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至秦(前636年) 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地接待了他,并主持将宗室女子五人许配与他,其中就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参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返國即位 晋惠公因治国无方,韩原之战战败,使晋国内外交困。国人怨声载道。前637年秋,晋惠公亡,其子晋怀公立。晋大夫栾氏暗中遣使赴秦,劝说重耳归国称君。据《左传》,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春二月(夏曆十二月),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秦军东渡黄河入晋。晋国西南部的令狐、桑泉(均在今山西临猗县)、臼衰(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三邑相继归降重耳。晋怀公发兵西进迎击秦军,驻军庐柳(今山西临猗县西北)。秦穆公使者赴庐柳游说晋军,使其倒戈,退到郇邑(今山西临猗县西南)。跟随重耳流亡在外的狐偃便与秦、晋两国大夫在郇邑会盟,支持重耳称君。随后,重耳率秦军经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进入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县西南)继位,为晋文公。晋怀公逃到晋国北部的高梁邑(今山西临汾市东北),被文公派人杀死。 重耳即位後,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 勃鞮听闻了他们的阴谋,想告诉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见他,因为他曾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说他当时纯属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郤芮的阴谋。吕省和郤芮逃走,晋文公向秦穆公求助。秦穆公将吕省、郤芮二人诱杀于黄河岸边。夏,秦穆公派三千秦军入晋,助其加强防务。至此,晋文公在历经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后,开始了在晋国的统治。 《公羊传》的记载有所不同。据《公羊传》,前636年底,怀公死后重耳才篡夺了晋国。 孔子为晋文公重耳避讳篡位,并未在《春秋》正文中提及晋文公即位细节。 稱霸 尊王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趁这个机会显示了他的权力和威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行动之前拯救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返京。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将河內、等地赐与晋。 攘夷 當時齊桓公已卒,中原群龍無首,楚國乘勢堀興。晉文公先翦除楚國的羽翼,擊敗曹國、衛國,使二國與楚國絕交。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晉文公繼而聯合秦國,攻打親楚的鄭國,阻止日後楚國的北進。 執政 晉文公在位期間,執政為:郤縠、郤溱、先軫、趙衰、狐毛、狐偃、欒枝、胥臣、先且居、箕鄭、胥嬰、先都。 逝世 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其子晋襄公即位。 年龄 史书并未明确记载晋文公的出生时间,对于他流亡时的年龄有两种说法。 《史记》的说法,则魯僖公五年(前655年),流亡时就已经四十三岁,到六十二岁回国,于七十岁时去世。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我先君文公 狐季姬之子也 ……生十七年……亡十九年”,晋文公是十七岁时因乱出奔,在外流亡达十九年才最终回国接位,在位八年后去世,终年四十四岁。杨伯峻考证史记的记载为误,左传记载的晋文公生年正确。重耳當生魯莊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其姊伯姬於魯僖公五年(前655年),嫁於秦穆公時,年齡在十七歲左右,不可能四十四岁矣。《左传·昭公十三年》原文记载:“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従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 《國語》:「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與《左傳》記載一致。 家庭 父母 父親:晉獻公 母親:狐季姬,又称大戎狐姬 妻妾 文嬴 偪姞 季隗 杜祁 齊姜 懷嬴 南威
狐季姬之子也 ……生十七年……亡十九年”,晋文公是十七岁时因乱出奔,在外流亡达十九年才最终回国接位,在位八年后去世,终年四十四岁。杨伯峻考证史记的记载为误,左传记载的晋文公生年正确。重耳當生魯莊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其姊伯姬於魯僖公五年(前655年),嫁於秦穆公時,年齡在十七歲左右,不可能四十四岁矣。《左传·昭公十三年》原文记载:“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従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 《國語》:「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與《左傳》記載一致。 家庭 父母 父親:晉獻公 母親:狐季姬,又称大戎狐姬 妻妾 文嬴 偪姞 季隗 杜祁 齊姜 懷嬴 南威 妾周氏,祖籍秦國,晉成公母 另有兩位秦國妾。 兒子 伯鯈,母季隗 叔刘,母季隗 公子驩,即晋襄公,母偪姞 公子雍,母杜祁 公子乐,懷嬴所生 公子黑臀,母周女,即晋成公 女兒 伯姬,又作赵姬、君姬氏 影視作品 《晉文公傳奇》由黎明飾演。 《東方小故事之李離殉職》由龔禮飾演。 《东周列国春秋篇》由蔣愷飾演。
《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程砚秋往事》,作者:章詒和。批踢踢實業坊轉載,章詒和2005年3月-2006年6月於北京守愚齋。 梅兰芳弟子 滿族演員 京剧演员 旦行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滿族全國人大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满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7年入党) 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正黃旗滿洲人
1953年,程砚秋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为周恩来和贺龙),1958年3月9日20时20分,程砚秋因患心肌梗塞于北京逝世。 程砚秋所演的戏,大多数为悲剧,如《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等,只有《锁麟囊》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程砚秋晚年最后一部戏是《英台抗婚》。中年后兼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有所论述,编为《程砚秋文集》。 剧目 程砚秋所演的剧目有《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亡蜀鉴》、《金锁记》、《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朱痕记》、《荒山泪》、《春闺梦》、《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其中《荒山泪》被拍成电影。 軼事 程硯秋在1930年代,除日常工作外,每星期有三天與夫人一起學習法文,另平日常以書畫創作自娛。 其演唱的《文姬歸漢》唱段曾在文革期間「琴箏瑟改革小組」下的京劇唱腔器樂化工作中,由項斯華移植為古箏曲。 程硯秋曾收藏一床明代的仲尼式古琴「浣塵」,該琴現藏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家庭 1920年,梅兰芳妻子王明华,即是程砚秋的师娘,向程砚秋介绍京剧青衣果湘琳和余素霞的长女。余素霞是余叔岩的姐姐,与王明华有亲戚关系。果湘琳夫妇看过程砚秋后。王明华又将提亲对象改为二女儿果秀英,余素霞没有同意。 1921年2月,罗瘿公与梅家再次撮合程砚秋与果秀英。那时提亲,并不让提亲对象相见。程砚秋被带到一家列有果家全家福照片的照相馆,程砚秋看了照片觉得很好。余素霞提出若两人成婚,小夫妇、程母托氏与程家兄弟分家单过。程砚秋答应余素霞要求后,与果秀英的婚事才成。 1923年4月9日,梅兰芳、王明华夫妇为媒,举行订婚仪式。1923年4月26日(农历三月十一日),程、果二人举行结婚典礼,罗瘿公为秀英更名作果素瑛。 程砚秋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程砚秋因自身经历,不许子孙后代学戏。女婿陶汉祥学生、程派传人孟宪镕所述,陶汉祥父亲和程砚秋是好友,由于程砚秋未让儿子学戏,于是就招陶汉祥为婿。程慧贞与陶汉祥在1953年离婚。 参考资料
Spectrometer,又译反物质太空磁谱仪,简称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由丁肇中博士于1995年首次倡导开始。目前計畫由CERN等機構合作進行。 職位與榮譽 丁肇中为美國物理學會、意大利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會員,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並且獲得密西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波隆那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校的名譽博士,並為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此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校董以及荣誉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以及山東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譽院長与山东省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以及前身為臺灣省立工學院的國立成功大學傑出校友。 J粒子的命名 曾經流傳一種說法,因為他自己中文姓氏“丁”和英文字母“J”類似,所以命名為J粒子,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真正的意思“J”在量子力學上代表電流、光,而J粒子和光、電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就命名為J粒子。 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求学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和交通大学,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担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雋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別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全家皆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丁肇中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曲向東采访时,在被問到如果有第四個兄弟姊妹,是否取名為「丁肇族」時,他爽快說:「不,叫丁肇國,因為沒有這個國,所以就到台灣去了!」取名「中華民國」是要紀念為中華民國起義而殉國的外祖父王以成。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祖居與舊居 山東 丁肇中在山東日照的祖居“五宅”由曾祖父丁惟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所建,分别由“种德堂”、“古梅轩”、“花山天井”……等五个庭院组成,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房140间,建筑面积,原为1,818平方米,总占地约14,000多平方米,为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落,2009年12月15日由日照市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並設有丁肇中科技展览馆。 台灣 丁肇中在台灣的舊居(臺北市大安區泰順街33巷4號))已依《文化資產保護法》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名稱為「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在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一帶設校,在溫州街臺大教職員宿舍群),為丁肇中青少年時期與其父臺大教授丁觀海在台灣住處。 名言 “我不會反對和他們(理論物理學家)吃中國飯,但是沒有興趣跟隨他們的理論做實驗。”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网页 诺贝尔官方网站丁肇中自传
畢業後,他立志要從事研究工作,於是選擇了在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較低的工作。一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1967年起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 (quantum electrodynamics)、電弱統一理論 (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動力學 (quantum chromodynamics) 的研究。 1966年開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進行了一連串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 (vector meson) 的實驗工作,不但加深了人類對矢量介子的認識,還證實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1972-74年,小組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進行實驗,發現了第四種夸克 (quark)。1979年他與中科院高能所唐孝威等科學家合作,發現用來傳播夸克之間的力的膠子 (gluon)。 1974年,丁肇中與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學教授伯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複合粒子-J/ψ介子。1976年,兩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國政府的。他是首位用中文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學家。他在演讲中强调实验和理论工作同样重要。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又译反物质太空磁谱仪,简称AMS)是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由丁肇中博士于1995年首次倡导开始。目前計畫由CERN等機構合作進行。 職位與榮譽 丁肇中为美國物理學會、意大利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會員,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並且獲得密西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波隆那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校的名譽博士,並為上海交通大學的名譽教授。此外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资深校董以及荣誉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以及山東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名譽院長与山东省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以及前身為臺灣省立工學院的國立成功大學傑出校友。 J粒子的命名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引發新舊黨爭。當時司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在皇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专心编纂《通鉴》。 司馬光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就立志编撰《通鉴》,作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继续编撰《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用功刻苦、勤奋,以他的话法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家世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世居河內溫縣。至東晉時期晉室南遷,司馬孚孫征東大將軍司馬陽之孫司馬小槐,始遷居山西夏縣。司馬光的曾祖司馬政因唐末五代內亂未有出仕。北宋初年,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考中進士,官至耀州富平縣令,死後贈太子太傅,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出生及童年 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 (1019年11月17日),司馬光出生於河南光州光山(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出生時,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仕途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签苏州判官事,做了一年多由于父母相继亡故而丁忧。降服后,签武成军判官(滑州),任职两年。后经连襟之父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在京城任官十年。至和元年(1054年),龐籍知并州兼河东经略,司马光改并州通判。嘉佑二年(1057年)司马光代龐籍巡视边地,主张在麟州筑堡失败损兵折将,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并州,任职开封府推官。两年后改修起居注、判礼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鉴》,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鉴》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之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但司馬光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年),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學士的身分前往陝西永兴军擔任知軍一職,这是他在三十年仕途中第一次出任亲民官主官,此前在地方仅任过佐贰官与幕职官。之後皇帝問司馬光陝西民間的狀況時,司馬光說道青苗法和助役法等這兩項新法的措施危害陝西(永兴军是陝西的一部份)地區,是當地的禍害,而對此皇帝回答道:「助役法只行於京東(不包括陝西)和兩浙一帶,而雇人充役的做法,則已經在越州推行。」也就是說在司馬光擔任陝西永興軍知軍時,助役法尚未實行於陝西一帶。次年司馬光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臺,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所謂“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在司马光力主下,宋将此前从西夏攻取之地尽数还于西夏。 逝世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馬光执政一年半,即與世长辞,享壽六十六歲。“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高太皇太后命葬之於高陵。 身后 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遗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紀聞》、《通鑑目錄》、《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录》((包含《國朝百官公卿表》《通鑑舉要歷》《历年图》、《历代君臣事迹》)、《切韻指掌圖》、《司马文正公集》等等37種。 宋徽宗把元祐年間反對將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等舊黨309人,列為「元祐奸黨」,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以示後世,這些碑叫作元祐黨人碑。 政治主张 司马光在政治上被后人视作強硬的守旧派,他幾度上书反对王安石變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就竭诚为国来说,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而王安石變法過於躁進,用人不善,用之變法官吏素質不良,也是新法遭至反對之理由。雖然王安石新法初衷是为了切中時弊,但实际收效欠佳。反對新法的理由包括“新法擾民”、“祖宗之法不可廢”以及王安石作风霸道专断。司馬光曾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是地域出身,他上奏宋神宗聲稱:“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 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編輯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資治通鑒》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軼聞
王应麟:“欧阳子(欧阳修)之论笃矣,而‘不以天参人’之说,或议其失。司马公之学粹矣,而‘王霸无异道’之说,或指其疵。信乎立言之难!”(《宋元学案·卷八》) 倪谦:“公之在宋朝正声劲气,天下共知。”(《倪文僖集·书司马温公告身后》) 孙承恩:“熙宁谏诤,忠谠切深。元佑相业,旋乾转坤。行成无伪,学几不杂。一德醇儒,百年清节。”(《文简集·卷四十一》) 李廷机:“司马光入相,新法悉皆休。”(《五字鉴》) 张燧:“司马温公为相,每询士大夫‘私计足否?’人怪而问之,公曰:‘倘衣食不足,安肯为朝廷而轻去就耶 ’袁石公有云:‘学问到透彻处,其言语都近情,不执定道理以律人。’若公者,庶可语此矣。”“温公《资治通鉴》稿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讫无一字作草,其行己之度盖如此。”(《千百年眼·卷九》)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王曾)、李文正(李昉)、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寇准)、赵忠定(赵汝愚)之应变,韩魏公(韩琦)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程颢)、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五杂俎·卷十三》)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古来旁求爰立、或取诸梦卜、或起自屠钓,咸能光复启宇,祀夏配天。无论汉、唐、宋全盛,萧(萧何)、曹(曹参)、丙(丙吉)、魏(魏徵)、房(房玄龄)、杜(杜如晦)、姚(姚崇)、宋(宋璟),洎韩(韩琦)、富(富弼)、范(范仲淹)、欧(欧阳修)、司马诸公,克奏戡定弭宁之略。……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荷牐丛谈·卷二》) 王夫之:“自开元以后,河北人材如李太初(李沆)、刘器之(刘安世)、司马君实者,盖晨星之一见尔。”(《读通鉴论·卷二十六·穆宗》);“毕仲游之告温公曰:‘大举天下之计,深明出入之数,以诸路所积钱粟,一归地官,使天子知天下之余于财,而虐民之政可得而蠲。’大哉言乎!通于古今之治体矣。温公为之耸动而不能从。不能从者,为政之通病也,温公不免焉。其病有三:一曰惜名而废实,二曰防弊而启愚,三曰术疏而不逮。”“马、吕两公非无忧国之诚也,而刚大之气,一泄而无余。一时蠖屈求伸之放臣,拂拭于蛮烟瘴雨之中,愔愔自得。上不知有志未定之冲人,内不知有不可恃之女主,朝不知有不修明之法守,野不知有难仰诉之疾苦,外不知有睥睨不逞之强敌,一举而委之梦想不至之域。群起以奉二公为宗主,而日进改图之说。二公且目眩耳荧,以为唯罢此政,黜此党,召还此人,复行此法,则社稷生民巩固无疆之术不越乎此。呜呼!是岂足以酬天子心膂之托,对皇天,质先祖,慰四海之孤茕,折西北之狡寇,而允称大臣之职者哉?”(《宋论·卷七·哲宗》) 康熙帝:“司马光立朝行已,正大和平,无几微之可议。不祗冠有宋诸臣,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阅史绪论》) 李光地:“武侯(诸葛亮)之外,如郭令公(郭子仪)、范文正公(范仲淹)、司马温公,皆实有孟子之意。”“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马温公比之。温公是个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榕村语录·卷二十二·历代》) 蔡世远:“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司马文正也。”(《二希堂文集》) 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序》:“唯公忠厚质直,根于天性,学问所到,诚实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谨慎,因事合变,动无过差。故其文不事高奇,粥粥乎如菽粟之可以疗饥,参苓之可以已病。”然而政治生涯並不突出,儘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於舊者存之”,但實際卻因情感上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 《历代群英歌》:“司马力攻新法,忠彦敢言正直。”“宋代称六君子,濂溪明道伊川。康节横渠同是,温公君实为然。”(《提纲释义》) 石蕴玉:“熟诵公名,中华外域。签判居苏,乃为亲屈。” 陆以湉:“钱武肃王用警枕,司马温公亦用警枕,兴王、贤相勤劳正相同也。”(《冷庐杂识·卷四》) 蔡东藩:“到底安邦恃老成,甫经借手即清平。如何天不延公寿?坐使良材一旦倾。”“本回叙高后垂帘,及温公入相,才一改制,即见朝政清明,人民称颂。……但司马光为一代正人,犹失之于蔡京,小人献谀,曲尽其巧。厥后力诋司马光者,即京为之首,且熙丰邪党,未闻诛殛,以致死灰复燃。人谓高后与温公,嫉恶太严,吾谓其犹失之宽。后与公已年老矣,为善后计,宁尚可姑息为乎?”(《宋史演义》: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梁啓超在《王安石傳》批評司馬光不懂軍事:「保甲之法既廢,將兵之制復壞,宋欲不南,更可得耶?然則禍宋者,果荊公(王安石)乎哉,抑溫公乎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资治通鉴》 Guang光
母親: 程夫人,眉山富豪程文應之女,程濬之妹,十八歲時嫁時年十九歲的蘇洵。婚後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蘇軾一生思想深受母親影響。 兄弟姐妹: 蘇洵與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長子景先與三名女兒皆卒於程氏去世之前。雖然傳說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中,蘇東坡有個嫁與秦觀的妹妹,但根據考證,蘇東坡筆記著作中從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觀在二十九歲並且已經娶妻之後,才初遇蘇東坡,蘇小妹應為虛構人物。 蘇景先,早卒 蘇氏,蘇軾長姊,早卒 蘇氏,蘇軾次姊,早卒 蘇八娘(1035年—1052年),蘇軾三姊,十六歲嫁舅父程濬之子程之才,兩年後被夫家虐待至死。清朝袁枚《隨園詩話》誤作蘇軾之妹。 蘇轍(1039年—1112年),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王弗(1034年—1061年),蘇軾之妻,十六歲時與年方十九的蘇軾成婚,婚後二人恩愛甜蜜。結婚十一年(1050年—1061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蘇軾四十歲時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 王闰之(1049年—1095年),蘇軾之妻,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12岁,在堂姐王弗逝去三年後嫁給蘇軾,在苏轼58岁时逝世,享年四十六。 王朝雲(1063年—1097年),蘇軾之妾,原為歌妓。三十八歲時的蘇軾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為侍妾。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後卒於紹聖三年,享年三十四。 子女: 蘇邁,妻王弗所生。 蘇迨,妻王闰之所生。 蘇過,妻王闰之所生。 蘇遁,妾王朝雲所生,未滿周歲而卒。 堂妹: 蘇氏,苏涣四女,嫁柳仲遠(字子文),封德化县君,袁枚《隨園詩話》指蘇軾有一妹嫁柳氏是把她誤作蘇軾親妹。 后人: 苏局仙,苏轼的第28代孙,清末秀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瑞。 苏炳添,苏轼的第29代孙,著名田径运动员。 評價 古代 张戒:“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岁寒堂诗话》卷上)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宋仁宗:“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给苏轼的挽联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说苏轼:“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在蘇軾行跡所到之處都被民眾紀念,如黄冈、杭州、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 宋孝宗:“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宋高宗追贈其為太師,諡為“文忠”。 陆游評蘇:“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王若虚:“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 王士祯:“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夫之:“扬雄、关朗、王弼、何晏、韩愈、苏轼之徒,日猖狂于天下,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窃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渔利赖宠之身,荡闲蔑耻,而自矜妙悟焉。呜呼,求明之害,尤烈于不明,亦至此哉!” 袁枚評蘇詩:“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周济:“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近代(中晚清、民初)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汤鹏:“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 章太炎:“轼也使人跌逷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穷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睹其尾,谓求学皆若解闭者,以不解解之也。”“淫文破典,軵靡者众”。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现代 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采,所以他們對於世務,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1930年代,当林语堂尚在海外飘零之时,身边却时时携带笨重的苏轼文集,后来写下文词优美、脍炙人口的《苏东坡传》。当他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为其作传的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这正切中林语堂自己的赞叹:“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王水照认为苏轼文学作品的数量之巨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质量之优则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2000年,法国《世界报》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並且在專欄“千年人物”中,評選蘇軾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共12位)。 2017/08/13,法國《世界報》副主編Jean-Pierre Langellier在第八屆蘇東坡文化節的演講時,盛讚蘇東坡的天才與人道精神。 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例如: 诗注 查慎行的《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軼聞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脩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脩聽畢恍然大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在被贬往惠州途中经过东莞,夜宿资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学),方丈僧祖堂和莞人夏侯生陪同他在当地出游,结下缘分。苏轼在惠州的四年间曾经乘船来往资福寺和觉华寺之间,听说靖康海市蜃楼奇绝,往观却不得见。祖堂说:“此灵变也,公善文,祭之当见。”苏轼于是作长短诗焚之,歌咏间即成楼台人马之形,络绎不绝,于是又作诗记念,赠予夏侯生。苏轼还用自己至爱的犀带换取佛脑舍利,供奉在资福寺内。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写下《罗汉阁记》、《舍利铭》、《老柏再生赞》等文记念此事。苏轼捐赠的舍利在1277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东莞后被夺走,送至大都。后在明代重修资福寺时送回原址,至今依然保存在清代原址重建的金刚经云石塔内。 有一次國家忌日,眾大臣到大相国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甚麼要喫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喫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家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喫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喫肉。 苏轼很早接触佛教,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見後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苏轼无论诗、词、文、赋、字、画,样样精到,常被认为乃是先人托化所致。广州西郊石门灵隐山上有宝陀院、妙高台,院住持德云和尚临终时,留信说三十年后他的忌日,当有贵人来访,可将遗书递上。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德云和尚三十周年忌日,苏轼正好游览来到宝陀院,觉得一切都很熟悉,阅毕住持遗书,有感而发题诗「宝陀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喜再来。前世德云今是我,依稀尤见妙高台。」于妙高台壁上。學者衣若芬認為此「德云和尚」說是清代研究者的誤解。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性喜酒肉,肉中尤以豬肉為最愛,按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性喜食豬”。還有傳說東坡肉和東坡酒相傳均為蘇軾發明。《曲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云:“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松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蘇軾在〈與鞠持正書〉中寫下:「文登雖稍遠,百事可樂。島中出一藥,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聞甚益人!」。文中百事可樂意指凡事皆有樂趣,成為英語pepsi cola的中文音譯。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为青神人王方之女。二年,前往成都游览,拜访了張方平。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苏辙一同進京參加會考,之後兩人皆中進士。當時蘇軾在禮部論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且將該文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而歐陽修亦十分讚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而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之後在殿試中乙科。同年四月,苏轼母亲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礼法丁忧回乡。 嘉佑四年(1059年),服丧完後的苏轼跟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起沿着长江下溯,前往荆楚之地。有《南行集》。五年,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但苏轼并未就任。 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位列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第三等。当时韩琦说:“今岁制科,唯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授大理评事,除簽書鳳翔判官。十一月十九日,與蘇轍在鄭州西門外告別,當年十二月到任。當時鳳翔府主政者陳希亮,與蘇軾個人關係極差,兩人互相看不起,但卻與希亮四子陳慥相得甚歡。 治平二年(1065年),罷任鳳翔簽判,還朝直史館。 治平三年(1066年),父蘇洵過世,蘇軾回蜀守喪,英宗憐之,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 熙寧二年(1069年),服阕(守喪完畢)任判官诰院兼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动,王安石於是屢次在神宗面前詆毀蘇軾,司馬光、范鎮舉薦蘇軾作諫官,王安石力反之,神宗想讓蘇軾寫起居注,王安石向神宗進言,說蘇軾在回家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最後神宗放棄這個任命。 熙寧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王安石門下的御史謝景溫又誣陷蘇軾販賣私鹽,范鎮極辯蘇軾販鹽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熙宁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當年度的科舉主考官,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一名(狀元),因發現上官均的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便改上官均為第二名。 熙宁四年(1071年)蘇軾迁太常博士摄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起先在熙寧三年,王安石的姻親謝景溫彈劾蘇軾居喪往返途中順道做買賣生意,但查無實證。滯留京城至熙寧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經由陳州赴杭,十一月到任。神宗当时对司马光说:“苏轼非佳士,卿误识之。”司马光则不以为然,为苏轼做了辩解,而苏轼本人则迫于压力,并没有对此处置发表任何意见。初到杭州时,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于是苏轼便受命监考,得闲二十余日,其间亦多有唱酬。 熙宁五年,陳堯佐之子陈襄接任杭州刺史。苏轼被派往湖州勘察堤坝情况,期间与湖州太守孙覺相遇并作诗。 熙寧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两度游览云泉山风水洞,作诗并留下题名,题名今存。冬,蘇軾沿運河往返於常州、潤州、蘇州、秀州之間,賑濟災民。官職不變。至熙寧七年夏回到杭州。過了幾個月接到詔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别杭州道友,十月启程。 熙宁八年除夕,苏轼在润州度过。 熙宁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后改知徐州。二月与其弟苏辙会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参加救灾。 元丰元年,改筑徐州外小城,立东门黄楼。苏轼作《黄楼赋》。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七月,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谏议大夫李定、国子博士李宜之等上疏弹劾苏轼,说他谤讪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下狱。十一月三十日结案。此次苏轼因烏臺詩案入獄,幾死,並寫文章向朝廷訣別,苏辙、张方平、章惇、吴充、王安石、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出面力挽,尤其太皇太后曹氏勸諫,神宗動心,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由御史台专人押送前往。苏辙也因为其兄求情而遭贬为监筠州盐酒务。司马光、黃庭堅、乃至王安石之弟王安上皆罚铜二十斤。苏轼在黃州“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與張懷民交游,也結交禪門人士,當時佛印擔任庐山归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元丰四年,朋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到了黄州营地以东一块地,苏轼躬耕其中,命名为“东坡”,复于元丰五年营造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賦》寫於首次游覽黃州赤壁時。十月,作《後赤壁賦》。 元丰七年离开黃州,将雪堂留给当地人潘邠老,赴任汝州团练。途经江州,游庐山,作诗有《题西林壁》等。经过筠州,留苏辙处十日。经金陵,于泗州度过除夕,因没有继续旅行的盘缠而上书请求允许在常州宜兴县居住,获得允许。八月十七日,得命知登州,到任才五天,苏轼又被召为礼部郎官,上京后半月,除起居舍人,入侍延和殿。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同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才了,即往弔喪?”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蘇軾則嘲笑程頤說:“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制禮也。”兩人因此結怨。 元祐二年,除翰林侍读。苏轼与程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两人党徒互相攻讦。十一月,拜户部侍郎。三年,苏轼以翰林学士知贡举,负责取士。苏轼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当时但凡是礼部特别上奏的都滥赐出身,苏轼和孔文仲以为不可,遂上《论特奏名人恩泽太滥劄子》。此后朝廷接纳其建议,设置了特奏名进士、诸科取士的限额及品阶。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出知杭州,与执政恩例(同副相待遇)。到杭州之日,上表云:“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 元祐五年(1090),苏轼听取钱塘县尉许敦仁的建议开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坝,在其上筑桥,是为苏堤。五月,拜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三月九日,罢杭州,召还朝,除翰林承旨,入侍迩英殿。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此次还朝后出知颍州,其实是由于贾易弹劾苏轼,即蜀洛党争之事。苏轼曾说:“贾易为程颐之死党,怨臣兄弟最深,志在必报”。宰相呂大防、劉摯和高太后都觉得贾易言过其实,“排击人太深,须与责降”。为了平息党争,高太后采用吕大防的建议,将苏轼与贾易都外放为地方官。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扬州。九月召还朝,以兵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学士兼侍读。 元祐八年,言官黄庆基、董敦逸弹劾苏轼。八九月间,苏轼出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安焘执政,苏轼遭来之邵弹劾,遂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贬所,住在僧舍中。 二年三月,迁居合江亭。 三年,惠州修新桥,苏轼典卖了自己的腰带以资助建设。 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营建白鹤峰新居。五月责授瓊州别驾、昌化軍安置。至四月十七日,苏轼接到命令,遂贬儋州。沿途路經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後上渡船。当时苏辙也被贬谪至雷州,两兄弟恰好相遇于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岛。六月十一日,苏轼告别弟弟,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时无地可住,苏轼就在官舍暂住。不久,当地人为他建了三间房屋,苏轼将其命名为桄榔庵。 元符元年,苏轼在儋州,游天庆观。吴子野来访。蔡京派遣吕升卿、董必等去岭南谋害苏轼兄弟,曾布向皇帝进言不可,救两人免于大难。 二年,琼州进士姜唐佐来到苏轼处学习。 三年(1100年),徙贬所于廉州,随即又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过广州、清远,到英州时,赐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在外军州(即随意选择偏远州郡居住)。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下詔讓蘇軾北還。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行经南安军。正月到虔州,五月到真州。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黄芪,結果病情惡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享年六十四歲。由弟蘇轍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南宋孝宗追贈谥号“文忠”。 蘇軾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蘇軾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變法作為,也不同意舊黨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守舊之舉。儘管新黨一直稱蘇軾為舊黨而藉故追究,但實際上蘇軾亦和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時有衝突,導致他在新舊兩黨之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性格 好美食,创造許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 風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詩風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也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之美:“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回長歎,極富感染力。其书法不拘小節,字形章法佈局俱佳,頗有右軍遺意,唯用筆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紀末更被譽為〈蘭亭序〉、〈祭姪帖〉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朱弁《曲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晚年過海,則魯直亦瞠乎其後矣。」 白稱詩仙,古體絕倫;杜詩律聖,拓宇七言;東坡晚出,各體皆能,無題不作,比配詩神。 詞風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几时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蘇軾的詞風被歸類在「豪放派」,所以與周邦彥的「格律派」大相逕庭。南宋時知名的詞人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詞人,後世將蘇東坡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赋風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書風 苏轼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節,率意為之,二十世紀末被譽為“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畫風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等。 著作 苏轼现存於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应试时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与父亲和弟弟合编的中的40多首诗,最早的一批诗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最早的词则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迹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畫迹有〈枯木怪石圖〉、〈潇湘竹石圖〉等。 題畫作品有〈淨因院畫記〉、〈提憩寂圖詩〉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对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苏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苏文忠公全集》又称《东坡全集》,传世的,至今所见,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分集编订,号称东坡七集本,亦标东坡全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 《艾子雜説》據傳為蘇軾所撰。 家庭 祖父: 蘇序 父親: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界常統稱先秦史為上古史,而將夏代以前的傳疑時代概稱為「遠古」,因此目前一般提到中國上古時代,多指整個先秦時期。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界常統稱先秦史為上古史,而將夏代以前的傳疑時代概稱為「遠古」,因此目前一般提到中國上古時代,多指整個先秦時期。
六月(Jun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女神朱诺,或来自拉丁语詞 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七月(Julius,原名Quintilis):古罗马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凱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Augustus,原名Sextili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为后来屋大维是死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九月(September):拉丁语“第七”的意思。 十月(October):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November):拉丁语“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语“第十”的意思。 調整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回归年,格里曆沿用儒略曆主體做法把一年定为365天,多出时间每四年於二月裡闰一天,平年每年365天、二月28日天;闰年366天、二月29天,同時亦沿用伊希格斯提案的紀元點,即以耶稣诞生年為公元,但有以下微調以減去多出時間: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世紀數被100整除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为闰年。例如16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故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说法,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月平只有2月,为28天(闰年29天)。 参考: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著,长期的平均长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时44分2.8秒 應用歷史 歐美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由于格里曆是教宗颁布的,新教国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国,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采纳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罗马教廷减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历法的时候却减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间的1700年,格里曆不闰而儒略曆闰,二曆相差了1天。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战争的影响,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卡尔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抛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说,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在阿拉斯加,儒略曆1867年10月6日星期五的次日是格里曆10月18日星期五。之所以連續二日星期五是因為美國從沙俄買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時刻”须從“莫斯科時刻”改成“北美時刻”,使得國際換日線從阿拉斯加之東移往其西。 俄羅斯在1917年發生的十月革命(開始於儒略曆10月25日,合格里曆11月7日)後,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918年2月14日星期四。 最後採用格里曆的國家是土耳其,在1926年。 各地啓用公曆之日期對照 括弧內數字表示與格里曆相差天數。另,為了方便顯示與比較差距: 黃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0天(無差異) 綠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0天 紫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1天 紅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2天 藍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3天 紅色字體日期表示「使得差距較先前增加1天」的日期(例如原本僅相差11天,則過了此日期後,差距增加到12天)。 注意除了瑞典的2月30日以外,所有紅色字體日期都是「『100的倍數年份』的2月29日」。 當一個地方由「非黃色背景色」轉為黃色背景色,表示該地方啓用格里曆的日期。 例如,英格蘭及其殖民地在1752年9月14日啓用格里曆(即1752年9月2日的下一天是1752年9月14日)。 伊斯兰教国家仍然使用伊斯兰曆;佛教国家采纳佛教曆,纪元使用佛教纪元,即公元年为佛教纪元釋迦牟尼涅槃年(南传)或年(北传)。 東亞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日本民間常使用公元紀年,政府單位則遲至近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如2019年日本駕照開始使用公元紀年。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進入日本時代,官方採用格里曆。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格里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在臺灣,官話慣稱格里曆為國曆,臺灣話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鲜半岛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 中國大陸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国大陆,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後,仍在台灣地區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外推格里曆 爲了某些目的,格里曆能向啓用前的日期延伸而製作外推格里曆(),但應謹慎使用。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然而,在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 微软公司的编程基础库ATL的类COleDateTime,能处理日期从公元100年1月1日到公元9999年12月31日,但不支援儒略曆,而是使用外推格里曆代替。 格里曆日期與儒略曆日期的差距 1582年: 格里曆10月15日,合儒略曆10月3日以及5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至12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12月20日,合儒略曆12月7日以及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至13日不等於儒略曆日期。 1583年-1699年: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7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0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格里曆3月1日,合儒略曆2月19日,或之後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701年-1799年: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1800年(格里曆沒有閏日,但儒略曆有): 格里曆2月28日,合儒略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曆日期減11日等於儒略曆日期。
49 分鐘 12 秒。在不包含任何世紀平年的間隔期間(例如1900年),日曆每28年重複一次,在此期間,2月29日將在一週的七天中的每一天出現一次,並且僅出現一次。在不包含任何世紀平年(例如 1900 年)的間隔期間,日曆每 28 年重複一次,在此期間2月29日將落在一週七天中的每一天,而且只有一次。一年中的所有其它日期每天正好落四次,一週中的每一天的間隔依次為6年、5年、6年和11年。 中文称谓的演变 清朝时,多用西历称呼公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对外条约中普遍使用“公历”一词,在联合国公约与宣言中,也使用公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采纳了高鲁的建议,当日发布《改用阳历令》,将公历推为“国历”。1月13日,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新旧两曆并存”。 1919年11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卷6第6號发表了《論中國當用世界公曆紀年》,把「約定俗成」的世界通用的紀年,称为「世界公曆」。 1930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其中的民国纪年都给出了对应的公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紀年采用公元(公历纪元)。 格里曆 格里曆又译格里高利曆、格列高利曆、格列高曆、國瑞曆、額我略曆、葛瑞格里曆,也稱基督紀年,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故稱格里曆。 格里曆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及耶穌會神父兼天文學家克里斯托佛·克拉烏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是一个被当今世界最广泛地使用的历法。格里曆是阳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農曆这一中国传统历法是陰陽曆,故格里曆在中文又稱陽曆或新曆。 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长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令到所算出的復活節日期與實際的春分的間隔逐漸增大,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當年定曆以耶穌誕生年開始起算(但考證耶穌大約是公元前4年出生,但曆法沿用至今),稱為「公元」。 月名由來 一月(Januar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门神雅努斯。 二月(Februar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的牧神節。 三月(Mart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 四月(Aprilis):名字来自拉丁語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着春天开始。 五月(Ma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土地女神迈亚,或来自拉丁语詞 maiores(意为「较年长者」)。 六月(Junius):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女神朱诺,或来自拉丁语詞 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七月(Julius,原名Quintilis):古罗马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凱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凱撒的名字“儒略”。 八月(Augustus,原名Sextili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为后来屋大维是死于此月,元老院将此月改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九月(September):拉丁语“第七”的意思。 十月(October):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十一月(November):拉丁语“第九”的意思。 十二月(December):拉丁语“第十”的意思。 調整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回归年,格里曆沿用儒略曆主體做法把一年定为365天,多出时间每四年於二月裡闰一天,平年每年365天、二月28日天;闰年366天、二月29天,同時亦沿用伊希格斯提案的紀元點,即以耶稣诞生年為公元,但有以下微調以減去多出時間: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世紀數被100整除为平年,被400整除的才为闰年。例如16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故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格里曆每月有月大、月小和月平的说法,月大为31天,月小为30天,月平只有2月,为28天(闰年29天)。 参考:朔望月的长度大约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动著,长期的平均长度是29.530588天=29天12小时44分2.8秒 應用歷史 歐美 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只有意大利、波蘭、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用格里曆,日期跳過10日。由于格里曆是教宗颁布的,新教国家予以抵制。直到1752年,大英帝国,包括英格蘭、蘇格蘭、以及現在美國的一部份才采纳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752年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過11日。 值得注意的是,1582年,罗马教廷减去的是10天,而到1752年修改历法的时候却减去了11天的原因是1582年到1752年之间的1700年,格里曆不闰而儒略曆闰,二曆相差了1天。 瑞典在1699年計劃從儒略曆改成格里曆,預定的辦法是取消自1700年至1740年原有的11閏日,以期求漸進在最後將日期與格里曆接軌。在此四十年間,瑞典曆與儒略曆以及格里曆日期將完全不同(此制度明顯足以使得此期間的瑞典事件發生在何日記錄不易的困擾)。更糟糕的是,受大北方战争的影响,此制度施行不佳,1704年及1708年應已排除的閏日仍被使用。此時瑞典曆日期應比格里曆慢8日,但事實上慢了10日。卡尔十二世國王承認漸進改曆沒有見效而抛棄之,但不是直接改用格里曆,而是決定改回儒略曆,方法是1712年2月29日的次日加上2月30日,日期再度比格里曆慢11日。瑞典最後在1753年採用格里曆,就是说,當年儒略曆 2月17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3月1日星期四。 在阿拉斯加,儒略曆1867年10月6日星期五的次日是格里曆10月18日星期五。之所以連續二日星期五是因為美國從沙俄買入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時刻”须從“莫斯科時刻”改成“北美時刻”,使得國際換日線從阿拉斯加之東移往其西。 俄羅斯在1917年發生的十月革命(開始於儒略曆10月25日,合格里曆11月7日)後,以1918年1月24日的命令接受格里曆,也就是儒略曆1918年1月31日 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曆1918年2月14日星期四。 最後採用格里曆的國家是土耳其,在1926年。 各地啓用公曆之日期對照 括弧內數字表示與格里曆相差天數。另,為了方便顯示與比較差距: 黃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0天(無差異) 綠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0天 紫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1天 紅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2天 藍色背景色表示與格里曆相差13天 紅色字體日期表示「使得差距較先前增加1天」的日期(例如原本僅相差11天,則過了此日期後,差距增加到12天)。 注意除了瑞典的2月30日以外,所有紅色字體日期都是「『100的倍數年份』的2月29日」。 當一個地方由「非黃色背景色」轉為黃色背景色,表示該地方啓用格里曆的日期。 例如,英格蘭及其殖民地在1752年9月14日啓用格里曆(即1752年9月2日的下一天是1752年9月14日)。 伊斯兰教国家仍然使用伊斯兰曆;佛教国家采纳佛教曆,纪元使用佛教纪元,即公元年为佛教纪元釋迦牟尼涅槃年(南传)或年(北传)。 東亞 日本在1873年(明治6年)1月1日,以公曆取代傳統天保曆,但年份不使用公元紀年,而使用日本天皇年號紀年:明治元年等於1868年,大正元年等於1912年,昭和元年等於1926年,平成元年等於1989年,令和元年等於2019年,一直至今。日本民間常使用公元紀年,政府單位則遲至近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如2019年日本駕照開始使用公元紀年。 臺灣於1895年(明治28年)進入日本時代,官方採用格里曆。1919年改行公曆新年,但實際上日本人使用格里曆,臺灣人仍慣用農曆。直到皇民化運動期間的1940年2月8日,臺灣總督府公告廢止農曆新年,訂農曆新年起連續五日為「勞動服務週」。1945年後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年份改用民國紀年。1955年,中華民國政府機關恢復農曆新年休假。在臺灣,官話慣稱格里曆為國曆,臺灣話則稱為新曆(sin-li̍k)抑或陽曆(iông-li̍k),農曆為舊曆(kū-li̍k)、陰曆(im-li̍k)、咱人(lán-lâng)的對比。 朝鲜半岛受到日本影響,在1896年1月1日採用公曆。 中國大陸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時,以格里曆取代傳統的農曆,定格里曆為國曆,年份同時採用公元紀年以及民國紀年。民國紀年以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為首年,即民國元年等於1912年、民國二年等於1913年等(公元紀年減1911,即等如民國紀年),「中華民國×年」一般簡稱為「民國×年」、「民×」。但中國不久後進入不同軍閥使用不同曆法的軍閥割據時期。1928年10月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中華民國政府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格里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華民國統治中国大陆,繼續使用格里曆,但僅使用公元紀年。而中華民國退守臺灣後,仍在台灣地區同時使用公元以及民國紀年。 外推格里曆 爲了某些目的,格里曆能向啓用前的日期延伸而製作外推格里曆(),但應謹慎使用。 爲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發生的事件日期仍應以當時採用的儒略曆日期表示,而不應“溯及既往”轉換成外推格里曆。 然而,在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以後才啓用格里曆的國家的事件較有爭議。因為改變啓用格里曆前的歷史紀錄將會荒謬,所以為避免爭議,應註明是哪一種曆法的日期。例如,喬治·華盛頓出生於儒略曆1732年2月11日,合格里曆1732年2月22日,而當時大英帝國用儒略曆。
希伯來曆、佛曆、印度曆(不是印度國定曆)、庫德曆、孟加拉曆、藏曆,還有傳統的中國農曆、日本和曆、越南曆、蒙古曆,再加上古代希臘(參見默冬章)、科利尼、和巴比倫曆都是陰陽曆。也有些在南阿拉伯的古老前伊斯蘭曆是陰陽曆的系統。中國、科利尼和希伯來的陰陽曆或多或少的是追隨著回歸年;而佛曆和印度曆追隨的是恆星年。因此,前三種曆法有季節的想法在內,而後二者則以某個滿月所在的星座來定年,藏曆則受到中國和印度曆的影響。現代學者发现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日耳曼民族也使用陰陽合曆。 全阳历与阴历 伊斯蘭曆的日期與太陽無關,所以是陰曆,而不是陰陽曆。民用版的儒略曆和格里曆都是陽曆,因為它們的日期與月相無關。 閏月的推定 當要確認是否要插入閏月時,一些曆法依賴直接的觀察,一些則比較太陽和月球的黃經度數。夏威夷人則是觀察特定的幾顆恆星和月球的關係。 另一方面,計算的陰陽曆,要累積幾個月才需要插入閏月是有一個固定規則。要建構如此一個曆法原則,回歸年的長度除以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 12.368266…… 轉此個十進位值為連分數的最佳近似值為([12; 2, 1, 2, 1, 1, 17, ...]),所以在下面的清單中列出了朔望月在分子,回歸年在分母的整數的比值: 注意:沒有計算的曆法的年平均長度正好等於真實回歸年的長度。使用不同的曆法有不同的年平均長度和平均的每月長度,所以曆法的月和月球朔望月之間的差距並不等於上面給出的值。 8年的循環(99個朔望月,包括99 - 8 × 12 = 3個閏月)是古雅典曆法使用的八年法()。8年的週期也曾在第三世紀初在羅馬用來計算復活節(或舊的計算法)。 19年的循環(235過朔望月,包括235 - 19 × 12 = 7個閏月)是算數的陰陽曆,也是經典的默冬章。它結合了8年和11年的週期,使誤差逼近於,這個循環可以截斷為11年(跳過包括3個閏月的8年),之後又可以恢復為19年的巡環。默冬章的週期是整數的日數,然而實際的陰曆月並不是整數的日數。它可以適用於一年365.25日,採用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的年平均值。 羅馬從第三世紀至457年,採用84年的週期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島嶼基督教一直沿用至768年,當時的Bangor主教Bishop Elfodd說服他們採用St Augustine's mission改良的曆法。84年的週期相當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包括 4 × 7個閏月)加上8年的週期(包括3個閏月),總共1039個月(包括31個閏月)。這給出的年平均為12.3690476…個月,一個週期為30,681日。但比1,039個朔望月短少1.28日,比84個回歸年超出0.66日,比84個恆星年短少0.55日。 繼默冬章之後的下一個近似值(連分數所產生)所採用的是非常敏感的太陰週期(朔望月)與年,特別是年的數值(例如334年的週期)。其他幾種為特定的目的而定義的一年,其近似值可能更精確:例如,353年的週期,包括130個閏月,總月數為4,366個朔望月(12.36827195…),對北半球的春分年會更準確;611年的週期,包括225個閏月,總數7557個朔望月(12.36824877…)對北半球的夏至年有常好的近似;160年的週期,包括59個閏月,總數1,979個朔望月(12.36875)對恆星年(12.3687462856朔望月)有非常好的近似。 計算閏月 在所有的陰陽曆,都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方法,用近似長度的月和年的日數,獲得插入閏月的粗略頻率:
3個閏月)是古雅典曆法使用的八年法()。8年的週期也曾在第三世紀初在羅馬用來計算復活節(或舊的計算法)。 19年的循環(235過朔望月,包括235 - 19 × 12 = 7個閏月)是算數的陰陽曆,也是經典的默冬章。它結合了8年和11年的週期,使誤差逼近於,這個循環可以截斷為11年(跳過包括3個閏月的8年),之後又可以恢復為19年的巡環。默冬章的週期是整數的日數,然而實際的陰曆月並不是整數的日數。它可以適用於一年365.25日,採用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的年平均值。 羅馬從第三世紀至457年,採用84年的週期計算復活節的日期。島嶼基督教一直沿用至768年,當時的Bangor主教Bishop Elfodd說服他們採用St Augustine's mission改良的曆法。84年的週期相當4 × 19年的卡利巴斯週期(包括 4 × 7個閏月)加上8年的週期(包括3個閏月),總共1039個月(包括31個閏月)。這給出的年平均為12.3690476…個月,一個週期為30,681日。但比1,039個朔望月短少1.28日,比84個回歸年超出0.66日,比84個恆星年短少0.55日。 繼默冬章之後的下一個近似值(連分數所產生)所採用的是非常敏感的太陰週期(朔望月)與年,特別是年的數值(例如334年的週期)。其他幾種為特定的目的而定義的一年,其近似值可能更精確:例如,353年的週期,包括130個閏月,總月數為4,366個朔望月(12.36827195…),對北半球的春分年會更準確;611年的週期,包括225個閏月,總數7557個朔望月(12.36824877…)對北半球的夏至年有常好的近似;160年的週期,包括59個閏月,總數1,979個朔望月(12.36875)對恆星年(12.3687462856朔望月)有非常好的近似。 計算閏月 在所有的陰陽曆,都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方法,用近似長度的月和年的日數,獲得插入閏月的粗略頻率: 年:365.25日,月:29.53日 365.25 ÷ (12 × 29.53) = 1.0307 1 ÷ 0.0307 = 32.57 :在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 32.57 ÷ 12 = 2.7 在閏年之間的年數 一個代表平常月分和閏月的序列是ccLccLcLccLccLccLcL,這就是經典的默冬章(19年7閏)。佛曆和希伯來曆限制閏年只能插入一個閏月;因此在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通常是36個月,偶爾也會只有24個月。由於中國和印度的陰陽曆依據太陽的真實運動,可以插在任何一個月的前面或後面,但通常不會在太陽移動最快的那幾個月(通過近日點的前後,現在大約是1月3日)。這使得兩個閏月之間的正常月數通常大於34個月,而同時較少的月數大約是29個月。 與時間無關的陰陽曆
陽曆 阴历新年 參考 外部链接 陰曆超過1300年世界各地數千年來(英文) 中国日历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國曆/農曆對照表 农历月历
在農業气象学中,陰曆略微不同於农历、殷曆、古曆、舊曆,是指中国傳統上使用的農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農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在古代農業經濟中,春天播種、秋天收耕,本來陽曆應更能反映農業週期,但不少古代曆法都是由月亮算起,一個推測是黑夜中的月亮特別容易觀察,月亮盈虧一目了然,直至天文技術成熟後,他們才能觀察到太陽在曆法中的作用。 参見 阴阳历 陽曆
纪元 (天文学),天文学上的纪元。
纪年,記錄年的方法 纪元系列(Anno),即时战略电子游戏,又译“大航海世紀”。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学者常使用参照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届次来纪年,如公元70年可以记作“”。这项始于公元前776年的泛希腊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为各个独立城邦提供了可以相互识别的纪年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使用奥林匹克纪年。尤西比乌的《编年史》从亚伯拉罕第1241年(公元前776年)开始兼用奥林匹克纪年直至该书所记载的最后一年(公元325年,)。公元394年(),古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废止了这项运动,奥林匹克纪年不再适用。 塞琉古纪年 塞琉古纪年是塞琉古帝国以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所采用的一种纪年方式,很多中东国家公元在前4世纪到公元6世纪间都曾使用该纪年,而东方基督徒直到10世纪仍有使用。该纪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年:当年8月,塞琉古一世重返巴比伦,在亚历山大帝国的亚洲疆土上建立了塞琉古帝国。但根据所用历法岁首的不同,塞琉古纪年元年开始于公元前312年或313年:犹太国历岁首为提斯利月,塞琉古纪年元年相当于公元前313年10月到前312年9月;和犹太教历岁首为尼散月,塞琉古纪年元年相当于公元前312年4月到前311年3月。 执政官纪年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都曾使用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在雅典有九名执政官(Archon),其中统领一般行政事物的执政官任期为一年,被称为名年执政官(Archon Eponymous),各类文书通过标记名年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在斯巴达,每年选举监察官,故可以用他的名字纪年。古希腊史学家往往会同时使用多种方式来纪年,如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的公元前431年,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笔下记作: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执政官皮托多鲁斯执政之年。古罗马时期,有两名执政官,任期也是一年,罗马官方用两人的名字来纪年,如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是尤利乌斯·恺撒和,这一年就被罗马人记作“恺撒与毕布道斯执政年”(the consulship of Caesar and Bibulus)。这种纪年方法一直沿用到公元541年,执政官职务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撤销。 罗马建城纪年 罗马建城纪年(anno urbis conditae,简作AUC、a.u.c.,也作anno urbis,简作a.u.),也称罗马纪年,是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所用的纪年方法之一,“anno urbis conditae”在拉丁文中意为“从建城起”。该纪年的元年,也就是罗马建城年(ab urbe condita)传统上采用罗马史学家蒂托·李维所著《罗马史》中的说法,定在公元前753年。该纪年方法最早由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使用的,岁首定于建城日(4月21日),不过近现代史学家一般假定其岁首与现在的相同。在罗马历和早期的儒略历中都不使用这种纪年,常用的是执政官纪年。文艺复兴时代的编著者常会为他们出版的罗马手稿添加罗马纪年,造成了一种罗马人常用罗马纪年的错误印象。公元年大致等同于罗马建城年(+753-1)。 罗马占领纪年 罗马占领纪年是罗马占领的一些地区作用的纪年方法,既用该地区已经被罗马占领了多少年或罗马在该地区建立统治多少年来纪年。就是其中的一种,西班牙纪年的元年为公元前38年,这一年罗马开始对伊比利亚半岛上被征服的人们征收新的税赋,这标志着罗马统治在西班牙的建立。葡萄牙、阿拉贡、瓦伦西亚和卡斯蒂利亚的官方档案中都曾使用这一纪年,直至公元1381年被公元纪年取代。在整个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德卡波利斯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希腊化城市都使用,其元年是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该地区的公元前63年。
塞琉古纪年 塞琉古纪年是塞琉古帝国以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所采用的一种纪年方式,很多中东国家公元在前4世纪到公元6世纪间都曾使用该纪年,而东方基督徒直到10世纪仍有使用。该纪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年:当年8月,塞琉古一世重返巴比伦,在亚历山大帝国的亚洲疆土上建立了塞琉古帝国。但根据所用历法岁首的不同,塞琉古纪年元年开始于公元前312年或313年:犹太国历岁首为提斯利月,塞琉古纪年元年相当于公元前313年10月到前312年9月;和犹太教历岁首为尼散月,塞琉古纪年元年相当于公元前312年4月到前311年3月。 执政官纪年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都曾使用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在雅典有九名执政官(Archon),其中统领一般行政事物的执政官任期为一年,被称为名年执政官(Archon Eponymous),各类文书通过标记名年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在斯巴达,每年选举监察官,故可以用他的名字纪年。古希腊史学家往往会同时使用多种方式来纪年,如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的公元前431年,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笔下记作: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执政官皮托多鲁斯执政之年。古罗马时期,有两名执政官,任期也是一年,罗马官方用两人的名字来纪年,如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是尤利乌斯·恺撒和,这一年就被罗马人记作“恺撒与毕布道斯执政年”(the consulship of Caesar and Bibulus)。这种纪年方法一直沿用到公元541年,执政官职务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撤销。 罗马建城纪年 罗马建城纪年(anno urbis conditae,简作AUC、a.u.c.,也作anno urbis,简作a.u.),也称罗马纪年,是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所用的纪年方法之一,“anno urbis conditae”在拉丁文中意为“从建城起”。该纪年的元年,也就是罗马建城年(ab urbe condita)传统上采用罗马史学家蒂托·李维所著《罗马史》中的说法,定在公元前753年。该纪年方法最早由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使用的,岁首定于建城日(4月21日),不过近现代史学家一般假定其岁首与现在的相同。在罗马历和早期的儒略历中都不使用这种纪年,常用的是执政官纪年。文艺复兴时代的编著者常会为他们出版的罗马手稿添加罗马纪年,造成了一种罗马人常用罗马纪年的错误印象。公元年大致等同于罗马建城年(+753-1)。 罗马占领纪年 罗马占领纪年是罗马占领的一些地区作用的纪年方法,既用该地区已经被罗马占领了多少年或罗马在该地区建立统治多少年来纪年。就是其中的一种,西班牙纪年的元年为公元前38年,这一年罗马开始对伊比利亚半岛上被征服的人们征收新的税赋,这标志着罗马统治在西班牙的建立。葡萄牙、阿拉贡、瓦伦西亚和卡斯蒂利亚的官方档案中都曾使用这一纪年,直至公元1381年被公元纪年取代。在整个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德卡波利斯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希腊化城市都使用,其元年是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该地区的公元前63年。 小纪纪年 (indiction cycle)是古罗马的一种纪年方式,每十五年一次循环,具体的年份被称为“第1小纪”、“第2小纪”等,但循环是不计数的,需要根据其他信息来确定具体年份。这种十五年周期最初是罗马埃及厘定财产以供征缴农业税和土地税的周期,4世纪开始有文档和事件使用小纪纪年,而且在原先的税政制度改变后很多年仍有使用。埃及、高卢和希腊大部分地区都曾使用这种纪年,其中埃及用至7世纪被穆斯林征服,拜占庭帝国用到1453年覆灭。公元纪年的发明者狄奥尼修斯·伊希格斯曾记载小纪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为:公元纪年加3除以15,所得余数为小纪纪年,其中0视为15。6世纪初,马尔塞里努(Marcellinus)在其编年史中同时采用了小纪和执政官纪年。马里乌主教(Marius of Aventicensis)也在其编年史中采用了小纪纪年。公元年大致等同于第小纪。
即将变量表示成的分量的线性组合与一个已知的随机误差的和。这个表示可以写成矩阵的形式,并利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来分析。 另一种随机矩阵()是指每个元素都是随机变量的矩阵,这些随机变量可以都遵循同一个分布,或各自遵循不同的分布。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全部元素都是相互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随机矩阵。这种随机矩阵在数论和物理中也有应用。 物理学上的对称性及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及其所对应的对称,在现代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量子场论中,基本粒子是由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群所表示,具体来说,即它们在旋量群下的表现。内含泡利矩阵及更通用的狄拉克矩阵的具体表示,在费米子的物理描述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费米子的表现可以用旋量来表述。描述最轻的三种夸克时,需要用到一种内含特殊酉群SU(3)的群论表示;物理学家在计算时会用一种更简便的矩阵表示,叫盖尔曼矩阵,这种矩阵也被用作SU(3)规范群,而强核力的现代描述──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正是SU(3)。还有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KM矩阵):在弱相互作用中重要的基本夸克态,与指定粒子间不同质量的夸克态不一样,但两者却是成线性关系,而CKM矩阵所表达的就是这一点。 量子态的线性组合 1925年海森堡提出第一个量子力学模型时,使用了无限维矩阵来表示理论中作用在量子态上的算子。这种做法在矩阵力学中也能见到。例如密度矩阵就是用来刻画量子系统中“纯”量子态的线性组合表示的“混合”量子态。 另一种矩阵是用来描述构成实验粒子物理基石的散射实验的重要工具。当粒子在加速器中发生碰撞,原本没有相互作用的粒子在高速运动中进入其它粒子的作用区,动量改变,形成一系列新的粒子。这种碰撞可以解释为结果粒子状态和入射粒子状态线性组合的标量积。其中的线性组合可以表达为一个矩阵,称为S矩阵,其中记录了所有可能的粒子间相互作用。 简正模式 矩阵在物理学中的另一类泛应用是描述线性耦合调和系统。这类系统的运动方程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即用一个质量矩阵乘以一个广义速度来给出运动项,用力矩阵乘以位移向量来刻画相互作用。求系统的解的最优方法是将矩阵的特征向量求出(通过对角化等方式),称为系统的简正模式。这种求解方式在研究分子内部动力学模式时十分重要:系统内部由化学键结合的原子的振动可以表示成简正振动模式的叠加。描述力学振动或电路振荡时,也需要使用简正模式求解。 幾何光學 在幾何光學裏,可以找到很多需要用到矩陣的地方。幾何光學是一種忽略了光波波動性的近似理論,這理論的模型將光線視為幾何射線。採用近軸近似,假若光線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很小,則透鏡或反射元件對於光線的作用,可以表達為2×2矩陣與向量的乘積。這向量的兩個分量是光線的幾何性質(光線的斜率、光線跟光軸之間在的垂直距離)。這矩陣稱為光線傳輸矩陣,內中元素編碼了光學元件的性質。對於折射,這矩陣又細分為兩種:「折射矩陣」與「平移矩陣」。折射矩陣描述光線遇到透鏡的折射行為。平移矩陣描述光線從一個主平面傳播到另一個主平面的平移行為。 由一系列透鏡或反射元件組成的光學系統,可以很簡單地以對應的矩陣組合來描述其光線傳播路徑。 電子學 在電子學裏,傳統的或節點分析會獲得一個線性方程組,這可以以矩陣來表示與計算。 很多種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用矩陣來描述。設定為輸入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設定為輸出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出電壓與輸出電流。這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描述為;其中,是2×2矩陣,內有一個阻抗元素、一個導納元素、兩個無量綱元素與。這樣,電路的計算可以約化為矩陣計算。 参见 矩陣論專有名詞表:有關矩陣論所用到的名詞的定義 方块矩阵 矩陣範數 雅可比矩阵 注释与参考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百科全书 历史 MacTutor: Matrices and determinants Matrices and Linear Algebra on the Earliest Uses Pages Earliest Uses of Symbols for Matrices and Vectors 在线书籍 线上矩阵计算器 , a freeware package for matrix algebra and statistics Operation with matrices in R (determinant, track, inverse, adjoint, transpose) J J
更一般的情况是矩阵的元素属于某个环。环是比域更广泛的概念,只要求其中元素能够进行加减法和乘法运算(不一定能定义除法)。给定一个环,中的矩阵之间可以相互加减以及相乘,所以关于矩阵的加法和乘法也构成一个环,称为矩阵环。维方阵的环與左-模的自同態環同構。 若是交换环,則是一个帶單位元的-代數,满足结合律,但不满足交换律。其中的矩阵仍然可以用莱布尼兹公式定義行列式。一个矩阵可逆当且仅当其行列式为环中的可逆元(域上的矩阵可逆只需行列式不等于0)。 矩阵与线性变换 前面已经提到,所有的线性变换都对应着一个中的矩阵。更一般地,给定了基底后,任意两个有限维线性空间之间的线性映射也对应着一个矩阵。设空间和的基底分别是和,那么 对任意 , 矩阵实际上“记录”了中每个基底向量经过变换后得到的中的像在基底下的形式。要注意矩阵的内容取决于基底的选择。可以说,矩阵是线性变换f在特定“角度”(基底)下的“素描”。不同的“角度”下,描述的矩阵是不同的,但这些矩阵都是相似矩阵。与矩阵有关的基本概念都可以用线性变换的层面来解释,比如一个矩阵的转置可以用f的对偶变换来表示。 当矩阵的元素是带单位元的环中的元素时,的-矩阵对应的则是-自由模和之间的-线性变换。的时候,这些-线性变换可以相互复合,因此维的-矩阵环能够与-自同态环同构。 矩阵群 群是比环更宽泛的代数结构,只需要集合配备一个满足结合律的二元运算,即将两个群内元素映射到群内一元素的运算。矩阵群是指矩阵关于矩阵乘法组成的群。显然,只有方块矩阵才能构成乘法群。所有维的可逆方阵构成一个群,称为阶一般线性群。由于群内每个元素都必须是可逆的,任意的矩阵群都必然是一般线性群的子群。 能够在矩阵乘法和求逆矩阵运算下保持的性质都可以用来刻画一定的矩阵群。例如所有行列式为1的矩阵可以构成一个群,称为阶特殊线性群。所有维的正交矩阵,即满足: 的矩阵也构成一个群,称为阶正交群。正交矩阵得名于它在中对应的线性变换具有保角性,也就是说对基本的点积,满足 每个有限群都同构于一个矩阵群。实际上,每个有限群都同构于某个置换群的子群,而每个置换群都同构于一个矩阵群(见置换群的正则群表示)鉴于矩阵群的性质可以通过与矩阵相关的更多手段更好地理解,常常通过研究矩阵群来研究一个有限群。相关的理论称为群表示论。 无限维矩阵 无穷维矩阵可以指行数或列数无穷大,或两者都是无穷大的矩阵。尽管这样的矩阵无法完整写出,但只要知道每行每列的元素的值,仍然可以对它进行矩阵操作和运算。这里矩阵的行数和列数甚至不一定需要是可数集。需要注意的是,无穷维矩阵的乘法涉及到无穷级数求和,因此只有在相关的无穷级数收敛的时候,才能定义矩阵的乘积。无限维矩阵也可以是方块矩阵,定义为行标记集合与列标记集合相同的矩阵(如)。 无限矩阵无法定义通常意义上的行列式,因此可逆矩阵不一定是方块矩阵,同理,酉矩阵也不一定要是方块矩阵。 空矩阵 空矩阵是指行数或列数为零的矩阵。空矩阵的定义可以完善一些关于零维空间的约定。包括约定一个矩阵与空矩阵相乘得到的也是空矩阵,两个和的空矩阵相乘是一个的零矩阵(所有元素都是零的矩阵)。0×0的空矩阵的行列式约定为1,所以它也可以有逆矩阵,约定为它自己。 分塊矩陣 分塊矩陣是指一個大矩陣分割成“矩陣的矩陣”。舉例,以下的矩陣 可分割成4個2×2的矩陣 。将矩阵分块可以使得矩阵结构清晰,在某些时候可以方便运算、证明。两个大小相同、分块方式也相同的矩阵可以相加。行和列的块数符合矩阵乘法要求时,分块矩阵也可以相乘。将矩阵分块相乘的结果与直接相乘是一样的。用分块矩阵求逆,可以将高阶矩阵的求逆转化为多次低阶矩阵的求逆。 应用 矩阵在许多领域都应用广泛。有些时候用到矩阵是因为其表达方式紧凑,例如在博弈论和经济学中,会用收益矩阵来表示两个博弈对象在各种决策方式下的收益。文本挖掘和索引典汇编的时候,比如在TF-IDF方法中,也会用到文件项矩阵来追踪特定词汇在多个文件中的出现频率。 复数可以用实系数的2×2矩阵表示: 这种表示法与复数的加减法、乘法都相兼容。比如,2×2的旋转矩阵可以用来表示模长为1的复数,一个向量乘以此旋转矩阵可以视作一个复数乘以该模长为1的复数。对四元数也有类似的矩阵表达。 早期的密码技术如希尔密码也用到矩阵。然而,矩阵的线性性质使这类密码相对容易破解。计算机图像处理也会用到矩阵来表示处理对象,并且用放射旋转矩阵来计算对象的变换,实现三维对象在特定二维屏幕上的投影。多项式环上的矩阵在控制论中有重要作用。 化学中也有矩阵的应用,特别在使用量子理论讨论分子键和光谱的时候。具体例子有解罗特汉方程时用重叠矩阵和福柯矩阵来得到哈特里-福克方法中的分子轨道。 图论 图论中可以用矩阵描述一个有限图。这个矩阵叫做相关矩阵的邻接矩阵,记录了图的每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连接。对简单图来说,邻接矩阵的元素只取两个值:0和1,第-{zh-cn:行; zh-tw:列;}-第-{zh-cn:列; zh-tw:行;}-上取值为0,表示没有从第个顶点连到第个顶点的边,取值为1则说明有。如果是一般情况的话,第-{zh-cn:行; zh-tw:列;}-第 -{zh-cn:列; zh-tw:行;}-上的取值是从第个顶点连到第j个顶点的边的数目。距离矩阵则是表示图中各顶点之间距离的矩阵。在研究互联网等复杂网络的时候,邻接矩阵常常会是稀疏矩阵。因此网络理论中有专门研究稀疏矩阵的方面。 数学分析 在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中,对二阶偏导数存在的函数,可以定义其海森矩阵: 。 严格来说,仅当函数在某一点上的二阶偏导数存在,才能定义这一点上的海森矩阵。海森矩阵给出了函数在这一点的变化率方面的信息。当给定的点是函数平稳点(即函数在这一点上的一阶偏导数都是0)时,就需要利用海森矩阵来查看函数在这一点周围的增长特性。多元函数在点的泰勒展开是: 如果函数在点x的一阶偏导数都是0,那么,所以函数在x附近的变化率取决于海森矩阵的性质。如果是正定矩阵,那么函数在点x取得局部最小值,如果是负定矩阵,则函数在x取得局部最大值。在这类情况下,关于函数f的条件最优化问题可以转变为关于海森矩阵的二次规划问题。 矩阵在多元函数微积分中的另一个应用是雅可比矩阵。函数在某一点x上的一阶偏导数存在时,可以定义它在这点上的雅可比矩阵: 。如果,而又是满秩矩阵(秩等于)的话,根据反函数定理,可以找到函数在x附近的一个局部的反函数。 偏微分方程理论中,二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可以根据最高次偏导项系数构成的矩阵的正定性分类。假设有一个二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 并假设 记矩阵。如果矩阵是正定或负定矩阵,那么就称方程为椭圆形偏微分方程;如果不可逆,就称为抛物形偏微分方程,如果可逆而且恰有个特征值同号,就称为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其它情况下也称为超双曲形偏微分方程。不同类型的方程解的形式也不一样。 用数值方法解偏微分方程时更需要用到矩阵。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有限元方法,在求解各种物理中遇到的偏微分方程时广泛使用。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简单”函数的线性组合来“逼近”偏微分方程的精确解。这些“简单”函数通常是指将求解区域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块”后,仅在某一“小块”上非零的分段线性函数。选定了网格和“简单”函数后,可以求解关于刚度矩阵的方程得到近似解。有限元理论中证明了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近似解将随着网格趋于精细而弱收敛到精确解。 概率论与统计 概率论中常用到随机矩阵,即-{zh-cn:行; zh-tw:列;}-向量是概率向量(即所有的元素都在0和1之间,并且加起来等于1的向量)的矩阵。随机矩阵可用来定义有限概率空间中的马尔可夫链。设随机变量是某个马尔可夫链在时刻的状态,所有可能的状态称为状态空间,那么随机矩阵则记录了假设已知的可能情况下做各种取值的可能性。的第-{zh-cn:行; zh-tw:列;}-第-{zh-cn:列; zh-tw:行;}-上的元素表示当的时候,的可能性。的第-{zh-cn:行; zh-tw:列;}-记录了从转移到各种状态的可能性。所以叫做时刻的转移矩阵。如果马尔可夫链的转移矩阵不随时刻变化,则称为齐次马尔可夫链。这时马尔可夫链的吸引态可以通过计算转移矩阵的特征向量得到。 统计学中也会用到各种不同的矩阵。描述统计学中常常需要用矩阵的形式来描述数据样本,显得更为紧凑。几个随机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表示它们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了它们相互间的关联程度(但不绝对)。 统计学中用到矩阵的另一个地方是线性回归中的最小二乘法分析。当观测到随机样本时,线性回归法的目标是希望找到以下的线性关系: 即将变量表示成的分量的线性组合与一个已知的随机误差的和。这个表示可以写成矩阵的形式,并利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来分析。 另一种随机矩阵()是指每个元素都是随机变量的矩阵,这些随机变量可以都遵循同一个分布,或各自遵循不同的分布。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全部元素都是相互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随机矩阵。这种随机矩阵在数论和物理中也有应用。 物理学上的对称性及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及其所对应的对称,在现代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量子场论中,基本粒子是由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群所表示,具体来说,即它们在旋量群下的表现。内含泡利矩阵及更通用的狄拉克矩阵的具体表示,在费米子的物理描述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而费米子的表现可以用旋量来表述。描述最轻的三种夸克时,需要用到一种内含特殊酉群SU(3)的群论表示;物理学家在计算时会用一种更简便的矩阵表示,叫盖尔曼矩阵,这种矩阵也被用作SU(3)规范群,而强核力的现代描述──量子色动力学的基础正是SU(3)。还有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阵(CKM矩阵):在弱相互作用中重要的基本夸克态,与指定粒子间不同质量的夸克态不一样,但两者却是成线性关系,而CKM矩阵所表达的就是这一点。 量子态的线性组合 1925年海森堡提出第一个量子力学模型时,使用了无限维矩阵来表示理论中作用在量子态上的算子。这种做法在矩阵力学中也能见到。例如密度矩阵就是用来刻画量子系统中“纯”量子态的线性组合表示的“混合”量子态。 另一种矩阵是用来描述构成实验粒子物理基石的散射实验的重要工具。当粒子在加速器中发生碰撞,原本没有相互作用的粒子在高速运动中进入其它粒子的作用区,动量改变,形成一系列新的粒子。这种碰撞可以解释为结果粒子状态和入射粒子状态线性组合的标量积。其中的线性组合可以表达为一个矩阵,称为S矩阵,其中记录了所有可能的粒子间相互作用。 简正模式 矩阵在物理学中的另一类泛应用是描述线性耦合调和系统。这类系统的运动方程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即用一个质量矩阵乘以一个广义速度来给出运动项,用力矩阵乘以位移向量来刻画相互作用。求系统的解的最优方法是将矩阵的特征向量求出(通过对角化等方式),称为系统的简正模式。这种求解方式在研究分子内部动力学模式时十分重要:系统内部由化学键结合的原子的振动可以表示成简正振动模式的叠加。描述力学振动或电路振荡时,也需要使用简正模式求解。 幾何光學 在幾何光學裏,可以找到很多需要用到矩陣的地方。幾何光學是一種忽略了光波波動性的近似理論,這理論的模型將光線視為幾何射線。採用近軸近似,假若光線與光軸之間的夾角很小,則透鏡或反射元件對於光線的作用,可以表達為2×2矩陣與向量的乘積。這向量的兩個分量是光線的幾何性質(光線的斜率、光線跟光軸之間在的垂直距離)。這矩陣稱為光線傳輸矩陣,內中元素編碼了光學元件的性質。對於折射,這矩陣又細分為兩種:「折射矩陣」與「平移矩陣」。折射矩陣描述光線遇到透鏡的折射行為。平移矩陣描述光線從一個主平面傳播到另一個主平面的平移行為。 由一系列透鏡或反射元件組成的光學系統,可以很簡單地以對應的矩陣組合來描述其光線傳播路徑。 電子學 在電子學裏,傳統的或節點分析會獲得一個線性方程組,這可以以矩陣來表示與計算。 很多種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用矩陣來描述。設定為輸入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入電壓與輸入電流。設定為輸出向量,其兩個分量為輸出電壓與輸出電流。這電子元件的電路行為可以描述為;其中,是2×2矩陣,內有一個阻抗元素、一個導納元素、兩個無量綱元素與。這樣,電路的計算可以約化為矩陣計算。 参见 矩陣論專有名詞表:有關矩陣論所用到的名詞的定義 方块矩阵 矩陣範數 雅可比矩阵 注释与参考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百科全书 历史 MacTutor: Matrices and determinants Matrices and Linear Algebra on the Earliest Uses Pages Earliest Uses of Symbols for Matrices and Vectors 在线书籍 线上矩阵计算器 , a freeware package for matrix algebra and statistics Operation with matrices in R (determinant, track, inverse, adjoint, transpose) J J
