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亞種的正模標本則採集於西伯利亞東部。 繁殖區 繁殖區從西歐及西北非延伸至東北亞,包括法國(西北部)、烏克蘭(北部)、波羅的海沿海地區、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土耳其(東部;西部尚有零星分布)、哈薩克(北部至東部)、吉爾吉斯(北部)、俄羅斯、蒙古(西北部至東北部)與中國(新疆)。在繁殖季節,繁殖區域的中心(俄羅斯)棲息的灰鶴數量可達十萬隻。 度冬區 秋季時,灰鶴群會橫跨 2000 至 6000 公里至南方過冬,主要在八到十月間進行遷徙,遷徙的地點,至亞洲南部(華東、印度半島與阿拉伯半島等地)與非洲北部越冬。 亞種 灰鹤指名亚种(学名:(Linnaeus, 1758)) 灰鹤普通亚种(学名:(Sharpe, 1894)) 於东北亞一帶繁殖,迁徙时途经华北各省、四川西部和昌都地区,至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有紀錄指出,有些個體在迷路的狀況下到達韓國、日本、台灣甚至北美地區。 繁殖与保护 灰鶴是全球15种鹤类中濒危状况最不危急的一种,但由於環境破壞的關係,數量越来越少。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在愛爾蘭,灰鶴在民俗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儘管絕跡已經逾200年,當地仍有許多人盡力於這種鳥的復育工作。
2 公尺);高 100 至 130 公分;體重 3 至 7 公斤,通常雄鳥體型較大,重 5.1 至 6.1 公斤,雌鳥重 4.5 至 5.9 公斤(grus 亞種平均體重約 5.4 公斤;lilfordi 亞種則約為
地球 地球的一半,可分爲:
半球或半球體乃指球體的一半。 地球
東半球 水半球 西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阿城
(作家):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
學術思想 杜正勝的新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生活補政權與文化。第二階段提倡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以同心圓史觀作架構而包含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 學術作品 《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 《周代城邦》 《古代社會與國家》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新史學之路》 《吾土與吾民:社會篇》 《詩經的世界》 《中國文化史》 《臺灣心臺灣魂》 仕途 1962年,杜正勝就讀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時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自1989年開始,杜正勝兼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1994至1995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顧問室顧問,为前總統李登輝起草过許多文告和講稿,譬如1995年的228紀念碑落成講話、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大典以及若干人權場合的發言。 教育部長時期 2000年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杜正勝被任命为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2004年,陳水扁當選連任總統,杜正勝被任命為教育部部長並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在任期間由于政治言论曾引起當時社會批评和攻击。2008年5月20日卸職,由鄭瑞城接任。 2004年5月6日,台灣《自由時報》報導,杜正勝昨日以故宮博物院院長身分於立法院進行故宮工作報告,立委李慶華提出杜正勝的碩士論文質詢,並指出其中註解八的內容,上書「誰說的,我已忘了,但現在也沒有尋找的必要,反正我不打誑說謊」。對於此內容,有人認為這多少帶有年少輕狂的氣息,且當年的學術規範不如現在如此嚴格,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嚴重的錯誤示範 。 2006年1月底玄奘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謙病故,杜正勝以教育部部長之名送的輓聯上寫著「音容苑在」。 2006年5月23日,台灣《東森新聞報》報導, 陳水扁總統520淨灘活動中提及志工的貢獻「罄竹難書」,教育部長杜正勝22日在立法院內面對立委們的質詢,意外提出成語新解。行政院長蘇貞昌23日上午臉色鐵青表示,成語自有其社會公認並接受的解釋,不必在這個時候另作新解。蘇揆指出,「成語用錯事小硬拗引發爭議不足為訓。」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成語辭典將「三隻小豬」當成成語,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辯解,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而引起輿論譁然。 2007年8月4日,在故宮弊案中,《聯合報》的報導捏造杜正勝的發言,以「杜正勝:下屬亂來不關我事」的聳動字眼為標題,導致杜正勝控告聯合報,聯合報並在8月5日刊登更正。 2007年11月26日,台灣《蘋果日報》報導教育部辭典將「打炮」一詞解釋為「放鞭炮」,以此質疑教育部 ,並引起記者追問杜正勝。不過,在教育部辭典中,「打炮」一詞並列兩個解釋:「涵義一:放鞭炮。如: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涵義二:嫖妓。流行在下層社會的粗話隱語。如:他生性風流,常到風月場所打炮」。許多人士指出,打炮在以前本來就有放鞭炮的意思。而當代使用「打炮」一詞卻用在粗俗的性俚語,故而引起質疑。教育部因此爭議,暫時關閉網路辭典(2007年12月,教育部重新推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是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新版本)。 2008年7月16日,杜正勝因教育部長任內特別費案,被檢方以貪污罪起訴。2011年無罪定讞。 對媒體的批判 2000年代杜正勝投入政壇的教育理念,從「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顯現得非常明顯,反映了其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及其自1990年代起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批判。因此即便清領時期地圖中的台灣也為橫躺,但橫躺的台灣地圖在2011年之後仍被泛藍人士視為有台獨意識。
陳水扁總統520淨灘活動中提及志工的貢獻「罄竹難書」,教育部長杜正勝22日在立法院內面對立委們的質詢,意外提出成語新解。行政院長蘇貞昌23日上午臉色鐵青表示,成語自有其社會公認並接受的解釋,不必在這個時候另作新解。蘇揆指出,「成語用錯事小硬拗引發爭議不足為訓。」 2007年1月22日,台灣媒體報導,教育部的網路成語辭典將「三隻小豬」當成成語,並因此批評教育部。當天,杜正勝參加「全國教育局長會議」時說,教育部網路版《成語典》納入《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是要大家活用童話故事的典故,因為語言是活的,每一個童話故事的背後都有典故。並說:「『三隻小豬』怎麼樣造句?這不是造句,是你講話時要如何引用。當我教小朋友,我看到小朋友很偷懶,作業都不寫完,馬馬虎虎、草草率率,我說:『你不要像三隻小豬的老大,三隻小豬的故事你要想一想。』這就是運用成語了!」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不過,杜正勝對此事件,不以《三隻小豬》是附錄辯解,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並發言「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而引起輿論譁然。 2007年8月4日,在故宮弊案中,《聯合報》的報導捏造杜正勝的發言,以「杜正勝:下屬亂來不關我事」的聳動字眼為標題,導致杜正勝控告聯合報,聯合報並在8月5日刊登更正。 2007年11月26日,台灣《蘋果日報》報導教育部辭典將「打炮」一詞解釋為「放鞭炮」,以此質疑教育部 ,並引起記者追問杜正勝。不過,在教育部辭典中,「打炮」一詞並列兩個解釋:「涵義一:放鞭炮。如: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打炮以示慶祝。涵義二:嫖妓。流行在下層社會的粗話隱語。如:他生性風流,常到風月場所打炮」。許多人士指出,打炮在以前本來就有放鞭炮的意思。而當代使用「打炮」一詞卻用在粗俗的性俚語,故而引起質疑。教育部因此爭議,暫時關閉網路辭典(2007年12月,教育部重新推出《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是教育部國語辭典最新版本)。 2008年7月16日,杜正勝因教育部長任內特別費案,被檢方以貪污罪起訴。2011年無罪定讞。 對媒體的批判 2000年代杜正勝投入政壇的教育理念,從「左轉九十度台灣地圖」顯現得非常明顯,反映了其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及其自1990年代起對於台灣歷史教育的批判。因此即便清領時期地圖中的台灣也為橫躺,但橫躺的台灣地圖在2011年之後仍被泛藍人士視為有台獨意識。 2013年9月13日,杜正勝在「民主進步黨八年執政研討會」中,曾自述其教育理念的三大要點,即「去法西斯化」、「自由化」及「本土化」。 自杜正勝上任教育部長後時常為新聞媒體焦點,但是杜正勝從不低調,一貫以持續的發言為自己辯解,也是造成其爭議新聞擴大的主因之一;杜的支持者認為外界對杜正勝的批評是台灣媒體亂象或台灣政治亂象,反對者則視他為亂源,應為教改的失敗負責。 評價 杜正勝任職教育部長期間(2004-2008),因推動「本土化教育」背負不少罵名,而香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於2005年訪台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表示自己非常欣賞杜正勝,直言:「我自己研究歷史他是歷史學家,他寫很多文章我看了很佩服他,我希望能認識他跟他請教。」 家庭 夫人陳芳妹,為台大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育有一子(杜明夷)一女。 傳記 韓國棟著,《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台北:時報出版,2016) 外部連結 部長學經歷:杜正勝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學術間的杜正勝 (作者:caffen 超齡台 ) 【Caffen的單眼相機】哈哈鏡--媒體與政治領域間的杜正勝 (作者:caffen 超齡台 ) 〈關鍵時刻知識分子的出處進退──讀《走在風尖浪頭上》〉 (作者:胡川安,發表於「故事 gushi.tw」) 注釋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行政院 |-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世界身高最矮的成年人:张德拉·巴哈杜尔·丹奇(1939年11月30日—2015年9月3日)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近代史最長壽者:讓娜·卡爾芒(1875年2月21日—1997年8月4日)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世界手指最长的女性(有爭議):亞斯茗·法雷(1907年3月11日—1992年1月8日)和朱丽华(1976年2月9日—)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上世界犬齒最长的成年人:尼克·巴瑞(1983年12月2日—) 相关内容 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之外,出版社也会出版其它方面的一些世界记录。例如2007年时出版了《金氏世界紀錄大全遊戲玩家版》()。此书记录许多跟电子游戏相关的世界记录,2013版中就记载了世界上收藏游戏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小的游戏机等内容。除了出版书籍外,金氏世界纪录有限公司还和电视台合作制作相关的电视节目。例如2013年播出的《》()和2006年起播出的《吉-{}-尼斯中国之夜》,这些节目允许申请者在舞台上尝试打破世界纪录。在加利福尼亚的好莱坞等地还有与世界纪录相关的博物馆以及主题乐园。 参看 世界之最列表 阿什利塔·福曼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公司(公司網站)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Facebook頁面
Limited)。於1955年8月27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首度發行,而且反應熱烈,荣登圣诞节销售榜榜首。第一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厚198页,由於每年均有新紀錄,因此此書每年均會推出新版。第二年这本书就进入了美国销售,在美国它卖出了7万本。后来在1962以及1963年又分别出版了法语以及德语版的《金氏世界纪录大全》,可是,到了1975年,罗斯·麦克沃特在临时爱尔兰共和军的袭击中被殺,因此这本书的主编只剩下诺里斯·麦克沃特。之後,诺里斯·麦克沃特繼續擔任这本书的主编,一直持续到1986年。1986年后,他将编辑工作交給了艾伦·罗素(Alan Russell),不过他倆实际上直到1996年才正式退休。 1990年9月17日金氏顶级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氏出版有限公司(Guinness Publishing Limited),1999年又再次更名为金氏世界纪录有限公司(Guinness World Records),2000年版的《金氏世界纪录大全》一次就印刷了2,402,000本,是当时世界上单次印刷数量最大的精装彩色书籍。而截至2003年,《金氏世界纪录大全》已经卖出了超过1亿本。2010年和2012年,金氏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又分别在东京与北京开设了办公室。 演變 近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開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竞赛紀錄,如在十分钟之内能吃下多少热狗、扔雞蛋能達的最遠距離、能坚持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玩俠盜獵車手4等等。但後來紀錄大全停止收錄有關飲食的紀錄,因為這些紀錄可能會引致訴訟。除了這些竞赛紀錄外,这本书還會收錄各種紀錄,如最重的腫瘤、最具毒性的植物、最短的河流(羅伊河)、播映時間最長的美國電視劇(《指路明灯》)、最成功的推銷員(乔·吉拉德)等。其中一些紀錄是與年齡有關,如到訪世上所有國家的最年輕的人,毛裡齊奧·朱利亞諾。 美国人阿什利塔·福曼是世界上保持最多《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紀录的人,根据他个人官方网站上的記录,他打破了471项紀录,并且是164项紀录的保持者。 於2005年,金氏出版有限公司將的11月9日定為「國際吉尼斯世界紀錄日」(International Guinness
南半球 東半球 西半球
參看 北半球 南半球 東半球
1961年3月,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復會)於博物館舉辦臺灣省農業建設展覽會,該展覽被視為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展覽會,將農業、林業等當時最新資訊展示給民眾瞭解。其中,林業資料由林業試驗所負責提供。 1991年至1996年,臺灣省立博物館由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建築處主辦修復工程,漢寶德主持漢光建築師事務所承接調查研究及設計監造、慶仁營造承作,以木桁架被蟲蛀蝕損毀為由,將日本時代木桁架屋頂拆除改為鋼構屋頂,增加三樓,由於不列入古蹟指定,該工程曾引起古蹟修復爭議。 1999年,因臺灣省政府虛級化,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管理,並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2年3月31日,由於三三一大地震影響使建築屋頂塌陷,李乾朗擔任緊急應變小組召集人辦理「三三一震災搶修計畫書」震害評估與補強規畫及修復工程設計,陳報臺北市政府、內政部進行審核後,辦理補強規畫及修復工程,並自2003年起成立短期性任務的「館舍修復工程小組」進行整修改建,包括館前廣場景觀設計拆除廣場外金屬欄杆,重整內部設備管線,拆除二、三樓間局部樓板,改造入口、服務臺、洗手間及視聽室,全館則於2005年05月18日重新開館。2006年,連同勸業銀行舊廈、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場等共6處古蹟整合,納入「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 2008年5月18日,時逢建館百年推出「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以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地學、動物學與植物學的典藏為主體,回顧館史上重要收藏者與研究者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人類學者森丑之助、昆蟲學家素木得一、北投石發現者岡本要八郎、植物學者島田彌市、佐佐木舜一、歷史學者尾崎秀真、博物學者、光復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人類學者陳奇祿等人的學術志業。 2014年,臺灣博物館啟動「新世紀常設展」更新計畫。2017年推出首部曲「發現臺灣」常設展,2020年展出二部曲「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第三部曲「博物臺灣」常設展則於2021年揭幕。其中「博物臺灣」以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門特有的展品為主,展出藏品計903件;另外配合各主題單元展示需求,徵集標本與新製模型等展品計811件,共1700餘件展品,包括其中包含《康熙臺灣輿圖》數位重建版、《鄭成功畫像》、《藍地黃虎旗》數位重建版;徐澍《臺灣番社圖》、臺灣雲豹標本、早坂犀骨架復原模型。 建築設計 臺灣博物館廳舍工程費27萬圓,總建坪510坪(約1688平方公尺),由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技手荒木榮一設計,高石組高石忠慥承攬建築營造、原田金次郎承攬電燈工程,技師近藤十郎、吉良宗一擔任監造。該建築為新古典主义建筑,並運用三角形山頭和古典柱式,外觀以多立克柱式柱式為主,平面呈左右對稱,中央入口處設有圓頂。建築的兩翼空間被用作展覽室,原本擁有大跨距完整的木桁架結構,但近年已被拆除並改裝為剛桁架結構,形成樓中樓結構。其中山牆位於建築物的正立面入口上方,飾有泥塑的盾牌勳章和捲曲的花草紋飾,呈現複雜而細緻的設計。背面的山牆則以草環裝飾搭配蒲葵葉和花草紋飾,與正面形成前後不同的風格。。 該建築的中央主體部分採用當時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技術,而左右翼棟則結合了磚牆和鋼筋混凝土構造,屋頂則使用木材鋪設銅板瓦。地下室的地板採用混凝土和瀝青的水泥塗層,以防止白蟻和防水功能。左右翼樓的一層和二層使用鋼筋混凝土樓板鋪設木地板,木地板上鋪亞麻油毯,陽台鋪設日本製地磚。中央主體的一樓廣間鋪設美濃國赤坂產的黑大理石和水戶產的白寒水石,中央部分使用大理石馬賽克拼貼,玄關、通道等鋪設德國產地磚。二樓的迴廊使用臺灣產白大理石和黑板岩,休憩室鋪設木地板上鋪亞麻油毯。壁面的腰板和踢腳板使用美濃赤坂產更紗大理石,扶手格子為黃銅,休憩室的踢腳板和腰企口板使用櫸木。外部裝飾,基礎石和正面、背面中央樓梯使用安山岩,腰板以上使用洗石子。,中央樓梯梯口的左右柱子使用日本進口角礫岩進行雕刻,壁龕和柱基也是使用角礫岩製作而成。 大廳是專為儀式性紀念活動而設計,周圍有32根高32尺、直徑2尺7寸的混合柱式。大廳的穹窿圓頂採用臺灣最大的鑲嵌玻璃天花板,採光穹頂下方的鑲嵌玻璃天花板離地板高度為54尺,其穹頂圖案包括兒玉家和後藤家的家紋「軍配団扇に五枚笹」(指揮扇與五竹葉)和「下がり藤」(藤花),圖案還可見於柱身壁燈座兩側的浮雕上。1962年3月8日,浙江鄞縣王國恩曾協助進行修繕玻璃工程。 2002年透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王惠君邀請日本玲光社彩色鑲嵌玻璃工房專家勘查和檢測,瞭解彩色鑲嵌玻璃老化和損壞狀況,並先以臨時修補方式來進行強化。直到2004年4月依法完成相關行政程序後,委託日本玲光社彩色鑲嵌玻璃工房,進行圓頂下方彩色鑲嵌玻璃的構件修復工程,鑲嵌玻璃則正式進行全面性修繕和復舊工作。 大廳兩側設有壁龕,原作為展示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的雕像,現則展示兩座大型景泰藍花瓶,為某任臺灣總督捐贈給總博館的精品,內胎為銅胚,外表為陶瓷。由於落成時,館員已感到空間相對狹窄,因此地下室也被用作展示室及準備室使用。 組織架構 館長 副館長 研究組 典藏管理組 展示企劃組 教育推廣組 秘書室 人事機構 主計機構 場館 本館展覽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主要館藏主要涵蓋臺灣人文史料和自然產物,以地質、礦物、動物、植物、原住民以及歷史為主要收藏範疇。此外,還收藏農業、水產、工藝、貿易、林业等相關資料,並保存近四萬件標本。2005年至2017年期間,博物館的二樓展區曾以「臺灣生物」和「臺灣原住民」為主題進行常設展覽。 由於主館建築歷史久遠,無法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收藏空間,因此在1994年啟用了附近徐州路的「研究典藏大樓」(原臺灣書店辦公室,今教育部第三辦公室),用於收藏博物館內的文物和進行行政研究(不對公眾開放)。根據文化部的計劃,國立臺灣博物館正在進行擴建計畫,其中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率先啟用,臺博館南門園區則於2013年11月30日開館。在進行擴建同時,博物館於2013年由照明設計師羅伊真進行了燈光規劃,其成果獲得了肯定並獲得獎項。此外,鐵道部園區於2017年7月開始提供預約參觀,並於2020年7月7日完成修復工作並正式對外開放。。 常設展覽 位於本館2F及3F。依照「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計畫,分為三部曲: 首部曲: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2019):第一個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以及當時博物學家「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的信念,展示包含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蒐藏文物及現地採集的物質;第二個單元「臺灣新象」描述國立臺灣博物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及其重要發現,包含寬尾鳳蝶標本、黑長尾雉標本、北投石標本、龍宮翁戎螺標本、早坂犀標本等;第三個單元「過去的未來」則反思博物館在社會中的角色,探討博物館的意義,包含臺灣雲豹標本。 二部曲: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2020):為兒童設計的展區,分為六大單元:「石頭會說話」、「森林遊樂園」、「候鳥的小島旅行」、「小島的從前從前」、「海島的輪廓」、以及「生生不息」,從自然及人文雙向切入,讓小朋友了解臺灣。 三部曲:博物臺灣(2021):分為「自然‧臺灣」與「浮生‧臺灣」兩大展區,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自然臺灣」以臺灣這方島嶼的環境與生命為主角,描述過去、現在,甚至是想像未來的生命樣貌,和生命在環境中互相擾動、交融的現象;「浮生臺灣」則透過臺博館百年的人文收藏呈現古往今來臺灣的芸芸眾生,以及他(她)們在各自時空下所留下的浮光掠影,呈現出一個關於「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 當期展覽 隨時間而不同。 戶外展覽 主要有臺灣神社銅牛、急公好義坊、黃氏節孝坊、臺灣廣播電臺放送亭、臺北大天后宮柱珠遺跡、巨石文化古物、臺灣最初使用的鐵路蒸氣機車(騰雲號與台鐵九號)等。 鎮館之寶 「國姓爺鄭成功御真」、「康熙臺灣輿圖」與「臺灣民主國國旗藍地黃虎旗」並列為為館內典藏的三大鎮館之寶。「鄭成功御像」、「康熙臺灣輿圖」及「藍地黃虎旗」已被文化部頒綬為國寶。 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 展館 行政部門 首都核心區臺灣博物館系統(另有「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等稱呼),為當時文建會於2005年啟動的大型博物館系統計畫,計畫以臺博館為中心,串聯附近日治時代的古蹟建築,建構一個屬於臺灣的自然史博物館園區,並與博愛特區內的總統府、台北賓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等歷史建物結合,成為國內外民眾認識臺灣歷史的最佳門戶。 國立臺灣博物館擴建計畫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國定古蹟,臺博館主館) 勸業銀行舊廈(國定古蹟,臺博館土銀展示館,原土銀總行)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國定古蹟,臺博館南門園區)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原臺灣鐵路局局址)
大廳兩側設有壁龕,原作為展示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的雕像,現則展示兩座大型景泰藍花瓶,為某任臺灣總督捐贈給總博館的精品,內胎為銅胚,外表為陶瓷。由於落成時,館員已感到空間相對狹窄,因此地下室也被用作展示室及準備室使用。 組織架構 館長 副館長 研究組 典藏管理組 展示企劃組 教育推廣組 秘書室 人事機構 主計機構 場館 本館展覽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主要館藏主要涵蓋臺灣人文史料和自然產物,以地質、礦物、動物、植物、原住民以及歷史為主要收藏範疇。此外,還收藏農業、水產、工藝、貿易、林业等相關資料,並保存近四萬件標本。2005年至2017年期間,博物館的二樓展區曾以「臺灣生物」和「臺灣原住民」為主題進行常設展覽。 由於主館建築歷史久遠,無法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收藏空間,因此在1994年啟用了附近徐州路的「研究典藏大樓」(原臺灣書店辦公室,今教育部第三辦公室),用於收藏博物館內的文物和進行行政研究(不對公眾開放)。根據文化部的計劃,國立臺灣博物館正在進行擴建計畫,其中臺博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2月21日率先啟用,臺博館南門園區則於2013年11月30日開館。在進行擴建同時,博物館於2013年由照明設計師羅伊真進行了燈光規劃,其成果獲得了肯定並獲得獎項。此外,鐵道部園區於2017年7月開始提供預約參觀,並於2020年7月7日完成修復工作並正式對外開放。。 常設展覽 位於本館2F及3F。依照「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計畫,分為三部曲: 首部曲: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2019):第一個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以及當時博物學家「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的信念,展示包含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蒐藏文物及現地採集的物質;第二個單元「臺灣新象」描述國立臺灣博物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及其重要發現,包含寬尾鳳蝶標本、黑長尾雉標本、北投石標本、龍宮翁戎螺標本、早坂犀標本等;第三個單元「過去的未來」則反思博物館在社會中的角色,探討博物館的意義,包含臺灣雲豹標本。 二部曲: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2020):為兒童設計的展區,分為六大單元:「石頭會說話」、「森林遊樂園」、「候鳥的小島旅行」、「小島的從前從前」、「海島的輪廓」、以及「生生不息」,從自然及人文雙向切入,讓小朋友了解臺灣。 三部曲:博物臺灣(2021):分為「自然‧臺灣」與「浮生‧臺灣」兩大展區,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自然臺灣」以臺灣這方島嶼的環境與生命為主角,描述過去、現在,甚至是想像未來的生命樣貌,和生命在環境中互相擾動、交融的現象;「浮生臺灣」則透過臺博館百年的人文收藏呈現古往今來臺灣的芸芸眾生,以及他(她)們在各自時空下所留下的浮光掠影,呈現出一個關於「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 當期展覽 隨時間而不同。 戶外展覽 主要有臺灣神社銅牛、急公好義坊、黃氏節孝坊、臺灣廣播電臺放送亭、臺北大天后宮柱珠遺跡、巨石文化古物、臺灣最初使用的鐵路蒸氣機車(騰雲號與台鐵九號)等。 鎮館之寶 「國姓爺鄭成功御真」、「康熙臺灣輿圖」與「臺灣民主國國旗藍地黃虎旗」並列為為館內典藏的三大鎮館之寶。「鄭成功御像」、「康熙臺灣輿圖」及「藍地黃虎旗」已被文化部頒綬為國寶。 首都核心區博物館計畫 展館 行政部門
2001年:新加坡 2002年:南韓首爾 2003年:中華民國臺北 2004年:中國北京 2005年: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2006年:俄羅斯莫斯科 2007年:印度新德里 2008年11月4-6日:中國澳門 2009年11月16-18日:泰國曼谷
2001年:新加坡 2002年:南韓首爾 2003年:中華民國臺北 2004年:中國北京 2005年:愛爾蘭貝爾法斯特 2006年:俄羅斯莫斯科 2007年:印度新德里 2008年11月4-6日:中國澳門 2009年11月16-18日:泰國曼谷
Operations in the West Indies, Translated From the Spanish.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9 (full text available here ) . short summary Nofi, Albert A.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1898. Conshohocken, Pennsylvania: Combined Books, Inc., 1996. Pérez, Louis A. Cub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ies of Singular Intimacy.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3. Print Santamarina, Juan C. "The Cuba Company and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n Business in Cuba, 1898–1915".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74.01 (Spring 2000): 41–83. Print Smith, Mark.
Squadron Operations in the West Indies, Translated From the Spanish.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99 (full text available here ) . short summary Nofi, Albert A.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1898. Conshohocken, Pennsylvania: Combined Books, Inc., 1996. Pérez, Louis A. Cub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ies of Singular Intimacy.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3. Print Santamarina, Juan C. "The Cuba Company and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n Business in Cuba,
浚县()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北部、黄河故道的北岸,是鹤壁市下辖的县。古称黎阳,是三国官渡之战的古战场。1994年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人民政府駐黎陽路62號。 歷史 商代称为“黎”。西汉设黎阳县。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战胜了驻扎在这里的袁绍军从而统一黄河以北地区。东晋升为黎阳郡,北周改置黎州。宋代更名为濬州,以境内卫河与淇河汇流后曰浚水而得名。明代初年降为浚县。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浚縣常住人口624728人。 地理 浚县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地形以平原为主。县城建于明代,两侧有大伾山和浮丘山突兀而起,两山夹一城、“十里城池半入山”,是豫北一大胜景。古城历史上曾因卫河、淇河以及古黄河的多次溃决,而被淹没四次,但每次洪水退后都进行了重建。县城及周边两山上古迹众多,有文治阁、子贡祠、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千佛寺石窟等百多处重要文物。 浚县大量出产优质石材,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中山陵在建设时,都使用了这里出产的石料。工业以轮胎橡胶工业和造纸印刷工业为主。盛产小麦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等,特产蜂蜜、苹果和中药。 文化和旅游 浚县是河南省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县城内两山(大伾山和浮丘山)对峙,一水(卫河)中流,以文治阁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延伸。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会先后在两山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届时周围县乡百姓多登山祈福,成为豫北一大盛会。大伾山上大石佛为十六国时所建,高22米余,据专家考证为“北方最大,全国最早”,浮丘山有宫殿建筑群碧霞宫(俗称“老奶大殿”)和千佛寺石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浚縣常住人口624728人。 地理 浚县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地形以平原为主。县城建于明代,两侧有大伾山和浮丘山突兀而起,两山夹一城、“十里城池半入山”,是豫北一大胜景。古城历史上曾因卫河、淇河以及古黄河的多次溃决,而被淹没四次,但每次洪水退后都进行了重建。县城及周边两山上古迹众多,有文治阁、子贡祠、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千佛寺石窟等百多处重要文物。 浚县大量出产优质石材,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中山陵在建设时,都使用了这里出产的石料。工业以轮胎橡胶工业和造纸印刷工业为主。盛产小麦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等,特产蜂蜜、苹果和中药。 文化和旅游 浚县是河南省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县城内两山(大伾山和浮丘山)对峙,一水(卫河)中流,以文治阁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延伸。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会先后在两山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届时周围县乡百姓多登山祈福,成为豫北一大盛会。大伾山上大石佛为十六国时所建,高22米余,据专家考证为“北方最大,全国最早”,浮丘山有宫殿建筑群碧霞宫(俗称“老奶大殿”)和千佛寺石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 。
of Arts;MA)和理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MS、MSc)。上述的兩種碩士學位,有可能是研究型(Research-based)碩士,也可能是修課型(Taught-based)碩士,或兩者混合。有些歐、美大學會採用拉丁文來命名學位,因為拉丁語語法較具有命名彈性。例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便採用拉丁文來命名上述兩種碩士學位(artium magister和scientiarum magister)。 除了上述兩種碩士學位,其它的碩士大多是專業碩士學位(Tagged Degrees),這類碩士學位的特色是直接以主攻的專業領域做為學位名稱,例如:音樂碩士(Master of Music)、公共行政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工程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MEng)、設計學碩士(Master of Design;Mds)、商學碩士(Master of Commerce;MCom)。 工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在欧洲常缩写为Ing.用作人名的前缀。 少數碩士學位較為學術化與通識化,例如研究碩士及哲學碩士。 在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都柏林大学)中,他们会授予本科生文学硕士,但是此类学位仍为本科教育学历,所修硕士不论文理会授予理学硕士。本科生文学硕士的实质意义为 。 類型 碩士課程主要分為三種: 學士後碩士學位(Post-graduate master's degree):設計給擁有學士學位的社會新鮮人,在大學畢業後的幾年內繼續深造(MA, MEng,
of Arts;MA)和理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MS、MSc)。上述的兩種碩士學位,有可能是研究型(Research-based)碩士,也可能是修課型(Taught-based)碩士,或兩者混合。有些歐、美大學會採用拉丁文來命名學位,因為拉丁語語法較具有命名彈性。例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便採用拉丁文來命名上述兩種碩士學位(artium magister和scientiarum magister)。 除了上述兩種碩士學位,其它的碩士大多是專業碩士學位(Tagged Degrees),這類碩士學位的特色是直接以主攻的專業領域做為學位名稱,例如:音樂碩士(Master of Music)、公共行政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工程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MEng)、設計學碩士(Master of Design;Mds)、商學碩士(Master of Commerce;MCom)。 工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在欧洲常缩写为Ing.用作人名的前缀。 少數碩士學位較為學術化與通識化,例如研究碩士及哲學碩士。 在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都柏林大学)中,他们会授予本科生文学硕士,但是此类学位仍为本科教育学历,所修硕士不论文理会授予理学硕士。本科生文学硕士的实质意义为 。 類型 碩士課程主要分為三種: 學士後碩士學位(Post-graduate master's degree):設計給擁有學士學位的社會新鮮人,在大學畢業後的幾年內繼續深造(MA,
历史 巴士德殺菌法起初用作處理釀造酒,很多年後才用於殺滅牛奶的微生物。 1857年,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巴士德證明了牛奶變酸是由微生物引起。1864年夏季,巴士德在阿爾布瓦發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殺菌保存方法。他透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这种方法以巴士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牛奶殺菌 傳統用煮沸的方法來徹底殺菌,但這樣會使牛奶失去其風味,也會令牛奶中的蛋白質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維他命流失。 使用巴士德殺菌法於牛奶時,以72-75°C的溫度将牛奶加热15~30秒,然後立刻冷卻到4-5°C。此法由於未煮沸,比較能保留牛奶的風味,但另一方面不煮沸就不能消除牛奶裡全部微生物,這溫度只是剛好把致病的細菌消除。由於仍然有部份細菌生存,巴士德殺菌法殺菌的牛奶即使未開封,在室溫下一兩天後仍會變質,因此應冷藏。未開封置的牛奶於6-7°C可以保存6-10日。
历史 巴士德殺菌法起初用作處理釀造酒,很多年後才用於殺滅牛奶的微生物。 1857年,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巴士德證明了牛奶變酸是由微生物引起。1864年夏季,巴士德在阿爾布瓦發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殺菌保存方法。他透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这种方法以巴士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牛奶殺菌 傳統用煮沸的方法來徹底殺菌,但這樣會使牛奶失去其風味,也會令牛奶中的蛋白質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維他命流失。
陈奕威(2013年2月-2018年6月) 李贻伟(2018年6月-2021年1月) 胡洪(2021年2月-2021年10月) 刘吉(2021年10月-) 市长 李近维(1988年6月-1994年5月) 谭璋球(1994年5月-1995年12月) 李鸿忠(1995年12月-2000年2月) 肖志恒(2000年2月-2001年4月) 柳锦州(2001年4月-2003年8月) 黄业斌(2003年8月-2006年12月) 李汝求(2006年12月-2011年8月) 陈奕威(2011年8月-2013年4月) 麦教猛(2013年4月-2018年5月) 刘吉(2018年5月-2021年10月) 温金荣(2021年10月-) 行政区划 1988年惠州市初设立时,下辖1个市辖区和4个县,分别为惠城区、惠东县、惠阳县、博罗县和龙门县,市政府驻地为惠城区。1994年,惠阳县升级为县级市,改称为惠阳市。2003年3月6日,惠阳市下辖的10个镇和博罗县的1个镇划归惠城区,惠阳市改称为惠阳区。 惠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3个县、2个行政管理区 市辖区:惠城区、惠阳区 县: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 行政管理区:国家级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人口 古代人口史 惠州與河源市地處嶺南偏遠山區,在唐宋以前,除當地的百越土著(壯族、瑤族、苗人、疍家人、畲族(又特指輋族))和奉皇命「平南」軍隊,是中原漢人甚少涉足之地。據惠陽縣誌(2003)記載,至元末,今惠州所轄縣區共只9545戶45410人。換句話說,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戶5人,基本上乃蠻荒之地。現在惠州與河源市600萬居民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戰亂,明初建立衛所軍制和清初解除海禁令以後大批流入。 然而古代編戶齊民制度中往往只統計漢族或漢化土著人口,上述元末惠州所轄縣區人口數字並不能反映真實人口。 人口統計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6,042,85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98,40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44,450人,增长31.41%,年平均增长率为2.77%。其中,男性人口为3,249,429人,占总人口的53.77%;女性人口为2,793,423人,占总人口的46.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6.32。0-14岁的人口为1,254,406人,占总人口的20.76%;15-59岁的人口为4,181,054人,占总人口的69.19%;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07,392人,占总人口的10.05%,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12,605人,占总人口的6.8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399,276人,占总人口的72.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43,576人,占总人口的27.2%。 2022年初全市常住人口為606.6万人,城镇化率72.90%;户籍人口405.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98万人,乡村人口172.9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0‰,死亡率3.16‰,自然增长率6.24‰。 民族 惠州市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人为主,汉族人口为361.78万人,占总人口的97.69%。除汉族外还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1%。惠州除了東江本地人,还有客家人、学佬人(閩南民系)以及一些外來人口。客家人在市内各市辖区、县都有廣泛分布、以祖屋為圍屋作為特点,学佬人(閩南民系)主要分布于博罗县、惠东县。祖籍惠州的港澳台同胞逾80萬人。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761,102人,占95.3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1,750人,占4.6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273,376人,增长28.37%,占总人口比例下降2.2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71,074人,增长154.57%,占总人口比例增加2.26个百分点。 語言 惠州市地处客语、粤语、闽语三大漢語變體的交汇区,三种漢語變體在境内均有分布。 惠阳话属客家语粤台片,是惠州地區分布最广的語言,分布于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等地。在惠州,客家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地方語言。 惠州话是在惠城区(惠城话)和博罗县,惠东县,惠阳区的沿江平原地带流行的一种既有客家语,又有粵語特征的漢語變體,雖然仍有許多人使用但较为分散,日渐式微。 “惠州话”是指分布在惠州城区的东江本地话,因外来人口不断的增加(客家人居多),加上惠州话学习的人日渐减少,逐渐让人们觉得“惠州话“就是客家话的理念,实则并不然。 另外,在惠州境内的沿江(主要是东江及西枝江)及沿海地区分布有学老话,是閩南語的方言。粤语(土白话)主要分布在惠州北部的龙门县等穗莞毗邻区。此外在惠东县平海等地还流行军話等较有特色的漢語變體。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普通话(現代標準漢語)也成为日常社交的一种语言。 经济 惠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经济圈(只包含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的9个地级市之一。据广东省统计局核定的数据,2017年惠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830.5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按常住平均人口计算,2017年的人均GDP8.02万元,增长7.4%,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中上游水平。2020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221.79亿元,增长1.5%。 农业 惠州市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的生长,是广东省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12年惠州市的农业增加值为127.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4%。惠州市农业的六大特色产品是梅菜、甜玉米、马铃薯、韭黄、荔枝和年桔。其中梅菜是惠州的传统特产,其名字来源于仙女梅姑赐种的传说,有近千年的种植史,明朝曾作为贡品进贡宫廷而被称为“惠州贡菜”。梅菜的原产地在惠州市的矮陂镇,因此,矮陂镇又被誉为“中国梅菜之乡”。 廣東三大水系之一的東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橫貫境內,境內水庫容量超過16億立方米,是供給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的主要水源。 工业 惠州市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城市,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为三大产业之首。2012年惠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为1375.4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8.1%。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为720.5亿元人民币,外资企业是惠州市工业最重要的企业类型。惠州整体纳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惠州将确立“世界级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珠三角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粤港澳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地位。 惠州市工业的支柱产业是电子制造业,2012年惠州市电子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为440.4亿元人民币,是惠州经济最重要的行业。惠州市本土最大的四家电子企业是TCL集团、德赛集团、华阳集团和侨兴集团,这四家企业均是中国“2008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入选企业,其中TCL集团以391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成为次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之后排名第11的电子企业。TCL和德赛两个品牌还被中国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在惠州市投资的外资电子企业当中,则有通用、索尼、日立、松下、LG、三星、西门子、NEC等国际知名企业。据香港文汇报2004年10月的报道,惠州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DVD、VCD光头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电话机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印刷電路板制造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电工产品制造基地,以及中国最重要的移动电话生产基地。 惠州市工业最有潜力的产业则为石油化工业,在惠州市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和在建石化项目共有15个,总投资73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有两个,分别是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是由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广东投资开发公司三方共同投资,总投资额为42亿美元,占地约4.27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目前为止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已于2006年3月31日正式投产。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独家投资,投资额为193亿元人民币,占地约2.37平方公里,该项目于2005年12月15日奠基,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惠州是中国手机之都,乃至全球重要的手机生产制造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全国每六部手机有一部惠州造,占全国总产量的1/6,全球总产量的1/8,2014年,惠州市手机产量约2.63亿部。 第三产业 惠州市第三产业和其它珠三角经济圈的城市相比,规模较小,但发展较快。其中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21.7%,居全广东省首位。2012年惠州市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865.1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6.5%。惠州市第三产业中,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最为重要。 惠州房地产业曾因为1992年的炒作,而使房地产业在此后两年间畸形快速的发展,并形成房地产泡沫。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令惠州的房地产很快堕入低谷,直至1998年开始才逐步复苏。2002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惠州落户以来,房地产业升温迅速,很多中国的知名房地产商如深圳华侨城、广州合生创展纷纷进驻,盘活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闲置土地,一大批新的住宅小区被相继推出。 惠州房地产业的复苏也带动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前在惠州零售额靠前的六大外来超市分别是吉之岛、沃尔玛、人人乐、万佳、丽日和百佳,而在家电零售业中,则以国美和苏宁两大外来品牌的连锁店所占的零售额最大。 惠州的旅游业因为境内的旅游景点众多,又处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圈内而达到良好的发展,珠三角各城市的居民是惠州市旅游的主要客源。至2005年,惠州市共有星级酒店38家,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11个,全年接待游客达1002万人。 文化 饮食文化 惠州市本地的传统菜式称为惠州菜,是客家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惠州又被称为东江菜。传统的惠州菜和客家菜一样,偏重于“肥、鹹、熟、香”的口味,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的特点,而用料主要以肉类和家禽为主,较少用到蔬菜和河鲜海产。这些特点都和惠州山多,旧时的民众多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农业耕作有关,下油重、多肥腻能有效充饥,口味偏咸则可起节俭作用,并可有效补充体内的盐分。惠州菜中最富特色的三道菜分别是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腐和梅菜扣肉,它们合称为“惠州三件宝”。 惠州的土特产主要有客家黄酒、东江糯米酒、梅菜,罗浮山的酥醪菜、百草油,博罗的酥糖,龙门的米饼等。惠州的客家黄酒是一种以粘米或糯米酿成的甜米酒,多在家中有产妇时酿制,用于产妇生产后补养身体,食用时通常用客家黄酒来煮鸡,惠州民间称为“鸡酒”,而小孩出生后,有亲戚好友前来看望,也通常会用这种“鸡酒”来招待客人。 旅游 惠州市傍山靠海,同时又是广东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颇为丰富。惠州市共有国家级的景区四处,分别是罗浮山、惠州西湖、平海海龟自然保护区和南昆山。其中罗浮山和惠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平海海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昆山是国家森林公园。此外,惠州市还有广东省的省级景区两处,分别是古田自然保护区和平海古城,其中古田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平海古城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罗浮山位于博罗县境内,集道、佛两教于一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和“中国道教圣地”之美称。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到访罗浮山或作文题咏罗浮山,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东晋咸和年间,道教名人葛洪在罗浮山采药,炼丹,并在山上创建了四座道观。北宋苏东坡曾作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的惠州西湖位于惠州的中心城区内,是一个地处闹市的天然湖。历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潁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潁水与罗浮”一诗中,其中的“罗浮”即指惠州西湖。苏东坡被流放到惠州的三年,经常和小妾王朝云在西湖堤边漫步,王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栖禅寺旁的松林中,后栖禅寺僧人筹款在墓上筑六和亭以纪念王朝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挺故居 交通 对外交通 惠州自古有“粤东门户”之称,是粤东的交通枢纽之一,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交通网络完善。 公路 根据2016年末的数据,惠州市公路通车里程总长1354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9.3公里/平方公里。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穿越惠州的国道由两条增加至六条,分别是原有的和以及新增的,,和。截至2020年1月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和、潮惠高速公路。 惠州市区主要汽车客运站有: 惠州汽车客运总站 惠州南线客运站 惠州仲恺汽车站 铁路 在铁路交通方面,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在东莞市汇合后贯穿惠州,在惠州市境内的总长为88.90公里,此外在京九铁路的惠州西站还分支出连接到大亚湾的惠大铁路;高铁方面,厦深铁路在惠州市境内的总长为56公里,已于201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运营,赣深高铁于2021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广汕高铁于2023年9月26日建成通车;城轨方面,连接惠州与东莞两市的莞惠城際軌道交通已于2016年3月30日开通运营了常平东至小金口段,2017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 惠州的火车站(含高铁及城轨)有: 京九线及广梅汕线的惠州站和惠州西站 厦深线的惠阳站和惠东南站 赣深线的仲恺站、惠州北站和博罗北站 莞惠城際軌道交通的 小金口站、云山站、西湖东站、龙丰站、惠环站、陈江南站和沥林北站,以及在建的惠州北站 城市轨道交通 惠州市政府民意直通车回复网民称,深惠城际铁路项目对惠州市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影响较大,需要对线站位方案、客流、经济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后,综合考虑其建设工作,深惠城际铁路深圳段先行实施,惠州段做好相关连接条件的预留,深惠城际铁路属于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高铁 惠州市境内有三条跨市高铁,分别是已建成的厦深高铁、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 水运 惠州市的水路运输又分为内河运输和海运,内河运输主要依靠东江,沿江上航可至河源市,下航可至东莞市和广州市。海运主要靠位于大亚湾的惠州港,惠州港是一个深水海港,拥有澳头、荃湾和马鞭洲3个港区,共有码头5座,泊位11个,其中15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3万吨级泊位3个。2006年,因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的兴建,惠州港引起了香港和记黄埔的兴趣,并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惠州港的并列第一大股东,新组成的公司将首期投资约15亿元,新建2个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2005年全年,惠州市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514.68万吨,其中惠州港占了1271万吨。
惠州自古有“粤东门户”之称,是粤东的交通枢纽之一,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交通网络完善。 公路 根据2016年末的数据,惠州市公路通车里程总长1354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9.3公里/平方公里。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穿越惠州的国道由两条增加至六条,分别是原有的和以及新增的,,和。截至2020年1月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和、潮惠高速公路。 惠州市区主要汽车客运站有: 惠州汽车客运总站 惠州南线客运站 惠州仲恺汽车站 铁路 在铁路交通方面,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在东莞市汇合后贯穿惠州,在惠州市境内的总长为88.90公里,此外在京九铁路的惠州西站还分支出连接到大亚湾的惠大铁路;高铁方面,厦深铁路在惠州市境内的总长为56公里,已于201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运营,赣深高铁于2021年12月10日建成通车,广汕高铁于2023年9月26日建成通车;城轨方面,连接惠州与东莞两市的莞惠城際軌道交通已于2016年3月30日开通运营了常平东至小金口段,2017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 惠州的火车站(含高铁及城轨)有: 京九线及广梅汕线的惠州站和惠州西站 厦深线的惠阳站和惠东南站 赣深线的仲恺站、惠州北站和博罗北站 莞惠城際軌道交通的 小金口站、云山站、西湖东站、龙丰站、惠环站、陈江南站和沥林北站,以及在建的惠州北站 城市轨道交通 惠州市政府民意直通车回复网民称,深惠城际铁路项目对惠州市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影响较大,需要对线站位方案、客流、经济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后,综合考虑其建设工作,深惠城际铁路深圳段先行实施,惠州段做好相关连接条件的预留,深惠城际铁路属于惠州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高铁 惠州市境内有三条跨市高铁,分别是已建成的厦深高铁、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 水运 惠州市的水路运输又分为内河运输和海运,内河运输主要依靠东江,沿江上航可至河源市,下航可至东莞市和广州市。海运主要靠位于大亚湾的惠州港,惠州港是一个深水海港,拥有澳头、荃湾和马鞭洲3个港区,共有码头5座,泊位11个,其中15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3万吨级泊位3个。2006年,因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的兴建,惠州港引起了香港和记黄埔的兴趣,并通过股权转让成为惠州港的并列第一大股东,新组成的公司将首期投资约15亿元,新建2个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2005年全年,惠州市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514.68万吨,其中惠州港占了1271万吨。 空运 惠州市还有一座机场,名为惠州机场,位於惠阳区平潭鎮。建于1956年,原为军用机场,1985年,转变成军民两用机场,最高峰时曾有14条国内航线,2002年惠州机场停航。2015年2月5日,停航长达13年之久的惠州机场再次复航启用,复航初期开通上海、昆明、重庆和杭州等4条国内航线。 2016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万人次,2017年5月,惠州平潭機場规划发挥“深圳第二機場”功能,扩容扩建建立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市内交通 公共汽車 市內公共汽车公司主要是交投巴士、东江公交、惠南公交、东部客运、金达运输、汽运集团等,2017年1月1日起成立惠州市公共交通管理有限公司并以TC(transport community,交通共同体)模式运营。售票分一票制和分段制:一票制线路票价为2元;分段制起步票价为2元/12千米,12千米后每6千米加收1元,不到6千米者按6千米计算。 现时,岭南通·惠州通可在全市各条公交路线上使用,而另有少量跨区路线支持交通部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卡。岭南通目前优惠政策为: 普通卡乘坐惠城区公交线路首程享受0.4元优惠;区内路线60分钟内、跨区路线120分钟内换乘另一条惠城区路线可额外享受0.6元优惠(即优惠1元)。学生卡乘坐惠城区公交线路首程享受0.8元优惠;区内路线60分钟内、跨区路线120分钟内换乘另一条惠城区路线可额外享受0.6元优惠(即优惠1.4元)。 普通卡、学生卡乘坐其他县区(惠阳、大亚湾、惠东、博罗和龙门)公交线路则享受当地乘车优惠。 老人卡(惠州市老年人优待证)可免费乘车。 出租车 市内有多家出租车公司,其中主要有汽运集团、新明晖、康帝、金通、运兴、联捷、绿动出租、交投巴士等,而价格分别一类出租车(凯美瑞自动挡天然气出租车)起步价8元/2公里,二类出租车(伊兰特、新桑塔纳手动挡天然气出租车,以及比亚迪e5、e6电动出租车)起步价为7元/2公里。2公里后一类出租车每公里运价2.7元,二类出租汽车每公里运价2.4元;23:00至05:30超过起步里程后一类出租车每公里加收0.54元,二类出租车每公里加收0.48元;载客里程超过12公里后一类出租车每公里加收0.81元,二类出租车每公里加收0.72元;等候费(包括交通拥挤)统一为每分钟0.5元。 公共自行车 惠州公共自行车称“惠民自行车”,由广东惠民运营系统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市内遍布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现主要分布于三环路以内及以南地区(水口大湖溪除外)、仲恺高新区和惠阳淡水等区域。 体育 2010年7月-8月,惠州市曾主办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7月3日—7月16日)和广东省第六届省残会(8月2日—8月8日),主体育场设在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此次省运会的主题是“惠民之州,精彩省运”。 1998年至1999年,解放军超能足球俱乐部曾经以惠州市为主场征战中国足球乙级联赛。2011年,深圳红钻足球俱乐部曾经将主场设立在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惠州市首次主办中国顶级足球联赛。2012年,中乙联赛球队广东青年队也将主场设在惠州市博罗体育中心。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第34届省港杯、第35届省港杯和第36届省港杯广东队的主场。 教育 惠州市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有各级各类学校1386所,中职学校24所,技工学校11所。 小学: 惠州市第七小學、惠州市第一小学、惠州市东湖学校、惠州市第九小学、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惠州市第二小学、惠州市南坛小学、惠州市下埔小学、惠州市东江小学、惠州市第三小学、惠州市光彩小学、惠州市上排小学、惠州市第五小学、惠州市第六小学、惠州市富民小学、惠州市第十小学、惠州市新湖小学、惠州市水北小学等456所。 普通中学: 惠州市第一中学、惠州中学、惠州市实验中学、惠州市第八中学、惠州市华罗庚中学、惠州市第二中学、惠州市第三中学、惠州市第四中学、惠州市第五中学、惠州市华侨中学、惠州市第七中学、惠州市第九中学、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惠阳高级中学、惠阳崇雅中学、惠阳中山中学、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惠州市知行学校、博罗中学、龙门一中、惠州市田家炳中学、惠东中学等252所。 高等院校: 惠州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共4所。 媒体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和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为惠州本地两大城市级媒体。此外,惠州下辖的各县区(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均有自己的县级广播电视媒体。 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惠州電視台 第1頻道(新闻综合) 第2頻道(公共生活) 经典频道 导视频道(实际由广东广电网络(原广东有线)惠州分公司管理) 惠州電台 第1頻率 FM100.0或FM88.3(综合) 第2頻率 FM98.8(交通) 第3頻率 FM90.7(音乐) 东江传媒网:惠州本土网络媒体与视频网站。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惠州日报(本地党报,每日出版一期) 惠生活(每周三出版一期) 惠州新闻网 今日惠州网:惠州本土网络媒体与信息交流平台,惠州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网站。 掌中惠州APP 友好城市 中國大陸境内友好城市 吉林市(2004年缔结) 武隆县(2008年6月19日缔结) 扬州(2009年12月23日缔结) 曲阜(2010年12月21日缔结) 台湾地区友好城市 新竹市(2010年8月17日缔结) 国际友好城市 米尔皮塔斯市(2004年10月5日缔结) 北温哥华市(2009年10月21日缔结) 名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惠州官方 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中城市—惠州》,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惠州市人民政府:《2007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2007年1月16日。 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3月。
他於1980年被美國太空總署選為太空人,並於1986年執行首個任務,名為。在2002年的任務中,他曾參與建設國際太空站的工作。后来他建立了Ad Astra 火箭公司设计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 家庭 其女儿陈翟苏妮为马萨诸塞州州参议员。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NASA Biography (英語)
他於1980年被美國太空總署選為太空人,並於1986年執行首個任務,名為。在2002年的任務中,他曾參與建設國際太空站的工作。后来他建立了Ad Astra 火箭公司设计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 家庭 其女儿陈翟苏妮为马萨诸塞州州参议员。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NASA Biography (英語)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PDH光端机是小容量光端机,PDH光端机一般是成对应用,也叫点到点应用,PDH光端机容量一般为4E1,8E1,16E1. 早期,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出SONET体制,也是一种分等级的数字信号传输体制。后来,国际电话电报委员会(CCITT)于1988年接受了这个创新的概念,并更名为「同步数字階層」。現時SDH是除了美加以外世界各地的標準,主要应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同时也可以用微波作为介质。同步數位階層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完全应用于公共交換電話網(PSTN)传输语音电信业务。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导致数据通信对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通过扩展不同的协议来增强SDH的面向多业务的应用的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 SDH网络节点接口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PDH光端机是小容量光端机,PDH光端机一般是成对应用,也叫点到点应用,PDH光端机容量一般为4E1,8E1,16E1.
嵇康這首詩完全抄錄在《神鵰俠侶》第二十回中楊過的新招式。當時楊過賭氣不讓裘千尺幫忙他和小龍女二人對付公孫止,便用嵇康的詩化成新招式對付。 當然這些繁弱並不是一定代表繁弱這把弓,而多是借用作表達其他意思。例如《扶風歌》的那“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兩句是指劉琨戎裝出發前赴晉陽。307年,劉琨被任命為并州刺史,代替逃走到冀州的前任刺史司馬騰。當時劉琨戎裝赴晉陽上任;他離開洛陽後回望宮闕,只見廊宇高聳,自己靠在馬鞍上長嘆不已,淚流如泉。由于劉琨要應付以劉淵領導的匈奴起兵和流民四起而混亂不堪的并州,也因為朝廷對于抗敵并不熱心,劉琨也難有支援,所以最後表達了一種憂危悲愤的心情。 註釋 参考資料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眄生姿。」 嵇康這首詩完全抄錄在《神鵰俠侶》第二十回中楊過的新招式。當時楊過賭氣不讓裘千尺幫忙他和小龍女二人對付公孫止,便用嵇康的詩化成新招式對付。 當然這些繁弱並不是一定代表繁弱這把弓,而多是借用作表達其他意思。例如《扶風歌》的那“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兩句是指劉琨戎裝出發前赴晉陽。307年,劉琨被任命為并州刺史,代替逃走到冀州的前任刺史司馬騰。當時劉琨戎裝赴晉陽上任;他離開洛陽後回望宮闕,只見廊宇高聳,自己靠在馬鞍上長嘆不已,淚流如泉。由于劉琨要應付以劉淵領導的匈奴起兵和流民四起而混亂不堪的并州,也因為朝廷對于抗敵并不熱心,劉琨也難有支援,所以最後表達了一種憂危悲愤的心情。 註釋 参考資料
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症,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糖尿病。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有赋29篇,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賦》、《长门赋》、《美人賦》、《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鲁迅称其“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近人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有详细评价。他认为相如的赋集中反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辉煌。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统一富强的追求。对他晚年遗著《封禅书》也应作如是观。汉武帝晚年的封禅活动,主要是显示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不能一概否定。 主要作品 《子虚赋》 《上林赋》 《长门赋》(真伪有争议) 延伸阅读 注釋 參考資料
几年后,唐蒙通夜郎,因滥用民力,引起蜀地民众惊恐。汉武帝令司马相如责之,并安抚民众。于是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随后汉武帝又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其後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拢络西南夷,但不久被人告發涉嫌受贿,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死后遗下《封禅书》勸汉武帝进行封禅。 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症,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糖尿病。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有赋29篇,今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賦》、《长门赋》、《美人賦》、《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鲁迅称其“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近人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有详细评价。他认为相如的赋集中反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辉煌。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统一富强的追求。对他晚年遗著《封禅书》也应作如是观。汉武帝晚年的封禅活动,主要是显示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不能一概否定。 主要作品 《子虚赋》 《上林赋》 《长门赋》(真伪有争议) 延伸阅读 注釋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列傳,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1976. Discovery of Fossil Homo Sapiens from Chochen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
Discovery of Fossil Homo Sapiens from Chochen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Nippon 84, no. 2: 131-38. 相關條目 台灣史前時期 長濱文化 澎湖原人 舊石器時代 潘常武 大崗山人 台灣史前時期 早期人類 台南市歷史
氟气(化学式:F)為鹵族元素氟的單質形式,是由两个氟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 在标准情况下,氟气是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劇毒气体,难以液化。它会攻击人的粘膜、皮肤、牙齿和眼睛。氟气是最具反应性的物质之一,它的所有反应都强烈的放热。它會与几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除了三种惰性气体(氦、氖和氩),某些有机分聚合物(特别是聚四氟乙烯)和某些特殊合金。当氟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包括异丙醇结合使用,可用于制造毒氣沙林。 这种气体是由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在1886年分离出来的。 参见
氯气 溴气 碘气
放线菌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種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主要是鏈黴菌屬)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此外有些植物用的农用抗生素和维生素等也是由放线菌中提炼的。 下雨后空气中出现的特殊味道与放线菌有很大关系:潮湿的空气携带部分放线菌的孢子四处飘散,人吸入后闻到使人愉快的气味。但除此之外,影响雨后空气气味的因素还有:弱酸性的雨水和地表的物质反应,可能产生芳香气味,不过产生较难闻的气味更多;雨后植物挥发的精油,往往令人闻到香味。 一般特徵 大多数医学或经济上的放线菌亚纲的重要作用,都离不开放线菌目。在许多这一目的细菌中,只有链霉菌属是值得注意的抗生素来源。 在那些放线菌亚纲而不是放线菌目的细菌中,加德纳菌是受到研究最多的细菌之一。加德纳菌的医学分级是有争议的,而且医学主题词把它分类为既是革兰氏阳性细菌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物。 放线菌亚纲,尤其是链霉菌属,被公认为是许多医学上对于人类有用的生物活性代谢物的制造者,例如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血栓药、免疫调节剂、抗肿瘤药和酶抑制剂;在农业上,它的用途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和动植物生长促进剂。医学上重要的放线菌来源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甙类药物、蒽环类药物、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等。 链霉菌属和其他放线菌属生物主要有助于土壤的生物缓冲作用并在作物生产的有机物分解导电中扮演着一定作用。 系统发生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分类是以以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原核生物名单(LPSN)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资料为基础的,系统发生是以全部物种的生命树项目(The all-Species Living Tree Project)发布的基于16S rRNA的第106版脂质转移蛋白为基础的。
放線菌屬(Actinomyces) 節桿菌屬(Arthrobacter) 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m) 弗蘭克氏菌屬(Frankia) 微球菌屬(Micrococcus) 微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諾卡氏菌屬(Nocardia) 丙酸桿菌屬(Propionibacterium)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 放线菌大部分是腐生菌,普遍分布于土壤中,一般都是好气性,有少数是和某些植物共生的,也有是寄生菌,可致病,寄生菌一般是厭氧菌。放线菌有一种土霉味,使水和食物变味,有的放线菌也能和霉菌一样使棉毛制品或纸张霉变。 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比较牢固,长出孢子后,菌落有各种颜色的粉状外表,和细菌的菌落不同,但不能扩散性的向外生长,和霉菌的也不同。放线菌有菌丝,菌丝直径有1μ,和细菌的宽度相似,但菌丝内没有横隔,和霉菌又不同。 放线菌主要能促使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遗骸腐烂,最主要的致病放线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和痲瘋分枝杆菌,可导致人类的结核病和痲瘋病。 放线菌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種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主要是鏈黴菌屬)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此外有些植物用的农用抗生素和维生素等也是由放线菌中提炼的。 下雨后空气中出现的特殊味道与放线菌有很大关系:潮湿的空气携带部分放线菌的孢子四处飘散,人吸入后闻到使人愉快的气味。但除此之外,影响雨后空气气味的因素还有:弱酸性的雨水和地表的物质反应,可能产生芳香气味,不过产生较难闻的气味更多;雨后植物挥发的精油,往往令人闻到香味。 一般特徵
大專院校 香港理工大學何文田校舍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 東華學院何文田校舍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已遷移院校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原址位於九龍塘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紅磡校園,原址位於紅磡蕪湖街 基督宗教神學院校 中國神學研究院 伯特利神學院 香港神學院 南亞路德會神學院 播道神學院 中學教育 截至2009年,九龍城區內有31間中學。當中不乏傳統名校。 小學教育 截至2009年,九龍城區內有57間小學。 幼兒教育 醫療服務 公營醫院(九龍中聯網) 九龍醫院– 多種專科醫院,提供精神科、康復科和呼吸內科的急症及延續護理服務,以及療養護理和社區外展服務。 香港眼科醫院– 專科醫院,提供眼科的專科服務。 香港兒童醫院– 專科醫院,提供全港性的兒科服務,負責接收香港各區的第三層醫療轉介。 公營診所 九龍醫院中九龍診所 私營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 播道醫院 政府部門 醫療輔助隊總部 文康娛樂 旅遊景點 九龍寨城公園 宋皇臺公園 海心公園 侯王古廟 牛棚藝術村 石屋家園 啟德郵輪碼頭 經濟發展 商業 除了區內住宅樓宇低層的商業活動外,現時紅磡灣一帶有幾棟辦公室大樓及酒店,而鄰近黃埔花園的海濱廣場及九龍海逸君綽酒店,更是區內最大的商業項目。 工業 九龍城區全區都零散分佈着舊式大廈和唐樓,以住宅為主,較少工業發展,只有紅磡存在少量工業大廈。 交通 港鐵 :紅磡站、九龍塘站 :黃埔站、何文田站、九龍塘站 :紅磡站、何文田站、土瓜灣站、宋皇臺站、啟德站 道路 幹線道路 :窩打老道、公主道、獅子山隧道 :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 市區道路 太子道東及西 界限街 亞皆老街 馬頭涌道、馬頭圍道及漆咸道北 培正道及佛光街 紅磡繞道 巴士 巴士 專線小巴 渡輪 紅磡碼頭 九龍城碼頭 啟德郵輪碼頭 未來發展 道路 :中九龍幹線、東南九龍T2主幹路 地名爭議 九龍城區内存在不少地名及位置爭議,例如:
區議會 九龍城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九龍城區的事務,共有25名議員,現屆九龍城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12名議員當中只有1名為民主派議員,有11名為建制派議員。 統計資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九龍城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社區環境 私人住宅 區內建築以住宅樓宇為主,由馬頭角十三街樓齡超過半世紀的老舊唐樓到加多利山和九龍塘一帶的獨立屋豪宅都可在本區找到。另外何文田和紅磡灣則是區內的新發展高層豪宅區。九龍城、九龍塘、馬頭圍、馬頭角一帶昔日因位處啟德機場法定的機場障礙物高度管制範圍內,區內儘管是1980年代或1990年代興建的建築物也受到高度限制影響,最高的樓宇甚少超過16層,在市區而言,區內的大廈平均高度明顯較其他市區區域低矮。然而隨着啟德機場在1998年停止運作和之後的市區重建,紅磡、土瓜灣及九龍城一帶亦陸續興建了不少高於16層的單棟式住宅,但當中不少被批評為「牙籤樓」(即樓宇地盤面積細小但建築高度不乎比例地高,狀如牙籤而得名)。 不過區內個別大廈受陳年地契所限,無法重建為高樓。在香港終審法院「裕昌(亞洲)有限公司對地政總署署長」一案中,終審法院裁定地契中「房屋(House)」,重建時不能超過「一所房屋」,因此禁止裕昌在九龍城南角道相連的五個地段興建一座26層高建築物。受案件影響所及,區內南角道、聯合道、福佬村道多幢大廈也受同樣地契條款限制發展規模,除非向香港政府補地價以解除有關限制。 公共屋邨 連同居屋屋苑在內,區內的公營房屋主要集中於何文田一帶。 大型商場 黃埔新天地 昇御商場 壹號名薈 海逸坊 紅磡廣場 翔龍灣廣場 公共設施 教育 大專院校 香港理工大學何文田校舍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都會大學 東華學院何文田校舍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已遷移院校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原址位於九龍塘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紅磡校園,原址位於紅磡蕪湖街 基督宗教神學院校 中國神學研究院 伯特利神學院 香港神學院 南亞路德會神學院 播道神學院 中學教育 截至2009年,九龍城區內有31間中學。當中不乏傳統名校。 小學教育 截至2009年,九龍城區內有57間小學。 幼兒教育 醫療服務 公營醫院(九龍中聯網) 九龍醫院– 多種專科醫院,提供精神科、康復科和呼吸內科的急症及延續護理服務,以及療養護理和社區外展服務。 香港眼科醫院– 專科醫院,提供眼科的專科服務。 香港兒童醫院– 專科醫院,提供全港性的兒科服務,負責接收香港各區的第三層醫療轉介。 公營診所 九龍醫院中九龍診所 私營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 播道醫院 政府部門 醫療輔助隊總部 文康娛樂 旅遊景點 九龍寨城公園 宋皇臺公園 海心公園 侯王古廟 牛棚藝術村 石屋家園 啟德郵輪碼頭 經濟發展 商業 除了區內住宅樓宇低層的商業活動外,現時紅磡灣一帶有幾棟辦公室大樓及酒店,而鄰近黃埔花園的海濱廣場及九龍海逸君綽酒店,更是區內最大的商業項目。 工業 九龍城區全區都零散分佈着舊式大廈和唐樓,以住宅為主,較少工業發展,只有紅磡存在少量工業大廈。 交通 港鐵 :紅磡站、九龍塘站 :黃埔站、何文田站、九龍塘站 :紅磡站、何文田站、土瓜灣站、宋皇臺站、啟德站 道路 幹線道路 :窩打老道、公主道、獅子山隧道 :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 市區道路 太子道東及西
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血管壁细胞破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有时还会出现血栓。由血管病变,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症状 被立克次体感染后有约为10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的初期症状为发热、头疼,还会出现毒血症症状,如头晕耳鸣、四肢酸疼等。4至5天后感染者开始出现粉红色皮疹,随着时间推移皮疹开始蔓延,严重者全身均可见到皮疹。这一阶段的患者仍有高温,并伴随着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可能精神错乱或昏迷。也可能会伴随着中毒性心肌炎。4至8日后皮疹开始褪色,体温恢复,症状好转,精神症状的恢复则需要更多时间。年老体弱、免疫系统受损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症状乃至死亡。对该类微生物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感染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下属物种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 参考文献
1910年5月3日),立克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发现了落磯山斑點熱和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立克次体)和传播方式。由于工作原因,他自己也死于斑疹伤寒,而他所发现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属。 生长及传播 大多数立克次体需要寄宿于活体有核细胞,繁殖方式为二分裂,约6至10小时繁殖一代。不同的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亦有所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为分散分布,恙虫病立克次体则聚集在细胞核外表面附近,五日热巴通体可粘附在细胞外表面,也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在pH为8时生长稳定,因此可算作嗜碱性细菌。适宜在32至35摄氏度时生存,也可耐低温与干旱。在实验室内多采用鸡胚胎细胞或小鼠细胞培育。许多种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疾病,有的立克次体对干燥的抵抗能力极强,许多立克次体可侵入节肢动物体内,如虱、蚤、蜱、螨等,当这些节肢动物叮咬人类或动物时,就会引起疾病,如多种斑疹伤寒、斑点热、猫抓病、Q热、埃里希体病、巴通体病等。Q热在少数情况下甚至能通过空气传播。致病性立克次体感染人体后,大多会出现头痛不适、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 致病机制 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血管壁细胞破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有时还会出现血栓。由血管病变,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症状
西貝流士對語言學家埃利亚斯·伦罗特所編纂的詩集《卡勒瓦拉》一直都深感興趣,並且以此寫成了一系列的作品,《藍敏凱寧組曲》是其中一首,取自詩集內不同的內容而寫成。可惜反應只是一般。後來作曲家將第2樂章獨立地抽出,再重新改編,並於1901年以獨立作品公演,並得到了成功,至此常被獨立演奏,原來的版本草稿則已遺失。 藍敏凱寧是芬蘭神話中的一位英雄,經歷過不少的歷險事件,有一次,他在圖奧內拉的「亡靈之河」上嘗試捕獵在河上的天鵝時,意外遇溺(另外亦有版本指他被毒箭所射死),及後藍敏凱寧的母親得悉事件,帶同了一支具魔法的耙來到河邊,把藍敏凱寧的身體碎塊打撈起來及鏠合,再靠著從一隻蜜蜂從烏戈那邊帶來了蜜糖,最終把藍敏凱寧救回來。 配器 獨奏樂器:英國管 木管樂器:1雙簧管(只有極少部份且與英國管部份完全重覆)、1低音單簧管、2巴松管 銅管樂器:4圓號、3長號 敲擊樂器:定音鼓、大鼓
絃樂器:第1小提琴(分4部)、第2小提琴(分4部)、中提琴(分2部)、大提琴(分2部)、低音提琴(分2部)、1豎琴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交響詩 神話題材作品 芬蘭神話 西贝柳斯作品
犬支原体 Mycoplasma canis Edward 1955 ,异名 Mycoplasma capricolum Tully et al. 1974 Mycoplasma caviae Hill 1971 ,异名 Mycoplasma cavipharyngis Hill 1989 Mycoplasma ciconiae Möller Palau-Ribes et al. 2016,异名 Mycoplasma citelli Rose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loacale Bradbury and Forrest 1984,异名 Mycoplasma collis Hill 1983 Mycoplasma columbinasale Jordan et al. 1982,异名 Mycoplasma columbinum Shimizu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olumborale Shimizu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onjunctivae Barile et al. 1972 ,异名 Mycoplasma corogypsi Panangala et al. 1993 Mycoplasma cottewii Da Massa et al. 1994 Mycoplasma cricetuli Hill 1983,异名 Mycoplasma crocodyli Kirchhoff et al. 1997 Mycoplasma cynos Rosendal 1973 ,异名 Mycoplasma dispar Gourlay and Leach 1970 ,异名 Mycoplasma edwardii Tully et al. 1970 ,异名 Mycoplasma elephantis Kirchhoff et al. 1996 Mycoplasma ellychniae Tully et al. 1989,异名 Mycoplasma enhydrae Volokhov et al. 2019 Mycoplasma equigenitalium Kirchhoff 1978 ,异名 Mycoplasma equirhinis Allam and Lemcke 1975 ,异名 Mycoplasma falconis Poveda et al. 1994 Mycoplasma fastidiosum Lemcke and Poland 1980,异名 咽喉支原体 Mycoplasma faucium Freundt et al. 1974 ,异名 Mycoplasma felifaucium Hill 1988,异名 Mycoplasma feliminutum Heyward et al. 1969 狸猫支原体 Mycoplasma felis Cole et al. 1967 ,异名 Mycoplasma feriruminatoris Jores et al. 2015 发酵支原体 Mycoplasma fermentans Edward 1955 ,异名 Mycoplasma flocculare Meyling and Friis 1972 ,异名 Mycoplasma gallinaceum Jordan et al. 1982,异名 生殖道支原体 Mycoplasma gallinarum Freundt 1955 ,异名 鸡毒支原体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Edward and Kanarek 1960 ,异名,鸡败血支原体 Mycoplasma gallopavonis Jordan et al. 1982,异名 Mycoplasma gateae Cole et al. 1967 ,异名 生殖支原体 Mycoplasma genitalium Tully et al. 1983,异名 Mycoplasma glycophilum Forrest and Bradbury 1984,异名 Mycoplasma gypis Poveda et al. 1994 犬嗜血支原体 Mycoplasma haemocanis Messick et al. 2002 猫血支原体 Mycoplasma haemofelis Neimark et al. 2002,猫嗜血支原体 Mycoplasma haemomuris Neimark et al. 2002,异名 猪嗜血支原体 Mycoplasma haemosuis (Splitter 1950) Neimark et al. 2002,拼写错误,过去称为猪附红血球体 Eperythrozoon suis Mycoplasma hafezii Ziegler et al. 2019 人型支原体 Mycoplasma hominis (Freundt 1953) Edward 1955 ,异名 Mycoplasma hyopharyngis Erickson et al. 1986,异名 猪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Maré and Switzer 1965 ,异名 Mycoplasma hyorhinis Switzer 1955 ,异名 Mycoplasma hyosynoviae Ross and Karmon 1970 ,异名 Mycoplasma iguanae Brown et al. 2006 Mycoplasma imitans Bradbury et al. 1993 Mycoplasma indiense Hill 1993 Mycoplasma iners Edward and
,异名 Mycoplasma arthritidis (Sabin 1941) Freundt 1955 ,异名 Mycoplasma auris Da Massa et al. 1994,异名 牛生殖道支原体 Mycoplasma bovigenitalium Freundt 1955 ,异名 Mycoplasma bovirhinis Leach 1967 ,异名 Mycoplasma bovis (Hale et al. 1962) Askaa and Ernø 1976 Mycoplasma bovoculi Langford and Leach 1973 ,异名 颊支原体 Mycoplasma buccale Freundt et al. 1974 ,异名 Mycoplasma buteonis Poveda et al. 1994 加利福尼亚支原体 Mycoplasma californicum Jasper et al. 1981,异名 加拿大支原体 Mycoplasma canadense Langford et al. 1976 ,异名 犬支原体 Mycoplasma canis Edward 1955 ,异名 Mycoplasma capricolum Tully et al. 1974 Mycoplasma caviae Hill 1971 ,异名 Mycoplasma cavipharyngis Hill 1989 Mycoplasma ciconiae Möller Palau-Ribes et al. 2016,异名 Mycoplasma citelli Rose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loacale Bradbury and Forrest 1984,异名 Mycoplasma collis Hill 1983 Mycoplasma columbinasale Jordan et al. 1982,异名 Mycoplasma columbinum Shimizu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olumborale Shimizu et al. 1978 ,异名 Mycoplasma conjunctivae Barile et al. 1972 ,异名 Mycoplasma corogypsi Panangala et al. 1993 Mycoplasma cottewii Da Massa et al. 1994 Mycoplasma cricetuli Hill 1983,异名 Mycoplasma crocodyli Kirchhoff et al. 1997 Mycoplasma cynos Rosendal 1973 ,异名 Mycoplasma dispar Gourlay and Leach 1970 ,异名 Mycoplasma edwardii Tully et al. 1970 ,异名 Mycoplasma elephantis Kirchhoff et al. 1996 Mycoplasma ellychniae Tully et al. 1989,异名 Mycoplasma enhydrae Volokhov et al. 2019 Mycoplasma equigenitalium Kirchhoff 1978 ,异名 Mycoplasma equirhinis Allam and Lemcke 1975 ,异名 Mycoplasma falconis Poveda et al. 1994 Mycoplasma fastidiosum Lemcke and Poland 1980,异名 咽喉支原体 Mycoplasma faucium Freundt et al. 1974 ,异名 Mycoplasma felifaucium Hill 1988,异名 Mycoplasma feliminutum Heyward et al. 1969 狸猫支原体 Mycoplasma felis Cole et al.
