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1970年香港電燈公司於鴨脷洲西北部建立鴨脷洲發電廠。1971年鴨脷洲發電廠發生五級大火,損失約千萬港元。 1980年3月28日,第一條鴨脷洲大橋通車,通車前鴨脷洲居民只靠街渡往返香港仔;同年鴨脷洲邨落成入伙。1987年位於鴨脷洲東部、依玉桂山而建的公屋利東邨及居屋漁安苑落成。 1989年鴨脷洲發電廠拆卸,遷往南丫島。原址發展為私人屋苑海怡半島,在1992年至1995年間落成,共9,812伙,是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之一。除康體大樓、會所、3個游泳池、多項室外球場外,另有兩所商場,分別是海怡廣場西翼及東翼。 1994年7月,第二條鴨脷洲大橋落成(實際上是在原來的鴨脷洲大橋旁邊並排建橋,然後調整兩組橋的行車方向),使進出鴨脷洲的交通,從雙線雙程行車變為四線雙程行車。1994年8月16日,一場暴雨使鴨脷洲橋道旁的山坡發生塌坡,導致鴨脷洲邨和海怡半島對外交通中斷。當天油麻地小輪開辦一條臨時航線,接載乘客往返海怡半島與香港仔魚市場,而中巴則臨時開設95X線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魚市場。 1998年位於大街的夾屋悅海華庭落成,三座大廈並排而立,是當時大街最具規模的屋苑。1999年位處於鴨脷洲洪聖街8號的鴨脷洲市政大廈啟用,是前市政局和總署的全港第一座設有空氣調節設備的市政大廈,設有如街市、運動場、圖書館、餐廳等。 2000年代 2003年海怡工貿中心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改作商業用途,於2009年改稱新海怡廣場,設有逾150間店鋪,以名牌折扣商場及傢具設計公司為主。現於海怡半島有接駁小巴前往,有不少遊客特意前往。2004年位於鴨脷洲徑臨海而建的私人住宅深灣軒落成,共有過千伙單位,在同區私人住宅,規模僅次於海怡半島。2007年香港駕駛學院由海洋公園入口處附近遷往鴨脷洲工業區近海旁位置。同年落實興建南港島綫東段,由海怡半島、利東、黃竹坑、海洋公園至金鐘,全程約10分鐘,預計2016年底通車,是特首曾蔭權提出的「十大基建」之一。2009年政府花費億元興建的風之塔公園落成,佔地2.62公頃,位於大街。 2010年代 2010年港島區首個快速充電站於鴨脷洲怡雅路二號(近海怡半島一期)啟用,只需30分鐘就能為電動車充至八成滿。 2011年新鴻基地產牽頭發展的豪宅南灣(Larvotto)落成,位於鴨脷洲海旁道,深灣對岸。南灣依山臨海而建,設有花費5億興建的會所,單位平均呎價高於另一著名豪宅貝沙灣,部分分層單位的售價及租金甚至超越其他豪宅獨立屋。 2012年鴨脷洲海旁道介乎南灣與深灣軒一幅住宅土地(即南區‧左岸(Marina South)),政府主動招標,反應熱烈,最終由中國海外以25.38億中標,每平方呎樓面地價高達$11,044,被譽為「天價」成交。單是樓面地價已超越同區深灣軒及海怡半島的優質海景單位的呎價,若計及發展成本及利潤,落成呎價將超越更具規模的豪宅南灣及對岸的深灣9號。 2013年鴨脷洲大街中段的紅茶館酒店重建完成,另一幢達27層高的酒店及恆基的舊樓重建項目(即倚南(H.Bonaire))亦正式相繼動工。2014年鴨脷洲大街一帶進行多項改善工程,促進旅遊業發展,改善社區環境。約三億元美化鴨脷洲大街的工程,包括於現有的海濱觀景台加設多幅富地標性及透視效果的風帆,又會重鋪鴨脷洲大街一帶的行人路,堆砌成龍舟及帆船特色圖案,設置特色欄杆、特色街燈、銅像等一系列的美化。在鴨脷洲海濱長廊興建旅客資訊中心,加裝燈籠擺設和燈塔雕塑等。同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位於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建議列作法定古蹟。10月,政府宣布,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鴨脷洲洪聖古廟正式列為法定古蹟。 2014年10月,南灣的一個車位以300萬售出,創南區屋苑及香港仔區車位新高,較2011年買入價150萬上升一倍。南灣這個300萬的車位,與當時鴨脷洲,香港仔、黃竹坑的樓齡較大的小型單位價格相約。南灣是全香港繼禮頓山,寶翠園後,第三個屋苑有超過300萬一個車位的二手成交。 2016年12月,隨著南港島綫通車,鴨脷洲增建了1條供港鐵使用的香港仔海峽大橋,使進出鴨脷洲的交通選擇增多。2017年2月24日,中資財團龍光地產聯同內房合景泰富以168.5578億元投得利南道原香港駕駛學院的臨海地皮,每方呎樓面地價22,118元,成為香港史上地價最貴的官地。 主要住宅區 鴨脷洲邨在落成時曾被中華巴士公司稱為「鴨脷洲新邨」。另外,自利東邨落成後,部分鴨脷洲居民習慣稱呼鴨脷洲邨為「西邨」或「鴨脷洲西邨」,以相對於利東邨的東邨。鴨脷洲大街則被稱為「大街」。 鴨脷洲邨(公屋) 利東邨(租置出售公屋) 漁安苑(居屋) 悅海華庭(夾屋) 鴨脷洲大街兩旁(單幢私人洋樓,普遍面積約400-600呎) 海怡半島(South
鴨脷洲大街 利南道 利東邨道 利枝道 利樂街 利興街 利景街 利榮街 鴨脷洲徑 鴨脷洲海旁道 利民道 悅海街 華庭街 洪聖街 惠風街 平瀾街 新市街 山明街 漁安苑道 公共交通 鴨脷洲除了有巴士服務來往港島、九龍其他地區外,亦有專線小巴,另外鴨脷洲大街亦有街渡來往鴨脷洲及香港仔。部分機構及屋苑亦設有穿梭巴士供住戶、客戶使用,如南灣便設有來往中環、香港仔的居民穿梭巴士。而隨著港鐵南港島綫於2016年12月28日通車,鴨脷洲便有鐵路直達,分別在島的西及東面設有海怡半島及利東兩站,由總站海怡半島來往南港島綫總站金鐘只需約11分鐘。 社區問題 公共空間不足 現時鴨脷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但休憩用地不足,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現時鴨脷洲欠缺4.15公頃「地區休憩用地」。2016年政府改劃利南道原香港駕駛學院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GIC)海濱土地,用作興建超過1,400伙豪宅,被地區人士指盲搶地及私有化公共資源。城規會收集的607份意見書,只有6份贊成及1份不反對。不過政府無視居民意見,如期發展地皮。2017年2月,中資財團以168.5578億元投得利南道臨海地皮,成為香港史上地價最貴的官地。
(北卡罗来纳州) 门罗 (俄亥俄州) 门罗 (俄克拉何马州) 门罗 (俄勒冈州) 门罗 (宾夕法尼亚州) 门罗 (南达科他州) 门罗 (犹他州) 门罗
Monroe),美国教育家 瑪麗蓮·門羅(常譯為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美國好萊塢性感女星 芒罗(Munro),另一姓氏,起源於愛爾蘭,又被譯為「門羅」 城市 门罗 (康涅狄格州) 门罗 (佐治亚州) 门罗 (印第安纳州) 门罗 (艾奥瓦州) 门罗 (路易斯安那州) 门罗 (缅因州) 门罗 (马萨诸塞州) 门罗 (密歇根州) 门罗 (新罕布什尔州) 门罗 (新泽西州)
简史 Intel 4004非官方网站 Intel 4004内部结构图(PDF) Intel 4004的Java模拟器
該款處理器原先是為一家名為Busicom的日本公司而設計,用來生產电子计算器。 命名 第一位4表示它是一个4位CPU(4bit),后面的4是序号,因为用4004组装的计算机是由4001(ROM)+4002(RAM)+4003(移位寄存器)+4004(CPU)+4008(地址锁存器)+4009(IO接口)组成。 外部連結 Intel 4004官方页面
(Intel) 的一款微處理器,它是Intel 4004的加強版,於1974年推出。它分为P系列和D系列。 4040的新增指令有中斷(Interrupt)和單步(Single Step)。并支持低功耗待机功能。
Step)。并支持低功耗待机功能。 此外,它的指令集增至60個,程式記憶體(Program memory)增至8KB(13比特地址空间),資料儲存器(register)增至24個,子程式堆棧(Subroutine
簽名運動 遊行 罷工 相關文獻累積比較多的社會運動 基本上,美國及西方國家在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在社會運動的研究以及其他社會運動的發展上都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美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社會運動理論之一為資源動員理論,是從民權運動的經驗研究當中萃取出來的理論。由於民權運動的發生,在相當程度上也帶動了往後20年學生運動、女權運動、環境運動、以及和平運動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算是社會運動的研究領域中(尤其是社會學傳統的取向)最有代表性的幾個運動,相關文獻相對上累積的最多,研究也做的最細緻。 至於左翼運動、右翼運動、族群及民族運動及宗教運動,基本上只能算是這個領域的邊緣研究對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不外乎學院內學術分工的結果,因為這些運動在社會運動研究社群以外,都另外有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左、右翼運動一般屬於政治學的研究領域,族群運動屬於族群關係(ethnic relations)這個領域,民族運動屬於民族主義這個研究領域,宗教運動則屬於人類學或宗教社會學的研究領域。至於LGBT權利運動、社區運動以及和墮胎相關的運動,都可以算是「新社會運動理論」興起後比較受到重視的研究對象,在近年來頗有凌駕之勢,而成為社會運動研究比較熱門之研究對象。 以下簡單將相關文獻累積比較多的社會運動分成13個部分: 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 學生運動、青年運動 女權運動 環境運動、環保運動 反污染運動 反核能運動 自然資源保育運動(Conservationism) 綠色運動 和平運動 反核武運動 左翼運動、勞工運動 勞工運動 文化保守右翼運動、文化保守主義運動 白人至上主義運動 基督教右派運動 反LGBT運動 反移民運動 族群、民族主義運動 原住民運動 宗教運動 LGBT權利運動(同志運動) 社區運動、公社運動 和墮胎权相關的運動,主要在美國及其他主要天主教國家 支持墮胎权運動(為選擇運動) 反對墮胎权運動(為生命運動) 其他運動 公民運動 消費者权益運動 教育改革運動 體育改革運動 老年權運動 動物權益運動 反飢餓運動 反色情運動 禁煙運動 禁酒運動 成長團體運動 反全球化運動 自由版權運動、開放源碼運動 消費者運動 死刑存廢爭議 廢除死刑運動 反廢除死刑運動 各地大型社會運動 中国大陆 1919年五四运动
反核武運動 左翼運動、勞工運動 勞工運動 文化保守右翼運動、文化保守主義運動 白人至上主義運動 基督教右派運動 反LGBT運動 反移民運動 族群、民族主義運動 原住民運動 宗教運動 LGBT權利運動(同志運動) 社區運動、公社運動 和墮胎权相關的運動,主要在美國及其他主要天主教國家 支持墮胎权運動(為選擇運動) 反對墮胎权運動(為生命運動) 其他運動 公民運動 消費者权益運動 教育改革運動 體育改革運動 老年權運動 動物權益運動 反飢餓運動 反色情運動 禁煙運動 禁酒運動 成長團體運動 反全球化運動 自由版權運動、開放源碼運動 消費者運動 死刑存廢爭議 廢除死刑運動 反廢除死刑運動 各地大型社會運動 中国大陆 1919年五四运动 1976年四五运动 1986年八六学潮 1989年六四事件 21世纪以来多地的反PX游行
文理科高中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均在各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學物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領域。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域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或自然科學。 高中會考共考4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是其中之二,另兩門為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範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資訊學等課程。 成績程度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用專科中學,學程約5或6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專業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現代科目、現代語言為主要特色,特別強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目,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5類: 外國語(常為英文、法語、西班牙語) 數學-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 社會與經濟:歷史、經濟學與地理。 家政與社會科學 音樂藝術。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美勞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 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2-3類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泰半繼續接受全時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類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謂二元職業訓練(二技)。 學業程度欠佳的學生則就讀5年制的職業中學,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美勞、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學及體育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綜合學科高中(Gesamtschule),學年3-7年視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傳統中學三分學流的產物;目標在提供所有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個體獨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發展,避免過早分化與決定,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選擇。 學前教育 德國的學前教育為「幼兒園」(德語:Kindergärten) 或是 Kita,為 Kindertagesstätte 的簡稱(意思是「兒童的日間照顧中心」)。德國2~6歲的兒童通常會就讀「Kindergärten」,此階段並非義務教育系統。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是教會,或是註冊的機關經營。許多幼兒園會依循某種教育法,如蒙特梭利教育法或是瑞吉歐方法或是「Berliner Bildungsprogramm」等等,甚至有森林幼兒園。就讀幼兒園並非義務教育也非免費,但是按照地方政府的規定可以獲得部分或是全額政府補助。經營幼兒園的教師必須接受三年的合格教育,或是受訓。 「幼兒園」可以從上午七點開到下午五點鐘,或是與托嬰中心(Kinderkrippe)結合,可以收容三個星期大到三歲之間的嬰兒,並且開放「安親班」(Hort)(與國小結合),提供給6~到10歲的國小學童放學後得以過去。亦有護理師系統,日間照顧護理師(德語「Tagesmutter」,複數為「Tagesmütter」,正式不分性別的名詞為「Tagespflegeperson(en)」) 可以在任何學前教育機構或是住宅內服務,一次可照顧三到五個三歲前的小孩。這類型的護理師由地方政府監督以及提供。 另外一種系統被稱為「Vorschule」,也是學前教育。通常用在幼兒園以及義務教育的小學。這些系統在不同的聯邦州會有不同的規定。而「Schulkindergarten」,則是一種形式的「Vorschule」。 過去的德意志帝國,有一種需自費的私立學校稱為「Vorschule」,進入就讀小學後可以直接進入初中。最終威瑪憲法禁止了這些學校,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特權。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將這條納入基本憲法(第七條第六節):「應禁止預校」。 小學 在德國有各種不同的小學系統。 州立學校(State school),州立學校並不收取費用。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進入家附近的州立學校。一般來說富裕地區的州立學校較貧困地區的州立學校還好。許多中產階級或是勞工階級的家長會避免將小孩送入貧困地區的學校。 其他可選擇性的 華德福教育(2007年時有2006間) 蒙特梭利教育法學校(272) Freie Alternativschule(自由學校;Free Alternative Schools;85) 新教(63)或是 天主教會(114)教區學校等等 中學 德國的小孩結束小學教育後(約10歲,柏林與漢堡為12歲),可以進入五種中學,如下: 文理中学(Gymnasium),一直念到12年級或是13年級(將接受「高中畢業考試」,以便取得大學入學資格) Fachoberschule 於十年級就讀到十二年級(畢業考試為Fachhochschulreife,約在「高中畢業考試」(Abitur)以及中學畢業考試(Realschulabschluss)之間),也可以念到十三年級並取得「高中畢業考試資格」(fachgebundene Abitur,如果並未學習除了英文之外的語言)或是「高中畢業考試」(Abitur,取得第二語言執照等於歐洲等級B1); 專科中學(Realschule) 讀到十年級(並取得畢業考試Mittlere Reife (Realschulabschluss)); Mittelschule(最低階段的中學) 將唸到九年級,並取得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以及部分狀況可以取得 Mittlere Reife = Realschulabschuss 畢業證書);某些州政府沒有 Hauptschule 中學,而學生將就讀Mittelschule或是Regionale Schule學校。 Gesamtschule (綜合學校) (按照畢業考試的等級排名) 結束以上學校,學生可以開始就職訓練。通常兩個星期去一次「Berufsschule」學校(就讀2到3年半),其他時間則在公司工作。這是為了提供理論與實際的訓練。該公司有義務提供教育訓練。結束之後,學生將加入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簡稱INK)。在這段實習期間,學生為該公司的工讀生。在 Berufsschule 畢業以及取得 IHK 的證書後,該年輕人將準備正式進入職場。在某些地區,法律規定一定要經過實習階段(如銀行的某些職位或是律師助理等)。 某些地區為不同的升學道路。就讀這些中學後並且獲得一些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 - Mittlere Reife (FOR) 或是 Mittlere Reife, (Realschulabschuss from a Realschule); 或是語法學校和綜合學校(Gesamtschule)的畢業證書。中學畢業生可以參與職業學校(Berufsschule)開始擔任職業實習生。從這時起,學生將加入特定協會,如德國律師協會(German Bar Association Deutsche Rechtsanwaltskammer GBA)。在這段實習生時期,該年輕人是該機構,銀行,醫生或律師辦公室的兼職員工。結束 Berufsfachschule 學業以及通過協會的認證考試後,該學生將能收到證書以及準備開始就業。在某些地區,則是法律要求得經過實習,如某些銀行職位或是律師助理等。聯邦政府以及聯邦議會只能透過補助金影響地方教育系統的政策。德國有非常多不同的學校系統,但是各州都是從小學(Grundschule)開始,大都就讀四年,柏林與漢堡市則念六年。 校園組織 本節列出大部分學校的特點,但是由於德國各州獨立,因此有許多差異性。 德國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系統。 每個學校會將大約同一年齡(同一年出生的)學生放置為同一個年級獲班級,國小(一到四年級或六年級),orientation school (如果該州有), orientation phase (初等中學,五到六年級),以及 Realschulen 學校或 Hauptschulen 學校五到七年級或是十年級;「語法學校」(五到七年級或是十年級(依照不同州規定))。) 上課時會將學生做在個別的座位,或是長椅,有時候會沿著一個半圓形或是其他形狀的形式排列座位。在畢業考試期間,為了防止作弊,才會將座位個別分開。 通常學校沒有校服或是著裝守則。許多私立學校會有簡單的服裝儀容規定,例如禁止穿短褲,穿拖鞋,穿洞洞裝等。某些學校會開始實驗性使用校服,但不如英國學校的校服這麼正式。大都是正常的毛衣或是圓領衫,以及特定顏色的褲子,有時候衣服上會有校徽。通常在高中或是 Realschule 以及 Hauptschule 的畢業班上會看到自製班服。 學校通常在上午7:30到8:15間開始。並通常在中午12點結束。低年級課程通常在午餐前結束,高年級課程會上到下午,不過課與課之間會有比較長的休息時間。並不是每天都有下午課或是上到傍晚。大部分的學生下午都有很多自由時間,某些學校,如Ganztagsschulen,則會增加下午活動時間,並讓教師監督,不過並非上課。下午課最長可以到傍晚六點。 根據不同學校規定,下課時間為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如果當天沒有下午課,通常會直接上到下午一點三十分,而沒有午餐時間。不過如果有下午課,則會在下午一點三十分後增加45分到90分的午餐時間。有些學校的下課時間是五分鐘,並在第二節課或是第四節課增加十分到十五分的休息時間。 公立學校的上課時間為一節課 45 分鐘。每一門科目一個星期大約上二到三節課(主要科目如數學,德語或是外國語則為四到六節課),並且不會連續超過兩節課。上課或下課則會使用鈴聲提示。 測驗,通常使用「非選擇題」,而不使用選擇題。十一年級時,會包括不超過三個的體能測驗。在中學階段,測驗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九十分鐘,但是在十年級到十二年級之間則常常會超過四節課時間(中間不休息)。 所有的學校都會教一門外語(大都是英語) 至少學習五年。在高中(Gymnasium)階段的外語則更加艱深以及文學性質。在高中(Gymnasium),學生可以選擇更多的語言(大部分是英語,法語,俄語(東德地區) 或是拉丁語)。五年級為外語,七年級為必修第二外語。某些高中甚至會要求第三外語(如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俄語,拉丁語或是古希臘語),或是在九年級或是十一年級增加選修課程(通常是一或兩個科目,如英國政治(英語以及政治), 營養學(生物學)或是媒體研究(藝術與德國)。高中通常在十一年級提供進階課程,某些學校甚至會有第四外國語。 有些學校提供「吸菸區」(Raucherecke),供學校十八歲以上抽菸的學生可以在下課時間抽菸。2005-06學年開始,柏林, 黑森,漢堡以及布蘭登堡等邦已經完全禁止校園吸菸。(巴伐利亞,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 下薩克森為 2006-07 學年開始))。在這些禁止吸菸的邦如果在學校吸菸將會受懲處。德國其他各邦也開始計畫類似的禁菸法令。 由於學校都是公共場所,一般禁止在室內吸菸。有吸菸習慣的教職員通常都不會在校園抽菸。 某些學校允許超過14歲的學生在休息時間離開校園。校方通常傾向避免年紀較小的學生提早離開以及防止陌生人進入校園。 通常都是由學生進行教室以及校園打掃。 許多學校存在「社團」(AGs 或是 Arbeitsgemeinschaften」,供下午的活動,如運動,音樂或是演戲。但德國學生不普遍參與。有些學校存在特殊調解員制度,由受訓的高年級志願學生負責調解班級同學或是低年級學生之間的糾紛。 只有少數學校存在真正的運動校隊。不過就算學校存在校隊,許多學生也不一定知道。 雖然在20世紀末,德國很流行學生校園報紙,但是往往隨著主辦學生畢業後消失。學生報紙通常由廣告商贊助。 大部分學校並沒有自己的廣播電台或是電視頻道。只有規模較大的大學才有學生營運的廣播電台。 雖然大部分的德國學校或是公立大學並沒有替每間教室的每位學生配置電腦,不過學校通常會有一至兩間電腦室。一個城市裡的所有學校電腦都是從單一承包單位負責,所以更新速度緩慢。