採用 聯合國採用公元(BCE 和 CE)而非基督纪元(BC 和 AD)。本身信仰基督新教的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也支持使用公元做為紀年,他也指基督教人士可以將 CE 理解為「Christian Er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公元曆法做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獨自的紀年傳統,稱民國紀年。 清朝时,多用西历称呼公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对外条约中普遍使用「公历」一词。現今臺灣官方及民間仍普遍沿用「西曆」或「西元」作為習慣翻譯。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民國紀年,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中國大陸改稱「公元」,以昭明其是「國際共同」,避免「西方獨用」之義。 參見 0年
和 AD)。本身信仰基督新教的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也支持使用公元做為紀年,他也指基督教人士可以將 CE 理解為「Christian Er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公元曆法做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獨自的紀年傳統,稱民國紀年。 清朝时,多用西历称呼公历,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对外条约中普遍使用「公历」一词。現今臺灣官方及民間仍普遍沿用「西曆」或「西元」作為習慣翻譯。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民國紀年,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中國大陸改稱「公元」,以昭明其是「國際共同」,避免「西方獨用」之義。 參見 0年 闰年、置閏 农历、生肖 天干、地支、干支 节气、年号、中国历史年表 公历、纪元、纪年 阳历、阴历、阴阳历、历法
1至0法 一种更罕见的方法是将公元历纪元开始的年份分组,以产生从以1结尾的年份到以0结尾的年份的连续年代,其中1-10年被描述为“第一个年代”,11-20年为“第二个年代”,以此类推,保证了每个年代均为10年。 1-0法还是支持2001年为千禧年的群体所使用的方法,这种分组法将2000年视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并且2000年虽然属于2000年代但不属于21世纪。 民调 YouGov于2019年12月2日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向美国13,582名成年人提问,“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何时开始和结束?” 结果显示,64%的人回答“下一个十年”将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到2029年12月31日结束(0至9法);17%回答“下一个十年”将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到2030年12月31日结束(1至0法);19% 的人回答说他们不知道。
年代的划分为依照公元纪年,如果某一年能被10整除,那么当年及此后9年(若公元前则为之前9年)共10年称为1个年代,即XXX0年到XXX9年为一个年代。 表达法 0至9法 最广泛使用的年代命名方法是根据年份的共同十位数字分组,从以0结尾的年份到以9结尾的年分为一组。例如,从1960年到1969年的时期是1960年代,而时期从1970年到1979年是1970年代。有时会只提到十位数部分( 六十年代、60s或sixties,以及七十年代、70s或seventies),一般这种提法均指20世纪的年代。但是,这种对十年进行分组的方法不能应用于西元前后的两个年代,按照这种定义,0年代和前0年代均只有9年,10年离前10年只差18年而非20年。 以这种方式将十年称为年代的方法实际上直到19世纪后期才变得普遍。 1至0法 一种更罕见的方法是将公元历纪元开始的年份分组,以产生从以1结尾的年份到以0结尾的年份的连续年代,其中1-10年被描述为“第一个年代”,11-20年为“第二个年代”,以此类推,保证了每个年代均为10年。 1-0法还是支持2001年为千禧年的群体所使用的方法,这种分组法将2000年视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并且2000年虽然属于2000年代但不属于21世纪。
Chr.,「nach Christus」(基督後);紀元前,v. Chr.,「vor Christus」(基督前)。 参考文献 参见 公历 公元纪年 紀元 年代學
Cristo」(基督前)。 法語:紀元後,ap.J-C,「Après Jésus-Christ」(基督後);紀元前,av.J-C,「Avant Jésus-Christ」(基督前)。 德語:紀元後,n. Chr.,「nach Christus」(基督後);紀元前,v. Chr.,「vor Christus」(基督前)。 参考文献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逐步统一既有的华文译名,审定新人物、事物的华文译名,编制译名表、术语表,协助政府部门(含法院)审定译名手册,收集著名人物、公司、机构和建筑物的华文译名,再转发给参与机构,以及在《联合早报》网推出统一译名网站,供公众查阅。2014年,通讯及新闻部成立全国翻译委员会,取代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并接管其原有职能。 对于外国人名、地名(马来西亚、印尼除外),新加坡媒体一般采用新华社的译名。对于存在地区词差异的词语,新加坡媒体可采用东南亚国家的特有或常用译名。新加坡特有的华语用词(含当地英语名词、马来语名词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推广华语理事会于2019年建立的电子版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政府、商业、议会和法律术语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新加坡政府的政府词汇译名网站、新加坡国会网站和新加坡法院网站。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 菲律賓 菲律賓華人目前尚未有統一華文譯名的組織,因此各華報用的譯名可能不同。 美國 美國地名、人名官方译名,一般以美語發音音譯,可参考美国政府网站, 如。 特别准则 佛教 英国地名、政治人物官方译名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又譯「-{查理三世}-」。《BBC》繁體中文網、英國在台辦事處使用「-{查爾斯三世}-」。英國駐華大使館使用「-{查尔斯三世}-」。英國駐港總領事館使用「-{查理斯三世}-」。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
漢化譯名 漢化譯名,即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名譯成類似漢式姓名。先取外文姓氏的最顯著發音,再後接名字部分的顯著發音,組成傳統中式人名。 译名标准差異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組織專家學者,為世界50多種語言制定漢字譯音表。 外国地名、人名、企业机构名等,均可在提供的历史资料库中所包含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国际译名”栏目中查询。 对於外国地名,可以参照2017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编《世界地名译名词典》和1998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并可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录》和知识出版社1988年编辑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无现成译名可循的地名,根据地名委员会的《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及国家标准GB/T 17693《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音译。 外国民族名、语言名可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和商务印书馆的《世界民族译名手册》。 外国人名,优先参照新华社译名室编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所附的“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其次可参照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针对各个语种的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等。以上均未收录的人名,可根据新华社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音表》中相应语言的译音表音译。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科学技术名词的翻译和规范。可通过其主办的“术语在线”网站进行规范术语的查询。 台灣 台灣對外國地名的翻譯參照國家教育研究院(前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最新版為2014年第四版)。台湾对于外国人名的译法并无统一标准。虽然官方通讯社中央通讯社编有《标准译名录》,但并无规范统一使用。一些台湾媒体会采用中央通讯社的译法,但也有媒体自行另起译名。 香港 香港關於英國政治人物為了顯得親民,會由相關部門將譯名譯成中式名字,如「彭定康」、「麥理浩」、「葛量洪」、「司徒拔」等。 香港足球評述界其實意識到用英語拼讀非英語名字譯名,這種做法並不妥當。2013年,香港足球評述員協會舉辦「你知道我在講『佢』嗎?」球員譯名研討會,與會者基本上贊成「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的原則,但是認為實行這項原則非常困難。 新加坡 1968年,新加坡文化部开始成立华文译名统一委员会等机构,负责规范街名、政府部门、职衔名称等本地专有名词的华文翻译,但直至1980年代末期,华文媒体仍然缺乏协调,选用的译名也不一致。有见及此,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加坡广播局等机构的代表于1990年成立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逐步统一既有的华文译名,审定新人物、事物的华文译名,编制译名表、术语表,协助政府部门(含法院)审定译名手册,收集著名人物、公司、机构和建筑物的华文译名,再转发给参与机构,以及在《联合早报》网推出统一译名网站,供公众查阅。2014年,通讯及新闻部成立全国翻译委员会,取代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并接管其原有职能。 对于外国人名、地名(马来西亚、印尼除外),新加坡媒体一般采用新华社的译名。对于存在地区词差异的词语,新加坡媒体可采用东南亚国家的特有或常用译名。新加坡特有的华语用词(含当地英语名词、马来语名词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推广华语理事会于2019年建立的电子版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政府、商业、议会和法律术语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新加坡政府的政府词汇译名网站、新加坡国会网站和新加坡法院网站。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 菲律賓 菲律賓華人目前尚未有統一華文譯名的組織,因此各華報用的譯名可能不同。 美國
嘉德勳章 (2023年) 語錄 "My anxiety is this: not that this community's autonomy would be usurped by Peking, but that it could be given away bit by bit by some people in Hong Kong." 翻譯:「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 出自:彭定康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1996年10月2日) "Now, Hong Kong people are to run Hong Kong. That is the promise. And that is the unshakeable destiny." 翻譯:「現在香港人將治理香港,這是個承諾,也是個不容動搖的命運。」 日期:1997年6月30日 "At a time most people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the aim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should to be bring the whole community together, but it seems appallingly divisive to use anachronistic common law charges in a vengeful pursuit of political events which took place in 2014. 翻譯:「當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團結社會時,港府卻使用過時的普通法控罪,報復性地起訴發生在2014年的政治事件,令到社會嚴重分裂。」 日期:2019年4月9日 部份著作 (中文譯作《東方與西方:彭定康治港經驗》,內容關於管治香港殖民地最後五年) (中文譯作《非一般外交家》) (中文譯作《香港日記》) 大眾文化 《港督最後一個保鑣》:1996年電影,由Noel Lester Rands飾演彭先生,影射彭定康。 《香港亂噏》:2009年政治戲仿節目,由劉錫賢扮演肥棚,模仿彭定康。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中文譯作《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由時報文化出版) 英國廣播公司提供的簡歷 牛津大學提供的簡歷 紐卡素大學提供的簡歷 楊瀾專訪彭定康(註:文中有部份筆誤)
儘管受到北京方面的強烈反對,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仍然成功在1994年6月30日獲民主派佔優的立法局通過,並在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落實。北京終止「直通車」,不讓1995年當選的立法局議員過渡到特區立法會,另組「臨時立法會」。彭定康自宣佈政改方案以後,任內再沒有被邀請與中共領導人會面。 1996年10月2日,彭定康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他在施政報告的最後一章提到對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的憂慮,彭定康說:「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這番話被認為道出了很多香港人最深層的焦慮,港人不僅要面對外部的壓力,還有來自香港內部的背叛。一位常駐香港的美國記者Hugo Restall在2012年直言香港正被一個日漸腐敗與缺乏責任心的地方精英統治,而他們背後則是一個威權體制,彭定康的這番話因此越來越多被引用。香港特區政府在2019年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引發過百萬人上街抗議,但特區政府聯合親政府派系繼續在立法會推動二讀草案,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在報章撰文指「港人要求撤回條例聲音嚮亮及清晰,林鄭政府和親中建制派選擇站在中央,有權力的一方,與中央合力斷送享有的自主權」,他認為彭定康對香港前景感到憂慮的預言已經應驗。 其他革新 彭定康在1993年廢除了立法局副主席一職,並終止了由總督出任立法局主席和當然議員的做法,改由立法局議員互選產生主席。結果原副主席施偉賢當選,成為首位由議員互選產生的立法局主席。 另外,彭定康任內積極起用香港華人出任要職,以便為香港主權移交作銜接準備。在1993年11月,他以公務員事務司陳方安生接替霍德,成為首位華人布政司。其後又在1995年9月以庫務司曾蔭權接替麥高樂,成為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前主要官員除了律政司一職仍然由英國人馬富善擔任外,其餘全部已經全數改為香港華人出任。 策略性排污計劃 除了改革立法局選舉,彭定康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議推行富爭議的策略性排污計劃,即淨化海港計劃的前身。 策略性排污計劃原本打算收集本港污水到昂船洲作中央處理,然後再以深海管道排放出大海。工程原定在1997年4月完成,但因為技術問題和承建商爛尾而一再拖延,遲至1997年方才展開第一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在2001年完成,政府耗費高達83億。由於工程被批評為浪費金錢和非必要,第二期工程在1999年10月被董建華宣佈暫緩執行。 為落實策略性排污計劃,立法局曾在1994年通過在財政儲備中撥出68億,成立污水處理營運基金,並計劃向工商業收取排污費以支付第二期工程。但實行兩年後,營運基金已虧損達50億元,政府迫於無奈下在1998年3月31日結束基金,並改由政府補貼。 經濟繁榮 彭定康任內雖然出現了移民潮,傳統英資又有撤離的跡象,但香港經濟仍然發展蓬勃,其中以樓市和股市最為顯著。在1993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0,000點並以10,228點收市。而在同年4月1日,彭定康又成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以確保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雖然主權即將移交導致香港前景不明朗,中國政府又企圖藉阻礙香港機場核心計劃以圖阻攔香港政制改革方案,使新機場動工延遲及造價上漲,但新機場等多項基建在動工後的工程進展大致順利,成功拉動香港經濟在前景不明朗下保持成長,工資亦穩步上升。此外,香港在彭定康任內成為全球第八大貿易地區。 船民問題 香港政府早在1991年開始推行「有秩序遣返計劃」,遣返越南船民,計劃最初為自願性質,但是因為效果不彰而轉為分批實施強逼遣返。基於不滿遣返等問題,船民曾在難民營爆發多次暴動。當中在1994年4月,白石難民營爆發暴動,滋事船民更在難民營內放火,結果警方與懲教署動員1,000多人清場。 彭定康曾表示希望在1995年能遣返所有越南船民,但未能達到。其後,他又表示希望在主權移交前完成遣返。彭定康又指出,即使港府未能如期在主權移交前完成遣返,船民亦不會因此取得英國、英聯邦國家或美國的居留權。越南船民問題要遲至2000年才圓滿結束。 新機場餘波 前任港督衛奕信提議的新機場工程於1992年正式動工,最初計劃原定於1997年中完成,後來工程延至1995年5月動工,38個月後才完成,彭定康更曾表示希望在主權交接後能夠從新機場離開香港,但事與願違,新機場未能如期在主權移交前竣工,而要與新界西另一工程三號幹線郊野公園段一併在1998年竣工,彭定康遂在主權移交前夕指出新機場可以媲美「埃及艷后的嫁妝」,留給特區政府,他的這番言論曾引起不少反響。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府擔心「玫瑰園計畫」會花光香港的儲備,因此中國政府曾與英國政府在1991年達成協議,表示港府須留下不少於250億元儲備予特區政府,而彭定康離開香港時,一共留下了逾3,000億元財政儲備。英國國家檔案館在2017年解密的文件顯示,在1992年的機場融資安排談判之中,中方將香港建設新機場與彭定康提出增加立法局直選議席聯繫起來,中方企圖透過妨礙機場核心工程的融資阻攔增加議會民主成分的改革。 親民作風 彭定康雖然日常溝通都使用英語,理應與一般香港市民有語言上的隔膜,但彭定康到社區巡視時卻能與市民打成一片,主動走入民眾之中,和街坊熱情握手,令一般市民都不會覺得他高高在上或是遙不可及。彭定康在任港督期間,他的親民作風大受市民歡迎,例如他在落區視察民情期間,曾經到涼茶鋪飲用涼茶。在巡視中環時,曾走入泰昌餅家品嚐蛋撻,而他在往後的日子,仍有與餅家的店東維持書信來往。彭定康在1995年巡視長沙灣期間,遇到住在長沙灣幸福街臨時房屋區的居民抗議,有居民更送上有老鼠的老鼠籠投訴臨屋區的環境衛生惡劣,但彭定康仍親自到臨時房屋區與居民對話,之後彭定康決定於1997年前清拆大部分臨時房屋區,將居民遷至中轉房屋。 彭定康每次發表施政報告後,都會親自出席電台節目,接聽聽眾透過電話發表的提問,又公開出席答問大會,親自面對市民質詢。彭定康落區面對民眾及親自回應市民質詢,籍此建立開放和向公眾負責的親民形象,他的親民作風,後來亦為不少政界人士所模仿。 彭定康任內亦積極提高香港的福利,但國務院港澳辦常務副主任陳佐洱卻在1995年抨擊他這樣做會使福利開支過高,最終使香港「車毀人亡」。無論如何,香港浸會大學在1997年3月13日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62%的受訪者贊同彭定康的表現,民望比他在1992年剛剛上任時高,彭定康在5年間的民望走勢屬難得的「低開高收」,而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同期的支持率有53%,但到董建華在2005年離任時的民望已下跌至47.9%,而其後上任的多位特首,包括曾蔭權、梁振英及林鄭月娥,雖然各特首在上任時的民望不俗,但其後卻每況愈下,香港大學民意調查顯示歷任特首在任期後期的民望都不如彭定康在離任之時。 香港主權移交 1997年6月30日,彭定康在香港總督府門前接過總督旗。傳統上香港總督卸任時,會乘坐坐駕在香港總督府前的行車路繞圈三周,表示將來重臨舊地,但是彭定康的坐駕只繞圈兩周就離開。7月1日香港時間凌晨零時零分,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彭定康向倫敦政府發出最後電報:「我已交出政府的管治權。天佑女皇。彭定康」他出席完香港主權交接儀式後,與家人陪同皇儲查理斯乘坐皇家遊艇HMY不列顛尼亞號,由HMS漆咸號護送離開香港。 卸任香港總督以後 離開香港後,彭定康-{}-和家人到了法國南部休息,並且出版了《東方與西方》(East and West)一書,記述他五年香港總督任期內,對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價值觀的分歧和衝突上的個人觀點。 卸任香港總督後,彭定康在1998年獲女皇伊利莎伯二世頒贈名譽勳位,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自1998年至1999年出任根據《貝爾法斯特協定》而設立的北愛爾蘭治安獨立委員會(通稱彭定康委員會)主席。1999年9月9日,委員會提交一份名為《新開始:北愛爾蘭的治安》(通稱彭定康報告)的報告,提出了175項象徵性和實質的建議,包括將皇家阿爾斯太警察更名為北愛爾蘭警察局。 1999年,彭定康獲得委任為歐盟委員會的兩名英國代表之一,專門負責外交關係。自2000年1月23日至2004年11月22日在普羅迪委員會中任職,彭定康以歐盟外交專員的身份在2002年4月訪問中國,除了訪問上海和北京等地,又到過北京的中共中央黨校發表演說,而且獲得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和中國公安部長賈春旺等人的熱情款待,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亦專門在中南海與他會談。雖然彭定康在2004年獲得提名角逐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但是由於得不到法國和德國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另外,彭定康是網站中外對話的編輯委員會成員,該網站主要關注中國的環境議題。 彭定康在1999年獲得聘任為紐卡素大學校監,在2003年獲得選任為牛津大學校監。2005年,彭定康獲得冊封為終身貴族,晉身上議院,其封號為倫敦里奇蒙自治市巴斯,巴斯的彭定康男爵。2005年9月,彭定康獲得多倫多大學梅西學院頒贈卓越榮譽學位,而這個學位只會向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監頒授。另外,多倫多三一學院大學向彭定康頒授了榮譽博士學位。2005年9月29日,彭定康發行了回憶錄,名為《彭定康:非一般外交家》。 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接連地受到已故主持人吉米·薩維爾涉嫌恋童及錯誤報道保守黨前司庫麥卡爾平為恋童犯的醜聞所影響,彭定康於11月26日接受訪問時承認,英國廣播公司,充斥着一群支取高薪及辦事效率低的官僚,令到高層人員對節目質素的注意力不足。與此同時,資深員工權責界線不清,出現了「過度管理」的問題,員工需要自我批判。然而,他同時暗示將會爭取連任英國廣播公司信託基金主席,備受英國傳媒批評。 2014年4月27日,彭定康因感到胸部疼痛,在醫院接受「微創外科搭橋手術」及植入支架。因此,彭定康以健康理由,辭去BBC信託基金會主席職位,即時生效。 對主權移交後香港的評論 2013年11月,彭定康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指出,港府無可避免在政策上要給予市民更大的話語權。「你不能只給市民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決定權,但另一方面就不容許他們決定誰去清理垃圾、子女如何受教育和醫療政策怎樣實行。」他又用「風中吐痰」的英文諺語作比喻,「任何人嘗試阻擋民主發展,只會白費氣力(spitting in the wind)」。他又說,香港經濟的自主性如被削弱,不但會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信北京會明白,香港失去這些自由會對香港和內地也會做成損害。他在訪問中又說,香港目前存在一些擔憂的聲音,認為內地政府和機構削弱了香港的一些自主性(There have been worries expressed in Hong Kong that there has been some erosion of Hong Kong’s independence by mainland agencies and organizations)。他稱不知道這是否屬實,如果屬實,則肯定是令人關切的。彭定康回顧五年港督生涯時,指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英國沒有早點執行《中英聯合聲明》中的部分內容,特別是有關選舉的部分」,他說當年花費了太多時間,就一些中方無可能認同的範疇與之談判,而不是直接就那些範疇採取行動。他重申,《中英聯合聲明》列明香港和英國需要保持經濟和文化聯繫,強調「英國有這個利益和責任,我們絕不應忘記」。 2014年3月20日,彭定康出席一個牛津大學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合辦的活動,表示不希望外界將他當成香港事務的「球證」,他對《基本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自由民主的看法過往如此,今日如是,將來亦不會改變。另外,彭定康訪港期間,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踏進中英聯合聲明簽署30週年,他指香港情況頗佳但並非完美,過去數年民主發展甚至受到壓迫,認為英國人離開香港前可以為政改做得更多。彭定康強調,政治與經濟自由緊扣,當其中一種自由受蠶食,另一種必受影響。彭定康在訪問提到曾有英國國會議員向他引述港商的意見,指香港一直很好,直至彭定康把政治帶進香港。彭定康說罷即拍了拍額頭,一臉無奈,說「這些人究竟從哪裏來?政治可是所有受過教育的群體的一部分」。 2014年7月,彭定康批評《一國兩制白皮書》干預香港司法獨立。他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說:「在法治制度下,法官是獨立的,不應被質疑受到指示或因某些政治考量而被逼放棄對程序公義和何謂合法的看法。」彭定康又稱,當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是中國和英國的國際協議,保障香港50年不變,包括香港人所享的自由。他稱,若香港人認為《中英聯合聲明》受到質疑或破壞,向中英兩國表達關注是完全合理,亦有權提出抗議。 2014年9月,即中國全国人大常委会決定香港2017年普選辦法後不久,彭定康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英國有道德及政治道義責任為香港普選問題發聲,確保中國履行《中英聯合聲明》承諾,保證香港五十年不變。他又認為,英國政府評論香港事務,並非挑釁,而是責任,不應該因為擔心有經濟上的後果而封口,並促請英國政府發聲,支持香港人追求民主。彭定康指出,當中國官員批評英方評論香港事務,他們忽略了英國亦對條約背負五十年義務,兌現不了這承諾,顯然是不光彩的。彭定康相信英國政府遲早會就北京的決定表態,這樣並非挑釁、而是責任,他不相信這真的會引致商業上報復,這些考慮也不應凌駕英國的聲譽。他最後提到1997年離港前,曾探訪一間精神病院,一名病人問他為何一個號稱是世上最古老民主的國家,沒有徵詢市民意見,就將香港交給另一個政治體制的國家?當時他的助手說很奇怪,一條最清醒的問題,竟然來自一位精神病人,彭定康指當時的確承諾過他會有民主,英國應該繼續履行這承諾。對此,中國政府以嚴厲措詞批評英方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及香港政改。 2014年10月,彭定康在佔領中環啟動後,呼籲特區政府就政改問題展開真正的諮詢,又批評北京政府在容許香港自治的問題上食言。彭定康說,香港當局應該與示威者對話代替催淚彈和胡椒噴霧,應該展開新一輪政改諮詢,而且是真正的諮詢。彭定康又說,香港回歸前,中英政府有協議,香港民主化步伐是香港自治範圍的事,但現在北京違反承諾。他說香港整個局面處理得十分差,令人質疑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是否認真落實《中英聯合聲明》。對於外國勢力煽動的說法,他認為這是侮辱港人,參與示威的很多是年輕人,他們是在捍衞獲得承諾的事。彭定康相信,六四鎮壓不會在香港重演,因為中國政府關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以及國際形象,不會瘋狂到派出軍隊鎮壓。 2014年11月,彭定康出席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就《中英聯合聲明》在香港的實施情況聽證會,彭定康表示香港警隊被譽為世界頂尖的警隊之一,但他們被用作政策的替代品。彭定康認為香港的問題是嚴重缺乏領導才能,因為很多事情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有能力去做,例如說服示威者展開談判,暫時結束佔領,重返校園或工作。彭定康認為年輕人害怕被人偷去未來,提及黃之鋒曾說過爭取民主,三十年後黃之鋒兒子不需要爭取民主。 2015年6月,彭定康接受《蘋果日報》訪問。彭定康相信,政改方案被否決,香港民主也不會走入死結,他有信心香港終有一天有民主。彭定康表示要在法治下維持開放經濟,是不可能沒有政治後果的。香港作為一個自由城市,具備多元化的軟件硬件,卻只欠選舉自己政府的能力,這個情況不會長此下去。彭定康對當前因政改造成的兩極分化局面,不認為是英國人的責任,認為北京要負責;或者,香港有些政治領袖要負責,而非如他們經常堅稱英國要負責。 2016年2月,彭定康於專欄網站Project Syndicate撰文,以「The Closing of the Academic Mind」為題,指自己可能是世上擔任大學校監最多的人,他舉例指任港督時,已是本港各大學校監。他透露當年曾不滿兼任校監安排,認為應由大學自行選出校監,但各校不容許。他續稱大學是自由的堡壘,教學不應受政府干預,指這是世界級學府條件。他指大學應推廣思想衝擊,但這令大學對專制政府造成危險,現時本港及內地大學的自由正受專制政府威脅。彭定康指中共在內地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學術自由打壓,封殺大學教導西方價值,只教馬克思主義,但揶揄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不了解馬克思,對列寧卻很清楚。他呼籲西方國家多關注中國及香港大學情況。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中英聯合聲明》,彭定康指其保障的言論自由、大學自主受極大威脅。他估計不少學生參與佔領運動爭取民主,令港府要大學就範,更指背後涉及北京旨意。他稱近來銅鑼灣書店五人被帶走,已可見中方對聯合聲明的態度。 2016年11月,彭定康訪港6天。他在第二天出席外國記者協會午宴,指香港民主在主權移交後的20年內的發展步伐比想像中慢。彭亦主動提到港獨及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問題,指港獨在現有憲制下不可能發生,提倡港獨的人士不應與爭取香港民主混為一談,因為港獨思想會沖淡市民對民主的支持。對於立法會宣誓風波,他認為宣誓為一項重要、莊嚴的程序,又引用英國議會有議員拒絕效忠英女皇的例子,顯示沒有宣誓的議員都無法順利進入議會,擔當議員職務。翌日彭定康在酒店與余若薇、馬世民、馬斐森共同出席由公民實踐培育基金主辦的「香港管治 禮崩樂壞」論壇,談及香港管治,認為更換政府是民主社會的一個重要原素。他強調香港的成功基石在於法治,並受到中英聯合聲明保障。對於銅鑼灣書店事件,他表示無法想像此事會在香港發生,更不解為何國際社會的關注度甚低。在離港前,彭定康在香港大學出席學生論壇討論2047年香港問題,他相信香港會在未來數十年內得到普選,更多次強調此次訪港之行是不想讓香港走向港獨的錯誤道路,相信民主理念比坦克更為重要,並勉勵香港學生應放棄港獨想法,繼續為香港爭取民主。他沒有直接評論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表現,僅指一個不聆聽民意的政府,讓民眾感到憤怒是可以理解的。行政長官應代表香港人面對北京,而不是代表北京面對香港人。 2017年1月,彭定康在節目《Newsnight》中表示,英國與中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並已向聯合國備案,承諾會維護香港權益至2047年。可是,不少港人並未感到英國有曾真正的為了承諾和責任站起來,令他感到遺憾的。他又批評,英國為了對華貿易而在政治上「向中國叩頭」的說法是一派胡言,只是擔心未來,有人為了從未實現的貿易協議而放棄國格,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令英國在國際上顏面盡失。他指出,英國管治香港的最後10、15年時間,應推行更多民主,如香港有多5至10年的民主經驗,中國政府將更難令香港民主進程倒退,「我強烈認為我們已令這一代爭取民主人士的父母失望,如再令這些孩子失望,將會是個悲劇。」6月時,彭定康指出香港三權分立中「立法」一環出現倒退,港人沒有得到1990年代獲允許的民主。 2019年6月,彭定康拍片主動提及逃犯條例修訂事宜,質疑香港特區政府將管治權交予中聯辦。 2019年10月,彭定康接受英國天空電視台訪問,批評特首林鄭月娥訂立《禁止蒙面規例》是「瘋狂」的做法。林鄭隨後被問及此事時,反問彭定康如果類似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國家,他會如何處理。而事實上,彭定康在卸任港督後,曾經處理纏繞北愛爾蘭的警政問題,他領導的獨立委員會深入研究當地警民關係破裂的底因,在平衡各持份者要求之後,建議重組北愛警隊、成立獨立具實權的監警機構等,最後這次改革被國際上視為重建警隊信譽的典範之一。而林鄭月娥明顯不知道彭定康有這方面的經驗,更被笑稱是「找對了人」。 2020年5月20日,彭定康接受香港外國記者會視像訪問時說,港人並非反對中國、並非不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分,認為部分港人希望繼續實行原本承諾的「一國兩制」,他不希望年輕人因為警察的暴力,而衍生更多暴力,又指現時香港所有事,看似由中央決定,他感到極度擔憂。 2020年5月21日,彭定康对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港區国安法》发表看法,认为如果香港实施国安法,是“令人发指的行为”,是对香港自治的全面攻击。 2020年6月,彭定康加入英國非政府組織香港監察成為贊助人。 2020年7月,彭定康接受CNBC訪問時,指林鄭月娥是香港歷史上「一個十分令人失望的內奸式人物(Quisling,二戰時挪威公認的賣國賊)」。 2022年2月,彭定康狠批歷任香港特首,包括當時在任的特首林鄭月娥,自己或家人都持有英國護照,而被迫害的年輕人卻沒有。繼任的每一位香港特首,不是自己有外國護照,就是家人有外國護照,每一位都是。這些人都是叛徒,包括警隊裡面的人也是,執行迫害任務的人有英國護照,但被迫害或關押的人卻沒有。 2023年3月,彭定康接受網上媒體綠豆訪問時表示為香港現狀感到憤怒和傷心,指「香港本應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地方,看到它被一種殘暴的意識形態和一群叛徒所摧毀,讓人感到非常沮喪。」他又讚揚移民英國的香港人為英國作出貢獻,自己樂於與他們同行。 個人生活 彭定康平時的嗜好包括網球和園藝。另外彭定康曾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吉百利(卡夫食品旗下公司,已經私有化)出任獨立非執董。 家庭 彭定康與太太彭林穎彤(Lavender Thornton Patten)在1971年結婚及育有3女: 長女彭潔思(Kate Patten,1973年—) 次女彭麗思(Laura Patten,1974年—) 三女彭雅思(Alice Patten,1980年—),職業為演員,曾經在印度寶萊塢發展,2006年參演倫敦西區劇院的《哈姆雷特》,同年在印度电影《芭萨提的颜色》中担任女主角。 此外,彭定康擁有兩隻諾福克㹴犬,分別名喚威士忌和蘇打。 榮譽 樞密院顧問官 (1989年)
科举长路 元好问在追随郝天挺学习六年以后,从二十岁起,“下太行、渡大河”,开始了各处游历的“觅官”生涯。他从十六岁开始赴试起,应举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断。二十一岁时,他的叔父元格病逝于隴城任所,元好问自此结束了游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元好问的长兄元好古惨遭杀害,时年二十五岁的元好问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貞祐四年(1216年),元好问风闻蒙古军又将南下,举家至河南避乱。这个时期的元好问目睹战乱四起,写下了不少悲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詩。元好问自二十岁始赴长安应试,直到二十八岁已经参加过数次科举,但并没有得到好的成绩。二十八岁时赴汴京以诗文谒见当时的禮部尚書趙秉文。后者对《箕山》《琴台》等大为賞識,“以为近代无此作也”。元好问遂名震京師。然而这时候的元好问由于仕途不顺,已经流露出对科举做官的懊恼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诗作尽管反映了游历所见的苦难情形,但仍然朝气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负。二十八岁后,仕途不顺的他如同从做官的迷梦中清醒过来,此时的诗作中如“一寸名扬心已灰,十年长路梦初回”(《示崔雷社诸人》)、“无端学术与时背,如瞽失相徒怅怅”(《雪后招邻舍王赞子相饮》)已经表露了这样的情怀。 1218年春,二十九岁时的元好问移居嵩山。这时元好问感到理想难以实现,在思想上处于低潮,但这也为他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契机。他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现实的事情中去,开始经营生计,关注农民生活,写出了一系列贴近农民,反映农民情感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对时政的影射。元好问一生的作品中较少这种题材的诗歌,它们也比较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 仕隐十年 三十二岁至四十二岁的十年是元好问人生的第二阶段。艰难的时势使得充满爱国情怀的元好问无法彻底放弃做官的理想。在这种矛盾的困扰下,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進士及第,但当时主考官赵秉文因滥放及第被贬官,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三年后,元好问在赵秉文及楊雲翼着力劝说下应选宏辞科,中选后召任国史院编修。 在之后的几年中,元好问实际上处于时仕时隐的状态。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变时局,成就一番事业,另一方面又逐渐认识到官场黑暗,厌倦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使得元好问思想上的矛盾不断加深。元好问任国史院编修不久便辞官出京。后来曾经担任镇平县令(1226年)和内乡县令(1227年),又因为母亲过世而离官。三年后(1231年)服丧期满,迁任南阳县令。不久后诏至汴京,任尚书都省掾。这一年他的妻子张氏病逝。然而对于元好问来说,接下来的天兴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军两次围困汴京,这时元好问又升至尚书省左司都事。同是天兴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儿也早夭。五月,赏识提携他的赵秉文逝世。蒙古军第二次围城时,金哀宗率兵弃城突围。汴京城内粮食已绝,米价暴涨,百姓多有饿死,已经发展到食尸甚至食人的地步。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帅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军,自封鄭王。 蒙古军占领汴京后,崔立自认为救活了京城百万民众,曾要求元好问等文人为其立碑颂德。元好问等文臣视崔立为叛贼,不愿落笔,另一方面又恐为崔立所害,于是找到未有官职的文士刘祁来撰碑文。刘祁在后来回忆中记载他起初也坚辞不就,后来元好问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为起草碑文,由元好问修改后,刻为碑文。之后元好问又向耶律楚材上书,举荐一批知名文士,请求后者予以保护。此两件事令元好问被质疑其“气节”问题,在以后一直困扰着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问作为金朝官员被押解出汴京。五月,元好问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 国破归隐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秋,元好问被元政权长期拘管於聊城(今屬山東),天兴三年(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即1234年2月9日),哀宗自杀,金朝灭亡。两年后(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四年。金朝的灭亡与人民的惨状对未能将国家于危难中挽救的元好问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责,由此招来的毁谤更令他积郁难排。这个时期元好问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脱。然而这种悲痛沉郁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问在诗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丧乱诗”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五十岁时,元好问回到故乡忻州。这时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厌世之感,甚至认为“读书误人多”,要后代学耕耘种树,也不要学读书。他开始信奉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元好问在行动上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回到故乡后,元好问开始四处奔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大毅力编写亡金野史。他首先编成《中州集》,以诗志史,同时收集散佚的诗歌。他还编写了《南冠录》,记载元氏列祖列宗言行录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迹。这两本书元好问在聊城时便开始撰写,对后来的《金史》有很大影响。后来又编有《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杂编》。元好问在故乡筑起“野史亭”,可见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护文学作品与文献,使金朝的文学源流不因国亡而中断。他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並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 元好问晚年一方面致力于金朝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开始立馆讲学。他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学生众多,并称为“龙山三老”。六十三岁时,元好问与张德辉北上觐见忽必烈,说服忽必烈接纳尊信儒学的成功,并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国。 元宪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繫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张乡韩岩村)。 诗文 元好问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此外著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遺山樂府》三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问的诗词可以说是金元两代诗词的代表。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清代刘熙载评论:“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 元好问的诗,依其风格变化,大致可划分成早年、金亡前后和晚年三个时期。早期的诗作中保留了浓厚的宋诗色彩。随着元好问生活阅历的丰富,随着国家危难深化,他开始逐步形成独有的刚健、质朴、沉郁、悲慨的诗风。金亡前后的诗,融唐入宋,风格醇厚天然,既讲求意境,又不避议论。他的丧乱诗最能体现他激越而悲慨的风格。诗篇内容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直追老杜,堪称一代「诗史」。而晚年的元好问诗风趋于老成,语言更朴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愤怒和激动。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八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其詩學上承東坡,好取具有風骨、摒除兒女之情的凌雲健筆。對於華豔的南方文學較多貶抑、對北方文學則頗有表彰。特別是受到禪學的影響,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風格。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在今本《金史》中多採其說法。 参见 杜甫 全真教 赵翼 元严 元好问墓 郝经
元好问的诗,依其风格变化,大致可划分成早年、金亡前后和晚年三个时期。早期的诗作中保留了浓厚的宋诗色彩。随着元好问生活阅历的丰富,随着国家危难深化,他开始逐步形成独有的刚健、质朴、沉郁、悲慨的诗风。金亡前后的诗,融唐入宋,风格醇厚天然,既讲求意境,又不避议论。他的丧乱诗最能体现他激越而悲慨的风格。诗篇内容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直追老杜,堪称一代「诗史」。而晚年的元好问诗风趋于老成,语言更朴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愤怒和激动。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八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其詩學上承東坡,好取具有風骨、摒除兒女之情的凌雲健筆。對於華豔的南方文學較多貶抑、對北方文學則頗有表彰。特別是受到禪學的影響,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風格。 今存词377首,艺术上以苏、辛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当为金代词坛第一人。散曲仅9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具有开创性。《续夷坚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在今本《金史》中多採其說法。 参见 杜甫 全真教 赵翼 元严 元好问墓 郝经 注释 参考书籍 外部链接 陈学霖:〈元好问《壬辰杂编》探赜 〉。 高桥幸吉:〈元好问与道教 〉。 高桥幸吉:〈元好问和元结 〉。 宋人和宋詞--元好問 金朝進士 金朝官员 金朝词人 元朝詞人 元朝历史学家 元朝作家
自我證明 科學教育 倫理學 社會認識論 批判理論 美德認識論 科學哲學 美學 后现代主义 後結構主義 經驗理性論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蔡政宏:〈知道如何是知道如此的一種嗎?〉 Cheng-hung Tsai:The Structure of Practical Expertise Cheng-hung Tsai:The Metaepistemology of Knowing-How 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 Epistemology Introduction, Part 1 and *Part 2 by Paul Newall at the Galilean Library. Marjorie Clay (ed.), Teaching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Council for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6. Boufoy-Bastick, Z. (2005). Introducing 'Applicable Knowledge' as a Challenge to the Attainment of Absolute Knowledge. Sophia Journal of Philosophy, 8, 39-51.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from Analysis, Vol. 23, pp.
在详细考虑知识的定义之前,区分「相信」的具有轻微不同意义的两个含义是很必要的。第一个含义是在某事缺乏足够证据时仍相信它的真实性。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可以在意识到自己找不到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相信 幽灵或一些类似的现象。一个人可能会说“我知道行公路没有坐飞机安全,但我就是不相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 第二个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着认为其是正确的。相信一件事就是单纯透过思考。哲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时运用的就是这种相信。这里的逻辑是,一个人想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有人说「我知道A,但我不相信它是真的。」再假設「甲知道A」代表「甲認為A是知識」之下,依認識論對知識的定義,此陳述是矛盾的。 知识与信仰及观点不同。某人声称他相信一件事是事实,当然他有可能犯错误。对于知识却不是这样的。例如,小明认为一座桥是安全的并试图通过它,不幸的是,小明的重量使桥坍塌了,我们可以说小明「相信」桥是安全的,但他错了。但我们不能说他「知道」桥是安全的,因为桥并不安全。如果一件事想成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這裡也就觸及另一思辨哲學領域本體論的部分,並必須確認桥每一次都安全或不安全,實際上,也是不可能完全"有效"確知的,原因是人類尚無法"測得"宇宙所有不可見粒子(因子)。 故而信仰(英語:Faith)與相信(英語:Believe)不同,信仰是即使普遍經驗顯示是錯的,但憑著信仰與累積的「特殊經驗」或「個人經驗」等「超自然經驗」,卻「繼續相信」下次會轉變為對的,顯示出「偶發狀況」或一連串持續性地「偶發狀況」。 同样的,两个人可以「相信」相互矛盾的两件事,但他们不能「知道」相互矛盾的两件事。例如,小明可以「相信」桥是安全的,而同时小刚相信它不安全。但他们不能同时知道两件相互矛盾的事,而持定信仰的人卻能同时知道两件相互"矛盾反合"的事,為「反合性」,簡單理解即是既「反常識性」又「合理則性」,因為小明可能體重較輕,小刚可能體重較重,或是小明過橋時可能「剛好」有強烈上升氣流,小刚過橋時可能「剛好」有強烈下降氣流...。這種現象往往具備無法重複性,無法做第二次驗證,因為,橋已經斷了、或是快斷了...,所以都只能是「剛好」或「偶發狀況」,顯出人類認知的極限或有限,若是在物理界方面的現象則例如:波粒二象性。 在基督教神學中,觀察人認識(神)的四個向度區塊分類: 区分知道与能不能做 若小丽说:“自由式”(捷泳)是最快的游泳姿势。游法是摆动双腿,及手臂向前面划出近圆状。” 依小丽的说话来看,小丽可能具有相关自由式的知识并真的会游自由式。若小丽的知识单是从百科全书中得来,她就没有游自由式的技能。换句话说她有命题性知识,却没有任何过程性知识;也就是知道理论,但不会做。 所謂過程性知識有各種稱法:程序性知識、知道如何、實踐知識、踐行知識、行動知識。關於實踐知識的一個哲學討論是:知道如何(knowing-how)是知道如此(knowing-that)的一種嗎? 证实的理论 反理性主义 有些试图证实知识的方法是非理性的,他们拒绝承认证实必须遵从逻辑或推理。虚无主义开始是一种唯心主义政治哲学,但有时会被重定义为知识不可证实这一明显荒谬的理论,这一论调的荒谬之处在于它自相矛盾地声称人「知道」知识不可能,但也许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自相矛盾也许并不重要。 神秘论利用非理性的手段来到达相信,并认为相信的事物就是知识。例如,根据自己的情感而认定某事的真实性被认为是认识论神秘主义,而透过推论逻辑和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则不是。一个人相信某事存在只凭个人的愿望就是一个例子。撕着菊花花瓣并念着:“他爱我/他不爱我”也是一个例子。此例中的神秘主义体现在女孩首先假设了撕花瓣的方法有预言的能力而不需要理性的证据。在这两个例子中,人们的相信不透过理性的手段证实。神秘主义并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神秘主义。 理性 如果一个人不拒绝理性,但仍认为知识不能被证实,他就被叫做怀疑论者。怀疑论者认可推理,因此他们可以用逻辑论证他们的观点,因此他们有更坚实的哲学基础。 例如,根据后推理论,我们可以要求任何陈述的证实。如果证实以陈述形式存在,我们可以再要求这个陈述被证实,如此下去。这似乎导致了无止境的后推。 想验证每一步的论证是否令人满意是不可能的,这样一连串的论证就导致了怀疑主义。 另外,我们可以声称有些陈述不需证实。认识论的历史大半部分演绎着针锋相对的哲学观点争论某一种知识有着特殊地位的故事。这种观点叫做基础主义。 我们也可以认为一陈述必须被另一陈述支持这一假设是误导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入后推的怪圈。融贯主义认为一陈述不可以被其他知识的一个小小子集而证实,而应该被整个集合证实。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如果与这个系统中所有知识相统一,就可以说它被证实了。这既避免了后推的怪圈,也不用特别指出某一陈述的特殊地位。 分析及综合陈述 有些陈述看起来只要人们理解了它的含义就不需要任何证实。例如“我父亲的弟弟是我的叔叔”。哲学家将这样的陈述叫做「分析式」,更确切地讲,就是宾语的概念包含在主语里。如上面的例子,叔叔(宾语)的概念包含在我父亲的弟弟(主语)中。数学陈述通常是分析式的。 为了将分析性概念扩展到关系命题以适应数理逻辑的要求,规定如一命题的分析性仅来自其形式(即逻辑词项的意义),则此命题为句法分析命题。如:所有的单身汉是单身汉。如一命题的分析性不仅来自其形式,也来自非逻辑词项的意义,则该命题是语义分析命题。如: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的。语义分析命题可以透过定义替代转变为句法分析命题。如将单身汉定义为“未婚成年男子”,替代得到句法分析命题“所有的未婚成年男子都是未婚的。” 综合陈述,主语与谓语相互独立。如:“我父亲的弟弟超重”。 由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有学者否认语义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存在明确划分,或干脆否认存在语句分析命题。另有学者认为应当以连续的命题序列代替传统对分析与综合的截然两分。 休谟已意识到这样的分别,但这种分别是康德清楚地提出的,后来由弗雷格给出了更明确的形式。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指出「分析式」陈述没有表达任何观点,也就是没有告诉人们新的东西。虽然他们不需要证实,他们也不具有知识性。 认识论流派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注重经验的作用,认为知识是人类经验的产物,特别是感官所感知的经验。一些流派排除了数学和逻辑等一些学科,认为这些学科无需满足这种条件。 经验主义与科学有密切关系。虽然科学的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学上科学怎样和为什么起作用引起了争论。科学方法一度因为其保证科学实验的成功而被人所钟爱,但现在科学哲学所遇到的问题使人们更加偏向于融贯主义。 经验主义经常与实证主义相混淆,但后者更强调人对现实的看法,而不是人在现实中的经验本身。 观念主义 观念主义认为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观念构造。乔治·贝克莱、康德及黑格尔持不同的观念主义观点。 三個世界理論 波普爾的三個世界認為知識世界與物質世界和心靈世界一樣真實,波普爾認為知識之所以為客觀實體,在於其可以影響世界一(客觀物理世界),雖然要透過世界二(心靈主體). 朴素实在论 朴素实在论属于直接实在论的分支,认为知觉能够直接提供关于客体真实存在的觉知(awareness)。客体遵从物理法则,且在无论是否有观察者时都保有他们的所有属性。客体由物质构成,占据着空间且具有如大小,形状,材质,气味,味道,颜色等属性,且这些属性通常能被正确地感知。 现象论 现象论从乔治·贝克莱的观点“感知到的便是存在的”中发展而来。根据他的观点,我们不能认为我们看到的事是独立于我们感官存在的个体。他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感官本身。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者相信有并不来自感官经验的前知或先天思想。这一点可从很多经验中看出。这些思想可能来自于人类脑的结构,或者它们独立于大脑存在。如果它们独立存在,当它们达到一个必要的复杂程度时就能够被人类所理解。 理性主义者的观点可以被浓缩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这里怀疑论者可以看到他们怀疑这一单纯的行为暗示着有怀疑者存在。斯宾诺莎建立了其中只有上帝一件事物的理性体系。莱布尼兹建立了一个有无限多他的「单子」的体系。 具象主义 具象主义或表象实在论,与朴素实在论不同,只可以感知到它的表现。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世界及事物并不是它们本身,只是内在的虚拟现实的复制品。所谓的感官之纱使我们不能直接感知世界。 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是艾茵·蘭德的认知理论,与朴素实在论相类似。她也认为我们透过感官从外在世界获得知识。客观主义未经加工的感觉信息会自动地被大脑融入感知的对象,这时意识去感知信息,而不是以任何方式创造或发明。一旦我们意识到两个实体彼此相像,而与其他不同,我们就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种类,这个种类可以将同种类的所有实体囊括,这样我们的意识就可用一个词将本无限的实体包含。客观主义拒绝纯粹的经验主义,它认为我们可以借助客观的概念而超越感官的层次。它也不承认纯粹的 具象主义和理想主义,它认为我们感知到的才是现实,谈论感知不到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的理论 现在的认识论理论以基础主义及融贯主义做基础。 苏珊·哈克(Susan Haack)试着将这两种学说融入她的,她透过调和这两种理论而使她自己的理论更为可信。她的理论呈现在《证据与置疑:认识论的重建》(Evidence and Inquiry: Towards Reconstruction in Epistemology)一书中。 依靠主义包括依靠经常发生的事来做预测。(如,一个会说俄语的人可以用俄语来证实自己)。 这里有两种可靠证实的方法。 外在的(可靠,如:医生替我检查) 内在的(不可靠,如:依靠我内在器官的感觉)。 参见 元認識論 知識 獲得知識的方法 常識 哲學 形而上學 本体论、本原 科學哲學 理性 證據主義 自我證明 科學教育
1964年:白必圖,巴西足球运动员 1965年:瓦莱丽·特里耶维勒,法國政治記者 1965年:阿達馬·巴羅,甘比亞政治人物,現任甘比亞總統 1966年:朱約信,台灣歌手 1966年:雷有暉,香港组合太極樂隊成員 1966年:陳雅倫,香港女演員、歌手 1968年:華倫·艾利斯,英國漫畫家、小說家、編劇 1969年:羅曼·庫圖佐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1970年:妮古拉·斯特金,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 1971年:西田尚美,日本女演員 1974年:馬赫夏拉·阿里,美國男演員 1975年:相川七瀨,日本女歌手 1976年:小田切讓,日本男演員 1976年:京,日本音樂家、Dir en grey成員 1977年:佐伯日菜子,日本女演員 1979年:Eric,韓國男子偶像團體神話成員 1979年:瓦倫蒂諾·羅西,義大利世界摩托車錦標賽職業賽車手 1980年:陈重名,马来西亚男子羽毛球运动員 1981年:壽里,日本男演員、模特兒 1982年:文彼得,香港足球運動員 1982年:李珉廷,韓國女演員 1982年:卢佩·菲亚斯科,美國嘻哈歌手、音樂製作人 1983年:戴維斯,台灣男子籃球歸化球員 1983年:胡蝶,中國電視主播 1983年:艾潔妮絲·迪恩,英國模特兒、歌手 1985年:森惠,日本女性創作歌手 1987年:香椎由宇,日本女演員 1987年:三浦涼介,日本男演員 1988年:張繼科,中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 1988年:毛曉彤,中國女演員 1988年:金秀賢,韓國男演員 1989年:伊丽莎白·奥尔森,美国女演員 1990年:徐冬冬,中國女演員 1990年:威肯,加拿大歌手、詞曲作家、唱片製作人 1991年:呂星辰,中國女演員 1991年:沙布納姆·納西米,阿富汗裔英國社會活動家、政治評論家 1993年:李亦喬,香港女演員 1994年:金聖柱,中國、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NIQ成員 1994年:熊谷健太郎,日本男性聲優 1994年:艾娃·麥斯,阿爾巴尼亞裔美國女歌手、詞曲作家 1995年:松岡茉優,日本女演員 1996年:小松菜奈,日本模特、演員 1996年:李烈音,韓國女演員 1997年:目黑蓮,日本男子偶像團體Snow Man成員 1998年:徐榮柱,韓國男演員 2003年:-{zh-hans:布赖恩·菲亚贝马;zh-hk:拜恩·費亞比馬;zh-tw:布萊恩·菲亞貝馬;}-,挪威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4年:仲村星虹,日本女性偶像 生年不詳:吉岡麻耶,日本女性聲優 生年不詳:都築真紀,日本編劇、漫畫家 逝世 1279年:阿方索三世,葡萄牙國王(1210年出生) 1391年:約翰五世,東羅馬帝國皇帝(1332年出生) 1457年:-{于}-謙,明朝重臣,官至兵部尚書(1398年出生) 1665年: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波兰军事家(1599年出生) 1755年:愛新覺羅允禵,原名胤禎,康熙帝第十四子,恂郡王(1688年出生) 1892年:亨利·沃爾特·貝茲,英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探險家(1825年出生) 1904年:克勞德·鮑斯-雷昂,英國貴族,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爾和金霍恩伯爵(1824年出生) 1970年:裴頓·勞斯,美國生物學家(1879年出生) 1970年:爾敏·巴奈,印尼作家(1908年出生) 1956年:梅格納德·薩哈,印度天文物理學家(1893年出生)
zh-cn:巴厘岛; zh-hk:峇里島; zh-sg:峇厘岛;}-飛往臺灣的中華航空676號班機,因重飛失敗於中正國際機場附近墜毀,造成202人罹難。 21世紀 200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生效,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出生 1032年:宋英宗赵曙,北宋皇帝(1067年逝世) 1222年:日莲,日蓮宗创立者(1282年逝世) 1304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元朝皇帝(1332年逝世) 1497年:菲利普·梅兰希通,德国哲學家(1560年逝世) 1556年:藤堂高虎,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武將、大名(1630年逝世) 1664年:尼古拉·法蒂奧·丟勒,瑞士數學家、自然哲學家、天文學家(1753年逝世) 1778年:約翰·科爾本,英國陸軍軍官,第一代西頓男爵(1863年逝世) 1822年:法蘭西斯·高爾頓,英國博學家(1911年逝世) 1893年: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蘇聯元帥(1937年逝世) 1909年: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約旦國王(1972年逝世) 1909年:理察·麥當勞,美國企業家,世界首家及最大連鎖速食企業麥當勞創辦人之一(1998年逝世) 1916年:楊文明,越南共和國軍事、政治人物,越南共和國總統(2001年逝世) 1921年:华国锋,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2008年逝世) 1931年:高倉健,日本男演員(2014年逝世) 1933年:夏夢,香港電影女演員(2016年逝世) 1937年:尤里·馬寧,俄羅斯數學家(2023年逝世) 1941年:金正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元首,前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2011年逝世) 1948年:秦煌,香港男演員 1950年:陳志遠,台灣音樂創作人(2011年逝世) 1958年:麗莎·洛林,美國女演員(2023年逝世) 1960年:鍾楚紅,香港女演員 1960年:遠山光,日本漫画家 1962年:伊藤俊人,日本男演員(2002年逝世) 1963年:李修平,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 1964年:劉青雲,香港男演員 1964年:白必圖,巴西足球运动员 1965年:瓦莱丽·特里耶维勒,法國政治記者 1965年:阿達馬·巴羅,甘比亞政治人物,現任甘比亞總統 1966年:朱約信,台灣歌手 1966年:雷有暉,香港组合太極樂隊成員 1966年:陳雅倫,香港女演員、歌手 1968年:華倫·艾利斯,英國漫畫家、小說家、編劇 1969年:羅曼·庫圖佐夫,俄羅斯陸軍少將(2022年逝世) 1970年:妮古拉·斯特金,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 1971年:西田尚美,日本女演員 1974年:馬赫夏拉·阿里,美國男演員 1975年:相川七瀨,日本女歌手
两湖平原指跨越湖北和湖南二省为主,包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广大平原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三峡以东、大别山以南。有荆江、汉江、湘江、沅江、资水、澧水等大小河流穿过。因大部分处在湖北和湖南而得名。两湖平原湖泊众多,著名的有洞庭湖、洪湖等。河网密集,土地肥沃。重要城市有武汉市、长沙市、荆州市、岳阳市、株洲市、湘潭市、宜昌市、益阳市、常德市、仙桃市等等。京广线、汉丹线、焦柳线、沪昆线等数条铁路在此通过。两湖平原盛产棉花、油菜、水稻等作物,武汉是该地区最大城市。 参考文献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羅馬 (萊索托),非洲國家萊索托的城鎮 羅馬 (紐約州),美國紐約州奧奈達縣的一座城市 羅馬 (德克薩斯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喬治亞州),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秘魯),秘魯阿斯科佩省的一個鎮 羅馬 (瑞典),瑞典哥特蘭島上的一座城市 羅馬 (波斯尼亞),波斯尼亞的一個鎮 其他 罗马号战列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義大利戰艦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西南部的鎮 羅馬 (萊索托),非洲國家萊索托的城鎮 羅馬 (紐約州),美國紐約州奧奈達縣的一座城市 羅馬 (德克薩斯州),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喬治亞州),美國喬治亞州的一座城市 羅馬 (秘魯),秘魯阿斯科佩省的一個鎮 羅馬 (瑞典),瑞典哥特蘭島上的一座城市 羅馬 (波斯尼亞),波斯尼亞的一個鎮
外部链接 胡適紀念館 胡適研究中心 新意文化网—胡適专刊 胡適研究文庫目錄 余英时:〈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 〉。 楊貞德:〈胡適愛國主義中「國界」與「是非」的抉擇 〉。 楊貞德:〈進化與自由──胡適自由主義中的歷史觀及其意涵 〉。 楊貞德:〈胡適科學方法觀論析 〉。 罗志田:〈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 〉。 罗志田:〈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 〉。 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 〉。 周質平:〈張弛在自由與威權之間: 胡適、林語堂與蔣介石 〉。 周質平:〈胡適與馮友蘭 〉。 周質平:〈胡適與梁漱溟 〉。 周質平:〈“难进”“易退”的胡适大使岁月述论 〉。 周質平:〈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 〉。 周質平:〈胡适论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 葉其忠:〈理解與選擇——胡適與康納脫的科學方法觀比論〉。 黃克武:〈胡適與赫胥黎 〉。 王晴佳:〈胡適的“中國文化大使”之路──以1917—1937年《紐約時報》報導為中心 〉。 王晴佳:〈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 〉。 翟志成:〈被弟子超越之後——胡適的馮友蘭情結〉。 翟志成:〈文化激進主義 vs.文化保守主義:胡適與港臺新儒家 〉。 汪榮祖:〈胡適、吳宓和愛情——兼論私情與公論 〉。 周昌龍:〈胡適對禮教的觀念與態度 〉。 周昌龍:〈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 〉。 楊翠華:〈胡適對臺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 〉。 中岛隆博:〈启蒙与宗教——胡适与福泽谕吉 〉。 藤井省三 著,張季琳 等 譯:〈戀愛中的胡適——美國女友艾迪絲.克利福德.韋蓮司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的形成 〉。 張偉《胡適當過四年駐美大使》 《環球時報》 (2002年8月5日) 胡適《與馮友蘭先生論老子問題書》 畫像 胡適 / 江啟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参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學運動 白话文 问题与主义论战 胡適紀念館 胡适公园 中西文化論戰 唐昭宗 西遞村 明經胡氏 中央研究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学家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教育家 中国公学校友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康乃爾大學校友 红学家 台灣哲學家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作家 使用笔名的作家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反共主义者 北京大學校長 中国公学校长 台灣反共主義者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台灣戰後安徽移民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異議人士 幼年失親者 臺灣民主運動者 庚子赔款留学生 安葬於台北市者 川沙人 松江區人 績溪人 宣城人 S 新文化运动人物
1919年胡適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劇情裡女主角與戀人離家出走,是受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響。他的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 夏志清評價胡適的文學創作:“可惜胡適雖然是個了不起的倡導人,他卻不能以身作則寫出一些令人滿意的文學示範作品來,他的主要成就在於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 哲學研究 胡適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学者,1918年,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論述了中國先秦哲學思想,蔡元培为此书作序,稱其為“一部研究中國哲學的大作”,特長是使用“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統的研究”。馮友蘭認為“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胡適此後并沒有寫下卷,被林语堂称为是「善著上卷書」。 在書中,關於孔子及儒家,胡適說“正名主義,乃是孔子學説的中心問題,要創立一種公認的辨別是非真僞的標準”,他對儒家批評甚多,“儒家重禮樂,本是極合于宗教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只可惜儒家把這一種觀念推行到極端,許多性情上的事都要依刻板的禮節去做,便把禮的真義反失掉了”,“從此以後,孝和禮這兩個字便漸漸成了中國社會的兩大勢力”。“《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只在寫個人心中對於實事的評判,《春秋》的餘毒就使中國只有主觀的歷史,沒有客觀的歷史”,“孔子的‘學’只是讀書,只是文字上傳受來的學問,後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學説的影響,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這便是他的流弊了”。 書中對墨家的學説頗爲稱許,“儒、墨兩家根本上不同之處,在於兩家哲學的研究方法不同”,“墨子的‘應用主義’,又可叫做‘實利主義’,‘用’和‘利’都只指針對人生行爲而言,無論什麽理論,什麽學説,都需要能改良人生的行爲,才可以推崇”,這和他自己相信的“實驗主義”簡直就是如出一轍。他還認爲,“墨子的後人,于‘宗教的墨學’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學的墨學’,後來叫做‘名家’的人,在當時都是墨家的別派”。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说“我向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此后,“打倒孔家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反孔非儒思潮的一个口号。 1934年,胡適發表《說儒》,對儒家的起源提出新的學説,認爲不是從孔子才開始,儒本是商朝的遺民,“是‘殷禮’(殷的宗教文化)的保存者與宣教師”,“老子也是儒”,“孔子和这班大弟子本来都是殷儒商祝,孔子只是那个职业里出来的一个有远见的领袖”,“將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擴大到‘仁以爲己任’的儒,把柔弱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 1959年,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評價《禮記 王制》中的“四誅”(四樣不得赦免的死罪):“這一段說的「四誅」正是中國專制政體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學術、新信仰、新藝術的經典根據。” 1929年,胡適發表文章《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提出“我主張全盤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此説引起很大爭論,1935年6月,他發表文章《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對此説提出修正,“全盤的意義不過是充分而已,不應該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數量的解釋。爲避免許多無謂的文字上或名詞上的爭論起見,與其説‘全盤西化’,不如説‘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數量上即使‘盡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使‘用全力’的意思”。 白话文学研究 胡適在白話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三俠五義》、《海上花列傳》、《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等十二部小說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萬言,結集為《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出版。 胡適是紅學考證派的創始人,反對此前的索隱派紅學,可以說是將小說納入了學術研究正軌的中國第一人。1921年,胡適發表《紅樓夢考證》,開宗明義,“向來研究這部書的人都走錯了道路,他們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紅樓夢》的著者、時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卻去收羅許多不相乾的零碎史事來附會《紅樓夢》里的情節。我們若想真正瞭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胡適提出紅樓夢是曹雪芹所作,是曹雪芹自己的“自敘傳”,后四十囘是高適補的。胡適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所謂“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如《庚辰本》,为現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胡適对紅樓夢评价并不高:“《紅樓夢》在思想見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比不上《海上花》、《老殘遊記》...”,他之所以考證紅樓夢,“在消極方面,我要教人懷疑王夢阮、徐柳泉一班人的謬說。在積極方面,我要教人一個思想學問的方法。我要教人疑而後信,考而後信,有充分證據而後信”。 1929年,胡适发表《白话文学史》(上卷),考证中国白话文学史,上卷到唐朝为止,此后并未写出后续。此书的白话是广义上的,接近当时时代的口语,与诘屈聱牙的古文相对,包括汉朝乐府、佛经翻译等。 夏志清評價說:“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對幾本中國古典小說的源流和作者的考證,真是國學研究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自由主义 胡適本來是不談政治的,1917年回國的時候,他“打定二十年不談政治的決心,要想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政治建築一個革新的基礎”,但國内的政治及革命的氣氛日益高漲,胡適也忍不住參與。此後胡適積極參與時事與政治評論,但這其實并不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説:“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努力”。 胡適参与了好幾個重要的政治辯論,開始於問題與主義之爭,這是一個方法論之爭。1919年7月,剛剛五四運動之後,他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胡適不是簡單地反對主義,只是反對一知半解,把主義挂在嘴上做招牌,他提倡首先要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和研究主義相結合,最後找出解決的辦法。此文引起了很大爭議,特別是此前5月1日李大釗剛剛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於是二人展開了幾輪辯論。毛澤東受到啓發,發表了《問題研究會章程》,并於1920年1月15日拜訪過胡適。但毛澤東研究了“問題”之後,也接受了“主義”。以胡適自己看來,他的主張當時沒有被接受。 1923年,胡適參與了科學與玄學的論戰。張君勱是玄學派,認爲科學解決不了人的人生觀問題;胡適和陳獨秀是科學派,認爲可以建立以科學爲基礎的人生觀。但胡陳二人之間又起了分歧。陳獨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胡適認爲經濟不是歷史的唯一決定因素,陳獨秀稱他是“心物二元論”,瞿秋白進一步地說胡適的實驗主義是唯心主義。 1930年,胡適參與了革命和演進之争,發表了《我們走那條路》,他反對暴力、盲動的革命,主張和平、自覺的演進。此文也引發了爭論。從中國近代的歷史來看,胡適的看法當時並沒有被接納。 1935年,胡適參與了民主與獨裁之爭,發表了《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等文章,他反對當時頗有市場的認爲民主已死、中國需要獨裁的論點,主張"民主政治的方式是國家統一的最有效方法”。從中國近代的歷史來看,胡適的看法當時並沒有被接納,在海峽兩岸都多少如此,而且他完全低估了獨裁在中國的可實現性。 胡適的核心政治理念是自由主義,他總結為“自由、民主、容忍、和平的漸進的改革”,這貫徹于他一向的政治評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我們的政治主張》(1922年),《人权论集》(1929年),《自由主義》(1948年),《容忍與自由》(1959年)。他的理念受到共產黨和國民黨兩方面的反對。毛澤東說:“自由主義取消思想鬥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結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風發生”,1954年大陸開展了批判胡適的運動。蒋介石说:“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在客觀上是與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而在主觀上更并無什麽根,不過是人云亦云”,1957、1958年,台灣出現官方暗中支持的反對胡適的言論和事件。 李敖作爲自由主義者,如此評論:“民主二字早在五四時代就叫得滿天響,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 禪宗研究 胡適在寫《中國禪宗史》的過程中接觸到神會與北宗辯論的記載,感到如果不寫神會,就難以寫好禪宗史。 1926年8月間,胡適奉派到英國參加中英庚子賠款全體委員會會議,順便到大英博物館與巴黎國家圖書館尋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遺卷裡的禪宗史料。胡適到了巴黎時,當時在德國柏林大學研究的傅斯年也趕來巴黎和胡適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遺卷。胡適承認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響。基本上胡適的禪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漸修」學說而否定南宗惠能的「頓悟」說、並且證明所謂「六祖壇經」裡「五祖弘忍傳惠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惠能的弟子神會和尚為了和北宗爭奪皇室的供養所編造出的神話。 1926年,胡適因在巴黎、倫敦相繼發現三卷及一份殘卷,約兩萬字有關神會和尚的資料,也就是《神會和尚語錄》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又在倫敦發現了神會的《顯宗記》,他不僅“要把禪宗史全部從頭改寫”,而且強調“這位大和尚神會實在是禪宗的真正開山之祖,是《壇經》的原作者”。印順法師認為此為他的結論是不足取的,,但在禪宗史的研究上,仍舊是有貢獻的。胡適將當時禪宗史研究的問題點,由「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問題,轉為禪宗革命家本身的問題。若無胡適的論斷在先,日本佛教學界不會有如此多的回應和研究成果,中國禪學研究將不可能達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順法師的研究成果實受惠於胡適的先前貢獻。胡適說:「一千多年中,幾乎沒有人知道神會在禪宗史上的地位,歷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過於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收集胡適的講詞、手稿、書信等編成《胡適禪學案》。 水經注研究 1942年,胡適卸任駐美大使後開始關注《水經注》研究,此後的20年間,在《水經注》版本研究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所謂“《水經注》案”,是指一百多年來,部分學者指責戴震偷竊趙一清《水經注》研究成果一事。對此,學術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戴震抄襲了趙一清的成果;一種認為趙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獨立研究,取得了大體相同的結果。 在十幾年內,胡適蒐集了四十多種《水經注》的版本,抄寫了一百多篇長篇文章和一些考證文字,用了千百個證據,為了推翻“幾成定讞”的所謂戴震抄襲趙一清《水經注》校本的冤案。但部分學者認為是白費力氣。 《戴東原的哲學》一書是胡適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適認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個反理學的大運動,這個運動有破壞和建設兩個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學的謬誤,打破它的壟斷地位;後者是要建設一種不同於理學的新哲學。 戴震是胡適的徽州老鄉。而胡適花了那麼多功夫研究水經注來為戴震辯冤白謗,一方面是胡適一向有袒護安徽同鄉的習慣,由胡適對李鴻章的評價就看得出來;一方面也是為了要發揚戴震的“從一事一物”開始“訓練那心知之明”,以“漸漸進於聖智”的做學問的漸進法門。 人權論集 1929年,胡適在《人權論集》序言里明確表示:「我們所要建立的是批評國民黨的自由和批評孫中山的自由。上帝我們尚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 宗教觀點 胡適一生基本持堅定的無神論立場,他曾稱自己「在十一二歲時便已變成了一個無神論者」。胡適留學美國時曾參加基督教活動,並一度在日記中稱「幾乎使我變為一個基督教徒」,但後來又認為「……他們用感情的手段來捉人……深恨其玩這種『把戲』」。到晚年在台灣,胡適看見梅貽琦的夫人為病中的梅先生做禱告、唱讚美詩,覺得不可理喻:「他還沒有死,一屋子愚蠢的女人在唱著歌祈禱,希望升天堂。——這些愚蠢的女人!」 评价 胡適:“(我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有時我自稱爲歷史家,有時又稱爲思想史家,但我從未自稱我是哲學家,或是其他各行的什麽專家”。 陳獨秀:“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產物,無論是功是過,都不應該專歸到那幾個人;可是蔡先生、適之和我,乃是當時在思想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人。” 鲁迅:“不错,古代的儒教军师,总说“以德服人者王,其心诚服也”。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夏志清:“文學革命開始于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對幾本中國古典小說的源流和作者的考證,真是國學研究上的重要的裏程碑。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李敖:“在短短的兩三年間,他用新方法整理了斷爛朝報的中國哲學史,澄清了浮夸淫瑣的文字障,創立了新式標點,宣傳了‘不朽’論,介紹了實驗主義,攻擊了孔家店和舊式的父子問題,改革了不合人情的喪禮,鼓吹了女權和新的性觀念,最後印出了《嘗試集》,把中國文學帶到了一條新路與生路,在南社橫行排律成風的規摹裡,使老朽們面對了新詩。這兩三年的努力簡直是奇跡,一篇文章帶起了一個思潮,一個思潮引起無數的響應而匯成一個運動,每個運動都以《新青年》為源頭”。“我們只消肯定他在文學革命的貢獻、新文化運動的貢獻、民主憲政的貢獻、學術獨立和長期發展科學的貢獻,我們就可以「論定」他對我們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貢獻了,除此而外,一切都是餘事!”。“民主二字早在五四時代就叫得滿天響,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至少我個人,我不承認在嚴格的尺度下,胡適是‘哲學家’和‘史學家’”。“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 毛澤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中國的反動政府只能控制(知識分子)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後來,只能控制其中的極少數人,例如胡適、傅斯年、錢穆之類”。“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胡思杜(胡適二兒子,1950年語):“他是反動階級的忠臣,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的走狗,...在他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來以前,他總是人民的敵人,也是我自己的敵人”。 蔣介石:“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師表”(挽聯) 。“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适等无道义,无人格,只卖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达其私欲,对国家前途与事实概置不顾,令人悲叹……经儿(注:蒋经国)婉报胡适与其谈话经过,乃知其不仅狂妄,而且是愚劣成性,竟劝我要‘毁党救国’,此与共匪之目的如出一辙,不知其对我党之仇恨甚于共匪之对我也,可耻。”“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其人格等于野犬之狂吠!”“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适等无道义,无人格,只卖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达其私欲,对国家前途与事实概置不顾,可耻!”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而外间犹谓美国之不敢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次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林語堂:“胡適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啟迪了當代人士的思想,也為他們的子孫樹立楷模。榮銜學位多不勝數。最高當局甚至曾敦促他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和出任行政院長。但終其一生,胡適淡泊謙衝,平易近人”。“他是学者,也是好人。但一生所遭受的恶毒批评和攻讦,几乎比任何人多。但是这些谩骂叫嚣丝毫不能影响或改变胡适对发展科学、民主制度以及革新需要的信念”。“他的朋友,或自称是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因此我有一次在我主编的幽默杂志《论语》上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谁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 唐德剛:“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熟讀近百年中國文化史,群賢互比,我還是覺得胡老師是當代第一人!” 余英時:“胡適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於他提倡文學革命,用白話來代替文言。...他的思想在上層文化領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動卻更爲激烈、更爲廣泛。...無論我們怎樣評判他,今天中國學術與思想的現狀是和他一生工作分不開的”。 季羡林: “適之先生待人親切、和藹,什麼時候見他,都是滿面笑容,從來不擺教授架子,不擺名人架子,不擺校長架子,而且對什麼人都是這樣,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我從來沒有看到他疾言厲色,發脾氣。同他在一起,不會有任何一點局促不安之感。他還不缺乏幽默感。我的總印像是:胡適是一個好‘朋友’,胡適是一個好人。”“解放以後,我們隊伍中的一些人創造了一個新術語,叫做‘小罵大幫忙’。胡適同國民黨鬧點小彆扭就歸入這個範疇”。“我認為胡適是一位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反對共產主義,但是拿他那一把美國尺子來衡量,他也不見得贊成國民黨”。 溫源寧:“胡適博士,在少數人心目中,不是厲害的對手就是很好的朋友。對於其他人而言,他是老大哥。所有人都承認他和藹可親、招人喜愛,甚至他的死對頭也這樣認為。...胡博士學識淵博,他對萬事萬物——從春藥的配製到佛教的深奧佛理——全都有所了解。...放在(伏爾泰等)這一群哲人中間,胡博士也不是最遜色的一個。而在中國,我不敢說他就不是唯一的當代哲人”。 周汝昌:“(關於紅學,胡適)做了一般性的考訂工作,貢獻不小,但這兒并沒有什麽新的思想内涵與學術體系可言。...對曹雪芹這部書的真涵義真價值,可説一無所論,簡單膚浮得令人驚訝”。 轶事 季羡林曾评价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并举一小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 胡适的代表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话文学史》皆有始无终,只有上卷而没有下卷,以致被黄侃讥讽为缺失“下面”一截的太监,成了将没有完稿的小说、论著称为“太监”的起源。 胡適與傅斯年的友谊亦是眾人皆知,而兩人的機緣的起因在於北大的時期。時年傅斯年21歲,胡適26歲。當時胡適任職北大並作為哲學史的教授,但是大部分的學生對於胡適沒接續前任教授講解的商朝哲學史作更進一步的說明感到不滿。先前傅斯年曾經替班級稟報教授不適任,進而替換教授,因此班級希望傅斯年再向校長稟報一次。傅斯年聽了幾堂課後對同學說:「這教授雖然書讀得不算多,但至少沒出現什麼錯誤,諸位就別鬧了」。此事讓胡適感激不已,時常稱傅斯年為「保駕人」。。 胡適喜歡玩一種稱為過五關的骨牌遊戲,在1946年6月24日的日記還認為是世界最好的單人遊戲。1960年11月23日,雷震事件發生時,胡適因心情不好玩此戲解悶。 晚年胡适和李敖有一段往事,当时李敖作为学生比较穷。1961年10月,胡适就写了一份信并附送的1000元的支票并邀请李敖双十节后去玩。 胡适反对包办婚姻,并以婚姻自由为主题写过一个剧本《终身大事》,影响甚广,但是他自己与包办婚姻的妻子江冬秀厮守终身。 諾貝爾獎提名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資料庫,胡適曾於1939年和1957年分别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和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主要论著 著作書籍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 著《尝试集》(1920年,北平,北大出版部,新诗诗集) 著《胡適文存·一集》(192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章实齐先生年谱》 (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姚名达订补) 著《胡適文存·二集》(1924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戴东原的哲学》(1927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著《卢山游记》(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 著《人权论集》(1930年,上海,新月书店,与罗隆基、梁实秋合著) 著《胡適文存·三集》(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胡適文选》(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1930年,吴淞,中国公学)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1932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四十自述》(1933年,台北,遠流出版社) 著《胡適论学近著·第一集》(1935年,商务印书馆;后删省为《胡適文存·四集》,台北,远东,1953年) 著《南游杂忆》(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 著《藏晖室札记》(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47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適留学日记》) 著《胡適的时论》(1948年,六艺书局)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1949年,台北,自由中国社;即《胡適时论》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194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 著《丁文江的传记》 (1960年,南港中央研究院) 著《胡適口述自傳》 (唐德剛,遠流出版社) 校對、編輯與翻譯 校编《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1931年,北平,北大出版部) 译《短篇小说》(1933年,上海,亚东图书馆)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1935年,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 编《臺湾纪录两种》 (1951年,臺湾省文献委员会,与罗尔纲合校编) 编《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1年,臺北,自印本) 文章與期刊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于《新青年》第2卷第5号) 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5月1日,于《新青年》第3卷第3号) 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 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年7月20日,于《每周评论》第31期) 發表《差不多先生傳》(1924年,於《申報》) 发表《人权与约法》(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2号) 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发表《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4号) 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29年,于《新月》杂志第2卷第6、7号合刊) 发表《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4月10日,于《新月》月刊第2卷第10期) 发表《容忍与自由》 (1959年11月20日在《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全文刊登在《自由中国》第20卷第10期) 日記 《胡適日記全集 》 (全套十冊),(台北,聯經出版社,POD版) 《胡适日记全编》共8卷,2004 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卷) 2012 北京日报出版社 文集 《胡适全集》共44卷,2003 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适全集》全12册,2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适文集》全6册,2019 北京燕山出版社 家庭 父母 父亲胡傳(1841年-1895年8月22日),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臺東直隶州知州,著有《臺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胡适在《四十自序》中详尽描写了自己的母亲的订婚过程和丧夫后打理家庭、培养儿子的故事。 妻子 妻子江冬秀(1890年12月19日-1975年),旌德县人,1917年於家姑包办下與胡適結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1975年於臺灣病逝。 兒孫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於西南聯大修讀機械工程畢業,其後再赴美至其父母校康乃爾大學深造同科目碩士,畢業後長居美國任職工程師;1949年10月於泰國曼谷與曾淑昭女士結婚,1955年於美國生獨子胡復。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當年拒絕與家人赴臺並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中共強迫聲明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批鬥,最終更于1957年9月21日不堪反右運動批鬥而自縊身亡,但當時兩岸消息斷絕,胡適至死不知幼子死訊。 女儿胡素斐,5歲時不幸夭折。 孫胡復(生於1955年)。先天罹患小兒麻痺症而殘疾,但仍成功入讀父祖輩母校康乃爾大學,畢業後於美國任職公務員。至今獨身未婚。 注释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周質平:《胡適與中國現代思潮》(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Jerome B. Grieder(賈祖麟)著,張玉譯:《胡適之評傳》(海口:南海出版社,1992)。 羅志田:《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1891-1929)》(北京:中華書局,2006)。 江勇振:《舍我其誰:胡適.日正當中1917-1927》。 外部链接 胡適紀念館 胡適研究中心 新意文化网—胡適专刊 胡適研究文庫目錄