科爾多瓦:科尔多瓦省首府,老城区中的科尔多瓦清真寺为科尔多瓦作为哈里发首都时所建,是科尔多瓦最重要的地标。 加的斯:加的斯省首府,是8个首府中最小的一个。位于大区西南部一个伸入加的斯湾的半岛上,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哥伦布的第二次和第四次航海便是由此出发的。 馬拉加:马拉加省首府,地中海阳光海岸上的城市,也是西班牙第二大港口。马拉加是西班牙南部的旅游胜地。 韦尔瓦:韦尔瓦省首府,位于加的斯湾沿岸。西班牙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皇家韦尔瓦娱乐位于此处。 哈恩:哈恩省首府,自治区的工业中心,有“橄榄油之都”之称。 阿尔梅里亚:阿尔梅里亚省首府,曾在1522年因地震毁于一旦,通过种植蔬菜重振经济,生产的蔬菜供应向欧洲各地。 赫雷斯-德拉弗龙特拉:加的斯省的第一大城市,以雪利酒、马术和弗拉明戈舞著称。
摩尔人(西亚及北非地区穆斯林的统称)曾统治過此地并命名为安达卢斯,意思是“汪达尔人的土地”,安達魯西亞便因此得名,而这里也便很多摩尔式建筑物。最著名的便是在格拉納達的阿尔罕布拉宫。 名称来源 安达卢西亚如今的名称由穆斯林统治时期的阿拉伯语名称“安达卢斯”(,)衍生而来。 但是“安达卢斯”这一名称的来源存在争议,且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该名称所指代的区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地名“”在13世纪中以“”的形式传入西班牙语,以指代那些仍然被摩尔人所统治的地区,也泛指新卡斯蒂利亚和巴伦西亚王国以南的地区。它由阿拉伯语“al-Andalus”(阿拉伯人在711-1492年间对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由穆斯林统治的地区的统称)的形容词形式“Al-Andalusiya”卡斯蒂利亚语化转写而得来。虽然“al-Andalus”的词源存在争议,但事实上该词确实在穆斯林统治该地区之前就已经存在于阿拉伯语中。 与阿拉伯语中的“al-Andalus”类似,西班牙语中的“Andalucía”也不能完全指代与现今安达卢西亚相同的地域。在最早的时候,该词专指由穆斯林所统治的地区。后来也用于指代一些晚期从穆斯林手中收复的、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领土。 地理 位置 安达卢西亚全境面积87,597平方公里(33,821平方英里),占西班牙国土总面积的17.3%,东临地中海,西靠大西洋,北部的莫雷纳山脉构成了与中部高原之间的分界线,南部有英国海外自治领土直布罗陀,与摩洛哥隔直布罗陀海峡相望。
西贝柳斯作品 1906年樂曲
《波赫约拉的女儿》,作品49,(,),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于1906年创作的交响诗,题材取自芬兰史诗《卡勒瓦拉》。
王式英:香港高等法院退休法官 施俊輝:教育局副局長,前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已故前香港警隊助理警司、中國間諜 鄺漢生:前香港工務局局長 葉奕羣:加拿大溫哥華警方發言人、曾獲女皇金禧紀念勳章 莊永燦:前香港油尖旺區議會區議員,經民聯及西九新動力成員 潘漢雄:前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推動國民教育的官員 陳智遠:香港青年智庫Roundtable研究所及其網絡創會成員及榮譽總幹事、前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2008年至2012年) 王國忠:澳大利亞政府議員 廖澤雲: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 李業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 蘇國榮:前香港立法局議員、前香港申訴專員(1959年) 陳偉群:前香港總商會工商政策副總裁 利瀚庭:前深水埗區議會區議員 學術及教育界 麥德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物理及免疫學教授兼香港大學病理學系教授、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葉嘉安: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學系講座教授、前香港大學研究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地理資訊系統學家、香港註冊規劃師 王-{于}-漸:香港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及經濟學講座教授 李行偉: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前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工程學院院長及副校長、前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及前院長 唐叔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講座教授兼院長、前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戩雲:香港大學醫學物理科榮休教授、前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及物理學系醫學物理科講座教授(1958年中五) 黃宇和:孫中山研究權威學者、澳洲悉尼大學近代史榮休終身講座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澳洲人文學院院士 劉唯邁:前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館長、古物古蹟專家 湯維強: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教授兼東亞研究院副院長 曹宏威:前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侯傑泰:前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榮休講座教授及副校長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時事評論員 楊偉豪: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 古嘉文:耶穌會北京中國學中心執行總監,前聖克拉拉大學及聖地牙哥大學教授 余寶樂:前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化學工程學系創辦人及系主任 郭少棠: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前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1965年中五) 榮鴻曾: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榮休教授、華盛頓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 宋恩榮: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其彥: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許焯權: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胡惠生: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布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丁南僑:榮休香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作家 陸尚勤: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梁仲文:香港城市大學資訊系統學系助理教授 葉浩堃: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講師 李景行:香港理工大學資訊科技處總監 蘇中平:前九龍華仁書院校長 鍾衞良:前九龍華仁書院校長、前聖文德書院校長 胡國星:前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校長(1953年中五) 沈楚煒(C.W. Sham):遵理學校物理補習名師,前喇沙書院物理科主任 商界 邢李㷧:前思捷環球主席 陳祖澤,LVO:載通國際董事會副主席、前香港賽馬會主席、前九巴董事長、前教育統籌司 袁天凡:前電訊盈科副主席、前富通保險主席 吳天海:會德豐副主席、九龍倉集團主席兼常務董事 單偉彪:利基控股主席 高志中:甜葉菊有限公司董事長 伍展明:前中國之聲行政總裁、前香港公開大學公共事務總監 龔耀輝:財經專欄作家, 曾以筆名「方卓如」在《信報財經新聞》與《蘋果日報》專欄撰文 黎永良:資深投資專家、前華僑銀行證券(香港)聯席董事(1977年中七) 錢乃駿:上海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前和記港口集團執行董事及和記黃埔中國港口有限公司總裁、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 錢乃驥:資深銀行家、前美國銀行(亞洲)行政總裁、前新加坡華僑銀行行政總裁 張漢傑:德祥地產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前永安旅遊董事總經理 鄭國衛:前香港稅務學會會長 招彥燾: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旗下「INDICAID妥析」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是大中華地區首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檢測產品) 陳慶釗:前路勁基建主席(1957年) 新聞、文化、廣告、與出版界 練乙錚:日本山梨大學經濟學教授、前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前信報總編輯、前中央政策組顧問 劉進圖: 前明報總編輯、眾新聞創辦人 張錯: 本名張振翱,著名詩人、學者、文化評論家、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及東亞語文學系教授 舒巷城:本名王深泉,香港著名作家 陳冠中:作家、號外(雜誌)創辦人 鄧小宇:作家、號外(雜誌)創辦人 黄易:香港著名小說作家 韓志勲:畫家、中元畫會創辦人、香港抽像繪畫先驅 朱家鼎:香港廣告業名人 范邦初:香港馬主 陳浩勤:筆名安娜,香港影評人 李兆富:前香港《蘋果日報》專欄作家,筆名「利世民」、前蘋果社群資訊網行政總裁 陳朗昇:立場新聞採訪副主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曾廣標:保釣人士、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監 黃效文:探索家、《時代雜誌》「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兼會長 影視創作、演藝界 曾江:原名曾貫一,建築師、資深演員,憑《竊聽風雲3》榮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羅仲炳:香港電視廣播公司總經理 朱家欣:電影電腦特技先濤數碼影畫製作有限公司主席 馬國樑:動畫師,銅馬動畫及視覺特效教育創辦人 葛民輝:商業電台 DJ、演員、導演及組合軟硬天師成員 陳詠謙:著名填詞人 陳心遙:電影監製、編劇、作曲人、作詞人 冼振東:舞台劇導演、編劇和演員;戲劇及創作導師 蔡瀚億:舞台劇及電影演員 張家豐: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前商業電台 DJ 李明睿:九龍華仁書院合唱團高級組團長 陳浩然: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 黃守發:小島樂隊第一代成員 李志超:電影導演 喇英:香港男演員、歌手、製作人 YoungQueenz:香港地下饒舌歌手、製作人 黃中濠:1983年屆。無綫電視節目監製 林祖輝:1983年屆。前香港男藝人 朱鑑然:2006年屆。香港男演員、前香港游泳代表隊成員 麥可暉:2005年屆。ViuTV 編劇、旁白和撰稿員 王柏勤:Tabe,中國电子竞技职业选手 楊裕平:前香港芭蕾舞團總裁(1962年中七) 榮念曾:香港藝術家(小學部) 醫學界 鄺沃林: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血液及血液腫瘤科講座教授 廖子良: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專家 林青雲: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化學病理科臨床教授 顏繼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教授及港怡醫院臨床腫瘤科主任 黃志威: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系主任 張嘉盛: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腸胃肝臟科臨床副教授 吳浩強:香港中文大學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講座教授及前系主任、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教育) 郭志銳: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講座教授 劉潤皇: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黃煒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腸胃肝臟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 余德新: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 李大拔: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 唐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 李錦滔: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威爾斯親王醫院腎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熊志添: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管理學專業應用教授、前九龍中及新界東聯網行政總監、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副院長 余秋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兼職教授、中西醫結合學會榮譽會長 李德誠: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前美國哈佛大學社會醫學系講師及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 高拔陞: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區樂民:皮膚科專科醫生、蘋果日報專欄作家 謝德富:前世界心臟組織會長、前香港大學內科學-{系|zh-hans:系;zh-hant:系}-心臟科主管、香港醫學博物館董事會主席 梓翔:前瑪嘉烈醫院兒科主管、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醫生札記》作者、香港小兒腎科學會創辦人及前主席 馬學章:博愛醫院總幹事、前鏡湖醫院院長、前律敦治醫院行政總監、前明愛醫院行政總監 陳仲謀: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前香港執業精神科醫生協會副會長 何理明:香港衞生署助理署長 翁維鈞:美國德州大學神經腫瘤學及臨床腫瘤學講座教授 羅碩孟:美國華盛頓大學放射腫瘤學系教授 江炎輝:兒科醫生、九龍樂善堂2011至2012年度主席(1966年畢業) 楊超發:兒科醫生、前香港西醫工會會長 黃昭灼:瑪麗醫院血管外科顧問醫生、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許晏冬: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謝萬里:基督教聯合醫院副行政總裁、香港中毒諮詢中心主管顧問醫生 鄧立超:前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門主管 建築、城市規劃、工程界 林雲峯: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前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創會會長 楊德忠: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土木工程)副教授(1976年畢業) 蘇廷弼:創立亞洲智能建築學會、亞洲建築環境學院院長 宗教界 張子江:牧師;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蒲錦昌: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 徐志忠:神父;前九龍華仁書院校監 蔡惠民:神父;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 張慕皚:前建道神學院院長(1962年中七) 聖依納爵小堂 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56號(華仁書院)。在1959年開始在主日舉行彌撒,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 聖依納爵小堂由著名建築師陸謙受於1950年代建造,屬現代主義風格。 彌撒及禮儀時間 彌撒 主日彌撒:09:00(粵語)/10:30(英語)11:45 (普通話) 耶穌聖心敬禮彌撒及聖體降福:每月首星期五20:00(粵語) 禮儀 永援聖母敬禮:星期六07:55 牧職人員 主任司鐸:梁宗溢神父(Rev. Thomas Leung, SJ) 小堂主保 聖依纳爵·羅耀拉(,受洗前名為:,又稱為伊格那丟)(1491年12月4日-1556年7月31日),西班牙貴族,是天主教耶稣會的創始人,也是天主教會聖人之一。他在羅馬天主教內進行改革。 電影取景 1956年國際電影懋業拍攝、由葛蘭、林翠主演的國語片《青春兒女》,全齣電影是在九龍華仁的校舍拍攝的。 1975年《大家樂》 2015年《哪一天我們會飛》,監製為校友陳心遙 參閱 香港教育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香港華仁書院 耶穌會中華省中學 耶穌會 新北市徐匯中學 新竹縣內思高工 澳門利瑪竇中學 澳門海星中學
九龍華仁書院自1986年起每年均舉辦傑出學生及親善大使選舉,從中五學生(2011年前為中六學生)中選出3名傑出學生及從傑出學生中選出學生中選出1名親善大使與香港華仁書院代表一起赴海外探訪當地華仁舊生會。2010-2011學年新舊學制交替時中五及中六各有3名傑出學生及1名親善大使。 該校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中共出產1名傑出學生。 舊生會 港九兩所華仁書院均設有舊生會,並於美國東西岸、加拿大東西岸、澳洲、英國、新加坡及中國內地設立分會, 方便僑居當地之師生聯誼。 無國界網上聚會 2022年12月10日及11日, 港九兩校聯合舉行《無國界兄弟情》網上聚會,現居世界各地的舊師生透過視像會議與在港之師長暢談近況。一些舊生會海外分會更舉辦聯誼活動配合, 讓不同年代之師生聚首一堂。 著名校友 政治、公共事業及法律界 徐家祥:前華民政務司、香港首位華人政務官 李業廣:前行政會議成員、前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主席、前強積金管理局主席 李柱銘,QC:前立法會議員(香港島)、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資深大律師 梁家傑:前立法會議員(九龍東)、公民黨主席、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資深大律師 謝偉俊:律師;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前立法會議員(九龍東) 涂謹申:前立法會議員(區議會(第二)) 何啟明: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前立法會議員(勞工界)、前觀塘區議會區議員 邵善波: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前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梁定邦:資深大律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顧問、 前監警會主席 許紹鼎:前律政司副刑事檢控專員、資深大律師 劉漢銓:前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全國政協委員 林光宇:前民航處處長 李汝大:前香港立法局議員(1962年中五;1963年中六) 徐淦:首批獲委任為民政主任的政務官,歷任市政總署署長(1985-1986)、文康市政司(1986-1989)、文康廣播司(1989-1991)等 李紹麟,:第24任加拿大緬尼托巴省督 梁紹中:前香港高等法院首席法官(2001年至2003年) 黎廣德:公共專業聯盟創會主席及現任政策召集人、公民黨創黨黨員及創黨副主席、長春社前任主席及現任理事、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及香港無國界工程師創會主席 何沛謙:資深大律師、前通訊事務管理局主席(2012年至2017年) :已故前行政長官辦公室高級特別助理 李家超:第六任行政長官(2022-2027/2032),前政務司司長、保安局局長、警務處副處長 楊潤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前教育局局長 陳松青: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前地政總署署長 林天星:前水務署署長 關永圻:前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 王式英:香港高等法院退休法官 施俊輝:教育局副局長,前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已故前香港警隊助理警司、中國間諜 鄺漢生:前香港工務局局長 葉奕羣:加拿大溫哥華警方發言人、曾獲女皇金禧紀念勳章 莊永燦:前香港油尖旺區議會區議員,經民聯及西九新動力成員 潘漢雄:前教育統籌局首席教育主任、推動國民教育的官員 陳智遠:香港青年智庫Roundtable研究所及其網絡創會成員及榮譽總幹事、前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2008年至2012年) 王國忠:澳大利亞政府議員 廖澤雲: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 李業華:胡關李羅律師行合夥人 蘇國榮:前香港立法局議員、前香港申訴專員(1959年) 陳偉群:前香港總商會工商政策副總裁 利瀚庭:前深水埗區議會區議員 學術及教育界 麥德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物理及免疫學教授兼香港大學病理學系教授、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葉嘉安: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學系講座教授、前香港大學研究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地理資訊系統學家、香港註冊規劃師 王-{于}-漸:香港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及經濟學講座教授 李行偉: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IAHR)主席、前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工程學院院長及副校長、前香港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副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及前院長 唐叔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講座教授兼院長、前香港大學講座教授、前香港城市大學常務副校長、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戩雲:香港大學醫學物理科榮休教授、前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及物理學系醫學物理科講座教授(1958年中五) 黃宇和:孫中山研究權威學者、澳洲悉尼大學近代史榮休終身講座教授、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澳洲人文學院院士 劉唯邁:前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館長、古物古蹟專家 湯維強: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教授兼東亞研究院副院長 曹宏威:前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侯傑泰:前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榮休講座教授及副校長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時事評論員 楊偉豪: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講座教授 古嘉文:耶穌會北京中國學中心執行總監,前聖克拉拉大學及聖地牙哥大學教授 余寶樂:前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化學工程學系創辦人及系主任 郭少棠: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前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1965年中五) 榮鴻曾: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榮休教授、華盛頓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 宋恩榮: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其彥: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許焯權: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胡惠生: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布琮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歷史系副教授 丁南僑:榮休香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作家 陸尚勤: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梁仲文:香港城市大學資訊系統學系助理教授 葉浩堃: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講師 李景行:香港理工大學資訊科技處總監 蘇中平:前九龍華仁書院校長 鍾衞良:前九龍華仁書院校長、前聖文德書院校長 胡國星:前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校長(1953年中五) 沈楚煒(C.W. Sham):遵理學校物理補習名師,前喇沙書院物理科主任 商界 邢李㷧:前思捷環球主席 陳祖澤,LVO:載通國際董事會副主席、前香港賽馬會主席、前九巴董事長、前教育統籌司 袁天凡:前電訊盈科副主席、前富通保險主席 吳天海:會德豐副主席、九龍倉集團主席兼常務董事 單偉彪:利基控股主席 高志中:甜葉菊有限公司董事長 伍展明:前中國之聲行政總裁、前香港公開大學公共事務總監 龔耀輝:財經專欄作家, 曾以筆名「方卓如」在《信報財經新聞》與《蘋果日報》專欄撰文 黎永良:資深投資專家、前華僑銀行證券(香港)聯席董事(1977年中七) 錢乃駿:上海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前和記港口集團執行董事及和記黃埔中國港口有限公司總裁、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 錢乃驥:資深銀行家、前美國銀行(亞洲)行政總裁、前新加坡華僑銀行行政總裁 張漢傑:德祥地產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前永安旅遊董事總經理 鄭國衛:前香港稅務學會會長 招彥燾: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旗下「INDICAID妥析」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是大中華地區首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檢測產品) 陳慶釗:前路勁基建主席(1957年) 新聞、文化、廣告、與出版界 練乙錚:日本山梨大學經濟學教授、前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前信報總編輯、前中央政策組顧問 劉進圖: 前明報總編輯、眾新聞創辦人 張錯: 本名張振翱,著名詩人、學者、文化評論家、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及東亞語文學系教授 舒巷城:本名王深泉,香港著名作家 陳冠中:作家、號外(雜誌)創辦人 鄧小宇:作家、號外(雜誌)創辦人 黄易:香港著名小說作家 韓志勲:畫家、中元畫會創辦人、香港抽像繪畫先驅 朱家鼎:香港廣告業名人 范邦初:香港馬主 陳浩勤:筆名安娜,香港影評人 李兆富:前香港《蘋果日報》專欄作家,筆名「利世民」、前蘋果社群資訊網行政總裁 陳朗昇:立場新聞採訪副主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 曾廣標:保釣人士、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監 黃效文:探索家、《時代雜誌》「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兼會長 影視創作、演藝界 曾江:原名曾貫一,建築師、資深演員,憑《竊聽風雲3》榮獲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羅仲炳:香港電視廣播公司總經理 朱家欣:電影電腦特技先濤數碼影畫製作有限公司主席 馬國樑:動畫師,銅馬動畫及視覺特效教育創辦人 葛民輝:商業電台 DJ、演員、導演及組合軟硬天師成員 陳詠謙:著名填詞人 陳心遙:電影監製、編劇、作曲人、作詞人 冼振東:舞台劇導演、編劇和演員;戲劇及創作導師 蔡瀚億:舞台劇及電影演員 張家豐:東亞唱片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前商業電台 DJ 李明睿:九龍華仁書院合唱團高級組團長 陳浩然: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 黃守發:小島樂隊第一代成員 李志超:電影導演 喇英:香港男演員、歌手、製作人 YoungQueenz:香港地下饒舌歌手、製作人 黃中濠:1983年屆。無綫電視節目監製 林祖輝:1983年屆。前香港男藝人 朱鑑然:2006年屆。香港男演員、前香港游泳代表隊成員 麥可暉:2005年屆。ViuTV 編劇、旁白和撰稿員 王柏勤:Tabe,中國电子竞技职业选手 楊裕平:前香港芭蕾舞團總裁(1962年中七) 榮念曾:香港藝術家(小學部) 醫學界 鄺沃林: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血液及血液腫瘤科講座教授 廖子良: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專家 林青雲: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化學病理科臨床教授 顏繼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教授及港怡醫院臨床腫瘤科主任 黃志威: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系主任 張嘉盛: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腸胃肝臟科臨床副教授 吳浩強:香港中文大學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講座教授及前系主任、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教育) 郭志銳: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老人科講座教授 劉潤皇: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黃煒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腸胃肝臟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發展) 余德新: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 李大拔: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教授 唐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及系主任 李錦滔: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威爾斯親王醫院腎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熊志添: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管理學專業應用教授、前九龍中及新界東聯網行政總監、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副院長 余秋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兼職教授、中西醫結合學會榮譽會長 李德誠: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前美國哈佛大學社會醫學系講師及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 高拔陞: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區樂民:皮膚科專科醫生、蘋果日報專欄作家 謝德富:前世界心臟組織會長、前香港大學內科學-{系|zh-hans:系;zh-hant:系}-心臟科主管、香港醫學博物館董事會主席 梓翔:前瑪嘉烈醫院兒科主管、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醫生札記》作者、香港小兒腎科學會創辦人及前主席 馬學章:博愛醫院總幹事、前鏡湖醫院院長、前律敦治醫院行政總監、前明愛醫院行政總監 陳仲謀: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前香港執業精神科醫生協會副會長 何理明:香港衞生署助理署長 翁維鈞:美國德州大學神經腫瘤學及臨床腫瘤學講座教授 羅碩孟:美國華盛頓大學放射腫瘤學系教授 江炎輝:兒科醫生、九龍樂善堂2011至2012年度主席(1966年畢業) 楊超發:兒科醫生、前香港西醫工會會長 黃昭灼:瑪麗醫院血管外科顧問醫生、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許晏冬: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謝萬里:基督教聯合醫院副行政總裁、香港中毒諮詢中心主管顧問醫生 鄧立超:前伊利沙伯醫院外科部門主管 建築、城市規劃、工程界 林雲峯: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前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創會會長 楊德忠: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土木工程)副教授(1976年畢業) 蘇廷弼:創立亞洲智能建築學會、亞洲建築環境學院院長 宗教界 張子江:牧師;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蒲錦昌:牧師;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 徐志忠:神父;前九龍華仁書院校監 蔡惠民:神父;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校長 張慕皚:前建道神學院院長(1962年中七) 聖依納爵小堂 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56號(華仁書院)。在1959年開始在主日舉行彌撒,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 聖依納爵小堂由著名建築師陸謙受於1950年代建造,屬現代主義風格。 彌撒及禮儀時間 彌撒 主日彌撒:09:00(粵語)/10:30(英語)11:45 (普通話) 耶穌聖心敬禮彌撒及聖體降福:每月首星期五20:00(粵語) 禮儀 永援聖母敬禮:星期六07:55 牧職人員 主任司鐸:梁宗溢神父(Rev. Thomas Leung, SJ) 小堂主保 聖依纳爵·羅耀拉(,受洗前名為:,又稱為伊格那丟)(1491年12月4日-1556年7月31日),西班牙貴族,是天主教耶稣會的創始人,也是天主教會聖人之一。他在羅馬天主教內進行改革。 電影取景 1956年國際電影懋業拍攝、由葛蘭、林翠主演的國語片《青春兒女》,全齣電影是在九龍華仁的校舍拍攝的。 1975年《大家樂》 2015年《哪一天我們會飛》,監製為校友陳心遙 參閱 香港教育 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香港華仁書院 耶穌會中華省中學 耶穌會 新北市徐匯中學 新竹縣內思高工 澳門利瑪竇中學 澳門海星中學 耶穌會中華省小學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學校網站 官方網頁 九龍華仁書院舊生會
pequeño(小琉球)。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認為,目前留存的文獻顯示葡萄牙人絕大部分指稱臺灣本島為Lequeo pequeño(小琉球),而葡萄牙人讚嘆台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應是來自後人推論的想像。1580年代的西班牙人才比較確定以福爾摩沙來指稱臺灣。當時此名的主要使用者為來自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的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荷屬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等亦以此稱呼此地。「福爾摩沙」這名稱一直做為台灣的國際名稱,日治時期一般沿用此名稱,但日語羅馬字「Taiwan」也開始出現;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做為中文羅馬拼音的「Taiwan」使用愈趨普遍。 其他 “Formosa”一词也被西方茶界作为半发酵茶的代称。 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一本虛構台灣的書。 福爾摩沙部隊:波蘭的特種部隊 1950年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發言,將福爾摩沙指為源自西班牙語。 美麗島站:高雄捷運紅線、橘線交會的捷運車站,英文站名Formosa Boulevard。
世界各地的福爾摩沙 以「福爾摩沙」命名的地方遍布五大洲,包括各類地形。其中,面積最大的為阿根廷北部內陸的福爾摩沙省,面積7.2萬km²,首府福爾摩沙市。巴西、秘魯、美國、葡萄牙、阿根廷等地都有鄉鎮城市被稱為福爾摩沙,有趣的是,阿根廷福爾摩沙省部分區域與被稱為福爾摩沙的臺灣部分區域是對蹠點。 福爾摩沙與臺灣 臺灣在早期也被歐洲稱為「福爾摩沙」,而臺灣海峽則稱為「福爾摩沙海峽」。一般認為最早是16世紀中期,葡萄牙水手對臺灣驚嘆之語(忍不住喊著「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此說法尚無直接與明確的證據。根據台灣學者曹永和的研究,應該是在十六世紀中葉,由葡萄牙水手命名;台灣人則是在日治時代才普遍知道有此稱呼。但當時的西班牙人稱台灣為Hermosa。西元2017年,由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與編輯黃驗合著的專書《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指出根據葡萄牙人到亞洲後的史料文獻,裡面記載的福爾摩沙是西北東南向,總長約100公里,但台灣是東北西南向,總長約400至500公里,推測葡萄牙人當時看到的福爾摩沙,極可能是琉球,而不是台灣。可以確定的是,於1554年所繪的地圖中,在琉球群島之南,已繪有 I. Fremosa。從海圖研究,當時Formosa並不是台灣,而像台灣北方的南琉球。「小琉球島,由西南延伸到東北,是個約有15至16哩(約90公里)長的大島,在風平浪靜時測得此地的太陽夾角(緯度)約為25度半……」林斯豪頓1596年繪製中國領土海岸線與周邊島嶼,1958年由John Wolfe於倫敦印製出版,其範圍橫跨東南亞與西太平洋海域。中國領土的部分描繪出中國東南沿海與內陸的山形地勢與城鎮,動植物概況也有清楚標示。圖中福建沿海處繪有三個小島,北島註記I.Formosa(福爾摩沙島)、中島無名、南島為Lequeo pequeño(小琉球)。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翁佳音認為,目前留存的文獻顯示葡萄牙人絕大部分指稱臺灣本島為Lequeo pequeño(小琉球),而葡萄牙人讚嘆台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應是來自後人推論的想像。1580年代的西班牙人才比較確定以福爾摩沙來指稱臺灣。當時此名的主要使用者為來自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的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期間,荷屬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等亦以此稱呼此地。「福爾摩沙」這名稱一直做為台灣的國際名稱,日治時期一般沿用此名稱,但日語羅馬字「Taiwan」也開始出現;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做為中文羅馬拼音的「Taiwan」使用愈趨普遍。
外部連結 食品列表
外部連結 食品列表
鼻子長度中等,從側面看,向內彎的鼻樑從前額伸延至鼻尖,不會看來像異國短毛貓般凹鼻的外形。鼻子颜色多为黑色,成年多为砖红色。 咀 咀的肌肉成方形,顎骨強壯,下巴紮實及充分地展開,且内收,流线健美,與上唇成平衡線。与英国短毛猫下颚肥大成鲜明对比 頸部 頸部長度中等,且強壯有肌肉。 披毛 披毛短、厚、均勻及質地較硬。顏色及斑紋方面有超過80種,而銀虎紋和啡虎紋則最為人熟識。 身長 身長略長於其高度,從側面看,身體能均分為三等份,尾巴長度相等於肩膊至尾巴底部的長度。 體重 雄性成貓體重在11至15磅之間,而雌性則在8至12磅之間。 相關條目
美国短毛猫的特点是外观漂亮,活泼,性格温柔,容易和人类相处,很适合家庭饲养,寿命一般为15到20年。美国短毛猫约有80多种毛色和外观。包括褐虎斑、银斑等等。其中较著名的是银虎斑,这种猫毛发背景为银色,覆盖有浓厚的黑色斑纹。美国短毛猫在1966年正式定名,以纪念其原产地美国。 外表 頭 頭大面頰飽滿,耳朵大小中等,耳尖略圓,兩耳距離為眼睛距離的兩倍。 前額 前額平滑,在頭頂適當地突出,從正面看過去,兩耳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隆起。 眼睛 眼睛大而上眼瞼尤如一粒由中間破開的杏仁,下眼瞼則是圓形,外眼角位置較內眼角高,明亮,清澈及機靈。 鼻子 鼻子長度中等,從側面看,向內彎的鼻樑從前額伸延至鼻尖,不會看來像異國短毛貓般凹鼻的外形。鼻子颜色多为黑色,成年多为砖红色。
Z1桁架,并进行了四次太空行走。2009年,若田光一在STS-119航天使命中作为使命专家,参与运送空间站主架的最后一部分,并在在空间站留驻。 2013年年底在国际空间站逗留6个月,并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担任站长,為首位日籍国际空间站指令长。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NASA Biography
Biography (英語) 日本航空公司相關人物 日本宇航员 埼玉市出身人物 九州大學校友 國際太空站人物
Rankings - Art & Design)全球第五,北美地区第四。 其创作艺术硕士(M.F.A)学位在2016年美国best collage网站的25 best MFA programs in the country中排名第三。 在Best Regional Universities(North) 排名中排到第19位,是艺术类院校中少有的能在该排行中排到前20位的美国大学。Pratt Institute在2016年U.S.News&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艺术学院排名中排名第9 普拉特藝術學院目前有大學部及研究所,並以建築設計系,工業設計系,和溝通設計系的優良設計教育系統享譽於美國。 本科:该校的本科生全部在布鲁克林校区进行培养,有三个学院提供本科层次的教育:建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文理学院,各学院所设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绘画、数字化设计和互动媒体、插图、艺术与设计教育、艺术史、通信设计、时装设计、电影、美术、工业设计、室内设计、摄影等;建筑学院——建筑学、施工管理、建筑与构造;文理学院——批判与视觉研究、写作。 研究生:布鲁克林与曼哈顿两个校区都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在研究生层次,该校的设计、建筑、图书馆与信息类专业实力都广受认可。
collage网站的25 best MFA programs in the country中排名第三。 在Best Regional Universities(North) 排名中排到第19位,是艺术类院校中少有的能在该排行中排到前20位的美国大学。Pratt Institute在2016年U.S.News&World
大小中等,基部寬呈三角形。間距適中。 眼 大而圓,間距大。顏色和被毛相協調為佳(古銅色、金色、藍色、綠色、藍綠色、異色眼)。 頸 短,粗,肌肉發達。 身體 緊湊、渾然一體。胸、肩、臀寬。肌肉發達。 腿和爪 腿短而有力。骨骼強壯。肌肉發達。圓形爪。 尾 長度為身體的 3/4 。基部粗大,從基部到圓形尾尖呈逐漸變小趨勢。 皮毛 Firm to touch,由於英短不應有雙層毛的,這種絨密得插針不入的毛,也會非常「企立」,即不易塌下來,其實貓的體型也因此而飽滿得多,那麼毛長一點體型就會漲一點,那就看似大隻,這些從澳洲和歐洲發展出來的英短可輕易看得到。但諷剌的是,這種毛其實與傳統有所違反的,因為英短原是一種在潮濕的英國大陸的全天候街貓,毛應有排水的能力,但這種毛偏偏是可把水盡吸的,奇怪吧,但這毛從哪裏來?毫無疑問就是波斯貓。美國人一向排斥英短夾雜波斯,又或者一些波斯出現的毛色,但在藍色的英短上,他們早就對來自波斯的毛質欣賞到極點。 特徵 恬靜、溫馴,易於相處。看似泰迪熊。英國短毛貓是主人的良伴,易於適應城市或鄉村的生活(在鄉村有它們天性愛好的捕獵的機會)。英國短毛貓和其他的貓和狗相處和諧。它精力充沛、貪玩而且非常有愛心,但並不給人添麻煩。這種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品種要到 2 到 3 歲時才性成熟。它的發育開始得也相對晚。每週一次梳理毛髮即可。但在脫毛季節(這個品種的貓脫毛脫得很厲害),每天一次的梳理是必要的。 除了英國短毛貓以外,還有美國短毛貓、異國短毛貓、蘇格蘭折耳貓也是倍受人們喜歡的寵物貓。 飼養秘诀 环境 英国短毛猫的老祖宗们给它们留下了刻苦耐劳的優良血統,这使牠們對環境的適應性比一般的猫高的多,面对驟變或陌生的环境可以泰然处之。 饮食 所有的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肠胃的消化功能比较弱,英国短毛猫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突然更换口粮的时候,主人如果换粮太突然,就会导致它腹泻,但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只要合理地慢慢地让它适应新的猫粮,不要一次全部换掉,就不容易造成貓的不適了。 运动 英国短毛猫喜欢亲近主人,但如果一直以来牠們都只喜欢乖乖地趴在主人的膝盖上睡觉,那就需要注意了,因为猫咪长期不做运动就容易发胖,而体型过胖的猫,身体状况也容易出现问题。 每天至少要陪牠活動半个小时左右,這樣的運動量才可以讓貓保持良好的體態與健康。 參見 家貓品種列表 忌廉哥 金渐层 - 屬於英國短毛貓分支的稀有色品種之一 外部連接 The Interest
眼 大而圓,間距大。顏色和被毛相協調為佳(古銅色、金色、藍色、綠色、藍綠色、異色眼)。 頸 短,粗,肌肉發達。 身體 緊湊、渾然一體。胸、肩、臀寬。肌肉發達。 腿和爪 腿短而有力。骨骼強壯。肌肉發達。圓形爪。 尾 長度為身體的 3/4 。基部粗大,從基部到圓形尾尖呈逐漸變小趨勢。 皮毛 Firm to touch,由於英短不應有雙層毛的,這種絨密得插針不入的毛,也會非常「企立」,即不易塌下來,其實貓的體型也因此而飽滿得多,那麼毛長一點體型就會漲一點,那就看似大隻,這些從澳洲和歐洲發展出來的英短可輕易看得到。但諷剌的是,這種毛其實與傳統有所違反的,因為英短原是一種在潮濕的英國大陸的全天候街貓,毛應有排水的能力,但這種毛偏偏是可把水盡吸的,奇怪吧,但這毛從哪裏來?毫無疑問就是波斯貓。美國人一向排斥英短夾雜波斯,又或者一些波斯出現的毛色,但在藍色的英短上,他們早就對來自波斯的毛質欣賞到極點。 特徵 恬靜、溫馴,易於相處。看似泰迪熊。英國短毛貓是主人的良伴,易於適應城市或鄉村的生活(在鄉村有它們天性愛好的捕獵的機會)。英國短毛貓和其他的貓和狗相處和諧。它精力充沛、貪玩而且非常有愛心,但並不給人添麻煩。這種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品種要到 2 到 3 歲時才性成熟。它的發育開始得也相對晚。每週一次梳理毛髮即可。但在脫毛季節(這個品種的貓脫毛脫得很厲害),每天一次的梳理是必要的。 除了英國短毛貓以外,還有美國短毛貓、異國短毛貓、蘇格蘭折耳貓也是倍受人們喜歡的寵物貓。 飼養秘诀 环境 英国短毛猫的老祖宗们给它们留下了刻苦耐劳的優良血統,这使牠們對環境的適應性比一般的猫高的多,面对驟變或陌生的环境可以泰然处之。 饮食 所有的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肠胃的消化功能比较弱,英国短毛猫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突然更换口粮的时候,主人如果换粮太突然,就会导致它腹泻,但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只要合理地慢慢地让它适应新的猫粮,不要一次全部换掉,就不容易造成貓的不適了。 运动 英国短毛猫喜欢亲近主人,但如果一直以来牠們都只喜欢乖乖地趴在主人的膝盖上睡觉,那就需要注意了,因为猫咪长期不做运动就容易发胖,而体型过胖的猫,身体状况也容易出现问题。 每天至少要陪牠活動半个小时左右,這樣的運動量才可以讓貓保持良好的體態與健康。 參見 家貓品種列表 忌廉哥 金渐层 - 屬於英國短毛貓分支的稀有色品種之一 外部連接 The
1987 年以来,该品种的允许杂交品种被限定为波斯猫一种。FIFE 在 1986 年承认了异国短毛猫。该品种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在欧洲也在逐渐风行起来。 概述 短毛波斯猫。体重 3 到 6.5 公斤。大小中等,四肢短。 头 圆而大。头骨非常宽。前额圆形。脸颊丰满,呈圆形。吻部短,宽而呈圆形。鼻短而宽,有明显的终止。鼻道狹窄使其無法順利吸氣。下巴有力。宽而有力的颌。 耳 小,耳尖圆,基部张口不大。间距大,耳内有毛。 眼 大而圆,间距大。颜色深而纯粹,和被毛颜色呼应(大多为金色到古铜色;淡紫色和金色被毛配绿眼;白色和重点色被毛配兰色眼)。 颈 短而粗。 身体 大小中等,矮 [ 胖型,贴地。胸宽。肩部魁梧。骨骼大型,肌肉有力。
6.5 公斤。大小中等,四肢短。 头 圆而大。头骨非常宽。前额圆形。脸颊丰满,呈圆形。吻部短,宽而呈圆形。鼻短而宽,有明显的终止。鼻道狹窄使其無法順利吸氣。下巴有力。宽而有力的颌。 耳 小,耳尖圆,基部张口不大。间距大,耳内有毛。 眼 大而圆,间距大。颜色深而纯粹,和被毛颜色呼应(大多为金色到古铜色;淡紫色和金色被毛配绿眼;白色和重点色被毛配兰色眼)。 颈 短而粗。 身体 大小中等,矮 [ 胖型,贴地。胸宽。肩部魁梧。骨骼大型,肌肉有力。 腿和爪 直而粗短的腿。爪大而呈圆形。趾间有毛为佳。尾短而粗,低垂。尾尖圆形。 被毛 短,但略长与其他短毛猫品种。浓密,容貌状,直立。所有波斯貓的颜色都可接受。 注释 允许杂交品种:波斯猫。 不良性征
颛顼陵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集解皇甫谧曰:“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一统志》:颛顼及帝喾陵,俱在今滑县东北七十里。 考古 据安徽大学收藏安大简的记载,老童是颛顼的儿子,出生即满头白发,好像小老头儿。颛顼占卜得知这个满头白发的婴儿将会子孙蕃衍兴旺,喜出望外,就给他起名叫老童。 其他 《三國史記》宣稱高句麗王屬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此說法於現世引起史學爭議。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稱之為淳維。 中国《山海经》研究会会长宮玉海在2003年曾認為,顓頊是耶穌的原型人物,但論證仍有不少可相榷之處。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還曾提及,關於稷龍的複活與顓頊之死的關係。 家庭 夫人 女禄,滕坟氏之女 履龜,鄒屠氏之女(《路史》卷四十四) 子嗣 鲧(見《路史》卷十七) 窮蟬(《路史》卷四十四引《呂梁碑》作顓頊生幕,幕生窮蟬)
鲧(見《路史》卷十七) 窮蟬(《路史》卷四十四引《呂梁碑》作顓頊生幕,幕生窮蟬) 老童 魍魉 後代 八愷 孫曰女修 大業 伯益 惡來 相關
Fold Scottish Fold Rescue Health issues - International Scottish Fold Association Osteochondrodysplasia in Scottish Fold cats- Australian
Fold Scottish Fold Rescue Health issues - International Scottish Fold Association Osteochondrodysplasia in Scottish Fold cats- Australian Veterinarian Journal Scottish Fold
元始天尊的原型則是東晉初期出現的神靈元始天王,兩者都位於仙境玉京山之上。「元始」表示宇宙中初始之氣。在靈寶經中,元始天王變成天始天尊之下傳授道經的神靈。在唐代以後,一些道書又把元始天尊和元始天王合二為一。有道經記載元始天尊名「樂靜信」,是一個奉道者,因修行而成為天尊,此故事來自佛教《六度集經》中須大拿太子,即釋迦文佛前世的故事。 形象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在東晉後期的《靈寶經》中,元始天尊磅礴於天地之間,開天闢地,在天地初開時傳授道經,稱為「開劫度人」。元始天尊是世界的最高神,宇宙萬有之源,道的化身,至高無上,與道同體,也是道經的演說者,道教教主。最早記述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的經書,是《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等靈寶經,當中許多經卷都敘述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等神靈說教,是道教和佛教等一切教法的始祖。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元始天尊在天地初分之際,將同樣先天地而生的「真文天書」,從道氣混沌的狀態,凝練成赤書文字,並通過五老上真,傳授給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和十方至真等神靈。奉行靈寶正法的信徒,可以在大劫交周之時,得到元始天尊的垂愛護佑,安然度過劫期。 發展 在東晉以後,靈寶經創造的元始天尊逐步成為道教其他宗派共同信奉的最高神。在6世紀中期,北方道教仍以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到7世紀的唐初,元始天尊取代太上老君成為道教主神。在6世紀,信徒為了祭奠死者與祭祀祖先,開始製作元始天尊的石像,到唐代天尊造像更為普遍。隋唐時各地道觀供奉元始天尊像,伴以左玄真人和右玄真人。唐代佛教批判元始天尊的形象是模倣佛教而來的,並非自古已有。元始天尊原名樂靜信,因修行而成為天尊之說,更被佛教批評為自相矛盾,偽妄無知。唐代,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合稱「三清尊神」。唐代末期,道士閭丘方遠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把元始天尊編排在神譜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漸推崇玉皇大帝,認為是太極界實際的領導者,而三清尊神成為道教象徵,元始天尊的地位並未有变,反之六御变为四御,太乙救苦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反之玉帝升为天尊级别,与元始天尊同居大罗天。後來三清尊神改名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影視作品 1982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西遊記》:六小龄童飾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在東晉後期的《靈寶經》中,元始天尊磅礴於天地之間,開天闢地,在天地初開時傳授道經,稱為「開劫度人」。元始天尊是世界的最高神,宇宙萬有之源,道的化身,至高無上,與道同體,也是道經的演說者,道教教主。最早記述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的經書,是《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等靈寶經,當中許多經卷都敘述元始天尊向太上大道君等神靈說教,是道教和佛教等一切教法的始祖。在《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中,元始天尊在天地初分之際,將同樣先天地而生的「真文天書」,從道氣混沌的狀態,凝練成赤書文字,並通過五老上真,傳授給太上大道君、高上玉帝和十方至真等神靈。奉行靈寶正法的信徒,可以在大劫交周之時,得到元始天尊的垂愛護佑,安然度過劫期。 發展 在東晉以後,靈寶經創造的元始天尊逐步成為道教其他宗派共同信奉的最高神。在6世紀中期,北方道教仍以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到7世紀的唐初,元始天尊取代太上老君成為道教主神。在6世紀,信徒為了祭奠死者與祭祀祖先,開始製作元始天尊的石像,到唐代天尊造像更為普遍。隋唐時各地道觀供奉元始天尊像,伴以左玄真人和右玄真人。唐代佛教批判元始天尊的形象是模倣佛教而來的,並非自古已有。元始天尊原名樂靜信,因修行而成為天尊之說,更被佛教批評為自相矛盾,偽妄無知。唐代,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合稱「三清尊神」。唐代末期,道士閭丘方遠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中把元始天尊編排在神譜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漸推崇玉皇大帝,認為是太極界實際的領導者,而三清尊神成為道教象徵,元始天尊的地位並未有变,反之六御变为四御,太乙救苦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反之玉帝升为天尊级别,与元始天尊同居大罗天。後來三清尊神改名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影視作品 1982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西遊記》:六小龄童飾元始天尊 199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西遊記》:吳慈華飾元始天尊 2006年中國大陸電視劇《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唐国强飾元始天尊
石川梨華:深粉紅 (夢幻早安少女組。:熱粉紅) 吉澤瞳:紫 (夢幻早安少女組。:天藍) 辻希美:藍 加護亞依:熱粉紅 高橋愛:黃 紺野朝美:粉紅 小川麻琴:藍 (夢幻早安少女組。:藍) 新垣里沙:黃綠 藤本美貴:紅 (夢幻早安少女組。:橙) 龜井繪里:橙 道重沙由美:粉紅 (原:柠檬黄) 田中麗奈:水藍 久住小春:紅 (原:白、灰)(夢幻早安少女組。:粉紅) 光井愛佳:淺紫 李純:皇家藍 錢琳:翡翠綠 鞘師里保:紅 鈴木香音:綠 飯窪春菜:蜂蜜黃 (原:巧克力) 佐藤優樹:翡翠綠 工藤遙:橙 尾形春水:海洋藍 加賀楓:義大利紅 森戶知沙希:白 團體編成 歷代變革 團體最大的特色就是成員的加入與退出而營造出陣容不斷改變的新鮮感,而且變動相當頻繁,從1997年組成至今已有多達十五期等不同時間點加入的成員,而在這廿多年裡也只有1998年、2008年、2019年與2020年沒有成員退出。團內輩分關係嚴謹(以加入時間來決定輩分大小),成員數量從最少5人(最初結成時以及2010年底龜井繪里、李純與錢琳畢業後至2011年初九期加入前)到最多16人(2003年六期加入後到保田圭畢業前)。此外,由於成員眾多,年齡差距一直具有話題性,最大差距曾多達15歲(一期的中澤裕子與四期的加護亞依)。 新增成員 新成員加入時的年齡統計: 18歲之後才加入:中澤(24.17)、石黑(19.27)、李純(19.17) 未滿13歲已加入:福田(12.67)、辻(12.83)、加護(12.19)、新垣(12.85)、久住(12.79)、鞘師(12.60)、鈴木(12.41)、佐藤(12.40)、工藤(11.92)、羽賀(12.57) 平均加入年齡:14.88歲 早期加入的大部份成員平均年齡比較偏高,除了福田明日香、市井紗耶香和後藤真希的年齡相對較低,其後這三位成員的離隊即令早安單曲銷量急跌。 後期加入的大部份成員平均年齡則比較偏低,除了藤本美貴、兩名中國成員和飯窪春菜例外。藤本美貴是首位以個人歌手的姿態加入早安的成員,兩名中國成員更是早安首批非日籍成員。 成員畢業與單曲銷量的關係 早期當有成員畢業或離隊對單曲銷量有著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如1999年,當時最年幼,僅14歲的其中一位主音福田明日香離隊後的單曲「真夏的光線」即獲得43%跌幅,是早安有史以來最大跌幅的單曲,雖然其後十年單曲銷量屢創新低但沒有一首跌幅比「真夏的光線」大。2000年16歲的市井紗耶香離隊後的「I WISH」亦獲得34%的跌幅。中澤裕子畢業後的「The☆Pea~ce! / 充滿愛的大宇宙」跌幅達31%。辻希美及加護亞依二人同時畢業後的「淚流不止的放學後」跌幅達28%。後藤真希畢業後的「就在這裡!」跌幅達26%。石黑彩離隊後的「戀愛熱舞站」跌幅達25%。 但後期兩者的關係並不明顯,成員畢業或離隊後銷量往往只是如常地輕微下跌,有時甚至不跌反升。例如飯田圭織畢業後的「大阪 戀之歌」跌幅僅13%。矢口真里離隊及石川梨華畢業後的「性感不已 心焦難耐」、紺野朝美及小川麻琴二人畢業後的「向前走」的銷量也是不跌反升。吉澤瞳畢業及藤本美貴離隊後的「願女人幸福」跌幅也只有17%。 由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成員畢業或離隊對銷量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嚴重和明顯的,至少在早期而言是如此。而畢業成員愈年幼影響也就愈明顯。 特色 團體特色 陣容變動頻繁,年齡差距最大時曾高達15歲,目前有14位成員,年齡差距12歲。原本的團員「畢業」另行出道後,再以選秀會的方式補入新人,可說是東京勁舞娃娃(1990年-1996年)的翻版(早安所隸屬的Hello! Project的資深成員之一稻葉貴子在未加入太陽與月亮之前,是東京勁舞娃娃關聯團體大阪勁舞娃娃的成員)。此外由於成員數量多,除了一同演唱的歌曲外,也經常分割為較小的次團體如:蒲公英、小早安、迷你早安、櫻花組、乙女組等,讓這些次團體單獨推出單曲甚至互相競爭,是該團頗為特殊的地方。 每次選秀會皆有數以萬計的參賽者競逐新成員之位,競爭十分激烈。亦有不少「滄海遺珠」被其他唱片公司賞識而進入樂壇,其中廣為人知的包括倉木麻衣、倖田來未(當時以本名“神田來未子”參加)、嘉陽愛子、柏木由紀等。在各期選秀會中,有七位原先落敗的參賽者藤本美貴、里田舞、齋藤美海、三好繪梨香、吉川友、宮崎由加和植村あかり之後被UFA收納。其中藤本美貴先以個人歌手身份出道,後於2003年初加入早安成為第六期成員之一;里田舞和齋藤美海則先後加入Hello! Project的鄉村少女組;三好繪梨香加入Hello! Project的美勇傳;吉川友以個人歌手身份出道;宮崎由加和植村あかり加入Juice=Juice。另外有落敗的Hello! Project 研修生參賽者宮本佳林之後加入Hello! Project的團體Juice=Juice。牧野真莉愛與羽賀朱音均在落敗後先被收納為研修生,再於2014年加入早安成為第十二期成員之一。森戸知沙希則是落敗後先加入Country Girls,再於2017年移籍早安作為第十四期唯一成員加入。 與Hello! Project的關係 早安少女組。實際上是女子偶像品牌Hello! Project旗下其中一個女子偶像團體,因此成員即使已經從早安畢業,在一般情況下亦會被收編回Hello! Project之內,成為其個人歌手,例子包括中澤裕子、後藤真希、保田圭、安倍夏美、飯田圭織和吉澤瞳,即使如出國留學的小川麻琴亦繼續保留為Hello! Project的一員。於2009年3月31日,其時仍屬於Hello! Project的早安畢業成員從Hello! Project集體畢業,自此之後的成員除了光井愛佳外,畢業時會同時從Hello! Project畢業,例如高橋愛、新垣里沙、田中麗奈和久住小春等。 另有一些畢業成員則會被安排組成另一組合,如辻希美和加護亞依的W,石川梨華與兩位新人三好繪梨香和岡田唯組成的美勇傳。她們同樣被編進Hello! Project之內。 有一些於2009年3月31日前離隊的成員亦同時脫離Hello! Project,例子包括市井紗耶香和紺野朝美。早期成員福田明日香和石黑彩離隊時由於Hello! Project仍未成立,故一直沒有成為Hello! Project的成員。 教育係 前輩指導後輩的傳統,以下所列為擔任此職務者。 2期:(制度還未建立) 3期:市井紗耶香 4期:保田圭→石川梨華、矢口真里→吉澤瞳、飯田圭織→辻希美、後藤真希→加護亞依 5期:(無) 6期:(無) 7期:道重沙由美 8期:(無)
2期:(制度還未建立) 3期:市井紗耶香 4期:保田圭→石川梨華、矢口真里→吉澤瞳、飯田圭織→辻希美、後藤真希→加護亞依 5期:(無) 6期:(無) 7期:道重沙由美 8期:(無) 9期:光井愛佳 10期:光井愛佳 11期:(無) 12期:飯窪春菜[並由生田衣梨奈監督] 13期:工藤遙 14期:(無) 15期:加賀楓、橫山玲奈 16期:野中美希 17期:羽賀朱音 被稱為「ACE」的成員 (下述內容取自日文wiki) 安倍夏美(1997年-2004年) 後藤真希(1999年-2002年) 石川梨華(2005年) 藤本美貴(2005年-2007年) 高橋愛(2005年-2011年) 田中麗奈(2007年-2013年) 鞘師里保(2013年-2015年) 佐藤優樹(2017年-2021年) LM法則 1999年9月9日,單曲《LOVE MACHINE》推出,單曲封面由當時8位成員分別站成前後兩行排列拍攝。其後六年間,8位成員相繼離隊的次序是「石黑→市井→中澤→後藤→保田→安倍→飯田→矢口」,非常巧合地順著她們在單曲封面上的排列次序:由右而左、由上而下,後來被粉絲稱為「LM法則」()。 下圖為「LOVE MACHINE」封面中八位成員的個別位置: 歌迷特性 首創「」的文化,請參考Hello! Project#歌迷特性。 作品 主要紀錄 世界紀錄 『於同一店舖同一CD同一日內賣上數目』的世界紀錄:15,612枚(1997年11月3日大阪HMV心齋橋親手售賣單曲「」) 獲得音樂賞 第40回日本唱片大獎最優秀新人賞(1998年) 第31回全日本有線放送大獎「新人賞」(1998年) 日本金唱片大獎7年連續(1998年-2004年) 8年連續(1998年-2005年) 第13回日本金唱片大獎「」(1999年) 第36回賞「音樂新人賞」(1998年) 第32、33回日本有線大獎「有線音樂優秀賞」(1999年、2000年) 第41回日本唱片大獎「優秀作品賞」(1999年) 第37回賞「音樂賞」(1999年) 第14回日本金唱片大獎「」()(2000年) 第42回日本唱片大獎「優秀作品賞」()「特別賞」(2000年) 第24回日本電影金像獎「新人俳優賞」「話題賞」()(2001年) 第15回日本金唱片大獎「」()(2001年) 第44回日本唱片大獎「特別賞」(以Hello! Project身份受賞)(2002年) 注釋 外部連結 http://www.helloproject.com/morningmusume/ - ハロー!プロジェクト オフィシャルサイト http://www.up-front-works.jp/artist/morningmusume/ - UP-FRONT WORKS https://www.up-fc.jp/helloproject/member/morning/ - ハロー!プロジェクト オフィシャルファンクラブ Produce Work - つんく♂オフィシャルウェブサイト 日本女子演唱團體 日本女子偶像團體 Hello! Project 日本唱片大獎最優秀新人獎獲獎者 Oricon音樂相關影像作品年榜冠軍獲獎者 日本電影學院獎新人獎得主 1997年日本建立 英語歌手
在位初期 1837年5月24日,维多利亚年满18岁(毋須母親摄政),同年6月20日威廉四世駕崩、维多利亚繼位。她在日记中写到:「六点钟,母親喚醒我並說与求見,我起床,獨自走进客厅(只穿着晨衣),勋爵跟我說,我那可怜的王伯父,在今晨兩點十二分駕崩,而我現在是女王了。」當天她在文件屬名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后来依她意愿僅留用「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雖自1714年起兼任德意志汉诺威王国君主,但根据薩利克法,女性無權继位,因此,汉诺威王位由维多利亚五叔首代坎伯兰和特维奥特戴尔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继承,當時他也是维多利亚的推定继承人。 维多利亚登基时,政府为辉格党所领导,首相墨爾本勋爵一度对初出茅廬的女王有巨大影响力。认为孤家寡人的墨爾本“十分喜欢她,将她視爲己出”(英語原文:),而维多利亚则可能視其如父。她的加冕仪式在1838年6月28日举行,她是首位居住白金汉宫的英国君主,女王每年谨慎地以自康沃尔公国和兰开斯特公国收穫385,000英镑償清父债。 在位初期,维多利亚很受欢迎,但其声誉在1839年的一个烏龍事件中受损。她母亲的一个女侍官、由於腹部無故变大且拒絕受檢,討厭她的和貝德福公爵夫人散播謠言指黑斯廷斯可能與爵士有染,维多利亚相信了此谣言,她憎恨康罗伊,并鄙视那位“可憎的弗洛拉”,因為此女在中和康羅伊及肯特公爵夫人同謀。弗洛拉直至二月中旬才同意接受检查,结果发现她还是处女。自此康罗伊、黑斯廷斯家族与在野的托利党组织了一次出版战,散布谣言,称此事与女王有关,维多利亚被公众讥讽为“墨尔本夫人”()。 当时英国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國君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但她仍试图私下影响英国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务。1839年,墨爾本入激進黨(Radiccals)与托利党(两党皆被维多利亚所厌恶),投票反对暂停牙买加立宪法案。法案从政权中移去抵制相关法律废除奴隶种植园所有者,维多利亚委任保守党主席罗伯特·皮尔爵士组成新政府。当时,皇室內廷官(Royal Household)通常由首相命其政治盟友的配偶擔任。女王有許多寢室女官是辉格党人之妻,而皮尔欲以托利党人之妻代替她们(此次事件被称为Bedchamber Crisis),维多利亚在墨爾本的建议下回絕皮爾的安排,皮尔因拒绝在女王施加的限制下执政而辭職,墨爾本再次上任。 女王大婚 依社会习俗,未婚的女王尚需与母亲一起生活。然而母女间的分歧依舊存在于整个肯辛顿体系,她母亲依然信赖康羅依。维多利亚即位后她的母亲被安置在白金汉宫一間位置偏僻的房间里,维多利亚经常拒绝見她。维多利亚曾向首相墨尔本勋爵抱怨母亲的密切监视是她“多年的煎熬”,墨尔本对此表示同情並建議女王利用婚姻來规避。维多利亚称其婚姻为“令人震惊的转变”,之前她经常關心這位未來王夫候選人阿尔伯特所受的教育,不過她也反对任何强迫她结婚的企图。 1839年5至6月,维多利亚曾与到访的俄罗斯皇储亚历山大二世有过一段甜蜜的初恋,当时激动不安的维多利亚曾在日记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这位深情英俊的俄国皇储的迷戀。但在国家利益和政治考虑下,维多利亚最终决定仍与阿尔伯特结婚。1839年10月,阿尔伯特再次拜访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對他很是赞赏,很快兩人心意互通,仅仅在阿尔伯特抵达温莎五天之后的10月15日,女王向阿尔伯特求婚。1840年2月10日兩人在伦敦圣詹姆士宫皇家教堂完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神魂俱醉,婚礼结束后当晚因头痛躺卧在床,但她在日记中写道: 阿尔伯特自此取代墨尔本勋爵成为女王的重要政治顾问及伴侣,在女王在位前期位高权重、占据主导。而维多利亚的母亲被赶出了王宫,安置在贝尔格雷夫广场的住所中。1840年奥古斯塔索菲亚公主逝世后,维多利亚的母亲在克拉伦斯宫和浮若阁摩尔楼中生活,后经阿尔伯特调解,母女关系才逐步改善。 婚后不久,女王怀孕。1840年身怀六甲的女王与夫婿坐着马车前去探望母亲时,18岁的爱德华·奥克斯福德企图兩次開槍暗杀她未果,此后被以叛国罪起诉,但又以患有精神障碍为由獲判无罪。这次暗杀使维多利亚声望剧增,淡化了公众對弗洛拉.黑斯廷斯事件和闺房危机的不满情绪。女王长女维多利亚出生于1840年11月21日。女王讨厌怀孕、厌恶哺乳并认为新生儿很丑,然而她和王夫陸續又育有八个子女。 维多利亚的家务大部分由她童年的家庭女教师路易丝·兰辛男爵夫人处理。兰辛夫人来自汉诺威,对维多利亚的性格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 她还支持维多利亚反抗肯辛顿体系。但是阿尔伯特认为兰辛夫人并不称职,而且因其不良管理使公主的健康受到威胁,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间也因此产生激烈争吵,最后兰辛夫人被解雇,维多利亚与她的亲密关系自此终结。 1842年-1860年 1842年5月29日,正当维多利亚女王的马车沿着伦敦林荫道大道行进时,约翰·弗朗西斯执枪行刺,不过枪未击发,约翰·弗朗西斯转身逃脱。翌日女王沿着同样的路线行进以诱補兇手,只是行進速度更快、护卫更严,不出所料,再次出現的弗朗西斯迅即被便衣警察逮捕,之后以叛国罪起诉。7月5日,约翰·威廉·比恩用手枪袭击女王,但其枪膛内只装有烟草和纸,因此几乎没有受到指控,而此时離弗朗西斯的死刑改判终生流放才过两天。爱德华·奥克斯福德认为,比恩被从轻發落是因为爱德华自己在1840年被无罪开释,但最终比恩被判18个月监禁。与此相似,1849年女王途经宪法山,一名失业的爱尔兰人威廉·汉密尔顿用火枪袭击女王马车。隔年,患有精神疾病的前军官罗伯特·佩特袭击女王,当时女王坐在马车中,佩特用手杖打破女王的帽子并击伤女王额头,汉密尔顿和佩特二人都被判七年流放。 女王在位早期,下议院对墨尔本的支持越来越弱,辉格党在1841年大选中落败,皮尔继任首相,与白金汉宫女王闺密们关系密切的辉格党人的地位被取代。 1845年,愛爾蘭大饑荒爆發, 其后四年,逾百万爱尔兰人死亡,近百万举家逃亡,女王因而在當地被讥称为“饥荒女王”。其实女王个人捐献2000英镑赈灾款,这个数字比其他任何个人都多,她也不顾新教反对,支持梅努斯·格兰特在爱尔兰建立罗马天主教神学院。 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使得皮尔政府飽受批评,很多保守党人也反对废除该法,但女王和一些支持保守党人、辉格党人都支持废除,废除案勉强通过之后,皮尔于1846年辞职,约翰·罗素勋爵代其出任首相。 女王热心于改善英法关系,她主持很多英国皇室成员和奥尔良宫间的互访活动,並通过克伯格斯的婚姻与奥尔良宫建立关系。在1843至1845年间,女王夫婦与路易斯·菲利普一世在诺曼底中会晤,这是自1520年英王亨利八世和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在金缕原会晤后,'兩國君主的再次見面。1844年路易斯·菲利普一世回访英格兰,成为首為造访英国国王的法国君主。 1848年革命爆发,路易斯遭黜,流亡英格兰。因对1848年革命的极大恐惧,女王举家前往怀特岛上的奥斯本宫(1845年購入的皇家私产)。愛爾蘭民族主義以及示威活动並未获得广泛支持,革命活动未起波澜便已偃旗息鼓。雖然女王於1849年首次前往爱尔兰迴響甚佳,但对于日渐兴起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并為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女王并不喜欢罗素的政府由辉格党人组成,特别是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勋爵经常未经内阁、首相或女王同意便擅作主張。女王雖多次向罗素抱怨帕默斯顿,但後者并未去职而且一如既往,直到1851年,因逕自宣布英国政府对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政变取得總統大位表示支持,帕默斯顿而被解職。翌年波拿巴总统成为拿破仑三世,这一时期的罗素政府被短命的德比勋爵少数政府取代。 1853年借助于新的麻醉剂氯仿,女王產下第8个孩子利奥波德。由于女王对生产之痛铭于肺腑,虽然神职人员表示反对,认为这有违圣经的教导;医疗团队成员也因風險過高表示反对,女王在第9个孩子出生时仍再次使用氯仿。女王可能在多次生产后患上产后抑郁症。阿尔伯特在写给女王的信件中不断抱怨,比如在利奥波德滿月后,阿尔伯特在信中抱怨女王经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歇斯底里”。 1855年初,克里米亚战争中政府对英军管理不善,取代德比政府的阿伯丁勋爵政府陷入一片指责声中,随后女王同时召见德比和罗素,要求他们组织政府,但二者均未获得足够支持,女王只好任命帕默斯顿为首相。 英法在克西米亚战争中密切合作后,拿破仑三世于1855年4月访问伦敦,女王夫婦則在同年8月17至28日回访。拿破仑三世亲往敦刻尔克迎接女王夫妇并陪伴他们直到巴黎。女王夫妇参观世界博覽會(该博览会继承1851年阿尔伯特关于万国博览会的设想)、巴黎荣军院的拿破仑一世之墓(拿破仑一世的遗体迟至1840年才移葬此处),并作为贵客参加凡尔赛宫1200人的舞会。 1858年1月14日,来自英国的意大利难民奥西尼企图用英国制造的炸弹袭击拿破仑三世。 随即而来的外交危机使政府陷入困境,帕默斯顿因此辞职,德比复任首相。8月5日女王夫妇参加法国军港瑟堡的新港启动典礼,拿破仑三世欲以此消除英国疑虑,让他们认为法军备战别有目标。与法国海军相比较之后,女王认识到自家海军建设落后,在返程路上为此写信责备德比,不久,女王在1859年重新召回帕默斯顿。 奥西尼袭击案发生七天后,女王长女維多利亞長公主与普鲁士王子-{腓特烈}-·威廉在伦敦举行婚礼。二人已于1855年订婚,当时长公主年方14,在阿尔伯特的主张之下,婚礼推迟三年。女王夫妇期望女儿女婿能够使英国免受日益壮大的普鲁士的影响,看到长女踏上德国之旅时女王伤心不已,此后女王与长公主保持频繁通信。女王在写给长公主的信中说“当我看到妳那些生活甜蜜幸福但懵懂无知的妹妹们,一想到我不得不将她们全部送走—一个接一个地,我就浑身发抖”。将近一年后,长公主生下女王的長外孙威廉。 孀後隱居 1861年3月,女王母亲去世,女王亲侍在侧。透过阅读母亲遗作女王发现母亲其实深爱自己,这使女王为之心碎,并由此责怪康罗伊和兰辛居心叵测地离间她们母女。为了让妻子从丧母巨痛中恢复,阿尔伯特承担很多女王的事务。是年8月,女王夫妇看望他们的長子威尔士親王,并参观其正在服役的沼泽军营,之后女王夫妇在基拉尼住了一段时间。11月,阿尔伯特驚聞長子与爱尔兰女演员同居,特地前往長子正在就讀的剑桥大学与其面谈,12月初阿尔伯特感到非常不适,威廉·加纳诊断他罹患风寒,亲王最终于1861年12月14日不治,女王认为丈夫的故去起因于長子的荒唐而說到“他死于可怕的事务”,此后女王餘恨绵绵,在余生裡只穿黑袍、避免与公众见面,隨後多年隐居、鮮少涉足伦敦,而有“温莎遗孀”之名。 女王的隐居消弱了公众对君主制的向往,間接滋長共和运动。不过女王确实承担其應盡的责任,但依然仅限于其王宫—温莎城堡、奥斯本宫及苏格兰寓所中,其中苏格兰寓所巴尔莫勒尔堡是女王夫婦在1847年私人购置,1864年3月,反对者在白金汉宫栅栏上贴上布告“这些房子应该让那些真正做事的人居住或购买”。由此王叔利奥波德向她写信并建议其应该公開露面,最后女王同意参观肯辛顿皇家园艺协会的花园,并乘坐敞篷马车横穿伦敦。 19世纪60年代,女王越来越依赖于苏格兰男仆约翰·布朗,一时风言四起,甚至有二人秘密结婚的谣言见诸报端,稱女王为“布朗夫人”,1997年的电影《布朗夫人》就是以他们的故事为题材,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也展出埃德温·兰西尔爵士的一副以女王和布朗为主题的油画,女王出版的《日记留影—我们的苏格兰高地生活》一书,书中女王特别描写了布朗,而且高度赞扬了他。 帕默斯顿于1865年去世,在罗素执政一段时间后,德比重新掌权。1866年,女王在丈夫去世后首次参加国会开幕大典,接下来的几年中她支持《1867改革法》通过,该法案以赋予城市工人选举权的方式使选民扩大两倍,但她仍不赞同妇女参加选举。德比于1868年辞职,为本杰明·迪斯累利取代(迪斯累利的阿谀功夫让维多利亚女王着迷),迪斯累利说“人人喜欢奉承,当你走入王室,就应该手拿泥刀不断粉饰”。他经常如此恭维女王:“陛下,我们的主宰”,不过迪斯累利的政府只存在数月,是年年末他的对手威廉·艾华特·格莱斯顿被任命为首相。 1870年,女王的退隐生活滋长英国的共和主义,法兰西第三共和正是这种氛围中建立的。在一次特拉法加广场的共和党人集会中,人们要求女王退位,激进分子還公开反对女王。1871年8月和9月间,女王胳膊长了肿瘤,约瑟夫·李斯特用抗感染性石碳酸喷雾成功实施手术并治愈女王。1871年11月底共和运动高涨,与此同时王儲患上曾令阿尔伯特亲王薨逝的傷寒,女王非常担心儿子不治,在阿尔伯特亲王逝世十周年之际,王儲病情未见好转,女王忧心忡忡。最后威尔士親王還是挺了过来,随后母子二人参加伦敦的一次公众游行,並且在1872年2月27日的感恩节上给圣保罗大教堂捐赠不菲,这让共和气氛逐渐消散。 1872年2月的最后一天,当时女王刚到白金汉宫不久,17岁的亚瑟·奥克勒向女王的敞篷马车挥舞无弹手枪,布朗抓住奥克勒,随后奥克勒被判12个月监禁,该事件让女王的声望再次大大恢复。 印度女-{}-皇 1857年印度爆发印度兵譁變,之后管理印度大部分地区的东印度公司被解散,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财产和保护权正式并入大英帝國。女王对冲突双方持有相对平衡的态度,对双方的暴徒都予以治罪。她曾写到“对这次血腥内战深感悲惨與遗憾。”而且在王夫的推动下,她坚持官方要正式宣布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移交国家,认为国家“应该呼吸慷慨、仁慈和宗教自由的空气”。在她的提议下,废除了一份有“破坏本土宗教和风俗”倾向的文件,代之以保证信仰自由者。 1874年大选后,迪斯累利重新掌权。他通过了1874年公众信仰监管法案,该法案将天主教仪式从国教中全部剔除,女王对此强烈支持。女王喜欢简洁朴素的仪式,相比於英国圣公会教堂,她更愿意去蘇格蘭長老會教堂。同时迪斯累利又促使议院通过了1876年皇家头衔法案,由此女王于1876年5月1日获得“印度女-{}-皇”头衔。並在隔年元旦於德里举行加冕礼,本人并未亲自出席。 1878年12月14日阿尔伯特亲王忌日当天,女王次女、黑森路易大公夫人爱丽丝公主在达姆斯塔特因病不治,女王认为这个日期巧合到難以置信。1879年5月萨克森-梅宁根的菲多雅公主诞生了—女王當了曾祖母,同月女王度过了她“又老又可怜”的60岁生日,半年前爱女去世令她倍感苍老。 1877年4月到1878年2月间,她五次以退位相胁,向迪斯累利施压让其在俄土战争中反对俄国,然而她的威胁收效甚微。女王支持迪斯累利的领土扩张政策,此亦导致如祖鲁战争和第二次英阿战争等衝突。她写到“如果我们想保持一流国家的地位,我们必须、隨時、隨地都做好出击和应战的准备。”女王认为大英帝国的扩张是文明、善良的举措,保护那些土著居民免遭极权和恶法迫害:“这不符合我们对附属国的一贯做法,除非我们有义务去做或不得不做”。迪斯累利在1880年大选中败北,女王大失所望,隔年迪斯累利去世,女王為此淚流滿面,随后也为迪斯累利立碑并写上“永怀感激的女王和真挚的朋友维多利亚·R.I.立”。(R.I.二字各代表君主及印度皇帝的縮寫) 統治晚年 1882年3月2日,愤世诗人罗德里克·麦克莱恩因女王拒绝接受其诗篇而倍感屈辱,于是在女王马车离开温莎火车站时枪击女王,两名伊顿公学学生用雨伞阻止其逃逸,随后他被警察匆匆带走。然而此人又以精神疾病为由被无罪开释,女王為此愤怒异常,但是在王室成员的安慰之下又轉怒為喜,她甚至说“遭受枪击非常值得,这样才能看到人们有多爱你”。 1883年3月13日,女王不慎从楼梯上滚落,直到7月都不良於行,再也没能完全恢复健康,此外她还遭受风湿病的折磨。布朗在楼梯事件发生10天后去世,根据其私人秘书亨利·庞森比所言,女王开始着手为布朗立传。庞森比、兰德尔·戴维森及温莎城堡的管家都看過早期稿件,并劝阻女王不要发表,以免招致非議,最后稿件被毁。1884年初,女王出版《日记留影续集—苏格兰高地的生活》,书中女王声明“献给她的侍从、忠诚的朋友约翰·布朗”。在布朗去世周年次日,女王从电报中得知小儿子利奥波德王子在戛纳去世。女王哀叹道他是“亲爱的儿子们中最亲的一个”。次月女王么女碧翠丝与巴腾堡的亨利王子陷入爱河,两人在女王孙女(黑森和莱茵维多利亚公主)與亨利王子之兄(路易斯)的婚礼上相识,碧翠丝和亨利本打算结婚,但是女王首先反对,因为女王想让碧翠丝陪伴自己,一年后亨利和碧翠丝答应留在女王身边,女王随即同意二人婚事。 1885年格莱斯顿因预算失败被迫辞职,女王为此感到高兴,她认为格莱斯顿的政府是“我在位时最糟的一届政府”,而且将戈登将军死于喀土穆归咎于格莱斯顿。索尔兹伯里取代格莱斯顿出任首相,但其政府只坚持了数月,之后女王又不得不重新召回格莱斯顿,雖然女王认为格莱斯顿是一个“疯疯癫癫处事荒唐的老头”,格莱斯顿力图通过《爱尔兰自治法案》,但令女王高兴的是该法案未获通过。格莱斯顿在接下来的大选中败于索尔兹伯里,相权再度易手。 登基50周年金禧大典 1887年,大英帝国举国庆祝女王登基50周年,6月20日女王出席了50名国王和王子參加的庆祝宴会。次日女王参加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感恩节祈祷活动,经此之后隱居已久的王再次受到公众热烈欢迎。6月23日之后2天,女王雇佣两名穆斯林男仆,其中一位是阿卜杜尔·卡里姆。卡里姆很快升为教女王学习乌尔都语并担任书记的“Munshi”,女王家人和仆人为之震惊,并以“穆斯林爱国联盟”间谍的罪名控告卡里姆,且要求女王远离印度教徒。侍从武官弗里德里克·庞森比(亨利爵士的儿子)发现“Munshi”家庭状况不實,向時任印度总督的额尔金伯爵報告並評論:“Munshi如今的地位與當年的约翰·布朗相當。”维多利亚视他们的牢骚为种族偏见并不予理睬,卡里姆依然留在女王身边,直到女王去世后拿着一笔养老金返回印度。 1888年女王长女維多利亞長公主成为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皇后}-,但-{腓特烈}-三世在位不满百日而崩,女王外孙即位为威廉二世。女王夫妇的本意是让德意志成为一个自由国度,然威廉二世热衷独裁,令人女王夫婦大為失望,女王认为他“没心没肺,缺乏智慧...其良心和大脑皆已完全扭曲。” 1892年大选后,格莱斯顿以82岁高龄再度拜相。当首相提议让激进的议员亨利·拉布谢尔入閣时,然因女王坚决反对而作罷。1894年格莱斯顿退休,女王逕自指派罗斯伯里伯爵出任首相,次年,罗斯伯里因態度软弱而被索尔兹伯里侯爵取代,直至女王去世,索尔兹伯里侯爵穩坐相位。 女王定期前往欧陆度假,1889年在法国比亚雷茨停留一段时间后,女王穿过边境到西班牙游览,此举让她成为第一个造訪西班牙英国国君。1900年4月,第二次布尔战争煙硝未止,歐陸各國對英國猶為不滿,因此女王自1861年后再次来到爱尔兰,稍帶表彰爱尔兰政府在南非战争中的贡献,7月,女王次子阿尔弗雷德去世,女王在日记中写到“上帝!我亲爱的可怜的阿斐也走了”、“这是非常难捱的一年,令人伤心难过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除此无他。” 登基60周年鑽禧大典 1896年9月23日,女王超越祖父乔治三世在位六十年的紀錄,成为當時英格兰、苏格兰和大英帝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女王要求庆祝活动與登基大典60周年合併。在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建议之下,大英帝国又一次举国同庆女王登基一甲子。 所有英联邦国家的首相都接到邀请,女王的登基60周年大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参加游行,在圣保罗大教堂外举行的公开感恩祈祷中,游行队伍停了下来,自始自终女王都坐在敞篷马车中,庆祝活动最引人瞩目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女王70周年大典的热切期待。 駕崩及葬禮 早於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已为自己的葬礼作出安排,这种葬礼安排是军人之女及军队首脑享有的规格, 应该穿白而非戴黑。依照习俗,维多利亚女王一直孀居。 女王在怀特岛奥斯本宫度过1900年的圣诞节,次年元月初,女王感到“虚弱不适” ,中旬她感到“嗜睡、头昏、思维混乱”。1901年1月22日,傍晚六點三十分,女王駕崩,結束近64年的統治,享壽81岁,长子即位为爱德华七世,弥留之际她的长外孙德皇威廉二世侍奉床前,遵其遗愿,愛犬图瑞躺在身旁。 1月25日爱德华七世和康诺特公爵阿瑟王子将女王入殓,女王身着白色礼服和她的婚礼头纱。根据女王遗嘱,女王医生和化妆师将家人、朋友和仆人的纪念物堆放在靈柩周围,另有一只阿尔伯特亲王之手的石膏模型、一件亲王便袍放在女王右侧,一缕约翰·布朗的头发及其画像放在女王左手中,女王家人将布朗之物用一束精心摆放的鲜花掩盖。此外还放置很多珠宝,包括约翰·布朗母亲的婚戒,是布朗在1883年送给女王。 2月2日(星期六)葬礼在温莎城堡圣乔治禮拜堂中举行,停靈两天以后安葬温莎大公园浮若閣摩爾皇家陵墓阿尔伯特亲王侧。女王下葬后,天空飘起大雪。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7个月零2天,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女王,均僅次於玄孫女伊利沙伯二世。她也是英国汉诺威王朝末代君主,長子爱德华七世跟随其父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影响 根据女王传记作家贾尔斯·圣·奥宾的描写,女王成年之后平均每天写作2500字。从1832年7月起直至驾崩,女王保持了写日记的习惯,所有日记总计122卷。女王去世后其幼女碧翠絲公主成为遗嘱执行人,整理和编辑女王所有日记后烧毁原稿,但绝大部分日记依然留存。除碧翠絲公主的版本外,艾瑟勋爵在公主焚毁之前整理了女王1832年至1862年的日记,女王的部分信件由A.C.班森、赫克托·保利特、乔治·艾尔·巴克、艾瑟勋爵、罗格·福尔福特及理查德·霍夫等人编辑出版。 女王的外表并无魅力—她既矮且胖还不爱装扮,身高尚不足5英尺,但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在孀居初期人们并不喜欢她,但是在1880-90年代她以慈母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廣受爱戴。直到日记解密公众才知道女王对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女王的传记有很多是在日记解密前写的,如林顿·斯特莱彻在1921年出版的《维多利亚女王》现已被认为过时,伊丽莎白·朗福德和塞西尔·伍德汉姆-史密斯各自撰写的传记今天依然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记作家认为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感性、倔强、诚实、说话直来直去的人。 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现代憲政君主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逐步完善。选举制度的改革增加了下議院的权力,而君主和上議院的权力有所削弱。沃尔特·白芝霍特在1867年写道,君主只保持了“咨询权、鼓动权和警示权”,维多利亚时期,君主的象征性大于政治性,与各种丑闻缠身的汉诺威王朝其他君主相比,这种象征性非常强调道德和家庭价值,之前汉诺威王朝的丑闻败坏了君主名誉。维多利亚“母仪天下”的形象在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中间逐步加强。 女王的女儿因為多場政治婚姻散布欧洲皇室、開枝散葉,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夫妇共有42名孙子女,其中34位成年。他们的后代包括伊丽莎白二世、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索菲亚王后等。 女王幼子利奥波德患有血友病,其5个女儿中爱丽丝公主和碧翠絲公主是帶原者。王室的血友病从维多利亚女王遗传至她的后代,包括俄罗斯皇-{}-储阿列克谢、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阿方索和西班牙王子冈萨诺等。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祖辈没有血友病患者,而其后代有很多人患有此病,以致有人怀疑她的父亲是名血友病患者,而非肯特公爵, 不过目前没有书面证据证明维多利亚的母亲与血友病患者有染。此外男性血友病携带者一般会发病,因此即使此人存在,他也会病的很厉害。更可能的是因女王父亲在女王出生之时年事太高而造成的自发突变所致—父亲年老生子其子女患血友病的几率会增高,自发突变的病例占到30%。 1856年克西米亚战争中首次采用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奖励勇猛之士,其后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依然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作为最高荣誉。维多利亚生日是加拿大的法定假日,部分苏格兰地区将5月最后的週一或5月24日(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定为公共假日。 1888年,维多利亚女王授予圣约翰救护机构皇家特许权,并成为-{zh-hans:圣约翰救护机构;zh-hant:聖約翰救護機構;}-的统领,从此代表英国皇室的狮子(Lion)以及独角兽(Unicorn)加入八角形圣约翰队徽里,形成今时今日的圣约翰队徽。自此,英国君主都兼任圣约翰骑士团统领。-{zh-hans:圣约翰救护机构;zh-hant:聖約翰救護機構;}-的全名添加“in the British Realm”等的荣誉并形成了今时今日的全名:“The Grand Prior in the British Realm of the Most Venerable Order of the Hospital of Saint John of Jerusalem”。 头衔及纹章 头衔 1819年5月24日–1837年6月20日: 肯特的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郡主殿下 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女王陛下 1876年5月1日–1901年1月22日: 女王兼女-{皇}-陛下 维多利亚在位末期,完整称谓及头衔是:“维多利亚陛下,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信仰的守卫者,印度女-{皇}-。” 维多利亚女王因身为英属印度君主,成为唯一一位享有-{女皇帝}-头衔的英国女性君主。 纹章 维多利亚即位以前没有纹章。1837年即位以来,因汉诺威王位由其五叔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及其男性子嗣继承,维多利亚及后继英国君主的纹章中没有汉诺威王国标志。 在苏格兰以外的地方,维多利亚的盾形纹章(也绣在王旗上)盾面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和第四部分是红底三头金狮(象征英格兰),第二部分是一头红狮四周饰以鸢尾花纹(象征苏格兰),第三部分是蓝底金色竖琴饰以银色琴弦(象征爱尔兰)。在苏格兰使用的纹章是:第一和第四部分由象征苏格兰的红狮组成,第二部分是象征英格兰的三狮,两块纹章其他部位的狮子和独角兽也有所不同。 家庭 祖先 子嗣 紀念事物 对维多利亚女王的纪念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英联邦国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地方或事物包括: :维多利亚市,該國首都。 、、: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的湖 、:维多利亚瀑布 : 維多利亞,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首府 里贾纳,萨斯卡切温省首府(「女王」的拉丁文) 维多利亚日,加拿大的公眾假日 : 维多利亚州 昆士兰州(意義為「女王之地」) : 太平山(Victoria Peak) 爐峰峽(Victoria Gap) 皇-{后}-像广场 皇-{后}-碼頭 皇-{后}-大道 皇-{后}-街 金鐘道(Queensway)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公園及女王銅像 域多利道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皇后街 租庇利街(Jubilee Street,紀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五十周年)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 等等。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传记书籍 Hibbert, Christopher (2000) Queen Victoria: A Personal History, London: HarperCollins, ISBN 0-00-638843-4 Longford, Elizabeth (1964) Victoria R.I.,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ISBN 0-297-17001-5 Marshall, Dorothy (1972) The Life and Times of Queen Victoria,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ISBN 0-297-83166-6 [1992 reprint] Packard, Jerrold M. (1998) Victoria's Daughter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24496-7 Potts, D. M.; Potts, W. T. W. (1995) Queen Victoria's Gene: Haemophilia and the Royal Family, Stroud: Alan Sutton, ISBN 0-7509-1199-9 St Aubyn, Giles (1991) Queen Victoria: A Portrait, London: Sinclair-Stevenson, ISBN 1-85619-086-2 Strachey, Lytton (1921) Queen Victoria,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online edition Waller, Maureen (2006) Sovereign Ladies: The Six Reigning Queens of England, London: John Murray, ISBN 0-7195-6628-2 Weintraub, Stanley (1997) Albert: Uncrowned King, London: John Murray, ISBN 0-7195-5756-9 Woodham-Smith, Cecil (1972) Queen Victoria: Her Life and Times 1819–1861, London: Hamish Hamilton, ISBN 0-241-02200-2 第一手来源 Benson, A.C.; Esher, Viscount (editors, 1907)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A Selection of Her Majesty'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Years 1837 and
and 1861, London: John Murray online edition Bolitho, Hector (editor, 1938)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Prussia,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th Buckle, George Earle (editor, 1926)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2nd Series 1862–1885, London: John Murray Buckle, George Earle (editor, 1930)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3rd Series 1886–1901, London: John Murray Connell, Brian (1962) Regina v. Palmerst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her Foreign and Prime Minister, 1837–1865, London: Evans Brothers Duff, David (editor, 1968) Victoria in the Highlands: The Personal Journal of Her Majesty Queen Victoria, London: Muller Dyson, Hope; Tennyson, Charles (editors, 1969) Dear and Honoured Lad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Alfred Tennyson, London: Macmillan Esher, Viscount (editor, 1912) The Girlhood of Queen Victoria: A Selection from Her Majesty's Diaries, 1832–40, London: John Murray online edition ; vol 2 online Fulford, Roger (editor, 1964) Dearest Child: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the Princess Royal, 1858–61, London: Evans Brothers Fulford, Roger (editor, 1968) Dearest Mama: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the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61–64, London: Evans Brothers Fulford, Roger (editor, 1971) Beloved Mama: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German Crown Princess, 1878–85, London: Evans Brothers Fulford, Roger (editor, 1971) Your Dear Letter: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63–71, London: Evans Brothers Fulford, Roger (editor, 1976) Darling Child: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German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71–78, London: Evans Brothers Hibbert, Christopher (editor, 1984) Queen Victoria in Her Letters and Journals, London: John Murray, ISBN 0719541077 Hough, Richard (editor, 1975) Advice to a Grand-daughter: Letters from Queen Victoria to Princess Victoria of Hesse, London: Heinemann, ISBN 0434348619 Jagow, Kurt (editor, 1938) Letters of the Prince Consort 1831–61, London: John Murray Mortimer, Raymond (editor, 1961) Queen Victoria: Leaves from a Journal,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Cudahy Ponsonby, Sir Frederick (editor, 1930) Letters of the Empress Frederick, London: Macmillan Ramm, Agatha (editor, 1990) Beloved and Darling Child: Last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Her Eldest Daughter, 1886–1901, Stroud: Sutton Publishing, ISBN 9780862998806 Victoria, Queen (1868) Leaves from the Journal of Our Life in the Highlands from 1848 to 1861, London: Smith, Elder online edition Victoria, Queen (1884) More Leaves from the Journal of Our Life in the Highlands from 1862 to 1882, London: Smith, Elder 进阶阅读 Arnstein, Walter L.
