于闪族,而与胡里安人毫无关系,而他們很可能是迦南人。 第十五王朝国王的名字、顺序,甚至总数今天还不确定。这些名字出现在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中或出现在如圣甲虫之类的小物件上。但这些名字往往不十分清楚,有时搞不清相应的名字指的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人。埃及史中这段时间的历史年表还非常混乱,只有在新的可定年代的文件和物件被发现后才可能在这一点上有新的进展。 曼內托的埃及史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著作引述流传下来。但这些著作中所列出的六位国王的顺序也不一样。而且这些名字之间的拼写差异非常大,根本无法将他们联系到一起,它们与在埃及出土的圣甲虫上的名字的差异也很大,它们也无法被联系在一起。 入侵 曼內托在叙述喜克索斯人到达埃及时说,他们是外来的野蛮人的武装侵略,他们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将这个国家征服了。据说他们入侵时带来了新的革命性的军事技术,其中包括复合弓、战车、更好的箭头、各种各样的剑和匕首、一种新式的盾、链环甲、金属的头盔等等。假如喜克索斯人只有其中几种新的技术的话,那么他们的军事优势已经远高于埃及人了,因此这些叙述加强了野蛮的亚洲部落武装入侵埃及的印象。 但今天大多数人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次性的武装入侵,更有可能的是多个西亚部落(主要是闪族人)在中王朝末期的数十年中和平渗入东埃及。有人指出闪族人从巴勒斯坦南部通过西奈半岛武装入侵埃及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的部落当时太弱了,他们不可能支持这样的入侵。此外在这些地方没有任何统一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埃及东部的亚洲部落越来越多,他们渐渐地加强了他们对当地埃及城市和地区的控制。最后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否还有权占据着国王的地位,尽管他已经早就没有国王的权利了。这些喜克索斯首领抄起了主动权,袭击和占领了首都孟斐斯,称他们自己为法老。 帝国 与过去的观点不同的是,今天一般认为在亚洲大陆上没有存在过一个喜克索斯帝国。一些在巴勒斯坦、克里特岛、巴格达和甚至在苏丹被發掘的喜克索斯遗物今天可以被完美地用当时的贸易途径来解释,它们无须被解释为一个喜克索斯帝国的产品。 统治 喜克索斯王国的中心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和中埃及,它的范围是很有限的。南部的上埃及始终牢固地掌握在底比斯王朝的手中。喜克索斯王国与南部的关系主要是一个贸易关系,不过好像底比斯的王子们有一段时间承认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并且向他们纳贡。第十五王朝的首都是孟斐斯,他们的夏宫在阿瓦利斯。 许多作者提出后来的喜克索斯国王的圣甲虫比开始的要多,这可能说明他们越来越埃及化了。他们用埃及的象形文字写他们的名字、使用埃及国王传统的称呼、使用埃及神赛特来显示他们自己的神性等等都说明他们是相当埃及化了的。似乎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被埃及大多数地方接受或支持。另一方面,尽管喜克索斯人统治期内埃及的政治相当稳定,当地的埃及人依然将他们看作可恨的“亚洲人”。当他们后来被驱逐出埃及后他们占领时期的所有迹象都被消灭了,一直到半个世纪后埃及人依然在消灭他们的踪迹。成者为王败者寇,在这里成者是当地埃及人组成的第十八王朝。第十八王朝是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直接继承人,而第十七王朝是發動了“復國戰爭”。这些当地的底比斯国王将北方的亚洲统治者称为恶人,并以此为理由摧毁了他们留下的所有的建筑。史实可以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喜克索斯人王朝是被当地的埃及人容忍的,但并没有真正被接受的外族统治的代表。
|
水源 古時人類主要從淡水河流和湖泊中直接取水,後來人們也會打井,從井中抽取地下水。其後人類懂得製造堤壩、或從地勢較高的河流上游蓄水。近年也會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從海水提取水份作飲用水。 隨著人類工業化,不少水源被污染,因此提取水源後需要經過水廠處理,然後透過食水管分配到使用者,這些水會稱為自來水。 水中其他物質 微量矿物 有观点认为,饮用水中的微量矿物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饮用纯净水会造成矿物元素代谢失衡。这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一定支持。 亞硝酸鹽 開水中亞硝酸鹽致癌問題是長期以來的網路流言之一,理論是水中硝酸鹽要是煮沸後放置,會因細菌作用轉變成亞硝酸鹽致癌,而一些自動反覆煮滾水的熱壺設備會讓亞硝酸鹽更高。 首先這流言包含兩部分,一是水中硝酸鹽,合格的自來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微乎其微,能轉變成的亞硝酸鹽更低,人體中還有維生素C可以抵擋亞硝酸鹽反應,所以致癌性幾乎不存在,然而開水在壺中長期保存放置5天~6天后的極端情境,由於細菌作用亞硝酸鹽含量的確有升高,所以一些市售的包裝水可能運送過程較長,反而花錢買水會喝進更多亞硝酸鹽,但不管如何增加總量都極少。第二部分流言是自動反覆煮滾水導致升高,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反復加熱52次之後,水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才為2.3微克/升,其實飲水反復加熱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水蒸發濃縮、亞硝酸鹽濃度增加但總量並不增加,但不管如何增加總量都極少。
|
開水中亞硝酸鹽致癌問題是長期以來的網路流言之一,理論是水中硝酸鹽要是煮沸後放置,會因細菌作用轉變成亞硝酸鹽致癌,而一些自動反覆煮滾水的熱壺設備會讓亞硝酸鹽更高。 首先這流言包含兩部分,一是水中硝酸鹽,合格的自來飲用水中,硝酸鹽含量微乎其微,能轉變成的亞硝酸鹽更低,人體中還有維生素C可以抵擋亞硝酸鹽反應,所以致癌性幾乎不存在,然而開水在壺中長期保存放置5天~6天后的極端情境,由於細菌作用亞硝酸鹽含量的確有升高,所以一些市售的包裝水可能運送過程較長,反而花錢買水會喝進更多亞硝酸鹽,但不管如何增加總量都極少。第二部分流言是自動反覆煮滾水導致升高,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反復加熱52次之後,水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才為2.3微克/升,其實飲水反復加熱導致亞硝酸鹽含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水蒸發濃縮、亞硝酸鹽濃度增加但總量並不增加,但不管如何增加總量都極少。 参考文献 参见 矿泉水 纯净水
|
苏维埃政权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 苏维埃政权承認芬蘭王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國之獨立,并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 苏维埃政权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今拉脱维亚西部)、俄属波兰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上述各地今後之政治狀態,僅德奧二國有權決定; 苏维埃政权将沙皇俄国于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占领的阿達罕、卡爾斯、巴統等地区归还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苏维埃政权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禦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此外,在8月27日時於柏林所簽訂之補充條款中尚規定苏维埃政权需給付德國60億馬克賠款,分五期償還,但最後付款日期不得超過1918年底。 影响 此條約表面上是對俄罗斯相當沉重之打擊,实际上很多国土当时并不在刚成立4个月,尚仅控制了彼得格勒及周边的苏维埃政权治下。当时苏维埃政权还不是受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俄罗斯合法政权,反而是后来的高尔察克政府受到西方诸国承认并获得军事协助。俄方纸面所受之損失大致如下: 國土:共126萬7千平方公里,相當於5.7%的國土。 人口:共6200萬人,相當於全國34%的人口。 產業: 農產損失33% 工業損失54% 製糖業損失80% 鐵礦損失73% 煤礦損失75% 財政收入:共損失約27% 由於此條約和俄方當初的理想“不割地,不賠款”相距實在過大,不僅蘇維埃中的孟什維克派代表大力反對,連布尔什维克党內部亦有人反對。但列寧一再為其主張辯護,並將此合約與1807年俄法的《提爾西特條約》相比,只是為了暫時退讓並謀求反擊之機。最後於3月8日布尔什维克党第七屆代表大會以30:12通過,同月18日再由蘇維埃臨時特別代表大會以784:261通過。 儘管条约纸面損失是如此之慘重,却使整个俄罗斯最後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戰後60億馬克的賠款,最後因為德國戰敗而免付,也因為德軍的崩潰,蘇维埃红军在四年之內收回了部分被割讓的領土,包括過半數的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領土,但红軍於波蘇戰爭(1919-1921年)中受阻於波蘭第二共和國,故大部分的失土(包含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才由史達林擊敗德軍而收回(史達林唯一沒攻下的失土為芬蘭)。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再次丧失二战后收回的布列斯特合约中割让的领土(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实际占领克里米亚并建立了克里米亚联邦管区,但未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希特勒后来将德国在一战的僵持中,经济崩溃,导致十一月革命,最终投降,并签订凡尔赛和约丧失诸多利益,归结于犹太布尔什维主义输出革命,在战场外对德国的打击。 条约的废弃 德国战败后,于1918年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其中第二款《关于德国东部边界的规定》之第15条规定德国放弃《布加勒斯特和约》及《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及其补充条约。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于11月13日通过决议单方面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1922年,苏维埃俄国与德意志国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参见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乌克兰-同盟国)》 來源 參考文獻 李邁先著,"俄國史(下卷)",國立編譯館出版
|
苏维埃政权和保加利亚的法律政治条约 苏维埃政权和鄂圖曼土耳其的法律政治条约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关于若干政治问题的附加条约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财政协定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私法协定 上述条约(一)至(五)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苏方签署人为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3月29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之后生效。(六)至(八)项于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9月6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生效。 条约主要內容如下: 苏维埃政权终止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鄂圖曼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苏维埃政权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 苏维埃政权承認芬蘭王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國之獨立,并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 苏维埃政权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今拉脱维亚西部)、俄属波兰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上述各地今後之政治狀態,僅德奧二國有權決定; 苏维埃政权将沙皇俄国于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占领的阿達罕、卡爾斯、巴統等地区归还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苏维埃政权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禦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此外,在8月27日時於柏林所簽訂之補充條款中尚規定苏维埃政权需給付德國60億馬克賠款,分五期償還,但最後付款日期不得超過1918年底。 影响 此條約表面上是對俄罗斯相當沉重之打擊,实际上很多国土当时并不在刚成立4个月,尚仅控制了彼得格勒及周边的苏维埃政权治下。当时苏维埃政权还不是受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俄罗斯合法政权,反而是后来的高尔察克政府受到西方诸国承认并获得军事协助。俄方纸面所受之損失大致如下: 國土:共126萬7千平方公里,相當於5.7%的國土。
|
权责发生制 指交易及其他事項的影響應於發生時認列。 持续经营假設 會計上假定企業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清算解散。
|
权责发生制 指交易及其他事項的影響應於發生時認列。 持续经营假設 會計上假定企業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清算解散。 會計要素
|
生平 家族 王育德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1月30日出生於臺南州臺南市本町2-65,王育德出身富庶家庭。父親王汝禎(1880-1953)是海陸物產罐頭的批發商,早年曾在雜貨店當學徒。王汝禎13歲時其父去世,留下債務及25歲的後母。15歲時《馬關條約》割臺,王汝禎負起照顧後母及妹妹的責任,在日治時期累積財富,經營金義興商行。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本紀元二千六百年慶典上,王汝禎被選為臺灣民間人士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景氣好,王汝禎的生意急速發展。王汝禎曾於東門町大人廟借店鋪、或買下高砂町員外境「和源」的舊店鋪,但都馬上不夠用。大正七年(1918年)在本町草花街(現民權路)蓋了兩百多坪的住宅,包括王育德在內多名子女都住在這。 王汝禎22歲時與元配洪銓結婚,然而元配不能生育。最後王汝禎娶妾毛新春,即王育霖與王育德的生母。然而毛新春婚後首先生下的女兒王錦香,隨後王汝禎再納蘇揚為妾。王育德雖為毛新春所生,然而必須叫洪銓為「阿母」(a-bú),生母只能叫她「阿江」(a-e),「阿江」是種暱稱,王育德也不清楚出處。據王育德回憶,「阿江」是在「阿母」與另位小妾「阿揚」(a-iâng)的聯手下,飽受欺凌。在昭和九年(1934年)病逝,當時王育德才十歲。 早年生平 由於王汝禎仍充滿清朝時代的觀念,王汝禎雖然對子女接受日式教育表示理解,但他認為只有孔孟之教才是真正的學問。因此王育德從五六歲就被強迫學習漢文,當時用臺語學漢文。有時到私塾受教。王育德曾受教於趙雲石教漢文。昭和五年(1930年)4月,王育德進入末廣町的末廣公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進學國民小學)。當時臺南市有兩所小學校及五所公學校。二年級升三年級時,王育德曾轉考南門小學校未果。 公學校時,發生九一八事變、上海事變,學校也灌輸「日本是正義之國、支那是不義之國;日本軍強大、支那軍弱小」的觀念,當時小孩子與朋友對罵時,脫口而出的便是「蔣介石、宋美齡、傳染病、傷寒、霍亂、死了沒關係」。有次王育德回家時仍一個人喃喃念著,被愛戲弄人的掌櫃阿郭聽到,就打岔說「蔣介石很了不起喔,死了可不行。」引起王育德生氣,差一點出拳揍他。直到看到上海攻防戰中,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才恍然大悟阿郭的話。這時轉換過來的價值觀持續到1945年,之後又重回以前的「蔣介石、宋美齡、傳染病、傷寒、霍亂、死了沒關係」,不過這一次的轉換已經是真心的。 小學畢業後,王育德將升學目標設定在王育霖考取的臺北高等學校,然而在國語(日語)科失敗。昭和十一年(1936年),王育德考入第二志願的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今臺南二中),以近乎滿分考上。同學中包括葉盛吉。 在學校裡,王育德曾受到內地人(日本人)的針對與欺負。尤其在1937年「支那事變」(即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皇軍連戰連勝的氣勢感染到了內地人態度。當時學生必須撰寫「支那事變日誌」,每星期交給學年主任檢閱。一提及南京陷落,就得稱譽皇軍勇猛;一談到蔣介石逃到重慶,就得嘲笑支那軟弱;一知道開始徵用臺籍軍伕,就不得不寫:這是臺灣人的神聖義務。有時王育德試著寫出真正的心情,就被用紅筆寫不夠深入。 昭和十五年(1940年)4月,在臺南一中四年修了後。王育德通過臺北高等學校文科甲組考試,進入臺北高等學校。同班40人中有7名本島人,包括王育德和邱炳南。 大學及戰後回臺 昭和十七年(1942年),王育德提早自臺北高等學校畢業。也循當時一般富家子弟的腳步,遠赴日本就讀。秋天,王育德報考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落榜,最後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進入第二志願文學部支那哲文學科就讀。他的求學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昭和十九年(1944年),隨著日軍節節敗退,王育德拜訪王育霖下,認為日本會輸掉戰爭,到時美國空軍將對日本內地展開全面襲擊,如此內地將陷入混亂。遠離故鄉的留學生即使要買黑市也沒有門路。當時其父催促回故鄉的訊息抵達,因此兩兄弟決定分開危險,一人回臺、一人留在內地。由於王育霖已在京都地檢處工作,因此是王育德回臺。 王育德仍然擁有詩詞、語言研究方面的才華,詩、戲劇及語言學,才是他主要興趣的所在。戰後國民黨政權初期,王育德受廖繼春邀請,任教於台南一中,推行台語話劇,並自行以台語撰寫劇本演出,他的第一個劇本是「新生之朝」。 流亡日本 二二八事件後,其兄王育霖無故被殺,王育德先是逃到香港去,並於1949年再由香港轉往日本,並重回東京大學繼續其未完成的學位。 他先是加入廖文毅所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但兩個人的個性完全不同,對台灣之歷史、獨立運動、以及台灣獨立本身,也各有不同的意見,看法南轅北轍,難以合作超過兩年以上。特別是他們對二二八的見解有相當的差異,王育德並不同意廖文毅將二二八事件視為是一種“革命”的看法。基本上,他對廖文毅所從事的政治活動持保留態度,雖然認同在當時那種背景下,廖文毅仍然有值得讚揚的“貢獻”,他本人卻寧可以學術界為其利器,口誅筆伐,從事各色各樣的台灣研究工作。 1961年6月,時任農復會官僚的李登輝利用到日本出差的空檔,和友人密訪王育德。王育德在6月16日的日記上寫道:「晚上回到家,李東輝(「東輝」與「登輝」日語發音同音)先生來訪…確實是一位令人有好感的人物,來到日本後,第一次遇到這麼棒的臺灣人。對將來的獨立可寄予厚望。」兩週後,王育德回訪李登輝的東京落腳處,在日記上記著「像他這樣的好男兒,臺灣只要有一百個,要建設理想國度絕非癡人說夢。期待能滿是元氣的再會。」 發行《台灣青年》 1960年2月,時任明治大學講師的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建龍等六人,共同成立另外一個鼓吹台灣獨立的團體——“台灣青年社”(Taiwan Chinglian Associates),同時也開始創辦日文版的《台灣青年》(The Taiwan Youth)雙月刊。 創刊於同年4月10日的第1期《台灣青年》,在其發刊辭上對《台灣青年》的由來做了歷史上的溯源,說明這本刊物是繼承林呈祿、謝春木、劉明朝、黃呈聰等諸位先輩於1920年所創刊的同名雜誌,同時也延續其追求台灣人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不久,許世楷、張國興等台灣留日學生也相繼加入這份刊物的編輯工作。 當時的《台灣青年》並不贊成廖文毅等人急於成立“臨時政府”的做法,他們希望先激發海外台灣人或留學生的台灣意識,爭取台灣人的支持。這份原本以日文發行的刊物,其所使用的文字曾經數度更換過,先是在1966年10月改為完全以中文發行,然後在1970年2月又改為隔月輪流發行日文版和中文版,最後又於1973年4月再度改回日文版。 由於《台灣青年》及相關台獨運動事務的耽誤,王育德一直到1969年才以台語的研究取得東京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明治大學的講師、副教授、以及教授。 客死他鄉 1975年王育德任「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事務局長,1982年任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委員。 王育德於1985年因心肌梗塞去世,終其一生没有重回台灣。 紀念 2018年9月9日,臺南市政府在他位於臺南中西區民權路上的老家掛上「王育霖、王育德兄弟故居」紀念牌,此外設於吳園的王育德紀念館也正式開幕。王育德妻子王雪梅、女兒王明理、外孫女近藤綾等家屬也從日本返臺參與掛牌及開幕儀式。紀念館中有展示王育德的相關文物,並重現其書房。 相關著作 王育德著作较多,大致上涵蓋的領域包括台灣的語言、歷史、和文學。不過,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本著作卻是《》(東京:弘文堂 1964年)這本書,為關於台灣歷史的通俗性著作。這本書的中譯版一直到1979年才出現,即《台灣:苦悶的歷史》(東京:台灣青年社 1979年),此書在台灣曾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查禁。 台灣的前衛出版社從1999年開始,以三年的時間翻譯、編輯完成達十五冊之多的《王育德全集》。被收入的重要著作除了《台灣:苦悶的歷史》(1999)一書以外,還包括《台灣海峽》(1999)、《台灣話研究卷》(2002)、《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2002)、《台灣獨立的歷史波動》(2002)、以及《王育德自傳:出世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2002)等書。 王育德於1969年以臺語系統的研究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主要著作目錄 (單篇論文不收入) 日文 王育德,1964,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歴史。東京:弘文堂。 王育德,1970,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歴史,補充修訂版。東京:弘文堂。 王育德,1987,台灣語音の歴史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王育德,1987,台湾語入門,日中出版。ISBN 4817510943 王育德,1993,台湾語初級,日中出版。ISBN 4817512121 王育德、近藤明理,2011,「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 日本に亡命した台湾独立運動者の回想1924-1949。東京:草思社。 華文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