马哈迪在吉打亚罗士打出生及成长,他的父亲为吉打的创始人兼第一任校长。马哈迪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學生時期在校表现优异,考取醫科並成為醫師。在1964年前还未进入国会时已活跃于马来西亚最大的政党巫统。他担任一届议员后败选,又因為反对時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而被巫统逐出。当东姑辞职后,马哈迪重新加入巫统並进入国会,之後进入内阁,於1976年升为马来西亚副首相。1981年7月16日,随着原任首相胡先翁辞职,马哈迪宣誓就任第四任首相。在22年的執政期間,马来西亚經歷各種大型公共建設和快速的经济發展,拥有更完善的设施和投资环境,包括首都吉隆坡的地標雙峰塔、吉隆坡國際機場以及馬來西亞最長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等公共設施;此外,在其任內,馬來西亞成功發射人造卫星“MEASAT”,並发展包含國有大企業、製造強國等計劃。1998年,马哈迪因为让马来西亚成为第一个走出亚洲金融风暴的国家,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1998年亚洲新闻人物」。 退休以後,马哈迪仍然活跃于政治。2006年,他开始批评自己提拔的继任者阿都拉·巴达威,以及在2015年後抨擊纳吉·阿都拉萨。2016年,马哈迪宣布退出巫统,並成立土著团结党。2018年,馬哈迪帶領反對黨聯盟在全国选举上獲得首次勝選,終結國民陣線61年執政,寫下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首次政黨輪替紀錄;他以92歲之高齡再任首相,成為全球最高龄的民選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首腦。直至2020年2月,馬哈迪宣布辭任首相,并被委任为过渡首相,至同年3月因未能獲多數支-{}-持組閣而無法續任;2022年,他再參與大选敗選。 馬哈迪是第三世界发展的倡导者,熱切推動“亞洲價值观”。與馬哈迪未上台前相比,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他也將自己的思想記載於其著作《馬來人的困境》。马哈迪身为政治领袖,连续赢下五届大选及在巫统领导层内击退政治对手。2018年,马哈迪获《穆斯林500强》评选为2019年度男穆斯林风云人物。2019年,他获得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019年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也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50大杰出领袖」中排名第47位。 早年生平 马哈迪于1925年7月10日生於英属马来属邦吉打首府亞羅士打的一个贫穷家庭,出生证却列其出生日期为12月20日,实际上他出生于7月10日。他的传记作家巴里·怀恩(Barry Wain)解释12月20日是“随意”使用的日期。马哈迪的父親莫哈末·依斯干达来自槟城,是一名拥有南印度喀拉拉邦血统的平民,母親旺·登巴旺是马来人,是吉打贵族的旁系後裔;祖父依斯甘達·古蒂(Iskandar Kutty)為印度馬拉雅拉姆人穆斯林,也是也门人的后裔,19世紀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带领下,從喀拉拉邦移民到檳城喬治市,在吉打王宫教导英语;祖母茜蒂·哈娃(Siti Hawa Iskandar)則來自柔佛廖內。马哈迪不是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也不是宗教或政治家庭。 马哈迪的父亲是亚罗士苏丹阿都哈密学院(Sultan Abdul Hamid College)第一任马来校长,社会经济地位低,意味着女儿无法入读中学,母亲是吉打王室的侍者。双亲皆曾有过各自的婚姻,马哈迪有六个半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以及两个同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马哈迪由父亲施加的纪律促使他学习,及对运动有少许兴趣。他在筛选制的英语中学赢得了一席之地,因为他在小学时期比其他同龄同学更会说流利的英语。马哈迪曾在2019年上电台访谈节目时談到,童年時自己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我曾经被欺负。我当时售卖气球,用2仙买3个,然后以每个1仙的价格卖出。”“所以我的朋友会带我去食堂,而我必须买饭给他。”“我很怕他,因为他很强壮。所以在过去,我偶尔会被欺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马来亚使学校关闭,他开始从商,卖过咖啡、炸香蕉及其他零食。马哈迪于2021年在面子书上传视频分享本身在年少时期的斋戒月回忆,包括曾在日治时期,於吉打亚罗士打的跳蚤市场当小贩,售卖香蕉和香蕉糕、藤编织物等养家糊口;他表示由於在這段期間他们缺乏食物,因此他在吉打亚罗士打的Pekan Rabu售卖炸香蕉和藤编织物等,他也談及过去那个时代家里没有冰箱,只能上街购买大块的冰块,并在饮用前,弄碎冰块。 战后,他以高分从中学毕业,升学至位于新加坡的爱德华七世医药学院(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部分)学医。在那里遇见医学同学的未来妻子茜蒂哈斯玛。毕业后,马哈迪在1956年结婚之前就职政府服务的医生。他回到亚罗士打的次年开始自设诊所行医。成为当时城镇里唯一开业的马来医生,让他可修建大房子,投资生意及甚至请司机驾驶他的龐蒂克卡塔丽娜。他和茜蒂哈斯玛于1957年诞下第一名孩子玛丽娜·马哈迪,之后在28年内再诞下三个孩子及领养另外三个小孩。 早期政治生涯 马哈迪在日占马来亚时期结束后开始活跃于政治,参与了抗议赋予非马来人公民权的短命马来亚联邦。后来他在医学院争取马来人的平权运动。他在学院期间于《海峽時報》及学生期刊设立署名「C.H.E. Det」的专栏,鼓吹马来人权益,如恢复马来语为官方语言。 当马哈迪在亚罗士打行医的同时,已经活跃于巫统,1946年巫統成立之初,成為首批黨員。1959年马来亚独立后的1959年马来亚大选时期,他已经是吉打州党主席。 尽管他在巫统拥有高职,但马哈迪却不是1959年大选的候选人,因为他跟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不同调。两人的紧张关系是因为马哈迪曾经批评,东姑同意英国及英联邦部队在马来亚独立后可继续驻扎,故使东姑拒绝马哈迪的计划,即推行成为巫统候选人的最低教育资格门槛。对马哈迪来说,这是延迟让他进入国家政坛的“抗议”。这延迟只拖了五年一届,在1964年大选,他以39岁当选亚罗士打属下的哥打士打南区国会议员。 馬哈迪身為后座议员期間的表現受到外界關注,後於1969年大选被伊斯兰党的尤索夫拉瓦打败而失去议员职。执政党联盟的挫败导致1969年5月13日爆发冲突,这次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冲突使上百人死亡。马哈迪公开批评政府,并致函批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这封信件后来公开,并促东姑辞职下台。年终,马哈迪被巫统最高理事会开除成员及被开除党籍,而东姑则被说服不逮捕他。 在未出任公職时期,马哈迪写了他第一本书《马来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闡釋馬來民族積弱不振的種種原因,并在书中发表自己对马来社群的愿景。1970年出任首相的阿都拉萨很欣賞這本書,该书因记载马哈迪對當時东姑政府批判而被查禁,使他身為禁书作者;后来该禁令在马哈迪1981年就任首相后解除。馬哈迪之後受委成为副部长及部长。 回归政壇 1970年东姑辞职后由阿都拉萨取代。拉萨劝请马哈迪回归巫统,在1973年委任他上议员。此後,馬哈迪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他在拉萨政府里升官快速,1973年回到巫统最高理事会,在1974年受委教育部长。他也在1974年大选回归国会下议院,在吉打州属下的国会议席无对手下当选。 1975年,马哈迪当选成为巫统三位副主席的其中一人。该党选被视为继承党领导的竞争,因为党主席拉萨及署理主席胡先翁的健康欠佳。拉萨属意的参选人都中选:前马六甲首长嘉化巴巴、吉兰丹王室成员兼富商东姑拉沙里和马哈迪。次年拉萨逝世后,胡先翁继承了党主席兼首相,并且要在三位副主席之中选一位成为副首相,同时他也考虑了雄心勃勃的部长加沙里沙菲宜。马哈迪的对手们都有政治弱点:加沙里在副主席竞选中失利,不够巫统党员的支持;嘉化没有高等教育学历及英语不佳;而姑里则是年轻没经验,还有重要的是未婚。胡先翁在经过六个星期的考虑后选择马哈迪成为他的副手,而该提拔也意味着马哈迪或将继任首相。 马哈迪被认为是个成功的教育部长及贸易及工业部长(1978-81)。在就职贸工部长后期,他实施“重工业政策”,成立官联集团多元重工业(HICOM)投资可长期发展的制造业,如本地汽车工业,也在部门里投入许多时间进行各种海外參訪,對外宣传马来西亚。 1981年,胡先翁因健康欠佳选择放弃权力,由於政坛里沒有其他競爭对手,馬哈迪在胡先翁的祝福下继承他的職位。 首次擔任首相(1981年至2003年) 国内事务 56岁的马哈迪在1981年7月16日宣誓就职首相。他的第一个行动是释放内安法令下扣留的21个扣留者,包括记者沙末依斯迈及在胡先翁内阁担任副部长的阿都拉阿末,因被怀疑进行地下共产党活动。马哈迪委任慕沙希淡成为副首相。 同年12月31日23時30分,马哈迪宣布把馬來亞半島時間調快30分鐘使之與東馬時間相同,新加坡政府也隨之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1981年至1987年 马哈迪在掌权后首两年成功度过两个挑战,即在巫统内巩固他的领导及带领国阵政府赢得1982年大选。1983年,马哈迪为削弱王室对政治的影响,开始对马来西亚王室进行“对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是轮任制,下一任将轮到霹雳州苏丹依德里斯沙二世,或者是争议的柔佛州苏丹马末·依斯干达就职。马哈迪对这两位苏丹做出慎重保留。两位都是活跃的统治者,而依斯甘达几年前曾涉及刑事案。马哈迪试图先发制人,对新任的最高元首限制权力,在国会提呈宪法修正案允许国会通过的法案在最高元首没有同意的15天后自动同意生效。该提案也要移除最高元首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并转至首相。当时的最高元首彭亨州苏丹阿末沙原则上支持这些提案,但后来他发现该提案也会让州议会通过的法案也会无需通过州苏丹自动批准而撤回支持。受到其他州苏丹的支持,最高元首拒绝同意已在国会轻松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当民众意识到这个僵局,苏丹拒绝向政府妥协时,马哈迪发动集会来表示他受到公众支持。五个月后,马哈迪和苏丹同意妥协。最高元首仍掌有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但如果拒绝同意法案,法案将会回到国会,再通过时将会无视最高元首的否决权。1993年,在马哈迪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取消马来西亚各州苏丹享有刑事和民事诉讼豁免权的法案,即王室成员可被起诉或被定罪。 在经济方面,马哈迪从前任者继承了新经济政策,即制定来提升土著(马来西亚马来人及部分原住民)的经济地位,及在企业所有权和大学录取领域中设立目标扶持。马哈迪也在1980年代早期积极推动官联企业私有化,原因是想像当时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极力推行经济自由之外,还有他认为配合扶持政策可以给土著经济机会来参与土著企业。他的政府私营化航空,水务及通讯公司,到1990年中期当中一年有约50个企业加速完成了私营化。 私营化整体上提升了马来西亚人的工作环境及为政府带来更多盈利。马哈迪也监督了汽车制造商普腾的成立,作为一个马来西亚政府及三菱的合资企业。直至1980年末,普腾在保护性税务下克服了低需求及损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及盈利企业。 马哈迪带领的国阵在1986年大选中大胜伊斯兰党,巫统在参选84个国会议席中赢得83席,而伊斯兰党仅赢得1席。 1987年至1990年 马哈迪在1986年大选胜利制造任何的政治支配印象很短暂。1987年他的巫统党主席职受到东姑拉沙里的挑战,同时也会影响首相职。东姑拉沙里受到在1986年辞去副首相职的慕沙希淡支持,他们组队分别参选巫统主席及署理主席职,挑战马哈迪及他新挑选的副首相嘉化·峇峇,前者团队被称为B队,后者被称为A队。马哈迪的A队有报章,党重量级领袖,还有最高元首苏丹马末·依斯干达的支持。在1987年4月24日的党选中,A队获胜。马哈迪以微差票数重新当选,获得761党中央代表票,而东姑拉沙里只得718票,嘉化巴巴以明显多数票击败慕沙希淡。马哈迪很快地把7位B队成员移出内阁,但B队不接受败选而提起诉讼。1988年2月4日高庭做出意想不到的判决,宣判巫统是非法组织,因为有一些支部没有合法注册,马哈迪把国阵主席和首相职位交给身为国阵第二大成员党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总会长林良实。之后AB两派立刻以“巫统”之名注册新党,马哈迪派成功注册“新巫统”(UMNO Baru),B队注册了“马来西亚巫统”(UMNO Malaysia)但被拒绝。2月16日,林良实将首相一职交回给马哈迪,而东姑拉沙里之后于1989年6月3日成立了四六精神党。 1989年1月20日凌晨1时左右,马哈迪因胸口疼痛被送往吉隆坡中央医院接受治疗,之后接受心脏绕道手术。康复后在1990年大选率领国阵取得胜利。四六精神党无法在东姑拉沙里的家乡州吉兰丹外取得进展,而慕沙希淡重返巫统。 1990年至1998年 1991年,马哈迪宣布2020年宏愿(Wawasan 2020),目标是让马来西亚在30年内成为已開發國家。该目标要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至少约有7%的成长率。2020年宏愿其中一个愿景是逐步打破种族隔阂,即要国民以“马来西亚民族”为荣。该宏愿也带着新经济政策的替代品,及国家发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让政府计划的政策可优惠土著的同时也对其他族群开放。国家发展政策成功达到其主要目标——减低赤贫。1995年,少过9%的马来西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以及收入差距已经缩小。马哈迪政府削减企业税及放宽金融条例以刺激外资进驻。国家经济每年取得超过9%的增长,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试图模仿马哈迪的政策。政府也乘着经济浪潮在1995年大选取得更多多数优势胜利。 马哈迪在1990年代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计划,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南北大道、雪邦國際賽道、多媒體超級走廊、峇貢水壩以及布城:新的聯邦行政首都。其中一项最大的计划是多媒体超级走廊,以硅谷为蓝本,迎合趋势在吉隆坡南部一带建立资讯科技产业中心。马哈迪的其他计划包括设立马来西亚新的行政中心——布城,在雪邦建设一级方程式赛车道以举办一级方程式赛车。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造成史上最严重的东南亚霾害,作为回应,马哈迪发起跨境灭火行动(Operation Haze),派遣马来西亚消防员队伍前往印尼以协助扑灭大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受到金融威胁。令吉在货币投机活动中暴跌,外资撤离,及主板交易市场指数下跌了7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敦促下,政府减少开支,提高利率,经济形势未明確改善。1998年,马哈迪开始反对此政策,蔑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及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副首相安华,他提高政府开支及锁定令吉及美元的汇率,当时的经济学者普遍相信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而马哈迪的政策發揮效果,使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成為当时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復甦的國家。 在馬哈迪的領導下,馬來西亞從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轉變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劃而改變。1997年金融危機前,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躍居第二十一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627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文萊,是泰國的2倍和印尼的5倍。馬哈迪政府也嘗試將馬來西亞打造成區域教育中心的同時,教育及語言政策趨向於寬松與開放,包括讓英語成為許多公立及私立大專院校的教學語言、中小學以英文教授數理課程,以及讓華文教育組織建立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及韓江學院。 在首相职的第二个十年里,马哈迪再次跟马来西亚王室对抗。1992年,苏丹依斯甘达的儿子是曲棍球选手,因袭击对手而被禁赛五年。依斯甘达做出回应,决定把柔佛曲棍球队撤出国家竞赛。当这决定受到当地教练批评时,依斯甘达命令他前往王宫并殴打他。 联邦国会一致谴责依斯甘达,马哈迪也抓住此机会移除苏丹对民事及刑事的免控权。报章支持马哈迪的做法,还前所未有地开始报导有关马来西亚王室成员的不当行为指控。当报章公开统治者奢侈的财富时,马哈迪削减对王室家族的拨款。随着新闻界及政府对抗他们,统治者们屈服了政府的提案,他们拥有的法案否决权在199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而被削弱。 1998年至2003年 1990年中期,很明显的,马哈迪的权力因他的副手——安华的领导野心而感到严重威胁。安华开始与马哈迪拉开距离,公开宣传他优越的宗教信誉,也似乎表明放宽马哈迪在位时标志性的公民自由限制。尽管如此,马哈迪仍然继续推举安华为他的接班人,直至他们的关系因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而破裂。当马哈迪摒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的财政紧缩政策后,他们意见开始出现分歧。1998年9月2日,安华被革除副首相及财政部长职,还有被巫统开除党籍,这革职没有给予直接理由,不过媒体预测这跟巫统大会中出现的册子,宣传他涉及不道德行为的指控有关; 1999年大选,马哈迪以22399张票击败12,261张票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党中央委员苏基拉弟夫,此时的他已经连续7度中选古邦巴素国会议员。 2001年2月1日,马哈迪正式宣布布城成为马来西亚第三个联邦直辖区和事实上的行政首都。在2002年6月22日的巫统大会中,马哈迪宣布他将会辞去首相职,许多支持者涌往台上泪流满面地试图挽留他。之后他定于2003年10月退位,给予他有时间以确保他选定的继任者阿都拉·巴达威有序及没有争议的权力交接。2003年巫统大会,马哈迪最后一次以巫统党主席身份出席及主持开幕,他在大会中声明,自己引退后不会担任任何职位。同年10月31日,他正式把首相職務移交於副首相阿都拉。在职首相达22年,马哈迪在退位时是世界上在位最久的被选举国家领导人,他也是马来西亚在任最久的首相。卸任的当天,马哈迪与夫人茜蒂哈斯玛获得最高元首端姑赛西拉祖丁册封“敦”勋衔。 外交事務 在马哈迪时期,尽管他被称为直言不讳的评论家,但马来西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普遍良好。 在他任职早期,因对英国大学学费的小分歧而发起抵制英国货运动,这后来被称为“最后才买英国货”(Buy British Last)运动。这促使他开始在亚洲寻找发展模式,尤其是日本,始称为他著名的“向东学习政策”。尽管争议被英国首相撒切尔解决,马哈迪比起西方仍持续注重亚洲发展模式,他有时批评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 美国 在马哈迪担任首相期间,1992年5月7日,马哈迪受报界询问时郑重否认他曾拒绝接听美国总统老布什拨给他的电话。马哈迪是针对《远东经济评论》的一项报导,指布什在最近来本区域參訪时曾拨电给他,不过他拒听的指责作出澄清。马哈迪解释说,布什致电给他时恰巧是星期日,他不在办公室,因此没有机会接听电话。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中发表演说談及:「民主赋予合法性印章使改革一定才会更加有效。在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中也是如此,在各种语言上我们持续听到民主的呼声,如:People Power, doi moi, reformasi。今天此时此刻我们也听到来自马来西亚勇敢人民中的呼声。」 在2003年的入侵伊拉克期间造成两国之间的额外摩擦,马哈迪高调批评总统布什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尽管如此,马来西亚与美国关系更加深入了。在2003年众议院小组委员会听证会(序列号108–21)中的美国对东南亚政策里,做出了结论:“尽管首相马哈迪公开发表的言论有时坦率和荒唐,美马关系在各方面如教育,贸易,军事和反恐方面仍然紧密。” 新加坡 马哈迪是当时位于英属马来亚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医药学院校友(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院校后来易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位于吉隆坡的院校保留原名马来亚大学),他在英国统治期间的1953年在爱德华七世医药学院毕业,成为医生。马哈迪于1981年成为首相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于同年10月受访时赞扬他为一位“深具说服力、直率与坦诚的人。”。 在马哈迪执政期间,馬來西亞与新加坡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1988年签署协议,马哈迪在柔佛河建造灵桂水坝(Linggui Dam)以提供生水予缺水城市(新加坡)。;李光耀和马哈迪宣布建造天然气运输管,从登嘉楼衔接至新加坡。 1989年,马哈迪因心脏病需动手术,在手术前一晚李光耀来电和其夫人茜蒂哈斯玛谈话;李要求茜蒂哈斯玛说服马哈迪展延手术,他可以提供一班医生团队飞往吉隆坡为马哈迪动手术,茜蒂哈斯玛回拒並感谢李光耀。马哈迪后来在著作《医生当家:敦马哈迪医生回忆录》里對此回憶称尽管多年来新马很多理念都不同,他本身仍感激李光耀的关心。 1997年1月,新加坡时任反对党领袖邓亮洪遭李光耀等11人控告诽谤,被要求赔偿名誉损失,邓亮洪连夜渡过新柔长堤去到马来西亚柔佛州。后李光耀起诉邓亮洪时,在宣誓书中指柔佛是一个以枪击、拦途抢钱劫车著称的州属。宣誓书于同年3月曝光后,随即在马来西亚引起公愤,马来西亚社會各界及政党纷纷抗议,要求李光耀收回污蔑性言论并且道歉,事后李光耀为其失言道歉,而马哈迪表示接受他的道歉。 直到2015年李光耀逝世后,已卸任的马哈迪在其部落格发表主题为〈光耀与我〉的文章表示悲伤及哀悼;他認為雙方對新加坡的成长提供不分仇敌的意见,而东南亚国家联盟在没有李光耀及印尼总统苏哈托下失去强势领导。在李光耀逝世一周年後,马哈迪向媒体表示新加坡人必需珍惜李光耀的付出与牺牲,評價他是新加坡成功的重要关键。 其他 在波黑,马哈迪被认为是该国特别重要的盟友。2005年和2006年,他二度參訪;2007年2月,四个非政府组织即萨拉热窝科技大学、波斯尼亚学者大会、两个基督教组织塞尔维亚公民理事会以及克罗地亚民族理事会,因马哈迪在冲突期间的努力而提名他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马哈迪执政期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穆斯林国家维持稳定良好的外交关系,并透过许多方式援助这些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及穆斯林国家尊崇马哈迪,尤其是马来西亚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成长及马哈迪支持的开放与自由派穆斯林价值观;外国领袖如哈萨克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称赞马哈迪並尝试模仿他的发展模式。马哈迪大力支持南北分歧的弥合,以及劝导穆斯林国家的发展,同時参与各种非北约集团如东盟、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国家组织,以及在坎昆举办的世界贸易组织论坛的22国集团。 退出政治時期(2003年至2015年) 在退位后,马哈迪受封護國瑪哈拉惹勳章,使他的名字冠上“敦”勋衔。他承诺“完全”退出政治,拒绝在阿都拉内阁受委名誉职位。阿都拉立刻标签他是沉静及较少对抗的前首相。在宗教信誉比马哈迪强的情况下,阿都拉反击伊斯兰党在1999年大选的声浪,在2004年大选大胜,在219国会议席中取得199席位。马哈迪是许多马来西亚旗舰公司的首席执行员,主席或资深顾问,如普腾、首要领导基金会和马来西亚政府掌控的国家石油公司等。 马哈迪和阿都拉·巴达威在2005年因普腾而开始闹翻。普腾执行长是马哈迪的亲信,在董事会中被开除。在阿都拉的祝福下,普腾出售其中一项公司资产,即摩托车公司MV阿古斯塔,该摩托车公司曾在马哈迪的管理之下。马哈迪也批评奖励外国车进口准证的做法,指这将会影响普腾的国内销售量,还有攻击阿都拉取消第二条衔接马新的弯桥计划。当他计划发起反对阿都拉在党内的领导时,但未能成功在巫统区部捍卫主席职而无法成为2006年巫统大会的中央代表。2008年大选之后,因国阵巫统在国会失去三分之二席位,马哈迪宣布退党。阿都拉在2009年由其副手纳吉取代后,马哈迪再次加入巫统。 马哈迪在2005年发起吉隆坡战争罪行论坛,使他在2006年成立首要全球和平组织(Perdana Global Peace Organisation),他们反對战争,倡導全球和平;2010年,首要全球和平组织注册为非政府组织,马哈迪为组织主席。 2006年7月28日,马哈迪开始了吉兰丹演讲之旅,在甫抵达哥打巴鲁机场后,就发生骚乱。马哈迪在向支持者演讲时,遭人以胡椒剂袭击,并无大碍,他在下榻酒店接受治疗后继续进行下午的行程,時任全国副总警长慕沙哈山(Musa Hassan)证实此事件实与其支持者之间出现的争执有关。另一方面,马哈迪成立吉隆坡战争罪行委员会,以调查美国,以色列及其盟友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领土的活动。此外,馬哈迪仍持續有公開活動。2011年4月28日,马哈迪与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在吉隆坡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復出政坛(2015年至2018年) 2015年随着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丑闻(1MDB)浮出水面,马哈迪开始批评首相纳吉·阿都拉萨,比之前的阿都拉·巴达威更激烈,他一直要求纳吉辞职下台。8月29日,他与妻子茜蒂哈斯玛出席净选盟4.0集会,连续两天的集会中约有50万人要求纳吉辞职下台。 2016年,马哈迪发起几次的抗议活动,他与希望联盟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起草《公民宣言》以示要纳吉辞职。該年2月29日,马哈迪宣布二度退出巫统。纳吉对贪腐指控的回应是集中权力,撤换副首相,起诉发表一马公司言论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前总会长林良实,冻结两家报章的出版及在国会通过国家安全理事会法令,该法令允许首相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6月,马哈迪也活跃于两场国会议席补选,为希望联盟的國家誠信黨站台。8月,他与被纳吉开除的前副首相慕尤丁等人创立土著团结党。 与此同时,马哈迪在纳吉起诉林良实诽谤案中也给予了马华前总会长林良实支持和协助。2016年2月15日,马哈迪入禀宣誓书,支持林良实申请撤销纳吉的诽谤诉讼,理由是纳吉在滥用司法程序。3月31日,纳吉入禀法庭,申请撤销马哈迪支持林良实撤销纳吉诽谤诉讼的宣誓书,并于7月18日获法庭批准。 2017年,马哈迪宣布土著团结党加入希望联盟。他也被推选为成为希望联盟总裁,还有是潜在的首相人选。2018年1月7日,马哈迪在2018年希望联盟代表大会上被推举成为希望联盟的首相人选,希望联盟主席旺阿兹莎为副首相人选,以迎接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的到来,同时通过法律程序特赦安华·依布拉欣,然后让安华在2020年接任首相。 而在2018年5月9日的馬來西亞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上,馬哈迪所领导的希望聯盟成功以简单多数执政,終結了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獨立至今的一黨獨大,以及推動了該國首次的政黨輪替,同時也在5月10日晚上9时30分左右於國家王宮宣誓就職馬來西亞第七任首相。 由於马哈迪年事已高,他需尋找接班人在數年內接替他的相位,故指令特赦局着手处理盟友安华·依布拉欣的特赦事宜,并使安华于2018年5月15日在得到最高元首特赦后重获自由。隨後正式加入希望联盟党主席理事会,成為執政聯盟領導之一。重新成為马哈迪的接班人之后,马哈迪承諾將會兩年之後交權予安华。 再度出任首相(2018年至2020年) 隨著希望聯盟的勝利,马哈迪希望在5月10日下午5時前宣誓就任首相;儘管纳吉·阿都拉萨在5月10日早上11時承認敗選,由於希望聯盟當時未被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承認,所以沒有單一政黨或政黨聯盟取得下議院過半議席,使得政府委任權落入最高元首手上。後來國家皇宮發表聲明,確定馬哈迪將於當日下午9時30分宣誓就任首相,並否認有任何拖延行為;下午10時,馬哈迪正式宣誓就任首相。 在任期间,馬哈迪曾是世界上最高齡的領導人。根據希望聯盟的計劃,旺阿芝莎會出任副首相,她成為馬來西亞史上首位女性副首相。馬哈迪承諾上任後馬來西亞會「恢復法治」,並對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醜聞(1MDB)做出深入及透明的調查;他對媒體表示,如果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犯錯,納吉自己須對此承擔後果。 国内事务 马哈迪於任期內開展數項國內事務。2018年5月16日,蒙古国总统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致函马哈迪表達祝賀勝選任相,同時在信中表示其關注發生在2006年10月18日、一名蒙古籍母亲阿丹杜雅遭到谋杀的案件(阿尔丹杜雅·沙丽布谋杀案)。”6月20日,马哈迪下令重查阿尔丹杜雅谋杀案和赵明福案。 国家施政、诚信和反贪中心(GIACC)由马哈迪于2018年6月8日宣布成立,并由反贪会前主席阿布卡欣领导,专司就反贪廉正与施政事项扮演评估监督协调的角色,并直接向首相汇报。2019年1月29日,马哈迪推介为期5年的“2019-2023年国家反贪蓝图”(NACP),矢言全力打击贪污问题,改善国家形象,6大主要防贪领域分别是政治、公共行政、执法、司法、立法和企业管理。 在經濟和產業政策方面,2019年4月19日,马哈迪推介“5G马来西亚:社群跃进”展览会,“5G马来西亚”的推介也是延续马哈迪在1996年提出的多媒体超级走廊发展项目。對於推廣觀光旅遊,在“墨镜人猿”标志于2018年1月受到民众挞伐后,希盟政府上台后决定撤换它;2019年7月起,马哈迪政府推介全新的“2020大马旅游年”标志。新标志融合马来西亚的各种代表性特征:犀鸟、大红花、野生蕨类和马来西亚国旗的颜色,代表着马来西亚在文化、历史、自然资源和度假体验的多元特色。同年10月,马哈迪推介《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Wawasan Kemakmuran Bersama 2030,WKB2030),主張打造马来西亚成为成为公正对待各族群、具包容性的经济体,让所有马来西亚人最迟在2030年能享受体面生活;该愿景贯穿3大主要目标,即“全民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打造团结、繁荣、有尊严国度”。 2020年1月10日,首相办公室发文告宣布,内阁在1月8日决议马哈迪任代教育部长,直至新教育部长上任,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在臉書贴文表示会支持和配合马哈迪将实施的教育转型工作。 外交事務 复任首相期间,他数次出访其他国家或与各国领导人交流会面。截至2019年7月30日,马哈迪已出国參访22次,相关费用达1432万令吉。2019年9月18日,马哈迪在首相办公厅为新马来西亚外交政策框架主持推介礼致词时说大马外交政策基本要素保持不变,继续奉行独立时有原则和务实的外交政策,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以国际法和规范,和平解决争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马哈迪熱衷研究中国历史。1994年5月11日,他在其出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篇演讲稿中表示:“对于我个人而言,在过去六十年的岁月里,我都在密切追随发生在中国的系列历史事件。我也花了很大心力,在阅读中国二千年以来的历史。” 马哈迪於2018年上任後兩度訪華,分別於2018年8月和2019年4月參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他主張马来西亚期待扮演“一带一路”上的贸易枢纽角色,並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对于马来西亚作用非常重要。在2018年的出訪中,中、馬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並举行联合记者会;雙方签署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合作文件,並在联合声明中表达对「南海问题」的共同立场。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環球時報》評論認為中马友好合作的基础已经非常牢固,马国政党轮替和双方合作中具体问题都不会对这一基础构成冲击,而马哈蒂尔本人是中马关系的推动者;另一方面,马哈迪亦於其他訪談中表示:「我们不希望发生因为贫困国家无法与富裕国家竞争而出现一种新型殖民主义的情况。」;「中国非常清楚,过去西方势力曾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所以中国应该同情我们。」。 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內政議題,马哈迪不時表達看法。他對於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相關爭議表示譴責,同時表示單純譴責不能達成任何實質結果。2019年9月27日,马哈迪接受博纳新闻(BenarNews)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穆斯林国家的领导人对于中国新疆维吾尔人问题上保持沉默,马哈迪认为:「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不可尝试做任何会失败的事情,所以最好找到其他一些不太暴力的方法,不要过多地与中国对抗,因为中国是马来西亚的重大贸易伙伴。」。對於香港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马哈迪認為林鄭月娥應辭去香港特首一職,並擔心中国共产党會動用其他地區的軍人赴港鎮壓相關示威活動,令六四天安门事件在香港重演。而2019年10月29日,英美等國家對於中國大陸的新疆政策,在聯合國發佈23國聯名信加以抨擊時,馬來西亞保持不干涉政策,并未參與。 對於「南海爭議」,在被问及马来西亚和中国同意建立解决海事争端的双边机制,而东盟国家是否正在放弃多边方法的问题上,马哈迪认为其他东盟国家没有能力在南海问题上制止中国;因此不管喜欢与否,马来西亚都必须与中国打交道:「中国是一个大国,马来西亚过去2,000多年一直存在于中国附近,是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生存之道。当我们没有能力时,我们不会四处尝试进取,而是使用其他方式,如过去马六甲王朝向中國朝貢。」;他也对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内发现有中国船只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有关的调查时表示,这些船只未获批准进入,但不会尝试积极将他们赶走,而是保持观察。 马哈迪對此議題曾批评其他国家:「南海问题不在东盟,问题是和中国交恶的外国,可能会想挑撥中国,并尝试拉拢東盟國家的支持。就因为他们与中国交恶,也要东盟和中方敌对,而萬一有戰爭時,则是東盟国家受苦,而这些國家将置身度外。」他數次表示目前中方和東盟已經達成協商處理爭端「不使用武力」的共識,针对南海问题可以继续谈判以维护马来西亚的主权主张,並与中美和其它国家维持友好关系;南海不应有太多軍事或挑衅活动,以避免造成局势紧张。 2020年2月13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与马哈迪通话,马哈迪对新冠肺炎疫情表示慰问,习近平也称马哈迪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美国 马哈迪当上首相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恭贺马哈迪,并表示兩国的关系建立在长久密切的人民关系、民主价值及商业关系上。2018年8月3日,马哈迪在首相署接见首次访马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奧,蓬佩奥恭贺马哈迪在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大获全胜。 伴隨中美貿易戰,美國於2019年再發起科技戰,宣揚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公司的相關爭議,马哈迪對此表示:“美国不可能永远在技术方面领先,世界应该接受中国成为科技强国”,而“马来西亚将尽可能多地使用华为技术”。他認為美國遲早必須接受东方国家也有科技能力的事实:“美国想要一个永远领先的局面,如果我(美国)不领先,我就制裁你,就派军舰去你的国家,这不是竞争,这是威胁,这不是应该使用的办法。”。對於美國的「中國監聽論」,其表示就算真有監聽,「我們就像一本打開的書沒什麼陰謀」,同時表示「中国崛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军事上对抗中国非常危险。對於美国在南海的演習,马哈迪認為:“将战舰送到该地区并进行可能导致强烈对抗的演习,那並不是答案”,並警告美中两国间的冲突只会引发更大的灾难,且可能对南海地区造成负面影响;他表示理性负责的国家應平和讨论问题,並思考如何和中国相處。 至2020年11月21日,马哈迪卸任後接受《日经亚洲评论》访问时,由於時任美國总统唐納·川普任內引发的中美贸易战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全球经济带来影响,马哈迪預判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當選的新任美國總統乔·拜登会采取相較川普更理性的措施,他表示:“在特朗普的主政下,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毁于一旦,因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欧洲、墨西哥甚至加拿大吵架。”;“拜登将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化的关系,而这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同時,马哈迪也认为拜登可以重建美国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受损的一切。 以色列 马哈迪在2019年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演講時严厉批评以色列是透过侵吞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驱逐90%阿拉伯裔人口来建国,正是恐怖主义的根源;他認為因为让以色列建国,才让穆斯林和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脱不了关系。他谴责以色列持续违反国际法律和世界规范,欺压和不公平对待巴勒斯坦人,却没遭受到国际制裁感到不合理。马哈迪也表示虽然马来西亚接受以色列建国的“既定事实”,但不接受以色列公然没收巴勒斯坦土地作为以色列人的定居点,以及占领耶路撒冷的行为,因此坚持表示两国不会建立外交关系。 其他 英國:2018年以及2019年,马哈迪二度出访英国,2018年的訪問是他自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以来的首次欧洲參訪行程,行程中马哈迪也于9月26日到美国进行工作參訪并在9月28日出席第73届联合国大会。2019年1月17日,马哈迪前往西非国家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出席“第三届非洲崛起国际大会”,并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同年6月15日,马哈迪夫婦访问伦敦,於隔日在剑桥学生会(Cambridge Union)发表题为《大马和东南亚民主》的演讲。 俄羅斯:2018年11月,马哈迪出席东协峰会期间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举行双边会晤。2019年9月4日,马哈迪出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第5届东方经济论坛,他先前最后一次出访俄罗斯是在2002年;隔日,马哈迪会晤普京,他对媒体表示不排除在会面时和對方商议马来西亚航空17号班机空难,他受訪表示马来西亚对於荷兰安全委员会领导的国际联合调查团队,就马航MH17客机在乌克兰东部上空遭击落事件的一些调查结果表示怀疑。 北韓:馬哈迪對於2018年朝美首脑会晤表示歡迎並表示世界不應對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懷疑他對於和平的期盼,並表示馬來西亞重開北韓駐當地大使館,改善因金正男遇刺事件而低落的兩國關係。 南韓:對於韩国,2019年3月13日,马哈迪在布城首相署与到访马来西亚的韩国总统文在寅会面,这是文在寅担任韩国总统后首次对马来西亚进行访问,马哈迪讚扬韩国汽车工业并希望两国可多个领域合作。同年11月24日,马哈迪夫婦扺达韩国釜山参加东盟韩国纪念峰会,並於首尔和文在寅见证四份兩國間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 土庫曼:马哈迪與东南亚国家联盟之成員國等其他國家各有互動,2018年起,他陸續和新加坡總理李显龙、泰国总理巴育·占奥差、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越南总理阮春福、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巴基斯坦总理伊姆蘭·汗'、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等國家領導人會面。 辞职 2020年2月24日,马哈迪向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阿都拉递交辞呈,稍后亦辞去其担任的土著团结党主席职务,他公開發表談話自述原因是发现自己失去多数党员的支-{}-持,該政黨的決定違反自己的建議,他已失去政黨的支-{}-持。土团党总裁慕尤丁也在同日发文告宣布退出希盟;當日马来西亚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委任其为过渡首相,以等待新的首相出炉。慕尤丁宣布土团党退出希盟對各州帶來影響,為霹靂州、柔佛、馬六甲及吉打政權产生变动危机。 2月27日,马哈迪宣布回归土团党担任主席,公正党主席安华与马哈迪分庭抗礼,拒绝马哈迪回归希盟继续担任首相;在此情况下,他开始争取其他政党的支持,但表示不会接受巫统和伊斯兰党提出的合作意愿。2月29日,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宣布委任慕尤丁为新首相,且於3月1日宣誓就任,马哈迪也因此卸下过渡首相职务。 下野後(2020年至今) 企图重獲政权 2020年3月1日卸任首相後,馬哈迪並無放棄回朝,在土團黨內與慕尤丁派系分庭抗禮。直至同年5月28日,土团党最高理事会宣布终止马哈迪派系等6人党籍,马哈迪在同年6月9日带领被開除党籍的土团党领袖入禀法院挑战該决定。 马哈迪也与安华·依布拉欣领导的希望聯盟展开谈判,企图回归该阵营,而最终谈判破裂。2020年6月至7月期间,安华领导的希盟成员试图与马哈迪阵营组成泛希望联盟(PH Plus)而展开谈判,两人在首相人选中产生严重分歧。而安华与马哈迪的后续协议中,提出数个职位分配,包括确保马哈迪遵守「任相半年」的献议以及提名时任沙巴首长沙菲益阿达担任首相职位的建议,但由於希盟内部意见不一,最终无法达成共识。 随着马哈迪起诉土团党终止党籍的诉讼于2020年8月7日被法庭撤消而宣告失败后,他在同日宣布将成立新政党,而多位土团党分支领导人带领党员宣布退党,加入他新成立的祖国斗士党。马哈迪曾一度宣布退出政坛,以让年轻领袖取代他,之後在受到党员反对后改口称如果人民愿意,自己会再次出任首相职位,以杜绝马来西亚的金钱政治,他也认为斗士党在来届大选可成為「造王者」。2021年7月8日,马哈迪宣布斗士党已成功注册。 2022年2月23日,马哈迪在布城首要领导基金会推介斗士党柔佛州选竞选活动。他在推介礼上宣布,该党将在柔佛州选举中,竞逐42个席位;自3月起,马哈迪參與各式競選活動,抨击前首相纳吉·阿都拉萨,並認為在野党的分裂使巫统获得2/3支持单独执政,主張斗士党需要深入研究合作的关系。3月31日,斗士党主席慕克里·马哈迪称国民联盟主席慕尤丁已和马哈迪讨论第15届全国大选的合作事宜,马哈迪則於隔日在记者会表示慕尤丁会见他是企圖寻求他的支持以再任首相,並遭到他拒絕。8月4日,马哈迪宣布创立祖国行动联盟(Gerakan Tanah Air);9月6日,马哈迪宣布该阵线已向社团注册局登記參選第15届大选。 2022年大选 2022年10月11日,马哈迪召开记者会宣布会參選角逐浮罗交怡国会议席。马哈迪面对来自四位对手的挑战,包括国阵巫统的阿敏沙、国盟土团党的苏海米阿都拉、希盟诚信党的再比迪,以及独立人士阿都卡迪,外界分析认为马哈迪在浮罗交怡的声望难以撼动,將能成功蝉联。 馬哈迪在競選期間提出七项改革议程,让国家再次成为“亚洲之虎”;此外,马哈迪主張祖国行动联盟不与国阵合作,並抨擊巫统执意举行大选、不在意人民和国家的未来。11月19日,马哈迪败给国盟候选人苏海米,他获得4,566张选票,其领导的祖国行动联盟亦全军覆没。这是马哈迪自1969年败选以来的第二次选举败选。 退党並加入土著权威党 2023年2月9日,马哈迪因不满祖国斗士党退出祖国行动联盟,马哈迪并与13名斗士党高层成员退出该党,这也是马哈迪第三度退出由自己创立的政党。2月25日,马哈迪宣布与13名斗士党高层成员加入由依布拉欣阿里领导的土著权威党。3月1日,马哈迪正式加入土权党担任顾问,党员编号是No.1。 個人生活
早年生平 马哈迪于1925年7月10日生於英属马来属邦吉打首府亞羅士打的一个贫穷家庭,出生证却列其出生日期为12月20日,实际上他出生于7月10日。他的传记作家巴里·怀恩(Barry Wain)解释12月20日是“随意”使用的日期。马哈迪的父親莫哈末·依斯干达来自槟城,是一名拥有南印度喀拉拉邦血统的平民,母親旺·登巴旺是马来人,是吉打贵族的旁系後裔;祖父依斯甘達·古蒂(Iskandar Kutty)為印度馬拉雅拉姆人穆斯林,也是也门人的后裔,19世紀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带领下,從喀拉拉邦移民到檳城喬治市,在吉打王宫教导英语;祖母茜蒂·哈娃(Siti Hawa Iskandar)則來自柔佛廖內。马哈迪不是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也不是宗教或政治家庭。 马哈迪的父亲是亚罗士苏丹阿都哈密学院(Sultan Abdul Hamid College)第一任马来校长,社会经济地位低,意味着女儿无法入读中学,母亲是吉打王室的侍者。双亲皆曾有过各自的婚姻,马哈迪有六个半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以及两个同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马哈迪由父亲施加的纪律促使他学习,及对运动有少许兴趣。他在筛选制的英语中学赢得了一席之地,因为他在小学时期比其他同龄同学更会说流利的英语。马哈迪曾在2019年上电台访谈节目时談到,童年時自己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我曾经被欺负。我当时售卖气球,用2仙买3个,然后以每个1仙的价格卖出。”“所以我的朋友会带我去食堂,而我必须买饭给他。”“我很怕他,因为他很强壮。所以在过去,我偶尔会被欺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马来亚使学校关闭,他开始从商,卖过咖啡、炸香蕉及其他零食。马哈迪于2021年在面子书上传视频分享本身在年少时期的斋戒月回忆,包括曾在日治时期,於吉打亚罗士打的跳蚤市场当小贩,售卖香蕉和香蕉糕、藤编织物等养家糊口;他表示由於在這段期間他们缺乏食物,因此他在吉打亚罗士打的Pekan Rabu售卖炸香蕉和藤编织物等,他也談及过去那个时代家里没有冰箱,只能上街购买大块的冰块,并在饮用前,弄碎冰块。 战后,他以高分从中学毕业,升学至位于新加坡的爱德华七世医药学院(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部分)学医。在那里遇见医学同学的未来妻子茜蒂哈斯玛。毕业后,马哈迪在1956年结婚之前就职政府服务的医生。他回到亚罗士打的次年开始自设诊所行医。成为当时城镇里唯一开业的马来医生,让他可修建大房子,投资生意及甚至请司机驾驶他的龐蒂克卡塔丽娜。他和茜蒂哈斯玛于1957年诞下第一名孩子玛丽娜·马哈迪,之后在28年内再诞下三个孩子及领养另外三个小孩。 早期政治生涯 马哈迪在日占马来亚时期结束后开始活跃于政治,参与了抗议赋予非马来人公民权的短命马来亚联邦。后来他在医学院争取马来人的平权运动。他在学院期间于《海峽時報》及学生期刊设立署名「C.H.E. Det」的专栏,鼓吹马来人权益,如恢复马来语为官方语言。 当马哈迪在亚罗士打行医的同时,已经活跃于巫统,1946年巫統成立之初,成為首批黨員。1959年马来亚独立后的1959年马来亚大选时期,他已经是吉打州党主席。 尽管他在巫统拥有高职,但马哈迪却不是1959年大选的候选人,因为他跟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不同调。两人的紧张关系是因为马哈迪曾经批评,东姑同意英国及英联邦部队在马来亚独立后可继续驻扎,故使东姑拒绝马哈迪的计划,即推行成为巫统候选人的最低教育资格门槛。对马哈迪来说,这是延迟让他进入国家政坛的“抗议”。这延迟只拖了五年一届,在1964年大选,他以39岁当选亚罗士打属下的哥打士打南区国会议员。 馬哈迪身為后座议员期間的表現受到外界關注,後於1969年大选被伊斯兰党的尤索夫拉瓦打败而失去议员职。执政党联盟的挫败导致1969年5月13日爆发冲突,这次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冲突使上百人死亡。马哈迪公开批评政府,并致函批评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这封信件后来公开,并促东姑辞职下台。年终,马哈迪被巫统最高理事会开除成员及被开除党籍,而东姑则被说服不逮捕他。 在未出任公職时期,马哈迪写了他第一本书《马来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闡釋馬來民族積弱不振的種種原因,并在书中发表自己对马来社群的愿景。1970年出任首相的阿都拉萨很欣賞這本書,该书因记载马哈迪對當時东姑政府批判而被查禁,使他身為禁书作者;后来该禁令在马哈迪1981年就任首相后解除。馬哈迪之後受委成为副部长及部长。 回归政壇 1970年东姑辞职后由阿都拉萨取代。拉萨劝请马哈迪回归巫统,在1973年委任他上议员。此後,馬哈迪迅速成為一顆政治新星,他在拉萨政府里升官快速,1973年回到巫统最高理事会,在1974年受委教育部长。他也在1974年大选回归国会下议院,在吉打州属下的国会议席无对手下当选。 1975年,马哈迪当选成为巫统三位副主席的其中一人。该党选被视为继承党领导的竞争,因为党主席拉萨及署理主席胡先翁的健康欠佳。拉萨属意的参选人都中选:前马六甲首长嘉化巴巴、吉兰丹王室成员兼富商东姑拉沙里和马哈迪。次年拉萨逝世后,胡先翁继承了党主席兼首相,并且要在三位副主席之中选一位成为副首相,同时他也考虑了雄心勃勃的部长加沙里沙菲宜。马哈迪的对手们都有政治弱点:加沙里在副主席竞选中失利,不够巫统党员的支持;嘉化没有高等教育学历及英语不佳;而姑里则是年轻没经验,还有重要的是未婚。胡先翁在经过六个星期的考虑后选择马哈迪成为他的副手,而该提拔也意味着马哈迪或将继任首相。 马哈迪被认为是个成功的教育部长及贸易及工业部长(1978-81)。在就职贸工部长后期,他实施“重工业政策”,成立官联集团多元重工业(HICOM)投资可长期发展的制造业,如本地汽车工业,也在部门里投入许多时间进行各种海外參訪,對外宣传马来西亚。 1981年,胡先翁因健康欠佳选择放弃权力,由於政坛里沒有其他競爭对手,馬哈迪在胡先翁的祝福下继承他的職位。 首次擔任首相(1981年至2003年) 国内事务 56岁的马哈迪在1981年7月16日宣誓就职首相。他的第一个行动是释放内安法令下扣留的21个扣留者,包括记者沙末依斯迈及在胡先翁内阁担任副部长的阿都拉阿末,因被怀疑进行地下共产党活动。马哈迪委任慕沙希淡成为副首相。 同年12月31日23時30分,马哈迪宣布把馬來亞半島時間調快30分鐘使之與東馬時間相同,新加坡政府也隨之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1981年至1987年 马哈迪在掌权后首两年成功度过两个挑战,即在巫统内巩固他的领导及带领国阵政府赢得1982年大选。1983年,马哈迪为削弱王室对政治的影响,开始对马来西亚王室进行“对抗”。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是轮任制,下一任将轮到霹雳州苏丹依德里斯沙二世,或者是争议的柔佛州苏丹马末·依斯干达就职。马哈迪对这两位苏丹做出慎重保留。两位都是活跃的统治者,而依斯甘达几年前曾涉及刑事案。马哈迪试图先发制人,对新任的最高元首限制权力,在国会提呈宪法修正案允许国会通过的法案在最高元首没有同意的15天后自动同意生效。该提案也要移除最高元首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并转至首相。当时的最高元首彭亨州苏丹阿末沙原则上支持这些提案,但后来他发现该提案也会让州议会通过的法案也会无需通过州苏丹自动批准而撤回支持。受到其他州苏丹的支持,最高元首拒绝同意已在国会轻松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当民众意识到这个僵局,苏丹拒绝向政府妥协时,马哈迪发动集会来表示他受到公众支持。五个月后,马哈迪和苏丹同意妥协。最高元首仍掌有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但如果拒绝同意法案,法案将会回到国会,再通过时将会无视最高元首的否决权。1993年,在马哈迪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国会通过了取消马来西亚各州苏丹享有刑事和民事诉讼豁免权的法案,即王室成员可被起诉或被定罪。 在经济方面,马哈迪从前任者继承了新经济政策,即制定来提升土著(马来西亚马来人及部分原住民)的经济地位,及在企业所有权和大学录取领域中设立目标扶持。马哈迪也在1980年代早期积极推动官联企业私有化,原因是想像当时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极力推行经济自由之外,还有他认为配合扶持政策可以给土著经济机会来参与土著企业。他的政府私营化航空,水务及通讯公司,到1990年中期当中一年有约50个企业加速完成了私营化。 私营化整体上提升了马来西亚人的工作环境及为政府带来更多盈利。马哈迪也监督了汽车制造商普腾的成立,作为一个马来西亚政府及三菱的合资企业。直至1980年末,普腾在保护性税务下克服了低需求及损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及盈利企业。 马哈迪带领的国阵在1986年大选中大胜伊斯兰党,巫统在参选84个国会议席中赢得83席,而伊斯兰党仅赢得1席。 1987年至1990年 马哈迪在1986年大选胜利制造任何的政治支配印象很短暂。1987年他的巫统党主席职受到东姑拉沙里的挑战,同时也会影响首相职。东姑拉沙里受到在1986年辞去副首相职的慕沙希淡支持,他们组队分别参选巫统主席及署理主席职,挑战马哈迪及他新挑选的副首相嘉化·峇峇,前者团队被称为B队,后者被称为A队。马哈迪的A队有报章,党重量级领袖,还有最高元首苏丹马末·依斯干达的支持。在1987年4月24日的党选中,A队获胜。马哈迪以微差票数重新当选,获得761党中央代表票,而东姑拉沙里只得718票,嘉化巴巴以明显多数票击败慕沙希淡。马哈迪很快地把7位B队成员移出内阁,但B队不接受败选而提起诉讼。1988年2月4日高庭做出意想不到的判决,宣判巫统是非法组织,因为有一些支部没有合法注册,马哈迪把国阵主席和首相职位交给身为国阵第二大成员党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的总会长林良实。之后AB两派立刻以“巫统”之名注册新党,马哈迪派成功注册“新巫统”(UMNO Baru),B队注册了“马来西亚巫统”(UMNO Malaysia)但被拒绝。2月16日,林良实将首相一职交回给马哈迪,而东姑拉沙里之后于1989年6月3日成立了四六精神党。 1989年1月20日凌晨1时左右,马哈迪因胸口疼痛被送往吉隆坡中央医院接受治疗,之后接受心脏绕道手术。康复后在1990年大选率领国阵取得胜利。四六精神党无法在东姑拉沙里的家乡州吉兰丹外取得进展,而慕沙希淡重返巫统。 1990年至1998年 1991年,马哈迪宣布2020年宏愿(Wawasan 2020),目标是让马来西亚在30年内成为已開發國家。该目标要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至少约有7%的成长率。2020年宏愿其中一个愿景是逐步打破种族隔阂,即要国民以“马来西亚民族”为荣。该宏愿也带着新经济政策的替代品,及国家发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让政府计划的政策可优惠土著的同时也对其他族群开放。国家发展政策成功达到其主要目标——减低赤贫。1995年,少过9%的马来西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以及收入差距已经缩小。马哈迪政府削减企业税及放宽金融条例以刺激外资进驻。国家经济每年取得超过9%的增长,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试图模仿马哈迪的政策。政府也乘着经济浪潮在1995年大选取得更多多数优势胜利。 马哈迪在1990年代启动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计划,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雙峰塔(曾經是世界最高建築物,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雙子大樓)、吉隆坡國際機場、南北大道、雪邦國際賽道、多媒體超級走廊、峇貢水壩以及布城:新的聯邦行政首都。其中一项最大的计划是多媒体超级走廊,以硅谷为蓝本,迎合趋势在吉隆坡南部一带建立资讯科技产业中心。马哈迪的其他计划包括设立马来西亚新的行政中心——布城,在雪邦建设一级方程式赛车道以举办一级方程式赛车。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造成史上最严重的东南亚霾害,作为回应,马哈迪发起跨境灭火行动(Operation Haze),派遣马来西亚消防员队伍前往印尼以协助扑灭大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受到金融威胁。令吉在货币投机活动中暴跌,外资撤离,及主板交易市场指数下跌了75%。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敦促下,政府减少开支,提高利率,经济形势未明確改善。1998年,马哈迪开始反对此政策,蔑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及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副首相安华,他提高政府开支及锁定令吉及美元的汇率,当时的经济学者普遍相信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而马哈迪的政策發揮效果,使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成為当时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復甦的國家。 在馬哈迪的領導下,馬來西亞從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轉變成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經歷了巨大的經濟成長。在這段期間,馬來西亞的地理景觀也因著多項大型計劃而改變。1997年金融危機前,馬來西亞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表上躍居第二十一位,人均年收入從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3627美元,國民富裕程度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文萊,是泰國的2倍和印尼的5倍。馬哈迪政府也嘗試將馬來西亞打造成區域教育中心的同時,教育及語言政策趨向於寬松與開放,包括讓英語成為許多公立及私立大專院校的教學語言、中小學以英文教授數理課程,以及讓華文教育組織建立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及韓江學院。 在首相职的第二个十年里,马哈迪再次跟马来西亚王室对抗。1992年,苏丹依斯甘达的儿子是曲棍球选手,因袭击对手而被禁赛五年。依斯甘达做出回应,决定把柔佛曲棍球队撤出国家竞赛。当这决定受到当地教练批评时,依斯甘达命令他前往王宫并殴打他。 联邦国会一致谴责依斯甘达,马哈迪也抓住此机会移除苏丹对民事及刑事的免控权。报章支持马哈迪的做法,还前所未有地开始报导有关马来西亚王室成员的不当行为指控。当报章公开统治者奢侈的财富时,马哈迪削减对王室家族的拨款。随着新闻界及政府对抗他们,统治者们屈服了政府的提案,他们拥有的法案否决权在199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而被削弱。 1998年至2003年 1990年中期,很明显的,马哈迪的权力因他的副手——安华的领导野心而感到严重威胁。安华开始与马哈迪拉开距离,公开宣传他优越的宗教信誉,也似乎表明放宽马哈迪在位时标志性的公民自由限制。尽管如此,马哈迪仍然继续推举安华为他的接班人,直至他们的关系因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而破裂。当马哈迪摒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的财政紧缩政策后,他们意见开始出现分歧。1998年9月2日,安华被革除副首相及财政部长职,还有被巫统开除党籍,这革职没有给予直接理由,不过媒体预测这跟巫统大会中出现的册子,宣传他涉及不道德行为的指控有关; 1999年大选,马哈迪以22399张票击败12,261张票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党中央委员苏基拉弟夫,此时的他已经连续7度中选古邦巴素国会议员。 2001年2月1日,马哈迪正式宣布布城成为马来西亚第三个联邦直辖区和事实上的行政首都。在2002年6月22日的巫统大会中,马哈迪宣布他将会辞去首相职,许多支持者涌往台上泪流满面地试图挽留他。之后他定于2003年10月退位,给予他有时间以确保他选定的继任者阿都拉·巴达威有序及没有争议的权力交接。2003年巫统大会,马哈迪最后一次以巫统党主席身份出席及主持开幕,他在大会中声明,自己引退后不会担任任何职位。同年10月31日,他正式把首相職務移交於副首相阿都拉。在职首相达22年,马哈迪在退位时是世界上在位最久的被选举国家领导人,他也是马来西亚在任最久的首相。卸任的当天,马哈迪与夫人茜蒂哈斯玛获得最高元首端姑赛西拉祖丁册封“敦”勋衔。 外交事務 在马哈迪时期,尽管他被称为直言不讳的评论家,但马来西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普遍良好。 在他任职早期,因对英国大学学费的小分歧而发起抵制英国货运动,这后来被称为“最后才买英国货”(Buy British Last)运动。这促使他开始在亚洲寻找发展模式,尤其是日本,始称为他著名的“向东学习政策”。尽管争议被英国首相撒切尔解决,马哈迪比起西方仍持续注重亚洲发展模式,他有时批评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 美国 在马哈迪担任首相期间,1992年5月7日,马哈迪受报界询问时郑重否认他曾拒绝接听美国总统老布什拨给他的电话。马哈迪是针对《远东经济评论》的一项报导,指布什在最近来本区域參訪时曾拨电给他,不过他拒听的指责作出澄清。马哈迪解释说,布什致电给他时恰巧是星期日,他不在办公室,因此没有机会接听电话。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中发表演说談及:「民主赋予合法性印章使改革一定才会更加有效。在遭受经济危机的国家中也是如此,在各种语言上我们持续听到民主的呼声,如:People Power, doi moi, reformasi。今天此时此刻我们也听到来自马来西亚勇敢人民中的呼声。」 在2003年的入侵伊拉克期间造成两国之间的额外摩擦,马哈迪高调批评总统布什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尽管如此,马来西亚与美国关系更加深入了。在2003年众议院小组委员会听证会(序列号108–21)中的美国对东南亚政策里,做出了结论:“尽管首相马哈迪公开发表的言论有时坦率和荒唐,美马关系在各方面如教育,贸易,军事和反恐方面仍然紧密。” 新加坡 马哈迪是当时位于英属马来亚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医药学院校友(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院校后来易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位于吉隆坡的院校保留原名马来亚大学),他在英国统治期间的1953年在爱德华七世医药学院毕业,成为医生。马哈迪于1981年成为首相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于同年10月受访时赞扬他为一位“深具说服力、直率与坦诚的人。”。 在马哈迪执政期间,馬來西亞与新加坡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1988年签署协议,马哈迪在柔佛河建造灵桂水坝(Linggui Dam)以提供生水予缺水城市(新加坡)。;李光耀和马哈迪宣布建造天然气运输管,从登嘉楼衔接至新加坡。 1989年,马哈迪因心脏病需动手术,在手术前一晚李光耀来电和其夫人茜蒂哈斯玛谈话;李要求茜蒂哈斯玛说服马哈迪展延手术,他可以提供一班医生团队飞往吉隆坡为马哈迪动手术,茜蒂哈斯玛回拒並感谢李光耀。马哈迪后来在著作《医生当家:敦马哈迪医生回忆录》里對此回憶称尽管多年来新马很多理念都不同,他本身仍感激李光耀的关心。 1997年1月,新加坡时任反对党领袖邓亮洪遭李光耀等11人控告诽谤,被要求赔偿名誉损失,邓亮洪连夜渡过新柔长堤去到马来西亚柔佛州。后李光耀起诉邓亮洪时,在宣誓书中指柔佛是一个以枪击、拦途抢钱劫车著称的州属。宣誓书于同年3月曝光后,随即在马来西亚引起公愤,马来西亚社會各界及政党纷纷抗议,要求李光耀收回污蔑性言论并且道歉,事后李光耀为其失言道歉,而马哈迪表示接受他的道歉。 直到2015年李光耀逝世后,已卸任的马哈迪在其部落格发表主题为〈光耀与我〉的文章表示悲伤及哀悼;他認為雙方對新加坡的成长提供不分仇敌的意见,而东南亚国家联盟在没有李光耀及印尼总统苏哈托下失去强势领导。在李光耀逝世一周年後,马哈迪向媒体表示新加坡人必需珍惜李光耀的付出与牺牲,評價他是新加坡成功的重要关键。 其他 在波黑,马哈迪被认为是该国特别重要的盟友。2005年和2006年,他二度參訪;2007年2月,四个非政府组织即萨拉热窝科技大学、波斯尼亚学者大会、两个基督教组织塞尔维亚公民理事会以及克罗地亚民族理事会,因马哈迪在冲突期间的努力而提名他为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马哈迪执政期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穆斯林国家维持稳定良好的外交关系,并透过许多方式援助这些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及穆斯林国家尊崇马哈迪,尤其是马来西亚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成长及马哈迪支持的开放与自由派穆斯林价值观;外国领袖如哈萨克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称赞马哈迪並尝试模仿他的发展模式。马哈迪大力支持南北分歧的弥合,以及劝导穆斯林国家的发展,同時参与各种非北约集团如东盟、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国家组织,以及在坎昆举办的世界贸易组织论坛的22国集团。 退出政治時期(2003年至2015年) 在退位后,马哈迪受封護國瑪哈拉惹勳章,使他的名字冠上“敦”勋衔。他承诺“完全”退出政治,拒绝在阿都拉内阁受委名誉职位。阿都拉立刻标签他是沉静及较少对抗的前首相。在宗教信誉比马哈迪强的情况下,阿都拉反击伊斯兰党在1999年大选的声浪,在2004年大选大胜,在219国会议席中取得199席位。马哈迪是许多马来西亚旗舰公司的首席执行员,主席或资深顾问,如普腾、首要领导基金会和马来西亚政府掌控的国家石油公司等。 马哈迪和阿都拉·巴达威在2005年因普腾而开始闹翻。普腾执行长是马哈迪的亲信,在董事会中被开除。在阿都拉的祝福下,普腾出售其中一项公司资产,即摩托车公司MV阿古斯塔,该摩托车公司曾在马哈迪的管理之下。马哈迪也批评奖励外国车进口准证的做法,指这将会影响普腾的国内销售量,还有攻击阿都拉取消第二条衔接马新的弯桥计划。当他计划发起反对阿都拉在党内的领导时,但未能成功在巫统区部捍卫主席职而无法成为2006年巫统大会的中央代表。2008年大选之后,因国阵巫统在国会失去三分之二席位,马哈迪宣布退党。阿都拉在2009年由其副手纳吉取代后,马哈迪再次加入巫统。 马哈迪在2005年发起吉隆坡战争罪行论坛,使他在2006年成立首要全球和平组织(Perdana Global Peace Organisation),他们反對战争,倡導全球和平;2010年,首要全球和平组织注册为非政府组织,马哈迪为组织主席。 2006年7月28日,马哈迪开始了吉兰丹演讲之旅,在甫抵达哥打巴鲁机场后,就发生骚乱。马哈迪在向支持者演讲时,遭人以胡椒剂袭击,并无大碍,他在下榻酒店接受治疗后继续进行下午的行程,時任全国副总警长慕沙哈山(Musa Hassan)证实此事件实与其支持者之间出现的争执有关。另一方面,马哈迪成立吉隆坡战争罪行委员会,以调查美国,以色列及其盟友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领土的活动。此外,馬哈迪仍持續有公開活動。2011年4月28日,马哈迪与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在吉隆坡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復出政坛(2015年至2018年) 2015年随着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丑闻(1MDB)浮出水面,马哈迪开始批评首相纳吉·阿都拉萨,比之前的阿都拉·巴达威更激烈,他一直要求纳吉辞职下台。8月29日,他与妻子茜蒂哈斯玛出席净选盟4.0集会,连续两天的集会中约有50万人要求纳吉辞职下台。 2016年,马哈迪发起几次的抗议活动,他与希望联盟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起草《公民宣言》以示要纳吉辞职。該年2月29日,马哈迪宣布二度退出巫统。纳吉对贪腐指控的回应是集中权力,撤换副首相,起诉发表一马公司言论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前总会长林良实,冻结两家报章的出版及在国会通过国家安全理事会法令,该法令允许首相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6月,马哈迪也活跃于两场国会议席补选,为希望联盟的國家誠信黨站台。8月,他与被纳吉开除的前副首相慕尤丁等人创立土著团结党。
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天津是重要港口。1975年,位於渤海灣的中國首個海上鑽油台-海四油田投產。2023年5月26日,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中心平台建造完成。 参考文献
天津地形 山东地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灣
在此系統內將捲舌塞擦音與齦顎塞擦音使用相同的符號標示。這兩組聲母爲互補關係,合併並不會造成辨義上的困難。 母音 空韻 與其它系統不同,威妥瑪拼音能準確地標示出空韻,但書寫較複雜,且ŭ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而漢語拼音將空韻作為i的音位變體處理,這麼做導致初學者不容易分辨空韻與i,容易讓人誤讀。 與其它拼音系統的比較 優缺點 威妥瑪拼音使用ʻ符号来表示送气清音(pʻ、tʻ、kʻ、chʻ、tsʻ),不加ʻ符号来表示不送气清音,這種寫法是從拉丁語繼承下來的歷史慣例(拉丁語中把不送氣清音寫為p、t、k等,把送氣清音寫為ph、th、kh等)。但不熟悉此事的人不明白ʻ符号的重要性并常在资讯传递的过程中把ʻ符号省略掉了,造成混淆。雖然這種寫法屬於歷史慣例,但北京官話中沒有濁音,b、d、g等濁音字母就被浪費掉了(g只用於ng韻尾)。 威妥瑪使用p、t、k表示不送氣清音,b、d、g用來表示濁音的規則與日語拼音、台羅拼音、印尼文等拼音系統相同。而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等方案為了增加符號的使用率,改用p、t、k等表示送氣清音,用b、d、g等表示不送氣清音,聽感上與英語類似(英語中的清音多送氣,濁音濁化不明顯)。 ㄐ、ㄑ、ㄒ演化自ㄍ、ㄎ、ㄏ或ㄗ、ㄘ、ㄙ,威妥瑪拼音將ㄐ、ㄑ與ㄓ、ㄔ用同一種寫法,容易讓人誤認為它們是同一聲母,但若將ㄐ、ㄑ、ㄒ看做ㄓ、ㄔ、ㄕ的音位變體,此一作法便很合理,惟其僅將ㄐ、ㄑ與ㄓ、ㄔ用同一種寫法,ㄒ、ㄕ又用不同寫法表示,造成不一致。 相較於漢語拼音使用Q來紀錄ㄑ,英語母語者若沒學過漢語拼音便無法得知該如何發音,而威妥瑪拼音使用Ch來紀錄ㄑ更能使英語母語者讀出近似發音。 威妥瑪拼音使用hs來記錄ㄒ(/ɕ/,如習拼作Hsi),這種拼法不見於其他語言,。漢語拼音用x來記錄ㄒ(/ɕ/,如習拼作Xi),此拼法不見於英語,而是參考了部份語言把/ʃ/記錄為x的寫法(如葡萄牙語)。 相較於漢語拼音使用c來表示ㄘ(如蔡拼作Cai),常使人誤讀成「凱」音,威妥瑪拼音使用ts來表示ㄘ(如蔡拼作Tsai)較接近正確讀音。 威妥瑪拼音與漢語拼音一樣採用ü來記錄/y/,但威妥瑪拼音沒有省略兩點的簡寫法,這使得辨別/y/這個音更容易,但在書寫上卻較為繁瑣。 威妥瑪拼音和漢語拼音一樣,都用ao來記錄ㄠ,但這么做與聽感au有一定差別。 威妥瑪拼音能準確的標示出空韻,但書寫上較為複雜,且ŭ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另外,空韻的ih寫法不見於其他語言。漢語拼音將空韻作為i的音位變體處理,這麼做導致不了解該拼音法的人無法分辨空韻與i,容易讓人誤讀。 ㄧㄢ寫為ien,較為接近聽感。 標準的威妥瑪拼音使用上標數字¹、²、³、⁴來表示聲調,但上標難以用一般輸入法輸入,所以也會直接使用通常的數字1、2、3、4輸入。漢語拼音在附加符號不便輸入的情況下,亦可用1、2、3、4代替。 不考慮聲調符號,漢語拼音只有ü一個帶附加符號的字母,在不方便輸入的情況下,可用v代替。威妥瑪拼音帶附加符號的字母更多,包括空韻的ŭ和韻母的ê、ü,更為複雜。 ts、tsʻ、s在後接空韻時要改寫為tz、tzʻ、ss,不了解該拼音法的人可能將它們誤認為是不同聲母。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Pinyin4j (支持中文字符转换到威妥玛拼音的Java库;开放源代码) 注音轉換工具 - 各種注音方式之間的轉換 羅馬拼音查詢 中文姓名英译网站 -
目前台灣的縣市名稱大多數維持威妥瑪拼音,如台北()、台中()與高雄(Kaohsiung)等已成二戰結束後至今的慣例譯名。於2010年12月25日由臺北縣升格的新北市則譯為「」,這是台灣首次採用英語()與威妥瑪拼音(Taipei)組合的半意譯縣市名稱。 郵政式拼音 中國大陸省市曾經使用以威妥瑪拼音為基礎、依地區方言及古代發音修改而成的郵政式拼音拼寫地名。例如:廣州(Kwangchow,威妥瑪拼音為:Kuang-chou)、北京(Peking,威:Pei-ching)、天津(Tientsin,威:Tʻien-chin)、重庆(Chungking,威:Chung-chʻing)、濟南(Tsinan,威:Chi-nan)、青岛(Tsingtao,威:Chʻing-tao)與南京(Nanking,威:Nan-ching)等。雖然這套拼音辦法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以汉语拼音所取代,但是不少著名機構與歷史悠久的學府仍然保留舊有的名稱,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 University)、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但注意青島、北京的官方拉丁字母城市名則未刻意保留,而是已改為拼音的Qingdao以及Beijing,導致一詞多拼情況的出現。 拼音字母表 聲母 按照聲母所對應子音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分布,列表如下(方括號中是國際音標,下排為注音符號及漢語拼音): ts (ㄗ)、tsʻ (ㄘ)、s (ㄙ)與空韻()拼寫成音節時寫作tzŭ 、tzʻŭ 、ssŭ 。 ch (ㄓ)、chʻ (ㄔ)、sh (ㄕ)、j (ㄖ)與空韻()拼寫成音節時寫作chih、chʻih、shih、jih。 翟理斯的字典中以左单引号(,倒转逗号)表示送气,1950年代起汉学的学术文献中改用右单引号(),网络上常用ASCII编码的撇号()表示。 韻母 拼音系統特色 子音
沙特阿拉伯人口3,500万。直到1960年代,全国大多数人口为游牧或半游牧人口,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过95%的人口已经定居下来。一些城市与绿洲中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 在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绿洲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区则几乎无人居住。 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中,九成為阿拉伯人,餘多為鄰近的非裔或亞太裔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於紅海沿岸地區,他們受雇至沙烏地阿拉伯工作。另有一定數量的亞太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此外,境内也有不到10万西方人士。 文化 至2018年,沙特全国才有对公众开放的电影院(在這之前,沙特阿美公司内的电影院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电影院,是沙特仅有的两个电影院)。第一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电影是女导演海法·曼蘇爾(Haifaa Al Mansour)于2012年拍摄完成的《腳踏車大作戰》。第二部沙特電影就是麥姆沙柏(Mah Sabbagh)自編自導的《巴拉卡戀上芭拉卡》(Barakah Meets Barakah)。沙特阿拉伯于2017年12月11日宣布解除对电影院长达35年的禁令,从2018年初开始允许电影院开放。 体育 足球是全国最受欢迎的运动,沙特国家足球队乃是亚洲强旅之一,并在94年开始屡入世界杯决赛周。 宗教 法律規定所有國民必須是穆斯林。約85-90%的沙特人是遜尼派,而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約10-15%左右。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就是俗稱的瓦哈比教派,屬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在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他常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卻偏離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的教義。佔少數的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内极端保守派别瓦哈比派为国教,沙特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世界各地傳播瓦哈比信仰為重心。 沙特管理着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圣地: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同时沙特国王的正式头衔是两圣地监护人。 軍事 沙特阿拉伯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国防会议为国防最高决策机关。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为穆罕默德·萨利赫·哈马迪上将。军队分正规军和国民部队。正规军平时实行志愿兵役制,战时实行义务兵役制,一般兵种服役期两年,特殊兵种服役三年。 武装部队总兵力约10.6万人,其中陆军约7.3万人,编3个装甲旅、1个空降旅、1个步兵旅、1个王室警卫团、23个炮兵营;海军约1.1万人,组成红海和波斯湾两支舰队;空军约1.8万人,编攻击机中队、截击机中队等。此外还有国民警卫队、边防部队、特种安全部队和海上警卫队等。 交通 沙烏地阿拉伯公路長達221,372公里,但柏油路的部分僅有47,5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的部分亦只有3,891公里的長度。大多數高速公路從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向外延伸,由於位於炎熱的地區,所以道路不僅要能夠抵擋高溫,也要避免將強烈的陽光反射到駕駛者的視線。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過度依賴陸運與空運,鐵路方面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項捷运系統在麦加,一條長約18公里的輕軌,營運始於2010年。截至2014年,沙烏地阿拉伯鐵路總長1,378公里,全都是1.435公尺軌距的標準軌,鐵路長度位居世界第81位。 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港口是主要用於運輸石油產品,由沙烏地阿拉伯港務局負責海運業務。主要的港口在波斯灣的達曼、紅海的吉达;其中,吉达是全國最大港口,每年有4,010,448的貨櫃量。 沙烏地阿拉伯在空運方面,截至2013年,共有214座機場,其中82座機場已完成跑道的鋪設,剩餘的132座則尚未鋪設。另外,在這214座機場之中只有10座設有提供直昇機升降的停機坪。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沙特官方网站 参见 两圣地监护人 瓦哈比派 亞 西亞國家 亞 伊斯蘭國 (政權形式)
沙烏地阿拉伯拥有阿拉伯半岛80%的领土。该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接壤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明确的边界,所以沙特的實際面积不详。沙特阿拉伯政府估计的面积是2,217,949平方公里,而其他可信的估计都介于213万9千7百平方公里至224万平方公里之间。全国只有少于1%的土地是适合耕种的。 地形 沙特大部分是高原,地势由西向东成阶梯状倾斜,西部除了红海沿岸有狭窄平原外为高原高山区,西南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多火山锥;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有平原,东部沿海湾有珊瑚礁。 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北部内夫得沙漠,多涸谷、水井、绿洲,南部鲁卜哈利沙漠多流动性沙丘,為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 气候 沙特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广大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温日差较大,除了沿海地区湿度较高外,一般炎热干燥。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南部在100毫米以下。 行政区划 沙烏地阿拉伯全国划分为13个省(mintaqah,复数:mintaqat): 主要城市 沙特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如下: 经济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以石油为支柱,政府控制着国家主要的经济活动。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储备国(拥有全球已勘探石油总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成员国。石油产业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大约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约40%来自于私有经济。在1999年OPEC与其他石油输出国调涨油价期间,沙特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动者,在这期间OPEC的成员成功地通过减少石油产量将石油价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自從2014年原油價格暴跌,沙烏地阿拉伯首次出現預算赤字,沙國決定讓一直以來的國營石油公司在2018年上市。2016年4月,時任副王儲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在沙特愿景2030計畫中提出開放教育、醫療等私有產業,鼓勵旅遊業發展與發展娛樂產業,這當中交通項目就包含755項措施,像是要求在聖地麥加及第二大聖地麦地那之間興建鐵路和機場。吸引外商投資目前沙特政府正不断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沙烏地阿拉伯减少国家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並預計在2030年將10%的主要電力來源轉移到可再生能源,從2004年到2014年間,增加了100萬個工作機會,但大多為聘請國外人才或便宜勞工。水资源的短缺与迅速增长的人口有可能限制该国实现农产品自足的目标。 沙特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特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旅游业 沙地阿拉伯拥有辽阔沙漠、翠绿山脉和原始海滩、丰富的文化及历史遗迹,国内拥有5个世界遗产,但因为是极端保守的穆斯林国家,对于开放大批游客造访的讨论一直被保守派与官僚封杀。为了摆脱对原油的依赖,让经济走向多元化发展,沙地阿拉伯花大笔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开发景点。 2019年9月27日,沙地阿拉伯宣布开放旅游业,将首次开放旅遊签证给49個国家。外国女性可以单独到访,且不用穿全黑长罩袍,遊客可在沙地阿拉伯官网上申请电子签证,不必前往领事馆签证。但观光客必须穿着得体和遵守当地禁酒令。此外,持电子签证的游客不得进入圣城麦加与麦地那。 人口 沙特阿拉伯人口3,500万。直到1960年代,全国大多数人口为游牧或半游牧人口,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过95%的人口已经定居下来。一些城市与绿洲中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 在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绿洲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区则几乎无人居住。 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中,九成為阿拉伯人,餘多為鄰近的非裔或亞太裔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於紅海沿岸地區,他們受雇至沙烏地阿拉伯工作。另有一定數量的亞太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此外,境内也有不到10万西方人士。 文化 至2018年,沙特全国才有对公众开放的电影院(在這之前,沙特阿美公司内的电影院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电影院,是沙特仅有的两个电影院)。第一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电影是女导演海法·曼蘇爾(Haifaa Al Mansour)于2012年拍摄完成的《腳踏車大作戰》。第二部沙特電影就是麥姆沙柏(Mah Sabbagh)自編自導的《巴拉卡戀上芭拉卡》(Barakah Meets Barakah)。沙特阿拉伯于2017年12月11日宣布解除对电影院长达35年的禁令,从2018年初开始允许电影院开放。 体育 足球是全国最受欢迎的运动,沙特国家足球队乃是亚洲强旅之一,并在94年开始屡入世界杯决赛周。 宗教 法律規定所有國民必須是穆斯林。約85-90%的沙特人是遜尼派,而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約10-15%左右。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就是俗稱的瓦哈比教派,屬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在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他常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卻偏離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的教義。佔少數的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内极端保守派别瓦哈比派为国教,沙特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世界各地傳播瓦哈比信仰為重心。 沙特管理着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圣地: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同时沙特国王的正式头衔是两圣地监护人。 軍事
威妥瑪的妻子是知名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的女兒阿米利娅·赫歇爾(Amelia Herschel, 1841-1926)。 参见 威妥玛拼音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154,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趙爾巽 清史稿/卷159,志一百三十四,邦交七,(日斯巴尼亞),趙爾巽 英国驻清朝公使 英國漢學家 文字發明者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校友 哈罗公学校友 倫敦人
1874年介入調停牡丹社事件。 1875年(同治十四年)2月21日,由於英國人马嘉理在雲南被當地人殺死,演變成外交事件。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斡旋下,英国公使威妥玛與北洋大臣李鸿章,於1876年8月21日在山东芝罘(即今煙臺)谈判,同年9月13日,双方簽訂《中英煙台條約》。英國則取得從北京進入、經過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到進入印度的特權。 1883年,威妥瑪返回英國,三年後將他的4,304冊中文藏書捐贈予劍橋大學。 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學教授。 家庭 威妥瑪的妻子是知名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的女兒阿米利娅·赫歇爾(Amelia Herschel, 1841-1926)。 参见 威妥玛拼音 參考文獻 清史稿/卷154,志一百二十九,邦交二,(英吉利),趙爾巽
放射性同位素 1912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基於對放射性重元素衰變鏈的研究,首次提出同位素的存在。該研究發現,鉛和鈾之間存在著約40種核性質不同的放射性元素,但週期表中鉛和鈾之間只存在11個元素的位置。 當時許多科學家嘗試使用化學方法分離鈾、釷等重元素衰變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但都以失敗告終。1910年,索迪證明新釷(mesothorium,後來證實為)、鐳(radium,即,鐳元素最長壽的同位素)和釷X(thorium X,即)這三種放射性元素是無法分離的。在嘗試將這些放射性元素放入元素週期表後,索迪和卡西米爾·法揚斯在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了,其大意為:元素發生α衰變後會形成其在週期表中左側二格位置的元素,而β衰變則會產生其在週期表中右側一格位置的元素。索迪意識到,當元素先發射一個α粒子,接著發射兩個β粒子後,會導致形成一種化學性質與初始元素相同的元素,但其質量輕了四個單位,並且具有不同的核衰變性質。 索迪提出,幾種放射性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的原子應可以填入週期表中的同一位置。例如,鈾-235 α衰變形成的釷-231和錒-230 β衰變形成的釷-230,儘管核衰變性質和半衰期不同,但應屬於同一元素。“同位素”(isotope)一詞是索迪的世交、蘇格蘭醫生在一次談話中向他提出的,在希臘文中意為“在同一地點”。索迪因在同位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西奧多·理查茲發現來自不同礦物的鉛之原子量存在差異,這是由於三大衰變鏈的最終產物皆為鉛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礦物中放射性元素的組成不同會導致其所含鉛同位素的比例有所差異。 穩定同位素 約瑟夫·湯姆森在1913年首次發現穩定元素(即非放射性元素)存在同位素的證據。湯姆森通過平行的磁場和電場引導氖離子流,通過在路徑中放置感光底片來測量這些離子的偏轉,並使用下述方法計算它們的荷質比:每股離子流撞擊的地方都會在底片上形成一個發光的斑塊,湯姆森在感光底片上觀察到兩個獨立的拋物線光斑,這表明存在兩種荷質比不同的原子核。該方法後來被稱作湯姆森拋物線法。 弗朗西斯·阿斯頓隨後使用質譜儀發現了許多元素的多種穩定同位素。1919年,阿斯頓以高研究氖,發現兩個氖同位素的質量非常接近整數20和22,且都不同於氖的已知莫耳質量20.2。這是的一個例子,該法則指出部分元素的莫耳質量與整數呈現較大偏差,主要是由於該元素是多種同位素的混合物所致。同樣地,阿斯頓在1920年證明氯的莫耳質量35.45是由兩種同位素和的近乎整數的原子量加權平均後得來。 用途 同位素純化 核技術等領域需要使用到某些元素的特定同位素的特性,例如鈾或鈽等重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分離是一項重大的技術挑戰。鋰、碳、氮和氧等較輕的元素通常是藉由其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的氣體擴散來進行分離。氫和氘的分離則十分特別,是基於化學性質的差異進行分離,而不是物理性質,例如等。鈾的同位素則可通過氣體擴散、氣體離心、雷射電離分離或質譜法(在曼哈頓計劃中)等物理方法進行批量分離。 化學和生物特性的利用 :透過質譜法分析樣本中特定元素(如碳、氮、氧等)的不同同位素之間的比例(),可以了解食物網的能量流動、重建過去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檢測食品是否摻假、檢測樣本的地理來源等,在各種生物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同位素置換(Isotopic substitution)可藉由來確定化學反應的機制。 同位素標記:在化學反應中使用特別的罕見同位素作為示蹤劑或標記物,可用於追蹤特定物質在某個物理作用過程、化學反應、代謝通路、或細胞定位中的路徑和去向。一般來說,目標元素的原子彼此並無法區分,然而,使用不同質量數的同位素原子則可對目標元素的去向進行追蹤。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標記,則可以通過其發出的輻射來檢測它們(稱作放射性示蹤劑)。若使用的是非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也可以通過質譜或紅外光譜來區分。例如“(SILAC)”技術中使用穩定同位素定量蛋白質。 中使用同位素定量分析各種元素或物質的濃度,方法是將已知量且使用特定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與待測樣品混合,再通過質譜法測定所得混合物的同位素訊號。 核特性的利用 核能發電和核武器的研製需要消耗相對大量的特定同位素,例如、等可分裂物質。 核電池及射線電池利用、、、等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釋放的熱能及-{zh-cn:辐射能;zh-tw:輻射能}-來產生電力,可用於一些需長時間運作又難以更換電池的儀器及設備上,例如氣象台、太空船、人造衛星與人工心臟等。 核醫學和放射腫瘤學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診斷和治療。 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可用於醫療器材滅菌、食物保鮮、品種改良、高分子聚合、處理廢氣、廢水和汙泥等。常用的同位素有、等之密封放射源。 工廠中使用、、等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來消除紙張、橡膠薄片、塑膠薄片、絲線等絕緣體相互摩擦時產生的靜電。 放射性定年法:藉由測定樣本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可以該放射性同位素之半衰期來推算該樣本的存在年代。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用於測定化石等生物性有機物的年代。
約瑟夫·湯姆森在1913年首次發現穩定元素(即非放射性元素)存在同位素的證據。湯姆森通過平行的磁場和電場引導氖離子流,通過在路徑中放置感光底片來測量這些離子的偏轉,並使用下述方法計算它們的荷質比:每股離子流撞擊的地方都會在底片上形成一個發光的斑塊,湯姆森在感光底片上觀察到兩個獨立的拋物線光斑,這表明存在兩種荷質比不同的原子核。該方法後來被稱作湯姆森拋物線法。 弗朗西斯·阿斯頓隨後使用質譜儀發現了許多元素的多種穩定同位素。1919年,阿斯頓以高研究氖,發現兩個氖同位素的質量非常接近整數20和22,且都不同於氖的已知莫耳質量20.2。這是的一個例子,該法則指出部分元素的莫耳質量與整數呈現較大偏差,主要是由於該元素是多種同位素的混合物所致。同樣地,阿斯頓在1920年證明氯的莫耳質量35.45是由兩種同位素和的近乎整數的原子量加權平均後得來。 用途 同位素純化 核技術等領域需要使用到某些元素的特定同位素的特性,例如鈾或鈽等重元素的同位素。同位素分離是一項重大的技術挑戰。鋰、碳、氮和氧等較輕的元素通常是藉由其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的氣體擴散來進行分離。氫和氘的分離則十分特別,是基於化學性質的差異進行分離,而不是物理性質,例如等。鈾的同位素則可通過氣體擴散、氣體離心、雷射電離分離或質譜法(在曼哈頓計劃中)等物理方法進行批量分離。 化學和生物特性的利用 :透過質譜法分析樣本中特定元素(如碳、氮、氧等)的不同同位素之間的比例(),可以了解食物網的能量流動、重建過去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檢測食品是否摻假、檢測樣本的地理來源等,在各種生物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同位素置換(Isotopic substitution)可藉由來確定化學反應的機制。 同位素標記:在化學反應中使用特別的罕見同位素作為示蹤劑或標記物,可用於追蹤特定物質在某個物理作用過程、化學反應、代謝通路、或細胞定位中的路徑和去向。一般來說,目標元素的原子彼此並無法區分,然而,使用不同質量數的同位素原子則可對目標元素的去向進行追蹤。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標記,則可以通過其發出的輻射來檢測它們(稱作放射性示蹤劑)。若使用的是非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也可以通過質譜或紅外光譜來區分。例如“(SILAC)”技術中使用穩定同位素定量蛋白質。 中使用同位素定量分析各種元素或物質的濃度,方法是將已知量且使用特定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與待測樣品混合,再通過質譜法測定所得混合物的同位素訊號。 核特性的利用 核能發電和核武器的研製需要消耗相對大量的特定同位素,例如、等可分裂物質。 核電池及射線電池利用、、、等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釋放的熱能及-{zh-cn:辐射能;zh-tw:輻射能}-來產生電力,可用於一些需長時間運作又難以更換電池的儀器及設備上,例如氣象台、太空船、人造衛星與人工心臟等。 核醫學和放射腫瘤學中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診斷和治療。 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可用於醫療器材滅菌、食物保鮮、品種改良、高分子聚合、處理廢氣、廢水和汙泥等。常用的同位素有、等之密封放射源。 工廠中使用、、等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輻射來消除紙張、橡膠薄片、塑膠薄片、絲線等絕緣體相互摩擦時產生的靜電。 放射性定年法:藉由測定樣本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可以該放射性同位素之半衰期來推算該樣本的存在年代。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放射性碳定年法,用於測定化石等生物性有機物的年代。 某些形式的光譜學必須依賴特定同位素的獨特核性質,包括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和穩定同位素。例如,核磁共振(NMR)光譜只能用於核自旋非零的同位素,其最常用的同位素有、、、和等。 穆斯堡爾譜學依賴於特定同位素的核躍遷,例如等。 参閱 同位素列表 同位素豐度 核種 核種列表 同中子素 同量素 天然同位素 穩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參考文獻 复合粒子
理论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力学性能及运动规律,是力学的基础学科,由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大部分组成。也有人认为运动学是动力学的一部分,而提出二分法。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为简单物体,包括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静力学 包括几何静力学和分析静力学。 物体的受力分析 平面交汇力系 力矩与力偶理论 力系简化的基本方法
静力学 包括几何静力学和分析静力学。 物体的受力分析 平面交汇力系 力矩与力偶理论 力系简化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 依照研究对象分为: 质点运动学 质点系运动学