參考資料 參見 次文化 大傳統與小傳統 商業宣傳 傳播媒體 文化图标 時尚潮流 高雅文化 大眾文化 文化工業 面包和马戏 波普藝術 流行語 文化 文化人類學
Thanksgiving」一集中,霸子在看電視時,抱怨梅西感恩节大游行的商業化。當他將頭從電視機前轉開時,螢幕上剛好有一個超大的霸子充氣氣球飄過去。 參考資料 參見 次文化 大傳統與小傳統 商業宣傳 傳播媒體 文化图标 時尚潮流 高雅文化
滩涂湿地各种细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帮助他们发现食物,相比于鸻鹬类细长的喙琵鹭的嘴更适合发掘浅层的食物。 繁殖与保护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年)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其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目前全世界超過一萬隻。
分布地域 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夏季或许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至东北各省。冬季南迁经中国中部至云南、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及澎湖列岛。 特征 特有的琵琶型的大嘴是琵鹭类鸟类共有的特征,長得很像可能混群的黑脸琵鹭,與黑脸琵鹭比较,白琵鹭显得体型稍大一点,而且脸部黑色少,琵琶型的嘴末端黄色,面部裸露的皮肤黄色,由眼先到眼睛有一条幼细的黑纹。繁殖期的白琵鹭有明显的冠羽,冠羽和胸前的羽毛为黄色。 食物 滩涂湿地各种细小生物,琵琶型的嘴有如探雷器,帮助他们发现食物,相比于鸻鹬类细长的喙琵鹭的嘴更适合发掘浅层的食物。
台灣方面,保育黑臉琵鷺工作相對困難。台南市七股區(原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為黑臉琵鷺的度冬地,但該地在1990年代初面對七股濱南工業區開發計劃,當時只有一半縣民認同應把地方劃作保育區。1992年,當地發生因黑臉琵鷺在魚塘吃魚被槍殺的事件,雖然這顯示黑臉琵鷺不受漁民歡迎,但引起台灣對保育黑臉琵鷺的關注。之後,國際鳥盟及日本野鳥會呼籲台灣設立永久保護區,農委會公告黑臉琵鷺為第一級瀕危絕種保育類動物。同時,台南及高雄有逾萬市民聯署呼籲政府設保護區,2002年七股區設立黑臉琵鷺保護區,並於2009年劃入台江國家公園。前述的工業區開發案,因反對聲音不斷。在2006年正式擱置。 此外,2002年底發生黑脸琵鹭肉毒桿菌集體中毒事件,對黑脸琵鹭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傷害亦引起關注。 統計 1988年,Kennerley致函中華鳥會,希望協助提供台灣黑脸琵鹭的資料;兩年後,他發表了第一份正式的黑脸琵鹭統計報告〈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報告中表示全世界黑脸琵鹭數量僅剩288隻,引起國際間許多關注。而後,許多有黑面琵鷺棲息(包含繁殖及越冬)的國家開始進行統計該鳥類的數量;1997年,香港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戴名揚(Thomas D. Dahmer)將黑面琵鷺的統計範圍擴大至當時已知的整個度冬區,並號召全球的觀察者於每年一月下旬同步進行調查,首次普查僅記錄到535隻,爾後大抵有增加趨勢。2003年,香港觀鳥會開始接手族群的統計工作。以下為1997年至今的調查紀錄。 黑脸琵鹭的保護程度 IUCN濒危等级: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IUCN濒危等级:受威胁,生效年代:1996年 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第一类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 IA
厘米0~142 厘米。 羽色:主要以白色為主,展翼寬度約 130~142 厘米。 繁殖期(每年五月至七月)時成鳥的頭部和胸前會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習性 本性機警,生活於河口、潮池、濕地或潮間帶,具群居性,偶爾會與警戒性較高的水鳥聚在一起;主要在濕地或魚塭等淺水域覓食,以喙微張並在水裡掃動的方式搜尋魚蝦或甲殼類。休息時會出現嬉戲的行為,同伴間會互相理羽。 繁殖 黑脸琵鹭於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日本、越南、泰國等地越冬(當中台灣為世界最大度冬區。其中,臺灣占全世界數量約六成(迄2020年),而臺南地區原以曾文溪口總數佔臺灣的9成,促使當地設有台江國家公園等保護區。近年學甲區農會所設立的「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於2011年首度發現黑面琵鷺蹤影,該年度最高紀錄出現將近200隻成鳥。在台灣台南市,蒼鷺常常被認為是黑脸琵鹭即將抵達的徵兆,可能是因為蒼鷺前來度冬的時間與黑脸琵鹭相當接近的緣故。 黑面琵鷺主要繁殖於朝鮮半島的西部海岸,然而也有紀錄表示也在中國大陸東北方(遼寧省之間的小島)繁殖,當中以限制進入的朝韩非军事区為最大和成功的繁殖區。 黑脸琵鹭約在三至四歲達到性成熟。繁殖季(約五月至七月)期間,雄鳥飾羽會弄得蓬鬆並發出低沉聲音吸引雌鳥。習慣於荒島的岩壁上築巢,伴侶間會相互理羽,有助於增進雄鳥與雌鳥間的感情,並會持續至雌鳥產完所有卵為止。 保护 族群數量下降與保護運動 黑脸琵鹭族群的數量下降,主要來自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干擾和全球暖化,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壽先曾以分子遺傳學研究,推測黑面琵鷺的數量原本至少有上萬隻。而學者普遍相信,對黑面琵鷺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棲地遭到破壞且受到汙染,以及人為干擾。 直至1980年代,黑臉琵鷺在香港和台灣皆是常年可見的渡冬候鳥,因此當時兩地的觀鳥者並未有意識到黑臉琵鷺族群瀕臨絕種的問題。然則,1984年赴港任工程師的Peter R. Kennerley為業餘觀鳥者,對東亞的稀有鳥類很有興趣。他因工作關係每年需往返中國、台灣、日本及韓國數次,這些地點為黑臉琵鷺的繁殖地、遷飛途經站和度冬地所在。他利用工餘時間聯繫各地鳥會,收集黑臉琵鷺的相關數據。他發現黑臉琵鷺在1930年代時依然在中國東南沿岸十分常見,但因亞洲國家工業化及人口急升,導致沿海地區急劇城市化,令原居於東亞河口泥灘的黑臉琵鷺一直減少。1989年,他在香港觀鳥會鳥類報告發表文章,提出黑臉琵鷺瀕危的事實。 1989年到1997年間,Kennerley的文章引起了東亞各地鳥會對黑臉琵鷺的關注和討論,國際鳥盟和日本觀鳥會則促成了跨國合作,數次召開國際會議,與一群東亞專家商討保育對策。由於當時專家並不清楚黑臉琵鷺實際的繁殖地,又不能進入朝鮮調查,因此香港、台灣及日本的專家於1998年至1999年間,在港台兩地的度冬地展開人造衛星追蹤計劃。當黑臉琵鷺在三月背著追蹤器飛回繁殖地時,他們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在三八線一帶。在確認繁殖地後,保育團體在黑臉琵鷺的遷徙路線和度冬地展開教育工作。香港方面,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唯一不受發展壓力的黑臉琵鷺三大度冬地之一米埔自然保護區設立公眾導賞團,並推廣雀鳥保育概念。經過多年公眾教育,香港市民已認識黑臉琵鷺,並認同保育黑臉琵鷺的理念。 台灣方面,保育黑臉琵鷺工作相對困難。台南市七股區(原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為黑臉琵鷺的度冬地,但該地在1990年代初面對七股濱南工業區開發計劃,當時只有一半縣民認同應把地方劃作保育區。1992年,當地發生因黑臉琵鷺在魚塘吃魚被槍殺的事件,雖然這顯示黑臉琵鷺不受漁民歡迎,但引起台灣對保育黑臉琵鷺的關注。之後,國際鳥盟及日本野鳥會呼籲台灣設立永久保護區,農委會公告黑臉琵鷺為第一級瀕危絕種保育類動物。同時,台南及高雄有逾萬市民聯署呼籲政府設保護區,2002年七股區設立黑臉琵鷺保護區,並於2009年劃入台江國家公園。前述的工業區開發案,因反對聲音不斷。在2006年正式擱置。 此外,2002年底發生黑脸琵鹭肉毒桿菌集體中毒事件,對黑脸琵鹭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傷害亦引起關注。 統計 1988年,Kennerley致函中華鳥會,希望協助提供台灣黑脸琵鹭的資料;兩年後,他發表了第一份正式的黑脸琵鹭統計報告〈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冷水江市是中国湖南省娄底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湖南中部。冷水江市境内的锡矿山因富含锑矿,而有“世界锑都”之称。 地处资江中游、沪昆铁路线上。因境内涟溪两岸多井,井水极冷而得名。 历史 原属新化县,1951年析置县级锡矿山特区,次年即撤销。1961年析置县级冷江市,又于次年撤销。1969年正式设立了县级冷水江市。曾于1983年改为邵阳市的冷水江区,但在当年就被恢复为县级市。目前隶属于地级娄底市。 行政区划 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个乡: 。
矿产 冷水江是中国著名的工矿业城市,境内矿产资源品种丰富。其中锑(古人误称为锡)矿的储量大、品位高,位居世界首位,有“世界锑都”之称。煤炭储量达6亿多吨,并依托于坑口优势,建造了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的金竹山电厂,是湖南省最主要的火电厂之一,现已全面铺开2×600MW机组的扩建工程。此外,还有铁矿、铅锌矿、石灰石矿等大型矿藏。当地的钢铁、化肥、纯碱制造等行业的实力也较强。 地理 全市地形以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418毫米。 旅游 主要旅游点有波月洞、大嵊山、仙憩洞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發展過程 於197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發展出概念圖繪製技巧。當時,Novak 將這種技巧應用在科學教學上,做為一種增進理解的教學技術。Novak 的設計是基於大衛·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論(assimilation theory)。奥苏伯尔根據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m learning)的觀點,強調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框架(framework),並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诺瓦克的著作《習得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中,指出「有意義的學習,涉及將新概念與命題的同化於既有的認知架構中。」 應用 概念图在教育以及商业中广泛用于-{zh-tw:腦力激盪;zh-cn:头脑风暴;}-以及传达一些复杂概念。 概念圖被認為有助於創意發想。例如,概念圖繪製有時被用作為腦力激盪的工具。雖然概念圖通常是非常個人化且個殊的,但是也會被用在複雜概念的溝通工作中。 形式化的概念圖也被用在軟體設計工作中。通常這種概念圖會以统一建模语言的作為開發方法中的表記系統。 在人工智慧與語義網路之類的研究中,概念圖繪製也被視為一種初階的「本體建構(ontology-building)」以表徵形式化的論證(formal argument)。 概念圖被廣泛的運用在教育與企業領域: 知識表徵的應用: 創造新知識內容。例如,將內隱知識轉換為有組織的知識資源。 機構知識保存。例如,引出員工的專業知識。 在文獻與相關資料來源中,進行筆記(Note taking)與歸納關鍵概念、其關係與階層。 知識組織的應用: 檢驗複雜概念與論題的對稱性,以及術語聯結。 增強後設認知。 協同與組織溝通的應用: 溝通複雜概念與論題 協同知識塑模(collaborative knowledge
概念圖()是呈現概念間關係的圖解。在概念圖中,由方形及標籤表示概念,如“狗”和“动物”等等。概念間的關係則以含有“导致”、“需要”、“例如”、“促进”等连接词的箭頭線段連結,箭頭的方向表示往下發展的層次。 概念图繪製()则是指一种以概念圖为表现手段,将概念之间的关系視覺化表示的技术。 發展過程 於197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發展出概念圖繪製技巧。當時,Novak 將這種技巧應用在科學教學上,做為一種增進理解的教學技術。Novak 的設計是基於大衛·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論(assimilation theory)。奥苏伯尔根據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m learning)的觀點,強調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框架(framework),並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诺瓦克的著作《習得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中,指出「有意義的學習,涉及將新概念與命題的同化於既有的認知架構中。」 應用 概念图在教育以及商业中广泛用于-{zh-tw:腦力激盪;zh-cn:头脑风暴;}-以及传达一些复杂概念。 概念圖被認為有助於創意發想。例如,概念圖繪製有時被用作為腦力激盪的工具。雖然概念圖通常是非常個人化且個殊的,但是也會被用在複雜概念的溝通工作中。 形式化的概念圖也被用在軟體設計工作中。通常這種概念圖會以统一建模语言的作為開發方法中的表記系統。 在人工智慧與語義網路之類的研究中,概念圖繪製也被視為一種初階的「本體建構(ontology-building)」以表徵形式化的論證(formal argument)。 概念圖被廣泛的運用在教育與企業領域: 知識表徵的應用: 創造新知識內容。例如,將內隱知識轉換為有組織的知識資源。 機構知識保存。例如,引出員工的專業知識。 在文獻與相關資料來源中,進行筆記(Note taking)與歸納關鍵概念、其關係與階層。 知識組織的應用: 檢驗複雜概念與論題的對稱性,以及術語聯結。 增強後設認知。 協同與組織溝通的應用: 溝通複雜概念與論題 協同知識塑模(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odeling)。 促進願景分享與組織間的互相理解。 教育應用: 增進有意義的學習。 評估學習者對學習動機、概念與概念間關係的理解程度。 教學設計:被 Ausubelian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張隆溪:〈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年) 黄维樑:〈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GHz 带有扩展缓存的Slot-A Athlon CPU,如果其倍频器设为1/2,其芯片组就要运行在500 MHz下。但是那时候的SRAM不能达到这种速度,这是由于缓存芯片的技术限制和高速运行缓存所造成的复杂的延迟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之后的Athlon处理器就好像奔腾III的做法一样,把二级缓存封装入核心,使它可以运行在更高的速度。在“雷鸟”之前的Athlon使用把一级缓存的数据复制到二级缓存的包含式缓存方案,这是与Intel 处理器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不同于日后的AMD处理器。 采用Slot-A接口的Athlon是首个锁倍频的AMD CPU。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有些不良商家把旧CPU修改倍频,重新打磨后再出售,這種行為被稱為Remark。全球都出现这种情况。旧的CPU能够根据用户的主板设定在任何频率下运作,客观上使得打磨CPU的制作易如反掌。这些打磨过的CPU超频的时候也没有都经过合适的测试,因此不稳定。这损害AMD的名声。尽管Athlon锁倍频,但是某些技术狂人最后还是发现只需要在CPU的PCB板上的“金手指”加装一个破解设备即可调节倍频和电压。 自发布开始,Athlon就是世界上最快的x86 CPU,此后陆续发布的其它版本Athlon CPU自1999年8月到2002年1月继续保持领先优势。Athlon几乎在各个方面打败Intel的奔腾III处理器,即使与数年后最好的基于Netburst架构的奔腾4处理器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并驾齐驱。 在商业领域,早期的Athlon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不但是由于它自身的价值使然,也因为Intel正在承受产能、设计和质量控制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2000年中结束的向0.18 μm制程过渡中所出现的混乱。另外奔腾III部分的产能的严重低下也为AMD制造机会。而AMD,相反地,非常成功的实现制程的平滑过渡,产能充足,Athlon的销售业绩不断上升。不少Intel的老顾客为Athlon良好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所吸引;而可能成为AMD持股人的前景更成为他们不可抵抗的诱惑。这种巨大的需求直接导致AMD停止生产K6-III CPU。 Athlon Thunderbird AMD于2000年6月发布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义而被俗称为“雷鸟”。该系列的Athlon處理器以0.18微米工艺制造,并率先使用较为先进的铜互连工艺,但却使用了较为落后的陶瓷封装。此系列有100 MHz和133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频率从650 MHz到1400 MHz,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使用Socket A接口。 随后AMD发布了在该系列Athlon基础上简化而来的面向低端市场的Duron處理器。 Athlon MP 這是AMD Athlon 系列中,支援兩顆或更多 CPU 運算的CPU。她和Althon XP的区别是支援多一顆或以上的CPU 。官方支持的晶片組有支持兩顆CPU 的AMD-760MP和AMD-760MPX。 Athlon XP Athlon XP是AMD在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基础上改进而来,前后共发布了Palomino、Thoroughbred、Barton、Thorton四种核心的Athlon XP,同样使用Socket A接口,却改用更为先进的OPGA封装。并在这一系列處理器上AMD重新使用了PR值来标称處理器性能。 Palomino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采用133 MHz外频,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该系列PR值为1500+至2100+之间。 Thoroughbred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这一核心的Athlon XP细分为早期的使用A0步进的版本和随后经过改进的B0步进版本。A0版的拥有133 MHz外频,PR值为1700+至2200+之间。随后的B0版拥有133 MHz和166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PR值为1700+至2800+之间,其中B0版的1700+和1800+曾一度在零售市场上几乎完全压制住了INTEL的CELERON处理器。 Barton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带有512 KB的全速L2 cache,拥有166 MHz和200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PR值为2500+至3200+之间。 Thorton是在Barton的基础上简化而来。同样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拥有133 MHz外频,但只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有2000+、2200+、2400+三种型号。 Athlon 64 Athlon 64處理器是一款64位元微處理器,代號為ClawHammer,於2003年9月23日發佈。第一款的型號是Athlon 64 3200+,實際時脈為2.0 GHz,使用的插座是Socket
CPU,此后陆续发布的其它版本Athlon CPU自1999年8月到2002年1月继续保持领先优势。Athlon几乎在各个方面打败Intel的奔腾III处理器,即使与数年后最好的基于Netburst架构的奔腾4处理器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并驾齐驱。 在商业领域,早期的Athlon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不但是由于它自身的价值使然,也因为Intel正在承受产能、设计和质量控制等问题的困扰——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2000年中结束的向0.18 μm制程过渡中所出现的混乱。另外奔腾III部分的产能的严重低下也为AMD制造机会。而AMD,相反地,非常成功的实现制程的平滑过渡,产能充足,Athlon的销售业绩不断上升。不少Intel的老顾客为Athlon良好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所吸引;而可能成为AMD持股人的前景更成为他们不可抵抗的诱惑。这种巨大的需求直接导致AMD停止生产K6-III CPU。 Athlon Thunderbird AMD于2000年6月发布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义而被俗称为“雷鸟”。该系列的Athlon處理器以0.18微米工艺制造,并率先使用较为先进的铜互连工艺,但却使用了较为落后的陶瓷封装。此系列有100 MHz和133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频率从650 MHz到1400 MHz,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使用Socket A接口。 随后AMD发布了在该系列Athlon基础上简化而来的面向低端市场的Duron處理器。 Athlon MP 這是AMD Athlon 系列中,支援兩顆或更多 CPU 運算的CPU。她和Althon XP的区别是支援多一顆或以上的CPU 。官方支持的晶片組有支持兩顆CPU 的AMD-760MP和AMD-760MPX。 Athlon XP Athlon XP是AMD在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基础上改进而来,前后共发布了Palomino、Thoroughbred、Barton、Thorton四种核心的Athlon XP,同样使用Socket A接口,却改用更为先进的OPGA封装。并在这一系列處理器上AMD重新使用了PR值来标称處理器性能。 Palomino采用0.18微米工艺制造,采用133 MHz外频,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该系列PR值为1500+至2100+之间。 Thoroughbred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这一核心的Athlon XP细分为早期的使用A0步进的版本和随后经过改进的B0步进版本。A0版的拥有133 MHz外频,PR值为1700+至2200+之间。随后的B0版拥有133 MHz和166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PR值为1700+至2800+之间,其中B0版的1700+和1800+曾一度在零售市场上几乎完全压制住了INTEL的CELERON处理器。 Barton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带有512 KB的全速L2 cache,拥有166 MHz和200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PR值为2500+至3200+之间。 Thorton是在Barton的基础上简化而来。同样采用0.13微米工艺制造,拥有133 MHz外频,但只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有2000+、2200+、2400+三种型号。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歙县陶行知纪念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师范大学行知行网 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 川尻文彦:〈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 〉. 中華民國教育家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社會運動者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言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历史评价 郭沫若:“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董必武:“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宋庆龄:“万世师表”。 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熊式辉:“陶行知先生是乡村教育的圣人”。 纪念地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歙县陶行知纪念馆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师范大学行知行网
竹園體育館 摩士公園體育館 游泳池 摩士公園游泳池 草地球場 摩士三號公園 遊樂場 馬仔坑遊樂場 公園 摩士公園 黃大仙文化公園 鳳德公園 龍趣園(何鴻燊公園) 黃大仙廣場 旅遊景點/信仰中心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与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為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每逢農曆新年,不少善信都會趕往黃大仙祠爭燒頭炷香,求神庇佑未來一年。 赤松黃大仙祠/嗇色園黃大仙祠 主要商場 黃大仙中心北館(前:龍翔中心/龍翔廣場) 黃大仙中心南館(前:黃大仙中心) 改名争议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祢,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被認為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引發宗教衝突。 交通 黃大仙的交通大致上以黃大仙上、下邨為中心,透過小巴及巴士連結往區內各屋苑及鄰近地區。區內有兩個巴士總站,分別為黃大仙巴士總站及竹園邨巴士總站,提供多條來往港島及九龍的巴士路線,此外專線小巴總站亦分散其中,提供來往慈雲山、新蒲崗及牛池灣等地的服務。另外位於龍翔道的港鐵黃大仙站,亦是區內的主要交通轉運站,而龍翔道,是九龍區的交通命脈,連接觀塘道及呈祥道,可分別通往九龍東部及西北部。 區議會議席分佈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為範圍。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見
黃大仙範圍內有5個公共屋邨,包括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一)邨及黃大仙下(二)邨、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其中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二)邨及竹園南邨為一般租住的屋邨,而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則為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在七十年代曾被拆卸重建,在1982年落成的黃大仙下(二)邨及在1984年落成的竹園南邨分別提供超過六千個單位,而在九十年代被拆卸重建,2000年落成的黃大仙上邨則提供接近五千個單位,當中黃大仙上邨第三期在2009年落成。而在八十年代末入伙的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截至2009年底分別剩下不足二千個單位由房屋署直接管理。 居者有其屋計劃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啟德花園及私人參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私人屋苑 鳳凰新村是黃大仙區內第一座私人屋邨,在六十年代落成,附近的街道亦以鳳字為首,形成一個小社區。 豪苑 新光中心 怡庭居 現崇山 環鳳閣 滙豪山 鳳凰新村 秀芳花園 公共設施 教育 早在七十年代,黃大仙有不少學校在公共屋邨天台上建立,例如在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第24座及第27座天台分別有兩間幼稚園。而位於大成街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創校於1963年,為孔教學院大成中學的附設小學,是香港少有的孔教學校之一。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黃大仙現時共有2間幼稚園、7間小學及6間中學。 幼稚園 為道學校暨幼稚園 黃大仙信生幼稚園 小學 浸信會天虹小學 嘉諾撒小學 孔教學院大成小學 聖母小學 天主教博智小學 聖公會基德小學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黃大仙官立小學 中學 神召會馬理信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龍翔官立中學 聖母書院 聖文德書院 公共服務 在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黃大仙區內首間落成的醫院,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1965年由東華三院創辦。 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 公營醫院(九龍中醫院聯網) 聖母醫院- 公營醫院(九龍中醫院聯網) 黃大仙消防局 黃大仙警署 文娛康樂 在1960年8月開設的黃大仙社區中心是全港最早開設的社區中心。 圖書館 龍興公共圖書館 流動圖書館 竹園南邨華園樓停車場 社區中心及會堂 黃大仙社區中心
『日本化石図譜』 日本礦物趣味の会出版部(1943年) 『こけし・人・風土』築地書館(1954年) 『こけしの美』未来社(1961年) 『こけし 美と系譜』社会思想社(1966年)
美と系譜』社会思想社(1966年) 『こけし鑑賞』 美術出版社(1967年) 『美の遍歴』民芸とこけしより南画へ 恒文社(1980年) 『こけし鑑賞』 論文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収録論文
如果力的方向總是沿著這條線,力的大小為,那麼此積分可簡化為: 其中是沿著直線的位移,假設固定,且沿著此直線,則此積分可進一步簡化成: 其中是質點沿著直線前進的距離。 此計算可歸納為恆定力並非沿著線而是沿著質點。在此情況下內積,其中是力矢量和運動方向之間的角度。即: 一般常見的情況,施加的力和速度矢量對物體成(向心力朝下物體繞一圓圈運動),由於,所以不作功。因此可以延伸至重力對於星球在圓形軌道上運動不作功(此為理想情況,一般情況下軌道略呈橢圓形)。 此外物體作等速圓周運動受到機械外力作用時,作的功也為0,就像在一理想情況之無摩擦力的離心機中作等速圓周運動一般。 計算功在時間和力作用在一直線路徑上的數值只適用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如上文所述。如果力會變化,或物體沿曲線方向移動,物體可能轉動甚至並非剛性物體,那麼其所作的功只和作用力的角度、路徑有關,並且只有部分的力平行在作用點上形成的速度才作功 (相同方向為正,反方向為負值),此處的力可以被描述為純量或是切線分量的純量。(,其中是力和速度之間的夾角)。 至於功最普遍的定義如下:力作功是其沿著作用點上的路徑之切線分量的純量也就是線性積分。 轉矩和轉動 轉矩是從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於剛性體上兩個不同的點所形成。這些力總和為零,但它會對物體影響形成轉矩Τ,計算作功形成的轉矩公式為: ,其中T.ω是作用在時間點δt上。這些少量的功之和大於剛性體運動軌跡所產生的功。 ,此積分是計算剛體沿軌跡運動與時間變化的角速度ω,可以說與運動的路徑息息相關。 如果角速度矢量保持恆定的方向,那麼可以寫成: ,其中φ為轉動角度,單位矢量S。在此情況下,功的轉矩可寫成: ,其中C是從φ(t1)到φ(t2)的運動軌跡。此積分取決於φ(t)的值,因此與路徑相關。 如果轉矩T與角速度矢量一致,那麼可寫成: 而且若轉矩和角速度是恆定的,那麼功可寫成這個形式: 。 此結果可以更簡單的理解,如圖所示。這股力將通過圓弧的距離s=rφ,所作的功即是: ,導出轉矩τ=Fr,得: 以上,請注意只有轉矩在角速度矢量方向的部分才有作功。 力与位移 力与位移都是矢量。功是力与位移的内积,為标量。 (1) 其中是力矢量和位移矢量的夹角。 为使此式正确,力须为常矢量,路径须为一条直线。 如力随时间变化或路径不为直线,上式不再适用,此时需使用曲线积分。故功的一般公式为: (2) 其中 是路径 是力矢量 是位移矢量 表达式是一个非恰当微分,与路径有关,求微分后不能得到。 非零力可以不作功,这一点与冲量不同。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冲量是矢量,所以圆周运动时虽向心力不作功,但产生了对物体的非零冲量。 力矩 力矩所作功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为力矩。 功與動能 功動能定理(The work–kinetic energy theorem)或稱功能定理(The work–energy theorem)、功能原理(The
其中是質點沿著直線前進的距離。 此計算可歸納為恆定力並非沿著線而是沿著質點。在此情況下內積,其中是力矢量和運動方向之間的角度。即: 一般常見的情況,施加的力和速度矢量對物體成(向心力朝下物體繞一圓圈運動),由於,所以不作功。因此可以延伸至重力對於星球在圓形軌道上運動不作功(此為理想情況,一般情況下軌道略呈橢圓形)。 此外物體作等速圓周運動受到機械外力作用時,作的功也為0,就像在一理想情況之無摩擦力的離心機中作等速圓周運動一般。 計算功在時間和力作用在一直線路徑上的數值只適用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如上文所述。如果力會變化,或物體沿曲線方向移動,物體可能轉動甚至並非剛性物體,那麼其所作的功只和作用力的角度、路徑有關,並且只有部分的力平行在作用點上形成的速度才作功 (相同方向為正,反方向為負值),此處的力可以被描述為純量或是切線分量的純量。(,其中是力和速度之間的夾角)。 至於功最普遍的定義如下:力作功是其沿著作用點上的路徑之切線分量的純量也就是線性積分。 轉矩和轉動 轉矩是從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於剛性體上兩個不同的點所形成。這些力總和為零,但它會對物體影響形成轉矩Τ,計算作功形成的轉矩公式為: ,其中T.ω是作用在時間點δt上。這些少量的功之和大於剛性體運動軌跡所產生的功。 ,此積分是計算剛體沿軌跡運動與時間變化的角速度ω,可以說與運動的路徑息息相關。 如果角速度矢量保持恆定的方向,那麼可以寫成: ,其中φ為轉動角度,單位矢量S。在此情況下,功的轉矩可寫成: ,其中C是從φ(t1)到φ(t2)的運動軌跡。此積分取決於φ(t)的值,因此與路徑相關。 如果轉矩T與角速度矢量一致,那麼可寫成: 而且若轉矩和角速度是恆定的,那麼功可寫成這個形式: 。 此結果可以更簡單的理解,如圖所示。這股力將通過圓弧的距離s=rφ,所作的功即是: ,導出轉矩τ=Fr,得: 以上,請注意只有轉矩在角速度矢量方向的部分才有作功。 力与位移 力与位移都是矢量。功是力与位移的内积,為标量。 (1) 其中是力矢量和位移矢量的夹角。 为使此式正确,力须为常矢量,路径须为一条直线。 如力随时间变化或路径不为直线,上式不再适用,此时需使用曲线积分。故功的一般公式为: (2) 其中 是路径 是力矢量 是位移矢量 表达式是一个非恰当微分,与路径有关,求微分后不能得到。 非零力可以不作功,这一点与冲量不同。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冲量是矢量,所以圆周运动时虽向心力不作功,但产生了对物体的非零冲量。 力矩 力矩所作功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其中为力矩。 功與動能 功動能定理(The work–kinetic energy theorem)或稱功能定理(The work–energy theorem)、功能原理(The
史畢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霍米·巴巴(Homi Bhabha)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布迪亞(Jean Baudrillard) 哈洛維(Donna Haraway) 歷史 文學理論的實踐在二十世紀才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然而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朗基諾斯(Longinus)的《論崇高》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詩學》常常被列舉為早期的例子),而十八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從古典哲學中發展出來的美學理論對於現今的文學研究也有重要的影響。而當然,文學的理論與批評和文學的歷史是緊密相關的。 不過「文學理論」的現代意義是大約從1950年代才開始的,當時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開始強烈影響英語世界的文學批評。新批評家與各種受到歐洲影響的形式主義者(尤其是俄國形式主義者)也曾經將他們某些更抽象的實踐描述為「具有理論性的」。然而直到英語學術世界開始感受到結構主義的廣泛衝擊以後,「文學理論」才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 在英國與美國的學界裡,文學理論最受歡迎的時期是從1960年代晚期(當時它的影響開始從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這些精英大學裡散播出去)一直到1980年代(當時幾乎在各地都以某種形式在教授著它)。在這段期間,文學理論被認為是學院裡的新潮研究,絕大多數大學的文學系都試圖去教授和研究理論,並且將它編入課程中。由於理論的流行有如曇花一現以及其重要文本的用語艱澀難懂,理論常常被批評為趕時髦的愚民主義(faddish or trendy obscurantism)(許多那個時期如大衛·拉吉(David Lodge)的學術諷刺小說,就是以理論作為小說的主題而出名。)某些理論派與反理論派的學者都將1970與1980年代中對理論之學術價值的爭論稱之為「理論戰爭」。 到了1990年代初期,「理論」本身作為一種興趣對象的受歡迎程度漸漸衰退(連帶著純粹「理論學者」的工作機會也是),即使文學理論文本已經被編入幾乎所有的文學研究當中。從那時候起,以及到了2004年的現在,關於理論運用於文學研究上的爭議已經消失殆盡,而且文學與文化研究課題的討論現在也變得溫和了許多,不再那麼辛辣刺激。某些學者在他們的著述當中大量地使用理論,至於其他人則只是順帶一提,或者根本不提;無論如何,理論已經被公認為文學研究當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各流派之間的差異 各種文學理論的知識傳統與關注命題經常有很基進的差異。有些差異實在太大,就連要找出彼此共通的一組術語來進行比較也不是簡單的工夫。 比如說,新批評家的著作經常隱含了一個道德立場,有時候甚至是關於宗教的:一個新批評家在閱讀艾略特(T.S. Eliot)或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的詩時,可能會去看現代世界中認真找尋信仰的痛苦與矛盾,其詩中關於這樣的表達是否誠實。與此同時,一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評價,而非批判;馬克思主義者會說,新批評的閱讀沒有和這首詩的宗教立場維持一個夠批判的距離,以致無法好好了解它。又或者,一個後結構主義批評家可能會將一首詩中的宗教意涵當作某種寓言,討論詩中提到的「上帝」時,只討論其寓言的手法而不討論它提到的東西,迴避了上述的問題。 這種意見上的不一致無法輕易解決,因為這種不一致天生就存在於批評家彼此具有基進差異的術語與目標(意即,理論)中。他們的閱讀理論是源自於差異非常大的多個知識傳統:新批評家的著作奠基於美國東岸的學術與宗教傳統,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源自於對社會與經濟的批判,而後結構主義則興起於二十世紀的歐陸語言哲學之後。期待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會擁有許多共同之處,那就實在太天真了。因此將它們全部稱呼為「文學理論」,卻沒有體認到他們的異質性,這本身就是對其差異的一種簡化。 對某些文學理論來說(尤其是某些類型的形式主義),「文字文本」與其他類型文本的區別擁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其他學派(尤其是後結構主義的各種形式:新歷史主義、解構、某些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流派)則試圖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且將詮釋文本的方法應用在範圍廣大的「文本」上,包括電影、非小說、歷史著作與文化事件。 各種文學理論之間另一個關鍵性的區別就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即是否著重作者本身對其作品的想法或意圖。對大部分的前二十世紀理論來說,作者的意向是決定詮釋文本是否「正確」的一個重要因素。新批評是第一個推翻作者在詮釋文本中擁有重要地位的學派,而更傾向在精讀中專注於「文本本身」之上。事實上,儘管形式主義與其之後的學派有數不完的爭論,他們都一同認為作家對其作品的詮釋,已經不再比其他人的詮釋更富有意義了。 外部链接 Aristotle's Poetics (350 BCE) Longinus' On the Sublime (1st century CE) Sir Philip Sidney's Defence of Poesie (1595) "A Bibliography of Literary Theory, Criticism and Philology", by José Ángel García Landa "Some Literary Criticism quotes", by Tim Love The Litcrit Toolkit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iterary Theory," by Vince Brewton 參考文獻 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0-19-285383-X. 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ISBN 0-8166-1251-X. Terry Eagleton. After Theory. ISBN 0-465-01773-8. Jean-Michel Rabate. The Future of Theory. ISBN 0-631-23013-0.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ISBN 0-8018-4560-2. Modern Criticism and Theory: A Reader. Ed. David Lodge and Nigel
洛特曼(Jurij Lotman) 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 傅科(Michel Foucault) 後期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德勒茲與葛塔里(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克里絲蒂娃(Julia Kristeva) 白朗修(Maurice Blanchot) 解構理論(Deconstruction)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保羅·德曼(Paul de Man) J·希利斯·米勒(J. Hillis Miller) 馬克思主義(Marxism) 馬克思(Karl Marx) 盧卡奇(Georg Lukács)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阿多諾(Theodor Adorno)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高德曼(Lucien Goldmann)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 馬修萊(Pierre Macherey) 女性主義(Feminism) 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凱特·米勒(Kate Millett) 蕭娃特(Elaine Showalter) 法國女性主義(French Feminism) 克里絲蒂娃(Julia Kristeva) 伊里格瑞(Luce Irigaray) 西蘇(Hélène Cixous) 同志理論(Lesbian/gay Theory) 魯賓(Gayle Rubin) 寶琳娜·帕默(Paulina Palmer) 寶妮·紀默曼(Bonnie Zimmerman) 安德琳·莉琪(Andrienne Rich)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巴特勒(Judith Butler) 賽菊克(Eve Sedgewick ) 精神分析批評(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拉岡(Jacques Lacan) 紀杰克(Slavoj Zizek )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 ) 葛林布萊特(Stephen Greenblatt) 布魯斯(Susan Bruce) 傅科(Michel Foucault) 英國文化唯物論(British Cultural Materialism) 李維斯(F.R. Leavis)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赫爾(Stuart Hall) 吉爾羅伊(Paul Gilroy) 紀洛里(John Guillory )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 法農(Frantz Fanon) 薩伊德(Edward Said) 史畢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霍米·巴巴(Homi Bhabha)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 布迪亞(Jean Baudrillard) 哈洛維(Donna Haraway) 歷史 文學理論的實踐在二十世紀才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然而其歷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朗基諾斯(Longinus)的《論崇高》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詩學》常常被列舉為早期的例子),而十八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從古典哲學中發展出來的美學理論對於現今的文學研究也有重要的影響。而當然,文學的理論與批評和文學的歷史是緊密相關的。 不過「文學理論」的現代意義是大約從1950年代才開始的,當時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開始強烈影響英語世界的文學批評。新批評家與各種受到歐洲影響的形式主義者(尤其是俄國形式主義者)也曾經將他們某些更抽象的實踐描述為「具有理論性的」。然而直到英語學術世界開始感受到結構主義的廣泛衝擊以後,「文學理論」才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 在英國與美國的學界裡,文學理論最受歡迎的時期是從1960年代晚期(當時它的影響開始從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耶魯大學這些精英大學裡散播出去)一直到1980年代(當時幾乎在各地都以某種形式在教授著它)。在這段期間,文學理論被認為是學院裡的新潮研究,絕大多數大學的文學系都試圖去教授和研究理論,並且將它編入課程中。由於理論的流行有如曇花一現以及其重要文本的用語艱澀難懂,理論常常被批評為趕時髦的愚民主義(faddish or trendy obscurantism)(許多那個時期如大衛·拉吉(David Lodge)的學術諷刺小說,就是以理論作為小說的主題而出名。)某些理論派與反理論派的學者都將1970與1980年代中對理論之學術價值的爭論稱之為「理論戰爭」。 到了1990年代初期,「理論」本身作為一種興趣對象的受歡迎程度漸漸衰退(連帶著純粹「理論學者」的工作機會也是),即使文學理論文本已經被編入幾乎所有的文學研究當中。從那時候起,以及到了2004年的現在,關於理論運用於文學研究上的爭議已經消失殆盡,而且文學與文化研究課題的討論現在也變得溫和了許多,不再那麼辛辣刺激。某些學者在他們的著述當中大量地使用理論,至於其他人則只是順帶一提,或者根本不提;無論如何,理論已經被公認為文學研究當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各流派之間的差異 各種文學理論的知識傳統與關注命題經常有很基進的差異。有些差異實在太大,就連要找出彼此共通的一組術語來進行比較也不是簡單的工夫。 比如說,新批評家的著作經常隱含了一個道德立場,有時候甚至是關於宗教的:一個新批評家在閱讀艾略特(T.S.
WALL》由真名杏樹填詞;國語版歌詞由詹德茂改編。粵語版本收錄於Beyond第8張專輯《繼續革命》,並為該大碟之主打歌;日語版本收錄於《超越》,國語版本收錄於《信念》。 意義 黃家駒在一段由香港無綫電視為此曲製作的音樂錄像表示,寫此歌是要「描寫中國人一貫的民族意識」。在歌詞裡,長城反映一個封閉的國度,是強權暴政的產物,是犧牲了無數血肉之軀築成的,然而後人大多-{只}-會以它為榮,無視值得反思之處。歌詞是借物描寫這種民族思想和境況,並借古諷今,並非-{只}-是寫長城和遠古的中國。 黃家駒弟弟、同時亦為Beyond低音結他手的黃家強則在香港電台《不死傳奇》中表示,黃家駒創作此曲是想寫1988年《大地》的延續篇,因為《長城》與《大地》在題材與音樂風格均非常相似,充滿中國色彩。
黃家駒弟弟、同時亦為Beyond低音結他手的黃家強則在香港電台《不死傳奇》中表示,黃家駒創作此曲是想寫1988年《大地》的延續篇,因為《長城》與《大地》在題材與音樂風格均非常相似,充滿中國色彩。 排行榜 參考資料
嘉義彩虹生活節 台中同志遊行聯盟 參見 台灣LGBT權益 注脚 外部連結 青年文化十年記:同志運動。鄭尹真整理。Hosted by Inertiawiki。 中部同心圓網站 BI THE WAY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邊緣同志口述歷史工作小組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 邊緣同志口述歷史工作小組(老年同志小組) 台灣原住民同志聯盟 宗教組織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真光福音教會 校園同志社團 大學 大專院校 高中 活動 校園同志甦醒日(GLAD) 台北同玩節 台北同志遊行 高雄同志遊行 花東彩虹嘉年華 台南彩虹遊行 Adju阿督音樂節 宜蘭驕傲大遊行 嘉義彩虹生活節 台中同志遊行聯盟
外部連結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ase inhibitors by Hoffman La Roche,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是含多元环状结构的杂环化合物,结构各不相同,可结合在逆转录酶活性位点附近的疏水区而引起其催化部位的结构破坏,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上市了3种药物(NVP、DLV、EFV)。
歷屆學生會主要成員 學生組織 興趣學會 宿生會 基督徒學生組織 基督徒學生團契 基督徒學生團契是代表全校基督徒學生的組織,以團結校內基督徒同學為宗旨,統籌及策劃相關之信仰活動,讓信徒從中得到栽培及成長;團契的運作和各事工都是由學生一手策劃和執行的。 基督徒詩班 基督徒詩班由校內有志於聖樂事奉的基督徒學生組成,希望以聖樂來事奉和歌頌神,傳揚基督的愛。此外,詩班員藉著參與和策劃事工,得著聖樂栽培、訓練及事奉的機會。詩班每年均於校內不同活動中獻唱,例如開學禮、畢業禮、畢業禮讚等。詩班亦會踏出校園,服侍教會和其他大專同學,以至整個社會,例如聖誕在商場報佳音、於教會佈道會中獻唱等,務求藉著詩歌傳揚福音,並關懷不同階層人士,了解他們的需要。 基督徒樂隊 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前身為2000年由幾位基督徒教授及同學成立的香港浸會大學讚美樂隊,於2006年度正式註冊為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轄下的學生組織。作為音樂事奉團隊,樂隊不單裝備隊員在音樂上追求卓越,亦培育隊員靈性上進深。因此,每周的恆常練習中,除了演出排練、演出檢討、事工準備等關乎音樂操練的環節外,亦會安排查考聖經、專題研習、彼此代禱等關乎靈性操練的環節。藉此栽培隊員成為更內外一致的音樂事奉者,實踐隊訓所言「用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爭議事件 李惠利用地作住宅 爭取保留建中醫院 浸會大學在2009年爭取政府撥出九龍塘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用地興建中醫教學醫院。2013年,政府提出將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約0.88公頃(9.4萬平方呎)土地改劃為住宅,浸大、校友會及學生代表表明強烈反對。2014年3月10日,城規會審議申請時發動近百名師生抗議,浸大校長陳新滋及四十幾名代表向城規會申述理據。 到2014年10月31日,香港教育局向浸大表示,政府撤回改劃決定,將用地當中約1.18萬平方呎土地增撥予浸大,以增加興建1,600個資助宿位和約5.4萬平方呎的教學設施,以整幅李惠利前校舍地皮(16.3萬平方呎)計算,浸大總共獲撥49%即約8萬平方呎土地,餘下南部約0.77公頃(8.3萬平方呎)將用作特殊教育用途,浸大對安排表示十分歡迎。 浸大民調風波 2012年1月14日,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被質疑因受院長趙心樹施壓而公開一份尚未完成的特首選舉民意調查的結果。由於該結果顯示參選人唐英年民望落後的差距收窄,與最終完成並於1月17日公開的結果不符,公眾質疑提前公佈結果是有心為唐英年造勢,並質疑浸大民調的公信力。 學生不滿新校長人選諮詢不足 2015年5月,浸會大學安排新校長人選會見師生和校友。唯人選只有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錢大康,他將於7月初約滿港大,剛可接替卸任的現任校長陳新滋。浸大學生會不滿校方在考試期只作一輪諮詢,反對校董會在5月14日即進行表決;學生會要求新校長必須支持學生,在政治上中立,不會如政協身份的陳新滋否定學生在雨傘運動中的付出。 2015年5月14日,浸大學生會帶領約60名學生多次衝擊,一度「佔領」聘用委員會的會議室,令會議受阻,最終校方宣布加開諮詢會,未有即日通過校長任命。 浸大食坊續約風波 2016年11月23日,浸大學生會抗議浸大食坊獲續約,於浸大食坊舉行抗議活動,並向膳食附屬委員會主席麥勁生教授遞交公開信,促校方「撤回續約決定」、「決策公開透明」。浸大學生會成員以食蟲抗議,並高叫口號「拒絕劣食,踢走蟲can」。 其後供應商美心於2017年6月15日正式結業,經過重新招標後,於2017年9月起由Springwood Management Group Limited接手經營。 而Chartwells原定在2017年9月簽定了5年合約經營的Main Canteen(俗稱AAB Can)、聯福餐廳及聯福樓,因校方接獲不少投訴,加上作出多次警告,經營半年被撤出,由泛亞飲食有限公司再次接手,繼續餘下4年的合約。 「校巴日」 2017年2月9日,由於往返浸大校園的專線小巴25M(S)線提出加價,由4.5元加至4.7元,浸大師生認為加價不合理,又認為校方沒為同學向署方反映意見,浸大學生會舉行「校巴日」,以抗議運輸署放任加價。當日學生會提供兩條循環線,往返九龍塘站及浸會大學,同學上車前須出示學生證方可免費乘搭校巴。而學生會將在各車站豎立會旗或設置等車告示,以供同學識別等車位置。最終延至8月14日正式加價,惟實際上之前的價錢是小巴公司提供的一年「優惠」。 保安外判公司不獲續約 引發遣散費風波 原外判公司龍衛保安有限公司不獲續約,於2017年6月30日屆滿,公司拒絕向於浸大服務多年的工友發放遣散費,並要求保安員自願離職。2017年6月19日,10多名工友與浸會大學社會關注組、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的代表到浸大與物業處處長林朗秋討論事件及遞交信件,期間有請願人士大叫「你呃人!」,並發生碰撞,有請願人士聲稱被物業處人員推跌,一度留守在辦公室外現場抗議,並與行政副校長轉到逸夫行政樓開會。 要求學生修讀普通話課程才能畢業 兩名學生抗議遭停學 自2017年起,浸大要求學生須在普通話課程成績合格才可畢業,雖已推出豁免試,惟首批考生中只有約三成人合格。隨後學生不滿評分機制缺乏透明度,加上學生會早前亦發起公投,逾9成投票學生要求校方取消修讀普通話課程為畢業要求,因而引發風波。鄭松泰、林忌等抨擊,只要求本地生符合普通話要求,是種族歧視,其認為「浸大自動豁免對大陸學生與外地生的粵語及普通話能力要求,等如優待非本地學生」,並質疑大學有否將粵語能力列為大陸學生的畢業要求。 2018年1月17日,近20名學生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要求校方交代2017年推出的普通話課程豁免試的評分準則及上訴機制,惟當時兩名負責該考試的副校長均不在校園。行動期間學生會會長劉子頎一度「爆粗」。浸大校長錢大康在1月21日向師生校友發電郵,表示對學生在語文中心的不當行為,將按紀律程序嚴肅處理。劉子頎則回應指,自己當日只是口誤,願意致歉。事後有向副校長致歉,不擔心會受罰,亦不後悔抗議行動。 參與者之一陳樂行原定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不過被內地傳媒及網民「起底」,有人更致電醫院「恐嚇」,為了人身安全,決定提早返港。他將考慮報警,批評浸大校長錢大康對其人身安全受威脅無動於中。 1月24日,校長錢大康宣布勒令會長劉子頎,和中醫學及生物醫學五年級學生陳樂行即時停學。劉子頎批評校長繞過紀律委員會,沒有做過任何調查便懲罰的決定,在浸大是毫無先例,懷疑校方做法是殺鷄儆猴。陳樂行批評錢大康「十分黑心」。有媒體翻查大學生涉行為不當事件記錄,未有在紀律聆訊前被停學先例。 事件發生後,中國內地《环球时报》發表評論,稱「香港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这种态度,内地不少人很愤怒也很遗憾」,認為「香港年轻人视野太窄,不学好普通话就相当于关闭了人生一扇大门」,並指出連特朗普的外孫女都學習普通話,推動香港市民學習普通話「是香港回歸後必然的文化跟進」。而中大、城大和港大民主牆有針對浸大校長錢大康的粗口標語,浸大體育中心對出的私人屋苑逸瓏外牆亦出現「不要普通話」的塗鴉。 有記者從浸大語文中心的普通話自學網站中,下載豁免試的樣本試卷,以及「及格準則描述」。中心表明,測試重點是語言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不過,有普通話老師、母語為普通話的內地人均認為,試卷丙部的說話題難度高,即使自身母語為普通話,仍有一定難度,認為試卷並非單純考核學生的普通話能力。曾參加豁免試的學生表示,考試屬口試形式、共設三部分,考生有25分鐘預備時間。考場內有2名考官,考生的作答過程會被錄音。 1月26日凌晨,逸夫校園區樹洪紀念圖書館外牆被人用藍油噴上粗言穢語「×你錢大康」,以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中英文字句。到早上7時許,有職員發現傳理視藝大樓(現李兆基傳理視藝樓)地下外牆噴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字眼。警員列「刑事毁壞」處理。同日下午,學生會發起校內遊行集會,約300名師生參與聲援,譴責校方無理處分兩名學生,要求撤回停課決定,校方派出代表接收請願信。親建制組織「珍惜群組」約10名成員則到校園「踩埸」,暗喻學生會為「黑社會」。 1月30日,遭校方停學的劉子頎及陳樂行就1月17日當天到語文中心抗議一事,向教職員親身致歉。會面歷時十多分鐘,氣氛融洽,並向學生輔導長承諾不會再犯。據說有老師已原諒他們二人。 2月1日,校長錢大康向全體師生發出公開信,指學生輔導長鄧裕南分別與劉子頎和陳樂行及語文中心同事會面後,決定撤銷兩人的暫時停學令,即時生效。公開信另指出大學宗旨是教育而非懲罰,衷心希望二人真心悔過,並珍惜獲第二次教育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校方並絕對尊重學生和平、理性表達意見的權利。不過,學生紀律程序如期進行。劉子頎認為校方未審先判,表示「不覺得好開心或勝利」,希望大眾未來可對焦在普通話畢業要求;陳樂行則表示「不敢鬆懈」。 4月1日,校方決定將涉及事件的4名學生,包括學生會前會長劉子頎及中醫藥學院學生陳樂行一律處分。劉子頎罰停學一個學期,而中醫藥學院學生陳樂行則停學8日、撰寫道歉信及在校內進行40小時服務。陳樂行表明會提出上訴。 後續 2018年6月26日,浸大教務議會通過維持普通話畢業要求,但批准同學選擇是否將普通話成績計入大學總成績(cGPA)內。如修讀不計入大學總成績的普通話課程,其成績將會以優秀/合格/不合格標示。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暨教務議會學生代表雷樂希批學校「換湯不換藥」。 同年10月,學生事務處工作小組檢視紀律委員會條文,計劃修訂「能導致他人有實質或潛在痛苦或傷害行為」的定義,其中「行為」除包括言語攻擊、恐嚇、侮辱或不道德行為外,計劃將涵蓋「對大學聲譽造成傷害」或「傷害大學與社會關係」等行為。 要求上莊要考牌 2018年6月,「浸大山神」指出校方要求學會幹事出席名為「CODE」的課程,若不出席有關課程,則無法行使學會權利。若學會幹事缺席核心課程,須遞交悔過書及為每一個缺席講座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功課。學生及網民計批評校方安排「反智」、「大學變小學」、「有心打壓學生組織」。 設立辱校罪風波 浸大學生事務委員會於2017年11月決定成立工作小組,檢討紀律程序。小組於2018年10月的首次會議提出修訂紀律程序的建議。其中最大爭議是在條文中新增「傷害大學與社群關係、損害大學聲譽的反社會行為」、「擾亂大學正常運作」、「製造過量及不能接受的噪音造成他人痛苦」、「多次或重覆輕微違規」等違規行為可當作「辱校罪」。違紀程度較輕者會被罰款、強制要求出席工作坊、暫時被禁止使用校內設施和服務,嚴重者或會被停學,甚至被永久退學。學生批評校方做法限制學生言論自由。 宿舍粉塵爆炸事件 2018年11月22日凌晨1時許,大學宿舍偉倫樓南座12樓發生火警,有約20名學生在多用途活動室為同學慶祝生日,其間懷疑有人向周圍撒麵粉,蠟燭火舌燃着導致粉塵燃燒,同學們走避不及,事故造成8女4男共12人受傷,傷者年齡介乎18至23歲,主要為手、腳及面部燒傷,其中1名21歲女生一度情況嚴重。校長錢大康到醫院探望受傷同學,表示會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學生會長被捕風波 解放軍於浸大校門前設監控鏡頭 大學鄰近九龍塘解放軍九龍東軍營。有學生發現自2019年9月29日起,解放軍於師生往來校園的聯福道、禧福道及聯合道外圍增設多部監控鏡頭,令人擔心私隱遭侵犯。「浸大山神」兼浸大學生陳樂行擔心有關鏡頭具人臉辨識功能,而且雖然有學生在10月曾去信校方就事件表達憂慮,但一直未有回覆。 院校禁止公眾進入 2020年1月3日,校方物業處發出電郵,表示於學校所有出入口設置閘機,要求同學及教職員拍卡出入,校園短期內不再對外開放。其後改為在浸大學生陪同下,登記個人資料後可進入校園。 國安教育課堂疑設閉路電視及不明人士拍攝 路透社報道,浸會大學的國安課堂設有閉路電視監察,更有身份不明人士在課堂內拍照。課堂由法律界選委、曾於律政司工作、大律師范凱傑教授講課,他在課堂上播放了長達200頁的投影片,當中警告學生國安法具有震懾力,違者將受到嚴懲。學生聽課後須回答20條選擇題,例如堵塞鐵路觸犯國安法哪條罪行。有學生擔心答問題會帶來麻煩,甚至被政府檢控。另外有學生則形容課堂是企圖重建學生思想,亦有學生認為這類課堂無用,不會聽課後而突然變得愛國,惟有內地出生的學生則表示歡迎課堂,指西方國家影響了香港學生的思想,令他們缺乏國安意識,而他們自小就受國安教育,有很強的國家身分認同意識。范凱傑回覆《立場新聞》查詢稱,有關課堂內容包括香港憲制與法律制度的基礎、香港原有的國家安全相關刑事罪行及《港區國安法》的法律基礎與內容等,引用了唐英傑案、馬俊文案、35+ 案、黎智英案及港大學生會案作例子。而就未曾定罪的案件就重點在於從二手材料剖析執法部門的執法基礎與律政司的檢控基礎。他聲稱在課堂上提及的所有例子都是合適,同學有需要知道從事相關行為的法律風險,以免墮法網。教育局回覆路透社指大學國安教育是法定責任,社會期望大學能維持良好管治、對公眾負責、運作須遵守法律和符合學生與廣大社會的利益。浸大回應指有關課堂並沒有任何攝錄安排,並澄清主辦部門安排職員拍攝少量相片作為活動紀錄。 學生編委會宣布總辭 2022年1月28日,學生會第54屆編輯委員會內閣「楚鳴」,因不滿刊物內容受到干預及審查,宣布全體請辭。根據總辭聲明,校方於1月21日在沒有書面通知的情況下,要求編委會當天下午五時前下架《浸報 Jumbo》54.1,並刪除《浸報》54.2 徵稿貼文,校方還表明會阻止《浸報》54.2 的出版,更在同一天撤銷編委會對浸大編委官方電郵(sueb@so.hkbu.edu.hk)的使用權。此外,在1月初,編委會曾報道校內升旗禮情況,但被校方要求澄清。過後,校方再次就報道字眼向編委會的總編輯反映,要求停止使用「武漢肺炎」一詞。聲明中還提及,2021年針對編委會的第二期記者招募電郵,校方要求編委會刪減內容;而有關國安課程的報道也受到校方的干預。編委會表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所出版過的刊物、撰寫過的報道,本會內省不疚,問心無愧。」雖然編委會任期只剩一個多月,但「服務空間愈見狹獈,僅餘的自由不再開花,吾輩不忍苟延殘喘。」因此決定全體總辭,並對未能在餘下任期繼續服務浸大學生而致歉。聲明還指,「浸大率先敲響打壓學媒的警鐘,未來其餘院校學媒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 總辭的聲明在臉書發表大約四小時後,編委會又發表了一篇新的聲明,進一步說明總辭是因為編輯委員會「過去一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干預及審查。」而且,在編委會成員達成總辭共識後,學生會署理會長、評議會及仲議會向編委會成員施壓,要求他們息事寧人,勸阻他們發布「總辭聲明」,並且要求取得編委會的社交媒體帳戶登入資料,企圖刪除編委會發布的「回收《浸報 54.1》啟示」及「浸大編委總辭聲明」。 傳理學會進行在囚者信件徵集活動 遭暫停運作 2022年11月中,浸會大學傳理學會舉辦名為「筆見•不散」的信件徵集活動,希望透過收集同學祝福語句,將信件寄送給被關押人士。不過校方拒批出場地申請,更向學會成員展開紀律聆訊。最終學會被迫取消活動,部分學會成員分別收到口頭和書面警告,學會同時暫停使用學校場地一個月。同學指目前趨向惡劣的政治環境下,表達空間越來越狹窄。而《文匯報》指活動宣傳海報有2019年反修例運動常見的元素,有“煽暴”意味,涉嫌誤導校方,並指引起校內及校外人士投訴。到同年11月30日,校方以「行政指令」下令該會即日內停止運作,直至2023年2月28日。 學生會幹事會成員遭校方紀律處分 2023年4月初,浸大校方接獲就學生會第五十六屆幹事會「滄溟」競選政綱內容的投訴,與網上平台所發表的政綱、年度計畫書及財政預算有關。校方指「幹事會在網上平台發布的資料,部份對過去事件的描述,出現誇大、缺乏事實根據及偏頗的情況,並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因此學生事務處認為有關對幹事會的投訴成立,並會對相關學生作出紀律處分。浸大學生會指,學生會「既沒有參與整個聆訊過程的權利,校方也沒有給予作出公開澄清或回應的機會」,促請校方給予合理解釋,同時指幹事會的競選政綱中所引用的資料是“可從網上報導找到的客觀事實”,表明會上訴到底。 校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香港浸會大學北京辦事處 大學會堂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 九龍仔 平山 (香港) 石門
歷屆學生會主要成員 學生組織 興趣學會 宿生會 基督徒學生組織 基督徒學生團契 基督徒學生團契是代表全校基督徒學生的組織,以團結校內基督徒同學為宗旨,統籌及策劃相關之信仰活動,讓信徒從中得到栽培及成長;團契的運作和各事工都是由學生一手策劃和執行的。 基督徒詩班 基督徒詩班由校內有志於聖樂事奉的基督徒學生組成,希望以聖樂來事奉和歌頌神,傳揚基督的愛。此外,詩班員藉著參與和策劃事工,得著聖樂栽培、訓練及事奉的機會。詩班每年均於校內不同活動中獻唱,例如開學禮、畢業禮、畢業禮讚等。詩班亦會踏出校園,服侍教會和其他大專同學,以至整個社會,例如聖誕在商場報佳音、於教會佈道會中獻唱等,務求藉著詩歌傳揚福音,並關懷不同階層人士,了解他們的需要。 基督徒樂隊 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樂隊前身為2000年由幾位基督徒教授及同學成立的香港浸會大學讚美樂隊,於2006年度正式註冊為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轄下的學生組織。作為音樂事奉團隊,樂隊不單裝備隊員在音樂上追求卓越,亦培育隊員靈性上進深。因此,每周的恆常練習中,除了演出排練、演出檢討、事工準備等關乎音樂操練的環節外,亦會安排查考聖經、專題研習、彼此代禱等關乎靈性操練的環節。藉此栽培隊員成為更內外一致的音樂事奉者,實踐隊訓所言「用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爭議事件 李惠利用地作住宅 爭取保留建中醫院 浸會大學在2009年爭取政府撥出九龍塘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用地興建中醫教學醫院。2013年,政府提出將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約0.88公頃(9.4萬平方呎)土地改劃為住宅,浸大、校友會及學生代表表明強烈反對。2014年3月10日,城規會審議申請時發動近百名師生抗議,浸大校長陳新滋及四十幾名代表向城規會申述理據。 到2014年10月31日,香港教育局向浸大表示,政府撤回改劃決定,將用地當中約1.18萬平方呎土地增撥予浸大,以增加興建1,600個資助宿位和約5.4萬平方呎的教學設施,以整幅李惠利前校舍地皮(16.3萬平方呎)計算,浸大總共獲撥49%即約8萬平方呎土地,餘下南部約0.77公頃(8.3萬平方呎)將用作特殊教育用途,浸大對安排表示十分歡迎。 浸大民調風波 2012年1月14日,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被質疑因受院長趙心樹施壓而公開一份尚未完成的特首選舉民意調查的結果。由於該結果顯示參選人唐英年民望落後的差距收窄,與最終完成並於1月17日公開的結果不符,公眾質疑提前公佈結果是有心為唐英年造勢,並質疑浸大民調的公信力。 學生不滿新校長人選諮詢不足 2015年5月,浸會大學安排新校長人選會見師生和校友。唯人選只有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錢大康,他將於7月初約滿港大,剛可接替卸任的現任校長陳新滋。浸大學生會不滿校方在考試期只作一輪諮詢,反對校董會在5月14日即進行表決;學生會要求新校長必須支持學生,在政治上中立,不會如政協身份的陳新滋否定學生在雨傘運動中的付出。 2015年5月14日,浸大學生會帶領約60名學生多次衝擊,一度「佔領」聘用委員會的會議室,令會議受阻,最終校方宣布加開諮詢會,未有即日通過校長任命。 浸大食坊續約風波 2016年11月23日,浸大學生會抗議浸大食坊獲續約,於浸大食坊舉行抗議活動,並向膳食附屬委員會主席麥勁生教授遞交公開信,促校方「撤回續約決定」、「決策公開透明」。浸大學生會成員以食蟲抗議,並高叫口號「拒絕劣食,踢走蟲can」。 其後供應商美心於2017年6月15日正式結業,經過重新招標後,於2017年9月起由Springwood Management Group Limited接手經營。 而Chartwells原定在2017年9月簽定了5年合約經營的Main Canteen(俗稱AAB Can)、聯福餐廳及聯福樓,因校方接獲不少投訴,加上作出多次警告,經營半年被撤出,由泛亞飲食有限公司再次接手,繼續餘下4年的合約。 「校巴日」 2017年2月9日,由於往返浸大校園的專線小巴25M(S)線提出加價,由4.5元加至4.7元,浸大師生認為加價不合理,又認為校方沒為同學向署方反映意見,浸大學生會舉行「校巴日」,以抗議運輸署放任加價。當日學生會提供兩條循環線,往返九龍塘站及浸會大學,同學上車前須出示學生證方可免費乘搭校巴。而學生會將在各車站豎立會旗或設置等車告示,以供同學識別等車位置。最終延至8月14日正式加價,惟實際上之前的價錢是小巴公司提供的一年「優惠」。 保安外判公司不獲續約 引發遣散費風波 原外判公司龍衛保安有限公司不獲續約,於2017年6月30日屆滿,公司拒絕向於浸大服務多年的工友發放遣散費,並要求保安員自願離職。2017年6月19日,10多名工友與浸會大學社會關注組、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的代表到浸大與物業處處長林朗秋討論事件及遞交信件,期間有請願人士大叫「你呃人!」,並發生碰撞,有請願人士聲稱被物業處人員推跌,一度留守在辦公室外現場抗議,並與行政副校長轉到逸夫行政樓開會。 要求學生修讀普通話課程才能畢業 兩名學生抗議遭停學 自2017年起,浸大要求學生須在普通話課程成績合格才可畢業,雖已推出豁免試,惟首批考生中只有約三成人合格。隨後學生不滿評分機制缺乏透明度,加上學生會早前亦發起公投,逾9成投票學生要求校方取消修讀普通話課程為畢業要求,因而引發風波。鄭松泰、林忌等抨擊,只要求本地生符合普通話要求,是種族歧視,其認為「浸大自動豁免對大陸學生與外地生的粵語及普通話能力要求,等如優待非本地學生」,並質疑大學有否將粵語能力列為大陸學生的畢業要求。 2018年1月17日,近20名學生發起「佔領語文中心」行動,要求校方交代2017年推出的普通話課程豁免試的評分準則及上訴機制,惟當時兩名負責該考試的副校長均不在校園。行動期間學生會會長劉子頎一度「爆粗」。浸大校長錢大康在1月21日向師生校友發電郵,表示對學生在語文中心的不當行為,將按紀律程序嚴肅處理。劉子頎則回應指,自己當日只是口誤,願意致歉。事後有向副校長致歉,不擔心會受罰,亦不後悔抗議行動。 參與者之一陳樂行原定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不過被內地傳媒及網民「起底」,有人更致電醫院「恐嚇」,為了人身安全,決定提早返港。他將考慮報警,批評浸大校長錢大康對其人身安全受威脅無動於中。 1月24日,校長錢大康宣布勒令會長劉子頎,和中醫學及生物醫學五年級學生陳樂行即時停學。劉子頎批評校長繞過紀律委員會,沒有做過任何調查便懲罰的決定,在浸大是毫無先例,懷疑校方做法是殺鷄儆猴。陳樂行批評錢大康「十分黑心」。有媒體翻查大學生涉行為不當事件記錄,未有在紀律聆訊前被停學先例。 事件發生後,中國內地《环球时报》發表評論,稱「香港大学生对普通话的这种态度,内地不少人很愤怒也很遗憾」,認為「香港年轻人视野太窄,不学好普通话就相当于关闭了人生一扇大门」,並指出連特朗普的外孫女都學習普通話,推動香港市民學習普通話「是香港回歸後必然的文化跟進」。而中大、城大和港大民主牆有針對浸大校長錢大康的粗口標語,浸大體育中心對出的私人屋苑逸瓏外牆亦出現「不要普通話」的塗鴉。 有記者從浸大語文中心的普通話自學網站中,下載豁免試的樣本試卷,以及「及格準則描述」。中心表明,測試重點是語言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不過,有普通話老師、母語為普通話的內地人均認為,試卷丙部的說話題難度高,即使自身母語為普通話,仍有一定難度,認為試卷並非單純考核學生的普通話能力。曾參加豁免試的學生表示,考試屬口試形式、共設三部分,考生有25分鐘預備時間。考場內有2名考官,考生的作答過程會被錄音。 1月26日凌晨,逸夫校園區樹洪紀念圖書館外牆被人用藍油噴上粗言穢語「×你錢大康」,以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中英文字句。到早上7時許,有職員發現傳理視藝大樓(現李兆基傳理視藝樓)地下外牆噴上「反歧視 NO PTH(不要普通話)」字眼。警員列「刑事毁壞」處理。同日下午,學生會發起校內遊行集會,約300名師生參與聲援,譴責校方無理處分兩名學生,要求撤回停課決定,校方派出代表接收請願信。親建制組織「珍惜群組」約10名成員則到校園「踩埸」,暗喻學生會為「黑社會」。 1月30日,遭校方停學的劉子頎及陳樂行就1月17日當天到語文中心抗議一事,向教職員親身致歉。會面歷時十多分鐘,氣氛融洽,並向學生輔導長承諾不會再犯。據說有老師已原諒他們二人。 2月1日,校長錢大康向全體師生發出公開信,指學生輔導長鄧裕南分別與劉子頎和陳樂行及語文中心同事會面後,決定撤銷兩人的暫時停學令,即時生效。公開信另指出大學宗旨是教育而非懲罰,衷心希望二人真心悔過,並珍惜獲第二次教育的機會,從錯誤中學習。校方並絕對尊重學生和平、理性表達意見的權利。不過,學生紀律程序如期進行。劉子頎認為校方未審先判,表示「不覺得好開心或勝利」,希望大眾未來可對焦在普通話畢業要求;陳樂行則表示「不敢鬆懈」。 4月1日,校方決定將涉及事件的4名學生,包括學生會前會長劉子頎及中醫藥學院學生陳樂行一律處分。劉子頎罰停學一個學期,而中醫藥學院學生陳樂行則停學8日、撰寫道歉信及在校內進行40小時服務。陳樂行表明會提出上訴。 後續 2018年6月26日,浸大教務議會通過維持普通話畢業要求,但批准同學選擇是否將普通話成績計入大學總成績(cGPA)內。如修讀不計入大學總成績的普通話課程,其成績將會以優秀/合格/不合格標示。浸大學生會署理會長暨教務議會學生代表雷樂希批學校「換湯不換藥」。 同年10月,學生事務處工作小組檢視紀律委員會條文,計劃修訂「能導致他人有實質或潛在痛苦或傷害行為」的定義,其中「行為」除包括言語攻擊、恐嚇、侮辱或不道德行為外,計劃將涵蓋「對大學聲譽造成傷害」或「傷害大學與社會關係」等行為。 要求上莊要考牌 2018年6月,「浸大山神」指出校方要求學會幹事出席名為「CODE」的課程,若不出席有關課程,則無法行使學會權利。若學會幹事缺席核心課程,須遞交悔過書及為每一個缺席講座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功課。學生及網民計批評校方安排「反智」、「大學變小學」、「有心打壓學生組織」。 設立辱校罪風波 浸大學生事務委員會於2017年11月決定成立工作小組,檢討紀律程序。小組於2018年10月的首次會議提出修訂紀律程序的建議。其中最大爭議是在條文中新增「傷害大學與社群關係、損害大學聲譽的反社會行為」、「擾亂大學正常運作」、「製造過量及不能接受的噪音造成他人痛苦」、「多次或重覆輕微違規」等違規行為可當作「辱校罪」。違紀程度較輕者會被罰款、強制要求出席工作坊、暫時被禁止使用校內設施和服務,嚴重者或會被停學,甚至被永久退學。學生批評校方做法限制學生言論自由。 宿舍粉塵爆炸事件 2018年11月22日凌晨1時許,大學宿舍偉倫樓南座12樓發生火警,有約20名學生在多用途活動室為同學慶祝生日,其間懷疑有人向周圍撒麵粉,蠟燭火舌燃着導致粉塵燃燒,同學們走避不及,事故造成8女4男共12人受傷,傷者年齡介乎18至23歲,主要為手、腳及面部燒傷,其中1名21歲女生一度情況嚴重。校長錢大康到醫院探望受傷同學,表示會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 學生會長被捕風波 解放軍於浸大校門前設監控鏡頭 大學鄰近九龍塘解放軍九龍東軍營。有學生發現自2019年9月29日起,解放軍於師生往來校園的聯福道、禧福道及聯合道外圍增設多部監控鏡頭,令人擔心私隱遭侵犯。「浸大山神」兼浸大學生陳樂行擔心有關鏡頭具人臉辨識功能,而且雖然有學生在10月曾去信校方就事件表達憂慮,但一直未有回覆。 院校禁止公眾進入 2020年1月3日,校方物業處發出電郵,表示於學校所有出入口設置閘機,要求同學及教職員拍卡出入,校園短期內不再對外開放。其後改為在浸大學生陪同下,登記個人資料後可進入校園。 國安教育課堂疑設閉路電視及不明人士拍攝 路透社報道,浸會大學的國安課堂設有閉路電視監察,更有身份不明人士在課堂內拍照。課堂由法律界選委、曾於律政司工作、大律師范凱傑教授講課,他在課堂上播放了長達200頁的投影片,當中警告學生國安法具有震懾力,違者將受到嚴懲。學生聽課後須回答20條選擇題,例如堵塞鐵路觸犯國安法哪條罪行。有學生擔心答問題會帶來麻煩,甚至被政府檢控。另外有學生則形容課堂是企圖重建學生思想,亦有學生認為這類課堂無用,不會聽課後而突然變得愛國,惟有內地出生的學生則表示歡迎課堂,指西方國家影響了香港學生的思想,令他們缺乏國安意識,而他們自小就受國安教育,有很強的國家身分認同意識。范凱傑回覆《立場新聞》查詢稱,有關課堂內容包括香港憲制與法律制度的基礎、香港原有的國家安全相關刑事罪行及《港區國安法》的法律基礎與內容等,引用了唐英傑案、馬俊文案、35+ 案、黎智英案及港大學生會案作例子。而就未曾定罪的案件就重點在於從二手材料剖析執法部門的執法基礎與律政司的檢控基礎。他聲稱在課堂上提及的所有例子都是合適,同學有需要知道從事相關行為的法律風險,以免墮法網。教育局回覆路透社指大學國安教育是法定責任,社會期望大學能維持良好管治、對公眾負責、運作須遵守法律和符合學生與廣大社會的利益。浸大回應指有關課堂並沒有任何攝錄安排,並澄清主辦部門安排職員拍攝少量相片作為活動紀錄。 學生編委會宣布總辭 2022年1月28日,學生會第54屆編輯委員會內閣「楚鳴」,因不滿刊物內容受到干預及審查,宣布全體請辭。根據總辭聲明,校方於1月21日在沒有書面通知的情況下,要求編委會當天下午五時前下架《浸報 Jumbo》54.1,並刪除《浸報》54.2 徵稿貼文,校方還表明會阻止《浸報》54.2 的出版,更在同一天撤銷編委會對浸大編委官方電郵(sueb@so.hkbu.edu.hk)的使用權。此外,在1月初,編委會曾報道校內升旗禮情況,但被校方要求澄清。過後,校方再次就報道字眼向編委會的總編輯反映,要求停止使用「武漢肺炎」一詞。聲明中還提及,2021年針對編委會的第二期記者招募電郵,校方要求編委會刪減內容;而有關國安課程的報道也受到校方的干預。編委會表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所出版過的刊物、撰寫過的報道,本會內省不疚,問心無愧。」雖然編委會任期只剩一個多月,但「服務空間愈見狹獈,僅餘的自由不再開花,吾輩不忍苟延殘喘。」因此決定全體總辭,並對未能在餘下任期繼續服務浸大學生而致歉。聲明還指,「浸大率先敲響打壓學媒的警鐘,未來其餘院校學媒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 總辭的聲明在臉書發表大約四小時後,編委會又發表了一篇新的聲明,進一步說明總辭是因為編輯委員會「過去一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干預及審查。」而且,在編委會成員達成總辭共識後,學生會署理會長、評議會及仲議會向編委會成員施壓,要求他們息事寧人,勸阻他們發布「總辭聲明」,並且要求取得編委會的社交媒體帳戶登入資料,企圖刪除編委會發布的「回收《浸報 54.1》啟示」及「浸大編委總辭聲明」。 傳理學會進行在囚者信件徵集活動 遭暫停運作 2022年11月中,浸會大學傳理學會舉辦名為「筆見•不散」的信件徵集活動,希望透過收集同學祝福語句,將信件寄送給被關押人士。不過校方拒批出場地申請,更向學會成員展開紀律聆訊。最終學會被迫取消活動,部分學會成員分別收到口頭和書面警告,學會同時暫停使用學校場地一個月。同學指目前趨向惡劣的政治環境下,表達空間越來越狹窄。而《文匯報》指活動宣傳海報有2019年反修例運動常見的元素,有“煽暴”意味,涉嫌誤導校方,並指引起校內及校外人士投訴。到同年11月30日,校方以「行政指令」下令該會即日內停止運作,直至2023年2月28日。 學生會幹事會成員遭校方紀律處分 2023年4月初,浸大校方接獲就學生會第五十六屆幹事會「滄溟」競選政綱內容的投訴,與網上平台所發表的政綱、年度計畫書及財政預算有關。校方指「幹事會在網上平台發布的資料,部份對過去事件的描述,出現誇大、缺乏事實根據及偏頗的情況,並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因此學生事務處認為有關對幹事會的投訴成立,並會對相關學生作出紀律處分。浸大學生會指,學生會「既沒有參與整個聆訊過程的權利,校方也沒有給予作出公開澄清或回應的機會」,促請校方給予合理解釋,同時指幹事會的競選政綱中所引用的資料是“可從網上報導找到的客觀事實”,表明會上訴到底。 校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香港浸會大學北京辦事處 大學會堂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参考资料 整復
整復 替代療法 中醫療法