如果說胞兄王育霖或者是廖文毅是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話,王育德則是和他們兩者截然不同。他毫無政治野心,他之所以投入台灣獨立運動,乃是對國民黨這個新政權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多方壓迫深感不滿,而終於想奮力抵抗。王育德對台灣獨立運動的參與,對戰後這一代之台灣獨立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生平 家族 王育德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1月30日出生於臺南州臺南市本町2-65,王育德出身富庶家庭。父親王汝禎(1880-1953)是海陸物產罐頭的批發商,早年曾在雜貨店當學徒。王汝禎13歲時其父去世,留下債務及25歲的後母。15歲時《馬關條約》割臺,王汝禎負起照顧後母及妹妹的責任,在日治時期累積財富,經營金義興商行。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本紀元二千六百年慶典上,王汝禎被選為臺灣民間人士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景氣好,王汝禎的生意急速發展。王汝禎曾於東門町大人廟借店鋪、或買下高砂町員外境「和源」的舊店鋪,但都馬上不夠用。大正七年(1918年)在本町草花街(現民權路)蓋了兩百多坪的住宅,包括王育德在內多名子女都住在這。 王汝禎22歲時與元配洪銓結婚,然而元配不能生育。最後王汝禎娶妾毛新春,即王育霖與王育德的生母。然而毛新春婚後首先生下的女兒王錦香,隨後王汝禎再納蘇揚為妾。王育德雖為毛新春所生,然而必須叫洪銓為「阿母」(a-bú),生母只能叫她「阿江」(a-e),「阿江」是種暱稱,王育德也不清楚出處。據王育德回憶,「阿江」是在「阿母」與另位小妾「阿揚」(a-iâng)的聯手下,飽受欺凌。在昭和九年(1934年)病逝,當時王育德才十歲。 早年生平 由於王汝禎仍充滿清朝時代的觀念,王汝禎雖然對子女接受日式教育表示理解,但他認為只有孔孟之教才是真正的學問。因此王育德從五六歲就被強迫學習漢文,當時用臺語學漢文。有時到私塾受教。王育德曾受教於趙雲石教漢文。昭和五年(1930年)4月,王育德進入末廣町的末廣公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進學國民小學)。當時臺南市有兩所小學校及五所公學校。二年級升三年級時,王育德曾轉考南門小學校未果。 公學校時,發生九一八事變、上海事變,學校也灌輸「日本是正義之國、支那是不義之國;日本軍強大、支那軍弱小」的觀念,當時小孩子與朋友對罵時,脫口而出的便是「蔣介石、宋美齡、傳染病、傷寒、霍亂、死了沒關係」。有次王育德回家時仍一個人喃喃念著,被愛戲弄人的掌櫃阿郭聽到,就打岔說「蔣介石很了不起喔,死了可不行。」引起王育德生氣,差一點出拳揍他。直到看到上海攻防戰中,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才恍然大悟阿郭的話。這時轉換過來的價值觀持續到1945年,之後又重回以前的「蔣介石、宋美齡、傳染病、傷寒、霍亂、死了沒關係」,不過這一次的轉換已經是真心的。 小學畢業後,王育德將升學目標設定在王育霖考取的臺北高等學校,然而在國語(日語)科失敗。昭和十一年(1936年),王育德考入第二志願的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今臺南二中),以近乎滿分考上。同學中包括葉盛吉。 在學校裡,王育德曾受到內地人(日本人)的針對與欺負。尤其在1937年「支那事變」(即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皇軍連戰連勝的氣勢感染到了內地人態度。當時學生必須撰寫「支那事變日誌」,每星期交給學年主任檢閱。一提及南京陷落,就得稱譽皇軍勇猛;一談到蔣介石逃到重慶,就得嘲笑支那軟弱;一知道開始徵用臺籍軍伕,就不得不寫:這是臺灣人的神聖義務。有時王育德試著寫出真正的心情,就被用紅筆寫不夠深入。 昭和十五年(1940年)4月,在臺南一中四年修了後。王育德通過臺北高等學校文科甲組考試,進入臺北高等學校。同班40人中有7名本島人,包括王育德和邱炳南。 大學及戰後回臺 昭和十七年(1942年),王育德提早自臺北高等學校畢業。也循當時一般富家子弟的腳步,遠赴日本就讀。秋天,王育德報考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落榜,最後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進入第二志願文學部支那哲文學科就讀。他的求學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昭和十九年(1944年),隨著日軍節節敗退,王育德拜訪王育霖下,認為日本會輸掉戰爭,到時美國空軍將對日本內地展開全面襲擊,如此內地將陷入混亂。遠離故鄉的留學生即使要買黑市也沒有門路。當時其父催促回故鄉的訊息抵達,因此兩兄弟決定分開危險,一人回臺、一人留在內地。由於王育霖已在京都地檢處工作,因此是王育德回臺。 王育德仍然擁有詩詞、語言研究方面的才華,詩、戲劇及語言學,才是他主要興趣的所在。戰後國民黨政權初期,王育德受廖繼春邀請,任教於台南一中,推行台語話劇,並自行以台語撰寫劇本演出,他的第一個劇本是「新生之朝」。 流亡日本 二二八事件後,其兄王育霖無故被殺,王育德先是逃到香港去,並於1949年再由香港轉往日本,並重回東京大學繼續其未完成的學位。 他先是加入廖文毅所主導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但兩個人的個性完全不同,對台灣之歷史、獨立運動、以及台灣獨立本身,也各有不同的意見,看法南轅北轍,難以合作超過兩年以上。特別是他們對二二八的見解有相當的差異,王育德並不同意廖文毅將二二八事件視為是一種“革命”的看法。基本上,他對廖文毅所從事的政治活動持保留態度,雖然認同在當時那種背景下,廖文毅仍然有值得讚揚的“貢獻”,他本人卻寧可以學術界為其利器,口誅筆伐,從事各色各樣的台灣研究工作。 1961年6月,時任農復會官僚的李登輝利用到日本出差的空檔,和友人密訪王育德。王育德在6月16日的日記上寫道:「晚上回到家,李東輝(「東輝」與「登輝」日語發音同音)先生來訪…確實是一位令人有好感的人物,來到日本後,第一次遇到這麼棒的臺灣人。對將來的獨立可寄予厚望。」兩週後,王育德回訪李登輝的東京落腳處,在日記上記著「像他這樣的好男兒,臺灣只要有一百個,要建設理想國度絕非癡人說夢。期待能滿是元氣的再會。」 發行《台灣青年》 1960年2月,時任明治大學講師的王育德與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建龍等六人,共同成立另外一個鼓吹台灣獨立的團體——“台灣青年社”(Taiwan Chinglian Associates),同時也開始創辦日文版的《台灣青年》(The Taiwan Youth)雙月刊。 創刊於同年4月10日的第1期《台灣青年》,在其發刊辭上對《台灣青年》的由來做了歷史上的溯源,說明這本刊物是繼承林呈祿、謝春木、劉明朝、黃呈聰等諸位先輩於1920年所創刊的同名雜誌,同時也延續其追求台灣人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不久,許世楷、張國興等台灣留日學生也相繼加入這份刊物的編輯工作。 當時的《台灣青年》並不贊成廖文毅等人急於成立“臨時政府”的做法,他們希望先激發海外台灣人或留學生的台灣意識,爭取台灣人的支持。這份原本以日文發行的刊物,其所使用的文字曾經數度更換過,先是在1966年10月改為完全以中文發行,然後在1970年2月又改為隔月輪流發行日文版和中文版,最後又於1973年4月再度改回日文版。 由於《台灣青年》及相關台獨運動事務的耽誤,王育德一直到1969年才以台語的研究取得東京大學的文學博士學位,歷任明治大學的講師、副教授、以及教授。 客死他鄉 1975年王育德任「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事務局長,1982年任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委員。 王育德於1985年因心肌梗塞去世,終其一生没有重回台灣。 紀念 2018年9月9日,臺南市政府在他位於臺南中西區民權路上的老家掛上「王育霖、王育德兄弟故居」紀念牌,此外設於吳園的王育德紀念館也正式開幕。王育德妻子王雪梅、女兒王明理、外孫女近藤綾等家屬也從日本返臺參與掛牌及開幕儀式。紀念館中有展示王育德的相關文物,並重現其書房。 相關著作 王育德著作较多,大致上涵蓋的領域包括台灣的語言、歷史、和文學。不過,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本著作卻是《》(東京:弘文堂 1964年)這本書,為關於台灣歷史的通俗性著作。這本書的中譯版一直到1979年才出現,即《台灣:苦悶的歷史》(東京:台灣青年社 1979年),此書在台灣曾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查禁。 台灣的前衛出版社從1999年開始,以三年的時間翻譯、編輯完成達十五冊之多的《王育德全集》。被收入的重要著作除了《台灣:苦悶的歷史》(1999)一書以外,還包括《台灣海峽》(1999)、《台灣話研究卷》(2002)、《我生命中的心靈紀事》(2002)、《台灣獨立的歷史波動》(2002)、以及《王育德自傳:出世至二二八後脫出台灣》(2002)等書。 王育德於1969年以臺語系統的研究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主要著作目錄 (單篇論文不收入) 日文 王育德,1964,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歴史。東京:弘文堂。 王育德,1970,台灣:苦悶するその歴史,補充修訂版。東京:弘文堂。 王育德,1987,台灣語音の歴史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王育德,1987,台湾語入門,日中出版。ISBN 4817510943 王育德,1993,台湾語初級,日中出版。ISBN 4817512121 王育德、近藤明理,2011,「昭和」を生きた台湾青年 日本に亡命した台湾独立運動者の回想1924-1949。東京:草思社。 華文 王育德,1979,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文修訂版,黃國彥譯。東京:台灣青年社。 王育德,1993,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 王育德,1999a,台灣:苦悶的歷史,黃國彥譯。台北:草根。 王育德,1999b,台灣海峽,曾麗蓉、吳品慧、陳玫孜、宋宜靜譯。台北:草根。 王育德,2000a,台語入門,黃國彥譯。台北:前衛。 王育德,2000b,台語初級,黃國彥譯。台北:前衛。 王育德,2002a,台灣語常用語彙,陳恆嘉譯。台北:前衛。
|
例:京石高速公路的北京起点收费站在杜家坎,在终点石家庄也有主线收费站,除此以外基本没有任何主线收费站;不过,在京冀区域交叉点有一个收费站(北京南收费站)。 《条例》也说,高速公路应实行计算机联网收费,减少收费站点。 例:京沈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联网高速公路。除北京和辽宁以外,这条高速公路的天津、河北段(包括香河,大厂段和玉田以东的段落)及唐津高速公路河北段和唐山環城高速公路已经实行联网收费。
|
《条例》与高速公路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高速公路及其他封闭式的收费公路不准在除起终点两端设主线收费站;不过,如果高速公路需要穿过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根据确定需要的状况设置收费站。 例:京石高速公路的北京起点收费站在杜家坎,在终点石家庄也有主线收费站,除此以外基本没有任何主线收费站;不过,在京冀区域交叉点有一个收费站(北京南收费站)。
|
凭祥是口岸外向型经济是这里的主体经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因中越战争而中断贸易,但自九十年代以来,凭祥的边境贸易额就一直高速增长,是广西最主要的两个边境口岸之一,其对外边境出口口岸有友谊关口岸、浦寨口岸、弄怀口岸等。与越南主要有国际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进行贸易。其贸易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红木家具等。 旅游景点 友谊关:原名镇南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唯一位于南方的名关。曾发生冯子材指挥的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和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镇南关起义等。 白玉洞:位於大連城的石灰岩洞,是清末名將蘇元春的辦公避暑之地。 武聖宮 凭祥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宋代始命名此地为凭祥。明朝洪武年间,凭祥峒改设凭祥镇,属太平府。永乐年间,升为凭祥县(土司县),后升为凭祥州,直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改土州,光绪时,凭祥州归明江厅兼理,后改土归流设凭祥厅。民国初年,改凭祥县。1953年并入宁明县。1956年析设市,此后曾短暂撤销,但旋即恢复。 地理 气候 全市年平均气温21℃,降水量1376毫米。 行政区划 下辖4个镇: 。
|
繪畫方法 素描
|
繪畫方法 素描
|
構圖可說是安排與組合的經驗手法。將對比的東西分為主體與客體,或是前景與背景。將協調的物體用三角軸或是斜線來排列,將光與影變成有情感的組合,這些都是構圖的手法。在超現實主義畫派的構圖當中,以不同的透視點來安排物體,是典型的構圖風格。 相關 三分法
|
構圖可說是安排與組合的經驗手法。將對比的東西分為主體與客體,或是前景與背景。將協調的物體用三角軸或是斜線來排列,將光與影變成有情感的組合,這些都是構圖的手法。在超現實主義畫派的構圖當中,以不同的透視點來安排物體,是典型的構圖風格。
|
License授權條款等。 许可证 注意:许多作品本身不处于公有领域之内,但是其版权所有者选择不执行这些权利,或者将某些子权利给予公众。 自由软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编写了许多受版权保护的软件,然后以称为Copyleft的许可证来允许公众自由使用,该许可证只限制了所有权再分配。维基百科的做法也大致相同,它基于GNU自由文档许可证(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有时在口语中,人们会错误地称这些作品处于公有领域。 还要注意:虽然某些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属于公有领域,美国法律认为:对这些作品的文字实录和演出是衍生作品,具有潜在的版权。 公有领域与互联网 从历史上看,由于对“公有领域”法律定义的误解,会造成许多版权与其它许可书纠纷。绝大多数纠纷不外以下两类: 公司机构,它们可以投入雇员,通过谈判和司法系统解决法律纠纷。 个人与组织对于合理使用条款下材料的使用,该条款减少了政府和机构用于寻找违反版权者所投入的资源。 互联网兴起后,任何人都能在这个世界网络上自由发布已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这培养了一个错误但顽固的想法:如果某作品可以免费在网上获得,它就属于公有领域。一旦这些材料在网上发布,它们就可能被免费复制几千几万次。 这些因素加深了一个错误观念:“免费”即意味着“公有领域”。支持该观点的人会说互联网是对公众开放的领域,并没被任何个人、公司或政府控制,所以网上的任何资源都属于公有领域。该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许可权利是独立于分配方式和消费者获得方式之外的(如果某人给了你赃物,不管你是否知道,它还是赃物)。误认为“信息免费”而违反版权已成为某些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些行业的金融架构就基于对媒体的控制上。虽然这些机构在法律上没有过错,但公众对于他们的支持已大大减弱。人们认为它们几十年来通过掌控持牌媒体进行价格欺诈。讽刺的是,很多创作者,比如作家和音乐家在这件事上分为两个阵营,因为一方面他们嫌媒体给的报酬太低,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媒体收益降低,更影响了报酬。 事情更有复杂之处:只在互联网上发布作品的现象已相当普遍。根据美国法律,作者的原创作品即使没有附带正式版权声明,也受版权保护。但通过这一法律时,数字媒体尚未出现,要复制媒介材料并不容易。再加上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电子作品的哪些部分是原创的,这点当时的立法者也无法想象。理论上说,任何互联网的发布材料(比如博客和电子邮件)都受到版权保护,除非有明确放弃保护的条款。(许多人试图将其发布材料的一切所有权和加工权给予用户,但潜在的版权冲突仍然不可忽视。)有不少传统的确认原创的方式,比如自己给自己寄一封信,信中含有作品,信上有带日期的邮戳,而该日期在作品发表前。此类方法对于互联网已不适用。 事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版权不适用于以下领域: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中華民國憲法》過去與現在的相關條文,依據著作權法不得作為著作權之標的。 日本法令(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或者其官方正式译文,依据日本《著作权法》第13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所有美国政府部门作品属于公有领域。美國聯邦政府官方運營的電台廣播和電視機構美國之音提供的作品(但不包括其轉載其他媒體的作品),其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 青空文库,由日本人在網際網路上所建立的網上數位圖書館。 维基文库,是美國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维基百科的一個姊妹计划,主要存放各种遵循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的文档以及兼容这个协议的原始文档,还有公有领域、无版权或者版权已经过期的原始文献,例如古代的诗歌、文章、法律文本等等。 。 例外 來自美聯社、法新社等處的作品,它們不屬於公有領域。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香港法律第528章版權條例第98條:同意及放棄權利 参见 知识产权 著作权 专利权 公共借閱權,平衡著作權與人民知識接觸權利的其中一項措施
|
Foundation)编写了许多受版权保护的软件,然后以称为Copyleft的许可证来允许公众自由使用,该许可证只限制了所有权再分配。维基百科的做法也大致相同,它基于GNU自由文档许可证(the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有时在口语中,人们会错误地称这些作品处于公有领域。 还要注意:虽然某些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属于公有领域,美国法律认为:对这些作品的文字实录和演出是衍生作品,具有潜在的版权。 公有领域与互联网 从历史上看,由于对“公有领域”法律定义的误解,会造成许多版权与其它许可书纠纷。绝大多数纠纷不外以下两类: 公司机构,它们可以投入雇员,通过谈判和司法系统解决法律纠纷。 个人与组织对于合理使用条款下材料的使用,该条款减少了政府和机构用于寻找违反版权者所投入的资源。 互联网兴起后,任何人都能在这个世界网络上自由发布已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这培养了一个错误但顽固的想法:如果某作品可以免费在网上获得,它就属于公有领域。一旦这些材料在网上发布,它们就可能被免费复制几千几万次。 这些因素加深了一个错误观念:“免费”即意味着“公有领域”。支持该观点的人会说互联网是对公众开放的领域,并没被任何个人、公司或政府控制,所以网上的任何资源都属于公有领域。该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许可权利是独立于分配方式和消费者获得方式之外的(如果某人给了你赃物,不管你是否知道,它还是赃物)。误认为“信息免费”而违反版权已成为某些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些行业的金融架构就基于对媒体的控制上。虽然这些机构在法律上没有过错,但公众对于他们的支持已大大减弱。人们认为它们几十年来通过掌控持牌媒体进行价格欺诈。讽刺的是,很多创作者,比如作家和音乐家在这件事上分为两个阵营,因为一方面他们嫌媒体给的报酬太低,另一方面他们又怕媒体收益降低,更影响了报酬。 事情更有复杂之处:只在互联网上发布作品的现象已相当普遍。根据美国法律,作者的原创作品即使没有附带正式版权声明,也受版权保护。但通过这一法律时,数字媒体尚未出现,要复制媒介材料并不容易。再加上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电子作品的哪些部分是原创的,这点当时的立法者也无法想象。理论上说,任何互联网的发布材料(比如博客和电子邮件)都受到版权保护,除非有明确放弃保护的条款。(许多人试图将其发布材料的一切所有权和加工权给予用户,但潜在的版权冲突仍然不可忽视。)有不少传统的确认原创的方式,比如自己给自己寄一封信,信中含有作品,信上有带日期的邮戳,而该日期在作品发表前。此类方法对于互联网已不适用。 事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版权不适用于以下领域: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时事新闻;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中華民國憲法》過去與現在的相關條文,依據著作權法不得作為著作權之標的。 日本法令(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或者其官方正式译文,依据日本《著作权法》第13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所有美国政府部门作品属于公有领域。美國聯邦政府官方運營的電台廣播和電視機構美國之音提供的作品(但不包括其轉載其他媒體的作品),其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 青空文库,由日本人在網際網路上所建立的網上數位圖書館。 维基文库,是美國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维基百科的一個姊妹计划,主要存放各种遵循GNU自由文档协议证书的文档以及兼容这个协议的原始文档,还有公有领域、无版权或者版权已经过期的原始文献,例如古代的诗歌、文章、法律文本等等。 。 例外 來自美聯社、法新社等處的作品,它們不屬於公有領域。