而網路則是由電話公司免費提供。 在畢業之前,學生通常得經歷一連串的筆試以及口試(Gymnasien 稱之為 Abitur ;Realschulen 以及 Hauptschulen 稱之為 Abschlussprüfung)。 東德於1949年禁止體罰,而西德於1973年禁止。 四年級(或是六年級) 對表現程度不佳的學生以及家人來說特別緊張。大部分是因為為了升上高中而緊張,或是至少要避免進入 Hauptschule。德國跟西方國家相比,相當早就將學生的升學路線給分開。 學年 德國的學年為暑假結束(各邦規定不同,通常是八月中到八月底)後開始,並分成兩個學期。通常一年會有十二個星期的假期。實際的時間各邦規定不同,不過通常在暑期為六星期而在耶誕節為兩星期。剩下的假期在春天(復活節期間) 以及秋天(秋收時期,通常農夫會需要孩童幫忙收成)。學校通常會有兩到三天的特別假期。 上課時間表 學生每個星期會上30到40節 45分鐘的課程,但到了中學則改成一次 90 分鐘的課程(Block) 等於傳統的兩節課。某些課程一星期為三節課,所以還是有一節45分鐘的課程,通常在第一以及第二「blocks」中間。大約有十二門必修課程:兩到三門外國語(其中一門為九年,其他至少三年),物理,生物,化學以及公民/社會研究(個別至少為5,7,3,2年),以及數學,音樂,美術,歷史,德語,地理,體育以及宗教/倫理學共9 年。有些學校會提供下午社團活動,主要是合唱團和管弦樂團或是體育項目,戲劇或是語言。大部分都是以半學問的社團形式,但是非正式學分。 一天約有三個 90分鐘(各45分鐘)的課程,每九十分鐘中間會有15~20分鐘的休息時間。第六節課(每間學校的情況不同)後午休。 "Nebenfächer" (= 非主修科目) 一星期兩節課。 "Hauptfächer" (=主修科目)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綜合學科高中(Gesamtschule),學年3-7年視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傳統中學三分學流的產物;目標在提供所有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個體獨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發展,避免過早分化與決定,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選擇。 學前教育 德國的學前教育為「幼兒園」(德語:Kindergärten) 或是 Kita,為 Kindertagesstätte 的簡稱(意思是「兒童的日間照顧中心」)。德國2~6歲的兒童通常會就讀「Kindergärten」,此階段並非義務教育系統。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是教會,或是註冊的機關經營。許多幼兒園會依循某種教育法,如蒙特梭利教育法或是瑞吉歐方法或是「Berliner Bildungsprogramm」等等,甚至有森林幼兒園。就讀幼兒園並非義務教育也非免費,但是按照地方政府的規定可以獲得部分或是全額政府補助。經營幼兒園的教師必須接受三年的合格教育,或是受訓。 「幼兒園」可以從上午七點開到下午五點鐘,或是與托嬰中心(Kinderkrippe)結合,可以收容三個星期大到三歲之間的嬰兒,並且開放「安親班」(Hort)(與國小結合),提供給6~到10歲的國小學童放學後得以過去。亦有護理師系統,日間照顧護理師(德語「Tagesmutter」,複數為「Tagesmütter」,正式不分性別的名詞為「Tagespflegeperson(en)」) 可以在任何學前教育機構或是住宅內服務,一次可照顧三到五個三歲前的小孩。這類型的護理師由地方政府監督以及提供。 另外一種系統被稱為「Vorschule」,也是學前教育。通常用在幼兒園以及義務教育的小學。這些系統在不同的聯邦州會有不同的規定。而「Schulkindergarten」,則是一種形式的「Vorschule」。 過去的德意志帝國,有一種需自費的私立學校稱為「Vorschule」,進入就讀小學後可以直接進入初中。最終威瑪憲法禁止了這些學校,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特權。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將這條納入基本憲法(第七條第六節):「應禁止預校」。 小學 在德國有各種不同的小學系統。 州立學校(State school),州立學校並不收取費用。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進入家附近的州立學校。一般來說富裕地區的州立學校較貧困地區的州立學校還好。許多中產階級或是勞工階級的家長會避免將小孩送入貧困地區的學校。 其他可選擇性的 華德福教育(2007年時有2006間) 蒙特梭利教育法學校(272) Freie Alternativschule(自由學校;Free Alternative Schools;85) 新教(63)或是 天主教會(114)教區學校等等 中學 德國的小孩結束小學教育後(約10歲,柏林與漢堡為12歲),可以進入五種中學,如下: 文理中学(Gymnasium),一直念到12年級或是13年級(將接受「高中畢業考試」,以便取得大學入學資格) Fachoberschule 於十年級就讀到十二年級(畢業考試為Fachhochschulreife,約在「高中畢業考試」(Abitur)以及中學畢業考試(Realschulabschluss)之間),也可以念到十三年級並取得「高中畢業考試資格」(fachgebundene Abitur,如果並未學習除了英文之外的語言)或是「高中畢業考試」(Abitur,取得第二語言執照等於歐洲等級B1); 專科中學(Realschule) 讀到十年級(並取得畢業考試Mittlere Reife (Realschulabschluss)); Mittelschule(最低階段的中學) 將唸到九年級,並取得中學畢業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以及部分狀況可以取得 Mittlere Reife = Realschulabschuss 畢業證書);某些州政府沒有 Hauptschule 中學,而學生將就讀Mittelschule或是Regionale Schule學校。 Gesamtschule (綜合學校) (按照畢業考試的等級排名) 結束以上學校,學生可以開始就職訓練。通常兩個星期去一次「Berufsschule」學校(就讀2到3年半),其他時間則在公司工作。這是為了提供理論與實際的訓練。該公司有義務提供教育訓練。結束之後,學生將加入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簡稱INK)。在這段實習期間,學生為該公司的工讀生。在 Berufsschule 畢業以及取得 IHK 的證書後,該年輕人將準備正式進入職場。在某些地區,法律規定一定要經過實習階段(如銀行的某些職位或是律師助理等)。 某些地區為不同的升學道路。就讀這些中學後並且獲得一些證書(Hauptschulabschluss) - Mittlere Reife (FOR) 或是 Mittlere Reife, (Realschulabschuss from a Realschule); 或是語法學校和綜合學校(Gesamtschule)的畢業證書。中學畢業生可以參與職業學校(Berufsschule)開始擔任職業實習生。從這時起,學生將加入特定協會,如德國律師協會(German Bar Association Deutsche Rechtsanwaltskammer GBA)。在這段實習生時期,該年輕人是該機構,銀行,醫生或律師辦公室的兼職員工。結束 Berufsfachschule 學業以及通過協會的認證考試後,該學生將能收到證書以及準備開始就業。在某些地區,則是法律要求得經過實習,如某些銀行職位或是律師助理等。聯邦政府以及聯邦議會只能透過補助金影響地方教育系統的政策。德國有非常多不同的學校系統,但是各州都是從小學(Grundschule)開始,大都就讀四年,柏林與漢堡市則念六年。 校園組織 本節列出大部分學校的特點,但是由於德國各州獨立,因此有許多差異性。 德國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系統。 每個學校會將大約同一年齡(同一年出生的)學生放置為同一個年級獲班級,國小(一到四年級或六年級),orientation school (如果該州有), orientation phase (初等中學,五到六年級),以及 Realschulen 學校或 Hauptschulen 學校五到七年級或是十年級;「語法學校」(五到七年級或是十年級(依照不同州規定))。) 上課時會將學生做在個別的座位,或是長椅,有時候會沿著一個半圓形或是其他形狀的形式排列座位。在畢業考試期間,為了防止作弊,才會將座位個別分開。 通常學校沒有校服或是著裝守則。許多私立學校會有簡單的服裝儀容規定,例如禁止穿短褲,穿拖鞋,穿洞洞裝等。某些學校會開始實驗性使用校服,但不如英國學校的校服這麼正式。大都是正常的毛衣或是圓領衫,以及特定顏色的褲子,有時候衣服上會有校徽。通常在高中或是 Realschule 以及 Hauptschule 的畢業班上會看到自製班服。 學校通常在上午7:30到8:15間開始。並通常在中午12點結束。低年級課程通常在午餐前結束,高年級課程會上到下午,不過課與課之間會有比較長的休息時間。並不是每天都有下午課或是上到傍晚。大部分的學生下午都有很多自由時間,某些學校,如Ganztagsschulen,則會增加下午活動時間,並讓教師監督,不過並非上課。下午課最長可以到傍晚六點。 根據不同學校規定,下課時間為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如果當天沒有下午課,通常會直接上到下午一點三十分,而沒有午餐時間。不過如果有下午課,則會在下午一點三十分後增加45分到90分的午餐時間。有些學校的下課時間是五分鐘,並在第二節課或是第四節課增加十分到十五分的休息時間。 公立學校的上課時間為一節課 45 分鐘。每一門科目一個星期大約上二到三節課(主要科目如數學,德語或是外國語則為四到六節課),並且不會連續超過兩節課。上課或下課則會使用鈴聲提示。 測驗,通常使用「非選擇題」,而不使用選擇題。十一年級時,會包括不超過三個的體能測驗。在中學階段,測驗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九十分鐘,但是在十年級到十二年級之間則常常會超過四節課時間(中間不休息)。 所有的學校都會教一門外語(大都是英語) 至少學習五年。在高中(Gymnasium)階段的外語則更加艱深以及文學性質。在高中(Gymnasium),學生可以選擇更多的語言(大部分是英語,法語,俄語(東德地區) 或是拉丁語)。五年級為外語,七年級為必修第二外語。某些高中甚至會要求第三外語(如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俄語,拉丁語或是古希臘語),或是在九年級或是十一年級增加選修課程(通常是一或兩個科目,如英國政治(英語以及政治), 營養學(生物學)或是媒體研究(藝術與德國)。高中通常在十一年級提供進階課程,某些學校甚至會有第四外國語。 有些學校提供「吸菸區」(Raucherecke),供學校十八歲以上抽菸的學生可以在下課時間抽菸。2005-06學年開始,柏林, 黑森,漢堡以及布蘭登堡等邦已經完全禁止校園吸菸。(巴伐利亞, 什列斯威-霍爾斯坦, 下薩克森為 2006-07
著名校友 杭高的著名校友极多,许多校友在学术,政治,商业等领域起着领导整个领域发展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共有51位中外院士出自杭高,在中国中学界排名第二,仅次于南开中学,被誉为“院士的摇篮”。 科技界 马叙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教育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达:中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代中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 姜立夫:数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陈建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原杭州大学副校长 沈志远: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裕淇: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原常委、副主任 李正武:核物理学家,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伏雄:植物胚胎学家、植物孢粉学家,中国孢粉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祖垲:真空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日光灯、电子束管产业的开拓者 邹元燨: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明镇: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自良:材料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鸿烈:国际法专家,英国格莱摩根大学荣誉院士,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 钮经义: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成员,在半合成和全合成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成为中国提名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全泰勋:英国皇家亚洲学院院士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俄罗斯古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韩济生: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 韩祯祥: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 徐匡迪: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上海市原市长、原中共中央委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蒋筑英:光学专家,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丁舒姗:世界上第二位、中国第一位发现近地小行星的女天文爱好者 政界 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杭州五四运动的领导人 戴笠:中华民国特工头领 厉麟似:民国著名外交家、教育家,蒋介石外交顾问、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 施存统:原劳动部副部长、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 汪寿华:五卅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梁柏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原司法部部长、内务部副部长 徐光春: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卢展工: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艺术界 徐志摩:诗人、散文家 郁达夫: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民主人士 金庸: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翻译家 潘天寿:画家、教育家,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曹聚仁:作家、学者、记者 柔石:作家、革命家,左联五烈士之一 冯雪峰:诗人、文艺理论家,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张抗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邹元燨: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明镇: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自良:材料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鸿烈:国际法专家,英国格莱摩根大学荣誉院士,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 钮经义: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成员,在半合成和全合成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提名,成为中国提名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全泰勋:英国皇家亚洲学院院士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俄罗斯古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韩济生: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 韩祯祥: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 徐匡迪: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上海市原市长、原中共中央委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蒋筑英:光学专家,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丁舒姗:世界上第二位、中国第一位发现近地小行星的女天文爱好者 政界 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杭州五四运动的领导人 戴笠:中华民国特工头领 厉麟似:民国著名外交家、教育家,蒋介石外交顾问、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 施存统:原劳动部副部长、民主建国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 汪寿华:五卅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梁柏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原司法部部长、内务部副部长 徐光春: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卢展工: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现任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艺术界 徐志摩:诗人、散文家 郁达夫: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民主人士 金庸: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翻译家 潘天寿:画家、教育家,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曹聚仁:作家、学者、记者 柔石:作家、革命家,左联五烈士之一 冯雪峰:诗人、文艺理论家,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张抗抗: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友好学校 日本北陆高等学校 美国 澳大利亚西澳洲洛斯莫恩高级中学 重庆涪陵实验中学 参见 杭州第二中学 杭州学军中学
养正书塾可以指以下两间学校的前身: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香港地方:建設及建築物:歷史建築(三)九龍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水務建築 油麻地 香港西式建築
它原為舊水務署工程師辦公室,是九龍首個水務設施——自來水抽水站的一部分,附近的一些水務建築則早已被清拆。 自1920年起,它曾經被更改為舊油麻地郵政局、公廁及垃圾收集站,後來更成為露宿者之家。 保育計劃 香港市區重建局及新鴻基地產曾經計劃清拆紅磚屋,引起主張保護文物的人士反對,才得以保留。 毗鄰的私人住宅(窩打老道8號)取消部分低層單位,改以長柱支撐樓身,以保存紅磚屋這香港碩果僅存的古舊建築。 2006年,政府經過多年時間,最終決定耗資8,000萬港元將紅磚屋及鄰近的油麻地戲院改建成傳統曲藝表演中心,將設逾300個座位,預定於2011年至2012年竣工。 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有關單位舉辦導賞團,讓公眾穿梭油麻地戲院及油麻地抽水站宿舍。
用途 有机合成中,乙醛是二碳试剂、亲电试剂,看作CH3C+H(OH)的合成子,具原手性。它与三份的甲醛缩合,生成季戊四醇C(CH2OH)4。 与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反应生成醇。 Strecker氨基酸合成中,乙醛与氰离子和氨缩合水解后,可合成丙氨酸。 乙醛也可构建杂环环系,如三聚乙醛与氨反应生成吡啶衍生物。 此外,乙醛可以用来制造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农药DDT就是以乙醛作原料合成的。乙醛经氯化得三氯乙醛。三氯乙醛的水合物是一种安眠药。 相關 乙烯 乙醇 甲醇 丙二醇 毒品 變性乙醇
乙醛常温下为液态,无色、可燃,有刺鼻的气味。其熔点为-123.5℃,沸点为20.2℃。可以被还原为乙醇,也可以被氧化成乙酸。 相关反应 两分子乙醛在碱或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下液相羟醛缩合产生丁醇醛,后者在稀酸中加热脱水,得到巴豆醛。 乙醛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乙酸。 乙醛三聚和四聚分别生成环状的三聚乙醛和四聚乙醛,环都由交替的C-O原子组成。乙醛与乙醇反应生成缩醛CH_3CH(OCH_2CH_3)_2。 乙醛与乙烯醇为互变异构体,但乙烯醇在平衡中的含量很少,平衡常数。 CH_3CH=O <=> CH_2=CHOH 而且,乙醛可以被氫化鋁鋰或硼氫化鈉還原,生成乙醇。 制法 通过控制乙醇的氧化可以获得乙醛。目前最重要的乙醛合成法是Wacker法。利用氯化钯(PdCl2)、氯化铜(CuCl2)作催化剂,使空气和乙烯与水反应生成乙醛。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汞盐(例如硫酸汞(HgSO4)的催化下,乙炔和水化合,生成乙醛。这种方法生产的乙醛纯度高,但操作人员容易发生汞中毒。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用非汞催化剂,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ADAMS,即),是由美国Mechanical Dynamics Inc.公司开发的集建模、求解、可视化技术于一体的虚拟样机软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机械系统仿真分析软件。这套软件可以产生复杂机械系统的虚拟样机,真实地仿真其运动过程,并快速地分析比较多参数方案,以获得优化的工作性能,从而减少物理样机制造及试验次数,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并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和费用。这套软件在机械制造、汽车交通、航空航天、铁道、兵器、石油化工等领域都得到应用。 ADAMS软件包含FORTRAN和C++两个版本的求解器,前者兼容性较好,而后者功能较全面。其标准版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模块: Adams/Solver Adams/View Adams/Postprocessor Adams/Insight Adams/Exchange Adams/Linear