Club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OH):第三期校舍 ,面向常盛街及佛光街 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大樓於2020年11月上旬啟用,於2021年1月8日正式開幕,校園佔地1.86公頃的新大樓的落成將有助回應社會未來因人口老化而對專業健康護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種種挑戰。與此同時,大學亦計劃開辦更多新課程,以配合社會對健康護理人才的需求。嶄新的教學設施包括物理治療教研室、護理技術教學專區、虛擬實境教學專區、中醫護理教學中心及兒童發展中心等,為有特別健康護理需要的公眾人士提供評估及支援服務。 葵興校園(KHC) 2012年8月,大學以7.7億元購入九龍貿易中心第2座8至12樓,每層面積約25,000平方呎,總面積約124,300平方呎。 葵興教學中心位於新界葵涌葵昌路51-53號九龍貿易中心第2座8至11樓。葵興教學中心於2013年9月啟用,而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也由上環信德中心商場遷入本教學中心。葵興教學中心除了設有課室、演講廳、電腦室、自修室、小組討論室和學習資源中心外,還設有賽馬會STEAM教育實驗室、和室和模擬教室,包括模擬機艙、智能酒店、病房、幼稚園及犯罪現場鑑證室等教學設施。 荔景校園(OCC) 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路201-203號的荔景校園(製衣業訓練局荔景訓練中心大樓)地下至四樓,在2010年1月啟用。中心佔地約3,000平方米,設有11個導修課室、3個電腦實驗室、學習資源中心、數間應用教學室、自修室及基本學生設施等。 深圳辦事處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主要負責大學在中國內地舉辦的課程,以及處理中國內地學生入讀大學的申請。 大學電視節目 自1989年創校以來,大學以普及專上教育及推廣終身學習為宗旨,向公眾電視台購買時段播放教育節目。節目內容包括文科、理科、社會科學、商管、教育、資訊科技、兒童成長和心理等,也有適合普羅大眾收看的中國文化及歷史節目,分別由本校自行製作,或購自英國公開大學和国家开放大学等等。 多年來,無綫電視與大學合作,於明珠台播放新一輯《知識新天地》,周日早上九時至下午一時播映。節目集結不同領域的教育資訊,透過電視廣播,與全香港共享知識。 學生組織 學生團體 香港都會大學一向鼓勵同學組織學生團體及舉辦學生活動,並透過大學的學生事務委員會及學生事務組為這些學生團體提供所需的支援和協助。學生在計劃及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增進知識及提高組織技巧。現時共有近30多個學生組織獲大學認可成立及接受資助,為同學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各類運動競賽、學術研討、講座、戶外活動及管理演習比賽等。 自學生會於2008年重新成立後,現時學生事務委員會轉型成為校方代表與學生會主要成員聯合議事的平台,主理學生組織的憲政與財政事務。 學生會 在學生會屆期期間,任何註冊修讀香港都會大學學分課程的學生均於有關屆期期間享有會籍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學生會的宗旨在於作為學生及香港都會大學和其他團體的溝通橋樑、在同學之間樹立校風、改善學生福利、為學生提供更廣泛和更優質的社交活動及學習機會;以及作為學生的代表。 學生會幹事會 學生會幹事會為學生會最高行政機構,並須向全民投票、全民大會及評議會負責。其權責為負責學生會的日常事務及行政工作。 幹事會幹事共6至18名,以內閣形式,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幹事包括會長、內務副會長、外務副會長、財政、常務秘書、不少於1名及不多於13名的額外幹事,由2017年開始不須有5分之1的內閣成員修讀模式與其他內閣成員不同。 幹事會會議之法定人數為幹事的2分之1或以上。 學生會幹事會會長同時為當然校董會成員及當然大學諮議會成員。學生會幹事會亦可委任成員或學生代表出席以下校方會議,並進行表決:大學教務會、大學膳食委員會、大學平等機會委員會、學生事務委員會、五個學院的院務會等。 學生會幹事會辦公室地址為何文田正校校園C座C0313室。 歷任學生會幹事會會長: 第一屆(2008-2009):王子 第二屆(2009-2010):黃冠麟 第三屆(2010-2011):梁軒明 第四屆(2011-2012):梁樂衡 第五屆(2012-2013):周浚賢 第六屆(2013-2014):陳培熙 第七屆(2014-2015):葉依然 第八屆(2015-2016):文俊傑 第九屆(2016-2017):陳子威 第十屆(2017-2018):楊孝賢 第十一屆(2018-2019):從缺 第十二屆(2019-2020):從缺 第十三屆(2020-2021):劉宇-{杰}- 現任學生會幹事會會長: 第十四屆(2021-2022):黃詠芯 編輯委員會 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負責出版學生會刊物,並須向全民投票、全民大會及評議會負責。其權責為反映同學意見;報導學校政策;報導校內活動;關注社會議題;肩負傳媒監察角色。 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委員共7至15名,以內閣形式,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並負責組織編輯委員會。委員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2名、財政、秘書、執行編輯1名及不多於9名的額外編輯。 編輯委員會會議之法定人數為委員的2分之1或以上。 編輯委員會原為學生會幹事會的常設委員會,出版刊物名為《開鳴》(Open Voice)。由第二屆學生會幹事會會長黃冠麟籌建,以「開誠佈公、不平則鳴」為宗旨出版,內容主要針對校政及學生事務。其後,梁軒明出任第二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引入更生活化元素,並創制新生特刊。其後,編輯委員會的刊物出版數量及質素參差,工作透明度及曝光率極低。在2015-2016年度,學生會編輯委員會獲得法定地位正式獨立。可是,當時的候選內閣解散,其後的補選內閣因投票率不足而落選。最終,第一屆正式獨立的學生會編輯委員會於2016-2017年度選出,由第八屆學生會幹事會宣傳及設計幹事丘穎詩出任總編輯,《開鳴》(Open Voice)由每年一期增加至每年三期、沿制出版新生特刊、加入聯校編輯委員會,以及設立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辦公室。 《開鳴》現為香港都會大學唯一由學生自發組成、取得大學並認可撥款、編輯自主的刊物。 歷任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一屆(2008-2009):黃冠麟 第二屆(2009-2010):梁軒明 第三屆(2010-2011):余睿菁 第四屆(2011-2012):李蕙蘭 第五屆(2012-2013):劉芷君 第六屆(2013-2014):林立堃 第七屆(2014-2015):孟夢環 獨立後之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一屆(2015-2016):從缺 第二屆(2016-2017):丘穎詩 第三屆(2017-2018):黃佳裕 第四屆(2018-2019):從缺 第五屆(2019-2020):從缺 第六屆(2020-2021):黄傲潼 現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七屆(2021-2022):從缺 評議會 評議會為本會立法、監察及司法機構,其權力僅次全民投票及全民大會。其職權包括: 審查及通過學生會工作計劃、財政預算、財務報告及工作報告; 監察幹事會及編輯委員會工作情況; 解釋及修訂會章; 主持學生會選舉; 主持評議會幹事選舉; 主持全民投票及全民大會; 處理評議會幹事、民選評議員、幹事會幹事及編輯委員會成員之辭職; 執行懲治; 以及成立評議會轄下的委員會 評議會的組成 學生會各中央組織亦會不時出席評議會的特別會議,向議員發表施政報告及解答議員提出的質詢。評議會會議通常均公開進行,讓同學旁聽。會議過程內容亦以中文作會議記錄。 在第十屆學生會以前,評議會由每個學會派出一名代表,加上7名民選評議員(如民選評議員不足7名,其議席可視為空缺)、3名當然評議員(上屆評議會主席、幹事會會長及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如上屆評議會主席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主席補上;如上屆幹事會會長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會長補上;如上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總編輯補上。) 從2017年開始(第十屆評議會的選舉已於2017年4月10日擧行),評議會的組成結構改變成由學會分至不同類別後的代表組織選任。目前設由24至31個議席,其中直選產生的民選評議員設0至7人,10位評議員經學生會中央組織選任,其餘14位評議員經轄下組織間接選舉產生。而3名當然評議員的選任方法,改為上屆評議會主席、幹事會會長及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各自從其內閣或幹事成員中各自委任一人擔任。 評議會的委員會 評議會幹事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1名秘書、1名副秘書,評議會幹事由評議會成員互選產生。評議會設有常設委員會,以協助工作之進行,有關委員會如下: 章則委員會:包括1名主席及最少3名其他委員,處理會章及會章附則修訂事宜。 選舉委員會:包括1名主席及最少3名其他委員,統籌一切學生會選舉事宜。 財務委員會:包括1名主席及最少3名其他委員,審批學生會及學會的財政預算及開支等事宜。 評議會可按情況成立不同的委員會。所有委員會之主席必須為評議會成員,其他委員則須為本會會員。所有委員會之成立,均須由評議會通過。 評議會會議 評議會常務會議每月須召開1次,並須於會議召開前1星期通知各評議會成員,公告各會員,並附議程。評議會常務會議通常在每月的首個工作天晚上於公大校園內舉行。如遇上非上學日或公大之考試期,評議會常務會議應於其後之首個工作天舉行。經評議會成員3分之1或以上聯署要求,或主席認為有需要時,均可召開緊急會議。評議會須於會議召開前 48 小時通知各評議會成員,公告各會員,並附議程。 評議會會議之法定人數為評議會成員的2分之1或以上。 評議會主席 學生會評議會主席同時為大學諮議會的當然成員。學生會評議會亦需委派一位評議員(傾向為民選)作為代表,出席學生事務委員會,但現時慣常由評議會主席出任此職務。 第一屆(2008-2009):陳慶偉 第二屆(2009-2010):羅子駿(2010年1月離任)/ 梁子仁(2010年2月上任) 第三屆(2010-2011):邱俊業 第四屆(2011-2012):曾憲民 第五屆(2012-2013):劉俊傑 第六屆(2013-2014):葉依然(2014年1月離任)/ 黃可怡(2014年2月上任) 第七屆(2014-2015):何其亨 第八屆(2015-2016):鄭松傑 第九屆(2016-2017):鄧善恒 第十屆(2017-2018):何詮義 第十一屆(2018-2019):黃啟嵐 第十二屆(2019-2020):黃啟嵐(2019年8月離任)/ 郭子達(2019年9月上任) 第十三屆(2020-2021):楊峻希 全民大會 評議會應於每屆期首個月份舉行週年全民大會,大會必須在評議會作出決議起計 7 至 21 天召開。大會中上一屆學生會須發表工作報告及財政報告,現屆評議會須發表財政預算;幹事會及編輯委員會則須發表工作計劃及財政預算。全民大會的通知期不應少於 7 天,而該通知應張貼於公大校園之內的告示板上和以電子形式向會員傳遞。全民大會的法定人數為至少 100 名親身出席的會員。在預定會議召開時間半小時後仍不足法定人數時,主席須宣佈流會,並可於 14 天內再次召開,如再度流會,議案將自動撤銷。 在通過評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或在經不少於 100 名會員的書面要求下,評議會須就有關決議或應有關要求所示目的召開緊急會員大會,大會必須在作出該等決議或要求之日起計 7 至 21 天召開。 全民投票 全民投票為本會會員通過投票方式對事項議決的途徑。全民投票為本會最高權力機構。 在通過評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或在經不少於500名會員的書面要求下,評議會須就有關決議或應有關要求所示目的舉行全民投票,投票必須在作出該等決議或要求之日起計7至21天舉行。而全民投票法定人數須有全體會員15分之1或以上;若議案投票人數不足法定要求,議案則自動撤銷,全民投票之議案須得總投票數2分之1以上贊成始作通過。 學生會屬會 屬會是指香港都會大學內進行任何課外活動並擁有會員的團體。其會章列明其會籍乃向都大學生公開,而其幹事每年由其會員選出。學生會屬會供遙距及全日制課程同學參加。截至2020年4月,香港都會大學合共有36個屬會。 供遙距及全日制課程同學參加的學生組織 物理治療學會 動畫及視覺特效學會 中文學會 創意廣告及媒體設計學會 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學會 心理學會 商業管理學院學生會 會計學會 商業管理學會 款待及旅遊管理學會 應用中國語言學會 幼兒教育學系系會 電腦學會 工程學會 統計分析及數據科學學會 檢測和認證學會 護理學會
2010年12月,大學獲教育局批出何文田忠孝街土地興建新校舍,預算工程開支約7億2,000萬元。2011年1月,忠孝街校舍發展計劃獲立法會財委會批出免息貸款3億1,700萬元。2012年2月,大學為答謝香港賽馬會捐款1億9,000萬元支持興建新校舍,新校園和設施獲命名為「賽馬會校園」和「賽馬會綜藝廳」。2012年2月28日,大學舉行動土儀式。 2012年8月,大學出售位於上環信德中心商場的港島教學中心單位,並在葵涌購置新教學中心。2013年9月,葵興教學中心啓用,「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遷至位於九龍貿易中心第2座的葵興教學中心。 2014年2月,大學賽馬會校園正式啓用。 2014年8月,大學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把何文田常盛街已空置達11年的前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土地,改劃為政府機構或公共設施用途,以便用於興建新教學大樓。規劃署認為該發展不會對鄰近地區的交通及景觀帶來不良影響,而教育局也支持大學的擴建計劃,因此該申請獲得城規會通過。 2017年2月,大學公佈將於何文田校舍對面,位於常盛街的前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地皮,興建一所護理及健康教學綜合大樓,以回應社會未來因人口老化而對專業健康護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種種挑戰。大樓的建築工程被批予承建商華營建築,預算耗資8億5千萬港元,其中4億港元獲政府批出免息貸款,而香港賽馬會亦出資捐助興建。 校園及設施 本部校園 大學本部校園位於九龍何文田。由正校校園(Main Campus, MC),賽馬會校園(Jockey Club Campus, JCC)和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OH)所組成。佔地約7.76公頃。 正校校園位於何文田牧愛街30號,鄰近聖公會蔡功譜中學、足球總會會所、醫療輔助隊總部。校園由A、B、C三座大樓組成。佔地3.4公頃。 A座 鄭裕彤樓:第一期校舍高座 ,面向佛光街 B座:第一期校舍低座,面向牧愛街 C座 郭得勝樓:第二期校舍 ,面向佛光街 正校校園備有圖書館、演講廳、導修課室、自修室、休息室、餐廳、咖啡廳、銀行、諮詢中心、教材派發中心、郵件室、茶水間、多用途禮堂、更衣室、語言實驗室、電腦實驗室、影音製作室、音樂室、樂隊室、輔導室及停車場等,亦有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輔學設施。 賽馬會校園位於何文田忠孝街81號,鄰近御龍居和紅磡分區警署,佔地2.5公頃。建有樓高十二層的賽馬會校園,分為D座和E座,由正校校園步行約數分鐘即可到達。 D座及E座 賽馬會校園(Jockey Club Campus, JCC):面向公主道及忠孝街 賽馬會校園除設有演講廳、課室、圖書館和電腦實驗室等教學場所外,大樓還設有學習共用空間、多用途禮堂、綜藝廳、文化創意工作室及實驗室、檢測認證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等設施。 F座 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OH):第三期校舍 ,面向常盛街及佛光街 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大樓於2020年11月上旬啟用,於2021年1月8日正式開幕,校園佔地1.86公頃的新大樓的落成將有助回應社會未來因人口老化而對專業健康護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種種挑戰。與此同時,大學亦計劃開辦更多新課程,以配合社會對健康護理人才的需求。嶄新的教學設施包括物理治療教研室、護理技術教學專區、虛擬實境教學專區、中醫護理教學中心及兒童發展中心等,為有特別健康護理需要的公眾人士提供評估及支援服務。 葵興校園(KHC) 2012年8月,大學以7.7億元購入九龍貿易中心第2座8至12樓,每層面積約25,000平方呎,總面積約124,300平方呎。 葵興教學中心位於新界葵涌葵昌路51-53號九龍貿易中心第2座8至11樓。葵興教學中心於2013年9月啟用,而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也由上環信德中心商場遷入本教學中心。葵興教學中心除了設有課室、演講廳、電腦室、自修室、小組討論室和學習資源中心外,還設有賽馬會STEAM教育實驗室、和室和模擬教室,包括模擬機艙、智能酒店、病房、幼稚園及犯罪現場鑑證室等教學設施。 荔景校園(OCC) 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路201-203號的荔景校園(製衣業訓練局荔景訓練中心大樓)地下至四樓,在2010年1月啟用。中心佔地約3,000平方米,設有11個導修課室、3個電腦實驗室、學習資源中心、數間應用教學室、自修室及基本學生設施等。 深圳辦事處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主要負責大學在中國內地舉辦的課程,以及處理中國內地學生入讀大學的申請。 大學電視節目 自1989年創校以來,大學以普及專上教育及推廣終身學習為宗旨,向公眾電視台購買時段播放教育節目。節目內容包括文科、理科、社會科學、商管、教育、資訊科技、兒童成長和心理等,也有適合普羅大眾收看的中國文化及歷史節目,分別由本校自行製作,或購自英國公開大學和国家开放大学等等。 多年來,無綫電視與大學合作,於明珠台播放新一輯《知識新天地》,周日早上九時至下午一時播映。節目集結不同領域的教育資訊,透過電視廣播,與全香港共享知識。 學生組織 學生團體 香港都會大學一向鼓勵同學組織學生團體及舉辦學生活動,並透過大學的學生事務委員會及學生事務組為這些學生團體提供所需的支援和協助。學生在計劃及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增進知識及提高組織技巧。現時共有近30多個學生組織獲大學認可成立及接受資助,為同學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各類運動競賽、學術研討、講座、戶外活動及管理演習比賽等。 自學生會於2008年重新成立後,現時學生事務委員會轉型成為校方代表與學生會主要成員聯合議事的平台,主理學生組織的憲政與財政事務。 學生會 在學生會屆期期間,任何註冊修讀香港都會大學學分課程的學生均於有關屆期期間享有會籍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學生會的宗旨在於作為學生及香港都會大學和其他團體的溝通橋樑、在同學之間樹立校風、改善學生福利、為學生提供更廣泛和更優質的社交活動及學習機會;以及作為學生的代表。 學生會幹事會 學生會幹事會為學生會最高行政機構,並須向全民投票、全民大會及評議會負責。其權責為負責學生會的日常事務及行政工作。 幹事會幹事共6至18名,以內閣形式,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幹事包括會長、內務副會長、外務副會長、財政、常務秘書、不少於1名及不多於13名的額外幹事,由2017年開始不須有5分之1的內閣成員修讀模式與其他內閣成員不同。 幹事會會議之法定人數為幹事的2分之1或以上。 學生會幹事會會長同時為當然校董會成員及當然大學諮議會成員。學生會幹事會亦可委任成員或學生代表出席以下校方會議,並進行表決:大學教務會、大學膳食委員會、大學平等機會委員會、學生事務委員會、五個學院的院務會等。 學生會幹事會辦公室地址為何文田正校校園C座C0313室。 歷任學生會幹事會會長: 第一屆(2008-2009):王子 第二屆(2009-2010):黃冠麟 第三屆(2010-2011):梁軒明 第四屆(2011-2012):梁樂衡 第五屆(2012-2013):周浚賢 第六屆(2013-2014):陳培熙 第七屆(2014-2015):葉依然 第八屆(2015-2016):文俊傑 第九屆(2016-2017):陳子威 第十屆(2017-2018):楊孝賢 第十一屆(2018-2019):從缺 第十二屆(2019-2020):從缺 第十三屆(2020-2021):劉宇-{杰}- 現任學生會幹事會會長: 第十四屆(2021-2022):黃詠芯 編輯委員會 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負責出版學生會刊物,並須向全民投票、全民大會及評議會負責。其權責為反映同學意見;報導學校政策;報導校內活動;關注社會議題;肩負傳媒監察角色。 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委員共7至15名,以內閣形式,由全體會員投票選出,並負責組織編輯委員會。委員包括總編輯、副總編輯2名、財政、秘書、執行編輯1名及不多於9名的額外編輯。 編輯委員會會議之法定人數為委員的2分之1或以上。 編輯委員會原為學生會幹事會的常設委員會,出版刊物名為《開鳴》(Open Voice)。由第二屆學生會幹事會會長黃冠麟籌建,以「開誠佈公、不平則鳴」為宗旨出版,內容主要針對校政及學生事務。其後,梁軒明出任第二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引入更生活化元素,並創制新生特刊。其後,編輯委員會的刊物出版數量及質素參差,工作透明度及曝光率極低。在2015-2016年度,學生會編輯委員會獲得法定地位正式獨立。可是,當時的候選內閣解散,其後的補選內閣因投票率不足而落選。最終,第一屆正式獨立的學生會編輯委員會於2016-2017年度選出,由第八屆學生會幹事會宣傳及設計幹事丘穎詩出任總編輯,《開鳴》(Open Voice)由每年一期增加至每年三期、沿制出版新生特刊、加入聯校編輯委員會,以及設立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辦公室。 《開鳴》現為香港都會大學唯一由學生自發組成、取得大學並認可撥款、編輯自主的刊物。 歷任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一屆(2008-2009):黃冠麟 第二屆(2009-2010):梁軒明 第三屆(2010-2011):余睿菁 第四屆(2011-2012):李蕙蘭 第五屆(2012-2013):劉芷君 第六屆(2013-2014):林立堃 第七屆(2014-2015):孟夢環 獨立後之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一屆(2015-2016):從缺 第二屆(2016-2017):丘穎詩 第三屆(2017-2018):黃佳裕 第四屆(2018-2019):從缺 第五屆(2019-2020):從缺 第六屆(2020-2021):黄傲潼 現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 第七屆(2021-2022):從缺 評議會 評議會為本會立法、監察及司法機構,其權力僅次全民投票及全民大會。其職權包括: 審查及通過學生會工作計劃、財政預算、財務報告及工作報告; 監察幹事會及編輯委員會工作情況; 解釋及修訂會章; 主持學生會選舉; 主持評議會幹事選舉; 主持全民投票及全民大會; 處理評議會幹事、民選評議員、幹事會幹事及編輯委員會成員之辭職; 執行懲治; 以及成立評議會轄下的委員會 評議會的組成 學生會各中央組織亦會不時出席評議會的特別會議,向議員發表施政報告及解答議員提出的質詢。評議會會議通常均公開進行,讓同學旁聽。會議過程內容亦以中文作會議記錄。 在第十屆學生會以前,評議會由每個學會派出一名代表,加上7名民選評議員(如民選評議員不足7名,其議席可視為空缺)、3名當然評議員(上屆評議會主席、幹事會會長及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如上屆評議會主席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主席補上;如上屆幹事會會長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會長補上;如上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成為幹事會的現屆幹事或編輯委員會的現屆委員,其位置應由再上一屆的總編輯補上。) 從2017年開始(第十屆評議會的選舉已於2017年4月10日擧行),評議會的組成結構改變成由學會分至不同類別後的代表組織選任。目前設由24至31個議席,其中直選產生的民選評議員設0至7人,10位評議員經學生會中央組織選任,其餘14位評議員經轄下組織間接選舉產生。而3名當然評議員的選任方法,改為上屆評議會主席、幹事會會長及編輯委員會總編輯各自從其內閣或幹事成員中各自委任一人擔任。 評議會的委員會 評議會幹事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1名秘書、1名副秘書,評議會幹事由評議會成員互選產生。評議會設有常設委員會,以協助工作之進行,有關委員會如下:
Richard Roberts. ISBN 978-0-942380-15-6. Roberts, Jane (1995). The Magical Approach : Seth Speaks About the Art of Creative Living. Amber-Allen Publishing. ISBN 978-1-878424-09-9. Roberts, Jane (1997). The Way Toward Health. Robert F. Butts (Foreword), Amber-Allen Publishing. ISBN 187842430. Roberts, Jane (2006). The World View of Rembrandt. New Awareness Network. ISBN 978-0-9768978-2-8. Roberts, Jane (1997 and after). The Early Sessions (Sessions 1 through 510 of the Seth Material). New Awareness Network. Edited by Robert Butts. Nine volumes. ISBN 978-0-9652855-0-6. Roberts, Jane (2003). The Personal Sessions. New Awareness Network. Deleted session material. Seven volumes. ISBN 978-0-9711198-4-0. Roberts. Jane. The Early Class Sessions. New Awareness Network. Two volumes. 他人撰寫的賽斯書籍 Watkins, Susan M. Conversations with Seth. Moment Point Press, 2005, 2006, two volumes. ISBN 978-1-930491-05-2 and ISBN 978-1-930491-09-0 (original version published: Vol. 1 (1980), Vol 2 (1981). Dahl, Lynda Madden (1995). Ten Thousand Whispers. Moment Point Press. ISBN 978-1-889964-06-5. Stack, Rick. Out-Of-Body Adventures : 30 days to the Most Exciting Experience of Your Life. Contemporary Books. ISBN 978-0-8092-4560-4.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84. ISBN 978-0-13-189127-2.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Happiness: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88. ISBN 978-0-13-189226-2.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Dreams: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90. ISBN 978-0-13-189382-5. Norman Friedman. Bridging Science and Spirit: Common Elements in David Bohm's Physics,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and Seth. Living Lake Books, 1994. ISBN 978-0-9636470-0-9. Norman Friedman. The Hidden Domain: Home of the Quantum Wave Function, Nature's Creative Source. Woodbridge Group, 1997. ISBN 978-1-889964-09-6. Susan M. Watkins. Speaking of Jane Roberts: Remembering the Author of the Seth Material. Moment Point Press, 2001. ISBN 978-0-9661327-7-9. Rich Kendall. The Road To Elmira. Rich Kendall Books, 2011. ISBN 978-0-9835776-0-7; ISBN 978-0-9835776-0-7. (Soon to be published). Seth: The Ultimate Guide. New World View Publishing. Compendium edited by Paul Helfrich. 批評 (Charles Upton)在其專門批判新紀元運動的《敵基督的系統》(The System of Antichrist)一書中指稱,羅伯茲多重化自我的作法實則出自對死亡的恐懼,而賽斯資料只不過是因誤解基督教和東方宗教而來的。厄普敦也認為,「賽斯的教訓裡可以發現秘傳教義的確切痕跡」。特瑞·侯里(Terry Holley)、克爾文·畢斯那(E Calvin Beisner)和羅伯特·柏曼(Robert M Bowman Jr)所著的《占星學和靈媒現象》(Astrology and Psychic Phenomena'')特別著重闡述東方神秘主義及其哲學所隱含的影響。他們說,「身為夫君的羅伯特·霸茲承認賽斯的想法和各類宗教、哲學乃至神秘教義之間都存在相似性。這些思想從近東、中東、到遠東……例如,我們的確讀了一些佛教、印度教、禪宗、道教的資料,更不要說薩滿教、巫毒教和了。」心理學家兼超心理學批判家(James E. Alcock)下結論:「從所有的賽斯思想來看,賽斯資料只能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人們有的是時間和才能扮演好騙局的角色,但我們又無從分辨騙局的可能性和潛意識產物的可能性--不管怎麼樣,這些因素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考慮超自然力量介入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Guide to the Jane Roberts Papers, 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Archival Collection includes both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materials Seth Network International The Global meeting place for Seth readers Seth Center Index to the Early Sessions Seth
and Value Fulfillment. Prentice-Hall, two volumes, ISBN 978-0-13-219452-5 and ISBN 978-0-13-219460-0. Roberts, Jane (1986). Seth, Dreams and Projections of Consciousness. Stillpoint Publishing. (1993). A Seth Reader. Vernal Equinox Press. Compendium edited by Richard Roberts. ISBN 978-0-942380-15-6. Roberts, Jane (1995). The Magical Approach : Seth Speaks About the Art of Creative Living. Amber-Allen Publishing. ISBN 978-1-878424-09-9. Roberts, Jane (1997). The Way Toward Health. Robert F. Butts (Foreword), Amber-Allen Publishing. ISBN 187842430. Roberts, Jane (2006). The World View of Rembrandt. New Awareness Network. ISBN 978-0-9768978-2-8. Roberts, Jane (1997 and after). The Early Sessions (Sessions 1 through 510 of the Seth Material). New Awareness Network. Edited by Robert Butts. Nine volumes. ISBN 978-0-9652855-0-6. Roberts, Jane (2003). The Personal Sessions. New Awareness Network. Deleted session material. Seven volumes. ISBN 978-0-9711198-4-0. Roberts. Jane. The Early Class Sessions. New Awareness Network. Two volumes. 他人撰寫的賽斯書籍 Watkins, Susan M. Conversations with Seth. Moment Point Press, 2005, 2006, two volumes. ISBN 978-1-930491-05-2 and ISBN 978-1-930491-09-0 (original version published: Vol. 1 (1980), Vol 2 (1981). Dahl, Lynda Madden (1995). Ten Thousand Whispers. Moment Point Press. ISBN 978-1-889964-06-5. Stack, Rick. Out-Of-Body Adventures : 30 days to the Most Exciting Experience of Your Life. Contemporary Books. ISBN 978-0-8092-4560-4.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84. ISBN 978-0-13-189127-2.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Happiness: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88. ISBN 978-0-13-189226-2. Ashley, Nancy. Create Your Own Dreams: A Seth Workbook. Prentice-Hall Press, 1990. ISBN 978-0-13-189382-5. Norman Friedman. Bridging Science and Spirit: Common Elements in David Bohm's Physics, The Perennial Philosophy and Seth. Living Lake Books, 1994. ISBN 978-0-9636470-0-9. Norman Friedman. The Hidden Domain: Home of the Quantum Wave Function, Nature's Creative Source. Woodbridge Group, 1997. ISBN 978-1-889964-09-6. Susan M. Watkins. Speaking of Jane Roberts: Remembering the Author of the Seth Material. Moment Point Press, 2001. ISBN 978-0-9661327-7-9. Rich Kendall. The Road To Elmira. Rich Kendall Books, 2011. ISBN 978-0-9835776-0-7; ISBN 978-0-9835776-0-7. (Soon to be published). Seth: The Ultimate Guide. New World View Publishing. Compendium edited by Paul Helfrich. 批評 (Charles Upton)在其專門批判新紀元運動的《敵基督的系統》(The System of Antichrist)一書中指稱,羅伯茲多重化自我的作法實則出自對死亡的恐懼,而賽斯資料只不過是因誤解基督教和東方宗教而來的。厄普敦也認為,「賽斯的教訓裡可以發現秘傳教義的確切痕跡」。特瑞·侯里(Terry Holley)、克爾文·畢斯那(E Calvin Beisner)和羅伯特·柏曼(Robert M
(199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British Council Bio 加尔各答人 雙性戀作家 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印度诗人 移民英国的印度人 印度小说家
(199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British Council Bio 加尔各答人 雙性戀作家 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1966年,19歲,從法律系轉到新聞系就讀。並開始間斷的習舞。曾師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 1967年,臺灣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引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技巧,並在西門町附近的中山堂,舉辦臺灣第一次現代舞蹈發表會,啟蒙了林懷民對於瑪莎·葛蘭姆現代舞編舞理念的喜好。 1969年,22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蟬》,畢業後留學美國,唸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碩士班,並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1972年,25歲,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創作碩士學位。 1973年,回臺北創辦臺灣第一個現代舞劇團「雲門舞集」。 19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為第一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1993年,出版《說舞》與《擦肩而過》兩本書,由遠流出版社出版。 1996年,赴奧地利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 在柬埔寨協助當地舞者組構教案,推廣瀕臨失傳的古典舞。 2000年,獲歐洲舞蹈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列為“年度人物”。 2005年,獲選Discovery頻道臺灣人物誌。 2005年,上美國《時代雜誌》的2005年亞洲英雄榜。 2010年,出版《高處眼亮 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 2017年,宣布2019年退休。 獎項及荣誉 獎項 第六届國家文藝獎(1980年) 第三届吳三連文藝獎(1980年) 紐約市政府文化局“亞洲藝術家終生成就獎”(1996年) 麥格塞塞獎(1999年) 行政院文化獎(2003年) 德國國際舞蹈節終身成就獎(2009年5月12日) 終身成就獎(2013年)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二等景星勳章(2008年5月14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一等景星勳章(2013年11月18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榮譽 第一届(1983年) 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1997年)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2年)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 編舞作品 1974年——寒食 (舞) 1975年9月2日——白蛇傳 1978年——薪傳 1979年——廖添丁 1983年——紅樓夢 1984年——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1985年——夢土 1986年——我的鄉愁,我的歌 1989年——輓歌(原名《今天是公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八日下午四時...》,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編作,雲門此時仍暫停運作,首演由羅曼菲獨舞) 1991年——明牌與換裝 1993年——九歌 (舞劇) 1994年——流浪者之歌 1997年——白(為台北越界舞團編作) 1997年——家族合唱 1998年——水月 1999年——焚松 2001年——竹夢 2001年——行草 2002年——烟 2003年——松煙(原名行草 貳) 2004年——風景 2005年——狂草 2006年——白之二、白之三(與 1997 年的《白》合稱《白之三部曲》)
生平 林懷民1947年出生於臺南縣嘉義區(今嘉義縣)新港鄉祖父的診療所舊宅。曾祖父林維朝為光緒十三年(1887年)秀才。祖父林開泰為留學日本的醫生,父親林金生則為臺灣首任嘉義縣縣長,第三、四屆雲林縣長,行憲後第十二任內政部長,第十任交通部長。 1961年,14歲,就讀台中一中。該年美國現代舞團來臺表演。啟蒙了林懷民對舞蹈的熱愛。此時林懷民也開始寫作,作品「兒歌」刊登在《聯合報》的副刊上。他用稿費上了生平第一次的舞蹈課,為期兩個月 1962年,15歲,考進私立衛道中學高中部。 1965年,18歲,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 1966年,19歲,從法律系轉到新聞系就讀。並開始間斷的習舞。曾師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 1967年,臺灣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引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技巧,並在西門町附近的中山堂,舉辦臺灣第一次現代舞蹈發表會,啟蒙了林懷民對於瑪莎·葛蘭姆現代舞編舞理念的喜好。 1969年,22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蟬》,畢業後留學美國,唸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碩士班,並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1972年,25歲,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創作碩士學位。 1973年,回臺北創辦臺灣第一個現代舞劇團「雲門舞集」。 1983年,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為第一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1993年,出版《說舞》與《擦肩而過》兩本書,由遠流出版社出版。 1996年,赴奧地利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 在柬埔寨協助當地舞者組構教案,推廣瀕臨失傳的古典舞。 2000年,獲歐洲舞蹈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列為“年度人物”。 2005年,獲選Discovery頻道臺灣人物誌。 2005年,上美國《時代雜誌》的2005年亞洲英雄榜。 2010年,出版《高處眼亮 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 2017年,宣布2019年退休。 獎項及荣誉 獎項 第六届國家文藝獎(1980年) 第三届吳三連文藝獎(1980年) 紐約市政府文化局“亞洲藝術家終生成就獎”(1996年) 麥格塞塞獎(1999年) 行政院文化獎(2003年) 德國國際舞蹈節終身成就獎(2009年5月12日) 終身成就獎(2013年)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二等景星勳章(2008年5月14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一等景星勳章(2013年11月18日于台北总统府颁授) 榮譽 第一届(1983年) 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1997年)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2年)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 編舞作品 1974年——寒食 (舞) 1975年9月2日——白蛇傳 1978年——薪傳 1979年——廖添丁 1983年——紅樓夢 1984年——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1985年——夢土 1986年——我的鄉愁,我的歌 1989年——輓歌(原名《今天是公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八日下午四時...》,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編作,雲門此時仍暫停運作,首演由羅曼菲獨舞) 1991年——明牌與換裝 1993年——九歌 (舞劇) 1994年——流浪者之歌 1997年——白(為台北越界舞團編作) 1997年——家族合唱
任世茂(1998年3月-2003年1月) 王振有(2003年2月-2008年12月) 王建鸣(2008年12月-2012年12月) 周先旺(2012年12月-2017年4月) 马旭明(2017年4月-2018年8月) 董卫民(2018年8月-2021年3月) 郄英才(2021年4月-) 市长 毕健勇(1980年6月-1982年12月) 袁照臣(1982年12月-1983年10月) 徐鹏航(1983年10月-1986年1月) 徐子伦(1986年1月-1991年9月) 陈家杰(1991年11月-1993年7月) 廖永新(1993年7月-1995年3月) 任世茂(1995年3月-1998年3月) 阮成发(1998年3月-2001年11月) 肖旭明(2002年1月-2007年6月) 王建鸣(2007年6月-2008年12月) 杨晓波(2009年1月-2014年12月) 董卫民(2014年12月-2019年1月) 吴锦(2019年1月-2021年8月) 吴之凌(2021年11月-) 行政区划 黄石市下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 县级市:大冶市 县:阳新县 此外,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469,079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429,31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9,761人,增长1.64%,年平均增长率为0.16%。其中,男性人口为1,281,287人,占总人口的51.89%;女性人口为1,187,792人,占总人口的48.1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87。0-14岁的人口为539,990人,占总人口的21.87%;15-59岁的人口为1,508,972人,占总人口的61.11%;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20,117人,占总人口的17.0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09,695人,占总人口的12.54%。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28,537人,占总人口的65.9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40,542人,占总人口的34.04%。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58,834人,占9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245人,占0.4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3,768人,增长1.3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5,993人,增长140.9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24个百分点。 经济 黄石市是近代早期开发的工业城市,有闻名中外的大冶铁矿资源,并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全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机电(东贝太阳能、压缩机)、中国劲酒、华新水泥、美尔雅西装、美岛服装、湖北新冶钢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市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但目前,黄石市也遭遇资源枯竭,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境。 据2010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7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36.4%;财政总收入71.5亿元,增长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20.6%。 交通 黄石对外通往中国各地,沪渝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京九线,西接京广线,武九客運專線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和江西省;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公路 黄石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便捷,距九省通衢、湖北省省会武汉仅60公里。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大广高速、杭瑞高速、福银高速以及省级高速公路蕲嘉高速,106国道、316国道。黄石长江大桥和鄂东长江大桥使黄石与中国中部东西轴线区域的各个城市都形成了顺畅的连接,武汉黄石间高速公路行程约40分钟,沿高速公路可便捷到达至上海、南京、合肥、九江、南昌、长沙等华东、华中重要城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湖北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该市高速公路网将调整为“三纵三横一环”布局: 纵一: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及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境内长约20公里。 纵二:黄石至阳新高速公路,全长约50公里。 纵三:大广高速东方山至阳新龙港段。全长约77.6公里。 横一:沪渝高速及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横二:黄咸高速及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境内全长约71公里。 横三:杭瑞高速阳新龙港至界首段。全长约65公里。 一环:即由黄咸高速大冶金湖至阳新棋盘洲段、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沪渝高速管窑至散花段、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以及大广高速花湖至金湖段组成,形成涵盖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高速公路外环,环线总长度约108公里。 航运 黄石是沿江开放城市,依托长江可上溯宜昌、重庆,下至南京、上海,直达出海口,外贸码头可适应国际标准集装箱和重大件装卸作业。十二五规划建设棋盘洲港区(黄石新港),提升黄石长江主要港口功能。建成棋盘洲新港区一、二期工程并形成生产能力,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00万吨;适时启动棋盘洲港区三期工程,使棋盘洲港区的总吞吐能力达到4500—5000万吨,为目前全市港口总吞吐能力的2倍。到2015年,黄石港计划新增码头泊位19个,达到157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400万吨,达到4850万吨,其中:外贸年通过能力达300万吨,集装箱22万标箱,旅客年通过能力135万人次;新增Ⅳ级航道里程34公里,Ⅴ级航道里程81.3公里。 航空 距中部枢纽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约1小时30分钟车程,可直飞国内各大城市,并且已开通直飞台北、香港、澳门航班。2010年12月,武汉天河机场在黄石设立了湖北省内第1个异地候机楼,2012年10月,又设立了第二家异地候机楼。 铁路 境内有国家Ⅰ级铁路复线、国家路网“沿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武九铁路,还有高铁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贯穿市域。 黄石站:武九线二等客货运输站,可直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厦门、杭州、温州、宁波、深圳东、西安、成都、重庆、包头、南昌等地。黄石站是武九铁路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2003年11月动工,2006年1月9日完工。建成后原黄石站更名为黄石东站。黄石站位于武九线108公里+146米处,处在黄石与大冶两市的结合部,设计能力为一等客运站,现为二等客运站,主要担当黄石市、大冶市及周边地区的旅客运输任务。车站建筑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为23795平方米,外型呈轴线型艺术对称布局。候车厅面积4131平方米,分为一、二楼普通候车室、母婴候车室、软席候车室、贵宾候车室,可同时容纳旅客3442人。设有8个售票窗口(车站内6个,黄石代售点1个,大冶代售点1个)。站内有两座站台,均设有"V"字形风雨棚,一站台面积8250平方米,二站台面积6655平方米,一,二站台间设有全封闭天桥一座,地下通道一个,为上下车旅客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车站还设有650平方米的行包托运仓库,办理全国各地行李包裹业务。站前广场面积近80000平方米,为出行旅客提供了休闲场地。目前,黄石车站每天发送旅客800余人,春运高峰期可达到8000人。 黄石东站(旧城区火车站):目前已停止客运,仅办理货运业务。 黄石北站 :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在黄石市区内设立的站点,为高速城际铁路站。 大冶北站: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在黄石大冶设立的站点,为高速城际铁路站。 阳新站:武九线三级客货运输站,可到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厦门、温州、南昌、宁波、深圳东、汕头等地。阳新火车站地处阳新县城城西南处,旧火车站于1989年建成通车,连通武九线(远期武九客运专线)。现为武九铁路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于2005年8月20日通车。
黄石是沿江开放城市,依托长江可上溯宜昌、重庆,下至南京、上海,直达出海口,外贸码头可适应国际标准集装箱和重大件装卸作业。十二五规划建设棋盘洲港区(黄石新港),提升黄石长江主要港口功能。建成棋盘洲新港区一、二期工程并形成生产能力,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400万吨;适时启动棋盘洲港区三期工程,使棋盘洲港区的总吞吐能力达到4500—5000万吨,为目前全市港口总吞吐能力的2倍。到2015年,黄石港计划新增码头泊位19个,达到157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400万吨,达到4850万吨,其中:外贸年通过能力达300万吨,集装箱22万标箱,旅客年通过能力135万人次;新增Ⅳ级航道里程34公里,Ⅴ级航道里程81.3公里。 航空 距中部枢纽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约1小时30分钟车程,可直飞国内各大城市,并且已开通直飞台北、香港、澳门航班。2010年12月,武汉天河机场在黄石设立了湖北省内第1个异地候机楼,2012年10月,又设立了第二家异地候机楼。 铁路 境内有国家Ⅰ级铁路复线、国家路网“沿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武九铁路,还有高铁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贯穿市域。 黄石站:武九线二等客货运输站,可直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厦门、杭州、温州、宁波、深圳东、西安、成都、重庆、包头、南昌等地。黄石站是武九铁路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2003年11月动工,2006年1月9日完工。建成后原黄石站更名为黄石东站。黄石站位于武九线108公里+146米处,处在黄石与大冶两市的结合部,设计能力为一等客运站,现为二等客运站,主要担当黄石市、大冶市及周边地区的旅客运输任务。车站建筑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为23795平方米,外型呈轴线型艺术对称布局。候车厅面积4131平方米,分为一、二楼普通候车室、母婴候车室、软席候车室、贵宾候车室,可同时容纳旅客3442人。设有8个售票窗口(车站内6个,黄石代售点1个,大冶代售点1个)。站内有两座站台,均设有"V"字形风雨棚,一站台面积8250平方米,二站台面积6655平方米,一,二站台间设有全封闭天桥一座,地下通道一个,为上下车旅客提供安全、便捷的通行。车站还设有650平方米的行包托运仓库,办理全国各地行李包裹业务。站前广场面积近80000平方米,为出行旅客提供了休闲场地。目前,黄石车站每天发送旅客800余人,春运高峰期可达到8000人。 黄石东站(旧城区火车站):目前已停止客运,仅办理货运业务。 黄石北站 :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在黄石市区内设立的站点,为高速城际铁路站。 大冶北站:武黄城际铁路(远期武九客运专线)在黄石大冶设立的站点,为高速城际铁路站。 阳新站:武九线三级客货运输站,可到达上海南、北京西、福州、厦门、温州、南昌、宁波、深圳东、汕头等地。阳新火车站地处阳新县城城西南处,旧火车站于1989年建成通车,连通武九线(远期武九客运专线)。现为武九铁路复线改造后新建车站,于2005年8月20日通车。 公交出租 城区约有30条公交线路,分为一票制和阶梯票制(实行全年一票制,取消空调车季节性票价。城区空调车统一为2元一票制,刷卡8折(1.6元/人次);7、18、19三条跨区域线路调为2-3元梯形票制;专线车及非空调车票价不变);其中7路、18路有部分线路位于大冶市境内,由黄石市、大冶市共同管理;9路、16路线路延伸至鄂州市花湖地区;101路、102路为夜间专用路线。出租车起步价5元,超过1.5公里每公里1.4元,每500米调价一次,每次0.7元。 主要景观 自然景观:磁湖、西塞山、东方山、飞云洞、桃花古洞、澄月岛、仙岛湖 人文景观:鄂王城城址、弘化禅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挹江亭、矿博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 高等教育 主要高校: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中学教育 部分中学: 黄石市第一中学(湖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黄石市第二中学 黄石市第三中学 黄石市第四中学 黄石市第五中学 黄石市第六中学 黄石市第七中学 黄石市第八中学 黄石市第九中学 黄石市第十中学 黄石市第十四中学 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黄石市第十四中学南校区) 黄石市第十五中学 黄石市第十六中学 黄石市第十七中学 黄石市第十八中学 黄石市第二十中学 黄石市第二十一中学 黄石市第二十二中学 中英文学校 黃石藝術學校 黄石市江北学校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麽效果; 強調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 主張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 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经典代表作品 《民主与教育》 《我们是怎么思维的》 《君王論》 影響 實用主義是保守主義的信念要素之一,保守主義者認為生活環境極度複雜而人類理性具有有限性,故行動應根植於經驗和歷史以實際環境所決定。 參考資料 新田義弘ほか編 『分析哲学とプラグマティズム』第7巻、岩波書店〈岩波講座現代思想〉、1994年。ISBN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麽效果; 強調行動優於教條,經驗優於僵化的原則; 主張概念的意義來自其結果,真理的意義來自於應證。 在实用主义大旗下派生的分枝有“人本主义”、“工具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实用主义最初发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中,在20世纪初,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并且蔓延到欧洲大陆。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运动了,但仍然是一种非常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它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经典代表作品 《民主与教育》 《我们是怎么思维的》
The Gray〉、〈Victory song〉、〈我們回嶺南〉、〈白雲山〉、〈美哉河南島〉、〈了不得〉、〈別母校歌〉、〈別母校歌II〉、〈接續競走〉、〈畢業歌〉、〈龍舟歌〉、〈勝利之歌〉、〈童軍進行曲〉 校園及主要設施 現校園於1995年10月落成,1996年2月14日由港督彭定康主持嶺南學院屯門新校園啟用典禮。校園由著名建築公司巴馬丹拿(P&T Group)中專責教育機構建築設計的陳祖聲建築師設計,並由德榮建築有限公司承建,曾於1996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及1997年「環保建築大獎」。校園曾於2003至2004年進行擴建,2010年至2013年進行大型翻新工程。設計方面,樓宇佈局仿照廣州舊嶺南大學,但用色則參考同一公司設計、在較早時間完工的新加坡管理學院主樓。 由2019年12月反修例運動起,校方禁止公眾進入校園,出入口均有保安看守,職員和學生需要拍卡和出示證件才能進入校園。訪客需要經過校方審核才准進入。嶺大稱因為疫情仍然持續,為保障同學和教職員的健康,故設相關出入管制措施。 李運強教學大樓(MB) 教學大樓前稱「主樓」,原樓高3層,地面設多間演講廳、東亞銀行及書店(已結業)。一樓至二樓為鄺森活圖書館及資訊科技服務中心後勤辦事處。到了2003至2005年主樓進行擴建及翻新工程。大樓加建了兩層,增設多一層圖書館、設「梁方靄雲藝術廊」、人力資源部辦事處及頂層設電腦室、自修中心和圖書館辦事處。 主樓於2011年5月改稱為李運強教學大樓,但英文保留MB簡稱。 黃氏行政大樓(AD) 大樓樓高3層,為行政部門的辦事處。包括教務處、保安控制室、校董會議室、以至校長室等。 陳德泰大會堂 大會堂於1999年落成,可容納1,031位觀眾;其外觀設計局部仿傚中國銀行大廈基座。學校會使用大會堂舉辦各類型活動,如每年一度的學院迎新日、學位頒授典禮及大學論壇。公眾人士亦可租用大會堂作如舉辦講座及音樂會等。 綜合運動大樓(SP) 運動大樓於1996年5月揭幕,大樓樓高3層,地面設籃球場(成龍體育館)、壁球室、活動室和更衣室連接至田家炳游泳池;一樓為主入口、設施管理處辦公處及健身室;二樓為網球場。 康樂樓(AM) 康樂樓樓高4層,地面低層(LG層)為維修地方及垃圾房。地面全層為學生飯堂「泰寧堂」;一樓曾設教職員飯堂、卡拉OK房及診所,但2005年進行擴建工程後改為「嶺南樓」,診所改為系會會室。其餘範圍為兩間活動室、商店「心意社」及影印房;二樓為嶺南教職員會所、學生會會室及系會會室;三樓為林秀樑會議中心及2005年擴建工程後增設的多間活動室,主要作為ILP活動之用。學生飯堂及嶺南樓於2016年進行翻新工程。 到2022年2月,校方表示要翻新1樓和2樓,加上空間屬學校擁有為由,要求將學生會辦公室、各屬會會室、沖曬房、各課程聯會會室、心意社及影印房用地在5月7日前遷出。而翻新後和擴建額外的辦公空間,只會分配予合符合資格的學生組織。校方亦拒絕如何訂明安置學生會及其屬會物資。 黃玉蘭樓(WYL) 黃玉蘭樓於2012年前稱「社會科學樓(SO)」。地下全層為學生服務中心;一樓設多間課室;二樓至三樓為社會科學部的教職員辦公處。黃玉蘭樓洗手間及室內通道於2011年進行翻新,而課室亦已於2013年1月尾完成翻新。 林炳炎樓(LBY) 林炳炎樓於2012年前稱「通識教育樓(GE)」。地下設2間演講廳及一間課室;二樓為英語及外語教學中心,並設電視錄影廠;一樓至三樓分別為服務研習處及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當中地下演講廳及課室已於2013年1月尾完成翻新。 梁銶琚樓(LKK) 梁銶琚樓於2012年前英文簡稱為「AR」,為文學院學系的大樓,地下為課室、1樓設教職員辦公處、語言實驗室和課室;2樓設電腦室、課室和教職員辦公處;3樓設課室及教職員辦公處。大樓於2011年進行翻新後。除地下保留外,1至3樓改裝為多間課室,為學生上課的集中地。 何善衡樓(HSH) 何善衡樓於2012年前英文簡稱為「BU」。2012年翻新前,地下、2樓及3樓曾設電腦室、1樓至3樓設有課室及商科系教職員辦公處。翻新後主要作為文學院學系教職員辦公處。 新教學大樓(NAB) 新教學大樓於2005年落成,樓高4層,採用現代的建築設計概念。除基本課室及電腦室設施外,亦包括學生會堂、溫習室、禮拜堂及美術室。大樓曾設嶺南書店,不過於2014年結業。到2017年2月改為學生共同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經營的「虎地書室」。大樓主要供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學生使用。 郭少明伉儷樓(SEK) 郭少明伉儷樓於2011年至2012年落成,樓高3層。為商科系學生上課的集中地。商科系教職員辦公處亦在該處。上蓋部份為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地下設學習室,到2018年2月8日命名為「董才興伉儷學習室」。大樓由AD+RG及AGC Design Ltd負責設計。 圖書館 座落於李運強教學大樓(MB)一樓至三樓。現有館藏包括530,000多冊藏書、80,000多項多媒體資料、紙本期刊1,900多種,以及電子書946,000多本、電子期刊49,000多種及超過210個數據庫。圖書館分別於2005年、2008年至2009年間,進行了多項的擴建翻新工程,包括一樓及二樓入口大堂進行簡單翻新工程、加設多部電腦、更換書架及三樓增建兩個大型研習室等,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功能。使用者需持有嶺南大學相關證件方可進入。 資訊科技服務中心 早年校內曾設多個電腦室,包括位於主樓2樓、梁銶琚樓2樓、何善衡樓地下、2樓及3樓及黃玉蘭樓2樓。不過後期因課室不足而改為課室。目前只有主樓2樓。4樓及新建的郭少明伉儷樓地下設24小時開放電腦室。電腦室使用者需持有嶺南大學相關證件方可進入教室區域及服務櫃枱。 室外運動場 於2007年落成,設田徑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網球場、看台及學生活動中心。 校長寓所 訪客及職員宿舍 學生宿舍 學生宿舍可分為三個部份,A至D座宿舍俗稱「南宿」,於1997年2月至5月分階段落成。E至H座宿舍,前稱「北座宿舍」,俗稱「北宿」,於1997年9月落成。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則位於富泰邨附近,於2011年至2012年落成。當中A至B座宿舍部份範圍於2012年已陸續進行翻新,包括擴大及翻新每層公用地方(Common Room)及翻新升降機,C座和D座類似的翻新也於2013年暑期完成。1995年新校舍入伙時,學生宿舍正進行興建工程,宿生曾於掃管軍營暫住。 南宿 蒙民偉樓、東亞堂(Hostel A) 蒙民偉樓、東亞堂樓高10層,溫習室及娛樂室位於1樓,2樓至4樓為男生宿舍(當中3樓及4樓的短翼為女生宿舍),5樓至8樓為女生宿舍,9樓為洗衣房及高級導師的住宅,10樓為舍監的住宅。除9樓及10樓外,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及兩個洗手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 香港崇正總會樓、霍藻棉樓(Hostel B) 忠信堂、逸民堂(Hostel C)位於南學生宿舍,於1997年2月22日落成並入伙,由忠信堂(長翼)及逸民堂(短翼)組成。建築物與林護堂(Hostel D)相連。首任宿舍舍監為歷史系助理教授劉智鵬博士。 忠信堂於1998年12月18日冠名,捐款人為林植宣博士(林棣權的祖父、林珏的父親),林博士是廣州嶺南大學校友,其父乃林護(林裘焯)先生。共五代的林氏家族成員也在嶺南的紅灰精神下接受教育,對廣州嶺南大學和香港的嶺南大學也貢獻良多。為慶祝林氏祖業忠信置業有限公司成立七十週年,特以「忠信」為宿舍命名。 逸民堂於1998年12月18日冠名,捐款人為李林建華夫人,宿舍命名是為紀念李林建華夫人的先父林逸民先生(林裘謀的兒子)。林逸民先生肄業於廣州嶺南小學及中學,日後更於唐山交通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及哈佛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學位及城市建設文憑。林逸民先生歷任廣州嶺南大學校董及美國嶺南基金會首位華人董事,更創辦了嶺南同學總會及出任首任會長,對嶺南紅灰教育及發展貢獻良多。為紀念林逸民先生對嶺南大學的貢獻,教以「逸民」為宿舍名稱。 林護堂(Hostel D)(A至D座宿舍俗稱「南宿」)位於南學生宿舍,建築物與忠信堂、逸民堂(Hostel C)相連。林護堂於1997年2月22日落成並入伙,現任宿舍舍監為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暨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博士。 林護堂於1997年5月26日冠名,捐款人為林護紀念基金有限公司,以紀念前廣州嶺南大學校董林護先生,共五代的林氏家族成員也在嶺南的紅灰精神下接受教育,對廣州嶺南大學和香港的嶺南大學也貢獻良多,特以「林護」為宿舍命名。 忠信堂、逸民堂以及林護堂樓高9層(包括LG層),LG層為洗衣房,地下為溫習室及娛樂室,1、2樓為男生宿舍,3樓至7樓為女生宿舍,8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除8樓及底層外,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及兩個洗手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2013年暑假,忠信堂、逸民堂以及林護堂進行翻新工程,包括擴大及翻新每層公用地方(Common Room)及翻新升降機。 北宿(賽馬會舍堂村) 賽馬會堂(Hostel E & Hostel F,前稱「北座宿舍」,俗稱「北宿」):一般來說,學生會稱宿舍為Hall E或 Hall F。 賽馬會博雅堂(Hostel G & Hostel H)位於北宿與NAB之間,由建築設計及研究院(AD+RG)設計,並於2013年12月尾獲批入伙。 新宿 黃浩川堂(Wong Hoo Chuen Hall)WHC 嶺南大學荷蒙黃浩川博士慷慨捐助嶺南大學發展經費,為誌義舉,於2012年,嶺南大學將本宿舍名為黃浩川堂。 黃浩川博士祖籍廣東省江門市台山,是熱愛教育及社會公益事業之慈善家和企業家。黃博士乃港粵著名殷商,除秉承父業外,更於1972年創立浩華有限公司。他曾就讀嶺南小學香港分校和廣州嶺南中學,畢業後在嶺南大學商學院深造。黃博士對嶺南教育事業貢獻良多,二次大戰後代嶺南小學香港分校還債救校,並長期出任嶺南中、小學校校董,更於嶺南教育機構成立後先後出任校董、副主席、籌款委員會成員等職。黃博士關心母校發展,慷慨資助嶺南大學舊校興建教職員宿舍、屯門新校興建行政大樓和學生宿舍,並設立了宿舍獎學金及莘莘學子。 黃浩川堂樓高17層,G層為綜合會堂,二十四小時資料科技室及二十四小時自修室,1樓至2樓為商學院教學、教職員辦公地方,3樓為公共空間、溫習室、士多、鋼琴室、宿生會幹事會室、舍監室及洗衣乾衣房,5樓至8樓為男生宿舍,9樓至16樓為女生宿舍,17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鄰近富泰商場及巴士總站,方便快捷。 黃浩川堂以博愛,友誼和多樣文化為主題。 伍絜宜堂(Wu Jieh Yee Hall)WJY 伍絜宜堂由伍宜孫家族轄下伍絜宜基金會捐款,因而得名。 伍絜宜堂亦是樓高17層,5至16樓為宿舍(5及7-9樓為男層,其餘為女層),17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 院系設置 學院與學系 {|class="wikitable" |- ! width="25%" |文學院 ! width="25%" |商學院 ! width="25%" |社會科學院 ! width="25%" |研究生院 ! width="25%" |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 |- |valign="top"| 文學院課程辦事處 中文系 文化研究系 英文系 歷史系 哲學系 翻譯系 視覺研究系 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 動畫及數碼藝術課程辦公室 |valign="top"| 商學課程辦事處 會計學系 財務及保險學系 電腦及決策科學學系 管理學系 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 |valign="top"| 社會科學課程辦事處 應用心理學系 經濟學系 政治學系 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 | |}[http://www.ln.edu.hk/ors/ 研究支援中心跨學科學院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科學教研組嶺南大學內地與國際學生交換計劃辦事處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嶺南大學社區學院於2002年成立,簡稱“CCLU”,是嶺南大學其中一個附屬部門,校舍位於嶺南大學新教學大樓,開設副學士學位先修課程、副學士學位課程和高級文憑課程,供香港中五及中七畢業生、及取得內地或海外認可之中學或專上課程學歴的學生報讀。2017年停辦,課程改由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營辦。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於2001年成立,簡稱“LIFE”,是嶺南大學其中一個附屬部門,為香港中五畢業生開設毅進計劃和文憑(副學士學位先修)課程,還有供公眾人士修讀的各項學歷或短期課程,亦與海外大學合辦學士學位課程。總部設於嶺南大學新教學大樓,多個教學中心分別為屯門栢麗教育中心、荃灣百悅坊教育中心、尖沙咀華懋教育中心、尖沙咀中心教育中心、尖沙咀好時教育中心及柯士甸教育中心。 校董會 校董會主席: 姚祖輝 校董會副主席: 黃浩明 校董會司庫: 章曼琪 行政長官委任委員: 趙式明 鍾國強 霍穎壎 吳燕安 梁嘉麗 呂鈞堯 龍家麟 陳家齊 麥慶歡 何力治 何林恬兒 許華傑 梁慧 黃仰芳 伍尚敦 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提名委員: 鄺保羅 呂岳枝 馬耀添 吳桂行 譚國威 韋皙然 黃志光 教職員互選產生委員: 何榮 黎雲龍 劉智鵬 教務會互選產生委員: Peter DUFFY 李東輝 校長(當然委員): 鄭國漢 副校長(當然委員): 莫家豪 學生會會長(當然委員): 陳嘉寶 祕書: 曾戴慕愛 諮議會 諮議會主席:陳斌 諮議會副主席:何淑懿 諮議會秘書:曾戴慕愛 諮議會成員:趙式明 諮議會成員:章曼琪 諮議會成員:鍾國強 諮議會成員:霍穎壎 諮議會成員:吳燕安 諮議會成員:梁嘉麗 諮議會成員:呂鈞堯 諮議會成員:龍家麟 諮議會成員:黃浩明 諮議會成員:姚祖輝 諮議會成員:陳和平 諮議會成員:鄭余雅穎 諮議會成員:李宗德 諮議會成員:李文慧 諮議會成員:潘蘇通 諮議會成員:陳仲然 諮議會成員:趙不求 諮議會成員:符之福 諮議會成員:鄺保羅 諮議會成員:林仲岷 諮議會成員:羅林渭 諮議會成員:李慧儀 諮議會成員:梁婉儀 諮議會成員:馬耀添 諮議會成員:莫文韜 諮議會成員:吳桂華 諮議會成員:譚國權 諮議會成員:譚國威 諮議會成員:唐正馨 諮議會成員:曾婉媚 諮議會成員:黃志光 諮議會成員:黃慧儀 諮議會成員:嚴康焯 諮議會成員:AROKIARAJ Aloysius Wilfred Raj 諮議會成員:黎雲龍 諮議會成員:梁萃行 諮議會成員:鄭國漢 諮議會成員:莫家豪 諮議會成員:梁延溢 著名教授 文學院 許子東:前中文系教授,節目主持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雙年獎,著有《郁達夫新論》及《香港短篇小說初探》等。 蔡宗齊:前中文系系主任及現任講座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學術期刊《中國文學與文化》總編輯。 陳-{云}-根:筆名陳雲,前中文系助理教授,著名文化評論人、作家,著有《中文解毒》、《執正中文》及《香港城邦論》等,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及藝發局最佳藝術評論獎。 梁秉鈞:筆名也斯,已故著名香港作家、詩人,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曾多次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鄺龑子:前翻譯系教授(兼任中文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席教授),2014年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傑出教學獎得主,著名學者、詩人及作家。 劉紹銘:榮休講座教授,前文學院院長,曾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威斯康辛大學等,主要研究翻譯及比較文學,就讀臺大時與白先勇及李歐梵等創辦《現代文學》雜誌。 鄭樹森:人文學科特聘教授,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現為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社長。 陳清僑:文化研究系教授,前協理副校長,創立嶺大文研系及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現任公民黨副主席,國際文研學會監事。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及藝發局藝評組主席。 戴錦華: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 余少華: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 李小良:文化研究系兼任教授 羅永生:筆名安徒,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著名文化研究學者,著有《殖民無間道》、《殖民家國外》等書籍。 許寶強: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著作包括《告别犬儒——香港自由主義的危機》、《資本主義不是什麼》等。 梁旭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劉健芝: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陳允中:文化研究系前副教授 馬國明: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 陳順馨:文化研究系兼任副教授 葉蔭聰:前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香港獨立媒體創辦人之一。 劉智鵬:歷史系教授,兼任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曾任屯門區議會委任議員,2011年7月起曾出任屯門區議會副主席。社會科學院 李彭廣: 政治學系副教授,曾任智經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著作包括《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 陳章明: 前社會老年學講座教授,平等機會委員會前任主席 陳效能:
郭少明伉儷樓於2011年至2012年落成,樓高3層。為商科系學生上課的集中地。商科系教職員辦公處亦在該處。上蓋部份為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地下設學習室,到2018年2月8日命名為「董才興伉儷學習室」。大樓由AD+RG及AGC Design Ltd負責設計。 圖書館 座落於李運強教學大樓(MB)一樓至三樓。現有館藏包括530,000多冊藏書、80,000多項多媒體資料、紙本期刊1,900多種,以及電子書946,000多本、電子期刊49,000多種及超過210個數據庫。圖書館分別於2005年、2008年至2009年間,進行了多項的擴建翻新工程,包括一樓及二樓入口大堂進行簡單翻新工程、加設多部電腦、更換書架及三樓增建兩個大型研習室等,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功能。使用者需持有嶺南大學相關證件方可進入。 資訊科技服務中心 早年校內曾設多個電腦室,包括位於主樓2樓、梁銶琚樓2樓、何善衡樓地下、2樓及3樓及黃玉蘭樓2樓。不過後期因課室不足而改為課室。目前只有主樓2樓。4樓及新建的郭少明伉儷樓地下設24小時開放電腦室。電腦室使用者需持有嶺南大學相關證件方可進入教室區域及服務櫃枱。 室外運動場 於2007年落成,設田徑場、足球場、沙灘排球場、網球場、看台及學生活動中心。 校長寓所 訪客及職員宿舍 學生宿舍 學生宿舍可分為三個部份,A至D座宿舍俗稱「南宿」,於1997年2月至5月分階段落成。E至H座宿舍,前稱「北座宿舍」,俗稱「北宿」,於1997年9月落成。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則位於富泰邨附近,於2011年至2012年落成。當中A至B座宿舍部份範圍於2012年已陸續進行翻新,包括擴大及翻新每層公用地方(Common Room)及翻新升降機,C座和D座類似的翻新也於2013年暑期完成。1995年新校舍入伙時,學生宿舍正進行興建工程,宿生曾於掃管軍營暫住。 南宿 蒙民偉樓、東亞堂(Hostel A) 蒙民偉樓、東亞堂樓高10層,溫習室及娛樂室位於1樓,2樓至4樓為男生宿舍(當中3樓及4樓的短翼為女生宿舍),5樓至8樓為女生宿舍,9樓為洗衣房及高級導師的住宅,10樓為舍監的住宅。除9樓及10樓外,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及兩個洗手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 香港崇正總會樓、霍藻棉樓(Hostel B) 忠信堂、逸民堂(Hostel C)位於南學生宿舍,於1997年2月22日落成並入伙,由忠信堂(長翼)及逸民堂(短翼)組成。建築物與林護堂(Hostel D)相連。首任宿舍舍監為歷史系助理教授劉智鵬博士。 忠信堂於1998年12月18日冠名,捐款人為林植宣博士(林棣權的祖父、林珏的父親),林博士是廣州嶺南大學校友,其父乃林護(林裘焯)先生。共五代的林氏家族成員也在嶺南的紅灰精神下接受教育,對廣州嶺南大學和香港的嶺南大學也貢獻良多。為慶祝林氏祖業忠信置業有限公司成立七十週年,特以「忠信」為宿舍命名。 逸民堂於1998年12月18日冠名,捐款人為李林建華夫人,宿舍命名是為紀念李林建華夫人的先父林逸民先生(林裘謀的兒子)。林逸民先生肄業於廣州嶺南小學及中學,日後更於唐山交通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及哈佛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學位及城市建設文憑。林逸民先生歷任廣州嶺南大學校董及美國嶺南基金會首位華人董事,更創辦了嶺南同學總會及出任首任會長,對嶺南紅灰教育及發展貢獻良多。為紀念林逸民先生對嶺南大學的貢獻,教以「逸民」為宿舍名稱。 林護堂(Hostel D)(A至D座宿舍俗稱「南宿」)位於南學生宿舍,建築物與忠信堂、逸民堂(Hostel C)相連。林護堂於1997年2月22日落成並入伙,現任宿舍舍監為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教授暨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博士。 林護堂於1997年5月26日冠名,捐款人為林護紀念基金有限公司,以紀念前廣州嶺南大學校董林護先生,共五代的林氏家族成員也在嶺南的紅灰精神下接受教育,對廣州嶺南大學和香港的嶺南大學也貢獻良多,特以「林護」為宿舍命名。 忠信堂、逸民堂以及林護堂樓高9層(包括LG層),LG層為洗衣房,地下為溫習室及娛樂室,1、2樓為男生宿舍,3樓至7樓為女生宿舍,8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除8樓及底層外,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及兩個洗手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2013年暑假,忠信堂、逸民堂以及林護堂進行翻新工程,包括擴大及翻新每層公用地方(Common Room)及翻新升降機。 北宿(賽馬會舍堂村) 賽馬會堂(Hostel E & Hostel F,前稱「北座宿舍」,俗稱「北宿」):一般來說,學生會稱宿舍為Hall E或 Hall F。 賽馬會博雅堂(Hostel G & Hostel H)位於北宿與NAB之間,由建築設計及研究院(AD+RG)設計,並於2013年12月尾獲批入伙。 新宿 黃浩川堂(Wong Hoo Chuen Hall)WHC 嶺南大學荷蒙黃浩川博士慷慨捐助嶺南大學發展經費,為誌義舉,於2012年,嶺南大學將本宿舍名為黃浩川堂。 黃浩川博士祖籍廣東省江門市台山,是熱愛教育及社會公益事業之慈善家和企業家。黃博士乃港粵著名殷商,除秉承父業外,更於1972年創立浩華有限公司。他曾就讀嶺南小學香港分校和廣州嶺南中學,畢業後在嶺南大學商學院深造。黃博士對嶺南教育事業貢獻良多,二次大戰後代嶺南小學香港分校還債救校,並長期出任嶺南中、小學校校董,更於嶺南教育機構成立後先後出任校董、副主席、籌款委員會成員等職。黃博士關心母校發展,慷慨資助嶺南大學舊校興建教職員宿舍、屯門新校興建行政大樓和學生宿舍,並設立了宿舍獎學金及莘莘學子。 黃浩川堂樓高17層,G層為綜合會堂,二十四小時資料科技室及二十四小時自修室,1樓至2樓為商學院教學、教職員辦公地方,3樓為公共空間、溫習室、士多、鋼琴室、宿生會幹事會室、舍監室及洗衣乾衣房,5樓至8樓為男生宿舍,9樓至16樓為女生宿舍,17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每層皆設有一個茶水間,而每層亦有雪櫃、電視機及電話等供宿生使用。黃浩川堂及伍絜宜堂鄰近富泰商場及巴士總站,方便快捷。 黃浩川堂以博愛,友誼和多樣文化為主題。 伍絜宜堂(Wu Jieh Yee Hall)WJY 伍絜宜堂由伍宜孫家族轄下伍絜宜基金會捐款,因而得名。 伍絜宜堂亦是樓高17層,5至16樓為宿舍(5及7-9樓為男層,其餘為女層),17樓為舍監及高級導師的住宅。 院系設置 學院與學系 {|class="wikitable" |- ! width="25%" |文學院 ! width="25%" |商學院 ! width="25%" |社會科學院 ! width="25%" |研究生院 ! width="25%" |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 |- |valign="top"| 文學院課程辦事處 中文系 文化研究系 英文系 歷史系 哲學系 翻譯系 視覺研究系 黃炳禮音樂及演藝部 動畫及數碼藝術課程辦公室 |valign="top"| 商學課程辦事處 會計學系 財務及保險學系 電腦及決策科學學系 管理學系 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 |valign="top"| 社會科學課程辦事處 應用心理學系 經濟學系 政治學系 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 | |}[http://www.ln.edu.hk/ors/ 研究支援中心跨學科學院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辦事處科學教研組嶺南大學內地與國際學生交換計劃辦事處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嶺南大學社區學院於2002年成立,簡稱“CCLU”,是嶺南大學其中一個附屬部門,校舍位於嶺南大學新教學大樓,開設副學士學位先修課程、副學士學位課程和高級文憑課程,供香港中五及中七畢業生、及取得內地或海外認可之中學或專上課程學歴的學生報讀。2017年停辦,課程改由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營辦。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於2001年成立,簡稱“LIFE”,是嶺南大學其中一個附屬部門,為香港中五畢業生開設毅進計劃和文憑(副學士學位先修)課程,還有供公眾人士修讀的各項學歷或短期課程,亦與海外大學合辦學士學位課程。總部設於嶺南大學新教學大樓,多個教學中心分別為屯門栢麗教育中心、荃灣百悅坊教育中心、尖沙咀華懋教育中心、尖沙咀中心教育中心、尖沙咀好時教育中心及柯士甸教育中心。 校董會 校董會主席: 姚祖輝 校董會副主席: 黃浩明 校董會司庫: 章曼琪 行政長官委任委員: 趙式明 鍾國強 霍穎壎 吳燕安 梁嘉麗 呂鈞堯 龍家麟 陳家齊 麥慶歡 何力治 何林恬兒 許華傑 梁慧 黃仰芳 伍尚敦 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提名委員: 鄺保羅 呂岳枝 馬耀添 吳桂行 譚國威 韋皙然 黃志光 教職員互選產生委員: 何榮 黎雲龍 劉智鵬 教務會互選產生委員: Peter DUFFY 李東輝 校長(當然委員): 鄭國漢 副校長(當然委員): 莫家豪 學生會會長(當然委員): 陳嘉寶 祕書: 曾戴慕愛 諮議會 諮議會主席:陳斌 諮議會副主席:何淑懿 諮議會秘書:曾戴慕愛 諮議會成員:趙式明 諮議會成員:章曼琪 諮議會成員:鍾國強 諮議會成員:霍穎壎 諮議會成員:吳燕安 諮議會成員:梁嘉麗 諮議會成員:呂鈞堯 諮議會成員:龍家麟 諮議會成員:黃浩明 諮議會成員:姚祖輝 諮議會成員:陳和平 諮議會成員:鄭余雅穎 諮議會成員:李宗德 諮議會成員:李文慧 諮議會成員:潘蘇通 諮議會成員:陳仲然 諮議會成員:趙不求 諮議會成員:符之福 諮議會成員:鄺保羅 諮議會成員:林仲岷 諮議會成員:羅林渭 諮議會成員:李慧儀 諮議會成員:梁婉儀 諮議會成員:馬耀添 諮議會成員:莫文韜 諮議會成員:吳桂華 諮議會成員:譚國權