根据日本学者佐佐木春隆的考证,袭击朝鲜境内普天堡实际上是吴成崙组织的,后被金據为自己的功劳。另根据佐佐木春隆的考证,游击队的行动还包括绑架朝鲜人作苦力,和绑架富有人物(对象除了日本人,也包括自己的同胞朝鲜人,還有中国人、白俄人等,只要有錢,他們一律綁票)索要赎金。 關於金日成在朝鮮建國前的生涯有很多爭議,許多來源表明他借用“金日成”这个名字。早在1937年11月18日,朝鲜的京城新闻就发布金日成被满洲国军击毙的报导。在满洲国军的官方月刊《铁心》上,也发表有“金日成匪贼讨伐详报”的详细记录。普天堡的居民声称,他们见到的金日成约为40岁左右。朝鲜总督府逮捕的共犯朴金喆和朴达供述,袭击普天堡的金日成当时36岁。然而,后来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金日成当时应当是25岁。正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李命英、朴甲东等学者认为这两个金日成并不是同一人。此外,日本学者和田春树也对金日成的身份表示怀疑。 1945年苏联远东军命令宣傳專家格里戈里·梅克列尔(,Grigory Mekler)幫助金日成當上朝鮮領導人;梅克列尔在蘇聯解體後表示,他发现金日成的名字是从已故的指揮官那里借用的。但历史学家安德烈·兰科夫认为不甚属实。 而据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军官列昂尼德·瓦辛(Леонид Вассин)回忆,金基本是“從零創造”,金的朝鲜语十分差劲,他花了三天學習內務人民委員部為他準備的講稿,其後在朝鮮共產黨第一次大會上宣讀,他需要专门辅导才能发表对朝鲜群众的演讲。 另於2009年8月12日韩联社报道,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找到的一份美国军政时期的资料显示,美军政厅认为金日成原名金成柱,金成柱是抗日英雄金日成的侄子,在金日成死后顶替他的名字。 关于金日成将军传说,他的传说特征有“陸軍士官學校出身”、“乘白马”、“活动地在白头山”、“参加早期义兵斗争”等。有金擎天(符合“陆军士官学校出身”、“乘白马”)、金一成(符合“参加早期义兵斗争”、“活动在白头山”)等四人为传说原型的说法。 儘管存在許多爭議和朝鮮的個人崇拜對其所做的神化,金在歸國之前是一個“重要的抗日游擊隊領導者”這一點則得到了史學界的普遍認同。 逝世 1994年7月8日金日成因心脏病而病逝,結束46年的統治。去世前,金正日因病治疗,而国内及国外问题给予金日成极大的困扰。国内农业工作仍然疲弱,经济停滞;国外方面,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访问平壤,原因是朝鲜在六月被美国指试射核武器,因而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卡特访朝给金日成带来来自韓国總統金泳三邀请金日成访问汉城(今譯作首爾),并在当年7月下旬举行首脑会议的消息。 有說法指出,金日成在死前一天曾到地方考察糧食收成,在深夜返回妙香山別墅後,得悉76岁的赵明选上将(1918年-1994年7月7日)病故,赵明选自14岁(1932年)开始追随金日成参加抗联打游击,几十年来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里,已先后有两位上将离他而去,赵明选是第三位。金日成极重感情,他追问赵明选的死因,有人报告说是死于脑溢血。金日成又问采用什么救治方法,报告说采用的是保守疗法。金日成大怒,连声斥问道:“为什么不开颅抢救?这些医生就是怕负责任!把院长给我找来,当面给我解释清楚!”他越说越生气,全身打起哆嗦,突然一口气没上来,重重倒在地上,人们顿时乱作一团。医生闻讯赶来,经过检查后认定是心脏病急性发作,但別墅並無急救藥物。朝鮮當局試圖將金日成送往平壤烽火醫院,但當晚遇上狂風暴雨,首架直升機在妙香山墜毀。当第二架直升機趕至时(凌晨2時),金日成的心臟已经停止跳動,终年82岁。 金日成去世后,最高人民会议於1998年修改的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原来国家主席一职被取消。金日成的遺體現被永久保存於平壤的锦绣山议事堂(1994年改名锦绣山纪念宫,2012年改名為锦绣山太阳宫)。 2014年7月10日,南韓傳媒引述消息人士指金日成遺體正在腐爛,頭部和身體萎縮,皮膚剝落及變色,身上出現很多黑斑,參訪民眾更直接坦白地形容:「像條脫水的乾鱈魚」。 著作 单行本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向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总结报告》,中文版1962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朝鲜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中文版1972人民出版社 《朝鲜的革命者要熟悉朝鲜,中文版197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南斯拉夫〈新闻晚报〉总编辑问》,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团结报〉问》,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的形势和旅日朝鲜青年同盟的任务》,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访问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期间所作的讲话》,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同日本政治理论杂志〈世界〉主编的谈话》,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团问》,中文版1977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统一祖国三大原则》,中文版1982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朝鲜人民贯彻主体思想的斗争》,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为了发展新兴力量国家的民族文化》,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宴会上的讲话》,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同日本社会党代表团的谈话》,中文版198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的知识分子政策》,中文版198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为了祖国的自主的和平统一》 文集 《金日成选集》,中文版1962外文出版社,1963 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选集》8卷,中文版1975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革命的主体2,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集》49卷,中文版1980-2009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1976年8月18日上午10点半,联合国军方面派人去砍一棵位于三八线朝韩非军事区内阻挡住韩方视线的树,朝鲜突然派出1名中尉和9名士兵前往现场要求中止砍树。联合国军负责人博尼法斯上尉指出这一作业是在韩国领土上进行的,是合法的。朝鲜人民军士兵用斧头、棍棒殴打联合国军,斗殴持续约4分钟,博尼法斯上尉被砍死,美、韩各有4人重伤。史称板门店事件。事后位于汉城龙山的联合国军司令部立即进入戒备状态,美军中途島號航空母艦进驻-{}-朝鲜海峡。但双方最后相互谅解,并未发生冲突。 1988年,在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与韩国总统卢泰愚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宣布派团参加1988年汉城奥运会并准备与韩国建交,朝鲜则与苏联断交并驱逐所有苏联在朝人员。1990年9月30日韩国与苏联建交后,朝鲜政府发表声明,猛烈抨击苏联同韩国建交,指责苏联此举是因“改革”而陷入困境和混乱、走上衰退没落道路时发生的,指出苏联已不是过去坚持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苏联,而蜕变为其他性质的国家。朝鲜还指出,苏联同韩国建交的结果是从法律上承认朝鲜存在两个国家,从而采取逆朝鲜统一行动的分裂主义行动。1990年12月,朝鲜通知苏方关闭其设在平壤的苏联新闻社和《共青团真理报》平壤分社。 自改革开放以后,为吸引外资,特別是日本和韓國的資金支持,中国决定抛弃以往对朝鲜的承诺,开始寻求与韩国建交。1992年7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特别约谈刚刚从非洲访问归来的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和外交部长钱其琛,决定派钱其琛赴朝通报中国决定与韩国建交的立场。据钱其琛回忆,此次金日成接见中国代表团时间之短、气氛之平淡前所未有,甚至惯例中的宴会招待也没有出现。曾有传言称朝鲜为抗议中韩建交而在1993年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拒绝投票支持中国北京申办奥运会,使得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落到澳大利亚悉尼手中。这种外交冷淡一直持续到1999年,中朝双方的高层互访才得以恢复。1992年以后20年间,朝鲜甚至向越南出售300多枚弹道导弹,足以威胁中国城市。 身份争议 韩联社前主编徐玉植认为,“由金日成创建游击队”是朝鲜捏造的。金日成在回忆录上主张于1932年4月25日组建反日人民游击队,但当时另有李姓人物创建“安图反日人民游击队”。朝鲜声称该游击队是朝鲜人民革命军的前身,并将朝鲜建军日从1948年2月8日改为1932年4月25日。徐玉植还指出,朝鲜历史书上称金日成建立朝鲜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建设同志社”,但这也属虚构。金日成在韩半岛解放前甚至未加入朝鲜共产党。朝鲜中学四年级教科书还将中国共产党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指挥的“小汪清战斗”说成是金日成指挥的战斗。 根据日本学者佐佐木春隆的考证,袭击朝鲜境内普天堡实际上是吴成崙组织的,后被金據为自己的功劳。另根据佐佐木春隆的考证,游击队的行动还包括绑架朝鲜人作苦力,和绑架富有人物(对象除了日本人,也包括自己的同胞朝鲜人,還有中国人、白俄人等,只要有錢,他們一律綁票)索要赎金。 關於金日成在朝鮮建國前的生涯有很多爭議,許多來源表明他借用“金日成”这个名字。早在1937年11月18日,朝鲜的京城新闻就发布金日成被满洲国军击毙的报导。在满洲国军的官方月刊《铁心》上,也发表有“金日成匪贼讨伐详报”的详细记录。普天堡的居民声称,他们见到的金日成约为40岁左右。朝鲜总督府逮捕的共犯朴金喆和朴达供述,袭击普天堡的金日成当时36岁。然而,后来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金日成当时应当是25岁。正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李命英、朴甲东等学者认为这两个金日成并不是同一人。此外,日本学者和田春树也对金日成的身份表示怀疑。 1945年苏联远东军命令宣傳專家格里戈里·梅克列尔(,Grigory Mekler)幫助金日成當上朝鮮領導人;梅克列尔在蘇聯解體後表示,他发现金日成的名字是从已故的指揮官那里借用的。但历史学家安德烈·兰科夫认为不甚属实。 而据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军官列昂尼德·瓦辛(Леонид Вассин)回忆,金基本是“從零創造”,金的朝鲜语十分差劲,他花了三天學習內務人民委員部為他準備的講稿,其後在朝鮮共產黨第一次大會上宣讀,他需要专门辅导才能发表对朝鲜群众的演讲。 另於2009年8月12日韩联社报道,在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找到的一份美国军政时期的资料显示,美军政厅认为金日成原名金成柱,金成柱是抗日英雄金日成的侄子,在金日成死后顶替他的名字。 关于金日成将军传说,他的传说特征有“陸軍士官學校出身”、“乘白马”、“活动地在白头山”、“参加早期义兵斗争”等。有金擎天(符合“陆军士官学校出身”、“乘白马”)、金一成(符合“参加早期义兵斗争”、“活动在白头山”)等四人为传说原型的说法。 儘管存在許多爭議和朝鮮的個人崇拜對其所做的神化,金在歸國之前是一個“重要的抗日游擊隊領導者”這一點則得到了史學界的普遍認同。 逝世 1994年7月8日金日成因心脏病而病逝,結束46年的統治。去世前,金正日因病治疗,而国内及国外问题给予金日成极大的困扰。国内农业工作仍然疲弱,经济停滞;国外方面,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访问平壤,原因是朝鲜在六月被美国指试射核武器,因而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卡特访朝给金日成带来来自韓国總統金泳三邀请金日成访问汉城(今譯作首爾),并在当年7月下旬举行首脑会议的消息。 有說法指出,金日成在死前一天曾到地方考察糧食收成,在深夜返回妙香山別墅後,得悉76岁的赵明选上将(1918年-1994年7月7日)病故,赵明选自14岁(1932年)开始追随金日成参加抗联打游击,几十年来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在此之前的一个月里,已先后有两位上将离他而去,赵明选是第三位。金日成极重感情,他追问赵明选的死因,有人报告说是死于脑溢血。金日成又问采用什么救治方法,报告说采用的是保守疗法。金日成大怒,连声斥问道:“为什么不开颅抢救?这些医生就是怕负责任!把院长给我找来,当面给我解释清楚!”他越说越生气,全身打起哆嗦,突然一口气没上来,重重倒在地上,人们顿时乱作一团。医生闻讯赶来,经过检查后认定是心脏病急性发作,但別墅並無急救藥物。朝鮮當局試圖將金日成送往平壤烽火醫院,但當晚遇上狂風暴雨,首架直升機在妙香山墜毀。当第二架直升機趕至时(凌晨2時),金日成的心臟已经停止跳動,终年82岁。 金日成去世后,最高人民会议於1998年修改的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原来国家主席一职被取消。金日成的遺體現被永久保存於平壤的锦绣山议事堂(1994年改名锦绣山纪念宫,2012年改名為锦绣山太阳宫)。 2014年7月10日,南韓傳媒引述消息人士指金日成遺體正在腐爛,頭部和身體萎縮,皮膚剝落及變色,身上出現很多黑斑,參訪民眾更直接坦白地形容:「像條脫水的乾鱈魚」。 著作 单行本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向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总结报告》,中文版1962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朝鲜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中文版1972人民出版社 《朝鲜的革命者要熟悉朝鲜,中文版197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南斯拉夫〈新闻晚报〉总编辑问》,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团结报〉问》,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的形势和旅日朝鲜青年同盟的任务》,中文版197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访问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期间所作的讲话》,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同日本政治理论杂志〈世界〉主编的谈话》,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答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团问》,中文版1977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统一祖国三大原则》,中文版1982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朝鲜人民贯彻主体思想的斗争》,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为了发展新兴力量国家的民族文化》,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的方案》,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在庆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宴会上的讲话》,中文版1983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同日本社会党代表团的谈话》,中文版198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的知识分子政策》,中文版198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为了祖国的自主的和平统一》 文集 《金日成选集》,中文版1962外文出版社,1963 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选集》8卷,中文版1975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关于我国革命的主体2,中文版1976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金日成著作集》49卷,中文版1980-2009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金日成文选1945-1967》,中文版1982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文选1968-1979》,中文版1982人民出版社 《金日成答外国记者问》3卷,中文版1984朝鲜平壤外国文出版社 《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文版共四册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8册1998外文出版社 《金日成全集》37卷,中文版2010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 家族 系譜 金氏本貫是全州金氏(始祖是新罗第56代王敬顺王的第4子金殷說还有他的8世孙金台瑞)。金日成的自传《與世紀同行》云、“金膺禹十世祖金繼祥是從全羅道遷到平安道(1592年至1598年的韓日戰爭時左右北遷)。金膺禹生於朝鮮王朝平壤中城里的貧困一家,因為平壤地主李平澤家的守墓而居住於万景台”。金日成是他的曾孫。 家庭成员 金日成第一任妻子是韩圣姬,1914年出生于朝-{}-鲜江原道,因参与地下抗日活动而与金日成相识,二人因此在1937年结婚。1940年韩圣姬被日本军警讨伐队投入监狱,之后在姑妈的保释下获释,并同金日成失去联系。出狱后的韩圣姬和一个信仰天道教的农民再婚,等到1947年,今非昔比的金日成又寻找到韩圣姬,与她在平壤见面,韩圣姬最终死于朝鲜战争。朝鲜当局讳言金日成曾有韩圣姬这个妻子,直到金日成昔日的战友林昌培、金伯文向日本媒体披露后,外界才知晓其存在 。 金日成第二任妻子是金正淑(或写作金贞淑),生有兩子一女:金正日、金万一(俄文名为舒拉,1947年在平壤溺死)和金庆喜。 金日成的第三任妻子为金圣爱,生有兩子兩女:金敬淑、金經進、金英一、金平一。 相关条目 金正日 金正恩 太阳节 金日成花 全州金氏 白头山血统 朝鲜的个人崇拜 金日成金正日主义 万寿无疆研究所:用以研究和确保金日成金正日长寿的研究所 影视作品 2016年:《仁川登陸戰》(Operation Chromite),由李原種飾演。
2011年:北京时间凌晨01:43,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4年:於世界貿易中心六號大樓原址重建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向公众开放,顶替在九一一被摧毁的。 2016年:北京时间晚上20:43,中國第一款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2020年: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美國民主黨代表拜登擊敗爭取連任的共和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出生 39年:盧坎,羅馬史詩《法沙利亞》作者(65年逝世) 1500年:本韦努托·切利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金匠、畫家、雕塑家、戰士和音樂家(1571年逝世) 1560年:安尼巴莱·卡拉奇,意大利畫家(1609年逝世) 1587年:萨缪尔·沙伊特,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654年逝世) 1604年:奥斯曼二世,奧斯曼帝國蘇丹(1622年逝世) 1618年:奥朗则布,-{zh-hans:莫卧儿帝国; zh-hk:莫臥兒帝國; zh-sg:莫卧儿帝国; zh-tw:蒙兀兒帝國;}-第六任皇帝(1707年逝世) 1659年:張禧嬪,朝鲜王朝妃嬪(1701年逝世) 1718年:約翰·孟塔古,英國政治家,據傳為三明治發明人(1792年逝世) 1749年:丹尼爾·盧瑟福,蘇格蘭化學家,氮氣的發現者之一(1819年逝世) 1793年:史蒂芬·F·奧斯丁,美國18世紀開拓者,被稱為「德克薩斯之父」(1836年逝世) 1801年:温琴佐·貝利尼,義大利歌劇作曲家(1835年逝世) 1816年:具伯·爾利,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邦聯將領(1894年逝世) 1821年:馬新貽,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兩江總督(1870年逝世) 1839年:波馬雷五世,大溪地國王(1891年逝世) 1848年:法蘭西斯·戴維斯·米萊特,美國學術古典畫家、雕塑家、作家(1912年逝世) 1852年:明治天皇,日本第122代天皇(1912年逝世) 1867年:馬丁·威爾海姆·庫塔,德國數學家(1944年逝世) 1893年: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美國生物化學家,194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86年逝世) 1900年:阿道夫·達斯勒,德國服装公司阿迪達斯的創始人(1978年逝世) 1901年:安德烈·馬爾羅,法國戴高樂時代法國文化部長(1976年逝世) 1901年:利奥波德三世,比利時國王(1983年逝世) 1903年:沃克·埃文斯,美國攝影師、攝影記者(1975年逝世) 1906年:普利特维拉·卡浦爾,印度演員(1972年逝世) 1908年:吳作人,中國畫家(1997年逝世) 1908年:姜貴,臺灣小說作家(1980年逝世) 1912年: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巴拉圭總統、軍事獨裁者(2006年逝世) 1917年:鍾士元,香港政治家(2018年逝世) 1921年:-{zh-hans:查尔斯·布朗森; zh-hk:查理士·布朗臣; zh-tw:查理士·布朗遜;}-,美國動作片演員,獲1976年金球獎「全球最受歡迎的藝人」獎(2003年逝世) 1923年:埃莉·尤娜拉,印尼女演員、監製(1992年逝世) 1924年:山崎豐子,日本作家、小說家(2013年逝世) 1926年: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立陶宛政治人物,前任立陶宛總統 1928年:手塚治虫,日本漫畫家、動畫家、醫生,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之一(1989年逝世) 1928年:尼克·何倫亞克,美國物理學家(2022年逝世) 1930年:關勉,日本業餘天文學家,以「彗星獵人」聞名 1930年:洛伊丝·史密斯,美國女演員 1931年:延亨默,朝鮮政務院總理(2005年逝世) 1931年:傅鉄山,中國主教(2007年逝世) 1931年:莫妮卡·維蒂,義大利女演員(2022年逝世) 1933年:-{zh-hans:杰里米·布雷特;zh-tw:傑瑞米·布雷特; }-,英國電影演員(1995年逝世) 1933年:约翰·巴瑞,英國作曲家(2011年逝世) 1933年:阿马蒂亚·库马尔·森,印度經濟學家,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35年:森徹,日本棒球選手(2014年逝世) 1936年:齊藤隆夫,日本漫畫家,代表作品《骷髏13》(2021年逝世) 1936年:羅伊·愛默生,澳洲網球名宿,全滿貫選手 1938年:小林旭,日本演員、歌手 1945年:二月河,中國作家(2018年逝世) 1945年:盖德·穆勒,德國足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62年:加布·紐維爾,美國維爾福軟體公司管理指導、創立者 1962年:-{zh-cn:雅基·史密斯;zh-hk:施卓琪;zh-tw:賈姬·史密斯;}-,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內政大臣,英國史上首位女性內政大臣 1962年:安蒂·林內,芬蘭政治人物,第45任芬蘭總理 1963年:伊恩·胡禮,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63年:戴維斯·古根漢,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 1965年:許方輝,香港新聞從業員、無綫電視新聞部總採訪主任 1967年:張小嫻,香港小說作家 1969年:彼得里·奧爾波,芬蘭政治人物 1971年:乌奈·埃梅里,西班牙足球教練 1971年:德怀特·約克,千里達及托巴哥足球運動員 1975年:保剑鋒,中國演員 1976年:鍾麗淇,香港女演員 1976年:青山桐子,日本女性聲優 1976年:傑克·島袋,日裔美國烏克麗麗演奏家 1977年:喻恩泰,中國演員 1977年:阿麗雅·喬瓦尼,美國色情女演員、模特兒 1978年:范逸臣,台灣男歌手、演員 1981年:錢君仲,台灣藝人 1982年:黃旭東,中國著名电電竞解說 1982年:叶甫根尼·普鲁申科,俄羅斯男子單人花式滑冰選手 1983年:黃卓慧,香港女演員 1984年:錦戶亮,日本歌手、演員,團體關西傑尼斯8前成員 1986年:賴聖恩,台灣男歌手 1986年:許永生,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S501成員 1987年:吉瑪·沃德,澳洲超級名模、演員 1988年:SORARU,日本nico創作歌手 1990年:武藝,香港男藝人 1993年:李民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MONSTA X成員 1995年:Ren,韓國男子偶像團體NU'EST成員 1995年:坎達兒·珍娜,美國模特兒、電視主持人 1997年:北村匠海,日本男歌手、演員,DISH//成員 1998年:雅各布·麥多克斯,英格蘭職業足球運動員 2001年:佐佐木朗希,日本職業棒球運動員 逝世 361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罗马帝国皇帝(317年出生) 644年:欧麦尔·本·赫塔卜,伊斯兰教第二代哈里发(584年出生) 1254年:约翰三世,东罗马帝国皇帝(1193年出生) 1324年:彼得羅妮拉·德·米斯,爱尔兰首位被處死的女巫嫌疑人(1300年出生) 1428年:托馬斯·蒙塔居,英格兰将领(1388年出生) 1584年:嘉祿·鮑榮茂,意大利枢机(1538年出生) 1600年:理查德·胡克,英格兰神学家(1554年出生) 1793年:奥兰普·德古热,法国女权主义者(1748年出生) 1914年: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奥地利诗人(1887年出生) 1917年:萊昂·布盧瓦,法国作家(1846年出生) 1918年: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俄罗斯数学家、物理学家(1857年出生) 1919年:寺内正毅,日本政治人物,第18任内阁总理大臣(1852年出生) 1926年:安妮·奧克利,美国西部女神槍手(1860年出生) 1933年:弗里茨·匡特,德國畫家、圖形藝術家、設計師(1888年出生) 1937年:列斯·庫爾巴斯,烏克蘭戲劇與電影導演(1887年出生) 1949年:所罗门·古根海姆,美国艺术收藏家(1861年出生) 1954年:亨利·马蒂斯,法国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现代美术巨匠(1869年出生) 1954年:陈济棠,粤系军阀代表(1890年出生) 1987年:梁实秋,中国现代作家(1902年出生) 1989年:朱复戡,中國金石书画大师(1900年出生) 1991年:何紫,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38年出生) 1996年:讓-巴都·卜卡薩,中非軍人、政治人物,中非帝國皇帝(1921年出生) 2003年:李凌,中国音乐家(1913年出生) 2006年:保羅·莫里哀,法國輕音樂大師(1925年出生) 2011年:布魯諾·魯貝奧,義大利美術指導(1946年出生) 2022年:王濤,中國男子足球運動員(1970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国旗日
190人,毕业生7 940人。小学17所,招生2 244人,在校生16 121人。特殊教育学校1年。在校生240人。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2 039人。 行政区划 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 。 交通 过境。 海拉尔机场 友好城市 赤塔 成吉思市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244人,在校生16 121人。特殊教育学校1年。在校生240人。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2 039人。 行政区划 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 。 交通 过境。 海拉尔机场 友好城市 赤塔
2003年伊拉克危机:美国、英国、葡萄牙与西班牙四国元首在亚速尔群岛会晤,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最后时刻已经到来,美国及盟国将做最后努力,使其所提交的决议案获得通过。 全球反对对伊作战大游行:最大规模的全球守夜祈和平活动在全球各地上演,再次表达反战诉求。 3月17日 2003年伊拉克危机: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及其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将遭到美国的军事打击。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罗伯特·伯德(Robert Byrd)在参议院发表“我为祖国哭泣”的演说,再次反对总统的决定。 3月20日 第三次海湾战争爆发 3月22日 美国开始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行大规模轰炸。 3月31日 美伊战争
3月12日 WHO发布SARS全球警报。 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佐兰·金吉奇(Zoran Djindjic)遭到暗杀。 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新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的修正案,但很快遭到法国的反对,称将会对新决议案动用否决权。 3月13日 人类进化论:《自然》杂志报导,在意大利发现35万年前的直立原始人的脚印。 3月15日 胡锦涛当选為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曾慶紅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温家宝獲任命為国务院总理,賈慶林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正式接班。 3月16日
5月18日──中国陕西省的西安科技大学出现数目不详的学生食物中毒。 5月22日──2003年布米爾達斯省地震。
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 5月18日──中国陕西省的西安科技大学出现数目不详的学生食物中毒。 5月22日──2003年布米爾達斯省地震。
地方旗帜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Australian National Flag | Department of the
地方旗帜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Australian National Flag | Department of the
Kenneth N. (1998). Acoustic phonetics.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No. 30). Cambridge, MA: MIT. ISBN 0-262-19404-X. Stevens, Kenneth N. (2000). Toward a model for lexical access based on acoustic landmark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1 (4), 1872–1891. Watt, D. and Tillotson, J. (2001). A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of vowel fronting in Bradford English. English World-Wide 22:2, 269–302. Available at 参閲 國語元音圖 定位元音 元音字母 元音列表 音节 音位 半元音 辅音 閉元音 双元音 三元音 外部連結 IPA chart with MP3 sound files IPA vowel chart with AIFF sound files Vowel charts for several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alects measuring F1 and F2
Vowel features. Language, 54, 541–563. Stevens, Kenneth N. (1998). Acoustic phonetics.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No. 30). Cambridge, MA: MIT. ISBN 0-262-19404-X. Stevens, Kenneth N. (2000). Toward a model for lexical access based on acoustic landmark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11 (4), 1872–1891. Watt, D. and Tillotson, J. (2001). A spectrographic analysis of vowel fronting in Bradford English. English World-Wide 22:2, 269–302. Available at 参閲 國語元音圖 定位元音 元音字母 元音列表 音节 音位 半元音 辅音 閉元音 双元音 三元音
在若干语音学理论中,上述音节结构可用树形图(tree diagram)加以表示(这种表示法近似于某些用来表示句法结构的树形图)。然而,并非所有的语音学家都赞同“音节有内部结构”这一观点,事实上,一些语音学家对音节是否是理论上存在的实体(theoretical entity)持怀疑态度。 音节核通常是指音节中部的元音,音节核之前的音段称为音节首,而其后的音段称为音节尾(音节尾“coda”一词的字面意义就是尾巴“tail”)。以上三者有时也可统称“音节骨架”(shell)。韵基这一术语包括了音节核和音节尾。在英语单音节词(例如“cat”)中,音节核(即可以单独发出响亮声音的部分)是a,音节首是c,音节尾是t,韵基是at。类似cat这样的单词,它们的音节结构可以抽象地描述为“辅音–元音–辅音”(consonant-vowel-consonant),或其缩略形式“辅元辅”(CVC)。根据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不同音位配列(phonotactics),对构成音节首、音节核和音节尾的语音类别有互不相同且差异颇大的限制条件。 音节首 多数音节都含有一个音节首。有些语种将音节首限定为只能是单一的辅音,而其他语种则允许复辅音充任音节首,但其规则也各不相同。例如,英语的音节首可能为pr-、pl- 或是tr-等情形,但不能是tl-;可能是sk-,但一定不会是ks-。然而在希腊语中,tl-和ks-都是可能存在的音节首。另外,古典阿拉伯语中则完全不允许复辅音充当音节首。 有些语种要求每个音节都必须有一个音节首,在这些语言中,类似于英语单词“at”这种零音节首(null onset)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初看起来那么奇怪,因为大多数有这一要求的语言都允许一个音节以声门塞音作为音节首(所谓的“声门塞音”,就是指如同“uh-oh”这两个单词之间的那种语音,国际音标中记为)。另外,在英语和其他大部分语言中,只要一个音节以元音开头,并且这一音节发音之前有停顿,那么不论在该语言中声门塞音是否是一个单独的音素,发音时,音节开头都会自然地带上一个声门塞音。因此,由于含声门塞音的音节一般只有位于某一单词之后发音时,这个声音才能为人们所听见,所以在语音层面上区分“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和“以声门塞音后接元音开头的单词”的语言并不多。然而,夏威夷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南岛语系的语言却的确存在着这一区别(例如,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火”,而则表示“金枪鱼”)。 这就意味着,“含有零音节首的音节”和“含有声门塞音的单词”这两者的区别,通常而言只是纯粹在音系分析(phonological analysis)层面上的区别,而并非音节真正发音时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被公认为)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在另一单词之后发出的时候,这个单词发音时是否插入了声门塞音,就表示这个单词是否应当被视作含有一个零音节首。例如,在不少罗曼语族的语言(如西班牙语)中,音节发音时始终不会有这样一个声门塞音。而在有些情况下,英语音节发音时的确带上了声门塞音,然而这是由于诸如语速等原因而导致的结果。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两种语言的单词是真正的“以元音开头的单词”(vowel-initial word)。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若一个单词后面跟随着一个通常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德语和阿拉伯语都要求在两个单词之间插入一个声门塞音。然而对这类“通常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德语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而阿拉伯语则认为是以声门塞音开头的。这种看法上的不同是与两种语言所具有的其他属性有关的。比方说,对于德语,声门塞音不可能出现在除音节开头之外的其他地方(如辅音之前或是词末),而阿拉伯语则不同。在阿拉伯语中,声门塞音不仅出现在音节开头,也能出现在音节的其他地方(例如古典阿拉伯语/saʔala/“他问”、/raʔj/“看法”、/dˤawʔ/“光亮”),而当声门塞音处于交替关系中,其独立的音素地位就可以明晰地显示出来(例如古典阿拉伯语/kaːtib/“写作者”与/maktuːb/“写了的”;/ʔaːkil/“食用者”与/maʔkuːl/“被食用”)。 某一语言所使用的文字形式并不一定是与该语言的音系分析相对应的,这一点体现在文字对(可能的)零音节首不同的处理方式上。比方说,在某些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中,起首的声门塞音是省略不写的;而相反地,一些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例如辅音音素文字和元音附标文字,其文字系统中有专门用来标写零音节首的“零辅音”(zero consonant)。例如:谚文字母中,符号ㅇ就专门用来表示零音节首,该符号可能出现在一个谚文字的左侧或上部,如역(驛)。该谚文字读作yeok,这一音节的音节核是双元音yeo,音节尾是k。 音节核 一般来说,每个音节都要有一个音节核(有时也称为音峰(peak)),最简单的音节仅由音节核构成,例如英语单词“eye”()或“owe”()。音节核通常是元音(包括了单元音(monophthong)、双元音和三合元音(triphthong)),不过有时也可能是成音节辅音(syllabic consonant)。迄今为止,最常见的成音节辅音是响音(sonorant),比如、、、或。不过也有一些语言中含有所谓的“成音节擦音(syllabic fricative)”(也称“擦音型元音(fricative vowel)”),而在汉语音韵学系统中,常用的则是“舌尖元音(apical vowel)”这一术语(然而,该术语尽管与“成音节的擦音”有关联,但两者并非同义词)。至少在汉语普通话的部分方言中是有这种语音的,这一点让汉语普通话显得独树一帜。例如汉语拼音音节sī、shī、rī的其中一种发音分别记成。还有一些语言,例如努哈克语(Bella Coola/Nuxálk),甚至允许塞音或清擦音(voiceless fricative)作音节核。然而,随着语言学家从不同方面对于这些语言现象的分析,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类音节根本就不存在音节核,而另一些语言学家则称,“音节”这一概念无法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明确地加以使用。具体内容可参见下述与 无音节语言有关的争论。 音节尾 音节尾(coda)指音节中音节核(通常是元音)之后的辅音部分。韵基是音节尾与音节核二者的合称。某些音节只由音节核构成,而不含音节尾。另外,一些语言的音位配列规则将音节尾限定为只能是某几个或某一个辅音,而另一些语言允许所有的辅音音素甚至是辅音群作音节尾。 开音节及闭音节 一个不含音节尾的音节(音节组成形式为V、CV、CCV等)称为开音节(open syllable,亦称自由音节,free syllable),比如,。而含有音节尾的音节(音节组成形式为VC、CVC、CVCC等)称为闭音节(closed syllable,亦称急煞音节,checked syllable),比如,。请注意:这里的“开音节”“闭音节”与“开元音”(open vowel,又称低元音)“闭元音”(closed vowel,又称闭元音)没有关系。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允许开元音的存在,而有一些语言(如鄒語、夏威夷语)不允许闭音节的存在。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濁塞音(-b 、-d、-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参见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但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類型學相關研究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含有音节核和音节尾的单音节英语单词,即闭音节:(下列单词分析中的κ指音节尾、ν 指音节核) an: κ = , ν = (强读式)(弱读式) cup: κ = , ν = tall: κ = , ν = milk: κ = , ν = tints: κ = , ν = fifths: κ = , ν = sixths: κ = , ν = twelfths: κ = , ν = strengths: κ = , ν = 以下是一些以音节核结尾,而不含音节尾的单音节英语单词,即開音节: glue, ν = pie, ν = though, ν = (英式)或(美式) boy, ν = 韵基 音节的韵基部分(rime或rhyme)包括了音节核和可有成分音节尾。这一术语常用于研究诗韵,而在言语活动中,当说话者需要延长或强调某个词时,其延长或强调的部分也是音节韵基部分。 韵基通常是指一个音节中从第一个元音音素起到音节结尾为止的这一部分。例如at、sat和flat三个词的韵基都是。不过,在一些语言中,音节核不一定非得是一个元音。比方说bottle和fiddle这两个词第二音节的韵基就是流音(liquid consonant)。 “rime”和“rhyme”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拼写形式,不过二者中较为罕用的“rime”这种形式有时也可用来特指“音节的韵基”(syllable rime),以和“诗韵”(poetic rhyme)这一概念相区别。但有些语言学家不采用这种区分方法,也未见于大多数的词典中。 音节结构模型 最简单的音节结构分析模型将每个音节分为可有的音节首、必有的音节核以及可有的音节尾三部分。 然而,相比于线性关系(音段模型)而言,在音节的各个组分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层级关系,这一点争论颇多。这一层级模型将音节核和音节尾组合出了一个中间层级——韵基。层次模型说明了“音节核+音节尾”这一组分角色在韵文中的作用。即形如cat和bat这样押韵的词之所以是“押韵”的,是因为这两个词的音节核和音节尾都是相同的,或者说两个词的整个韵基是相同的。层次模型也用于区分重音节(heavy syllable)和轻音节(light syllable),这一区分也可用于音系变化过程的研究,例如古英语词scipu和wordu的历时语音变化。 正如韵基可分叉为音节核和音节尾一样,音节核和音节尾二者自身也可再分叉为多个音素。 中间位及尾位 在一些东亚语言的音系学(特别是汉语音韵学)中,音节结构发生了扩展,使之包含了一个额外的音节可有成分——中间位(medial)。它处在音节首(在该情境下常称为“首位(initial)”)和韵基之间。中间位一般是一个滑音(glide),但在重构的上古汉语中也包含流音(liquid)中间位(在现代的语言重构版本中主要为,而在更早期的语言重构版本中主要是)。同时,不少中古汉语的重构版本中存在着和在中间位上的语音对立。在音系学层面上,这其中的音位所起的是滑音的作用,而不是音节核中的一部分。另外,不论是重构的上古汉语还是中古汉语版本,其中都包含了复杂的中间位形式,如、、和。从音系学的角度上说,中间位与韵基可归为一个整体,而不与音节首归为一组。此时,二者可总称为尾位(final)。 一部分语言学家会将术语“尾位”和“韵基”混用,尤其是当他们讨论现代汉语的语言变体时更是如此。然而,在汉语音韵学中,明确“尾位”(包含中间位)和“韵基”(不含中间位)之别,对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韵书和韵图是尤为重要的(这二者是中古汉语的一次文献),因此大多数作者仍会依照上述的定义区别这两个术语的用法。 声调 在大多数语言中,音节发音时的音高和音高曲拱变化(contour)都可以用来传达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shades of meaning)。例如用以表达强调或惊诧,或是用以区别陈述和疑问。但是在声调语言中,词语的音高会影响其基本的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如同英语中的“猫”“狗”之别)或语法意义(如同英语中的过去时与现在时之别)。这种音节的音高差异及其不同变化,称为声调。其中,一部分声调语言只用音高本身(即“高音”或“低音”)来区别意义,而另一些声调语言,特别是诸如汉语、泰语和越南语等的东亚语言,其音高本身和音高的曲拱变化(即平调、升调、降调和曲折调之别)同样也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音重 重音节是指含有分叉韵基(branching rime)的音节(即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或是含有分叉音节核(branching nucleus)的音节(即音节核部分是一个长元音或双元音)。总之,这就意味着音节核之后跟着的要么是两个辅音,要么是一个尾位辅音。“重音节”这一名称是一种比喻(metaphor),其根据是:树状图中的音节核或音节尾之下有分叉线条。 在一些语言中,重音节可以包括“元音—元音(VV)”型(即音节核有分叉)和“元音—辅音(VC)”型(即韵基有分叉)两类。这两类重音节和轻音节对立,后者可以标记为“元音(V)”型。在另一些语言中,重音节只包括“VV”型一种,而另外两类音节都归为轻音节。部分语言中还有第三种不同的音节——超重音节,包括了“元音—元音—辅音(VVC)”型(即音节核和韵基均有分叉)或是“元音—辅音—辅音(VCC)”型(即音节尾含有两个或以上的辅音)或是两者兼属。 在莫拉理论(moraic theory)中,重音节包含两个莫拉(mora)(也称韵素、音拍),而轻音节有一个莫拉,超重音节有三个莫拉。日语音系学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描写日语音节的。 许多语言中不允许出现超重音节,还有相当一部分语言甚至不允许出现重音节。有一部分的语言会刻意保持各音节音重的相同,比方说,在意大利语中,在重读且没有尾位的音节中,若出现了短元音,它会与闭音节同现,而长元音则会与开音节同现,以使每一个这样的音节都是重音节,而不会是轻音节或是超重音节。 音节的音重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哪个音节是重读音节,这一现象存在于诸如拉丁语和阿拉伯语等一些语言中。许多古代语言(例如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和梵语)的诗律就更多考虑音重而较少考虑重音,这就是所谓的“音长韵律”(quantitative rhythm)或“音长诗律”(quantitative meter)。 古代的音节定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院——盖伊·萨伯维持会(Consistori del Gay Saber)曾通过举办“弗洛拉诗歌比赛(Floral Games)”来奖励最佳的游吟诗人,冠军奖品是金紫罗兰(violeta d'aur)。该会的成员之一居延·穆利尼耶(Guilhem Molinier)曾在他的一本书中给出了关于音节的定义。这本旨在规范和繁荣奥克语诗学界的书,名为《爱的法则》(Leys d'amor,1328–1337)。
“右分叉结构”术语,与音节首相区别,可再分为音节核和音节尾。 韵体(韵核): “左分叉结构”术语,与音节尾相区别,可再分为音节首和音节核。(这一成分未在右图中出现) 在一些理论中,音节首单指辅音部分,因而有必要在音节核之前再增加一个成分: 首位(initial,用字母ι表示): 与“音节首”基本同义,但不包含半元音(semi-vowel)。 中间位(medial,用字母μ表示): 介于首位(如果存在)和音节核(或韵基)之间的滑音(glide consonant)。 尾位(final,用字母φ表示): 与首位相区别,是韵基的延伸。 尽管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超音段特征,但是除非这一特征与不同的语义相关联(例如在声调语言中),否则这一特征就可以忽略。 声调(tone,用字母τ表示): 可能负载于整个音节上或是音节中的韵基部分之上 在若干语音学理论中,上述音节结构可用树形图(tree diagram)加以表示(这种表示法近似于某些用来表示句法结构的树形图)。然而,并非所有的语音学家都赞同“音节有内部结构”这一观点,事实上,一些语音学家对音节是否是理论上存在的实体(theoretical entity)持怀疑态度。 音节核通常是指音节中部的元音,音节核之前的音段称为音节首,而其后的音段称为音节尾(音节尾“coda”一词的字面意义就是尾巴“tail”)。以上三者有时也可统称“音节骨架”(shell)。韵基这一术语包括了音节核和音节尾。在英语单音节词(例如“cat”)中,音节核(即可以单独发出响亮声音的部分)是a,音节首是c,音节尾是t,韵基是at。类似cat这样的单词,它们的音节结构可以抽象地描述为“辅音–元音–辅音”(consonant-vowel-consonant),或其缩略形式“辅元辅”(CVC)。根据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不同音位配列(phonotactics),对构成音节首、音节核和音节尾的语音类别有互不相同且差异颇大的限制条件。 音节首 多数音节都含有一个音节首。有些语种将音节首限定为只能是单一的辅音,而其他语种则允许复辅音充任音节首,但其规则也各不相同。例如,英语的音节首可能为pr-、pl- 或是tr-等情形,但不能是tl-;可能是sk-,但一定不会是ks-。然而在希腊语中,tl-和ks-都是可能存在的音节首。另外,古典阿拉伯语中则完全不允许复辅音充当音节首。 有些语种要求每个音节都必须有一个音节首,在这些语言中,类似于英语单词“at”这种零音节首(null onset)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初看起来那么奇怪,因为大多数有这一要求的语言都允许一个音节以声门塞音作为音节首(所谓的“声门塞音”,就是指如同“uh-oh”这两个单词之间的那种语音,国际音标中记为)。另外,在英语和其他大部分语言中,只要一个音节以元音开头,并且这一音节发音之前有停顿,那么不论在该语言中声门塞音是否是一个单独的音素,发音时,音节开头都会自然地带上一个声门塞音。因此,由于含声门塞音的音节一般只有位于某一单词之后发音时,这个声音才能为人们所听见,所以在语音层面上区分“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和“以声门塞音后接元音开头的单词”的语言并不多。然而,夏威夷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南岛语系的语言却的确存在着这一区别(例如,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火”,而则表示“金枪鱼”)。 这就意味着,“含有零音节首的音节”和“含有声门塞音的单词”这两者的区别,通常而言只是纯粹在音系分析(phonological analysis)层面上的区别,而并非音节真正发音时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被公认为)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在另一单词之后发出的时候,这个单词发音时是否插入了声门塞音,就表示这个单词是否应当被视作含有一个零音节首。例如,在不少罗曼语族的语言(如西班牙语)中,音节发音时始终不会有这样一个声门塞音。而在有些情况下,英语音节发音时的确带上了声门塞音,然而这是由于诸如语速等原因而导致的结果。这两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两种语言的单词是真正的“以元音开头的单词”(vowel-initial word)。但是也有例外,例如:若一个单词后面跟随着一个通常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德语和阿拉伯语都要求在两个单词之间插入一个声门塞音。然而对这类“通常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德语认为是以元音开头的,而阿拉伯语则认为是以声门塞音开头的。这种看法上的不同是与两种语言所具有的其他属性有关的。比方说,对于德语,声门塞音不可能出现在除音节开头之外的其他地方(如辅音之前或是词末),而阿拉伯语则不同。在阿拉伯语中,声门塞音不仅出现在音节开头,也能出现在音节的其他地方(例如古典阿拉伯语/saʔala/“他问”、/raʔj/“看法”、/dˤawʔ/“光亮”),而当声门塞音处于交替关系中,其独立的音素地位就可以明晰地显示出来(例如古典阿拉伯语/kaːtib/“写作者”与/maktuːb/“写了的”;/ʔaːkil/“食用者”与/maʔkuːl/“被食用”)。 某一语言所使用的文字形式并不一定是与该语言的音系分析相对应的,这一点体现在文字对(可能的)零音节首不同的处理方式上。比方说,在某些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中,起首的声门塞音是省略不写的;而相反地,一些不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例如辅音音素文字和元音附标文字,其文字系统中有专门用来标写零音节首的“零辅音”(zero consonant)。例如:谚文字母中,符号ㅇ就专门用来表示零音节首,该符号可能出现在一个谚文字的左侧或上部,如역(驛)。该谚文字读作yeok,这一音节的音节核是双元音yeo,音节尾是k。 音节核 一般来说,每个音节都要有一个音节核(有时也称为音峰(peak)),最简单的音节仅由音节核构成,例如英语单词“eye”()或“owe”()。音节核通常是元音(包括了单元音(monophthong)、双元音和三合元音(triphthong)),不过有时也可能是成音节辅音(syllabic consonant)。迄今为止,最常见的成音节辅音是响音(sonorant),比如、、、或。不过也有一些语言中含有所谓的“成音节擦音(syllabic fricative)”(也称“擦音型元音(fricative vowel)”),而在汉语音韵学系统中,常用的则是“舌尖元音(apical vowel)”这一术语(然而,该术语尽管与“成音节的擦音”有关联,但两者并非同义词)。至少在汉语普通话的部分方言中是有这种语音的,这一点让汉语普通话显得独树一帜。例如汉语拼音音节sī、shī、rī的其中一种发音分别记成。还有一些语言,例如努哈克语(Bella Coola/Nuxálk),甚至允许塞音或清擦音(voiceless fricative)作音节核。然而,随着语言学家从不同方面对于这些语言现象的分析,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类音节根本就不存在音节核,而另一些语言学家则称,“音节”这一概念无法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明确地加以使用。具体内容可参见下述与 无音节语言有关的争论。 音节尾 音节尾(coda)指音节中音节核(通常是元音)之后的辅音部分。韵基是音节尾与音节核二者的合称。某些音节只由音节核构成,而不含音节尾。另外,一些语言的音位配列规则将音节尾限定为只能是某几个或某一个辅音,而另一些语言允许所有的辅音音素甚至是辅音群作音节尾。 开音节及闭音节 一个不含音节尾的音节(音节组成形式为V、CV、CCV等)称为开音节(open syllable,亦称自由音节,free syllable),比如,。而含有音节尾的音节(音节组成形式为VC、CVC、CVCC等)称为闭音节(closed syllable,亦称急煞音节,checked syllable),比如,。请注意:这里的“开音节”“闭音节”与“开元音”(open vowel,又称低元音)“闭元音”(closed vowel,又称闭元音)没有关系。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允许开元音的存在,而有一些语言(如鄒語、夏威夷语)不允许闭音节的存在。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濁塞音(-b 、-d、-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参见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但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類型學相關研究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含有音节核和音节尾的单音节英语单词,即闭音节:(下列单词分析中的κ指音节尾、ν 指音节核) an: κ = , ν = (强读式)(弱读式) cup: κ = , ν = tall: κ = , ν = milk: κ = , ν = tints: κ = , ν = fifths: κ = , ν = sixths: κ = , ν = twelfths: κ = , ν = strengths: κ = , ν = 以下是一些以音节核结尾,而不含音节尾的单音节英语单词,即開音节: glue, ν = pie, ν = though, ν = (英式)或(美式) boy, ν = 韵基 音节的韵基部分(rime或rhyme)包括了音节核和可有成分音节尾。这一术语常用于研究诗韵,而在言语活动中,当说话者需要延长或强调某个词时,其延长或强调的部分也是音节韵基部分。 韵基通常是指一个音节中从第一个元音音素起到音节结尾为止的这一部分。例如at、sat和flat三个词的韵基都是。不过,在一些语言中,音节核不一定非得是一个元音。比方说bottle和fiddle这两个词第二音节的韵基就是流音(liquid consonant)。 “rime”和“rhyme”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拼写形式,不过二者中较为罕用的“rime”这种形式有时也可用来特指“音节的韵基”(syllable rime),以和“诗韵”(poetic rhyme)这一概念相区别。但有些语言学家不采用这种区分方法,也未见于大多数的词典中。 音节结构模型 最简单的音节结构分析模型将每个音节分为可有的音节首、必有的音节核以及可有的音节尾三部分。 然而,相比于线性关系(音段模型)而言,在音节的各个组分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层级关系,这一点争论颇多。这一层级模型将音节核和音节尾组合出了一个中间层级——韵基。层次模型说明了“音节核+音节尾”这一组分角色在韵文中的作用。即形如cat和bat这样押韵的词之所以是“押韵”的,是因为这两个词的音节核和音节尾都是相同的,或者说两个词的整个韵基是相同的。层次模型也用于区分重音节(heavy syllable)和轻音节(light syllable),这一区分也可用于音系变化过程的研究,例如古英语词scipu和wordu的历时语音变化。 正如韵基可分叉为音节核和音节尾一样,音节核和音节尾二者自身也可再分叉为多个音素。 中间位及尾位 在一些东亚语言的音系学(特别是汉语音韵学)中,音节结构发生了扩展,使之包含了一个额外的音节可有成分——中间位(medial)。它处在音节首(在该情境下常称为“首位(initial)”)和韵基之间。中间位一般是一个滑音(glide),但在重构的上古汉语中也包含流音(liquid)中间位(在现代的语言重构版本中主要为,而在更早期的语言重构版本中主要是)。同时,不少中古汉语的重构版本中存在着和在中间位上的语音对立。在音系学层面上,这其中的音位所起的是滑音的作用,而不是音节核中的一部分。另外,不论是重构的上古汉语还是中古汉语版本,其中都包含了复杂的中间位形式,如、、和。从音系学的角度上说,中间位与韵基可归为一个整体,而不与音节首归为一组。此时,二者可总称为尾位(final)。 一部分语言学家会将术语“尾位”和“韵基”混用,尤其是当他们讨论现代汉语的语言变体时更是如此。然而,在汉语音韵学中,明确“尾位”(包含中间位)和“韵基”(不含中间位)之别,对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韵书和韵图是尤为重要的(这二者是中古汉语的一次文献),因此大多数作者仍会依照上述的定义区别这两个术语的用法。
詞語(words and expressions),又称語詞,是词和短语(又称词组)的合称。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是有多个词组成的整体。 词的音节与音节之间或字与字之间若插入成分,意义改变;相反,短语中的特定位置插入成分,原有意义保留。比如“白菜”中加入“的”,就变成了“白的菜”,意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再如,在“看书”中加入“一本”,则原有的意义依然保留。因此称“白菜”是词,“看书”是短语。 汉字,如:“我、家、有、个、大、書、百、步、氣、糖”等可以獨立成词,也可以和其他字合成一个新的词,如:“我們、家庭、富有、個性、大眾、书包、百科、跑步、天气、葡萄糖”等。一些詞如“蜻蜓”、“葡萄”等,当“蜻”与“蜓”、“葡”与“萄”分开时,并不会带来任何含义。另一些词如“马虎”(形容草率),當拆成“马”与“虎”时,它们的含义和“草率”没有关系。还有许多外来音译词,如:“巧克力、维基、英格兰、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詞。 外文中也有詞,例如英文dog。幾個词可以組合成短語,例如英文a big dog。dog和a big dog均为词语。 詞的分類 中文的詞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分类方法很多,有人按照詞的音韻、或內部結構來分類。 音韻分類 连绵词(連緜詞) 連綿詞又稱「聯綿詞」、「連綿字」,它是指不能拆開來解釋的詞。連綿詞有這些分類: 雙聲詞,聲母相同,如「慷慨」 疊韻詞,韻母相同,如「窈窕」、「駱駝」、「徘徊」 雙聲疊韻詞,同音重複,如「孜孜」 非雙聲疊韻詞,如「嘀咕」 結構分類(式) 單字合成下列幾種結構:聯合式、偏正式、主謂式、動賓式、補充式、重疊式、附加式。 聯合式:組成的字義相同、相近、相反或相關。 例:國家、左右、上下、江河、江山、宫殿、子女、兄弟姐妹、手足、父母、管理、動搖、超越、攻擊、皇帝、美丽。 偏正式:前一個字修飾後一個「名詞」,前字在「文法」中稱為「形容詞」。 例:橡胶、葡萄糖、蔗糖、书包、背包、羽毛球、篮球、图书馆、校园、学校、春天、雨天、偷袭、狠心、好心、科学、郊游。 主謂式:前一個字表示物件,在「文法」中稱為「主詞(名詞)」。後一個字表示陳述的情況。 例:地震、土崩、沙尘暴、民主、海啸、冬至。 動賓式:前一個字表示動作、行為,在「文法」中稱為「動詞」。後一個字是支配的對象,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 例:走路、赶路、起步、参军、游水、伤心、开心、司法、行政。 補充式:後一個字補充說明(可以說是形容詞)前一個字,詞的意義以前一個字為主。前部分是述語,只能是動詞或名詞,後部分是補語,通常是動詞、形容詞或狀態詞。 例:推动、赶走、说服、书本、车辆、花朵、马匹、纸张。 重疊式:相同的字重疊組成, 例:走走、看看、听听、婆婆、妈妈、爷爷、苦苦、囡囡、细细。 附加式:加上前缀或后缀的字/词,一般上前缀与后缀为慣用虛字。可分为前加式与后加式。 前加式,例:老鼠、老虎、老师、老外、老末、老大、阿嬷、阿姨、第一。 后加式,例:狮子、桌子、椅子、猴子、花儿、鸟儿、活性、惰性、好的、快乐的。 两者综合,例:可塑性、小三儿、反全球化 字母词 汉语中有一些含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的词(这些“字母词”能不能算汉语和是否应该引入汉语具有争议),其中来自英语首字母縮略詞的词較多,形式有 直接借用外语或数字的缩写或编号构成词,如WTO、NBA、CIA、3D、N95、F22等; 由字母加汉语构成的词,如e化、IC卡、IP电话、SIM卡、PC机、pH值、IT产业等; 直接使用外语, linux、windows,主要集中于計算機、手機等领域,多為專有名詞;計算機領域的普通詞彙多有漢譯。 漢語拼音首字母縮略詞,如HSK(漢語水平考試)。 其他情況: 按照國際生物學界的規定,在生物分类学中,生物物种的學名为拉丁文。在一般書籍中,很多語言對於不常見的生物直接使用學名,而中國學術界會為物種專門取一個漢語譯名,用於普通書籍中,便於科普。 外来语
例:走走、看看、听听、婆婆、妈妈、爷爷、苦苦、囡囡、细细。 附加式:加上前缀或后缀的字/词,一般上前缀与后缀为慣用虛字。可分为前加式与后加式。 前加式,例:老鼠、老虎、老师、老外、老末、老大、阿嬷、阿姨、第一。 后加式,例:狮子、桌子、椅子、猴子、花儿、鸟儿、活性、惰性、好的、快乐的。 两者综合,例:可塑性、小三儿、反全球化 字母词 汉语中有一些含拉丁字母或希臘字母的词(这些“字母词”能不能算汉语和是否应该引入汉语具有争议),其中来自英语首字母縮略詞的词較多,形式有 直接借用外语或数字的缩写或编号构成词,如WTO、NBA、CIA、3D、N95、F22等; 由字母加汉语构成的词,如e化、IC卡、IP电话、SIM卡、PC机、pH值、IT产业等; 直接使用外语, linux、windows,主要集中于計算機、手機等领域,多為專有名詞;計算機領域的普通詞彙多有漢譯。 漢語拼音首字母縮略詞,如HSK(漢語水平考試)。 其他情況: 按照國際生物學界的規定,在生物分类学中,生物物种的學名为拉丁文。在一般書籍中,很多語言對於不常見的生物直接使用學名,而中國學術界會為物種專門取一個漢語譯名,用於普通書籍中,便於科普。 外来语 直接音譯:坦克、尼龙、歇斯底里、拷贝(可做動詞或名詞)、克隆、蒙太奇。 音譯+漢語詞語(多为类别等限定性的语素,前后皆可,亦有前后都加的,該部分為原文所沒有):摩托车、因特网。 部分音譯,部分意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為音譯自藏語,“峰”為意譯),小卡特河(Little Carter River)。 部分音譯,如很多化学专用字,從原詞取一個音節音譯:镁、氖、硒、茚等(呋喃等為全詞音譯)。 直接引用外文对词语的写法,而成为一个或多个新的语素(主要来自源于汉语的日语)。如派出所、不动产、科学(康有为於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电话、卡拉OK等; 对外文进行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如可口可乐、T恤、维他命、盖世太保、嬉皮士、几何、迷你等; 短语的分类 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根据词性成份,可分为并列、同位、偏正、动宾、補充、主谓、连动、兼语、介宾等。 并列(联合) 由两个以上,意义和词性相關的词語并列组成,不需要介词或连词连接,例:“美丽聪慧”、“高大威猛”、“唱歌跳舞”、“海陸空”、“天上人間”、“地府陰曹”。 同位 由两个以上词语组成、从不同角度指同一事物的短语,例:“我们两个”、“咱们仨”、“宝岛台湾”、“世界最长的建筑物——万里长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台湾作家龙应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东方之珠香港”。 偏正 前面的词修饰、描述后面的主要詞語而组成,例:“美丽上海”、“美国总统”“美好家庭”、“非常高兴”。 动宾(述宾) 前面的动词支配后面的词(宾语),例:“清洗衣服”、“编写新书”、“製作蛋糕”、“穿越森林”。 補充(述补) 后面的词(补语)补充前面的动词(谓语),例:“看得入神”、“笑成一团”、“走得飛快”、“变得不像样”。 相关术语
(語言)
文字
今有術在《九章算术》應用非常廣泛,為一種解題的基本算法。另一種常用的算法是衰分章的衰分術,為配分比例算法。其術文為:「各置列衰,副併為法,以所分乘未併者各自為實,實如法而一」。 《九章算术》以列衰的倒數為列衰,稱為反衰術。反衰術就是衰分術與反比例相結合的算分。而衰分術與反衰術相結合的算法,就是均輸章的均輸術。《九章算术》不但有正比例算法、而且還有反比例算法、複比例算法、連比例算法以及配分比例算法。這些算法都是以今有術為基礎,發展而匯集起來的各種算法。 盈不足術是中國古代一種解算術難題的算法。一般算術應用題,都有確切答案。盈不足術為了推算答案,預先設立一個數字作為答案,依題目核算,若結果合問題,所設之數就是答案;若不合問,非盈即不足;通過兩次假設,即可利用盈不足術求出答案。這類問題共有五種,即一盈一不足,兩盈、兩不足、一盈一適足、一不足一適足。《九章算术》則匯集這五種問題,並給出算法。 盈不足章除了擁有算術應用問題外,還包括一些初等超越方程問題,用這種模式算法解出前一類問題得到確切解,用以解後一類問題則得近似解。 求積與勾股 《九章算术》論述的幾何圖形,多為直線型和圓型的圖形,根據算田畝的需要,《九章算术》論述方田、圭田、邪田、箕田、圓田、弧田、環田及宛圓的面積算法。另外由於土木建築的需要,《九章算术》還有論述直線型立體和圓型立體圖形的體積算法,這些體積算法的編排,由簡單到複雜,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 勾股計算,《九章算术》分為四類問題。有勾股互求、勾股整數、勾股兩容、勾股相似。 勾股互求,即是已知勾股的一般線段,推求其他線段。勾股整數,即是《九章算术》給出推求勾、股、弦,都是整數的算法。勾股兩容,為推求勾股形內接正方形及內切圓的算法。勾股相似,為利用相似勾股形性質,進行簡單測遠、測高的算法。 《九章算术》對幾何問題的處理,分為三部分,有體積算法、面積算法、線段算法,分別隸屬於商功、方田、勾股三章。 開方與方程 《九章算术》列出的平方術、開立方術以及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可以看作中國古代代數學的主要內容。《九章算术》記載的這些算法非常詳盡,經由這些論述,可以了解中國古代代數學發展的成果。 開平方術、開立方術,不但可以解出二項二次方程、二項三次方程,而且可以解出一般的二次數值方程和三次數值方程。它是中國古代解出高次數值方程的基礎,在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地位。 方程章所論「方程」,地位相當於今天線性方程組。所論「方程術」,為所謂「直除法」。「直除」是連續相減的意思或累減的意思,「直除法」為連續相減消元法,在理論上、算法上與今天加減消元完全一樣。 在方程章所列十八題中,有的相當於二元一次方程組,有的相當於三元一次方程組,也有的相當於五元一次方程組。其中第十三題為:「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所問是六個未知數之值,依題意只能列出五個一次方程,可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不定方程組。 影響 《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先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数学,它既包含了以前已经解决了的数学问题,又有汉朝时新发现的数学成就。一般认为,它在数学史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 《九章算术》問世之前的中國先秦典籍中,記錄了不少數學知識,但是卻沒有《九章算术》的系統論述,尤其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編排體例,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數學的理論體系。因而後世的中國數學家,都是從此開始學習和研究,唐、宋時,為國家明令規定的教科書,北宋時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 《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例如,关于比例算法的问题,它和后来在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样。关于双设法的问题,在阿拉伯曾称为契丹算法,13世纪以后的欧洲数学著作中也有如此称呼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一个证据。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中叶。《九章算术》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给出解法,不同于西方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式,中国后来的数学著作也都是采用叙述方式为主。历代数学家有不少人曾经注释过这本书,其中以刘徽和李淳风的注释最有名。 《九章算术》隋、唐時,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对其古代的数学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後更遠傳到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現已譯成日、俄、英、法和德等多種文字版本。 译本 俄译本: 德译本:Chiu Chang Suan Shu, Neun Bucher Arithmetischer Technik, Ubersetzt von K.Vogel, F.Verlag 1968 英译本:The Nine Chapters on the Mathematical Art, Companion and Commentary Translated and
實數系統 《九章算术》對自然數即正整數及其運算沒有給予論述,但卻加以廣泛應用,以自然數的基礎上編寫。雖然不是論述分數的專書,但是對於分數的意義、性質、四則運算論述完備。例如:合分術(加法)、減分術(減法)、乘分術(乘法)、經分術(除法)、課分術(比較大小)、約分術(簡化分數)與平分術(平均數)。 《九章算术》出現負數概念,方程章為了配合方程術的算法,給出正負數的加、減法則。減法為「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加法為「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其中「除」是減,「益」是加,「無入」是指沒有對方,不過乘除法並未記載。 《九章算术》對自然數、分數、正負數以及一些特殊無理數給予一定的論述,基本上具備實數系統的雛形。 比例與盈虧算法 粟米章所述今有術,即是四項比例算法,按術文「以所有數乘所求率為實,以所有率為法,實如法而一」。 今有術在《九章算术》應用非常廣泛,為一種解題的基本算法。另一種常用的算法是衰分章的衰分術,為配分比例算法。其術文為:「各置列衰,副併為法,以所分乘未併者各自為實,實如法而一」。 《九章算术》以列衰的倒數為列衰,稱為反衰術。反衰術就是衰分術與反比例相結合的算分。而衰分術與反衰術相結合的算法,就是均輸章的均輸術。《九章算术》不但有正比例算法、而且還有反比例算法、複比例算法、連比例算法以及配分比例算法。這些算法都是以今有術為基礎,發展而匯集起來的各種算法。 盈不足術是中國古代一種解算術難題的算法。一般算術應用題,都有確切答案。盈不足術為了推算答案,預先設立一個數字作為答案,依題目核算,若結果合問題,所設之數就是答案;若不合問,非盈即不足;通過兩次假設,即可利用盈不足術求出答案。這類問題共有五種,即一盈一不足,兩盈、兩不足、一盈一適足、一不足一適足。《九章算术》則匯集這五種問題,並給出算法。 盈不足章除了擁有算術應用問題外,還包括一些初等超越方程問題,用這種模式算法解出前一類問題得到確切解,用以解後一類問題則得近似解。 求積與勾股 《九章算术》論述的幾何圖形,多為直線型和圓型的圖形,根據算田畝的需要,《九章算术》論述方田、圭田、邪田、箕田、圓田、弧田、環田及宛圓的面積算法。另外由於土木建築的需要,《九章算术》還有論述直線型立體和圓型立體圖形的體積算法,這些體積算法的編排,由簡單到複雜,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 勾股計算,《九章算术》分為四類問題。有勾股互求、勾股整數、勾股兩容、勾股相似。 勾股互求,即是已知勾股的一般線段,推求其他線段。勾股整數,即是《九章算术》給出推求勾、股、弦,都是整數的算法。勾股兩容,為推求勾股形內接正方形及內切圓的算法。勾股相似,為利用相似勾股形性質,進行簡單測遠、測高的算法。 《九章算术》對幾何問題的處理,分為三部分,有體積算法、面積算法、線段算法,分別隸屬於商功、方田、勾股三章。 開方與方程 《九章算术》列出的平方術、開立方術以及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可以看作中國古代代數學的主要內容。《九章算术》記載的這些算法非常詳盡,經由這些論述,可以了解中國古代代數學發展的成果。 開平方術、開立方術,不但可以解出二項二次方程、二項三次方程,而且可以解出一般的二次數值方程和三次數值方程。它是中國古代解出高次數值方程的基礎,在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地位。 方程章所論「方程」,地位相當於今天線性方程組。所論「方程術」,為所謂「直除法」。「直除」是連續相減的意思或累減的意思,「直除法」為連續相減消元法,在理論上、算法上與今天加減消元完全一樣。 在方程章所列十八題中,有的相當於二元一次方程組,有的相當於三元一次方程組,也有的相當於五元一次方程組。其中第十三題為:「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所問是六個未知數之值,依題意只能列出五個一次方程,可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不定方程組。 影響 《九章算术》总结了自先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数学,它既包含了以前已经解决了的数学问题,又有汉朝时新发现的数学成就。一般认为,它在数学史上,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 《九章算术》問世之前的中國先秦典籍中,記錄了不少數學知識,但是卻沒有《九章算术》的系統論述,尤其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的編排體例,從而形成中國傳統數學的理論體系。因而後世的中國數學家,都是從此開始學習和研究,唐、宋時,為國家明令規定的教科書,北宋時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 《九章算术》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世界上记载最早的。例如,关于比例算法的问题,它和后来在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样。关于双设法的问题,在阿拉伯曾称为契丹算法,13世纪以后的欧洲数学著作中也有如此称呼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向西方传播的一个证据。 《九章算术》对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中叶。《九章算术》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给出解法,不同于西方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式,中国后来的数学著作也都是采用叙述方式为主。历代数学家有不少人曾经注释过这本书,其中以刘徽和李淳风的注释最有名。 《九章算术》隋、唐時,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对其古代的数学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後更遠傳到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現已譯成日、俄、英、法和德等多種文字版本。 译本 俄译本: 德译本:Chiu Chang Suan
李瑜著有《准葛尔诗草》、《啊,伊犁河水漂白了我的军衣》、《战争与城》、《为了爱情,巴格达不嫌远》、《汗血马》、《黑罂粟》等诗歌集,同时写有《小巷系列》等小说作品集。 参考资料 Yu
参考资料 Yu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0-19-509712-2 Bakker, P., and M. Mous, eds. (1994) Mixed languages: 15 case studies in language intertwining, Amsterdam: IFOTT. ISBN 0-12-345678-9 Matras, Yaron and Peter Bakker, eds. (2003) The Mixed Language Debat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Berlin:
ISBN 0-19-509712-2 Bakker, P., and M. Mous, eds. (1994) Mixed languages: 15 case studies in language intertwining, Amsterdam: IFOTT. ISBN 0-12-345678-9 Matras, Yaron and Peter Bakker, eds. (2003) The Mixed Language Debat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唐文獻,明朝进士(逝世于1605年) 安宅信康,日本将军(逝世于1578年) 梅鼎祚,明朝进士(逝世于1615年) 洪澄源,明朝举人(逝世于1608年) 3月31日——筒井順慶,日本武将和大名(逝世于1584年) 7月30日——斐迪南一世·德·美第奇,托斯卡纳大公(逝世于1609年) 逝世 黎寧,越南后黎皇帝(出生年月不明) 松平广忠,日本城主(出生于1526年) 荒木田守武,日本诗人(出生于1472年) 阿部定吉,日本武将(出生于1505年) 朱觀𤊟,明朝鲁王(出生于1520年) 朱纨,明朝进士(出生于1494年) 朱胤栘,明朝瀋王(出生于1501年) 十月十八日——昌嬪安氏,朝鲜嬪御(出生于1498年) 11月10日——保祿三世,天主教教宗
《西麓堂琴统》出版 托馬斯·克蘭麥著《公禱書》。 法国波城大学建校 巴西萨尔瓦多建城。 3月23日——葡萄牙在萨尔瓦多设总督,管辖巴西殖民地 6月26日——荷兰十七个省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 8月8日——法国向英国宣战 8月15日——耶穌会教士聖方濟·沙勿略从印度果阿搭乘一艘中国船只到达日本的鹿儿岛,开始将天主教传入日本 出生 高台院,豐臣秀吉正室(逝世于1624年) 島津家久,日本武将(逝世于1587年) 李如松,明朝将军(逝世于1598年) 小野成幸,日本武将(逝世于1593年) 孙如游,明朝大臣(逝世于1624年) 小川祐忠,日本武将(逝世于1601年) 留守政景,日本政治人物(逝世于1607年)
其中“太”是常数项,算筹 打斜线表示该项常数为负数。 “元”相当于未知数x 例二: 朱世杰《算学启蒙》下卷第四问 将代数方程 表示为天元方程: 例三: 朱世杰《四元玉鉴》《一气混元》 今有黄方乘直积得二十四步,只云股弦和九步,问勾几何? 答曰:三步。 草曰:立天元一为勾, 根据条件 黄方乘直积得二十四步 黄方: 直积: 得 此外:股弦和九步 (立天元一为勾)
天元术是中国古代的代数学方法之一种,是中国古代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1248年,金代数学家李冶在其著作《测圆海镜》、《益古演段》,以及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下卷》《四元玉鉴》,都系统地介绍了用天元术建立二次方程。元代数学家王恂也广泛使用天元术解高次方程。例如在授时历中“问半弧背一度下,黄赤道矢弧若干”一题,王恂用天元术建立和求解四次多项式方程 其中“天元”相当于现在的未知数,“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现代数学中的“设某某为”,用天、地表示方程的正次幂和负次幂,根据问题设未知数,列出两个相等的多项式,进行多项式运算,最后列出有待求解的方程。 历史 在中国数学史上最早创立天元概念的是北宋平阳蒋周所著的《益古集》,随后有博陆李文一撰《照胆》,鹿泉石信道撰《钤经》,平水刘汝谐撰《如积释锁》,处州李思聪《洞渊九容》后人才知道有天元。 李冶在东平获得刘汝谐撰《如积释锁》,书中用十九个单字表示未知数的各个至的幂: 仙、明、霄、汉、垒、层、高、上、天、人、地、下、低、减、落、逝、泉、暗、鬼;其中立天元在上。 后来有太原彭泽彦出,反其道而行,以天元在下。 《益古集》、《照胆》、《钤经》、《如积释锁》、《洞渊九容》等早期天元术著作今已失传。李冶在《测圆海镜》中使用天元在上的天元术。后来李冶又著《益古演段》,采用天元在下的次序。朱世杰《四元玉鉴》和《算学启蒙》卷下也采用天元在下的次序。 例子 在天元术中,一次项系数旁记一“元”字(或在常数项旁记一“太”字)。 历史上有两种次序: 《测圆海镜》式 “元”以上的系数表示各正次幂,“元”以下的系数表示常数项和各负次幂)。 例:李冶《测圆海镜》第二卷第十四问方程: 元 《益古演段》式 “元”以下的系数表示各正次幂,“元”以上的系数表示常数和各负次幂
用“化圆为方”这种观点看,天地根本就不在一个纬度上。 参看 地心说 日心说
到了西汉,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说法。当时成书的《周髀算经》就是盖天说的代表作。 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这种解释比较牵强。盖天说被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事实所否定。西汉的扬雄提出了难盖天八事,否定了盖天说。 但是,盖天说在中国古代仍然有一定影响力。晋朝的虞耸提出的穹天论是盖天说的沿袭和发展。南北朝时还出现了浑盖合一说。 还有一种观点: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天圆地方,指的是道,不是形状。 用“化圆为方”这种观点看,天地根本就不在一个纬度上。 参看 地心说
梁其姿:《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J金 J金 中国四大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劉主寒涼,張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補土(補脾),朱主養陰,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參考
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 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清朝(1644-1912年)山东泰安的学者徐志定于1718年发展出瓷版印刷。 学界争论 中国西传说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于1550年最早提出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在此之后,让·博丹重申了同样的论断。 19世界法国汉学家雷暮沙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钞票纸牌算盘和活字印刷都由蒙古传入欧洲。 指南針:宋沈括《梦溪笔谈》明确记载,中国宋代已有水罗盘和旱罗盘: 水罗盘一种:将磁针浮在水面而成。 旱罗盘三种: 将磁针放在指甲上; 将磁针放在碗唇; 用单独一根丝缕,沾一粒芥末大小的蜡,将将磁针悬挂。 历史上最早记载到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是在中国北宋时期。朱彧(yù)在他的《萍洲可谈》一书中评述了当时广州航海业兴旺的盛况,同时也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航行的情形,说道:“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 一些外国学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误将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词翻译成了往来海上的阿拉伯船长的名字,因此就一错再错,得出了最早装备指南针的不是中国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中世纪时阿拉伯人海船船体狭小,根本无法容纳百余人。当时往来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之间的商船,能够容纳上百人的只有中国海船,连阿拉伯商人也经常搭乘中国海船。宋代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中国开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队有指南针导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从中国商船上学到指南针的用法的。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之际,传到阿拉伯,然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后来欧洲演变出旱罗盘,再於明代时经日本传回中国。 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 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中世纪欧洲书写都用羊皮纸卷,并无“书籍”和“印刷”的概念。古騰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漢學家安田朴曾以“歐洲中心論欺騙行為的代表作:所謂古登堡可能是印刷術的發明人”為題,論證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來源於中國。。 1240年前后,阿拉伯人从中国获得到火药的知识,称来自东方的硝石为“中国雪”,他们还知道烟花爆竹,称之为“中国花”,又称火箭为“中国箭” 。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西方独立发明说 现代有西方学者认为:除造纸有明确的证据是由中国传到西方的外(更準確來說,是間接促成非直接傳承,類似文官制度),其他三项发明并无直接证据表明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在这方面,有西方学者认为,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为中西方各自独立发明。中国方面在时间上早于西方,但传播不广、亦缺乏改进。西方虽时间上晚于中国,但传播广泛(亦重新传入中国,現代造紙術亦然)、精于改进,后世使用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直接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 沈括早在宋朝就记载中国的磁针既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但有人却认为中国的指南针一直是指南的,所以叫指南针。而西方的compass从一开始就是指向北方,因此叫指北针。另外,欧洲最初期的罗盘,只有十六个方位标示,少于同时期中国的二十四个。这表明中西方应当是独立发明指南针的。而现在使用的指南针都指向北方,明显是由西方发展而来的。 虽然中国在活字印刷的时间上可能稍早于西方,但没有证据表明活字印刷从中国传入西方,中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地——沿途的阿拉伯国家并未发现活字印刷的相关文物,甚至还一度阻碍了中西交往。 毕升的活字印刷術在中国本土因单个汉字数目庞大必须制造大量活字,不如拼音字母活字简单,应用不太广泛,出土活字文物不多。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活字残本。十三世纪末出现木刻活字和陶瓷活字。1490年有华隧的铜活字本。1733年清世宗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万余枚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 一直到19世紀的晚清之前,中國的印刷多用雕版印刷。 處罰 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郑文锋因在QQ群質疑「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被學校暫停2年的教学工作。 中國的其他發明 有人認為中国有不少发明创造,根本不止四大发明,亦有中國学者认为李约瑟对中国的发明过分拔高。 在《全球通史》 一書中曾列出古代中國傳播給西方並對其造成影響的諸多發明,當中包括: 方板鏈泵、輪式碾磨機、水力輪式碾磨機、水力冶金鼓風機械、葉片式旋轉風選機、活塞風箱、拉式紡機、手搖紡絲機械、獨輪小車、火車掛鉤、航海運輸、車式碾磨機、耕畜輓具、馬蹬、胸帶輓具、軛、石弓、風箏、直升飛機螺旋漿、活動連環畫轉筒、深鑽孔法、鑄鐵、卡丹式懸架、平圓拱橋、鐵索橋、運河船閘閘門、航海製圖法、船尾舵、火藥、火藥用於戰爭技術、磁羅盤(磁石匙)、磁針羅盤、磁羅盤用於航海、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金屬活字印刷、瓷器 由於四大發明的說法來自於西方,因此近來有不少中國學者如余秋雨、王渝生等認為四大發明並不能代表古代中國的最高科技成就,並提出了新四大發明的說法。 此外,羅伯特·坦普爾基于李约瑟而提出中国一百发明之说,著 The Genius of China 一书,获得李约瑟肯定,作长达三页的序言,称之为自己《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光辉缩写。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2-01201-3
东汉王充(27年-约97年)在其所著《论衡》卷17是应篇第52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虽根据根据李约瑟(1986)的研究,《论衡》卷16乱龙篇第47说提及另外两处相同文字提及磁铁吸力, 但学者李书华(1954)认为那是天然磁石,并指出,《论衡》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磁铁。 1044年出版的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描述了用人造磁铁片制作指南鱼:将铁片或者钢片剪裁成鱼状,放入炭火烧红,尾指北方斜放入水,便形成热剩磁的指南针,可放在盛水的碗内,透过剩磁与地磁感应作用指南。《武经总要》记载该装置与纯机械的指南车并用于导航。 宋朝(960年-1279年)的沈括在其1088年著述《梦溪笔谈》中是第一位准确地描述地磁偏角(即磁北与正北间的差异)和利用磁化的绣花针做成的指南针的人, 而朱彧(活跃于12世纪)在其1119年发表的《萍洲可谈》中是第一位具体提到利用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人。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用水浮指南针导航:“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观星斗前迈。 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 以揆南北” 宋代的航海指南针,除“南北”,还未见有其他方位。四十八方位罗盘用于航海的文献纪录,最早见于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叙述应用水浮罗盘的情况:“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惟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头高低,度量远近。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火药 四大發明中的火藥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藥,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时期,約12世紀中期已经发展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单兵火器(火铳)以及連發式火器(连铳)用于弥补当时宋人战斗力不及金人的劣势。中国在实用性火器的使用上早于欧洲五个世纪左右。 而歐洲人約在13世紀時才懂得黑火藥的作用,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與改良,主要是粒狀火藥和火帽等發明,黑火藥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陸地戰爭戰術、攻城築城技術以及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和戰術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響,而黑火藥作為爆炸藥和推進劑,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逐漸被無煙火藥、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藥、旋風炸藥等新發明的炸藥所取代,這些新炸藥則不是中國人的發明。 虽然有证可查的首次火药使用是在五代十国(907年-960年),不过已知最早火药配方的书面记录是在宋朝年间(960年-1279年),由曾公亮、丁度、和杨惟德在1044年《武经总要》里的记述。《武经总要》描述火药用于旋风车炮抛射引火球抛过城墙,或者用铁鍊操作降低甩摆高度以击碎城墙。由水军船只搭载的霹雳炮(一种用火药弹丸的投石机)使得宋军在1161年采石之战大败金军,而元朝(1271年-1368年)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时使用过铁火炮。在13和14世纪期间,火药配方杀伤力变得更加强大(硝酸盐含量高达91%),且火药武器更为先进更为致命,这在明朝(1368年-1644年)由焦玉(活跃于14世纪至15世纪初)与刘基(1311年-1375年)军事著作《火龙经》中充分体现,书中记述铁铸轰天猛火火炮、攻城喷火器、地煞神机炮〔地雷〕、毒火药配方等军火。该书于刘基死后不久完成并由焦玉作序于1412年在南阳出版。 印刷术 據載是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它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庫曼斯坦安納烏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证。 雕版印刷: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 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金刚经的书法雕刻远较较早印行的單页版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 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佛教圣地敦煌被发现;学者伊沛霞(Patricia Ebrey)写道,某些最早期印刷品为历书的发现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中国老祖先认为计算并标下哪天是否为黄道吉日有其必要。 活字印刷:宋朝(960年-1279年)沈括是第一位描述活字印刷过程的学者,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 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 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 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清朝(1644-1912年)山东泰安的学者徐志定于1718年发展出瓷版印刷。 学界争论 中国西传说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Candan Jerome,1501-1576)于1550年最早提出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在此之后,让·博丹重申了同样的论断。 19世界法国汉学家雷暮沙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钞票纸牌算盘和活字印刷都由蒙古传入欧洲。 指南針:宋沈括《梦溪笔谈》明确记载,中国宋代已有水罗盘和旱罗盘: 水罗盘一种:将磁针浮在水面而成。 旱罗盘三种: 将磁针放在指甲上;
澳洲還可以指: 澳大利亞洲(或称澳大利亞大陸)的简称,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和新几内亚岛。 澳萨尼亚洲(现译为大洋洲)的简称,包括巴布亞新几內亞、澳大利亚(国家)、新西兰及太平洋岛屿地区;有时(特别是20世纪初)还包括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亞地區。
澳洲還可以指: 澳大利亞洲(或称澳大利亞大陸)的简称,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和新几内亚岛。 澳萨尼亚洲(现译为大洋洲)的简称,包括巴布亞新几內亞、澳大利亚(国家)、新西兰及太平洋岛屿地区;有时(特别是20世纪初)还包括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亞地區。
,. 从键盘读取一个字符并输出到屏幕上。 简单的循环 ,[.,] 这是一个循环,连续从键盘读取字符,回显到屏幕上。注意,这里假定0表示输入结束,但有些系统并非如此。如果是-1表示输入结束,代码就应是,+[-.,+]。如果是输入未改变表示输入结束,代码则是,[->+>-<<]>[-<+>]>[[-]<<.[->>+<<],[->+>-<<]>[-<+>]>]。 指针维护 >,[.>,] 移动指针,保存所有的输入,供后面的程序使用。 加法 [->+<] 把当前位置的值加到后面的单元中(会让左边的单元归零)。 条件指令 ,----------[----------------------.,----------] 从键盘读来小写字符,转成大写。按回车键退出程序。 首先,通过,读入第一个字符并把它减10(10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换行符 LF 的值)。如果用户按的是回车键,循环命令([)就会直接跳转到程序的结尾:因为这时第一个字节已经减到了零。如果输入的字符不是换行符(比如是一个小写字符),程序就进入循环。在这里再减去剩下的22,这样总共减掉32。这是ASCII码中小写字符和大写字符的差值。 下面输出到屏幕。然后接收下一个输入字符,并减去10。如果它是换行符,退出循环;否则,再回到循环的开始,减去22并输出……退出了循环,后面没有了其他指令,程序便随之终止。 加法器 add(summand, addend, *sum) >>[-]>[-]<<< // 清空 cell #2 和 #3 [->>+>+<<<] // cell #0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0 [->+>+<<] // cell #1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1 < 将保存在 cell #0 和 #1 中的两个整数相加,结果保存在 cell #2。
加法 [->+<] 把当前位置的值加到后面的单元中(会让左边的单元归零)。 条件指令 ,----------[----------------------.,----------] 从键盘读来小写字符,转成大写。按回车键退出程序。 首先,通过,读入第一个字符并把它减10(10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换行符 LF 的值)。如果用户按的是回车键,循环命令([)就会直接跳转到程序的结尾:因为这时第一个字节已经减到了零。如果输入的字符不是换行符(比如是一个小写字符),程序就进入循环。在这里再减去剩下的22,这样总共减掉32。这是ASCII码中小写字符和大写字符的差值。 下面输出到屏幕。然后接收下一个输入字符,并减去10。如果它是换行符,退出循环;否则,再回到循环的开始,减去22并输出……退出了循环,后面没有了其他指令,程序便随之终止。 加法器 add(summand, addend, *sum) >>[-]>[-]<<< // 清空 cell #2 和 #3 [->>+>+<<<] // cell #0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0 [->+>+<<] // cell #1 的值移到 cell #2 和 #3 >>[-<<+>>]<< // cell #3 的值移到 cell #1 < 将保存在 cell #0 和 #1 中的两个整数相加,结果保存在 cell #2。 以 cell #3 为临时变量,保证了原来的两个存储单元数值不变,方便以后使用。 代码运行前,指针指向 cell #0, 第一步,先将 cell #2 和 cell #3 清空,确保不会有多余的数据影响运算结果; 第二步,将 cell #0 的值同时转移到 cell #2 和 cell #3,再用 cell #3 来恢复 cell #0 的值; 第三步,将 cell #1 的值同时转移到 cell #2 和 cell #3,再用 cell #3 来恢复 cell #1 的值; 最后,指针归位(回到初始位置),方便后续运算。 乘法器 multiply(multiplicand, multiplier, *product) >>[-]>[-]>[-]<<<< // 清空 cell #2、 #3
Era Kelulau,分參(Senate)、眾(House of Delegates)兩院。 參議員共13名,按人口比例由全國選區(Senatorial District)選出,眾議員共16名,由16個行政區各選出1名,兩院議員任期均為4年。 現為第十屆(2017-2021),於2016年11月1日改選,於2017年1月19日就職。 外交 截至2019年,帛琉共和国已與90個國家及政治體建立外交关系,详见帛琉建交列表。並在美國華盛頓與紐約、中華民國(臺灣)、日本、菲律賓等地設立外交代表機構;中華民國、日本及美國也在帛琉設館,並派駐大使。 與日本關係 帛琉共和国與日本關係密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帛琉曾被日本帝國海軍占領,隨後被國際聯盟歸入日治南洋群島。日本戰敗,帛琉獨立後,曾選出日本裔的中村國雄任該國總統。 與中華民國關係 帛琉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于1999年年底建交,双方紧密友好的外交往来。2017年12月30日帛琉總統表示,目前並不打算改變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在外交上將會有自己的決定。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帛琉无外交关系。 2019年,两国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900万美元。目前中国大陆无直飞帛琉的航班,游客可通過香港、澳門、首爾、台北等地中转前往帛琉。传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於2017年禁止旅行团到帛琉观光,有分析称目的是施压中華民國邦交国,对此中華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予以否认。 行政區劃 帛琉全國共分為16個州。除了最大的主島群分成14州之外,餘下的堡礁以南北再分為2州。這16個州名稱如下:(以英文字母排列) 地理 帛琉由一個大堡礁和無數小島和較少堡礁構成。主島本身其實也由多個小堡礁構成,較大的有安加爾、Babeldaob(Babelthuap)、Koror、Peleliu。亦因為當地有大量珊瑚,故其有大量是由海洋生物的屍體沉降累積而成的石灰岩,甚至成為其附近雅浦島,雅浦島石幣的制作原料。全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舊都科羅爾居住。主島群以北是Ngeruangel和Kayangel。主島以西是Rock Islands,無人居住。西南部距離主島群約600公里的西南群島,也是帛琉的一部份。 以下是帛琉和其他地區的距離: :7,200公里 :11,200公里 :4,000公里 :2,200公里 :4,000公里 :880公里 :650公里 :600公里 氣候
帛琉全國共分為16個州。除了最大的主島群分成14州之外,餘下的堡礁以南北再分為2州。這16個州名稱如下:(以英文字母排列) 地理 帛琉由一個大堡礁和無數小島和較少堡礁構成。主島本身其實也由多個小堡礁構成,較大的有安加爾、Babeldaob(Babelthuap)、Koror、Peleliu。亦因為當地有大量珊瑚,故其有大量是由海洋生物的屍體沉降累積而成的石灰岩,甚至成為其附近雅浦島,雅浦島石幣的制作原料。全國有三分之二人口在舊都科羅爾居住。主島群以北是Ngeruangel和Kayangel。主島以西是Rock Islands,無人居住。西南部距離主島群約600公里的西南群島,也是帛琉的一部份。 以下是帛琉和其他地區的距離: :7,200公里 :11,200公里 :4,000公里 :2,200公里 :4,000公里 :880公里 :650公里 :600公里 氣候 帛琉的氣候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約28.9℃。全年皆為雨季,平均全年降雨量為380厘米,平均濕度為82%。雖然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到10月,但這段期間也經常陽光普照。帛琉偏離颱風主要路徑範圍,因此鮮少受到熱帶氣旋影響,僅有2013年颱風海燕以極高強度直襲帛琉,所幸未在當地造成嚴重傷亡。 生态 在帛琉,热带雨林覆盖大多数的岛屿,有黑檀木、孟加拉榕树、面包树、椰子树、露兜树等,这些热带雨林形成绿意盎然的树海。同时帛琉还有野生红树林与热带大草原生态可以探访。 帛琉海底生物形形色色,场面壮观包括超过1,500种的多样鱼类、700种的珊瑚和海葵。其他值得一看的景观尚包括巨型蛤蜊、海龟、蝠魟鱼、灰礁鲨、海蛇、海牛等。靠近陆地之处,有入海口附近的鳄鱼、大蜥蜴。此外,尚可看到数十种鸟类、果蝠在洛克群岛的聚居地、在Angaur岛的猿猴、一些无毒的蛇类、小型蜥蜴及其他昆虫,而且在帛琉的陆地上,没有任何有毒的陆生动物。 帛琉政府指定了洛克群岛中7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作为海洋生态保护区,禁止民众进入,以充分保护海龟与海鸟的生态环境。 2020年1月1日起帛琉政府為了保護珊瑚礁與海洋生態,禁止使用有害珊瑚礁的防曬乳。 經濟 旅遊業是經濟的支柱,除此之外還有農業和漁業。在2000-2001財政年度,約有共50,000外國人來帛琉經商或觀光。政府是本國最主要的雇主,但國家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儘管如此,人均國民收入是菲律賓和大多數密克羅尼西亞國家的兩倍。帛琉的旅遊市場正在傾向於吸引更多來自東亞的遊客,並希望外國投資可以幫助他們興建更完備的基礎設施。 人口 當地居民約20,000人,其中大部分為帛琉土著,屬密克羅尼西亞人。少數族裔有來自菲律賓為主的亞洲人和少量歐洲人。三分之二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當中天主教徒佔大多數,其餘的信奉其他新教派系。除了基督教外,當地一種叫Modekngei的地方宗教也十分流行。 當地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帛琉語。其中三個州有地方語言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而在安加爾島上,日語曾经是官方語言。目前安加爾全岛人口80人,大部份人民讲英语。 教育 帛琉社區大學是帛琉唯一一所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亦有不少人選擇到附近國家的大學就讀。 交通 帛琉全國共有3個機場,分別位於主島、貝里琉和安加爾島上。其中帛琉國際機場為唯一的國際機場,位於主島南部,埃拉伊州境内。 日本航空、大韓航空、聯合航空、中華航空等提供連接東京、首爾、關島、臺北等航班。 節日及假日 其他主題 帕劳通訊 帛琉交通 帛琉軍事 帛琉外交 注释 參考文獻 关联文献 須藤健一監修『パラオ共和国 過去と現在そして21世紀へ』おりじん書房、2003年