Adams/View Adams/Postprocessor Adams/Insight Adams/Exchange Adams/Linear Shared Memory Parallel (SMP) 以及进阶模块 Adams/Flex Adams/ViewFlex
古代文人很注重对砚台的保养。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谢景鱼名沦涤砚法:用蜀中贡余纸,先去黑,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柳公权记青州石末研墨易冷,字或为泠。凡顽石捍坚,磨墨者用力太过而疾,则两刚相拒,必热而沫起……冷与泠二义不相远,石末本瓦研,极不佳,至今青州有之。” 明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亦曾經風行一时。明末吕留良有嗜研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為书家所珍爱。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 臺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乾。 注釋 外部链接 東亞書法
明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亦曾經風行一时。明末吕留良有嗜研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黃宗羲曾贈給他一方八角硯,這硯台是梅朗中從傳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題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明清時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其實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為书家所珍爱。王漁洋《池北偶談》載:「鄒平張尚書崇禎間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濱,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硯。」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對多蝠硯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 臺灣濁水溪所產之「螺溪石」,經琢磨而成的硯,稱「螺溪硯」,由於色澤雅美,發墨佳良,而且嚴冬不凍,貯水不乾。 注釋 外部链接
宋代末年,曹大三率領族人遷徙至涇縣小嶺村避難。曹大三改進工藝,用青檀造紙,並傳授族人以此謀生。此後七百餘年間,時世盛衰,但是宣紙的核心工藝一直祇被曹氏族人掌握。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類似的書畫用紙,原料以及工藝有所不及。 特性 宣紙具有諸多優良特性: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原料中的青檀樹皮被認為是宣紙特性的關鍵。 分类 宣紙可以按照如下幾種方法分類。 加工方法 原紙:即在宣紙經過烘焙工藝、紙張特性固定之後,不再調整,完整保留紙張原本面貌,僅僅加以剪裁。 再加工紙:凡是在剪裁之外進行任何加工,均可以稱作再加工紙。包括印刷、過礬、打磨等各種改變紙性和外觀的工藝。再加工紙不僅由涇縣本地出產,也在其他地域利用原紙生產,種類繁多,各有特色。
再加工紙:凡是在剪裁之外進行任何加工,均可以稱作再加工紙。包括印刷、過礬、打磨等各種改變紙性和外觀的工藝。再加工紙不僅由涇縣本地出產,也在其他地域利用原紙生產,種類繁多,各有特色。 墨跡擴散性能 可分为熟宣、半熟宣、生宣三种。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而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原料配比 棉紙: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40%左右,質地輕薄,不耐揉搓,可用於書寫,不適於需要反覆點染的繪畫。 淨皮: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60%以上,較為堅韌。國畫家通常選用皮紙或者更高等級的宣紙。 特淨: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80%以上,韌性極佳,能夠格外分明地呈現墨色層次,是最高級的宣紙。 原料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而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为了原料之一。泾县更伴青弋江和新安江,这三点便为泾县的宣纸产业打下基础。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 制作过程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參考文獻 参见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其中还有砚墨 ,其中以金鱼砚墨最为名贵。 傳播 墨在公元2世紀時傳入日本,並在奈良時期亦把製墨的方法傳入。在西方,製墨方法傳到印度以後,演變成為繪畫用的印度墨,是西方畫師最愛的黑色顏料。 制墨名家 三国魏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南北朝张永 南唐安徽徽州李廷珪 宋张遇、潘谷、沈珪、梅鼎、张滋、潘衡、叶茂 元张万初 明程君房、叶玄卿 清曹素功(1667年)、胡开文(1782年)、一得阁(1865年)。曹素功墨造型美观,曾制一套“经常应世墨”36锭,每锭刻印黄山一峰,表现安徽黄山36峰全景。 臺灣陳嘉德 墨汁 墨汁是墨的液體,用作寫毛筆字之用,不需要使用墨硯磨墨便可書寫。中国第一种墨汁由湘乡人谢崧岱以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为契机,于1882年研制,日本第一种墨汁则由日本一名小学教师田口精爾以学生冬季研墨困难为契机于1890年代发明,1898年以“”之名商品化。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烧油取烟法 北宋沈括发明用石油烟制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延州境内出产石油,色如黑漆,燃烧后产生浓烟,帐篷沾上变黑;我扫取一些石油烟制墨,墨色又黑又亮,胜于松烟墨;于是大做起来,墨上刻以“延州石液”字样。这种墨将来必定大行于世,因为石油产于地下,源源不尽,不像松树,终有一天被采伐殆尽;如今齐鲁一带的松林,已被采伐殆尽,而太行山,北京西一带的松林只剩下幼树了”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拂帐扫餘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其中还有砚墨 ,其中以金鱼砚墨最为名贵。 傳播 墨在公元2世紀時傳入日本,並在奈良時期亦把製墨的方法傳入。在西方,製墨方法傳到印度以後,演變成為繪畫用的印度墨,是西方畫師最愛的黑色顏料。 制墨名家 三国魏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南北朝张永 南唐安徽徽州李廷珪 宋张遇、潘谷、沈珪、梅鼎、张滋、潘衡、叶茂 元张万初
著作 《王復旦先生體育論集》 台北維新書局(1973年)
師 W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大專院校校長 台灣外省人
Acts》《City Life》和《Sadness》等书中。另外,它的大部分作品汇集在了《故事六十篇》(Sixty Stories)和《故事四十篇》(Forty Stories)之中。巴塞尔姆还著有一些非小说书籍,如:《Guilty Pleasures》、《Not-Knowing: The Essays and Interviews of Donald Barthelme》。并和女儿一道写了儿童文学作品《The Slightly Irregular Fire Engine》,并因此在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作品通常只重视偶然和片断,而并传统、完整的叙述并不多见。一些作品背离了小说传统表现方式,甚至在一些作品里采用大量非文字的表达方式例如插入让读者难以捉摸的图片或者单调的色块。人们对他的作品有褒有贬。褒者认为巴塞尔姆的作品思维方式奇特、观点独到,贬者认为他的作品毫无意义不能理解。他也是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外部链接 Jessamyn West's Barthelme:
of Donald Barthelme》。并和女儿一道写了儿童文学作品《The Slightly Irregular Fire Engine》,并因此在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作品通常只重视偶然和片断,而并传统、完整的叙述并不多见。一些作品背离了小说传统表现方式,甚至在一些作品里采用大量非文字的表达方式例如插入让读者难以捉摸的图片或者单调的色块。人们对他的作品有褒有贬。褒者认为巴塞尔姆的作品思维方式奇特、观点独到,贬者认为他的作品毫无意义不能理解。他也是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外部链接 Jessamyn West's Barthelme: 包含大量经授权发布的巴塞尔姆的作品、传记以及相关资源的连接。 20世紀美國小說家 20世纪美国男作家 後現代作家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校友 休斯頓大學校友 休斯顿大学教师 美國男性小說家 罹患喉癌逝世者 美国短篇小说家
传记 汉译版: 评价 希尔伯特是20世纪初的世界数学领袖和20世纪数学发展的掌舵人之一。在希尔伯特刚成名时,当时健在的数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法国的儒勒·庞加莱。希尔伯特的带领下,哥廷根大学的学术建设走向巅峰,是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为德国带来了很大影响力。“打起背包去哥廷根”、“哥廷根以外没有生活”成为当时流行于世界各地数学系学生中的口号。一战期间,另一个数学强国法国错误地把许多青年科技才俊送上战场最前线当炮灰,导致法国科学人才面临断代的危机。德国纳粹政权上台后,实行极权统治和种族灭绝政策,使本来可以继续独占科学鳌头的德国人才流失严重。希尔伯特晚年费尽心力稳固哥廷根大学,但仍难以挽回哥廷根整体学术实力走下坡路的大局。希尔伯特重振哥廷根的梦想也没在后来的继任者身上实现。世界数学中心此后转移到美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汇聚了来自原哥廷根大学、哥本哈根学派、布尔巴基学派的各路数理学科顶尖学者。希尔伯特的数学领导地位后来由安德烈·韦伊、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等新一代巨人先后取代。德国数学此后逐渐落后于国际主流,等到再次迎头赶上国际数学前沿要靠弗里德里希·希策布鲁赫的努力。但希策布鲁赫主要研究的拓扑学、代数几何和大范围微分几何都是战后涌现的高度抽象的新主流数学分支,已不同于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传统。 希尔伯特是希望利用严谨的数学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最后一代大数学家之一。他坚持数学应该称为所有科学的领头羊,为各个理工学科建立坚实的基础。希尔伯特强调数学的形式化和公理化,但是不反对将相关的其它学科也进行数学化处理。可是后来的数学发展并不如希尔伯特的预料,战后崛起的抽象数学潮流激进地推崇形式化和一般化,冲击了哥廷根大学重视应用数学的主张。希尔伯特的弟子理查·科朗特非常警觉数学研究大潮流的这一变化,甚至劝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不要任命从事抽象数学的希策布鲁赫作为数学研究所的所长。偏应用派的约翰·冯诺依曼则支持将其他理工类学科进行数学严谨化的主张,认为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直观和经验而非抽象,这引起了一些专门从事纯数学和抽象数学研究的学者的不满。赫尔曼·外尔虽然反对希尔伯特对超限数理论的支持,但是把对称和群的理论引入了现代物理学,成为规范场论的先驱,延续了哥廷根大学重视发展数学应用的传统。 尼古拉·布尔巴基:“正像所有其他科学一样, 数学家的人数和有关数学论著的数目从19世纪末期以来已有极大的增长。在正常年景, 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纯粹数学专著可达成千成万页。 ... 甚至那些受到最广博训练的数学家,也没人能够在数学的广大世界的某些区域中毫无迷失方向之感;像庞加莱和希尔伯特那样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刻上他们天才印记的数学家, 即使在取得最伟大成就的人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例外情形。” 学生赫尔曼·外尔在希尔伯特的悼词中说:“希尔伯特就像穿杂色衣服的风笛手,他那甜蜜的笛声诱惑了如此众多的老鼠,跟着他跳进了数学的深河。” 希尔伯特虽然写过一些涉及物理的文章,但是数学家兼核物理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猜测希尔伯特并不具有成为物理学家的资质。英国大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曾提到希尔伯特没有预见拓扑学在20世纪的快速发展,因此认为希尔伯特在这方面不如庞加莱。 对希尔伯特的评价,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俄罗斯数学与物理学家尤里·马宁认为希尔伯特的问题是对数学中心议题的一种干扰。他认为应该依靠宏大的纲领来推动数学进展,而非依靠解决一个个单独的难题。马宁认为由尼古拉·布尔巴基发源出来的许多新思想对20世纪影响更大。日本数学名家志村五郎认为希尔伯特对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比如对二次型理论的理解就比较肤浅(superficial)、对几何学的研究品味(taste)也有些糟糕(bad)、所提出的几何学问题对后世的长期影响力有限。 参见 20世纪的数学大家: 儒勒·昂利·庞加莱 埃利·嘉当 赫尔曼·外尔 安德烈·韦伊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让-皮埃尔·塞尔 迈克尔·阿蒂亚 小平邦彦 威廉·瑟斯顿 约翰·米尔诺 皮埃尔·德利涅 格尔德·法尔廷斯 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 弗拉基米尔·阿诺尔德 伊斯拉埃尔·盖尔范德 罗伯特·朗兰兹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安德鲁·怀尔斯 丹尼尔·奎伦 參考資料 文内引用 补充来源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三思小百科
J. Townsend)在1902年翻譯。這個版本加入了法文版的變更,因此可以算是第2版的翻譯。希尔伯特繼續在德文版修改了好幾次,他修改的最後一版是第7版,之後仍有新的版本,但内容大致上沒有變更。 希尔伯特的方式也表示數學方式開始轉移到現代的公理系统。公理不是一些不證自明的事實。幾何學處理「物體」,不過不一定需要針對未定義的概念給予明確的定義。幾何學的元素,如點、直線、平面等可以用桌子、椅子等物體所取代。幾何學探討的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希尔伯特一開始列舉了一些未定義的概念:點、直線、面、在……上、在……之間、二對點(線段)的全等及角的全等。這些公理將歐幾里得的平面幾何及立體幾何整合成單一的系統。 1902年,穆尔(H. Moore,1862-1932)曾论证希尔伯特所列的公理不是相互独立的。 數論 希尔伯特在1897年提出了代數數論領域的《》,也解答了1770年提出的華林問題,配合有限性定理,希尔伯特找到一個存在性的證明,證明華林問題的解存在,而不是直接找到計算的方式,他原來要針對此問題作一點深入的研究,但希爾伯特模形式的出現使他開始進入另一個領域中。 希尔伯特有許多有關類域論的猜想,這些概念相當的有影響力。此領域中的及希爾伯特符號以他得名。在高木貞治的研究後,大部份的猜想都在1930年代證明,這些研究也使高木貞治成為第1個有國際地位的日本數學家。 希尔伯特的研究沒有涉及解析数论,但他的名字也出現在希尔伯特-波利亚猜想中。 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题为《数学问题》的演讲,提出了23道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希尔伯特问题中的1-6是数学基础问题,7-12是数论问题,13-18属于代数和几何问题,19-23属于数学分析。 希尔伯特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年轻的数学家投入这些问题的研究之中。希尔伯特问题对推动20世纪数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许多数学家努力下,希尔伯特问题中的大多数在20世纪中得到了解决。 希尔伯特问题中未能包括拓扑学、微分几何等领域,除数学物理外很少涉及应用数学,更不曾预料到电脑发展将对数学产生的重大影响。20世纪数学的发展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希尔伯特所预示的范围。 教育 希尔伯特是知名的数学教育家、非常有耐心的老师,强调教学一定要从最简单例子入手,认为一个知识点学多次才能充分掌握是很正常的。 希尔伯特上课富有激情、感染力,而且喜欢在课堂上举很多联系生活的小例子,善于用故事和比喻解释枯燥的概念,让学生觉得内容生动、易懂。学生布卢门塔尔(Ludwig Otto Blumenthal,1876-1944)回忆希尔伯特讲课语速比较慢,喜欢经常重复说过的话,以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他上课时冒出的新想法很多,有时会一时兴起,按照一个新的点子一直讲下去。也正因为此,他有时候会因为某些细节一开始没有考虑周全而出现讲解时中途卡壳的情况。“希尔伯特旅馆悖论”就是他上课喜欢举的例子之一。 希尔伯特的前辈菲利克斯·克莱因也重视教育和学生,不过由于克莱因有枢密顾问(Geheimrat)的尊贵身份以及克莱因习惯正襟危坐的风格,一般人与克莱因见面需要提前预约。同为枢密顾问的希尔伯特相比之下则更加平易近人,作风也更加随性,而且不喜欢别人以“枢密顾问”的头衔称呼他。 著作 希尔伯特的著作有《希尔伯特全集》、《几何基础》、《线性积分方程一般理论基础》等。1928年,他與威廉·阿克曼合写《理论逻辑原理》()。 传记 汉译版: 评价 希尔伯特是20世纪初的世界数学领袖和20世纪数学发展的掌舵人之一。在希尔伯特刚成名时,当时健在的数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法国的儒勒·庞加莱。希尔伯特的带领下,哥廷根大学的学术建设走向巅峰,是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为德国带来了很大影响力。“打起背包去哥廷根”、“哥廷根以外没有生活”成为当时流行于世界各地数学系学生中的口号。一战期间,另一个数学强国法国错误地把许多青年科技才俊送上战场最前线当炮灰,导致法国科学人才面临断代的危机。德国纳粹政权上台后,实行极权统治和种族灭绝政策,使本来可以继续独占科学鳌头的德国人才流失严重。希尔伯特晚年费尽心力稳固哥廷根大学,但仍难以挽回哥廷根整体学术实力走下坡路的大局。希尔伯特重振哥廷根的梦想也没在后来的继任者身上实现。世界数学中心此后转移到美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汇聚了来自原哥廷根大学、哥本哈根学派、布尔巴基学派的各路数理学科顶尖学者。希尔伯特的数学领导地位后来由安德烈·韦伊、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等新一代巨人先后取代。德国数学此后逐渐落后于国际主流,等到再次迎头赶上国际数学前沿要靠弗里德里希·希策布鲁赫的努力。但希策布鲁赫主要研究的拓扑学、代数几何和大范围微分几何都是战后涌现的高度抽象的新主流数学分支,已不同于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传统。 希尔伯特是希望利用严谨的数学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最后一代大数学家之一。他坚持数学应该称为所有科学的领头羊,为各个理工学科建立坚实的基础。希尔伯特强调数学的形式化和公理化,但是不反对将相关的其它学科也进行数学化处理。可是后来的数学发展并不如希尔伯特的预料,战后崛起的抽象数学潮流激进地推崇形式化和一般化,冲击了哥廷根大学重视应用数学的主张。希尔伯特的弟子理查·科朗特非常警觉数学研究大潮流的这一变化,甚至劝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不要任命从事抽象数学的希策布鲁赫作为数学研究所的所长。偏应用派的约翰·冯诺依曼则支持将其他理工类学科进行数学严谨化的主张,认为数学的发展来源于直观和经验而非抽象,这引起了一些专门从事纯数学和抽象数学研究的学者的不满。赫尔曼·外尔虽然反对希尔伯特对超限数理论的支持,但是把对称和群的理论引入了现代物理学,成为规范场论的先驱,延续了哥廷根大学重视发展数学应用的传统。 尼古拉·布尔巴基:“正像所有其他科学一样, 数学家的人数和有关数学论著的数目从19世纪末期以来已有极大的增长。在正常年景, 全世界每年出版的纯粹数学专著可达成千成万页。 ... 甚至那些受到最广博训练的数学家,也没人能够在数学的广大世界的某些区域中毫无迷失方向之感;像庞加莱和希尔伯特那样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刻上他们天才印记的数学家, 即使在取得最伟大成就的人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例外情形。” 学生赫尔曼·外尔在希尔伯特的悼词中说:“希尔伯特就像穿杂色衣服的风笛手,他那甜蜜的笛声诱惑了如此众多的老鼠,跟着他跳进了数学的深河。” 希尔伯特虽然写过一些涉及物理的文章,但是数学家兼核物理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猜测希尔伯特并不具有成为物理学家的资质。英国大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曾提到希尔伯特没有预见拓扑学在20世纪的快速发展,因此认为希尔伯特在这方面不如庞加莱。 对希尔伯特的评价,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俄罗斯数学与物理学家尤里·马宁认为希尔伯特的问题是对数学中心议题的一种干扰。他认为应该依靠宏大的纲领来推动数学进展,而非依靠解决一个个单独的难题。马宁认为由尼古拉·布尔巴基发源出来的许多新思想对20世纪影响更大。日本数学名家志村五郎认为希尔伯特对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比如对二次型理论的理解就比较肤浅(superficial)、对几何学的研究品味(taste)也有些糟糕(bad)、所提出的几何学问题对后世的长期影响力有限。 参见 20世纪的数学大家: 儒勒·昂利·庞加莱 埃利·嘉当 赫尔曼·外尔 安德烈·韦伊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让-皮埃尔·塞尔 迈克尔·阿蒂亚 小平邦彦 威廉·瑟斯顿 约翰·米尔诺 皮埃尔·德利涅 格尔德·法尔廷斯 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 弗拉基米尔·阿诺尔德 伊斯拉埃尔·盖尔范德