1998年,吳宗憲被藝人黃安在廣播節目中爆料其已婚,對外隱瞞已於1990年與妻子張葳葳結婚並育有四名子女的事實,吳宗憲對此否認。2000年,吳宗憲召開記者會承認自己在1990年與妻子張葳葳結婚,育有四名子女,瞞婚達十年;至2003年,他與張葳葳正式登記結婚。媒體報導吳宗憲與多位被媒體冠上「憲嫂」之稱的女藝人傳出緋聞,亦常同時與多名女性交往,曾與女友發生肢體衝突,遭女方父親報警處理。 自2000年起,經中華民國財政部國稅局調查吳宗憲個人所得稅和旗下公司的營業稅發現,他的旗下事業至2006年三度「逃漏稅」,吳宗憲於上訴抗稅敗訴後須補稅和罰緩總計新台幣1,080萬元。至2008年2月,吳宗憲和國稅局的另一起稅務官司敗訴,法院判定吳於2000和2001年度遭追查之漏稅罰款超過新台幣3,100萬元,吳本人回應批判台灣的納稅制度有問題,亦將繳清款項,而吳的公司亦認為國稅局判定的金額太高。2009年8月,吳宗憲欲前往中國大陸參加隔日於北京首錄的山東衛視節目錄影,在機場遭海關以欠稅新台幣500萬元未繳為由限制出境,吳隨後繳清500萬元款項。2017年年初,吳宗憲遭爆料欠稅新台幣300萬元未繳,他於同年4月受訪表示自己不知道申報詳情。 2000年6月,媒體人李艷秋批評,吳宗憲常在節目中開黃腔,嚴重影響社會風氣。同年8月19日上午,行政院新聞局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合辦「體檢電視綜藝座談會」,代表保守派聲音的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胡淑雯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張錦華批評,胡瓜與吳宗憲是男性沙文主義的代表人物,「這些人通常在節目當中,集體對女性身體意淫」;代表性解放聲音的學者何春蕤則肯定吳宗憲在主持方面的靈巧度及接受觀眾挑戰其主持權威,並肯定吳宗憲提供遐想的空間,「在禮教的束縛下讓孩子們感到很自在」。此外,吳宗憲於2016年6月在節目中為求綜藝效果使用娘砲、娘娘腔等用詞,吳認為「娘娘腔」是形容詞而非歧視言論。 2000年9月25日,吳宗憲主持由法國女藝人蘇菲·瑪索主演電影之記者會;因吳遲到並嚼口香糖出席記者會,讓蘇菲·瑪索感到吳的態度不佳,引發網友批判;同月28日,吳宗憲受訪時稱對方為「脫星」,認為自己不需隨其情緒反應。 2004年5月6日凌晨5時30分,吳宗憲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在未攜行照和駕照且酒醉情況下,酒後駕駛載著三名女性遇警察臨檢,而吳宗憲拒絕下車接受酒測,並開車違規迴轉、與警方追逐以逃避臨檢。台北市議員羅宗勝質疑吳宗憲在與警方僵持一小時後,才進入派出所補受酒測,且案發後數小時即搭機出境。此事引發輿論質疑批判。 2005年11月19日,台視綜藝節目《齊天大勝》播出的招牌單元〈IQ大會考〉中,吳宗憲提及「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喝過豬奶,所以禁止伊斯蘭教徒吃豬肉」的錯誤資訊。在台灣穆斯林抗議後,吳宗憲於同年12月7日向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趙錫麟鞠躬道歉。 2006年,吳宗憲公開批評公視基金會轉播王建民棒球賽和製播綜藝節目是「與民爭利」,引起爭議。同年8月8日,公視發出聲明稿表示對吳宗憲的言論深表遺憾,也表示若吳宗憲不道歉,公視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後來吳宗憲道歉。 2007年9月1日,吳宗憲於中視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單元〈人不可貌相〉中,在翻閱當日來賓攜至錄影現場的輕小說《涼宮春日的憂鬱》時加入自編的笑話:「後來有一個男人把我拖出來,他的手指頭在我潔白的身軀上磨蹭,然後點燃了他的慾火,然後用力的吸吮我。──我是一根香菸。」該段節目播出後,有多位港日台ACGN迷至該節目討論區抗議;他們認為吳的言論有暗示並誤導觀眾「輕小說是官能小說」的傾向,且吳在不了解該作品前,便以此等同毀謗之行為中傷他人心血結晶,要求吳出面道歉。吳宗憲聽聞後表示:「那是我編出來的笑話,與書內容無關,沒有說輕小說是色情書刊。」並在記者提示引發爭議之輕小說的書名後自稱為涼宮迷但拒絕向任何組織團體致歉並反駁是ACGN誤解其意思,對該族群的反感感到不解。該作出版商「台灣角川」對吳在節目上的言論發表聲明要求製作單位澄清,以致中視發表聲明對外解釋。 2017年10月15日,吳宗憲受訪談及藝人白雲遭傳劈腿「Nana」西田惠里奈,他表示自己支持男方,評論女方的爆料行為是報復或炒作,且兩人不具婚姻關係,女方亦有劈腿自由。同月19日,Nana於記者會對白雲和吳宗憲哭泣致歉並哀求吳停止斥責,引發網友不滿並於吳的臉書留言撻伐,吳主動發文邀約網友針對事件討論;網友提及吳與女藝人陳孝萱交往一事,亦有人表示希望吳的女兒有相同結果,吳宗憲對此斥責並揚言蒐證提告網友。 2018年5月,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針對吳提告網友一案指出,四名網友到案說明後否認詆毀吳宗憲,指稱因為吳的言論讓他們感到不滿,並認為吳身為公眾人物卻擁護劈腿為不良示範。檢方認為四名網友留言內容皆為針對吳宗憲言論的意見評論,無誹謗之意、不構成誹謗等罪;況且吳身為公眾人物其言論應受公評,因此檢方直接將四名網友給予不起訴處分。 2018年8月20日,吳宗憲與兒子鹿希派召開記者會,為鹿希派於前一日在私人Instagram發布的「炸北市府」言論道歉,並宣布兒子退出演藝圈以示負責;鹿希派因此創下台灣新人出道23天便退出演藝圈的最短紀錄。三天後,吳在個人直播中提及鹿希派不再是自家經紀公司藝人,表示自己和其吳姍儒不會提供協助,希望兒子自行從演藝圈基層努力;吳另稱會讓兒子自己去上節目通告,似為鹿希派的演藝生涯留下發展空間,引發網友抨擊。 2019年12月3日,吳宗憲受訪時提及參加中國大陸節目《追我吧》猝死的藝人高以翔,批評韓國綜藝的實境秀風潮造成不良風氣,皆為韓國人的過錯,傷及參加此類節目的藝人;韓國網民批評其說法荒謬。 2020年3月,吳宗憲於節目上對憂鬱症表示其由於患者心態「不知足」而引發,相關言論引起爭議。2021年7月,他受訪解釋當時自己主要是為鼓勵患者保持正面積極之心態而有該言論。 2021年6月,吳宗憲以其經營之副業公司「PGTalk」執行長身分,宣布捐贈11萬劑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速檢測試劑,供台灣基層各地的村、里辦公室索取使用,該捐贈活動之試劑索取分發規則、申請程序以及所主張之公益活動性質,引發外界質疑和批判。 2021年12月25日,吳宗憲的兒子鹿希派涉嫌在台北市的夜店外吸食大麻遭警方逮捕,經檢察官訊後以新台幣10萬元交保;吳宗憲得知後公開表示為人父母應負責任,並請求法官從重量刑。吳在鹿希派的專輯發片記者會上,評論鹿希派並表示兒子之後將前往中國大陸工作,媒體與網友評價認為吳宗憲父子於記者會的互動荒謬特異。 公共政策觀點 台灣影視媒體產業 2016年10月8日,吳宗憲在第51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上,與浩角翔起表演脫口秀,稱台灣電視圈的問題來自於市場,表示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進入台灣市場很多年,但在中國大陸看不到台灣的任何節目,明明台灣有很好的軟實力,卻沒有足夠市場發揮;他借喻,這個現象就像在台灣若沒有YouTube還有優酷,沒有Google還有百度,沒有Facebook還有微博。這段話由於吳在提及優酷等中國大陸網路平台時加了「我們」二字,被部份台灣網友認為沾染政治。同日,吳宗憲在典禮慶功宴表示這是網友誤會,他駁斥如Google、Facebook、YouTube等網路平台進不了中國大陸市場,進去以後也要和當地媒體合作,「我們才可以在裡面播啊,才能有市場」;他拿Facebook等網路平台與微博、百度相對照,是因為台灣當下沒有這樣的平台,台灣業者要作生意就必須上中國大陸的平台,要交流、合作、和諧才會有未來。吳宗憲在Facebook公開當時的台詞講稿,上面寫「沒有關係!沒有Google、還有百度嘛,沒有YouTube、還有優酷嘛!沒有FB,那微博也不錯」,而頒獎典禮提詞機上出現的是加上「我們」二字的版本。隔日,該屆金獎典禮節目製作人湯宗霖表示這是工作人員的疏忽,「稿子是我跟憲哥研究出來的,最後定案是把『我們』拿掉;沒想到字幕組工作人員沒有拿掉,等於是『誤植』,導致憲哥看著字幕機照稿唸出來,引起風波」,並向吳宗憲道歉。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018年3月27日,吳宗憲受訪時批評台灣已經沒有是非對錯,當年的太陽花學運導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沒有完成,「什麼叫做愛台灣,要不然輪到我來占領,我來號召一票朋友來占領立法院,對不對?」。吳認為該協議未通過「對藝能界的傷害極大」,並喊話:「台灣真的要走出去,要不然年輕人機會在哪裡,22K你怎麼領得下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產銷 2020年2月9日,吳宗憲針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苏贞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禁止口罩出口一个月的禁令,認為蘇的外交辭令有問題,可以表達得更委婉;他也不贊成政府花費新台幣2億元建立口罩生產線,認為一旦市場不再有這些需求,口罩產線就會停運,反倒變相浪費納稅人的錢。 作品 電視節目 獎項紀錄 金曲獎 |- | 1991年 | 《七夕雨》 | 第3屆金曲獎 最佳國語歌曲男演唱人獎 | |- | 1994年 | 《真心換絕情》 | 第6屆金曲獎 最佳方言歌曲男演唱人獎 | |- | 1999年 | 《吳宗憲的台語歌》 | 第10屆金曲獎 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 | |} 金鐘獎 |- | 2000年 | 《電視大國民》 | 第35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6年 | rowspan=2|《周日八點黨》 | 第41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7年 | 第42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8年 | rowspan=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 第43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9年 | 第44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15年 | 《綜藝大熱門》 | 第50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16年 | 《小明星大跟班》 | 第51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rowspan="2"|2017年 | 《綜藝大熱門》 | 第52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台灣影視媒體產業 2016年10月8日,吳宗憲在第51屆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上,與浩角翔起表演脫口秀,稱台灣電視圈的問題來自於市場,表示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進入台灣市場很多年,但在中國大陸看不到台灣的任何節目,明明台灣有很好的軟實力,卻沒有足夠市場發揮;他借喻,這個現象就像在台灣若沒有YouTube還有優酷,沒有Google還有百度,沒有Facebook還有微博。這段話由於吳在提及優酷等中國大陸網路平台時加了「我們」二字,被部份台灣網友認為沾染政治。同日,吳宗憲在典禮慶功宴表示這是網友誤會,他駁斥如Google、Facebook、YouTube等網路平台進不了中國大陸市場,進去以後也要和當地媒體合作,「我們才可以在裡面播啊,才能有市場」;他拿Facebook等網路平台與微博、百度相對照,是因為台灣當下沒有這樣的平台,台灣業者要作生意就必須上中國大陸的平台,要交流、合作、和諧才會有未來。吳宗憲在Facebook公開當時的台詞講稿,上面寫「沒有關係!沒有Google、還有百度嘛,沒有YouTube、還有優酷嘛!沒有FB,那微博也不錯」,而頒獎典禮提詞機上出現的是加上「我們」二字的版本。隔日,該屆金獎典禮節目製作人湯宗霖表示這是工作人員的疏忽,「稿子是我跟憲哥研究出來的,最後定案是把『我們』拿掉;沒想到字幕組工作人員沒有拿掉,等於是『誤植』,導致憲哥看著字幕機照稿唸出來,引起風波」,並向吳宗憲道歉。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2018年3月27日,吳宗憲受訪時批評台灣已經沒有是非對錯,當年的太陽花學運導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沒有完成,「什麼叫做愛台灣,要不然輪到我來占領,我來號召一票朋友來占領立法院,對不對?」。吳認為該協議未通過「對藝能界的傷害極大」,並喊話:「台灣真的要走出去,要不然年輕人機會在哪裡,22K你怎麼領得下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產銷 2020年2月9日,吳宗憲針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苏贞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禁止口罩出口一个月的禁令,認為蘇的外交辭令有問題,可以表達得更委婉;他也不贊成政府花費新台幣2億元建立口罩生產線,認為一旦市場不再有這些需求,口罩產線就會停運,反倒變相浪費納稅人的錢。 作品 電視節目 獎項紀錄 金曲獎 |- | 1991年 | 《七夕雨》 | 第3屆金曲獎 最佳國語歌曲男演唱人獎 | |- | 1994年 | 《真心換絕情》 | 第6屆金曲獎 最佳方言歌曲男演唱人獎 | |- | 1999年 | 《吳宗憲的台語歌》 | 第10屆金曲獎 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 | |} 金鐘獎 |- | 2000年 | 《電視大國民》 | 第35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6年 | rowspan=2|《周日八點黨》 | 第41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7年 | 第42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8年 | rowspan=2|《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 第43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09年 | 第44屆金鐘獎 娛樂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15年 | 《綜藝大熱門》 | 第50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2016年 | 《小明星大跟班》 | 第51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rowspan="2"|2017年 | 《綜藝大熱門》 | 第52屆金鐘獎 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 | rowspan=2|《綜藝玩很大》 |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會計及金融排名第57位 根據2016-2020年UTD全球商學院科研排名百強榜,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位列全球第59位(亞洲第6位) 學院也通過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認證(AACSB)、EQUIS,是為世界頂尖的商學院之一。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ISI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於2016年至2018年的數據顯示 ,學院在航運研究全球排名第1位 美國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以教員於2012-2016年間在24份主要工商管理學的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論文計算的世界百強商學院排行榜中排第55位 建設及環境學院 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理大在土木工程領域世界排名第3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土木及結構工程世界排名第15位,香港第1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建築/建設環境世界排名第15位 工程學院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學公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理大在運輸科學及科技領域上排名全球4位 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理大在工程領域上排名全球12位,香港第1位 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理大在機械工程領域世界排名第15位 202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理大在電機及電子工程領域世界排名第38位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公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理大在電腦科學及工程領域上排名全球42位 2021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工程及技術領域排名第51位,香港第3位 2021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電腦科學領域排名第64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工程及科技領域排名第69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機械,航空及製造工程排名第74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機電及電子工程排名第76位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電子計算科學及資訊系統排名第92位 人文學院 2021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語言學排名第51位 2020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人文學科領域排名第101-125位 設計學院 2022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藝術及設計的分科排名第16位,亞洲第2位 在世界頂尖設計院校中排名首25位(《商業內幕》雜誌於2012年12月號發表的世界25所最佳設計院校,理大是唯一入選的亞洲院校) 在大中華地區頂尖設計院校中排名首3位(《商業週刊》2009年10月號)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2022年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布的「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院在旅遊休閒管理分科領域中連續第6年位居榜首 2019/20年度大學學術表現排行榜(URAP) 中的商業、管理、旅遊業及服務學科連續第3年位列全球第1 2021年QS世界大學分科排行榜中,學院在酒店及休閒管理的分科排名第9位,亞洲第1位 根據《酒店及旅遊研究學刊》2009年11月號發表的「全球酒店及旅遊課程百強排行榜」研究報告,按發表酒店及旅遊研究文獻方面的表現,學院排名全球第2位 學院及學系 理大設有九所學院(Faculty and School):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建設及環境學院、工程學院、醫療及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設計學院、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以及時裝及紡織學院。 入學 熱門學士學位課程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及香港理工大學的資料,多年來以下五個課程(俗稱理大五寶)的聯招入學平均分數最高。這些課程都是由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屬下的部門(康復治療科學系、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眼科視光學院)提供。 附屬學院 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 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CPCE)是理工大學的附屬學院,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該學院負責營運: 香港專上學院(HKCC)(香港理工大學紅磡灣及西九龍校園) 專業進修學院(SPEED) 科研 理大的重點科研範圍包括航天、航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食品安全、醫療科學、基建監測、智能建設、智慧城市及可持續發展。大學在創新科研範疇上主要配合社會需要,亦有與國際其他院校聯結和合作,如環保、醫療產品等都曾獲得獎項。 醫療科學方面,理大聯同香港大學成立了呼吸道病毒研究基金,致力研發各種創新科技,並促成包括疫苗和快速診斷等的多項合作,以應對現有和新發的呼吸道傳染病。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COVID-19)爆發後,理大於2020年2月宣佈成功研發全球最全面的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可於1小時內檢測30至40種病原體,當中包括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禽流感及2019冠状病毒病,冀以低成本快速檢測多種病毒及細菌。該系統由全自動快速檢測儀和多重微流檢測元件組成,可用於即時基因檢測,區分出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整個測試過程毋需人手操作。 理大也是香港唯一擁有國際太空任務實戰經驗的高等院校,早於1995年已為俄羅斯的太空計劃提供設備,並為歐洲太空總署2003年火星快車任務研發「岩芯取樣器」,以及為2011年的中俄聯合探索火星任務研發「行星表土準備系統」。自2010年起,理大持續參與中國的太空探究項目,為配合探月工程,理大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攜手研製出「相機指向機構系統」,應用於2013年的嫦娥三號及2019年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任務,該系統也是首個由香港開發及製造,並獲中國當局採用以參與探月計劃的儀器。2020年7月,理大成功研製一台搭載於火星探測系統上的關鍵儀器「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火星相機」),積極參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2020年11月,由理大科研人員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載於嫦娥五號的着陸器上一同升空,參與中國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執行裝置包含兩個可抵受攝氏200度的採樣器,用於收集鬆散和黏性兩類月球樣本,該裝置亦會應用於嫦娥六號探月任務。 另外為推動知識轉移,理大研究人員結合學術優勢、研究專長和全球夥伴網絡,將創意和發明從實驗室帶進生活應用之中。透過授權安排,其夥伴機構可以利用學校的技術,開發新產品及提升企業的服務水平,以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研究實驗室、研究院及研究中心 理大設立各種專門的研究中心和設施,由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創造新發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明天。 中國科學院與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實驗室 氣溶膠與環境聯合實驗室 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 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國家軌道交通電氣化與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 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 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科研中心 產品可靠性暨系統安全研發中心 眼視覺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 中心實驗室 學院轄下的研究中心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 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 盧家驄天然抗癌藥物研發中心 智能可穿戴系統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山東大學金融數學聯合研究中心 工商管理學院 物流研究中心 航運研究中心 建設及環境學院 環境科技及管理研究中心 消防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可持續城市建設研發中心 城市減災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夥伴研究中心 工程學院 先進製造技術研究中心 Biometric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ntre 知識管理及創新研究中心 電力電子研究中心 流固耦合研究中心 先進電池材料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近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 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人文學院 醫療傳意優化國際研究中心 語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英文專業傳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酒店及旅遊研究中心 其他 航空服務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並未設有出版公司及成立出版社。任何以香港理工大學為名的中國大陸盈利性出版公司,均與香港理工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大學標誌 校徽 理大校徽以七十年代初香港理工學院的校徽設計為藍本。校徽的圓角代表理工英文拼寫的「P」及大學英文拼寫的「U」,而校徽內的字母「T」代表卓越科技,亦予以保留;而周邊開口的設計則代表大學將與世界作更緊密的聯繫。 校長徽章 校長徽章的設計以理大的發展歷史為靈感,透過將大學前身包括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香港理工學院以至現今的校徽串連起來,展示雖然名稱及角色隨着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但大學仍然謹守校訓精神。 大學權杖 大學權杖是權力與知識的象徵,於大學畢業禮及其他重要典禮舉行時,帶領隊伍進入會場。 校訓 理大的校訓為「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開物成務」出自《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穎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意謂《易》的功用,就在使人通曉萬物之理,並根據這種知識去辦事,把事情辦好。 「勵學利民」取自漢王充《論衡》﹕「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及《逸周書》:「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校園 主校園 理大主校園佔地約92,000平方米,毗鄰海底隧道九龍入口及港鐵紅磡站。除課室、實驗室及其他教學設施外,校園亦設有多種運動、康樂及其他設施,如綜藝館、工業中心和語言自學中心等。此外,亦有餐廳、書店及銀行等設施。 校園內有約20座不同的建築物,當中有一些建築物間是互相連接的。除以捐款者命名外,大學各大樓均配有英文字母(A至Z棟或座,沒有I、K和O,大學樓除外)以作識別。除A、L(包玉剛圖書館)、M(李嘉誠樓)、N、P(陳麗玲樓)、R(陳鮑雪瑩樓)、S(文康大樓)、U(匯信樓)、V(賽馬會創新樓)、VA(邵逸夫樓)、VS(邵逸夫體育館)、W(何耀光樓/工業中心)、X、Y(李兆基樓)、Z座外,其餘各大樓是以旁邊的兩個棟(Core)命名,例如HJ翼,即是指H棟和J棟中間的何鴻燊樓。演講廳,課室,實驗室等設施都分佈在這些大樓中。其中第8期為建設及環境學院所屬的「Z座」大樓,於2013年完成。Z座與校區內的Y座有一條非校區行人隧道連接,由Y座步行到Z座需約5分鐘。另外,連接Z座平台和主校園X座的行人天橋是校園的標誌性建築物,除了加強校園內的通達程度,更為學術研究提供試驗平台。2022年,為慶祝八十五周年校慶,校方特別為座落於校園A座近暢運道的校門重新設計成主校門,其糅合經典的柱廊設計和具標誌性的紅磚建築風格,成為理大的重要地標。 理大主校園位於尖東及紅磡灣填海區,尖東及紅磡灣填海區可以育才道區分。育才道以西之尖東填海區早於1900年代築成,以配合九廣鐵路工程開展。柯士甸道和漆咸道交界(現今A座)曾一度為原紅磡站。1950年,位於加士居道和漆咸道交界的市政局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厝房和永别亭落成(現今X座和Y座西面部份),屍體可經路九廣鐵路路軌運送到該處。 育才道以東之紅磡灣填海區於戰後築成。1957年,工專新校舍落成,位於現今理大校舍P座至W座一帶,校舍有一座主樓(奠基樓)、禮堂(賈士域堂)、工場和實驗室(林肯蜆殼複合工場,即後來理工學院的工業中心)、宿舍、停車場和運動場,建築風格是1950-60年代的典型香港政府建築設計,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簡約務實,主張功能主義。 理工學院成立初期,一方面沿用工專所有建築物,另一方面陸續接管毗鄰原校舍的倉庫、社會福利署紅磡廚房、聖公會童膳會、商船海員俱樂部、童軍區會大樓、四所殯儀廳、九廣鐵路體育聯誼會、九廣鐵路員工宿舍、九廣鐵路小學學校和聖若望英文書院校舍,並租用鰂魚涌太古船塢舊辦工大樓以增加學校設施。同一時間,理工學院在校舍南面和西面地皮展開擴建校園計劃,直至1990年代舊校舍原建築群陸續重建成多座新教學大樓。 理工學院主校園第一期於1976年落成,建於原工專校舍南面。新校園由日裔建築師木下一設計,考慮到大學校園地段面積有限,木下一把地下一層留為車輛通行及貨物上落,平台則開放予學生通往不同 Core;同時各建築物再升高一層,此舉除了令平台空間更廣闊,也提供了遮風擋雨的作用。而平台以上是五層高的大樓,用作教室、講廳和辦公室等用途,平台以下之主要為工場和實驗室。用紅磚鋪砌的大樓和平台具有標誌性特色,使到理工大學成為九龍地區的地標性建築群。 第八期校園 (Z座) Z座是一幢樓高15層(包括兩層地庫及6層平台)、淨作業樓面面積約25,600平方米的教學及行政大樓,由中國建築承建。該位置以前是漆咸道牲口站、何文田貨場所在地。九廣鐵路從前通往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小段鐵路段仍然存在,且通往Z座地下,大約位於Z205至Z213室以下地面,該鐵路段部份範圍則劃由港鐵公司管理,供日後東鐵綫新建的車輛輪對維修廠使用。 唯港薈教研酒店 位於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17號理大的教職員宿舍「百粹苑」(建於1980年)於2007年被拆卸及重新發展,現址為酒店唯港薈,於2011年6月落成,由香港理工大學全資擁有,為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教研酒店,更是全球首間結合教學研究與酒店服務的酒店。 紅磡灣校園和西九龍校園 為舒緩主校園設施的使用和運作壓力,香港理工大學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於紅磡灣和西九龍興建兩所校園,以提供相關的設施予理大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CPCE)的學生上課之用。兩校落成之初皆以「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作為分校名稱。然而「香港專上學院」(HKCC)只是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轄下開辦自資副學士和高級文憑課程的其中一個部門,而同屬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的專業進修學院(SPEED)(提供銜接學位課程),以及部份理大本部的自資課程也會使用該兩所校舍。為配合同屬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轄下的專業進修學院開辦更多的榮譽學士學位課程,同時因為香港理工大學直接頒授的自資學位課程在2012年開始陸續遷至紅磡灣和西九龍校園,「香港專上學院」於2014年初被「除名」,並把原本在招牌字眼上不明顯「香港理工大學」之名加以強調,運作模式上近似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的石門校園。 何文田校園 何文田校園為理大一個計劃中的校園擴建計劃,以興建學生宿舍及新教學樓,預計2024年全面落成。該地段將鄰近老龍坑何文田站,屆時可為大學增加超過1,200個學生宿位及提供超過10,000平方米的教研空間,以及供視光學系與物理治療學系遷入使用,並提供公眾門診服務。 校園設施 行政樓及教學樓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 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人文學院 醫療傳意優化國際研究中心 語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英文專業傳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酒店及旅遊研究中心 其他 航空服務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並未設有出版公司及成立出版社。任何以香港理工大學為名的中國大陸盈利性出版公司,均與香港理工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大學標誌 校徽 理大校徽以七十年代初香港理工學院的校徽設計為藍本。校徽的圓角代表理工英文拼寫的「P」及大學英文拼寫的「U」,而校徽內的字母「T」代表卓越科技,亦予以保留;而周邊開口的設計則代表大學將與世界作更緊密的聯繫。 校長徽章 校長徽章的設計以理大的發展歷史為靈感,透過將大學前身包括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香港理工學院以至現今的校徽串連起來,展示雖然名稱及角色隨着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但大學仍然謹守校訓精神。 大學權杖 大學權杖是權力與知識的象徵,於大學畢業禮及其他重要典禮舉行時,帶領隊伍進入會場。 校訓 理大的校訓為「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開物成務」出自《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穎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意謂《易》的功用,就在使人通曉萬物之理,並根據這種知識去辦事,把事情辦好。 「勵學利民」取自漢王充《論衡》﹕「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雖大無難;不可知之事,厲心學問,雖小無易。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及《逸周書》:「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校園 主校園 理大主校園佔地約92,000平方米,毗鄰海底隧道九龍入口及港鐵紅磡站。除課室、實驗室及其他教學設施外,校園亦設有多種運動、康樂及其他設施,如綜藝館、工業中心和語言自學中心等。此外,亦有餐廳、書店及銀行等設施。 校園內有約20座不同的建築物,當中有一些建築物間是互相連接的。除以捐款者命名外,大學各大樓均配有英文字母(A至Z棟或座,沒有I、K和O,大學樓除外)以作識別。除A、L(包玉剛圖書館)、M(李嘉誠樓)、N、P(陳麗玲樓)、R(陳鮑雪瑩樓)、S(文康大樓)、U(匯信樓)、V(賽馬會創新樓)、VA(邵逸夫樓)、VS(邵逸夫體育館)、W(何耀光樓/工業中心)、X、Y(李兆基樓)、Z座外,其餘各大樓是以旁邊的兩個棟(Core)命名,例如HJ翼,即是指H棟和J棟中間的何鴻燊樓。演講廳,課室,實驗室等設施都分佈在這些大樓中。其中第8期為建設及環境學院所屬的「Z座」大樓,於2013年完成。Z座與校區內的Y座有一條非校區行人隧道連接,由Y座步行到Z座需約5分鐘。另外,連接Z座平台和主校園X座的行人天橋是校園的標誌性建築物,除了加強校園內的通達程度,更為學術研究提供試驗平台。2022年,為慶祝八十五周年校慶,校方特別為座落於校園A座近暢運道的校門重新設計成主校門,其糅合經典的柱廊設計和具標誌性的紅磚建築風格,成為理大的重要地標。 理大主校園位於尖東及紅磡灣填海區,尖東及紅磡灣填海區可以育才道區分。育才道以西之尖東填海區早於1900年代築成,以配合九廣鐵路工程開展。柯士甸道和漆咸道交界(現今A座)曾一度為原紅磡站。1950年,位於加士居道和漆咸道交界的市政局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厝房和永别亭落成(現今X座和Y座西面部份),屍體可經路九廣鐵路路軌運送到該處。 育才道以東之紅磡灣填海區於戰後築成。1957年,工專新校舍落成,位於現今理大校舍P座至W座一帶,校舍有一座主樓(奠基樓)、禮堂(賈士域堂)、工場和實驗室(林肯蜆殼複合工場,即後來理工學院的工業中心)、宿舍、停車場和運動場,建築風格是1950-60年代的典型香港政府建築設計,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簡約務實,主張功能主義。 理工學院成立初期,一方面沿用工專所有建築物,另一方面陸續接管毗鄰原校舍的倉庫、社會福利署紅磡廚房、聖公會童膳會、商船海員俱樂部、童軍區會大樓、四所殯儀廳、九廣鐵路體育聯誼會、九廣鐵路員工宿舍、九廣鐵路小學學校和聖若望英文書院校舍,並租用鰂魚涌太古船塢舊辦工大樓以增加學校設施。同一時間,理工學院在校舍南面和西面地皮展開擴建校園計劃,直至1990年代舊校舍原建築群陸續重建成多座新教學大樓。 理工學院主校園第一期於1976年落成,建於原工專校舍南面。新校園由日裔建築師木下一設計,考慮到大學校園地段面積有限,木下一把地下一層留為車輛通行及貨物上落,平台則開放予學生通往不同 Core;同時各建築物再升高一層,此舉除了令平台空間更廣闊,也提供了遮風擋雨的作用。而平台以上是五層高的大樓,用作教室、講廳和辦公室等用途,平台以下之主要為工場和實驗室。用紅磚鋪砌的大樓和平台具有標誌性特色,使到理工大學成為九龍地區的地標性建築群。 第八期校園 (Z座) Z座是一幢樓高15層(包括兩層地庫及6層平台)、淨作業樓面面積約25,600平方米的教學及行政大樓,由中國建築承建。該位置以前是漆咸道牲口站、何文田貨場所在地。九廣鐵路從前通往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小段鐵路段仍然存在,且通往Z座地下,大約位於Z205至Z213室以下地面,該鐵路段部份範圍則劃由港鐵公司管理,供日後東鐵綫新建的車輛輪對維修廠使用。 唯港薈教研酒店 位於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17號理大的教職員宿舍「百粹苑」(建於1980年)於2007年被拆卸及重新發展,現址為酒店唯港薈,於2011年6月落成,由香港理工大學全資擁有,為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教研酒店,更是全球首間結合教學研究與酒店服務的酒店。 紅磡灣校園和西九龍校園 為舒緩主校園設施的使用和運作壓力,香港理工大學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於紅磡灣和西九龍興建兩所校園,以提供相關的設施予理大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CPCE)的學生上課之用。兩校落成之初皆以「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作為分校名稱。然而「香港專上學院」(HKCC)只是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轄下開辦自資副學士和高級文憑課程的其中一個部門,而同屬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的專業進修學院(SPEED)(提供銜接學位課程),以及部份理大本部的自資課程也會使用該兩所校舍。為配合同屬持續及專業教育學院轄下的專業進修學院開辦更多的榮譽學士學位課程,同時因為香港理工大學直接頒授的自資學位課程在2012年開始陸續遷至紅磡灣和西九龍校園,「香港專上學院」於2014年初被「除名」,並把原本在招牌字眼上不明顯「香港理工大學」之名加以強調,運作模式上近似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的石門校園。 何文田校園 何文田校園為理大一個計劃中的校園擴建計劃,以興建學生宿舍及新教學樓,預計2024年全面落成。該地段將鄰近老龍坑何文田站,屆時可為大學增加超過1,200個學生宿位及提供超過10,000平方米的教研空間,以及供視光學系與物理治療學系遷入使用,並提供公眾門診服務。 校園設施 行政樓及教學樓 李嘉誠樓(M座) 李嘉誠樓位於校園中央,於2001年落成,是校園最高的大樓,樓高18層,總面積約22,500平方米,可供教學、行政、集體活動等用途。該樓設計構想為三個幾何形式相互碰撞而成,為向主校園的色調致敬,拱肩牆採取緋紅色面磚裝飾。其頂部空間呈現「鼓」狀,屬行政管理層,包含校長室、教務委員會及校董會的專用房皆位於此處。該樓的主體還設有中央信息中心和計算機中心,而設於一側的兩層高附樓則有演講廳和展覽中心等。理大將大樓命名為「李嘉誠樓」,以鳴謝李嘉誠基金會於2000年6月1日捐贈港幣一億元支持學校的未來發展,是理大創校以來所獲得最大數額的個人捐款。 賽馬會創新樓(V座) 賽馬會創新樓專供設計學院的1,800位學生和教職員使用,位於現時X座附近,承建商為瑞安建業,由普利兹克建筑奖獲獎建築師薩哈·哈帝女爵士及香港著名建築師吳永順設計,樓高15層,實用面積15,000平方米,設計時融合了天然地貌與地板及窗頁建材,為大樓引入天然光線和新鮮空氣。此大樓於2013年9月落成啟用,到2014年3月18日正式開幕。大樓設計時新,設備先進,以設計教學及創新用途為主,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大樓設施包括位於地下的展覽廊、多用途課室與演講室、設計工作室與工場,以及共用空間等。由於外觀呈超現代風格、造型獨特,大樓成為校園地標之一,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參觀。 展廳及活動中心 校友薈 為致力加強與校友的聯繫及提升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理大選定將校園內其中一個空間較寬敞的設施改建為校友活動中心,取名「校友薈」,並於2016年11月開幕。校友薈位於A座,面積超過250平方米,其也是校園內其中一個人流最暢旺的地點。校友薈設有多用途禮堂、會議室、校友閣及展覽廳等設施,能配合舉辦不同類型校友活動的需要,例如研討會、工作坊、展覽及文化藝術項目等,促進校友之間的交流,同時提供舒適環境,作休憩、閱讀、康樂及文化活動之用。 創新館 創新館鄰近P座,外表形似玻璃屋,為展示學校科研成就的中心,務求讓訪客瞭解相關成果為社會帶來的實用效益,進而與有關方面促進更多合作和發展。理大亦是首間香港的大學於校園建構科技展廳,大堂展區展出不同範疇的創新科研項目,包括生物及保健科技、 建築及環保科技、設計、工程及應用科學等。與此同時,館內還設有三個專區,分別展示理大的紡織及製衣科技、太空科技、以及結構健康監測科技。創新館另設有匠心設計的「光之牆壁」,牆上的LED光管由理大自身的科研專家所研發,配備高能源效率照明系統,以突顯能源節約科技的應用。 圖書館 1972年8月1日,大學圖書館(包玉剛圖書館)正式成立,為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提供圖書館服務。在1973至76年間,圖書館設有兩間分館,一間位於現今大學本部,另一間則位於港島鰂魚涌。1976年,圖書館兩個分館合併並遷至現址。1995年12月20日,圖書館正式以已故包玉剛爵士之名命名。 2013/14年度,圖書館全館收藏資料總數逾277萬,當中有近60萬電子資源。樓高6層的圖書館提供近3,900個座位,並設有電腦、打印機、24小時開放的討論中心和視聽資料區等設施。 2020年7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圖書館的擴建及翻新工程的撥款建議。工程完成後,圖書館大樓現有樓層獲得翻新,並加建了一樓層,樓面面積為2,080平方米。圖書館大樓由此提升為現代化學習中心,新增的空間可用於協作學習、靜修、簡介研討會和資訊科技工作站等用途,還設有24小時學習中心和錄音室。 文娛 文娛中心(邵逸夫樓(VA)及文康大樓) 設有學生休息室、露天廣場等設施,供學生閱讀報刊、看電視、舉行節目等 蔣震劇院 可容納244名觀眾,具備專業舞台、影音及燈光等設施,適合舉行話劇、音樂會、舞蹈、綜合表演及電影欣賞等各類文化活動及演出,亦能舉辦會議、講座、研討會及各類典禮。 賽馬會綜藝館 位於S座和T座之間的賽馬會綜藝館於2000年2月落成啓用。館內部以仿古意念糅合現代化的外形及設施,包括大堂的弧形樓梯。綜藝館內設有堂座及樓座兩層觀眾席,可容納多達1,084位觀眾,舞台總面積約330平方米。場館亦設有現代化的舞臺及完備的影音設備,供理大師生舉辦各項文化活動,如歌劇、音樂劇、舞台劇、舞蹈、室樂演奏、綜合表演、音樂會及電影欣賞等。場地亦會供校外各界進行文娛活動、研討會、講座、國際會議等。一些大型典禮(如畢業典禮)也會於綜藝館內舉行。 運動 一個游泳池(祈廉桐游泳池) 兩個室內運動場(邵逸夫體育館(VS)和廣安金禧體育中心),內有可作羽毛球場、排球場或籃球場等用途的主場和健身室等設施 兩個室外網球場,位於邵逸夫體育館天臺 李格致運動場,已改變用途為X座 聯校運動中心,位於九龍塘聯福道36號,鄰近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由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共同管理及使用。 X座:設有全天候長25米的室內游泳池、室內五人足球場、室內健身室、學生公共設施,以及經綠化後休憩園地。此外,X座毗鄰建設了一條連接Z座與主校園的行人天橋,並於2019年10月正式開通。該橋落成後,X座除了作為研究中心和文娛設施外,也成為校園內的一個流通樞紐。 膳食 校園設有14家食店,包括學生飯堂、職員飯堂及學生/職員餐廳、劇院茶座及不同類型茶座,提供約2700座位及多款式的亞洲及西式佳餚,以迎合大學社群的不同口味。飯堂及茶座以快捷、低廉而富營養的膳食為主,照顧學生及職員的基本需要。餐廳及劇院茶座提供較高檔的膳食、較佳的餐宴環境和侍應服務,以滿足學生及職員的不同需要。 學生宿舍 紅磡學生宿舍 理大宿舍位於紅磡灣紅荔道1號,鄰近半島豪庭、海濱南岸及海韻軒,佔地5,800多平方米,為一楝式22層高大樓,在2003年落成,由興業建築師有限公司設計,提供3,000多個宿位。 宿舍分為東西兩翼,東翼為胡應湘爵士樓,西翼為賽馬會樓。除頂層作為員工宿舍,地下至二樓作公共設施外,其餘各層每兩層為一個舍堂(層區)。由19-20樓,只供研究式碩士生、博士生入住的博彥堂(Boyan Hall)起,往下分別為開元堂(Kaiyuan Hall)、物華堂(Wuhua Hall)、成德堂(Chengde Hall)、務賢堂(Wuxian Hall)、勵志堂(Lizhi Hall)、學敏堂(Xuemin Hall)、利生堂(Lisheng Hall)、民殷堂(Minyin Hall),每個舍堂名稱的第一個字,均對應著理大的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在啟用初時,成德堂為男生舍堂,學敏堂為女生舍堂,其餘為男女生舍堂,每個樓層均為同一性別宿生居住。其後成德堂改為男女生舍堂,故此女生樓層較男生舍堂多一層。每層樓有88間房,起初設計為2人一間房,兩房共用一廁,但隨著理大增收中國內地學生,使宿位供應緊張,故部份2人房被改建成3人房,特別是男生樓層較多房間被改建成3人房,令每個舍堂能增收約30人。但由於男生宿位元供不應求情況依舊嚴重,故由2009/10年度起,男女生舍堂的女生樓層會有8間房撥給男生住宿,這項措施會于第二座學生宿舍落成後取消。對於哲學碩士(MPhil)和哲學博士(PhD)學生,則已實行一年住宿制度,期滿後需自行解決住宿問題。 宿舍內有游泳池、健身室、電腦室、自修室、閱讀室、桌球室、洗衣房、膳堂等設施,亦有各式各樣的康樂設施供宿生借用。而宿生房間內有電話、雪櫃、書桌、床、衣櫃、空調等設施,亦提供寬頻上網服務,部份公共地方設有無線上網服務。每層樓都設有一個小廚房及電視機,每個舍堂都有一個公用空間供舉行活動之用。宿舍內實行智慧保安,除洗手間、更衣室和宿生房間外,幾乎所有公共地方都有閉路電視,而每個出入口都設有閘機,並有保安員駐守,訪客需要妥善登記方可進入宿舍。 第三期學生宿舍 位於老龍坑佛光街15號(前身為山谷道邨居屋第三期地盤,因停建居屋而終止發展,其時房委會剛委任此項目建築師),於2012年底落成,整個宿舍包括3層共用設施裙樓及23層學生宿舍,合共提供1,650個宿位,由巴馬丹拿設計。當中最有特色的是加入了平台綠化空間及空中花園設計。唯宿舍與理大主校園大約有20至30分鐘步程,須途經何文田站行人通道及紅磡行人天橋前往。 何文田及九龍塘宿舍 理大擬興建兩處新學生宿舍,分別為位於何文田及九龍塘,前者為何文田校園擴建計劃一部份,將為理大提供能容納約1,300個宿位,後者則在九龍塘達康路鄰近土地,落成後可供應逾1,600個宿位及其他配套設施。 校外宿舍 由大學管理的校外宿舍位於市區中心地帶,為修讀自資授課式深造或中山大學本科課程的非本地生提供250個宿位左右。 深水埗汝洲街201-207號少清大廈 旺角山東街76號鴻館(Hung Kwan House) 尖沙咀山林道1號俊福樓 學生組織、活動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是由理大學生自主營運的學生組織,成立於1972年8月,宗旨是致力促進全體全日制學生(研究生和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除外)的利益及福利,會址為邵逸夫樓(VA大樓)。 學生會事務主要分為內務、校務和外務三大範疇。其中內務以會員福利及活動為主;校務為在校政議題上向校方反映會員意見,保障會員權益;外務則以社會事務為主,由學生會代表會員於社會議題上發聲。 2015年4月22日,理工大學學生會全民投票以1190票贊成、403票反對、126票棄權、14票廢票通過退出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成為香港大學學生會後第二個退出學聯的大專院校學生會。退聯後,學生會轉以獨立身分繼續關注及參與社會運動。 2022年4月15日,學生會臨時行政委員會表示,接獲校方通知要停用「香港理工大學」名稱,理由是學生會未有簽署協議,承認由校董會授權使用理大名義,校方並要求學生會所有組織需於該年7月15日或之前遷出校園範圍等。委員會表示,對校方的決議深感遺憾,指學生會多年來為理大學生謀福祉,成為學生與校方溝通橋樑,校方此舉形同不再承認學生會,有損理大學生權益。 理大運動代表隊 田徑隊 羽毛球隊 籃球隊 劍擊隊 手球隊 空手道隊 欖球隊 足球隊 壁球隊 游泳隊 乒乓球隊 跆拳道隊 網球隊 排球隊 活木球隊 文化藝術 文化推廣委員會 宗旨為推廣文化藝術,並積極與香港及海外知名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合作,其通過籌辦多項文化藝術活動與節目,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的欣賞,傳統歷史文化古蹟之考察,以及電影及媒體藝術之賞析等,期盼藉此增進師生及校友的藝術涵養,並厚植理大校園文化及藝術生活,使校園洋溢藝術氣息。委員會亦曾先後制定及推出如駐校藝術家計劃、藝術節及文化交流計劃等。 駐校藝術家計劃:歷年的駐校藝術家包括汪明荃、鄭國江、鍾景輝等等。 刊物 《Excel x Impact》: 每季出版一次,包羅理大在各方面的成就、師生校友的故事,以及大學的最新發展,並彰顯理大努力追求世界級卓越、矢志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精神。 《理大學生報》 國際合作 1995年,理大作為創始成員,與在技術轉讓方面具有良好成績的著名大學組成「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ISTA),通過薈聚各網員院校的科技資源和卓越人才,致力推動應用科研、技術轉移及科技成果在本地及世界市場商品化、產業化。ISTA成員之間亦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以加強對特定技術領域的研究能力。 2008年6月20日,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四川大学,在香港赛马会捐款2亿人民币的支持下,共同成立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学院于2013年5月8日正式运行,设有多个相关专业,该学院亦是理大在四川成都的联络处。 2012年11月,理大與美國波音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建設香港首間航空服務研究中心。該中心目標是開發適用於航空維修行業新的或改進的航空服務技術,並旨在彌補學術研究成果和航空服務維修業產業開發之間的差距,成為亞洲最前沿的航空保養維修業研發中心。 2015年10月,理大與多間國際知名大學攜手成立「大學社會責任網絡」(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USRN)。該平台會舉辦兩年一度的大學社會責任高峰會,並旨在連繫及促進世界各地大學之間的協作,會員藉著分享意見和資源,推動合作以舉辦更多不同範疇與規模的大學社會責任活動,讓高等教育學府透過教與學、研究及服務社會發揮實質影響,推動社會發展。 2017年5月,理大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籌建「絲綢之路國際工程學院」,該平台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才需求,推展雙學位國際教育項目,涵蓋碩士和博士課程,以吸納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學生;另學院會發展高水準的科研合作項目;同時借助合作課程的雙導師制,由兩校教研專家共同指導研究生進行科研。此外,理大與西安交大共同合作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University Alliance of the Silk Road,UASR)亦早於2015年成立,該平台已獲來自絲路沿線38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50間大學加盟,以期加強成員之間的文化、學術與科研的交流合作。 目前,香港理工大學已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80間大學或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並從學生交流安排到聯合研究合作的範疇簽訂了約445項協議。 理大作為成員的國際網絡 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ISTA)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UASR) 大學社會責任網絡(USRN) 中俄工科大學聯盟(ASRTU) 太平洋學術網絡(EPU) 歐洲高等教育協會(EAIE) 國際教育:歐洲工程師及企業家交換項目(GE4) 國際教育協會:全球工程教育交換項目(IIE: Global E3) 全美外國學生顧問協會(NAFSA) 東南亞高等教育協會(ASAIHL) 中巴經濟走廊(CPEC)大學聯盟 塔樂禮網絡(The Talloires Network)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UCMSR) 校友 著名校友(部份節錄)
聖火門 聖火門 烈火祖師:武功-聖火門聖火神功 (焚天境界)、烈火掌、火箭拳、聖火焚軀 密宗黑教 密宗老魔:武功-黑死湼盤密法 密宗活佛:武功-密宗神功 (第六層:佛我同在。後習得普陀法王之般若心經、得南宮一指之助、融合成「佛魔同在」)(參考舊著496期) 龍尊者:密宗活佛之子。 東海三仙 伊賀飛仙 伊賀飛:武功-伊賀超神氣道、無形刀 甲賀刀仙 甲賀一刀:武功-冰心訣、冰心刀 星宿老仙:武功-腐肌蝕骨奇毒、化功+吸功大法 宇內三癡 劍癡 連戰劍魔的同胞兄弟:武功-無相神功、蓬萊劍法、醉劍 刀癡:武功-血罡刀氣、絕情三刀 棍癡:武功-滅絕功、無雙棍法 狂僧 武功-金鐘罩 (第十關半) 最後是被大羅仙擊中額上的肉瘤的罩門而亡。 天武家族羅剎教 五大世家 五大世家首先是出現於明朝中葉的五位絕世武林高手,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建立五大世家的世系。當時的陳家傳人陳近南被奉為盟主。他本人極痛恨滿洲人的統治,他帶同其它世家先遠赴台灣投靠延平王府。繼續抵抗滿清。後來陳近南等人又潛返中原,創立天地會,積極進行反清覆明的行動。最後因台灣接受清廷招降,被鄭家告密,五大世家被迫逃往扶桑,從此定居日本。 韓國蔘幫 韓國新白蓮教 二聖使 神聖使明法 魔聖使魅魔 日聖使日叟,徒弟赤猿、紅狐 月聖使月姥,徒弟雪狼 三將軍 鐵甲將軍 神眼將軍 毒蠍將軍 暴力王 五絕 絕塵 絕緣 絕恩 絕情 絕義 六散人 神散人(神弓)後進 僧散人(神尼)五藏 鬼散人(血手)魏無邪 魘散人誰是我 亂散人(青鋒)封侯 乾坤散人(魔棍)鐵追風 法王 金輪法王 銀錂法王 青銅法王陶青銅 左法王魔尼陀 右法王鬼叟 孖寶太監 陽公公 陰公公 泰國通天教 泰國元始門 泰國廣法堂 尼泊爾主宰會 尼泊爾拜日教及六月初四組織 蜀山魔神族 (摘自龍虎門901-1000期,1027期) 梵諦岡西方正教 意大利黑手黨 北太極國 (由1063期起) (摘自龍虎門1001-1100期) 北太極國叛軍 (靖國軍) 南帝國 由1108期起。 (摘自龍虎門1101-1200期) 美國焚天教 其它 青狼族 南帝國振華武館 (舊著) 洪建邦:振華武館館主,東方真龍親生爺爺。【武功-黃道神宗、振武指】 雷過:振華武館南拳教練,被黑手黨黨員殺死。【武功-無敵神拳】 步風:振華武館北腿教練,被黑手黨黨員殺死。【武功-李三腳】 篇章 小流氓篇:1-85期 羅刹教篇I:86-343期 白蓮教篇:344-478期 羅刹教篇II:479-566期 通天教篇I:567-832期 通天教篇II:833-920期 主宰會篇:921-1026期 大魔神篇:1027-1061期 南北太極國篇:1062-1169期 斬虎屠龍篇:1109-1121期 與天比高篇:1122-1137期 老祖宗回歸篇:1138-1140期 新白蓮教篇:1141-1157期 北太極國皇城篇:1158-1166期 新羅刹白蓮篇:1170-1280期 戰神蚩尤回歸及白蓮內亂篇:1167-1181期 老祖宗末日篇:1182-1190期 新羅剎教篇:1191-1227期 攻打白蓮教篇:1228-1280期 小知識 四小將的本名分別是:(出自龍虎門281期讀者信箱) 光頭星:陳星 黑仔傑:祁文傑 獨眼龍:杜大龍 四眼明:張立明 王小虎之母“媚娘”的娘家姓「胡」。(出自龍虎門291期) 相關作品/外傳 《龍虎門新傳》(1979年,黃玉郎/張萬有合編,共46期,重新撰寫《小流氓》) 《龍虎門》(1979年電影) 《黑龍》(1996年,曹志豪主編,共11期) 《黑龍傳奇》(1996年,胡紹權主編,共1期) 《龍虎風暴》(1997年,龐重輝主編,共11期) 《新著龍虎門》(2000年至今) 《龍虎門》(2006年電影) 《新著龍虎門外傳 東方真龍》(2014年5月-2015年9月,黃玉郎主編,共66期,舊著龍虎門之續集) 《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2020年10月-12月,牛佬主編,共8期,重新撰寫《小流氓》慈雲山七鷹篇)
拜火教鐵使 拜火教石使 聖火門 聖火門 烈火祖師:武功-聖火門聖火神功 (焚天境界)、烈火掌、火箭拳、聖火焚軀 密宗黑教 密宗老魔:武功-黑死湼盤密法 密宗活佛:武功-密宗神功 (第六層:佛我同在。後習得普陀法王之般若心經、得南宮一指之助、融合成「佛魔同在」)(參考舊著496期) 龍尊者:密宗活佛之子。 東海三仙 伊賀飛仙 伊賀飛:武功-伊賀超神氣道、無形刀 甲賀刀仙 甲賀一刀:武功-冰心訣、冰心刀 星宿老仙:武功-腐肌蝕骨奇毒、化功+吸功大法 宇內三癡 劍癡 連戰劍魔的同胞兄弟:武功-無相神功、蓬萊劍法、醉劍 刀癡:武功-血罡刀氣、絕情三刀 棍癡:武功-滅絕功、無雙棍法 狂僧 武功-金鐘罩 (第十關半) 最後是被大羅仙擊中額上的肉瘤的罩門而亡。 天武家族羅剎教 五大世家 五大世家首先是出現於明朝中葉的五位絕世武林高手,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建立五大世家的世系。當時的陳家傳人陳近南被奉為盟主。他本人極痛恨滿洲人的統治,他帶同其它世家先遠赴台灣投靠延平王府。繼續抵抗滿清。後來陳近南等人又潛返中原,創立天地會,積極進行反清覆明的行動。最後因台灣接受清廷招降,被鄭家告密,五大世家被迫逃往扶桑,從此定居日本。 韓國蔘幫 韓國新白蓮教 二聖使 神聖使明法 魔聖使魅魔 日聖使日叟,徒弟赤猿、紅狐 月聖使月姥,徒弟雪狼 三將軍 鐵甲將軍 神眼將軍 毒蠍將軍 暴力王 五絕 絕塵 絕緣 絕恩 絕情 絕義 六散人 神散人(神弓)後進 僧散人(神尼)五藏 鬼散人(血手)魏無邪 魘散人誰是我 亂散人(青鋒)封侯 乾坤散人(魔棍)鐵追風 法王 金輪法王 銀錂法王 青銅法王陶青銅 左法王魔尼陀 右法王鬼叟 孖寶太監 陽公公 陰公公 泰國通天教 泰國元始門 泰國廣法堂 尼泊爾主宰會 尼泊爾拜日教及六月初四組織 蜀山魔神族 (摘自龍虎門901-1000期,1027期) 梵諦岡西方正教 意大利黑手黨 北太極國 (由1063期起) (摘自龍虎門1001-1100期) 北太極國叛軍 (靖國軍) 南帝國 由1108期起。 (摘自龍虎門1101-1200期) 美國焚天教 其它 青狼族 南帝國振華武館 (舊著) 洪建邦:振華武館館主,東方真龍親生爺爺。【武功-黃道神宗、振武指】 雷過:振華武館南拳教練,被黑手黨黨員殺死。【武功-無敵神拳】 步風:振華武館北腿教練,被黑手黨黨員殺死。【武功-李三腳】 篇章 小流氓篇:1-85期 羅刹教篇I:86-343期 白蓮教篇:344-478期 羅刹教篇II:479-566期 通天教篇I:567-832期 通天教篇II:833-920期 主宰會篇:921-1026期 大魔神篇:1027-1061期 南北太極國篇:1062-1169期 斬虎屠龍篇:1109-1121期 與天比高篇:1122-1137期 老祖宗回歸篇:1138-1140期 新白蓮教篇:1141-1157期 北太極國皇城篇:1158-1166期 新羅刹白蓮篇:1170-1280期 戰神蚩尤回歸及白蓮內亂篇:1167-1181期 老祖宗末日篇:1182-1190期 新羅剎教篇:1191-1227期 攻打白蓮教篇:1228-1280期 小知識 四小將的本名分別是:(出自龍虎門281期讀者信箱) 光頭星:陳星 黑仔傑:祁文傑 獨眼龍:杜大龍 四眼明:張立明 王小虎之母“媚娘”的娘家姓「胡」。(出自龍虎門291期) 相關作品/外傳 《龍虎門新傳》(1979年,黃玉郎/張萬有合編,共46期,重新撰寫《小流氓》)
- 2600 MHz Newcastle (130 nm SOI) 處理器步進:CG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AMD64,Cool'n'Quiet,NX Bit (only CG) 插座 Socket 754,800 MHz HyperTransport (HT800) 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50 V 功耗 (TDP):最大 89 W 首次發表:2004年 時脈:1800 - 2400 MHz Winchester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D0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AMD64,Cool'n'Quiet,NX Bit 插座: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40 V 功耗 (TDP):最大 67 W 首次發表:2004年 時脈:1800 - 2200 MHz Venice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E3, E6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SSE3,AMD64,Cool'n'Quiet,NX Bit 插座: Socket 754, 800 MHz HyperTransport (HT800) 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35 / 1.40 V 功耗 (TDP):最大 67 W 首次發表:2005年4月4日 時脈:1800 - 2400 MHz San Diego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E4, E6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1024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SSE3,AMD64,Cool'n'Quiet,NX Bit 插座: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35 / 1.40 V 功耗 (TDP):最大 67 W 首次發表:2005年4月15日 時脈:2200 - 2800 MHz Orleans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F2, F3 一級緩存:64 +
4 Extreme Edition競爭。 2004年6月,AMD推出S939插座,給新型號的A64使用,並把S754降格給較慢的A64及Sempron,以取代Socket A,而S940則供伺服器用的Opteron使用。S939支援雙通道記憶體。 2006年5月,AMD發行Socket AM2版本的處理器,這款插座支持DDR2記憶體。 2008年,AMD發行Socket AM2+版本的處理器,這款插座支援Phenom處理器和HyperTransport 3.0協定。 核心 ClawHammer (130 nm SOI) 處理器步進:C0, CG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1024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AMD64,Cool'n'Quiet,NX Bit (only CG) 插座 Socket 754,800 MHz HyperTransport (HT800) 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50 V 功耗 (TDP):最大 89 W 首次發表:2003年9月23日 時脈:2000 - 2600 MHz Newcastle (130 nm SOI) 處理器步進:CG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AMD64,Cool'n'Quiet,NX Bit (only CG) 插座 Socket 754,800 MHz HyperTransport (HT800) 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50 V 功耗 (TDP):最大 89 W 首次發表:2004年 時脈:1800 - 2400 MHz Winchester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D0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AMD64,Cool'n'Quiet,NX Bit 插座:Socket 939,1000 MHz HyperTransport (HT1000) 核心電壓 VCore: 1.40 V 功耗 (TDP):最大 67 W 首次發表:2004年 時脈:1800 - 2200 MHz Venice (90 nm SOI) 處理器步進:E3, E6 一級緩存:64 + 64 KB 二級緩存:512 KB,全速 指令集:MMX,Extended 3DNow!,SSE,SSE2,SSE3,AMD64,Cool'n'Quiet,NX Bit 插座: Socket 754, 800 MHz HyperTransport (HT800) Socket 939,1000 MHz
L2快取:128/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只限步進E6), Cool'n'Quiet,NX bit 整合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939,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35/1.4 V 推出日期:2005年10月 時脈:1800 - 2000 MHz 128 KB L2快取(3000+ 和 3400+) 256 KB L2快取(3200+ 和 3500+) 步進:E3 (Part No.: *BP), E6 (Part No.: *BW) Socket AM2型號 Manila核心 (90 nm SOI) L1快取:64 + 64 KB(數據 + 指令) L2快取:128/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NX bit Sempron 3200+ 或更高型號支援Cool'n'Quiet 整合128-bit(雙通道)DDR2 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AM2, 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25 - 1.4 V (Energy Efficient SFF 版本為 1.20 - 1.25V) 推出日期:2006年5月23日 時脈:1600 - 2200 MHz 128 KB L2快取:1600 - 2000 MHz (2800+ 至 3500+) 256 KB L2快取:1600 - 2200 MHz (3000+ 至 3800+) 步進:F2 (Part No.: *CN, *CW) Sparta核心 (65 nm SOI) L1快取:64 + 64 KB(數據 + 指令) L2快取: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NX bit,Cool'n'Quiet 整合128-bit(雙通道)DDR2 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AM2,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20/1.40 V 推出日期:2007年8月20日 時脈:1900 - 2300 MHz 256 KB L2快取:1900 - 2000 MHz (LE-1100 至 LE-1150) 512 KB L2快取:2200 - 2300 MHz (LE-1250 至 LE-1300) 步進:G1、G2 (Part No.: *DE, *DP) Sherman核心 (65 nm SOI) L1快取:64KB x 2 + 64KB x 2(數據 + 指令) L2快取:256KB x 2,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NX bit,Cool'n'Quiet 整合128-bit(雙通道)DDR2 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AM2,800 MHz
開始支援AMD64 加強防毒功能(NX bit) 整合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754,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40 V 推出日期:2005年2月 時脈:1400 - 2000 MHz 128 KB L2快取:1600 - 2000 MHz (2600+ 至 3300+) 256 KB L2快取:1400 - 2000 MHz (2500+ 至 3400+) 步進:D0 (Part No.: *BA), E3 (Part No.: *BO), E6 (Part No.: *BX) Socket 939型號 Palermo核心 (90 nm SOI) L1快取:64 + 64 KB(數據 + 指令) L2快取:128/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只限步進E6), Cool'n'Quiet,NX bit 整合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939,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35/1.4 V 推出日期:2005年10月 時脈:1800 - 2000 MHz 128 KB L2快取(3000+ 和 3400+) 256 KB L2快取(3200+ 和 3500+) 步進:E3 (Part No.: *BP), E6 (Part No.: *BW) Socket AM2型號 Manila核心 (90 nm SOI) L1快取:64 + 64 KB(數據 + 指令) L2快取:128/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NX bit Sempron 3200+ 或更高型號支援Cool'n'Quiet 整合128-bit(雙通道)DDR2 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AM2, 800 MHz HyperTransport VCore: 1.25 - 1.4 V (Energy Efficient SFF 版本為 1.20 - 1.25V) 推出日期:2006年5月23日 時脈:1600 - 2200 MHz 128 KB L2快取:1600 - 2000 MHz (2800+ 至 3500+) 256 KB L2快取:1600 - 2200 MHz (3000+ 至 3800+) 步進:F2 (Part No.: *CN, *CW) Sparta核心 (65 nm SOI) L1快取:64 + 64 KB(數據 + 指令) L2快取:256 KB,全速 MMX,3DNow!,SSE,SSE2,SSE3,AMD64,NX bit,Cool'n'Quiet 整合128-bit(雙通道)DDR2 記憶體控制器 Socket AM2,800
語義網絡的基礎 當適合將「知識」理解為一組彼此相關的概念時,就可以使用語義網絡。 大多數的語義網絡都基於認知。由弧和節點組成,可以組成一個分類層次結構。語義網絡啟發了擴散激活、繼承與節點作為原型對象的想法。 例子 Lisp中的語義網絡 使用關聯列表。表明金絲雀(canary)與企鵝(penguin)同為鳥類(bird)。 (setq *database* '((canary (is-a bird) (color yellow) (size small)) (penguin (is-a bird) (movement swim)) (bird (is-a vertebrate) (has-part wings) (reproduction
参考來源 外部链接 何为语义网络? 一段简短的历史 WordNet® - 词汇引用系统(lexical reference system) ConceptNet 知识浏览器和常识推理的API(Knowledge Browser and Commonsense Inference
保护 联合国《湿地公约》将天鹅主要栖息地列为跨境保护区,这一举措在国际上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为了推动天鹅的保护,若干缔约国已经联合发表了专门针对天鹅保护的协议。 分类与演化 分类 本属由约翰·马托伊斯·贝希斯坦描述于1803年,学名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意为天鹅);而古希腊语的则可能源自原始印欧语的*ḱewk-一词(意为白色),或源自古挪威语的Hǿnir( 与天鹅和鹳有关的神),也可能是天鹅叫声的拟声词。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1980年代鸟类DNA分类系统和2014年鸟类全基因组测序分类系统中,天鹅属没有变化,都归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雁亚科(Anserinae)下。本属共6种某些分类方式也将黑颈天鹅单独纳入黑颈天鹅属,其余5种天鹅纳入天鹅属。 系统发育与演化 有证据表明,天鹅属是中新世时期在欧洲或西亚演化而来的,然后在上新世时期扩散到整个北半球。南方物种分支出来的时间不得而知;在北方天鹅中,疣鼻天鹅与南半球的天鹅最为接近;疣鼻天鹅较习惯弯曲脖子,翅膀较蓬松,喙为橘红色,末端有瘤状突起,尖端则为黑色,这些特征表明它现存最近的亲属是黑天鹅。考虑到疣鼻天鹅亚属(Olor)的生物地理学和外貌特征,以及天鹅属目前分布地在末次冰期时大都过于寒冷,不适合天鹅栖息,可以推测天鹅属的物种可能是在较晚的地质时期才分化出来的。此外,天鹅属的各个物种之间相似度很高,也支持了这一推测。 然而,后续基于线粒体DNA的研究倾向于将疣鼻天鹅与黑天鹅(而不是其他北方天鹅)放到同一个演化支: 物种 天鹅属 Cygnus 南美洲的扁嘴鹅(Coscoroba coscoroba)并不是真正的天鹅。它的系统发育位置尚未完全确定;
行为习性 天鹅属的鸟由于体形较大、重量较重,起飞时在水面上踏水的时间较长,飞行时振翅有力。本属的鸟以水生植物为食,食物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根、块茎、茎和叶子组成;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觅食时头扎入水下,身体的前部没入水下,后部露出水面,可以吃到较深处的水草。本属的鸟喜在水边营巢,将巢建在水边有较好掩蔽体的地方。 本属的鸟寿命20年左右,长者可达35年以上,一般在约1岁时即可离开父母独立生存,但一般在约3—4岁时才会性成熟,这在鸟类中是比较长的。本属的鸟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例如,黑嘴天鹅可以活到二十多岁,在20个月大时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配对,但直到4—7岁才开始繁殖。天鹅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天鹅一年繁殖一次,一般产卵2—10枚,孵化期普遍在35—48天,卵的体积较大,如大天鹅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鸟为早成雏。在天鹅中,“离婚”虽然罕见,但确实存在;对疣鼻天鹅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功繁殖的配对离婚率为3%,未能成功繁殖的配对离婚率为9%。天鹅终生保持配偶关系,即使群居和候鸟物种(如小天鹅)也是如此,它们在越冬地聚集成大群,但仍然保持配偶关系。 天鹅的巢通常筑在靠近水边的地面上,直径约一米。与许多其他鸭科动物不同,雄性天鹅会帮助筑巢,部分天鹅物种的雄性还会与雌性轮流孵化蛋。除了树鸭属外,天鹅是唯一会这样做的雁形目鸟类。天鹅会积极保护他们的巢,它们会猛烈攻击任何它们认为对幼雏构成威胁的动物,包括人类。已有人可能在这样的攻击中溺水身亡。天鹅为了食物和领地进行种内攻击的行为比种间行为更为普遍。对其他物种的攻击在小天鹅的欧亚亚种中表现得更多。 本属的鸟常以家庭为单位结伴活动,以小家庭结伴共同抚养后代。天鹅在迁徙时往往会集结成群,但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北半球的几种天鹅迁徙距离长达2000—6000公里,迁飞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 天敌与生存威胁 成年天鹅几乎没有天敌,在遇到威胁时也可以退回到水中以躲避陆地哺乳动物的捕食者。但土狼、灰狼、狐狸等犬科动物,猞猁等猫科动物,熊、金雕等其他捕食者可能对虚弱或幼年的个体构成威胁。鸦科鸟类、浣熊等动物也可能会偷食天鹅的卵。一般来说,天鹅一旦顺利度过孵化后的前几周,年死亡率就会变得很小;成年与亚成年天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飞行事故。 南半球的黑天鹅与黑颈天鹅由于历史上长期在与其他大陆相对隔绝的地域生存繁衍,受到的流行病相关的选择压较小,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有关免疫的基因,对禽流感等鸟类流行病的抗性远较北半球的天鹅差。如果它们原生栖息地集中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这两种天鹅的生存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威胁。 保护 联合国《湿地公约》将天鹅主要栖息地列为跨境保护区,这一举措在国际上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为了推动天鹅的保护,若干缔约国已经联合发表了专门针对天鹅保护的协议。 分类与演化 分类 本属由约翰·马托伊斯·贝希斯坦描述于1803年,学名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的(意为天鹅);而古希腊语的则可能源自原始印欧语的*ḱewk-一词(意为白色),或源自古挪威语的Hǿnir( 与天鹅和鹳有关的神),也可能是天鹅叫声的拟声词。 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1980年代鸟类DNA分类系统和2014年鸟类全基因组测序分类系统中,天鹅属没有变化,都归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雁亚科(Anserinae)下。本属共6种某些分类方式也将黑颈天鹅单独纳入黑颈天鹅属,其余5种天鹅纳入天鹅属。 系统发育与演化 有证据表明,天鹅属是中新世时期在欧洲或西亚演化而来的,然后在上新世时期扩散到整个北半球。南方物种分支出来的时间不得而知;在北方天鹅中,疣鼻天鹅与南半球的天鹅最为接近;疣鼻天鹅较习惯弯曲脖子,翅膀较蓬松,喙为橘红色,末端有瘤状突起,尖端则为黑色,这些特征表明它现存最近的亲属是黑天鹅。考虑到疣鼻天鹅亚属(Olor)的生物地理学和外貌特征,以及天鹅属目前分布地在末次冰期时大都过于寒冷,不适合天鹅栖息,可以推测天鹅属的物种可能是在较晚的地质时期才分化出来的。此外,天鹅属的各个物种之间相似度很高,也支持了这一推测。 然而,后续基于线粒体DNA的研究倾向于将疣鼻天鹅与黑天鹅(而不是其他北方天鹅)放到同一个演化支: 物种
參考 雉亞科
參考 雉亞科