|
而从2001年至2003年的每周1起则又逐步增加到2003年至2015年间每天1起。 自杀式袭击往往比其他恐怖袭击更加致命也更具有,因为这种袭击方式能让实施者隐藏袭击武器,并在最终引爆才会被人发现,而且自杀式袭击并不依赖远程遥控、延迟爆炸、制定逃跑计划或呼叫救援这些方式。在1981年至2006年期间,自杀式袭击仅占全世界所有恐怖袭击的4%,但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所有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死亡人数的32% (14599人)。而90%的自杀式袭击发生在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截至2015年,约四分之三的自杀式袭击都发生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拉克这三个国家。 自杀式袭击也会被作为一种心理战武器,目的是向目标人群灌输恐惧氛围, 瓦解“社会团结稳定安全”的结构和消除公众对公共区域的安全感,也能表明实施者为实现其目标将不惜一切代价。 自杀式袭击有时可能有多种动机。神风特攻队飞行员是完全服从军事命令下行动的,而其他自杀式袭击则是出于宗教或民族主义目的。据分析师说,在2003年之前,大多数自杀式袭击的目标都是占领军部队。人类学家指出,自2004年以来,伊斯兰的殉道意识激励了绝大多数的自杀袭击者。 定义 恐怖主义 自杀式袭击包括以恐怖活动形式的自杀式袭击(通常被定义为“以恐吓为主要目的”或“意图造成平民或非战斗人员死亡或严重肢体伤害“的行动) ,也包括不针对非战斗人员的自杀式袭击。一名曾在伊斯兰激进分子中生活过的记者提出了另一个定义,他认为大多数人还将恐怖主义定义为“使用或威胁使用严重暴力”来推进某种“事业”,并强调恐怖主义只是一种推进其“事业”的手段策略。
|
自杀式袭击往往比其他恐怖袭击更加致命也更具有,因为这种袭击方式能让实施者隐藏袭击武器,并在最终引爆才会被人发现,而且自杀式袭击并不依赖远程遥控、延迟爆炸、制定逃跑计划或呼叫救援这些方式。在1981年至2006年期间,自杀式袭击仅占全世界所有恐怖袭击的4%,但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所有与恐怖主义有关的死亡人数的32% (14599人)。而90%的自杀式袭击发生在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截至2015年,约四分之三的自杀式袭击都发生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拉克这三个国家。 自杀式袭击也会被作为一种心理战武器,目的是向目标人群灌输恐惧氛围, 瓦解“社会团结稳定安全”的结构和消除公众对公共区域的安全感,也能表明实施者为实现其目标将不惜一切代价。 自杀式袭击有时可能有多种动机。神风特攻队飞行员是完全服从军事命令下行动的,而其他自杀式袭击则是出于宗教或民族主义目的。据分析师说,在2003年之前,大多数自杀式袭击的目标都是占领军部队。人类学家指出,自2004年以来,伊斯兰的殉道意识激励了绝大多数的自杀袭击者。 定义 恐怖主义 自杀式袭击包括以恐怖活动形式的自杀式袭击(通常被定义为“以恐吓为主要目的”或“意图造成平民或非战斗人员死亡或严重肢体伤害“的行动) ,也包括不针对非战斗人员的自杀式袭击。一名曾在伊斯兰激进分子中生活过的记者提出了另一个定义,他认为大多数人还将恐怖主义定义为“使用或威胁使用严重暴力”来推进某种“事业”,并强调恐怖主义只是一种推进其“事业”的手段策略。 学者曾写道,将“恐怖分子“或者“恐怖主义”这两个称谓来赋予一个群体的行为也是一种策略,而恰好一些国家或者政府就会使用这种策略来否认反对派或者异议组织的“合法性“。 自杀式恐怖主义 对于“自杀”的定义则是另外一个需要主要的问题。受政府聘用的教授艾米 · 佩达祖尔将自杀式恐怖主义本身定义为”意识到活着回来的几率几乎为零的人所犯下的暴力行为”, 这里包括了有自杀式的攻击行为(如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或战场上的自杀冲锋),如果只关注真正意义上的“自杀袭击”,那对于其生存几率应该不是“接近于零”,而是等于零,因为"实施者要求任务成功的所需前提是必须确保自己能够死亡。"。 著名自杀攻击事件及人物 良弼遇刺事件
|
新墨西哥大學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 東新墨西哥大學() 新墨西哥高地大學(New Mexico Highland University) 西新墨西哥大學() 新墨西哥礦業及科技學院 私立大學 聖菲學院() 西南學院() 聖約翰學院 聖璜學院() 重要職業運動 篮球 NCA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美式足球 NCAA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棒球
|
18世纪随着西班牙殖民势力拓展,新墨西哥州所在的地区逐步被纳入新西班牙总督区的统治。 1821年墨西哥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国购买的路易斯安那领地西部与墨西哥的边界不清晰,墨西哥政府遂移民北部各地区,其中包括新墨西哥。墨西哥政府在此地设置新墨西哥省,但与德克萨斯所在的科阿韦拉和西边的加利福尼亚的边界不明确。 1836年德克萨斯的美国移民因不满墨西哥政府取缔奴隶制和解放奴隶的行动而发动独立战争,德克萨斯共和国成立后宣称格兰德河以东土地是其领土,这片土地包括了今天新墨西哥州东部的地区。但德克萨斯共和国自始至终都未对这片土地进行直接统治。 1845年爆发的美墨战争中,美国军队进入这一地区,但因没有稳定的后勤通道无法长期占领据守。1848年新墨西哥领地(包括今天亚利桑那东部、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南部和犹他东南部)被割让给美国。因为美墨战争和此前的德克萨斯独立战争中美国对德克萨斯给予很多援助,战后为了抵偿债务,德克萨斯宣布了放弃对新墨西哥东部土地所有权的声明,美国政府随后在此建立新墨西哥领地。 1853年为修建横贯大陆铁路南线而发起的加兹登购地为新墨西哥增加了埃尔帕索以西的地区,包括西南角向南突出的方形区域。 内战期间,新墨西哥忠于北方的联邦政府,但同时也有很多居民支持奴隶制的邦联。邦联军队曾试图占领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来缓解西部战线的威胁,但没能成功。与此同时,有不少黑奴逃亡于此。战后美国政府拆分了新墨西哥领地,在其西部建立了亚利桑那领地。东北部少量地区划入科罗拉多,西北角部分地区划入内华达州,包括今天的拉斯维加斯。 1912年,新墨西哥与亚利桑那分别建州,开始时州府定在阿布奎基,但后来迁址聖塔菲。 平均温度 新墨西哥州的气候通常是半干旱到干旱,尽管存在大陆和高山气候,其领土大部分被山脉、高平原和沙漠所覆盖。大平原(高地平原)位于新墨西哥州东部,类似于科罗拉多州东部的科罗拉多高地。这两个州的地形相似,都有平原、山脉、盆地、台地和沙漠地带。新墨西哥州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3.9英寸(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如南部的阿尔伯克基和拉斯克鲁斯。年平均气温从东南部的64°F(18°C)到北部山区的40°F(4°C)以下夏季,海拔5000英尺(1500 m)以下的白天温度通常超过100°F(38°C),7月的平均高温范围为较低海拔的97°F(36°C)到较高海拔的78°F(26°C)。在寒冷的11月到3月,新墨西哥州的许多城市夜间气温最低可能在零度以上,甚至更低。1994年6月27日,新墨西哥州记录在案的最高温度为122°F(50°C)(记录位置是附近的废物隔离试验工厂(WIPP)),而最低一次则是在1951年2月1日的Gavilan,最低记录温度为−50°F(−46°C)。 地理 新墨西哥州总面积121590平方英里(314900平方公里),按面积排名是美国第五大州。新墨西哥州的东部边界一部分位于西经103度,与俄克拉荷马州接壤;其餘由于19世纪時的测量误差,在西經103度以西2.2英里(3.5公里)處与德克萨斯州接壤。南部邊界東段三分之二與得克萨斯州接壤,而西段三分之一接壤墨西哥的奇瓦瓦州和索诺拉州,其中奇瓦瓦州约占90%。西部边界在西经109°03',与亚利桑那州接壤。北部边界位北纬37°,與科罗拉多州相鄰。该州的西南角被称为「鞋跟」。另外,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於新墨西哥州西北角相交。新墨西哥州几乎没有天然水源。其地表水面积约为292平方英里(760平方公里)。 新墨西哥景观擁有宽阔的玫瑰色沙漠、破碎的台地,以及高耸的白雪皑皑的山峰。尽管新墨西哥州的形象是干旱的,但茂密的森林覆盖了该州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部。圣克雷-德-克里斯托山脉,落基山脉的最南端,沿着格兰德河东侧大致南北走向,在崎岖、田园般的北方。新墨西哥州最重要的河流是格兰德河、佩科斯河、加拿大人河、圣胡安河和吉拉河。格兰德河并列美国第四长河。 新墨西哥州的海拔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与亚历桑那、北部与科罗拉多州接壤的地区有山脉,格兰德河由北向南纵贯中部,东部是北美大平原西南角,地形平坦,但降水稀少,所以以灌溉旱作农业和牧业为主。 行政區劃 经济 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及貴金屬。雖有天然資源開採,但新墨西哥州人均收入在美国各州排名靠后,人均收入,家庭中位收入和贫困率都是倒数。 人口 新墨西哥州是美国第六人口稀少的州,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人。 2003年人口普查,新墨西哥州有1,874,614人。自1990年起的成長率約為23.7%。種族的組成大略如下: 40.5%是白人(無西班牙血統) 46.3% 拉美裔人 9.4%是印地安原住民 1.9%是非裔美國人 1.4%是亞裔美國人 3.6%混合的種族 根據2000年人口大普查,在新墨西哥州的居民祖先中,墨西哥人(18.1%)最多,其次是德國人(9.9%)、印地安原住民(9.5%)、西班牙人(9.3%)和英國人(7.6%)。5岁以上在家中说英语的居民占总人口的64%,说西班牙语的居民占28%。 新墨西哥州在5歲以下的居民則有7.2%、18歲以下有28%、高齡者如超過65歲以上則有11.7%。女性占全新墨西哥州人口比為50.8%。 宗教 宗教上,新墨西哥州的人口信仰比例如下。 38% 基督新教 34% 羅馬天主教 4%
|
Stanford and Environs(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2005) Ken Fenyo, The Stanford Daily 100 Years of Headlines(2003-10-01)ISBN 978-0-9743654-0-4 Jean Fetter, Questions and Admissions: Reflections on 100,000 Admissions Decisions at Stanford(1997-07-01)ISBN 978-0-8047-3158-4 Ricard Joncas, David Neumann, and Paul V. Turner.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Campus Guide.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Available online. Stuart W. Leslie,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4年) Rebecca S. Lowen, R. S. Lowen, Creating the Cold War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
商學研究院() 大學校曆採用季節制度。每年的秋季通常始於9月底,而春季則於6月初結束。 研究學院與中心 史丹福有逾18所不同的實驗室及研究中心。它們均由副教務長及研究院長監管。 其他隸屬史丹福的研究機構包括: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前身為史丹福線性加速器中心)、史丹福國際研究中心(原在大學校園內,現為獨立機構)、胡佛戰爭、革命及和平學院(公眾政策研究的智庫)及(與波茨坦大學的合作的一個跨學科設計學院)。蘇聯曾經由於無法在本國的圖書館內找到1917年3月的“真理報”(第一期)副本,而不得不求助胡佛學院提供一份原版的微縮膠片存檔。該校也是馬丁路德金手寫原稿的保存地。 該校亦是及海洋解決方案中心的所在地,因而成為結合海洋科學與政策的地方。有關計劃旨在研究海洋相關問題的解決方針。 圖書館與電子資源 參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 史丹福大學圖書館與學術信息資源()收藏了九百萬冊書刊、二十六萬冊稀有書籍、一百五十萬電子書檔案、一百五十萬視聽材料、六百萬微縮膠片存檔及過千個其他電子文檔,為全球最大及最多元化的學術圖書庫之一。 格林圖書館為史丹福圖書系統的中心,裡面包括多個會議室、閱讀室及學習空間。因建築安全理由而被定於2015年拆卸的,則以東亞書冊的館藏量聞名,裡面也有大量可供學生使用的媒體資源。它五十四萬冊的收藏品會暫時轉移到臨時儲存地,直到新圖書館的建設完工為止。 文藝 史丹福有多個藝術建設與景點。其為的所在地,內有合共24個畫廊、雕塑園、梯田及庭院,而這些均在1891年由史丹福夫婦給予資金建設,目地同為紀念他們唯一的兒子。當中於1917年建立的畫廊則為大學藝術及藝術歷史部門的教學設施,另也開放作為展覽中心。除此,校園各處也遍布了不少戶外藝術雕塑園,亦有少量的壁畫。 大學的藝術與音樂活動也非常興旺。校園課外活動組包括多個劇團(如史丹福莎士比亞協會)及音樂團體(如無伴奏合唱團)。 史丹福亦曾為學者提供製作課程。自1970年代開始的史丹福專業出版課程,曾吸引了各國的相關專業人士遠赴前來,商討有關出版社會雜誌及書籍的經商模式。雖有關計劃已於2009年終結,但此傳統從2010年開始由耶魯大學的耶魯出版課程繼續傳承。 排名聲譽 史丹福大學在多個國內外大學排名中均在十強之列。其中,《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更是多年來都一直將其列作世界第二,包括最新的2020年排行榜。 史丹福也獲得多個雜誌調查評為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泰晤士《世界聲譽排名》(2019年)將其評為第三。《普林斯頓評論》於2010及2013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史丹福是最多美國家長及學生的“夢想學府”。一份於2003年發表的蓋洛普投票顯示,它也是美國普羅大眾眼中第二最久負盛名的學府。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亦於2012年,讚賞史丹福大學“因成就了矽谷及領導著世界經濟與科技產品的發展,而為首屈一指的名校”。《紐約時報》及《》甚至提到史丹福作為“象徵着美國大學”的地位及名譽。 蘋果公司創辦者喬布斯曾於2005年以來賓身份到訪史丹福畢業典禮,並以“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為題致辭,鮮有地提及個人生平並勉勵畢業生。 校園生活 學生群體 根據2013年10月的統計,史丹福大學總共錄取了7,601位本科生及11,075位研究生,女性佔了本科群組的47%及專業及研究生人口的41%,同年度的新生保留率達99%。 其在2011-12學年則賦予了1,715個本科、2,278碩士、764博士及366個專業學位證明。而2011年的四年本科生畢業率為76%,六年的則有96%。四年的畢業率較低是因為大學開辦了學士碩士連讀課程,允許本科生進一步取得2年的碩士文憑作為他們本科學習的一個延續。 2010年的本科生中,有15%為在史丹福就讀的第一代學生(即沒有任何家屬親戚就讀大学之背景)。 學生住宿 所有的史丹福一年級生均需留校住宿,他們亦獲得未來四年的宿位保證。當中有89%的本科生獲分配校園內的宿位。根據史丹福房屋分配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校方為這些住宿學生提供了80種的住宿形式,包括宿舍、合作社、聯排式住宅、兄弟和姊妹會等。在1969-1991年期間,學校提供了118所流動房屋作為“臨時宿舍”,這些地點現已成為了卡斯塔諾、金博爾及馬纓丹宿舍的所在地。大部分的住宿房屋均在校園本部附近,距離大部分的圖書館及課室只有10分鐘的步行(或踏自行車)距離。有些只提供給新生,有些只給大二的學生,有些只給高年級生,而剩下的則不限學生類別。大部分的宿舍為男女共用,而兄弟會的社房只供男性居住;同樣地,姊妹會的則只接納女性學生(但羅斯舍堂為唯一非姊妹會的女性宿舍)。這當中絕大部分的宿舍不限男女的居住樓層,但亦有一部分為單性樓層建設,即男女隔層居住(這包括除阿羅約及岡田等所有威爾伯宿舍)。自2009-10年起,史丹福房屋計劃組就預計,所有要求居住全新生宿舍的學生都能獲得滿足。有關部門亦稱,將會有近三分之二的新生入住斯托及威爾伯宿舍,剩下三分之一要求住在其他類別的宿舍的學生,會入住佛羅倫薩·摩爾等其他舍堂。史丹福的新男女同室居住計劃於2008年亮相。這是應全體學生一致的取向及其他同類學府(如衛斯理、克拉克、達特茅斯、布朗、賓夕法尼亞及歐柏林)的做法而下的決策。 史丹福有很多特色住宿房屋。包括:按照修讀課程的類別招納學生的“主題房舍”,及要求社員為日常起居飲食共同作出貢獻的合作社堂。 體育競賽 主條目: 史丹福目前共有36支體育競賽代表隊(18支女子、15支男子及1支男女隊)、19支學會體育隊及37支校內體育競賽隊伍。共有大約800名學生參與其中,校方亦提供300個體育獎學金計劃。其體育團隊正式名稱為“史丹福樞機紅”,意指樞機紅色而非紅雀。此稱謂始於1930年,當時舊有的稱號“印第安人”因受到美洲本土裔學生以宗族歧視的理由而遭棄用。大學為太平洋十二校聯盟及的成員,參與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的賽事。 史丹福最大的體育競爭對手,為位處北部東灣的柏克萊加大,此關係亦為兩校的傳統之一。每屆“大比賽()”的優勝者有權持有“史丹福之斧”錦標。此美式足球比賽最初於1892年3月19日假三藩市海特街公園進行。在八千名觀眾的注目下,史丹福以14比10贏得是次賽事。其也在1902年,首度參與玫瑰碗競賽。可是,參賽者引發的暴力事件及賽事結束後的觀眾騷亂,使三藩市政府在1905年正式禁止該市以後任何“大比賽”的舉辦,而史丹福校方亦於次年禁止一切的足球賽事。1906–1914年的“大比賽”以橄欖球的形式舉行。不過,足球賽事最後還是因比賽模式的改良而在1919年獲得了復辦。 史丹福於1976–77年起,每一年都會奪得至少一個全美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的冠軍,並自創立以來,贏得合共104次的國家隊冠軍(為全國高校第二佳績,僅次於洛杉磯加大),及467次國家個人冠軍(全國大學之冠)。其亦連續17年為全國大學體育競技董事杯的年度得主。史丹福代表隊在1912年起,於每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都有取得獎牌,目前已經累積到244枚,當中包括129枚金牌。在2008北京奧運會中,史丹福更為全美表現最佳的高校體育隊伍。自2004年起,史丹福也累積取得了182面夏季奧運會獎牌,當中的12金、2銀、2銅是在最近的2012年比賽中奪得。 宗教生活 史丹福師生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亦有無宗教信仰者)。校方特設校園宗教生活辦公部,旨在透過“鼓勵不同宗教背景人士的交流、儀式的舉行及持久的友誼”,達到“在史丹福大學社群內,引導、培養及強化精神、宗教及道德信仰”。位於校園中央位置的紀念教堂,有提供週日崇拜儀式服務。除此,宗教生活辦公部也有一所跨宗教學習及體驗中心,提供不同的公共休息室、會議室等場地租借。當中也有不同宗教的辦公部。 包括天主教及希勒爾在內的某些宗教,會以比學生群體更嚴肅的形式在校園內發挥影響力。 學生組織 史丹福校內成立了超過650個學生組織。這些創會的資金多數(雖非一定)由大學學生政府組織()提供及分配。這些團體的性質涵蓋田徑/娛樂、職業/學前教育專業、社區服務、民族/文化、兄弟/聯誼會、健康/諮詢、媒體/出版物、音樂/舞蹈/藝術創作、政治/社會意識、宗教/哲學等範疇。學生出品刊物則有《史丹福日報》,另也有獨立的學生廣播媒體及專門提供本科見習計劃的組織。 著名人物 史丹佛大學著名校友及師生涵蓋多個學術領域與行業。 史丹佛大學的校友創立了很多著名的公司。當中包括:谷歌(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雅虎(楊致遠和大衛·費羅)、惠普(威廉·休利特及大衛·帕卡德)、耐克(菲爾·奈特)、昇陽電腦(其名字裡的太陽(SUN)原本是“史丹佛大學網路”的縮寫)、思科系統(及)、nVIDIA、VMware、Fortinet(谢青)、矽谷圖形公司、MIPS科技公司、電訊盈科(李澤楷)、技術公司()、Gap(多利斯·費舍爾)、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張忠謀)等等。其亦是香港商人李澤鉅的母校。 法政界人士則有: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前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前美國國務卿沃倫·克里斯多福和前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等。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曾取得該校土木工程碩士學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史蒂芬·布雷耶、威廉·藍奎斯特及首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亦為史丹佛畢業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夫人及淡馬錫控股的執行董事何晶、香港前保安局長和在任議員葉劉淑儀亦取得史丹佛的學位。 學者則包括:58位諾貝爾得獎者、5名普利策獎得主、27名麥克阿瑟學者、3位、20位國家科學獎章得主、2位、277位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58名國家科學院院士、104名國家工程院院士、67名醫學研究所成員、32名國家教育學院院士、51位哲學會成員、7位沃爾夫獎得主、6名Koret基金獎得主、3位總統自由勳章獲章者、 56位物理學會成員、2名終身成就獎得主、及14位美國人工智能協會學者。 註釋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Lee Altenberg, Beyond Capitalism: Leland Stanford's Forgotten Vision(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1990) Ronald N. Bracewell, Trees of Stanford and Environs(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2005) Ken Fenyo, The Stanford Daily 100 Years of Headlines(2003-10-01)ISBN 978-0-9743654-0-4 Jean Fetter, Questions and Admissions: Reflections on 100,000 Admissions Decisions at
|
約克大學 (英國)(The University of