Mitchell, Brian (1998). Women in the Military: Flirting with Disast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xvii, 390 p. 0-89526-376-9 Steichen, Donna (1991). Ungodly Rage: the Hidden Face of Catholic Feminism. San Francisco, Calif.: Ignatius Press. ISBN 978-0-89870-348-1 外部链接 陸品妃:〈認識女性主義〉 細說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的終極成就,是解放男性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女權不是自助餐!女人當兵才是性別平等?| 鳴人堂 女性主義老是要求特權?當女性主義變成負面標籤... | 女人迷 womany 台灣女權團體 女性主義資源 Don't Be Scared By Feminist Theory Donna Haraway - Bibliography "I Had an Abortion" Islam from Patriarchy to Feminism from LiberalIslam.net Judith Butler - Bibliography Naomi Wolf - Resources FemBio - Notable Women International Susan Faludi - Resources The SCUM Manifesto 中性立場 Famous Quotes on Feminism LadyWiki - open site for discussion & exchange The Seneca Falls Convention: Teaching about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the Heritage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女性主義正反論 主义 女性主義 社會運動 文化研究 人類學 社會學理論
建筑学 对建筑进行基于性别的调查和建筑概念化引发了。皮尤什·马瑟创造了「建筑性别的」这一术语,声称「建筑与定义和规划性别角色、责任、权利和局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马瑟提出了「从性别角度探索『建筑』的意义」和「从建筑角度探索『性别』的意义」的说法。 视觉艺术 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与女性主义的总体发展一致,并且包含有自我组织策略以提高自我意识的群体。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杰里米·施特里克认为女性主义艺术运动是“二战后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运动”。说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引起了艺术创作和艺术书写领域最深远的变革”。朱迪·芝加哥和她的129人团队创作了电影《》,2009年,她在《艺术新闻》中表示:“仍然存在制度性落后,依然有人主张以男性欧洲为中心的倡议。我们正试着改变未来:让男孩和女孩们认识到女性艺术并不是例外,而是艺术历史中的一个正常部分。” 文学 女性主义运动创造出了女性主义文学和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使人们开始关注女性写作。有观点认为学术界忽视了女性生活以及她们所做出的贡献,为回应这一说法,女权主义提议重新评价公众对女性在和学术方面的贡献。大部分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重点是重新发现和利用女性所写的作品。戴尔·斯宾达的《小说之母》和简·斯班赛的《女性小说家的崛起》等论文首次坚持了女性一直在创作这一观点。与学术资源的增长相适应的是,许多出版社开始重印绝版已久的文章。维拉戈出版社1975年公布了一连串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小说列表,成为第一个参与再生计划的商业出版社之一。20世纪80年代,潘多拉出版社负责出版斯班赛论文,同时发行了一系列18世纪女性作家的小说。近期,广景出版社继续发行18、19世纪的小说,其中许多小说之前都已绝版,但肯塔基大学再版了一系列早期女性作家的小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1792)是最早的女权主义心理学作品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1929)提议在父权主导的世界中给女性文学空间和人格空间,并因此备受关注。 女性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文学经典的总体再评价和扩展有关。人们开始关注后殖民文学,同性恋文学,有色人种的作品,劳动人民的作品和其他历史上被看作边缘人群的文化作品,这导致了人们所说的“文学”的整体规模的扩张,有些流派,像儿童作品,日记,书信,旅行日志和其他之前不被认为属于“文学”范畴的题材,现在成为许多学术研究的对象。大部分类型和子类型的文学都经历过相似的分析,所以人们现在能够理解关于“女性哥特”和“”的作品。 Elyce Rae Helford说,“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是传达女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大学教育中有时会教授女性主义科幻小说,探索社会建构在理解性别中的作用。这类书目中,著名的有厄休拉·K·勒吉恩的《黑暗的左手》(1969),的《》(1970),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1979)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侍女的故事》(1985)。 音乐 女性音乐指由女性创作、为女性创作或与女性有关的音乐。作为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劳动、民权与和平运动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种音乐类型应运而生。该运动是由、、等女同性恋以及等非裔美国女性积极分子和她的小组,和平积极分子发起的。女性音乐也指除了表演艺术家以外的更广阔的女性音乐行业,包括、制作人、音响师、技术员、封面艺术家、发行人、和组织活动者——当然,她们都是女性。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成了音乐学家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之前,20世纪70年代时期,音乐学家们开始挖掘女性作曲家和表演者,并开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审有关准则、天赋、体裁及时代划分的概念。换句话说,女性音乐家如何融入传统音乐历史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女性主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和露丝·索里等音乐学家开始思考女性被现有工作主体排斥的文化原因。带性别色彩的音乐话语、专业化、对女性音乐的接受程度、音乐创作地点检查、女性的相对财富与教育、与女性特性相关的流行音乐的研究、音乐研究中的宗法观念、性别观念和性别差异等概念一直是该时期审查的主题。 电影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女性电影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主张或阐明女性主义观点的女權主义电影。20世纪60年代,由于政治辩论和所谓的“性解放”,女性变得很激进,但激进主义未能给女性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使得女性采取行动,成立了增强自我意识的团体,并开始从不同视角分析主要电影业的女性建构。 大西洋两岸的女性主义者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别。1972年,英国和美国举办了第一届女权主义电影节,并创办了首个女性主义电影期刊:。这一时期的先驱有、,后者曾在爱丁堡电影节上组织过女性活动。 其他对女性主义电影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家有,斯梅丽科和。哲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推动了女性主义电影批判、女性主义独立电影和女性主义分配的发展。 有人认为,理论上有两种方法可以促进女性主义电影的制作与独立。“解构法”关注它本身对主流电影业准则的分析和解码,以在观众与主导电影间创造出一种不同的关系。第二种方法——女性主义反主流文化——表现为女性写作,以探究特殊的女性电影语言。 最近一些对女性主义电影的批评主要以一种叫做“贝克德尔测验”的瑞典评分系统为中心。 在20世纪30至50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全盛期,电影业的女性们地位极低。 即使现在情况好转了许多,很多人认为仍然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从、、卡莱尔·丹尼斯和珍·康萍的艺术电影到凯瑟琳·毕格罗的动作电影,女性现在更有发言权了,但她们很清楚性别差异依然存在。 代表人物 沃斯通克拉夫特 十八世纪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792年的《女权辩护》。她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玛格丽特·芙乐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里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约翰·穆勒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穆勒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妇女的屈从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穆勒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穆勒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穆勒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穆勒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麼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约翰·穆勒、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两人均认为一般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整体而言,穆勒倾向伴侣式婚姻的理想,认为女性受良好教育才能成为丈夫知识上、精神上的伴侣。女人充实自己仍是为了男人,伴侣式婚姻理想说穿了就是要求女人“有点聪明但又不要太聪明”。 贝蒂·弗里丹 当代美国的贝蒂·弗里丹承继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其名著《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则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弗里丹认为为了发挥自我潜能,鼓励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下,竭尽的塑造一个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但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迷思。由于家庭结构本质上缺乏有形的结构及酬赏制度,而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琐碎的工作,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并不能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及自我实现。 弗里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做为自我认同,但弗里丹也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女性应从整体角度从事生涯规划,将家庭与事业都事先纳入发展计画中,生育小孩尤应事先规画,并将帮忙的人选安排好,并极力的鼓吹托儿所的设置。弗里丹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女性运动与20世纪的主要政治运动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 自19世纪末期,一些女性主义者与社会主义结盟,然而其他人曾经批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对女性权利的关注。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早期积极分子奥古斯特·倍倍尔发表了他的作品《女人与社会主义》(),书中将为争取两性间的平等权利奋斗和整体的社会平等相提并论。1907年,斯图加特举行了一场社会主义女性国际会议,在斯图加特,选举权被描述成阶级斗争的工具。社会民主党成员克拉拉·蔡特金呼吁女性应有相应的选举权,以构建“允许用激进方法解决女性问题的社会秩序”。 在英国,女性运动与工党结盟。在美国,有激进背景的貝蒂·傅瑞丹掌握了领导权。是美国最早并至今活跃的社会主义女性组织。 西班牙内战时期,多洛雷斯·伊巴露丽领导西班牙共产党,尽管她支持女性拥有平等权利,但她反对女性上前线参战,反对与无政府女权主义发生冲突。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者和女性团体都认为法西斯主义对女性主义持左右摇摆立场。1919年的罗列出的其他有关社会改革的要求中,其中一项是将选举权扩大到所有18岁及以上的意大利公民,包括女性(仅在1946年法西斯战败后实行)和从25岁起所有人都有权竞选公职。fasci femminilli 等特殊的法西斯女子辅助组尤其支持这一要求,迫于总理贝尼托·墨索里尼的保守联盟伙伴的压力,只有部分要求在1925年得以实现。 Cyprian Blamires声明尽管女性主义者反对希特勒的崛起,但女性主义仍与纳粹运动有着复杂的关系,纳粹运动中也有敢于直言的支持希特勒的女性和女性团体。纳粹党人赞同父权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女人在父权社会中的角色,他们声称承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然而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他们本人反对女性主义, 1933年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后,女性主义者们在战前时期甚至20世纪20年代时为之奋斗的参政权和经济机会迅速瓦解崩溃。 乔治斯·杜比等人提到,实际上,法西斯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它重视男性的男子气概,女人处在次要的位置。Blamires也提到说自从20世纪60年代,新法西斯主义就对女性主义持敌对态度并倡导女性接受“她们的传统社会角色”。 民权运动和反种族主义 民权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许多西方女性主义者改编了黑人平等运动的说法和理论,并找到了妇女权利和有色人种权利的相似之处。 尽管女性运动与民权运动相互联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二者关系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冲突。非白人女性认为女性主义主要是由白人和中产阶级主导的运动,不理解也并不关心种族问题。 同样,一些女性认为民权运动存在性别歧视的元素,而且没有充分解决少数民族女性所关注的问题。 这些评论建立了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黑人女权主义、等新女性主义相关的新的女性主义社会理论。 社會影響 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了西方社会改变,包括女性的选举权、受教育权、更公平的工资待遇、提出离婚诉讼的权利、关于是否要怀孕的身体自主权(包括服用避孕药和堕胎)、占有财产的权利。 對公民權的影響 从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运动在美国和英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其他的欧盟国家保证逐步淘汰欧共体中的歧视性法律。 一些女性主义运动改变了人们对儿童性虐待的态度。“年轻女孩导致男性与其性交”,这一观点已被其他观点取代——“两性均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966年,美国成立,旨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包括借助《平等权利宪法修正案》, 但该提案最终在1982年因無法獲38州支持并未被通过,尽管一些州颁布了他们自己禁止性別歧視的法规。 美国的生育权爭议,集中体现在最高法院1973年1月22日对羅訴韋德案的裁决中,该案宣布女性有权在懷孕首階段选择是否妊娠,即女性墮胎权合法化。此後女性获得了更多可靠的生育控制权利,允许女性选择计划生育并参加工作。美国女权运动始于20世纪前十年,由山額夫领导,其他地方由领导。20世纪的最后30年,西方女性认识到她们通过控制生育获得了新的自由,控制生育使得她们可以规划自己的成人生活,也顾全了事业与家庭。 20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家庭劳动分工也受到了影响。社会学家发现,如果夫妇双方都有工作,男性和女性大体上花同样的时间工作,但女性仍然在家务上付出了更多时间。 曾辩解说那是因为在做家务、养育孩子方面,女性妨碍男性的平等参与。 朱迪·K·布朗写到,“当生存活动具备以下特点时,女性最可能做重大贡献:参与者无须远离家庭;任务相对单调,不要求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不危险,即使被打断也可以继续,一旦被打断后也较容易重新开始。” 国际法中,《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妇女权利法案。它在认同此公约的国家中有效。 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或她()」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例如以「humanity」取代「mankind」表示「人類」。女性主義者希望改變語言的運用,並非希望要求女性有平等權利或在政治論述中取得影響。它可以被視為改變有「性別歧視」元素的語言的嘗試,提出在英語中很多具有重男性色彩的例子。女性主義者認為語言直接地影響了現實中的觀念(見薩丕爾-沃夫假說)。在後殖民女性主義中,語言並不像西方國家一樣受到注目,因為很多非印歐語系的語言都沒有性別語法,但亦有語言文化檢討,如嫁娶說、親屬稱謂差、男女用語差等。值得注意的是,受酷兒理論影響的女性主義流派不贊成將女性代名詞取消,而是強調將其轉化為具自我認同(包括原生性別及跨性別)或擁女主義上的意涵,取代原本厭女色彩的貶抑性質。 中性语言的支持者争辩说使用偏好某一性别的语言经常意味着男性的优越性或反映出一种社会不平等。 根据《英语语言学手册》,把男性代词作为类代词或用某一特定性别的代词作为有些职业头衔,这些都是“英语语言习俗在历史上把男人看成是人类物种原型”的例子。 神学 女性主义神学运动,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审议宗教传统、实践、经文和神学。女性主义神学的一些目标包括加强女性在神职和宗教权力机构中的作用,重新诠释男性主导的关于上帝的图像和语言,确定女性在工作和母亲身份上的地位,研究宗教经文里的女性形象。 基督教圣经在《士師記》()和《列王紀下》()中提到了女性在权力机构中的职位。 是女性主义神学的一个分支,它提倡根据男女平等的观点,寻求对基督教精神的诠释和理解,这种诠释对全面理解基督教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督教的女性主义者没有标准的信仰,大部分人认为上帝不会在性别基础上歧视人,上帝参与的事务包括,、基督教婚姻中的男性统治地位和育儿平衡、主张与男性相比,女性病态性道德缺失和自卑、以及女性在教会中受到的整体待遇。 伊斯兰女性主义提倡女性权利、性别平等和伊斯兰框架中的社会平等。拥护者想要强调古兰经中根深柢固的平等学说并鼓励人们通过解读古兰经、圣训(穆罕默德语录)和伊斯兰教法(法律)来质疑伊斯兰教义中有关父权的解释,旨在创造一个更平等、更公正的社会。虽然该运动植根于伊斯兰教,但女性运动的先驱们也会运用世俗和西方女性主义的论述,并承认伊斯兰女性主义是全球女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这场运动在于改善犹太女性的宗教地位、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犹太女性进行宗教体验和从事领导活动提供新的机遇。在这些运动中,早期犹太女性主义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女性被全部由男性组成的排除在外,不能参加时间有限的,并且女性无权做证人,也不能主动提出。 许多犹太妇女在他们的历史中成为女性运动的领袖。 是以女性主义为中心的。 世俗或者参与了对宗教的女性主义批判,认为许多宗教都有压迫女性的法则,而且在宗教经文中存在歧视女性的主题和元素。 男性主义 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男性社会体系中,社会是围绕着男性权威人物组织起来的。在该体系中,父亲把自己的妻子、妾室、母親、女兒當做自己的私人财产,不把她們當做獨立的人類來看。長期生活在這種以父親為中心权威的家庭中,會讓女性自動認為自己不配统治,也無法享有特权,并且還需要依赖男性才能做成大事。大多数歐美的、西方的女性主义把父系社会看作女性的不公平的社会体制。 但“父權”一詞並不一定能符合東亞的真實家庭結構,因此現代社會更常使用“男權”來代替。 认为在父系社会男性与女性间的区别是自由与服从间的政治差异。 女权主义理论中,父权主义概念经常包括所有复制和再生男性对女性统治权的社会机制。女性主义理论通常认为男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构建,可以通过揭露和批判性地分析其表现来推翻它。一些激进女性主義者提出建议说因为男性主义在社会中根深柢固,分离主义是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 其他女性主义者对此持批判性的态度,认为它违反男性的权力。 男性与男子气概 女性主义理论探讨了男性社会结构及其对性别平等目标的启示。女性主义认为男性社会结构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将男性与侵略和竞争联系在一起,强化了男权的、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人们批判男性文化“限制了适用于男性的男子气概的形式”,因此减少了他们的生活选择。 一些女性主义者热衷于男性问题激进主义,例如把注意力放到强奸、伴侣热情度,并探讨了对男性的消极的社会期望。 女性主义者鼓励男性参与女权运动,她们认为这是全面实现性别平等这一社会承诺的一个重要策略。许多男性女性主义者和支持女性主义者在女性激进主义运动、女性主义理论和男性调查方面都很活跃。但是,有些人反对说虽然男性参与女权运动是必要的,但由于性别关系中,父权主义的社会影响根深柢固,男性参加女性运动是有困難的。 在今天,女性主义和男性理论达成的共识是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并且应该合作起来实现女性主义更大的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女性机构实现。 