in the Public Service)及「懲治貪污局」(Anti-Corruption Bureau)徹查弊案,然而未見成效,戰爭已經爆發。 香港政府在1937年12月籌組一個專責應對敵軍空襲香港的新部門,防空署(Air Raid Precaution Department)於1939年正式成立,該部門負責統籌防空洞的建造工程、設置防空相關的民防設施、培訓防空救護和滅火人員、教育公眾應對空襲,及制定公眾防空演練計劃等工作,以期降低香港遇到敵軍空襲時的人命傷亡;防空署在1939年便為超過6千人提供防災訓練,並印發小冊子教育市民應對空襲的措施;到1940年該署委派督導員,可在防空演習、實施燈火管制期間及在戰時,進入民居進行指導工作。踏入1941年,香港面對日軍入侵的壓力與日俱增,為因應戰爭一旦爆發後的人力需求,政府呼籲香港市民參加義務性質的防空救護隊及後備滅火隊等民防組織。 駐港英軍於1937年起招募香港華人居民加入皇家炮兵,在1941年已有約150名本地居民在英軍炮兵單位中服役。二次大戰在1939年9月爆發後香港實施徵兵制,規定在港居住的英國人參軍,他們大部分被編入屬於後備軍的香港義勇防衛軍或皇家海軍志願預備隊(Royal Naval Volunteer Reserves),而後備軍亦招募華人居民參加。除了早已成立的香港義勇防衛軍,香港政府也籌組新的軍事單位,以補充駐港英軍人數的不足,香港華人軍團及曉士兵團因此成立。香港華人軍團成立於1941年11月,成員由香港本地華人組成,由駐港英軍派出資深軍官協助訓練;與香港義勇防衛軍主要由兼職人員組成不同,香港華人軍團的成員是全職軍人,因此無須事先召集便可執勤;當初希望先組建一個達800人的步兵營,但戰爭爆發時,只來得及編成一個51人的步兵連。曉士兵團(Hughesiliers)是一支由居港外籍人士組成的民兵,成員來自超過兵役年齡的英國人,及其他居港的同盟國或中立國僑民,他們將會在被召集時協助駐港英軍保護重要據點;雖然曉士兵團的成員大多有55歲以上,但很多都是退伍軍人,當中不少成員更具有一次大戰的作戰經驗,而領軍的是曾任怡和洋行大班的行政及立法兩局議員百德新。 日軍戰略部署(1936至1941年) 在1920年代,日本雖然沒有正式計劃攻打香港,但在香港的情報活動卻一直活躍。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從1926年起編修《香港兵要地誌》,開始有系統地查探香港的佈防和地理。1934年,大佐編纂《為攻略英領香港之兵要地誌並作戰資料》,詳細探討香港的地形、防衛兵力、機場和炮台等軍事設施。日本除了派出間諜刺探及由臥底取得情報,也透過香港黑社會、意大利駐港領事館及其他渠道收集各種情報。參謀本部在1938年8月更新的《香港兵要地誌》,便是根據諜報及丸山大佐的成果。不過,日軍所收集的香港防務情報,雖然能夠準確指出城門棱堡的弱點,卻未能正確描繪醉酒灣防線的機槍堡位置,對香港其他海防設施的描述也多有錯漏,亦未能查探英軍的詳細部署策略。曾任意大利皇家海軍中校的意大利駐港總領事米利托(Gennaro Pagano di Melito)透過在港府的線人收集香港防務情報,及後將資料轉交其盟國日本,使日軍可修正部分有錯漏的資料,並以此在1939年8月編訂《香港防御施設圖》。 1936年,日本陸軍修訂《》,開始構思對英國作戰,也隨之開始探討進攻香港的計劃。雖然日軍自1937年全面侵華後,便積極收集關於香港的軍事情報,且頗有進展;但日本軍方要到1940年初,才將攻打香港列入為一旦英法參戰的其中一個回應行動。按照當時日軍的《香港作戰要領》,進攻香港的策略是先奪取制空權,然後派出陸軍依次攻佔九龍半島及香港島,而海軍則可按情況派出陸戰隊在香港島的南岸登陸,或者只對香港執行海上封鎖。 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向英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關閉滇緬公路,日本陸軍不但派出大軍在深圳演習,更一度部署進攻香港。當時日本參謀本部曾派員到香港調查環境,陸軍初步構思派遣一個半師團的兵力攻打醉酒灣防線並佔領九龍,繼而侵佔香港島。不過,日本海軍卻認為進攻香港將令美國有機會藉詞介入,但當時海軍尚未準備好同時向英美開戰,日本首相近衛文麿亦聽從海軍的建議,沒有發動戰爭,故此進攻香港的構思也暫且擱置。1941年初,日本陸軍第38師團曾派遣參謀到香港邊境實地視察,然而不久之後,第38師團便因為長沙會戰而須往北調動,攻港計劃因而再次停滯。1941年3月5日,日本外交官松岡洋右訪德,德國元首希特拉透過松岡催促日本儘快向英美宣戰,並提出日本可進攻香港和新加坡等英國遠東殖民地。 1941年8月,美國向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東亞局勢出現關鍵性轉變。當時英國正增兵香港及東南亞殖民地,並聯合美國、荷蘭及中國組成ABCD包圍網,藉此嚇阻日本的開戰意圖;但美國向日本石油禁運一事,卻逼使和戰不定的日本政府內閣必須作出抉擇。自1941年8月到10月初,由首相近衛文麿領導的日本政府內閣便與軍方在開戰的問題上爭論不休,近衛文麿擔心對英美開戰,將使日本難以兼顧多條戰線,主張繼續跟美國和談解除石油禁運,惟軍方認為美日兩國必有一戰,主張加快開戰準備;而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必然成為ABCD包圍網的其中一個重要據點,勢必對日本來往東南亞的交通線構成干擾,所以日本軍方決意在開戰之初便要攻佔香港。日本陸軍在9月向昭和天皇提交「南方作戰」方案,計劃同時進攻香港、菲律賓、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英屬婆羅洲、關島及俾斯麥群島,並突襲美國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然而,日本政府要到近衞文麿於10月辭任首相,由主戰的東條英機接任後,才決意向美國及英國開戰,並開始審議「南方作戰」的戰術細節。 諷刺的是,由於日本政府在這段時期對開戰的立場搖擺不定,決策常自相矛盾,反而使英國及美國的情報機關大為困惑,無法準確判斷日本發動戰爭的時間。結果在1941年8月到11月,英美兩國雖然明知日本將會開戰,但在有限的資訊及自相矛盾的情報下,判斷日本是不會在1942年春季之前開戰。與此同時,雖然英國調整策略加強防守遠東地區,並通過協商由澳洲及加拿大分別派出援軍到星馬及香港,但由於情報機關判斷日本不會在短期內開戰,使得增兵遠東的速度及規模都受到影響,而在遠東包括在香港駐防的英軍,在1941年年底還認為最少仍有半年時間可增強防務,所以很多防禦工事的建設及軍事部署都沒有加快進行。日本對開戰準備充足及英美對開戰時間的誤判,不但讓處心積慮開戰的日本達成奇襲,也令日軍入侵香港和東南亞的攻勢勢如破竹,短短數個月間便席捲東亞。 戰前雙方的軍事部署 駐港英軍 莫德庇少將於1941年8月就任駐港英軍司令。當時駐港英軍陸軍有四個由正規軍組成的步兵營,包括由英國本土派來的第2營(簡稱「蘇格蘭營」)和第1營(簡稱「米杜息士營」);由英屬印度派來的第5營(簡稱「拉吉普營」)和第2營(簡稱「旁遮普營」)。除了這四個派駐來港的步兵營,莫德庇尚有在香港招募及組成的作戰單位可供動用,包括一營香港義勇防衛軍(簡稱「香港防衛軍」)、一連香港華人軍團,以及一隊曉士兵團民兵。此外,還有四團皇家炮兵、三連皇家工兵,及若干後勤部隊。 莫德庇最初的防守方案與1938年參謀長委員會的決議一致,由於英國不打算增兵香港,香港守軍可動用的兵力極為有限,所以防守策略是以保衛香港島為核心。莫德庇起初把三個步兵營留駐香港島,只部署一營旁遮普步兵在新界及九龍拖延日軍。1941年9月29日,加拿大決定派出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簡稱「來福槍營」)及第1營(簡稱「溫尼伯營」)增援駐港英軍。因為在1941年11月16日有兩營合共1,975人的加拿大援軍抵港,守軍的正規步兵增至六個營,莫德庇因此有空間調整部署,除了增派士兵到九龍和新界,也決定重新駐守醉酒灣防線,以期增強拖延日軍推進的效果。莫德庇把六營步兵分成「大陸旅」(Mainland Brigade)及「港島旅」(Island Brigade),「大陸旅」部署在九龍和新界,負責拖延日本陸軍南侵,而「港島旅」部署在香港島防衛港島南岸,阻止日軍從香港島南部的海灘登陸。當戰爭爆發後,醉酒灣防線一旦被日軍攻破,「大陸旅」便撤返香港島,並在港島北岸防守及組成第二道防線。 莫德庇將懷特(S.E.H.E. White)中校率領的蘇格蘭營、基德(G. R. Kidd)中校率領的旁遮普營及羅連遜(Cadogan-Rawlinson)中校率領的拉吉普營編入「大陸旅」,由華里士(Cedric Wallis)准將指揮,這個三步兵營是駐守醉酒灣防線的主力,而防線的兵力部署,由西到東被分為左翼、中央及右翼。蘇格蘭營駐守防線左翼(上葵涌-城門棱堡-荃灣),旁遮普營駐守防線中央(王屋-沙田圍-望夫石-隔田-山下圍-大圍-城門河),拉吉普營駐守防線右翼(西貢竹角-葵坳山-黃麖仔-大老坳-東洋山-芺蓉泌)。 為遲滯日軍的攻勢,旁遮普營和蘇格蘭營分別派出「前鋒隊」到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至邊境地帶,負責前線偵察和破壞任務,一旦收到日軍入侵香港的消息,「前鋒隊」便配合皇家工兵破壞九廣鐵路、大埔公路及青山公路等,通往九龍的橋樑、道路和鐵路,以拖延日軍推進,然後返回所屬的單位。大陸旅的指揮部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和窩打老道的交界處,旅部的外圍由邁亞(H. W. Mayer)少校率領的一連香港華人軍團防守。 至於駐守香港島的「港島旅」,由加拿大援軍司令羅遜(John K. Lawson)准將指揮,下轄史釗活(H. W. Stewart)中校率領的米杜息士營、薜基富(J. L. R. Sutcliff)中校率領的溫尼伯營、荷姆(W. J. Home)中校率領的來福槍營、羅斯(Henry Barron Rose)上校率領的香港防衛軍及百德新率領的曉士兵團。米杜息士營負責港島沿岸防守、溫尼伯營負責港島西南(壽臣山-薄扶林-雞籠灣-黃竹坑),來福槍營負責港島東南(鶴咀半島-大風坳-赤柱-柏架山-鯉魚門-大潭)。羅斯上校率領的香港防衛軍分別為大陸旅和港島旅提供前線支援及二線防衛,百德新領導的曉士兵團則在戰爭爆發後防守北角發電廠。港島旅的指揮部設在聶高信山山腰,鄰近黃泥涌峽道。莫德庇的總司令部位於域多利兵房(今香港公園),紐臨(Lancery Newnham)上校擔任參謀長。 英軍的野戰炮主要配屬於香港星加坡皇家炮兵團第1香港團(1st Hong Kong Regiment,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Royal Artillery),裝備有12門、2門、8門、8門、6門,以及4門2磅反坦克炮 。總括而言在戰爭爆發時,香港守軍的陸軍有六營正規步兵合共5,287人、四團正規炮兵2,811人、一營香港防衛軍1,378人、一連香港華人軍團51人、後勤部隊1,190人,共計10,717人。 香港守軍除了有陸軍之外,尚有海防炮兵、海軍及空軍的部署。海軍方面,香港自1865年起已成為皇家海軍的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司令部。二戰爆發後,中國艦隊的大型軍艦逐步撤走,由於香港的周邊地區都已被日本控制,皇家海軍擔心日本一旦對香港開戰,在香港的艦艇即會落入日本的包圍,所以大型軍艦都在1940年撤往新加坡,而駐港艦隊幾乎全由小型近岸防衛艦艇組成,駐港皇家海軍的艦艇由駐港皇家海軍高級軍官哥連臣(Alfred C. Collinson)准將指揮。開戰前夕,駐港海軍尚有3艘1917年S級驅逐艦,分別是哨兵號(HMS Scout H51)、珊奈特號(HMS Thanet H29)及色雷斯人號(HMS Thracian D86);2艘,分別是及蛾號(HMS Moth T69);另外2艘淺水炮艦分別是及知更鳥號(HMS Robin T65);1艘紅尾鳥號(HMS Redstart M62);3艘,分別是巴禮號(HMS Barlight Z57)、艾德門號(HMS Aldgate Z68)及水門號(HMS Watergate Z56);8艘魚雷艇(編號:7至12及26至27)。 香港守軍僅有的3艘S級驅逐艦都是一次大戰的貨色,在佔絕對優勢的日軍海空兵力下實難以生存,當中的兩艘更於開戰當晚緊急撤退到新加坡以保留英國海軍在遠東的實力,僅留下色雷斯人號在香港水域苦戰。這些驅逐艦雖然是香港守軍「最大型」的軍艦,但日軍認為並不足以構成威脅,日軍較擔心的反而是守軍的魚雷艇,恐防守軍利用這些小型及高速的魚雷艇干擾日軍對香港島的登陸戰。 由於大型軍艦都已經撤走,駐港英軍要阻止日本艦艇進犯香港水域,便很倚重位於維多利亞港兩岸,尤其是設在香港島四周的多座海防炮及炮台,駐港英軍的炮兵司令是麥里奧(Tom MacLeod)准將。守備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的有昂船洲炮台(3門)、港島西有摩星嶺炮台(3門)、銀禧炮台(3門6吋炮)及上卑路乍炮台(1門6吋炮、2門4.7吋炮);在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有白沙灣炮台(2門6吋炮)及歌連臣角炮台(2門6吋炮)。香港島南部也有多座炮台,主要用來防範敵軍在港島南岸登陸,當中有部分炮位可轉向北方支援陸戰;在港島東南部有博加拉炮台(2門9.2吋炮)、鶴咀炮台(2門4吋炮)、赤柱炮台(3門9.2吋炮)、黃麻角炮台(2門6吋炮)及舂坎角炮台(2門6吋炮);在港島西南部有香港仔炮台(2門4吋炮)。其中的8門是英軍在開戰時於香港部署的最大口徑及最強火力的海防炮,當中安裝在赤柱炮台的三門9.2吋炮在香港戰役中,對保衛香港島南部水域及阻慢日軍向香港島南部推進發揮了很大作用。不過,英軍炮台的海防炮,雖然大部分可作360度迴轉,但香港的地形多山,而且海岸線複雜,各炮位的射界因此受到地形所限制,對於特定位置的目標,須由射界可覆蓋該處範圍的炮位接戰,所以可迎擊敵軍的海防炮遠比29門的總數少,這也是香港島四周都需要設置炮台的原因。除此之外,因為海防炮的原始攻擊對象是敵軍的船艦,裝備的炮彈以穿甲彈為主,這種炮彈雖然貫穿力強,但炸藥份量不及爆破用的榴彈,用於陸戰的破壞力相對較弱。假如香港面對裝備大量重炮的敵軍來襲,守軍單靠海防炮是不具備火力優勢。另外,皇家海軍於1939年起在香港多條水道佈設雷區,部分水雷能由遙控引爆,可配合海防炮阻止敵艦駛近香港近岸。 至於香港的防空方面,由於皇家空軍在1930年代末期已決定不增援香港,使香港的空中防衛能力極為薄弱。駐港皇家空軍司令為蘇利民(Hubert Sullivan)上校,並由希爾(Donald Hill)少校擔任香港機隊(Hong Kong Flight)指揮官。駐港英軍只有3架沒有魚雷掛架的,以及2架,使香港守軍面對日軍的空襲,須完全依賴分佈在香港島各處的高射炮及炮台。香港島四周都部署有高射炮,港島東有西灣炮台(2門);港島東南分別有鶴咀的德忌笠角炮台(2門3吋高射炮)、赤柱沙石灘(2門3吋高射炮)及赤柱炮台(2門3吋高射炮);港島南有南朗山(2門3吋高射炮);港島西南有雞籠灣的雞籠灣炮台(2門);港島西有摩星嶺炮台(2門)及龍虎山的松林炮台(2門3吋高射炮);港島中央有黃泥涌峽(2門3.7吋高射炮)。雖然香港島的四周都設有高射炮,但香港島的地形多山,常會對炮位的觀測和瞄準造成阻礙,只能由敵機從一座山的山脊冒出至飛到另一座山山脊背後的時間,進行瞄準及開火,所以可迎戰敵機的時間,往往短過地勢平坦的地方,因此香港須要比地勢平坦的城市部署更多的高射炮,方能有效應付敵機空襲的威脅,但當時英國本土亦飽受德軍空襲,能分配給香港的高射炮極為有限。由於守軍的高射炮數量不足,又缺乏雷達指揮,面對日軍飛機的空襲,所能發揮的空防效能受到頗多限制。 侵港日軍 日軍於1938年10月登陸廣東,進而攻佔廣州及珠江口一帶,並封鎖香港邊境。日本陸軍於1941年6月在廣州設立第23軍,負責廣東佔領地的軍務。同年9月,日本陸軍部開始構思「南方作戰」的行動計劃,決定調派一個師團及一支攻城炮兵隊作為進攻香港的主力,並下令隸屬第23軍的第38師團籌備戰術部署。 第38師團起初的戰術方案,主要圍繞進攻九龍及逼使英軍投降。由於新界與九龍半島之間山多地狹,使進攻九龍的日軍只能考慮兩條路線,分別是沿著新界東部的九廣鐵路及大埔公路南下至城門水塘再翻越金山,以及沿著新界西部的青山公路穿越荃灣及葵涌。因為青山公路的路況較適合運送及部署重炮,而新界東部的路線則較為險要,又有城門河及沙田海所阻,所以日軍計劃把進攻九龍的兵力集中在西面的青山公路;而在邊境東部集結的另一支日軍部隊也會同時經粉嶺及大埔南下,並推進至醉酒灣防線中部及東部的前沿,藉此牽制英軍,但不考慮作為進攻九龍的主力。第38師團計劃以三日攻佔大帽山以北的新界地區、六日圍攻醉酒灣防線、三日突破防線及攻佔九龍市區。佔領九龍後,日軍將使用五至七日部署攻打香港島,然後在港島北岸登陸,在五日內攻陷香港島,並逼使英軍投降。不過,由於預期攻陷九龍後,在香港島孤立無援的英軍將會很快投降,所以第38師團在開戰之前,並未考慮進攻香港島的戰術細節。由於英軍已在香港築有要塞、炮台、堡壘及地下化的防線,為準備炮轟英軍的堅固防禦工事,日軍特別在攻港部隊中編入第1炮兵隊,配備42門口徑達150毫米或以上的重炮,包括8門專門用於攻城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 第38師團的作戰方案,大致被第23軍採納,只是將攻陷香港島的時間縮短至三日內。進攻香港的主力是日軍陸軍第23軍,軍團的最高指揮是司令官酒井隆中將,參謀長栗林忠道少將,参謀副長樋口敬七郎少将。第23軍屬下包括第38師團、第1炮兵隊,以及第51師團所屬的荒木支隊。 第38師團的師團長是佐野忠義中將,師團的作戰參謀是親泊朝省少佐。師團屬下共有13,509名官兵、3,395匹軍馬,以及若干運輸載具。第38師團主要由三支步兵聯隊組成,包括土井定七大佐的第228聯隊(3,038名官兵)、田中良三郎大佐的第229聯隊(2,901名官兵),以及東海林俊成大佐的第230聯隊(2,890名官兵),並由第38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統率。第38師團的炮兵單位包括神吉武吉大佐的山炮兵第38連隊(36門四一式山炮)、獨立山炮兵第10連隊(24門四一式山炮),以及獨立山炮兵第20大隊(9門波佛斯M1930山炮,從中國戰場虜獲);工兵單位包括獨立工兵第19連隊及獨立工兵第20連隊;一支裝甲車中隊(5輛九四式輕裝甲車);師團還有通訊隊、兵器勤務隊、衛生隊、野戰醫院,以及病馬廠(負責軍馬救治及防疫)等後勤單位,而整個第38師團共有23,228人。 第1炮兵隊由北島驥子雄中將指揮,有5,892名官兵,包括重炮兵第1連隊(8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弾炮)、獨立重炮兵第2大隊(8門)、獨立重炮兵第3大隊(8門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野戰重炮兵第14連隊(6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獨立臼炮第2大隊(12門)、炮兵情報第5連隊,以及第3牽引自動車隊(牽引車32輛)。 荒木支隊由第51師團所屬的組成,兵力約有6,000人,連隊由荒木勝利大佐指揮。由於香港山地多平地少,九龍半島和新界之間有丘陵分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又有維多利亞港隔開,香港島的地勢也是以山地為主,地形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所以日軍只派出小量裝甲部隊參戰,而以步兵及炮兵為主力。日本陸軍直接投入攻打香港的地面部隊約有29,120人,即是第38師團及荒木支隊的總和,這個人數尚未包括第1炮兵隊、憲兵及其他支援單位。 日軍相對英軍的一個顯著優勢是配備大量中小型火炮。75至119毫米口徑的中型火炮,日軍有89門,而英軍僅有35門。75毫米以下的火炮,日軍有48門,並且有36門迫擊炮,而英軍只有4門小口徑反坦克炮及60門迫擊炮。因為香港的地形多山,大口徑的重炮或海防炮即使具有較長的射程,但射界容易受到地形阻礙,難以發揮長射程的優勢,而且部署需時,反而中小型火炮更容易跟隨前線部隊行進,適時提供火力支援。日軍三支步兵聯隊都有山炮部隊伴隨作戰,其大量裝備的75毫米口徑四一式山炮,特點是容易分解及組合,方便運輸及部署,如由熟練的炮手操作射速可達每分鐘20發,是一款很適合為前線單位提供火力支援的速射炮,因此自1911年開始裝備以來,便成為日軍步兵聯隊的重要裝備,另外日軍基層步兵單位還配備有八九式擲彈筒,可彌補手榴彈與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地帶。相形之下,英軍前線步兵單位缺乏野戰炮的支援,在前線的火力處於劣勢,這弱點也在之後的戰事反映出來,縱使英軍盡力堅守據點,奮勇發起反攻,不惜與日軍埋身肉搏,甚至在短兵交接中擊退日軍,但每當日軍架設速射炮後,英軍前線在日軍密集炮火打擊下,往往傷亡慘重,最終節節敗退,所以兩軍在中小型火炮數量上的顯著差距,對前線作戰的成敗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日軍對香港的空中作戰主要由陸軍飛行戰隊負責,由於英軍在香港沒有部署像樣的戰鬥機,日軍享有絕對的制空權,日軍機隊以空襲香港重要戰略要地為主要任務,並為陸軍的攻勢提供空中掩護,所以入侵香港的機隊主要由轟炸機組成,並輔以少量戰鬥機支援。在進攻香港前夕,日本陸軍抽調飛行第45戰隊、獨立飛行第10中隊、飛行第44戰隊第3直協隊及獨立飛行第18中隊南下廣東,編入專責攻略香港的第23軍。飛行第45戰隊原駐滿洲國嫩江省,裝備34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但部分飛機因故障及天氣因素,飛到廣州白雲機場參戰的有29架,該機隊在香港攻略戰中,主要負責空襲英軍艦艇、炮台、軍營、民用設施、支援地面部隊攻勢,以及散發心理戰傳單。獨立飛行第10中隊原駐山西運城,裝備13架九七式戰鬥機,但因故障及天氣原因,實際參戰的只有9架,在開戰初期為轟炸機護航,也會用於輔助性的對地攻擊。飛行第44戰隊第3直協隊原駐漢口,裝備6架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主要負責監視英軍地面部隊及協調日軍地面部隊作戰。獨立飛行第18中隊原駐漢口,裝備3架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主要負責搜索目標及拍攝空照。故此,實際有29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9架九七式戰鬥機、3架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及6架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合計47架飛機,接受第23軍的指揮。 日本海軍參與侵港作戰的兩支航空機隊均由第二遣支艦隊指揮,分別是南支航空隊派駐三灶島的3架,以及廣東方面隊的2架九四式水上偵察機,合共5架海軍飛機,數量不但少,而且屬較老舊的機型,主要用作偵察及搜索等輔助用途,需要時亦可掛載炸彈進行空襲任務。雖然日軍直接投入攻打香港的飛機不算新式機型,甚至部分機型已顯得老舊,數量也得52架,但對比駐港皇家空軍只象徵式裝備5架舊式飛機,又沒有戰鬥機,所以談不上要爭奪制空權。第23軍獲調派空襲香港的機隊,主要由較輕型的單引擎俯衝轟炸機組成,對襲擊英軍基地及防禦工事的攻擊力有所不足,故此日軍也預備必要時調派更多機隊參與侵港作戰,包括抽調海軍及陸軍參與菲律賓戰役的重轟炸機部隊,改為空襲香港。在開戰後,日軍曾調派九七式重轟炸機、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及一式陸上攻擊機,合計62架雙引擎轟炸機,加強對香港的空襲。 雖然進攻香港將以陸軍為主力,但海軍也有派出軍艦參戰,主要負責封鎖香港海域、截斷海上交通線、炮擊陸上目標,並且在必要時協助陸軍進攻青衣島、昂船洲、九龍半島及香港島。日本海軍派出支那方面艦隊轄下的第二遣支艦隊投入侵港作戰,由新見政一率領,五十鈴號輕巡洋艦為艦隊旗艦,旗下有3艘驅逐艦(、雷號及電號)、4艘鴻型水雷艇(、、及)、3艘炮艦(、宇治號及),以及若干支援艦隻。 日軍的進攻部署及準備 香港自第二次中日戰爭在1937年7月爆發起,便成為中國取得海外物資支援的重要中轉站,日本為截斷香港與華南地區的交通線,決定發動廣州戰役。1938年10月12日,日軍第18師團在鄰近香港的大亞灣登陸,10月15日攻佔惠陽,10月18日佔領福田,10月21日攻陷廣州,日軍由登陸廣東至攻陷廣州只用了十天時間,日軍自發動廣州戰役起便在深圳封鎖香港邊境,阻止物資從香港流入中國,並且與戍守香港邊境的英軍對峙。不過日本當時尚未準備好向英國開戰,也不希望過度刺激英美等西方國家,所以日軍沒有大規模集結在香港邊境,其部署目的是要阻斷跨境物流運輸,但同時要避免與英軍在邊境發生衝突。當時廣九直通車已經停運,九廣鐵路北行列車的終點站止於屬於英段的上水站,而英軍在羅湖橋上設置路障,又堵塞路軌,提防日軍越境。1940年6月,日本在威逼英國關閉滇緬公路期間,日軍曾調派達5,000人到香港邊境進行軍演,藉此向英國施壓,之後因英國同意關閉滇緬公路,撤出大部分部隊。1941年年中因為德蘇開戰,因此日本政府內閣對是否在12月向英美開戰仍是舉棋不定,但日軍已經籌備入侵香港,日軍在1941年6月於廣州設立第23軍,而其下轄的第38師團亦已研討入侵香港的戰術細節和所需的戰前部署。10月17日,由東條英機領導的日本政府決定向英美開戰,11月5日,在御前會議議決的《》確定實施「南方作戰」,日本海軍及陸軍將於12月上旬完成對英、美、荷的開戰準備。11月6日,大本營參謀總長杉山元向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下達準備攻佔香港的密令;同日,酒井隆中將接任日軍第23軍司令,敲定攻略香港的作戰計劃,並確定第38師團為進攻香港的基幹部隊。 第38師團於1939年8月在名古屋編成,是日本為準備擴大中日戰爭的規模及在持久戰中尋求突破而增設的11個師團之一。第38師團於1939年10月從大阪出發,同月下旬在廣州黃埔登陸,先後被編入第21軍、南支那方面軍和第23軍。該師團一直活躍於廣東地區,於1940年3月參加攻佔中山,同年5月至6月進攻良口,1941年4月至5月在東江作戰,其後封鎖香港及澳門往來中國內陸的交通線,第38師團在兩年間參戰達390次,可說是「身經百戰」。日軍在1940年控制廣州及珠江口一帶後,當時的南支那方面軍已經著手籌劃進攻香港,並封鎖廣州白雲山一帶,利用該處的山勢模擬醉酒灣防線,進行在山區行軍、運輸、部署和作戰的訓練。第38師團於1941年9月中旬,在佛山仙人嶺進行野戰演練,由新上任的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指揮,並在師團中挑選精兵組成特攻部隊,針對攻打英軍防線的機槍堡進行特訓,特攻部隊將先破壞機槍堡外圍的鐵絲網,再以噴火器噴射槍眼進行壓制,及後向槍眼投入爆破筒,並訓練從機槍堡的射擊死角,使用手榴彈發動攻擊。第38師團的訓練於9月中旬曾一度因第二次長沙戰役而中斷,至10月上旬返回佛山。之後,第230聯隊在仙人嶺,第229聯隊在中山,而第228聯隊在三水,繼續進行訓練,到10月下旬,針對攻略香港的演練大致完成,並分別接受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的檢閱,可見第38師團不但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對進攻香港的準備也十分充足,而且訓練有素。 在日軍各支侵港部隊之中最早針對香港作調動的,是由北島驥子雄中將指揮的第1炮兵隊。因為日軍早已知悉英軍在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脊建有地下化的防禦工事,而自1939年起,日軍在中國戰場已鮮有須要動用多門重炮轟擊的堅固防線,當英日兩國在1940年6月因滇緬公路問題而關係緊張之際,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便於7月15日下令將攻城重炮部隊轉移到香港附近備戰,並編成第1炮兵隊。這支重炮部隊於1940年8月18日在廣東寶安登陸,並開始進行針對英軍防線的轟擊訓練。 1941年11月21日,日軍為進攻香港而開始秘密部署,第23軍在羅湖及南頭等地設立兵站設施。作為侵港日軍主力的第38師團先在虎門集結,最先出發的第229聯隊在11月21日離開中山,在唐家灣經水路前往虎門;第228及第230聯隊,也於26日至29日離開佛山及三水,經陸路南下虎門。在12月1日的御前會議,日本正式落實對英、美、荷開戰,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航母機動部隊已在太平洋的航程上;翌日,第23軍司令部接獲由大本營發出的即將對英國開戰密電。12月4日,第38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率領首批部隊從虎門出發,到深圳作入侵香港前的最後部署。12月7日,日軍已在深圳銀湖山、布吉、李郎及橫崗等地隱蔽集結。荒木勝利大佐率領的第51師團轄下步兵第66連隊(又稱「荒木支隊」)分別集結在深圳龍華區及惠州淡水,這支部隊於開戰初期主要擔當後衛角色,防止中國國軍部隊從背後干擾日軍主力入侵香港的行動。12月8日凌晨,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在深圳沙灣;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在黃貝嶺。土井定七大佐的第228聯隊分別在沙井及西鄉;田中良三郎大佐的第229聯隊在橫崗,而其第3大隊在沙頭角;東海林俊成大佐的第230聯隊在布吉,而其第1大隊在南頭。在香港邊境集結的第229及第230聯隊都已在12月7日完成最後休整,只有距離香港較遠的第228聯隊需要繼續行軍。日軍對進攻香港一直保持高度機密,為防被英軍洞悉其調動大軍的真正意圖,日軍內部將是次調動稱作準備進攻昆明,日軍又採取晝伏夜出的策略,盡量在夜間行軍,在日間則將人員及裝備隱藏,又刻意將部隊的陣地分散在各處,並在晚上嚴控燈火,即使時值冬季,在野外也不生火煮食及取暖,避免被英軍發現有大量部隊在香港邊境集結的跡象。 日軍在前線的保密措施本身是成功的,在香港邊境駐防的英軍也沒有發現須時刻留意和報告的異樣,不過倫敦政府早在12月3日已通過外交途徑得悉日本將取道泰國南部進攻英屬馬來亞,英國當局也將消息電告香港守軍主將莫德庇,所以香港在12月5日已調集部隊準備迎戰。日本在1941年11月初決定向英國開戰後便密謀攻佔英屬馬來亞,並要求泰國為日軍提供前線基地。另一方面,英國亦爭取泰國合作,不要讓泰國成為日軍入侵馬來半島的跳板,日本則準備派遣飯田祥二郎中將率領的第15軍,當泰國拒絕請求時,便強行在泰國奪取前進基地。雖然英國曾於12月初通報泰國,日軍在海南島三亞出現異常調動,日軍艦隊亦於金蘭灣集結,可能會對泰國發動攻擊,惟泰國卻傾向與日本合作,縱使泰國於12月8日亦一度受到日軍入侵,但泰國在日本軍事威脅及日方提出瓜分佔領地的利誘下,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決定與日本結盟。雖然英國未能促成泰國合作阻止日本發動侵略,但與泰國政府交涉的過程中,英國政府從中得悉日本即將發動戰爭及入侵香港的圖謀。 香港在戰前的局勢 雖然日軍在1938年年底已經壓境,但在香港的市區仍是一遍繁華景象。香港人口在1935年尚不足100萬,其後受到1937年爆發的中日戰爭影響,開始有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到1941年香港爆發戰爭前已高達160萬人。羅富國在1937年至1941年9月出任香港總督期間,雖然其個人觀點認為香港難以單獨長期防守,建議倫敦政府將香港設定為「不設防城市」,但他仍有就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制定民防措施,包括成立防空署統籌建造防空洞,在各區安裝防空警報器及協調各項民防工作。因為化學武器在一次大戰的歐洲戰場被大量使用,駐港英軍的領導層也有不少曾經見識過化武的殺傷力,港府和軍方在探討民防工作時,估計香港一旦遭到敵軍使用毒氣彈空襲,恐怕在數小時內便死傷枕藉,所以香港政府在1935年已將防範化武襲擊列為民防項目,不過從英國進口的防毒面具都很昂貴,每個最少要30港元(1936年的價格),一般市民根本負擔不起,政府因此協助本地橡膠廠及水鞋廠生產防毒面具 ,首批香港製造的防毒面具於1937年供貨,每個售價為8港元,比起舶來貨便宜得多,但對比一般市民的收入依然是十分昂貴,所以除了一部分是賣給政府,便是供應給中國國軍打抗日戰爭。不過到1940年,香港政府有感於日軍入侵的壓力不斷增加,於是推出資助計劃,將防毒面具以每個2港元的售價賣給市民,希望辦到「一人一罩」 。香港在1930年代後期已開始備戰及籌備多項民防工作,如在1937年12月9日舉行的防空演習,全港當晚8時至10時實施燈火管制,輔政司更聲言會對勸告無效者罰款千元;1940年下半年起,防空演習的次數轉趨頻密,燈火管制更連續兩晚進行。香港在1941年11月舉行大型民防演習,模擬市區被敵機大規模空襲時的滅火、救護及傷患轉移能力;政府又再次呼籲市民參加滅火、救護、運輸及廚務等民防工作。 1939年2月21日,日軍飛機越過邊界入侵香港領空,並在羅湖(今羅湖站附近一帶)開火掃射,導致30多人死傷,英國隨即向日本提出抗議,並由香港輔政司史美向日方交涉,日軍辯稱是誤擊,同意道歉及賠償2萬港元,事件雖然以日方賠償而平息,但當時社會有輿論認為爆發軍事衝突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香港政府及軍方都了解單憑香港的兵力是不足以應付日軍發動的大規模攻勢,但為免造成社會恐慌,所以在積極備戰的同時,又經常宣稱駐港英軍有能力保衛香港,甚至將醉酒灣防線比喻爲「東方的馬奇諾防線」;即使在1941年12月5日,港府領導層得悉日本很可能短期內對英開戰,香港軍部也於同日召集後備軍,但對公眾發放的資訊仍是盡量緩和緊張氣氛,總督楊慕琦在12月6日還出席慈善晚會,所以即使是戰爭爆發前的12月7日,香港市面仍是一切如常。 雖然英日兩國在1940年6月已因滇緬公路問題而關係緊張,日本更在香港邊境舉行軍演,不過在1940年7月,日本駐港領事岡崎稱沒有任何撤離日僑的計劃,日本僑民可放心在香港居住,他又呼籲香港市民無需對近期的局勢感到恐慌,岡崎還稱自己昨天才在香港買了新汽車。1941年3月,日本駐港領事矢野稱沒有通告要撤走在港的日僑,還稱離開香港的日僑大部分是從廣州出發,只是經香港乘船,又稱香港的日僑學校如常上課。不過英日關係在1941年持續惡化,1940年9月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之後向法屬印度支那的維琪政府施壓侵奪英美在當地的資產;1941年7月,英美兩國以維護權益為由報復,凍結日僑在兩國的資產,香港政府亦跟隨英國凍結日本企業及僑民在香港的銀行存款,在香港居住的700多名日僑陸續離開香港,不過日本官方否認因戰爭臨近而撤僑,只是經濟原因而離開;到12月初,除使館人員外,仍有百餘名日僑在香港,日本駐港領事館稱會安排他們先到廣州,不過日本方面仍稱日僑是因為經濟問題而離開香港。 由於英國情報部門在1941年下半年認為日本最快要到1942年年中才準備好向英美開戰,這個誤判不但使倫敦政府沒有加快在遠東的軍事部署,也令在遠東防守的英軍認為還有半年時間備戰,對香港的防務安排亦產生不少負面的影響。香港總督與駐港英軍的主要將領及參謀都是香港在戰時防務決策的要員,但當中有三位在1941年下半年才上任。身為香港守軍主將的莫德庇少將於1941年8月才抵港上任,而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同年9月才抵港履新;至於港島旅旅長羅遜准將,更是在11月中旬才帶領加拿大援軍抵港;即使是大陸旅旅長華里士准將,他抵港也只不過是一年多。參謀長紐臨上校是在香港任職最久的主要將領之一,他於1937年在香港擔任米杜息士營營長,於1940年成為駐港英軍參謀長,雖然莫德庇及羅遜都是資深的軍官,但他們來港未久便要在香港迎戰日軍,所以很多作戰規劃都出自紐臨,紐臨在作戰期間亦多次親上前線視察及指導守軍部署。另外,新任輔政司詹遜於12月7日,即開戰前一天才抵港履新,職位在文官中僅次於總督,但就職禮因非常時期而從簡,他更在兩週多後被俘,不過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詹遜對香港重光卻有重要角色。 加拿大在1941年10月派出兩營步兵共1,975人增援香港,對緩解駐港英軍兵力不足的問題有正面助益,英國和加拿大都期望透過強化香港的兵力可嚇阻日本的開戰意圖,但加拿大軍當時並未準備好立即投入二戰,英國和加拿大也不知道戰爭即將在12月爆發,所以派到香港的加軍很多都是年輕的新兵 ,平均打靶不足35發,當中有300人在加拿大時仍在使用木槍受訓,從未發射過實彈;不過莫德庇及身為加軍教頭的羅遜(他從加拿大領軍到香港前任職渥太華軍事訓練學院總監),都認為還有時間可一邊駐防、一邊操練。加拿大軍乘運兵船在11月16日抵港後,他們原本還有一船裝備跟著來港,包括一批通用載具、火炮及彈藥等,但運送過程發生延誤,當日本入侵香港時,這船裝備仍在太平洋上,並因香港已被日軍海上封鎖而無法到港卸貨,令加軍只能使用隨身攜帶的輕武器應戰。至於由香港政府組建的香港華人軍團,更是在1941年11月才成立,這些本地新兵根本沒有時間完成所需的訓練,便要投入12月初的實戰。 在1938年因駐港英軍兵力不足而被棄守的醉酒灣防線,原預期只有在新界進行遲滯戰的旁遮普營使用,加拿大於1941年9月29日決定派兵增援香港,莫德庇得到新增的兩營兵力可調整部署,他於10月修訂防衛計劃,決定在11月派三營守軍進駐醉酒灣防線,藉此加強遲滯敵軍的效果,阻止敵軍利用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脊進行炮兵觀測,並可爭取更多時間撤走及破壞在九龍的物資和設施。然而因為重新進駐醉酒灣防線的計劃須要盡量保密,所以莫德庇在10月調整防衛計劃時,只曾與各營營長到防線視察及商討。莫德庇在10月中旬逐步調動各作戰單位進駐據點,歸入大陸旅的蘇格蘭營、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於11月中旬至月底陸續進入醉酒灣防線的陣地。不過,蘇格蘭營及拉吉普營的士兵之前從未到過醉酒灣防線,亦不熟悉新界和九龍的地勢和環境,而防線已關閉達三年,在進駐初期須要進行整修工作。 日軍在進攻香港前已在中國征戰多年,香港守軍的兵員卻普遍缺乏實戰經驗,而且很多是新兵,在初次參戰時將會較容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到醉酒灣防線進駐的士兵又不熟悉環境,莫德庇亦了解守軍仍需多加操練,為使各單位可熟習環境和訓練協同作戰,並作為調整部署的參考,決定先在11月24日至28日為守軍舉行第一次防線部署演練,然後讓士兵休整一周,預定在12月8日至13日為大陸旅舉行旅級協同作戰演習,再於25日聖誕節為全港英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莫德庇與大陸旅旅長華里士還考慮當醉酒灣防線及九龍的防務都鞏固好後,便可派兵到新界北部的邊境地帶駐守,使守軍阻擊日軍入侵的防線能進一步往邊境推前。然而在12月3日,英國政府從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的口中得悉日軍有意借道泰國南部進攻英屬馬來亞;除此之外,日本外務省於12月1日密令駐倫敦、華盛頓、香港及馬尼拉等地的日本使館銷毀其館內的密碼機,這個不尋常的舉動於12月4日被英國軍情部門發現;鑑於種種跡象均顯示日本即將向英國開戰,倫敦當局遂將消息電告香港。莫德庇於12月5日接獲日軍即將發起戰爭的軍情後,便通報英軍各單位立即備戰,香港總督楊慕琦於7日下達動員令,香港義勇防衛軍司令羅斯上校亦於同日下令防衛軍隊員即時報到,香港守軍於12月7日清晨已在陣地就位,準備日軍來襲。由於戰爭在12月8日爆發,守軍原定的多項演練都來不及實施,莫德庇的防衛計劃也未能透過演習進行驗證及優化調整,便要直接應用於實戰。故此香港守軍雖為抗擊日軍入侵的守方,但在熟悉環境和部署方面,卻並未享有守方應有的優勢。 日軍入侵過程 戰爭爆發(12月8日) 空襲啟德機場 香港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展開「南方作戰」行動。日本陸軍第25軍率先登陸馬來半島東北部,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中部的四艘航母則派出機隊偷襲珍珠港(夏威夷時間仍為12月7日)。凌晨2時21分,日本陸軍大本營透過東京軍方電台向第23軍司令部通報已經向英國開戰的「花開、花開」暗號,並發出確認入侵英屬馬來亞「E作戰」已經開始的暗號「E」。凌晨2時30分,日軍第23軍司令部發佈暗號「鷹」,代表入侵香港的「C作戰」正式開始。凌晨4時45分,駐港截聽到日軍已經向英國開戰的訊息,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接獲情報後,判斷日軍快將入侵香港,便立即通報駐港英軍各個單位準備應戰,莫德庇又下令部署在新界的兩支「前鋒隊」開始破壞通往九龍的各條橋樑、道路和鐵路,盡量拖慢日軍由新界南下九龍的進度。 清晨5時50分,日本陸軍飛行戰隊主要由九八式俯衝轟炸機組成的機隊,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飛往香港啟德機場展開首波空襲。日本海軍第二遣支艦隊派出的攻擊機則從三灶島(位於現在的珠海市金灣區)起飛,飛往赤鱲角襲擊船舶。在中環美利兵房的國軍第8工作隊在清晨6時左右截聽到三灶島的日軍飛機將要出擊的通訊,這支工作隊是重慶國民政府於1940年10月派到香港,協助英軍監聽日軍通訊,並分享日軍情報。雖然國軍監聽單位未能截獲在廣州的日軍機隊也已出擊的訊息,但駐港英軍經研判後認為日軍飛機即將來襲,於是下令在啟德機場一帶的防空單位就位。 上午7時40分,土生秀治大佐率領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27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合共攜帶162枚50磅炸彈,在雲層掩護下入侵香港領空。當時飛行高度達4千米,而且天氣多雲,雲層有利機隊隱藏行踪,但也妨礙搜索地面目標。土生大佐從香港島赤柱以南的上空觀察九龍半島,最初未能發現在啟德機場停泊的飛機,還以為皇家空軍已將飛機全數撤離,於是下令襲擊在九龍灣一帶的船隻;然而當機隊下降至2千米時,土生大佐終於看見啟德機場停泊了多架民航飛機,於是下令領先的第3中隊改變目標,飛去攻擊啟德機場。不過,率先空襲機場的第3中隊所投下的炸彈,大部分都落在九龍城一帶,隨後投彈的第2中隊,也只有一枚炸彈命中民用機庫,但沒有爆炸;而空襲九龍灣的第1中隊,也沒有擊中任何船隻。對香港的首波空襲中,土生大佐帶領的轟炸機隊可說是無功而還,而戰功則被高月光大佐率領的陸軍飛行第10獨立中隊奪去。高月光中隊當時有8架九七式戰鬥機為轟炸機隊提供護航,由於土生大佐的轟炸機隊空襲機場的效果欠佳,於是接替攻擊機場的任務。高月光的戰鬥機中隊先快速急降穿越英軍的防空炮火,然後以離地十多米的高度,以兩挺八九式機槍掃射機場上的飛機,擊沉停在海面的兩架英軍、擊毀八架客機及一架,並輕傷另一架魚雷轟炸機。首波空襲後,駐港皇家空軍只剩下兩架魚雷轟炸機尚可飛行,守軍本已微不足道的空中戰力可說是蕩然無存。不過日軍的首波空襲未能損毀機場跑道,啟德機場在開戰首天仍能供飛機升降,而機場在遇襲前也已實施疏散。 在啟德機場遭受日軍首波空襲之時,深水埗軍營也遭到日軍9架飛機空襲,軍營中彈起火,但原本駐紮在軍營的英軍早已開赴陣地駐守,軍營遇襲時已近乎無人狀態,只有數名士兵在空襲中受傷。同日下午,土生飛行戰隊再度出動襲擊英軍艦艇,日本海軍南支航空隊亦出擊,空襲在維多利亞港佈雷的色雷斯人號驅逐艦及啟德機場,但成效不彰,一無所獲。雖然日軍一直希望對香港發動突襲,對攻打香港的行動一直保密,但因為日軍攻擊香港的通訊被英軍截獲,日軍在8日早上的首波空襲是英軍意料之中,不過駐港英軍僅有5架舊式軍機,而且不是戰鬥機,無法主動出擊攔截來襲的日軍機隊,只能採取疏散措施避免傷亡。在日軍首波空襲後,駐港皇家空軍的希爾少校與格萊中尉曾經提議利用餘下的兩架角羚式魚雷轟炸機空襲有日軍機隊駐紮的廣州機場,但因為莫德庇反對進行自殺式攻擊而沒有執行。 新界北部戰事 在啟德機場遭受空襲之際,日本陸軍第23軍所屬的第38師團已於上午7時30分發起陸路進攻,其第229及第230聯隊分別越過香港邊境的東部及西部侵入新界。第230聯隊採取西線進攻,並分為東西兩路展開入侵。第230聯隊第1大隊從西路入侵,途經新界西北部的落馬洲、新田、錦田及元朗前往青山灣,再經青山公路往荃灣;第230聯隊第2及第3大隊則從東路入侵,這兩支大隊分別在羅湖東西兩側越境,再於石湖墟會合,然後經營盤及八鄉到石頭圍,並且兵分兩路在上城門水塘東西兩側逼近城門棱堡及醉酒灣防線的英軍左翼。第229聯隊從東線進攻,同樣分為東西兩路部隊越過邊境。第229聯隊第3大隊從東路入侵,途經新界東北部的沙頭角、坪輋及沙螺洞前往大埔;至於第229聯隊第1及第2大隊則從西路入侵,途經打鼓嶺、粉嶺及九龍坑,在大埔與第229聯隊第3大隊會合,再前往馬料水。第229聯隊將會橫渡沙田海並在馬鞍山登陸,然後登上水牛山及逼近醉酒灣防線的英軍右翼。 日軍第229及第230聯隊在越境入侵新界北部時都各自兵分兩路,形成鉗型攻勢,夾擊在邊境駐防的英軍,意圖截斷邊境英軍的退路;然而英軍並沒有在新界北部據守,只派出小量工兵與「前鋒隊」進行破壞和堵路,拖延日軍推進,並且戰且走伏擊日軍,所以日軍採用的鉗形攻勢並沒有奏效。至於同為第38師團所屬的第228聯隊將從中線進攻,經由羅湖前往林村,再上鉛礦坳,但第228聯隊在8日清晨仍在趕赴香港邊境的途中,要到下午近3時才抵達深圳。 由旁遮普營C連連長格萊(G.E. Gray)少校率領的「大埔公路前鋒隊」在破壞羅湖橋等邊境橋樑後,便撤到太和及大埔墟,並繼續一邊往南退,一邊破壞和堵路。由於邊界的橋樑都已被英軍拆毀,所以日軍須搭建浮橋渡河。上午11時,日軍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兵分兩路夾擊石湖墟,但當地並無英軍。下午1時,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到達上水,而第230聯隊的西路部隊侵入錦田平原;第229聯隊的西路部隊攻入粉嶺,再經九龍坑前往太和。 下午1時後,英軍繼續在青山公路及大埔公路兩邊拖延日軍。雖然大埔公路前鋒隊未能及時炸毀廣福橋,卻於下午在大埔墟一帶數度伏擊日軍。下午3時,格萊少校率前鋒隊伏擊正從九龍坑山往大埔墟方向接近的第229聯隊第3大隊。格萊少校洞悉日軍稍後必經大埔墟,但日軍很大可能會分別從大埔公路、九龍坑山及沙螺洞,三面夾擊大埔墟,所以不應在大埔墟伏擊,而是在大埔墟南面的山地埋伏等待日軍。下午6時,第229聯隊第3大隊的左翼斥候小隊從大埔墟前往大埔滘途中,遭到格萊少校伏擊及殲滅。晚上7時30分,格萊少校再次伏擊第229聯隊。不過,為免被日軍從後堵截退路,所以大埔公路前鋒隊於9日凌晨2時退回沙田,與旁遮普營的主隊會合。 至於蘇格蘭營B連派出的「青山公路前鋒隊」由布恩(Stanford Burn)少校率領,在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的支援下破壞新界西部的道路。這支前鋒隊於8日下午2時在元朗及3時55分在屏山先後遇上日軍第230聯隊,前鋒隊立即後撤,並於下午4時30分炸毀在大欖角的橋樑,然後到凹頭協助皇家工兵破壞凹頭橋,期間在凹頭附近發現日軍15輛軍車及4門火炮。青山公路前鋒隊於入夜後繼續破壞在醉酒灣防線以北的道路,其裝甲車隊於9日凌晨3時返回荔枝角。 日軍第230聯隊在青山公路行軍期間,不斷遭到皇家海軍的蟬號炮艦以6吋炮轟擊,導致行軍受阻。在12月8日的行動中,英軍成功破壞在新界北部的主要道路、鐵路及橋樑,或在山頭進行爆破,利用倒塌的山泥將道路掩埋,使日軍向南行軍的進度飽受阻延,而且被破壞的道路和橋樑都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可顯著遲滯日軍重炮部隊的行軍速度。 12月8日傍晚6時許,日軍重新部署部隊,位於青山公路的第230聯隊被分成兩路,一路經油柑頭預備渡海進攻青衣島,另一路則逼近城門棱堡及醉酒灣防線的左翼;位於大埔的第229聯隊則預備橫渡沙田海,經馬鞍山攻打醉酒灣防線的右翼;至於在下午3時才抵達深圳的第228聯隊,橫過深圳河到達羅湖後,預定取道草山和九肚山,往醉酒灣防線的中央進逼。英軍方面,莫德庇在晚上接獲指令,將仍在香港的三艘驅逐艦之中的兩艘(珊奈特號、哨兵號)撤往新加坡,以保留皇家海軍在遠東的實力。 戰爭首天的市面情況 在12月8日清晨戰爭爆發後,總督楊慕琦在下午召開行政及立法兩局緊急會議;晚上8時,楊慕琦在廣播電台發表講話,他譴責日本為達成惡毒的目標而策動戰爭,又讚揚守軍和市民面對日軍的空襲表現英勇,楊慕琦表示自己會堅定與香港市民共同進退,一起面對艱難的戰爭時期,他又呼籲全港軍民保持團結、齊心抗敵。在戰爭爆發後,政府即時宣布糧食及必需品實施統制,由政府支配供應及分發,又規定米店不得閉門停業,並訂立及發放指定米店的名單和地址。除學校停課外,當日的銀行、餐廳和商店仍然營業,政府部門依舊辦公。公共交通方面,電車維持正常服務,但因為部分巴士已被軍方徵用,所以巴士站大排長龍,而被徵用的車輛還包括的士和貨車。天星小輪及油麻地小輪在防空警報響起期間停航,警報停止後復航,但從下午起,如要乘渡輪往香港島須要事先登記。政府在報章刊登及派發小冊子,教導市民應對空襲的必要措施。高等法院停止審理案件,法院大樓被改作臨時醫院,由聖約翰救傷隊及醫護人員進駐。政府於早上對民防部隊下達動員令,已登記加入後備消防隊、後備救護隊、後備運輸隊、防空傳訊隊及糧食供應隊等民防隊伍的市民,皆立即執勤,而徵募處則繼續辦公供市民報名參加。 由於英軍原定在8日早上舉行軍事演習,因此政府也曾經向公眾預告當日將有英軍演習,所以在8日早上日軍飛機投彈空襲時,市民初時還以為是軍事演習,即使防空警報響起及有炸彈爆炸,亦沒有造成民眾恐慌。日軍在首日的空襲集中在香港的軍事設施,但仍有部分炸彈落在民居附近,造成平民死傷。燈火管制隨戰爭的爆發而成為每晚執行的長期措施,政府又派員拘留在香港的日本人。另一方面,啟德機場在8日晚上仍能升降,滯留在香港的部分國民政府政要,包括宋慶齡、宋靄齡、孔令俊及孔令傑等人,於當晚在啟德機場乘飛機撤離,但陳濟棠、胡政之及許崇智等人卻未能登機。 醉酒灣防線攻防戰(12月9日至10日) 日軍進攻醉酒灣防線 12月9日早上,日軍第38師團的三支步兵聯隊繼續按計劃行軍。由於日軍之前評估醉酒灣防線不易被攻破,所以第38師團所制定的作戰方案,是要三支聯隊先行在醉酒灣防線的北面各自在其轄區設立陣地,並偵察英軍在防線的佈防及後方的部署,日軍計劃在陣地待命約一周,同時部署炮兵,然後在炮兵支援下攻打醉酒灣防線。屆時先由第230聯隊發起攻勢,經大帽山西南面攻打在上城門水塘南邊的城門棱堡及附近一帶的英軍防線,另外兩支聯隊隨後向南推進,而師團指揮部亦已將該作戰方案下達給屬下三支聯隊執行。 英軍在防線的部署方面。相對於醉酒灣防線的中央和右翼的北側分別有城門河及沙田海作天然屏障,左翼防線由西至東的葵涌、金山、城門水塘及畢架山,都是陸地連接新界和九龍,並且西有青山公路穿過葵涌,東有大埔公路穿過在金山和畢架山之間的山坳,而兩條公路的南端又連接至左翼防線後方的深水埗,所以一旦左翼防線失守,敵軍便可長驅直進攻入九龍市區。英軍在1941年11月中旬進駐醉酒灣防線,防線的左翼及城門棱堡由懷特中校率領的蘇格蘭營負責防守,而防線中央的城門河及畢架山由旁遮普營駐守。蘇格蘭營的佈防方面,A連駐守上城門水塘以南,B連駐守上葵涌,C連駐守下葵涌,D連駐守金山。9日上午,華里士抽調在防線右翼充當預備隊的拉吉普營D連到孖指徑一帶的山脊填補防線缺口,並將該連交由旁遮普營指揮。城門棱堡由蘇格蘭營A連第8排駐守,A連連部設於炮兵觀測站。A連第7排駐守菠蘿山,第9排駐守水塘西南至B連駐守的上葵涌之間,另有一支「Z部隊」部署在鉛礦坳西側的山坡上,而水塘西側的小徑已埋下地雷。蘇格蘭營所屬各連亦派出哨兵及巡邏隊監視日軍的動向,並通報炮兵以炮火拖延日軍推進。 雖然第38師團已經制定攻打醉酒灣防線的方案,惟原計劃卻因第228聯隊擅自改變行軍路線而被打亂。12月9日上午,土井定七大佐率領的第228聯隊,由於較遲抵達香港邊境,在越過深圳河後,因為原預定通過的道路及橋樑已被毀壞,導致行軍屢受阻延。土井定七大佐於是將第228聯隊暫時交由其部下第3大隊隊長西山遼少佐指揮,自己親率一支偵查小隊先行到草山及針山一帶偵察,尋找適合設立陣地的地點。土井率領偵察小隊在鉛礦坳旁登上草山,然後往南登上針山的山頂,土井發現在城門河南岸的一座「303高地」(位於金山以東)適合用作第228聯隊進攻醉酒灣防線的橋頭堡。然而該處的城門河兩岸都是斷崖峭壁(當時的城門河是指城門峽至大圍一帶的天然河道,該處的峽谷於1964年建成下城門水塘,大圍至馬料水的一段城門河實爲1970年代沙田海填海工程而形成的人工河道),第228聯隊只能闖入原屬第230聯隊的轄區,取道偏西的上城門水塘水壩,攻取「255高地」及「341高地」(即城門棱堡一帶),再沿孖指徑向東南行軍,方能抵達「303高地」。與此同時,暫時指揮228聯隊的第3大隊隊長西山遼少佐亦派遣第2大隊第5中隊隊長代田孝治中尉到城門河及「303高地」偵察,代田中尉回報城門河兩岸是斷崖難於通行,而英軍駐防「303高地」的兵力十分薄弱,促使西山遼少佐也有取道「255高地」佔領「303高地」的想法。土井大佐親率的偵察小隊於當日下午2時回到鉛礦坳與228聯隊的主隊會合,土井在228聯隊本部集合聯隊內的參謀及大隊隊長商討進攻「255高地」的構想,由於城門棱堡所在的「255高地」與水塘主壩已被師團劃入第230聯隊的轄區,越界進攻「255高地」顯然違反上級指令,土井對是否越界行動亦有所猶豫,但因為西山遼少佐亦有進攻「255高地」的想法,最後土井與聯隊內的參謀及大隊隊長達成共識,第228聯隊將於入夜後自行突襲城門棱堡及附近區域。 另一方面,駐守城門一帶的蘇格蘭營卻未能掌握第228聯隊的動向。雖然土井大佐率領偵察小隊在上午登上針山偵察時,蘇格蘭營亦觀察到針山有「小量活動」,但由於土井偵察小隊人數不多,蘇格蘭營並沒有加以留意及發動攻擊。因為英軍估計日軍的主力將由青山公路而來,所以蘇格蘭營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逼近荃灣及下葵涌一帶的第230聯隊。直到9日下午,蘇格蘭營發現第228聯隊第3大隊進入鉛礦坳,於是發炮阻擊,但城門一帶卻於此時下雨,雨霧令英軍的視野大為縮減。至於駐守在鉛礦坳以西的蘇格蘭營「Z部隊」,雖然在霧氣中發現第228聯隊第3大隊接近鉛礦坳,隊長簡道爾(Frances Kendall)卻決定到晚上返回蘇格蘭營營部時才通報。這種種原因,使蘇格蘭營對日軍第228聯隊的來襲缺乏預警,未能察覺第228聯隊將會自草山接近。此外,蘇格蘭營沒有部署足夠兵力防守城門棱堡,在城門棱堡外圍的北面,只有蘇格蘭營A連第8排共39名士兵防守,根本不能單獨抵擋日軍對城門棱堡發動的有組織攻勢,而城門棱堡的地道、堡壘及戰壕原本可容納120名士兵,但日軍來襲時英軍只有30餘人在棱堡內駐守。 蘇格蘭營在城門水塘的巡邏及哨戒上亦有疏漏。9日上午,蘇格蘭營A連連長鍾斯(Cyril Jones)上尉奉旅長華里士之命與拉吉普營D連連長紐頓上尉開會探討兩連協同作戰及巡邏的事宜,下午又到營部與營長懷特會面,其後前往A連第7排和第9排的駐地視察,鍾斯幾乎一整天不在連部。鍾斯回到A連連部後,雖然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Thomson)少尉巡邏針山南坡,但A連第8排本來是防守城門棱堡的主力,僅派一支巡邏隊也無法有效巡邏針山一帶,在晚上更沒有於城門水塘的水壩留下哨兵。雖然鍾斯曾向營長懷特反映A連的巡邏兵力不足,但懷特沒有即時抽調兵力加強巡邏城門水塘的東側。 城門棱堡陷落 9日晚上7時許,率領第228聯隊的土井定七大佐下令發起進攻,第228聯隊第3大隊超過500人取道上城門水塘的主壩進攻城門棱堡。由於英軍沒有派兵在晚上看守水壩,而且黑暗又有雨霧,在棱堡北面防守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也未能及時察覺日軍來襲,日軍順利移除埋在該處的炸藥。第228聯隊第3大隊的第9和第10中隊率先經由水壩攻打城門棱堡;至於第228聯隊第2大隊則先前往城門河以北攻擊在該處的英軍,再跟隨第3大隊進攻棱堡;第228聯隊的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第3大隊在通過水壩後,便登上城門棱堡東北面的高地,這時才被蘇格蘭營的哨兵賴德(John Laird)下士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之後通知在後方的401B機槍堡及排部。在401B機槍堡內的守軍因日軍正處於機槍火力的死角,決定先反鎖機槍堡再作抵抗,而在棱堡外圍哨戒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只有39人,無法阻擋日軍的攻勢。日軍不久便抵達城門棱堡,再經由防線的通氣口攻入地道,於晚上10時10分攻佔401A號機槍堡,並孤立在401B號機槍堡的英軍。 與此同時,蘇格蘭營A連又遭逢不幸。在傍晚時分,蘇格蘭營A連連長鐘斯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少尉率領巡邏隊到針山,但該支巡邏隊卻錯過了第228聯隊的行軍路線,未能及時發現日軍來襲。在日軍進攻前夕,鐘斯與A連連部身處於城門棱堡西南面的炮兵觀測站內,並剛剛派出通訊兵偉力(Wylie)迎接從鉛礦坳返回的「Z部隊」,該通訊兵在離開觀測站之時,雖然依照程序將通道的閘門鎖上,卻沒有按照程序將鎖匙轉交給在觀測站外站崗的印籍炮兵奇桑星(Kishan Singh)下士,導致鐘斯上尉與A連連部共14人被反鎖在觀測站之內。當鐘斯接獲401號機槍堡遇襲的消息時,只能下令位處棱堡中央,由羅勃(Robert Robb)中士率領的排部發動反擊,但該排部只有18名士兵,面對數以百計的日軍士兵來襲,完全是寡不敵眾,於佈陣時已有5人傷亡,羅勃為免被全殲決定突圍,他與排部餘下的13名士兵越過日軍第10中隊的進攻路線往東撤離,及後與拉吉普營D連會合。 另一方面,日軍第228聯隊第3大隊圍攻401號機槍堡時,一度遭到在西面山地的402號機槍堡壓制,第3大隊於是決定兵分兩路;第3大隊第9中隊在春日井由太郎中尉率領下封鎖城門棱堡西面的地道出口,並攻打402號機槍堡;第3大隊第10中隊在中尉率領下向西南方推進,攻打城門棱堡的炮兵觀測站。在觀測站內的連長鐘斯曾派出哨兵嘗試經由通氣口離開,卻被若林率領的第10中隊發現而失敗。若林隨即下令第10中隊將觀測站的所有出口封鎖,並派工兵用爆破筒炸毀上鎖的閘門,有兩名印籍士兵當場死亡,日軍又不斷從通氣口向觀測站內投擲手榴彈,在連番爆炸之下,包括鐘斯在內共14人的A連連部,多人受傷,只有A連連長鐘斯上尉、炮兵韋覺士中尉及軍士長密德仍有意識,而在日軍圍困下,鐘斯已無退路,惟有於10日凌晨3時向日軍投降。 9日晚上11時35分左右,蘇格蘭營設於梨木樹的營部接獲A連連長鐘斯的來電,得悉日軍已經攻入城門棱堡,蘇格蘭營營長懷特(S.E.H.E. White)隨即電告大陸旅旅長華里士,並將在下葵涌的蘇格蘭營C連調往營部所在的梨木樹準備增援,D連亦於金山就位。9日晚上11時45分,拉吉普營D連的巡邏隊適逢途經城門河,與日軍第228聯隊第2大隊相遇,雙方隨即激烈交火。懷特在10日凌晨12時下令第2山炮連以4.5吋榴彈炮向城門河開火,壓制第228聯隊第2大隊。在第2山炮連的炮火支援下,拉吉普營D連成功阻擊第2大隊的攻勢,但此時城門棱堡已被第228聯隊第3大隊攻佔。12月10日凌晨3時,蘇格蘭營營長懷特、大陸旅旅長華里士及司令莫德庇曾經通訊,商討反攻城門棱堡的計劃,但礙於情報不明,守軍兵力不足,當時防線左翼只剩下蘇格蘭營B連阻擋自青山公路接近的日軍第230聯隊,兼且拉吉普營D連仍在城門河一帶與日軍交戰,莫德庇最終決定等待日出再作定奪,並從香港島抽調加拿大溫尼伯營D連到九龍增援。 第228聯隊擅自發起攻勢,雖然在短時間內攻陷城門棱堡,卻擾亂了日軍原先的部署,在師團指揮部還引發連串風波。12月10日凌晨,第228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曾經向上級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發出電報,土井稱第228聯隊在「奮戰三小時」後,已攻陷「255高地」,只剩下一個機槍堡及觀測站尚有抵抗。由於通訊時的溝通出現問題,師團長佐野中將誤以為私自行動的土井正身陷險境,於是兩次勒令所有日軍撤回城門河以北,然而土井卻再次違反上級命令,等到電話通訊接通後,才向師團長佐野中將解釋,佐野中將於是派遣師團的參謀長大佐趕往城門棱堡了解情況。阿部芳光在日出時分趕到城門棱堡視察,發現日軍只有兩人陣亡及數人負傷,卻俘虜了超過20名英軍士兵。 土井私自行動發起進攻,除了打亂已訂立好的行軍部署,也在第23軍司令部引起爭執。土井擅自行動攻陷城門棱堡,雖然得到第23軍參謀長栗林忠道少將稱許是隨機應變,然而第23軍司令酒井隆卻視之為僭越權力,並聲言要將土井軍法審判,酒井隆亦因此解除栗林忠道的參謀職務,這次風波最後須要由第1炮兵隊司令,曾經在陸軍官校與酒井隆是同班同學的北島驥子雄中將出面調解,方告一段落。10日晚上,酒井隆飛抵設於大埔的軍級指揮部時,便嚴令各級部隊必須遵守命令。至於稱讚土井自行發起進攻是隨機應變的參謀長栗林忠道,則沒有獲安排參與後續階段的香港攻略戰,直到攻佔香港後,才獲安排參與協助善後工作。雖然第228聯隊第3大隊在城門棱堡之戰立下戰功,卻因為參與私自進攻而被罰作預備隊,不獲指派參與進攻九龍的前線作戰。由於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及聯隊內的各大隊隊長都因為違抗命令而遭到責備,而聯隊內由春日井由太郎率領的第9中隊在攻打城門棱堡的402號機槍堡時又遭受損傷,因此攻破城門棱堡的戰功,便被記在攻陷炮兵觀測站的第10中隊隊長若林東一身上,致使後來不少日本史料都將擅自行動攻佔城門棱堡一事,誤記為若林東一的「獨斷」行事。 日軍侵佔九龍半島(12月10日至13日) 醉酒灣防線失守 12月10日早上,大陸旅旅長華里士曾考慮派蘇格蘭營反攻城門棱堡,但與蘇格蘭營營長懷特及司令莫德庇商討後,認為兵力不足,決定將蘇格蘭營後撤到金山。日軍在當日並未進攻醉酒灣防線,日本陸軍航空戰隊則繼續派飛機空襲英軍艦艇,並於下午擊傷蟬號炮艦,逼使其中止干擾第230聯隊南進的任務,回到香港島的船塢維修。10日傍晚時分,蘇格蘭營開始撤出醉酒灣防線,轉到金山一帶繼續抗敵。蘇格蘭營C連、B連,以及A連的殘部,在青山公路葵涌段由北到南依次組成三道防線。金山北部的山脊,則由蘇格蘭營D連及拉吉普營D連一同防守。由於調動突然,蘇格蘭營B連及C連到11日凌晨,尚未與蘇格蘭營營部接通電話線,蘇格蘭營C連與D連的防線之間亦有漏洞,在青山公路與金山之間的「256高地」(今華景山莊)有一段防線缺口。 12月11日凌晨,日軍第230聯隊第2大隊在隊長若松滿則少佐率領下沿青山公路向醉酒灣防線的右翼推進(對英軍而言是左翼,即金山至醉酒灣一帶的醉酒灣防線西部),第2大隊的前鋒於凌晨1時30分抵達上葵涌,其第6中隊隊長田原隆壽率領的斥候隊亦回報在金山西南沒有遇見英軍,第2大隊隊長若松少佐因而認為可趁機奪取金山,進而控制葵涌,於是在凌晨2時30分透過其上級第230聯隊隊長東海林俊成大佐,向第23軍司令部請求發起進攻,卻遭司令部拒絕。雖然司令部已於10日嚴令各支部隊不得私自行動,但若松少佐幾經考慮後,仍然決定獨自進攻。日出前夕,第230聯隊第2大隊隊長若松少佐派出第5及第7中隊發起進攻。第5中隊由西南面攻上由蘇格蘭營D連駐守的金山山腰(即今葵涌大連排),而第7中隊先沿青山公路南下,在下葵涌轉上「256高地」攻打蘇格蘭營C連的右翼,藉此控制青山公路葵涌段。 第5中隊在攻上金山時遇到蘇格蘭營D連頑抗,雙方更一度發生肉搏戰,第5中隊隊長更被英軍擊斃。在和宜合的第230聯隊第3大隊隊長野口捷三少佐得悉第5中隊陷入苦戰後,便下令獨立速射炮第5大隊第3中隊在城門棱堡後方的山地架設速射炮,並於8時30分炮擊金山,終於逼使蘇格蘭營D連撤退,第5中隊在11日上午近9時佔領蘇格蘭營D連的陣地。至於第230聯隊第2大隊第7中隊,在進攻「256高地」的蘇格蘭營C連右翼時,同樣遇到頑抗,又受到蘇格蘭營B連的攻擊。日軍於是下令第38山炮聯隊第3大隊在梨木樹以西架設速射炮炮轟蘇格蘭營C連,蘇格蘭營B連及C連在日軍炮火下逐漸崩潰,蘇格蘭營B連連長李查遜上尉及C連連長羅斯上尉亦在與日軍混戰期間中彈陣亡。 因為蘇格蘭營B連及C連均沒有接通營部的電話線,故此蘇格蘭營營長懷特要到11日上午9時10分,才得悉日軍沿青山公路進攻葵涌,懷特立即從荔枝角派出通用載具車隊趕往增援,但車隊抵達時,駐守青山公路葵涌段的蘇格蘭營B連及C連都已經潰退,增援車隊亦只能作撤退掩護,青山公路亦一度只餘下蘇格蘭營A連第7排駐守。華里士派出正身處大陸旅旅部的布恩少校前往荔枝角重整蘇格蘭營B連及C連,又調動在九龍的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開赴荔枝角,堵塞醉酒灣防線左翼失守後的缺口。上午10時,蘇格蘭營B連及C連在長沙灣的大華鉛筆廠(青山道420號)附近重新集結。10時45分,英軍參謀長紐臨上校乘坐香港防衛軍第1連的裝甲車到荔枝角視察,他與布恩少校在大華鉛筆廠會面,紐臨要求布恩必須守住九龍水塘配水庫以南的山坡,紐臨於11時45分將溫尼伯營D連調到九龍水塘以南的琵琶山,防守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及大埔道。雖然在醉酒灣防線左翼防守的蘇格蘭營此時已經潰退,但第230聯隊也遭到英軍炮擊而未能佔據金山。自上午9時30分起,英軍的昂船洲炮台、摩星嶺炮台,以及在九龍水塘的第2山炮連,便不停炮擊金山,不但阻止了第230聯隊第2大隊的推進,也將第230聯隊第2大隊第7中隊孤立於「256高地」。 英軍退守香港島 12月11日中午前後,英軍及日軍都再次調整部署。英軍方面,大陸旅旅長華里士擔憂在青山公路的英軍防線再遭突破,便會威脅到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及東部的拉吉普營,這兩營如繼續在醉酒灣防線堅守,恐會陷入腹背受敵,因此華里士於上午11時下令收縮防線,並通報各部要為隨時撤退做好準備。因為九龍半島除了鑽石山和何文田有較高地勢外,大部分地域的地勢相對平坦,一旦日軍佔領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嶺,守軍將無險可守,而在九龍中部的啟德機場,這一大片平地更將九龍半島的東西兩部分割,使九龍更難防守,而且任何撤出九龍的退路都要渡過維多利亞港,大陸旅如死守九龍勢將面對被日軍全殲。至於位處九龍東部的魔鬼山,在一次大戰前已是英軍重要據點,英軍也在附近的五桂山及照鏡環山分別建有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如醉酒灣防線失守,該處適合英軍作為全數撤往香港島前的最後據點。 華里士與莫德庇商議後,莫德庇在11日中午決定撤出醉酒灣防線,並將大陸旅撤返香港島,以保留英軍的實力。英軍亦已制定好撤退計劃,為避免運載部隊退守香港島的船隊被日軍飛機發現及炸射,英軍將集中在晚間橫渡維多利亞港。由於醉酒灣防線左翼先後被日軍第228及第230聯隊突破,已退守荔枝角的蘇格蘭營正面對循青山公路而來的第230聯隊主力,蘇格蘭營撤出荔枝角及深水埗後,日軍將會迅速沿青山道及彌敦道攻入九龍市區,一旦油麻地及佐敦落入日軍控制,在醉酒灣防線左翼的英軍將難以經佐敦及九龍城的碼頭渡海,因此蘇格蘭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撤離,並由昂船洲炮台炮轟荔枝角阻擋日軍推進。蘇格蘭營將會在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掩護下,於傍晚時分經九龍城碼頭退守港島,溫尼伯營D連之後也在九龍城碼頭返回港島。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及大陸旅的炮兵將於傍晚經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退,只留下第1山炮連支援拉吉普營。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D連將儘速轉移到魔鬼山西側的三家村,在三家村碼頭登船撤離。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及第1山炮連將為撤退的部隊提供掩護,並且退守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鞏固英軍全面撤出九龍前的最後支撐點。 至於日軍方面,雖然第230聯隊第2大隊隊長若松滿則少佐違抗命令,未得批准便擅自發起進攻,但此時第23軍司令部卻接獲由山下奉文率領的第25軍成功入侵馬來半島的捷報,對主導攻略香港作戰的第23軍構成加快入侵進度的壓力,若松滿則違規擅自進攻在此刻並沒有被追究,第23軍司令酒井隆在大本營參謀少佐的敦促下,決定提前在11日下午3時進攻九龍。 12月11日下午1時,英軍大陸旅開始撤退,工兵即時破壞連貫新界和九龍的煙墩山隧道(又稱舊筆架山隧道)及坑口道。為免在九龍的發電廠被日軍利用,中華電力的工程人員與英軍合力破壞紅磡的鶴園發電廠(1990年代改建為海逸豪園)。由於英軍本來就沒有死守九龍的打算,並且有妥善的撤退路線,故此英軍各部在撤退時的行軍大致順利。不過第2山炮連卻錯誤向已被破壞的煙墩山隧道撤退,在折返大圍時遭日軍伏擊,失去1門3.7吋榴彈炮,其餘火炮則運抵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離。在防線左翼的蘇格蘭營在溫尼伯營D連的掩護下,於晚上7時30分在九龍城碼頭登船撤往香港島,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則開往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登船撤退,而溫尼伯營D連於11日深夜在九龍城碼頭撤離。香港防衛軍第1連破壞啟德機場後,於12日凌晨在九龍城碼頭由皇家海軍的魚雷艇接走。到12日清晨,大陸旅的左翼只餘下小量部隊仍在九龍半島。駐守昂船洲炮台的英軍雖然遭到日軍猛烈炮轟,設施大多受損,但為了掩護蘇格蘭營撤退,其1號炮台不斷炮擊在荔枝角的日軍,直至11日下午3時接到撤退命令,炮台守軍開始炸毀火炮和破壞設施,並帶走可搬動的設備乘船撤退,於12日凌晨1時許抵達香港島,但因為比原定時間晚抵達,又缺乏卸貨設施,很多物資惟有隨同運輸船被鑿沉。 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在11日下午開始撤往在九龍東部的魔鬼山。由於英軍自醉酒灣防線撤出後,日軍很可能會迅速南下九龍,為免被日軍追上,旁遮普營各部必須儘速翻越新界和九龍的各個山頭撤往魔鬼山。旁遮普營D連經大埔道前往畢架山時,曾擊退日軍兩輛九四式輕裝甲車及兩輛滿載日軍士兵的卡車。旁遮普營A連於下午2時抵達沙田坳,B連亦已後撤,C連因為要掩護撤退行動,仍留守九龍水塘。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因為較接近魔鬼山,該營一邊掩護其他部隊撤退,一邊依次退守到在魔鬼山西面的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以鞏固英軍經三家村碼頭撤返香港島的退路。拉吉普營在撤退期間,C連曾於大老山擊退日軍第229聯隊的先頭部隊。第1山炮連在11日傍晚撤退前,曾炮擊登上水牛山的第229聯隊及在大埔道的第228聯隊。拉吉普營A、B、C連及第1山炮連,於11日晚上11時許全數抵達魔鬼山一帶,並進駐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拉吉普營D連則在魔鬼山擔任預備隊。 因為旁遮普營採取偏西的路徑撤往魔鬼山半島,拉吉普營要到晚上9時30分才與旁遮普營取得聯繫。旁遮普營A連及B連於12日清晨直接撤往香港島,殿後的旁遮普營C則加入海灣防線。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經過長達30小時沒有糧食補給的行軍和戰鬥,部分單位更要行經崎嶇的山徑,但都於12日上午抵達魔鬼山半島,除了拉吉普營、旁遮普營C連及第1山炮連外,其餘部隊都已撤往香港島。旁遮普營營部指揮人員原本應往魔鬼山方向撤退,卻於11日半夜因黑暗而迷路,錯誤經由清水灣道進入九龍半島中部,只好於12日清晨改經尖沙咀天星碼頭撤退。這批旁遮普營營部人員於撤退期間,先在九龍擊退支持日軍的黑幫份子,然後在尖沙咀與餘下的小量蘇格蘭營士兵會合,再一同於尖沙咀火車站(即現在的尖沙咀鐘樓)附近與日軍滲入九龍的斥候隊交火,最後趕及到碼頭登船返回香港島。 華里士與大陸旅指揮人員於11日傍晚6時離開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的大陸旅指揮部,華里士與一部分旅級指揮人員於晚上7時30分到達啟德,在九龍城碼頭登船前往魔鬼山西側的三家村,在照鏡環山的海灣防線另設大陸旅指揮部,並於12日凌晨近4時與總司令部取得聯繫,而餘下的旅部人員則直接返回香港島。 九龍半島淪陷 日軍雖然攻入九龍在望,卻未能及時發現英軍撤走。第230聯隊第3大隊要到11日下午4時30分才登上金山山頂,此時蘇格蘭營已離開金山及荔枝角達半小時。11日晚上近7時,日軍到達九龍市區的周邊,並於12日凌晨佔領已無英軍駐守的青衣島。12日上午6時,第230聯隊第3大隊開始沿彌敦道往尖沙咀方向推進,期間曾鎮壓趁機作亂的香港黑幫。因為參與私自進攻城門棱堡而被罰殿後的第228聯隊第3大隊,被安排駐守九廣鐵路以東的區域,並以位處窩打老道和亞皆老街交界的中華電力總部大樓作為聯隊指揮部。 在醉酒灣防線東面,第38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於10日晚上10時許率領第229聯隊橫渡沙田海登陸大水坑,但由於日軍原定要到14日才攻打醉酒灣防線,沒有預備要倉促行軍進攻九龍,伊東少將又因外出偵察而未能及時得悉戰報,使日軍失去不少追擊英軍的時間。第229聯隊渡過沙田海後,便開始翻越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嶺,在翻越大老山時,既要規避地雷,又曾遭到英軍炮擊,第229聯隊第2及第3大隊於12日清晨分別到達飛鵝山和鑽石山,但由於英軍不斷炮擊稅關凹,第229聯隊要到12日下午1時才在井欄樹完成集結。伊東少將於下午5時指派第229聯隊進攻馬游塘,卻被拉吉普營及來自香港島的炮火擊退。 雖然拉吉普營尚可守住馬游塘至魔鬼山的防線,但日軍佔領九龍大部分地區後,可對橫渡維多利亞港的守軍構成直接威脅,香港島的守軍難以持續渡海為拉吉普營提供補給,莫德庇於12日晚上9時下令在魔鬼山一帶的英軍撤回香港島,拉吉普營、旁遮普營C連及第1山炮連,便按指令前往鯉魚門的三家村碼頭乘船撤走,可是由於運輸船隻不足,英軍在這處的撤退行動遇到阻滯,皇家海軍因此派出色雷斯人號驅逐艦及四艘魚雷艇前往增援,英軍於13日早上6時30分全數登船撤回香港島。日軍於13日上午佔領英軍在九龍及魔鬼山的陣地,但始終未能追上及消滅英軍大陸旅的主力。不過在12日晚上11時許,守衛港島西北岸的英軍發生一次誤擊事故,拖船珊納號拖著載有4噸炸藥的駁船由青洲出發往香港島,由於拖船沒有按指示亮識別燈,加上在岸上的守軍溝通出錯,在統一碼頭的第63號機槍堡內的米杜息士營士兵錯誤開火,導致拖船及駁船爆炸沉沒,全部船員身亡。 英軍大陸旅在城門棱堡、金山及葵涌接連失守後,被逼棄守醉酒灣防線並撤返香港島,但並沒有因戰局失利而發生全面潰退,邊戰邊退的過程整體井然有序,而根據陳策的日記記載,英軍在新界及九龍損失約370人,大陸旅完成敵前撤退為防守港島保留了實力,但失去新界及九龍的緩衝帶後,香港島便要面對日軍炮火和入侵的直接威脅。 日軍準備登陸香港島(12月13日至17日) 港督拒絕日軍勸降 英軍退守香港島後,由於預期香港守軍在孤立無援下將會很快放低武器投降,酒井隆於是在13日上午暫時停火,並派出由參謀多田督知中佐帶領的勸降使團到香港島向楊慕琦遞交勸降書。日軍勸降使團乘坐一艘掛有「PEACE MISSION」(中譯:和平任務)旗幟的小艇由九龍開往香港島。在日軍勸降使團中包括兩名被俘的婦女,其中一位是輔政司詹遜的秘書夫人李氏(Mrs. C.R. Lee),另一位是俄國孕婦,而帶同俄國孕婦到港島的醫院,是秘書夫人同意作為人質到港島勸降而向日軍提出的條件,日軍還帶同一位在九龍被俘的美國女記者杜嘉雲(Gwen Dew)。日軍勸降使團的小艇在靠近香港島時曾遭到英軍開火警告,但日軍表明來意及艇上載有輔政司秘書夫人及俄國孕婦後,英軍決定讓小艇在中環皇后碼頭停靠。小艇在碼頭靠泊後,多田中佐等人登岸,多田中佐立即要求記者杜嘉雲為他拍照,俄國孕婦獲安排送入香港島的醫院。多田中佐之後向前來接收信件的英軍情報參謀博沙(Charles Boxer)少校遞上勸降書,博沙少校收件後立即送交在總督府的楊慕琦。雖然日軍勸降使團在碼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英軍監視,但多田中佐仍趁機窺探英軍在沿岸的防禦部署。日軍原以為楊慕琦需要一些時間與香港的軍政高層開會討論接受投降之事,然而,楊慕琦卻即時覆函拒絶投降,博沙少校不久便將覆函交給在碼頭等待的多田中佐。 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同日發電給楊慕琦,邱吉爾在電文稱英國國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在注意你們固執地保衛香港的港口及堡壘」。另一方面,日軍在13日上午派遣勸降使團到香港島之時,日軍也在石梨貝水塘、大圍、魔鬼山及何文田等地加緊部署重炮,又下令第1炮兵隊在下午2時30分起炮轟摩星嶺。 日軍空襲及炮轟香港島 日軍原想透過勸降便可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香港島,卻出乎意料地遭總督楊慕琦斷言拒絕,日軍於是從13日下午起,動用重炮密集炮轟香港島,又出動飛機空襲,為之後的登陸戰作準備。在攻打醉酒灣防線時沒有機會出動的第1炮兵隊,終可在炮轟香港島的行動中發揚重炮的火力,連續數日大規模炮轟英軍據點,摩星嶺、卑路乍、白沙灣及西灣等英軍陣地均受到猛烈轟擊,日軍單在14日一天便向香港島發射最少3,660枚240毫米及150毫米口徑炮彈。日軍原定在14日上午空襲香港島,但因為天氣欠佳,所以改在下午出動,攻擊港島北岸的炮台及香港仔的英軍錨地。因為日軍原以為攻破醉酒灣防線後香港即會投降,所以原定只有陸軍飛行第45戰隊作為空襲香港的主力,楊慕琦拒絕投降後,日軍認為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俯衝轟炸機也不敷使用,須召喚陸軍及海軍的雙引擎轟炸機加強空襲。故此,陸軍駐紮在台灣嘉義的陸軍飛行第14戰隊,須從攻略菲律賓的行動中抽離,改為空襲香港島;海軍在第2遣支艦隊的要求下,由進駐台灣的第11航空艦隊派遣第21航空戰隊的及空襲香港島。 12月16日,日軍大規模空襲香港島。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俯衝轟炸機空襲港島東北部的拉吉普營及炮兵陣地。陸軍飛行第14戰隊的18架九七式重轟炸機空襲摩星嶺要塞及香港島西部的英軍陣地。同日下午1時,日本海軍的轟炸機隊來襲,鹿屋航空隊的18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及第一航空隊的2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向鯉魚門軍營、筲箕灣、摩星嶺要塞及香港仔海軍基地,投下26枚800公斤、54枚250公斤,以及34枚60公斤的炸彈。日本海軍轟炸機隊在當日的大編隊空襲,雖然未能炸毀任何炮台,但重創香港仔,8號魚雷艇被焚毀,兩艘拖船中彈沉沒,皇家海軍在香港仔的船塢嚴重受損,船閘及抽水設施都被炸毀,雖然沒有炸彈擊中色雷斯人號驅逐艦,但船塢已無法維修艦體受損的色雷斯人號,皇家海軍惟有將該艦放棄,於17日將其開到舂坎角對出的銀洲並故意擱淺。海軍的南支航空隊於同日出動空襲香港仔及深水灣,雖然整天出擊達10架次,但沒有戰果。陸軍飛行第14戰隊於17日及18日繼續轟炸摩星嶺要塞及香港島西部的英軍陣地;海軍亦於18日派轟炸機空襲青洲,又攻擊已被皇家海軍棄置在銀洲的色雷斯人號。 日軍的連日空襲及炮轟,對英軍在香港島的多處陣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當中以松林炮台的損毀最為嚴重,該高射炮台位處龍虎山上且面向九龍,缺乏地勢作屏障,日軍可從九龍的山頭直接觀察;15日上午,松林炮台被日軍第1炮兵隊設於何文田的6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連續炮轟4小時,設施嚴重受損,英軍須要棄守。摩星嶺要塞從11日起不停遭日軍飛機空襲,13日下午起受到日軍重炮轟擊;13日下午,3號炮位的一門9.2吋海防炮被日軍一枚240毫米的大口徑炮彈擊中,雖然炮彈沒有引爆,但炮位依然報廢;14日中午,高射炮彈藥庫中彈,一門高射炮被毀,9名印裔炮兵陣亡,6人受傷。在之後的兩天,日軍對摩星嶺要塞的空襲和炮轟更為猛烈,16日的空襲,有一枚炸彈命中在高處的炮台指揮所,幸沒有爆炸,在附近的60名士兵才免於覆滅,雖然要塞連日飽受攻擊,但英軍仍然堅守。卑路乍炮台在14日上午的日軍炮轟中,兩門4.7吋炮及觀測站被擊毀。白沙灣炮台在14日上午也遭到日軍密集炮轟,觀測站被毀,使該炮台的兩門6吋炮須要目測瞄準。