|
(英國)(The University of
|
物理學系系學生會 CA217 化學系系學生會 CA218 微生物學系系學生會 CA219 心理學系系學生會 CA234 榕華樓生活勵進會 CA235 柚芳樓生活勵進會 CA236 合楓生活勵進會 CA237 松勁樓生活勵進會 城中校區(7) CA320 法律學系系學生會 CA321 經濟學系系學生會 CA322 會計學系系學生會 CA323 企業管理學系系學生會 CA324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系學生會 CA325 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系學生會 CA326 資訊管理學系系學生會 聯誼性社團(24) 兩校區合(14) CF101 天主教大專同學會 CF102 僑生聯誼會 CF103 嘉義雲林校友會 CF105 宜蘭地區校友會 CF106 彰化地區校友聯誼會 CF107 桃園地區學生聯誼會 CF148 離島文化聯誼會 CF149 活力新中區聯合校友會 CF151 台南地區校友會 CF153 基隆地區同學會 CF156 東吳大學新竹苗栗地區校友聯誼會 CF157 東吳大學花東校友會 CF158 東吳大學陸生聯誼會 CF163 東吳大學港澳同學會 外雙溪校區(5) CF221 曦晨高屏地區校友會 CF224 咖啡愛好社 CF257 原住民連心社 CF259 東吳大學雙溪轉學生聯誼社 CF261 東吳大學馬來西亞同學會 城中校區(5) CF327 高屏地區校友會 CF334 松山高中校友會 CF349 城中校區轉學生聯誼會 CF356 戀.咖啡社 CF359 東吳桌遊社 服務性社團(13) 兩校區合(10) CE101 幼幼社 CE102 溪城奮進童軍團 CE103 社會服務團 CE104 基層文化服務團 CE109 原住民課業輔導社 CE110 慈濟大專青年社 CE112 嚕啦啦社 CE114 心語社 CE116 國際志工社 CE120 國際青年探索教育會 外雙溪校區(3) CE214 搖尾巴社 CE217 崇德青年志工社 CE218 生命品格研究社 體育性社團(38) 兩校區合(11) CD101 登山社 CD245 雙溪世界民族舞蹈社 CD129 蘇州劍道社 CD131 柔道社 CD133 棒壘社 CD135 東吳拳擊社 CD137 親善民族爵士舞團 CD138 華漢國術社 CD140 東吳大學足球社 CD141 電子競技研究社 CD143 東吳健身社 CD144 美式足球社 外雙溪校區(16) CD202 蘇州國術社 CD205 影間國標社 CD209 乒乓球社 CD210 硬網社 CD212 溪城合氣道社 CD229 翔翼羽球社 CD234 體適能有氧社 CD236 熱舞社 CD242 籃球規則研習社 CD245 雙溪世界民族舞蹈社 CD248 一擊跆拳道社 CD249 啟航排球社 CD251 游騎跑運動社 CD253 東吳一箭入魂社 CD255 雙溪舞鈴社 CD257 雙溪排球聯盟 城中校區(11) CD314 空手道社 CD315 桌球社 CD316 跆拳道社 CD317 舞蹈研習社 CD319 合氣道社 CD322 熱力排球社 CD323 國際標準舞社 CD326 西洋擊劍社 CD340 有氧運動社 CD345 健康瑜珈社 CD346 凌耀羽球社 學術性社團(27) 兩校區合(14) CC101 正言社 CC133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 CC135 古典音樂坊 CC137 機動車輛研究社 CC140 東吳大學命理研究社 CC141 東吳大學證券研習社 CC142 外交事務研究社 CC144 東吳如來實證社 CC145 東吳大學福智青年社 CC146 東吳大學國際英語演講會 CC149 東吳模擬聯合國社 CC150 全球和解社 CC151 創新事業協會 CC153 東吳好點子研究社 外雙溪校區(7) CC211 白開水現代詩社 CC214 文藝研究社 CC216 自然科學研究社 CC236 聖經真理研究社 CC243 中國醫藥學社 CC255 微笑芥菜種社 CC258 東吳大學禪學社 城中校區(6) CC352 光鹽社 CC358 法律知識研究社 CC359 領袖教育學社 CC360 亞洲法律學生會東吳分會 CC362 跳馬社 CC332 淨智社 藝術性社團(29) 兩校區合(6) CB101 合唱團
|
1928年法學研究所首次頒授法學碩士學位(金蘭蓀)。 1929年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設文、理、法三學院。 1937年法學院增設會計學系。東吳大學時有三學院十二學系。文學院:文學系、經濟學系、政治學系、社會學系、教育學系、歷史地理學系;理學院:生物系(含醫學預科和護理預科)、化學系、物理系、數學系;法學院:法律學系、會計學系。 顛沛(1937年 – 1952年)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文、理學院遷移湖州,旋告停課,一部分師生西遷安徽,止於四川;一部分師生進入上海公共租界,與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及之江大學同賃慈淑大樓(今東海大樓)上課。法學院亦遷上海租界,假慕爾堂上課。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日軍進據上海租界,文、理學院續遷閩,南至廣州韶關。法學院部分遷往重慶,留滬師生則在費青、鄂森先生主持下,借南陽路愛國女子中學校舍開學,改名為「中國比較法學院」。 1943年在江一平、查良鑑先生策劃下,東吳法學院與滬江大學商學院於重慶成立「聯合法商學院」,盛振為先生為校長,而後加入之江大學,為「聯合法商工學院」。 1945年聯合法商工學院與上海法學院匯合,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之名;同時文、理兩學院亦在蘇州復課。董事會決議參加「中國基督教會大學聯合董事會」()(今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1946年法學院增設司法組。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教會學校行政多改由親共教授接任,外籍教授被迫返美。 1952年12月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当时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蘇聯,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改辦特色專業學門之大學院校。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及私立江南大學數理系等重組後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设在东吴大学原址。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被撤销,法律系师生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併入上海财经学院。 在臺復校(1951年 – 1961年) 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在臺北市漢口街一段15號(時稱本院)設立「東吳補習學校」,施季言先生任校董會董事長,丘漢平先生任校長。設法政、商業會計、英文三科二年制,另設比較法律一科三年制。 1952年王寵惠先生任董事長,施季言先生任校長。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實施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於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原址籌建江蘇師範學院,上海法學院撤銷,法律學系師生轉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學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10月宣告東吳大學 (蘇州)在蘇州正式結束。 1954年7月9日,奉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在臺復校,先行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及會計四個學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由陳霆銳先生任校長,為在臺復校的第一所私立大學。因校舍不敷使用,另賃博愛路83及85號二、三樓(時稱二院)。 1955年曹文彥先生任校長,黃安素會督()及黃仁霖先生分任副董事長。 1956年設中國文學系,以復設文學院之準備。 1957年石超庸先生任校長。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 1958年大部分學系(除法律、會計二系)遷移至外雙溪校址。法律學系改為五年制,修習比較法,以符東吳在大陸時期之體制。王寵惠董事長及黃安素董事長相繼安息主懷,由黃仁霖先生接任董事長。 成長(1961年 – 1983年) 1961年全校由臺北市漢口街遷移至外雙溪現址。 1967年孫科先生任董事長。 1968年(增設商學系(今企業管理學系)、商用數學系(今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成立文、商兩學院。7月董事會決定恢復「東吳大學」原名,石超庸先生為復校首任校長,8月石校長逝世,桂崇基先生任校長。 1969年端木愷先生任校長。增設數學系。12月教育部核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為「私立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商三學院。 1970年增設化學、物理學二學系,並合併原隸文理學院之數學系,另成立理學院,文理學院改稱文學院。設經濟學研究所。 1971年設法律學研究所。購置臺北市延平南路書院段土地,興建第一大樓,而後陸續購置土地、建置教學大樓,闢為今之城中校區。 1972年增設歷史學、音樂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後更名資訊科學、即今資訊管理學)等三學系及外國語文學系東方語文組。 1973年增設會計學研究所、社會學系及外國語文學系德文組。 1974年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國際貿易學系(今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1975年楊亮功先生任董事長。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所轄英國語文學(今英文學系)、東方語文學(今日本語文學系)與德國語文學(今德國文化學系)三組,改獨立設系。法律學系區分比較法學組及司法實務組,分別招生。 1977年中國文學研究所設博士班,並招收首屆研究生。 1978年東吳外雙溪校區圖書館落成啟用。社會學系開辦社會理論組與社會工作組分組教學(1982年分設招生)。 1980年增設日本文化研究所、哲學系與微生物學系。 1981年設立社會學研究所,分設社會學理論及社會工作兩組招生。 蛻變(1983年 – 2008年) 1983年端木校長退休,改聘為董事長。其任內增設12學系、7個研究所、3個博士班。 1984年成立外國語文學院,下轄英國語文、日本語文、德國語文三學系。 1987年端木董事長逝世;董事會改推王紹堉任董事長。同年起,學生會推派代表參加校務會議。 1988年設立微生物學研究所與管理學研究所(後系所合一併於企業管理學系)。 1989年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奉准成立招生;增設心理學系。 1990年原社會學系之社會工作組,獨立設系為社會工作學系。 1991年設立政治學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分甲、乙兩組,乙組招收非主修法律學並具有相當工作經驗之大學畢業生,開法學教育之新紀元。 1992年設立數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之社會工作組獨立設為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1993年設立音樂學研究所。 1994年增設化學系碩士班。 1997年增設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 1998年增設政治學系博士班。 1999年增設哲學系碩士班、資訊科學系碩士班。 2000年歡慶建校一百週年。增設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並於2004、2008年陸續設立全國唯一的大學部跨領域人權學程、人權碩士學位學程。歷史學系與商用數學系設立碩士班;法律學系碩士班乙組更名為法律專業碩士班。 2001年增設心理學系碩士班、英國語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班(2011更名為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8改為翻譯碩士班)。 2003年增設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 2005年微生物學系博士班設立招生。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及「第二教學研究大樓」落成。 茁壯(2008年 – 迄今) 2012年成立華語教學中心,開設學季班、短期營隊班、客製化短期華語課程,招收母語非華語的學子學習華語與文化,並將住宿的楓雅樓與學習場域結合在一起,亦是台北唯一結合住宿與學習的華語中心。 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並設有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後陸續增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 2018年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停招。 2019年微生物學系博士班停招。 2021年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學位學程改設為資料科學系。 2022年東吳大學調漲學費 歷任校長與歷任董事長 歷任校長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歷任董事長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精神象徵 校徽 東吳大學校徽的設計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訓。紅黑二色原是法學院的院徽顏色,反映了當時強調鐵血精神的時代背景,其後成為東吳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詮釋,紅色象徵熱誠,黑色象徵堅毅與包容。 校訓 中文校訓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英文校訓 Unto a full – grown Man(出自) 校歌 舊校歌(1935年 – 1963年) 作詞:楊永清 譜曲:《Annie Lisle》(美國民謠) (一)天開圖畫,地秀山湖,佳勝蔚東吳。 人傑地靈,雲興霞起,黌序創宏圖。 中西文藝,並蓄兼輸,國運待昭蘇。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免以同符。 (二)資籌中美,經始規模,堂廈峙姑蘇。 道契大同,教無畛域,一體治洪鑪。 致知格物,學應時需,中外早馳譽。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免以同符。 (三)茫茫禹域,整頓匡扶,責任在吾徒。 法治興邦,培才滬上,幾輩已前驅。 經綸政法,理國嘉祺,群治最相須。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免以同符。 (四)春風廣被,化雨沾濡,永念繫東吳。 天涯一室,氣求聲應,同樂共艱虞。 輔國維材,廣才維學,眾望注東吳。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免以同符。 新校歌(1963年 – 迄今) 作詞:曹 昇 譜曲:《Annie Lisle》(美國民謠) 學術單位 外雙溪校區 以下未詳列出進修學士班與在職專班。 城中校區 校園 外雙溪校區,校內簡稱校本部,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山明水秀,鄰近國立故宮博物院,設有傳賢堂(大禮堂,舉辦新生入學典禮、宿舍迎新典禮、畢業典禮、戲劇及演唱會,有889席)、松怡廳(音樂表演藝術中心,有471席座位)、普仁堂(演講廳,有321席)、戴氏基金會會議室(有200席)、國際會議廳-濂松廳(有120席)、哲英廰(有120席)、G101會議室(有70席)等基礎設施供國際及國內交流研討、美育活動及教學校務之用。並設有麥當勞、郵局、小型體育館、健身中心、校車、咖啡廳、書局、圖書館、第一閱覧室、第二閱覧室及電算中心。 外雙溪校區內有安素禮拜堂(紀念會督羅愛徒(Otto Nall)、黃安素(Ralph A. Ward)副董事長)、王寵惠先生墓園、石超庸故校長夫婦墓園,及錢穆故居等校園特色景點。 城中校區,校內簡稱城區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位處博愛特區,比鄰總統府、司法院、外交部、法務部、最高法院、國家圖書館和西門町。 景點 圖書資源 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藏目前約有90萬冊圖書館藏(含中、西文圖書、期刊合訂本)、電子資源(含資料庫、電子書、期刊)170萬冊、非書資料(含微縮資料、地圖、樂譜)20萬種、現期書報898種,另有校內碩博士論文、參考資料等提供館內閱覽。並與優久聯盟、八芝連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北一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等學校圖書館提供館際合作服務,且與中央研究院相關附屬圖書館、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台北大學等多所學術機構、大學圖書館簽訂圖書互借協議。 東吳大學圖書館系統 包含總館(外雙溪校區)、城區分館(城中校區)、數位校史館(外雙溪校區)。 圖書館總館 東吳大學1954年在台復校即成立圖書室,陸續安置於寵惠堂、學生活動中心、安素堂,終於1978年總館落成啟用。總館樓高九層,設有流通服務區、參考服務區、資訊檢索區、非書資料區、期刊資料區、書庫區(含密集書庫)、閱覽區等,並設有張佛泉人權學程專區、陶晉生院士贈書專區與漫讀區等特色專區提供閱覽。 城區分館 1971年城中校區興建第一大樓(崇基樓),規劃一、三樓分設法律中心圖書室與商學院圖書室,時法律圖書室之圖書設備由經費支助設立。1981年第二大樓(鑄秋大樓)竣工,第六、七兩層設為城區分館,以典藏法、商兩學院之資料為主,設有借還書服務區、參考服務區、期刊資料區、非書資料區、博碩士論文區、資訊檢索區、書庫區;另於第一大樓B1及第五大樓B2設有普通閱覽室 。 重要事件 東吳政治系事件 首位政治學系主任(1954-1958)張佛泉亦是與胡適、雷震共同參與《自由中國》創刊的靈魂人物。傅正則兼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1971-1991任教於政治系),於1956年在該刊出版「祝壽專刊」後4年,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涉嫌叛亂逮捕,政治系自此遭長期監視。 1981年,校園內出現第一份由學生出資發行的聯合班刊《蓄艾》,發表他們對各種政治問題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隔年,政治系學生又發行一份《東吳政治月刊》,因為刊登黨外雜誌《深耕》的廣告,也遭撤銷發行。 1982年11月9日政治系學生組織的「政治系學會」為二年級同學舉辦臺北市議會旁聽活動,當天下午正好國民黨籍議員和黨外議員各有一個小組進行質詢,於是該學會的學藝組委託黨外市議員謝長廷辦理手續,集體前往旁聽。之後情治單位指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的導師黃爾璇帶領大批學生到議會聽黨外議員質詢,並且數度帶領學生鼓掌。然黃爾璇當時雖為政治系二年級學生的導師,但該項活動完全由學生自主辦理,黃不僅未被告知,且當天實至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兼課,並未帶領學生到議會。校方曾約談負責主辦學生,要求他們提出書面報告,遭學生拒絕;而黃爾璇則在主動進行了解後,寫了一份備忘錄給當時的校長端木愷,說明整個事情的經過。事情澄清之後,國民黨內特務單位仍聲稱學生在議會的旁聽登記簿上代簽其名,但經查證亦非事實,最後誣控黃爾璇是該項活動的幕後策畫。另外,亦向校方施壓對兩名主辦的學生予以記過處分。 隔年5月,黃爾璇遭校方「解聘」。政治系遂被教育部勒令減班,直至1983年新任主任郭仁孚到任後才逐步回復,而現今政治系風氣愈趨開放。2019年2月9日黃爾璇病逝於台北。過去被東吳大學解聘事件喧騰一時,俗稱「東吳政治系事件」或黃爾璇事件,時至今日仍然沒能給黃爾璇一個公道,其幕僚言,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2019年2月,系主任劉書彬指出,他在12日到黃爾璇靈堂弔唁,向其遺孀、愛女黃芳儀與親近家屬致哀;並確認家屬意願,並且和家屬達成共識:希望影響該系甚鉅的「72學年度東吳政治學系減班」事件,和該學年原專職的「黃爾璇教授未獲續聘」事件,能經由政府官方、或是東吳校方的調查,獲得真相。 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 東吳大學自1999年開辦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其中除2000年因大地震、2006年因校園施工故停辦外,已連續舉辦14屆,年年都吸引各國好手前來競技。2012年東吳超馬賽事中,已有6名選手達到國際賽事的門檻,將東吳超馬賽提升至全世界第二個、臺灣唯一的「金牌賽事」,而2014年再獲金牌肯定,也期許來年再創佳績,未來更以籌辦全球最佳賽事為唯一目標。 1999年,林義傑、江麗紋在東吳分別創下全國男子、女子第一個24小時賽的紀錄-220公里、138公里。(目前男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陳俊彥,紀錄244公里,女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邱淑容,紀錄206公里) 2002年,日籍參賽者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東吳大學舉辦的超級馬拉松賽事,除受到全球熱愛馬拉松好手的重視,東吳大學配合舉辦的睡衣派對、志工服務,也讓參與的同學、參賽者與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7年,東吳國際超馬於操場整修完成後重新復辦。 2013年,日本原良和以684圈273.65公里摘下冠軍寶座,女子組由微笑女神以527圈210.906公里順利蟬聯第一,男子組的亞軍創下義大利田徑場全國新紀錄;季軍南非的約翰·凡達馬威也刷新南非及非洲紀錄。馬來西亞腦麻選手曾志龍突破自我極限,寫下身障人士89公里超馬世界新紀錄。今年共有2,281人參加東吳超級馬拉松賽事,其中有42人參加24小時超馬賽,最後共有37人完成比賽。 2014年,東吳24小時國際超級馬拉松再創佳績,正式通過、榮獲世界唯一的國際馬拉松總會「金牌賽事」認證。 由來自日本原良和(285.366公里)、關家良一(241.099公里)、義大利(255.499公里)、德國(253.899公里),加上在東吳大學兩度創下女子24小時世界紀錄的日本(222.431公里),五位選手成績達到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認定之世界級水準(男生240公里、女生220公里),因而獲得金牌認證。