女性婚后继续就业率的增加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性运动高潮后,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选择女性主义」回潮,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在2008年底金融海嘯爆发后,因为生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业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海嘯对男性为主要劳动力的建筑业、运输业损害较大,对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护理、清洁等工作损害较小,2010年美国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女性总人数接近甚至超过男性总人数的可能,但最终随着经济复苏和工作机会转好,美国男性重新巩固了就业总人数的多数优势。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调查数据,截止2013年1月止对发达国家女性婚后就业率的统计,在北欧的瑞典和芬兰,有6岁以下孩子却不辞职继续工作的妇女比例高达76%(有18岁以下孩子不辞职坚持工作的妇女比例高达82%),美国为61%(有18岁以下孩子却不辞职坚持工作的妇女比例达70%),英国为55%,德国为53%。相比之下,日本只有34%。 女性婚後姓氏自主权的增加 在西方國家,妻從夫姓是一种历史悠久常见的习俗,一直没有什么异议,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有不少女性主義者开始反對女性必須在婚後改從夫姓。在中世纪时,就有當女性是一个贵族阶层的家族唯一继承人时,则新婚女性保留娘家性不从夫姓,其新生子女也可能随母姓以延续家族传承的习惯,但是当时绝大多数西方女性结婚后都会从夫姓。 西方国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从196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伴随着女性主義的进展,西方女士结婚后选择保留其娘家姓氏,或者是用连字号形式显示其婚后的名称的百分点有轻微上升的趋势。(在美国,少数女士仍保留其娘家姓氏。已婚女性的全名=妻子的名字+妻子的姓氏+丈夫的姓氏,例如希拉里·克林顿的全名:Hilary Rodham Clinton,希拉里在1975年与比尔·克林顿结婚后曾经长期不冠夫姓,直到1983年为丈夫能够连任阿肯色州州长而笼络保守派选民決定冠夫姓,成功增加政治本錢。)就算在一些家庭中,妻子保留了娘家的姓氏,但夫妇亦会为其子女给予父姓。在使用英语的国家,在传统上,已婚女士都会被称为 Mrs.[丈夫的全名]。不过近年来,更多会使用 Mrs. [妻子的名字] [丈夫的姓氏]。大体上来说,英美等国家的女性结婚后是否改從夫姓,是可以由女性自行决定的。 在中古时期, 当一个低阶级家庭的男士要娶高阶级家庭中的独生女,他只好入赘妻家,随妻姓。18至19世纪英国,女方遗产的繼承權,有时会令男士改变姓名,虽说盎格魯世界中,男士从妻姓是绝少数,但是有些男士仍然选择作出此举,例如加拿大的原住民,更罕見的例子是夫妇成婚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姓氏。 作为另外一个选择,夫妇会采用双姓。举例来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男)與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女)结婚时,雙方姓氏改為Joliot-Curie,其中Joliot為男方原姓氏,而Curie則為女方姓氏(相信本例有男方凸顯「屬於居里家族」之意,且其子女仍然沿用Joliot為姓氏)。再比如生活大爆炸女主角凯莉·库柯,在嫁给网球运动员萊恩·斯威廷后保留原姓而使用双姓,改叫凯莉·库柯-斯威廷。但是,有些人认为姓氏用连字号形式会变得过长累赘。妻子亦可以把她的娘家姓作为她的中间名,如Mary Jones嫁给了姓Smith的男人后,她可以被称为Mrs. Smith,或者把娘家性作为中间名称Mary Jones Smith。北欧的瑞典有40%的女性结婚后使用夫妻双姓。美国则少一些。 从事演艺界的女性大多数在结婚后都不会随丈夫姓氏,不光如奥黛丽·赫本、波姬·小丝、桑德拉·布洛克、妮可·基德曼等一线女演员和麦当娜·西科尼、艾薇儿·拉维尼等一线女歌手几乎全都不从夫姓(少有的例外是选择从夫姓的大卫·贝克汉姆之妻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即便是不出名者如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妻子—制片人艾玛·托马斯这样的演职人员也多有不从夫姓者。此外、律师(如曾长期保留娘家姓的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法官、教授(如《男性的终结:End of Men》一书的作者。)、科学家、作家、医生、父系祖先显赫的女政客(如本尼托·墨索里尼的孙女亚历山德拉·墨索里尼、比尔·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克林顿等)等有公认成就的女性,都有很大比例的结婚后不从夫姓者。自1960年代末女性主义兴起后,欧美国家每年有尽15%-20%的新婚女性选择不随丈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姓氏。现在在美国和欧洲,也已有数量虽仍非常少但比以前有所增加的男性决定放弃自己姓随妻子姓。 日本法律不承认夫妻异姓的婚姻为合法婚姻,例如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的妻子安倍昭惠在結婚後就随了丈夫姓改姓安倍。有部分日本人支持夫妻异姓的婚姻合法化。 中華民國《民法》第1000條修正公布為:「夫妻各保有其本姓。但得書面約定以其本姓冠以配偶之姓,並向戶政機關登記。」、「冠姓之一方得隨時回復其本姓。但於同一婚姻關係存續中以一次為限。」,冠夫姓者因為非從夫姓,所以法律上的姓氏為夫姓加上本姓。如今大部分的人結婚後維持夫妻別姓,冠夫(妻)姓的習慣已罕見。 中国大陆、朝鲜、韩国、越南法律规定夫妻除非结婚前原本就同姓,否则结婚后不能改动成同一姓氏,必须保持夫妻异姓。例如,领导人金正恩的妻子李雪主姓李,金正恩的母亲高英姬姓高。中国篮球明星姚明的母亲方凤悌姓方,姚明的妻子叶莉姓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姓彭。在香港,大多数在结婚后都不会随丈夫姓氏,在香港身份證上,夫妻擁有各自的姓氏,但允許冠夫姓。部分任職政府高層官員的女性會冠夫姓,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羅范椒芬等人般冠夫姓,源自港英時代早期的不成文規定,但自從1970年代公務員男女平權以後,冠夫姓已經在公務員體系,甚至是社會中漸淡出,反映女性社會地位的進步。 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虽鼓励和赞许妻子结婚后不随丈夫姓,但并不强制禁止妻子结婚后从夫姓。例如,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妻子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如随夫姓则应改为乌里扬诺娃)、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的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都保留娘家姓未从夫姓。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夫妻是同一姓氏的美国和欧洲,却要比大部分夫妻不是同一姓氏的韩国、台湾女性结婚后 反应 不同群体的人对女性主义做出了反应,其支持者和反对者中都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美国大学生中,无论男女,他们更多的是支持女性主义思想而不是自称为女性主义者。 美国媒体对女权主义的评价比较消极,并认为女权主义者“不经常参与正常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们接触了自我认定为女性主义者的人、了解与不同形式的女性主义有关的讨论,他们对女性主义的自我认同在增加。 批评那些「只关注社会上层并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来下结论」的女性主义者,「的确,社会上层大多数是男性,但是如果你放眼于社会底层,真正在社会最底层的,大多数人同样是男性。」 擁女主義 拥女主义者支持女性主义,但支持者并不一定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员。这一术语最常用来指积极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拥女主义男性团体的活动包括男孩和青年反对校园暴力行为,在工作场所开展防治性骚扰工作组,进行社区教育活动,劝告男性暴力犯罪者。拥女主义男性也可以讨论男性健康,参与包括反色情法的反色情运动,男性研究以及学校的性別平等课程发展。他们有时也与女性主义者和家庭暴力与强暴危机中心等女性服务机构合作。 对女性主义的批判 反女性主义是反对女性主义的一部分或全部形式。 在19世纪,反女性主义主要集中在反对女性参政。后来,反对女性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人认为教育对女性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他反女性主义者反对女性外出工作,反对女性加入工会的权力,不允许女性进入陪审团,反对女性拥有控制生育的权力,并要求女性在性行为方面遵循伴侣的要求。 有些人认为女性主义与传统价值观或宗教信仰相悖,因此他们反对女性主义。例如,这些人认为社会不应该接受离婚和不结婚的女人,男人和女人本质上不同,因此他们应该维持自己在社会中的传统角色。 其他反女性主义者反对女性外出工作,反对女性参政或参与投票过程,也反对家庭中男性权威的减弱。 、、、、丽莎·露赛尔·欧文斯、等作家虽然也认同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但他们反对某些女性主义形式,例如,她们认为女性主义经常宣扬男性貶抑的思想并宣称女性的利益高于男性,她们批判说激进的女性主义立场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害。 和诺丽塔·克瑞杰认为“反女性主义者”这一术语常被用来平息人们对女性主义的争论。 丽莎·露赛尔·欧文斯认为某些扩展到专属于女性的权利与重男轻女的的本质是一样的,因为这使女性失去了锻炼自己道德行为重要方面的机会。 参见 女性主義歷史 女性主义与男性 黑人女性主義 英雌 母權 性別 (文化) 性別角色 性別主流化 婦女研究 女學學誌 父權 男性主義 後結構主義 家庭暴力 重男轻女 墮胎 強姦 性騷擾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Hewlett, Sylvia Ann (1986). A Lesser Life: the Myth of Women's Liberation in America. First ed. New York: W. Morrow and Co. ISBN 978-0-688-04855-6 Lyndon, Neil (1992). No More Sex Wars: the Failures of Feminism. London: Mandarin, 1993, cop. 1992.
康斯特勃回到家乡,但常徘徊在乡下写生,1802年终于在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了他的风景画。以后一直到1810年,每年都有作品参展。从1806年前往英格兰北部的湖區旅行兩個月,作品的水平越来越高,终于抓住了人们的视线。 成家 他喜歡家乡的青梅竹馬的姑娘瑪莉亞·伊麗莎白·比克内尔(Maria Elizabeth Bicknell),但姑娘的父亲是喬治四世的律師,家境比他好得多,因此不同意這樁婚事。直到5年后才答应,为了不给姑娘的父亲找到拒绝的借口,他接受了所有订货,大量的工作和精神的疲劳对他的体质起了很坏的影响。1816年他终于和瑪莉亞在聖馬田教堂结婚,婚后他的妻子为他生了7个孩子。 康斯特勃的父母希望他能做一个肖像画家,可以接受更多的订货,但他没有兴趣,一生中只画过几幅,基本是自画像和他妻子的肖像。他的风景画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他自己也从疑虑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勇气和自信。1819年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候补会员,十年后才被选为正式会员。 1824年,许多外国艺术家参加巴黎沙龙的展览,引起轰动,其中康斯特勃有三幅作品《干草车》、《英国的运河》和《汉普斯戴特的荒地》。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刚画完自己的名作《希阿岛的屠杀》送到沙龙,看到康斯特勃的三幅作品后,立即赶回,将《希阿岛的屠杀》上的天空重新绘了一遍,他说:“康斯特勃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康斯特勃的《干草车》在巴黎所得的评价甚高,获得了金质奖章,并专门在圣马可大街上开了一个康斯特勃沙龙。 1829年康斯特勃的妻子瑪莉亞患结核病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的生活日趋消沉,再也没有兴趣去寻找新的景色了,经常重绘他年轻时代画过的东西。他回到家乡,忧郁和悲痛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但他从没有停止工作,直到去世,最后一幅作品是《阿伦德尔的磨房和城堡》。此外,直到1835年,他也一直在皇家藝術研究院教課。他死後和妻子一同葬在倫敦漢普斯特德的漢普斯特德聖約翰教堂。 風格 康斯特勃的作品主要是風景畫,雖然也繪製肖像畫和宗教主題作品,但實際他對這些都不是很感興趣。他主張藝術要從觀察自然中來,而不是憑空想象。
约翰·康斯特勃 (,,),英国風景畫画家。他的很多作品描繪的是家鄉附近的戴德姆谷風景,此地因此得名“康斯特勃之鄉”(Constable Country)。 早年 康斯特勃出生于泰晤士河河口北面的萨福克郡,父亲是一位磨房主。他的一生非常平淡,他一直在家乡作画,从小酷爱绘画,16岁时因为学校教师太残酷而转学,这位新校长很欣赏他的才华,有时在法语课上发现他在画画,就会停在他身边,然后说:“继续吧,我并没有睡觉,我看你现在是在自己的画室里呢!”,但并不惩罚他。 康斯特勃的父亲并不同意他做一个专业的画家,希望他能做一位牧师,但并不反对他画画,由于他不愿意做牧师,就只好让他在磨房中工作,同时他经常画画,画周围熟悉的风景、风车、磨坊,根據他自己回憶,對這些風景的喜愛是他成為畫家的主要原因。 1795年,他获得父亲的同意,由一位来访赞赏他才能的画家将他领到伦敦,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他想摹仿大师们的风格,但没有成功,发现自己一事无成,甚至想回到家乡干脆做个磨房主算了。 康斯特勃回到家乡,但常徘徊在乡下写生,1802年终于在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了他的风景画。以后一直到1810年,每年都有作品参展。从1806年前往英格兰北部的湖區旅行兩個月,作品的水平越来越高,终于抓住了人们的视线。 成家 他喜歡家乡的青梅竹馬的姑娘瑪莉亞·伊麗莎白·比克内尔(Maria Elizabeth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阳市的户籍人口为1071215人。 简阳市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方。汉以前,今简阳境内就有獽夷、僚等土著人居住,后来夏人不断迁入,成为境内土著,元代以后,湖广移民相继迁入境内,特别是明、清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其逐渐成为简阳主体民族。这些移民主要来源于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目前汉族占总人口的99.95%。除汉族以外,还居住有藏、苗、彝、壮、满、土家等23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0余人。 宗教 最先传入的是佛教,魏晋时期,道教开始在简阳境内传播。清朝同治初,有法国天主教徒来简施济医药,设复苏堂,天主教从此传入;光绪二十五年,基督教传入简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县内各寺庙僧人相继还俗,寺庙大多改作它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简阳境内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相继恢复了活动。到1999年底,全市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21处,其中佛教17处,天主教1处,基督教3处;登记发证的教职人员54人,其中佛教44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9人;信教群众约10万人。 教育 市内有简阳中学、阳安中学等。简阳中学是首批确立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阳安中学是简阳市发展最快的学校,以文科教学最为有名。简阳市职业中专校(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由北京南迁至简阳的吉利学院将校区设在石盘街道,已于2020年9月19日启用。成都体育学院将整体迁入简阳市三岔镇。另西南交大、西华大学也确定将在简阳市石盘镇等地兴建校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分别在简阳设有成人教育的分校和附属学校。 医疗 简阳市医疗事业发达,医疗水平在四川省县级范围内居于前列。 简阳市现有主要医疗机构:简阳市人民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国百佳医院)、简阳市中医医院(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简阳市妇幼保健院(二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简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暨原贾家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简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暨原三岔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简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暨原禾丰中心卫生院。 监狱 四川省女子监狱 风景名胜 古代有“简州八景”之称:一塔凌云(圣德寺塔)、印螯拱壁(沱江东岸的印螯二山)、金绛流虹(鱼嘴绛溪河汇入沱江处)、四崖泛月(老简阳城四面悬崖)、朝阳曙阁(朝阳洞,即现在的五皇洞)、龙门锦浪(宋代的状元许弈在这里读书而闻名,具体地址不详)、应地莲池(现简阳市人民公园里的瑞莲池)、鱼村暮艇(人民公园鱼嘴处)。 重要的风景区有龙泉山、丹景山、五凤山、龙泉湖、三岔湖。丹景山位于简阳市丹景乡境内,海拔974米,是龙泉山脉的第二高峰,自古便是蜀中旅游胜地。五凤山位于简阳市望水乡老鹰水库旁,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风貌。三岔湖(三岔水库)与龙泉湖(石盘水库)均位于龙泉山脉脚下,风光秀美。目前,简阳市正在积极规划葫芦坝旅游区,这里是著名作家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书中所描绘的“葫芦坝”原址,是周克芹先生的故乡。 简阳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圣德寺塔,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简阳红白塔、禾丰字库塔、石盘题名塔、长岭山摩崖造像、朝阳寺摩崖造像、瓦房沟摩崖造像、简阳奎星阁摩崖造像。 人物 周克芹,现代作家 罗淑,现代作家 傅圆天,全真龙门派道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劉存厚,民国川军将领 劉子華,易学家 田頌堯,民国川军将领 叶朝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勇,海底捞创始人兼董事长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2007年,简阳成为四川省启动扩权改革的试点城市,财政上取得与地级市同等的待遇,简阳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简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78亿元,增长10.6%。 农业 农业发达,是传统的农业强县。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约有一半耕地受惠于都江堰工程的灌溉,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简阳市为四川省肉类生产第三大、中国第十八大县市。盛产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等,特产柑橘、水蜜桃、樱桃和山羊板皮。简阳羊肉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工业 计划经济时期,简阳就是著名的川中工业重镇,是赫赫有名的全国百强县,部属企业和省级以上国有大型企业有四川空气压缩机厂、四川空分厂、沱江工具厂、四川拖拉机总厂、四川刃具厂等。但撤县建市后,四川拖拉机总厂等大型企业纷纷在市场转型中倒闭。 近年来,简阳市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目前,市内拥有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如: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川橡),四川大川压缩机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拥有位于简阳市养马镇、石盘镇、周家乡的成资(龙简)工业园,位于贾家镇的贾家工业园,位于市区城南的简阳十里坝工业园等众多大中型工业园区。 市内民营企业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常年保持四川省县级首位。市内较大的民营企业有海底捞、富旺集团、五友农牧、精华集团等。其中,精华兽药为全国兽药行业50强;海底捞火锅为全国餐饮行业40强。 四川若男食品有限公司的若男挂面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四川国光集团的“国光”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阳市的户籍人口为1071215人。 简阳市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方。汉以前,今简阳境内就有獽夷、僚等土著人居住,后来夏人不断迁入,成为境内土著,元代以后,湖广移民相继迁入境内,特别是明、清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其逐渐成为简阳主体民族。这些移民主要来源于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目前汉族占总人口的99.95%。除汉族以外,还居住有藏、苗、彝、壮、满、土家等23个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0余人。 宗教 最先传入的是佛教,魏晋时期,道教开始在简阳境内传播。清朝同治初,有法国天主教徒来简施济医药,设复苏堂,天主教从此传入;光绪二十五年,基督教传入简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县内各寺庙僧人相继还俗,寺庙大多改作它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简阳境内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相继恢复了活动。到1999年底,全市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21处,其中佛教17处,天主教1处,基督教3处;登记发证的教职人员54人,其中佛教44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9人;信教群众约10万人。 教育 市内有简阳中学、阳安中学等。简阳中学是首批确立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之一,阳安中学是简阳市发展最快的学校,以文科教学最为有名。简阳市职业中专校(简阳市高级职业中学)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由北京南迁至简阳的吉利学院将校区设在石盘街道,已于2020年9月19日启用。成都体育学院将整体迁入简阳市三岔镇。另西南交大、西华大学也确定将在简阳市石盘镇等地兴建校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分别在简阳设有成人教育的分校和附属学校。 医疗 简阳市医疗事业发达,医疗水平在四川省县级范围内居于前列。 简阳市现有主要医疗机构:简阳市人民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国百佳医院)、简阳市中医医院(国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简阳市妇幼保健院(二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简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暨原贾家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简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暨原三岔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简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暨原禾丰中心卫生院。 监狱 四川省女子监狱 风景名胜 古代有“简州八景”之称:一塔凌云(圣德寺塔)、印螯拱壁(沱江东岸的印螯二山)、金绛流虹(鱼嘴绛溪河汇入沱江处)、四崖泛月(老简阳城四面悬崖)、朝阳曙阁(朝阳洞,即现在的五皇洞)、龙门锦浪(宋代的状元许弈在这里读书而闻名,具体地址不详)、应地莲池(现简阳市人民公园里的瑞莲池)、鱼村暮艇(人民公园鱼嘴处)。 重要的风景区有龙泉山、丹景山、五凤山、龙泉湖、三岔湖。丹景山位于简阳市丹景乡境内,海拔974米,是龙泉山脉的第二高峰,自古便是蜀中旅游胜地。五凤山位于简阳市望水乡老鹰水库旁,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风貌。三岔湖(三岔水库)与龙泉湖(石盘水库)均位于龙泉山脉脚下,风光秀美。目前,简阳市正在积极规划葫芦坝旅游区,这里是著名作家周克芹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书中所描绘的“葫芦坝”原址,是周克芹先生的故乡。 简阳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圣德寺塔,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简阳红白塔、禾丰字库塔、石盘题名塔、长岭山摩崖造像、朝阳寺摩崖造像、瓦房沟摩崖造像、简阳奎星阁摩崖造像。 人物 周克芹,现代作家 罗淑,现代作家 傅圆天,全真龙门派道士,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劉存厚,民国川军将领