。香港在1930年代後期已開始備戰及籌備多項民防工作,如在1937年12月9日舉行的防空演習,全港當晚8時至10時實施燈火管制,輔政司更聲言會對勸告無效者罰款千元;1940年下半年起,防空演習的次數轉趨頻密,燈火管制更連續兩晚進行。香港在1941年11月舉行大型民防演習,模擬市區被敵機大規模空襲時的滅火、救護及傷患轉移能力;政府又再次呼籲市民參加滅火、救護、運輸及廚務等民防工作。 1939年2月21日,日軍飛機越過邊界入侵香港領空,並在羅湖(今羅湖站附近一帶)開火掃射,導致30多人死傷,英國隨即向日本提出抗議,並由香港輔政司史美向日方交涉,日軍辯稱是誤擊,同意道歉及賠償2萬港元,事件雖然以日方賠償而平息,但當時社會有輿論認為爆發軍事衝突恐怕只是時間的問題。香港政府及軍方都了解單憑香港的兵力是不足以應付日軍發動的大規模攻勢,但為免造成社會恐慌,所以在積極備戰的同時,又經常宣稱駐港英軍有能力保衛香港,甚至將醉酒灣防線比喻爲「東方的馬奇諾防線」;即使在1941年12月5日,港府領導層得悉日本很可能短期內對英開戰,香港軍部也於同日召集後備軍,但對公眾發放的資訊仍是盡量緩和緊張氣氛,總督楊慕琦在12月6日還出席慈善晚會,所以即使是戰爭爆發前的12月7日,香港市面仍是一切如常。 雖然英日兩國在1940年6月已因滇緬公路問題而關係緊張,日本更在香港邊境舉行軍演,不過在1940年7月,日本駐港領事岡崎稱沒有任何撤離日僑的計劃,日本僑民可放心在香港居住,他又呼籲香港市民無需對近期的局勢感到恐慌,岡崎還稱自己昨天才在香港買了新汽車。1941年3月,日本駐港領事矢野稱沒有通告要撤走在港的日僑,還稱離開香港的日僑大部分是從廣州出發,只是經香港乘船,又稱香港的日僑學校如常上課。不過英日關係在1941年持續惡化,1940年9月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之後向法屬印度支那的維琪政府施壓侵奪英美在當地的資產;1941年7月,英美兩國以維護權益為由報復,凍結日僑在兩國的資產,香港政府亦跟隨英國凍結日本企業及僑民在香港的銀行存款,在香港居住的700多名日僑陸續離開香港,不過日本官方否認因戰爭臨近而撤僑,只是經濟原因而離開;到12月初,除使館人員外,仍有百餘名日僑在香港,日本駐港領事館稱會安排他們先到廣州,不過日本方面仍稱日僑是因為經濟問題而離開香港。 由於英國情報部門在1941年下半年認為日本最快要到1942年年中才準備好向英美開戰,這個誤判不但使倫敦政府沒有加快在遠東的軍事部署,也令在遠東防守的英軍認為還有半年時間備戰,對香港的防務安排亦產生不少負面的影響。香港總督與駐港英軍的主要將領及參謀都是香港在戰時防務決策的要員,但當中有三位在1941年下半年才上任。身為香港守軍主將的莫德庇少將於1941年8月才抵港上任,而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同年9月才抵港履新;至於港島旅旅長羅遜准將,更是在11月中旬才帶領加拿大援軍抵港;即使是大陸旅旅長華里士准將,他抵港也只不過是一年多。參謀長紐臨上校是在香港任職最久的主要將領之一,他於1937年在香港擔任米杜息士營營長,於1940年成為駐港英軍參謀長,雖然莫德庇及羅遜都是資深的軍官,但他們來港未久便要在香港迎戰日軍,所以很多作戰規劃都出自紐臨,紐臨在作戰期間亦多次親上前線視察及指導守軍部署。另外,新任輔政司詹遜於12月7日,即開戰前一天才抵港履新,職位在文官中僅次於總督,但就職禮因非常時期而從簡,他更在兩週多後被俘,不過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詹遜對香港重光卻有重要角色。 加拿大在1941年10月派出兩營步兵共1,975人增援香港,對緩解駐港英軍兵力不足的問題有正面助益,英國和加拿大都期望透過強化香港的兵力可嚇阻日本的開戰意圖,但加拿大軍當時並未準備好立即投入二戰,英國和加拿大也不知道戰爭即將在12月爆發,所以派到香港的加軍很多都是年輕的新兵 ,平均打靶不足35發,當中有300人在加拿大時仍在使用木槍受訓,從未發射過實彈;不過莫德庇及身為加軍教頭的羅遜(他從加拿大領軍到香港前任職渥太華軍事訓練學院總監),都認為還有時間可一邊駐防、一邊操練。加拿大軍乘運兵船在11月16日抵港後,他們原本還有一船裝備跟著來港,包括一批通用載具、火炮及彈藥等,但運送過程發生延誤,當日本入侵香港時,這船裝備仍在太平洋上,並因香港已被日軍海上封鎖而無法到港卸貨,令加軍只能使用隨身攜帶的輕武器應戰。至於由香港政府組建的香港華人軍團,更是在1941年11月才成立,這些本地新兵根本沒有時間完成所需的訓練,便要投入12月初的實戰。 在1938年因駐港英軍兵力不足而被棄守的醉酒灣防線,原預期只有在新界進行遲滯戰的旁遮普營使用,加拿大於1941年9月29日決定派兵增援香港,莫德庇得到新增的兩營兵力可調整部署,他於10月修訂防衛計劃,決定在11月派三營守軍進駐醉酒灣防線,藉此加強遲滯敵軍的效果,阻止敵軍利用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脊進行炮兵觀測,並可爭取更多時間撤走及破壞在九龍的物資和設施。然而因為重新進駐醉酒灣防線的計劃須要盡量保密,所以莫德庇在10月調整防衛計劃時,只曾與各營營長到防線視察及商討。莫德庇在10月中旬逐步調動各作戰單位進駐據點,歸入大陸旅的蘇格蘭營、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於11月中旬至月底陸續進入醉酒灣防線的陣地。不過,蘇格蘭營及拉吉普營的士兵之前從未到過醉酒灣防線,亦不熟悉新界和九龍的地勢和環境,而防線已關閉達三年,在進駐初期須要進行整修工作。 日軍在進攻香港前已在中國征戰多年,香港守軍的兵員卻普遍缺乏實戰經驗,而且很多是新兵,在初次參戰時將會較容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到醉酒灣防線進駐的士兵又不熟悉環境,莫德庇亦了解守軍仍需多加操練,為使各單位可熟習環境和訓練協同作戰,並作為調整部署的參考,決定先在11月24日至28日為守軍舉行第一次防線部署演練,然後讓士兵休整一周,預定在12月8日至13日為大陸旅舉行旅級協同作戰演習,再於25日聖誕節為全港英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莫德庇與大陸旅旅長華里士還考慮當醉酒灣防線及九龍的防務都鞏固好後,便可派兵到新界北部的邊境地帶駐守,使守軍阻擊日軍入侵的防線能進一步往邊境推前。然而在12月3日,英國政府從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的口中得悉日軍有意借道泰國南部進攻英屬馬來亞;除此之外,日本外務省於12月1日密令駐倫敦、華盛頓、香港及馬尼拉等地的日本使館銷毀其館內的密碼機,這個不尋常的舉動於12月4日被英國軍情部門發現;鑑於種種跡象均顯示日本即將向英國開戰,倫敦當局遂將消息電告香港。莫德庇於12月5日接獲日軍即將發起戰爭的軍情後,便通報英軍各單位立即備戰,香港總督楊慕琦於7日下達動員令,香港義勇防衛軍司令羅斯上校亦於同日下令防衛軍隊員即時報到,香港守軍於12月7日清晨已在陣地就位,準備日軍來襲。由於戰爭在12月8日爆發,守軍原定的多項演練都來不及實施,莫德庇的防衛計劃也未能透過演習進行驗證及優化調整,便要直接應用於實戰。故此香港守軍雖為抗擊日軍入侵的守方,但在熟悉環境和部署方面,卻並未享有守方應有的優勢。 日軍入侵過程 戰爭爆發(12月8日) 空襲啟德機場 香港時間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展開「南方作戰」行動。日本陸軍第25軍率先登陸馬來半島東北部,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中部的四艘航母則派出機隊偷襲珍珠港(夏威夷時間仍為12月7日)。凌晨2時21分,日本陸軍大本營透過東京軍方電台向第23軍司令部通報已經向英國開戰的「花開、花開」暗號,並發出確認入侵英屬馬來亞「E作戰」已經開始的暗號「E」。凌晨2時30分,日軍第23軍司令部發佈暗號「鷹」,代表入侵香港的「C作戰」正式開始。凌晨4時45分,駐港截聽到日軍已經向英國開戰的訊息,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接獲情報後,判斷日軍快將入侵香港,便立即通報駐港英軍各個單位準備應戰,莫德庇又下令部署在新界的兩支「前鋒隊」開始破壞通往九龍的各條橋樑、道路和鐵路,盡量拖慢日軍由新界南下九龍的進度。 清晨5時50分,日本陸軍飛行戰隊主要由九八式俯衝轟炸機組成的機隊,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飛往香港啟德機場展開首波空襲。日本海軍第二遣支艦隊派出的攻擊機則從三灶島(位於現在的珠海市金灣區)起飛,飛往赤鱲角襲擊船舶。在中環美利兵房的國軍第8工作隊在清晨6時左右截聽到三灶島的日軍飛機將要出擊的通訊,這支工作隊是重慶國民政府於1940年10月派到香港,協助英軍監聽日軍通訊,並分享日軍情報。雖然國軍監聽單位未能截獲在廣州的日軍機隊也已出擊的訊息,但駐港英軍經研判後認為日軍飛機即將來襲,於是下令在啟德機場一帶的防空單位就位。 上午7時40分,土生秀治大佐率領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27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合共攜帶162枚50磅炸彈,在雲層掩護下入侵香港領空。當時飛行高度達4千米,而且天氣多雲,雲層有利機隊隱藏行踪,但也妨礙搜索地面目標。土生大佐從香港島赤柱以南的上空觀察九龍半島,最初未能發現在啟德機場停泊的飛機,還以為皇家空軍已將飛機全數撤離,於是下令襲擊在九龍灣一帶的船隻;然而當機隊下降至2千米時,土生大佐終於看見啟德機場停泊了多架民航飛機,於是下令領先的第3中隊改變目標,飛去攻擊啟德機場。不過,率先空襲機場的第3中隊所投下的炸彈,大部分都落在九龍城一帶,隨後投彈的第2中隊,也只有一枚炸彈命中民用機庫,但沒有爆炸;而空襲九龍灣的第1中隊,也沒有擊中任何船隻。對香港的首波空襲中,土生大佐帶領的轟炸機隊可說是無功而還,而戰功則被高月光大佐率領的陸軍飛行第10獨立中隊奪去。高月光中隊當時有8架九七式戰鬥機為轟炸機隊提供護航,由於土生大佐的轟炸機隊空襲機場的效果欠佳,於是接替攻擊機場的任務。高月光的戰鬥機中隊先快速急降穿越英軍的防空炮火,然後以離地十多米的高度,以兩挺八九式機槍掃射機場上的飛機,擊沉停在海面的兩架英軍、擊毀八架客機及一架,並輕傷另一架魚雷轟炸機。首波空襲後,駐港皇家空軍只剩下兩架魚雷轟炸機尚可飛行,守軍本已微不足道的空中戰力可說是蕩然無存。不過日軍的首波空襲未能損毀機場跑道,啟德機場在開戰首天仍能供飛機升降,而機場在遇襲前也已實施疏散。 在啟德機場遭受日軍首波空襲之時,深水埗軍營也遭到日軍9架飛機空襲,軍營中彈起火,但原本駐紮在軍營的英軍早已開赴陣地駐守,軍營遇襲時已近乎無人狀態,只有數名士兵在空襲中受傷。同日下午,土生飛行戰隊再度出動襲擊英軍艦艇,日本海軍南支航空隊亦出擊,空襲在維多利亞港佈雷的色雷斯人號驅逐艦及啟德機場,但成效不彰,一無所獲。雖然日軍一直希望對香港發動突襲,對攻打香港的行動一直保密,但因為日軍攻擊香港的通訊被英軍截獲,日軍在8日早上的首波空襲是英軍意料之中,不過駐港英軍僅有5架舊式軍機,而且不是戰鬥機,無法主動出擊攔截來襲的日軍機隊,只能採取疏散措施避免傷亡。在日軍首波空襲後,駐港皇家空軍的希爾少校與格萊中尉曾經提議利用餘下的兩架角羚式魚雷轟炸機空襲有日軍機隊駐紮的廣州機場,但因為莫德庇反對進行自殺式攻擊而沒有執行。 新界北部戰事 在啟德機場遭受空襲之際,日本陸軍第23軍所屬的第38師團已於上午7時30分發起陸路進攻,其第229及第230聯隊分別越過香港邊境的東部及西部侵入新界。第230聯隊採取西線進攻,並分為東西兩路展開入侵。第230聯隊第1大隊從西路入侵,途經新界西北部的落馬洲、新田、錦田及元朗前往青山灣,再經青山公路往荃灣;第230聯隊第2及第3大隊則從東路入侵,這兩支大隊分別在羅湖東西兩側越境,再於石湖墟會合,然後經營盤及八鄉到石頭圍,並且兵分兩路在上城門水塘東西兩側逼近城門棱堡及醉酒灣防線的英軍左翼。第229聯隊從東線進攻,同樣分為東西兩路部隊越過邊境。第229聯隊第3大隊從東路入侵,途經新界東北部的沙頭角、坪輋及沙螺洞前往大埔;至於第229聯隊第1及第2大隊則從西路入侵,途經打鼓嶺、粉嶺及九龍坑,在大埔與第229聯隊第3大隊會合,再前往馬料水。第229聯隊將會橫渡沙田海並在馬鞍山登陸,然後登上水牛山及逼近醉酒灣防線的英軍右翼。 日軍第229及第230聯隊在越境入侵新界北部時都各自兵分兩路,形成鉗型攻勢,夾擊在邊境駐防的英軍,意圖截斷邊境英軍的退路;然而英軍並沒有在新界北部據守,只派出小量工兵與「前鋒隊」進行破壞和堵路,拖延日軍推進,並且戰且走伏擊日軍,所以日軍採用的鉗形攻勢並沒有奏效。至於同為第38師團所屬的第228聯隊將從中線進攻,經由羅湖前往林村,再上鉛礦坳,但第228聯隊在8日清晨仍在趕赴香港邊境的途中,要到下午近3時才抵達深圳。 由旁遮普營C連連長格萊(G.E. Gray)少校率領的「大埔公路前鋒隊」在破壞羅湖橋等邊境橋樑後,便撤到太和及大埔墟,並繼續一邊往南退,一邊破壞和堵路。由於邊界的橋樑都已被英軍拆毀,所以日軍須搭建浮橋渡河。上午11時,日軍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兵分兩路夾擊石湖墟,但當地並無英軍。下午1時,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到達上水,而第230聯隊的西路部隊侵入錦田平原;第229聯隊的西路部隊攻入粉嶺,再經九龍坑前往太和。 下午1時後,英軍繼續在青山公路及大埔公路兩邊拖延日軍。雖然大埔公路前鋒隊未能及時炸毀廣福橋,卻於下午在大埔墟一帶數度伏擊日軍。下午3時,格萊少校率前鋒隊伏擊正從九龍坑山往大埔墟方向接近的第229聯隊第3大隊。格萊少校洞悉日軍稍後必經大埔墟,但日軍很大可能會分別從大埔公路、九龍坑山及沙螺洞,三面夾擊大埔墟,所以不應在大埔墟伏擊,而是在大埔墟南面的山地埋伏等待日軍。下午6時,第229聯隊第3大隊的左翼斥候小隊從大埔墟前往大埔滘途中,遭到格萊少校伏擊及殲滅。晚上7時30分,格萊少校再次伏擊第229聯隊。不過,為免被日軍從後堵截退路,所以大埔公路前鋒隊於9日凌晨2時退回沙田,與旁遮普營的主隊會合。 至於蘇格蘭營B連派出的「青山公路前鋒隊」由布恩(Stanford Burn)少校率領,在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的支援下破壞新界西部的道路。這支前鋒隊於8日下午2時在元朗及3時55分在屏山先後遇上日軍第230聯隊,前鋒隊立即後撤,並於下午4時30分炸毀在大欖角的橋樑,然後到凹頭協助皇家工兵破壞凹頭橋,期間在凹頭附近發現日軍15輛軍車及4門火炮。青山公路前鋒隊於入夜後繼續破壞在醉酒灣防線以北的道路,其裝甲車隊於9日凌晨3時返回荔枝角。 日軍第230聯隊在青山公路行軍期間,不斷遭到皇家海軍的蟬號炮艦以6吋炮轟擊,導致行軍受阻。在12月8日的行動中,英軍成功破壞在新界北部的主要道路、鐵路及橋樑,或在山頭進行爆破,利用倒塌的山泥將道路掩埋,使日軍向南行軍的進度飽受阻延,而且被破壞的道路和橋樑都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可顯著遲滯日軍重炮部隊的行軍速度。 12月8日傍晚6時許,日軍重新部署部隊,位於青山公路的第230聯隊被分成兩路,一路經油柑頭預備渡海進攻青衣島,另一路則逼近城門棱堡及醉酒灣防線的左翼;位於大埔的第229聯隊則預備橫渡沙田海,經馬鞍山攻打醉酒灣防線的右翼;至於在下午3時才抵達深圳的第228聯隊,橫過深圳河到達羅湖後,預定取道草山和九肚山,往醉酒灣防線的中央進逼。英軍方面,莫德庇在晚上接獲指令,將仍在香港的三艘驅逐艦之中的兩艘(珊奈特號、哨兵號)撤往新加坡,以保留皇家海軍在遠東的實力。 戰爭首天的市面情況 在12月8日清晨戰爭爆發後,總督楊慕琦在下午召開行政及立法兩局緊急會議;晚上8時,楊慕琦在廣播電台發表講話,他譴責日本為達成惡毒的目標而策動戰爭,又讚揚守軍和市民面對日軍的空襲表現英勇,楊慕琦表示自己會堅定與香港市民共同進退,一起面對艱難的戰爭時期,他又呼籲全港軍民保持團結、齊心抗敵。在戰爭爆發後,政府即時宣布糧食及必需品實施統制,由政府支配供應及分發,又規定米店不得閉門停業,並訂立及發放指定米店的名單和地址。除學校停課外,當日的銀行、餐廳和商店仍然營業,政府部門依舊辦公。公共交通方面,電車維持正常服務,但因為部分巴士已被軍方徵用,所以巴士站大排長龍,而被徵用的車輛還包括的士和貨車。天星小輪及油麻地小輪在防空警報響起期間停航,警報停止後復航,但從下午起,如要乘渡輪往香港島須要事先登記。政府在報章刊登及派發小冊子,教導市民應對空襲的必要措施。高等法院停止審理案件,法院大樓被改作臨時醫院,由聖約翰救傷隊及醫護人員進駐。政府於早上對民防部隊下達動員令,已登記加入後備消防隊、後備救護隊、後備運輸隊、防空傳訊隊及糧食供應隊等民防隊伍的市民,皆立即執勤,而徵募處則繼續辦公供市民報名參加。 由於英軍原定在8日早上舉行軍事演習,因此政府也曾經向公眾預告當日將有英軍演習,所以在8日早上日軍飛機投彈空襲時,市民初時還以為是軍事演習,即使防空警報響起及有炸彈爆炸,亦沒有造成民眾恐慌。日軍在首日的空襲集中在香港的軍事設施,但仍有部分炸彈落在民居附近,造成平民死傷。燈火管制隨戰爭的爆發而成為每晚執行的長期措施,政府又派員拘留在香港的日本人。另一方面,啟德機場在8日晚上仍能升降,滯留在香港的部分國民政府政要,包括宋慶齡、宋靄齡、孔令俊及孔令傑等人,於當晚在啟德機場乘飛機撤離,但陳濟棠、胡政之及許崇智等人卻未能登機。 醉酒灣防線攻防戰(12月9日至10日) 日軍進攻醉酒灣防線 12月9日早上,日軍第38師團的三支步兵聯隊繼續按計劃行軍。由於日軍之前評估醉酒灣防線不易被攻破,所以第38師團所制定的作戰方案,是要三支聯隊先行在醉酒灣防線的北面各自在其轄區設立陣地,並偵察英軍在防線的佈防及後方的部署,日軍計劃在陣地待命約一周,同時部署炮兵,然後在炮兵支援下攻打醉酒灣防線。屆時先由第230聯隊發起攻勢,經大帽山西南面攻打在上城門水塘南邊的城門棱堡及附近一帶的英軍防線,另外兩支聯隊隨後向南推進,而師團指揮部亦已將該作戰方案下達給屬下三支聯隊執行。 英軍在防線的部署方面。相對於醉酒灣防線的中央和右翼的北側分別有城門河及沙田海作天然屏障,左翼防線由西至東的葵涌、金山、城門水塘及畢架山,都是陸地連接新界和九龍,並且西有青山公路穿過葵涌,東有大埔公路穿過在金山和畢架山之間的山坳,而兩條公路的南端又連接至左翼防線後方的深水埗,所以一旦左翼防線失守,敵軍便可長驅直進攻入九龍市區。英軍在1941年11月中旬進駐醉酒灣防線,防線的左翼及城門棱堡由懷特中校率領的蘇格蘭營負責防守,而防線中央的城門河及畢架山由旁遮普營駐守。蘇格蘭營的佈防方面,A連駐守上城門水塘以南,B連駐守上葵涌,C連駐守下葵涌,D連駐守金山。9日上午,華里士抽調在防線右翼充當預備隊的拉吉普營D連到孖指徑一帶的山脊填補防線缺口,並將該連交由旁遮普營指揮。城門棱堡由蘇格蘭營A連第8排駐守,A連連部設於炮兵觀測站。A連第7排駐守菠蘿山,第9排駐守水塘西南至B連駐守的上葵涌之間,另有一支「Z部隊」部署在鉛礦坳西側的山坡上,而水塘西側的小徑已埋下地雷。蘇格蘭營所屬各連亦派出哨兵及巡邏隊監視日軍的動向,並通報炮兵以炮火拖延日軍推進。 雖然第38師團已經制定攻打醉酒灣防線的方案,惟原計劃卻因第228聯隊擅自改變行軍路線而被打亂。12月9日上午,土井定七大佐率領的第228聯隊,由於較遲抵達香港邊境,在越過深圳河後,因為原預定通過的道路及橋樑已被毀壞,導致行軍屢受阻延。土井定七大佐於是將第228聯隊暫時交由其部下第3大隊隊長西山遼少佐指揮,自己親率一支偵查小隊先行到草山及針山一帶偵察,尋找適合設立陣地的地點。土井率領偵察小隊在鉛礦坳旁登上草山,然後往南登上針山的山頂,土井發現在城門河南岸的一座「303高地」(位於金山以東)適合用作第228聯隊進攻醉酒灣防線的橋頭堡。然而該處的城門河兩岸都是斷崖峭壁(當時的城門河是指城門峽至大圍一帶的天然河道,該處的峽谷於1964年建成下城門水塘,大圍至馬料水的一段城門河實爲1970年代沙田海填海工程而形成的人工河道),第228聯隊只能闖入原屬第230聯隊的轄區,取道偏西的上城門水塘水壩,攻取「255高地」及「341高地」(即城門棱堡一帶),再沿孖指徑向東南行軍,方能抵達「303高地」。與此同時,暫時指揮228聯隊的第3大隊隊長西山遼少佐亦派遣第2大隊第5中隊隊長代田孝治中尉到城門河及「303高地」偵察,代田中尉回報城門河兩岸是斷崖難於通行,而英軍駐防「303高地」的兵力十分薄弱,促使西山遼少佐也有取道「255高地」佔領「303高地」的想法。土井大佐親率的偵察小隊於當日下午2時回到鉛礦坳與228聯隊的主隊會合,土井在228聯隊本部集合聯隊內的參謀及大隊隊長商討進攻「255高地」的構想,由於城門棱堡所在的「255高地」與水塘主壩已被師團劃入第230聯隊的轄區,越界進攻「255高地」顯然違反上級指令,土井對是否越界行動亦有所猶豫,但因為西山遼少佐亦有進攻「255高地」的想法,最後土井與聯隊內的參謀及大隊隊長達成共識,第228聯隊將於入夜後自行突襲城門棱堡及附近區域。 另一方面,駐守城門一帶的蘇格蘭營卻未能掌握第228聯隊的動向。雖然土井大佐率領偵察小隊在上午登上針山偵察時,蘇格蘭營亦觀察到針山有「小量活動」,但由於土井偵察小隊人數不多,蘇格蘭營並沒有加以留意及發動攻擊。因為英軍估計日軍的主力將由青山公路而來,所以蘇格蘭營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逼近荃灣及下葵涌一帶的第230聯隊。直到9日下午,蘇格蘭營發現第228聯隊第3大隊進入鉛礦坳,於是發炮阻擊,但城門一帶卻於此時下雨,雨霧令英軍的視野大為縮減。至於駐守在鉛礦坳以西的蘇格蘭營「Z部隊」,雖然在霧氣中發現第228聯隊第3大隊接近鉛礦坳,隊長簡道爾(Frances Kendall)卻決定到晚上返回蘇格蘭營營部時才通報。這種種原因,使蘇格蘭營對日軍第228聯隊的來襲缺乏預警,未能察覺第228聯隊將會自草山接近。此外,蘇格蘭營沒有部署足夠兵力防守城門棱堡,在城門棱堡外圍的北面,只有蘇格蘭營A連第8排共39名士兵防守,根本不能單獨抵擋日軍對城門棱堡發動的有組織攻勢,而城門棱堡的地道、堡壘及戰壕原本可容納120名士兵,但日軍來襲時英軍只有30餘人在棱堡內駐守。 蘇格蘭營在城門水塘的巡邏及哨戒上亦有疏漏。9日上午,蘇格蘭營A連連長鍾斯(Cyril Jones)上尉奉旅長華里士之命與拉吉普營D連連長紐頓上尉開會探討兩連協同作戰及巡邏的事宜,下午又到營部與營長懷特會面,其後前往A連第7排和第9排的駐地視察,鍾斯幾乎一整天不在連部。鍾斯回到A連連部後,雖然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Thomson)少尉巡邏針山南坡,但A連第8排本來是防守城門棱堡的主力,僅派一支巡邏隊也無法有效巡邏針山一帶,在晚上更沒有於城門水塘的水壩留下哨兵。雖然鍾斯曾向營長懷特反映A連的巡邏兵力不足,但懷特沒有即時抽調兵力加強巡邏城門水塘的東側。 城門棱堡陷落 9日晚上7時許,率領第228聯隊的土井定七大佐下令發起進攻,第228聯隊第3大隊超過500人取道上城門水塘的主壩進攻城門棱堡。由於英軍沒有派兵在晚上看守水壩,而且黑暗又有雨霧,在棱堡北面防守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也未能及時察覺日軍來襲,日軍順利移除埋在該處的炸藥。第228聯隊第3大隊的第9和第10中隊率先經由水壩攻打城門棱堡;至於第228聯隊第2大隊則先前往城門河以北攻擊在該處的英軍,再跟隨第3大隊進攻棱堡;第228聯隊的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第3大隊在通過水壩後,便登上城門棱堡東北面的高地,這時才被蘇格蘭營的哨兵賴德(John Laird)下士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之後通知在後方的401B機槍堡及排部。在401B機槍堡內的守軍因日軍正處於機槍火力的死角,決定先反鎖機槍堡再作抵抗,而在棱堡外圍哨戒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只有39人,無法阻擋日軍的攻勢。日軍不久便抵達城門棱堡,再經由防線的通氣口攻入地道,於晚上10時10分攻佔401A號機槍堡,並孤立在401B號機槍堡的英軍。 與此同時,蘇格蘭營A連又遭逢不幸。在傍晚時分,蘇格蘭營A連連長鐘斯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少尉率領巡邏隊到針山,但該支巡邏隊卻錯過了第228聯隊的行軍路線,未能及時發現日軍來襲。在日軍進攻前夕,鐘斯與A連連部身處於城門棱堡西南面的炮兵觀測站內,並剛剛派出通訊兵偉力(Wylie)迎接從鉛礦坳返回的「Z部隊」,該通訊兵在離開觀測站之時,雖然依照程序將通道的閘門鎖上,卻沒有按照程序將鎖匙轉交給在觀測站外站崗的印籍炮兵奇桑星(Kishan Singh)下士,導致鐘斯上尉與A連連部共14人被反鎖在觀測站之內。當鐘斯接獲401號機槍堡遇襲的消息時,只能下令位處棱堡中央,由羅勃(Robert Robb)中士率領的排部發動反擊,但該排部只有18名士兵,面對數以百計的日軍士兵來襲,完全是寡不敵眾,於佈陣時已有5人傷亡,羅勃為免被全殲決定突圍,他與排部餘下的13名士兵越過日軍第10中隊的進攻路線往東撤離,及後與拉吉普營D連會合。 另一方面,日軍第228聯隊第3大隊圍攻401號機槍堡時,一度遭到在西面山地的402號機槍堡壓制,第3大隊於是決定兵分兩路;第3大隊第9中隊在春日井由太郎中尉率領下封鎖城門棱堡西面的地道出口,並攻打402號機槍堡;第3大隊第10中隊在中尉率領下向西南方推進,攻打城門棱堡的炮兵觀測站。在觀測站內的連長鐘斯曾派出哨兵嘗試經由通氣口離開,卻被若林率領的第10中隊發現而失敗。若林隨即下令第10中隊將觀測站的所有出口封鎖,並派工兵用爆破筒炸毀上鎖的閘門,有兩名印籍士兵當場死亡,日軍又不斷從通氣口向觀測站內投擲手榴彈,在連番爆炸之下,包括鐘斯在內共14人的A連連部,多人受傷,只有A連連長鐘斯上尉、炮兵韋覺士中尉及軍士長密德仍有意識,而在日軍圍困下,鐘斯已無退路,惟有於10日凌晨3時向日軍投降。 9日晚上11時35分左右,蘇格蘭營設於梨木樹的營部接獲A連連長鐘斯的來電,得悉日軍已經攻入城門棱堡,蘇格蘭營營長懷特(S.E.H.E. White)隨即電告大陸旅旅長華里士,並將在下葵涌的蘇格蘭營C連調往營部所在的梨木樹準備增援,D連亦於金山就位。9日晚上11時45分,拉吉普營D連的巡邏隊適逢途經城門河,與日軍第228聯隊第2大隊相遇,雙方隨即激烈交火。懷特在10日凌晨12時下令第2山炮連以4.5吋榴彈炮向城門河開火,壓制第228聯隊第2大隊。在第2山炮連的炮火支援下,拉吉普營D連成功阻擊第2大隊的攻勢,但此時城門棱堡已被第228聯隊第3大隊攻佔。12月10日凌晨3時,蘇格蘭營營長懷特、大陸旅旅長華里士及司令莫德庇曾經通訊,商討反攻城門棱堡的計劃,但礙於情報不明,守軍兵力不足,當時防線左翼只剩下蘇格蘭營B連阻擋自青山公路接近的日軍第230聯隊,兼且拉吉普營D連仍在城門河一帶與日軍交戰,莫德庇最終決定等待日出再作定奪,並從香港島抽調加拿大溫尼伯營D連到九龍增援。 第228聯隊擅自發起攻勢,雖然在短時間內攻陷城門棱堡,卻擾亂了日軍原先的部署,在師團指揮部還引發連串風波。12月10日凌晨,第228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曾經向上級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發出電報,土井稱第228聯隊在「奮戰三小時」後,已攻陷「255高地」,只剩下一個機槍堡及觀測站尚有抵抗。由於通訊時的溝通出現問題,師團長佐野中將誤以為私自行動的土井正身陷險境,於是兩次勒令所有日軍撤回城門河以北,然而土井卻再次違反上級命令,等到電話通訊接通後,才向師團長佐野中將解釋,佐野中將於是派遣師團的參謀長大佐趕往城門棱堡了解情況。阿部芳光在日出時分趕到城門棱堡視察,發現日軍只有兩人陣亡及數人負傷,卻俘虜了超過20名英軍士兵。 土井私自行動發起進攻,除了打亂已訂立好的行軍部署,也在第23軍司令部引起爭執。土井擅自行動攻陷城門棱堡,雖然得到第23軍參謀長栗林忠道少將稱許是隨機應變,然而第23軍司令酒井隆卻視之為僭越權力,並聲言要將土井軍法審判,酒井隆亦因此解除栗林忠道的參謀職務,這次風波最後須要由第1炮兵隊司令,曾經在陸軍官校與酒井隆是同班同學的北島驥子雄中將出面調解,方告一段落。10日晚上,酒井隆飛抵設於大埔的軍級指揮部時,便嚴令各級部隊必須遵守命令。至於稱讚土井自行發起進攻是隨機應變的參謀長栗林忠道,則沒有獲安排參與後續階段的香港攻略戰,直到攻佔香港後,才獲安排參與協助善後工作。雖然第228聯隊第3大隊在城門棱堡之戰立下戰功,卻因為參與私自進攻而被罰作預備隊,不獲指派參與進攻九龍的前線作戰。由於聯隊隊長土井定七大佐及聯隊內的各大隊隊長都因為違抗命令而遭到責備,而聯隊內由春日井由太郎率領的第9中隊在攻打城門棱堡的402號機槍堡時又遭受損傷,因此攻破城門棱堡的戰功,便被記在攻陷炮兵觀測站的第10中隊隊長若林東一身上,致使後來不少日本史料都將擅自行動攻佔城門棱堡一事,誤記為若林東一的「獨斷」行事。 日軍侵佔九龍半島(12月10日至13日) 醉酒灣防線失守 12月10日早上,大陸旅旅長華里士曾考慮派蘇格蘭營反攻城門棱堡,但與蘇格蘭營營長懷特及司令莫德庇商討後,認為兵力不足,決定將蘇格蘭營後撤到金山。日軍在當日並未進攻醉酒灣防線,日本陸軍航空戰隊則繼續派飛機空襲英軍艦艇,並於下午擊傷蟬號炮艦,逼使其中止干擾第230聯隊南進的任務,回到香港島的船塢維修。10日傍晚時分,蘇格蘭營開始撤出醉酒灣防線,轉到金山一帶繼續抗敵。蘇格蘭營C連、B連,以及A連的殘部,在青山公路葵涌段由北到南依次組成三道防線。金山北部的山脊,則由蘇格蘭營D連及拉吉普營D連一同防守。由於調動突然,蘇格蘭營B連及C連到11日凌晨,尚未與蘇格蘭營營部接通電話線,蘇格蘭營C連與D連的防線之間亦有漏洞,在青山公路與金山之間的「256高地」(今華景山莊)有一段防線缺口。 12月11日凌晨,日軍第230聯隊第2大隊在隊長若松滿則少佐率領下沿青山公路向醉酒灣防線的右翼推進(對英軍而言是左翼,即金山至醉酒灣一帶的醉酒灣防線西部),第2大隊的前鋒於凌晨1時30分抵達上葵涌,其第6中隊隊長田原隆壽率領的斥候隊亦回報在金山西南沒有遇見英軍,第2大隊隊長若松少佐因而認為可趁機奪取金山,進而控制葵涌,於是在凌晨2時30分透過其上級第230聯隊隊長東海林俊成大佐,向第23軍司令部請求發起進攻,卻遭司令部拒絕。雖然司令部已於10日嚴令各支部隊不得私自行動,但若松少佐幾經考慮後,仍然決定獨自進攻。日出前夕,第230聯隊第2大隊隊長若松少佐派出第5及第7中隊發起進攻。第5中隊由西南面攻上由蘇格蘭營D連駐守的金山山腰(即今葵涌大連排),而第7中隊先沿青山公路南下,在下葵涌轉上「256高地」攻打蘇格蘭營C連的右翼,藉此控制青山公路葵涌段。 第5中隊在攻上金山時遇到蘇格蘭營D連頑抗,雙方更一度發生肉搏戰,第5中隊隊長更被英軍擊斃。在和宜合的第230聯隊第3大隊隊長野口捷三少佐得悉第5中隊陷入苦戰後,便下令獨立速射炮第5大隊第3中隊在城門棱堡後方的山地架設速射炮,並於8時30分炮擊金山,終於逼使蘇格蘭營D連撤退,第5中隊在11日上午近9時佔領蘇格蘭營D連的陣地。至於第230聯隊第2大隊第7中隊,在進攻「256高地」的蘇格蘭營C連右翼時,同樣遇到頑抗,又受到蘇格蘭營B連的攻擊。日軍於是下令第38山炮聯隊第3大隊在梨木樹以西架設速射炮炮轟蘇格蘭營C連,蘇格蘭營B連及C連在日軍炮火下逐漸崩潰,蘇格蘭營B連連長李查遜上尉及C連連長羅斯上尉亦在與日軍混戰期間中彈陣亡。 因為蘇格蘭營B連及C連均沒有接通營部的電話線,故此蘇格蘭營營長懷特要到11日上午9時10分,才得悉日軍沿青山公路進攻葵涌,懷特立即從荔枝角派出通用載具車隊趕往增援,但車隊抵達時,駐守青山公路葵涌段的蘇格蘭營B連及C連都已經潰退,增援車隊亦只能作撤退掩護,青山公路亦一度只餘下蘇格蘭營A連第7排駐守。華里士派出正身處大陸旅旅部的布恩少校前往荔枝角重整蘇格蘭營B連及C連,又調動在九龍的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開赴荔枝角,堵塞醉酒灣防線左翼失守後的缺口。上午10時,蘇格蘭營B連及C連在長沙灣的大華鉛筆廠(青山道420號)附近重新集結。10時45分,英軍參謀長紐臨上校乘坐香港防衛軍第1連的裝甲車到荔枝角視察,他與布恩少校在大華鉛筆廠會面,紐臨要求布恩必須守住九龍水塘配水庫以南的山坡,紐臨於11時45分將溫尼伯營D連調到九龍水塘以南的琵琶山,防守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及大埔道。雖然在醉酒灣防線左翼防守的蘇格蘭營此時已經潰退,但第230聯隊也遭到英軍炮擊而未能佔據金山。自上午9時30分起,英軍的昂船洲炮台、摩星嶺炮台,以及在九龍水塘的第2山炮連,便不停炮擊金山,不但阻止了第230聯隊第2大隊的推進,也將第230聯隊第2大隊第7中隊孤立於「256高地」。 英軍退守香港島 12月11日中午前後,英軍及日軍都再次調整部署。英軍方面,大陸旅旅長華里士擔憂在青山公路的英軍防線再遭突破,便會威脅到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及東部的拉吉普營,這兩營如繼續在醉酒灣防線堅守,恐會陷入腹背受敵,因此華里士於上午11時下令收縮防線,並通報各部要為隨時撤退做好準備。因為九龍半島除了鑽石山和何文田有較高地勢外,大部分地域的地勢相對平坦,一旦日軍佔領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嶺,守軍將無險可守,而在九龍中部的啟德機場,這一大片平地更將九龍半島的東西兩部分割,使九龍更難防守,而且任何撤出九龍的退路都要渡過維多利亞港,大陸旅如死守九龍勢將面對被日軍全殲。至於位處九龍東部的魔鬼山,在一次大戰前已是英軍重要據點,英軍也在附近的五桂山及照鏡環山分別建有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如醉酒灣防線失守,該處適合英軍作為全數撤往香港島前的最後據點。 華里士與莫德庇商議後,莫德庇在11日中午決定撤出醉酒灣防線,並將大陸旅撤返香港島,以保留英軍的實力。英軍亦已制定好撤退計劃,為避免運載部隊退守香港島的船隊被日軍飛機發現及炸射,英軍將集中在晚間橫渡維多利亞港。由於醉酒灣防線左翼先後被日軍第228及第230聯隊突破,已退守荔枝角的蘇格蘭營正面對循青山公路而來的第230聯隊主力,蘇格蘭營撤出荔枝角及深水埗後,日軍將會迅速沿青山道及彌敦道攻入九龍市區,一旦油麻地及佐敦落入日軍控制,在醉酒灣防線左翼的英軍將難以經佐敦及九龍城的碼頭渡海,因此蘇格蘭營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撤離,並由昂船洲炮台炮轟荔枝角阻擋日軍推進。蘇格蘭營將會在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掩護下,於傍晚時分經九龍城碼頭退守港島,溫尼伯營D連之後也在九龍城碼頭返回港島。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及大陸旅的炮兵將於傍晚經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退,只留下第1山炮連支援拉吉普營。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D連將儘速轉移到魔鬼山西側的三家村,在三家村碼頭登船撤離。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及第1山炮連將為撤退的部隊提供掩護,並且退守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鞏固英軍全面撤出九龍前的最後支撐點。 至於日軍方面,雖然第230聯隊第2大隊隊長若松滿則少佐違抗命令,未得批准便擅自發起進攻,但此時第23軍司令部卻接獲由山下奉文率領的第25軍成功入侵馬來半島的捷報,對主導攻略香港作戰的第23軍構成加快入侵進度的壓力,若松滿則違規擅自進攻在此刻並沒有被追究,第23軍司令酒井隆在大本營參謀少佐的敦促下,決定提前在11日下午3時進攻九龍。 12月11日下午1時,英軍大陸旅開始撤退,工兵即時破壞連貫新界和九龍的煙墩山隧道(又稱舊筆架山隧道)及坑口道。為免在九龍的發電廠被日軍利用,中華電力的工程人員與英軍合力破壞紅磡的鶴園發電廠(1990年代改建為海逸豪園)。由於英軍本來就沒有死守九龍的打算,並且有妥善的撤退路線,故此英軍各部在撤退時的行軍大致順利。不過第2山炮連卻錯誤向已被破壞的煙墩山隧道撤退,在折返大圍時遭日軍伏擊,失去1門3.7吋榴彈炮,其餘火炮則運抵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離。在防線左翼的蘇格蘭營在溫尼伯營D連的掩護下,於晚上7時30分在九龍城碼頭登船撤往香港島,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則開往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登船撤退,而溫尼伯營D連於11日深夜在九龍城碼頭撤離。香港防衛軍第1連破壞啟德機場後,於12日凌晨在九龍城碼頭由皇家海軍的魚雷艇接走。到12日清晨,大陸旅的左翼只餘下小量部隊仍在九龍半島。駐守昂船洲炮台的英軍雖然遭到日軍猛烈炮轟,設施大多受損,但為了掩護蘇格蘭營撤退,其1號炮台不斷炮擊在荔枝角的日軍,直至11日下午3時接到撤退命令,炮台守軍開始炸毀火炮和破壞設施,並帶走可搬動的設備乘船撤退,於12日凌晨1時許抵達香港島,但因為比原定時間晚抵達,又缺乏卸貨設施,很多物資惟有隨同運輸船被鑿沉。 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在11日下午開始撤往在九龍東部的魔鬼山。由於英軍自醉酒灣防線撤出後,日軍很可能會迅速南下九龍,為免被日軍追上,旁遮普營各部必須儘速翻越新界和九龍的各個山頭撤往魔鬼山。旁遮普營D連經大埔道前往畢架山時,曾擊退日軍兩輛九四式輕裝甲車及兩輛滿載日軍士兵的卡車。旁遮普營A連於下午2時抵達沙田坳,B連亦已後撤,C連因為要掩護撤退行動,仍留守九龍水塘。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因為較接近魔鬼山,該營一邊掩護其他部隊撤退,一邊依次退守到在魔鬼山西面的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以鞏固英軍經三家村碼頭撤返香港島的退路。拉吉普營在撤退期間,C連曾於大老山擊退日軍第229聯隊的先頭部隊。第1山炮連在11日傍晚撤退前,曾炮擊登上水牛山的第229聯隊及在大埔道的第228聯隊。拉吉普營A、B、C連及第1山炮連,於11日晚上11時許全數抵達魔鬼山一帶,並進駐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拉吉普營D連則在魔鬼山擔任預備隊。 因為旁遮普營採取偏西的路徑撤往魔鬼山半島,拉吉普營要到晚上9時30分才與旁遮普營取得聯繫。旁遮普營A連及B連於12日清晨直接撤往香港島,殿後的旁遮普營C則加入海灣防線。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經過長達30小時沒有糧食補給的行軍和戰鬥,部分單位更要行經崎嶇的山徑,但都於12日上午抵達魔鬼山半島,除了拉吉普營、旁遮普營C連及第1山炮連外,其餘部隊都已撤往香港島。旁遮普營營部指揮人員原本應往魔鬼山方向撤退,卻於11日半夜因黑暗而迷路,錯誤經由清水灣道進入九龍半島中部,只好於12日清晨改經尖沙咀天星碼頭撤退。這批旁遮普營營部人員於撤退期間,先在九龍擊退支持日軍的黑幫份子,然後在尖沙咀與餘下的小量蘇格蘭營士兵會合,再一同於尖沙咀火車站(即現在的尖沙咀鐘樓)附近與日軍滲入九龍的斥候隊交火,最後趕及到碼頭登船返回香港島。 華里士與大陸旅指揮人員於11日傍晚6時離開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的大陸旅指揮部,華里士與一部分旅級指揮人員於晚上7時30分到達啟德,在九龍城碼頭登船前往魔鬼山西側的三家村,在照鏡環山的海灣防線另設大陸旅指揮部,並於12日凌晨近4時與總司令部取得聯繫,而餘下的旅部人員則直接返回香港島。 九龍半島淪陷 日軍雖然攻入九龍在望,卻未能及時發現英軍撤走。第230聯隊第3大隊要到11日下午4時30分才登上金山山頂,此時蘇格蘭營已離開金山及荔枝角達半小時。11日晚上近7時,日軍到達九龍市區的周邊,並於12日凌晨佔領已無英軍駐守的青衣島。12日上午6時,第230聯隊第3大隊開始沿彌敦道往尖沙咀方向推進,期間曾鎮壓趁機作亂的香港黑幫。因為參與私自進攻城門棱堡而被罰殿後的第228聯隊第3大隊,被安排駐守九廣鐵路以東的區域,並以位處窩打老道和亞皆老街交界的中華電力總部大樓作為聯隊指揮部。 在醉酒灣防線東面,第38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於10日晚上10時許率領第229聯隊橫渡沙田海登陸大水坑,但由於日軍原定要到14日才攻打醉酒灣防線,沒有預備要倉促行軍進攻九龍,伊東少將又因外出偵察而未能及時得悉戰報,使日軍失去不少追擊英軍的時間。第229聯隊渡過沙田海後,便開始翻越新界和九龍之間的山嶺,在翻越大老山時,既要規避地雷,又曾遭到英軍炮擊,第229聯隊第2及第3大隊於12日清晨分別到達飛鵝山和鑽石山,但由於英軍不斷炮擊稅關凹,第229聯隊要到12日下午1時才在井欄樹完成集結。伊東少將於下午5時指派第229聯隊進攻馬游塘,卻被拉吉普營及來自香港島的炮火擊退。 雖然拉吉普營尚可守住馬游塘至魔鬼山的防線,但日軍佔領九龍大部分地區後,可對橫渡維多利亞港的守軍構成直接威脅,香港島的守軍難以持續渡海為拉吉普營提供補給,莫德庇於12日晚上9時下令在魔鬼山一帶的英軍撤回香港島,拉吉普營、旁遮普營C連及第1山炮連,便按指令前往鯉魚門的三家村碼頭乘船撤走,可是由於運輸船隻不足,英軍在這處的撤退行動遇到阻滯,皇家海軍因此派出色雷斯人號驅逐艦及四艘魚雷艇前往增援,英軍於13日早上6時30分全數登船撤回香港島。日軍於13日上午佔領英軍在九龍及魔鬼山的陣地,但始終未能追上及消滅英軍大陸旅的主力。不過在12日晚上11時許,守衛港島西北岸的英軍發生一次誤擊事故,拖船珊納號拖著載有4噸炸藥的駁船由青洲出發往香港島,由於拖船沒有按指示亮識別燈,加上在岸上的守軍溝通出錯,在統一碼頭的第63號機槍堡內的米杜息士營士兵錯誤開火,導致拖船及駁船爆炸沉沒,全部船員身亡。 英軍大陸旅在城門棱堡、金山及葵涌接連失守後,被逼棄守醉酒灣防線並撤返香港島,但並沒有因戰局失利而發生全面潰退,邊戰邊退的過程整體井然有序,而根據陳策的日記記載,英軍在新界及九龍損失約370人,大陸旅完成敵前撤退為防守港島保留了實力,但失去新界及九龍的緩衝帶後,香港島便要面對日軍炮火和入侵的直接威脅。 日軍準備登陸香港島(12月13日至17日) 港督拒絕日軍勸降 英軍退守香港島後,由於預期香港守軍在孤立無援下將會很快放低武器投降,酒井隆於是在13日上午暫時停火,並派出由參謀多田督知中佐帶領的勸降使團到香港島向楊慕琦遞交勸降書。日軍勸降使團乘坐一艘掛有「PEACE MISSION」(中譯:和平任務)旗幟的小艇由九龍開往香港島。在日軍勸降使團中包括兩名被俘的婦女,其中一位是輔政司詹遜的秘書夫人李氏(Mrs. C.R. Lee),另一位是俄國孕婦,而帶同俄國孕婦到港島的醫院,是秘書夫人同意作為人質到港島勸降而向日軍提出的條件,日軍還帶同一位在九龍被俘的美國女記者杜嘉雲(Gwen Dew)。日軍勸降使團的小艇在靠近香港島時曾遭到英軍開火警告,但日軍表明來意及艇上載有輔政司秘書夫人及俄國孕婦後,英軍決定讓小艇在中環皇后碼頭停靠。小艇在碼頭靠泊後,多田中佐等人登岸,多田中佐立即要求記者杜嘉雲為他拍照,俄國孕婦獲安排送入香港島的醫院。多田中佐之後向前來接收信件的英軍情報參謀博沙(Charles Boxer)少校遞上勸降書,博沙少校收件後立即送交在總督府的楊慕琦。雖然日軍勸降使團在碼頭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英軍監視,但多田中佐仍趁機窺探英軍在沿岸的防禦部署。日軍原以為楊慕琦需要一些時間與香港的軍政高層開會討論接受投降之事,然而,楊慕琦卻即時覆函拒絶投降,博沙少校不久便將覆函交給在碼頭等待的多田中佐。 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同日發電給楊慕琦,邱吉爾在電文稱英國國民「每一天每一小時都在注意你們固執地保衛香港的港口及堡壘」。另一方面,日軍在13日上午派遣勸降使團到香港島之時,日軍也在石梨貝水塘、大圍、魔鬼山及何文田等地加緊部署重炮,又下令第1炮兵隊在下午2時30分起炮轟摩星嶺。 日軍空襲及炮轟香港島 日軍原想透過勸降便可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香港島,卻出乎意料地遭總督楊慕琦斷言拒絕,日軍於是從13日下午起,動用重炮密集炮轟香港島,又出動飛機空襲,為之後的登陸戰作準備。在攻打醉酒灣防線時沒有機會出動的第1炮兵隊,終可在炮轟香港島的行動中發揚重炮的火力,連續數日大規模炮轟英軍據點,摩星嶺、卑路乍、白沙灣及西灣等英軍陣地均受到猛烈轟擊,日軍單在14日一天便向香港島發射最少3,660枚240毫米及150毫米口徑炮彈。日軍原定在14日上午空襲香港島,但因為天氣欠佳,所以改在下午出動,攻擊港島北岸的炮台及香港仔的英軍錨地。因為日軍原以為攻破醉酒灣防線後香港即會投降,所以原定只有陸軍飛行第45戰隊作為空襲香港的主力,楊慕琦拒絕投降後,日軍認為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俯衝轟炸機也不敷使用,須召喚陸軍及海軍的雙引擎轟炸機加強空襲。故此,陸軍駐紮在台灣嘉義的陸軍飛行第14戰隊,須從攻略菲律賓的行動中抽離,改為空襲香港島;海軍在第2遣支艦隊的要求下,由進駐台灣的第11航空艦隊派遣第21航空戰隊的及空襲香港島。 12月16日,日軍大規模空襲香港島。陸軍飛行第45戰隊的俯衝轟炸機空襲港島東北部的拉吉普營及炮兵陣地。陸軍飛行第14戰隊的18架九七式重轟炸機空襲摩星嶺要塞及香港島西部的英軍陣地。同日下午1時,日本海軍的轟炸機隊來襲,鹿屋航空隊的18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及第一航空隊的2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向鯉魚門軍營、筲箕灣、摩星嶺要塞及香港仔海軍基地,投下26枚800公斤、54枚250公斤,以及34枚60公斤的炸彈。日本海軍轟炸機隊在當日的大編隊空襲,雖然未能炸毀任何炮台,但重創香港仔,8號魚雷艇被焚毀,兩艘拖船中彈沉沒,皇家海軍在香港仔的船塢嚴重受損,船閘及抽水設施都被炸毀,雖然沒有炸彈擊中色雷斯人號驅逐艦,但船塢已無法維修艦體受損的色雷斯人號,皇家海軍惟有將該艦放棄,於17日將其開到舂坎角對出的銀洲並故意擱淺。海軍的南支航空隊於同日出動空襲香港仔及深水灣,雖然整天出擊達10架次,但沒有戰果。陸軍飛行第14戰隊於17日及18日繼續轟炸摩星嶺要塞及香港島西部的英軍陣地;海軍亦於18日派轟炸機空襲青洲,又攻擊已被皇家海軍棄置在銀洲的色雷斯人號。 日軍的連日空襲及炮轟,對英軍在香港島的多處陣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當中以松林炮台的損毀最為嚴重,該高射炮台位處龍虎山上且面向九龍,缺乏地勢作屏障,日軍可從九龍的山頭直接觀察;15日上午,松林炮台被日軍第1炮兵隊設於何文田的6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連續炮轟4小時,設施嚴重受損,英軍須要棄守。摩星嶺要塞從11日起不停遭日軍飛機空襲,13日下午起受到日軍重炮轟擊;13日下午,3號炮位的一門9.2吋海防炮被日軍一枚240毫米的大口徑炮彈擊中,雖然炮彈沒有引爆,但炮位依然報廢;14日中午,高射炮彈藥庫中彈,一門高射炮被毀,9名印裔炮兵陣亡,6人受傷。在之後的兩天,日軍對摩星嶺要塞的空襲和炮轟更為猛烈,16日的空襲,有一枚炸彈命中在高處的炮台指揮所,幸沒有爆炸,在附近的60名士兵才免於覆滅,雖然要塞連日飽受攻擊,但英軍仍然堅守。卑路乍炮台在14日上午的日軍炮轟中,兩門4.7吋炮及觀測站被擊毀。白沙灣炮台在14日上午也遭到日軍密集炮轟,觀測站被毀,使該炮台的兩門6吋炮須要目測瞄準。 日軍的炮轟不但使英軍在香港島北岸的多座機槍堡及炮位受損,亦時常切斷英軍的電話線路,使英軍的指揮及通訊受到干擾。馬已仙峽的通信電纜在14日被日軍炮火破壞,使總司令部與港島南部的通訊陷入癱瘓,英軍須要搶修20小時才能恢復正常。日軍的轟擊也使設在香港島北岸的多組探照燈損壞,削弱英軍在夜間監察海面活動的能力,使日軍更容易藉夜色掩護發動偷襲。猛烈的炮轟也使水管及供電設施受到破壞,使香港島的食水供應大受影響。 為應對日軍的炮轟,英軍於14日在黃泥涌峽設立反炮擊指揮所(Counter Battery Headquarters),由普羅斯(G.E.S. Proes)少校擔任指揮官,以期守軍的炮兵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反擊日軍,但由於英軍未熟習新的指揮架構,對日軍炮擊的報告,按新程序應被直接發送到反炮擊指揮所,但仍有很多報告被發送到總司令部,而且報告也不夠完整,使反炮擊指揮所的效用未能達到最大發揮。英軍炮兵的反擊主要針對日軍設於何文田及魔鬼山等地的炮位開火,又炮擊在井欄樹及馬游塘等地的日軍據點,同時炮轟在九龍的油庫,並擊沉在維多利亞港的船隻,避免被日軍利用。 英軍港島部署 英軍在退守香港島後,按照香港島的地勢重新部署,莫德庇將守軍的兵力平均部署在香港島的海岸。香港島的北岸由西至東,分別部署旁遮普營、皇家蘇格蘭營及拉吉普營;而香港島的南岸由西至東,分別部署溫尼伯榴彈兵營、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及米杜息士營。香港防衛軍在山地負責二線支援,曉士兵團守備北角發電廠。不過,由於撤退到香港島的「大陸旅」士兵陸續向「港島旅」報到,使後者的指揮部不勝負荷。12日凌晨,莫德庇與「港島旅」司令羅遜商討後,決定臨時將「港島旅」劃分為「東旅」和「西旅」。按照「東旅」和「西旅」的指揮架構,「西旅」由羅遜准將指揮,負責港島西部,包括跑馬地、黃泥涌峽、灣仔峽、馬己仙峽、壽臣山、香港仔、薄扶林、摩星嶺、維多利亞城及海軍船塢等地,下轄皇家蘇格蘭營、溫尼伯榴彈兵營、旁遮普營、米杜息士營的A連及C連,以及香港防衛軍的4至7連,還有一連香港華人軍團駐守在壽臣山及深水灣;「東旅」由華里士准將指揮,負責港島東部,包括銅鑼灣、畢拿山、北角、太古船塢、筲箕灣、柴灣、柏架山、大潭峽、赤柱、舂坎角及淺水灣等地,下轄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拉吉普營、米杜息士營的B連及D連,以及香港防衛軍的1至3連。在防衛部署上,除了在固定陣地防守的部隊,也設有多支機動縱隊,以便為戰況吃緊的戰線提供支援。英軍環繞香港島的沿岸建有70多座機槍堡,1號機槍堡建於港島西南部的沙灣,機槍堡的編號以逆時針環繞香港島遞增,20號機槍堡位於南灣、36號位於大浪灣、39號位於白沙灣、51號位於北角發電廠、72號位於域多利道。此外,英軍在香港島沿岸設有多組探照燈防止日軍在夜間渡海偷襲。 指揮西旅的羅遜沿用在聶高信山東部山腰的黃泥涌峽指揮部,該處緊臨在港島中央貫通南北的黃泥涌峽道,而羅遜亦憑著「港島旅」旅長一職享有較高指揮權;至於指揮東旅的華里士,則在哥連臣角道與石澳道的交界處設立大潭峽指揮部。羅遜當初在黃泥涌峽設立指揮部,原是因為他作為港島旅旅長,需要指揮整個香港島的守軍作戰,所以將旅級指揮部設在位處香港島中央及五條主要道路交匯處的黃泥涌峽。莫德庇與羅遜在12日將港島旅劃分為東西兩旅後,港島東部的指揮工作可由華里士的東旅分擔,羅遜因此曾考慮將西旅指揮部往西遷到灣仔峽,但因為遷置指揮部須要重新鋪設通訊線路及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所以決定沿用黃泥涌峽指揮部作為西旅指揮部。由於劃分東西旅的調動與開戰前的反登陸部署有異,因而令各部隊間的協調容易出現混亂,如在港島中央的黃泥涌峽一帶,分別由東旅的香港防衛軍第3連及西旅的溫尼伯營駐守,而在不足一個月前與羅遜一同從加拿大抵港的來福槍營,卻被臨時交予原是英屬印度陸軍指揮官的華里士指揮,卻沒有足夠時間磨合,也使來福槍營營長荷姆(William J. Home)與東旅旅長華里士在指揮和協調上易生分歧及爭執。另外,因為缺乏偵察機及外來情報支援,莫德庇無從得悉日軍對港島北岸的進攻部署及日軍兩棲部隊從港島南岸登陸的虛實,只能採取環島防禦,難以針對日軍的進攻主力進行集中防守,所以守軍在部署和戰術上都處於被動。 日軍登陸計劃 至於日軍方面,由於第23軍及第38師團都假定英軍會在九龍失守後投降,所以沒有制訂進攻港島的作戰方案。當楊慕琦拒絕投降後,日軍便要在短時間內制訂登陸香港島的計劃。日軍在倉促計劃下,便從第23軍挑選可游泳4公里以上的泳手,組成一支敢死隊。日軍計劃在深夜派出由泳手組成的敢死隊游泳橫渡維多利亞港,在香港島登岸並建立橋頭堡,在英軍海岸防線打開缺口再大舉登陸。這支敢死隊的成員,包括曾經在1936年前往納粹德國代表日本參加柏林奧運會游泳競賽的少尉及小池禮三少尉,由兩人指導隊員的泳術,但由於單憑游泳渡海是無法同時運送重型裝備,在英軍海岸火力尚存下顯得不切實際;而且敢死隊隊員在前往九龍之時,還未及橫渡沙田海,便遭遇英軍反擊隔海炮轟的炮火意外擊中,造成隊員不少死傷,使游泳渡海的突擊計劃須要被中途取消。 因為英軍撤到香港島前已將九龍的供電設施破壞,而香港島因戰時實施燈火管制,所以在晚上,除了英軍操作探照燈搜索海面的燈光,及炮戰引致火警的火光,夜晚的維多利亞港兩岸,尤其是九龍一側是漆黑一片,日軍亦趁著黑夜在九龍半島密鑼緊鼓準備登陸戰。日軍從13日起徵集各式小艇停泊在九龍半島,並尋找登陸香港島的合適地點。日軍每晚都伺機渡海,於15日晚上7時許,日軍派遣偵察小隊嘗試利用木筏及橡皮艇偷偷在鯉魚門登陸香港島,但途中被白沙灣炮台的英軍發現而失敗。 因為英軍在撤退時已將大量船隻開往香港島,又將留在九龍的船隻破壞,所以日軍調集的船隻並不足以大舉登陸所需,因此日軍便在九龍準備大量折疊艇。折疊艇是日本陸軍用於渡河渡海而特製的登陸艇,其特點是搬運時可以折疊,故此一輛卡車可以運載多艘,當使用時可短時間內組合,其中及九七式折疊艇可加裝小型汽油機,作機動登陸艇使用。日本陸軍本身亦裝備簡稱大發和的機動登陸艇,而且運載量比折疊艇更大,但因為航行時會發出噪音,所以不適合在首波登陸使用,不過日軍故意將這些機動登陸艇停泊在位於新界西部的荃灣海面,企圖掩飾將會在港島東北岸登陸的圖謀。為了增加登陸成功的機會,日軍計劃在夜晚登陸,將會先派較細小的折疊艇用人力划槳偷偷橫渡維多利亞港,避免因引擎發出噪音而被發現,至於較大型的折疊艇則由機動船隻拖往香港島。 17日,第38師團草擬方案完畢,日軍決定在18日晚潮漲時登陸香港島。按照原方案,日軍將分成左右兩翼,在英軍防線較弱及欠缺海堤的港島東北部(筲箕灣至北角)一帶登陸。右翼部隊由第230聯隊及第228聯隊組成,分別由大環及牛頭角出發,渡海登陸北角、寶馬角及太古船塢一帶,第230聯隊先攻取北角發電廠,再西進海軍船塢,至於其餘部隊將沿著大坑、渣甸山、太平山,向香港島西部的西高山推進。至於左翼部隊由第229聯隊組成,在茶果嶺及油塘出發,在港島東部的愛秩序灣登陸,先往南經大潭水塘攻打紫羅蘭山,然後再轉向西面的西高山推進。這三支聯隊俱有一支大隊留作預備隊,可在攻勢受阻時投入增援。因為之前只需兩天便攻破醉酒灣防線,入侵第5天便進佔九龍,日軍攻佔新界和九龍的進展大致順利,所以日軍預計登陸香港島後只需一天左右,兩翼部隊便可分別進佔海軍船塢、太平山及西高山,使位處香港島西北部的維多利亞城陷入三面包圍,再配合重炮從九龍隔海炮轟的脅逼,第23軍及第38師團都預期登陸後一兩天內英軍便會投降,甚至只要成功登陸港島,英軍就會立即投降。 雙方重新部署期間,英日兩軍持續隔海炮戰,日軍並每日派飛機空襲香港島,又組建左、右炮兵隊支援登陸戰。日軍將部署於九龍西部(紅磡、尖沙咀)的炮兵編為右炮兵隊,負責炮轟寶馬角至西營盤的港島西北岸;在九龍東部(鱷魚山、五桂山及魔鬼山)的炮兵被編為左炮兵隊,負責炮轟愛秩序灣至北角的港島東北岸。左、右炮兵隊於日軍即將登陸前密集炮轟沿岸的英軍陣地,掩護登陸部隊渡海。 17日早上7時30分,日軍首次炮擊在維多利亞城的住宅區,銅鑼灣及堅尼地城遭日軍炮轟達兩小時,這次行動明顯是針對在維多利亞城周邊的民居,日軍又派飛機空襲筲箕灣和灣仔的防衛設施,並特意襲擊山頂及花園道一帶,企圖利用平民性命脅迫總督楊慕琦投降。稍後日軍暫時停火,再次派出由多田督之中佐及第2遣支艦隊的後藤喜久夫中尉等人組成的勸降使團渡海,試圖遊說總督楊慕琦投降,但前來接洽的博沙少校,卻在皇后碼頭當面轉達楊慕琦拒絕投降的口訊,使多田中佐大感意外,多田中佐揚言之後的炮轟將不考慮平民的安危。同日晚上,日軍先後派出兩支偵察小隊渡海,查探港島東北岸的地勢。第一支偵察小隊在橫渡維多利亞港時被英軍發現及射擊,領隊被擊斃,小隊截返。另一支由增島善平中尉帶領的偵察小隊,於晚上8時從油塘出發,在渡海途中被位於阿公岩的40號機槍堡發現及射擊,日軍立即棄艇跳入海中,再游往太古方向,在九龍的日軍得知偵察小隊偷偷渡海被英軍發現後,立即隔海開火對英軍實施壓制,增島中尉等人因此得以成功在太古船塢的東側上岸。由於受到日軍連日的炮轟,使在該處附近的41及42號機槍堡的守軍須要轉移,加上40號機槍堡的通訊線路也於炮轟中受破壞,機槍堡的守軍無法及時通知拉吉普營營部,日軍偵察小隊恰好可在英軍防線的空隙內活動。增島中尉等人於18日清晨離開,雖然期間曾被英軍射擊,但仍成功返回九龍。增島中尉之後匯報愛秩序灣的英軍防線弱點,而且該處適合登陸。 皇家海軍干擾日軍 香港島自14日起便不斷被日軍炮轟,英軍除了由炮兵還火,駐港皇家海軍也出擊突襲日軍。色雷斯人號驅逐艦自8日開戰起,日間忙於躲避日軍飛機空襲,夜間則要防止日軍從海上滲透。色雷斯人號在13日早上與魚雷艇協助守軍從魔鬼山撤回香港島後,九龍於同日稍後淪陷,日軍隨後便徵集船隻在九龍集結,準備對香港島發動登陸戰,皇家海軍因此決定在晚上襲擊日軍集結的船隻。因為要預防日軍軍艦闖入維多利亞港及港島沿岸水域,守軍在香港的主要水道已佈設水雷,只留下狹窄的航道供船隻通過,所以色雷斯人號在夜間不亮燈作隱蔽航行,也有很高的觸雷或觸礁風險。14日深夜,色雷斯人號離開大嶼山東南水域,與魚雷艇一同突入維多利亞港攻擊日軍船隻。在夜航期間,雖然色雷斯人號在南丫島南部的圓角觸礁入水,但仍闖入維多利亞港執行任務,在九龍灣擊沉兩艘日軍船隻,之後才返回香港仔維修,不過船塢毀於日軍在16日的空襲,故此船體的損傷未能修復。與此同時,皇家海軍把正於金鐘海軍船塢維修的蛾號炮艦及沒有動力的添馬艦鑿沉,並將指揮部轉移到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日軍為打擊皇家海軍在香港仔的基地,17日深夜,第2遣支艦隊旗艦五十鈴號輕巡洋艦曾利用夜色掩護駛到南丫島以南的水域,並以其140毫米口徑艦炮炮轟香港仔,但成效不彰,沒有造成英軍損失。 日軍登陸港島(12月18日) 英軍視野受濃煙阻礙 日軍在12月18日持續炮擊港島北岸,並在九龍各地集結船隻。寶馬山沿岸早於17日已因日軍炮轟而起火,再加上北角油庫在18日遭日軍炮彈擊中起火焚燒,冒出的濃煙隨東北風吹向英軍陣地,使英軍的視野大為下降。同日下午,在筲箕灣的橡膠廠及在寶馬角的油漆廠,也因日軍的炮轟而起火,引起更多濃煙,在東風下濃煙籠罩港島北岸。銅鑼灣近天后的英皇道同樣因日軍炮轟而陷入交通癱瘓,守備港島東北岸的拉吉普營更多次被切斷通訊,安裝在港島北岸的大量探照燈亦告失靈,防守港島東北岸的拉吉普營與駐守在北角發電廠的曉士兵團通訊後,俱認為日軍在晚上有機會渡海登陸。 日軍發動登陸戰 18日於下午5時12分開始日落。晚上7時,日軍第一波登陸部隊開始登船,日軍炮兵於7時10分將炮火由港島北岸往南轉移為炮轟港島內陸,首波登陸艇隊於7時20分陸續開往香港島。當晚在北角、太古船塢、筲箕灣及愛秩序灣的日軍預定登陸點,都被炮轟造成的大火照亮,火警產生的濃煙又飄向英軍陣地,可為日軍艇隊提供掩護,有利日軍發動登陸戰。由於英軍的視野受大火產生的濃煙阻礙,日軍艇隊將要靠岸時,在港島東北岸防守的拉吉普營才發現日軍渡海登陸,雖然在沿岸的各機槍堡及陣地旋即向靠岸的船隻開火,但為時已晚,未能阻止日軍登陸。晚上8時15分至8時30分,第230聯隊第3大隊、第228聯隊第2大隊及第229聯隊第3大隊,分別在北角、太古及愛秩序灣登陸。 首波日軍登陸後,拉吉普營指揮部再次與轄下各連失去通訊聯繫,但除了因日軍持續炮轟而極為疲憊的A連在筲箕灣被擊退外,拉吉普營其餘各連俱堅守陣地。日軍在登陸後受到拉吉普營及華里士的炮火轟擊,三支日軍聯隊未能建立有效指揮及協調作戰,原定的作戰方案也未能執行。日軍第229聯隊在愛秩序灣登陸後佔領筲箕灣譚公廟作為臨時指揮中心。首波日軍登陸一小時後,由第230聯隊第2大隊、第228聯隊第1大隊及第229聯隊第2大隊組成的第二波日軍,分別在北角、寶馬角及阿公岩上岸,已登陸香港島的日軍倍增至六個大隊,雙方在港島東北岸的兵力更為懸殊,拉吉普營陷入以一敵六的劣勢,但仍在頑強抵抗。 第二波日軍成功登陸後,三支聯隊合共六個大隊的人數已完全壓倒在港島東北岸防守的英軍,但日軍的指揮依然混亂,只能憑兵力優勢強行向內陸的東、南、西個方向推進。第228聯隊在北角東面的寶馬角登陸後,受到拉吉普營C連的抗擊,其第1及第2大隊在混戰中向寶馬山及畢拿山進發。第229聯隊登陸後兵分兩路,在愛秩序灣登陸的第3大隊向柏架山及大風坳推進,先後遇到拉吉普營A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的阻擊,而在阿公岩登陸的第2大隊則向偏東南的西灣山及柴灣坳進軍,並且攻打鯉魚門軍營,期間與拉吉普營A連及來福槍營C連激戰。第230聯隊在北角登陸後的指揮較為完善,其第2大隊進攻北角發電廠時,卻遇到曉士兵團頑抗,未能進入英皇道,而其第3大隊往賽西湖行軍時亦遇到拉吉普營D連的抗擊。 18日深夜至19日凌晨,日軍憑著人數優勢而逐漸取得上風,拉吉普營將營部撤到大風坳。羅遜得悉日軍登陸後派出米杜息士營第16排到北角增援,卻在北角油庫遭日軍埋伏而分散,只有部分士兵到達北角發電廠與曉士兵團會合。曉士兵團在凌晨2時派出隊員突擊日軍設於炮台山道的速射炮陣地,成功摧毀日軍炮兵小隊陣地,並擊斃炮兵小隊隊長仲西勝少尉及吉田光男少尉,但曉士兵團在英皇道已被日軍孤立,無法阻止日軍第230聯隊經賽西湖向西南面的渣甸山推進。雖然拉吉普營曾經多次反攻在炮台山的日軍,但最終不敵人數佔優的日軍而逐漸後撤。第229聯隊第2大隊於19日早上擊敗拉吉普營A連及C連攻佔鯉魚門軍營,其第2大隊第6中隊亦攻佔由香港防衛軍第5高射炮連駐守的西灣炮台,日軍在攻佔軍營及炮台後屠殺被俘的守軍和傷兵,有50多人被殺害。來福槍營C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亦於凌晨不敵,柏架山及柴灣坳於19日清晨被日軍第229聯隊所佔。 英軍魚雷艇突擊日軍艇隊 19日上午,駐港皇家海軍第2魚雷艇支隊(2nd MTB Flotilla)從香港仔基地派出全部7艘魚雷艇(原共有8艘,但8號艇於16日的日軍空襲中焚毀),分三梯次突襲日軍運輸人員和準備橫渡維多利亞港的艇隊。上午9時許,7號和9號魚雷艇組成的第一梯隊從維多利亞港西面全速突入港島北岸,在北角以西轉向九龍灣,以艇上的路易士機槍掃射在九龍灣對出海面的日軍艇隊,成功擊沉兩艘日軍折疊艇,並擊傷多艘。日軍對於突然有魚雷艇高速闖入完全措手不及,在岸上的日軍慌惶以機槍掃射英軍魚雷艇,又從九龍發炮轟擊,不過這兩艘魚雷艇仍冒著日軍炮火在觀塘對出海面順時針高速迴轉,先後在觀塘及北角的海面擊毀多艘日軍小艇,縱使魚雷艇也被日軍的密集炮火多次擊中,7號艇的航速開始減慢,但兩艇仍然駛到黃埔船塢及尖沙咀對出的海面繼續掃射日軍小艇,之後才往海港的西面離開。由於這些魚雷艇的船殼都是木造,連機槍子彈都擋不過,中彈較多的7號艇機房內有兩人陣亡,並在西環對開海面失去動力,所幸該處距離被日軍佔領的海岸較遠,仍能由9號艇拖回。 上午10時,由11號和12號魚雷艇組成的第二梯隊,同樣由西面高速衝入維多利亞港,但這次日軍在岸上的機槍和炮位已作好準備,當兩艘魚雷艇衝進海港後,便不停受到來自九龍及港島東北岸的日軍炮火密集攻擊,11號艇被擊中後仍能成功撤離,但12號艇因駕駛室被擊中而撞向九龍的海堤,艇上有7人陣亡,餘下的兩人被日軍所俘。至於由10、26及27號魚雷艇組成的第三梯隊,雖然已經出發,但因為第二梯隊的傷亡已頗重,在日軍有所防備下也不可能再成功突襲,所以任務被中途取消,不過26號艇疑因收不到訊號,仍獨自闖入維多利亞港,在日軍猛烈炮火攻擊下,在北角對開的海面被擊沉,艇員全數損失。皇家海軍在19日上午發動的魚雷艇突擊行動,最少擊沉兩艘日軍折疊艇及擊傷多艘,造成日軍數十人死傷,但皇家海軍也有近二十人傷亡或被俘,損失12號及26號魚雷艇,而被拖回香港仔的7號艇,艇身有多達98個彈孔,三台發動機都受損,皇家海軍的8艘魚雷艇只剩下5艘仍可出動。雖然日軍在這次海戰的傷亡和損失均較大,但沒有改變日軍的兵力和物資優勢,而英軍卻無法得到外來補給,故此這次海上突擊對英軍的整體戰局幫助不大。 日軍深入香港島(12月19日) 日軍沿金督馳馬徑及大潭道推進 英軍在港島東北部沿岸的防線於18日深夜被瓦解後,羅遜決定將防線退到渣甸山及禮頓山一帶,等待日出後反攻。米杜息士營從轄下各連抽調兵員與該營營部組成的Z連,及拉吉普營B連的殘部已在禮頓山建立防線,而蘇格蘭營也派出半履帶載具前往增援。溫尼伯營A連被抽調到渣甸山以東的畢拿山防守,而溫尼伯營D連則被調往西旅指揮部以北,並由該連派一個排的士兵到金督馳馬徑看守。 然而,第230聯隊在19日凌晨循金督馳馬徑行軍,卻意外地改變香港島的戰局。因為第230聯隊第2大隊在進攻北角發電廠時,遭遇曉士兵團頑強抵抗,至18日深夜仍未能攻佔發電廠及經由英皇道西進到大坑,日軍因此將作為預備隊的第229聯隊第1大隊,都從九龍調派到香港島的寶馬角登陸,藉此加強日軍在港島的兵力,第230聯隊於是在18日深夜決定將攻佔發電廠及經由英皇道往西推進的任務,轉交給前來增援的第229聯隊第1大隊,將其所屬的第2大隊從北角發電廠抽調到賽西湖,並與第3大隊採取相同的路徑行軍,先往南深入後再往西推進。第230聯隊計劃在這兩支大隊抵達賽西湖後,便繞道寶馬山東面及南面,當抵達渣甸山北面後,再轉向大坑方向推進,便可繞過在炮台山及天后的一段英皇道,從南往北攻打大坑及銅鑼灣。故此,第230聯隊先在賽西湖圍困拉吉普營D連的殘部,但在迫退香港防衛軍第3連第7排時,卻遭到猛烈還擊,雖然憑兵力優勢攻佔防衛軍在這處的其中兩個陣地,但第12中隊有5人被擊斃,第230聯隊隊長東海林俊成大佐因而估算在渣甸山有大量英軍駐守,便決定改經金督馳馬徑往南迂迴,再於途中轉向西北前往大坑及攻打銅鑼灣,以為這樣便可避開渣甸山。然而,因為金督馳馬徑是依山而建,沿途大多是一邊是山崖,另一邊是峭壁,加上聯隊的領隊不熟山路,卻要摸黑行軍,所以第230聯隊第2及第3大隊走入金督馳馬徑後,不但未能按預期找到可落山前往大坑的路徑,還一路走入黃泥涌峽。東海林大佐在事後承認自己並不熟悉該處的地勢,也未知悉英軍在該處的佈防;他既不知道沿金督馳馬徑南行會受到山勢阻礙,沿途缺乏路徑轉向西北前往大坑,反而行經渣甸山並深入黃泥涌峽;他也不知道自己實際上是直接朝著英軍的西旅指揮部行軍,更不知道溫尼伯營A連尚未抵達畢拿山佈防,以及英軍在整條金督馳馬山徑只是由溫尼伯營D連所屬的一排士兵看守。 與此同時,英軍在18日晚及19日凌晨的防守卻出現漏洞。溫尼伯營D連在金督馳馬徑僅派駐一個步兵排的兵力看守,根本無法阻擋第230聯隊的行進,而溫尼伯營D連又因為要由夜間陣地轉移到較隱蔽的日間陣地,未能發現正在沿該山徑行軍的第230聯隊,西旅指揮官羅遜因而判斷黃泥涌峽仍然安全,他也不知道日軍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的動向。當時第228聯隊第1和第2大隊正從太古船塢往南行軍,經畢拿山逼近由溫尼伯營A連及香港防衛軍防守的渣甸山;而第229聯隊的兩支大隊正從柴灣及筲箕灣向西南行軍,其中第229聯隊第2大隊從柴灣經大潭道往大潭峽推進,而第229聯隊第3大隊從筲箕灣經柏架山道往赤柱峽行軍,第3大隊的路線途經柏架山、畢拿山東側及大潭水塘東面,到達大潭水塘南面便轉往西行,前往在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之間的赤柱峽(這山峽雖名為「赤柱」但不是現今的赤柱)。由於渣甸山正是位於黃泥涌峽的東面,因此日軍的三支步兵聯隊雖然沒有互相協調,但都正朝著英軍防守薄弱的黃泥涌峽及西旅指揮部推進。然而,羅遜受情報所限,溫尼伯營D連又回報沒有發現日軍,他判斷日軍雖然成功登陸,但深入港島的攻勢已經受阻,於是決定鞏固銅鑼灣及大坑的防線,並準備反擊日軍。羅遜在19日上午4時15分先抽調旁遮普營B連到大坑道防守,強化禮頓山-大坑道-渣甸山的防線,阻擋日軍攻入維多利亞城,又下令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工兵到黃泥涌峽,預備發動反攻。 黃泥涌峽激戰 19日凌晨,日軍第230聯隊沿金督馳馬徑向黃泥涌峽行軍,米杜息士營於凌晨4時15分發現在大坑附近的山頭有日軍活動,羅遜於是調派旁遮普營B連防守大坑道,不過在黃泥涌峽北面防守的溫尼伯營卻回報沒有發現日軍,所以整條金督馳馬徑仍然只有一排士兵防守,根本不能抵禦人數是數以千計的日軍第230聯隊。與此同時,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工兵奉命前往黃泥涌峽準備在天亮後發動反攻。由於西旅指揮部所在的黃泥涌峽位處港島中央,山峽也是東西兩旅的分界線,當時被視為處於後方,故此在黃泥涌峽一帶只有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3連駐防,在黃泥涌峽道東側設有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該處於1980年被建成香港網球中心),附近還有一個聖約翰救傷隊的救護站;香港防衛軍第3連主要分佈在渣甸山,也駐守於接近金督馳馬徑南端的1號和2號機槍堡(PB1及PB2),以及位於布力徑與深水灣道的交界處附近的3號機槍堡(PB3),而3號機槍堡和東面的黃泥涌峽警署只隔著一條黃泥涌峽道。黃泥涌峽及渣甸山最初約有350人駐守,之後再有150名溫尼伯營士兵來到增援。 清晨接近5時,在渣甸山的守軍發現日軍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分別由畢拿山及柏架山而來。當時第228聯隊的兩支大隊已威脅到守軍在渣甸山的右翼,至於第229聯隊第3大隊途經大潭水塘西北面後,已逼近在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之間的赤柱峽,可截斷守軍在渣甸山的往南退路。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的路向將會朝渣甸山東部形成南北兩路的夾擊,同時經金督馳馬徑行軍的第230聯隊已繞行到渣甸山西南部。 幾乎在同一時間,到達金督馳馬徑南端的第230聯隊,終於被防守黃泥涌峽的香港防衛軍第3連發現。香港防衛軍即時向闖入黃泥涌峽的日軍第230聯隊開火,又從渣甸山的1號機槍堡及警署附近的3號機槍堡掃射日軍,但2號機槍堡由於射界不足而未能迎戰,同時有一支香港防衛軍由黃泥涌峽警署(今淺水灣道1號)前往迎擊,並由警署內射擊日軍,第230聯隊第3大隊立即派出第9中隊進攻黃泥涌峽警署。在鄰近警署的布斯特治(Postbridge)大宅內駐防的溫尼伯營士兵,亦於此時從大宅內向日軍射擊,並與香港防衛軍的火力造成日軍一定死傷。不過,當時在金督馳馬徑南端的日軍最少已有250人以上,而且還有更多從後而至,第230聯隊亦迅速架設速射炮支援攻勢,並憑著兵力及火力優勢,成功壓制及奪取3號機槍堡,並消滅趕來迎戰的守軍,而位處戰略要地的黃泥涌峽警署也終被第9中隊攻佔。 日軍第230聯隊在攻佔黃泥涌峽警署後,雖然派出第11及12中隊繼續強攻企圖擴大戰果,又派出第2大隊進攻赤柱峽,但第230聯隊在此時仍然受到分佈在山峽四周的英軍以交叉火力射擊,使日軍的傷亡不斷增加,其第3大隊在攻入黃泥涌峽警署後卻不能動彈,至於進攻赤柱峽的第2大隊,則在赤柱峽與溫尼伯營A連及香港防衛軍陷入混戰。不過,隨著第230聯隊分別在金督馳馬徑及黃泥涌峽警署兩側架設速射炮,在山峽內的日軍在強大炮火的支援下開始站穩陣腳,並逐漸取得上風。由於英軍並沒有預計日軍會突然闖入黃泥涌峽,使英軍在峽內的薄弱防線面臨被分割及孤立,而羅遜的西旅指揮部正是位於黃泥涌峽警署的西北方,與日軍第230聯隊在山峽內的據點更只有一路之隔。黃泥涌峽警署被日軍佔領後,也使指揮部與高射炮台之間的聯繫被截斷,並使通往淺水灣道的出入口被封鎖。日軍更是陸續有來,人數不斷增加。 清晨6時25分,第230聯隊第2大隊開始進攻在黃泥涌峽道東面,位於渣甸山西南面的英軍高射炮台(今陽明山莊側面),該炮台的兩門3.7吋高射炮曾於16日擊落一架日軍飛機。除炮台的炮兵外,該處便依靠溫尼伯營及香港防衛軍第3連防守。雖然日軍在強攻高射炮台時死傷嚴重,但英軍炮兵在激戰兩小時後亦幾近全軍覆沒,在該處陣亡的守軍約有25人;日軍之後又企圖攻佔英軍在渣甸山的1號和2號機槍堡。在山峽南方,皇家工兵的反攻部隊於6時30分抵達黃泥涌峽,卻遭到第230聯隊阻擊,無法進入西旅司令部,只能在山峽西面的布力徑設置防線。至於在渣甸山東面,第228聯隊於凌晨佔領畢拿山後繼續向渣甸山推進,並憑兵力優勢擊潰守備渣甸山的溫尼伯營A連及兩支英軍機動縱隊,渣甸山只剩下香港防衛軍第3連的兩座機槍堡仍能頑抗。 上午7時,日軍第230聯隊第9中隊開始從黃泥涌峽警署,向分別位處黃泥涌峽道東西兩側的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及西旅指揮部發動攻勢,羅遜即時向後方求援。不過,羅遜當時接獲的軍情既不足又零碎,他認為日軍不可能由黃泥涌峽的南面而來,而是從渣甸山取道黃泥涌峽道的中段由北向南攻入山峽,由於推斷金馬倫山即將陷入日軍威脅,促使蘇格蘭營及溫尼伯營都將主力留在灣仔峽及金馬倫山,卻變相減少前往解救西旅指揮部的士兵人數。當時只有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海軍步兵奉命前赴黃泥涌峽增援,人數和火力卻遠遠不及在此處進攻西旅指揮部的日軍第230聯隊。 上午8時,第230聯隊第2大隊已將黃泥涌峽的南北入口封死,並部署炮兵準備迎戰英軍的反擊;第2大隊又攻入赤柱峽,不但將赤柱峽的守軍消滅,也使在渣甸山的香港防衛軍第3連被圍困;而之前被第228聯隊擊退的溫尼伯營A連及兩支英軍機動縱隊殘部,不是往南撤退時被第230聯隊第2大隊截擊,就是往北撤退時被第228聯隊殲滅。 蘇格蘭營A連奉命趕赴黃泥涌峽解救西旅指揮部,但沿司徒拔道東行時,遭到在渣甸山上的日軍炮兵以速射炮伏擊,蘇格蘭營A連幾乎全滅,A連連長及3名排長陣亡,只有15人在且戰且走下,於中午到達西旅指揮部的外圍。由皇家海軍中校皮亞斯率領的皇家海軍步兵車隊,從香港仔出發經淺水灣道趕赴西旅指揮部增援,但在途經黃泥涌峽警署附近時遭日軍埋伏擊潰,殘部只好躲進布斯特治大宅,大宅屋主鼎臣(George Gwinnett Noble Tinson)太平紳士與屋內的家傭亦一同抗擊日軍,但鼎臣不久便被日軍炮彈的碎片所傷身亡,鼎臣夫人則因為在柴灣道的慈幼會救護站擔任護士而逃過此劫。在西旅指揮部外防守的溫尼伯營D連被圍攻指揮部的日軍擊潰,D連連部被圍困在碉堡內。 西旅指揮部失陷 羅遜准將在黃泥涌峽的西旅指揮部於19日上午7時起,便不斷遭到日軍以密集炮火攻擊,但奉召前來解救的援軍,在途中又被日軍阻擊而遲遲未能抵達。在步槍裝上刺刀的日軍步兵在機槍的掩護下,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攻勢,試圖衝過黃泥涌峽道攻入指揮部。雖然在指揮部內的守軍亦從地堡以機槍截擊衝鋒而來的日軍,使日軍遭受嚴重傷亡,但指揮部亦已被人數不斷增加的日軍重重包圍。 上午10時,西旅指揮部在日軍連番圍攻下已經彈痕累累,卻一直沒有援軍前來解圍。由於預期圍攻指揮部的日軍只會不斷增多,指揮部的守軍實難獨撐下去,羅遜於是與司令莫德庇作最後通訊,羅遜在通話中聲言要與敵軍決一死戰,通話結束後便下令破壞指揮部的通訊器材,羅遜之後拿出手槍,親自帶領指揮部內的官兵突圍,但指揮部的守軍剛離開地堡,便立即遭到圍攻指揮部的日軍第230聯隊第3大隊各中隊從三面開火射擊,羅遜准將戰死,成為加拿大軍在二次大戰中戰死的最高級軍官,而與羅遜一同突圍的官兵亦幾乎全數陣亡。 同日清晨,加拿大溫尼伯營A連及D連士兵,在畢拿山與來襲的第228聯隊第1大隊展開激戰,守軍不敵人多勢眾的日軍,山頭被攻佔。溫尼伯營65名成員,由A連士官約翰·奧士本准尉帶領,沿山徑撤往渣甸山的守軍碉堡,但在渣甸山遭日軍投擲多枚手榴彈襲擊,奧士本准尉幾乎將所有手榴彈撿起並向日軍擲回,但他發覺有一枚手榴彈無法及時撿走,便叫喊警告同僚立即伏低,自己縱身撲向這枚手榴彈,奧士本以身體覆蓋手榴彈阻擋爆炸威力,他當場被炸得支離破碎,卻挽救了同行人員的性命,溫尼伯營的殘部在日軍的猛攻下最終不敵投降。奧士本因捨己救人壯烈犧牲而獲追頒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乃英軍最高榮譽的英勇勳銜。 英軍反攻失敗及陷入分割(12月19日至21日) 英軍西旅反攻黃泥涌峽 19日中午,日軍攻陷西旅指揮部及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在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附近的救護站也被攻佔,在站內的聖約翰救傷隊員及傷兵遭日軍殺害。日軍雖然已控制黃泥涌峽的南北出入口,但峽內仍有英軍據守於地堡等建築物繼續頑抗。黃泥涌峽的西旅指揮部失守後,英軍西旅在聶高信山與金馬倫山之間的布力徑另設指揮部。羅遜准將自留言率兵突圍後便全無音訊,總司令部及旅部也未知他的生死,西旅指揮職務遂交由香港義勇防衛軍司令羅斯上校代理。 至於在總司令部的莫德庇,因為情報散亂及通訊不良,自日軍登陸後一直未能掌握港島東北部及黃泥涌峽的戰況,他判斷日軍只有兩個大隊已登陸香港島,而日軍攻入黃泥涌峽的部隊只是滲透性的進攻,並認為應向港島東北岸發起反攻,為北角及太古船塢等地的英軍解圍,但實際上日軍當時已有七個大隊登陸香港島,而在港島東北岸防守的拉吉普營已於19日上午潰散,拉吉普營只餘下殘部在大坑及銅鑼灣繼續抵抗。至於在北角發電廠堅守的曉士兵團,也在中午突圍時散落到英皇道及電氣道的民房,為免巷戰傷及平民,惟有在下午4時30分投降。由於英軍缺乏無線電,指揮部與各陣地的通訊仍依靠電話線,陣地如須要轉移或後撤,電話線便要重新鋪設及接駁,在電話線接通前只能靠傳令兵,難以適應急劇變化的戰況,當日軍在18日晚登陸港島東北岸,在沿岸防守的英軍陷入苦戰及被逼後撤時,便不能維持正常通訊,無法即時將戰況由連部傳到營部再上報給旅部及總司令部,莫德庇因而未能掌握戰情並低估已登陸的日軍規模,也直接影響英軍反攻的成敗。 上午11時,莫德庇下令旁遮普營A連及D連到海軍醫院集結,然後到加路連山及大坑發動反攻,為在賽西湖的拉吉普營D連解圍。下午1時,莫德庇下令西旅全線向東反攻。英軍從聶高信山的南北兩側分兩路反攻;北路反攻部隊由蘇格蘭營C連及D連組成,由聶高信山北側向東南方反攻渣甸山;南路反攻部隊是由蘇格蘭營B連、蘇格蘭營營部人員及溫尼伯營營部人員混編組成的X連,到布力徑與皇家工兵會合,再前往黃泥涌峽道的南端,由南向北反攻黃泥涌峽。 下午3時,英軍開始反攻。北路的蘇格蘭營C連及D連於下午5時從聶高信山向渣甸山推進,C連在黃泥涌峽道轉入大坑道,D連則繼續沿黃泥涌峽道南行往黃泥涌峽,D連在黃泥涌峽道行進時遭到在渣甸山上的第230聯隊及炮兵攻擊,但仍於凌晨1時與峽內的炮兵會合,隨後反攻黃泥涌峽警署,但失敗且傷亡嚴重,D連的殘部其後與南路反攻部隊會合。至於南路反攻部隊,在聶高信山已遭到日軍攻擊,只能提早繞行布力徑,再向黃泥涌峽進攻。這支由混編X連及皇家工兵組成的南路反攻部隊,於20日凌晨先後兩次反攻黃泥涌峽警署,但均告失敗,而且傷亡慘重,最終撤回聶高信山。在大坑道的蘇格蘭營C連亦向渣甸山發動反攻,但寡不敵眾,惟有退回司徒拔道。在加路連山及大坑發動反攻的旁遮普營A連及D連,亦被日軍擊退而撤回禮頓山,其後旁遮普營A連被調到香港大學休整。 渣甸山陷落 由華里士指揮的東旅在拉吉普營被擊潰後戰力大減,須要將兵力集中到赤柱一帶阻擋日軍南下,但東旅也於19日下午派出由東部炮兵指揮官亨利少校及菲爾登少校帶領的印籍炮手,乘坐香港防衛軍的兩輛裝甲車,經淺水灣道由南面反攻黃泥涌峽,這批炮手在晚上8時兩次進攻黃泥涌峽警署,但同樣遭受嚴重傷亡而撤退。日軍第229聯隊在晚上10時許攻破鼎臣太平紳士的布斯特治大宅,據守大宅的守軍只好往南撤退到淺水灣一帶。 香港防衛軍第3連在渣甸山負隅頑抗的兩座機槍堡,先後遭到日軍第230聯隊第4中隊的圍攻。日軍在早上剪斷外圍的鐵絲網,沿引水道推進攻打1號機槍堡,但遭機槍堡的守軍重創,日軍士兵於是走到1號機槍堡後方的死角,再從機槍堡頂部的通氣口投入手榴彈,機槍堡內的防衛軍士兵及時走到牆壁後方,在掩護下沒有嚴重傷亡,並以電話聯絡在下方的2號機槍堡,由後者派士兵伏擊在1號機槍堡外圍的日軍,使日軍暫時撤退,但在日軍多次圍攻下,1號機槍堡的所有機槍到下午已不能使用,這兩座機槍堡更不斷遭到日軍猛烈開火射擊,在日軍圍困下,防衛軍士兵於彈藥用盡後嘗試往大坑的方向突圍,而無法走動的傷兵惟有投降,然而日軍卻為了報復而殺害部分投降的士兵。日軍於19日晚上完全佔據渣甸山,英軍在19日發動的反攻均告失敗,在黃泥涌峽內只剩下被圍困於溫尼伯營D連連部內的40名士兵。雖然第230聯隊經過整天的激戰後控制黃泥涌峽,但其第2及第3大隊俱死傷嚴重,而且彈藥不足,無法繼續發起進攻。單是19日清晨至20日凌晨,在黃泥涌峽及渣甸山歷時一天的戰鬥,香港守軍已有451人陣亡,日軍傷亡人數也超過600人。 英軍西旅第二次反攻黃泥涌峽 20日早上,莫德庇與華里士再次籌劃反攻,但英軍的戰局仍繼續惡化。第229聯隊於20日凌晨攻佔在黃泥涌峽的鼎臣大宅後,便沿紫羅蘭山引水道旁的山徑南行,企圖進攻在黃泥涌峽西南方的深水灣高爾夫球場,但途中受到在山脊上的英軍射擊,於是進入引水道內躲避及繼續前行,然而引水道卻是向東轉往淺水灣而不是西面的深水灣,第229聯隊隊長田中良三郎大佐在凌晨4時發覺走錯了路,便決定離開引水道並下令部隊先往淺水灣酒店集結,可是聯隊轄下的中隊,卻因為天色陰暗及不諳山路之故而迷路,第11中隊繼續沿引水道走到淺水灣東面的孖崗山,而第9中隊卻獨自轉往深水灣而行,只有小量部隊抵達淺水灣酒店附近集結,領兵的聯隊隊長田中良三郎需要回頭尋找失散的部隊。雖然日軍因走錯路而進入淺水灣,但倘若日軍佔據淺水灣一帶的道路及英軍車庫,英軍東旅和西旅的陸路聯繫將會被分割。 在淺水灣西面的米杜息士營B連及皇家海軍志願預備隊的士兵發現日軍正於淺水灣聚集,不久之後約有30個日軍士兵到達淺水灣酒店,並在車庫外虐打6名戰俘,B連即時予以伏擊,使部分日軍士兵逃入車庫。米杜息士營於上午7時40分向司令莫德庇報告日軍攻擊淺水灣酒店,莫德庇則下令華里士的東旅立即攻擊日軍,華里士派出來福槍營A連及D連,以及香港防衛軍第2連的兩排步兵到淺水灣酒店增援,並順路沿淺水灣道北上反攻。這批英軍抵達淺水灣後,向正在尋找山徑落山的第229聯隊開火,日軍多人死傷,率領第229聯隊的田中大佐下令部隊立即到淺水灣酒店北面的山坡集結。英軍在赤柱崗的炮火掩護下,於上午10時突擊淺水灣酒店車庫。當時在車庫內的日軍,包括第229聯隊第3大隊的指揮部人員,但該部日軍無法抵擋英軍的突襲,只能銷毀密碼書及通訊設備,往北面逃回紫羅蘭山。英軍之後乘勝向北反攻,卻於紫羅蘭山遭已在山上佈防的日軍壓制,惟有退回淺水灣酒店。 至於單獨向深水灣行軍的第229聯隊第9中隊,因為原在該處的米杜息士營C連已經退入黃竹坑北面的班納山,所以第9中隊很輕易地便佔據壽臣山南面的高射炮陣地,並沿香島道向黃竹坑推進。米杜息士營C連與溫尼伯營C連其後分別由班納山及壽臣山出擊,但被第9中隊擊退,溫尼伯營C連之後再發動反擊,令第9中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員傷亡及停止西進。中午前夕,在蟬號炮艦的6吋炮支援下,在淺水灣酒店的來福槍營D連反攻淺水灣道,但被日軍擊退。莫德庇又將在香港大學的旁遮普營A連調往港島南部,準備再發起反攻。另外,香港華人軍團於18日晚被調到鄰近黃泥涌峽道的李樹芬醫生大宅增援,於19日上午與日軍第230聯隊交火,至20日大宅的周遭已落入日軍控制,率領華人軍團的邁亞少校在20日下午決定突圍,並嘗試與東旅的來福槍營會合再到淺水灣協助反攻,但華人軍團在淺水灣道與深水灣道的交界處附近遭日軍以機槍及手榴彈伏擊,華人軍團有近半士兵傷亡。 至於日軍方面,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為掌握日軍在港島的攻勢和進展,於20日中午把師團指揮部由九龍城轉移到香港島的寶馬角,期間遭遇英軍炮擊,最後將指揮部設置在陳濟棠之子陳樹林的大宅,他稍後又調動在九龍及港島北部的預備隊投入前線,使日軍可於下午恢復進攻。 20日下午,香港島北部亦爆發戰事。莫德庇在下午1時35分下令西旅全線向東反攻,嘗試收復黃泥涌峽。英軍西旅於下午3時30分開始向東推進,但佔領北角發電廠第229聯隊第1大隊亦於此時向西進攻,並攻佔大坑村,在禮頓山的米杜息士營Z連及在大坑道的旁遮普營B連須要轉攻為守,阻擋日軍攻入維多利亞城。至於在黃泥涌峽西面的蘇格蘭營,A連及D連在20日凌晨的反攻中折損嚴重,只有在司徒拔道的B連及C連尚可再戰,但也無力攻擊受損較輕的第228聯隊。20日下午,香港島轉為下大雨,土井定七決定率領第228聯隊提前進攻在黃泥涌峽西側的聶高信山,擊潰蘇格蘭營D連側翼並佔據聶高信山,使得英軍東西旅之間的空隙不斷擴大。20日晚,第229聯隊第1大隊掃蕩北角至大坑村的英軍後轉移到大潭道,第229聯隊第2大隊及第3大隊則攻略港島南區。 英軍西旅最後一次反攻黃泥涌峽 21日凌晨近1時,莫德庇再嘗試反攻黃泥涌峽,參謀長紐臨提議與華里士的東旅發動聯合反攻,而西旅指揮官羅斯建議將反攻時間定於上午7時,但華里士的東旅正要將有限的兵力守住淺水灣,難以按時籌集兵員參與反攻,紐臨決定將發起反攻的時間分為西旅的7時及東旅的9時。西旅將由溫尼伯營C連為主力反攻聶高信山及黃泥涌峽;東旅將沿大潭道反攻大潭水塘,並由大潭水塘突入黃泥涌峽。 西旅將由溫尼伯營B連及C連分別從中峽的南部及北部反攻,夾擊佔據聶高信山的日軍,當時在聶高信山的南、西、北側,分別由第228聯隊的第1、3、2中隊佈防。西旅於21日早午7時開始反攻,溫尼伯營C連多次突擊第228聯隊第2中隊的陣地,殲滅其在山頂的第3小隊。溫尼伯營B連則突襲第228聯隊第3中隊的陣地,殲滅其發動反擊的第1小隊。然而這兩連士兵經過歷時近兩小時的反攻,始終寡不敵眾,傷亡枕藉,並且被日軍擊退,其中溫尼伯營B連的軍官更全數陣亡,7名士官與29名士兵在反攻中戰死,而日軍則有超過50人傷亡。溫尼伯營反攻失敗,不但未能修復西旅在防線中央的缺口,更要防範日軍向西攻入灣仔峽,繼而威脅歌賦山,參謀長紐臨於是在上午10時許下令在堅尼地道及香港大學駐守的旁遮普營轉移到歌賦山的東北側,以加強灣仔峽的防守,溫尼伯營必須堅守金馬倫山以阻止日軍往西突破,西旅防線北部則全繫於禮頓山能否固守。至於港島南部的淺水灣戰線,旁遮普營A連在上午8時向佔據壽臣山東面及南面的日軍發起反攻,在激戰連場後終告反攻失敗,A連只有8人能全身而退,旁遮普營營長基德(Kidd)中校亦告陣亡。與此同時,位於深水灣的第229聯隊支部向西面的南朗山推進。 英軍東旅反攻大潭道 日軍第229聯隊第1大隊於20日晚抵達大潭道與大潭道水塘道的交匯處,並進佔大潭篤水塘抽水站,抽水站因鍋爐的燃料耗盡停止運作,而黃泥涌水塘也於黃泥涌峽之戰中亦被日軍佔據,加上停電導致水泵無法運作,香港島的供水遂逐漸癱瘓。第229聯隊第1大隊又在突破香港防衛軍的防線後侵入又名白筆山的紅山,並企圖奪取在紅山半島西面的蓮花井山及龜山。英軍東旅將反擊時間定於21日上午9時,來福槍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由龜背灣反攻大潭道,將推進至大潭道與大潭水塘道的交匯處,並由該兩連派遣分隊登上蓮花井山及龜山,掩護主隊推進;而來福槍營C連及香港防衛軍第2連將經由大潭水塘道迂迴突入黃泥涌峽反攻日軍。 21日上午10時,來福槍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派遣的分隊在龜山的山脊與第229聯隊第1大隊第2中隊相遇並展開交火。來福槍營D連的主隊沿大潭道推進時,遇到來自紅山及龜山的日軍火力所阻,香港防衛軍第1連隨即增援並將日軍逐退到大潭水塘抽水站,然而日軍亦即時向大潭道增援,雙方發生混戰。與此同時,在香港防衛軍第1連分隊的支援下,來福槍營D連分隊正與第229聯隊第2中隊爭奪蓮花井山,下午2時,來福槍營D連分隊成功搶先登上蓮花井山山頂,隨即向山下的日軍掃射,重創第229聯隊第2中隊,代理隊長山田宏中尉在內36人被擊斃,並有多人受傷,而將由大潭水塘反攻黃泥涌峽的來福槍營C連亦已抵達大潭道與大潭水塘道的交匯處,東旅達成首階段反攻的目標。不過,英軍此時已筋疲力盡,無力繼續突破,來福槍營D連雖然嘗試反攻紅山,但被日軍猛烈火力所阻,兼且日軍在上午調派在九龍待命的第230聯隊第1大隊渡海及南下大潭道增援,逼使英軍須轉攻為守,華里士於傍晚6時決定撤退,蓮花井山於晚上11時被日軍佔據。由於華里士認為紅山及大潭道的激戰分散了日軍對黃泥涌峽的注意力,於是在晚上8時30分下令在淺水灣的來福槍營A連在22日凌晨嘗試沿淺水灣道往北反攻黃泥涌峽,但A連無法越過日軍對山峽的火力封鎖而散落在淺水灣道。至此,英軍在21日對黃泥涌峽及大潭道的反攻俱告失敗。 英軍陷入困境 截至21日傍晚,英軍在連日的反攻都不敵人數和火力皆佔優的日軍,而且傷亡嚴重,守軍在黃泥涌峽的缺口仍在不斷擴大,莫德庇意識到英軍東西兩旅被分割,以至全盤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西旅士兵早已兵疲力竭,蘇格蘭營及溫尼伯營損傷嚴重,只有旁遮普營、米杜息士營A、C、Z連,以及香港防衛軍第4、5、6連仍有戰力,但與日軍的兵力無法相比,再組織反攻恐會將餘下的兵力加速消耗殆盡,只能盡力守住各個陣地,勉強維持南朗山-金馬倫山-灣仔峽-跑馬地-禮頓山的防線,但難以保障維多利亞城的民居安全。東旅亦無力再發起反攻,拉吉普營已在18日晚至19日上午的反登陸戰中被擊潰,只能依賴訓練不足的來福槍營作為主力,而米杜息士營B、D連、香港防衛軍第1、2連亦尚有戰力,東旅只能盡力固守赤柱半島一帶;而東旅與西旅之間的通訊及陸上聯繫,全繫於兵力和防禦縱深都已極為單薄的淺水灣。 至於海防炮兵和皇家海軍,儘管日本海軍仍然受到英軍海防炮的牽制,日艦未能駛到香港島近岸支援陸上的攻勢,但皇家海軍在香港仔的基地,已於16日的日軍空襲中嚴重受損,由於船塢受到破壞,守軍唯一的驅逐艦色雷斯人號已無法維修,惟有在銀洲擱淺。自20日上午,炮艦便在深水灣對出的海面,以艦上的兩門6吋炮支援陸上的守軍抗擊日軍,但該艦也不停遭受日軍的迫擊炮及飛機攻擊。21日上午10時許,蟬號在南朗山對開的海面,遭到日軍至少由6架九八式俯衝轟炸機所組成的機隊空襲,蟬號被三枚炸彈擊中而受重創,人員由趕到救援的9號及10號魚雷艇接走,蟬號最後在南丫島以東的東博寮海峽沉沒,而蟬號在沉沒前已被日軍飛機攻擊達60次。不過皇家海軍沒有放棄支援陸戰,於21日下午派出最後一艘可用的炮艦知更鳥號(HMS Robin T65)到南朗山附近的海面接替被擊沉的蟬號,在部署於香港仔兒童工藝院頂層的觀測員引導下,知更鳥號以艦上的一門,對位處深水灣和淺水灣之間山坳的第229聯隊第3大隊實施精確炮擊,雖然日軍下令在紫羅蘭山的炮兵猛烈反擊,但始終未能擊中利用南朗山作掩護的知更鳥號,日軍之後派飛機空襲該艦仍一無所獲,知更鳥號一直支援陸戰至25日下午因收到投降消息而自沉。為了阻塞航道及防止艦艇落入日軍手中,皇家海軍已將包括添馬艦在內的大部分艦艇鑿沉,除了知更鳥號炮艦外,只剩下5艘魚雷艇仍可運作。 莫德庇於20日上午接獲消息稱國軍飛機曾經空襲在九龍的日軍,由於消息可疑,於是透過陳策向重慶當局確認,陳策引述第12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聲稱將有6萬國軍進軍深圳,又有消息稱國軍計劃調派第4軍及第74軍南下到惠陽及寶安一帶,莫德庇則懷疑國軍來援的消息,認爲國軍最快也要翌年1月才可能提供支援,縱使莫德庇懷疑重慶方面的消息,但仍將消息加以修飾並以此鼓勵士氣。與此同時,日軍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亦伺機策應攻打香港的第23軍發起新攻勢,日軍於24日對長沙發動大舉進攻,長沙戰況告急。陳策早在20日後便一直未能聯絡余漢謀,第38師團也沒有受到國軍任何壓力,並且於20日將餘下在九龍的三支大隊全部運送到香港島,加強對英軍的攻勢,陳策有感於英軍對國軍來援期盼心切,重慶方面卻一直未有進一步消息,使他感到非常為難,只好在22日早上向英軍「偽報」國軍已兵分三路南下。另一方面,儘管最終並沒有國軍南下攻擊第23軍,但日軍對國軍可能採取的舉動亦早有準備,特別安排荒木勝利大佐率領組成約有6,000人的荒木支隊,為主攻香港的第38師團防守後方,而且第23軍尚有一個師團駐防廣州,即使國軍真的南下來援也難以突破日軍防線,而在整個12月,日軍第23軍並沒有與南下廣東的國軍或在香港境內與游擊隊發生交戰的記錄。 日軍方面,雖然在兵力及整體戰局上佔優,但攻勢卻再次被英軍截停。第230聯隊的兩支大隊在黃泥涌峽的戰事折損嚴重,整日都在休整之中;進攻港島南部的第229聯隊,與英軍在淺水灣酒店、淺水灣道及壽臣山三地的激戰中被消耗和分散,暫時無力再發起進攻;往港島南部增援的第228聯隊,雖然維持較佳戰力,但聯隊的指揮部卻遭到英軍以機槍掃射,造成大半通訊人員傷亡,而且聯隊在南下時不停受到赤柱炮台發炮轟擊,有不少巨石從山上滾落山徑,使得聯隊的行軍受阻。 按原計劃日軍在登陸後,除了第230聯隊先攻取北角發電廠,再經由英皇道向西面的銅鑼灣壓迫之外,其餘日軍聯隊應在往南深入位於港島中部的渣甸山及紫羅蘭山後,盡快向西轉向,然後往港島西部的西高山推進,並沿途攻取在維多利亞城南面的太平山等各個山頭,形成對維多利亞城的三面夾擊,再配合日軍在九龍半島的重炮轟擊,從而逼使英軍投降。然而日軍自19日便一直在港島中央的黃泥涌峽與英軍激戰,之後又往港島南部的淺水灣繼續與英軍混戰,大幅偏離第38師團原定只需一日一夜掃蕩全島英軍的計劃。英軍在香港島據山地頑抗及發動逆襲,使日軍在登陸後的攻勢進展緩慢,日軍於21日仍未能按原計劃推進至西高山,使得在東京的陸軍省對日軍在香港的戰況有所憂慮,並向第23軍司令酒井隆中將及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等人層層施壓,第23軍副參謀長樋口敬七郎少將因而於22日派遣參謀大佐到第38師團指揮部督師,而第38師團則派出參謀長大佐及參謀親泊朝省少佐,分別到步兵團指揮部及前線了解戰況。日本陸軍省督促第23軍必須盡快擊敗香港守軍,使第1炮兵隊及第38師團等日軍精銳部隊可盡早調到南洋增援菲律賓攻略戰及荷屬印尼攻略戰。 倫敦鼓勵守軍繼續奮戰 21日下午,由於守軍已經無力扭轉敗局,日軍實際上也已控制了大半個香港島,莫德庇向總督楊慕琦表示英軍戰敗在即,為免造成更多士兵及平民傷亡,建議考慮投降,而楊慕琦亦隨即電告倫敦。不過,倫敦方面仍未完全掌握香港的戰局,亦不希望香港過早投降,削弱英軍在東南亞及其他戰場的士氣。英國首相邱吉爾早在接獲日軍登陸香港島的消息後,曾經電告香港不得考慮投降。英國陸軍部部長、陸軍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爵士、掌璽大臣艾德禮及殖民地大臣,在接報後於22日凌晨12時45分召開會議商討香港局勢,但都認為香港應繼續抵抗。邱吉爾覆電「汝能抵抗敵軍一日,對於全球之盟軍,仍能有所貢獻」;英皇喬治六世亦於稍後電告香港,鼓勵守軍繼續堅持。楊慕琦與莫德庇於21日傍晚至22日下午接獲倫敦方面的回電,決定繼續抗敵。 英軍擊退日軍驅逐艦 日本陸軍在香港島與守軍激戰期間,日本海軍除繼續在外圍封鎖香港水域之外,亦曾派出艦艇靠近香港島助戰,但受制於英軍設於香港島南岸的炮台,始終未能靠近香港島,無法使用艦炮支援日軍的陸上攻勢。日本海軍於20日上午9時30分派出雷號和電號驅逐艦往赤柱方向駛近,卻遭受赤柱炮台的海防炮連續三次齊射炮擊,有炮彈落在艦側10米內,使雷號艦體輕傷。因為赤柱炮台的9.2吋海防炮射程達26.7公里,比日本海軍派往攻打香港的艦艇更遠,所以這兩艘驅逐艦根本不能還火,日艦惟有在炮台再次開火前施放煙幕並倉促轉向撤離。 英軍最後抵抗(12月22日至24日) 淺水灣失守 22日起,隨著英軍在香港島的各條防線漸被日軍擠壓和分割,香港島的戰事逐漸分為中西部的山地、北岸的市區、南部的淺水灣及東南部的赤柱四個部分。22日上午10時,日軍第229聯隊第10中隊佔領在淺水灣海灘以西的別墅,切斷淺水灣道的東西交通,在香港島的英軍自此被分割成東西兩部。至於淺水灣酒店,因食水斷絕,華里士建議酒店內的婦孺離開,但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Andrew L. Shields)作出勸告,他稱住客離開酒店後將無處可逃,反建議守軍撤出酒店,讓住客留下投降。華里士考慮到婦孺的安危後同意撤軍,守軍於晚上10時撤出酒店,容許住客向日軍投降,淺水灣酒店於22日深夜被日軍第229聯隊第3大隊佔領 。日軍雖然沒有對酒店內的平民報復,卻在淺水灣余園屠殺英軍戰俘。 淺水灣淪陷使英軍東西旅失去最後的陸路連繫,而淺水灣酒店的陷落,也使英軍無法阻止日軍在港島南部以淺水灣為據點,並在此分為兩路分別朝東西方向推進。22日上午10時30分,因應港島守軍已被東西分割,英軍司令莫德庇決定將赤柱半島的守軍全部歸入東旅指揮,使東旅可更有效組織抵抗。因為日軍第229聯隊的左翼已控制大潭峽、蓮花井山及紅山半島,而其右翼部隊亦已深入淺水灣,華里士決定將東旅指揮部退入在赤柱半島的赤柱監獄,並將防線往赤柱方向收縮。 赤柱北部的戰鬥 22日中午,在赤柱崗防守的來福槍營B連與來犯的第230聯隊第1大隊爆發激戰,雖然B連把日軍擊退,但彈藥幾近耗盡,惟有在晚上從山的上陣地撤到南面山坡。由來福槍營C連防守的龜山及老虎山,於中午在日軍第229聯隊第1大隊猛攻下敗退,來福槍營C連於下午發動反攻奪回老虎山。雖然來福槍營暫時擋住日軍的攻勢,但B連已用盡迫擊炮的炮彈,無法持續固守赤柱崗及設於馬坑山的來福槍營指揮部。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營長荷姆認為在戰局已定下,便應將馬坑山的來福槍營營部及赤柱崗的B連後撤,以減少加拿大軍人的傷亡,但東旅指揮官華里士卻認為馬坑山及赤柱崗是防守赤柱的要地,一旦失守日軍便能俯瞰赤柱半島,故此否決這個提議,來福槍營的指揮分歧使兩人的爭執持續升溫。由於進攻赤柱時遇到守軍頑抗,日軍推斷有大量英軍在赤柱半島防守,於是將第229聯隊第1大隊及第230聯隊第1大隊合併為「赤柱攻略隊」,並由第230聯隊第1大隊隊長長江頭多少佐擔任指揮,圍攻困守赤柱的英軍東旅。 英軍西旅防線逐漸瓦解 22日凌晨1時,日軍第230聯隊第2大隊及第3大隊大致完成休整,開始肅清在黃泥涌峽的守軍。第230聯隊再次進攻仍在黃泥涌峽死守的溫尼伯營D連連部,D連在重重包圍下已彈盡援絕,軍官全數陣亡,大部分人員非死即傷,惟有在凌晨4時30分向日軍投降,但仍有小量士兵成功潛回守軍防線。稍後,第230聯隊將目標轉移到港島北部的跑馬地和灣仔。 22日下午1時,日軍第228聯隊開始向蘇格蘭營防守的灣仔峽推進。在金馬倫山死守的溫尼伯營B及C連,從上午11時30分起便不斷遭到日軍的空襲及炮轟。晚上7時,日軍第228聯隊進攻金馬倫山,溫尼伯營B及C連作出頑抗,使第228聯隊第4中隊及第2大隊陷入苦戰,直至23日凌晨才攻佔金馬倫山,而溫尼伯營B及C連的殘部則退守到馬己仙峽及歌賦山,只剩下蘇格蘭營及工兵守住灣仔峽。為防日軍攻佔灣仔峽,西旅下令皇家海軍陸戰隊進駐灣仔峽,香港防衛軍第4連移防到馬己仙峽。23日上午8時,英軍偵察兵發現有大批日軍士兵沿布力徑向金馬倫山進發,這批第228聯隊的士兵是要支援攻佔金馬倫山的日軍繼續西進,英軍偵察兵於是通報赤柱炮台向山地開火,使第228聯隊的行軍受阻。雖然皇家海軍陸戰隊曾於9時許提議反攻金馬倫山,但西旅已無力再組織攻勢而沒有成事。 在港島北部,日軍在23日早上開始進逼銅鑼灣,並從西側及北側滲入在禮頓山的米杜息士營Z連防線,在禮頓山上仍有15名Z連士兵堅守。上午8時,日軍大舉進攻禮頓山及銅鑼灣,拉吉普營在跑馬地敗退並散落到波斯富街一帶。11時30分,米杜息士營Z連連部後撤到軒尼詩道與莊士敦道的交界處,拉吉普營則退守波斯富街。在聶高信山北部的英軍防線因金馬倫山的失守而弱化,在黃泥涌峽的第230聯隊乘機向西推進,其第2大隊攻佔聖亞伯特女修院(今玫瑰崗學校)的東面山地,並逼退在灣仔峽以北的英軍。 至於港島南部,第229聯隊於23日凌晨佔領淺水灣酒店後,其第2大隊及第3大隊分別向西及東南方推進。第229聯隊第2大隊於上午8時在深水灣兵分三路向西推進,其中北路往香港仔上水塘的東北面的中峽行軍,中路進逼班納山,而南路則自壽臣山南面進攻南朗山。第2大隊的北路及中路對壽臣山形成包圍,該處的「小香港」是英軍最後一個可用的彈藥庫,隨著通往彈藥庫的道路被日軍火力所覆蓋,從該彈藥庫補給彈藥亦成為英軍極為危險的任務,而第2大隊的中路及南路亦使香港仔受到威脅。至於從淺水灣酒店向東南方推進的第229聯隊第3大隊,於下午3時30分沿淺水灣道進佔赫蘭道,並將推進至舂坎角北部,但受阻於黃麻角炮台的英軍炮火。 23日及24日,英日兩軍在維多利亞城的周邊展開激烈的巷戰,日軍把仍在九龍的第228聯隊第3大隊調到香港島準備加強攻勢,而英軍東旅和西旅都各自面對存亡的分界線。西旅方面,24日上午8時,禮頓山被第230聯隊第2大隊及第3大隊三面圍攻,在禮頓山的米杜息士營Z連約40人,一直堅守到西旅旅部批准撤退才向堅拿道方向突圍,約30名士兵成功從包圍圈撤到摩利臣山休整。24日傍晚,日軍進攻摩利臣山,同時威脅巴里士山的防空洞網絡,該處的防空洞隧道可穿越在山上布防的英軍陣地通往灣仔市區,並可威脅到在域多利兵房的總司令部安危。至於港島西南部,班納山在24日下午被日軍第229聯隊第2大隊攻佔,而南朗山也於25日上午被第229聯隊第7中隊佔領,英軍已難保香港仔的安全。24日晚平安夜,日軍整晚炮轟維多利亞城向香港軍民施壓,晚上11時,楊慕琦與莫德庇分別向守軍發表聖誕賀詞,報上祝福並鼓勵守軍奮戰及堅守崗位。日軍原本打算在25日向英軍西旅發動總攻擊,但礙於準備重炮需時,而延遲到26日早上,日軍因此在聖誕節派出俘虜,向英軍作非正式勸降。 赤柱激戰及日軍屠殺 英軍東旅方面,華里士並未得悉西旅的戰況。東旅在赤柱村及聖士提反書院的後方,分別設置前後兩道防線。23日上午7時30分,華里士派出來福槍營B連在米杜息士營B連的火力支援下反攻赤柱崗及龜山,但在赤柱崗被日軍的猛烈炮火及第230聯隊第1大隊擊退。日軍雖然要暫時休整,但華里士亦被迫將防線收縮。上午10時,華里士與荷姆發生爭論,荷姆認為應將來福槍營後撤到赤柱村,又指繼續反攻只會徒增傷亡,應考慮投降,華里士卻根據莫德庇的覆電堅持繼續防守,但最後同意來福槍營於23日晚上後撤,在瑪利諾修院的防線駐守。稍後,第229聯隊第1大隊沿大潭道南下進攻赤柱,米杜息士營D連被逼向瑪利諾修院後撤,但日軍的攻勢也被在赤柱正灘的第28號機槍堡截停。 日軍不分晝夜炮轟赤柱,而赤柱北部的高地均已被日軍控制,由第229聯隊第1大隊及第230聯隊第1大隊組成的「赤柱攻略隊」亦向瑪利諾修院逼近,英軍被迫退入赤柱半島,來福槍營亦於晚上被撤到赤柱炮台休整,而來福槍營營部則設於聖士提反書院。第229聯隊第3大隊於23日傍晚6時攻佔赤柱峽道與舂坎角道的交匯處,威脅到赤柱半島與舂坎角的聯繫,而來福槍營B連仍在舂坎角駐守。華里士調派香港防衛軍第2連防守瑪利諾修院的左翼,期望穩住與舂坎角的聯繫,而香港防衛軍第1連則增援在瑪利諾修院的米杜息士營D連,並由香港防衛軍第2連連長科沙福(H.R. Forsyth)少校指揮赤柱村防線,指揮部設於鄰近東頭灣道及黃麻角道交匯處的赤柱警署。由於設於赤柱監獄的東旅指揮部接連遭到日軍炮擊,華里士將東旅指揮部撤到赤柱炮台。 日軍連續兩日猛烈炮轟赤柱後,遂於24日晚上8時30分對赤柱半島發起進攻。第229聯隊第1大隊由3輛九四式輕裝甲車打頭陣,經大潭道及赤柱灘道夜襲赤柱半島,但車隊中途被英軍發現,科沙福少校下令赤柱防線立即就位,當日軍隊列進入機槍有效射程範圍,英軍先發射照明彈照亮夜空,再以探照燈照射日軍,3輛九四式輕裝甲車被迅速擊毀,偷襲失敗的第229聯隊第1大隊在英軍火網下陷入一片混亂。在同一時間,第230聯隊第1大隊從赤柱崗進攻赤柱村,但受阻於在瑪利諾修院駐守的米杜息士營D連。第229聯隊第2中隊嘗試經由赤柱正灘迂迴到赤柱村防線的後方,但受制於第27號機槍堡。餘下的日軍企圖經由赤柱村道滲入赤柱村防線,但被擊毀焚燒的日軍車輛殘骸所產生的火光,卻使他們失去黑暗的掩護。雖然英軍頂住日軍首波攻勢,但第229聯隊第2中隊再度由赤柱正灘突擊,而科沙福少校卻因炮彈碎片所傷陣亡,赤柱村防線的英軍開始失去有組織的抵抗,在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漸漸向後方的聖士提反書院及赤柱炮台敗退。 第229聯隊第2中隊在赤柱正灘突破赤柱村防線後抵達東頭灣道及黃麻角道的交匯處,第229聯隊第3中隊亦沿黃麻角道往南推進。第229聯隊第2中隊於25日凌晨進攻聖士提反書院,英軍從後方防線開火射擊,第2中隊躲避時又受阻於鐵絲網,惟有要求第3中隊從黃麻角道增援及以噴火器逐退附近的英軍。凌晨4時,報復心切的日軍第229聯隊第2中隊在攻入作為戰地醫院的聖士提反書院後展開大屠殺,不但屠殺在病床上的傷兵,更姦殺留在戰地醫院內的護士。 至於由赤柱崗南下赤柱村的第230聯隊第1大隊,在25日凌晨仍受制於在瑪利諾修院堅守的米杜息士營D連,但D連的陣地在日軍連番進攻下最後被攻破,米杜息士營D連連長韋思齊上尉亦告戰死,在瑪利諾修院堅守的米杜息士營D連在斷水斷糧下於25日清晨決定突圍,部分士兵從赤柱灣游到舂坎角與來福槍營B連會合繼續作戰,另有部分士兵乘舢舨轉到西旅的陣地助戰。第230聯隊第1大隊越過赤柱村防線後,於25日清晨沿黃麻角道往南推進,但受制於英軍在聖士提反灣的第24號機槍堡,並於上午7時許被米杜息士營B連擊退。 香港淪陷(12月25日) 聖誕日戰事 12月25日聖誕節凌晨,莫德庇回覆華里士的戰報,並電令東旅繼續抗擊日軍對赤柱半島的攻勢。當時在赤柱半島,除了從赤柱村防線敗退的守軍外,尚有來福槍營D連、米杜息士營B連、香港防衛軍第1連及炮兵防守,但來福槍營營長荷姆反對華里士再派來福槍營反攻。此外,在赤柱西面的來福槍營B連已被日軍逼進舂坎角,與東旅其他單位失去聯繫。 12月25日早上,總督楊慕琦發表聖誕文告,並在文告中勉勵守軍繼續奮戰。日軍於上午7時至9時暫時停火供英軍考慮投降,不過楊慕琦卻於近中午時分回覆「香港尚能抵抗」拒絕投降,日軍隨即大舉進攻,英軍各個據點不停遭到日軍炮轟和空襲。日軍第230聯隊在中午攻佔巴里士山,並沿防空洞通道進佔海軍醫院,總司令部的聯外通訊亦大受影響,並且與仍在死守赤柱的東旅指揮部失聯。雖然西旅英軍繼續在灣仔街市、柯布連道、灣仔峽和馬己仙峽等地頑抗,但灣仔峽在午後失守,日軍到達堅尼地道的東面入口,英軍以路障堵路及佈放地雷阻擋日軍沿堅尼地道推進。下午1時40分,旁遮普營增援灣仔但被擊退,蘇格蘭營亦被第228聯隊逐退到馬己仙峽。下午3時,日軍第229聯隊收縮壽臣山的包圍圈,使該處的米杜息士營C連投降,雖然尚有數十名守軍匿藏在壽臣山軍火庫的地下工事繼續堅守,但實際上英軍已失去這座最後的彈藥庫。英軍西旅於午後繼續在灣仔與日軍打巷戰,但英軍只剩下六門野炮可阻擋日軍西進,而且彈藥不足,灣仔柯布連道的防線也於下午3時頻臨失守,該防線同時受到日軍正面攻擊及日軍炮兵從九龍隔海炮轟,米杜息士營營長史釗活(H.W. Stewart)向莫德庇匯報柯布連道防線恐難撐多半小時,但往後撤到盧押道及船街,便會與海軍船塢只有一街之隔,連在域多利兵房的總司令部也陷入威脅。 港督決定投降 25日下午3時15分,莫德庇報告總督楊慕琦,香港守軍敗局已定,預期日軍可於傍晚時分大舉攻入維多利亞城,請求總督楊慕琦考慮投降,不但可避免持續巷戰造成平民嚴重死傷及日軍發動屠殺報復,也可避免各路英軍在失去通訊後繼續抵抗,引致不必要的死傷。總督楊慕琦與輔政司詹遜、律政司(C. Grenville Alabaster)及駐港皇家海軍高級軍官歌連臣准將(Alfred C. Collinson)商議後決定投降。 楊慕琦先向倫敦電告,莫德庇則聯絡日軍,並下令所有英軍單位停火,西旅的英軍防線於下午4時30分起陸續掛起白旗,但因為通訊線路受損,所以在赤柱的東旅並未得悉西旅的戰況及投降的消息。楊慕琦亦把握日軍即將來臨前的時間,指示部下銷毀機密文件,並通知英國軍情人員及包括陳策在內的外國要員盡快逃亡。傍晚6時許,總督楊慕琦與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抵達日軍設於銅鑼灣聖保祿醫院的臨時指揮所,與日軍第38師團參謀長大佐磋商投降事宜。楊慕琦與莫德庇之後在日軍參謀多田督知中佐的帶領下乘船往尖沙咀,到日軍設於半島酒店的第23軍司令部,向日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正式投降,並且在燭光下簽署降書;此刻標誌著香港淪陷及進入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楊慕琦為首的守軍成員亦當場淪為戰俘,隨即被日軍扣留及羈押。 英軍東旅最後戰鬥 雖然日軍在25日上午暫時停火供總督楊慕琦考慮投降之時,東旅指揮官華里士曾於上午9時30分收到總司令部下達的停火指令,華里士覆電稱正受到日軍炮轟,要求總司令部確認停火指令,卻遲遲未收到回覆,到下午1時收到總司令部回覆向日軍還擊的指令,之後,總司令部與東旅指揮部的通訊中斷。華里士因為未能確認停火和投降的消息,於是繼續執行莫德庇在25日凌晨下達堅守赤柱半島的指令,並於中午派出來福槍營D連反攻聖士提反書院,這支反攻部隊於中午在書院外與日軍爆發激戰,導致過百人死傷,而赤柱炮台仍然在炮擊日軍。 日軍在下午得悉楊慕琦決定投降,故此停止對赤柱的進攻,但炮戰仍然持續。25日傍晚,莫德庇與日軍參謀長阿部芳光在聖保祿醫院會面討論投降事宜時,阿部芳光特別提到在赤柱的英軍尚未停火,問莫德庇打算怎麼辦,莫德庇回應稱他與赤柱的東旅因通訊中斷,已失去聯絡,須要另行派士官到赤柱通知在當地的守軍。25日晚上8時,日軍派出被俘的工兵指揮官林保(R.G. Lamb)中校向華里士告知港督已決定投降的消息,但華里士認為該消息並不可信;要到26日凌晨2時30分,華里士的副官將附有米杜息士營營長史釗活簽署的投降手令帶回,華里士確認消息後,東旅才停火投降並交出武器,香港保衛戰的戰事方告結束。 海上突圍行動 皇家海軍在12月22日將殘存的五艘魚雷艇停泊在鴨脷洲西部及鋼線灣的隱蔽位置,預備供滯留在香港的中華民國駐港代表陳策及掌控重要機密的英國軍情人員突圍之用,避免他們被俘後遭受日軍嚴刑拷問逼供。陳策於25日下午得悉總督楊慕琦即將投降的消息後,便與其部下及英國駐港情報主管麥道高等人展開逃亡。因為南朗山被日軍攻佔後,香港仔海傍也遭到日軍炮擊,魚雷艇不能開到香港仔,陳策等一行人須在香港仔乘機動小艇前往鴨脷洲,才能在該島登上魚雷艇,但其機動小艇在途中卻被攻佔深灣的日軍發現及開火掃射,艇上多人傷亡,陳策亦左手受傷,並被迫與隨行人員棄艇逃生,本已失去左腳的陳策僅能以單手單腳游往鴨脷洲,登岸後便不支暈倒,幸得英軍士兵發現。陳策獲救後便與英方軍情人員及軍官,以及協助籌劃突圍行動的英軍官兵,合共70餘人在鴨脷洲分別登上五艘魚雷艇(編號:7、9、10、11、27),嘗試趁夜色循海路突圍。知更鳥號炮艦(HMS Robin T65)的成員得知投降的消息後,也將該炮艦自沉於香港仔,之後登上海軍拖船(C.410)展開逃亡。25日晚上,負責封鎖香港海域的日本海軍艦艇不斷利用探照燈搜索海面的動靜,魚雷艇隊須要盡量避開日艦探照燈的照射,不過當艇隊駛至藍塘海峽以東的水域時,卻被樅級驅逐艦栂號及鴻型水雷艇鵲號發現,由於雙方火力差距甚遠,陳策於是指示魚雷艇隊一字排開,高速迎向日艦裝作將要發動魚雷攻擊,日艦見魚雷艇隊來勢洶洶便上當及採取規避動作。雖然期間日艦曾向艇隊開火,但艇隊成功擺脫日艦的截擊。26日凌晨,魚雷艇隊在大鵬半島的南澳靠岸,而410號拖船也於稍後抵達。為免行踪暴露,陳策與部下及英方人員在登岸後立即卸下船上的有用物資,趕在日出前將各船鑿沉。他們之後徒步115公里,於29日逃到中國廣東惠州仍由國民政府控制的地區,英方人員之後獲安排經雲南、英屬緬甸及英屬印度返回英國。