原良和同時創下男子24小時亞洲紀錄及東吳超馬賽歷年來第二佳的成績。在臺灣選手的部分,有長達數十年的登山經驗的李芳吉,首次參賽便以221.743公里(545圈)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績。取得第八名的選手陳邦生亦跑出218.999(547圈)的成績。另外本屆新秀陳士偉,216.474(532圈)的佳績,成為本次賽事男子組的第九名。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這項極度艱困挑戰個人體能極限的賽事,在42位超馬好手中雖有7位選手中途因為身體失溫而放棄,但今年在同樣跑道上仍有1,700人參加接力賽的跑者,一邊享受和頂級超馬選手競速,一邊互相加油打氣,讓東吳的田徑場熱力燃燒24小時。 金牌賽事資格 根據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金牌賽事認證標,24小時制超馬賽男子組選手完成240公里,女子選手組完成220公里,達標人數合計5人,方可獲得IAU金牌賽事認證。 前校長章孝慈病逝 1992年任東吳大學校長並兼任國民大會代表的校長章孝慈,於1994年11月14日於中國北京進行學術訪問時中風並陷入昏迷,於北京治療數日後,以飛機經英屬香港轉送回臺灣治療。雖然他此後從未清醒,但仍獲東吳大學校方保留其校長職務,直至臥病一年多後過世。至今昔日校友仍會回憶章孝慈於任內倡導學術自由禮聘李敖任教,以及固定清晨於操場跑步的畫面。在法律系崇基樓一樓也懸掛著章孝慈前校長的畫像,供師生緬懷。 學校活動 雙溪現代文學獎 1979年,東吳大學首次舉辦中國文學系新文藝(現代詩)創作徵文比賽。而後1980年起舉辦全校性之現代詩、散文、小說徵文比賽,並正式命名為「雙溪現代文學獎」。 文學獎創辦以來,經歷屆努力與成長,培養出許多文壇新秀,其中不乏今之名家巨匠,成果備受肯定。本活動於2007年第27屆迄今,由中國文學系承辦。 目前雙溪現代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由中國文學系主任為總召集人,下設總指導老師一人與現代詩、小說、散文等三組指導老師各一人,並由學生自組招募總幹事、副總幹事、執行秘書及短篇小說組、散文組、現代詩組、公關組、美宣組、文編組等六組組長、組員,並聘請文壇時有盛名之作家擔任評審講評。2020年為第40屆。 曾獲雙溪現代文學獎者:鹿憶鹿、彭樹君、張曼娟、陳稼莉、陸愛玲、裴元領、須文蔚、管仁健、張清志、孫梓評、張維中、陳大為、謝旺霖、陳栢青、黃文鉅等。 學生自治組織與社團 東吳大學擁有非常多的學生社團,截至2015年8月為止,全校共有超過100個學生社團,其中每個校區都有不同的社團,詳細列表如下: 以下分為六大類:聯誼、服務、體育、學術、藝術、公共。 學生自治組織(2) CA101 學生會 CA102 學生議會 公共性社團(29) 兩校區合(1) CA104 應屆畢業同學聯誼會 外雙溪校區(19) CA327 巨量資料管理學院系學會 CA205 中國文學系系學生會 CA206 歷史學系系學生會 CA207 哲學系系學生會 CA208 政治學系系學生會 CA209 社會學系系學生會 CA210 社會工作學系系學生會 CA211 音樂學系系學生會 CA212 英文學系系學生會 CA213 日本語文學系系學生會 CA214 德國文化學系系學生會 CA215 數學系系學生會 CA216 物理學系系學生會 CA217 化學系系學生會 CA218 微生物學系系學生會 CA219 心理學系系學生會 CA234 榕華樓生活勵進會 CA235 柚芳樓生活勵進會 CA236 合楓生活勵進會 CA237 松勁樓生活勵進會 城中校區(7) CA320 法律學系系學生會 CA321 經濟學系系學生會 CA322 會計學系系學生會 CA323 企業管理學系系學生會 CA324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系學生會 CA325 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系學生會 CA326 資訊管理學系系學生會 聯誼性社團(24) 兩校區合(14) CF101 天主教大專同學會 CF102 僑生聯誼會 CF103 嘉義雲林校友會 CF105 宜蘭地區校友會 CF106 彰化地區校友聯誼會 CF107 桃園地區學生聯誼會 CF148 離島文化聯誼會 CF149 活力新中區聯合校友會 CF151 台南地區校友會 CF153 基隆地區同學會 CF156 東吳大學新竹苗栗地區校友聯誼會 CF157 東吳大學花東校友會 CF158 東吳大學陸生聯誼會 CF163 東吳大學港澳同學會 外雙溪校區(5) CF221 曦晨高屏地區校友會 CF224 咖啡愛好社 CF257 原住民連心社 CF259 東吳大學雙溪轉學生聯誼社 CF261 東吳大學馬來西亞同學會 城中校區(5) CF327 高屏地區校友會 CF334 松山高中校友會 CF349 城中校區轉學生聯誼會 CF356 戀.咖啡社 CF359 東吳桌遊社 服務性社團(13) 兩校區合(10) CE101 幼幼社 CE102 溪城奮進童軍團
|
台北校區鄰近台北捷運文山內湖線大直站。 台北校區未來將維持學生人數在一萬名以內,以增設碩士班、博士班為主要發展方向。 高雄校區 高雄市內門區內南里大學路200號。 高雄校區則預期學生數加至一萬名左右,以大學部學制為主,並朝擴增新學院之目標努力。 高雄教學中心 高雄市苓雅區苓南路2號。 高雄教學中心鄰近高雄捷運環狀線旅運中心站。 將提供學生於高雄校區與教學中心間彈性選課、進修推廣部上課、國際會議中心、以及未來研究所碩、博士班用地。 校園建築 臺北校區 清水建築工法為台北校區新建建築之特色。此外,台北校區中所有建築物均不使用瓷磚作為建材,因而使用清水混凝土、斬石子、洗石子、鋼骨、玻璃、金屬等材料構成校園內建築物和諧的基調。 目前台北校區共計有東閔紀念大樓(設計學院)、圖資大樓、體育館為主要使用清水混凝土為材料的建築,均為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圖資大樓室內空間由台灣知名建築師陳瑞憲規劃設計。東閔紀念大樓曾於2003年獲得遠東建築獎校園建築特別獎,圖資大樓與體育館於2012年時獲得第十一屆台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 高雄校區 校區內建築強調符合高雄地理、氣候及人文環境的在地化建築,成為地景共生的最佳示範。 主要建築及校園規劃均由建築師呂理煌設計,其中學生活動中心及其附屬建築獲得台灣《建築師》雜誌評選1998年年度建築師佳作獎。 學術單位 臺北校區 高雄校區 研究單位 附屬教育設施 行政單位 臺北校區 高雄校區 榮譽 QS世界大學排名 2020年,<<Art&Design領域>> 世界101-150名 Ranker--The 30 Best Design Schools in the World 2019年,榮獲第27名,臺灣唯一入榜最佳設計學院 《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0年,<<文法商領域>>大學排名第8 學生活動 社團 臺北校區 實踐大學學生會 畢聯會 親善服務隊 鼓藝代表隊 相信戲劇社 吉他社 熱門音樂社 熱舞社 魔術社 烹調社 珈琲社 韓流MV熱舞社 故事酒屋社 雜耍社 實踐團契 基信少成團 新心服務社 生命活泉社 山輔社(山區平地原住民兒童輔導社) 基層文化服務社 慈青社 春暉社 晨暘社 大圓滿社 華語學伴社 攝影社 動畫漫畫研究社 桌遊社 天文社 微電影社 資訊研習社 Innovation 創 發燒音響社 綠野登山社 Green Field Mountaineering Club 棒球社 羽球社 排球社 薪傳社 視訊直播社 蘭友會 僑外生聯誼會 高雄校區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學生會 高雄校區畢聯會 親善服務代表隊 僑外生服務社 陸生聯合社 射箭社 直排輪社 羽球社 劍道社 宋江陣民俗技藝社 跆拳道社 桌球社 棒球社 絮音管弦樂社 嘻哈文化研究社 康輔社
|
謝孟雄 方錫經 謝孟雄 張光正 謝宗興 陳振貴 丁斌首 校史 專科時期 1958年3月時任台灣省議會副議長的謝東閔籌設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同年9月,實踐家政專科學校成立,僅設有二年制家政科,只招收女生。 1961年改為三年制專科學校,增設服裝設計科、食品營養科。其中,食品營養科為臺灣首創之食品營養相關科系。 1962年成立夜間部,設有家政、服裝設計、會計等三科。 1963年增設日間部會計統計科。 1966年,增設日間部事務管理科。 1967年增設兒童保育科、夜間部事務管理科。 1968年9月設立附設幼稚園,以提供家政科學生實習之用。 1969年增設音樂科。 1971年增設美術工藝科,分設產品組與空間組。 1972年謝東閔在二水鄉的故居(該故居原為三合院)成立「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附設二水家政推廣中心」。謝東閔之母去世,舊居拆除只留下東護龍,並旋轉90度移到現今的位置上。舊居土地之後蓋ㄇ字型大樓。 1973年兒童保育科調整為社會工作科。為全國首創的社會工作科系。 1975年增設企業管理科。 1976年增設銀行保險科。 1977年事務管理科改名秘書事務科。 1979年6月更名為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 1980年增設國際貿易科。 1984年美術工藝科改名應用美術科並分設視覺傳達設計組、室內空間設計組。 1985年9月開始兼收男生。(首屆男生計八百餘人。) 1986年5月開始兼辦五年制專科,設有秘書事務科、國際貿易科,僅招收女生,共五屆。 學院時期 1991年8月改制為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專科部停止招生。設有社會工作學系、生活應用科學學系(原家政科)、食品營養學系、企業管理學系、銀行保險學系、國際貿易學系、會計學系、服裝設計學系、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原應用美術科室內空間設計組)。 1992年秘書事務科改制為外國語文學系。增設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 1993年增設資訊管理學系。銀行保險學系改名保險學系。 1995年8月成立高雄校區,開始招生,設有二技部國際貿易系、會計技術系。外國語文學系於高雄校區設立分系。於台北校區增設企業管理研究所、三專畢業生在職進修專班。 1996年增設進修部企業管理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 大學時期 1997年8月,通過教育部審核改名大學申請,改名為「實踐大學」。分立設計學院、管理學院,增設民生學院。於台北校區增設視覺傳達設計學系,開始執行校園總體規劃計畫,該計畫共分三期15年內完成,包括興建設計學院大樓、體育館、圖書館、民生學院大樓(尚未執行),並改善校園動線設計。於高雄校區成立國際貿易學系大學部;增設服飾經營學系、應用外語學系、二技部資訊管理系;會計技術系改名會計學系。 1998年台北校區與高雄校區之外國語文學系改名應用外語學系。於高雄校區增設觀光事業學系。於台北校區增設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 1999年於高雄校區觀光事業學系改名觀光管理學系。於台北校區增設服裝設計研究所。 2000年8月,台北校區管理學院大樓(L棟)竣工,台北校區增設食品營養研究所;服裝設計研究所成立在職專班;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改名為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2001年台北校區增設貿易經營研究所、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 2002年高雄校區會計學系改名會計資訊學系,資訊管理系成立大學部。 台北校區室內空間設計學系改名為建築設計學系。 2003年2月,台北校區東閔紀念大樓竣工(A棟),台北校區校園總體規劃第一期工程完工。台北校區增設企業管理學系進修學士班。 2004年高雄校區增設休閒產業管理學系、國際企業管理學系、行銷管理學系、資訊模擬與設計學系、資訊科技與通訊學系、金融管理學系。於台北校區,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增設社會工作組;生活應用科學學系拆分為餐飲管理學系、家庭研究及兒童發展學系;原生活應用科學學系裁撤。食品營養學系及食品營養研究所改名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研究所。保險學系改名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貿易經營研究所改名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服裝設計研究所改名為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增設數位3D動畫設計組與數位遊戲創意設計組之分組。 2005年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改名為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 2006年6月台北校區Info Box展覽空間(B棟,原「美工大樓」)整修完成;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獨立為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增設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財務金融與保險研究所碩士班(分設財務金融組、風險管理與保險組)。 2007年10月於高雄校區成立商學與資訊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增設應用中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高雄校區之分系獨立為應用英語學系。服飾經營學系改名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於台北校區,8月增設音樂學系碩士班;資訊管理學系改名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改名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及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系所合一。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研究所與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系所合一。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分拆為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與建築設計研究所。 2008年高雄校區增設時尚設計與管理學系。台北校區國際貿易學系改名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2009年9月台北校區新體育館竣工(M棟)。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增設國際企業管理組(全英語教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增設時尚服裝設計組與數位媒體設計組之分組。高雄校區增設應用日文學系;時尚設計與管理學系改名時尚設計學系。 2010年2月台北校區新圖書館竣工(N棟),台北校區校園總體規劃第二期工程完工,同年增設學士後餐飲業經營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學士後英語商務學士學位學程。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增設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高齡家庭服務事業碩士在職專班。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併入企業管理學系為碩士在職專班。財務金融與保險研究所併入財務金融學系為碩士班。 2011年台北校區進修部企業管理學系分設企業管理組、時尚經營管理組之分組;企業管理學系日間部分設企業管理組、國際企業管理組之分組。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時尚服裝設計組與數位媒體設計組,各自獨立為服裝設計研究所與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 2012年台北校區增設管理學院創意產業博士班;增設學士後音樂相關產業暨樂器維修學士學位學程,為全國首個以樂器維修為主的科系。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之數位遊戲創意設計組,改名創新媒體設計組。 2013年高雄校區會計資訊學系改名會計暨稅務學系。台北校區增設應用外語學系英語溝通碩士班。 2016年高雄校區增設電腦動畫學士學位學程,隸屬商學與資訊學院。實踐大學加入「優九聯盟」:是一個由東吳大學 (台灣)發起,由位於臺北市及新北市的9所私立大學組成的大學聯盟。 2018年與千華數位文化公司合作,預定於3月下旬出版「實踐六十年叢書(共七冊)」,轉眼間,實踐創校已屆一甲子,為留下歷史見證,謝董事長特囑編撰「實踐六十年叢書」,以「國民生活寶典」為定位,分「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領域,並納入「國際化」碩果,而成實用兼具全球觀的套書,以為誌慶。 2019年於台北校區,建築設計學系碩士班分設建築設計組、空間創作組。停招應用外語學系英語溝通碩士班、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進修學士班、會計學系進修學士班。企業管理學系進修學士班新增服務業管理組之分組。 2020年於台北校區,管理學院國際企業英語學士學位學程改名國際企業英語學士學位學程、管理學院國際企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改名國際企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增設智慧服務管理英語學士學位學程。 地理位置 台北校區 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號。 台北校區鄰近台北捷運文山內湖線大直站。 台北校區未來將維持學生人數在一萬名以內,以增設碩士班、博士班為主要發展方向。 高雄校區 高雄市內門區內南里大學路200號。 高雄校區則預期學生數加至一萬名左右,以大學部學制為主,並朝擴增新學院之目標努力。 高雄教學中心 高雄市苓雅區苓南路2號。 高雄教學中心鄰近高雄捷運環狀線旅運中心站。 將提供學生於高雄校區與教學中心間彈性選課、進修推廣部上課、國際會議中心、以及未來研究所碩、博士班用地。 校園建築 臺北校區 清水建築工法為台北校區新建建築之特色。此外,台北校區中所有建築物均不使用瓷磚作為建材,因而使用清水混凝土、斬石子、洗石子、鋼骨、玻璃、金屬等材料構成校園內建築物和諧的基調。 目前台北校區共計有東閔紀念大樓(設計學院)、圖資大樓、體育館為主要使用清水混凝土為材料的建築,均為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之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圖資大樓室內空間由台灣知名建築師陳瑞憲規劃設計。東閔紀念大樓曾於2003年獲得遠東建築獎校園建築特別獎,圖資大樓與體育館於2012年時獲得第十一屆台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 高雄校區 校區內建築強調符合高雄地理、氣候及人文環境的在地化建築,成為地景共生的最佳示範。 主要建築及校園規劃均由建築師呂理煌設計,其中學生活動中心及其附屬建築獲得台灣《建築師》雜誌評選1998年年度建築師佳作獎。 學術單位 臺北校區 高雄校區 研究單位 附屬教育設施 行政單位 臺北校區 高雄校區 榮譽 QS世界大學排名 2020年,<<Art&Design領域>> 世界101-150名 Ranker--The
|
。 校友 參考文獻 歷年日間部師生比及新生註冊率 110學年度日間部學生人數3840,專任老師人數140,日間部師生比27.43(學生數/老師數)。 110學年度新生註冊率90.06%。 111學年度新生註冊率72.93%。 外部連結 大同大學 大同大學學生社團 大同大學設計頻道 大同高中 大同公司 臺灣繁星計劃大學 台北市大專院校 大同集團 中山區 (臺北市)
|
大同大學(英語:Tatung University),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私立大學,前身為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大同工學院。設有電資學院、工程學院、經營學院、設計學院、國際學院。與同為大同公司所創設的大同高中共享教學實習資源並共用校園內圖書館、實習工廠等設施,但兩者為獨立學校而非大學附中體制。 學校簡介 創辦人為協志商號(今大同公司前身)負責人林尚志。於1942年結束個人事業,將百分之八十的財產贈與協志工業振興會,1956年創辦大同工業專科學校,首任校長為林挺生。1963年改制為大同工學院,1999年改名為大同大學。於2016年五月成為優久大學聯盟成員。 吉祥物 大同寶寶:1999年「大同工學院」改名為「大同大學」,綠色大同寶寶成為大同大學代表物。寶寶胸前背號從1999年起編號「1」。 黑冠麻鷺:通常在低海拔、陰濕、沒有干擾的林地活動,以蚯蚓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主。因大同大學自然生態環境之故,些許的黑冠麻鷺棲息於林挺生校長公館。 校園歷史 1943年,大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成立。 專科學校時期 工學院時期 大學時期 歷任校長 學校排名 2020年QS亞洲大學排名,大同大學排名在501-550名區間。QS世界大學排名,在2500名左右。 對外交流 優久大學聯盟 前身為東吳大學2012年發起的北區私立大學交流平台,爾後陸續加入大同、北醫大、中原、逢甲、靜宜等校,遂於2018年更名為「優久大學聯盟」。各校以其特色相互交流,共享教育資源、觀念、策略,達到校際合作和資源節約之效益,並期望成為華人圈的常春藤盟校。 姐妹校
|
外部連結 Overview Uganda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Country Profile from BBC News. Uganda Corruption Profile from the Business Anti-Corruption Portal Maps Printable map of Uganda from UN.org Government and economy Chief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Key Development Forecasts for Uganda from International Futures. Humanitarian issues Humanitarian news and analysis from IRIN – Uganda Humanitarian information coverage on ReliefWeb
|