1993) 《中國土地利用》 (英國麥克美倫公司 1998) 《西北考察記》 《地名大辭典》 《植物志》 (聯合國委託編著) 参考来源 外部連結 中国地理学家 浙江科学家 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大陸時期校友 台灣戰後浙江移民
1993) 《中國土地利用》 (英國麥克美倫公司 1998) 《西北考察記》 《地名大辭典》 《植物志》 (聯合國委託編著) 参考来源
评论 接口模式直接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之一:“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许多其他的模式都应用了接口模式,只不过更为特殊。下表列出了作为接口模式特例的其他模式,并且指明了这些模式将哪些服务抽象为接口。
效果 接口模式有如下效果: 类Client不直接依赖于任何实在(concrete)的服务提供者,而仅仅依赖于轻量的接口,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耦合程度。 因为接口将服务独立出来,服务的提供者就可以变化。
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合并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师范教育有关科系,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1913年筹建、1915年在繡花巷成立、1923年迁至随园、1930年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原金陵女子大学随园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1984年1月,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1902-1906 三江师范学堂(教育学) 1906-1911 两江师范学堂(教育学)(1911年底到1914年陷于停办) 1914-1923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 1921-1927 东南大学教育科 1927-1949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1952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1952-1984 南京师范学院 1984- 南京师范大学 历任校长 院系調整前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总稽查)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监督) 江謙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校长)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与國立東南大學校长)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校长)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羅家倫 1931年-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顧孟餘 1941年-1943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蔣介石 1943年-1944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梁希 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校长) 潘菽 1949年- (南京大學校长) 院系調整前教育(师范)科负责人 1905- 李瑞清(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长教育) 1914- 江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长教育) 1917-1923 陶行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1923-192# 徐养秋(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1927-1928 郑宗海(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1928-1929 韦悫(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1984年1月,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1902-1906 三江师范学堂(教育学) 1906-1911 两江师范学堂(教育学)(1911年底到1914年陷于停办) 1914-1923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 1921-1927 东南大学教育科 1927-1949 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1949-1952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 1952-1984 南京师范学院 1984- 南京师范大学 历任校长 院系調整前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总稽查)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监督) 江謙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校长)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与國立東南大學校长)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校长)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羅家倫 1931年-1941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顧孟餘 1941年-1943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蔣介石 1943年-1944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长) 梁希 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校长) 潘菽 1949年- (南京大學校长) 院系調整前教育(师范)科负责人 1905- 李瑞清(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长教育) 1914- 江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兼长教育) 1917-1923 陶行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1923-192# 徐养秋(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 1927-1928 郑宗海(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1928-1929
大部分的人將這個術語的發明歸功於大衛·史坦恩(David Stein)在1984年時為GMSMA(GAY MALE S/M ACTIVISTS,意即男同志S/M行動主義者)創造了這個術語。你可以在《安全、理智、知情同意:一個口號的演化》(Safe Sane Consensual: The Evolution of a Shibboleth)這篇文章中找到更多的資訊。 外部連結 http://www.lthredge.com/- Website of david stein
of a Shibboleth)這篇文章中找到更多的資訊。 外部連結 http://www.lthredge.com/- Website of david stein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1204075208/ds/history.htm - Essays by David Stein
cycle),超等长收缩的动作模式。SSC是肌肉功能的自然形式,即肌肉在缩短之前快速拉伸。这种离心/向心结合的肌肉收缩比仅用向心收缩产生更多的收缩力。 聖士提反書院(St. Stephen's College) QQ飞车超级联赛(QQ Speed
聖士提反書院(St. Stephen's College) QQ飞车超级联赛(QQ Speed
Felix E. Browder (editor), Mathematical Developments Arising from Hilbert Problems, Proceedings of Symposia in Pure Mathematic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 collection of survey essays by experts devoted to each of the 23 problems emphasizing current developments. Specific 外部链接 評《希爾伯特的23個數學難題》 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解决情况 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傾銷的意義有二:傳統上,傾銷是掠奪性訂價(predatory pricing)的一種,即以蝕本價賣出貨品以打擊競爭對手、將對手驅離市場,並以最終提升價格作補償為目標。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简称《反倾销协定》)第2.1条的规定,若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傾銷是一種反競爭的商業行為。 傾銷的意義有二:傳統上,傾銷是掠奪性訂價(predatory
SCI/SSCI 論文發表數自 94 年 658 篇,快速成長至 99 年 1265 篇,成長率高達 92%,為國內頂尖大學中排名第一。 期刊編輯 《生物催化暨農業生物技術》國際期刊總編輯室設立於興大,是收錄於SCI文獻資料庫的期刊之一(ISSN: 1878-8181) 教育評鑑 教育部大學評鑑 2005年教育部委託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對國內大學辦理評鑑,在全國各大學當中,興大的農學專業領域與海大、台大並列表現較優。 2007年世界大學「科學研究」競爭力排行榜世界大學科學研究競爭力排行榜」位列全球第590名(全台第八)。 依據「中國科學評鑑研究中心」公佈的排行榜,興大為全球第590名的大學(全台第八)。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大學系所評鑑 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國內大學各系所學程辦理五年一輪的系所評鑑,興大在第一週期系所評鑑中(評鑑時間:96年度下),僅一個學程為待觀察外,其餘全數通過評鑑。在全國5年500億計畫頂尖大學當中,目前成績最優。 學校象徵 校徽 1972年春季,中興大學公開徵求校徽設計圖案,在50多件應徵作品中選出一件,並經審查會議、行政會議、校務會議等程序審查通過。 2019年,為順應時代潮流、書寫習慣及提高辨識度,進行了微調,包含:將校名書寫方向調整為由左至右、調整「興」字的字型、將顏色整合為金白兩色、下方加入1919以突顯創校百年。調整案業經行政會議(2019.10.09)、公開說明會(2019.11.25)、校務會議(2019.12.20)通過。 圖案形狀為正體中文校名「國立中興大學」由左至右排於上方,英譯校名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自左至右,排於下方成U字形。中央為六十齒輪之圓圈,內為「興大」兩字,藝術簡體。三邊、中英校名、「興大」兩字、六十圓圈齒輪皆為金黃色。 識別標誌為2001年興大迎向新世紀時,導入 CIS 系統,全校公開徵稿並由中文系陳欽忠教授以行書題寫校名,已成為現今代表興大的CIS。 校旗 校旗圖案在1972年春,公開徵求設計圖案,在五十多件應徵作品中選出一件,並經審查會議、行政會議、校務會議等程序審查通過後採用。 校旗的圖案為長方形,長二尺五,闊二尺,黃底,上方自左至右橫書「國立中興大學」,正楷字,黑色。中間為六十齒輪圓圈,內書「興大」兩字,均白色,與校徽同;其下書校訓:「誠、樸、精、勤」四字,篆體,黑色,繞圓圈下,成半月形,自右至左。 校訓 興大的校訓為「誠、樸、精、勤」。 誠者,忠信無偽,真實無欺之謂也。 樸者,質實無華,真率不偽之謂也。 精者,精誠專一,精進不已之謂也。 勤者,奮勉努力,不惰不匱之謂也。 校樹及校花 2012年四月至六月,宿舍委員會特別舉行了票選校樹校花活動,選出代表興大精神與凝聚向心力的校樹及校花。 校樹:楓香 校花:臺灣蝴蝶蘭 校史 與臺灣省政府的所在地中興新村相同,「中興」之名意謂反攻大陸(重演中國歷代中興)的國家願景。同時,與當時也是省立大學的成大並列,即可組成「中興成功」的造句。興大亦為臺灣本土創校歷史次久的高等教育學校。 1919年4月18日,臺灣總督府敕令成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於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現址,設立農業科、林業科。 1922年4月1日,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 1927年5月20日,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 1928年3月31日,併入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1943年4月1日,脫離臺北帝國大學獨立,10月1日遷往臺中南郊頂橋仔頭(今校址)設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 1944年4月1日,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 1945年二戰結束,11月30日舉行閉校儀式;12月1日更名為臺灣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 1946年9月1日,改制升格為臺灣省立農學院,俗稱臺中農學院。成立農藝、森林、農化三科系。訂12月1日為校慶紀念日。 1947年8月,成立植物病蟲害學系、農業經濟學系。 1950年,接收林務局第三模範林場(原北海道帝國大學演習林,今惠蓀林場)與辦公室改組成立臺灣省立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1954年遷回校本部)。 1956年8月,成立植物學、化學兩系。 1950年代,國立臺灣大學、省立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省立農學院(興大前身)、省立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時為臺灣高等教育四大學府。 1958年,成立畜牧獸醫學系。 1960年,植物病蟲害學系分別改制為植物病理學系和昆蟲學系。11月,行政院核定以臺中農學院為基礎籌設大學,並考慮以台中大學、中正大學及中興大學,三者之一為校名。 1961年7月1日,臺灣省立農學院(臺中)與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臺北),合併成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為興大校名之始。新成立應用數學系和土木工程學系,並合併設立理工學院,化學系與植物學系改隸理工學院,農化系保留至「農學院」。 1964年,理工學院成立機械工程學系 1964年9月1日,臺中校總區新設水土保持學系。 1968年9月1日,臺中校總區成立夜間部,新設歷史系、外文系,與中文系成立「文學院」。 1969年,農業化學系擴編成土壤科學系 1971年7月1日,臺灣省議會提議臺灣省立中興大學升格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但未果。同年改隸教育部,更名為國立中興大學。 1974年,畜牧獸醫學系正式分獸醫學系及畜牧學系二系招生。 1976年,理工學院成立環境工程學系 1980年,由農學院成立家畜醫院。 1987年,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成立 1988年,理工學院分設為「理學院」及「工學院」,理學院含化學系、植物學系、應用數學系及物理學系;工學院含環境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 1990年,理學院成立分子生物研究所 1994年,理學院成立動物科學系,由理學院原有之植物學系 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及動物學系合併設立「生命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成立博士班。 1995年3月,臺中校總區及臺北法商學院學生會各自成立。 1995年,家畜醫院更名為獸醫教學醫院。 1997年8月,臺中夜間部轉型為臺中進修部、臺北校區夜間部亦轉型為臺北進修部,隔年再成立推廣教育中心。 1999年,成立「獸醫學院」,是全國首創且組織最完整的獸醫學院。 2000年,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同年台中校區之校本部增設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 2002年,隸屬生命科學院的植物學系、動物學系整合成生命科學系所。8月1日,進修部與推廣教育中心合併成為進修推廣部,並由教學單位轉型成行政單位。 2005年,教育部提出興大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整合發展計畫,期望能將興大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合併,達到教育資源重新平均分配的目的。然而中教大方面強烈反對,兩校對於合併後的校名也有異議,因而失敗。同年入選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五年五百億)。 2008年,再度入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五年五百億)第二階段。興大與中科合組中科產學訓協會,5月國立中興大學中科校區落成啟用。 2010年9月,進修推廣部轉型更名為創新產業推廣學院。 2011年8月1日,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更名為「管理學院」,另增設「法政學院」。 2014年2月1日,興大合併國立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大里高級中學,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與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創下國內大專院校首次同時擁有高級職業學校與高級中學的紀錄。 2015年,考量校門已於1983年搬至興大路上,透過原校址(國光路250號)在GPS定位上不易找到校門出入口,經行政會議通過增編「興大路145號」正門門牌,並作為預設通訊地址。 2017年,拆除位於舊校門的蔣中正銅像,改為已故校長湯惠蓀銅像,原基座之中華民國國徽則改為興大校訓。受理教育部國教署委託,成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創新產業推廣學院更名為「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 2018年4月10日,成立全國首座植物教學醫院,變更校徽及校本部內之路名。8月1日,「電機資訊學院」正式成立。