ask where is the toilet?" 删去不定冠词(或繫詞),例如"May I apply for car licence?"(标准英语中,car licence前面要有"a") 缺少动词形式标记(一般化),例如"He always go to the shopping centre."(没有使用标准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goes) 下层方言(Basilect),即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使用"is it"作为疑问的标记,例如"You coming today, Is it?" 普遍删去繫詞,例如"My handwriting
apply for car licence?"(标准英语中,car licence前面要有"a") 缺少动词形式标记(一般化),例如"He always go to the shopping centre."(没有使用标准英语中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goes) 下层方言(Basilect),即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使用"is it"作为疑问的标记,例如"You coming today, Is it?" 普遍删去繫詞,例如"My handwriting no good, lah." 大量使用ah、lah等小品词,例如"Wait ah; Hurry lah, I need to go now!" 新加坡人会根据社会情境(Pakir 1991)和想要表达的态度(Poedjosoedarmo 1993)来选用这些社会方言。教育、英语水平“较高”的新加坡人倾向于说“标准”新加坡英语,而教育程度较低或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则倾向于说新加坡式英语。Gupta(1994)认为,大多数新加坡人会根据场合的正式程度,系统性地在口语和正式语言之间切换。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方言的使用导致逐渐形成了一种中间形式,介乎正式和非正式的新加坡英语之间。 新加坡式英语的语法則带有十分强烈的地方化特征,多有借自英语、坦米爾語、闽南话、广东话、潮州话、華語和马来语等各种元素,有克里奥耳语(混合语)的特征,它的发音也很独特。简单地说,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
東南亞 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第一郡 馬尼拉:馬卡蒂 吉隆坡:城中城、武吉免登 乔治市:乔治市中央商务区(土库街+新关仔角) 新山:新山中央商务区 曼谷:是隆路、沙吞路 新加坡:新加坡中心城區、萊佛士坊、滨海湾、乌节路 南亞 孟买:Nariman Point、Ballard Estate、Bandra Kurla Complex 新德里:康諾特廣場 西亞 杜拜:Downtown Burj Dubai、Business Bay 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雅法路 中亞 阿斯塔纳 欧洲 北歐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City Center 東歐 莫斯科:莫斯科國際商務中心 中歐 法蘭克福:銀行區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波茨坦廣場、選帝侯大街、柏林動物園車站 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護城河街 西歐 倫敦:伦敦市、金絲雀碼頭、西敏市 巴黎:拉德芳斯、第八區 巴塞羅那:西班牙廣場、加泰羅尼亞廣場 馬德里:AZCA、四大樓商業區、格蘭大道 里斯本:自由大道、萬國公園 都柏林:Dublin 4、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Center 布魯塞爾:Northern Quarter、Leopold Quarter 蘇黎世:Paradeplatz、Altstadt (Zürich) 南歐
杭州市:武林CBD(武林商圈)、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 瀋陽市:五里河、北站中央商務區 青島市:台东、中山路、李村 大連市:青泥窪橋、西安路、天津街 香港 中環、金鐘、西九龍、鰂魚涌、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觀塘商貿區、九龍灣商貿區 澳門 新口岸新填海區、議事亭前地、新馬路 東南亞 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第一郡 馬尼拉:馬卡蒂 吉隆坡:城中城、武吉免登 乔治市:乔治市中央商务区(土库街+新关仔角) 新山:新山中央商务区 曼谷:是隆路、沙吞路 新加坡:新加坡中心城區、萊佛士坊、滨海湾、乌节路 南亞 孟买:Nariman Point、Ballard Estate、Bandra Kurla Complex 新德里:康諾特廣場 西亞 杜拜:Downtown Burj Dubai、Business Bay 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雅法路 中亞 阿斯塔纳 欧洲 北歐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City Center 東歐 莫斯科:莫斯科國際商務中心 中歐 法蘭克福:銀行區
缅甸文学有始于蒲甘碑铭的说法,蒲甘时期著名的碑铭有《妙齐提碑》(《亚扎古曼碑》)等。 有一千年歷史的緬甸文學,其內容主要是詩歌。這是因為緬甸語言的獨特性,使它的韻律感很強。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幫助。此外,由於受到佛教文化影響,民眾普遍傾向說實話而不是創作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緬甸文學在過去的小說類型題材相對較少。
有一千年歷史的緬甸文學,其內容主要是詩歌。這是因為緬甸語言的獨特性,使它的韻律感很強。這對詩歌的創作很有幫助。此外,由於受到佛教文化影響,民眾普遍傾向說實話而不是創作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緬甸文學在過去的小說類型題材相對較少。 外部連結
角色扮演遊戲:一種遊戲類型,指玩家扮演一名角色並進行遊戲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利用紙筆和交談互動進行的遊戲 電子角色扮演遊戲:用電子界面進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在中文語意中,角色扮演一詞可能意指下列含有演繹角色功能事物: 角色扮演
上古 匈奴時期 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四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丁零、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今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強大的游牧部落,並與秦朝、漢朝长期对立。然而,強大的遊牧帝國並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新朝时期,由于赤眉、绿林起义而统一并连年入侵,但是后来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155年在鲜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溃,最终在158年被丁零人打败;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为五。秦、汉帝国在漠南地区的河套平原一带设置郡县。 鮮卑汗國時期 鮮卑的渊源尚无定论,一说认为其属于汉文史料上所谓的东胡部落之一。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领导下崛起,并而建立了鮮卑國,佔領了蒙古高原和中国汉朝北部的一些地区。并进一步渗入魏晋时期的中国北部边疆,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分别有有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386年,鲜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统一了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国北部,维持统治直到581年。这个时期在蒙古地区活跃的民族还有敕勒。 中古 柔然汗國時期 402年,拓跋鲜卑的别支(奴隶)柔然的首领社侖称可汗。在之后的一百年中柔然称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柔然汗国崩溃。 突厥汗國時期 552年突厥击败柔然汗国成为蒙古高原的新兴游牧帝国。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并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虽然在隋末唐初时因中国内乱而盛极一时并连年入侵,但是最终在630年,东突厥被唐朝征服并纳入疆域(安北都護府),646年當時漠北勢力最大的薛延陀汗国也被唐朝所灭,但681年後突厥复国,并对武则天的武周连年入侵。最终后突厥汗国在回鹘汗国和唐朝夹击下灭亡。 回纥汗國时期 回纥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属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国军队的协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 。一开始唐和回纥的关系以和平为主。不过也在762年趁机敲诈混乱中的唐朝,并以掠夺洛阳城为条件收复洛阳从而对剿灭安史之乱起到一定作用。9世纪时,因为长期对吐蕃的战争造成内乱,加上统治无道而最终被黠戛斯在840年出动十万重兵灭亡。 黠嘎斯和阻卜时期 黠嘎斯灭亡回纥后,一部分回纥人因亡国而南迁契丹,大部分回纥人西迁中亚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间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占领,其东部有突厥语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机打败。
大約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進入今天的蒙古地区,其代表为戈壁以南的鄂尔多斯文化和漠北的。然而直到前3世紀之前这个地区和周边发生的关系很少。 上古 匈奴時期 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四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丁零、月氏、匈奴、東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今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強大的游牧部落,並與秦朝、漢朝长期对立。然而,強大的遊牧帝國並沒有長久。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新朝时期,由于赤眉、绿林起义而统一并连年入侵,但是后来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兩個匈奴,155年在鲜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溃,最终在158年被丁零人打败;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为五。秦、汉帝国在漠南地区的河套平原一带设置郡县。 鮮卑汗國時期 鮮卑的渊源尚无定论,一说认为其属于汉文史料上所谓的东胡部落之一。在2世紀中期,鮮卑在檀石槐的领导下崛起,并而建立了鮮卑國,佔領了蒙古高原和中国汉朝北部的一些地区。并进一步渗入魏晋时期的中国北部边疆,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分别有有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386年,鲜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统一了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国北部,维持统治直到581年。这个时期在蒙古地区活跃的民族还有敕勒。 中古 柔然汗國時期 402年,拓跋鲜卑的别支(奴隶)柔然的首领社侖称可汗。在之后的一百年中柔然称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柔然汗国崩溃。 突厥汗國時期 552年突厥击败柔然汗国成为蒙古高原的新兴游牧帝国。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并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虽然在隋末唐初时因中国内乱而盛极一时并连年入侵,但是最终在630年,东突厥被唐朝征服并纳入疆域(安北都護府),646年當時漠北勢力最大的薛延陀汗国也被唐朝所灭,但681年後突厥复国,并对武则天的武周连年入侵。最终后突厥汗国在回鹘汗国和唐朝夹击下灭亡。 回纥汗國时期 回纥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属的部落。唐天寶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帝国军队的协助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白眉可汗
曆法 年份类型
回归年 历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英两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奥匈帝国扶植的傀儡政权波兰王国成立。 1917年:吉洪当选成为莫斯科以及俄罗斯正教会牧首一职。 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举行。 1924年:中华民国直系军阀冯玉祥将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驱逐出皇宫紫禁城。 1930年:国民革命军对苏区展开首次围剿。 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三度当选美国总统,成为唯一任期超过两届的美国总统。 1945年:哥伦比亚加入联合国。 1945年:經過近1年的推演與工程,總算將的艦艏接在惡毒號因故失去的艦艏上。 1950年:韓戰:聯合國軍大英國協第27旅在博川郡成功阻止中國人民志願軍突破防線。 1951年:《中国少年报》创刊。 1954年:中国治淮的主要工程佛子岭水库竣工。 195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重建之后,举行第一次演出,剧目是贝多芬的费德里奥。 1960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当选第37任美国总统。 1973年:台湾光華號列车在嘉義與卡車相撞,3人死亡。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斐济建交。 1976年:和諧式客機飛抵香港啟德機場。 1978年:韩国与图瓦卢建交。 1986年:美国海军访问青岛,这是1949年后,美国海军第一次访问中国。 1991年:熱帶風暴黛瑪吹襲菲律賓。 1993年:香港屯門新市鎮在颱風艾拉吹襲過後出現嚴重水侵,食水中斷供應。 1996年:比尔·克林顿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1996年:巴基斯坦总统法鲁克·莱加里撤去总理贝娜齐尔·布托的职务,并解散了国民议会。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1世紀 2002年:韩国“国民统合21”创党,郑梦准被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和党首。 2006年: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被判绞刑。 2007年: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嫦娥一號人造衛星進入環月軌道,為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 2007年:Google與3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營運商共同創辦開放手機聯盟,並發布Android的源代碼。 2009年:美国胡德堡陆军基地发生枪击案,12名军人和1名军方雇员在事件中丧生。 2013年:印度发射火星軌道探測器,为该国的首个太陽系探測器。 2017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首次发射 2021年: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將蘇貞昌、游錫堃和吳釗燮列為「臺獨」頑固分子,並實施懲戒措施。 2021年:獅子山共和國首都自由城發生油罐車與卡車相撞導致的爆炸事故,造成至少108人死亡和100多人受傷。 出生 1549年:莫爾奈的菲力浦,法國神學家(1623年逝世) 1615年:易卜拉欣一世,奥斯曼帝國第18任苏丹(1648年逝世) 1641年:孝惠章皇后,清朝顺治帝第二任皇后(1718年逝世) 1718年:劉星煒,清朝官員,學政、禮部侍郎、工部侍郎(1772年逝世) 1798年:瑪麗·卡羅琳,两西西里王國公主(1870年逝世) 1854年:保羅·萨巴捷,法國化學家,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41年逝世) 1855年:尤金·德布斯,美國社会主义党派的創始人(1926年逝世) 1885年:威爾·杜蘭特,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981年逝世) 1893年:雷蒙德·洛威,美國工業設計師、美國工業設計奠基人(1986年逝世) 1895年:鄒韜奮,中國記者、政治家(1944年逝世) 1905年:陳世驤,中國昆蟲學家、進化分类学家(1988年逝世) 1907年:赵朴初,中國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作家(2000年逝世) 1913年:费雯·麗,英國演員(1967年逝世) 1921年:茀絲亞·福阿德,伊朗皇后,埃及公主(2013年逝世) 1930年:拉斐爾·梅舒朗,保加利亞裔以色列有機化學家(2023年逝世) 1932年:鮑彤,中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22年逝世) 1936年:乌韋·泽勒,德國退役足球運動員 1941年:富野由悠季,日本動畫監督 1941年:亞特·葛芬柯,美國男歌手 1943年:山姆·谢泼德,美國演員、剧作家、作家、導演(2017年逝世) 1948年: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美國物理学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51年:劉長樂,中國、香港企業家 1952年:奥列格·布洛欣,乌克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52年:比爾·沃頓,美國籃球運動員 1959年:羅伯特·帕特里克,美國演員 1960年:毛舜筠,香港女演員 1960年:蒂妲·史雲頓,英國女演員 1963年:让-皮埃尔·帕潘,法國足球運動員 1963年:汉斯·吉尔豪斯,荷蘭足球運動員 1963年:亞伊爾·拉皮德,以色列政治人物,現任以色列總理 1964年:阿貝迪·貝利,加納足球運動員 1965年:趙敏基,韓國演員 1967年:游安順,台灣演員
1885年:威爾·杜蘭特,美國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1981年逝世) 1893年:雷蒙德·洛威,美國工業設計師、美國工業設計奠基人(1986年逝世) 1895年:鄒韜奮,中國記者、政治家(1944年逝世) 1905年:陳世驤,中國昆蟲學家、進化分类学家(1988年逝世) 1907年:赵朴初,中國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作家(2000年逝世) 1913年:费雯·麗,英國演員(1967年逝世) 1921年:茀絲亞·福阿德,伊朗皇后,埃及公主(2013年逝世) 1930年:拉斐爾·梅舒朗,保加利亞裔以色列有機化學家(2023年逝世) 1932年:鮑彤,中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22年逝世) 1936年:乌韋·泽勒,德國退役足球運動員 1941年:富野由悠季,日本動畫監督 1941年:亞特·葛芬柯,美國男歌手 1943年:山姆·谢泼德,美國演員、剧作家、作家、導演(2017年逝世) 1948年: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美國物理学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51年:劉長樂,中國、香港企業家 1952年:奥列格·布洛欣,乌克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52年:比爾·沃頓,美國籃球運動員 1959年:羅伯特·帕特里克,美國演員 1960年:毛舜筠,香港女演員 1960年:蒂妲·史雲頓,英國女演員 1963年:让-皮埃尔·帕潘,法國足球運動員 1963年:汉斯·吉尔豪斯,荷蘭足球運動員 1963年:亞伊爾·拉皮德,以色列政治人物,現任以色列總理 1964年:阿貝迪·貝利,加納足球運動員 1965年:趙敏基,韓國演員 1967年:游安順,台灣演員 1968年:黃英賢,華裔澳洲政治人物,現任澳洲外交部長 1968年:山姆·洛克威爾,美國男演員 1971年:梁漢文,香港歌手 1973年:博斯科·恩塔甘達,剛果民主共和國戰爭犯,前全國保衛人民大會軍事參謀長 1973年:凌宗湧,台灣花藝美學大師。 1974年:柏素,克羅地亞足球運動員 1974年:傑里·斯塔克豪斯,美國篮球運動員 1974年:鄭麗,中國中央電視台新闻節目主持人 1976年:荒木哲郎,日本動畫師、演出家、動畫導演 1977年:花森小桃,日本女性漫畫家 1977年:理查德·賴特,英國足球運動員 1978年:蘆芳生,中國男演員 1979年:李焯寧,香港女演員 1979年:董璇,中國女演員 1979年:基斯·麦克劳德,美國NBA球員 1979年:大衛·蘇亞素,洪都拉斯足球運動員 1979年:李奧納多·南,澳大利亞男演員 1980年:梅斯達,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路克·漢斯沃,澳大利亞男演員 1981年:克谢尼娅·索布恰克,俄羅斯電視主播、記者、社交名媛、女演員 1982年:韓志旼,韓國女演員 1982年:迈克·汉克,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3年:鄭松泰,香港社會科學者,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1984年:埃利烏德·基普喬蓋,肯亞男子長跑運動員 1985年:田中聖,日本男子偶像團體KAT-TUN成員 1985年:可嵐,香港女歌手 1985年:JR,台灣主持人、歌手、演員 1985年:林逸欣,台灣女演員、主持人、歌手 1986年:BoA,韓國女歌手 1986年:卡斯柏·舒米高,丹麦足球運動員 1987年:凱文·強納斯,美國音樂家、演員 1987年:O·J·梅奥,美國篮球運動員 1987年:林映唯,台灣女演員 1988年:原紗友里,日本女性聲優 1988年:維拉·哥利,印度板球運動員 1992年:喬毓明,新加坡女歌手 1992年:小奥德尔·贝克汉姆,美式足球運動員 1992年:馬高·華拉堤,意大利足球運動員 1993年:多和田任益,日本演員、模特 1995年:李振寧,中國男子偶像團體UNINE成員 1995年:申度賢,韓國女演員、模特兒 1995年:吳捷安,台灣女藝人 1996年:蓝星蕾,馬來西亞女藝人 1996年:鈴木KONOMI,日本女歌手 1996年:莎賓娜·艾媞博柯娃,哈薩克籍日本排球選手 1997年:Yuha,韓國女子偶像團體Pristin成員 1998年:池昌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THE BOYZ成員 1998年:富安健洋,日本職業足球運動員 1999年:楊昊銘,中國男演員、歌手 生年不詳:冼佩瑾,新加坡女歌手 逝世 191年:张温,东汉末年太尉(生年不详) 964年:范质,北宋大臣(911年出生) 1370年:卡齐米日三世,波兰国王(1310年出生)
《本草綱目》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如對於藥物的形態、產地等部分的記載還很簡單,繪圖也較粗糙。甚至记录“寡妇床头尘土”、“孝子衫”等都能治病。又說鱼网“可治鱼骨哽喉,用其覆颈,或者煮汁饮之,或者烧灰水服,鱼骨自下。”又說不孕的夫妻於上元节“盗取富家灯盏,置于床下,可令人有子。”。书中記載螢火蟲是從腐草化生,這是沿續《禮記.月令》以降二千多年來的謬論。書中又取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說法:“日縊死繩主顛狂。”主張上吊死後的繩子拿來燒成灰,水服能治狂癲。對此,李時珍還表示:“觀此則古書所載冷僻之物,無不可用者,在遇圓機之士耳。”這些說法在科學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該書不能算是一部嚴謹的藥物學著作,勉強可說是一部博物學著作,書中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有一定程度貢獻。 傳播 《本草纲目》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称。一祖即最早的金陵本,日後又有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本草綱目》先後流傳到日本(1606年)、朝鮮、越南等地,1656年,波蘭人卜彌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本,書名《中國植物誌》(Flora sinensis),在歐洲維也納出版。1676年米蘭出版了意大利文譯本,1735年以後又被翻譯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種文字。 注釋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中文百科全书 中醫典籍
注釋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中文百科全书 中醫典籍 藥理學
诸暨湄池中学 诸暨二中 省二級重點中學: 绍兴市高级中学 越州中学 物产 矿产有铁、铜、铅、锌。 盛产淡水鱼、菱、藕。 工艺美术有纸扇、花边、竹编、金银首饰、越瓷等。 土特产有绍兴酒、乌毡帽、茴香豆、臭豆腐、镜湖霉干菜、平水珠茶、绍兴麻鸭、王坛杨梅等。 现代工业产品有诸暨纺织品、柯桥轻纺织品、上虞灯具、嵊州厨房电器、上虞建材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胜 大禹陵 兰亭 安昌古镇 鲁迅故里 东湖 沈园 越王台 吼山 柯岩风景区 秋瑾碑 乌篷船 倉橋直街 八字橋 新昌大佛寺 委婉山 大香林 青藤書屋 名人 绍兴历代人才辈出,被称为“名士乡”。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初至绍兴,第一印象是“士比鲫鱼多”。 友好城市 山打根市(2008年) 日本南砺市 日本蘆原市 日本西宮市 丹麦欧登塞 美国萨默塞特郡 巴西贝伦市 芬兰南塞沃地区 斐济苏瓦市 法国鲁瓦扬市 法国布鲁瓦市 美国开普吉拉多市 韩国丽水市 韩国庆尚南道陜川郡 韩国大邱市 日本富士宮市 意大利马切拉塔省 英国 美国卡马里罗市 美国杰克逊维尔市 韩国汉城市龙山区 德国拜罗伊特市 俄罗斯莫斯科州列宁大区 澳大利亚白马市 日本小山市 法国艾克斯市 匈牙利佩奇市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 新西兰陶波市 塞尔维亚苏博蒂察市 德国吕贝克市(2003年) 保加利亚布尔加斯市 斯里兰卡康提市 白俄罗斯博布鲁易斯克市 意大利那不勒斯市 韩国釜山东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浙江地级市 S 長江三角洲城市
气候 绍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7℃,1月最低,4-5℃,7月最高,28-29℃。极端最高气温42.5℃(2013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10.2℃(1991年12月29日)。年降水量14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 政治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市委书记 章耀德(1983年8月-1988年6月) 王咸波(1988年6月-1989年9月) 汪曦光(1989年6月-1991年1月) 陈礼安(1991年1月-1994年5月) 鲁志强(1994年5月-1997年3月) 沈跃跃(1997年3月-1998年12月) 董君舒(1998年12月-2001年11月) 冯顺桥(2001年11月-2004年5月) 王永昌(2004年5月-2008年2月) 张金如(2008年2月-2013年3月) 钱建民(2013年3月-2015年4月) 陈金彪(2015年4月-2015年10月) 彭佳学(2015年10月-2018年1月) 马卫光(2018年2月-2021年11月) 盛阅春(2021年11月-2023年1月) 温暖(2023年3月-) 市长 王余良(1983年8月-1987年7月) 王贤芳(1987年7月-1991年2月) 张启楣(1991年2月-1993年1月) 鲁志强(1993年2月-1994年5月) 纪根立(1994年5月-1997年11月) 董君舒(1997年11月-1998年12月) 冯顺桥(1998年12月-2001年11月) 王永昌(2001年11月-2005年3月) 张金如(2005年3月-2008年4月) 钱建民(2008年4月-2013年3月) 俞志宏(2013年3月-2016年11月) 马卫光(2016年11月-2018年2月) 盛阅春(2018年2月-2021年12月) 施惠芳(2021年12月-) 行政区划 绍兴市现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 县级市:诸暨市、嵊州市 县:新昌县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绍兴市还设立以下经济管理区:镜湖新区、国家级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5,270,977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912,2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58,738人,增长7.3%,年平均增长率为0.71%。其中,男性人口为2,696,152人,占总人口的51.15%;女性人口为2,574,825人,占总人口的48.8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71。0-14岁的人口为626,699人,占总人口的11.89%;15-59岁的人口为3,453,347人,占总人口的65.5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90,931人,占总人口的22.59%,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54,178人,占总人口的16.2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743,366人,占总人口的71.0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27,611人,占总人口的28.98%。 截至2021年末,绍兴常住人口53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万人。城镇化率71.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出生率5.9‰,死亡率6.4‰。户籍总户数165.58万户,比上年增加1.57万户。户籍人口446.85万人,比上年减少0.79万人。其中,男性221.91万人,女性224.94万人。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114,289人,占97.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688人,占2.9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92,925人,增长6.0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5,813人,增长72.4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1.12个百分点。 外来人口问题 和杭州、上海等大城市众多外来投资型移民、技术性流动人口不同,绍兴的外来流动人口绝大多数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众多的外来人口为绍兴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本地劳动密集型占主导的经济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绍兴的高技术企业、贸易研发型企业层次依旧不高,本市人口的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比例亦不高,难以吸引足够数量高素质、高层次、投资型外来人口进入,存在外来人口的层次偏低、流动率偏大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社会问题。绍兴的外来人口数量自2009年起,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10年统计,绍兴市外来人口数量已由2008年的175万人降至2010年末的134万人,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市外来人口,在最近2年内已离开接近1/3,但是除来自重庆市外来人口下降外,其他省份人口如安徽、河南、贵州、吉林外来人口持续上升。2010年-2011年,绍兴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缺少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一方面由于绍兴经济转型,工资收入出现瓶颈,另一方面内陆地区,尤其是成渝地区为代表的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绍兴,与浙北地区差距缩小,导致重庆、四川两省人口趋向回流。 绍兴市暂住人口数量位于前三位的为:重庆市(约72万人)、贵州省(约34万人)、安徽省(约14万人)。 文化 语言 紹興方言屬于漢語族吳語太湖片區臨紹小片,距離杭州只有70公里,方言差異雖不大但区别明显,亦帶來交流障礙(杭州地區聽懂紹興地區方言很難,反之紹興地區聽懂杭州地區方言較容易),紹興話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而与相近台州地区台州話以及溫州話等南部吳語则基本无法互相沟通。 绍兴话同大多吳語一樣有全浊声母,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也不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中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的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的文白異讀情況符合吳語的特徵,读书音上和白话音差别大,而在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绍兴吴方言是现代语言学上吴语四大传统方言基准点之一:苏州(太湖北苏沪嘉标准点),温州(温处台标准点),绍兴(太湖南临绍标准点),金华(金衢婺州处州标准点) 绍兴境内地理條件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差别大。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 经济 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全市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60家,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目前绍兴开始转战新兴产业,着力经济结构调整。 绍兴商人群体深谙“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和久负盛名的温州商人形成强烈对比,绍兴人自古以来遵从“不宣传,不夸大,不张扬”的传统。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绍兴商人的不务虚名,才造就了绍兴企业的集体实力。绍兴市以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件、“中国名牌产品”51个、“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5个。全国目前仅有6个城市获此殊荣(分别为上海、广州、温州、绍兴、杭州、北京)。与此相应的是,一直做事非常低调的绍兴在其他排行榜上亦势头强劲,在中国民企500强,绍兴有41家上榜,居全省第1位;2007年度全省民企百强,绍兴有39家位列其中,亦居浙江第一;绍兴上市公司的数量,高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前五位分别为绍兴、东莞、温州、苏州、金华)。绍兴商人低调行事既避免分心劳神,长期上来讲也比较安全。而且,淡化法人与法人代表的等号关系,也有利于绍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接班换代。 在宏观上,紹興經濟以私營工業為主,有部分國營電信,化工和機械制造業。在2002年之后的幾年中,紹興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逐步進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5:58.8:30.7调整为2005年的6.6:61:32.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新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高科技生態农业與出口經濟農業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万字号”特色出口农产品基地89个,省,市外投資建农业工業化基地650万亩,成為出口高利潤高科技農產品的典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41.6%,累计达到1966亿元(2006年),是“九五”期间的3.5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42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期末的215亿元增加到462亿元,旅游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208亿元。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信息、物流业不断壮大。 2007年紹興市GDP在浙江省位居第4位,僅次于杭州,寧波,與溫州接近。GDP在國內城市中居28位,地級市中居7位(居前6位的為蘇州,無錫,東莞,汕頭,中山,溫州),城鎮人均年收入達到17140元居浙江省第二位(居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分別為溫州21140,金華15950)。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1位(中型城市位于第一位,居第二,第三,第四位分別為佛山,台州,常州),4个县(市)成为全国百强县(分別為紹興縣(现柯桥区),諸暨市,上虞市(现上虞区),嵊州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2位(第一,第三,第四位為寧波,湖州,台州)。在全国千强镇中,柯桥区杨汛桥镇位于全国第五位,浙江第二位,仅次于温州乐清市柳市镇。 与省内竞争对手金华,温州相比,绍兴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与浙江大多数城市生产企业多,创新企业少的情况相反,绍兴近几年崛起的企业大都涉及光电、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电信等高新领域。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企业的依靠自生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更占优势。 绍兴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品牌意识较差,很多有实力的绍兴企业社会影响力很小,不善于宣传其公众形象,导致绍兴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中并不是一个工业和经济发达的地方。 工业以纺织、机械、食品三大门类为主。 紹興的紡織業尤其發達,柯橋,諸暨均有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輕紡城交易市場,出口的商品壟斷了國際紡織原料市場75%以上的份額。為紹興縣,諸暨市創造了巨額財富。柯桥镇所在的绍兴县(现柯桥区)也位于中國百強縣第四名(第一,二,三名為江蘇昆山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常熟市)。 绍兴共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与江苏不同的是,在绍兴入驻的500强企业大都选择与本地企业合资建立机构,并在外地设厂的运作方式进行投资,保证投入的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力。 商业银行 绍兴模式 在历史上,绍兴属于山地丘陵较多的浙江东道,与钱塘江对岸的杭州、苏州、无锡、湖州所属的浙江西道不同,浙东地区山多地少,不少居民不得不外出从商,浙江东道的道府会稽在唐宋时曾盛极一时,来自宁波、温州、台州的商人均在绍兴有众多的商号,而越州府亦成为当时浙东第一大城市。 从鸦片战争起随着宁波开埠,绍兴在浙东的商业中心地位逐渐被宁波取代。在20世紀80年代,以温州、台州为代表的浙南城市亦开始活跃起来,绍兴在80年代末期成为了浙东经济发展最缓慢的地区。进入90年中期后,浙南地区粗放的经济模式开始遭遇瓶颈,而紹興在吸取浙南和苏南的经验教训后开始既溫州、蘇錫常地區之后成為長三角第三經濟模式的發祥地,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貧富差距較采用温州模式的浙南地區小,而又较采用苏南模式的苏锡常地区高收入人群比例大。因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城市而得名。 与温州采取个人家庭作坊单打独斗发展的方式和苏锡常地区集体经济发展方式相左,紹興以內資民營股份制和國企轉型股份制與外資私有制為主的新私有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低調發展,在2005年后GDP在國內迅速上升,經濟總量逼近浙江省私營經濟發達的溫州。其模式因與浙江東南與浙西義烏地區多發展的溫州模式有較大區別,在美国专业经济评论杂志Fobes中《绍兴的奇迹》一文中,被稱為紹興模式。 绍兴市拥有21个国家级工业产业基地:
近三百年來《天工開物》在中國及國外也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引起日本、朝鮮以及歐洲學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得到不少高度評價。 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法国汉学家儒莲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译本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語言。 英译本: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ien-kung K'ai-wu Yingxing Song, tr. E-Tu Zen Sun, Shiou-Chuan Sun, Dover
中篇: 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製作 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製技術。 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殺青:造纸的五個程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 下篇: 五金: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佳兵:弓箭、弩、干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砲、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製造方法。 丹青:墨和顏料的製作,對油煙、松菸、銀朱(硫化汞)有詳細的描述。 麴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採珠,和闐採玉。 流傳 清朝初期,福建書商楊素卿為了使第二版的《天工開物》能夠在清代發行,故將書中「崇禎」、「國朝」、「我朝」等字樣刪去,作了適當改版後便在清初將書行銷各地。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 乾隆前期《天工開物》還在南北各地流通,後來由於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等反清字樣而一度被列為禁書,且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雖然在《古今圖書集成》以及《授時通考》中仍然可以看到《天工開物》的幾乎全部內容,但較難見到單行本。乾隆晚期後由於有逐漸解禁的趨勢,公開引用《天工開物》的清朝學者也逐漸增多,當中有-{著}-有《濱南礦廠圖略》和《植物名實圖考》的吳其濬、被指是第一個用科學眼光看《天工開物》並且幾乎把及其他有關科技書主要內容都遂條摘出,再分類歸入各部,並寫出按語、補充說明及注釋的學貫中西的劉嶽雲、主編《雲南通志·礦政》篇的岑毓英以及-{著}-有《中國化學史》的化學史家李喬蘋等。 近三百年來《天工開物》在中國及國外也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引起日本、朝鮮以及歐洲學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得到不少高度評價。 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法国汉学家儒莲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译本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語言。 英译本: Chinese Technology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2 |style="text-align:left;"| February | 28 |- style="text-align:center;" | 3 |style="text-align:left;"| March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4 |style="text-align:left;"| April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5 |style="text-align:left;"| May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6 |style="text-align:left;"| June || 30 |- a style="text-align:center;" | 7 |style="text-align:left;"| July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8 |style="text-align:left;"| August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9 |style="text-align:left;"| September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0 |style="text-align:left;"| October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1 |style="text-align:left;"| November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2 |style="text-align:left;"| December || 31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2 |style="text-align:left;"| February | 28 |- style="text-align:center;" | 3 |style="text-align:left;"| March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4 |style="text-align:left;"| April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5 |style="text-align:left;"| May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6 |style="text-align:left;"| June || 30 |- a style="text-align:center;" | 7 |style="text-align:left;"| July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8 |style="text-align:left;"| August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9 |style="text-align:left;"| September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0 |style="text-align:left;"| October || 31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1 |style="text-align:left;"| November || 30 |- style="text-align:center;" | 12 |style="text-align:left;"| December || 31 |}
2.功能語言學 3.漢語語言學 代表性著作 (1955)《元朝秘史的語言學分析》(博士論文) 《功能語法導論》 《英語的功能分析》 《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 (1981)「漢語音韻學理論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1986)「學習亞洲語言」 英国语言学家 香港大學教授
香港大學教授 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榮譽博士 语义学家 北京大学校友 嶺南大學校友 (廣州)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历史沿革 据从该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上贤人逐渐向文汾流域迁移并定居,在这个时期,畜牧业逐渐发展,由原始群进入了氏族社会。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为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隸汾州,六年屬并州,七年復屬汾州。貞觀元年(627年)屬太原郡。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龍元年(704年)中宗複位,復原名文水縣。 宋,元符年间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属太原路。 明、清至属太原府。 民国初属太原府。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年后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属榆次专区。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因此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制,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为其管辖。 2004年3月,文水歸屬新成立的吕梁市。 行政区划 下辖7个镇、5个乡: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为其管辖。 2004年3月,文水歸屬新成立的吕梁市。 行政区划 下辖7个镇、5个乡: 。 交通 铁路:太中银铁路(文水站) 公路:、、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文水縣常住人口372580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文水县常住人口421200人。 风景名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上贤梵安寺塔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上贤遗址 文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4551-1,后来成为国际标准ISO/IEC 646之一 IBM PC code
page 865 ISO/IEC 8859-1 Unicode 北日耳曼语支
在两种情况下,元音字母需用尖音符标注“á, é, í, ó, ú, ý”:一是当单词的重音不符和通常规范时用于标注其重音(见后面内容),或是用于区分发音相同的两个不同的单词(见),如 el(定冠词)与 él(“他”)。 分音符 在 g 和 e/i 之间的 u 不发音,用于标识这是一个“强 g”发音为 而不是 ,所以“gue”发音为 ,“gui”发音为 。字母 ü( u 加上分音符号)用在这里以标识这个 u 是发音的,如 pingüino 。分音符号也会出现在西班牙语诗句中,偶尔也会用于连续两个元音时与双元音的区分,如 vïuda 发音为三个音节,这与英语 naïve 中的 ï 类似。 在 q 和 e/i 之间的 u 同样不发音,如 queso、química。但没有“qü”组合在一起的情况,而使用“cu”来实现(如 cuestión)。西班牙语原生词汇中没有“qua”或“quo”,也是由“cu”来代替(cuando)。当该组合出现时,通常是拉丁语用法,如statu quo,在这里的“u”发音,所以“ü”从来不需要出现在“q”之后。 以前在《2010常用拼写》中介绍过的单词如 cuórum(quorum)、cuásar(quasar)或Catar(Qatar)使用“q”来拼写,现在已不再出现。 重音符号和音节 西班牙语书写遵循一些明确的标注重音的规则。缺省情况下,当单词的以元音、 n 或 s 结尾时倒数第二个音节重音,以其它辅音结尾时最后一个音节重音。如果单词中含有标有尖音符的元音,则不遵循缺省规则。标注的重音因此会只出现在单词的某些形式中,例如 andén 的复数形式是 andenes。在很多情况下,重音在理解词意时是必不可少的,如 (我讲)、(他/她/它讲过)。 西班牙语单词要计算音节数和判断重音位置,一个未标记重音的闭元音(i 或 u)与一个其它元音在一起时,该序列被视为升双元音,算作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的组成方式为 XAXX:X表示辅音、复辅音或跟本没有,A表示元音、双元音或三元音。双元音是由非重音的闭元音与另一个元音任意顺序构成(如 或 )。三元音由头尾两个非重音的闭元音和中间一个其它元音构成(如 或 )。西班牙语在书写 时无需重音符号,而重音在第一个 i。 当连续的元音中的闭元音标注有重音时,这个元音序列则被看作两个音节而不是双元音(即,它们间存在间隙):例如, 与 各有两个音节。 字母 h 不被认为是元音之间的中断(所以 被认为是两个音节:ahu-mar;这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h 被用作双两个非重音的非元音之间的间隙,所以其发音会是a-hu-mar,虽然这种特性正在逐渐消失。) 标有重音符号的形容词(如 、、)当其转化为副词而添加后缀 时,重音标记的位置不变(、、),如果它们原先没有重音符号也不要加上(如 转化为 )。这些以 结束的副词,发音时其主重音在最后部分的倒数第二音节,其形容词原形原先的重音——无论是标注了的(如fácilmente)还是未标注的(如libremente)——都表现为该副词的次重音。 特殊情况使用的重音符号 在许多情况下,同音异义词在其重音(或仅有的)音节上使用书面重音加以区别:例如,(“你”的宾格形式)与 (“茶”);(第三人称反身代词)与(“我知道”或命令式第二人称单数的“be”);(你的)与(你)。当相对和疑问代词具有相同的字母时(通常是这种情况),疑问代词要标重音符号,相对代词则不用: “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you
tú 和 tu,sí 和 si,más和mas。 辅音 元音 特殊和变音标记 尖音符 在两种情况下,元音字母需用尖音符标注“á, é, í, ó, ú, ý”:一是当单词的重音不符和通常规范时用于标注其重音(见后面内容),或是用于区分发音相同的两个不同的单词(见),如 el(定冠词)与 él(“他”)。 分音符 在 g 和 e/i 之间的 u 不发音,用于标识这是一个“强 g”发音为 而不是 ,所以“gue”发音为 ,“gui”发音为 。字母 ü( u 加上分音符号)用在这里以标识这个 u 是发音的,如 pingüino 。分音符号也会出现在西班牙语诗句中,偶尔也会用于连续两个元音时与双元音的区分,如 vïuda 发音为三个音节,这与英语 naïve 中的 ï 类似。 在 q 和 e/i 之间的 u 同样不发音,如 queso、química。但没有“qü”组合在一起的情况,而使用“cu”来实现(如 cuestión)。西班牙语原生词汇中没有“qua”或“quo”,也是由“cu”来代替(cuando)。当该组合出现时,通常是拉丁语用法,如statu quo,在这里的“u”发音,所以“ü”从来不需要出现在“q”之后。 以前在《2010常用拼写》中介绍过的单词如 cuórum(quorum)、cuásar(quasar)或Catar(Qatar)使用“q”来拼写,现在已不再出现。 重音符号和音节 西班牙语书写遵循一些明确的标注重音的规则。缺省情况下,当单词的以元音、 n 或 s 结尾时倒数第二个音节重音,以其它辅音结尾时最后一个音节重音。如果单词中含有标有尖音符的元音,则不遵循缺省规则。标注的重音因此会只出现在单词的某些形式中,例如 andén 的复数形式是 andenes。在很多情况下,重音在理解词意时是必不可少的,如 (我讲)、(他/她/它讲过)。 西班牙语单词要计算音节数和判断重音位置,一个未标记重音的闭元音(i 或 u)与一个其它元音在一起时,该序列被视为升双元音,算作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的组成方式为 XAXX:X表示辅音、复辅音或跟本没有,A表示元音、双元音或三元音。双元音是由非重音的闭元音与另一个元音任意顺序构成(如 或 )。三元音由头尾两个非重音的闭元音和中间一个其它元音构成(如 或 )。西班牙语在书写 时无需重音符号,而重音在第一个 i。 当连续的元音中的闭元音标注有重音时,这个元音序列则被看作两个音节而不是双元音(即,它们间存在间隙):例如, 与 各有两个音节。 字母 h 不被认为是元音之间的中断(所以 被认为是两个音节:ahu-mar;这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h 被用作双两个非重音的非元音之间的间隙,所以其发音会是a-hu-mar,虽然这种特性正在逐渐消失。) 标有重音符号的形容词(如 、、)当其转化为副词而添加后缀 时,重音标记的位置不变(、、),如果它们原先没有重音符号也不要加上(如 转化为 )。这些以 结束的副词,发音时其主重音在最后部分的倒数第二音节,其形容词原形原先的重音——无论是标注了的(如fácilmente)还是未标注的(如libremente)——都表现为该副词的次重音。 特殊情况使用的重音符号
當認爲已失傳的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前,很多世界各地的學家提出種多對韓字起源的學說。但是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後,眾多對韓字起源的爭論告終。訓民正音解例本闡明韓字的辅音和元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代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而創制出來的。其內容如下: 註釋 參閲 諺文 諺文字母列表 外部連結 韓 諺文 從左到右書寫的文字
ㅏ、ㅐ、ㅑ、ㅒ、ㅓ、ㅔ、ㅕ、ㅖ、ㅗ、ㅘ、ㅙ、ㅚ、ㅛ、ㅜ、ㅝ、ㅞ、ㅟ、ㅠ、ㅡ、ㅢ、ㅣ 终声 對於八思巴字與訓民正音的從來學說 有人比較過八思巴字和朝鮮半島的韓字,發覺有不少音位的字母的字形都很類似,從而認為朝鮮文字其實是從八思巴字演變而來的。在時間上,八思巴字出現的時間比韓字更早,而在高麗歸順元朝之時,相信八思巴字亦有在朝鮮半島流傳。加上有西方學者指出,其實早在朝鮮世宗發明訓民正音之前,已有-{朝}-鮮的僧侶在使用這種文字,所以有關「朝鮮文字源自八思巴字」的理解亦能成立。 参阅: 三十六字母與八思巴字 三十六字母與諺文 訓民正音的起源學說 當認爲已失傳的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前,很多世界各地的學家提出種多對韓字起源的學說。但是訓民正音解例本在1940年慶尚北道安東發現之後,眾多對韓字起源的爭論告終。訓民正音解例本闡明韓字的辅音和元音是根據人的口腔構造、中國古代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而創制出來的。其內容如下:
“標準”形式 重複數次:一個羅馬數字重複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 右加左減: 在較大的羅馬數字的右邊記上較小的羅馬數字,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 在較大的羅馬數字的左邊記上較小的羅馬數字,表示大數字减小數字。 左减的数字有限制,仅限于Ⅰ、Ⅹ、Ⅽ。比如45是ⅩⅬⅤ,不用ⅤⅬ。 但是,左減時不可跨越一個位值。比如,99是ⅩⅭⅨ(),不用ⅠⅭ()。(等同於阿拉伯數字每位數字分別表示。) 左減數字必須為一位,比如8是Ⅷ,不用ⅡⅩ。 右加數字不連續超過三位,比如14是ⅪⅤ,不用ⅪⅢ。(見下方“數碼限制”一項。) 加線乘千: 在羅馬數字的上方加上一條橫線或者加上下標的Ⅿ,表示將這個數乘以1000,即是原數的1000倍。 同理,如果上方有兩條橫線,即是原數的1000000()倍。 數碼限制 同一數碼最多连续出現三次,如40是ⅩⅬ,不用ⅩⅩⅩⅩ。 例外:由於IV是古羅馬神話主神朱庇特(即IVPITER,古羅馬字母裡沒有J和U)的首字,因此有時用ⅡⅡ代替Ⅳ。 有時5及50寫作ⅡⅢ及ⅩⅩⅩⅩⅩ,代替Ⅴ及Ⅼ,6及60甚至有ⅢⅢ及ⅩⅩⅩⅩⅩⅩ代替Ⅵ及ⅬⅩ的情形。 示例 纪年 罗马数字用于纪年时,其拼写规则与数字拼写相同。 用途 公共纪念建筑物 钟表 日历 影視作品製作年份 英文、法文等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所写的書籍、文件的卷章節編號(多用大寫字母),例如: Volume VII(第七卷) Chapter
第一項 ii) 第二項 iii) 第三項 iv) 第四項 v) 第五項 vi) 第六項 WWI、WWII 化学中标注元素的化合价态会使用罗马字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羅馬數字換算程式(設有javascript源碼)由1至3,999,999 羅馬數字與阿拉伯數字雙向轉換器 数字 拉丁字母
黄菊长期在上海工作。1987年被作为上海市市长候选人而推荐为中共中央委员候选人,而中共中央决定由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长。1991年黄菊接替晋升副总理的朱镕基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1994年晋升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并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长期执掌中国第一经济中心上海市的大权。2002年,黄菊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3年起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 2007年6月2日2时03分,黄菊于任内病逝,享年69岁,成为继1992年李先念在全国政协主席任内病逝后又一位在任期内去世的最高级别领导人。当日,新华社在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讣告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生平 早年 早年就读于家乡嘉善的益善小学、启东小学、嘉善二中(初中,现名嘉善高级中学)以及嘉興的嘉兴一中(高中)。黄菊曾于1991年10月为母校嘉善二中题写校名。黄菊18岁以前都在家乡嘉兴度过。 1956年至1963年,黄菊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毕业后,黄菊一直在国有企业工作。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任职 历任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动力车间、铸钢车间技术员,厂长秘书;上海中华冶金厂动力车间技术员、车间党支部副书记,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工程师;上海市石化通用机械制造公司副经理等职。 1982年黄菊出任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次年升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工业工作党委书记,1984年兼任市委秘书长。自1985年起,黄菊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86年起兼任上海市副市长。1991年,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接替朱镕基当选市长。1994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被增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黄菊接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并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黄菊主政上海期间,第一机电工业局出身的干部受到黄菊的特别栽培,其中就有他的接班人陈良宇。2002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布黄菊调往中央工作,陈良宇出任上海市委书记。至此,黄菊担任上海市主要领导职务长达十一年。 中央任职 升任中央 2002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布黄菊调往中央工作。 半个多月后,在11月16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黄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六),成为正国级领导人。2003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名,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布第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决定,黄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一位。 中央任职与分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兼管工业经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铁道,交通,信息产业,金融,国有资产,民用航空,安全生产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 国家处置劫机事件领导小组组长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 患病 2006年2月22日,香港《南華早報》报导黄菊于該年1月下旬后,因患上胰腺癌而需入院治疗。全国政协发言人吴建民证实黄菊住院,但并未說明其所患是何疾病。有认为外間报道把胰腺炎误传为胰腺癌。在「失踪」期间,他偶有给某些活动「发贺信」。2006年6月5日,黄菊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再次露面,但至11月在上海會見以任志剛為團長的香港銀行公會訪問團以後,黃菊再度沒有公開露面。2007年3月7日,黄菊出席兩會上海代表團會議,這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逝世 2007年6月2日早上6时30分,新华社公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7年6月2日02時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黄菊是自1976年毛泽东及周恩來、朱德等去世以来,第一位在任上病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新闻和报纸摘要》首播时中断正常节目插播讣告;随后在当天早晨重播的版本中,在播发的讣告之后播出了《哀乐》;央视则自6时30分起逢整点滚动播出播音员罗京口播的讣告,当天早间的新闻节目《朝闻天下》更罕见地由罗京主持。新华社配发其侧面照片作为“黄菊同志遗像”;新华社还播发《黄菊同志生平》以示哀悼,但《讣告》、《生平》和官方媒体新闻报道中均未公布黄菊的具体病情。 2007年6月5日9時,黃菊遗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按照黄菊生前意愿,其遗体被捐献。其他在世的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均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此外,前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等人亦出席了告别仪式。 2015年11月29日,黄菊墓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上海市青浦区福寿园公墓。 评价 正面评价 官方讣告给予黄菊较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黄菊主政上海期间,上海经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发展速度,尤以浦东的开发最令人瞩目。外界认为,上海的迅速发展除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持外,也得益于黄菊等人的设计和规划。 2012年12月,由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江泽民题写书名的纪实画册《黄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座谈会于同年12月24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出席会议。画册分为“早年求学、基层工作”;“致力上海改革开放”;“献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热爱生活、朴素情怀”四部分,收录430余幅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记录了黄菊的生平和从政经历。 黄菊出生在上海,又在上海工作了40多年,对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担任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也正是上海改革开放、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他呕心沥血,带领上海幹部和群众,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负面评价 黄菊模式
逝世 2007年6月2日早上6时30分,新华社公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黃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7年6月2日02時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 黄菊是自1976年毛泽东及周恩來、朱德等去世以来,第一位在任上病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新闻和报纸摘要》首播时中断正常节目插播讣告;随后在当天早晨重播的版本中,在播发的讣告之后播出了《哀乐》;央视则自6时30分起逢整点滚动播出播音员罗京口播的讣告,当天早间的新闻节目《朝闻天下》更罕见地由罗京主持。新华社配发其侧面照片作为“黄菊同志遗像”;新华社还播发《黄菊同志生平》以示哀悼,但《讣告》、《生平》和官方媒体新闻报道中均未公布黄菊的具体病情。 2007年6月5日9時,黃菊遗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按照黄菊生前意愿,其遗体被捐献。其他在世的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均到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此外,前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等人亦出席了告别仪式。 2015年11月29日,黄菊墓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上海市青浦区福寿园公墓。 评价 正面评价 官方讣告给予黄菊较高的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黄菊主政上海期间,上海经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发展速度,尤以浦东的开发最令人瞩目。外界认为,上海的迅速发展除得到中央的政策支持外,也得益于黄菊等人的设计和规划。 2012年12月,由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江泽民题写书名的纪实画册《黄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座谈会于同年12月24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出席会议。画册分为“早年求学、基层工作”;“致力上海改革开放”;“献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热爱生活、朴素情怀”四部分,收录430余幅照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记录了黄菊的生平和从政经历。 黄菊出生在上海,又在上海工作了40多年,对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担任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也正是上海改革开放、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他呕心沥血,带领上海幹部和群众,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负面评价 黄菊模式 逝世之后,中国共产党官方讣告仍给予其高度的评价,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并充分肯定了其在上海的政绩。 所谓的“黄菊模式”,就是针对涉及重大贪腐案件的高级官员,对其案情不公开、不逮捕、不判刑,但不许其露面,死后还要对其高度评价。 有观点认为“黄菊模式”被批中国政府为营造表面的“和谐稳定”而在反腐败活动中对更高级别的官员“网开一面”,缺乏诚意。但也有评论认为“陈良宇案”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家庭 妻子:余慧文 女儿:黃凡 女婿:方以伟 父亲:黄凤池(1909年-1982年) 母亲:金静默(1911年-2001年),共有子女5人,是“德”字辈,黄菊为次子,小名“德菊” 哥哥:黄德钟 黄德钰(黄菊) 黄德锓。 黄德锡(黄昔) 黄德钲(黄正) 表小舅子:郁慕明,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新黨前主席
在現代藏語中已經不用。 另外,以下是藏文带头字()和无头字()两种字体和国际拉丁文转写的列表: 基字 藏文的子音()除了第5行第4列的 (wa) 以外,字母表由最上方開始到第5行為止,在縱橫兩個方向的順序安排上具有語音學的意義。字典的排列順序即是由左而右、由上到下。 單音節的聲調有高平調與低平調(略為上升)兩種。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4列(正確地來說應該是鼻音與接近音)的基字有前加字或上加字時,聲調將從低平調(或低升調)轉為高平調。(請參考下面的章節) 高平調與低平調有-(g)、-(gs)、-(d)、-(b)、-(bs)、-(ngs)、-(ms)、-(s) 等後加字或再後加字時,聲調會往下降,形成高降調與低升降調。 另外,母音開頭的字使用最後的無音價字母來表示。 母音符號 由於基字本身帶有母音[a],因此需要其他四個母音符號()來書寫其他母音。另外,a [a]、o [o]、u [u]三個母音後面遇到舌尖音的後加字-(d)、-(n)、-(l)、-(s)時,發音會變成 ä []、ü []、ö []。 其他 前加字: 上加字: 下加字: 第一後加字: 第二後加字: 反體字(): 併體字(): 藏文字体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藏文从吞弥桑布札创制开始至今,藏文字体已经发展出近几十种之多,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为两大类,乌金体与乌梅体。 二者的区别在于乌金体有冠体为其显著的特点,即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而乌梅体则省略了这条横线,此为两者最显著的区别。 在印刷与官方文书方面一般多使用乌金体,因其字体看起来比较大气故此。而乌梅体则较多的使用于手写录入。 藏文字母表 藏文字母的书写笔顺 以下图片以乌金体为例: 巴尔蒂语扩充字母 巴尔蒂语有4个扩充的字母用于表示其特有的辅音: 注释 目前尚沒有人明確地知道藏文 ('a-chung)在創製時的用途和所代表的發音是什麽。藏文中,對於C1VC2和C1C2V類型的音節,如果C1既可為前加字也可為基字,而C2既可為後加字又可為基字,爲了區分C1VC2與C1C2V這兩種不同的音節,就需要在書寫C1C2V時在V的位置填入 ,此時 似無實在作用,僅作為占位符使用。根據藏梵對音, 是用來標注梵文的長元音的,似乎也表明它沒有實際的發音用途。但在藏文的動詞變位方面, 卻是重要的構成現在時的前綴之一。在比較語言學上,它又似與漢語ɦ-前綴相對應。對於 的用途,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有: 認為它代表某種鼻音,用ɴ-表示。 認為它代表ɦ-或相近的發音。 認為它代表對後繼輔音的“前鼻化”(prenasalisation)。 認為它沒有具體對應的發音,或者它有多種不同的用途。 数字 藏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一一对应,但写法不同。 标点符号 〔段首〕 〔音节结尾〕 〔句末〕 〔段末〕 〔左括号〕 〔右括号〕 〔左大括号〕 〔右大括号〕 〔重复符号〕 書写梵文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轉寫為 (tsa tsha dza dzha)是古往規定,現代轉寫也可用 (ca cha ja jha)。 罗马化 由于藏语和藏文在文字上不能一致对应,因此藏文的罗马化,有反应实际文字的罗马转写和反应实际语音的罗马拼音。 转写有国际流行的威利转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USLC转写。威利转写较USLC转写,不用上下标字母。而USLC转写在梵文转写可以和国际流行的梵文转写IAST通用,能准确地标示梵文字母。 拼音有藏語拼音、《藏文拼音教材(拉薩音)》拼音方案、及THL拼音等羅馬化方案。藏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藏語羅馬字母拼寫法,主要用於人名、地名的拼寫。 与现代拉萨音的对应 声母 藏語的7世紀複聲母向現代拉薩音單聲母的演變规律: 韵母 见藏语#文字及语音。 计算机处理 編碼 藏文最初於1991年收入Unicode第1版,使用的區段為U+1000–U+104F。然而1993年Unicode 1.1版當中,這一區段被移除(後來在Unicode 3.0用於緬甸文)。1996年7月Unicode 2.0釋出後恢復對其支援。 藏文字母使用的區段為U+0F00–U+0FFF。藏文字母區段包括有文字、數字及多個標點符號及宗教文書上使用的特殊符號。下表詳列區段內的所有文字(你的瀏覽器需要支援藏文字母顯示): 藏文字母在统一码(Unicode)的編碼空間由 0F40
[]。 其他 前加字: 上加字: 下加字: 第一後加字: 第二後加字: 反體字(): 併體字(): 藏文字体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藏文从吞弥桑布札创制开始至今,藏文字体已经发展出近几十种之多,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为两大类,乌金体与乌梅体。 二者的区别在于乌金体有冠体为其显著的特点,即每个字母最上一笔是横直的,字母排列时,上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形似平顶帽。而乌梅体则省略了这条横线,此为两者最显著的区别。 在印刷与官方文书方面一般多使用乌金体,因其字体看起来比较大气故此。而乌梅体则较多的使用于手写录入。 藏文字母表 藏文字母的书写笔顺 以下图片以乌金体为例: 巴尔蒂语扩充字母 巴尔蒂语有4个扩充的字母用于表示其特有的辅音: 注释 目前尚沒有人明確地知道藏文 ('a-chung)在創製時的用途和所代表的發音是什麽。藏文中,對於C1VC2和C1C2V類型的音節,如果C1既可為前加字也可為基字,而C2既可為後加字又可為基字,爲了區分C1VC2與C1C2V這兩種不同的音節,就需要在書寫C1C2V時在V的位置填入 ,此時 似無實在作用,僅作為占位符使用。根據藏梵對音, 是用來標注梵文的長元音的,似乎也表明它沒有實際的發音用途。但在藏文的動詞變位方面, 卻是重要的構成現在時的前綴之一。在比較語言學上,它又似與漢語ɦ-前綴相對應。對於 的用途,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有: 認為它代表某種鼻音,用ɴ-表示。 認為它代表ɦ-或相近的發音。 認為它代表對後繼輔音的“前鼻化”(prenasalisation)。 認為它沒有具體對應的發音,或者它有多種不同的用途。 数字 藏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一一对应,但写法不同。 标点符号 〔段首〕 〔音节结尾〕 〔句末〕 〔段末〕 〔左括号〕 〔右括号〕 〔左大括号〕 〔右大括号〕 〔重复符号〕 書写梵文 च छ ज झ(ca cha ja jha)轉寫為 (tsa tsha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铭》 叶茂才:《渐庵徐公墓志铭》,《宗谱》卷54《墓志铭》。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杨氏夫人手书分拨》 注釋 明朝散文家 明朝作家
旅途中,徐霞客好识友,如云南纳西族土司木增、诗人唐泰。黄道周、文震孟、錢謙益、項煜、陳仁錫等與徐霞客經常唱和。崇禎元年(1628年),徐霞客入閩游羅浮,即走訪黄道周、鄭鄤。陳函輝寫有《徐霞客墓志銘》。 評價 清朝文人潘耒評他「以性靈遊,以軀命遊,亙古以來,一人而已」。錢謙益在〈徐霞客傳〉將徐霞客與張騫、玄奘法師、耶律楚材並列;梁啟超將徐霞客與地質學家顧祖禹等人並舉為一代地理學成就者;譚其驤將徐霞客與王士性並舉為明末遊記文學雙耀。 參考書目 李东阳:《明故中书舍人徐君墓铭》 叶茂才:《渐庵徐公墓志铭》,《宗谱》卷54《墓志铭》。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 q 四元数叉积也称为奇积。它和向量叉积等价,并且只返回一个向量值: 四元數的逆:p−1 四元數的逆通过p−1p = 1被定義。 它定义在上面的定义一节,位于属性之下(注意变量记法的差异)。其建構方式相同於複倒數(complex inverse)之构造: 一個四元數的自身點積是個純量。四元數除以一個純量等效於乘上此純量的倒數,而使四元數的每個元素皆除以此一除數。 四元數除法:p−1q 四元数的不可换性导致了 p−1q 和 qp−1的不同。 这意味着除非p是一个-{zh-hans:标量; zh-hant:純量;}-,否则不能使用q/p这一符号。 四元數純量部:Scalar(p) 四元数的标量部分可以用前面所述的点积来分离出来: 四元數向量部:Vector(p) 四元数的向量部分可以用外积提取出来,就象用点积分离标量那样: 四元數模:|p| 四元数的绝对值是四元数到原点的距离。 四元數符號數:sgn(p) 一複數之符號數乃得出單位圓上,一個方向與原複數相同之複數。四元數的符號數亦產生單位四元數: 四元數辐角:arg(p) 辐角函數可找出一個四元數向量偏離單位純量(即:1)之角度。此函數輸出一個純量角度。 冪和對數 因為四元數有除法,所以冪和對數可以定義。 自然冪: 自然對數: 冪: 三角函數 正弦: 餘弦: 正切: 雙曲函數 雙曲正弦: 雙曲餘弦: 雙曲正切: 反雙曲函數 反雙曲正弦: 反雙曲餘弦: 反雙曲正切: 反三角函數 將這些被放到最後,是因為需要先定義四元數中的反雙曲三角函数。 反正弦函數: 反餘弦函數: 反正切函數: 廣義化 若 F 是一個域,且 a、b 為 F 的元素,那麼就可在 F 上定義一個四維單一結合代数,而它的產生是由符合 i2 = a、j2 = b 和 ij = -ji 的 i、j 而起。 這些代数不是與 F 的二階矩陣代数同型,就是 F 的除法代数。它們稱為「四元數代数」。 歷史 四元數是由哈密頓在1843年愛爾蘭發現的。當時他正研究擴展複數到更高的維次(複數可視為平面上的点)。他不能做到三維空間的例子(即構建不出三元數),但四維則造出四元數。根據哈密頓記述,他於10月16日跟他的妻子在都柏林的皇家運河(Royal Canal)上散步時突然想到
四元數符號數:sgn(p) 一複數之符號數乃得出單位圓上,一個方向與原複數相同之複數。四元數的符號數亦產生單位四元數: 四元數辐角:arg(p) 辐角函數可找出一個四元數向量偏離單位純量(即:1)之角度。此函數輸出一個純量角度。 冪和對數 因為四元數有除法,所以冪和對數可以定義。 自然冪: 自然對數: 冪: 三角函數 正弦: 餘弦: 正切: 雙曲函數 雙曲正弦: 雙曲餘弦: 雙曲正切: 反雙曲函數 反雙曲正弦: 反雙曲餘弦: 反雙曲正切: 反三角函數 將這些被放到最後,是因為需要先定義四元數中的反雙曲三角函数。 反正弦函數: 反餘弦函數: 反正切函數: 廣義化 若 F 是一個域,且 a、b 為 F 的元素,那麼就可在 F 上定義一個四維單一結合代数,而它的產生是由符合 i2 = a、j2 = b 和 ij = -ji 的 i、j 而起。 這些代数不是與 F 的二階矩陣代数同型,就是 F 的除法代数。它們稱為「四元數代数」。 歷史 四元數是由哈密頓在1843年愛爾蘭發現的。當時他正研究擴展複數到更高的維次(複數可視為平面上的点)。他不能做到三維空間的例子(即構建不出三元數),但四維則造出四元數。根據哈密頓記述,他於10月16日跟他的妻子在都柏林的皇家運河(Royal Canal)上散步時突然想到 的方程解。之後哈密頓立刻將此方程刻在附近布魯穆橋(Brougham Bridge,現稱為金雀花橋 Broom Bridge)。這條方程放棄了交換律,是當時一個極端的想法(那時還未發展出向量和矩陣)。 不只如此,哈密頓還創造了向量的內外积。他亦把四元數描繪成一個有序的四重實數:一個純量(a)和向量(bi + cj + dk)的組合。若兩個純量部為零的四元數相乘,所得的純量部便是原來的兩個向量部的純量積的負值,而向量部則為向量積的值,但它們的重要性仍有待發掘。 哈密頓之後繼續推廣四元數,並出了幾本書。最後一本《四元數的原理》(Elements of Quaternions)於他死後不久出版,長達八百多頁。 用途爭辯 即使到目前為止四元數在某些領域的用途仍在爭辯之中。一些哈密頓的支持者非常反對奥利弗·黑維塞的向量代数和约西亚·吉布斯的向量分析的發展,以維持四元數的超然地位。對於三維空間這可以討論,但對於更高維四元數就失效了(但可用延伸如八元数和克利福德代数)。而事實上,在20世紀中葉的科學和工程界中,向量幾乎已完全取代四元數的位置。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曾經在他的《電磁場動力理論》(A Dynamical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直接以20條有20個變數的微分方程組來解釋电力、磁力和电磁场之間的關係。某些早期的馬克士威方程组使用了四元数来表述,但与後來黑維塞使用四條以向量為基礎的馬克士威方程组表述相比较,使用四元数的表述并没有流行起来。 事实上,四元数是常被数学家称为几何代数的clifford代数的一个子代数,而后者已经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理论物理中。例如可以用几何代数将狭义相对论和经典电动力学表述为非常优美的形式,量子力学中讨论自旋常用的泡利矩阵实际上也是几何代数的一个子代数的矩阵表示,类似的例子还有对经典力学中刚体的转动的不可交换性的表述。 應用 四元數大量用於计算机图形学中,表示三維物件的旋轉及方位。四元數亦見於控制論、信號處理、、物理、轨道力学和生物信息学, 都是用來表示旋轉和方位。 相對於另兩種旋轉表示法(矩陣和歐拉角),四元數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如速度更快、提供平滑插值、有效避免萬向鎖問題、存儲空間較小等等。 相關條目 複數 八元数 十六元数 超复数 泡利矩陣 四平方和定理 四元数与空间旋转 外部链接 Doing Physics with Quaternions Quaternion Calculator (Java) The Physical Heritage of
1987年:安娜·伊萬諾維奇,塞爾維亞職業網球女運動員 1988年:楊小黎,台灣女演員 1988年:韓惠琳,韓國女演員 1988年:楊賜嘉,香港殘奧乒乓球運動員 1988年:艾瑪·史東,瑞典裔美國女演員 1988年:孔奇塔·沃斯特,奥地利歌手 1989年:祖斯·艾迪杜里,美國足球運動員 1990年:安德列·許爾勒,德國足球運動員 1990年:吳亦凡,在韓國出道的加拿大籍华人演员、歌手,原EXO-M隊長 1992年:楊紫,中國女演員 1992年:金亞榮,韓國女子偶像團體Girl's Day成員 1992年:保拉·卡妮雅,波蘭女子網球運動員 1993年:約什·哈斯菲爾德,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1995年:秋昭貞,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隊長 1995年:張常寧,中國女子排球運動員 1996年:宣叡仁,韓國男子偶像團體UP10TION成員 1996年:張丞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CLC成員 1997年:希羅·范恩斯·提芬,英國男演員、模特兒 逝世 1003年:教宗若望十七世,罗马主教(966年出生) 1406年:教宗依諾增爵七世,罗马主教(1336年出生) 1600年:安國寺惠瓊,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39年出生) 1600年:小西行長,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58年出生) 1600年:石田三成,日本戰國武將,於京都六條河原遭斬首(1560年出生)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瑞典國王(1594年出生) 1656年:約翰四世,葡萄牙國王(1604年出生) 1672年:海因里希·许茨,德国作曲家(1585年出生) 1816年:古弗尼尔·莫里斯,美国开国元勋(1752年出生) 1822年:克勞德·貝托萊,法国化学家(1748年出生) 1887年:欧仁·鲍狄埃,法国革命家、诗人,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作词者(1816年出生) 1893年:彼得·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1840年出生) 1941年:莫理斯·盧布朗,法國小說家,怪盜「亞森·羅蘋」的創作者(1864年出生) 1946年:鄧納姆·傑克遜,美國數學家(1888年出生) 1960年:埃里希·雷德尔,纳粹德国海军元帅(1876年出生) 1988年:谭政,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06年出生) 1989年:松田優作,日本男演員(1949年出生) 1991年:珍·泰妮,美国演员(1920年出生) 1997年:李浩培,中国国际法学家(1906年出生) 1998年:尼克拉斯·盧曼,德國社會學家(1927年出生) 2004年:何添,香港恒生銀行創辦人(1909年出生) 2005年:本田美奈子,日本歌手(1967年出生) 2008年:梁建民,香港、澳門著名馬評人(1933年出生) 2009年:谷牧,中国政治人物(1914年出生) 2010年:赵明录,朝鲜政治人物(1928年出生) 2011年:楚庫埃梅卡·奧杜梅格伍·奧朱古,奈及利亞軍官、政治人物(1933年出生) 2014年:于尚清,中国民警(1956年出生) 2015年:伊扎克·纳冯,以色列政治人物,第5任以色列总统(1921年出生) 2017年:刘建康,中国生态学家(1917年出生) 2017年:理查德·戈尔登,美国宇航员(1929年出生) 2018年:邓起东,中国地质学家(1938年出生) 2019年:程思寒,中国演员(1961年出生) 2021年:莫琳·克里夫,英國記者(1934年出生) 2022年:卡洛·加利,義大利男子足球運動員(1931年出生) 2022年: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國经济学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40年出生) 節假日和習俗 防止戰爭和武裝衝突糟蹋環境國際日 :憲法日 :憲法日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日 體育 足球 1986年:費格遜離開蘇格蘭國家足球隊加盟曼聯成為新任領隊。 2005年:英格蘭超級聯賽第12周-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駐守徐州市附近的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發動攻勢,徐蚌會戰爆發。 1949年:中央财经大学前身华北税务学校成立。 196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大會第1761號決議》,譴責南非政府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 1963年:在5天前的军事政变成功捕杀吴廷琰后,杨文明任命阮玉書担任越南共和国军事执政团的总理一职。 19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意大利建交。 1971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姆奇特卡島進行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下核試驗。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达加斯加建交。 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成功地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脱氧寡聚核苷酸。 1975年:摩洛哥政府號召35萬民眾越過與西撒哈拉的分界線,要求西班牙放棄對西撒哈拉的控制。 1985年: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司法大厦被左翼武装分子袭击。 1985年:欧盟的研究组织尤里卡計劃公布组织原则。 1991年:科威特油田大火全被扑灭。 1993年:第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闭幕。 1995年: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 21世紀 2002年:三峽大壩導流明渠合龍。 2002年:姜力鈞因参与署名给中共十六大的亲民主请愿而被逮捕。 2005年:缅甸将首都从仰光迁往位于该国中部的彬马那,其后将彬马那改名为奈比多。 2012年:2011年金三角中国船员遇袭案在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主犯糯康被判死刑。桑康、依萊、扎西卡均被判死刑,扎波被判死刑緩期執行,扎拖波被判有期徒刑8年。 2012年:巴拉克·歐巴馬成功連任美国总统。 2012年:塔米·鮑德溫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出柜的美国众议院议员。 出生 15年:小阿格里皮娜,羅馬皇后(59年逝世) 1391年:埃德蒙·莫蒂默,英格蘭政治家(1425年逝世) 1488年:黃偉,明朝政治人物,正德進士(1538年逝世) 1479年:胡安娜,因精神失常被長期囚禁的名義上的卡斯蒂利亞、亞拉岡等國女王(1555年逝世) 1494年:蘇萊曼一世,奥斯曼帝國君王(1566年逝世) 1661年: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後一位西班牙國王(1700年逝世) 1748年:亞當·魏薩普,德國哲學家,光照派創始人(1830年逝世) 1814年:阿道夫·薩克斯,薩克斯風發明者(1894年逝世) 1835年:切萨雷·龙勃罗梭,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刑事人類學派創始人(1909年逝世) 1841年:阿爾芒·法利埃,法國總統(1906年─1913年)(1931年逝世) 1851年:查爾斯·道,美國記者、道瓊斯公司、華爾街日報創建者(1902年逝世) 1854年:約翰·菲利普·蘇沙,美國進行曲作曲家(1932年逝世) 1861年:詹姆斯·奈史密斯,加拿大運動教練,籃球運動的發明者、倡導美式足球使用頭盔者(1939年逝世) 1880年:罗伯特·穆齐尔,奧地利作家(1942年逝世) 1881年:山田乙三,日本陸軍大將(1965年逝世) 1882年:托馬斯·因斯,美國無聲電影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有「西部片之父」之稱(1924年逝世) 1882年:馮玉祥,中國重要軍事將領(1948年逝世) 1892年:喬治·蒙巴頓,英國皇家海軍軍官,第二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1938年逝世) 1892年:林子豐,香港教育家、銀行家(1971年逝世) 1901年:杨开慧,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逝世) 1930年:馬克·麥考馬克,美國律師、體育經紀人、作家(2003年逝世) 1931年:-{zh-tw:麥可·尼可拉斯; zh-hk:米克·尼高斯; zh-hans:迈克·尼科尔斯;}-,美國電影導演(2014年逝世) 1932年:佐藤纯弥,日本編劇、導演(2019年逝世) 1932年: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時理論物理學者 1933年:卡洛斯·科雷亞,幾內亞比索政治人物,前幾內亞比索總理(2021年逝世) 1937年:瓦季姆·巴卡京,俄羅斯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1937年:亞舒旺特·辛哈,印度政治人物 1940年:木村政昭,日本海洋地震學家 1940年:尊尼·基路士,爱爾蘭足球運動員 1945年:黃光國,臺灣心理學家(2023年逝世) 1946年:莎莉·菲爾德,美國女演員 1947年:楊德昌,台灣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1949年:阿里埃爾·亨利,海地外科醫生、政治人物,現任海地總理、代理海地總統 1952年:麥可·康寧漢,美國當代作家 1953年:关牧村,中國女歌手 1953年:沛小嵐,台灣女演員、女歌手 1954年:龍天翔,台灣演員 1955年:玛丽娅·施瑞弗尔,美國記者兼作家 1959年:飛田展男,日本男性聲優