地理 乌干达是个内陆国家,滨临很多大湖,如维多利亚湖、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和基奥加湖。整个国家座落于高原之上,平均海拔900米;大多数地区为热带气候。重要城市多位于南部维多利亚湖畔,包括首都坎帕拉。 位置 烏干達位在東非中心地帶、橫越赤道,北和南蘇丹接壤,西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毗連,南界坦尚尼亞和盧安達,東臨肯亞,是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國家。全國總面積241,038平方公里,南北長644公里,東西寬563公里,形狀很像胃囊。 地形 由於位於東非地塹區,所以境內山高谷深,東西兩邊都有高山,西部有高達5120公尺終年積雪的高峰,西部邊界的盧文佐瑞山綿亙96公里,主峰為瑪弗瑞達峰,海拔4519公尺。東部邊界的額貢峰海拔4322公尺,東部的國家公園和狩獵預定地,面積共達9526平方公里。南部大部份地區海拔僅1524公尺;北部海拔只有610公尺。東北是酷熱乾燥的沙漠,西部是雨量豐富的森林區,東部有一望無埌的平原。惟大體說來,烏干達是個湖泊縱橫的高原。世界第二大湖的維多利亞湖有一半屬烏干達境內,它擴大了烏干達東南方的一部份領土,因此形成一個赤道上的湖泊高原。 水系 烏干達境內有很多河流,卡頓加河注入維多利亞湖。維多利亞湖水向北流,汇入基阿卡湖。基阿卡湖水又向西流入亞伯特湖。亞伯特湖南端有卡夫河,北端有維多利亞尼羅河。亞伯特湖,有亞伯特尼羅河,流入南蘇丹國境。亞伯特湖南方邊境上是愛德華湖;在國境西部,還有喬治湖。 非洲最大的河流白尼羅河,亦發源在維多利亞湖,流經烏干達全境後,向北進入南蘇丹、苏丹和埃及,再注入地中海。此外,東西部國境線和國內的其他地區,也有很多湖泊穿插其間,使烏干達增加了不少自然上的美景。全國湖泊面積共有35436平方公里,各地沼澤面積共約14567平方公里。 氣候 非洲大陸本來就以風景瑰麗壯偉見著,烏干達更是得天獨厚。由於境內山水相間,因此氣候並不太熱,平均氣溫約在攝氏15.6至26.7度(華氏60度到80度)之間,且雨量豐富,大部份地區的氣候終年有如舒適的歐洲夏季,雖然充滿了炎熱的陽光,但有涼爽的微風和陣雨;國內平均年雨量在1000公釐以上。但境內有毒蛇猖獗,人畜不時會受到災害,因此也影響到整個國家的開發工作。 经济 乌干达土地肥沃,矿产有铜,钴等。农业是经济最重要部门,有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為受到依賴式的殖民地式經濟影響,所以產生以咖啡占出口收入大部分的現象。 農業 烏干達水源豐富,土地肥沃,但是農耕方法還十分原始,國內82%的人民是直接或間接以農為生(1999年),耕地面積有42514平方公里,國內生產總額有22.5%來自農業產品。農業採小農制,田裡工作由婦女擔任,主要農產品計有咖啡、棉花、菸葉、茶葉、甘蔗、樹膠和西沙爾麻等。此外,烏干達還產有花生、玉蜀黍、高梁、蓖麻油、羊角蕉、小米、樹薯、蕃薯和豆類等。小米是烏干達人傳統的主食,比較肥沃的地區以羊角蕉為主食,食用農作物年可兩收,大體上說來,境內食物尚不感缺乏。 境內森林密茂。森林約佔全國總面積17.5%,林地約佔34542平方公里。木材種類繁多,約有235種,三分之二用作保持水份土壤如維持氣候,三分之一用作生產,幾乎全部是松、柏和桃花心木等硬木。 畜牧業 烏干達畜牧業也很發達,境內一些山地都是畜牧地帶,全國有牛、羊、豬等。皮毛也是主要的輸出品,但是肉類和牛乳不足供應本國需要。 漁業 烏干達漁業也很興盛,國內湖泊和河川中都有水產,漁產多在維多利亞湖和亞伯特湖等地,國內還有魚塘約五千處。 礦業 烏干達礦藏豐富,但是大多數都還沒有開採,主要礦藏有鎢、錫、銅、石灰石、鹽、綠玉石、磷灰石、鉞、鉛、金、鉍、銀、鉑、鋅、鉭和磷酸鹽等。其中以銅最為重要。 工業 烏干達的工業已經獲得進展,棉花、咖啡、製糖和鋸木等工業日益現代化。水力發電、水泥廠、鋼鐵、傢俱和釀酒等工業都亦在發展。水電是烏干達工業發展的基礎。 交通 烏干達交通尚稱方便,公路和鐵路交通都以首都坎帕拉為中心向四面伸展。交通以公路為主,公路全長70,746公里,有16,272公里有鋪路面,其中有915公里是雙線瀝青公路,4828公里是全天候道路,以及13000多公里次級道路。鐵路全長共1244公里。烏干達雖然沒有海港,但是內陸水運相當發達,維多利亞湖的船隻可以和肯亞及坦桑尼亞兩國相通,亞伯特湖可通往剛果,基阿卡湖和通亞伯特湖的尼羅河上都有航運,貨客運輸都很可觀。恩德培(Entebbe)有國際標準飛機場一處,是非洲最大機場之一,另有郵政、電報及電話業務。 宗教信仰 1860年代,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传播至乌干达。根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烏國人口有85%為基督宗教。信眾方面,羅馬天主教佔41.9%的人口,接著是新教的35.9%,東正教為最少數,12.1%的人口為穆斯林。 乌干达是全世界国家中位数年龄第二低的国家,2014年只有15.5岁。 語言 乌干达部族众多,其中没有居绝对多数的部族。因此虽然英语是官方语言,但语言众多。除英语外,班图语族的卢干达语也使用广泛,并有学校以此授课。 文化 部族文化极为多样,阿敏执政时曾经大肆驱逐亚洲人(主要是印度人),现在又有很多人回归乌干达。 教育 坎帕拉马凯雷雷大学是乌干达重要大学之一。 野生動物 烏干達有豐富的動物,沿愛德華湖東岸和喬治湖西北畔,是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的伊麗莎白國家公園;裡面有聚多的黑猩猩、猿猴和大野豬等。曠野中心有大象、野牛、獅、豹和羚羊等。湖畔是河馬和鱷魚的聚集地,其他還有黑犀牛、白犀牛和長頸鹿等奇獸,及彩色鮮艷的杜鵑鳥、灰鸚鵡和鲸头鹳等禽類。 参见 圣主抵抗军 约瑟夫·科尼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Overview Uganda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Country Profile from BBC News. Uganda
|
程金冠 - (1912 - 2005)著名短跑運動員,曾代表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 倪征𣋉 - (1906 - 2003)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上海東吳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東吳大學校長、國際法院法官、國際法研究院院士。 李浩培 - (1906-1997)中国当代国际法学家。国际法研究院院士。 馬寅初,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中西書院1898級 謝東閔 - (1908 - 2001)前中华民国副總統、實踐大學創辦人。 談家楨 - (1909 - 2008)著名遺傳學家,「中國遺傳學泰斗」。國際編號3542號小行星以其名字命名。 楊鐵樑 - (1929 - )前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香港紅十字會主席、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執行委員會主席,前香港大學校董會主席、首席按察司、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外匯基金主席。 周宏濤 - (1916 - 2004)前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財政部次長、國民黨副秘書長。 趙樸初 - (1907 - 2000)中國社會運動家、宗教領袖、詩人、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端木愷 - (1903 - 1987)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行政院參事、行政院會計長、國策顧問、在台復校最力校友,有「再創辦人」之稱。 高文彬 - (1920 - 2020)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官向哲浚的英語翻譯、秘書,找出百人斬殺人競賽的證據。 查良鏞(金庸) - (1924 -2018 )武俠小說作家、香港新聞、文藝界創辦人及評論家。(上海東吳法學院) 楊兆龍,前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律學系1923級 孫起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华人民共和国八個參政黨之一)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主席,政治學系1927級 楊鐵樑,前英屬香港首席大法官,曾競選香港特行政區第一屆行政長官,法律學系1946級 吳於廑,歷史學家,中國世界史學科奠基人,國立武漢大學哈佛三劍客之一,歷史學系1935級 吳維翹,唐紹儀妻子。 遠東国际軍事法庭上,負責審理28名甲級日本戰犯的《東京大审判》,開庭計817次,以6票对5票的微弱優勢,將28名甲級戰犯繩之以法,法庭上中方人員泰半出身東吳大學法學院,包括:向哲浚(检察官)、倪征燠(首席顾问)、桂裕、鄂森(检察官顧問)、裘邵恒(首任检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检察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继盛、鄭鲁達(翻譯)。 校訓 英文:「Unto a Full-grown Man」 中文:「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參見 蘇州大學 東吳大學 (台灣)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東吳大學概況及聖約翰堂略記 東吳大學 林堂(Allen Hall) 東吳大學 孫堂(Anderson Hall) 蘇州大學
|
1909年東吳大學頒授三個醫學士學位,後未繼續(1912年醫科撤銷)。 1910年東吳大學增設神學科。 1911年3月,孫樂文去世,校董會選舉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書院的校長葛賚恩(J.W.Cline)為東吳大學的新校長。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書院與東吳大學合併組成了東吳大學的文理科。當時大學生人數為50名左右。 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神學科撤銷)。 1915年東吳大學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頒授第一個理學士學位。 1917年東吳大學頒授中國第一個碩士學位(徐景韓)。 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律學院。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一個法學碩士學位(金蘭孫)。 1929年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1937年法学院增设会计学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文理学院迁移湖州附属第三中学续课,中学部在南浔觅址开学。时隔不久,日军又在金山卫登陆。1937年11月,大、中学师生分道向杭州、泗安两地撤退。后泗安师生一部分向长沙进发,一部分回到上海租界;杭州的师生则转往安徽的黟县办学。1938年初,校长杨永清回到了上海,师生大部分进入上海租界,与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同赁慈淑大学上课;法学院迁租借中区,假慕尔堂上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学校被迫停办。盛振为在重庆开办东吴法学院。法学院留沪师生借南洋路爱国女子中学校舍开学,改名为“中国比较法学院”。 1942年4月,决定南迁并分批撤离。第一批撤到了福建邵武,第二批撤出的教授被围困在上海。1943年春,在岭南大学协助之下,在广东曲江第一次招生。1943年,在重庆成立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代理校长盛振为。 1944年初夏,豫湘桂会战,日军逼近曲江,1944年6月东吴大学解散。一部分教授、学生出走重庆。一部分困居上海的教授,与之江大学留沪的一部分教授联合起来,办了华东大学,分设文、理、工、商、教育五个学院。1945年8月,抗战胜利,华东大学除了工、商两学院加入之江大学外,其余大部分都进了东吴,在慕尔堂与留在上海的以及来自重庆的法学院师生会师。1945年11月中旬,校务委员会派专人设法接收在苏校舍,并于12月12日正式开学上课。东吴大学董事会决议参加“中国基督教会大学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1946年,法學院增設司法組。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教會學校行政多改由親共教授接任,外籍教授被迫返美。 院系調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久,苏南地区的人民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把当时的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及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中国文学院)合并,组建成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12月,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当时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蘇聯,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改辦特色專業學門之大學院校。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及私立江南大學數理系等重組後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设在东吴大学原址。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被撤销,法律系师生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併入上海财经学院。 在台復校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部分教職員、校友隨居台灣。1951年東吳大學旅臺同學會推動在台灣重建東吳大學,但因為法令限制,便先在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立的東吳補習學校,暫以台北市漢口街為校址,當時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3科,另設比較法律1科,限大學肄業兩年者報考。1954年7月因辦校成效顯著,教育部核准成立為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4系並附設外文系,成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校院。1958年3月遷入位於臺北近郊的外雙溪之新校址。1969年奉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隨後逐步增設各學系與學院,現已成為包括文學、理學、法學、商學、外語學院等5個學院22個系之綜合大學。目前東吳大學除外雙溪校區之外,尚在台北市貴陽街設有城中校區。經過幾十年的耕耘,如今東吳大學已成為台灣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其法律系更是聞名遐邇,被認為是台灣優秀的法學院之一。東吳大學的英文名亦保留原「」(蘇州大學)一稱,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常有交流。 在香港的法脉 东吴大学作为13所国民政府迁台前存在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在香港被并入崇基学院,后者于1963年,加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 著名系科 生物化學 東吳大學在生物及化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17年東吳大學第一次頒發碩士學位,這或許也是在中國授予的第一個化學方面的碩士學位。 法學 1915年9月東吳大學招收不到10名學生在上海開辦了法學院,而當時教法學的教師則有10多人。1918年7人畢業獲得法學士學位。法學院對入學的要求很嚴格,一般學生在進入法學院以前都要先完成至少3年的文學士學位課程。法學生每週要上15小時的法學課,還要參加實習法庭。1920年法學院的9位畢業生中有4名赴美國一流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舊址 本部(苏州) 東吳大學舊址位於今天蘇州大學本部的南半部分,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1萬平方米。正校門北向,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中央為草坪和操場,主要建築分佈在草坪和操場的北、西、東三面。其中有清光緒二十七年秋開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於全校中心的鐘樓「林堂」(Allen Hall,紀念林樂知);宣統元年秋開工,三年落成的圖書館「孫堂」(Anderson Hall,為紀念首任校長孫樂文博士);1924年秋建成的科學館「葛堂」(為紀念第二任校長葛賚恩博士);1934年建成的以李维格名字命名的學生宿舍「維格堂」;1935年建成的以曹子實名字命名的學生宿舍「子實堂」;1936年建成的健身房。這些建築各具風格,或作歐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紀城堡式,或效美國教堂式,既多樣又統一,至今仍然保持原貌。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與校門平行的小樓,造型美觀,有的為美國西部住宅式樣,陸續建成於光緒三十三年至1919年,當時供高級教職員居住。西面還有一幢五層樓,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東吳大學舊址東側是古城牆遺址,東臨葑門內城河,校內樹木蔥蘢,綠蔭紅瓦相映,環境幽美清新。2002年10月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学院(上海) 1882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中西书院的正式校址建在虹口(今昆山路景灵堂对面,景灵堂原名景林堂,意为“景仰林乐知之堂”) 1900年,监理会决定合并苏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1896年)和上海中西书院,扩建为东吴大学,上海「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后,原有校舍改为东吴大学的第二附属中学。 1892年「中西女塾」(後来的中西女中)在慕尔堂(今西藏路沐恩堂)西侧开学,学生多来自上海的富有家庭。 1914年,東吳大學校長葛賚恩 (John W.Cline) 委派在東吳大學講授政治學的美國律師蘭金 (C.W.Rankin) 到上海崑山路東吳大學第二附中主持校務。 1915年9月3日蘭金主持創辦的東吳大學法科正式開學。 1922年,葛贲恩辞去东吴大学校长职务,前往上海,担任监理会司库,兼东吴大学第二中学校长。 1926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正式開設碩士班。 1927年改為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下設法律學系、會計學系)。 1935年改為東吳大學法學院。
|
Clifford把它翻译为"manifoldness"(多层)。在他的哥廷根就职演说中,黎曼表明一个属性可以取的所有值组成一个Mannigfaltigkeit。他根据值的变化连续与否对stetige Mannigfaltigkeit和离散 [sic] Mannigfaltigkeit(连续流形 和不连续流形)作了区分。作为stetige Mannigfaltikeiten的例子,他提到了物体颜色和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一个空间形体的可能形状。他把一个n fach ausgedehnte Mannigfaltigkeit(n次扩展的或n-维流形)构造为一个连续的(n-1)fach ausgedehnte Mannigfaltigkeiten堆。黎曼直觉上的Mannigfaltigkeit概念发展为今天形式化的流形。黎曼流形和黎曼曲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交换簇的概念在黎曼的时代已经被隐含地作为复流形使用。从几何方面考虑,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尔顿力学的本质也是流形理论。 庞加莱研究了三维流形,并提出著名的庞加莱猜想:所有闭简单连通的三维流形同胚于3维球吗?这个猜想已被Grigori Perelman解决。 赫尔曼·外尔于1912年给出了微分流形的一个内在的定义。1930年代,该课题基础性方面的工作被Hassler Whitney等人厘清,使得从19世纪下半叶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相关的直觉知识变得更精确,并通过微分几何和李群使微分流形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关条目 坐标转换 豪斯多夫空间 坐标邻域 欧几里得空间 代数簇(algebraic variety,或称代数多样体) 概形 流形列表 曲面 3-流形 4-流形 参考文献 註釋 一般參考 Guillemin, Victor and Anton Pollack, Differential Topology, Prentice-Hall (1974) ISBN 978-0-13-212605-2. This text was inspired by Milnor, and is commonly used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s. Hirsch, Morris, Differential Topology, Springer (1997) ISBN 978-0-387-90148-0. Hirsch gives the most complete account with historical insights and excellent, but difficult problems. This is the best reference for those wishing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Kirby, Robion C.; Siebenmann, Laurence C. Foundational Essays on Topological Manifolds. Smoothings, and Triangul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978-0-691-08190-8.