Recipients 有李名覺和美國第一夫人的合影 李名覺的成名作:莎士比亞節中的舞台設計作品 古根海姆学者 美国设计师 美国建筑师 宁波裔美国人 美国教授
外部链接 2002 Medal of Arts Recipients 有李名覺和美國第一夫人的合影 李名覺的成名作:莎士比亞節中的舞台設計作品 古根海姆学者
Nobel Prize of 1906 . Arch Ophthalmol. 125:690-4.(Review of the work of the 1906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inners Camillo Golgi and Santiago Ramon y Cajal) The Nobel
winners Camillo Golgi and Santiago Ramon y Cajal)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6 Life and discoveries of Cajal Special Collection: Santiago Ramón y Cajal(University of Barcelona Library) Brief overview of Cajal's career 纳瓦拉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由2004年起,65歲或以上的香港長者憑有效的「長者卡」或香港身份證,於「長者日」當日(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日)可以享有以下香港公共交通工具免費乘車優惠(除另有指明外):(除另有指明外,所有免費乘車優惠無需使用八達通/樂悠咭及不適用於非香港長者或60-64歲人士,各公司之指定值勤員工或會要求長者出示「長者卡」/身份證明文件/八達通/樂悠咭(如適用)以作核實;因相關八達通收費器大多不會另行設定長者八達通/樂悠咭當日為免費,使用八達通/樂悠咭反而需繳付原有車費,亦無權就車費的適當差額申索退款。) 香港長者於「長者日」乘搭所有沒有於上述公司列出的收費交通工具或任何未滿65歲人士(包括60-64歲樂悠咭持有人(個別交通工具除外)、小童、學生或殘疾人士)乘搭任何交通工具,均需繳付原有車/船費;非香港長者乘搭上述公司列出的收費交通工具(特別註明除外),職員有權要求支付原有車/船費,不能享有免費乘車/船優惠。 相關條目 八達通 國際復康日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 香港節日 香港老年福利 港鐵 香港巴士 香港渡輪 八達通 主题日
以上福利除「綜援」外,在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政策下統稱為「公共福利金計劃」。 香港政府在2009年1月1日起實施為期3年的醫療券試驗計劃,初期只限年滿70歲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之長者,每人每年獲發250元,其後分別加至500元和1000元。2014年開始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2000元並維持至今(不包括屬一次發放性質的1000元醫療券金額)。2015年10月6日起港府推出試點計劃,供合資格長者使用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科室提供之門診醫療護理服務費用。2017年7月1日起,領取醫療券合資格年齡亦涵蓋65至69歲人士。使用醫療券時,只需向任何已登記參與計劃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出示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即可。 香港政府勞工及福利局亦在2012年6月28日開始推行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供65歲或以上長者、殘疾程度達100%的綜援計劃受助人,以及65歲以下傷殘津貼受惠人以每程2港元的票價優惠使用指定公共交通工具及服務,旨在鼓勵他們融入社區,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優惠計劃分數個階段實施,目前已經涵蓋大部分港鐵服務、大部分專營巴士和渡輪服務以及所有綠色專線小巴。享用優惠時,只需使用長者八達通或已登記「殘疾人士身分」的個人八達通即可。 發展歷程 早在1970年代,香港房屋協會便在葵涌祖堯邨興建全球首幢專為長者而設的住屋:松齡舍。 自1973年開始,香港政府每月會發放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予65歲或以上老人,70歲或以上老人更無需經入息審查,直接獲得高齡津貼;而在2013年,香港政府每月會發放相當於接近高齡津貼的2倍之長者生活津貼(簡稱「長生津」)予65歲或以上符合入息審查的老人。 由1992年開始,政府開始重視老人在社會的重要性,大力推行老人福利,除了推行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外,更推行長者卡制度,65歲或以上長者可免費申請。長者卡持有人或持有效身分證明文件可以用半價乘搭地鐵、九鐵(已合併為港鐵,並已於2012年6月28日起,更可以用八達通以港幣二元乘搭一般路線)、巴士(由2012年8月5日起,更可以用八達通以港幣二元乘搭九巴、龍運巴士、城巴及新巴除機場「A」線及馬場路線以外的所有專利路線及於2013年3月3日起,更擴展至新大嶼山巴士)、的士小巴以及渡輪(老人可免費乘搭天星小輪,由2013年3月3日起,更可以用八達通以港幣二元乘搭其餘18條一般航線,不包括新渡輪豪華位)等公共交通工具(由2004年起,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長者日更可免費乘搭大部分相關公共交通工具),由2022年2月27日起,兩元乘車優惠更擴展至年滿60歲的市民,年滿60歲的市民可以向政府申請「樂悠卡」,手續費全免,涵蓋範圍伸展至紅色小巴、村巴及街渡,即可以每程兩元價錢乘坐香港所有本地及跨境各種海陸空公共交通工具。長者卡持有人亦可享有購物折扣以及優先享用政府服務。政府亦鼓勵或資助不同的交通工具提供長者優惠,例如年滿65歲人士在香港國際機場乘坐飛機時可獲豁免繳付飛機乘客離境稅及機場保安費,國泰航空亦有為長者提供票價優惠,是全世界少數設有長者優惠的航空公司。 香港政府於1997年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向政府提供建議,制定安老政府,改善老人福利及提升其社會地位。在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後,日益注重老人福利的特區政府把大量資金投放在安老事務上,以設立更完善的長者福利制度。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大量長者住屋,以低廉的價格售予老人,香港房屋委員會更豁免所有家庭成員為長者的住戶的公屋租金。同時,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亦大力資助香港多間老人服務組織,如由一群致力促進老人福利的社會人士所組成之香港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等。
學校、社區中心亦鼓勵年青人服務老人。香港教育局亦要求中學生必須完成一定時數以長者為服務對象的義工服務,作為他們完成中學課程「其他學習經歷」單元的一部分,中學生需按教育局指示,定期探訪安老院、老人中心和獨居老人,並為長者裝修及打掃家居。 除了金錢上的福利,長者亦可以享有其他社會制度上的福利,例如長者在干犯大部分刑事罪行時,警方都不會對長者提出檢控,而只以警司警誡取代,即使長者因為干犯嚴重罪行入獄,他們亦毋須在監獄內工作。同時,香港的公共交通工具亦為長者提供專用座位甚至只限長者乘坐的專用班次,,亦容許長者優先登車。 除了妥善照顧香港本地長者,特區政府亦致力鼓勵外國長者或早年移居外地的港人來港退休,因此上述的老人福利大部分亦適用於非本港居民的65歲或以上人士,例如兩元乘車計劃,訪港的65歲或以上旅客可在到港後即場購買長者八達通亦可享用此等優惠。 在政府及社會各界全方面為老人提供福利,使香港的老人能夠過著安逸生活,使香港的長者明顯比其他年齡層的市民快樂,這一點在2016年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得以引證城大「開心指數」研究:香港、日本、韓國三地比較,香港長者比年輕人快樂,香港每年僅有120名老人自殺,是全世界老人自殺率最低的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喜欢在泥泞水塘、湖泊或泥滩等生境中活动,常在水中缓慢前进,嘴往两旁甩动以寻找食物。 分布地域 繁殖于北欧及亚洲极北部,在欧洲、中亚、中国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日本越冬;迁徙时可见于中国的东北、新疆、内蒙古北部。分布于北美洲北部的Whistling Swan(有学者译做"啸声天鹅")也被作为小天鹅的一个亚种。 特征 体型硕大,长颈,和优雅高贵的气质是天鹅属生物共有的特征。与分布地域接近并经常在相似生境混群出现的大天鹅相比,小天鹅体型稍小,并且嘴黑但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天鹅小,上嘴侧的黄色不成前尖且嘴上中线黑色,但这一显著特征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有时并不能够明确辩识。小天鹅的叫声似大天鹅但音量较大。群鸟合唱声如鹤,为悠远的klah声。 食物 小天鹅主要取食浅水区域的各种水草的根种子地下块茎等部位,偶食少量水生昆虫和田螺等,经剖检发现,小天鹅的胃内多有野藕野菱角水草及大量的砾石。民间有"天鹅一脖子扎到底"的说法,指的就是天鹅的觅食方式,常常是身体浮在水面上,利用修长的脖子深入水中取食. 保护情况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1 环境污染: 局部地区如意外的石油泄漏及其它有害化工废水的排放等。天鹅繁殖、栖息多在湖区、沼泽、湿地,由于农牧业发展,有机农药积聚湖区。 2 栖息地破坏: 持续干旱使湖泊水平下降,湿地面积下降,失去觅食和繁殖场所。低湿使食物减少从而导致产卵日期推迟,数量下降,繁殖力下降,成活数下降,使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的发展,造成过度种植、放牧、兴建水库、围湖造田、施放农药和化肥等,造成栖息及觅食场所减少,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3 种内生物学特点: 由于迁徙和集群越冬,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当发生突发性传染性疾病时,传染快,无法控制,易大批死亡。天敌主要威胁卵和幼鸟,如鸥类、狐狸、渡鸦、金雕等。 4 作为食物被偷猎 参考文献
Signal Processor)或计算机对其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信號處理內容 信号处理最基本的内容有变换、滤波、调制、解调、检测以及谱分析和估计等。 变换诸如类型的傅里叶变换、正弦变换、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等;滤波包括髙通滤波、低通滤波、带通滤波、维纳滤波、卡尔曼滤波、线性滤波、非线性滤波以及自适应滤波等;谱分析方面包括确知信号的分析和随机信号的分析,通常研究最普遍的是随机信号的分析,也称统计信号分析或估计,它通常又分线性谱估计与非线性谱估计;谱估计有周期图估计、最大熵谱估计等;随着信号类型的复杂化,在要求分析的信号不能满足高斯分布、非最小相位等条件时,又有髙阶谱分析的方法。 高阶谱分析可以提供信号的相位信息、非高斯类信息以及非线性信息;自适应滤波与均衡也是应用研究的一大领域。自适应滤波包括横向LMS自适应滤波、格型自适应滤波,自适应对消滤波,以及自适应均衡等。此外,对于阵列信号还有阵列信号处理等等。 信号处理是电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它的数学理论有方程论、函数论、数论、随机过程论、最小二乘方法以及最优化理论等,它的技术支柱是电路分析、合成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与当代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神经网计算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把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信号处理是一门既有复杂数理分析背景,又有广阔实用工程前景的学科。 信号处理是以数字信号处理为中心而发展的。这是因为信号普遍可以用数字化形式来表示,而数字化的信号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通过软件来实现计算或处理,这样,无论多么复杂的运算,只要数学上能够分析、可以得到最优的求解,就都可以在电子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如果计算速度适当快,还可以用超大规模的专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来实时完成。因此,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学科之一。 信號處理的相關名詞 信号(signal)是信息的物理体现形式,或是传递信息的函数,而信息则是信号的具体内容。 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指时间连续、幅度连续的信号。 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时间和幅度上都是离散(量化)的信号。
signal):指时间连续、幅度连续的信号。 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时间和幅度上都是离散(量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可用一序列的数表示,而每个数又可表示为二制码的形式,适合计算机处理。 一维(1-D)信号: 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二维(2-D)信号: 两个自变量的函数。 多维(M-D)信号: 多个自变量的函数。 系统:处理信号的物理设备。或者说,凡是能将信号加以变换以达到人们要求的各种设备。模拟系统与数字系统。 信号处理的内容:滤波、变换、检测、谱分析、估计、压缩、识别等一系列的加工处理。 多数科学和工程中遇到的是模拟信号。以前都是研究模拟信号处理的理论和实现。 模拟信号处理缺点:难以做到高精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可靠性差,且不灵活等。 数字系统的优点: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活性大、易于大规模集成、可进行二维与多维处理 信號處理應用 信号处理以强大的渗透力,被许多重要的应用领域所采用。工程建筑部门用来仿真大型建筑结构的抗震防震性能;机械制造业用以分析机械结构振动的模型,从而改进振动性能及结构;飞机制造业中用于检查发动机的传动特性及磨损情况;航天遥感用以地面植被情况的分类以及气象云层的分布,医学领域用于B超、X光片以及生理电信号的分析诊断;电信与电子学领域,数字信号处理更是最直接的应用。 ①语音编码与压缩。 语音数字化后占有很宽的频带,为进行窄带传输与高效存储,需要进行压缩。通常一个语音需要64kbit/s码率。中速编码要求将此码率压缩到32kbit/s、16kbit/s以至8kbit/s,仍然保持良好的语音音质。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有许多自适应编码方案达到了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建议的规定。低速编码要求码率降低到4.8kbit/s、2.4kbit/s以至800bit/s速率,已有很好的算法及硬件予以实现。 ②图像编码压缩。 无论静止图像或活动图像,乃至电视图像,数字编码后的数据量都非常大。对它们进行高质量传输,一般需要压缩到1/10~1/100。各种编码方法,以至所谓小波变换方法、分维信号分析方法都为高压缩比电视编码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③分路与合路滤波器组的设计。
(FSB 200MHz, L2 Cache 64KB) Morgan Duron 1000MHz-1300MHz (FSB 200MHz, L2 Cache 64KB) Applebred Duron 1400MHz/1600MHz/1800MHz (FSB 266MHz, L2 Cache 64KB) Thoroughbred Sempron 2200+(1.5GHz) ~ 2800+(2GHz) (FSB 333MHz, L2 Cache 256KB) Barton Sempron 3000+(2GHz)/3300+(2.2GHz) (FSB 333MHz/400MHz, L2 Cache 512KB) 技術資料 支援時脈介乎600MHz (Duron) 至2200MHz (Athlon XP 3200+)
2000+/2200+/2400+ (FSB 266MHz, L2 Cache 256KB) Spitfire Duron 600MHz-950MHz (FSB 200MHz, L2 Cache 64KB) Morgan Duron 1000MHz-1300MHz (FSB 200MHz, L2 Cache 64KB) Applebred Duron 1400MHz/1600MHz/1800MHz (FSB 266MHz, L2 Cache 64KB) Thoroughbred Sempron 2200+(1.5GHz) ~
日常社會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準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哲學家福柯就曾經寫過關於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 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遊說示威通過或不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 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哲學家葛蘭西所說的霸權。關於團體迷思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份要歸功於他的著作。 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種類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價值的等等。(可參見政治光譜) 政治意識形態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参见条目資本主義。)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畫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卡爾·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一幢爲了欺騙和使權力關係具有合法性的建築,馬克思也稱其為上層建築。在日常用語裡,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個由理念、想像、價值判斷與概念組成的系統,也可看作是世界觀的同義詞。 概念理解 愛德華·席爾斯觀點 意識形態是對人、社會及人和社會有關的宇宙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形態。它與「看法」、「教義」與「思想系統」不同。不過,這些不同往往是程度的不同。 意識形態的特色是:它對與它有關的各種事務都有高度而明顯的「系統性」意見(此處「系統性」並不蘊涵「正確性」);它往往要把系統中的其它成份整合於一個或幾個顯著地價值(如:平等、解放、種族純粹性等)之下。因此,它往往是一個封閉系統,對外界不同意見採排斥態度。從內部來看,它一方面拒絕自我革新,另一方面,要求追隨者絕對服從,並使追隨者覺得絕對服從是具有道德情操的表現。 意識形態的形成與傳播則要靠「魅力」(charismatic)型的人物的出現與領導。 马克思主义观点 馬克思提出一“下層建築/上層建筑”(base/superstructure)社會模型。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方式,上層建筑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對馬克思來說,下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因為統治階級控制著社會的生產關係,社會的上層建築便取決於如何是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的。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其予經濟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予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形容此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蘭西則推進文化霸權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可有錯誤概念。 資本主義中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依時間前後排列)有: 古典自由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新自由主義 而它們相應於資本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 廣泛階段(extensive stage) 密集階段(intensive stage) 當代資本主義(contemporary capitalism) 馬克思主義者對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再造工具的看法,是很多理論和理論家的重要的試金石,如知識社會學理論家曼海姆、丹尼尔·贝尔和哈伯瑪斯等。然而,曼海姆嘗試把“完整”但“獨特”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識形態的概念進至一“普遍”而“完整”的概念,承認所有從社會生活而來的意識形態(包括马克思主義)。布迪厄廣泛地發展了這個觀念。 后现代思想家所理解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解釋世界的方式。它賦予人以認同、尊嚴和道德的幻象,而使人們與現實的實質輕易地脫離。作為一種“超個人”的與客觀的武器庫(馬克思語),意識形態讓人們欺騙自己的良知,掩蓋他們的真實境況和不光彩的動機,自欺欺人。意識形態很講求實用,但有時則冠冕堂皇地為上上下下正名與開脫。它既面對芸芸眾生也面對在天之神。它是一層面紗,用來掩飾自己的失落的境遇,卑瑣和安於現狀的心態。它是人人都能用的藉口。小商販們用對全世界無產者大聯合的熱情來掩飾他對失業的恐懼;官僚們用為工人階級​​服務的詞藻來掩飾對權力的貪欲。意識形態開脫和障眼術的根本功效是向後極權社會內的支柱和受害者們提供假象,讓人們相信制度是與人類和宇宙的法則諧調一致的。 意識形態在社會和個人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樑來開脫和提供藉口,跨越社會制度與生存的目的之間的鴻溝。它假設制度的需要是產生於生存需要的,是一個用來代替真實世界的表象世界。極權通過訊息封鎖和宣傳壟斷,使其控制範圍內的大多數的人們生活在被意識形態所包裹的虛假的生活之中。 意識形態具有自然的背離現實的傾向,製造假象,變成祭祀的儀式。在權力競爭公開化的社會中,政黨藉由媒體宣傳操縱選民意志,讓民眾產生可以控制意識形態繼而控制權力。在這樣的社會裡,權力的運作方式藉由隱秘的心理操縱的方式達到目的,使得民眾認為總會有辦法來糾正意識形態用假象代替現實的傾向,但是會讓民眾陷入某種事實上的無政府狀態。但極權社會(例如前蘇聯社會)沒有這種糾偏的辦法,無法阻止意識形態脫離現實的趨勢。這樣就逐漸導致了後極權社會裡的現狀:一個充滿假象的世界,只有祭祀的典儀,只存在一種形式主義的、與現實脫節的語言,一種祭祀的、假裝和偽造現實的語言。 孫中山認為意識形態,也就是「主義」。是一種「思想」、「信仰」、「力量」。它是由於人類研究一個道理,透過觀察(科學方法)或者判斷(哲學方法),而產生了思想。由思想而產生對其信仰,加以實現就成為了力量。 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中,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它是相对独立的。 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出現原因 人類學家克利弗德·紀爾茲指出,當一個社會產生了社會與政治危機,加上因迷失方向而產生了文化危機的時候,那是最需要意識形態的時候。 参见 主義 极权主义
威权主義 国家恐怖主义 軍國主義 霸权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義 共产主義 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 法西斯主義 无政府主義 女性主義 環保主義 第三条道路 第三位置 學術領域: 思想學 觀念學 政治哲学 政治思想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Shils, E. 1982,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pp. 202–223.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ncago Press Louis Althusser, Reading Capital ('Pour lire le Capital'). Antonio Gramsci, Prison notebooks.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外部連結 阿爾都塞:《列宁与哲学——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哈维尔文集 意識形態取向測試 The Pervert's Guide
(西夏):西夏崇宗李-{乾}-順
(西夏):西夏崇宗李-{乾}-順
(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1264年-1294年)。
(元顺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年号(1335年-1340年)。
中國 元朝/北元 至正(1341年-1370年):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之年号 宣光(1371年-1379年):元昭宗愛猷識里達臘之年號 天元(1379年-1387年):元益王脫古思帖木兒之年號 明夏 开熙(1367年-1371年):明升之年號 明朝時期 天定(1386年):彭玉琳之年號 龙凤(1386年):田九成之年号 越南 陳朝 大治(1358年-1368年):陳裕宗陳暭之年號 大定(1369年):楊日禮之年號 紹慶(1370年-1372年):陳藝宗陳旺之年號 隆慶(1373年-1377年):陳睿宗陳曔之年號 昌符(1377年-1387年):陳廢帝陳晛之年號 光泰(1388年-1398年):陳順宗陳顒之年號 建新(1398年-1400年):陳少帝之年號 日本 南朝 正平(1347年-1370年):后村上天皇与长庆天皇之年号 建德(1370年-1372年):长庆天皇之年号 文中(1372年-1375年):长庆天皇之年号 天授(1375年-1381年):長慶天皇之年號 弘和(1381年-1384年):長慶天皇、後龜山天皇之年號 元中(1384年-1392年):後龜山天皇之年號 北朝 貞治(1362年-1368年):後光嚴天皇之年號
建新(1398年-1400年):陳少帝之年號 日本 南朝 正平(1347年-1370年):后村上天皇与长庆天皇之年号 建德(1370年-1372年):长庆天皇之年号 文中(1372年-1375年):长庆天皇之年号 天授(1375年-1381年):長慶天皇之年號 弘和(1381年-1384年):長慶天皇、後龜山天皇之年號 元中(1384年-1392年):後龜山天皇之年號 北朝 貞治(1362年-1368年):後光嚴天皇之年號 應安(1368年-1375年):後光嚴天皇與後圓融天皇之年號 永和(1375年-1379年):後圓融天皇之年號 康曆(1379年-1381年):後圓融天皇之年號 永德(1381年-1384年):後圓融天皇與後小松天皇之年號 至德(1384年-1387年):後小松天皇之年號 嘉慶(1387年-1389年):後小松天皇之年號 康應(1389年-1390年):後小松天皇之年號 明德(1390年-1394年):後小松天皇之年號 明德統一以後 應永(1394年-1428年):后小松天皇、稱光天皇之年號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參见 中国年号列表 明朝年號列表
赤烏十四年五月改元太元元年。 改元 嘉禾七年——八月,改元為赤烏元年。 赤烏十四年——五月,改元為太元元年。 文物記載 《赤烏七年銅鏡》銘文:赤烏七年作鏡,幽鏈□□□□子孫。
文物記載 《赤烏七年銅鏡》銘文:赤烏七年作鏡,幽鏈□□□□子孫。 紀年農曆對照表 參見 中國年號索引 注釋 參考文獻
常见的支配與臣服有: 语言羞辱:施虐者用语言侮辱受虐者。 动物扮演:受虐者扮演马、狗等动物,而施虐者予以乘骑、玩弄。 恋物:受虐者对施虐者实施恋物行为,例如舔靴子、足交等。 变装:受虐者穿着异性或者奇异的服饰。 禁欲:受虐者佩戴贞操装置,并由施虐者掌握钥匙。 家具扮演:受虐者装扮为家具供施虐者使用。 强制自慰:施虐者命令受虐者自行以各種物品刺激性器官,以此羞辱受虐者。 强制高潮:施虐者通过震动棒、假阳具等性玩具使得受虐者达到性高潮,且高潮時機幾乎不由受虐者掌控。 肛交:施虐者与受虐者发生肛交。 口交:命令受虐者向施虐者或第三人实施口交。 公开调教:施虐者在公开场合对受虐者实施调教。 聖水調教:施虐者向受虐者口中、臉上小便,或者使受虐者飲尿。另一種方式則是使受虐者漏尿,讓施虐者觀看或第三人窺視。 嗜粪:受虐者吞食施虐者的粪便,或者將糞便塗抹、排泄在受虐者身上。 坐脸:施虐者跨坐在受虐者脸上使其产生窒息的感觉。 舔腳:受虐者舔施虐者的腳底及腳趾。 虐待 一些虐恋活动形式属于虐待这个范畴,虐待指的是施虐者对受虐者直接施加肉体上的痛苦。 常见的虐待包括: 滴蜡、火燙:施虐者用点燃的低温蜡烛将液态的蜡滴在受虐者的皮肤上,使受虐者产生烧灼感。 鞭笞:施虐者使用鞭子、藤条等工具对受虐者施予鞭笞。亦可自我鞭打。 掌掴:打受虐者耳光。 打屁股:施虐者用手掌、鞭子或藤条等打受虐者的屁股。 踩踏:施虐者在受虐者身体、脸或陰莖上踩踏。 虐腹(gutpunch):施虐者在受虐者腹部上拳頭打擊或膝擊。 导尿:以导尿管导尿。 电击:使用电流折磨受虐者。 虐乳:以乳夹、连乳连体套装虐乳。 装备和用具 虐恋活动通常需要特别的用具,可以在性用品商店或者网络上买到,通常价格较高。为了保证安全和舒适,此类用具需要特制,而不可使用普通产品,例如滴蜡使用的蜡烛必须是低温蜡烛,普通蜡烛含有金属粉末,会导致受虐者皮肤灼伤。 常见的用具有: 鞭子、拍条,用于实施惩戒。 口塞、口枷、口罩、胶带、布条、开口器,用于封堵或者固定受虐者口部,使其不能说话。 棉绳、麻绳、丝绳、电线、铁链,用于实施捆绑,限制受虐者活动。 手銬、脚镣、枷锁,用于实施束缚,限制受虐者活动。 鼻钩、口钩,用于拉伸受虐者嘴巴或鼻子,造成不适和羞辱感。 项圈、脖套、束腰、手镯、项链,施虐者或受虐者佩戴,可以现实施虐或受虐地位,或起装饰作用。 头套、眼罩:受虐者佩戴,蒙蔽视线,造成恐惧感。 狗链、假马鞍、狗掌套、假尾,用于动物角色扮演。 高跟鞋、靴子、皮装、内衣、乳膠緊身衣、絲襪,由施虐者或受虐者穿着,可显示施虐或受虐地位,亦适用于恋物。 贞操带,用于控制受虐者性欲,使受虐者产生被控制和占有的感觉。 注射器、灌肠器,用于实施灌肠。 低温蜡烛,用于实施滴蜡,避免普通蜡烛灼伤皮肤。 雙頭或兔耳按摩棒、跳蛋、假阳具,用于强制高潮、肛交。 电击器,用于实施电击。 刑架,用于固定受虐者。 尿布,用於羞辱受虐者,令其穿上、排泄於其中 導尿管,以放置時的疼痛,達到其快感 三角木馬 心理快感 在虐恋活動中,很多時候施虐者的心理快感比受虐者高。例如最常見的繩索捆綁,受虐者無助掙扎的動作,有時候過份用力掙扎會發出呻吟聲,可以令施虐者得到征服對方的快感。 争议 伦理 虐恋在被主流社会视作精神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虐恋被定义为一种性欲倒错。1994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行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改变了性欲倒错的表述。 近年来才随着社会氛围的开放及流行文化的挖掘而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但仍处于激烈的争议当中。学者及虐恋社群一直在采取行动寻求社会认同、维护自身权益,但亦有其他保守主義的学者和民众反对,指责虐恋行为变态、违法或低俗。在中國,性学家李银河与学者刘仰就曾爆发激烈论战。 法律 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者成年且双方自愿,并没有发生严重后果的虐恋行为是合法的。但虐恋活动因涉及鞭打、捆绑等活动,法律风险较高。造成参与者死亡或重伤、非自愿而强制進行的虐恋行为、与未成年人发生虐恋行为在一些地区属于严重罪行,而在管制淫秽物品、禁止卖淫的国家和地区,虐恋活动有可能会触犯相关法律。有虐恋社群发布指引,指导虐恋者规避法律风险。 杭州三男子因组织相关活动,被诉以聚众淫乱罪。虐恋者有时因为失手导致伴侣死亡或重伤被判过失致人死亡罪,除此之外,有虐恋活动涉及敲诈勒索、诈骗、胁迫等罪行被媒体报道。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BDSM 性慾倒錯 日式綁縛 BDSM術語列表 S S S
虐恋(,縮寫:),亦称性虐恋、施虐與受虐(),是一种将性快感、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即通过痛感获得性快感的性活动。 詞語 “虐恋”的英語為“”,是施虐癖()和受虐癖()兩者的合成词,故虐恋更常见的非正式称呼为“SM”。 虽然“虐恋”的非正式称呼为SM。但由於廣義上常见的虐恋活动可能也涉及捆绑、鞭打或其他调教(Bondage & Discipline )形式,一般的正式名稱BDSM(bondage, discipline, dominance, submission, )即是以多意義、首字母縮略字的混成詞来泛称。有人也直接扩大使用,以“虐恋”作為“BDSM”的代称。 定位 虐戀包含施虐癖和受虐癖两个范畴,对他人施加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性快感、性興奮或單純的樂趣则属于前者,如果接受痛苦可以导致自身的满足感则属于后者。其中的疼痛既包括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痛感),又包括精神上的痛苦(如羞辱、支配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属于BDSM重要术语之一。 虐戀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叫做“ ”,该名词与虐恋有概念上的差别。 虐戀与性虐待不同,前者是参与者自愿且确保安全、理智的行为,而后者指的是未经同意对他人进行性侵犯和虐待的犯罪行为,但两者有时会被混淆。 目前,虐戀尚未被主流社会广泛认知和接受,处于一种次文化状态。 成因 生理因素 生理学研究表明,身體在經受疼痛時釋放腦內啡,它可能會導致快感並成癮,虐恋与腦內啡成瘾有关联。除此之外,肌肉勞損時釋放的乳酸、經受壓力和疼痛時所釋放的腎上腺素也可能會導致快感。但生理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虐恋,尤其是非疼痛的捆绑、支配给虐恋者带来的愉悦。 生物学的观点 疼痛、暴力、性和愛都造成人的身體內部很多荷爾蒙和化合物釋放。並且,當人們看、聽或想象此類活動的時候,體內交感神經會產生響應。 體內睪丸激素的水平會暫時受到在虐恋角色的影響。虐待方的睪丸激素水平通常得到提高,而受虐方的睪丸激素水平通常會下降。 身體在經受疼痛時釋放腦內啡。它可能是導致一些人成瘾的因素,因而常以為自殘和自願受虐的行為從官能上是相近的,但二者並無因果關係。 肌肉勞損時釋放的乳酸可能會導致快感。 大腦中的五羥色胺和褪黑激素可受到情緒或壓力的影響。 經受壓力和疼痛時所釋放的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可導致愉悅的「激動」。 虐恋對體內化學的作用可能會增强行為本身並因此產生主觀上繼續尋求此行為的動機。 童年经历 有观点认为,童年经历与虐恋的形成有关联,引述最频繁的例子是,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及他8岁时受到姑妈的鞭笞,对他的性生活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坚持认为, 攻击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虐恋源自人类性本能所包含的攻击性。 负罪感 一些分析认为,虐恋(尤其是受虐癖)与负罪感有关。弗洛伊德说:“在受虐幻想中,可以发现一种明显的内容, 即负罪感。当事人假想他犯了某种罪过(犯罪性质是不确定的),必须用忍受痛苦和折磨的过程来赎罪。”弗洛伊德还说:“就我所知,在施虐倾向转变为受虐倾向的过程中,负罪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权力关系 在情感上對權力的仰慕也是另一個成因。有些人會透過施予或承受一些箝制、對立而產生苦惱及不預期的傷害,並從中獲得快感。有時候施虐者会在虐待動作中夾雜溫和的撫摸。一般認為,受虐者的快感來源並不完全是那些「疼痛」,部分是被襯托得更明顯的那些溫柔的愛撫。而施虐者則是經由提昇受虐者的快感得到間接的樂趣。另外,他們在性行為時更傾向於進行角色扮演。 历史 虐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和18世纪,米歇尔·福柯认为18世纪末是虐恋文化现象出现的准确时间。在其后的几百年间,虐恋亚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它不再仅仅是一些人们的个人行为,甚至也不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纯粹在私人场合进行的活动,而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社会和文化的现象。 虐戀者 虐戀者最基本按攻與受作為分類,分為施虐者(“Top”、“Dominant”、“S”、“主人”)和受虐者(“Bottom”、“Submissive”、“M”、“奴隶”)。施虐者和受虐者的角色通常是固定的,但存在部分虐恋者既扮演施虐者又扮演受虐者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為“双向”(“Switch” ("SW")),此外还有自我虐待的虐戀者,即施虐與受虐皆為自己,例如:自我綁縛。 虐恋者之间的关系各式各样,有短期的临时伴侣,也有长期伴侣;虐恋者多數基於各取所需的原則下免费進行虐恋活动,但亦有人以此作為全职職業,通过广告招徕并收取不菲费用;性别上,有男性施虐女性受虐、女性施虐男性受虐、男性施虐男性受虐、女性施虐女性受虐四种。 虐恋社群一般在电话或互聯網上形成,互聯網上存在众多以虐恋為主题的网站或社交网络,例如美国的Fetlife。在互聯網以外,也有虐恋者结成公开社团开展活动,例如台湾的皮绳愉虐邦,而美国虐恋者亦會每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佛森街举办街头游行(Folsom Street Fair,FSF),是为全球最大的虐恋社群活动。 特征 虐恋活动通常拥有以下特征: 参与者皆出于自愿,且在参与者能接受的程度内保证安全和理智。 活动之前参与者会事先就角色分配、活动内容、情节场景、安全措施等细节做好约定,例如相互间的称呼(例如“主人”、“女王”等)、能否邀请陌生人加入、能否摄像或者录像、能否性交或自慰、能否暴露生殖器官等、实施什么样的虐待措施、可不可以使用刃器刺破皮肤等。其中最重要的约定是一个安全词(Safeword),因为在虐恋活动中,参与者无法分辨对方的“不”、“停下”这样的话是真是假,而受虐者佩戴口塞时更是说不出任何词语,安全词则是一个其他的词或者动作(例如手掌连续三次握拳),一旦安全词出现,虐恋活动就会停止。 虐恋活动总是由受虐者掌握最终主导权,因为受虐者的承受能力有限,施虐者会随时观察受虐者的语言、表情、生理状况,以便调节虐待措施的强度、节奏,保证双方的愉悦同时避免发生危险。甚至有观点认为,虐恋行为可以视为受虐者的自慰活动,施虐者所出演的角色只是为了帮助受虐者实现他的幻想。虐恋活动中,施虐者的过度表现(例如过分的鞭打及超出受虐者接受范围的语言侮辱)会导致虐恋活动失败。 虐恋活动受虐者多于施虐者,有观点认为虐恋活动中,施虐者必须掌握节奏、避免危险、发明游戏,故而消耗精力巨大,所以愿意担当施虐者的人少。 施虐倾向和受虐倾向常常出在同一个人身上,即虐恋的主动形式与被动形式通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弗洛伊德最先提出这样的看法:“一个在性关系中能够从对他人施加痛苦中感到快乐的人,也能够享受从性关系中接受痛苦的快乐。一个有施虐倾向的人通常同时又是一个有受虐倾向的人,虽然这一变态的主动或被动方面在他身上发展得更为强烈,在他的性活动中表现为主要倾向。”他认为施虐者大多有过受虐的经历,因为施虐者自身曾经有过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体验,才能够通过施加疼痛获得快乐,而如果一个施虐者没有亲身体验过将痛感与快感联系在一起的受虐经验,则很难从他人的痛苦中发现快乐。但是,虐恋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幻想在虐恋中占有重要地位,虐恋者容易因幻想而获得性興奮。 虐恋活动具有游戏性质、表演性质、仪式性质和象征性质。大多数情况下,虐恋行为不会造成严重的需要医疗救治的肉体伤害,所造成的伤害都是轻微的、游戏性的。虐恋活动通常有游戏规则(例如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签订”的奴役“契约”),并拥有一套仪式流程。 虐恋活动富于表演性和挑逗性。 虐恋活动富于等待和悬念。 虐恋活动需要大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虐恋活动的表演性质,要求参与者创造一系列规则、仪式、虐待方法,甚至是故事情节。 虐恋活动还具有幽默感。一些虐恋活动中,参与者和旁观者会因为虐恋情节而获得娱乐。 虐恋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对应的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关系极为紧密,相互非常了解、熟悉、信赖。 虐恋活动通常伴随着戀物性质,虐恋活动中大量出现舔舐足部或鞋袜、肛门崇拜、足交等恋物行为,甚至完全替代生殖器的性交。许多虐恋者同时是恋物者。 除此之外,虐恋活动还有一些社会学特征: 虐恋者女性多于男性,而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多于男性。 有调查表明,虐恋倾向越是在社会上层越常见,而从小遭受家庭暴力的下层阶级中较少,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较多。有观点认为,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参与虐恋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经济上的解释是,虐恋活动需要的装备价格昂贵,而虐恋比一般的卖淫活动收费也高出许多。 有观点认为,虐恋有非常浓厚的英国特色,虐恋在英国文化中常见。但目前虐恋活动存在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 市场的商业行为将虐恋带入主流,虐恋活动正逐步常见化、主流化。近20年来,性用品商店开始销售皮革紧身衣、皮鞭、手銬、脚镣等虐恋用品,且销量正逐步攀升。亦有流行文化正面或侧面描绘虐恋文化,例如艺人钟丽缇曾拍摄虐恋风格写真集。 虐恋活动 虐恋活动就是虐恋的具体形式,在虐恋社群常称作“调教”。虐恋活动有别于普通的性行为,需要特别的用具,也需要参与者拟定角色和称呼、安全词。有观点将虐恋活动分为捆绑和惩戒(Bondage and discipline,BD)、支配和臣服(Dominance and submission,DS)、虐待(Sadomasochism,SM)三个类别,合称即BDSM。
产品激活通常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如果没有通过激活,软件产品的使用会受到功能或时间上的限制;而注册则是一个可选的过程,通过注册可以得到一些诸如产品使用提示、网上社区等增值服务。 正常产品激活並未要求使用者輸入個人資料或聯絡資訊(但並不代表未紀錄所用產品金鑰、電腦內的若干基本資訊或其雜湊值、連線IP等)。产品注册則需要輸入註冊者的資料。 參見 數位版權管理 技術支援 軟件授權 知识产权 數位版權管理
当一台个人电脑上安装了需要进行啟動的软件後,啟動功能首先会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一些统计,被统计的硬件可能包括:显卡、SCSI适配器、IDE控制器(可以说,就是晶片組)、网卡及其MAC地址,内存大小(例如0-64MB、64-128MB等)、中央處理器类型,处理器序列号、硬盘、卷序号(Volume Serial Number;VSN)、光盘驱动器(具体包含的内容取决于不同厂商激活功能所用的算法和设计机制)。但不包括一些常被插拔的硬體,例如USB、IEEE1394等等。 透過统计上述硬件的ID信息,结合安装该软件时输入的序列号,程序会生成一串激活请求码,用户则需要透過电话或者網際網路把这串请求码发送给軟體厂商。軟體厂商收到该请求码后,可以从中获得产品的序列号以及安装该产品的電腦硬體ID(无法知道具体的硬件类型和型号)。随后,厂商会将序列号和自己数据库中的记录核对,看该序列号以前有没有被使用过。如果该序列号是第一次使用,那么将会返回给用户一组啟動码;用户需要手工或者让程序将啟動码输入軟體,完成啟動过程。如果该序列号以前曾经进行过啟動,那么随后将会把硬體ID和记录下来的以前啟動时的硬體ID进行比较;如果硬體ID相同或者差别不大,那么啟動操作也可以顺利完成;如果硬體ID差别太大,或者完全不同,那么就会认为该序列号被用到了其它電腦,进而无法完成啟動操作。 对于需要进行啟動的軟體产品,通常只有零售版软件有此要求。企業用戶所購買的大量授權金鑰(Volume License)軟體通常則無此機制。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最简单的产品啟動机制外,为了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破解,很多软件厂商也开始实施更高级的加密保护机制。以微软的Windows作業系統为例,從Windows Vista開始,微軟改以金鑰管理伺服器(Key Management Server;KMS)等方式要求大量授權版軟體也需要有產品啟動的程序。 针对微软的这一措施,许多盗版軟體都推出了相对应的免啟動版本,用以跳过这一啟動过程。
高劲松(2008年3月-2012年12月) 饶南湖(2013年3月-2016年8月) 张德华(2017年1月-2021年6月) 江华(2021年6月-) 行政区划 玉溪市现辖2个市辖区、3个县、3个自治县 ,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红塔区、江川区 县级市:澄江市 县: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 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人口 2022年公安年末户籍总人口222.4万人(不含阳宗镇),其中男性人口11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女性人口11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7%。城镇101.8万人,乡村120.6万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249,50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303,51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54,016人,下降2.34%,年平均增长率为-0.24%。其中,男性人口为1,155,211人,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人口为1,094,291人,占总人口的48.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57。0-14岁的人口为360,147人,占总人口的16.01%;15-59岁的人口为1,516,846人,占总人口的67.4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2,509人,占总人口的16.5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8,027人,占总人口的12.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10,702人,占总人口的53.8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038,800人,占总人口的46.18%。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21,363人,占67.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28,139人,占32.3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8,918人,下降2.4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5,098人,下降2.03%,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彝族人口减少13,332人,下降2.9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3个百分点;哈尼族人口减少5,742人,下降4.4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2个百分点;傣族人口减少3,541人,下降4.8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8个百分点。 交通 、过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古墓群 秀山古建筑群 玉溪窑址 金莲山、学山遗址群 文兴祥商号旧址 陇西世族庄园
饶南湖(2013年3月-2016年8月) 张德华(2017年1月-2021年6月) 江华(2021年6月-) 行政区划 玉溪市现辖2个市辖区、3个县、3个自治县 ,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红塔区、江川区 县级市:澄江市 县:通海县、华宁县、易门县 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人口 2022年公安年末户籍总人口222.4万人(不含阳宗镇),其中男性人口11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3%;女性人口11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7%。城镇101.8万人,乡村120.6万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249,502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303,51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54,016人,下降2.34%,年平均增长率为-0.24%。其中,男性人口为1,155,211人,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人口为1,094,291人,占总人口的48.6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57。0-14岁的人口为360,147人,占总人口的16.01%;15-59岁的人口为1,516,846人,占总人口的67.4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2,509人,占总人口的16.56%,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8,027人,占总人口的12.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10,702人,占总人口的53.8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038,800人,占总人口的46.18%。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21,363人,占67.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28,139人,占32.3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8,918人,下降2.49%,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5,098人,下降2.03%,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1个百分点。其中,彝族人口减少13,332人,下降2.98%,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3个百分点;哈尼族人口减少5,742人,下降4.4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12个百分点;傣族人口减少3,541人,下降4.8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08个百分点。 交通 、过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山古墓群 秀山古建筑群 玉溪窑址 金莲山、学山遗址群 文兴祥商号旧址 陇西世族庄园 经济 2021年,玉溪市国内生产总值2,352.3亿元,同比增长9.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6.4亿元、1,023.9亿元、1,09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1 : 43.5 : 46.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0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7.6亿元。 其他 玉溪曾舉辦過1999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
中南半島南部 O. t. nigellicauda - (Swinhoe, R., 1870): 中國海南省 O. t. ardens - (Swinhoe, R., 1862): 台灣
O. t. robinsoni - Delacour, 1927: 中南半島南部 O. t. nigellicauda - (Swinhoe, R., 1870): 中國海南省 O. t. ardens - (Swinho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鴉科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英國殖民地,今天的葵青區便脫離新安縣轄地,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葵青區仍屬荃灣區領土,一同被劃入「九龍約」。 19世紀末,荃灣分為四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當中「葵涌約」及「青衣約」位於今日的葵青區。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包括今天的葵青區)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包括今天的葵青區)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包括今天的葵青區)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1961年,葵青區(當時仍屬荃灣區)首個公共屋邨大窩口邨落成。 1964年,葵青區(當時仍屬荃灣區)第二個公共屋邨葵涌邨落成。 1966年,荃灣(包括今天的葵青區)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 1972年,葵涌貨櫃碼頭一號、二號及三號碼頭啓用。 1974年,為配合青衣島的發展,青衣南橋通車。 1975年,瑪嘉烈醫院落成啓用。 1976年,葵涌貨櫃碼頭四號碼頭啓用。 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 1978年11月,和宜合道運動場啓用,為現今葵青區首個運動場,荃灣區第二個有大型球場的運動場(楊屋道球場)。 1979年,葵涌運動場啓用。 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管轄範圍包括葵涌及青衣。當時仍屬荃灣區的葵涌醫院於同年10月15日啓用,為荃灣區首所服務精神病病人的醫院。 1982年5月10日,地鐵荃灣綫荃灣站至太子站一段通車,今天屬葵青區的葵興站、葵芳站及荔景站啟用。 1985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區議會」從荃灣區中分拆出來。 1987年,青衣北橋通車。 1988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改稱「葵青區議會」。同年,葵涌貨櫃碼頭五號碼頭啓用。 1989年,葵涌貨櫃碼頭六號碼頭啓用。 1990年,新都會廣場、葵涌廣場及葵涌貨櫃碼頭七號碼頭啓用。同年4月20日,於1987年首季動工連接沙田和上葵涌的城門隧道通車。 1993年,葵涌貨櫃碼頭八號碼頭啓用。 1996年,青衣運動場及青衣游泳池正式開幕。 1997年,青嶼幹線、長青隧道及青葵公路通車。 1998年,東涌綫及機場快綫通車。 1999年,葵青劇院及青衣綜合大樓啟用。青衣城開幕。 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 2002年2月,青衣北岸公路通車。 2003年,葵涌貨櫃碼頭更名為葵青貨櫃碼頭,位於青衣的九號碼頭啓用。 2009年,昂船洲大橋通車。 2020年2月23日,尹兆堅議員和一眾該區區議員及街坊在葵盛圍遊行,反對政府未經咨詢,就在區內設立2019冠狀病毒病隔離診所。 行政區劃 民政事務專員 現任葵青區民政事務專員為鄧顯權先生,於2022年9月13日接替鄭健出任該區專員。 歷任專員 葵涌理民官 丁福祥先生(任期:1980年8月1日-1982年10月1日) 青衣理民官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2年4月1日-1982年10月1日) 葵涌政務專員 丁福祥先生(任期:1982年10月1日-1983年9月11日) 青衣政務專員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2年10月1日-1983年9月11日) 葵涌及青衣政務專員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3年9月12日-1985年5月31日) 葵青政務專員 高淇先生(任期:1985年6月1日-1988年10月17日) 鄧國威先生(任期:1988年10月18日-1992年2月10日) 鍾小玲女士(任期:1992年3月2日-1994年4月24日) 華賢仕先生(任期:1994年4月25日-1995年4月4日) 魏永捷先生(任期:1995年12月11日-1997年6月30日) 葵青民政事務專員 魏永捷先生(任期:1997年7月1日-1999年4月18日) 周守信先生(任期:1999年4月19日-2010年) 羅應祺先生(任期:2010年8月23日-2018年5月27日) 嚴憶萱女士(署任,任期:2018年5月28日-2018年6月28日) 鄭健先生(任期:2018年6月29日-2022年9月12日) 鄧顯權先生(任期:2022年9月13日至今) 區議會 葵青區議會共有32個議席,當中包括31位民選議員及1位當然議員。葵青區議會地址:香港葵涌葵興興芳路葵興政府合署10樓。 葵青區是泛民主派早年經營的地區之一,在1985年至今(2008-2019年;2021年10月後以外),泛民主派一直在葵青區議會佔多數民選席次。 葵青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第六屆葵青區議會有31名民選議員及1位當然議員,現任葵青區議會主席為盧婉婷小姐,副主席為陳志榮先生。 葵青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葵青區的事務,共有32名議員,現屆葵青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8名議員當中3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議員有5名。 分區委員會 統計資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葵青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區內人物: 林兆彬:前油尖旺區區議員 岑子傑:前沙田區議會瀝源選區區議員 尹兆堅: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 社區環境 葵青區是一個比較多公共屋邨的一個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只僅次於觀塘區。該區約75%人口居於公共屋邨內。而大多數公共屋邨都集中在青衣島及北葵涌等地。未來,葵青區會把一些舊屋邨重建,以容納更多人口。此外,葵青區有不少私人住宅及丁屋,大多集中在青衣島。 公共屋邨 葵青區早於1960年代興建大窩口邨、葵涌邨、石籬(一)邨、石蔭邨 等屋邨。最早落成的屋邨是大窩口邨,全部樓宇均為第二型,共設20座;現時葵涌大窩口邨所有舊式樓宇均已重建。然後於1966年落成石籬(一)邨,現存的10座及11座則改為中轉房屋。石蔭邨落成於1968年,原居住大廈共有八座,至2006年重建完成,共有四座租住大廈,居民約為8000人。葵青區現時共有23個房委會及1個房協的公共屋邨。 居屋屋苑 葵青區所有居屋均在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落成。現時,葵青區共有16個居屋屋苑。 主要私人屋苑 葵青區有不少私人屋苑,葵青區最早期的私人屋苑是位於港鐵站上蓋的新葵興花園及新葵芳花園。葵青區比較大型的屋苑有:華景山莊、盈翠半島、美景花園、青怡花園、翠怡花園。 鄉村 客家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撤銷遷海令,大量客家人在這時期移居新安縣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現時區內三大客家姓族,包括陳氏、鄧氏及曾氏,亦於當時遷抵新安縣(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定居至今。由於歷史及地緣關係,葵涌的鄉村由荃灣鄉事委員會管理,而青衣島上的鄉村則直屬青衣鄉事委員會。 艇戶 昔日青衣島有居住船上的漁民(稱為艇戶、蜑家人或水上人)聚居於「青衣塘」(現時的青怡花園)及「門仔塘」(現時的青衣城)。 大型商場 新都會廣場 葵涌廣場 新葵興廣場 青衣城 青衣商場,2015年落成,落成後成為青衣區最新的公共屋邨商場,於2016年2月正式翻新完成。原來2樓大排檔改建成有空氣調節的店鋪,翻新完成後的商場進註了不少大型連鎖店及著名連鎖食店。 長發商場,領展管理,青衣區最大型公共屋邨商場 公共設施 教育 專上教育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青衣校園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分校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中心 東華學院葵興校舍 職業教育 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 青年學院(葵涌) 職業訓練局葵涌大樓 香港建造學院葵涌院校 中學教育 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醫療服務 公營醫院(九龍西醫院聯網) 瑪嘉烈醫院 – 大型地區醫院,提供全科急症服務,是聯網的創傷和腫瘤科中心、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及毒理化驗室。 葵涌醫院– 精神科醫院,提供精神科急症及外展服務。 診所 下葵涌分科診所及特殊教育服務中心
青衣理民官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2年4月1日-1982年10月1日) 葵涌政務專員 丁福祥先生(任期:1982年10月1日-1983年9月11日) 青衣政務專員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2年10月1日-1983年9月11日) 葵涌及青衣政務專員 譚榮邦先生(任期:1983年9月12日-1985年5月31日) 葵青政務專員 高淇先生(任期:1985年6月1日-1988年10月17日) 鄧國威先生(任期:1988年10月18日-1992年2月10日) 鍾小玲女士(任期:1992年3月2日-1994年4月24日) 華賢仕先生(任期:1994年4月25日-1995年4月4日) 魏永捷先生(任期:1995年12月11日-1997年6月30日) 葵青民政事務專員 魏永捷先生(任期:1997年7月1日-1999年4月18日) 周守信先生(任期:1999年4月19日-2010年) 羅應祺先生(任期:2010年8月23日-2018年5月27日) 嚴憶萱女士(署任,任期:2018年5月28日-2018年6月28日) 鄭健先生(任期:2018年6月29日-2022年9月12日) 鄧顯權先生(任期:2022年9月13日至今) 區議會 葵青區議會共有32個議席,當中包括31位民選議員及1位當然議員。葵青區議會地址:香港葵涌葵興興芳路葵興政府合署10樓。 葵青區是泛民主派早年經營的地區之一,在1985年至今(2008-2019年;2021年10月後以外),泛民主派一直在葵青區議會佔多數民選席次。 葵青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第六屆葵青區議會有31名民選議員及1位當然議員,現任葵青區議會主席為盧婉婷小姐,副主席為陳志榮先生。 葵青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葵青區的事務,共有32名議員,現屆葵青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8名議員當中3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議員有5名。 分區委員會 統計資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葵青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區內人物: 林兆彬:前油尖旺區區議員 岑子傑:前沙田區議會瀝源選區區議員 尹兆堅: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 社區環境 葵青區是一個比較多公共屋邨的一個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只僅次於觀塘區。該區約75%人口居於公共屋邨內。而大多數公共屋邨都集中在青衣島及北葵涌等地。未來,葵青區會把一些舊屋邨重建,以容納更多人口。此外,葵青區有不少私人住宅及丁屋,大多集中在青衣島。 公共屋邨 葵青區早於1960年代興建大窩口邨、葵涌邨、石籬(一)邨、石蔭邨 等屋邨。最早落成的屋邨是大窩口邨,全部樓宇均為第二型,共設20座;現時葵涌大窩口邨所有舊式樓宇均已重建。然後於1966年落成石籬(一)邨,現存的10座及11座則改為中轉房屋。石蔭邨落成於1968年,原居住大廈共有八座,至2006年重建完成,共有四座租住大廈,居民約為8000人。葵青區現時共有23個房委會及1個房協的公共屋邨。 居屋屋苑 葵青區所有居屋均在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落成。現時,葵青區共有16個居屋屋苑。 主要私人屋苑 葵青區有不少私人屋苑,葵青區最早期的私人屋苑是位於港鐵站上蓋的新葵興花園及新葵芳花園。葵青區比較大型的屋苑有:華景山莊、盈翠半島、美景花園、青怡花園、翠怡花園。 鄉村 客家 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撤銷遷海令,大量客家人在這時期移居新安縣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現時區內三大客家姓族,包括陳氏、鄧氏及曾氏,亦於當時遷抵新安縣(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定居至今。由於歷史及地緣關係,葵涌的鄉村由荃灣鄉事委員會管理,而青衣島上的鄉村則直屬青衣鄉事委員會。 艇戶 昔日青衣島有居住船上的漁民(稱為艇戶、蜑家人或水上人)聚居於「青衣塘」(現時的青怡花園)及「門仔塘」(現時的青衣城)。 大型商場 新都會廣場 葵涌廣場 新葵興廣場 青衣城 青衣商場,2015年落成,落成後成為青衣區最新的公共屋邨商場,於2016年2月正式翻新完成。原來2樓大排檔改建成有空氣調節的店鋪,翻新完成後的商場進註了不少大型連鎖店及著名連鎖食店。 長發商場,領展管理,青衣區最大型公共屋邨商場 公共設施 教育 專上教育 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青衣校園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分校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中心 東華學院葵興校舍 職業教育 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 青年學院(葵涌) 職業訓練局葵涌大樓 香港建造學院葵涌院校 中學教育 小學教育 幼兒教育 特殊教育 醫療服務 公營醫院(九龍西醫院聯網) 瑪嘉烈醫院 – 大型地區醫院,提供全科急症服務,是聯網的創傷和腫瘤科中心、醫管局傳染病中心及毒理化驗室。 葵涌醫院– 精神科醫院,提供精神科急症及外展服務。 診所 下葵涌分科診所及特殊教育服務中心
徐匡迪出生前,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进攻江浙。他的祖父死于日军空袭。1937年底,日军烧毁了徐家在桐乡的房屋,徐匡迪的父母不得不踏上逃难之路。父亲步行,怀孕的母亲乘独轮车。离开家乡大约两个月,母亲在浙江与江西两省交界的山区的一个小庙中生下了他。由于那一带叫做松岭,他的小名被取作松松。父母为他取名抗敌,希望他牢记国仇家恨、保卫家国。一家人最后逃难到昆明。1942年,徐抗敌进入西南联大附小读书。1944年,读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时,老师以日本即将战败、不需要一辈子抗敌为由建议他改名“匡迪”,意为“匡扶正义,迪吉平安”。征得父母同意后,他改名徐匡迪。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徐匡迪返回故里。他在杭州读完了初中、高中,高中就读于杭州高级中学。徐匡迪喜欢音乐,报道称他擅长大提琴和歌唱。他本来打算报考艺术院校,希望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或上海音乐学院。那时艺术院校先于其他高校招生,他没有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但是西安音乐学院愿意录取他。他对录取结果不满意,参加了之后的高考。响应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号召,他报考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治学 1954年,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时,他本来考上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研究生,但是由于父亲被划为右派,无法继续学习。不过,他获准留校任教。1963年,被调往上海工学院,在冶金工程系当助教,后升任炼钢教研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1971年被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回到讲台,先后在上海机械学院和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任教。 自1980年起,徐匡迪历任上海工业大学(今上海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和教授,期间曾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合作研究及访问学者。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85年间赴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兰塞尔公司工作,任副总工程师和技术经理。1986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的常务副校长,1989年出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 从政 对于从政,徐匡迪曾表示自己在瑞典兰赛尔公司工作时,经常到国际上去招标與投标,而參與项目时更需要有一些融资的方案,慢慢地就对资金的运作比较清楚,也開始对经济感兴趣。1990年,徐匡迪陪同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访欧洲,受到赏识。翌年被任命为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以54岁的年龄进入政界。 1991年8月,徐匡迪被提升为上海市副市长,三个月后当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两年后又晋升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接任上海市市长,同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位拥有“院士”资格的市长。 2001年12月7日,徐匡迪突然辞去了上海市市长的职务。次年年初,被宣布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并在当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徐匡迪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年9月起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2006年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2010年6月,已担任两届工程院领导职务的徐匡迪正式退休。 2014年,担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 学术成就 徐匡迪教授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曾成功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获得了广泛应用。其他的研究成果如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超低硫钢冶炼技术及铁浴法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等等,都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应用。徐匡迪还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6本。 学术荣誉 徐匡迪曾先后获得过六项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还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徐同时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 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6年9月,获“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
徐匡迪是中国第一位“院士市长”,担任市长期间还带了几个博士班,与学术界关系密切,而且英语流利,曾经用英语接受BBC访谈节目《》专访。 徐的主要贡献是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继续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因其任内出色的工作表现及他与朱镕基的密切关系,曾经一度传言有可能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但在2001年12月7日,徐匡迪突然辞去上海市长职务,此事引起外界猜测,有媒体揣测徐匡迪与前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不合,但继任人选兼常务副市长的陈良宇曾解释说,徐匡迪辞职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到限,65岁是中共对于担任正部级官员年龄的最高规定。 参考文献 Kuang匡 嘉兴人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校友 中国冶金学家 上海大学教授 上海工业大学教授 上海科学家 香港大學名譽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皇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梅窩),位於大嶼山梅窩地區名 中國大陸 湾仔街道,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下辖的一个街道 灣仔口岸 灣仔北站 台灣
灣仔 (蒲台島),位於蒲台島 灣仔 (西貢),位於西貢的一個半島,十八區劃分上隸屬大埔區 灣仔 (梅窩),位於大嶼山梅窩地區名 中國大陸 湾仔街道,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下辖的一个街道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一般写生不作为成品绘画,只是为作品搜集素材,但逐渐发展也有的画家直接用写生的方法创作,尤其是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利用风景写生,直接描绘瞬间即逝的光影变化,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外光派画家”。
西方画家非常重视写生,主要以写生来搜集素材;中国画家则一般主要依靠看和记忆,有的画家也“临渊摹笔”,但绝大部分古代画家虽然也强调“师法自然”,但只是饱览名山大川,回家以后凭记忆下笔。中国绘画工具不易携带和野外使用。现代的中国画家也重视写生,应用现代的速写工具搜集素材。
概說 若以上述範圍定義,遠東從北向南可包括: 所屬國家及政區列表 參考資料 註釋 文獻 Ankerl, Guy (2000). Coexisting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s: Arabo-Muslim, Bharati, Chinese, and Western. Geneva: INU Press. . Whitaker, Brian (February 23, 2004).
2004). "From Turkey to Tibet". The Guardian. 參見 与“远东”相对的地区 近東 中東 属于远东的地区 北亚 东北亚 東亞 东南亚
音樂劇 曼哈頓街道 紐約南北向街道 布朗克斯區 9号美国国道 晨邊高地
百老匯的英文原意為「寬闊的街」,但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字是從荷蘭文 Brede weg 翻譯過來的,这和把 Wall
安朵涅特·佩里(Antoinette Perry;)女演員、導演、美國百老匯東尼獎的紀念人,也是的創辦人。全名是瑪莉·安朵涅特·佩里。 安朵涅特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出生,她的童年在同是演員的阿姨與舅舅照料下渡過,因此培養了高度的戲劇表演喜好。安朵涅在1909年,21歲嫁給Frank W.
外部連結 Womenhistory.about.com-Antoinette Perry Coolquiz-Antoinette
Netflix(網飛) Apple TV+(蘋果公司) HBO Max(華納兄弟探索) Paramount+(派拉蒙全球) Amazon Prime Video(亞馬遜公司) ofiii 歐飛(歐飛) YouTube(Google公司影片分享網站) Spotify Deezer Apple Music(蘋果公司) iTunes(蘋果公司) YouTube Music(Google公司) Google Music(Google公司) Mora(日本索尼音樂娛樂) LINE MUSIC(LY Corporation) Shazam KKBOX JOOX
Music、YouTube Music和Spotify提供流音乐服務;Twitch則提供。 流媒体分类 網路点播 OTT服務 Hulu(NBC環球、迪士尼) Peacock(NBC環球) Disney+(迪士尼) Netflix(網飛) Apple TV+(蘋果公司) HBO Max(華納兄弟探索) Paramount+(派拉蒙全球) Amazon Prime Video(亞馬遜公司) ofiii 歐飛(歐飛) YouTube(Google公司影片分享網站) Spotify Deezer Apple Music(蘋果公司) iTunes(蘋果公司) YouTube Music(Google公司) Google Music(Google公司) Mora(日本索尼音樂娛樂) LINE MUSIC(LY Corporation) Shazam KKBOX JOOX Tidal Soun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