但西方哲學真正大量輸入中國則要到晚清時期,早期尚未用哲學一詞,到20世紀初,此名詞由日本傳來並被廣為使用,標示哲學從儒學、經學等學科分出來探討。當時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對古希臘哲學、及西方近代哲學的介紹。許多新觀念如精神、物質、唯心論、唯物論等重要哲學概念也被引入中國,進化觀念的傳入更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產生重大影響。在邏輯學方面,最早的著作為1895年廣學會出版的《辯學啟蒙》,但其後嚴復翻譯的《穆勒名學》影響更大,對於西方的演繹及歸納邏輯都有介紹傳入。在倫理學方面,在20世紀初大量由日文翻譯相關著作。這些對於近代知识分子們強調新的倫理道德觀念有所影響。其中梁啟超、蔡元培對於中國近代倫理學影響最大。 數學 中國傳統所重視的數學大多用於天文曆法方面,明末利瑪竇所譯天文書籍《乾坤體義》下卷的內容即多為算術。最早專門的西方數學著作的翻譯,為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的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幾何、測量方面的書籍尚有《測量全義》、《測量法義》等。割圓术的傳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線表》及《大測》;在西方算術的傳入方面,最早有利瑪竇及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對數的傳入,在順治年間的穆尼格講授,康熙時期官方編訂的《數理精蘊》為集明末清初西方數學傳入的大成。 19世紀中葉以後,介譯西方數學的重要人物為數學家李善蘭,他與墨海书馆的英國传教士偉烈亞力、麦都思,艾約瑟等人合譯了包括《幾何原本》後9卷,《代數術》、《代微積拾級》等著作,為符號代數及微積分首次傳入中國。另一位數學家華衡芳則在1860年代以後與傅蘭雅合作譯了不少著髼,介紹了對數表、概率等新的數學概念。清末新式學堂中的數學教材即多取於兩人的著作。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西方數學大量傳入中國,至1913年北京大學成立數學門,為第一個專門的數學學術教育單位。 天文學 在六朝隋唐時期,中國已經接觸到一些西方天文學知識,但都是以印度為中介,伴隨佛教傳入。元代至明初傳入的則以伊斯蘭天文學為主。 明末清初時,傳教士帶來西方(歐洲)天文學,但其中最被重視的仍是中國傳統認為是國之根本的曆法。由於行用日久,大統曆和回回曆在許多場合中未能準確預測日蝕月蝕: 因此明代朝廷中不少大臣主張改革曆法,終於在崇禎二年(1629年)設立由徐光啟領導的曆局,進行《崇禎曆書》的相關工作: 因為曆局涉及翻譯西方天文學知識,所以在當時被稱為「西局」,與反對改曆的「東局」對立。《明史 曆志》雲: 間以鄧玉函、湯若望等人掌欽天監,製新曆法,正當新曆完成之際,適逢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新曆未能推行。至清初順治年間才能推行,《崇禎曆書》改名為時憲曆。 除曆法之外,天文方面著作有利瑪竇口傳的《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等,此外。尚有儀器包括地球儀、望遠鏡等傳入。除此之外,當時西方最新的地動說以及伽利略的新發現如銀河的解釋、木星的衛星等發現都傳入中國。 地理學和地質學 明末時許多地理學知識及技術隨傳教士傳入。如利瑪竇親手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幅“世界地圖”上所繪的外國人占領的廣大土地讓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懼,也讓明政府重視起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此外艾儒略《職方外紀》對西方地理以及東西法路作許多介紹。到清初南懷仁制作《坤輿全圖》。康熙時,傳教士白晉對於清朝各地包括邊疆地區作地理調查,最後製成《皇輿全覽圖》,其中使用先進繪製技術,包括以三角測量法,並標示各地的經緯度。 到了清末,西方地質學和地理學再次傳入,許多尤其和西方人來到中國對礦產的考查有關。而中國的學者如華蘅芳在1873年,翻譯《地學淺釋》一書,為西方地質學的引入的重要著作。到20世紀,張相文及章鴻釗兩人,撰寫編譯多部西方地理地質方面的專書及教科書,為中國地理學及地質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在近代地理觀念的改變方面,傳統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除了鄒衍所提出的大九洲說認為中國之外尚有其他世界,一般的天下觀是以中國為中心,四周為外夷,但近代西學東漸中,與西方人的接觸和新的地理書籍地圖的譯介,使得逐漸必須承認海外尚有更廣大的世界,因此世界變大了,而中國由天下的中心成為世界甚至僅僅是亞洲的一部分。 生物學 明末清初,最早傳入西洋生物學知識的書籍,是耶稣会傳教士羅明堅所著《天主實錄》,其書雖主要為為宗教書籍,但其中有當時歐洲生物學的介紹,內容包括各種動植物特徵、習性、繁殖等,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亦有西方各種生物的介紹。較專門的生物學書籍,有康熙年間的耶稣会意大利教士利類思(Ludovicus Buglio,1606-1682)所譯的《獅子說》、《進呈鷹說》等,係譯自於亞特洛望地(1522-1607,Aldrovandi)所著的《生物學》中的段落。 晚清生物學的傳入,較早的有生理學方面的《全體新論》、《合體闡微》等(參見醫學段落),在植物學方面,有1858年李善兰和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對於植物的特性種類、器官都有詳細介紹。 近代,西方生物知識影響中國最大的是達爾文的演化論,此為嚴復經由翻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著《天演論》而引介到中國,其不僅在生物學上具有重大意義,更對當時許多人的社會、哲學、歷史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物理學 在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主要是隨著傳教士所譯介的機械的相關知識傳入,如明天启年间邓玉函讲述力学原理和应用的《奇器图说》。其後明末清初物理學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一書,也多吸收西方物理學知識。 在第二波的西學東漸中,西方近代物理開始較有系統地傳入,從1840年代以後大量相關譯作出現,包括英人胡威立著《重學》,介紹西方力學一般知識和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光論》介了光學知識,《聲學》介紹了聲學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1899年王季烈譯《通物電光》一書,是介紹X光的專書,距離威廉·伦琴1895年發現X光僅4年。1900年王季烈又與藤田豐八合譯日本的《物理學》一書,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物理學的專書。 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出現了包括何育杰、李耀邦等第一批的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的物理學才逐漸建立。 化學 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當時近代西方化學尚未建立,因此也未有明顯的傳入中國。 到了晚清,墨海書館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編》最早單介紹了西方的化學知識。1860年代以後,以中國化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貢獻最大,徐壽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了《化學鑒原》、《化学术数》、《化学考质物体遇热改易记》等12本著作,徐建寅翻译的著作,包括《化学分原》、《电学》、《声学》、《造硫强水法》、《造铁全法》等二十多部书。徐氏父子在譯書中,對於一些化學元素如铝、轻、养、淡、鉀、鎂、錳等的譯名創造,並編寫《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對於化學知識傳入奠定基礎。此外,同文館也翻譯出版《化學指南》、《化學闡原》等重要著作。然在晚清,對於西方化學仍以譯介為主,直到民國初年,出現了包括任鴻隽、胡嗣鴻等化學家,中國的近代化學才算逐漸奠定。 醫學 晚明最早西洋醫學的傳入始於隆庆三年(1569年),天主教耶稣会卡內羅神父(D. Melchior Carneiro)在澳門成立西醫院,澳門即成為早期在中國西醫發展的中心。明末清初,醫學方面的著作有利瑪竇的《西國記法》,內有西方的神經醫學、及心理學等方面內容。艾儒略的《性學觕述》,除對神經學的描寫更深入外,對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有詳細述敘。此外,畢方濟的《靈言蠡勺》講血液的功能、湯若望的《主制群徵》講人的骨骼、肉、心臟、腦、神經等,鄧玉涵《泰西人身說概》介紹西方的解剖學,石鐸琭的《本草補》,介紹西方的各種藥物。清初的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則以用金雞納霜治好康熙皇帝的瘧疾聞名。但當時這些醫學相關譯著,常受神學影響,不少將醫學與神靈魂等混為一談。 19世紀開始西方醫學再次大量傳入。西方醫學最早從香港、澳門及各通商口岸的西醫院(以教會創辦為主)開始影響中國各地。包括其附設醫學校也成為傳佈西醫的重要場所。中國自辦的西醫學校則始自1865年同文館附設的醫學科開始,其後又有北洋醫學堂、北洋軍醫學堂等醫學的專門學校。 在醫學書籍方面早期以在華西人的譯著為主,最早是合信在1850年代編譯了五部醫書,合稱《合信氏醫書五種》,對於西方醫學中的內科、外科、婦科、解剖學等加以介紹。此外嘉約翰翻譯多種臨床外科為主的醫書,傅蘭雅則翻譯了多種衛生學的著作。到20世紀初丁福保成立譯書公會,大量由日文譯醫書,編成《丁氏醫叢書》,其數量超過之前的譯書,對於西醫的介紹更為全面。除此之外,多種醫學期刊在晚清出現,成為西醫學傳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約翰成立的《西醫新報》。 應用科學及技術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應用科學技術方面除了武器(見軍事段落)的輸入之外,主要是機械製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鄧玉函口述王徵譯繪的《奇器圖說》,其中有當時大量西方機器的介紹及其製作方式、原理等的介紹。此外,熊三拔向利瑪竇等人學習而撰的《泰西水法》介紹西方水利學,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即多抄錄此書。此外,鐘錶等機械的製造傳入也受到重視,利瑪竇當時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科技产品。像自鸣钟等,都让当时的明政府及士大夫們大为吃惊,但大多人僅視之為奇玩,少有研究其原理。 到了第二波西學東漸時,西方的各種技術大量傳入中國,包括造船、鐵路修築、採礦、印刷、建築、工業制造等,對中國的交通和經濟生產等產生重大的影響。 政治學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學及政治思想的傳入始自清代後期。1840年代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徐繼畬《瀛環志略》中,都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介紹,尤其對民主制度加以稱道。其後在1870年代王韜、鄭觀應等藉由相關譯介習籍,主張學習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甲午以前,西方政治學理論的介紹,只有如丁韪良譯的《萬國公法》,以及李提摩太譯《泰西新史攬要》中對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學說的零星介紹。 甲午戰爭以後,知識分子們對西方政治思想理論興趣大增。在民主思想方面,如盧梭《民約論》的第一章,在1898年由日譯本翻出出版,至1902年出版全本。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則於1903年譯出,密尔的《自由論》,由嚴復和馬君武分別譯出。在國家思想方面,有伯倫知理《國家學綱領》被譯出。在無政府主義學說方面,包括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的著作和思想被大量譯介。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包括《新民叢報》、《浙江潮》、《民報》等刊物對曾刊載相關介紹文章。這些學說的傳入,改變了當時一整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他們各自擁抱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試圖改變中國,對於中國政治的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社會學及社會思想 社会学是在西方19世紀中葉新興的學科,約1880年代,開始在《申報》、《萬國公報》等媒體有介紹社會學及思想的文章,早期被稱為「群學」。甲午以後以嚴復介譯最多,尤以斯賓塞的著作思想介譯最多,影響最大,其《群學肄言》一書即譯自斯賓塞《社會學原理》的緒論。其後章太炎翻話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為最早的社會學完整著作。其後並有多部相關通論性著作譯出。在晚清時,社會學被認為是應付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的重要學科而風行,而斯賓塞所主社會進化憂勝劣敗的觀念,更刺激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亡國滅種之憂。 經濟學及經濟思想 西方經濟學,一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為嚴復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作《原富》),此外陳昌緒譯的《計學平議》,介紹了英國的亞當·斯密及大卫·李嘉图等經濟學家,以及德國历史學派的李斯特等人的經濟學說。宣統年間譯介的《經濟學概論》一書,則有介紹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而馬克思等人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也在晚清被引介。 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引入,改變了中國傳統「求義不求利」的經濟思想,嚴復及梁啟超等人開始主張求富生利對於國家民生的重要性,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及大量實業家的興起產生影響。此外,孫中山則在求富之外,進一步吸收西方社會主義及土地平權思想,試圖進一步解決資本主義可能產生的問題。 法學 西方法學的傳入中國在清中葉以後開始,但早期主要關注的為外交上的國際公法,如丁韙良翻譯《國際公法》一書。一直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有一批人開始注意西方法律,並試圖對中國傳統法律有所修改。其中又以沈家本、杨度等人,試圖參照西方法律,改進原本的《大清刑律》,最為重要。 軍事 明末清初時,西方軍事的傳入以火器的傳入為主。正德、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在廣州與葡萄牙人爆發屯門海戰等戰爭,虜獲其火器(當時人稱葡萄牙人以及其火炮都叫作佛郎機),仿製成功,在东莞制造,分发边防使用。其後利瑪竇也曾對西洋火器與軍事加以介紹。至萬曆晚期女真興其於東北,明军向葡人購募火炮及軍隊,教士湯若望亦曾督導鑄炮,獲得不少戰功。清朝方面亦在努爾哈赤死後,由被俘的漢人處取得技術,發展火炮,康熙時,更命南懷仁造新式大炮,以平三藩之乱,南懷仁並著有《神威圖說理論》一書介紹西方武器技術。 晚清的洋務運動,更是以學習西方的軍事為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包括武器的製作如船艦、大炮、火槍等的製作購買,新式陸海軍的建立,無一不全受到西方的影響。而晚清時更有大量學生留日,學習西方軍隊的制度。這批留學生也成為晚清新式軍隊的骨幹。 歷史學 鴉片戰爭以後,受到西方的影響刺激,中國人開始對西方的歷史產生興趣。西方史學著作的翻譯,早期有馬禮遜的《外國史略》、慕維廉的《大英國志》。這些譯著也影響到中國人對西方歷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環志略》,其後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韜的《法國志略》、黃遵憲的《日本國志》。至甲午戰爭之後,更是有大量由日本轉譯而來的西方歷史和傳記等書籍。 但歷史學本身的影響而轉變,則要到20世紀初,梁啟超受到西方民族主義史學影響,主張為國家國民社會而非朝廷的新史學。而西方19世紀盛行的實證主義及科學主義史學,也在此時傳入,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也對史學界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受影響之史家所組之學派謂之「史觀學派」)。另外由美國傳入之Robinson新史學(高度與社會科學結合之史學,由何炳松傳入)亦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力。到了民初時期,這些史學思潮逐漸落實於史學界,史學家們開始用不同於傳統史學的方式撰寫中國史,中國現代史學逐漸形成。 近代的西學東漸,也造成中國人的歷史認知的重大改變。中國傳統史觀是一元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是靜態的,是以古代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歷史知識的影響,不得不承認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統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於中國。而進化觀念的傳入,根本上改變歷史時間的觀念,由靜態變為動態,由視古代為最理想的社會(實際上近代以前即有進化史觀,如王充、杜佑、劉知幾等皆主此史觀,然影響不大),逐漸接受文明逐漸進步的想法。 文學 西方文學的東傳,始自於晚清時期,尤以西方小說的譯介最重要,包括林紓、包天笑、周瘦鵑、曾樸等人翻譯了大量西方小說名著,其中林紓的影響最大。其所譯的《茶花女》、《唐吉訶德傳》、莎士比亞故事等等,在晚清擁有大量的讀者,對於中國小說的發展有所影響。 音樂 西方樂器的傳入最早在澳門地區,尤其在教堂之中,其後利瑪竇便自澳門帶西琴(為今日的大鍵琴)進呈,萬曆皇帝並命樂工學習。至清初,康熙特別喜好西樂,對於擅長音樂的教士徐日昇甚為喜好,由其帶領演奏。並曾希望以西方律學來改進中國音樂,編成《律呂正義》一書。 到了晚清,最早西方音樂的傳入包括宗教音乐、軍樂、學堂樂歌等。由於基督教的傳播,一些宗教歌曲成為最早開始傳至中國人的西方音樂。西式軍樂隊,早期主要由在華西方人組成,如著名的海關負責人赫德所組成的樂隊。中國自辦的西式軍樂隊,則要到甲午戰爭之後的新軍中才出現。 學堂樂歌是晚清之時,吸收西方及日本所流行的曲調,調上「進步」思想的歌詞,以作為新式學堂學生學習所作的歌曲,但這種形式的音樂僅是學習西方音樂的部分形式。進一步對西方音樂有較深入的吸收創造學書,則要到五四運動以後了。 美術 西方美術的傳入在明末清初以繪畫為主,最早利瑪竇曾以天主、聖母圖像獻於明神宗。其他傳教士亦有携入西方圖畫,其畫風以及女性的裸露曾受當時中國士人爭議。到清朝康熙時,不少專較專門工於畫的教士來到中國,開始在宮中教習中國人而產生較多影響。不少畫家開始學習西畫,乾隆時的耶稣会意大利教士郎世寧更融合中西畫的畫法作畫。 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個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簡述如下: 學術影響 如上個段落所描述,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而許多在傳統中國不被重視甚至不存在的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得到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衝擊,有的逐漸沒落,有的吸收西方學術而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 思想文化影響 西學東漸所造成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變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时代可以与之媲美。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準重新估定其價值,部分諸子百家思想獲得重新重視,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間的風俗信仰文化,則受到強烈的批判。 政治影響 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對於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議會制的推行、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北伐統一,一直到後來的共產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 社會影響 西學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早期並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仍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於晚清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則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傳統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 經濟及日常生活影響 與社會的影響類似,在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是逐漸發生的。包括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願意投入實業,而民族主義思想則有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成形。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更是逐漸整個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產方式、商業交易等基本經濟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火车、電、自來水、電影、廣播等等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包括一些被視為迷信的民間信仰、纏足風俗、傳統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漸被廢除。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 参见 东学西渐、中国风 在华耶稣会士列表、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案、中国礼仪之争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ISBN 710102181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ISBN 7-309-02992-5 費正清、劉廣京 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ISBN
晚清生物學的傳入,較早的有生理學方面的《全體新論》、《合體闡微》等(參見醫學段落),在植物學方面,有1858年李善兰和韋廉臣合譯的《植物學》,對於植物的特性種類、器官都有詳細介紹。 近代,西方生物知識影響中國最大的是達爾文的演化論,此為嚴復經由翻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著《天演論》而引介到中國,其不僅在生物學上具有重大意義,更對當時許多人的社會、哲學、歷史思想產生重大影響。 物理學 在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主要是隨著傳教士所譯介的機械的相關知識傳入,如明天启年间邓玉函讲述力学原理和应用的《奇器图说》。其後明末清初物理學家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一書,也多吸收西方物理學知識。 在第二波的西學東漸中,西方近代物理開始較有系統地傳入,從1840年代以後大量相關譯作出現,包括英人胡威立著《重學》,介紹西方力學一般知識和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光論》介了光學知識,《聲學》介紹了聲學的原理。值得注意的是1899年王季烈譯《通物電光》一書,是介紹X光的專書,距離威廉·伦琴1895年發現X光僅4年。1900年王季烈又與藤田豐八合譯日本的《物理學》一書,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物理學的專書。 到20世紀初,隨著留外學生的增加,出現了包括何育杰、李耀邦等第一批的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的物理學才逐漸建立。 化學 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當時近代西方化學尚未建立,因此也未有明顯的傳入中國。 到了晚清,墨海書館1855年出版英人合信所著的《博物新編》最早單介紹了西方的化學知識。1860年代以後,以中國化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貢獻最大,徐壽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了《化學鑒原》、《化学术数》、《化学考质物体遇热改易记》等12本著作,徐建寅翻译的著作,包括《化学分原》、《电学》、《声学》、《造硫强水法》、《造铁全法》等二十多部书。徐氏父子在譯書中,對於一些化學元素如铝、轻、养、淡、鉀、鎂、錳等的譯名創造,並編寫《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對於化學知識傳入奠定基礎。此外,同文館也翻譯出版《化學指南》、《化學闡原》等重要著作。然在晚清,對於西方化學仍以譯介為主,直到民國初年,出現了包括任鴻隽、胡嗣鴻等化學家,中國的近代化學才算逐漸奠定。 醫學 晚明最早西洋醫學的傳入始於隆庆三年(1569年),天主教耶稣会卡內羅神父(D. Melchior Carneiro)在澳門成立西醫院,澳門即成為早期在中國西醫發展的中心。明末清初,醫學方面的著作有利瑪竇的《西國記法》,內有西方的神經醫學、及心理學等方面內容。艾儒略的《性學觕述》,除對神經學的描寫更深入外,對人體各部位的功能有詳細述敘。此外,畢方濟的《靈言蠡勺》講血液的功能、湯若望的《主制群徵》講人的骨骼、肉、心臟、腦、神經等,鄧玉涵《泰西人身說概》介紹西方的解剖學,石鐸琭的《本草補》,介紹西方的各種藥物。清初的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則以用金雞納霜治好康熙皇帝的瘧疾聞名。但當時這些醫學相關譯著,常受神學影響,不少將醫學與神靈魂等混為一談。 19世紀開始西方醫學再次大量傳入。西方醫學最早從香港、澳門及各通商口岸的西醫院(以教會創辦為主)開始影響中國各地。包括其附設醫學校也成為傳佈西醫的重要場所。中國自辦的西醫學校則始自1865年同文館附設的醫學科開始,其後又有北洋醫學堂、北洋軍醫學堂等醫學的專門學校。 在醫學書籍方面早期以在華西人的譯著為主,最早是合信在1850年代編譯了五部醫書,合稱《合信氏醫書五種》,對於西方醫學中的內科、外科、婦科、解剖學等加以介紹。此外嘉約翰翻譯多種臨床外科為主的醫書,傅蘭雅則翻譯了多種衛生學的著作。到20世紀初丁福保成立譯書公會,大量由日文譯醫書,編成《丁氏醫叢書》,其數量超過之前的譯書,對於西醫的介紹更為全面。除此之外,多種醫學期刊在晚清出現,成為西醫學傳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約翰成立的《西醫新報》。 應用科學及技術 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應用科學技術方面除了武器(見軍事段落)的輸入之外,主要是機械製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鄧玉函口述王徵譯繪的《奇器圖說》,其中有當時大量西方機器的介紹及其製作方式、原理等的介紹。此外,熊三拔向利瑪竇等人學習而撰的《泰西水法》介紹西方水利學,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即多抄錄此書。此外,鐘錶等機械的製造傳入也受到重視,利瑪竇當時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科技产品。像自鸣钟等,都让当时的明政府及士大夫們大为吃惊,但大多人僅視之為奇玩,少有研究其原理。 到了第二波西學東漸時,西方的各種技術大量傳入中國,包括造船、鐵路修築、採礦、印刷、建築、工業制造等,對中國的交通和經濟生產等產生重大的影響。 政治學及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學及政治思想的傳入始自清代後期。1840年代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徐繼畬《瀛環志略》中,都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加以介紹,尤其對民主制度加以稱道。其後在1870年代王韜、鄭觀應等藉由相關譯介習籍,主張學習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甲午以前,西方政治學理論的介紹,只有如丁韪良譯的《萬國公法》,以及李提摩太譯《泰西新史攬要》中對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學說的零星介紹。 甲午戰爭以後,知識分子們對西方政治思想理論興趣大增。在民主思想方面,如盧梭《民約論》的第一章,在1898年由日譯本翻出出版,至1902年出版全本。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則於1903年譯出,密尔的《自由論》,由嚴復和馬君武分別譯出。在國家思想方面,有伯倫知理《國家學綱領》被譯出。在無政府主義學說方面,包括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的著作和思想被大量譯介。社會主義學說方面,包括《新民叢報》、《浙江潮》、《民報》等刊物對曾刊載相關介紹文章。這些學說的傳入,改變了當時一整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他們各自擁抱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試圖改變中國,對於中國政治的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社會學及社會思想 社会学是在西方19世紀中葉新興的學科,約1880年代,開始在《申報》、《萬國公報》等媒體有介紹社會學及思想的文章,早期被稱為「群學」。甲午以後以嚴復介譯最多,尤以斯賓塞的著作思想介譯最多,影響最大,其《群學肄言》一書即譯自斯賓塞《社會學原理》的緒論。其後章太炎翻話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為最早的社會學完整著作。其後並有多部相關通論性著作譯出。在晚清時,社會學被認為是應付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的重要學科而風行,而斯賓塞所主社會進化憂勝劣敗的觀念,更刺激了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亡國滅種之憂。 經濟學及經濟思想 西方經濟學,一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為嚴復翻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時作《原富》),此外陳昌緒譯的《計學平議》,介紹了英國的亞當·斯密及大卫·李嘉图等經濟學家,以及德國历史學派的李斯特等人的經濟學說。宣統年間譯介的《經濟學概論》一書,則有介紹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而馬克思等人的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也在晚清被引介。 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引入,改變了中國傳統「求義不求利」的經濟思想,嚴復及梁啟超等人開始主張求富生利對於國家民生的重要性,對於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及大量實業家的興起產生影響。此外,孫中山則在求富之外,進一步吸收西方社會主義及土地平權思想,試圖進一步解決資本主義可能產生的問題。 法學 西方法學的傳入中國在清中葉以後開始,但早期主要關注的為外交上的國際公法,如丁韙良翻譯《國際公法》一書。一直要到19世紀下半葉,才有一批人開始注意西方法律,並試圖對中國傳統法律有所修改。其中又以沈家本、杨度等人,試圖參照西方法律,改進原本的《大清刑律》,最為重要。 軍事 明末清初時,西方軍事的傳入以火器的傳入為主。正德、嘉靖年間,明朝政府在廣州與葡萄牙人爆發屯門海戰等戰爭,虜獲其火器(當時人稱葡萄牙人以及其火炮都叫作佛郎機),仿製成功,在东莞制造,分发边防使用。其後利瑪竇也曾對西洋火器與軍事加以介紹。至萬曆晚期女真興其於東北,明军向葡人購募火炮及軍隊,教士湯若望亦曾督導鑄炮,獲得不少戰功。清朝方面亦在努爾哈赤死後,由被俘的漢人處取得技術,發展火炮,康熙時,更命南懷仁造新式大炮,以平三藩之乱,南懷仁並著有《神威圖說理論》一書介紹西方武器技術。 晚清的洋務運動,更是以學習西方的軍事為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包括武器的製作如船艦、大炮、火槍等的製作購買,新式陸海軍的建立,無一不全受到西方的影響。而晚清時更有大量學生留日,學習西方軍隊的制度。這批留學生也成為晚清新式軍隊的骨幹。 歷史學 鴉片戰爭以後,受到西方的影響刺激,中國人開始對西方的歷史產生興趣。西方史學著作的翻譯,早期有馬禮遜的《外國史略》、慕維廉的《大英國志》。這些譯著也影響到中國人對西方歷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環志略》,其後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韜的《法國志略》、黃遵憲的《日本國志》。至甲午戰爭之後,更是有大量由日本轉譯而來的西方歷史和傳記等書籍。 但歷史學本身的影響而轉變,則要到20世紀初,梁啟超受到西方民族主義史學影響,主張為國家國民社會而非朝廷的新史學。而西方19世紀盛行的實證主義及科學主義史學,也在此時傳入,而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也對史學界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受影響之史家所組之學派謂之「史觀學派」)。另外由美國傳入之Robinson新史學(高度與社會科學結合之史學,由何炳松傳入)亦有一定程度之影響力。到了民初時期,這些史學思潮逐漸落實於史學界,史學家們開始用不同於傳統史學的方式撰寫中國史,中國現代史學逐漸形成。 近代的西學東漸,也造成中國人的歷史認知的重大改變。中國傳統史觀是一元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是靜態的,是以古代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歷史知識的影響,不得不承認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統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於中國。而進化觀念的傳入,根本上改變歷史時間的觀念,由靜態變為動態,由視古代為最理想的社會(實際上近代以前即有進化史觀,如王充、杜佑、劉知幾等皆主此史觀,然影響不大),逐漸接受文明逐漸進步的想法。 文學 西方文學的東傳,始自於晚清時期,尤以西方小說的譯介最重要,包括林紓、包天笑、周瘦鵑、曾樸等人翻譯了大量西方小說名著,其中林紓的影響最大。其所譯的《茶花女》、《唐吉訶德傳》、莎士比亞故事等等,在晚清擁有大量的讀者,對於中國小說的發展有所影響。 音樂 西方樂器的傳入最早在澳門地區,尤其在教堂之中,其後利瑪竇便自澳門帶西琴(為今日的大鍵琴)進呈,萬曆皇帝並命樂工學習。至清初,康熙特別喜好西樂,對於擅長音樂的教士徐日昇甚為喜好,由其帶領演奏。並曾希望以西方律學來改進中國音樂,編成《律呂正義》一書。 到了晚清,最早西方音樂的傳入包括宗教音乐、軍樂、學堂樂歌等。由於基督教的傳播,一些宗教歌曲成為最早開始傳至中國人的西方音樂。西式軍樂隊,早期主要由在華西方人組成,如著名的海關負責人赫德所組成的樂隊。中國自辦的西式軍樂隊,則要到甲午戰爭之後的新軍中才出現。 學堂樂歌是晚清之時,吸收西方及日本所流行的曲調,調上「進步」思想的歌詞,以作為新式學堂學生學習所作的歌曲,但這種形式的音樂僅是學習西方音樂的部分形式。進一步對西方音樂有較深入的吸收創造學書,則要到五四運動以後了。 美術 西方美術的傳入在明末清初以繪畫為主,最早利瑪竇曾以天主、聖母圖像獻於明神宗。其他傳教士亦有携入西方圖畫,其畫風以及女性的裸露曾受當時中國士人爭議。到清朝康熙時,不少專較專門工於畫的教士來到中國,開始在宮中教習中國人而產生較多影響。不少畫家開始學習西畫,乾隆時的耶稣会意大利教士郎世寧更融合中西畫的畫法作畫。 对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個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簡述如下: 學術影響 如上個段落所描述,西學東漸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深影響到各種學術的發展,而許多在傳統中國不被重視甚至不存在的學科也在此影響下得到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衝擊,有的逐漸沒落,有的吸收西方學術而加以改進,到民國時期,整個西方式的學術體系架構大致成型。 思想文化影響 西學東漸所造成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變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时代可以与之媲美。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於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萬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的許多成分,則被以西方的標準重新估定其價值,部分諸子百家思想獲得重新重視,而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間的風俗信仰文化,則受到強烈的批判。 政治影響 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議會制、民主制度、新的國家概念、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等,對於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的發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議會制的推行、五四運動、聯省自治運動、北伐統一,一直到後來的共產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 社會影響 西學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早期並不如西方的軍事政治力量的侵略和資本主義式商品經濟的傳入來得直接,但隨著晚清西方思想的力量漸增,仍對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社會方面其中最大的影響,便是由於晚清西學的優勢逐漸超越中學,使得清政府必須廢除八股文和科舉制度,這使得傳統四民社會中最頂層的士階層,失去了其學而優則仕的管道,其所掌握的傳統知識的作用也下降,因此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同時晚清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更加促成傳統四民社會秩序的瓦解。 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 經濟及日常生活影響 與社會的影響類似,在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是逐漸發生的。包括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願意投入實業,而民族主義思想則有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成形。而新的科學、管理、金融等技術的傳入及應用,更是逐漸整個改變了中國的交通運輸、生產方式、商業交易等基本經濟事物。 在日常生活方面,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火车、電、自來水、電影、廣播等等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包括一些被視為迷信的民間信仰、纏足風俗、傳統式的婚姻等等都逐漸被廢除。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 参见 东学西渐、中国风 在华耶稣会士列表、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案、中国礼仪之争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和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朝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系統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實李約瑟一直強調其問題是把雙刃的劍,李約瑟難題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部分人对问题的质疑与解答 前提有疑问 学者钱兆华对李约瑟难题的前提提出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可能并未高于西方,指尽管中国人有不少发明创造,但中国可能仍然落后于西方,因为中国以实用技术为主,缺乏科学论证与抽象化的理论研究;“无论是李约瑟还是我们中国学者在讨论有关问题时,通常都习惯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导致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者不具必然联系 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并不能成为科学和工业革命出现在某地某时发生的充分条件。实际上科学的产生及其思维方式根源于其所属文化(主要是受希腊思想影响的地区包括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及社会背景,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区也未能在同时代独立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和时代需要的关系更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难孕育产生机器化大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即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高于西方,也不能推出科学和工业革命就一定会在中国发生。实际上,即使是曾经奠定西方科学文化基石的希腊和伊斯兰世界也陷于落后、而没有产生进一步的科学乃至工业革命,可見两者不具必然联系。 其他 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認為,兩個原因使中國的科技先盛後衰:漢朝以下的「獨尊儒術」與隋唐以下的「科舉取士」結合,使中國古代幾乎所有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再也無暇鑽研天下其他學問」;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1919年五四運動重新認識科學,中國原本的「科技力」獲得釋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師輩出,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頻放異彩。 争议
其實李約瑟一直強調其問題是把雙刃的劍,李約瑟難題還有另外一個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部分人对问题的质疑与解答 前提有疑问 学者钱兆华对李约瑟难题的前提提出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可能并未高于西方,指尽管中国人有不少发明创造,但中国可能仍然落后于西方,因为中国以实用技术为主,缺乏科学论证与抽象化的理论研究;“无论是李约瑟还是我们中国学者在讨论有关问题时,通常都习惯把‘科学’和‘技术’这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导致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者不具必然联系 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并不能成为科学和工业革命出现在某地某时发生的充分条件。实际上科学的产生及其思维方式根源于其所属文化(主要是受希腊思想影响的地区包括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及社会背景,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区也未能在同时代独立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和时代需要的关系更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难孕育产生机器化大生产的需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即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高于西方,也不能推出科学和工业革命就一定会在中国发生。实际上,即使是曾经奠定西方科学文化基石的希腊和伊斯兰世界也陷于落后、而没有产生进一步的科学乃至工业革命,可見两者不具必然联系。 其他 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認為,兩個原因使中國的科技先盛後衰:漢朝以下的「獨尊儒術」與隋唐以下的「科舉取士」結合,使中國古代幾乎所有讀書人「一輩子皓首窮經,再也無暇鑽研天下其他學問」;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1919年五四運動重新認識科學,中國原本的「科技力」獲得釋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師輩出,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領域頻放異彩。 争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参见 大分流 李約瑟 参考文献
由於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导致乡村许多剩余的人口大舉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得城市和工厂能够吸收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都会化的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而工业化使得出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们更加见多识广。在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里,于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改变,更多人追求个人的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导致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進而使得更多的人,当时主要是中产阶级對民主政治的參與的兴趣,由此导致欧洲各国选举權与被选举权,不断扩大到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廠的成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许多工人在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情况下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裡,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收入也很微薄,这些有限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也就是所谓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如1811年,一个名叫卢德的英国工人捣毁机器,从而引发了反对机械化的卢德运动。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鉅,有正面也有负面。不过也由于工业革命,才可能产生大量的工人,而农业社会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工业革命时期严酷的经济环境造成了当时人类平均身高的降低,人类的平均身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界普遍认为6000年前农业社会的形成与渔猎的生活方式被农耕取代,造成了人类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内8000年前遗迹所留下的尸骨平均身高超过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英国牛津大学里查德教授在分析了几千具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和冰岛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类男性的遗骨后发现,人类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纪期间的公元9世纪到12世纪之间到达了一个自10万年前现代智人诞生以来到20世纪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为1.73米,然后逐渐变矮变低,到了工业革命前夕的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1.67米,比9世纪到12世纪间减小了6厘米之多。一直到了20世纪中期,人类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复达到9世纪到12世纪的最大值。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内)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 从1920年开始,特别是从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平均身高迅速增长,欧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从167厘米增长到177厘米,其中比利时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从1920年的166厘米增长到1970年的174厘米,丹麦则从169厘米增加到178厘米。 参见 德国产业革命 英国产业革命 日本产业革命 美国产业革命 農業革命 信息革命 後工業社會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 參考資料及註釋 其他參考文獻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 美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 》 刘淑敏:《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5期 扬豫:《英国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载《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陈晓律:《试论英国工业民族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赵松鹏:《农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开始》,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许洁明:《工业文明为什么起源于英国》,载《世界历史》,1993年第2期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志乐:《“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含义和译法》,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许永璋:《有关工业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王章辉:《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口问题》,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4期 项翔等:《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载《学术月刊》,1999年7—8期(连载)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 英國也有著地理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在水運是最便捷的運輸方式的時代,英國有著大量的海岸線及可航行河道;另外英國有著全歐洲最高品質的煤炭。英國在當時同時也有著大量利用水力的裝置。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加 進入了大航海时代後,多產的新美洲作物以及礦石財富被送進歐洲,繁榮的發展使得歐洲人口數出現爆炸性躍升,雖然增加了大量的人口,但務農的人並不需要這麼多,促使人們轉而發展其他行業。到了18世紀,英國人口依然不斷增加,以及英国农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后果,以致农业勞動力过剩,不得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推动工商業的發展;再加上人們成倍增長,整個社會的消费需求亦日漸增加,为批量化生产的商品提供了销路。 自然资源的因素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北部,那里拥有丰富的浅层煤矿和铁矿资源,而且缺乏木材。工业革命下产生的蒸汽机,以及利用焦煤而不是木材炼钢的冶金技术革新,这些使得英国的煤矿和铁矿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相對的,歐洲諸國的採礦技術要到以後才能開掘較深的礦層,致使英國得率先發展工業革命。 貿易限制的解除 1623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允許設立專利權,以保護新發明的權利,開始刺激許多新發明的產生。工业革命約於1750年开始于大英地区。工业革命的展開有多種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結束就是明顯的工业革命導火線。隨著封建制度於18世紀初在西方消失,貴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如貿易專利)也隨之消失。此類變革推動了自由貿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業的發展更為蓬勃。在這種改變下,舊有的家庭式工業生產模式已不能滿足貿易發展的需要,所以人們便致力改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以增加產量,因而引發了工業革命。 殖民地市场和原料 此外,世界貿易的發展亦扮演要角。從15世紀發現新航路起,許多歐洲國家在亞、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紀,這些殖民地不僅為它們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場,還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為了滿足因世界貿易所引致的強劲需求,人們便開始採用機器和其他方法來提高產量,即使溢量生產亦可傾銷至殖民地解決(此為資本主義典型特徵),從而毫無顧慮地引發了工業革命。 金融革命、 资本与新技术 工业革命发生前,英国实际上已经历过一场金融革命(西方的经济史学家将英格兰银行的创立、公债的发行和稳固以及其他金融业的变革称为“金融革命”),金融革命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经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他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早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工业革命兴起的新产业,其工业原料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厂房成本、设备成本等开支都十分巨大,如机械制造,冶金,铁路等等都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廉价资本依赖性大。英国光荣革命,建立的文官制度和自上而下垂直征税税体系以及宪政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使得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财政,令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高效、透明、有序的税收体系,不仅令新兴的工业企业免受苛捐杂税困扰,且令英国国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信誉,其长期公债利率一降再降,最后仅3%利率水平,银行利率降得更低(公债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等等,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这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资金”。 科學的发展 歐洲科學的發展與基督宗教有一定的聯繫,由於歐洲教會的日益腐敗,早期基督教作為唯一真理的觀念開始被挑戰,除了催生出世俗化之外,對於傳統信仰與世界上事物的認知,興起了懷疑的心態,為尋求何謂上帝的規律與真理,歐洲人走向重新查證歷史文獻,思考求真、人文主義的時代。進而承继了文艺复兴和以此發展出的启蒙运動重视科學的精神,西方技術因而得到重大发展。而科學成為歐洲人對於真理的探索方式外,那时的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发现,为工业革命的發展带来不少助益。 重要的技术革新 工业革命的开始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少量发明密切相关。在19世纪30年代已取得了以下重要领域的进步: 纺织业——一開始由水車、之後由蒸汽機驱动的机械化纺纱大大增加了工人的产量。動力織布機将工人的产量提高了40%。軋棉機使去除棉花中种子的效率提高了50%。羊毛和亚麻的纺织和编织也产生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但它们没有棉花那么显著。 蒸汽动力——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使他们只需原先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燃料 。固定蒸汽发动机对旋转运动的适应使它们适合于工业用途。高压发动机具有高的功率重量比,使其适合安在运输工具上,長距離陸上交通的火車隨之誕生。 1800年后,蒸汽动力迅速普及。蒸汽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钢铁生产工法——用焦炭代替木炭大大降低了生铁和锻铁生产的燃料成本,也增大了钢铁的韧性和强度。 使用焦炭还增大了高炉的最大大小,扩大了经济规模。铸铁吹塑气缸首先在1760年使用。其后通过使其双重作用得到改进,这使更高的炉温变为可能。钢铁业的进步,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北部,和英国中北部拥有大量的煤炭和铁资源是分不开的。 生产制度的变革 航海時代的殖民公司制度逐漸成熟,並擴及到其他行業,資金的積聚及新機器的發明也是引發工業革命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18世紀時,歐洲本土的貿易發展蓬勃,使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他們便致力投資開設工廠、購置原料和發明新機器。加上隨著各類型機器的發明及應用,舊有以人力為主的生產工序逐漸被由蒸汽推動的機器取代。生產工序的機械化,提高了工農業的產量。結合以上的種種原因,就成就了工業革命的辉煌。 行会师徒制的式微 旧有的经济模式,行会的师徒作坊式生产制度,控制了从生产技术到销售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確保了產品品質,但也阻碍了技术革新。而工业革命相对于行会师徒作坊式的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新技术,生产更加集中,工人们在大规模的工厂工作,而不是小作坊。由掌握销售渠道的商人开始组织生产。这种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能够满足世界各地的广大市场需要。以往行会作坊生产的东西,相对工厂大规模生产的东西,更为精致,而可以称为“奢侈品”。但是工厂化的大规模制造,可以生产出众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于是把各种所谓的“奢侈品”挤出了市场,行销整个世界。于是行会作坊式生产模式在工业革命产生的竞争下,走向了下坡路,越来越无法应付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圈地运动 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也就是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同样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耕作。这些土地采用落后的三圃制耕作技术,每三年就要休耕一年,休耕的土地作为公共牧场供家畜使用,亩产低,土地浪费严重。但由于敞地制土地犬牙交错互相连在一起,单独小块土地无法改变耕作方式。比如若自己的土地不打算休耕,但也无法避免由于旁边的土地休耕后家畜对其的践踏。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许多农民被迫分得更贫瘠的土地,也无资本采用新的耕作技术,同时失去了休耕的公共土地放牧家畜的好处。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了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圈地运动在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发展得比较缓慢,但自光荣革命后的18世纪,开始愈演愈烈,从而引发了众多农民起义。 為首的一些人則主張把地主和農民二元對立實為過度簡單化歷史。他指出當時很多生活有著落的農民同樣積極地參與圈地。「我們應當小心一點,不要把這一切(圈地)歸於一個龐大複雜的歷史轉變的必然結果」,「18-19世紀的圈地狀況被嚴重誇大了」。圈地運動配合工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工業原材料,以及能供養更多的非農業人口,雖然產生了許多不公和暴動,客觀上確實是工業化的一個必要前提,提供了土地集中後的規模耕作增加產量,被驅趕出的農民則投入工商業成為勞動力的來源。 技术革新 18到19世纪的英国,由于专利制度的保障,也由于能提高生产力的新技术会带来的十分可观的利润,于是有许多有钱人投资于各种发明创造。虽然不是所有的发明都能取得预期的成功,但是若某一种新技术发明能应用在生产中而提高生产效率,就会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就如现在的风险投资一样。技术发明如滚雪球一般,一种新的技术发明出来,就会刺激发明另一种新的技术。比如珍妮纺纱机这种新技术,使得能纺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纱,那么将会产生更多地对棉花的需求,又可为提高织布技术带来了激励。生产上每个环节技术上的革新,都会刺激相应环节不断寻找新的技术革新,以便适应新的生产效率下的需求,如同链式反应一般。 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種不同的發明,除了較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還有很多發明对后世影響深遠。以下是一些較重要的發明列表: 社会影响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發展及社會變遷产生了極為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由於圈地运动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导致乡村许多剩余的人口大舉移入都市,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大规模贸易,使得城市和工厂能够吸收这些大量人口,由此造成了都市化的現象及都會區的出現;都会化的生活,让知识与资讯沟通更为便利。而工业化使得出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出行更加便利,使得人们更加见多识广。在商品经济下利己的生活习惯里,于是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许多改变,更多人追求个人的幸福,而非来世的幸福或集体的利益。也因為自由經濟主義的興起,世界大规模自由贸易导致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变化,進而使得更多的人,当时主要是中产阶级對民主政治的參與的兴趣,由此导致欧洲各国选举權与被选举权,不断扩大到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中。 大量工廠的成立,工人悲慘的生活及工作環境也逐漸為人重視,許多的慈善機構於是成立,主張以社會福利制度改善窮人生活,也免費提供糧食及住所。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也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政府提供的保障,许多工人在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情况下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在正常的经济环境裡,生产环境也十分恶劣收入也很微薄,这些有限的社会福利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劳资双方也就是所谓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如1811年,一个名叫卢德的英国工人捣毁机器,从而引发了反对机械化的卢德运动。馬克思為首的左派學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衍生出了共產主義的思想,對日後的人類社會影響甚鉅,有正面也有负面。不过也由于工业革命,才可能产生大量的工人,而农业社会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工业革命时期严酷的经济环境造成了当时人类平均身高的降低,人类的平均身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界普遍认为6000年前农业社会的形成与渔猎的生活方式被农耕取代,造成了人类平均身高的下降,土耳其境内8000年前遗迹所留下的尸骨平均身高超过今日土耳其的平均身高。英国牛津大学里查德教授在分析了几千具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和冰岛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类男性的遗骨后发现,人类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中世纪期间的公元9世纪到12世纪之间到达了一个自10万年前现代智人诞生以来到20世纪中期前的平均最大值,平均身高为1.73米,然后逐渐变矮变低,到了工业革命前夕的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降低到1.67米,比9世纪到12世纪间减小了6厘米之多。一直到了20世纪中期,人类男性平均身高才重新恢复达到9世纪到12世纪的最大值。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赫库兰尼姆城(在今土耳其境内)前后共出土了近二百余具遗骸,美国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一点七米,女子一点五五米” 从1920年开始,特别是从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平均身高迅速增长,欧洲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从167厘米增长到177厘米,其中比利时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从1920年的166厘米增长到1970年的174厘米,丹麦则从169厘米增加到178厘米。 参见 德国产业革命 英国产业革命 日本产业革命 美国产业革命 農業革命 信息革命 後工業社會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李约瑟生平大事纪年,附寻二 李约瑟博士: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与人文主义者。 荣誉 1983年,李约瑟博士主持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参见 李约瑟难题 汉学 西學東漸 李约瑟研究所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李约瑟研究所)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 潘吉星:〈李約瑟的生平及其貢獻〉 (2008) 程贞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 今日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 新华网通讯 近十年来有关李约瑟和李约瑟难题研究论文目录 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的早期认识 “李约瑟与抗战时中国的科学”台北纪念展简介 李约瑟抗战时在华拍摄照片集
李约瑟难题引发了关于中国为何被西方社会的科学和技术超越的争论。但是,该难题本身的前提就有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未高于西方,特别是科学,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偏重技术,缺乏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就明确表示,由于中国既没有产生形式逻辑也没有产生实验方法,中国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一些中国学者也指出,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过度高估。但如果對比墨子的故、理、類的中國己知的第一種邏輯體系,則以上兩種觀點很難成立。 他的主要研究集中于衡量儒家和道家在中国科技发现中的影响,并通过描述中国科技的传播者()过程,以强调中国科技发展为何与西方的可感知性独立性创造思维渐行渐远。 李约瑟的研究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包括对他就中国科技成就的强烈倾向,和强调中国对于世界创造的重要贡献。李约瑟的合作者之一,南森·席文()在赞赏李约瑟的不朽贡献的同时,也主张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反事实假设——它不可能有合适答案:“这个问题很纠结——为什么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不能击败欧洲列强?这个问题类似于去问:为何你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今天报纸的第三页?”然而,席文的批判也可被历史研究方法论所否定,因为他的争论会排除了所有历史原因性讨论。席文的逻辑是一旦历史事件的原因没有发生,那么这个原因就是反事实的,因此就判定其不是有效答案。物理学家吴大猷说:“我国有些人士以为科学‘我国自古有之’,看了英人李约瑟大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而大喜,盖其列举许多技术发明,有早于西欧数世纪的,足证超于西欧也。然细读该书,则甚易见我国的发明,多係技术性、观察性、纪录性、个别性,而……弱于抽象的、逻辑的、分析的、演绎的科学系统。……一般言之,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偏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李约瑟对于儒家和道家的谴责,被争议为是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对其他竞争思想体系的简单反映。一个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普遍但存在争议的解释是中国没有类似字母表的普及事物,其导致诸多结果:活字印刷术无法获得应有的推广;没有字母表的中国普遍存在较低的文化普及率及阅读书写能力,印刷品的成本高昂。比如,1725年,清朝政府整理25万活动字体才制作出64典的《古今图书集成》。但是这个解释很快遭到质疑:为什么西方国家仍然战胜了一些拥有字母表(比如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字母)的国家。 李约瑟的政治主张被视为異端,他在科技等方面的研究则基于基督教社会主义的理想形式。1952年,李约瑟作为一个观察员参加了朝鲜战争,在他的报告中,他支持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中使用细菌战的指控。李约瑟的传记作者评价道:“李约瑟理智地爱着共产主义,然而共产党的间谍人员却无情地欺骗了他。”温彻斯特也指出,因为李约瑟的政治谴责,他直到1970年代才从美国政府的黑名单中移出。 著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总论1954,中文版1975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1956,中文版1990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 数学、天学和地学1959,中文版1975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 物理学1965-1971,中文版1999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 化学(炼丹和火药,其余内容为他人所著)1976-1987,中文版1990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 生物学(植物学和医学,其余内容为他人所著)1986-2000,中文版2006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七卷 社会背景1998,中文版2018科学出版社。 文集 《李约瑟文集》1986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约瑟文录》2004浙江文艺出版社。收集了李约瑟散文、随笔、杂谈多篇,包括:一 自传,二 中国科学与文化,三 科学和哲学,四 科学与宗教等内容。附寻一 李约瑟生平大事纪年,附寻二 李约瑟博士: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与人文主义者。 荣誉 1983年,李约瑟博士主持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参见 李约瑟难题 汉学 西學東漸 李约瑟研究所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Needham Research
1.翰林期(646~1192):包括了歷史上大和、奈良、平安三個時期。主要詩人:空海。 2.叢林期(1191~1602)包括了歷史上鐮倉、日本南北朝、室町、桃山四個時期。主要詩人:絕海中津。 3.儒林期(1603~1868)主要是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前的時期。主要詩人:石川丈山、荻生徂徠。 4.士林期(1868~)明治維新以後的時期。主要詩人:國分青崖、岡倉天心、夏目漱石、橫山耐雪。 (二)日本漢字 (三)日本儒學 三、俄國漢學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图条约》簽定之後,中俄始有往來,俄国传教士团和41位留学生来到北京,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致力於掌握满、汉、藏、蒙等多種文字。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有伊拉里昂·罗索兴、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等人。早期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後來逐渐转移到圣彼得堡大学。咸丰五年(1855年)圣彼得堡大学成立东方学系,其中最著名的漢學家是,漢名為王习礼,並將《论语》、《聊斋志异》和唐人小说《李娃传》译为俄文,還编纂了《满俄大辞典》。 欧洲汉学 一些人认为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遥远的马可·波罗时代,即13世纪。史料显示,系统的汉学研究最早产生于16世纪,那时诸如利玛窦、南怀仁和安东尼·托马斯()等基督教传教士正尝试向中国地區输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汉学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融合。 启蒙时代是对探索与发现新大陆怀有极大好奇的时代。那些曾经流传于教士之间的叙述与信函被收录进《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在欧洲广为流传。清国此一大帝国震惊了每一个对这片土地有所向往的人,与此同时,汉学者们(这在当时是一份伟大的工作)开始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的哲学、伦理、法制观念以及审美观。尽管这种介绍难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这在当时的确养活了不少依靠贩卖“中国工艺品”生存的小商贩,当然,也一度引起热议。那时,清国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开明的王国。 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由法国科学院派传教士前往中国進行研究,马约瑟發表有《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19世纪初有法国雷慕沙和德国克拉勃罗德两位汉学大师成立亚洲协会,发行期刊《亚洲学报》。1823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之,刊行《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可視為漢學成立之年。此後英国、荷兰、瑞典都出現了漢學研究,荷蘭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 伏尔泰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同时,也是《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的一位读者,在元曲读记《赵氏孤儿记()》中,他也曾表达他对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向往。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极感兴趣,他在《易经》中发现了一个完美演绎出来的素数序列。他还从中文本身提炼出了一个理想的、渊博的语言规则,即数学的本质——通过底层分析找出悖论。 1795 年,根据法国宪法,将于1796 年建立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在法国,杜赫德(),一位从未踏上中国地區土地的人,于1725 年出版了《中国简述()》(4 卷插图本),这本书的大量资料是基于他与教友的书信中所描述的内容。这本书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权威并随即被译成四种语言出版。 到了17-18世纪,其他的传教士如理雅各(Legge ,1815-1897)在争取设立汉学学科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1810~1830年代馬禮遜在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進行了英國人最早的漢語教學。在1834年廣州商館退出歷史舞臺前,商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漢語教學,具有相當持久的影響,廣州商館甚至可說是英國最早的漢學機構。到1837年士丹頓以設置中文教授席位為條件,將馬禮遜私人購置帶回英國的中文書籍一萬冊捐予倫敦大學學院,而校方聘請的第一位講座教授,就是馬禮遜的學生(,1797-1843)。 到了20世纪,汉学家逐渐脱离了传教士的身份,并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标准研究体系。由汉学家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议也使得汉学对政治产生了影响,如美国的费正清。 冷战期间,在法国,李克曼(西蒙·利斯())强烈的批评了汉学对于政治的干预——左的或右的——对汉学独特但不失科学性的分析加以否定。他还尖刻的讽刺了对汉学有所辩护的专家们,如阿兰·佩雷菲特。 在21世纪,汉学被广泛传播,因为汉学对中国具有极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欧洲汉学表 敦煌學 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出土了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汉学家前來敦煌考察時偷竊了大批文物,形成敦煌學之研究,促进了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日本学者稻叶君山很早就进行清史及满洲史的研究。1981年5月26日,日本學者藤枝晃於西北師範學院演講時表示有學者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或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曾有學者認為日本學者在漢學研究的份量可能會超過中国。 汉学研究的意义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高本漢是第一位重構了中古漢語及上古漢語的語音的人。中国学已经被欧洲许多大学设定为可选专业。
三大地域特征 一、東亞漢學, 以越南、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为中心(越南漢學、高麗漢學和日本漢學),研究中国自古以来到现当代所有中国文化内涵。(事實上,俄國蒙滿研究、日本在中國的殖民地日語文獻、琉球漢學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二、欧洲汉学,一是研究宗教与传教士的中国文化问题,二是研究现当代中国问题。 三、美国汉学,以研究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主要内容。 东亚汉学 一、概說 日本自隋唐時开始學習中国典籍制度,日本与中国汉学的渊源最为深远,明治维新前,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为时尚。 近年來,韓國在東亞漢學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上,也日益重要。 而越南作為漢字文化圈的成員,也一直致力於越南漢學的研究,尤其是漢喃學的研究。 事實上,俄國做為中國的北鄰,對蒙滿研究有地利之便,研究歷史攸久而且著作豐富。加上後來蒙古文基里爾化,在文字習得上更加輕省,故而俄國蒙滿研究也該納入東亞漢學。主要是遼金元清時期的阿爾泰語言文字文獻研究。 接著是日本在中國的殖民時期,如滿州國、汪精衛南京政權、台灣等地的日文著作。這些地區在日本殖民之下約有八年到五十年不等的時間,這些時期所著作的日語文獻也代表了此一時期不同於中國本土觀點的中國研究,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最後是琉球漢學,琉球自古為獨立國,在明治維新後才併入日本,其後通行日文。其實琉球在通行日文前使用的是漢文,因此琉球漢學同時兼有古漢語、日語文獻,與日本漢學不應混為一談,自應獨立為琉球漢學。 二、日本漢學 (一)日本漢詩:依蘇州大學教授轉引日人自己的分期如下: 1.翰林期(646~1192):包括了歷史上大和、奈良、平安三個時期。主要詩人:空海。 2.叢林期(1191~1602)包括了歷史上鐮倉、日本南北朝、室町、桃山四個時期。主要詩人:絕海中津。 3.儒林期(1603~1868)主要是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前的時期。主要詩人:石川丈山、荻生徂徠。 4.士林期(1868~)明治維新以後的時期。主要詩人:國分青崖、岡倉天心、夏目漱石、橫山耐雪。 (二)日本漢字 (三)日本儒學 三、俄國漢學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图条约》簽定之後,中俄始有往來,俄国传教士团和41位留学生来到北京,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致力於掌握满、汉、藏、蒙等多種文字。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有伊拉里昂·罗索兴、阿列克谢·列昂季耶夫、等人。早期俄罗斯汉学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後來逐渐转移到圣彼得堡大学。咸丰五年(1855年)圣彼得堡大学成立东方学系,其中最著名的漢學家是,漢名為王习礼,並將《论语》、《聊斋志异》和唐人小说《李娃传》译为俄文,還编纂了《满俄大辞典》。 欧洲汉学 一些人认为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遥远的马可·波罗时代,即13世纪。史料显示,系统的汉学研究最早产生于16世纪,那时诸如利玛窦、南怀仁和安东尼·托马斯()等基督教传教士正尝试向中国地區输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汉学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融合。 启蒙时代是对探索与发现新大陆怀有极大好奇的时代。那些曾经流传于教士之间的叙述与信函被收录进《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在欧洲广为流传。清国此一大帝国震惊了每一个对这片土地有所向往的人,与此同时,汉学者们(这在当时是一份伟大的工作)开始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的哲学、伦理、法制观念以及审美观。尽管这种介绍难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这在当时的确养活了不少依靠贩卖“中国工艺品”生存的小商贩,当然,也一度引起热议。那时,清国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开明的王国。 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由法国科学院派传教士前往中国進行研究,马约瑟發表有《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19世纪初有法国雷慕沙和德国克拉勃罗德两位汉学大师成立亚洲协会,发行期刊《亚洲学报》。1823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之,刊行《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可視為漢學成立之年。此後英国、荷兰、瑞典都出現了漢學研究,荷蘭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 伏尔泰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同时,也是《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的一位读者,在元曲读记《赵氏孤儿记()》中,他也曾表达他对那片神奇土地的无限向往。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发明者,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极感兴趣,他在《易经》中发现了一个完美演绎出来的素数序列。他还从中文本身提炼出了一个理想的、渊博的语言规则,即数学的本质——通过底层分析找出悖论。
目标 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建立一个制定和执行欧共体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2002年1月1日,15个成员国采纳了欧元,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15國。瑞典、丹麦和英国目前为止都决定暂时不加入欧元区。欧元的硬币和纸币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流通,欧元区国家各自的硬币和纸币于2002年的前两个月退出流通。 政治联盟条约 《政治联盟条约》最早在1990年4月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共同提出。 其目标為: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大会政策,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建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在欧盟最重要的领域内采取的“共同行动”仍需一致通过,但也采用特定多数投票(实施共同行动)的原则。欧洲联盟的武装机构——西欧联盟“将执行欧洲联盟在防务方面作出的议定”。条约最终规定制定共同防务政策。 欧洲公民身分:欧洲公民身分的主要内容是,联盟侨民无论居住在欧共体的哪个成员国,在欧洲选举和市政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承认任何公民有在欧洲议会请愿的权利。 补充性:采取补充性是为了解决欧共体与其成员国分权的微妙问题。欧共体仅在专属自己的领域内,“在成员国无法令人满意地实现考虑采取的行动的目标时”进行干预。 欧洲议会:在制度方面,欧洲议会通过投票任命欧共体执委会,任命接受公民诉状的调停者,并可能成立调查委员会。在立法方面,扩大合作程序。在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发生分歧时,通过调解程序共同决策。 执委员:欧共体执委会职能不变,但是由于任命方式改变,它的合法地位增强
目标 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是:统一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兑换率,建立一个制定和执行欧共体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2002年1月1日,15个成员国采纳了欧元,為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15國。瑞典、丹麦和英国目前为止都决定暂时不加入欧元区。欧元的硬币和纸币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流通,欧元区国家各自的硬币和纸币于2002年的前两个月退出流通。 政治联盟条约 《政治联盟条约》最早在1990年4月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与德国总理科尔共同提出。 其目标為: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大会政策,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使其由原来的咨询和监督机构变成部分的权力机构。 建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在欧盟最重要的领域内采取的“共同行动”仍需一致通过,但也采用特定多数投票(实施共同行动)的原则。欧洲联盟的武装机构——西欧联盟“将执行欧洲联盟在防务方面作出的议定”。条约最终规定制定共同防务政策。 欧洲公民身分:欧洲公民身分的主要内容是,联盟侨民无论居住在欧共体的哪个成员国,在欧洲选举和市政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承认任何公民有在欧洲议会请愿的权利。 补充性:采取补充性是为了解决欧共体与其成员国分权的微妙问题。欧共体仅在专属自己的领域内,“在成员国无法令人满意地实现考虑采取的行动的目标时”进行干预。 欧洲议会:在制度方面,欧洲议会通过投票任命欧共体执委会,任命接受公民诉状的调停者,并可能成立调查委员会。在立法方面,扩大合作程序。在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发生分歧时,通过调解程序共同决策。 执委员:欧共体执委会职能不变,但是由于任命方式改变,它的合法地位增强 。 司法与内政:需要一致通过的政府问合作今后将涉及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避难:移民,签证、警察)。 协调基金:设立该基金是为了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援助最贫困的地区。 新领域:欧共体在恪守补充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一些新领域(教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等)进行干预:欧洲理事会可以建议成员国通过一些公约。 社会政策:由于英国反对,条约附件中有两项特别议案涉及此事,签字国保证推动社会欧洲发展,促进就业,1992年以来,丹麦对《马斯特里赫特條约》否决;法国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英国推迟全民公决。
参考文献:《逸周書·諡法解》,《续文献通考·礼考·谥法》,《谥法通考》 (紅色代表上諡,紫色代表中諡,藍色代表下諡,以漢語發音排序,共183字) 谥法规则 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廢除諡法。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臣子的諡號後面多半會加上侯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諡號仍然是以一字諡為主,如吳質諡威侯、劉禪諡思公、孫登諡宣太子、賈充諡武公、蕭子顯諡驕子。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唐高宗為「天皇大帝」,達三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的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與民休息,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諡號之極為「忠」,如蜀漢諸葛亮、唐郭子儀、尉遲敬德諡號「忠武」,宋初名將狄青原議諡「忠武」,後因故改為較低等的「武襄」,北宋楊業、南宋韓世忠、岳飛(宋理宗加諡),明初名將如常遇春、靖難首功武臣張玉,清代名將楊遇春等諡號皆「忠武」,故有時不能以諡號文武比例論斷。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大致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諡號為:欽天履道英毅聖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明神宗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景王朱载圳的諡號為:恭。 文臣諡號之極為「文貞」如魏徵、楊士奇及康熙帝師陳廷敬等曾獲此諡號,多半為太師的諡號,後避宋仁宗趙禎諱,宋代將文臣最高的諡號改為「文正」,明代以後恢復「文貞」諡號。 清代皇帝諡字通常為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或21字(光緒帝);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道光帝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諡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荣禄),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军功者,如左宗棠、張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通諡 通諡,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清朝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為褒揚建文、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規定皇親、公主、宮階的通諡。皇子、公主和宮階去世後,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除非有特殊貢獻,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 親王諡端恭 郡王諡莊恭 親公諡恭肅 國公諡恭睦 郡公諡恭亮 公主諡美淑 一階妃諡徽順 二階妃諡懿顺 三階嬪諡雅順 四階嬪諡嫻順 五階嬪諡麗順 六階婕妤諡柔順 七階貴人諡莊順 八階美人諡謹順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國學網站提供的《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 参见 庙号 同谥号庙号列表 三國得諡者列表 明朝諡號列表 宣統朝得諡人物表 中国古代制度 日本傳統
通諡,意指為一批特定身份的人物制定統一諡號,清朝的《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就為褒揚建文、南明年間殉節死事的臣民訂立統一的諡號。 越南阮朝為各種爵位的皇族訂立通諡,非有特殊貢獻不再特別賜予美諡。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九月,阮朝規定皇親、公主、宮階的通諡。皇子、公主和宮階去世後,按照對應爵位品階獲得諡號,除非有特殊貢獻,否則不再由朝廷特別賜予美諡。 親王諡端恭 郡王諡莊恭 親公諡恭肅 國公諡恭睦 郡公諡恭亮 公主諡美淑 一階妃諡徽順 二階妃諡懿顺 三階嬪諡雅順 四階嬪諡嫻順 五階嬪諡麗順 六階婕妤諡柔順 七階貴人諡莊順 八階美人諡謹順 九階才人和不入九階的宮人諡淑順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連結 國學網站提供的《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 参见
autónoma;直譯為「自治共同體」)自治市(Ciudad autónoma) 省(Provincia) 市鎮(Municipio) 西班牙原先僅設有省(其邊界確立於19世紀中期),1978年版《西班牙憲法》在省之上增設自治區,以因應西班牙各地方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自主性。《西班牙憲法》第二條承認「民族和地區」的自治權利,並聲明「西班牙國家之牢不可破的統一」。西班牙的自治區在性質上與聯邦制國家的「州」相似,西班牙政府將行政和立法權力下放予自治區,各自治區政府負責管理學校、高等教育、衛生、社會服務、文化與城鄉發展,並負責一定程度的治安事務,在不逾越憲法的前提下施行高度地方自治。省的性質則因自治區的設置偏向虛級化,主要用作選區以及地理編碼(如、等)參照之用。由於自治區擁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權力,這使西班牙的政治體制偏向聯邦君主制,儘管西班牙政府並不承認。
省(Provincia) 市鎮(Municipio) 西班牙原先僅設有省(其邊界確立於19世紀中期),1978年版《西班牙憲法》在省之上增設自治區,以因應西班牙各地方在社會與文化上的自主性。《西班牙憲法》第二條承認「民族和地區」的自治權利,並聲明「西班牙國家之牢不可破的統一」。西班牙的自治區在性質上與聯邦制國家的「州」相似,西班牙政府將行政和立法權力下放予自治區,各自治區政府負責管理學校、高等教育、衛生、社會服務、文化與城鄉發展,並負責一定程度的治安事務,在不逾越憲法的前提下施行高度地方自治。省的性質則因自治區的設置偏向虛級化,主要用作選區以及地理編碼(如、等)參照之用。由於自治區擁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權力,這使西班牙的政治體制偏向聯邦君主制,儘管西班牙政府並不承認。 自治區共有17個,自治區之下共劃分為50個省,其中有7個是轄區內僅有一省的「單省自治區」;自治市則有2個(休达、梅利利亚),均位於鄰接摩洛哥的地中海沿岸。省及自治市內轄有若干市鎮,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8124個。西班牙另在地中海擁有3個主權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治。 行政區一覽
冷战期间,西方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為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随后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由于建国初期部分人民受西方影响,对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满,遂于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对暴乱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但同时亦有部分西德居民前往东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更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国家教育机构以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在1989年前,政府由德国统一社会党及联合党派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体系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隨後1963年解凍期,民主德国提出了“新经济体制”的指导方针,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此后10年,民主德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6%。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因此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亦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以及经济上的長期问题导致东德居民出現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东德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最终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的一党专政。次年,东德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由选举,随后-{zh-hans:通过;zh-hant:透過}-国际多方协商签订《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以及多次妥协之后,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达成兩德統一,德国结束长达近半个世纪(由东西德各自成立到重新统一相隔41年左右,如果从二战后英美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开始计算则为约45年)的分裂状态。但直到1994年,苏联西方集群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驻德集群才撤出前东德地区。 称呼 东德的正式名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缩写为DDR,这一缩写形式在东德媒体频繁使用,特别是在1968年东德政府颁布第二版宪法时对西德访客着重宣传。 由于部分西德人质疑东德的主权合法性和宪法,在冷战冲突时有时也使用东部地区(Ostzone)、苏维埃区(Sowjetzone)、潘科(东德领导人居住地,亦以“潘科的领导人”代指东德领导层)指代东德。西方媒体和外交官倾向于使用其他的名字,例如中部德国,这一称呼来自东德位于1937年前德国版图的中部。 使用蘇聯佔領區(Sowjetische Besatzungszone,缩写为SBZ)的人通常意在强调东德缺乏独立的主权,最初西方媒体也使用这一缩写。部分人为了避免使用东德的正式国名有时也会使用东部一词(Ostzone或der Osten),一些东德人也会使用这一名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德和其媒体最终也接受了DDR这一缩写,但德语中东德国(Ostdeutschland)对于德国本国人却不常用,因为这通常指代德国前东部领土。 德语中西德国(Westdeutschland)一词通常在日常使用中指代西德。但除西柏林居民外,德国人传统上一般不被认为此词等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領土範圍及行政區劃 東德的領土範圍,包含今日德國境內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羅斯托克)、布蘭登堡(科特布斯)、薩克森(德累斯頓、萊比錫)、薩克森-安哈特與圖林根等邦(州),再加上大柏林地區的東半部。 1952年前,东德的行政区划仍为传统上德国的五个州。1952年,东德开展行政区划改革,解散五州并成立14个区(Bezirke),每個区均以中心城市的名字命名: 東西柏林問題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根據二戰時盟國的有關協定,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而西柏林则為美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東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蘇聯從水陸兩路封鎖西柏林,後解除封鎖。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佈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係」,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苏联政府授意下,在東柏林的一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柏林圍牆,直至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德合併到西德。 歷史 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1949-196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瓜分佔領,並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西德,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進而宣佈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畫。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畫。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佈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这一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正式生效。第二届德国人民议会组成了临时议会并任命奥托·格罗提渥为总理以组建政府。威廉·皮克则于10月11日被选举为东德总统。东德被宣布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共和国,除统一社会党外,资产阶级的政党也被容忍,前提是需参加国家阵线。部长联席会议组成了东德政府,但实际的权力中心在统一社会党政治局。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德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沙條約組織。 1952年7月统一社会党决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上,对工业进行国有化;在农业上,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LPG)进行集体化。此时宣传的口号是:“学习苏联就是学习如何取得胜利”。伴随这一行动的是在思想领域的压制,特别是针对教会。1952年5月德国内部边境封锁后边境附近所有可疑的居民都被强制搬迁。尽管如此在1953年的头三个月,仍然有大约20万人离开东德,他们大部分是通过尚未封锁的西柏林边境。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新任苏联领导人馬林科夫等高層和统一社会党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了从前对社会思想的压迫。然而先前所指定的工作定额并未降低。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发生了工人的罢工和示威,随后扩大到全国,被称为六一七事件。最终导致驻扎在东德的苏联军队镇压,至少55人死亡。 通过苏联的财政支持和苏联产权企业改制为东德国有企业,减轻了东德的战后赔偿压力。这些举措缓解了消费品供给的压力并且稳定了统一社会党政权,尽管乌布利希的掌权颇受争议。1956年11月苏联军队对匈牙利事件的镇压导致了对持反对意见的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新一轮压迫。1959年统一社会党发起了第二次“建设社会主义”运动。1960年第一季度40%的农业用地属于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之后则迅速增加到90%。同时,离开东德的人数也迅速增加。 柏林墙的修建与缓和期(1961-1971年) 民主德国的大规模移民潮使其生存受到威胁,特别是离开的人中大多是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人。基于苏联方面的支持,从1961年8月12日晚上开始至13日东德边防警察和工人阶级战斗队围绕西柏林的边境设置了铁丝网,并最终修筑了柏林墙,成为了德国和欧洲分裂的象征。东德方面宣传其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此外,之后设置了反车辆障碍、地雷区、自动机枪和边防哨,进一步加强了越境难度。据西德国家司法档案室记录,约数百名难民在两德边境内死亡。 1961年10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发动去斯大林化,东柏林以斯大林命名的街道、公园和设施被重新命名,以减少个人崇拜。对潜在的逃亡人群,政府从单纯的镇压转变为对其进行思想劝说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职业前景。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缓和了人民与领导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对于年轻人来说,统一社会党持开放的态度,特别在于对西方音乐舞蹈形式的引进。1963年中央政治局决定:“没人应该限制青年只伴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节奏跳舞,他们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由他们自己选择。”自由德国青年团参与举办了一些流行舞蹈的活动,得到了青年的一致好评。 然而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和发生莱比锡青年骚乱后,开放时期结束了。一些诸如“流氓罪”、“流浪汉”、“长头发”和“游手好闲的人”的名词重新出现。创作“愤世嫉俗的歌词”的歌手乌尔夫·比尔曼由于反对宵禁而被罚款。 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中,苏联通过华约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导致东德内部希望对社会主义进行更多改革和自由的气氛骤然下降,许多年轻人在东德主要城市进行了小规模的抗议,史塔西记录在1968年11月有至少2,000宗“敌对行为”。 1970年,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乌布利希和昂纳克之间爆发了权力斗争。昂纳克对东、西德的和解较为了解,计划缓解消费品的缺乏并降低工人对于生产计划的抱怨,并且在统一社会党政治局批评乌布利希过于重视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最终持中立态度,但最终还是导致了乌布利希在1971年4月辞职。 停滞期和转变(1971-1981年) 昂纳克取代乌布利希在1971年6月统一社会党代表大会上成为总书记(最高领导人)。其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成为了统一社会党的主要任务。工作重心是为工人提供体面的住房,同时增加了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产假和完善托儿设施等鼓励妇女就业的措施。东德家庭拥有冰箱、电视机等重要消费品的比例显著增加。到1976年最低工资增加到400东德马克,最低退休金增加到230东德马克。然而,在刺激经济和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东德在西方的债务。 1971年12月昂纳克推行了新的文化政策,起初意在进行一场文化解放运动,然而至1970年中期仍有诸多限制: 同时,对年轻人的音乐进行了一次东德化的复兴运动。在1972年4月一场被人称作“舞曲会议”的会议上宣布“我们并不是排斥爵士乐、节奏音乐和民谣,只是因为帝国主义者们操纵大众文化,其艺术主旨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的。”1973年,以“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为由,昂纳克实行了限制收听收看西方广播和电视的运动。同时限制留長髮、穿短裙和蓝色牛仔裤,并把镶钻牛仔裤认作是“西方颓废文化”的象征。与此同时,昂纳克进一步加强了与苏联的紧密联系并宣称将“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中”。1974年东德与苏联的关系趋向成熟,被称为“在与苏联的友谊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了”。 作为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东方政策的一部分,1970年在埃尔福特举行了首脑会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进行了谈判和沟通。为解除武装对立和重返国际社会达成了协议,并确立通过由东德改善道路状况和简化过境手续保障西德与西柏林之间交通通畅。1972年两德签署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基础条约》,标志两国在和平和共存的基础上认同彼此的存在。随后在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並於1974年時依據基礎條約第8條規定、在波恩和东柏林相互建立常駐代表處。 衰退和统一(1981-1990年) 1979到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起了东德经济加速衰退。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和西方相比不仅相对昂贵,并且等待时间漫长:“一台洗衣机的交货时间最长可达三年,一辆衛星轎車需要等待至少十年。” 1989年8月,匈牙利的政府改革打破了笼罩欧洲44年之久的“铁幕”;同年9月,1,300多个东德人透过匈牙利进入到了西德境内。与此同时,要求民主改革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在东德的许多城市相继爆发。尽管为了巩固统治,德国统一社会党在当年10月的东柏林进行了声势不小的阅兵,但东德首都柏林仍然爆发一连三次要求政治改革的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此后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昂内克的党总书记职务。 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隨後幾天裡,大量东德人通过柏林墙輕易进入了西德境内。12月1日,东德议会废除宪法赋予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地位。两天后,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东德议会都宣布辞职。 尽管许多东德人想在东德领土上建立一个非社会主义的国家,但这种想法很快被支持两德统一的声浪所淹没。示威的口号也从向国家权力挑战的“我们就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转变為尋求將兩個德国统一的“我们是一个民族!”(Wir sind ein Volk!)。在與美国、苏联、法国和英国简短的协商后,两德重新统一的决定被认可。1990年10月2日,東德政府機關停止工作,西德接收了東德的駐外使領館,10月3日,兩德統一慶典在柏林舉行,兩德正式宣佈統一。原屬東德的五個邦——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和圖林根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法律上,東德併入西德,並以西德一方的國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存續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不復存在。 1991年3月15日,《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生效,統一後的德国自此恢复全部主权。 政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949到1961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1961到1970年柏林墙的修建减少了逃亡行为,东德经历了一段稳定的时期;1971到1985年被称为昂纳克时代,此时民主德国加强了与西德的关系;1985到1989年东德逐步走向衰亡。 宪法 东德宪法进行了若干次更改,反映统一社会党的领导和相关的政策,并体现政党和群众团体组织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第1章,第1条规定: 1968年宪法:做出修改以强调社会主义性质和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作用: 1974年宪法修正案:根据东西德达成的协议,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宪法移除了与德意志民族有关的叙述: 东德宪法规定部长会议为东德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政府内阁),并为人民议会选举产生。部长们来自国家阵线中的不同党派,但实际上不及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有影响力。 政党和组织