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category of topological manifolds. Lee, John M. Introduction to Topological Manifol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0). ISBN 978-0-387-98759-0. Introduction to Smooth Manifol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3). ISBN 978-0-387-95495-0. Graduate-level textbooks on topological and smooth manifolds. Milnor, John, Topology from the Differentiable Viewpoi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978-0-387-90148-0. Hirsch gives the most complete account with historical insights and excellent, but difficult problems. This is the best reference for those wishing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Kirby, Robion C.; Siebenmann, Laurence C. Foundational Essays on Topological Manifolds. Smoothings, and Triangulat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978-0-691-08190-8.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category of topological manifolds. Lee, John M. Introduction to Topological Manifol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0). ISBN 978-0-387-98759-0. Introduction to Smooth Manifold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3). ISBN 978-0-387-95495-0. Graduate-level textbooks on topological and smooth manifolds. Milnor, John, Topology from the Differentiable Viewpoi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1997) ISBN 978-0-691-04833-8. This short text may be the best math book ever written. Spivak, Michael, Calculus on Manifolds: A Modern Approach to Classical Theorems of Advanced Calculu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65). ISBN 978-0-8053-9021-6. This is the standard text used in most graduate courses. Riemann, Bernhard, Grundlagen für eine allgemeine Theorie der Functionen einer veränderlichen complexen Grösse . The 1851 doctoral thesis in which "manifold" (Mannigfaltigkeit) first appears. Riemann, Bernhard, On the Hypotheses which lie at the Bases of Geometry. The famous Göttingen inaugural lecture (Habilitationsschrift) of 1854. Sharpe, R.W.,
|
基本概念 音速與傳遞介質的材質狀況(如密度、溫度、壓力...)有絕對關係,而與發聲者(波源)本身的速度無關,若發聲者與觀察者間有相對運動關係,就會產生都卜勒效應;因此,超音速時的諸多物理現象(如震波、音爆、音障...)與聲音無關,而是壓縮波密集累積所產生的物理現象。 聲音的傳播速度在固體最快,其次液體,而氣體中的音速最慢。通常「音速」是指在聲波以空氣作為介質時的行進速度,通常約為343.2公尺/秒(1,236公里/小时)。音速會受空氣狀態之影響(如濕度、溫度、密度...)而有不同數值。如攝氏0度之海平面音速约为331.5公尺/秒,而10000公尺高空之音速約為295公尺/秒;此外,當環境溫度每升高1°C時,音速就會增加0.607公尺/秒。 据推测,任何介质中的音速都只能小于真空中的光速的。 而凝聚态介质中的音速上限则可能取決於精細結構常數和,約等於每秒36公里。 在固體中有兩種可能的聲波,其中一種是與流體相同的縱波,另一種是流體沒有的橫波,兩種不同的聲波可以有不同的傳播速度(例如地震波)。縱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壓縮率和密度,而固體中橫波形式的音速取決於介質的剛度和密度。 音速的一般公式 一般來說,音速c 的大小有其公式, 其中是不可壓縮率,是密度。 因此音速隨著介質的不可壓縮率增加而變快,隨著介質的密度增加而變慢。1816年,Pierre-Simon Laplace修正了牛顿的声速公式,指出了声传播是一个热力学绝热过程(体系与外界没有热量传递)而不是牛顿所认为的等温过程(体系温度保持恒定)。對於一般的狀態方程式,在經典力學適用範圍內,音速c 可表示成 此處偏微分針對絕熱變化。 对于远离液态工作点的理想气体, 式中:
|
对于远离液态工作点的理想气体, 式中: 为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双原子气体(包括空气)=1.4 R为气体常数,空气为287J/(kg·K) T为绝对温度(K) 如果相對論的效應明顯的話,音速可由計算。 声速在干燥空气中传播时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音速與氣溫的經驗公式可表示為: 其中为攝氏溫度,331.6 m/s是声波在空气中温度為0摄氏度时的传播速度。 參考資料 相關項目 光速 馬赫 空氣動力學 流体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声学 声音
|
condensation clouds),其特徵是一個以飞机為中心軸、从机翼前段开始向四周均勻擴散的圓錐狀雲團。这是由於机翼引起气流加壓加速,進而引起水气凝结导致。水气凝結變成微小的水珠後,肉眼看來就像是雲霧般的狀態。這個高速区會隨著離機身的距離增加而迅速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普朗特-格劳厄脱凝结云并非只能在跨音速飞行中看到,与激波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仅表徵了空气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尚未接近音速的飞机也能在自己周围产生普朗特-格劳厄脱凝结云。 參考資料 航空术语 空气动力学
|
除此之外,跨音速飞行常常伴随的一个效应称为普朗特-格劳厄脱凝结云(Prandtl-Glauert condensation clouds),其特徵是一個以飞机為中心軸、从机翼前段开始向四周均勻擴散的圓錐狀雲團。这是由於机翼引起气流加壓加速,進而引起水气凝结导致。水气凝結變成微小的水珠後,肉眼看來就像是雲霧般的狀態。這個高速区會隨著離機身的距離增加而迅速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普朗特-格劳厄脱凝结云并非只能在跨音速飞行中看到,与激波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仅表徵了空气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尚未接近音速的飞机也能在自己周围产生普朗特-格劳厄脱凝结云。 參考資料
|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入王宫并推翻了王政。罗伯斯比尔并未直接参与起义,随后也拒绝了审判阴谋者的法庭庭长职务。但以巴黎公社代表的名义对立法会议施加影响。9月2日,凡尔赛被包围的消息传道巴黎后,巴黎民众担心监狱中的保王党和拒绝宣誓的教士进行报复,闯入监狱私刑处死了一千多名犯人,史称九月大屠杀。罗伯斯庇尔似乎并未煽动或设法阻止屠杀,但在此期间,他曾指控布里索阴谋与王室勾结。布里索在丹东和佩蒂翁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同年9月21日,法国成立新的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罗伯斯比尔作为巴黎代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进入国民公会,领导雅各宾派反对吉伦特派。12月,审讯国王,他发言11次,强烈要求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當中最著名演講稿,是《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國必須生》,其中有: 雅各宾专政 1793年4月,国民公会开始迫害革命公社,逮捕马拉。5月26日,罗伯斯庇尔号召人民进行起义,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6月4日,他当选为新国民公会的主席,主持通过新宪法,保障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的自由,有受教育和受社会救济的权利,规定如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人民有权起义。 7月13日,马拉被吉伦特派的拥护者夏绿蒂·科黛刺杀,26日國民公会授权救国委员会逮捕可疑分子,27日罗伯斯比尔参加救国委员会,改组革命法庭,简化审判程序,实行雅各宾专政,以革命的恐怖政策惩罚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称“恐怖统治”,许多无辜的人都被诬告并杀害,成千上万人被送上断头台。革命法庭在雅各宾派主政时期基本失去了审判的作用,许多被告人刚刚坐到椅子上便被宣判了死刑,根本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处死的人包括国王的亲属和大部分贵族,有人批评这种政策为“诛九族”,违反人道。 救国委员会新组建革命军,一方面平定内乱,一方面击败外国干涉军,先后击退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联军。1794年2月,颁布“风月法令”,没收“人民公敌”的财产,分配给爱国者。救国委员会在主张激进政策、要求扩大恐怖的埃贝尔派和主张宽容、放松镇压的丹东派之间保持平衡,将两派领袖均送上断头台。同时雅各宾派通过一系列强硬手段稳住暴跌的指券币值,保证巴黎的粮食供应,使得法国在吉伦特派主政时期几乎崩溃的社会局势重新稳定了下来。 罗伯斯比尔在抨击天主教会的同时也反对非基督教化运动,怀疑无神论者的动机。1794年5月7日,他在国民公会提交《关于最高主宰崇拜和国家节日法令草案》,体现了卢梭的影响。最高主宰日的庆典活动在6月8日举行,由画家大卫设计安排。当时担任国民公会主席的罗伯斯比尔发表演讲,焚毁了象征无神论和虚无的偶像。 热月政變與死亡 1794年7月初,罗伯斯庇尔开始停止参与救国委员会的工作。7月26日,他去国民公会发表了四小时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要清除国民公会和救国委员会中的阴谋家和骗子,这引发了议员们的极大不安,许多人要求他报出阴谋家的名字,但罗伯斯庇尔拒绝这么做。7月27日(热月9日),圣鞠斯特准备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讲,他的演讲稿虽然批评了国民公会,但并未提出要逮捕任何议员,具有妥协精神。不过他的发言刚刚开始便被愤怒地打断,国民公会随即通过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雅各宾派成员被当场拿下。巴黎国民自卫军听闻政变消息后调集武装成功解救罗伯斯庇尔,不过人民对于恐怖统治已经厌倦,失去民心的雅各宾派无力反扑议会。国民自卫军在夜深后因为收不到明确命令逐渐散去。同日,国民公会宣布剥夺罗伯斯庇尔的公民权,公会卫队前往逮捕他,过程中其下颚被子弹击中。經過不到半小時的審判,革命法庭宣布判处他死刑,次日下午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库东等追随者總共22人一起被送上断头台。这一事件史称热月政变。 评价和影响 罗伯斯比尔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今日,除了在蒙特勒伊(巴黎郊區)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的和幾個街道約二十個鎮以他的名字命名外,在法蘭西沒有他的紀念館或紀念碑。由于他的手稿和笔记未能全部保存下来,为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对他的评估也往往反映出评论者本人的意识形态。 有些人认为他过于理想主义或思想僵硬,缺乏实际行动能力,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够抓住适当时机采取行动。批评者称他自我中心、疑心过重、不通人情;支持者则称赞他廉洁正直、目光敏锐,以国家和革命为重。一些人批评他见风使舵,不断改变立场,但也有人认为他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始终未变,只根据形势选择达到目标的不同手段。一般认为他在热月期间表现失常,引起国民公会恐慌,造成自己的失败。一些人猜测他当时对革命丧失信心,因此采取自毁行为,也有人批评他愚蠢无能,自作自受。 罗伯斯比尔在恐怖统治时期扮演的角色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批评者认为他是恐怖统治的理论家,极端残忍,双手沾满鲜血,应为恐怖时期大量无辜者遇害负责。部分支持者则指出富歇和俾约-瓦伦等人杀人如麻,远远超过罗伯斯庇尔,认为他在救国委员会实际起到了节制激进派的作用。包括拿破仑在内的一些同时代人认为他在热月期间本打算节制恐怖,惩罚滥杀无辜的富歇等人,才导致后者与右派联合,但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些支持者认为法国当时内忧外患,实施恐怖专政不可避免,但批评者则认为恐怖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得不偿失。 罗伯斯比尔在法国和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19世纪很多欧洲革命家都对他怀有敬意,如布朗基。一些批评者认为雅各宾专政是一些专制制度的前身,如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罗伯斯比尔与法西斯之间是否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尚无定论,但鉴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不久便为罗伯斯比尔立碑,布尔什维克领袖根据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说法似乎是具备说服力的。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学术界仍很难在评价罗伯斯庇尔时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罗伯斯庇尔全集》,罗伯斯比尔著;Paris E. Leroux出版 《罗伯斯比尔选集》,罗伯斯比尔著;王养冲、陈崇武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0074-1 《罗伯斯比尔》,热拉尔·瓦尔特(Walter, Gérard)著;姜靖藩等译 商务印书馆 《罗伯斯比尔评传》,陈崇武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热月政變與死亡 1794年7月初,罗伯斯庇尔开始停止参与救国委员会的工作。7月26日,他去国民公会发表了四小时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要清除国民公会和救国委员会中的阴谋家和骗子,这引发了议员们的极大不安,许多人要求他报出阴谋家的名字,但罗伯斯庇尔拒绝这么做。7月27日(热月9日),圣鞠斯特准备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讲,他的演讲稿虽然批评了国民公会,但并未提出要逮捕任何议员,具有妥协精神。不过他的发言刚刚开始便被愤怒地打断,国民公会随即通过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雅各宾派成员被当场拿下。巴黎国民自卫军听闻政变消息后调集武装成功解救罗伯斯庇尔,不过人民对于恐怖统治已经厌倦,失去民心的雅各宾派无力反扑议会。国民自卫军在夜深后因为收不到明确命令逐渐散去。同日,国民公会宣布剥夺罗伯斯庇尔的公民权,公会卫队前往逮捕他,过程中其下颚被子弹击中。經過不到半小時的審判,革命法庭宣布判处他死刑,次日下午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库东等追随者總共22人一起被送上断头台。这一事件史称热月政变。 评价和影响 罗伯斯比尔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今日,除了在蒙特勒伊(巴黎郊區)一個羅伯斯庇爾地鐵站的和幾個街道約二十個鎮以他的名字命名外,在法蘭西沒有他的紀念館或紀念碑。由于他的手稿和笔记未能全部保存下来,为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对他的评估也往往反映出评论者本人的意识形态。 有些人认为他过于理想主义或思想僵硬,缺乏实际行动能力,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善于审时度势,能够抓住适当时机采取行动。批评者称他自我中心、疑心过重、不通人情;支持者则称赞他廉洁正直、目光敏锐,以国家和革命为重。一些人批评他见风使舵,不断改变立场,但也有人认为他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始终未变,只根据形势选择达到目标的不同手段。一般认为他在热月期间表现失常,引起国民公会恐慌,造成自己的失败。一些人猜测他当时对革命丧失信心,因此采取自毁行为,也有人批评他愚蠢无能,自作自受。 罗伯斯比尔在恐怖统治时期扮演的角色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批评者认为他是恐怖统治的理论家,极端残忍,双手沾满鲜血,应为恐怖时期大量无辜者遇害负责。部分支持者则指出富歇和俾约-瓦伦等人杀人如麻,远远超过罗伯斯庇尔,认为他在救国委员会实际起到了节制激进派的作用。包括拿破仑在内的一些同时代人认为他在热月期间本打算节制恐怖,惩罚滥杀无辜的富歇等人,才导致后者与右派联合,但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一些支持者认为法国当时内忧外患,实施恐怖专政不可避免,但批评者则认为恐怖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得不偿失。 罗伯斯比尔在法国和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19世纪很多欧洲革命家都对他怀有敬意,如布朗基。一些批评者认为雅各宾专政是一些专制制度的前身,如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罗伯斯比尔与法西斯之间是否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尚无定论,但鉴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不久便为罗伯斯比尔立碑,布尔什维克领袖根据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说法似乎是具备说服力的。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学术界仍很难在评价罗伯斯庇尔时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罗伯斯庇尔全集》,罗伯斯比尔著;Paris E. Leroux出版 《罗伯斯比尔选集》,罗伯斯比尔著;王养冲、陈崇武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0074-1 《罗伯斯比尔》,热拉尔·瓦尔特(Walter, Gérard)著;姜靖藩等译 商务印书馆 《罗伯斯比尔评传》,陈崇武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17-0463-1 外部链接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一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二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四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五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六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七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八卷 互联网档案馆中的《罗伯斯庇尔全集》第九卷 Association des
|
articles on shock waves and flying the speed of sound "Britain Goes Supersonic", January 1946, Popular Science 1946 article trying to explain supersonic flight
|
the speed of sound "Britain Goes Supersonic", January 1946, Popular Science 1946 article trying to explain supersonic flight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发,日本軍隊攻佔德國在华殖民地青岛。 1915年︰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成立,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袁世凯退位后病逝。国会恢复,黎元洪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918年︰一战结束,战胜国为协约国。 1919年︰巴黎和会后爆发五四运动。
|
1915年︰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成立,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袁世凯退位后病逝。国会恢复,黎元洪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918年︰一战结束,战胜国为协约国。
|
1903年——巴拿馬運河開始建設。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 1906年——英國工黨建黨。 1907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海牙公約)於荷蘭海牙簽定。 1908年——保加利亞獨立獲得承認。 1909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滿州視察訪問時在哈爾濱車站被韓國人安重根暗殺身亡。 出生 1900年——栗原浩:日本第3任埼玉縣知事。 1901年——昭和天皇:日本第124代天皇。 1902年——沙特·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特:沙烏地阿拉伯第2代國王。