2000年,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同年台中校區之校本部增設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 2002年,隸屬生命科學院的植物學系、動物學系整合成生命科學系所。8月1日,進修部與推廣教育中心合併成為進修推廣部,並由教學單位轉型成行政單位。 2005年,教育部提出興大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整合發展計畫,期望能將興大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合併,達到教育資源重新平均分配的目的。然而中教大方面強烈反對,兩校對於合併後的校名也有異議,因而失敗。同年入選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五年五百億)。 2008年,再度入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五年五百億)第二階段。興大與中科合組中科產學訓協會,5月國立中興大學中科校區落成啟用。 2010年9月,進修推廣部轉型更名為創新產業推廣學院。 2011年8月1日,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更名為「管理學院」,另增設「法政學院」。 2014年2月1日,興大合併國立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大里高級中學,改制為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與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創下國內大專院校首次同時擁有高級職業學校與高級中學的紀錄。 2015年,考量校門已於1983年搬至興大路上,透過原校址(國光路250號)在GPS定位上不易找到校門出入口,經行政會議通過增編「興大路145號」正門門牌,並作為預設通訊地址。 2017年,拆除位於舊校門的蔣中正銅像,改為已故校長湯惠蓀銅像,原基座之中華民國國徽則改為興大校訓。受理教育部國教署委託,成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創新產業推廣學院更名為「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 2018年4月10日,成立全國首座植物教學醫院,變更校徽及校本部內之路名。8月1日,「電機資訊學院」正式成立。 2020年7月,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即透露國立中興大學有意在南投中興新村設立分校。10月7日,國立中興大學擴大行政會議後確定成立「國立中興大學中興新村校區籌備處」,籌備處主任由副校長黃振文擔任、執行長由興大教授蔡崗廷出任。11月20日,興大向教育部申請設置學士後醫學系即傳出預計將醫學院系設於南投中興新村,但校方說明會以校內現址優先考量。 2021年1月,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出席「國立中興大學正瀚研究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後證實已向行政院遞件,規劃設立國立中興大學南投中興新村校區,興大南投校區為中興新村南核心區域總面積62.5公頃。包含中興新村光明路的公家機關辦公區、光明里宿舍區、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家文官學院中區培訓中心與中興新村高爾夫球場等,與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正瀚生技相鄰;中興新村校區一期計畫擬接收台灣文獻館三棟大樓,若順利移轉後址會改裝內部繼續使用,而中興新村校區二期計畫則規劃成立醫學院,整體規劃國際學院、興大研究單位(例如實驗林)等與學生宿舍區;國發會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主任說明,若興大中興新村校區定案後,原位於南核心區域的行政院主計總處中部辦公室、衛生福利部中部辦公室及內政部役政署等政府機關單位,都將遷往中興新村北核心區域,但國家文官學院中區培訓中心還要和興大洽談相關後續事宜。 2022年2月,教育部核准興大設立學士後醫學系,首招收23名公費生。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改名為「資訊工程學系」、增設循環經濟學院。9月,南投校區啟用,循環經濟研究學院首先進駐,未來陸續將成立數據與人工智慧專業學院、環境設計與氣候變遷專業學院與法律專業學院。11月,成立國立中興大學復興校區籌備處。 2023年7月,宣佈「中興大學復興校區智慧醫療園區BOT案」公告招商,至10月4日截標,全案投資金額逾新台幣50億元,預計明年8月動工、2028年完工營運。 歷任校長 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臺北公館) 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臺北公館) 臺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臺北公館) 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 中華民國時期 臺灣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 臺灣省立農學院 省立中興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 校際交流 EMBA商管聯盟 興大與中央、中山、政大、交大、成大、清大、臺科大、中正共九校所組成的EMBA商管聯盟,打破校際限制,混合分組,期望以跨校的研討方式,讓各校EMBA學生充分聯誼與學習。混合分組除讓知識學習上能更加完整外,從北到南的串連網路,讓學生跨越了校際、地理限制,擴大人脈知識網,同時增加同業或異業結合交流的機會。 臺灣歐盟中心 2009年6月,歐洲聯盟選定興大在內的7所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共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中心要職分屬4所核心成員大學(臺大、政大、輔大、興大)。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正興城灣盃 城灣盃是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兩校之間的校際競賽,類似「梅竹賽」。城灣盃名稱是經由兩校學生過投票,選出中山大學學生吳昆庭的命名方案所確定的。「城」代表成大,取名台南府「城」,又與「成」大諧音;「灣」意指中山的西子「灣」。「城灣盃」以西元紀年,偶數年為成大主辦,奇數年則是中山主辦,2006年為首屆。2009年,因應興大加入第二年,第四屆的比賽改名為「興城灣盃」。2011年納入國立中正大學的參與,更名為「正興城灣盃」。 駐校作家/藝術家 不定期邀請作家或藝術家駐校,提昇師生人文涵養,刺激藝文交流,進一步透過長期駐校加強藝術家與校園的互動,提升校園藝文氛圍。2008年,駐校作家相關的施行辦法由前校長蕭介夫、前文學院院長林富士聯手推動,並於當年底執行。初期邀請作家駐校,以靜態演講為主,並提供諮詢時間(office hour)。自2013年,《賽德克.巴萊》美術指導、漫畫家邱若龍駐校後,活動形式更為多元,除演講外,還包括畫展、創作工坊等系列活動,藉此提高與師生、民眾的互動性。 校園媒體 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前身為文學院於2008年4月創刊的鹿鳴電子報。2008年10月創立的興大夢工廠於2009年7月更名為鹿鳴電影工作坊。2010年3月相繼成立的鹿鳴電視台。2010年7月,前文學院林富士院長集結電子報、電影工作坊及電視台,正式創立「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目前除了輔助校內影視相關課程教學外,並持續承接校內各單位活動委託,透過影像紀錄校園生活。 前身為文學院於2008年4月創刊的鹿鳴電子報。2008年10月創立的興大夢工廠於2009年7月更名為鹿鳴電影工作坊。2010年3月相繼成立的鹿鳴電視台。2010年7月,前文學院林富士院長集結電子報、電影工作坊及電視台,正式創立「鹿鳴文化資產中心」。 目前除了輔助校內影視相關課程教學外,並持續承接校內各單位活動委託,透過影像紀錄校園生活。 鹿鳴電子報 2008年由前文學院林富士院長所創辦,是提供給學生實習的電子月刊。除特聘的實習記者外,並開放創作專區供自由投稿。特約採訪稿每期訂定主題,以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做深度報導。發行旨在透過實務操作,提升學生溝通表達、文字創造、電腦及設備操作、問題解決,及攝影實作能力。自2011年8月起改為雙月刊,已於2013年暫時停刊。 興大人物誌 自2013年起,由秘書室委託製作,透過影音專題紀錄校內不同領域優秀教師的故事及貢獻,目前製作5集。 校友 依國立中興大學校友總會組織章程,校友資格包含:(一)國立中興大學畢業者(二)前台灣省立中興大學、前台灣省立農學院、前台灣省立法商學院畢業者(三)前台灣農林專門學校、前台灣高等農林學校、前台北帝大農林專門部、前台中高等農林學校、前台灣省立台中農業專科學校、前台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前台灣省立行政專修班畢業者(四)任教中興大學者。 相關條目 中字輩 正興城灣盃 臺灣日治時期高等教育機構 惠蓀實驗林場 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學校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达西安镰刀(Dacian
參見 鍥
1880年,塞爾維亞人Ogneslav Kostovic Stepanovic也設計並建造了一架飛艇。然而這架飛艇在飛行前毀於火災。 1883年,Gaston Tissandier做了第一次電力驅動飛行,他在飛艇上安裝了一台1.5馬力的西門子電動馬達。1884年,Charles Renard和Arthur Krebs在一個法國軍用飛艇上進行了首次可完全操縱的自由飛行。這架170英呎長、66,000立方英呎的飛艇在一台8.5馬力的電動馬達的幫助下,用23分鐘飛越了8公里(5英里)的距離。 1888年,Wölfert在Seelburg使用Daimler製造的汽油發動機驅動飛艇進行了飛行。 1896年,克羅地亞工程師David Schwarz製造的一架硬式飛艇在柏林的Tempelhof機場做了首次飛行。Schwarz去世後,他的妻子Melanie Schwarz得到了齊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伯爵為該飛艇的資料支付的15,000馬克。 1899年,华侨谢缵泰在香港设计完成了“中国号”电动飞艇,备有详细设计图纸资料,是中国最早的飞艇设计。 1901年,Alberto Santos-Dumont用他的六號飛艇(一個小型軟式飛艇)獲得了100,000法郎的Deutsch de la Meurthe獎金,在30分鐘內從Parc Saint Cloud飛到埃菲爾鐵塔然後再返回到出發點。許多發明者為Santos Dumont的小飛艇所鼓舞,一個不折不扣的飛艇熱在世界範圍內蔓延開來。許多飛艇先驅,例如美國的Thomas Scott Baldwin,通過載客飛行和公開表演飛行來獲得活動資金。其他的如Walter Wellman與Melvin Vaniman則瞄準更高的目標,在1907年和1909年兩次嘗試極地飛行,在1910年和1912年兩次嘗試飛越大西洋。 「飛艇金色時代」的開始也以1900年7月Luftschiff Zeppelin LZ1號的起飛為標誌,它導致了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一系列飛艇的誕生。這些齊柏林飛艇是按照齊柏林伯爵的名字命名的。齊柏林伯爵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試驗硬式飛艇設計,獲得了一些專利,以及LZ1(1900)和LZ2(1906)。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齊柏林飛艇已經有了圓柱形鋁合金骨架和布蒙皮覆蓋的機殼,在機殼內有一些獨立的氣室。有多個平板式尾鰭用於操縱和保持穩定,兩台發動機和機組艙懸掛在機殼下面通過長驅動軸驅動安裝在機身兩側的螺旋槳。另外還有一個客艙(後來的炸彈艙)位於兩個機組艙中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將飛艇用作炸彈載具的前景在飛艇能夠勝任這項任務之前,就已經在歐洲得到了很好的認識。H. G. Wells在The War in the Air(1908)一書中就描寫了整個艦隊和城市被摧毀的景象。一些不太知名的英國作家還在作品中宣稱飛艇已經永遠地改變了世界事務的面貌。1912年3月5日,意大利軍隊首次將飛艇用於軍事目的,偵察位於土耳其軍隊防線後方的的黎波里西部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著飛艇作為武器真正地首次亮相。 齊柏林伯爵和其他德國軍界人士都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可用來對抗英國海軍的優勢和打擊英國本土的理想武器。更多比較實際的飛艇擁護者認為齊柏林飛艇對海軍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遠距離偵察和攻擊工具。1914年底開始的攻擊在1915年達到了第一個高峰,1917年後停止。實戰證明,齊柏林飛艇是可怕的但並不精確的武器。即使在最好的條件下,航行、目標選擇和投彈瞄準仍很困難。由於在執行任務時經常遭遇黑夜、高高度和雲,這進一步降低了它們的精度。整個戰爭過程中,齊柏林飛艇造成的物質破壞是微不足道的,導致的陣亡人數總計至多幾百人。同時還證明,飛艇容易受到其他航空器和防空炮火的攻擊,特別是那些配備了燃燒彈的。有幾架被英國的防衛部隊擊落並起火,其他的則墜毀在航路上。回想起來,那些海軍偵察角色的擁護者們是對的,從士氣、人員和物資的角度來說,向陸地上投擲炸彈的作戰損失慘重。許多德國飛艇先驅勇敢但又毫無價值地在執行這些宣傳任務時陣亡。而且他們的行動還引起了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的注意,導致生產廠房被炸。 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認識到在沿海水域使用小型飛艇對抗潛艇威脅的必要性,並於1915年2月開始部署SS(海上偵察)級軟式小型飛艇。它們都有一個6萬到7萬立方英呎的氣囊,並且首次使用了帶有拋光的機翼和尾翼的標準單發飛機(BE2C,Maurice Farman,Armstrong FK)。最終,更多帶有特殊設計吊艙的高級軟式小型飛艇得以發展,其中包括C(海岸)、C*(海岸之星)、NS(北海)、SSP(海洋偵察者)、SSZ(海洋偵察零)、SSE(海洋偵察試驗)和SST(海洋偵察雙子)級。在解決了早期的一些問題之後,NS級成為當時英國使用的最大最好的飛艇。這些飛艇具有36萬立方英呎的氣囊,10名機組成員,24小時的續航時間。可裝載6個230磅的炸彈,以及3到5挺機槍。英國的飛艇被用於偵察、排雷和反潛任務。戰爭期間,英國人建造了超過225架非硬式飛艇,其中有幾架賣給了俄羅斯、法國、美國和意大利。然後英國從意大利購買了一架M型半硬式飛艇,但一直推遲到1918年才交付使用。8架硬式飛艇在停戰時才建造完畢,儘管更多的幾個在戰爭末期完成的。大量訓練有素的機組人員、低損耗率和操縱技術方面不斷的試驗意味著在戰爭末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非硬式飛艇技術的領先者。 一戰末期,飛機已經從根本上取代了飛艇作為轟炸機的地位。而德國剩餘的齊柏林飛艇被或其機組人員破壞、或廢棄或送交給盟軍作為戰利品。 兩戰間歇期間 使用齊柏林式方法製造的飛艇有時也被稱為齊柏林飛艇,即使它們和齊柏林沒有直接聯繫。這類飛艇有幾個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和英國製造的,基本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墜毀或俘獲的德國飛艇的齊柏林原始設計來仿製的。 例如,英國R33和R34就是與德國L-33幾乎一模一樣的複製品。L-33於1916年9月24日墜毀於約克郡,但事實上完好無損。儘管在它們在1919年首飛時幾乎已經過時了三年,但這兩個姊妹艇卻是在英國服役的最成功的飛艇。1919年7月2日,R34開始了第一次航空器雙向橫跨大西洋的活動。在經過108小時的空中飛行後,於1919年7月6日著陸在美國長島的Mineola。由於繫留在野外的緣故,回程跨越7月8日開始,花了75小時。英國領導人開始考慮用飛艇來連接其廣佈的殖民地,但是不幸的是戰後經濟條件導致大多數飛艇被廢棄,並且訓練有素的人員也被遣散。直到R-100和R-101於1929年開始建造,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變。 另一個例子是1923年首飛的美製第一架硬式飛艇謝南多厄,此時洛杉磯號也正在建造中。這架飛艇於8月20日在新澤西州Lakehurst命名,並第一次使用惰性氣體氦進行充氣。這種氣體在當時是非常稀有的,謝南多厄號將世界上儲備的大部分氦氣都給填充了進去。所以當洛杉磯號交付使用時,它最初填充的是從謝南多厄號借來的氦氣。 洛杉磯號的成功鼓舞美國海軍投資建造更大的飛艇。此時,德國正在建造齊柏林伯爵號,計劃成為第一艘新級別的載客飛艇。有趣的是,齊柏林伯爵使用未加壓的純淨水煤氣(類似於丙烷)作為燃料。由於水煤氣的密度與空氣接近,所以這種飛艇可以避免因使用燃料造成的重量變化。 最初,飛艇獲得了巨大成功,並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安全記錄。例如,齊柏林伯爵飛行超過一百萬英里(包括第一次環球飛行)沒有乘客傷亡。飛艇機隊的壯大和飛艇設計者不斷增長的自信逐漸使飛艇方向受到了徹底的限制,而且初期的成功也被一系列硬式飛艇事故所取代。 飛艇發展的「災變說」將責任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那個喜歡使用聳人聽聞手法的新聞界,它忽略了象齊柏林伯爵、R100和洛杉磯號那樣成功的飛艇。最嚴重的那些災難——R-101、艇謝南多厄、USS Akron 和興登堡號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飛艇建造和飛行程序中政治干預的結果。 美國海軍曾考慮將飛艇用作「飛行的航空器母艦」。在有寬闊的海洋保護其國家的情況下,設想飛艇編隊能夠迅速跨越海洋和國家運送戰鬥機編隊去打擊正在靠近的敵人。然而,這是一個很激進的理念,並且在海軍的傳統管理層中可能不會獲得太多的支持。可是他們的確建造了USS Akron和USS Macon去驗證這一理念。 每個飛艇在其內部載有四架F9C戰鬥機,並在所謂的「著陸機庫」中載有第五架。或許由於脆弱的飛艇很容易被意外損毀,最終決定不再進一步追隨這個理念。 洛杉磯號(ZR-3)成功飛行了8年,但最終美國海軍因事故失去了其全部三架美製硬式飛艇。謝南多厄(ZR-1)於1925年9月3日在一次計劃欠周的宣傳飛行中,在俄亥俄州諾布爾縣縣上空進入嚴重的雷暴區後解體,14名機組成員喪生。USS Akron (ZRS-4)於1933年4月3日新澤西附近海面上空,進入了微下擊暴流,導致墜毀在海上。由於USS Akron (ZRS-4)上沒有救生筏和救生衣,76名機組成員中有73名因溺水或體溫過低而喪生。USS Macon (ZRS-5)於1935年2月12日在加利福尼亞Point Sur附近海面上,其上鰭結構失效導致解體。83名機組成員中僅有2名在墜毀中喪生。這要歸功於在Akron號災難後,這架飛艇上裝備了救生衣和充氣筏。 英國在1930年10月5日也經歷了自己的飛艇災難。當時R-101,一架在那個時代相當先進的飛艇,在還沒有準備好時就匆忙完工並飛往印度,中途墜毀在法國,54名機上人員中48人喪生。因為關於墜毀的不利宣傳,空軍部於1930年停飛了R100,1931年將其當廢品賣掉;儘管這架擁有不同設計的R100已經成功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處女航。 然而,最引人注目和廣為銘記的飛艇事故是1937年5月6日的興登堡號火災,結果導致公眾對飛艇的信任徹底消失,轉而喜歡更快、成本效率更好的飛機(儘管能量效率較差)。當時艇上97人中36人喪生:13名乘客、22名機組成員和1名美國地勤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德國決定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不再將飛艇用於軍事目的並集中精力發展飛機時,美國仍繼續進行一個軍用飛艇建造項目,儘管它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關於飛艇使用的軍用條例。日本襲擊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並將美國拖進二戰時,美國共有10架非硬式飛艇,其中包括: 4架K級: K-2、K-3、K-4和K-5,1938年開始設計,用於偵察目的。 3架L級: L-1、L-2和L-3,用作小型訓練飛艇,1938年起開始製造。 1架G級建於1936年,用於訓練目的。 2架TC級是為陸軍設計的老式偵察用飛艇,生產於1933年。1938年,美國海軍從陸軍那裡得到了這些飛艇。 只有K級和TC級飛艇能用於戰鬥,並且很快它們就被用於打擊日本和德國的潛艇,當時那些潛艇在美國沿海目視範圍內襲擊運輸船隊。美國海軍指揮官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艇反潛的成功,於是立即要求配備新的現代化反潛飛艇,並於1942年1月2日組建了ZP-12巡邏隊,基地設在Lakehurst,由4架K級飛艇組成。一個月後,又由2架TC級和2架L級飛行組建了ZP-32巡邏隊,基地在加利福尼亞森尼韋爾的美國海軍Moffet軍事基地。一個飛艇訓練基地也建在那裡。 1942至1944年間,在軍用飛艇機組訓練項目中大約有1400名飛艇駕駛員和3000名輔助機組人員受訓,並且飛艇軍事人員由430名增加到12400名。美國飛艇是由位於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固特異工廠生產。從1942直至1945年,為美國海軍生產了154架飛艇,其中133架K級,10架L級,7架G級和4架M級。另有5架是為民用顧客生產的,序列號為L-4到L-8。 飛艇的主要任務是在美國沿海巡邏和護航。它們也用作護航指揮中心,指揮船隻的運動,並且還在進行海上搜索救援任務時使用。比較少見的任務還有空中攝影和偵察、海上佈雷和排雷、傘兵運輸和部署、貨物和人員運輸。據信,它們在執行任務時非常成功,在所有美國空中部隊中擁有最高的出勤率,達到了87%。 在戰爭期間約532艘艦隻被潛艇擊沉。然而,約89,000有飛艇護航的艦隻沒有一艘被擊沉。飛艇使用深水炸彈與潛艇作戰,偶爾也使用其他機載武器。它們能夠追逐速度較慢的潛艇並進行轟炸直至將潛艇炸燬。另外處在水下的潛艇沒有辦法發現飛艇的接近。 戰爭期間只有一架飛艇被德國潛艇擊落。1943年7月18日至19日夜間,一架來自ZP-21的K級飛艇K-74正在佛羅里達的海岸線巡邏。這架飛艇使用雷達發現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艘德國潛艇。K-74號飛艇實施攻擊行動,但德國潛艇率先開火。當飛過潛艇時,K-74上的深水炸彈沒有投下,並且自己受到了嚴重損壞,氣囊破損失壓,失去了一台發動機,最後在水上著陸,沒有人員喪生。早晨,機組被巡邏艇救起,但一名機組成員死於鯊魚攻擊。德國潛艇U-134已損壞但不嚴重。第二天又遭到飛機攻擊,連續的損壞迫使它不得不返回基地。最終這艘潛艇於1943年8月24日,在西班牙維戈附近被英國飛機擊沉。 一些美國飛艇參加了歐洲的戰鬥。ZP-14分隊自1944年6月起在地中海區域執行任務,徹底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使得軸心國潛艇無法通過。ZP-12分隊的飛艇於1945年5月6日參加了在德國投降之前的擊沉最後一艘潛艇U-881的行動。此役還擊沉了驅逐艦Atherton和Mobery。 前蘇聯在戰爭期間使用了一艘飛艇。該艇W-12建於1939年,1942年服役用於傘兵訓練和裝備運輸。到1945年共飛行1432次,運送了300噸貨物。1945年2月1日,前蘇聯建造了第二架飛艇(「成功」級),用於掃雷和黑海的殘骸清理工作,後於1947年1月21日墜毀。另一架W級飛艇W-12「愛國者」於1947年服役,主要用於機組訓練、閱兵和宣傳。 戰後 1990年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死對頭诺斯洛普·格鲁门和英國合作研製了HAV-3飛艇,準備參加美軍「長時間滯空多用途飛行器」的競標。但是後來美軍取消了這個項目,於是複合航空器公司從诺斯洛普·格鲁门手上買斷了HAV-3飛艇的所有權,放氣後運回英國貝德福德郡的,改裝成民用飛艇,取名「」。 中國載重60噸級的“金雕”系列飛艇是中航工業通飛所屬單位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針對航空市場需求開發的系列化產品,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科研、生產和飛行服務體系。 該產品采用氦氣提供升空浮力,由艇體結構、壓力調節系統、飛行控制系統、動力系統組成。 参见 氣球 以飛艇為舞台的電影:《名偵探柯南 天空的劫難船》 基洛夫空艇 真空飛船 參考文献 引用