經濟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實行計劃經濟,跟苏联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畫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淨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 東德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私有企業主的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著名的东德出口产品有柏卡牌相机,特拉贝特、瓦爾特堡、IFA工厂出产的汽车,猎枪,六分仪以及腕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东德仍遭受着糖、咖啡之类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亲戚或朋友并且在国家银行有外汇账户的东德人,可以在外汇商店购买西方及出口级别的东德物品。 贸易 东德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各种商品、食品和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东德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贸易额以百万美元计如下: 地方经济 北部地区 北部的罗斯托克区、什未林区和新勃兰登堡区是东德主要的农业区。临近波罗的海的罗斯托克区发展航运业,其中的罗斯托克港具有发达的造船业,它也是与苏联东欧最重要的贸易港口。此外什未林和新勃兰登堡具有发达的金属加工业和轻工业。 中央地区 马格德堡区、波茨坦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区、科特布斯区农业蓬勃发展。科特布斯是东德最大的褐煤产区,区内的能源产业占东德能源生产的约40%。由于东德政府的投资和建设,艾森许滕施塔特(原斯大林施塔特)具有发达的钢铁工业,其发展水平与西德相当。马格德堡发展机械制造业。 东柏林地区 东柏林地区的工业、通信、服务业蓬勃发展。东柏林保留有西门子公司和AEG公司,发展电器及电子产业。 南部地区 德累斯顿区、卡尔·马克思城区、莱比锡区、哈雷区是东德南部的工业区。哈雷区具有繁荣的化工行业,占东德生产总量的约40%。卡尔·马克思城区的纺织行业更是一枝独秀,占东德的总产量的50%。此外茨维考还是著名的特拉贝特轿车的产地。 西南部地区 埃尔福特区,格拉区,苏尔区也是东德的主要工业区。爱尔福特和耶拿主要为电子和光学行业,艾森纳赫发展汽车制造业。 环境 2009年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东德的生态环境可以被形容为是“灾难性的”。由于广泛使用褐煤,该国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是所有欧洲国家中最高的。由于空气污染,男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死亡率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约有120万人不能获得符合标准的饮用水,1989年的东德的所有湖泊和河流中只有1%到3%没有被污染,只有58%的居民生活在有污水处理厂的地方,森林面积的52%被破坏。仅有不超过40%的废物被妥善处理,对于危险废物亦没有高温焚化炉。1970年当局以环境数据会被阶级敌人用来抹黑为由,将环境数据列为“机密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后将其在档案局定为“机密资料”。任何对环境政策的批评也会被无情地镇压。 东德通过从西方国家的进口废弃物(主要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获取外汇收入。对西德企业而言,将废物运送到东德处理的成本仅是送到西德垃圾填埋场处理成本的十分之一,因此尽管运输费用相对较高,西德企业及地方政府会选择运送废弃物至东德。处置废弃物得到的收入通常由地区商业协调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管理,很大一部分资金被转移至所谓的“昂纳克账户”和“米尔克帐户”上,并由居住在万德利茨的统一社会党精英阶层使用。1980年代中后期,西德以及东德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对于东德进口废弃物采取消极的态度,但东德处理进口废弃物时并不能达到西德的环境标准。讽刺的是,1990年德国统一后这些垃圾填埋场又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管。 东德生产的特拉贝特和瓦尔特汽车使用过时的二冲程发动机,其废气对环境造成了显著污染。由于其中含有烃,废气具有明显气味和颜色。而同时期四冲程且不加装催化转换器的发动机相比而言,其氮氧化物排放只有两冲程发动机的十分之一,这是导致酸雨和煙霧的原因。其一氧化碳排放尚在正常标准内。 交通 公路 1960年东德具有12,335公里的国道,33,144公里的区级道路和1,378公里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允许的最高速度为100公里/小时。 铁路 德国国营铁路于1949年在苏占区成立,部分继承自原德意志国铁路。1993年和西德的德国联邦铁路合并,于1994年共同成立德国铁路股份公司。 航空 国际航空公司是东德的国家航空公司,其下属部门也负责管理所有其他商业飞行活动(农用飞机、交通管制、机场管理)。成立于1958年,1991年被解散。 东德过境交通 依照1945年波茨坦会议的规定: 西德公民被允许通过东德交通往来西柏林,1972年5月26日两德签订了《》更使其常态化。 通过公路过境的旅客被严格禁止与东德公民的直接贸易和接触。并且必须尽可能不中断地通过,只被允许在高速公路休息区或加油站短暂停留。为了检查高速公路上的情况,史塔西有时会驾驶西德车辆冒充西德旅客监视海关和高速公路工作人员。 乘火车通往西柏林的旅客在东德边境换乘东德列车,由于快速通过沿途的所有东德车站,这种列车得名绰号“电鳗”(Zitteraal)。《过境协定》签订后旅客数量显著增加,为了提高过境列车的利用率有时编挂列车节数多达15辆,这是欧洲铁路客运列车所允许的最大长度。 过境签证费和过境交通收费为东德提供了显著的经济利益。有时西德政府会报销个别旅客的签证费。1972年后达成了过境协议,签证费用将统一支付给东德政府而不单独收费。 文化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的官方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东德宪法第18条“社会主义文化”指出国家宪法保护并提倡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宪法后期又另外指出“艺术的创作基础是艺术家与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20世纪50年代东德官方鼓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以期望艺术能够描绘社会主义的生活并且显示在东德工作和生活的幸福。东德从国家层面引导文化和教育的发展。1968年宪法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并且艺术家贴近人民:“将健身、体育和旅游疗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元素,促进全体公民身体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在1957年东德只有86座剧院、40个交响乐团、11,092座图书馆、284家博物馆、803座文化中心、451家俱乐部、6个艺术合唱团和3078家电影院;而在1988年分别为18,505座图书馆、1838座文化中心、962座青年俱乐部和111家音樂學院、213家剧院、88个乐团、808个电影院、741个博物馆和117个动物园。 音乐 由于西德电视和广播可以覆盖东德的大多数区域,西方对东德音乐影响很大。西方的影响致使东德境内产生了许多地下流行乐小组。在东德,Puhdys和Karat是较受欢迎的主流乐队,大多数艺术家使用国营AMIGA唱片的厂牌。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摇滚乐被视为“西方颓废的象征”,但常常以舞蹈音乐、轻音乐的形式传播且仅被允许以德语演唱。虽然年轻人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但这是统一社会党领袖的规定。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局需要仔细检查歌词内容是否包含反政府倾向。 政府对古典音乐持支持态度,大致保留了五十余个交响乐团,例如柏林的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等。东德政府尤其重视在东德领土上出生的巴赫,在巴赫出生地艾森纳赫亦花费许多资金建成了博物馆,在莱比锡巴赫档案馆收藏了他的许多信件和其作品的演奏录音。每隔两年许多东德儿童会到东柏林参加巴赫音乐演奏比赛,每隔四年将举行国际性的巴赫钢琴及弦乐演奏比赛。 巧合的是,東德國歌『從廢墟中崛起』的作曲家汉斯·艾斯勒正是在巴赫故去之地萊比錫誕生的。 电视和广播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受国家控制。民主德国广播电台是自1952年到德国统一期间东德的官方广播电台。东德官方的对外广播电台是柏林国际广播电台。然而,西方电台和电视台的信号可以容易地在东德境内接受到。西柏林的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RIAS)亦是专门为东德听众制作节目的电台。 东德的国家电视台是民主德国电视台(1990年后更名为德国电视台),建立于1952年,下分两个国家级电视台:DFF1台和DFF2台,德国统一后此两台变为地区性的电视台:中德广播公司(MDR)和柏林-勃兰登堡广播公司(RBB)。 对于收看西德电视节目的家庭,房顶的电视天线角度会有所不同。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些收看西德电视节目的人往往会被爱国的邻居或是自由德国青年团员告发。然而80年代后当局容忍了收看西方电视节目的行为,甚至允许带有既接收东德电视节目又接收西方电视节目的大型天线和有线电视存在。东德电视台亦制作了《黑频道》等节目应对东德居民普遍收看西德节目的现实,但收效甚微。据莱比锡青年中心统计,从1976年到1988年每天只看西德电视年轻人比例从14%提高到了56%。 著名建筑 柏林东站 柏林紅色市政廳 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 共和國宮 亚历山大广场 烏拉尼亞世界鐘 柏林电视塔 教师之家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新崗哨 莱比锡布商大廈 森柏歌劇院 萊比錫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体育 东德在自行车、举重、游泳、体操、田径、拳击、滑冰和冬季运动等项目具有领先地位,这主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曼弗雷德·霍普纳医生的领导。 东德体育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兴奋剂的使用,特别是合成代谢类固醇,这是一种在国际奥委会实验室检测出最多的兴奋剂。东德实施了部分国家主导的兴奋剂计划以帮助提高竞技成绩,使这个人口较少的国家成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获得了大量奥运会和世锦赛金牌。 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对东德年轻人的系统培养。鼓励在校体育教师寻找6至10岁具有天赋的儿童。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安排就读重视体育(例如帆船,足球和游泳)的文法学校。这一政策也被用于在音乐或数学方面有才华的学生。 教育 在1957年东德有10,471座普通教育学校(包括1150座中学和373座高中),1988年公立学校的数量减少到5907座。1950年有1583座职业学校,而1988年为955座。在1957年有307座高级技术学校、46所高校(包括六所大学)和5个学院。1988年有237所学校、53个学院和大学。 东德从1960年为所有儿童设置了从幼儿园到理工中学的十年义务教育。东德教育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八年级前所有儿童接受统一的课程教育,十年级后开始通过考试分流。 教育目标重视未来的工作需要。重视数学和自然科学,而人文学科上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 教育单位负责使毕业生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就业。 而东德大学的退学率显著比西方国家低。教师和中央计划单位负责安排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选择职业的自由往往是有限的。 宗教 无神论 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論述基本上是無神論的,东德共产党寻求基督教與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并且希望基督教社群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开始时无神论并不受到官方重视,在1950年代冷战紧张时期,无神论成为对国内外宣传的重点。大学中设置了“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并发表了许多相关的文献。在60年代晚期对无神论的宣传渐渐平息下来,但在1973年重新成为了官方和学术机构的研究重点。虽然对东德政治重视无神论,但这并不妨碍其与信仰宗教的东德公民的合作。 新教 宗教改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东德地区90%都是路德派新教徒,在1956到1971年间东德路德教会改变对政府的反对态度开始合作。从东德成立开始,统一社会党即着力减少宗教对东德新一代的影响。教会因此开始开始保持同政府的距离,教会成员的减少和对青年信徒的歧视使在1956年时教会有条件地开始和政府合作。 天主教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罗马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战后早先几年,这种关系是紧张的。天主教会和部分主教拒绝与东德政权合作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学说,主教通常被史塔西严密监视。 1945年后天主教会和从德国东部领土迁移过来的天主教会完成了合并。1980年早期,政府期望和新任主教合作,但其仍通过主持未授权的集会和与国外联系等来保持与政府的相对独立。 假日 东德情结
A.J., 1971,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Penguin Blackburn, S., 1996,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gical Positivism'(造访于2009年5月10日),http://www.philosophypages.com/hy/6q.htm 研究書目 洪謙:《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 分析哲學 经验主义 认识论理论 科学的认识论 科学史 语言学转向 哲学运动 哲學流派
这种发展表现在逻辑学对抽象概念进行定义,以及描述合理推论的结构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罗素为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他的逻辑学和“逻辑构造”(logical construction)概念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 实证原则 逻辑实证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实证原则”上。其观点是:任何不可验证的陈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没有实在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只允许逻辑上的同义反复或者第一人称的,从感官经验得到的观察结果。由此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的规范命题都没有实在意义。艾耶尔通过他1936年的著作《语言,真理与逻辑》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在英语国家的代言人。他将实证原则表达为:“一个句子,当且仅当它所表达的命题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经验上可以证实的,这个句子才是字面上有意义的。” 世界的逻辑构造 抛弃掉了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是由逻辑、数学思维和谨慎的经验观察组成的。卡尔纳普在他所著的《世界的逻辑构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中描绘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眼里的人类知识图景。卡尔纳普在书中阐释了许多方法和步骤,我们通过它们,运用感官观测来实证(或者至少是证实)关于宇宙如何运行的科学假设的真实性。如此,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运用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来建立一个严格的科学语言以准确地表现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逻辑构造。 美学、神学和情感主义伦理学 实证主义者认为神学命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所以其对待神学命题的态度同形而上学是一样的。逻辑实证主义在道德哲学上表现为情感主义伦理学。因为价值的属性无法得到实证,所以道德判断同形而上学命题一样,都没有实在的含义。最初的维也纳小组成员裡,只有石里克对伦理学有所关注。他认为伦理学的任务是来描述社会成员表达其关于各种人类行为的情感的方式。美国哲学家斯蒂文森(C.L. Stevenson)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美学,艾耶尔这样说:“美学词汇与伦理学词汇的使用方式是完全相同的。‘美丽’、‘丑陋’就像伦理学词汇那样,并非用来制造关于事实的陈述,而只是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且唤起特定的反应。”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 对于从感官经验知识得来的知识,逻辑实证主义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描绘。这同过去的激进经验主义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逻辑实证主义取决于如此服务于科学的逻辑:某个具有特殊威信的证实理论。然而最终谁也没能提出这样的理论。 这两个问题使得准确表述实证原则变得很困难。这使科学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理论中的句子,和支持它们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一种更加整体主义的,却并不那么形式化的关系。当这种关系是某种间接关系的时候,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就又卷土重来了。最后,尽管逻辑实证主义允许科学中包含逻辑上必要的陈述,然而逻辑实证主义本身对这些陈述的处理方式却饱受质疑。 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 艾耶尔著,尹大贻译,2006,《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Ayer, A.J., 1971, "Language, Truth and
政治协商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总书记或第一书记、国家元首、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国防部长委员会:為華約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為華約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成員國 和北約的比較 影响和结局 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在苏联的領導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普遍抗议。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直到1967年中国氢弹实验成功后,局势才相对缓和。 1990年10月3日,東德在兩德統一后退出华约,轉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華沙公約组织正式宣布解散。华约解体后,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之后三次不断东扩。2002年,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1955年-1960年6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60年5月-1967年7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1967年7月-1976年12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76年12月-1989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苏联元帅 1989年:彼得·格奥尔基耶维奇·卢舍夫大将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將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1969年-1971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1955年底时,数以千计的政治犯从古拉格劳改营中被释放回家。在苏共党代会之后,平反政策落实的人数已达到几十万人。在搜集材料、促使重审案件和释放犯人的工作中,赫鲁晓夫发挥带头作用。他还建议调查并通报斯大林的罪行。这引起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的反对。 1956年2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苏联的1355名代表、来自55个国家工人政党使节和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在会上,赫鲁晓夫数次抨击党内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但没有提到斯大林的名字。2月25日党代会结束后,代表们突然收到通知,参加一次事先没有计划的秘密会议。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中,赫鲁晓夫情绪激动的谴责斯大林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裔的罪行,猛烈抨击他农业政策带来的灾难,还攻击他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并在最后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来。讲话共持续四个小时,报告的内容使代表们大为震惊,以至于“会场内一片寂静,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会议结束时,赫鲁晓夫要求代表们“不要把话题扩散到党外,更不用说媒体了”。然而在3月,赫鲁晓夫将一份报告文本作为材料发放到党组织里,供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讨论学习。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在华沙获得秘密报告文本,并于4月送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手里。1956年7月4日,《纽约时报》将其刊登。秘密报告的公开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一波猛烈的政治震荡,引发苏联国内及其卫星国的一系列骚乱。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发表,引起格鲁吉亚民族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纪念斯大林逝世三周年之际,在第比利斯和其他大城市举行对斯大林的悼念活动,并逐渐转化为针对秘密报告的抗议和示威。1956年3月4日起,第比利斯的示威者高举斯大林画像,高呼“斯大林主义万岁”、“打倒赫鲁晓夫”等口号,并强制征用公共汽车和电车在市内游行。3月10日,苏联当局使用部队和坦克驱散游行,部队和示威人群发生冲突,最终士兵向人群开枪。由于官方没有正式报告,估计的伤亡人数大约在106人 至800人 之间,有数百人受伤,超过200人被逮捕。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在1963年相继发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谴责赫鲁晓夫的批判斯大林与搞经济改革,是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搞修正主义即假社会主义。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公开支持中国,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也在内部赞成中国,社會主義國家陷入大分裂。苏修这一称号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邓小平和阿利雅在肅清了極左後才废止不用。 东欧骚乱 1956年,因肺病在莫斯科疗养的波兰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博莱斯瓦夫·贝鲁特在读到赫鲁晓夫的一份秘密报告文件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于3月12日逝世。面对波兰国内日渐升温的反苏和反俄罗斯情绪,赫鲁晓夫于3月来到华沙参加贝鲁特的葬礼,并向波兰政府做出含糊其词的解释。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发生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活动。示威者打出“我们要面包”的标语,要求波兰当局提升工人工资和减少税收。由于政府缺乏谈判的诚意,游行最终演变为骚乱。29日波兰政府派出装甲部队进入波兹南,并与次日平息骚乱。据官方统计,波兹南事件共造成74人死亡,800人受伤,658人被拘捕。 1956年7月,波兰二届七中全会推举曾因“右倾民族主义”入狱的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担任波兰领导人,并解除苏联派来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国防部长的职务。闻讯后的赫鲁晓夫立即向波党提出进行磋商的邀请,但波党以将召开八中全会为由拒绝邀请。10月19日赫鲁晓夫突然单方面飞抵华沙,他一下飞机就愤怒的向波兰代表大吵大嚷,同时苏联军队也在向华沙推进。在哥穆尔卡的说服下,赫鲁晓夫最终同意苏军将不使用武装干涉,并将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 1955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斯大林主义领导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以“右翼分离主义”的罪名将有改革思想的部长会议主席纳吉·伊姆雷开除出党,这使匈牙利变成一个火药桶,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则将匈牙利彻底点燃。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学生举行规模浩大的游行示威,庆祝哥穆尔卡在波兰的上台,要求匈牙利也进行类似的改革,重新任命纳吉为部长会议主席(总理)。示威群众还将斯大林雕像推倒。当天深夜匈牙利安全部队向示威人群开枪。10月24日早晨,苏军的坦克开进布达佩斯,这却使匈牙利的矛盾全面激化。10月30日,赫鲁晓夫在朱可夫等人的建议下决定撤出匈牙利的苏军。然而匈牙利的局势已经完全失控,愤怒的群众袭击布达佩斯共产党总部,并将数位安全警察处以私刑。同时纳吉呼吁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赫鲁晓夫在经历一番犹豫之后于10月31日发出命令,苏军随后再次进入匈牙利。11月4日,革命最终被苏军镇压。匈牙利有2500人死亡,13000人受傷。纳吉也于1958年被处决。 清除“反党集团” 东欧的骚乱使赫鲁晓夫声望受损,他的反对者则借机迅速联合起来,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以及赫鲁晓夫的门徒季米特里·谢皮洛夫密谋,共同向赫鲁晓夫发难。1957年6月18日,布尔加宁招呼赫鲁晓夫参加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部长会议会议。会议上,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向赫鲁晓夫展开猛烈的批评和围攻,反对派的人数优势使之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于是采用拖延战术,将会议延迟到第二天。19日,由于任命过很多地方官员,赫鲁晓夫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他的支持者也准备将委员们运送到莫斯科来。6月22日全体会议召开,会上朱可夫严厉的指责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反对派最终被击败。赫鲁晓夫指控反对派为“反党集团”,并将他们从中央主席团驱逐出去。莫洛托夫被降职为苏联驻蒙古大使,其他反对派成员也被远调至莫斯科以外的地方任职。 朱可夫元帅在协助赫鲁晓夫清除“反党集团”后成为了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的重要成员,个人威望日渐升高,这引起赫鲁晓夫的怀疑和恐惧。1957年10月19日,当朱可夫踏上前往巴尔干的航程时,赫鲁晓夫在一些主要将军的支持下,于主席团通过一项谴责朱可夫的决议。朱可夫闻讯于五天后返回莫斯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他展开一致的批评,并撤销他国防部长的职务。 国内政策 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国家安全机关成员的审判特权被废除,对政治犯的起诉只得通过地方党委。赫鲁晓夫在任期间没有大的政治案件发生,对政治犯罪的起诉至多数百宗。对异议人士的惩罚手段也换成使之失业、解除大学职位、开除出党等方式,或以“社会威胁”为由强制入院治疗。1958年,赫鲁晓夫将中央委员会会议的人数扩大到数百多位官员。1962年,赫鲁晓夫将省的党委划分为两个平行的机制,它们分别负责农业和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但也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 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尝试对苏联的经济,特别是农业进行改革。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垦荒政策也带来生态上的灾难,60年代初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 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15.69倍。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同时还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958年2月,党中央接受赫鲁晓夫的报告,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到1959年,绝大多数集体农庄被强制买下农业机器。这种匆忙的做法打乱农庄的决策进程,结果使农庄购买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1年赶上美国。而此时苏联的人均肉产量和美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赫鲁晓夫不断对地方施加压力,要求各州采取果断措施提高肉类产量。梁赞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向赫鲁晓夫大胆保证:梁赞州将在1959年内使肉类产量增加一倍,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一年内拉季奥诺夫依靠宰杀州内所有牲畜、到邻州抢购牲畜、虚报产量等手段以完成指标。赫鲁晓夫对拉季奥诺夫大加赞赏,并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但是没过多久骗局就被揭穿,拉季奥诺夫自杀身亡。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积极的成果。1951年-1955年间,苏联的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年-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25卢布,1965年达到51.3卢布。但苏联农业的粗放经营、低劳动生产率并没有被改变,农业产量受气候影响波动很大。1953年-1958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8%;而在1958年-1964年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绝大部分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滋生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尽管如此,苏联工业仍取得明显的进展。1951年-1965年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钢的产量从3810万吨增长为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为4590亿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1959年,作为苏联经济改革的一部分,赫鲁晓夫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美国商品展览会”,将百事可乐等美国著名商业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同时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厨房辩论”。 1961年6月底,蘇聯共產黨黨綱草案發表,草案不再把建設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而是將它列為當前任務。黨綱規定蘇聯的人均GDP要在1970年超越美國,1970年至1980年蘇聯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1980年前水、電、煤、每日主餐等全部免費供應。 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开启的经济改革在1968年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陷入停滞。 军事和航空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1955年-1957年苏联单方面将军事力量削减超过200万人,1958年裁减30万人,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继续裁减120万人的军队。这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史普尼克一号,标志着美国苏联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地球轨道,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显示苏联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科技。 文艺自由化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赫鲁晓夫在任期间,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他本人则致力于平衡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作家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于1956年发表长篇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讲述理想主义的工程师被冷酷的官僚所毒害的故事。同年11月文学年鉴《莫斯科文学》出版,其中的部分诗歌表达了去斯大林化的积极影响。赫鲁晓夫担忧知识分子的自由化倾向,他批评杜金采夫的文章“某些章节写的很有力度”,但“思想基础是错误的”。同时他还多次指责《莫斯科文学》是“意识形态谬误的”。1957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齊瓦哥醫生》由于在苏联国内遭拒绝出版,被偷运到意大利米兰发表,这使他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却被苏联的保守主义者视为叛徒行径,《真理报》将其作品批判为“低级反动的作品”,苏联作家协会也开除了他的会籍。同时,赫鲁晓夫发起批判帕斯捷尔纳克的运动,但在回忆录中,他宣称“对《齊瓦哥醫生》感到矛盾,一度考虑同意出版,后来又对未能出版感到后悔。”赫鲁晓夫下台后看了这部小说,他重新评价道:“我们不应该禁止它。我本应该亲自看看这本小说,里面并没有什么反对苏联的意思。”1962年,亚历山大·索忍尼辛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同年12月在赫鲁晓夫的建议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允许将其改版后公开发表。 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参观在莫斯科马奈日展览厅举行的先锋派美术展。观赏后赫鲁晓夫大发雷霆,他将艺术家的作品形容为“狗屎”。一周之后,《真理报》撰文呼吁净化文艺领域,这引起画家、作家和电影工作者的抵制,赫鲁晓夫再一次将怒气发泄到他们身上。尽管如此,艺术家中没有人因此而被逮捕和被放逐,马奈日艺术展依然保持开放。 外交 美国和西欧 1956年11月18日在位于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欢迎哥穆尔卡的招待会上,赫鲁晓夫曾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当面声称“我们要埋葬你们”(),这被西方世界普遍视为赫鲁晓夫敌对态度的信号。赫鲁晓夫事后对此作出解释:“如果我想要把你们每个人都埋葬,那我一辈子都埋不完,我是的确说过这个,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讲话。这并不是说我何时要将何人的肉体埋葬,而是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的改变。”又說“我说过,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要被埋葬,共产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 1958年11月27日,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记者招待会上发言,称西柏林“已经成为东德的一个恶性肿瘤”,苏联已经“决定动一下手术,切除这个恶性肿瘤”。他要求美国、英国、法国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并要求它们在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意为封锁西德到西柏林的通道。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对此毫不示弱,表示将不惜以战争保卫西柏林,苏美关系一度陷入紧张。195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访问美国,使双方紧张的对立情绪得到缓和。同年5月,美英法苏四国于日内瓦举行四国外长会议,双方未能对德国问题取得任何协议,但苏联方面取消了六个月的限期。期间,艾森豪威尔向赫鲁晓夫发出来美国做一次访问的邀请。 在1959年7月23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展开过一场著名的关于美苏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史称“厨房辩论”。尼克松借展览会上的美式房屋、家用电器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富裕和多样化,而赫鲁晓夫则针锋相对的声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并拥有同样富裕和更加平等的生活,最后双方为废除军备竞赛、和平竞争的意见达成一致。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问美国,携妻子儿女乘坐飞机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空军基地,这是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赫鲁晓夫访美是美苏缓和的标志。随后苏联代表团参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艾奥瓦州、得梅因、匹兹堡,最后回到华盛顿特区。赫鲁晓夫在访问期间结识了美国各界名流,同时他四处发表演说呼吁苏美和平共处,接受美国民众的欢迎和质疑。行程的最后,赫鲁晓夫于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展开会谈。双方对柏林问题达成一份协议:苏联撤回要求西方国家撤出柏林的最后通牒,美国承诺柏林现在的局面不会无限期维持下去。9月27日,赫鲁晓夫一行乘飞机返回苏联莫斯科。 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急需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该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并进行国事访问。9月25日,即苏联政府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有关协定最终方案和其他有关文件的修改和整理。尽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等一些人对归还旅顺基地持反对意见,但赫鲁晓夫仍力主归还。他表示,没有包括归还旅顺基地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级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同毛泽东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也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才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 10月12日,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和《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问题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指出:“苏联军队的撤退和旅顺口海军根据地的设备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于一九五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重点是称为“156项重点工程”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而提供技术是免费。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156项”。后来落实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从1957年末起,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湖南和江西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核实验场,中国进入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新阶段。1953年至1957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外贸方式,接受苏联和东欧国家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以“156项”为核心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工业建设,使中国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8年夏天,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赫鲁晓夫向中国政府提出苏联军舰停靠中国港口、在中国建立指挥苏联潜艇的长波电台等要求,被中国领导人视为意图控制中国而加以拒绝,赫則無法理解毛的激烈反應,特別是蘇聯剛答應提供給中國潛艇技術的前提下。1959年6月,赫鲁晓夫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参见“596工程”)。赫鲁晓夫结束访美行程后,9月30日从莫斯科启程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2日,与中国领导人会谈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驻华专家,撤销一切同中国已签订的援助协议。1958年,中国发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苏联塔斯社记者将这种情况向赫鲁晓夫作了汇报,赫鲁晓夫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烧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情况暴露后毛泽东称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 1963到1964年,由於赫魯曉夫執政的蘇共與毛澤東執政的中共在路線上存在歧異,雙方就理論正統性與合理性進行一連串爭辯,中共方面發表《九評蘇共》等三篇文章,指责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和搞经济改革,是在搞修正主义即假社会主义,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公开支持中国谴责苏联。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此举被毛泽东视为修正主义,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帝国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资本主义阵营拥有原子弹并不可怕,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威慑能力可以有效阻止核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讲,毛泽东的和平观点跟赫鲁晓夫是不同的,以毛泽东的观点而论,能够保卫和平、防止自己国家被侵略,恰恰是由于自己强大的自卫能力,包括核反击能力使敌人不敢发动战争;赫鲁晓夫则担心核战争毁灭全人类。 中蘇論戰至赫魯曉夫下台後仍持續進行。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虽然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和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看来仍然是修正主义的延续,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朝鲜是在内部文件中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直到邓小平和阿利雅于1980年代分别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上台执政并进行经济改革,苏修这一说法才被废止不用)但在西方各国和苏联国内的主流观点看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却被视为是斯大林主义的恢复,主要体现在之后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联共产党官僚“干部队伍的稳定”,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最后苏共下台为止。 日本 蘇聯方面在1956年與日本達成外交協議,發表《日蘇共同宣言》,蘇聯與日本恢復外交關係,並接受日本加入聯合國。同時日蘇雙方亦就二戰期間被紅軍俘虜之日本戰俘進行交涉,蘇聯將部分人士釋放回日本。不過蘇聯就日本由於南千岛群岛領土問題關係,雙方始終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而且雙方往後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也沒有實質進展。 下台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政变(據已故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的回憶錄指出,勃列日涅夫提議謝氏用不同手段暗殺赫魯曉夫,但謝氏不同意),赫鲁晓夫被免除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在软禁状态下的他在这段期间撰写回忆录,详细记述自己的政治生涯,揭露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在被克格勃发现后,时任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严禁其从事回忆录写作,并采取窃听等手段来加强监视其言行。赫鲁晓夫对此抗议说:“连我家的廁所都有窃听器!你们花费人民纳的税金,就是为了窃听我的屁聲吗?”被激怒的赫鲁晓夫毫不让步,直到把个人回忆录完成。他的家人在苏联克格勃没收书稿与录音带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复印件运送到西方由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出版。 去世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他家附近的一家医院因心肌梗塞去世,终年77岁,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著作 代表作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1956 文集 《赫鲁晓夫言论》,中文版共15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自传 《赫鲁晓夫回忆录》(上下册),中文版198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最后的遗言》1974,中文版1988年东方出版社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中文版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继承 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赫鲁晓夫女婿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阿朱别伊曾任《共青团真理报》(1957-1959)和《消息报》主编。 轶闻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幹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用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這成为著名的敲桌事件。然而,传闻有多种版本: 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根据其后人的回忆,这只鞋是旁边一个阿拉伯代表所穿,只是这个代表开会的时候正在睡觉,其后赫鲁晓夫承诺每年给这名代表一双新的皮鞋。 赫鲁晓夫當時只有揮舞鞋子,並非拿鞋敲桌。 廣泛流傳的赫鲁晓夫挥舞鞋子的照片其實是假造的,是在赫鲁晓夫挥舞的空手上後製加入鞋子的影像。 赫鲁晓夫关注农牧业,對玉米情有獨鍾,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大力發展畜牛業,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史称“开发处女地运动”,但这项运动最终因无视苏联的自然条件和经济规律而招致惨重失败,并给里海东部地区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赫鲁晓夫時不時拿著玉米穗的樣子很多都被拍下照片留存,被人民取了個绰号為「кукуруза」(玉米)。在中文互联网上,因为这原因被网友戏称为“苏穗宗”。 赫鲁晓夫直至下野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在中国大陸,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认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想要搞修正主义,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评价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多次和赫鲁晓夫打交道后评价他说:“赫鲁晓夫有胆量,这个人也能捅娄子。我看他多灾多难,将来日子可能也不好过。”,“我跟斯大林只打个平手,我跟赫鲁晓夫较量还是略占上风。”“从同赫鲁晓夫这么多次接触看,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比较浮浅,不大懂阶级分析的方法,有点像新闻记者,容易变。”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她说“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邓小平爽朗大笑说,“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这个人的,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时代尽管苏联的生活水平继续上升,但主要是因为重工业发展,农业仍继续衰落,当面对粮食危机(特别是1972和1975年)时勃列日涅夫采取赫鲁晓夫的做法——从西方买粮以避免饥荒。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才有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俄国人对赫鲁晓夫的看法很复杂,据某项调查显示俄国人对20世纪仅认同的两个年代分别是俄罗斯帝国的尼古拉二世时代和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绝大部分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滋生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尽管如此,苏联工业仍取得明显的进展。1951年-1965年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钢的产量从3810万吨增长为8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340亿度增为4590亿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1959年,作为苏联经济改革的一部分,赫鲁晓夫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美国商品展览会”,将百事可乐等美国著名商业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同时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进行“厨房辩论”。 1961年6月底,蘇聯共產黨黨綱草案發表,草案不再把建設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而是將它列為當前任務。黨綱規定蘇聯的人均GDP要在1970年超越美國,1970年至1980年蘇聯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1980年前水、電、煤、每日主餐等全部免費供應。 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开启的经济改革在1968年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陷入停滞。 军事和航空 赫鲁晓夫重视战略核武器的作用,大量裁减陆军和海军。1955年-1957年苏联单方面将军事力量削减超过200万人,1958年裁减30万人,1961年赫鲁晓夫宣布继续裁减120万人的军队。这引起苏联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史普尼克一号,标志着美国苏联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地球轨道,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显示苏联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科技。 文艺自由化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解冻。赫鲁晓夫在任期间,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他本人则致力于平衡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作家弗拉基米尔·杜金采夫于1956年发表长篇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讲述理想主义的工程师被冷酷的官僚所毒害的故事。同年11月文学年鉴《莫斯科文学》出版,其中的部分诗歌表达了去斯大林化的积极影响。赫鲁晓夫担忧知识分子的自由化倾向,他批评杜金采夫的文章“某些章节写的很有力度”,但“思想基础是错误的”。同时他还多次指责《莫斯科文学》是“意识形态谬误的”。1957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齊瓦哥醫生》由于在苏联国内遭拒绝出版,被偷运到意大利米兰发表,这使他获得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却被苏联的保守主义者视为叛徒行径,《真理报》将其作品批判为“低级反动的作品”,苏联作家协会也开除了他的会籍。同时,赫鲁晓夫发起批判帕斯捷尔纳克的运动,但在回忆录中,他宣称“对《齊瓦哥醫生》感到矛盾,一度考虑同意出版,后来又对未能出版感到后悔。”赫鲁晓夫下台后看了这部小说,他重新评价道:“我们不应该禁止它。我本应该亲自看看这本小说,里面并没有什么反对苏联的意思。”1962年,亚历山大·索忍尼辛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得到赫鲁晓夫的推崇,同年12月在赫鲁晓夫的建议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允许将其改版后公开发表。 1962年12月,赫鲁晓夫参观在莫斯科马奈日展览厅举行的先锋派美术展。观赏后赫鲁晓夫大发雷霆,他将艺术家的作品形容为“狗屎”。一周之后,《真理报》撰文呼吁净化文艺领域,这引起画家、作家和电影工作者的抵制,赫鲁晓夫再一次将怒气发泄到他们身上。尽管如此,艺术家中没有人因此而被逮捕和被放逐,马奈日艺术展依然保持开放。 外交 美国和西欧 1956年11月18日在位于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欢迎哥穆尔卡的招待会上,赫鲁晓夫曾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当面声称“我们要埋葬你们”(),这被西方世界普遍视为赫鲁晓夫敌对态度的信号。赫鲁晓夫事后对此作出解释:“如果我想要把你们每个人都埋葬,那我一辈子都埋不完,我是的确说过这个,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讲话。这并不是说我何时要将何人的肉体埋葬,而是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的改变。”又說“我说过,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要被埋葬,共产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 1958年11月27日,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记者招待会上发言,称西柏林“已经成为东德的一个恶性肿瘤”,苏联已经“决定动一下手术,切除这个恶性肿瘤”。他要求美国、英国、法国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并要求它们在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意为封锁西德到西柏林的通道。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对此毫不示弱,表示将不惜以战争保卫西柏林,苏美关系一度陷入紧张。1959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访问美国,使双方紧张的对立情绪得到缓和。同年5月,美英法苏四国于日内瓦举行四国外长会议,双方未能对德国问题取得任何协议,但苏联方面取消了六个月的限期。期间,艾森豪威尔向赫鲁晓夫发出来美国做一次访问的邀请。 在1959年7月23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与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展开过一场著名的关于美苏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史称“厨房辩论”。尼克松借展览会上的美式房屋、家用电器向观众展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的富裕和多样化,而赫鲁晓夫则针锋相对的声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并拥有同样富裕和更加平等的生活,最后双方为废除军备竞赛、和平竞争的意见达成一致。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问美国,携妻子儿女乘坐飞机抵达美国马里兰州安德鲁空军基地,这是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正式访问。赫鲁晓夫访美是美苏缓和的标志。随后苏联代表团参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艾奥瓦州、得梅因、匹兹堡,最后回到华盛顿特区。赫鲁晓夫在访问期间结识了美国各界名流,同时他四处发表演说呼吁苏美和平共处,接受美国民众的欢迎和质疑。行程的最后,赫鲁晓夫于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展开会谈。双方对柏林问题达成一份协议:苏联撤回要求西方国家撤出柏林的最后通牒,美国承诺柏林现在的局面不会无限期维持下去。9月27日,赫鲁晓夫一行乘飞机返回苏联莫斯科。 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是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急需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该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并进行国事访问。9月25日,即苏联政府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有关协定最终方案和其他有关文件的修改和整理。尽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等一些人对归还旅顺基地持反对意见,但赫鲁晓夫仍力主归还。他表示,没有包括归还旅顺基地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级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同毛泽东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也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才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 10月12日,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和《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问题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指出:“苏联军队的撤退和旅顺口海军根据地的设备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于一九五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重点是称为“156项重点工程”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而提供技术是免费。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156项”。后来落实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从1957年末起,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湖南和江西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核实验场,中国进入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新阶段。1953年至1957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外贸方式,接受苏联和东欧国家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以“156项”为核心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工业建设,使中国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8年夏天,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赫鲁晓夫向中国政府提出苏联军舰停靠中国港口、在中国建立指挥苏联潜艇的长波电台等要求,被中国领导人视为意图控制中国而加以拒绝,赫則無法理解毛的激烈反應,特別是蘇聯剛答應提供給中國潛艇技術的前提下。1959年6月,赫鲁晓夫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参见“596工程”)。赫鲁晓夫结束访美行程后,9月30日从莫斯科启程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2日,与中国领导人会谈 。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驻华专家,撤销一切同中国已签订的援助协议。1958年,中国发动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苏联塔斯社记者将这种情况向赫鲁晓夫作了汇报,赫鲁晓夫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烧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的真实情况暴露后毛泽东称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 1963到1964年,由於赫魯曉夫執政的蘇共與毛澤東執政的中共在路線上存在歧異,雙方就理論正統性與合理性進行一連串爭辯,中共方面發表《九評蘇共》等三篇文章,指责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和搞经济改革,是在搞修正主义即假社会主义,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公开支持中国谴责苏联。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此举被毛泽东视为修正主义,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帝国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资本主义阵营拥有原子弹并不可怕,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威慑能力可以有效阻止核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讲,毛泽东的和平观点跟赫鲁晓夫是不同的,以毛泽东的观点而论,能够保卫和平、防止自己国家被侵略,恰恰是由于自己强大的自卫能力,包括核反击能力使敌人不敢发动战争;赫鲁晓夫则担心核战争毁灭全人类。 中蘇論戰至赫魯曉夫下台後仍持續進行。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虽然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和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看来仍然是修正主义的延续,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朝鲜是在内部文件中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直到邓小平和阿利雅于1980年代分别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上台执政并进行经济改革,苏修这一说法才被废止不用)但在西方各国和苏联国内的主流观点看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却被视为是斯大林主义的恢复,主要体现在之后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联共产党官僚“干部队伍的稳定”,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最后苏共下台为止。 日本 蘇聯方面在1956年與日本達成外交協議,發表《日蘇共同宣言》,蘇聯與日本恢復外交關係,並接受日本加入聯合國。同時日蘇雙方亦就二戰期間被紅軍俘虜之日本戰俘進行交涉,蘇聯將部分人士釋放回日本。不過蘇聯就日本由於南千岛群岛領土問題關係,雙方始終沒有正式簽訂和平條約,而且雙方往後在南千島群島問題上也沒有實質進展。 下台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政变(據已故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的回憶錄指出,勃列日涅夫提議謝氏用不同手段暗殺赫魯曉夫,但謝氏不同意),赫鲁晓夫被免除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在软禁状态下的他在这段期间撰写回忆录,详细记述自己的政治生涯,揭露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在被克格勃发现后,时任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严禁其从事回忆录写作,并采取窃听等手段来加强监视其言行。赫鲁晓夫对此抗议说:“连我家的廁所都有窃听器!你们花费人民纳的税金,就是为了窃听我的屁聲吗?”被激怒的赫鲁晓夫毫不让步,直到把个人回忆录完成。他的家人在苏联克格勃没收书稿与录音带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复印件运送到西方由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出版。 去世 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他家附近的一家医院因心肌梗塞去世,终年77岁,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著作 代表作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1956 文集 《赫鲁晓夫言论》,中文版共15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自传 《赫鲁晓夫回忆录》(上下册),中文版1988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最后的遗言》1974,中文版1988年东方出版社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中文版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继承 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赫鲁晓夫女婿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阿朱别伊曾任《共青团真理报》(1957-1959)和《消息报》主编。 轶闻 在1960年10月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菲律宾代表发言抨击苏联在东欧幹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殖民主义时,赫鲁晓夫用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這成为著名的敲桌事件。然而,传闻有多种版本: 赫鲁晓夫在手拿皮鞋敲打的同时,他的两只脚上其实都穿着皮鞋。根据其后人的回忆,这只鞋是旁边一个阿拉伯代表所穿,只是这个代表开会的时候正在睡觉,其后赫鲁晓夫承诺每年给这名代表一双新的皮鞋。 赫鲁晓夫當時只有揮舞鞋子,並非拿鞋敲桌。 廣泛流傳的赫鲁晓夫挥舞鞋子的照片其實是假造的,是在赫鲁晓夫挥舞的空手上後製加入鞋子的影像。 赫鲁晓夫关注农牧业,對玉米情有獨鍾,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大力發展畜牛業,苏联人也不该落后,继而在全国推广玉米运动,史称“开发处女地运动”,但这项运动最终因无视苏联的自然条件和经济规律而招致惨重失败,并给里海东部地区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赫鲁晓夫時不時拿著玉米穗的樣子很多都被拍下照片留存,被人民取了個绰号為「кукуруза」(玉米)。在中文互联网上,因为这原因被网友戏称为“苏穗宗”。 赫鲁晓夫直至下野后登记户口时,警察才发现他与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没有做过正式的婚姻登记。 在中国大陸,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认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想要搞修正主义,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评价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多次和赫鲁晓夫打交道后评价他说:“赫鲁晓夫有胆量,这个人也能捅娄子。我看他多灾多难,将来日子可能也不好过。”,“我跟斯大林只打个平手,我跟赫鲁晓夫较量还是略占上风。”“从同赫鲁晓夫这么多次接触看,这个人不大懂马列主义,比较浮浅,不大懂阶级分析的方法,有点像新闻记者,容易变。”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她说“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邓小平爽朗大笑说,“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这个人的,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时代尽管苏联的生活水平继续上升,但主要是因为重工业发展,农业仍继续衰落,当面对粮食危机(特别是1972和1975年)时勃列日涅夫采取赫鲁晓夫的做法——从西方买粮以避免饥荒。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活力才有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俄国人对赫鲁晓夫的看法很复杂,据某项调查显示俄国人对20世纪仅认同的两个年代分别是俄罗斯帝国的尼古拉二世时代和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 1954年,曾經在烏克蘭長年工作的赫魯曉夫,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合并300周年為理由,把原屬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禮物劃歸烏克蘭,由於克-{}-里米亞以至烏克蘭東部都以俄語人口佔多數,此舉埋下烏克蘭境內民族糾紛和分裂的的伏線。1991年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境內俄烏兩大民族對立加劇。2014年,烏克蘭的親俄政府倒台後,隨即發生克里米亞危機。以俄羅斯人為多數的克-{}-里米亞宣布獨立,並於3月16日舉行公投,決議加入俄羅斯。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批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普京公開抨擊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是錯誤決定,是歷史上的不公正。 苏联著名政治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他还引证1956年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访问英国期间,在苏联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上,丘吉尔对赫鲁晓夫说的话:“赫鲁晓夫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我(布尔拉茨基)冒昧地试着以个人名义补充一句:当你没有看清,准备跳到那个岸上时,是不能跨越鸿沟的。” 赫鲁晓夫死后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墓碑整体由黑白两色构成。左边是截成三块的白色大理石相交叠,右边由四块黑白相间的方形花岗石摞成。赫鲁晓夫头像置于黑白组合的花岗岩方洞中。黑白两种不同的色彩,似乎是雕塑家对赫鲁晓夫一生功过参半的评判。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马克思主义文库上面收录的赫鲁晓夫著作 The CWIHP at the Wilson Center for Scholars: The Nikita Khrushchev Papers 《纽约时报》1971年9月12日报道:Khrushchev's Human Dimensions Brought Him to Power and to His Downfall The Case of Khrushchev's Shoe ,赫鲁晓夫长孙女Nina L. Khrushcheva|Nina Khrushcheva著,New Statesman,2000年10月2日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Nikita S. Khrushchev: The Secret Speech
《三国战纪》 《》 《西游释厄传》 电脑游戏 《三国群英传》系列 《三国志》系列 《真·三國無雙》系列 《傲世三国》 《梦幻西游》 参考文献 中國小說四大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参见
香港无线电视台 《西游记(壹)》(1996年) 《西遊記(貳)》(1998年) 《封神榜》(2001年) 《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 改编游戏 街机游戏 《三国战纪》 《》 《西游释厄传》 电脑游戏 《三国群英传》系列 《三国志》系列 《真·三國無雙》系列 《傲世三国》 《梦幻西游》 参考文献 中國小說四大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 参见
大埔廣場 翠屏商場 寶湖商場 昌運中心 新興商場 新達廣場 屋邨商場: 大元街市 及 大元美食廣場 廣福商場 富善商場 太和廣場 富亨商場 運頭塘新城 公共設施 教育 大專院校 香港教育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39區) 中學教育 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醫療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大埔醫院 大埔賽馬會診所 大埔王少清診療所 文康娛樂 博物館及古蹟 上碗窰樊仙宮 文武二帝廟 大埔碗窰窰址 舊北區理民府 前政務司官邸 敬羅家塾 香港鐵路博物館 人類民俗館 戲院 嘉禾大埔 圖書館 大埔公共圖書館 社區中心及會堂 大埔文娛中心 大埔社區中心 富亨鄰里社區中心 太和鄰里社區中心 運頭塘鄰里社區中心 富善社區會堂 廣福社區會堂 大元社區會堂 康樂場地 大埔舊墟遊樂場 游泳池 大埔游泳池 大埔東昌街游泳池 泳灘 龍尾灘 草地球場 大埔運動場 廣福球場 廣福公園足球場 草地滾球場 大埔海濱公園 體育館 李福林體育館 富亨體育館 富善體育館 大埔墟體育館 大埔體育館 大埔東昌街康體大樓 太和體育館 公園 八仙嶺郊野公園 船灣郊野公園 西貢東郊野公園 西貢西郊野公園 馬鞍山郊野公園 林村郊野公園 大帽山郊野公園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馬屎洲特別地區 大埔海濱公園 元洲仔公園 完善公園 梅樹坑公園 家樂徑 鶴藪水塘家樂徑 大美督家樂徑 黃石家樂徑 自然教育徑 八仙嶺自然教育徑 灣仔自然教育徑 馬屎洲自然教育徑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 郊遊徑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平洲環島郊遊徑 大灘郊遊徑 嶂上郊遊徑 水上活動中心 大美篤水上活動中心 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香港女童軍總會 梁省德海上活動訓練中心 香港青年協會 大美督戶外活動中心 度假營及露營場地 香港童軍總會 洞梓童軍中心 大尾篤白普理賽馬會青年旅舍 鶴藪營地 涌背營地 東平洲營地 北潭凹營地 黃石營地 大灘營地 灣仔半島(南)營地 灣仔半島(西)營地 嶂上營地 猴塘溪營地 水浪窩營地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賽馬會愛丁堡公爵訓練營 寺觀廟宇 香港定慧寺 大光園 半春園 長霞精舍 省躬草堂 萬德苑 忠和精舍 大埔舊墟天后宮 樟樹灘協天宮 元洲仔大王爺神廟 官坑七聖古廟 泰亨天后宮與文帝古廟 泰亨觀音古廟 九龍坑盤王古廟 燒烤 大美督嘉年華燒烤場 旅遊景點 黃石碼頭、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海下灣海岸公園 北潭坳(麥理浩徑第三段起點) 水浪窩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馬屎洲特別地區 嘉里白鷺湖互動中心 (金鷺湖) 大尾篤及船灣淡水湖 新娘潭 吐露港公路單車徑 大埔海濱公園 (園內設有香港回歸紀念塔) 林村許願樹 嘉道理農場 塔門 東平洲 慈山寺 大埔農墟 香港鐵路博物館 綠匯學苑 文武二帝廟 大埔連儂隧道 經濟發展 工業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大埔創新園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地,是香港首個創新園。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漁農業 漁農業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捕魚為生。1950年代成立協助農業發展的嘉道理農場座落大埔的白牛石。
馬鞍山郊野公園 林村郊野公園 大帽山郊野公園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馬屎洲特別地區 大埔海濱公園 元洲仔公園 完善公園 梅樹坑公園 家樂徑 鶴藪水塘家樂徑 大美督家樂徑 黃石家樂徑 自然教育徑 八仙嶺自然教育徑 灣仔自然教育徑 馬屎洲自然教育徑 大埔滘自然教育徑 郊遊徑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平洲環島郊遊徑 大灘郊遊徑 嶂上郊遊徑 水上活動中心 大美篤水上活動中心 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香港女童軍總會 梁省德海上活動訓練中心 香港青年協會 大美督戶外活動中心 度假營及露營場地 香港童軍總會 洞梓童軍中心 大尾篤白普理賽馬會青年旅舍 鶴藪營地 涌背營地 東平洲營地 北潭凹營地 黃石營地 大灘營地 灣仔半島(南)營地 灣仔半島(西)營地 嶂上營地 猴塘溪營地 水浪窩營地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賽馬會愛丁堡公爵訓練營 寺觀廟宇 香港定慧寺 大光園 半春園 長霞精舍 省躬草堂 萬德苑 忠和精舍 大埔舊墟天后宮 樟樹灘協天宮 元洲仔大王爺神廟 官坑七聖古廟 泰亨天后宮與文帝古廟 泰亨觀音古廟 九龍坑盤王古廟 燒烤 大美督嘉年華燒烤場 旅遊景點 黃石碼頭、賽馬會黃石水上活動中心 海下灣海岸公園 北潭坳(麥理浩徑第三段起點) 水浪窩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馬屎洲特別地區 嘉里白鷺湖互動中心 (金鷺湖) 大尾篤及船灣淡水湖 新娘潭 吐露港公路單車徑 大埔海濱公園 (園內設有香港回歸紀念塔) 林村許願樹 嘉道理農場 塔門 東平洲 慈山寺 大埔農墟 香港鐵路博物館 綠匯學苑 文武二帝廟 大埔連儂隧道 經濟發展 工業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大埔創新園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地,是香港首個創新園。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漁農業 漁農業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捕魚為生。1950年代成立協助農業發展的嘉道理農場座落大埔的白牛石。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隨著海水污染導致魚獲減少,很多漁民已轉業或上岸居住。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體育 足球 大埔足球會 交通 港鐵 :大埔墟站、太和站 道路 幹線道路 :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 市區道路 大埔公路(近大埔新市鎮一段) 南運路 汀角路(近大埔新市鎮一段) 大埔太和路 廣福道 完善路 寶鄉街 郊區道路 汀角路 大埔公路 林錦公路 西沙路 北潭路 新娘潭路 海下路 巴士 巴士 專線小巴 公共小巴 大埔中心(大埔太和路) ⇄ 旺角西洋菜街
Indianapolis法學士(J.D.)。其后在1976年以29岁的年轻形象赢取了众议员的资格。33岁时,再被选为参议员。 政治生涯 副總統(1989-1993) 1988年總統選舉 1988年8月16日,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選擇奎爾為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夥伴。該消息便立即引起爭議。而即將卸任的列根就讚揚奎爾有精力和熱情。有些媒體質疑他是否有足夠的經驗能夠勝任副總統這個職位。奎爾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似乎有感到不安的狀況,有時還迴避這些問題。 在1988年的副总统电视辩论上,奎尔不适当地自比約翰·肯尼迪以说明自己的年轻有为,遭到民主党候选人勞埃德·本特森奚落:“参议员,你根本不像肯尼迪”,这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最著名的镜头之一。 儘管布希在大會召開前的民調比以前下降了15分,但在11月的總統選舉中取得48,886,097張選票(53.4%),也從538張選舉人票中取得426張選票,成功擊敗對手麥可·杜卡基斯。 上任 在上任副總統後,奎爾以副總統的身份出訪47個國家。布什還任命奎爾為競爭力委員會主席,並任命他為國家航天理事會第一任主席。奎爾作為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呼籲大家共同努力,以減少小行星潛在撞擊地球的機會。 奎尔一直也是美国传媒取笑的对象。其中的经典在他一次在传媒面前跟一班小学生练习英语拼字时出丑。當時他指一位小學生把“potato”(马铃薯)拼错了,因為他認為正確的拼法應該是“potatoe”。由於他的這次訪問是直播,这件事情立即成為了全國的笑柄,並使奎尔背上了“不学无术”的名声,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公众形相。另一方面,他亦因為這件事而“榮獲”1991年度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的教育獎,“因為他示範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此外,RFC文件的惡搞版本有RFC 1437,當中部份內容以他為取笑對象。 1992總統選舉
近年於亞利桑那州定居,其長子亦曾為該州的聯邦眾議員。 2021年1月20日,奎爾出席乔·拜登總統的就職典禮 美国副总统 美国共和党联邦参议员 共和党美国副总统 印第安纳州作家 印第安纳波利斯政治人物 1988年美国副总统候选人 1992年美国副总统候选人 20世纪美国政治人物 20世紀美國作家 亞利桑那州共和黨人
1971年:中国与秘鲁建交。 1983年:美国设立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1986年:伊朗门事件开始被媒体披露。 1988年:由大学生罗伯特·泰潘·莫里斯透过互联网广泛发送的分布式电脑蠕虫莫里斯蠕虫被主流媒体显著报道。 1992年:空中巴士A330進行首飛。 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1998年:中国与汤加王国建交。 1999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落實在竹篙灣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2005年9月落成啟用。 2000年:第一批常駐太空人搭乘執行遠征1任務的俄羅斯聯盟TM-31而登上國際太空站。 21世紀 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5年:興農牛在中華職棒16年總冠軍賽擊敗誠泰Cobras,獲得年度總冠軍。 2008年:統一7-ELEVEn獅在中華職棒19年總冠軍賽擊敗兄弟象,獲得年度總冠軍。 2015年:首架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總裝完畢。 2016年:芝加哥小熊隊在2016年世界大賽第七戰中以8:7的比數擊敗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取得睽違108年的世界冠軍,終結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最長的冠軍魔咒。 2021年:由於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攻占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附近城市,衣索比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出生 1082年:宋徽宗赵佶,北宋皇帝(1135年逝世) 1154年:科斯坦察,神聖羅馬帝國皇后、西西里女王(1198年逝世) 1271年:宋恭帝赵显,南宋皇帝(1323年逝世) 1636年:爱德华·科尔斯顿,英國商人、保守党议員(1721年逝世) 1699年:让·夏爾丹,法國画家(1779年逝世) 1709年:安妮長公主,大不列顛王國公主、荷蘭亲王妃(1759年逝世) 1739年:卡爾·馮·迪特斯多夫,奥地利作曲家(1799年逝世) 1755年:瑪麗·安托瓦內特,法國、那瓦爾皇后,法王路易十六之妻(1793年逝世) 1766年: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波希米亞貴族、奧地利軍事將領(1858年逝世) 1795年: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美國政治人物,第11任美國總統(1849年逝世) 1815年:乔治·布爾,英國数學家、哲學家(1864年逝世) 1844年:穆罕默德五世,鄂圖曼帝國蘇丹,伊斯蘭哈里發(1918年逝世) 1865年:沃伦·加梅利尔·哈定,美國政治人物,第29任美國總統(1923年逝世) 1885年:哈罗·沙普利,美國天文學家(1972年逝世) 1891年:赫爾穆特·魏德林,納粹德國陸軍將領(1955年逝世) 1902年:瑪法爾達,義大利王國公主(1944年逝世) 1902年:胡風,中國詩人(1985年逝世) 1906年:-{zh-hk:盧切諾·維斯康堤; zh-tw:盧契諾·維斯康堤; zh-cn:卢基诺·维斯孔蒂;zh-hant:盧奇諾·維斯孔蒂}-,義大利電影導演(1976年逝世) 1907年:陳進,台灣畫家(1998年逝世) 1910年:陸森寶,臺灣原住民音樂家(1988年逝世) 1910年:费孝通,中國社会學家、人类學家(2005年逝世) 1911年: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希腊詩人(1996年逝世) 1913年:伯特·蘭卡斯特,美國演員(1994年逝世) 1925年:張友尚,中國生物化學家(2022年逝世) 1927年:史蒂夫·迪特科,美國漫畫藝術家、作家(2018年逝世) 1927年:尤里·特魯特涅夫,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核工程專家(2021年逝世) 1929年:穆罕默德·拉菲克·塔拉爾,巴基斯坦政治人物,第9任巴基斯坦總統(2022年逝世) 1932年:梅爾文·施瓦茨,美國物理學家,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2006年逝世) 1938年:索菲婭,西班牙王后、希臘和丹麥公主 1946年:朱塞佩·西諾波利,意大利指揮家、作曲家(2001年逝世) 1960年:巴桑·張希恩,泰國男演員、歌手(2021年逝世) 1962年:梅迪娜·狄克逊,美國女子籃球運動員(2021年逝世) 1963年:博魯特·巴荷,斯洛維尼亞政治人物,第4任斯洛維尼亞總統 1964年:蘿倫·維萊斯,美國女演員 1965年:沙·魯克·罕,印度男演員 1966年:大卫·史威默,美國男演員、導演 1967年:石田彰,日本男性聲優、演員 1970年:尹瑞賢,韓國男演員 1973年:何綺雲,香港女演員 1976年:佐久間紅美,日本女性聲優 1977年:温峥嵘,中國演員 1979年:朱浩偉,華裔美國導演、編剧 1980年:甄穎珊,香港女模特兒 1980年:金素妍,韓國女演員 1980年:卡拉莫·布朗,美國社會活動家、電視名人 1981年:趙美慧,韓國女子偶像團體Brown Eyed Girls成員 1981年:伊莎·狄爾,印度女演員 1982年:王陽明,台灣男藝人 1982年:鄭源,中國歌手
1930年:塞拉西加冕为埃塞俄比亚皇帝。 1932年:澳大利亞國防軍針對在西澳洲廣泛破壞農作物的特有鳥類鴯鶓進行大規模剿滅行動。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服务在伦敦开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范、高分辨率的电视台。 1936年:加拿大广播公司成立。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忻口战役结束,忻口失守。 1947年:航空工程师霍华德·休斯于加利福尼亚州试飞休斯H-4大力神,当时世上最大的固定翼飞机。 1948年:国共内战: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击败中华民国国军,占领东北全境。 1948年:杜鲁门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1949年:中国民航成立。 1956年:蘇聯出兵匈牙利鎮壓匈牙利十月事件,結果幾百個匈牙利愛國分子死亡,另外有幾千人流亡國外。 1957年: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祝典礼。 1963年:在楊文明等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後,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與胞弟吳廷瑈遭到槍殺身亡。 1967年:蘇聯慶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儀式,展出多款武器。 1971年:中国与秘鲁建交。 1983年:美国设立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1986年:伊朗门事件开始被媒体披露。 1988年:由大学生罗伯特·泰潘·莫里斯透过互联网广泛发送的分布式电脑蠕虫莫里斯蠕虫被主流媒体显著报道。 1992年:空中巴士A330進行首飛。 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 1998年:中国与汤加王国建交。 1999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達成協議,落實在竹篙灣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2005年9月落成啟用。 2000年:第一批常駐太空人搭乘執行遠征1任務的俄羅斯聯盟TM-31而登上國際太空站。 21世紀 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5年:興農牛在中華職棒16年總冠軍賽擊敗誠泰Cobras,獲得年度總冠軍。 2008年:統一7-ELEVEn獅在中華職棒19年總冠軍賽擊敗兄弟象,獲得年度總冠軍。 2015年:首架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總裝完畢。 2016年:芝加哥小熊隊在2016年世界大賽第七戰中以8:7的比數擊敗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取得睽違108年的世界冠軍,終結美國職棒大聯盟史上最長的冠軍魔咒。 2021年:由於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攻占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附近城市,衣索比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出生 1082年:宋徽宗赵佶,北宋皇帝(1135年逝世) 1154年:科斯坦察,神聖羅馬帝國皇后、西西里女王(1198年逝世) 1271年:宋恭帝赵显,南宋皇帝(1323年逝世) 1636年:爱德华·科尔斯顿,英國商人、保守党议員(1721年逝世) 1699年:让·夏爾丹,法國画家(1779年逝世) 1709年:安妮長公主,大不列顛王國公主、荷蘭亲王妃(1759年逝世) 1739年:卡爾·馮·迪特斯多夫,奥地利作曲家(1799年逝世) 1755年:瑪麗·安托瓦內特,法國、那瓦爾皇后,法王路易十六之妻(1793年逝世) 1766年: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波希米亞貴族、奧地利軍事將領(1858年逝世) 1795年: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美國政治人物,第11任美國總統(1849年逝世) 1815年:乔治·布爾,英國数學家、哲學家(1864年逝世) 1844年:穆罕默德五世,鄂圖曼帝國蘇丹,伊斯蘭哈里發(1918年逝世) 1865年:沃伦·加梅利尔·哈定,美國政治人物,第29任美國總統(1923年逝世) 1885年:哈罗·沙普利,美國天文學家(1972年逝世)