|
1907年——三木武夫:日本第66任首相。 1907年——邵逸夫爵士,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辦人、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邵逸夫獎創立人、大慈善家。 1908年——林登·強森:美國第36任總統。 1909年——朱麗安娜女王:荷蘭奧蘭治王朝第5代女王。 逝世 1900年——黑田清隆:日本第2任首相。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漢諾瓦王朝第4代君主。 1902年——黑田長知:日本福岡藩第12代藩主。 1903年——古瑟貝·札納爾代利:義大利第24任首相。 1904年——伊莎貝拉二世:西班牙波旁王朝第10代君主。 1905年——立花種恭:日本下手渡藩第3代藩主、三池藩第8代藩主、華族暨學習院第1任院長。 1906年——基士揚九世:丹麥格呂克斯堡王朝第1代國王。 1907年——奧斯卡二世:瑞典貝爾南頓提王朝第4代國王。 1908年——格羅弗·克利夫蘭:美國第22、24任總統。 1908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1871年出生) 1908年——慈禧太后 1909年——立花鑑寬:日本柳河藩第12代藩主。 終 0
|
1890年1月9日——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德国作家(逝世1935年)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者(逝世1939年)。 1890年3月9日——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1986年)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越南国家主席(逝世1969年) 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作家(逝世1976年) 1890年10月14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美国将军和总统(逝世1969年)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法国将军和总统(逝世1970年) 1890年12月21日——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生物学家,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逝世1967年)
|
出生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逝世1974年)。 1890年1月9日——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德国作家(逝世1935年) 1890年3月4日——白求恩,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者(逝世1939年)。 1890年3月9日——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逝世1986年)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越南国家主席(逝世1969年)
|
1887--蔣中正,中華民國總統,領導中國連續八年抗戰。 1888--顧維鈞,外交家,簽訂《聯合國憲章》。 1889--阿道夫·希特勒,橫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納粹黨領袖。 1889--李大釗,中國共產黨主要創立人之一。 逝世 1880--古斯塔夫·福樓拜,法國文學家。
|
中國、北歐、愛爾蘭移民在美國鋪設鐵軌達73000英里(117,000公里)。 中法戰爭 1887年黄河决口 出生 1881--畢卡索,少數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1881--魯迅,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
1872年3月1日——黃石國家公園在美國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1872年8月11日——清朝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出洋。 1872年9月2日——第一国际在海牙召开代表大会 1873年5月21日——江西瑞昌群众拆毁美国教堂。 1874年2月12日——夏威夷王國卡拉卡瓦國王登基。 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死亡至少27,500人。 1874年10月9日——万国邮政联盟成立。 1875年2月25日——同治帝病逝,光緒帝即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1875年5月3日——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 1876年3月10日——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發明電話 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宣佈解散。 1876年11月26日——威利斯·開利發明空調冷氣 1877年3月4日——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就任美国总统,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的湘軍在前一年收復北疆之后,攻入新疆南部,繼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并在本年收復全部南疆。 1878年1877年5月10日——羅馬尼亞宣佈獨立。 1878年2月2日——希腊向土耳其宣战。 1878年2月19日——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唱片机的专利。 1878年3月3日——俄土战争结束。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保加利亚脱离土耳其,建立保加利亚王国。 1878年3月9日——中国在天津、上海、北京、烟台和营口开始试办邮政。 1878年7月13日——塞尔维亚独立。 1878年8月15日——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 1879年1月22日——祖魯在伊散德爾瓦納戰役(Battle of Isandlwana)中擊敗英國軍隊。 1879年7月4日——英国及祖魯爆發烏倫迪之役(Battle of Ulundi),祖魯戰敗,英祖战争正式結束。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科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出生 1870年4月10日——列宁,俄國革命家(1924年逝世) 1870年8月31日——马利亚·蒙特梭利,意大利教育家(1952年逝世) 1870年9月26日——克里斯蒂安十世,丹麦国王。(1947年逝世) 1871年8月14日——載湉,即光緒帝(1908年逝世) 1871年8月19日——奥维尔·莱特,美国飞机设计师和发明家(1948年逝世)
|
1870年4月10日——列宁,俄國革命家(1924年逝世) 1870年8月31日——马利亚·蒙特梭利,意大利教育家(1952年逝世) 1870年9月26日——克里斯蒂安十世,丹麦国王。(1947年逝世) 1871年8月14日——載湉,即光緒帝(1908年逝世) 1871年8月19日——奥维尔·莱特,美国飞机设计师和发明家(1948年逝世) 1871年8月30日——恩那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物理科學家,生於新西蘭 1872年5月18日——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出生於英國南威爾斯(1970年2月2日逝世) 1872年6月27日——希伯·柯蒂斯,美国天文学家 1872年7月4日——卡尔文·柯立芝,美国第30届总统(1933年1月5日逝世)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中国思想家(1929年逝世) 1873年4月1日——拉赫曼尼諾夫,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逝世) 1874年2月15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英国南极探险家(1922年1月5日逝世) 1874年9月13日——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 1874年10月25日——黄兴,辛亥革命先驱(1916年10月31日逝世) 1874年11月23日——西奥多·赖曼,美国物理学家 1874年11月30日——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前首相(1965年1月24日逝世) 1875年1月2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沈钧儒,中國学者(1963年逝世)。 1875年2月1日——雅娜·卡爾曼特,有紀錄以來最長壽的人。(1997年逝世) 1875年11月8日——秋瑾,中國女革命家。(1907年逝世) 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美國作家 1876年6月23日——刘育才,籍贯古闽同安县, 旅荷著名华商 资本家 慈善家 曾2度被民国总统(徐世昌,黎元洪)授予三等奖章 1876年11月9日——野口英世,日本著名醫學家,曾被三度提名诺贝尔医学奖 1876年12月20日——沃尔特·亚当斯,美国天文学家。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中国清代学者。(1927年逝世) 1877年9月11日——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苏联领导人。(1926年逝世) 1878年2月5日——安德鲁·雪铁龙,法国汽车先驱(1935年逝世) 1878年2月14日——广田弘毅,日本外交官、政治家(1948年逝世) 1878年5月10日——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德国政治家(1929年逝世) 1878年5月28日——伯希和,法国汉学家、探险家(1945年逝世) 1878年7月27日——松井石根,日本陸軍上將(1948年逝世) 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中国教育家(1965年逝世) 1878年11月7日——莉泽·迈特纳,奥地利—瑞典物理学家(1968年逝世)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相對論的创立者 1879年9月2日——安重根,朝鮮人,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刺客。(1910年3月26日逝世) 1879年9月14日——余云岫,近代中国提倡全面废除中医的代表人物。(1954年1月3日逝世) 1879年9月27日——漢斯·哈恩,奧地利數學家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1879年10月9日——劳厄,物理学家,发现晶体X-射线衍射 1879年12月21日——斯大林,苏联国家领导人。 1879年12月28日——奥古斯特·普丰特,美国物理学家 逝世 1870年6月9日——查尔斯·狄更斯,英国作家。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清朝两江总督,被刺客刺死。 1870年10月12日——羅伯特·李將軍,美国軍隊的总司令。 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法国作家。 1872年4月2日——塞缪尔·摩斯,美国发明家(1791年出生)
|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4艘黑船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黑船事件發生。 1854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
|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4艘黑船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黑船事件發生。 1854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 1856年2月,发生西林教案,法国神父马赖被杀害。 1856年10月,发生亚罗号事件, 1857年5月,印度民族起义爆发。
|
路易-菲利普一世,法國 腓特烈·威廉四世,普魯士 利奧波德一世,比利時 額我略十六世,教皇國 庇護九世,教皇國 尼古拉一世,俄羅斯 伊莎貝拉二世,西班牙 卡爾十四世·約翰,瑞典 奧斯卡一世,瑞典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 威廉·蘭姆,英國 羅伯特·皮爾,英國 約翰·羅素,英國 亞洲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奧斯曼帝國 穆罕默德沙·卡扎爾,伊朗 納賽爾丁·沙,伊朗 美洲 馬丁·范布倫,美國 威廉·亨利·哈里森,美國 約翰·泰勒,美國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美國
|
文化與娛樂 1840年——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了色士風。 名人 統治者 歐洲 斐迪南一世,奧地利 克萊門斯·梅特涅,奧地利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奧匈帝國 路易-菲利普一世,法國 腓特烈·威廉四世,普魯士 利奧波德一世,比利時 額我略十六世,教皇國 庇護九世,教皇國 尼古拉一世,俄羅斯 伊莎貝拉二世,西班牙 卡爾十四世·約翰,瑞典 奧斯卡一世,瑞典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 威廉·蘭姆,英國 羅伯特·皮爾,英國 約翰·羅素,英國 亞洲
|
1837年3月14日——叶亚来,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1885年逝世) 逝世 参考文献 3
|
约翰·赫歇尔在好望角发现NGC 3603,一个疏散星团。 出生 1837年3月14日——叶亚来,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1885年逝世) 逝世 参考文献
|
巴西(1822年) 中美洲联合省(1823年) 禁酒运动在美国形成。
|
1820年,清仁宗嘉慶駕崩,綿寧即帝位,是為清宣宗道光。 1821年-1829年:希腊独立战争。 以下美洲国家成立或者独立: 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
3月25日-1811年大彗星被發現。 5月11日-巴拉圭脫離西班牙殖民,獨立建國。 7月5日-委内瑞拉脫離西班牙殖民,獨立建國。 阿伏伽德罗提出假說,即后來的阿伏伽德罗定律。 李氏朝鮮發生兩西大亂,洪景來起兵叛變。
|
9月15日-200名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是为“癸酉之变”。 1815年 坦博拉火山爆发。 1816年 北半球天氣出現的嚴重反常。
|
2月19日——海尔维第共和国结束,瑞士恢复联邦,六个州加入瑞士。 2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乙案,形塑法院之角色與地位。 3月1日——俄亥俄州成为美国第17个州。 4月11日——陳德於紫禁城門口行刺嘉慶皇帝未遂。 4月30日——路易西安納購地,美国从法国以1500万美元购买路易斯安那。美国疆土隔夜加倍。 5月18日——英国向法国宣战。
|
2月19日——海尔维第共和国结束,瑞士恢复联邦,六个州加入瑞士。 2月24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乙案,形塑法院之角色與地位。 3月1日——俄亥俄州成为美国第17个州。
|
1795年 乾隆傳位於十五子永琰,自稱太上皇,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躬親指教。
|
2月1日——美國最高法院在紐約市的皇家證券交易所第一次開庭。 1795年 乾隆傳位於十五子永琰,自稱太上皇,但軍國大事及用人皆由乾隆躬親指教。
|
出生 逝世 8
|
卡尔·威廉·舍勒发现钨。 出生 逝世
|
出生
|
1770年
|
基斯頓·卡曼 斯賓塞·珀西瓦爾,前英國首相 肖梅特,法国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左翼领袖 约翰·古德利克,英国聋哑天文学家 逝世 7月17日——彼得三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728年出生) 6
|
基斯頓·卡曼 斯賓塞·珀西瓦爾,前英國首相 肖梅特,法国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左翼领袖 约翰·古德利克,英国聋哑天文学家 逝世 7月17日——彼得三世,俄羅斯帝國皇帝。(1728年出生)
|
5
|
出生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至1748年) 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幼女伊莉莎白即位(1741年) 第一次金川之役(1747年至1749年) 庞贝古城被重新發现(1748年) 孟德斯鳩法意出版,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學說(1748年)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1740年) 安娜一世·伊凡诺芙娜(1740年) 噶尔丹策零(1745年) 4
|
1725年,清世宗赐死大將軍年羹堯。浙江人汪景祺文字狱。 1726年,清世宗圈禁允禩、允禟。改允禩名為阿其那(豬),允禟名為塞思黑(狗)。禮部侍郎查嗣庭主考江西「維民所止」文字狱。 1727年,清世宗禁錮隆科多。恰克圖界約签订。 1729年,湖南靖州曾靜、張熙文字狱,雍正帝颁布大義覺迷錄。廣西舉人陸生楠著通鑑論十七篇,處斬。 出生 逝世
|
逝世 1722年,康熙帝 1725年,彼得大帝,俄國皇帝。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 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俄國女皇 1727年,艾萨克·牛顿 2
|
逝世 終
|
沙俄和瑞典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 《1707年聯合法案》通過,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結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
|
清太祖(1626年) 明熹宗、魏忠贤(1627年)
|
逝世 清太祖(1626年)
|
在1610年和1615年之间,据信發明家(Marin le Bourgeoys)创造了第一个“真正的”燧发枪点火枪支。
|
Bourgeoys)创造了第一个“真正的”燧发枪点火枪支。 出生
|
逝世 終
|
伊莉莎白時代戲劇傑作《哈姆雷特》(英語: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一部悲劇作品 出生
|
逝世 9
|
9
|
日本於1582年6月發生本能寺之变,內大臣織田信長身亡。 教皇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格里曆。
|
英國查理.霍華德,法蘭西斯·德雷克等於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583年,耶稣会利玛窦到了廣東。
|
里约热内卢建城。 西班牙开始在菲律宾殖民。 1568年: 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平条约。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在英格兰被关押。 八十年战争爆发。 出生
|
1562年:徐光启,中国明末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 1564年: 伽利略·伽利莱,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戏作家 三浦按針,日本航海家 约1567年:真田幸村,日本战国大名 1568年:**烏爾巴諾八世,天主教教宗 逝世 1564年: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艺术家
|
1550年代,葡萄牙的航海家来到中国海岸(1553年)并开始在澳门定居(1557年) 1551年(明朝嘉靖30年):開台福德宮在台灣打狗哨船頭建廟。 1554年(明朝嘉靖33年):葡萄牙貿易代表與广州海道副使汪柏之間達成協定,從而產生葡人的合法化對華貿易。
|
逝世
|
1542年:猶太山戰役 1543年:亨利八世與查理五世為共同對抗法國而結盟。
|
1542年:猶太山戰役 1543年:亨利八世與查理五世為共同對抗法國而結盟。
|
大事记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 1494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簽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經過教宗的調解下劃了分界線,以東為葡萄牙勢力範圍,而以西即為西班牙所擁有。
|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加勒比海。 1494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簽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經過教宗的調解下劃了分界線,以東為葡萄牙勢力範圍,而以西即為西班牙所擁有。 1497年——卡斯蒂利亞佔領北非城市梅利利亞。
|
欧洲船只到达科特迪瓦。 日本應仁之亂於1467年開始。
|
出生
|
1373年,明政府設六科給事中,掌參駁糾劾之事。元河南王王保保攻大同,被明魏國公徐達击敗。 1374年,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威克里夫著書抨擊教皇及天主教儀式,主張基督徒可自解聖經。 1375年,明改元「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 出生 波兰国王雅德维加 逝世 1375年,王保保,元朝河南王。
|
1375年,王保保,元朝河南王。 1375年,刘伯温,明朝诚意伯。 1378年,元昭宗。 1379年,汪廣洋。
|
1361年10月10日,黑太子爱德华与琼结婚。 1361年某日,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成立。
|
出生 逝世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