1950年:阿布都魯甫·普拉提,中國語言學家 1950年:羅伯特·勞夫林,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51年:謝雪心,香港粵劇、影視演員 1952年:古屋圭司,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3年:羅致光,香港政治人物,曾任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1953年:石丸謙二郎,日本演員、配音員 1958年:查理·卡夫曼,美國編劇、監製、導演 1959年:安奭奐,韓國男演員 1959年:原榮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60年:甘乃威,香港政界人物 1960年:提姆·庫克,美國企業家,蘋果公司現任執行長 1961年:王瑞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界人物 1963年:马克·休斯,威爾斯足球運動員、現役主教練,2007年獲選英格蘭足球名人堂 1965年:袁鳳瑛,香港女歌手 1966年:周春米,臺灣政治人物,現任屏東縣縣長 1966年:-{zh-cn:杰里米·亨特; zh-hk:侯俊偉; zh-tw:傑瑞米·杭特;}-,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財政大臣 1967年:洪敬堯,台灣歌手 1968年:陳昭榮,台灣演員 1968年:朴新陽,韓國男演員 1970年:埃里克·斯波爾斯特拉,美國籃球教练 1972年:胡海峰,中國政治人物 1972年:-{zh-hans:托妮·科莱特;zh-hk:東妮·歌莉蒂;zh-tw:東妮·克莉蒂;}-,澳洲女演員、歌手 1973年:李大双,中國體操運動員 1973年:李小双,中國體操運動員 1973年:楊丹,中國天气預报主持人 1973年:艾西瓦娅·雷,印度女模特兒、演員 1978年:郝蕾,中國女演員 1978年:乔振宇,中國演員 1979年:榎本溫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3年:小倉優子,日本女性寫真偶像 1983年:SoulJa,日本男歌手 1984年:楊佳運,台灣搖滾樂團八三夭團長兼鍵盤手 1984年:劉秉賓,香港男藝人 1986年:潘·巴奇利,美國男演員 1987年:艾莉安娜·迪古斯,印度女演員 1988年:林雨宣,台灣歌手 1988年:福原愛,日本乒乓球運動員 1988年:田中將大,日本棒球選手 1991年:江鈺源,中國體操運動員 1991年:安東尼·拉莫斯,美國男演員、歌手、作曲家 1994年:黎寬怡,香港女演員 1996年:吳冰,香港演員、YouTuber 1996年:金旻載,韓國男演員 1996年:俞定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1996年:丹妮拉·梅爾基奧,葡萄牙女演員 1999年:葉宏蔚,台灣女子羽球運動員 1999年:渡邊米麗愛,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0年:文凱婷,香港女藝人 2008年:韓抒縝,韓國女演員 生年不詳:西田雅一,日本男性聲優 逝世 1127年:張邦昌,北宋末年大臣,靖康之變後曾被金國封為32天的大楚皇帝(1081年出生) 1322年:答己太皇太后,元朝皇太后,太皇太后,元武宗和元仁宗之母(出生年不詳) 1463年:大卫,特拉比松帝国末代皇帝(1408年出生) 1546年:朱利奥·罗马诺,意大利画家(1499年出生) 1548年:夏言,明朝政治人物(1482年出生) 1700年: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1661年出生) 1804年: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德國博物學家(1748年出生) 1860年: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后(1798年出生) 1865年:約翰·林德利,英國植物學家(1799年出生) 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俄罗斯帝国沙皇(1845年出生) 1919年:約翰·霍夫曼,德國神經學家(1857年出生) 1955年:戴尔·卡耐基,美國作家、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1888年出生) 1956年:佩特罗·巴多格里奥,義大利軍事將領,第28任義大利首相(1871年出生) 1968年:喜饶嘉措,藏傳佛教大格西(1884年出生) 1972年:艾兹拉·庞德,美國诗人(1885年出生) 1972年:罗伯特·麦克阿瑟,美國生態學家(1930年出生) 1986年:康志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12年出生) 1987年:吴先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07年出生) 1993年:塞韦罗·奥乔亚,西班牙裔美國生物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05年出生) 1999年:刘昌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14年出生) 2005年:馬鶴凌,中國國民黨主席暨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父親(1920年出生) 2007年:保罗·蒂贝茨,美国空军准将,执行了于广岛市投放原子弹的任务(1915年出生) 2008年:谈家桢,中国遗传学家(1909年出生) 2008年:雅克·皮卡尔,瑞士深海探险家(1922年出生) 2008年:陳任,香港著名元老級中文唱片騎師(1945年出生) 2012年:陈祖德,中国围棋大师(1944年出生) 2016年:華盛頓·阿格雷·賈朗歐·奧庫穆,肯亞外交官、政治家、學者、作家(1936年出生) 2016年:萊斯特·伯德,安地卡及巴布達政治人物,第2任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1938年出生) 2021年:亞倫·貝克,美國精神病醫生(1921年出生) 2021年:内尔森·弗莱雷,巴西鋼琴家(1944年出生) 2022年:馬之秦,臺灣女演員、製作人(1942年出生) 2022年:陸樹銘,中國男演員(1956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世界純素食日 西方基督教:諸聖節 :独立日
1936年:龟井静香,日本政治家 1944年:拉菲克·哈里里,黎巴嫩政治家,第41、43任黎巴嫩總理(2005年逝世) 1946年:張高麗,中國政治人物,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1950年:阿布都魯甫·普拉提,中國語言學家 1950年:羅伯特·勞夫林,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51年:謝雪心,香港粵劇、影視演員 1952年:古屋圭司,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3年:羅致光,香港政治人物,曾任社會福利界立法會議員、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1953年:石丸謙二郎,日本演員、配音員 1958年:查理·卡夫曼,美國編劇、監製、導演 1959年:安奭奐,韓國男演員 1959年:原榮里子,日本女性聲優 1960年:甘乃威,香港政界人物 1960年:提姆·庫克,美國企業家,蘋果公司現任執行長 1961年:王瑞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政界人物 1963年:马克·休斯,威爾斯足球運動員、現役主教練,2007年獲選英格蘭足球名人堂 1965年:袁鳳瑛,香港女歌手 1966年:周春米,臺灣政治人物,現任屏東縣縣長 1966年:-{zh-cn:杰里米·亨特; zh-hk:侯俊偉; zh-tw:傑瑞米·杭特;}-,英國政治人物,現任英國財政大臣 1967年:洪敬堯,台灣歌手 1968年:陳昭榮,台灣演員 1968年:朴新陽,韓國男演員 1970年:埃里克·斯波爾斯特拉,美國籃球教练 1972年:胡海峰,中國政治人物 1972年:-{zh-hans:托妮·科莱特;zh-hk:東妮·歌莉蒂;zh-tw:東妮·克莉蒂;}-,澳洲女演員、歌手 1973年:李大双,中國體操運動員 1973年:李小双,中國體操運動員 1973年:楊丹,中國天气預报主持人 1973年:艾西瓦娅·雷,印度女模特兒、演員 1978年:郝蕾,中國女演員 1978年:乔振宇,中國演員 1979年:榎本溫子,日本女性聲優 1983年:小倉優子,日本女性寫真偶像 1983年:SoulJa,日本男歌手 1984年:楊佳運,台灣搖滾樂團八三夭團長兼鍵盤手 1984年:劉秉賓,香港男藝人 1986年:潘·巴奇利,美國男演員 1987年:艾莉安娜·迪古斯,印度女演員 1988年:林雨宣,台灣歌手 1988年:福原愛,日本乒乓球運動員 1988年:田中將大,日本棒球選手 1991年:江鈺源,中國體操運動員 1991年:安東尼·拉莫斯,美國男演員、歌手、作曲家 1994年:黎寬怡,香港女演員 1996年:吳冰,香港演員、YouTuber 1996年:金旻載,韓國男演員 1996年:俞定延,韓國女子偶像團體TWICE成員 1996年:丹妮拉·梅爾基奧,葡萄牙女演員 1999年:葉宏蔚,台灣女子羽球運動員 1999年:渡邊米麗愛,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2000年:文凱婷,香港女藝人 2008年:韓抒縝,韓國女演員 生年不詳:西田雅一,日本男性聲優 逝世 1127年:張邦昌,北宋末年大臣,靖康之變後曾被金國封為32天的大楚皇帝(1081年出生) 1322年:答己太皇太后,元朝皇太后,太皇太后,元武宗和元仁宗之母(出生年不詳) 1463年:大卫,特拉比松帝国末代皇帝(1408年出生) 1546年:朱利奥·罗马诺,意大利画家(1499年出生) 1548年:夏言,明朝政治人物(1482年出生) 1700年: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1661年出生) 1804年: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德國博物學家(1748年出生) 1860年: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后(1798年出生) 1865年:約翰·林德利,英國植物學家(1799年出生) 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俄罗斯帝国沙皇(1845年出生) 1919年:約翰·霍夫曼,德國神經學家(1857年出生) 1955年:戴尔·卡耐基,美國作家、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1888年出生) 1956年:佩特罗·巴多格里奥,義大利軍事將領,第28任義大利首相(1871年出生) 1968年:喜饶嘉措,藏傳佛教大格西(1884年出生) 1972年:艾兹拉·庞德,美國诗人(1885年出生) 1972年:罗伯特·麦克阿瑟,美國生態學家(1930年出生) 1986年:康志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12年出生) 1987年:吴先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07年出生) 1993年:塞韦罗·奥乔亚,西班牙裔美國生物化學家,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05年出生) 1999年:刘昌毅,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14年出生) 2005年:馬鶴凌,中國國民黨主席暨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父親(1920年出生) 2007年:保罗·蒂贝茨,美国空军准将,执行了于广岛市投放原子弹的任务(1915年出生) 2008年:谈家桢,中国遗传学家(1909年出生) 2008年:雅克·皮卡尔,瑞士深海探险家(1922年出生) 2008年:陳任,香港著名元老級中文唱片騎師(1945年出生) 2012年:陈祖德,中国围棋大师(1944年出生) 2016年:華盛頓·阿格雷·賈朗歐·奧庫穆,肯亞外交官、政治家、學者、作家(1936年出生) 2016年:萊斯特·伯德,安地卡及巴布達政治人物,第2任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1938年出生) 2021年:亞倫·貝克,美國精神病醫生(1921年出生) 2021年:内尔森·弗莱雷,巴西鋼琴家(1944年出生) 2022年:馬之秦,臺灣女演員、製作人(1942年出生) 2022年:陸樹銘,中國男演員(1956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世界純素食日 西方基督教:諸聖節
1917年: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俄罗斯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水兵向冬宫发动进攻,并于次日凌晨2点占领冬宫。 1918年: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18年:库尔特·艾斯纳领导革命分子推翻了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1918年:萨摩亚发生瘟疫,7542人死亡,该国损失了20%的人口。 192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省瑞金市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1931年: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通社”)成立。 1933年:菲奥雷洛·拉瓜迪亚当选第99任纽约市市长。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晋察冀八路军与日军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发生战斗,日军900人伤亡,此即黃土嶺戰鬥,亦称涞源战役。 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馬海峽吊橋第一代桥倒塌。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阅兵仪式,苏军列队通过克里姆林宫后直接开往前线 194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1948年:北京育英学校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建立。 1954年:美国将一战停战日改为退伍军人节。 1972年:尼克松连任美国总统。 1973年:。 1973年:美國國會推翻總統理查·尼克森的否決,通過戰爭權力決議,規定美國在海外用兵必須經過國會同意。 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政变,一支武装分子将被软禁的陆军参谋长齊亞·拉赫曼解救出来。 1984年:中国法学家倪征𣋉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1987年:突尼斯总理本·阿里宣布布尔吉巴因「健康原因」不适合再继续出任突尼斯总统,并宣布由他接任总统一职。 1987年:新加坡地鐵南北線楊厝港地鐵站至大巴窯地鐵站段正式通車營運,為新加坡地鐵首條通車路線。 1989年:英國查理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訪問香港,並為香港文化中心揭幕。 1989年:戴維·丁金斯成为首位非裔纽约市市长。 1990年:瑪麗·羅賓遜成为首位女性爱尔兰总统。 1991年:由於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洛杉磯湖人球員魔術強森宣布自NBA退役。 1992年:中華民國宣告金門、馬祖、東沙及南沙地區臨時戒嚴措施解嚴,取消戰地政務。 1993年: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维护工作初见成效,比萨斜塔停止了长达800年的缓慢倾斜趋势。 1996年:美国火星探测器“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2000年:乔治·W·布什当选成为第43任美国总统,但因佛羅里達州的選舉计票爭議,直到12月12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重新计票方確认選舉结果。 2000年: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成为美国参议院议员,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公职的美国第一夫人,于2001年1月3至20日同时担任參议员及第一夫人。 21世紀 2001年: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政权崩溃。 2004年:伊拉克临时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由美军前往费卢杰平定当地的叛乱。 2007年:芬兰图苏拉当地的高中校园发生枪击事件,凶手在枪杀8人之后自杀身亡。 2010年:缅甸在两年前通过新宪法后进行首次选举。 2015年:海峽兩岸分治之後的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 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浙江省乌镇举行。 2020年: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宣布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 出生 前13年:景行天皇,日本天皇(130年逝世) 630年:君士坦斯二世,東羅馬帝國皇帝(668年逝世) 1186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第2代蒙古大汗,追尊元太宗(1241年逝世) 1317年:谢苗一世,莫斯科大公(1353年逝世) 1711年:劉綸,清朝政治人物(1773年逝世) 1728年:詹姆斯·庫克,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和製圖師(1779年逝世) 1832年:安德鲁·迪克森·怀特,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校長、摩門教事物收藏家(1918年逝世) 1838年: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法國象徵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Android」一詞創用者(1889年逝世) 1867年: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及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4年逝世) 1878年:莉澤·邁特納,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学家(1968年逝世) 1879年:列夫·托洛茨基,蘇聯紅軍之父、布爾什維克黨、第四國際領袖(1940年逝世) 1888年:錢德拉塞卡拉·拉曼,英屬印度物理学家,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1899年:難波大助,日本學生、共產主義者、革命家(1924年逝世) 1903年:康拉德·洛伦兹,奧地利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1989年逝世) 1903年:陸小曼,中國近代女畫家,徐志摩第二任妻子(1965年逝世) 1905年:D·F·蘭杜,英國商人、怡和洋行大班、香港兩局議員(1970年逝世) 1913年:阿爾貝·-{zh-cn:加缪; zh-tw:卡繆;zh-hk:卡繆}-,法國小說家、哲學学家、戲劇家、評論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0年逝世) 1915年:陳辛仁,中國外交家(2005年逝世) 1918年:葛培理,美國基督教福音佈道家(2018年逝世) 1920年:徐光憲,中國物理化學家(2015年逝世) 1924年:任继周,中國草地农业科学家 1926年:-{zh-hans:琼·萨瑟兰;zh-hk:鍾·修打蘭;zh-tw:瓊·蘇莎蘭;}-,澳洲歌劇女高音,被譽為「世紀最佳嗓音」(2010年逝世) 1927年:蒙民偉,香港商人(2010年逝世) 1927年:山内溥,日本企業家,任天堂前總裁(2013年逝世) 1927年:萬哲先,中國數學家。(2023年逝世) 1929年:埃里克·坎德爾,奧地利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1936年:鄭振瑤,中國女演員(2023年逝世) 1942年:珍·詩琳普頓,英國超級名模 1942年:湯姆·彼得斯,美國管理學家,被稱為「商界教宗」 1943年:琼尼·米歇爾,加拿大音樂家、作詞者、畫家 1943年:迈克爾·斯彭斯,美國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44年:路易吉·里瓦,義大利前足球運動員 1947年:福本豐,日本職棒盜壘王 1947年:林明達,華裔泰國經理媒體集團董事長 1950年:琳賽·鄧肯,蘇格蘭舞台、電視、電影演員 1952年:大衛·霍威爾·彼得雷烏斯,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1952年:莫迪博·西迪貝,馬里政治人物,前任馬里總理 1954年:海岩,中國作家、编剧編劇 1954年:卡茂爾·哈桑,印度男演員员 1956年:李天柱,台灣男演員 1958年:王立誠,臺灣旅日棋士 1959年:亞历山德拉·吉馬良斯,巴西裔哥斯大黎加足球教練 1961年:奧蘭多·梅卡度,波多黎各棒球員、教練 1963年:鄧建明,香港組组合太極樂隊成員 1963年:约翰·巴恩斯,牙買加裔英格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64年:李南星,新加坡男藝人 1967年:焦恩俊,台灣男演員 1967年:伊集院光,日本搞笑藝人 1967年:大衛·庫塔,法國裔英國DJ 1969年:蘇姿丰,台裔美國人企業家,現任超微半導體(AMD)的CEO暨總裁 1969年:埃萊娜·格里莫,猶太裔法國女鋼琴家 1970年:摩根·史柏路克,美國獨立製片導演、電影劇本作家,以《麥胖報告》聞名
1933年:菲奥雷洛·拉瓜迪亚当选第99任纽约市市长。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晋察冀八路军与日军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发生战斗,日军900人伤亡,此即黃土嶺戰鬥,亦称涞源战役。 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馬海峽吊橋第一代桥倒塌。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阅兵仪式,苏军列队通过克里姆林宫后直接开往前线 1944年: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1948年:北京育英学校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建立。 1954年:美国将一战停战日改为退伍军人节。 1972年:尼克松连任美国总统。 1973年:。 1973年:美國國會推翻總統理查·尼克森的否決,通過戰爭權力決議,規定美國在海外用兵必須經過國會同意。 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政变,一支武装分子将被软禁的陆军参谋长齊亞·拉赫曼解救出来。 1984年:中国法学家倪征𣋉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1987年:突尼斯总理本·阿里宣布布尔吉巴因「健康原因」不适合再继续出任突尼斯总统,并宣布由他接任总统一职。 1987年:新加坡地鐵南北線楊厝港地鐵站至大巴窯地鐵站段正式通車營運,為新加坡地鐵首條通車路線。 1989年:英國查理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訪問香港,並為香港文化中心揭幕。 1989年:戴維·丁金斯成为首位非裔纽约市市长。 1990年:瑪麗·羅賓遜成为首位女性爱尔兰总统。 1991年:由於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洛杉磯湖人球員魔術強森宣布自NBA退役。 1992年:中華民國宣告金門、馬祖、東沙及南沙地區臨時戒嚴措施解嚴,取消戰地政務。 1993年: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维护工作初见成效,比萨斜塔停止了长达800年的缓慢倾斜趋势。 1996年:美国火星探测器“火星全球探勘者號”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2000年:乔治·W·布什当选成为第43任美国总统,但因佛羅里達州的選舉计票爭議,直到12月12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重新计票方確认選舉结果。 2000年: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成为美国参议院议员,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公职的美国第一夫人,于2001年1月3至20日同时担任參议员及第一夫人。 21世紀 2001年:阿富汗战争,塔利班政权崩溃。 2004年:伊拉克临时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由美军前往费卢杰平定当地的叛乱。 2007年:芬兰图苏拉当地的高中校园发生枪击事件,凶手在枪杀8人之后自杀身亡。 2010年:缅甸在两年前通过新宪法后进行首次选举。 2015年:海峽兩岸分治之後的首次兩岸領導人會面。 2018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浙江省乌镇举行。 2020年: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宣布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胜利,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 出生 前13年:景行天皇,日本天皇(130年逝世) 630年:君士坦斯二世,東羅馬帝國皇帝(668年逝世) 1186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第2代蒙古大汗,追尊元太宗(1241年逝世) 1317年:谢苗一世,莫斯科大公(1353年逝世) 1711年:劉綸,清朝政治人物(1773年逝世) 1728年:詹姆斯·庫克,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和製圖師(1779年逝世) 1832年:安德鲁·迪克森·怀特,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校長、摩門教事物收藏家(1918年逝世) 1838年: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法國象徵主義作家、詩人、劇作家,「Android」一詞創用者(1889年逝世) 1867年: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及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934年逝世) 1878年:莉澤·邁特納,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学家(1968年逝世) 1879年:列夫·托洛茨基,蘇聯紅軍之父、布爾什維克黨、第四國際領袖(1940年逝世) 1888年:錢德拉塞卡拉·拉曼,英屬印度物理学家,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70年逝世) 1899年:難波大助,日本學生、共產主義者、革命家(1924年逝世) 1903年:康拉德·洛伦兹,奧地利動物學家、鳥類學家、動物心理學家(1989年逝世) 1903年:陸小曼,中國近代女畫家,徐志摩第二任妻子(1965年逝世) 1905年:D·F·蘭杜,英國商人、怡和洋行大班、香港兩局議員(1970年逝世) 1913年:阿爾貝·-{zh-cn:加缪; zh-tw:卡繆;zh-hk:卡繆}-,法國小說家、哲學学家、戲劇家、評論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0年逝世) 1915年:陳辛仁,中國外交家(2005年逝世) 1918年:葛培理,美國基督教福音佈道家(2018年逝世) 1920年:徐光憲,中國物理化學家(2015年逝世) 1924年:任继周,中國草地农业科学家 1926年:-{zh-hans:琼·萨瑟兰;zh-hk:鍾·修打蘭;zh-tw:瓊·蘇莎蘭;}-,澳洲歌劇女高音,被譽為「世紀最佳嗓音」(2010年逝世) 1927年:蒙民偉,香港商人(2010年逝世) 1927年:山内溥,日本企業家,任天堂前總裁(2013年逝世) 1927年:萬哲先,中國數學家。(2023年逝世) 1929年:埃里克·坎德爾,奧地利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1936年:鄭振瑤,中國女演員(2023年逝世) 1942年:珍·詩琳普頓,英國超級名模 1942年:湯姆·彼得斯,美國管理學家,被稱為「商界教宗」 1943年:琼尼·米歇爾,加拿大音樂家、作詞者、畫家 1943年:迈克爾·斯彭斯,美國經濟學家,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44年:路易吉·里瓦,義大利前足球運動員 1947年:福本豐,日本職棒盜壘王 1947年:林明達,華裔泰國經理媒體集團董事長 1950年:琳賽·鄧肯,蘇格蘭舞台、電視、電影演員 1952年:大衛·霍威爾·彼得雷烏斯,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1952年:莫迪博·西迪貝,馬里政治人物,前任馬里總理 1954年:海岩,中國作家、编剧編劇 1954年:卡茂爾·哈桑,印度男演員员 1956年:李天柱,台灣男演員 1958年:王立誠,臺灣旅日棋士 1959年:亞历山德拉·吉馬良斯,巴西裔哥斯大黎加足球教練 1961年:奧蘭多·梅卡度,波多黎各棒球員、教練 1963年:鄧建明,香港組组合太極樂隊成員 1963年:约翰·巴恩斯,牙買加裔英格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64年:李南星,新加坡男藝人 1967年:焦恩俊,台灣男演員 1967年:伊集院光,日本搞笑藝人 1967年:大衛·庫塔,法國裔英國DJ 1969年:蘇姿丰,台裔美國人企業家,現任超微半導體(AMD)的CEO暨總裁 1969年:埃萊娜·格里莫,猶太裔法國女鋼琴家 1970年:摩根·史柏路克,美國獨立製片導演、電影劇本作家,以《麥胖報告》聞名 1970年:馬克·羅塞特,瑞士職業網球運動員 1972年:黃立成,台灣歌手 1973年:金侖珍,韓國裔美國女演員 1973年:馬田·巴勒莫,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74年:呂秉權,香港新聞從業員 1974年:基斯頓·高美斯,阿根廷足球運動員 1975年:田海蓉,中國演員员 1976年:李宗翰,中國男演員 1976年:常昊,中國九段職業圍棋手 1976年:馬克·菲利普西斯,澳洲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5年:卡爾-安東尼·唐斯,美國籃球運動員 1996年:楊梓鑫,台灣男子偶像團體C.T.O成員 1999年:富田美憂,日本女性聲優 2000年:賢真,韓國女子偶像團體本月少女成員 2002年:沈載倫,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逝世 前165年:玛他提亚,犹太独立运动领头人(出生年份不详) 551年:萧纲,南朝梁国皇帝(年出生) 655年:彭达,麦西亚王国国王(出生年份不详) 1028年:君士坦丁八世,拜占庭皇帝(960年出生) 1136年:利奧波德三世,奥地利藩侯(1073年出生) 1280年: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神圣罗马帝国神学家(1193年出生) 1579年:费伦茨·大卫,匈牙利宗教改革家(1510年出生) 1594年:马丁·弗罗比舍,英格兰探险家(1535年出生) 1630年:约翰内斯·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1571年出生) 1670年:约翰·夸美纽斯,摩拉维亚弟兄会主教(1592年出生) 1706年:仓央嘉措,第六代达赖喇嘛(1683年出生) 1787年:克里斯托夫·格鲁克,德国作曲家(1714年出生) 1832年:讓-巴蒂斯特·賽伊,法国经济学家(1767年出生) 1853年:瑪麗亞二世,葡萄牙女王(1819年出生) 1908年:慈禧太后,咸丰帝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太后(1835年出生) 1916年:亨利克·显克微支,波兰作家,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46年出生) 1924年:難波大助,日本學生、共產主義者、革命家(1899年出生) 1939年:-{zh-cn: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zh-tw:弗蘭克·詹森·古德諾}-,美國教育家、法學家(1859年出生) 1949年:南度藍姆·高德西,印度激進民族主義者,刺殺聖雄甘地的刺客(1910年出生) 1970年:王进喜,中国钻井工人(1923年出生) 1971年:魯道夫·阿貝爾,蘇聯知名間諜(1903年出生) 1983年:何才,千里達及托巴哥公務員、政治家,獨立後首任總督(1905年出生) 2002年:孫基禎,朝鮮日治時期男子馬拉松運動員(1912年出生) 2003年:林同炎,中國桥梁大师(1912年出生) 2005年:任仲夷,中国政治家(1914年出生) 2006年:荣高棠,中國體育界元老(1912年出生) 2007年:梁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1946年出生) 2011年:王偉,香港演員(1939年出生) 2013年:格拉夫科斯·克萊里季斯,賽普勒斯共和國第4任總統(1919年出生) 2014年:呂西安·克雷爾格,法国摄影艺术家(1934年出生) 2015年:赫伯特·斯卡夫,美国经济学家(1930年出生) 2017年:利尔·皮普,美国饶舌歌手(1996年出生) 2018年:若列斯·亞歷山德羅維奇·梅德韋傑夫,俄羅斯農學家、生物學家、歷史學家、蘇聯持不同政見者(1925年出生) 2019年:傅正义,中国影视剪辑师(1925年出生) 2021年:胡里奥·卢戈,多明尼加職棒大聯盟游擊手(1975年出生) 2022年:金鐵霖,中國音樂家、歌唱家、聲樂教育家(1940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国际被囚作家日 东正教主降生斋期第一天 :国王节 (德语社区):德语社区日 :共和国建立日 :和平节 :七五三節,也常被視作日本兒童節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派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 1976年:《選擇月刊》正式創刊,每本定價1港元。 1983年: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88年: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會議在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闭幕,会议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 1988年:苏联首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 1990年: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被终结,保加利亞共和國成立。 1999年:中国和美國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21世紀 2002年: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2003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冠军。 2005年:日皇明仁長女紀宮清子出嫁,放棄皇族身分。 2006年:日本北海道以北的俄屬千島群島海域發生芮氏規模8.1強震,日本對周邊區域發佈海嘯警報及注意報。 2006年: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全球开播。 2008年:中国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建设工地发生大规模坍塌事故,造成21人死亡。 2010年:中国上海胶州路718号胶州教师公寓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8人遇难。 2011年: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在重庆南山丽景度假酒店离奇死亡,成为薄熙来案的导火索。 2012年:經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之中央政治局常委選舉後,習近平接替胡錦濤當選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 2016年:因在宣誓就职时加入誓词规定外的内容,梁頌恆和游蕙禎被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 2016年:佳士得拍賣達文西的《救世主》,最終以4.5億美元售出,創下單一藝術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越南河内签订。 2022年: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世界人口已突破80億。 出生 241年:曹髦,曹魏第四代皇帝(260年逝世) 1316年:约翰一世,名義上的法國、納瓦拉國王(1316年逝世) 1397年:尼各老五世,羅馬主教教宗(1455年逝世) 1498年:奥地利的艾蕾诺尔,法國王后(1558年逝世) 1559年:阿尔布雷希特七世,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首席大公、布拉班特公爵、低地國家總督和至高無上的統治者(1621年逝世) 1708年:威廉·皮特,英國政治人物,曾任英國首相(1778年逝世) 1738年:威廉·赫歇爾,德裔英國天文學家、音樂家,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1822年逝世) 1784年:热罗姆·波拿巴,威斯特法倫王國國王(1860年逝世) 1793年:米歇尔·沙勒,法國数學家(1880年逝世) 1852年:陶菲克帕夏,埃及統治者(1892年逝世) 1862年:格哈特·霍普特曼,德國劇作家、詩人,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6年逝世) 1870年:哈里·科爾多,英屬印度陸軍軍官(1943年逝世) 1874年:奧古斯特·克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生理學系教授,1920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1949年逝世) 1882年:费利克斯·弗蘭克福特,奧地利猶太裔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965年逝世) 1886年:雷內·格農,法國哲學家、隱微論者(1951年逝世) 1887年:喬治亞·歐姬芙,美國女畫家(1986年逝世) 1891年:埃爾温·隆美爾,德國陸軍元帥,號稱「沙漠之狐」(1944年逝世) 1891年:W·埃夫里尔·哈里曼,美國第48任紐約州州長(1986年逝世) 1895年:歐嘉·尼古拉耶芙娜,俄羅斯帝國末代女大公(1918年逝世) 1905年:阿农齐奥·保罗·曼托瓦尼,義大利裔英國輕音樂家(1980年逝世) 1906年:柯蒂斯·李梅,美國空軍四星上將、參謀長(1990年逝世) 1907年:克劳斯·馮·施道芬堡,納粹德國陸軍上校,暗杀阿道夫·希特勒行動主要執行人之一(1944年逝世) 1912年:李鍝,云峴宫宗主(1945年逝世) 1918年:師昌緒,中國金属學家(2014年逝世) 1922年:維農·德沃夏克,美國氣象學家(2022年逝世) 1927年:查爾斯·E·史波克,美國工程師(2022年逝世) 1929年:爱德華·阿斯納,美國男演員,美國影視演員工會前主席(2021年逝世) 1930年:J·G·巴拉德,英國小說家 (2009年逝世) 1931年:姆瓦伊·齐贝吉,肯亞政治人物,第3任肯亞總統(2022年逝世) 1932年:阿爾文·普蘭丁格,美國基督教哲學家 1934年:馬丁·班格曼,德國政治人物(2022年逝世) 1935年:馬哈茂德·阿巴斯,巴勒斯坦政治人物,現任巴勒斯坦國總統 1937年:耶佛·哥圖,美國演員(2021年逝世) 1942年: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阿根廷、以色列、西班牙三重國籍鋼琴家、指揮家 1946年:陳婉嫻,香港政界人物 1947年:比尔·理查森,美國政治人物,第30任新墨西哥州州長 1947年:朴勝泰,韓國女演員 1952年:瑪莉哈·洛迪,巴基斯坦外交官 1954年:趙雅芝,香港女演員 1954年: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波蘭共和國總統 1956年:黃坤明,中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會書記 1956年:李世宏,中國京劇演員 1956年:史蒂芬·巴爾默,美國商人,前微軟公司執行長 1958年:姜育恆,韓國-台灣男歌手 1958年:几米,台灣画家 1958年:谷開來,中國北京開來律師事務所、昂道律師事務所前主任 1960年:苏珊娜·罗莎,德國演員(2012年逝世) 1967年:楊羚,香港演員 1967年:何寶生,香港演員 1967年:法蘭索瓦·奧桑,法國導演及編劇 1967年:古斯塔沃·普耶,烏拉圭足球運動員 1969年:張崇基,香港歌手 1970年:柏特歷·麥保馬,喀麥隆足球運動員 1971年:傑·哈林頓,美國男演員 1972年:吳寶珠,越南數學家 1972年:約翰·李·米勒,英國男演員 1974年:因格麗達·希莫尼特,立陶宛經濟學者、政治人物,現任立陶宛總理 1974年:吉米·戈麥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眾議院議員 1976年:張潔蓮,香港女演員 1977年:彼得·菲利浦斯,英國女王伊利莎伯二世皇孫 1979年:洪天照,台灣武打演員 1979年:趙小僑,台灣女演員、歌手 1979年:沈凌,中國主持人 1979年:荷西美,西班牙足球運動員 1979年:布雷特·兰开斯特,澳洲男子自行車運動員 1980年:王秀琳,香港女歌手 1980年:徐佳琪,台灣藝人
这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参与对话的是支持他的两个朋友,沙格列陀和萨尔维阿蒂,与一个亚里士多德观点支持者辛普利邱,对话分为四天。伽利略想要用这种对话形式使他的著作能拥有广大的读者,从而能有效地否定掉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和宇宙论。 本书的第一天就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的组成和性质完全不同于地球的学说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伽利略还进一步驳斥了那种古代传流下来的见解,即不变是高贵和完善的标志。他提出了一个后来变得很重要的见解,即运动并不是一种变化,它并不导致生长或毁灭,那是“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简单移动,即不消灭什么,也不产生什么新东西”。这样一种见解后来就成了力学哲学的一部分,即认为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既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也没有旧的东西消失,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只是物体的机械动作和它们动量的交换。 在为哥白尼体系辩护的论证中,伽利略着重回答了那种根据常识的力学反对意见。他重复了哥白尼对这些反对意见的答复。他提供一种新的连贯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同样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的见解。在《对话》的第三卷中,他承认为这两种见解辩护各自提出的论据,差不多同样确切,但是他认为他在第四卷中讨论的潮汐学说,可以为哥白尼体系提供十足的证据。但是谈他的理论要求一天有一次潮汐,而不是如人们所观察到的两次。还有,这种理论和他的惯性原理也是矛盾的,因为根据惯性原理,地球上的物体应当参与地球的运动。 因此有人认为,伽利略并没有能够最后确立哥白尼的学说,虽则他给予这个学说以有力的支持。他的这部书所针对的读者要比专业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广得多。首先它是用意大利土语写成的,并采用日常谈话的对话体,而且论证删繁就简,通俗易懂。他只讨论两种世界体系,即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而把一些大同小异的体系则略而不谈。还有,他对朋友-{zh-hans:开普勒; zh-hant:克卜勒;}-的体系也不加评述,虽然这个体系把哥白尼的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为专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强有力证据,不过对一般读者也许不大适合。他的这部著作更像是一部通俗读物。
这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参与对话的是支持他的两个朋友,沙格列陀和萨尔维阿蒂,与一个亚里士多德观点支持者辛普利邱,对话分为四天。伽利略想要用这种对话形式使他的著作能拥有广大的读者,从而能有效地否定掉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和宇宙论。 本书的第一天就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的组成和性质完全不同于地球的学说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伽利略还进一步驳斥了那种古代传流下来的见解,即不变是高贵和完善的标志。他提出了一个后来变得很重要的见解,即运动并不是一种变化,它并不导致生长或毁灭,那是“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简单移动,即不消灭什么,也不产生什么新东西”。这样一种见解后来就成了力学哲学的一部分,即认为宇宙和宇宙中的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既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也没有旧的东西消失,自然界的一切过程只是物体的机械动作和它们动量的交换。 在为哥白尼体系辩护的论证中,伽利略着重回答了那种根据常识的力学反对意见。他重复了哥白尼对这些反对意见的答复。他提供一种新的连贯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同样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的见解。在《对话》的第三卷中,他承认为这两种见解辩护各自提出的论据,差不多同样确切,但是他认为他在第四卷中讨论的潮汐学说,可以为哥白尼体系提供十足的证据。但是谈他的理论要求一天有一次潮汐,而不是如人们所观察到的两次。还有,这种理论和他的惯性原理也是矛盾的,因为根据惯性原理,地球上的物体应当参与地球的运动。 因此有人认为,伽利略并没有能够最后确立哥白尼的学说,虽则他给予这个学说以有力的支持。他的这部书所针对的读者要比专业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广得多。首先它是用意大利土语写成的,并采用日常谈话的对话体,而且论证删繁就简,通俗易懂。他只讨论两种世界体系,即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而把一些大同小异的体系则略而不谈。还有,他对朋友-{zh-hans:开普勒; zh-hant:克卜勒;}-的体系也不加评述,虽然这个体系把哥白尼的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为专业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强有力证据,不过对一般读者也许不大适合。他的这部著作更像是一部通俗读物。 在1633年伽利略又被押到罗马宗教法庭受审,虽则他这部书已经得到佛罗伦萨的当地宗教法官的批准。他被逼得表示和哥白尼假说决裂,但是这一次他却判了宣传异端之罪,从此就被居留在佛罗伦萨附近一所村舍里度过他一生中的最后九年。他的著作也被列入禁書目錄中,直到1853年才被解除。 评价 在这本书中,除第四天讨论潮汐问题的基本观点有错外,前三天的主要论点都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所证明。书中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哥白尼日心说和托勒密地心说的各种分歧,并用作者的许多新发现和力学研究新成果论证了哥白尼体系的正确和托勒密体系的谬误。
洪金寶憶述因誤會而與李小龍切磋的過程。李小龍回港參觀洪金寶拍片時,洪金寶曾邀請他出手見識看看,當洪一起腳時,李小龍的腳已經在洪金寶面前。 五十年代後期,香港衛生環境不太好,衛生局為了防止市民胡亂棄置老鼠的屍體而引起鼠疫,便在馬路邊的電燈柱,離地面約一米高的位置掛一個小木箱,供市民放置死老鼠。李小龍就讀的聖芳濟書院附近老鼠箱比較多。李小龍每天放學由詩歌街步行到旺角,到黃淳樑師兄家中練拳,就會在途中邊行邊練拳,見一個老鼠箱就打一拳,久而久之那段路上幾十個老鼠箱全都被李小龍打爛了。衛生局便把爛了的老鼠箱換掉,但不到兩天新的老鼠箱又被李小龍打破。黃淳樑得知此事後跟小龍說:「別再打爛老鼠箱!如果再發現有老鼠箱被你打爛,我就通知旺角道街坊,把找到的老鼠屍體送到你家,等你自行處理。」之後,衛生局在新的老鼠箱貼上「破壞政府公物者,罰款二十元」的標貼。小龍見到告示後,再也不敢打老鼠箱了,轉而打鐵做的電燈柱。 李小龍的姊姊李秋源早前在一個李小龍相展上表示,弟弟一直不懂踏單車,亦不會游泳,以前李小龍跟家人去游泳時會惡作劇地被姊姊把他的頭按進水裏。 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透露,李小龍的弱點是最怕蟑螂,他指:以前在家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從他的房裏傳出「啊!」的尖叫,我們跑過去,他已經跳到了桌子上,再一看,地上有一隻蟑螂。這是他的恐懼,每次見到蟑螂,他都會這樣反應。真不可思議。之後他還把蟑螂串成珠子戴在身上,克服恐懼感。 有一次李小龍偕同影圈人物前往尖沙咀旅遊區一家酒吧小飲,當時男女客人對小龍反應不一,有一沾風采為榮,故意三番兩次走近李小龍所坐之檯。但有幾名孔武有力之人,卻不折服有意挑戰,一試是否為真功夫。由於在美國,李小龍已有此種經驗,對挑戰者一概不理,但在此種情形下,挑戰者一定愈發囂張,他與友人幾乎是無法閒談,因此友人勸李小龍略作表演。李小龍在無可奈何下,向侍者拿一罐未開罐頭放在桌面上,李小龍以食指作一伸指距離,突然發勁,曲指一伸竟然插入鐵罐內,而指絲毫無損,李小龍略拖小技,「指插穿鐵罐」果然技驚四座,使憤憤不平者亦折服,從此便可安寧小飲,不再被騷擾。 伟大的美国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曾评价李小龙截拳道武术格斗理念超越了属于他的时代,大有英雄相惜之意, 实际上李小龙生前观看过阿里大量比赛录像学习效仿阿里的灵活蝴蝶步伐 作品 電影 電視劇 紀念 1995年正值李小龍55歲冥壽,亞洲電視製作《精武門》電視版。 2001年,香港嘻哈團體大懶堂製作嘻哈音樂1127一曲,這歌名的數字其實是李小龍的誕辰,用嘻哈音樂來致敬李小龍。收錄在《LMFAMIGLIA》專輯中。 2001年,台灣男歌手周杰倫創作歌曲《雙節棍》致敬與紀念李小龍,此歌曲收錄在其創作專輯《范特西》中。 2005年11月27日,一尊高2米,按照電影《龍爭虎鬥》造型的李小龍銅像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以紀念李小龍65歲冥壽。 全球最大的李小龍紀念館於2008年11月9日在其祖籍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鎮開幕,總用地面積3.7萬平方米,分為紀念館、演藝廣場、雕塑廣場等。 台灣郵局於2011年1月6日代售推出李小龍70週年典藏組,限量紀念發行。 「武‧藝‧人生──李小龍」:於2013年7月20日(即李小龍逝世40周年當日)揭幕,為期13年至2026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其逾600件文物,包括戲服、親筆繪圖和筆記等。展覽場地總面積達850平方米,設立有多組特別建置,包括布置了李小龍5齣經典武術電影的重要場景、模擬李小龍的健身室及書室。展覽亦特設了收藏家系列,定期更換和展出來自不同收藏家借出的珍藏。 2013年7月20日正值李小龍四十周年忌辰,亞洲電視《星動亞洲》特别節目《傳奇40年 - 李小龍》-李小龍逝世四十周年紀念特輯,於亞洲電視及YouTube全球同步直播。 2013年11月27日李小龍73歲冥壽,香港團體發起《全球簽署興建李小龍紀念館活動記者招待會》,吳思遠、米雪、元華、冼灝英、韋然、方文,以及獲李小龍遺孀認可的「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主席陸地等名人一起聯署支持在香港興建李小龍紀念館。 香港有機會在大磡村建立李小龍紀念館,2014年5月底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規劃署及房屋署等多個政府部門會面后引述官員稱會在大磡村預留地方興建李小龍館和電影資料館九龍分館,配合包括已故著名影星喬宏故居的「大磡村三寶」等三幢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打造成電影文化旅遊點。 2020年11月23日起,九巴一輛富豪B8L巴士(WF6188/V6B71)被披上全車身廣告,以紀念李小龍誕辰80週年。其後(VD5513/AVBWU715)、(LY6518/ATE232)及(WW4116/E6X133)亦披上相關廣告。 文化描寫 因為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武術特色,有許多作品以李小龍為人物原形。 漫畫 《李小龍》:香港漫畫家上官小寶的同名武俠漫畫,於1970年出版。 《北斗之拳》:日本格鬥漫畫,主角拳四郎的很多地方都是模仿李小龍,如格鬥時的吼聲,還有他使用的武器(雙節棍)等。 《抓狂一族》:日本搞笑漫畫,主角之一春捲龍以李小龍為藍本。 《通靈王》:日本少年漫畫,配角之一李白龍以李小龍為藍本,及其師父沙問,與李小龍師父葉問相差一字。但漫畫中的死因為槍殺。 《庫洛魔法使》:1996年至2000年連載的少女漫畫及電視劇,劇中有位香港出生的男主角「李小狼」,被指其出身和名字皆與李小龍有淵源。 《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除了外表跟李小龍極相似外,其出生日期跟李小龍乃同一日,而且只使用體術。 《死神》:反派組織十刃中的一員「少龍」有中國風外型。 《遊戲王》:主角武藤遊戲的偶像是李小龍,而其中一回以格鬥遊戲為主題的故事也出現外表類似李小龍的反派角色。 《尚氣》:漫威漫畫中的中國功夫英雄,其設計初期以李小龍為藍本。 《猛龍頑馱無》:(李小龍+九龍高達)被喻為「影舞亂夢武尊」、「集白龍的仁德、青龍的怪力、赤龍的智略於一身」, 出身「黑虎流」, 霸龍頑馱無師弟。開創獨門派別「猛龍門」。黑刃丸師父。曾以「獨孤求敗」身份活躍。 《馬少飛隨心畫冊》:香港插畫家馬少飛所繪,描繪李小龍栩栩如生。 動畫 《封神榜》:1975年作品,台灣第一部卡通長片,台灣中華卡通製作。其中二郎神楊戩的造型根據李小龍的形象而設計。 《七彩卡通老夫子》:1981年作品。李小龍在片裡面擔任主角老夫子的師父,最終得到武術大賽的冠軍。 《星际牛仔》:1998年作品。斯皮格尔格斗技术与体型酷似李小龙,且同样具有华人世界背景。 《武之夢》:2014年作品,中國製作的網路動畫短片,動畫製作者李晉,歷時三年多的製作時間,內容為李小龍對打甄子丹,意旨向電影及武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遊戲 《雙截龍系列》:由於日本Technōs Japan開發群是李小龍的影迷,所以在設定上可見到李小龍與截拳道的影子。例如兩位主角分別叫作「李比利」(Billy Lee)與「李吉米」(Jimmy Lee),而李小龍英文名為「Bruce Lee」。 《World Heroes》系列:日本AD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其中一名角色金龍,无论相貌动作还是功夫都与李小龙无異。 《Big Bang Beat》:日本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高中生堀田大悟,出招時的吼叫聲跟李小龍如出一轍。 《街頭霸王》系列:日本卡普空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來自香港的格鬥家飛龍,其樣貌幾乎與李小龍一致。 《餓狼傳說》系列:日本SN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以雙截棍及腿為招式的香港警察 Hon-Fu 韓虎,其原型為李小龍及香港電影警察故事中的成龍,來參考角色設定。 《Bruce Lee》:索尼爱立信上的一款3D手机游戏。 《铁拳》:日本南梦宫的一款3D格斗游戏,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厨师出生的格斗家Marshall Law,出招时的吼叫声和穿着的衣服都跟李小龍如出一辙。 《真人快打》系列:美國遊戲廠商Midway的一款格斗游戏,故事大綱與《龍爭虎鬥》一片結構相似。男主角Liu Kang的設定以李小龍為基礎。 《龍之追尋》(Bruce Lee: Quest of the Dragon):美國遊戲,遊戲平台為XBOX。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傳奇的回歸》(Bruce Lee: Return of the Legend):美國遊戲,遊戲平台為GBA。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生死格鬥》系列:日本特庫摩知名3D格鬥遊戲,裡面的Jann Lee,跟李小龍神似,從小被人欺負看李小龍電影,而變強,招式也跟李小龍差不多。 《光輝歲月》:香港手機遊戲,配角之一唐龍,以李小龍《猛龍過江》的角色名稱『唐龍』來命名,在《熱血高校》和《獅王爭霸》的關卡出沒,以首領角色出現。 《热血无赖》: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推出的开放世界游戏,该游戏中的“Hai Tien Jumpsuit”和“Shen Zen”套装则在致敬《死亡遊戲》和《精武門》中李小龙的造型。 《英雄聯盟》:角色『李星』其中造型『龍的傳人』在中國龍年過年推出,該造型向李小龍致敬。 《王牌對決》:是一款網路遊戲,裡面可使用稀有英雄,外型極酷似李小龍。 《VR快打》系列:日本SEGA製作,遊戲角色莎拉·布萊恩以及傑克·布萊恩兄妹(國籍美國),兩人都是使用截拳道。向李小龍致敬。 《EA SPORTS UFC》: 美國EA Sports製作,UFC(終極格斗冠軍賽)擂台上可使用李小龍。 《功夫全明星》: 台灣昱泉國際製作,一款以中華功夫為題材的3D手機遊戲,一名遊戲角色比利,角色名以電影死亡遊戲的主角名稱相同,以李小龍為原型。 《超級功夫全明星》:台灣昱泉國際製作,功夫全明星原製作團隊製作的3D手機遊戲,遊戲裡的角色有精武門的陳真,外型如李小龍。 《少林大戰武當》(Shaolin vs Wutang)系列:一款獨立開發的格鬥遊戲。本作武打音效來自電影真實配音,致敬 70、80 年代的經典功夫電影。本遊戲出自一位熱愛功夫片的獨立開發者之手。遊戲能操控會使用截拳道的李小龍造型角色外,也能操控類似武打巨星成龍或是李連杰、甄子丹等角色。 線上大逃殺遊戲《永劫無間(NARAKA: BLADEPOINT)》由 24 Entertainment 開發。與知名武術家李小龍合作活動,遊戲加入近戰武器雙節棍,推出李小龍合作時裝。官方也公開李小龍CG化的遊戲預告影片。 影視 《》:1976年香港電影。何宗道主演,葉準飾演葉問。该片对李小龙的练武秘闻、内心世界、死因之谜等都有全面反映。主演何宗道的演技和身手在片中也发挥到顶峰状态。 《李小龍與我》:1976年香港電影。丁珮自組公司與邵氏合作,丁珮親自演出,李修賢飾演李小龍。 《李三腳威震地獄門》:1977年香港電影。由梁小龍主演。 《肥龍過江》:1978年香港動作喜劇片,由洪金寶導演和動作設計,倪匡編劇。主角阿龍由洪金寶飾演,學習截拳道且愛模仿李小龍。 《》:1981年外片。 《非洲和尚》:1991年作品,已故著名非洲演員歷蘇,電影裡被李小龍附身,來扮演李小龍做武打動作。 《龙在江湖》:1992年亚洲电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由戚其义执导,吴大维主演。 《李小龍傳》:1993年美國傳記電影,由柯恩執導,由李截主演。講述李小龍從年輕時赴美發展並結識妻子琳達,而後回到香港成名,開創截拳道的故事;李截本人主演本片後也開始學習截拳道,並且取得導師資格。 《臭屁王》(又名《蠟筆小小生》):1999年朱延平導演的作品:其中一段由學生阿武(金城武飾)因阿珍而與混混爭執,達叔吳孟達爲幫他遂以催眠大法令阿武回到前世,變成李小龍打敗混混。 《影城大亨》:2000年電視劇,由歐錦棠飾演雷龍,影射李小龍。 《少林足球》:2001年香港電影,周星馳導演。少林隊守門員的四師兄,陳國坤飾演。招式為鬼影擒拿手。造型和形象參考李小龍。 《追殺比爾》:2003年美國動作電影,女主角鄔瑪舒曼殺入日本黑幫的黃黑運動服造型就是參考李小龍的遺作《死亡遊戲》;不過女主角手中的武器是使用武士刀,與李小龍的雙節棍截然不同。 《李小龙传奇》:50集电视连续剧,陈国坤主演,讲述李小龙传奇的一生。2008年由CCTV-1黄金档首播并创收视率新高,不仅取得了平均收视率11.25%,最高收视率14.86%的骄人成绩,还获得了八年来CCTV平均收视、最高收视、最高份额、平均份额四项第一。 《李小龍》:2010年電影,由李治廷主演。內容為在港時期的李小龍的青春歲月。此電影亦是為李小龍誕生70周年致敬。 《葉問》系列:蔣岱言在《葉問2》(2010)中飾演童年李小龍;《葉問3》(2015)及《葉問4》(2019)中則由陳國坤飾演。 《》:2017年美國動作電影,李小龍在舊金山與少林派黃澤民比武的真實事蹟為藍本改編,由伍允龍扮演在美國時期的李小龍。 《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2018年電影,日本武打童星今井龍星在戲外喜歡模仿表演李小龍,在戲裡飾演小武癡,一展武術身手。 《從前,有個好萊塢》:2019年電影,塔倫提諾編導作品。由飾演李小龍。 特攝 《超人力霸王雷歐》:本作超人力霸王雷歐的王牌招式雷歐飛踢是參考李小龍的飛踢而來。而裡面也出現雷歐手持雙節棍與怪獸對打一幕。 《獸拳戰隊激氣連者》:2007年2月18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放映的日本特攝劇集,激獸拳的七名創始者,師承獸拳創始人李小隆一一獣拳創始人,七拳聖和三拳魔的師父,使用激獸犀牛拳。形象原型是李小龍。 《假面騎士Fourze》:2011年9月4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放映的日本特攝劇集,裡面有一位的可以變身為假面騎士Meteor,修行截拳道武術的高中生朔田流星。 廣告 《松下電器Viera 3D電視》的中國內地廣告。 《樺達硬喉糖》廣告。 《芬達》日本版廣告,其中1個版本為老師裝扮成李小龍於電影《龍爭虎鬥》的半裸型態授課。 《联想集团家悅E家用教育電腦》中國內地廣告,其中1幕為老師裝扮成李小龍於電影《死亡遊戲》的黃色緊身服型態教授物理科(然而此廣告有抄襲《芬達》日本版廣告之嫌疑)。。 《真功夫餐厅》商标形象:以中餐蒸品为产品,管理模式学习麦当劳肯德基式的快餐经营,餐厅商标形象采用酷似李小龙招牌动作的剪影形象。2019年,女兒李香凝向中國內地「真功夫」快餐店集團索償,由於該集團使用酷似李小龍形像商標作招徠時間長達15年,被Bruce Lee
李小龍與嘉禾公司合組協和公司,《猛龍過江》是他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村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意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闆(苗可秀饰)剷除當地惡霸。主要的打鬥部分被安排到羅馬鬥獸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遠赴歐洲取景的影片。該片在台灣上映時,創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並榮獲第11屆金馬獎的優等劇情片獎。 《龍爭虎鬥》(1973年) 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合作拍攝,亦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擔任主角,也是他的遺作,從而使李小龍一躍成為世界級國際影星。片中李小龍扮演一個少林寺武功高手,隻身闖入荒島去收服一名少林叛徒,李小龍將角色冷漠嚴峻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深入孤島地下室,與趕來的打手對打,該片打鬥場面及使用武器較多,是系列中最賣座的一部。片中,李小龍展示出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節棍等絕技。 1973年5月10日,李小龍在拍攝本片時曾於戲場內昏迷。 《死亡遊戲》(1973年) 講述一位強者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勇闖七層寶塔,經過一輪惡鬥後到達塔頂,卻只換來一句古老的謁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豈料一語成讖,該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猝逝 1973年5月10日下午5時,李小龍於片場為電影龍爭虎鬥配音時突然嘔吐及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難,情況一度危殆,被送入浸會醫院搶救。2小時後逐漸甦醒,經醫生診斷證實為發高熱及低血壓,事後李小龍對醫生說:「當我在片場突然暈倒後,就甚麼都不知道了。」之後轉到九龍法國醫院,留院一星期後出院,經醫生檢查一切如常,只是並未照X光檢驗腦部,李又再全情投入電影工作。 1973年7月20日下午3時,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到達李小龍位於九龍西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家中洽談拍攝中電影死亡遊戲的事宜。至17時,李小龍與鄒文懷轉到位於九龍塘筆架山道67號碧華閣2樓A3室的台灣女星丁珮家中,商談合作拍攝《死亡遊戲》。19時30至45分左右,鄒文懷原本該與李小龍及丁珮共同到日式「金田中餐廳」與澳洲影星拉辛比晚膳,然而因李感到頭痛,需要休息一會,故此鄒先行赴約。在鄒離開前不久,丁珮將一粒自己平時慣用的止痛藥給李小龍服用,李隨即進入丁珮房間床上躺臥睡眠,並關上房門,丁珮在客廳與鄒交談一會。隨後鄒獨自離開應約,丁則在廳中看電視。約20時30分,丁首次進入房內查看,發現李正在熟睡,接着致電餐廳知會鄒文懷,鄒回應給李多休息一會。約21時,丁第二次入房,這時李仍處熟睡狀態,且無法叫醒,遂第二次撥電告知鄒,此時鄒已接近完成晚飯,並謂會回來查看。21時30至45分,鄒回到丁珮家中,發現李毫無反應,心感不妙,遂致電丁的私人醫生協助。22時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醫生趕到,為李小龍立即檢查,發現他沒有脈搏、心臟停止跳動,毫無生命徵兆,遂於22時30分電召救護車,救護員到場為李小龍施行人工呼吸並用手急救兩分鐘,後轉用氧氣機協助其呼吸,並繼續為他進行心肺復甦法等急救,但沒有效果後立即將李送往醫院。23時送抵伊利沙伯醫院後雖經證實瞳孔放大,對光線毫無反應,心跳、呼吸完全停止,惟仍被搶救一段時間,包括在左胸注射強心針並作心肺復甦法,並為他進行電擊治療、心臟除顫器電擊治療,但情況依然無改善,直至23時38分終由米高醫生宣布死亡及簽發死亡證,正式向外界宣告其死亡,享年32歲,李小龍兄長李忠琛及嘉禾電影負責人鄒文懷趕到醫院了解情況。7月21日0時過後,警員抵達丁珮家中調查,並取走李小龍飲過的杯及服過的藥作進一步化驗。 7月24日10時遺體由醫院運往殯儀館,18時李小龍於大角咀九龍殯儀館通宵設靈,翌日早上10時大殮、12時出殯,靈堂主橫匾為「藝海星沉」、左右兩旁的副橫匾則寫有「哲人其萎」及「典型尚在」,曾經到場致祭的包括苗可秀、李香琴、譚炳文、新馬師曾、沈殿霞及羅維等,附近街道擠滿近3萬名市民,有人甚至冒險爬上大廈外牆懸臂式招牌,希望送別一代武術巨星並作最後致敬,人群中有12人暈倒,在家屬同意後,遺容經電視台轉播並由報章刊載。遺體於7月26日隨飛機空運到美國西雅圖湖景公墓土葬,當1993年3月31日其兒子李國豪於拍攝電影時意外身亡後,亦一同葬於李小龍墓旁。1973年9月3日,李小龍的死因聆訊在荃灣裁判法院開審,經過7天的審理並傳召大量證人後,9月24日3名男性陪審員一致裁定李小龍「死於非命」,死亡原因為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而該種藥物對一般人而言不會產生高度敏感。雖然李生前有服食大麻習慣,驗屍解剖時亦發現胃部有少量大麻,但法庭認為大麻並不會致命。 雖然死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但當化驗報告出來以後,其死因為『對頭痛藥物過敏』,發現他的腦部腫脹和帶有瘀血和動脈瘤。好友羅禮士在1975年確認李小龍的真正死因是從1968年起,他因為舉重意外而脊椎脫位,需要長期服用肌肉鬆弛劑,但是再加上家中助手給他服用的頭痛藥物產生化學作用。 截拳道 李小龍意在破除一些武术旧习,走出一条新路。他认为“截拳功夫”这一名称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于是改名“截拳道”。他对于这个名字依然不满意,因为这一名称依然具有一些限制。 弟子 截拳道的弟子遍佈世界各地,有格魯夫、伊诺山度、严镜海、木村武之、李凱、巴斯蒂罗、黄锦铭、艾伦·乔、蓮達(其妻)、卡里姆·阿布都-賈霸等等。 香港足迹 李小龍襁褓時家族從美返港,居於九龍西油麻地茂林街5號。後來香港淪陷,1941年一家搬遷到彌敦道的218號2樓,該處昔日是一幢西式唐樓,當年他們李家五姊弟就在那裏居住,後來該地點重建成恆豐酒店,對面的彌敦道223號新樂酒店則是李小龍家族每周日家庭聚餐的地方。李小龍早期入學的柯士甸道103號德信小學,校舍保存至今。後來他轉校至喇沙書院,當時喇沙原址被英軍用作軍營,故他就讀時校舍遷至何文田巴富街。另一所是於1956年入讀的大角嘴區聖芳濟書院,1973年曾應邀返該校作校運會頒獎嘉賓。 李小龍主演電影《龍爭虎鬥》取景地點屯門區青山禪院,是少數在港拍戲兼保留至今的場地。 李小龍在1972年入住過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該獨立別墅從一位美籍商人手中购得,當時名為「栖鶴小築」。在李小龍去世後,業主鄒文懷等人以85萬元出售給余彭年,余氏再出租成為计时收费的“時鐘酒店”,名為羅曼酒店,2008年市值計約價值1億港幣。2008年四川地震,余氏打算將包括李小龍故居等五塊地皮出售,部分作為賑災用,在李小龍迷組織及一批電影文化界人士關注之下,最終沒有售出。根據莫沛安記載,葉問葬禮他沒有到,黃淳樑有。小麒麟認為,不是因為門戶問題,而是因為十二月初 他正在拍攝《死亡遊戲》沒有留意此事。忙碌過後,李小龍親自拜會葉準。 影響 李小龍的事業成就對影壇以至文化方面都有影響,他開創了華人進軍荷里活的先河,他將中國武藝帶到西方國家讓外國人認識和學習功夫以及發展出MMA FlGHTING,同時令動作片(或稱「功夫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 李小龍的出現一改華人在外國人眼中剃髮易服的形象,很多西片自此都將華人設定為武術高手出場,使得西方人以為華人都是武術高手。李小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佔有一席位置,是黄柳霜、劉玉玲和成龍以外的4位華人之一;在香港星光大道中更豎立了一座銅像及紀念牌匾。 趣聞 洪金寶憶述因誤會而與李小龍切磋的過程。李小龍回港參觀洪金寶拍片時,洪金寶曾邀請他出手見識看看,當洪一起腳時,李小龍的腳已經在洪金寶面前。 五十年代後期,香港衛生環境不太好,衛生局為了防止市民胡亂棄置老鼠的屍體而引起鼠疫,便在馬路邊的電燈柱,離地面約一米高的位置掛一個小木箱,供市民放置死老鼠。李小龍就讀的聖芳濟書院附近老鼠箱比較多。李小龍每天放學由詩歌街步行到旺角,到黃淳樑師兄家中練拳,就會在途中邊行邊練拳,見一個老鼠箱就打一拳,久而久之那段路上幾十個老鼠箱全都被李小龍打爛了。衛生局便把爛了的老鼠箱換掉,但不到兩天新的老鼠箱又被李小龍打破。黃淳樑得知此事後跟小龍說:「別再打爛老鼠箱!如果再發現有老鼠箱被你打爛,我就通知旺角道街坊,把找到的老鼠屍體送到你家,等你自行處理。」之後,衛生局在新的老鼠箱貼上「破壞政府公物者,罰款二十元」的標貼。小龍見到告示後,再也不敢打老鼠箱了,轉而打鐵做的電燈柱。 李小龍的姊姊李秋源早前在一個李小龍相展上表示,弟弟一直不懂踏單車,亦不會游泳,以前李小龍跟家人去游泳時會惡作劇地被姊姊把他的頭按進水裏。 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透露,李小龍的弱點是最怕蟑螂,他指:以前在家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從他的房裏傳出「啊!」的尖叫,我們跑過去,他已經跳到了桌子上,再一看,地上有一隻蟑螂。這是他的恐懼,每次見到蟑螂,他都會這樣反應。真不可思議。之後他還把蟑螂串成珠子戴在身上,克服恐懼感。 有一次李小龍偕同影圈人物前往尖沙咀旅遊區一家酒吧小飲,當時男女客人對小龍反應不一,有一沾風采為榮,故意三番兩次走近李小龍所坐之檯。但有幾名孔武有力之人,卻不折服有意挑戰,一試是否為真功夫。由於在美國,李小龍已有此種經驗,對挑戰者一概不理,但在此種情形下,挑戰者一定愈發囂張,他與友人幾乎是無法閒談,因此友人勸李小龍略作表演。李小龍在無可奈何下,向侍者拿一罐未開罐頭放在桌面上,李小龍以食指作一伸指距離,突然發勁,曲指一伸竟然插入鐵罐內,而指絲毫無損,李小龍略拖小技,「指插穿鐵罐」果然技驚四座,使憤憤不平者亦折服,從此便可安寧小飲,不再被騷擾。 伟大的美国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曾评价李小龙截拳道武术格斗理念超越了属于他的时代,大有英雄相惜之意, 实际上李小龙生前观看过阿里大量比赛录像学习效仿阿里的灵活蝴蝶步伐 作品 電影 電視劇 紀念 1995年正值李小龍55歲冥壽,亞洲電視製作《精武門》電視版。 2001年,香港嘻哈團體大懶堂製作嘻哈音樂1127一曲,這歌名的數字其實是李小龍的誕辰,用嘻哈音樂來致敬李小龍。收錄在《LMFAMIGLIA》專輯中。 2001年,台灣男歌手周杰倫創作歌曲《雙節棍》致敬與紀念李小龍,此歌曲收錄在其創作專輯《范特西》中。 2005年11月27日,一尊高2米,按照電影《龍爭虎鬥》造型的李小龍銅像在香港星光大道揭幕,以紀念李小龍65歲冥壽。 全球最大的李小龍紀念館於2008年11月9日在其祖籍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鎮開幕,總用地面積3.7萬平方米,分為紀念館、演藝廣場、雕塑廣場等。 台灣郵局於2011年1月6日代售推出李小龍70週年典藏組,限量紀念發行。 「武‧藝‧人生──李小龍」:於2013年7月20日(即李小龍逝世40周年當日)揭幕,為期13年至2026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其逾600件文物,包括戲服、親筆繪圖和筆記等。展覽場地總面積達850平方米,設立有多組特別建置,包括布置了李小龍5齣經典武術電影的重要場景、模擬李小龍的健身室及書室。展覽亦特設了收藏家系列,定期更換和展出來自不同收藏家借出的珍藏。 2013年7月20日正值李小龍四十周年忌辰,亞洲電視《星動亞洲》特别節目《傳奇40年 - 李小龍》-李小龍逝世四十周年紀念特輯,於亞洲電視及YouTube全球同步直播。 2013年11月27日李小龍73歲冥壽,香港團體發起《全球簽署興建李小龍紀念館活動記者招待會》,吳思遠、米雪、元華、冼灝英、韋然、方文,以及獲李小龍遺孀認可的「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主席陸地等名人一起聯署支持在香港興建李小龍紀念館。 香港有機會在大磡村建立李小龍紀念館,2014年5月底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規劃署及房屋署等多個政府部門會面后引述官員稱會在大磡村預留地方興建李小龍館和電影資料館九龍分館,配合包括已故著名影星喬宏故居的「大磡村三寶」等三幢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打造成電影文化旅遊點。 2020年11月23日起,九巴一輛富豪B8L巴士(WF6188/V6B71)被披上全車身廣告,以紀念李小龍誕辰80週年。其後(VD5513/AVBWU715)、(LY6518/ATE232)及(WW4116/E6X133)亦披上相關廣告。 文化描寫 因為鮮明的個人特色和武術特色,有許多作品以李小龍為人物原形。 漫畫 《李小龍》:香港漫畫家上官小寶的同名武俠漫畫,於1970年出版。 《北斗之拳》:日本格鬥漫畫,主角拳四郎的很多地方都是模仿李小龍,如格鬥時的吼聲,還有他使用的武器(雙節棍)等。 《抓狂一族》:日本搞笑漫畫,主角之一春捲龍以李小龍為藍本。 《通靈王》:日本少年漫畫,配角之一李白龍以李小龍為藍本,及其師父沙問,與李小龍師父葉問相差一字。但漫畫中的死因為槍殺。 《庫洛魔法使》:1996年至2000年連載的少女漫畫及電視劇,劇中有位香港出生的男主角「李小狼」,被指其出身和名字皆與李小龍有淵源。 《火影忍者》中的李洛克,除了外表跟李小龍極相似外,其出生日期跟李小龍乃同一日,而且只使用體術。 《死神》:反派組織十刃中的一員「少龍」有中國風外型。 《遊戲王》:主角武藤遊戲的偶像是李小龍,而其中一回以格鬥遊戲為主題的故事也出現外表類似李小龍的反派角色。 《尚氣》:漫威漫畫中的中國功夫英雄,其設計初期以李小龍為藍本。 《猛龍頑馱無》:(李小龍+九龍高達)被喻為「影舞亂夢武尊」、「集白龍的仁德、青龍的怪力、赤龍的智略於一身」, 出身「黑虎流」, 霸龍頑馱無師弟。開創獨門派別「猛龍門」。黑刃丸師父。曾以「獨孤求敗」身份活躍。 《馬少飛隨心畫冊》:香港插畫家馬少飛所繪,描繪李小龍栩栩如生。 動畫 《封神榜》:1975年作品,台灣第一部卡通長片,台灣中華卡通製作。其中二郎神楊戩的造型根據李小龍的形象而設計。 《七彩卡通老夫子》:1981年作品。李小龍在片裡面擔任主角老夫子的師父,最終得到武術大賽的冠軍。 《星际牛仔》:1998年作品。斯皮格尔格斗技术与体型酷似李小龙,且同样具有华人世界背景。 《武之夢》:2014年作品,中國製作的網路動畫短片,動畫製作者李晉,歷時三年多的製作時間,內容為李小龍對打甄子丹,意旨向電影及武術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遊戲 《雙截龍系列》:由於日本Technōs Japan開發群是李小龍的影迷,所以在設定上可見到李小龍與截拳道的影子。例如兩位主角分別叫作「李比利」(Billy Lee)與「李吉米」(Jimmy Lee),而李小龍英文名為「Bruce Lee」。 《World Heroes》系列:日本AD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其中一名角色金龍,无论相貌动作还是功夫都与李小龙无異。 《Big Bang Beat》:日本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高中生堀田大悟,出招時的吼叫聲跟李小龍如出一轍。 《街頭霸王》系列:日本卡普空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來自香港的格鬥家飛龍,其樣貌幾乎與李小龍一致。 《餓狼傳說》系列:日本SNK公司製作的格鬥遊戲,有一位使用截拳道,以雙截棍及腿為招式的香港警察 Hon-Fu 韓虎,其原型為李小龍及香港電影警察故事中的成龍,來參考角色設定。 《Bruce Lee》:索尼爱立信上的一款3D手机游戏。 《铁拳》:日本南梦宫的一款3D格斗游戏,有一位使用截拳道的厨师出生的格斗家Marshall Law,出招时的吼叫声和穿着的衣服都跟李小龍如出一辙。 《真人快打》系列:美國遊戲廠商Midway的一款格斗游戏,故事大綱與《龍爭虎鬥》一片結構相似。男主角Liu Kang的設定以李小龍為基礎。 《龍之追尋》(Bruce Lee: Quest of the Dragon):美國遊戲,遊戲平台為XBOX。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傳奇的回歸》(Bruce Lee: Return of the Legend):美國遊戲,遊戲平台為GBA。遊戲玩家可操作李小龍,是一款動作過關遊戲。 《生死格鬥》系列:日本特庫摩知名3D格鬥遊戲,裡面的Jann Lee,跟李小龍神似,從小被人欺負看李小龍電影,而變強,招式也跟李小龍差不多。 《光輝歲月》:香港手機遊戲,配角之一唐龍,以李小龍《猛龍過江》的角色名稱『唐龍』來命名,在《熱血高校》和《獅王爭霸》的關卡出沒,以首領角色出現。 《热血无赖》: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推出的开放世界游戏,该游戏中的“Hai Tien Jumpsuit”和“Shen Zen”套装则在致敬《死亡遊戲》和《精武門》中李小龙的造型。 《英雄聯盟》:角色『李星』其中造型『龍的傳人』在中國龍年過年推出,該造型向李小龍致敬。
前290年,韩国的城阳君和东周君入秦求和。但秦国此时大举攻韩,城阳君不能返回韩国,被迫出奔至齐国。 参考资料 Y伊 秦国战役 魏国战役 韩国战役
伊阙之战后,秦国趁机想进攻西周国。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想让秦、魏两国重新开战,这样既保全了西周,赵国又可坐观秦、魏两国交战,从中调解取得渔翁之利。西周君又派周足为使者出使秦国,自己亲自前往魏国请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党郡危急为由拒绝援助。西周君在回国途中路过魏国的梁囿,十分喜爱。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并向西周君自荐说不但能得到魏国的援助,还能得到温囿。綦毋恢游说魏昭王指出魏国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将投靠秦国,如此两国合兵进围南阳(太行山以南),将切断韩、魏两国通往上党郡的要道。如果魏王答应派3万人帮助西周驻守边境,并且把温囿以每年120金的价格租给西周君,那么西周便不会投靠秦国。如此既可以保证上党郡的安全,也可以通过租借温囿多获得40金的租金。魏昭王采纳了綦毋恢的建议,派芒卯献出温囿,又答应派兵帮助西周驻守边境。在西周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下,秦国最终未能攻打西周。 魏国 秦国在伊阙之战取胜后,驻留在伊阙,魏昭王被迫派公孙衍割地求和。有人建议魏昭王加封窦屡为关内侯,让他出使赵国割让少量土地贿赂赵国的奉阳君李兑,让李兑从中调停引起秦国内部争执,这样魏国也可以少割土地。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劝说公孙衍不要多割地给秦国,因为如果两国议和成功,魏国就会得到秦国的支持;如果两国议和失败就会重新开战,多割地属于毫无意义之举。 韩国及东周国 前290年,韩国的城阳君和东周君入秦求和。但秦国此时大举攻韩,城阳君不能返回韩国,被迫出奔至齐国。 参考资料 Y伊
伍廷芳祖籍「斗洞伍氏」(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大江镇沙冲村),籍貫廣東新會陳沖鄉現龍村橋頭里,斗洞伍天麟之後,世居新會城郊西墩官來橋,南宋末年名將伍隆起,正是其同宗。道光廿二年六月初二日生於英属马六甲峇都安南,三歲時隨父親回廣州芳村定居,在廣州讀書。十三歲時遭綁架,說服綁匪逃脫。 移居香港與英國 十四歲時在親戚陳藹亭陪同下以伍才之名往香港求學,在聖保羅書院就讀,畢業後於1861年任香港的高等審判庭、地方法院等的翻譯。1860年,伍才與黃勝利用報社廢棄的中文鉛字,一同創辦中國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同時,又協助陳藹亭創辦《香港華字日報》。1864年與牧師何進善的長女成婚。1871年調任港府巡理署譯員。 1874年與妻子自費赴英國留學,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法律,並於1874年入四大訟務律師學院之一的林肯律師學院受大律師培訓,1877年畢業,獲得倫敦大學學院所頒法律博士(LLD)學位,1876年通過大律師資格考試,是英國首位華人大律師,同期同學包括後任英國首相的H·H·阿斯奎斯。伍於1877年1月26日正式成爲大律師。1月23日,拜會駐英公使郭嵩燾,郭氏欲招為己用。 3月乘船離英奔喪,在船上認識候任香港總督軒尼詩。5月18日,香港政府司法机关决定-{准}-许伍才在香港法庭执行律师业务,香港律政司正式宣布:伍才是第一位获准在英国殖民地担任律师的華人。6月22日,郭嵩焘、刘锡鸿联名上书,奏請朝廷委任伍才为驻英使馆三等参赞。李鴻章得知伍回港,派黎兆棠到香港洽談,1877年10月6日,黎兆棠攜伍到天津與李鴻章見面。10月22日,李鴻章與沈葆楨各出黃金三千兩,共六千兩黃金作為伍的年薪。但伍才沒有接受,選擇回香港執業師。1878年12月16日獲港督軒尼詩委任為首名華人太平紳士,1879年,香港律政司返英,軒尼詩提議由伍署理,遭到在港英國人反對,只好作罷。1880年2月19日,港督接受香港各界华人领袖的建議,委任伍為定例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同年他曾署任裁判司。在港期間,他積極支持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因與妻子及妻舅何添投資生意失敗,被迫辭去立法局議員一職。1881年12月20日,在特遣分艦隊「」號服役的英國皇孫艾伯特維克托王子及喬治王子(即後來喬治五世長兄及喬治五世)隨分艦隊訪港,由於艦隊司令海軍中將(Vice-Admiral Earl of Clanwilliam)的拒阻,將伍才等香港縉紳為王室成員籌備的許多歡迎節目省掉。伍才被嘉蘭威廉伯爵數次冷落,決心返回清國發展。 進入政壇 1882年10月底,伍才以伍廷芳之名離港北上,到天津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邀請,任法律顧問,成為李鴻章的幕僚。其間曾參與1885年中法新約、1886年长崎事件、1895年馬關條約等的商議,擔任馬關條約換約全權大臣。亦曾任中國鐵路公司總辦等職,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經政府批准興建使用的鐵路唐胥鐵路。 1896年11月16日,清廷敕封伍廷芳為出使美日秘国大臣,11月27日進宮覲見光緒,光緒恩准伍回新會省親。1897年1月22日,伍省親後回到香港,港督羅便臣熱烈相迎。3月13日與三等參贊張蔭棠等人離開香港,4月24日到達美國華盛頓,5月1日正式就任駐美公使。上任後,不斷為華人爭取利益,抗議排華法案。1899年4月17日離開美國,5月3日到達西班牙馬德里覲見西班牙攝政王太后,遞交國書。8月底返回美國。1901年幫助孔祥熙進入美國。1902年伍廷芳回中國,與沈家本同任法律修訂大臣。之後至1906年期間,擬訂了中國最早的商業法;提出廢除凌遲等酷刑;並按歐美等國辦法起草訴訟法,建議使用陪審團制度。 伍廷芳曾任驻美公使。1905年,當時美國剛剛通過排華法案,墨西哥隨後亦宣布跟隨。當時,伍廷芳曾為了這件事在美國和墨西哥兩國之間不斷遊走,以解決危機。1907年12月,伍廷芳再次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及古巴,1908年2月啟程,經過日本東京,前首相大隈重信設宴款待,後不歡而散,3月7日抵達華盛頓,後來與美國總統罗斯福漸成好友,伍在美國目睹主張推翻清朝和帝制的高漲革命浪潮,又拜訪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邀請其到中國遊玩。1909年5月31日,伍開始南美洲之行,先後到巴拿馬、厄瓜多爾、秘魯慰問華僑,與秘魯簽訂《中秘條約》。8月底回美國,不久又到墨西哥、古巴遞交國書。免職後於1910年3月離開美國經歐洲、新加坡、香港,進京辭職,上《奏请剪发不易服折》,後稱病寓居於上海。 革命至中華民國後 1911年辛亥革命後,伍廷芳支持革命,上《奏请监国赞成共和文》、《致清庆邸书》,于12月的南北議和中代表南方政府,出任民军总代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4月袁世凱掌權後,伍廷芳離職,再寓居上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總統。伍廷芳出任段祺瑞總理政府的外交總長。1917年發生「府院之爭」,伍廷芳反對加入協約國,并提出辞职。5月23日,段祺瑞被黎元洪解除職務後,伍廷芳出任代理國務總理。不久北洋系督军群起独立,枕兵北京郊外,黎元洪求救于张勋,张勋以解散国会、另制宪法为条件,強迫黎元洪接受,但是伍廷芳坚决不肯副署解散国会的命令,请辞代理总理。7月7日,伍廷芳到了上海,此时张勋在北京擁宣统帝复辟,伍向外国使团宣称他仍是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外交事务必須由他办理 ,7月9日,伍廷芳被段祺瑞免职。9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非常国会推选伍廷芳出任军政府的外交总长,派员到上海,邀请他南下广州,可是伍廷芳却讬病推辞,后來,他派兒子伍朝樞到广州出任军政府外交次长。1919年,任廣東省省長及後一路追隨孫中山。1921年孫中山於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伍任外交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廣東省省長;更曾一度任代行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23日病逝廣州。伍廷芳墓1988年遷至广州越秀公园内。 個人生活 伍廷芳之妻子何妙齡,妻舅為何啟爵士,二人為何福堂牧師之子女。伍廷芳與何妙齡育有一子伍朝樞,他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家,曾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曾孫伍浩平為美國聯邦法院第四位華裔法官。 伍才(伍廷芳)=何玫瑰(何妹貴、何妙齡) 伍朝樞=何瑞金(何寶芳,何啟長女) 伍競仁=鄭鏡宇 伍慶培=陳瓊惠(陳策之女) 伍繼先 伍玉仙=章衣萍 章念天 軼事 著名雕塑家李金髮曾為伍廷芳作一雕塑。 信仰言論 據稱伍喜好談論鬼,還會和鬼一起攝影,單獨一人有時會「罵鬼」而驚動旁人。1920年左右伍在上海,還設過一鬼講壇,任人來研究鬼學。外籍人士被其獨特學說所吸引,推伍為「中國式學者的代表」。 率先採用火葬 1922年6月伍在廣州離世,後人按其生前意願,送遺體火化。送至的南石頭火葬場,是清末日本人建立,供日僑而專用,而當地華人時仍多以土葬,伍此選擇可謂開風俗的先河。 評價 胡適讚嘆伍廷芳之外交風範:「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時,全靠他的古怪行為和古怪的議論,壓倒了西洋人的氣焰,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居然能使一個弱國代表受到許多外人的敬重。」 鑒於伍廷芳在西法上的造詣和成就,清廷特委任他和沈家本主持變法修律。他以紮實的刑律知識改造《大清現行刑律》,力主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並禁止刑訊,建立符合現代文明的刑法觀。在此基礎上,重新劃定中國法律部門,結束了「諸法合體」的傳統模式,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刑法開新紀元」。
1911年辛亥革命後,伍廷芳支持革命,上《奏请监国赞成共和文》、《致清庆邸书》,于12月的南北議和中代表南方政府,出任民军总代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4月袁世凱掌權後,伍廷芳離職,再寓居上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總統。伍廷芳出任段祺瑞總理政府的外交總長。1917年發生「府院之爭」,伍廷芳反對加入協約國,并提出辞职。5月23日,段祺瑞被黎元洪解除職務後,伍廷芳出任代理國務總理。不久北洋系督军群起独立,枕兵北京郊外,黎元洪求救于张勋,张勋以解散国会、另制宪法为条件,強迫黎元洪接受,但是伍廷芳坚决不肯副署解散国会的命令,请辞代理总理。7月7日,伍廷芳到了上海,此时张勋在北京擁宣统帝复辟,伍向外国使团宣称他仍是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外交事务必須由他办理 ,7月9日,伍廷芳被段祺瑞免职。9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非常国会推选伍廷芳出任军政府的外交总长,派员到上海,邀请他南下广州,可是伍廷芳却讬病推辞,后來,他派兒子伍朝樞到广州出任军政府外交次长。1919年,任廣東省省長及後一路追隨孫中山。1921年孫中山於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伍任外交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廣東省省長;更曾一度任代行非常大總統。 1922年6月23日病逝廣州。伍廷芳墓1988年遷至广州越秀公园内。 個人生活 伍廷芳之妻子何妙齡,妻舅為何啟爵士,二人為何福堂牧師之子女。伍廷芳與何妙齡育有一子伍朝樞,他是民國時期的外交家,曾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國大使。曾孫伍浩平為美國聯邦法院第四位華裔法官。 伍才(伍廷芳)=何玫瑰(何妹貴、何妙齡) 伍朝樞=何瑞金(何寶芳,何啟長女) 伍競仁=鄭鏡宇 伍慶培=陳瓊惠(陳策之女) 伍繼先 伍玉仙=章衣萍 章念天 軼事 著名雕塑家李金髮曾為伍廷芳作一雕塑。 信仰言論 據稱伍喜好談論鬼,還會和鬼一起攝影,單獨一人有時會「罵鬼」而驚動旁人。1920年左右伍在上海,還設過一鬼講壇,任人來研究鬼學。外籍人士被其獨特學說所吸引,推伍為「中國式學者的代表」。 率先採用火葬 1922年6月伍在廣州離世,後人按其生前意願,送遺體火化。送至的南石頭火葬場,是清末日本人建立,供日僑而專用,而當地華人時仍多以土葬,伍此選擇可謂開風俗的先河。 評價 胡適讚嘆伍廷芳之外交風範:「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時,全靠他的古怪行為和古怪的議論,壓倒了西洋人的氣焰,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居然能使一個弱國代表受到許多外人的敬重。」 鑒於伍廷芳在西法上的造詣和成就,清廷特委任他和沈家本主持變法修律。他以紮實的刑律知識改造《大清現行刑律》,力主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等酷刑,並禁止刑訊,建立符合現代文明的刑法觀。在此基礎上,重新劃定中國法律部門,結束了「諸法合體」的傳統模式,被孫中山稱之為「中國刑法開新紀元」。 雖然伍廷芳真正參與修律的時間只有4年(1903年—1906年),但對自己格外強調刑罰「改重從輕」的目標落實得恰當而到位,主要表現在取消刑訊上。 章太炎所議與相輓 章太炎素惡伍廷芳,伍離世後,其子伍朝樞過上海,特地拜謁過章太炎,章對伍廷芳有多番譏諷,譬如將其比作春秋時狼狽逃難過昭關的伍子胥。而對話不歡而散後,章次日又遣人給伍朝樞送上輓廷芳之聯:「一夜變鬚眉,難得東皋公定計;片時留骨殖,不用西門慶花錢。」 著作 《伍廷芳集》 《中华民国图治议》 《美国视察记》 《伍秩庸先生公》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高芾(2002年):夕花朝拾:虚拟的墨西哥危机 ,《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2日號.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日本机密档案中的伍廷芳〉. 伍廷芳家族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
Afrodite),合稱為“三部曲”(Trionfi)。然而後兩首的知名度及演出次數遠遠落後於《布蘭诗歌》。 器樂搭配 「布蘭詩歌」由一個大型管弦樂團配樂演出,包括: 曲目 本曲可分成三個部份,合共有25段,當中頭尾各兩首並歸納於三部份內。 其他使用 德國的電子音樂團體「謎」(谜)曾在《Modern Crusaders》這首歌之中混音了《布兰诗歌》。 英國獨立電視台的真人騷「X音素」以《哦,命運》為代表音樂。 《哦,命運》歌詞翻譯 拉丁文中“Fortuna”所指的,可能是指在羅馬神話的“運氣女神”福爾圖娜(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堤喀Tyche),司掌的是“機緣、機運、運氣”。不過現時絕大部份的中文翻譯都將其改稱作“命運”,其實並不準確。真正掌管命運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的應該是帕耳開Parcae,或是對應於希臘神話中的摩伊賴Moirae,與北歐神話中的諾恩三女神Norns。 註釋 外部链接 香港管絃樂團於 2-3/7/2010 公演布蘭詩歌的場刊及歌詞翻譯。 (原文及中文) 布兰诗歌歌剧英文拉丁文對照 世纪前线—布兰诗歌 (包含试听) (中文) 藏于奧斯堡大学的布兰诗歌原文电子版 (德文和拉丁文) 奧斯堡大学所收藏古籍电子版 (各国文字) Amazon 宝丽金合唱版试听
Aretin在本尼迪克特布蘭(Benediktbeuern)修道院发现了《布兰诗歌》。後來这部手稿被轉移至慕尼黑,現時存放於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內(對應簽名:clm 4660/4660a)。 後來經過學者對詩篇內容進行了编輯,於1847年正式出版發行了名為《布兰诗歌——来自本尼迪克特教团的歌》一书。 由於從手稿中,部份詩篇附有流行於9世紀及10世紀時期的無線紐姆記譜法,因此推定當時《布蘭詩歌》能夠以音樂表達出來,這種種特徵亦成為了奧爾夫以此為題的動機。 創作背景及結構 卡尔·奥尔夫在1935年发现了《布兰诗歌》,并在1935-1936年期间,对其中的24首进行了谱曲。由此诞生了一部全新的作品,尤其是在奥尔夫的作品诞生期间,世界上还无人对这部原始的中世纪旋律进行改编。 1937年6月8日,奥尔夫的作品在法兰克福歌剧院进行了首演。 奥爾夫將他的作品分為三個部份: Primo vere(春天) In taberna(在酒館) Cour d'amour(愛之宮殿) 除了《布蘭詩歌》外,奧爾夫還創作了另外兩套作品:《卡圖利詩集》(Catulli Carmina)及《愛神的勝利》(Trionfo di
这种疾病据信是由于朊毒體(prion)引起的,并且可以通过喂食含有疾病的动物骨粉传播。如果食用带有疯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則有可能感染变种克雅二氏病(vCJD),這是人类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另一种在麝鹿中发现的相关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缩病。1996年3月20日,英国首次官方证实了瘋牛症病例。 起源 牛是草食動物,但一些畜牧業者为了提高生產效率(如補充蛋白質攝取、平衡必需氨基酸),會將其它動物的肉和骨头混合,製成肉骨粉加入饲料中,而當中可能含有病死動物。病死動物若包含因搔癢症而淘汰的動物,其病原體與狂牛症同為朊毒體,帶病原體肉骨粉污染了飼料後,牛隻長期食用就可能感染狂牛症。通常小牛需要長期食用受污染飼料才會發病,極難由母牛垂直傳染,所以檢疫上一般30個月以下的小牛不用檢查狂牛症。 朊毒體只是一個蛋白質,生物體內免疫機制無法區分它和一般蛋白質的差別,又會累積在生物體內,當累積多了就會發病。類似的病還有羊搔癢症、狂鹿症、人類的庫賈氏病等等。 潛伏期 因為目前無法得知動物何時受到感染,所以在野外受感染的牛隻之潛伏期並不明確。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牛在3.5歲到5歲之間出現臨床疾病,因此推測潛伏期大約是3.5至5年。 各國疫情及政策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疯牛病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有關(即「疯牛病事件」),旋即造成歐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進口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使英國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影響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在英国发现的疯牛病病例佔全球的95%以上。 台灣當時沒有任何感染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崩潰,牛肉的銷售量受到影響,牛肉價格下跌了三成。 2001年9月11日,日本發現首宗疯牛病病例,使得日本牛肉(包括以肉質柔嫩聞名的松阪牛肉、神戶牛肉)被迫停止出口,對日本農牧業造成一定的衝擊。 2003年12月23日,美國先前已被外界警告「符合疯牛病爆發一切條件、只待時機早晚」,也證實出現首宗狂牛症病例。由於美國是世界牛肉出口大國,在此事件爆發後大受打擊。加拿大亦於同年出現狂牛症疫情。 2005年,日本、大韓民國、台湾等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即使政府強調進口之肉品安全無虞,然而各國消費者對疫區牛肉品質的不信任,使得買氣無法提振。 台湾:2005年4月,開放三十個月以下的不帶骨牛肉。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再度開放。 日本:2005年12月,政府開放美國牛肉,又於六週後(2006年1月20日)收回政策,但同年7月27日再度恢復進口。 韓國: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澳洲及紐西蘭因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而受惠,受到牛肉消費國的歡迎;尤其兩國牛肉順利吃下早年美國牛肉進口大宗國因為禁運美國牛肉而留下的市佔率缺口,即使美國牛肉在部分國家重新開放後,仍無法撼動其市佔率,成為狂牛症風暴中少數受惠的牛肉生產國。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承認出現疯牛病病例,且證實和人類「感染性海綿狀腦病()」有關(即「疯牛病事件」),旋即造成歐洲、亞洲、非洲眾多國家的恐慌,並開始全面停止進口英國牛肉及相關產品,使英國農牧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除了影響英國及英國牛肉的主要進口國外,對不進口或是較少進口英國牛肉的國家或地區也有一定衝擊。在英国发现的疯牛病病例佔全球的95%以上。 台灣當時沒有任何感染病例,但由於消費者的信心崩潰,牛肉的銷售量受到影響,牛肉價格下跌了三成。 2001年9月11日,日本發現首宗疯牛病病例,使得日本牛肉(包括以肉質柔嫩聞名的松阪牛肉、神戶牛肉)被迫停止出口,對日本農牧業造成一定的衝擊。 2003年12月23日,美國先前已被外界警告「符合疯牛病爆發一切條件、只待時機早晚」,也證實出現首宗狂牛症病例。由於美國是世界牛肉出口大國,在此事件爆發後大受打擊。加拿大亦於同年出現狂牛症疫情。 2005年,日本、大韓民國、台湾等陸續准許有條件開放進口。即使政府強調進口之肉品安全無虞,然而各國消費者對疫區牛肉品質的不信任,使得買氣無法提振。 台湾:2005年4月,開放三十個月以下的不帶骨牛肉。同年7月一度停止;2006年1月24日凌晨再度開放。 日本:2005年12月,政府開放美國牛肉,又於六週後(2006年1月20日)收回政策,但同年7月27日再度恢復進口。 韓國:2006年10月31日,有條件開放進口,但國內仍有呼籲「恢復停止美國牛肉進口」的聲音。 澳洲及紐西蘭因從未發生狂牛症病例而受惠,受到牛肉消費國的歡迎;尤其兩國牛肉順利吃下早年美國牛肉進口大宗國因為禁運美國牛肉而留下的市佔率缺口,即使美國牛肉在部分國家重新開放後,仍無法撼動其市佔率,成為狂牛症風暴中少數受惠的牛肉生產國。 2006年11月,北愛爾蘭錯誤地將一頭未經檢疫的牛隻(該牛隻為54個月大,而當地安全銷售守則規定只有30個月大或以下的牛隻毋須檢驗)混入其他牛肉製品當中,並輸往英國、意大利及西班牙,因而引起連串風波而全面回收牛肉。 2006年11月13日,日本發現第30宗疯牛病個案。北海道千歲市一頭乳牛有可能因為進食含反芻動物的肉骨粉飼料而受感染。 2006年11月16日,荷蘭衛生與環境部的發言人指一名男孩在兩星期前感染新型變種克雅二氏症(vCJD)死亡,成為該國第二宗感染瘋牛症死者。 2009年10月25日,臺灣吳敦義內閣衛生署再度放寬條件,准許進口絞肉及內臟。 中央政府立場:開放美國牛肉,但不鼓勵民眾購買;時任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美牛在狂牛症上的健康風險遠低於吸菸及二手菸。實際上不強力反二手菸的社會沒有必要怕美牛的狂牛症風險,因為依照統計學論,吸入少量的二手菸造成的風險高於長期食用美牛的狂牛症風險,而在社會學上、要避免吃到美牛比避免受到二手菸害容易多。 地方政府立場:郝龍斌市府輔導民間使用《市售牛肉標示》,藉由正確標示牛肉生產地,使民眾放心選購。 立法院立場:因絞肉成分難以查驗,無法保障安全,應重啟談判,改變《台美牛肉議定書》;已經立法禁止美國牛肉高風險部位。 民間社團立場:消基會、董氏基金會與主婦聯盟,於2009年11月2日推動《反美牛公投》,意圖要求政府重新與美國談判。依據《公民投票法》規定,需以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千分之五為「提案」門檻,亦即129,065人,已於2009年11月14日通過,並送交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認定。第二階段「聯署」門檻為百分之五,亦即860,608人,已於2009年12月8日達到207,209人。惟最後公投並未成案。 2021年9月,巴西出現瘋牛病病例。 巴西農業部於2023年2月公布,在北部帕拉州農場發現一隻九歲大的公牛感染瘋牛症,多國暫停入口巴西或該州牛肉。經過個多星期的調查分析,當局確認這宗個案是屬於非典型瘋牛症病例,而受感染的牛隻已被撲殺。
房玄龄在《晋书》中称赞他:「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 妻 妣丙,甲骨文作“大乙配妣丙”,又称“高妣丙”,出自有莘氏,太丁之母。根据周代甲骨,所有商代王后中,只有她在受周人祭祀的范围之内。 妣甲,甲骨文作“卜丙母妣甲”,外丙之母。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 成汤在商代文字称为“唐”。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大(太)乙”。 在位年數 現今流傳文獻記載的成湯在位年數有2種說法: 在位12年(若含商部落首領在位17年,合計29年),《今本竹書紀年》。 在位13年(若含商部落首領在位17年,合計30年),《太平御覽》卷83引《韓詩外傳》,《帝王世紀》、《皇極經世》、《資治通鑑外紀》、《通志》、《資治通鑑前編》、《文獻通考》均同。 評價 湯是儒家推崇的上古聖王之一。 房玄龄在《晋书》中称赞他:「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 妻
汤,一种食物 商汤,中国上古的一位天子和商朝的创建者
汤可以指以下几种事物之一: 汤,一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