飛艇發展的「災變說」將責任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那個喜歡使用聳人聽聞手法的新聞界,它忽略了象齊柏林伯爵、R100和洛杉磯號那樣成功的飛艇。最嚴重的那些災難——R-101、艇謝南多厄、USS Akron 和興登堡號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飛艇建造和飛行程序中政治干預的結果。 美國海軍曾考慮將飛艇用作「飛行的航空器母艦」。在有寬闊的海洋保護其國家的情況下,設想飛艇編隊能夠迅速跨越海洋和國家運送戰鬥機編隊去打擊正在靠近的敵人。然而,這是一個很激進的理念,並且在海軍的傳統管理層中可能不會獲得太多的支持。可是他們的確建造了USS Akron和USS Macon去驗證這一理念。 每個飛艇在其內部載有四架F9C戰鬥機,並在所謂的「著陸機庫」中載有第五架。或許由於脆弱的飛艇很容易被意外損毀,最終決定不再進一步追隨這個理念。 洛杉磯號(ZR-3)成功飛行了8年,但最終美國海軍因事故失去了其全部三架美製硬式飛艇。謝南多厄(ZR-1)於1925年9月3日在一次計劃欠周的宣傳飛行中,在俄亥俄州諾布爾縣縣上空進入嚴重的雷暴區後解體,14名機組成員喪生。USS Akron (ZRS-4)於1933年4月3日新澤西附近海面上空,進入了微下擊暴流,導致墜毀在海上。由於USS Akron (ZRS-4)上沒有救生筏和救生衣,76名機組成員中有73名因溺水或體溫過低而喪生。USS Macon (ZRS-5)於1935年2月12日在加利福尼亞Point Sur附近海面上,其上鰭結構失效導致解體。83名機組成員中僅有2名在墜毀中喪生。這要歸功於在Akron號災難後,這架飛艇上裝備了救生衣和充氣筏。 英國在1930年10月5日也經歷了自己的飛艇災難。當時R-101,一架在那個時代相當先進的飛艇,在還沒有準備好時就匆忙完工並飛往印度,中途墜毀在法國,54名機上人員中48人喪生。因為關於墜毀的不利宣傳,空軍部於1930年停飛了R100,1931年將其當廢品賣掉;儘管這架擁有不同設計的R100已經成功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處女航。 然而,最引人注目和廣為銘記的飛艇事故是1937年5月6日的興登堡號火災,結果導致公眾對飛艇的信任徹底消失,轉而喜歡更快、成本效率更好的飛機(儘管能量效率較差)。當時艇上97人中36人喪生:13名乘客、22名機組成員和1名美國地勤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德國決定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不再將飛艇用於軍事目的並集中精力發展飛機時,美國仍繼續進行一個軍用飛艇建造項目,儘管它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關於飛艇使用的軍用條例。日本襲擊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並將美國拖進二戰時,美國共有10架非硬式飛艇,其中包括: 4架K級: K-2、K-3、K-4和K-5,1938年開始設計,用於偵察目的。 3架L級: L-1、L-2和L-3,用作小型訓練飛艇,1938年起開始製造。 1架G級建於1936年,用於訓練目的。 2架TC級是為陸軍設計的老式偵察用飛艇,生產於1933年。1938年,美國海軍從陸軍那裡得到了這些飛艇。 只有K級和TC級飛艇能用於戰鬥,並且很快它們就被用於打擊日本和德國的潛艇,當時那些潛艇在美國沿海目視範圍內襲擊運輸船隊。美國海軍指揮官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艇反潛的成功,於是立即要求配備新的現代化反潛飛艇,並於1942年1月2日組建了ZP-12巡邏隊,基地設在Lakehurst,由4架K級飛艇組成。一個月後,又由2架TC級和2架L級飛行組建了ZP-32巡邏隊,基地在加利福尼亞森尼韋爾的美國海軍Moffet軍事基地。一個飛艇訓練基地也建在那裡。 1942至1944年間,在軍用飛艇機組訓練項目中大約有1400名飛艇駕駛員和3000名輔助機組人員受訓,並且飛艇軍事人員由430名增加到12400名。美國飛艇是由位於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固特異工廠生產。從1942直至1945年,為美國海軍生產了154架飛艇,其中133架K級,10架L級,7架G級和4架M級。另有5架是為民用顧客生產的,序列號為L-4到L-8。 飛艇的主要任務是在美國沿海巡邏和護航。它們也用作護航指揮中心,指揮船隻的運動,並且還在進行海上搜索救援任務時使用。比較少見的任務還有空中攝影和偵察、海上佈雷和排雷、傘兵運輸和部署、貨物和人員運輸。據信,它們在執行任務時非常成功,在所有美國空中部隊中擁有最高的出勤率,達到了87%。 在戰爭期間約532艘艦隻被潛艇擊沉。然而,約89,000有飛艇護航的艦隻沒有一艘被擊沉。飛艇使用深水炸彈與潛艇作戰,偶爾也使用其他機載武器。它們能夠追逐速度較慢的潛艇並進行轟炸直至將潛艇炸燬。另外處在水下的潛艇沒有辦法發現飛艇的接近。 戰爭期間只有一架飛艇被德國潛艇擊落。1943年7月18日至19日夜間,一架來自ZP-21的K級飛艇K-74正在佛羅里達的海岸線巡邏。這架飛艇使用雷達發現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艘德國潛艇。K-74號飛艇實施攻擊行動,但德國潛艇率先開火。當飛過潛艇時,K-74上的深水炸彈沒有投下,並且自己受到了嚴重損壞,氣囊破損失壓,失去了一台發動機,最後在水上著陸,沒有人員喪生。早晨,機組被巡邏艇救起,但一名機組成員死於鯊魚攻擊。德國潛艇U-134已損壞但不嚴重。第二天又遭到飛機攻擊,連續的損壞迫使它不得不返回基地。最終這艘潛艇於1943年8月24日,在西班牙維戈附近被英國飛機擊沉。 一些美國飛艇參加了歐洲的戰鬥。ZP-14分隊自1944年6月起在地中海區域執行任務,徹底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使得軸心國潛艇無法通過。ZP-12分隊的飛艇於1945年5月6日參加了在德國投降之前的擊沉最後一艘潛艇U-881的行動。此役還擊沉了驅逐艦Atherton和Mobery。 前蘇聯在戰爭期間使用了一艘飛艇。該艇W-12建於1939年,1942年服役用於傘兵訓練和裝備運輸。到1945年共飛行1432次,運送了300噸貨物。1945年2月1日,前蘇聯建造了第二架飛艇(「成功」級),用於掃雷和黑海的殘骸清理工作,後於1947年1月21日墜毀。另一架W級飛艇W-12「愛國者」於1947年服役,主要用於機組訓練、閱兵和宣傳。 戰後 1990年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死對頭诺斯洛普·格鲁门和英國合作研製了HAV-3飛艇,準備參加美軍「長時間滯空多用途飛行器」的競標。但是後來美軍取消了這個項目,於是複合航空器公司從诺斯洛普·格鲁门手上買斷了HAV-3飛艇的所有權,放氣後運回英國貝德福德郡的,改裝成民用飛艇,取名「」。 中國載重60噸級的“金雕”系列飛艇是中航工業通飛所屬單位中航工業特飛所/中航通飛研究院針對航空市場需求開發的系列化產品,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科研、生產和飛行服務體系。 該產品采用氦氣提供升空浮力,由艇體結構、壓力調節系統、飛行控制系統、動力系統組成。 参见 氣球 以飛艇為舞台的電影:《名偵探柯南 天空的劫難船》 基洛夫空艇 真空飛船 參考文献 引用 来源 Rich Archbold and Ken Marshall,Hindenber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1994 ISBN 978-0-446-51784-3 William F. Althoff , USS Los Angeles: The Navy's Venerable Airship and Aviation Technology , 2003, ISBN 978-1-57488-620-7 Peter Brooks , Zeppelin: Rigid Airships 1893-1940 , 2004, ISBN 978-0-85177-845-7 Charles P. Burgess, Airship Design, (1927) 2004 ISBN 978-1-4102-1173-6 Wilbur Cross,
名稱 甜橙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名稱,在歐洲,有部份語言會根據他們得到這種水果的國家而為甜橙命名,舉例說: 在北歐會把「甜橙」叫作「中國的蘋果」,例如: 荷蘭語()、 德語(); 瑞典語(); 在東南歐和西亞,「甜橙」的名字源於「葡萄牙」,例如: 保加利亞語 portokal [портокал] 羅馬尼亞語 portocală 阿爾巴尼亞語 "portokall" 希臘語 portokali [πορτοκάλι] 拿坡里語 portogallo 或 purtualle 土耳其語 Portakal 格魯吉亞語 phortokhali
格魯吉亞語 phortokhali [ფორთოხალი]. 阿拉伯語 al-burtuqal [البرتقال] 阿姆哈拉語 birtukan 波斯語 porteghal [پرتقال] 台灣在300多年前由廣東新會引進甜橙,在當地常被稱作柳丁或香丁,其實應寫成「柳橙」,此乃因閩南語中「丁」「橙」同音(台罗:ting)而誤寫至今。 形态 常绿小乔木,高3-8米;圆形树冠;椭圆或卵圆形叶片,微尖,叶翼稍小,有波状锯齿;白色花朵,花期4月;球形或卵圆形果实,皮较厚,一般表面光滑,不易剥离;中心柱一般充实;种子多胚,胚白色;根据品种不同,果实成熟期有所不同,一般多在冬季成熟。 營養價值 甜橙含有醣類、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鈣、磷、鉀、檸檬酸、果膠等營養素,是鉀含量頗高的水果。 甜橙的維生素C可保護細胞,對抗自由基;果肉所含的膳食纖維,則可以促進消化、改善便祕。所含的果膠能加速食物通過消化道,使脂質、膽固醇更快從糞便排泄出去;檸檬酸,則可以幫助胃液對脂肪物質進行消化,並增進食慾。 須注意甜橙在飯前或空腹時食用,會對胃產生不良影響;一次食用過量的甜橙,也會產生噁心、嘔吐的症狀。有口乾咽燥、舌紅苔少等現象的人不能吃橙,否則容易傷肝氣、發虛熱。甜橙的甜度高,糖尿病患者不適合吃太多。 用途与种植 对该植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果实上。该种果实可以剥皮鲜食果肉,果肉也可以用作其他食物的附加物如水果蛋糕、果肉果冻等。果实的另一个重要用途为榨汁,一般家庭即可利用压榨式或旋转式榨汁机榨取果汁直接饮用,也可利用果汁酸甜的特性烹饪菜肴,或是将橙汁与麵粉、米粉等混合做成糕点。 作为商品出售的食品也常常加入橙汁以使其具有橙的香甜风味,比如橙汁糖果、橙汁酸奶、橙汁雪糕、橙汁奶茶等等。混合型果汁、果蔬汁、汽水等饮料也常常勾兑橙汁成分。一些固体饮料如菓珍虽然不含有橙汁成分,但是用人造香精 来模仿出橙的味道。橙汁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冷冻浓缩(FCOJ)、浓缩汁还原的冷藏类型(RECON)、非浓缩还原型(NFC)。 橙皮有时用来作为装饰,也可从橙皮及橙花中提取出精油。橙皮也可作为中药材,如《滇南本草》记载:“黄果皮化痰定喘,止咳嗽,下气消痰,功甚于广陈皮;补胃和中,力不及广陈皮。主降气宽中,破老痰结痰固如胶者。” 某些种类的脐橙也可作为观赏果树来种植。 柳橙的果糖,可促進酒精分解,維生素C也有助於分解血中乙醛,因此食用柳橙,這2種營養素可相輔相成,快速消解宿醉。 提煉成精油有平衡、提振情緒的作用。可解痙攣、再生功效。適合用於皮膚保養品中。要注意的是,柑橘類的精油會增加對日光的敏感度,如果在戶外待一段時間,建議不要使用此類精油。橙類精油同時是製作香水的植物材料之一。 橙也能用来止咳化痰,屬性甘帶酸的橙,經加鹽燉煮後可變性,惹咳酸性大減,而更重要的是,撒在橙肉內燉煮的那把鹽,可有助消炎清熱,配合燉橙同吃可起「潤下」往下走的療效作用,令久咳肺熱經生理消化吸收,將熱帶落大腸排走,當肺氣理順,感冒後的喉嚨痕咳嗽便可消失。 果葉也可以用來泡茶,有甜橙的清香。 分布 喜欢光照,温暖环境,需水量较大。海气候,丘陵、低山或江河湖沿岸地区。橙原产于亚洲,中国或印度可能是最早展开橙人工栽培的国家。然后又经阿拉伯人传至伊比利亚半岛进入欧洲。 由于橙树是喜阳植物,人工种植时不能与高杆作物一起套种。但是可以牧草、花生、蔬菜等作物套种以提高经济效益。橙树常见病虫害有螨类、粉虱、潜叶蛾等。高产甜橙每亩产量可达5吨以上,每株产量在150千克以上。 产量 目前橙的主要產地在美國、墨西哥、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中國等國家。根据2005年的数据,巴西和美国是世界最大橙生产国,两国生产的橙主要用来制成橙汁。
of Mathematicians,简称ICM)是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的全球性数学学术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开幕式上颁发菲尔兹奖(1936年起)、奈望林纳奖(1982年起)、高斯奖(2006年起)和陈省身奖章(2010年起)。 首届国际数学家大会1897年在瑞士蘇黎世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国际数学家大会从未中断。 2022年大会于7月6日至14日在线上举行。 歷史 随着数学研究的深入,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德國數學家康托和菲利克斯·克萊因在1890年代提出了舉辦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想法。康托在1891年德国数学家联合会(Deutsche Mathematiker-Vereinigung,简称DMV)的第一次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后,积极推动数学国际组织的筹备。康托把想法写信告诉了欧洲著名的数学家,并得到了法国、俄国、意大利数学家们的积极回应。康托为大会的筹备付出了极大努力,他自命领导,起草通知和大会议程。在康托的多方奔走、积极努力下,1897年8月9日,首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终于在瑞士的苏黎世召开了。 於1900年第二次巴黎大會後每四年舉行一次,但兩次大戰前後停辦三次。由於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演講者與參與者參加的人數不斷增加,1950年才又成立了國際數學聯盟執行各項事宜。 1900年巴黎大會中,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重要的數學未解問題,後來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協約國的堅持下,1920年斯特拉斯堡和1924年多倫多的大會,前同盟國成員國的數學家都被摒除在外。因此這兩屆是否算為真正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一直存在爭議。1928年的博洛尼亞大會論文集,記為第6屆,列於1912年劍橋第5屆大會之後。1932年大會開幕禮中,赫爾曼·外爾說:「我們在此要處理一個異乎尋常的事件。關於數字n,對應於方才開幕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我們有不等式 7 ≤ n ≤ 9。不幸地,我們的公理基礎不夠充份,來給出更精確的命題。」自1932年起,國際數學家大會都不再稱為第幾屆大會。 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因感國際數學界的分裂,有意成立國際性數學獎項。1932年的蘇黎世大會中,按照他的意願,成立菲爾茲獎委員會,从下一屆(1936年)開始頒發,獎勵二至四位年輕的數學家。 1932年大會中,埃米·諾特成為第一個作大會報告的女性。
1900年巴黎大會中,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重要的數學未解問題,後來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協約國的堅持下,1920年斯特拉斯堡和1924年多倫多的大會,前同盟國成員國的數學家都被摒除在外。因此這兩屆是否算為真正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一直存在爭議。1928年的博洛尼亞大會論文集,記為第6屆,列於1912年劍橋第5屆大會之後。1932年大會開幕禮中,赫爾曼·外爾說:「我們在此要處理一個異乎尋常的事件。關於數字n,對應於方才開幕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我們有不等式 7 ≤ n ≤ 9。不幸地,我們的公理基礎不夠充份,來給出更精確的命題。」自1932年起,國際數學家大會都不再稱為第幾屆大會。 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因感國際數學界的分裂,有意成立國際性數學獎項。1932年的蘇黎世大會中,按照他的意願,成立菲爾茲獎委員會,从下一屆(1936年)開始頒發,獎勵二至四位年輕的數學家。 1932年大會中,埃米·諾特成為第一個作大會報告的女性。 原定在1982年在波蘭華沙舉行的大會,因為波蘭政府當時實施戒嚴,延到1983年舉行。 2002年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大会成为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大會和國際數學聯盟的關係 早期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籌辦委員會,都是臨時組成,沒有專門組織持續管理各屆大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在布魯塞爾成立了國際研究理事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按照理事會的指示,國際數學聯盟於1920年成立,是現今的國際數學聯盟的前身。國際數學聯盟受到國際研究理事會的壓力,將原定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1920年大會,改為在斯特拉斯堡舉行,並且規定以前屬於同盟國的數學家不能參加大會。這條規則在1924年的大會繼續執行。英國和美國的數學家很多都對摒除規則不滿。1924年的大會原本在紐約舉行,但是美國數學學會撤回主辦大會的請求,以示抗議這條規則,於是大會要改在多倫多舉行。因為實施了摒除規則,及所引起的抗議,這兩屆大會的規模比以前要小得多。1928年大會籌辦之時,國際研究理事會及國際數學聯盟仍然堅持實施規則。因著外界對規則的抗議,以及美國數學學會和倫敦數學學會可能杯葛大會,籌辦方於是決定大會不交由國際數學聯盟主持,改為由博洛尼亞大學主持。1928年及其後的大會都開放給全世界的數學家參與。1931年國際數學聯盟的規章到期,1932年大會決議解散國際數學聯盟,主因是反對國際研究理事會對其施加壓力。 1950年大會決議重新成立國際數學聯盟,於1951年正式成立,自1954年大會開始,各屆大會都由國際數學聯盟主持。 蘇聯的參與
拉齐奥(,)是意大利的一个大区,其政府所在地为罗马。 历史 拉齐奥的名称来自于“拉丁姆”「」,即“拉丁人之地”,是古罗马发源的地方。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后,拉齐奥成为东哥特王国的一部分。554年成为拜占庭帝国控制下的罗马公国的一部分,728年,教宗获得这一地区。从教宗依诺增爵三世开始的历代教宗逐渐加强了教会在拉齐奥的权力,直到16世纪中期拉齐奥并入教宗国。1870年攻占罗马后,意大利王国控制了拉齐奥。 1927年,原属于翁布里亚的列蒂省加入了拉齐奥。
文化 拉齐奥由於是羅馬城的所在地,曾經是羅馬帝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这里的古代居民使用的语言拉丁語是现代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罗曼语的祖先。古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字母更是被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沿用至今。继承了古希腊文化的拉丁姆地区是著名的藝術和建築作品如巴洛克风格的發源地。 行政区划
哈帝斯 赫拉 波塞頓 宙斯 大眾文化 在《圣斗士星矢EPISODE.G》及其衍生作品系列中為掌管時間之神,泰坦神族最强之主。 美國奇幻小說《波西傑克森》的主要反派。曾敗給三個兒子宙斯、波賽頓與黑帝斯 微軟開發的電子遊戲《神話世紀》的劇情戰役中,與主角陣營敵對的人物意圖喚醒克洛諾斯。 在游戏《Warframe》中作为新手可以制造的第一把武器出现 在《戰神III》中以巨人的姿態大戰克雷多斯(Kratos)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TheoiProject:
喀戎 與瑞亞所生 赫斯提亚 得墨忒耳 哈帝斯 赫拉 波塞頓 宙斯
漢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非常盛行,很多人呼籲將漢字廢除,推行拼音文字,甚至將漢語完全廢除,推行世界語。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一文,認爲漢語弊端甚多,而且承載陳腐舊學,“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議從中文夾用外文開始,最後改用世界語。 陳獨秀認同這一看法,提議暫時用拼音取代漢字,“吳先生之説,循之進化公例,恐終無可逃。當此過渡時期,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中黎锦晖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中國共產黨後來也曾經推行過拉丁化新文字,到1958年都還認爲這是漢字改革的最終目標。 錢玄同等提出了简化漢字,認爲是漢字改革的第一步。 全盤西化/充分世界化 近代以來,關於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評判便沒有停止過,中學西學,尊孔反孔,耶教儒教,等等。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總體是批判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提倡傳統白話文學;而對西學總體是接納的,但也是有例外,比如對基督教就比較抵觸。到五四以後,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西方文化的態度就更加分化,自由主義者如胡適和共產主義者如陳獨秀、李大釗彼此矛盾很深。 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文章《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大大貶低中國文明,贊揚西洋近代文明,“古代文明,語其大要,不外宗教以止殘殺,法禁以制黔首,文學以揚神武。此萬國之所同,未可自矜其特異者也。...代表東洋文明者,曰印度,曰中國,...其品質舉未能脫古代文明之窠臼,名為近世,其實猶古之遺也。可稱曰近世文明者,乃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也,亦謂之歐羅巴文明。移植亞美利加,風靡亞細亞者,皆此物也”。 此後,整個新文化運動通過反孔非儒、整理國故、漢字拉丁化、介紹西方思想,整體上的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倡導西洋文化的傾向非常明顯。 1929年,胡適發表文章《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提出“我主張全盤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此説引起很大爭論,1935年6月,他發表文章《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對此説提出修正,“全盤的意義不過是充分而已,不應該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數量的解釋。爲避免許多無謂的文字上或名詞上的爭論起見,與其説‘全盤西化’,不如説‘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數量上即使‘盡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使‘用全力’的意思”。但是否能用“全盤西化”來形容新文化運動或者胡適有不同意見。 “全盤西化”這個標簽引起很多批評,批評這個標簽容易,連胡適自己也覺得不妥,更大的爭議在於:如果不要全盤西化,那麽應該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於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元素如何取捨?自從洋務運動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科技是好的。但在哲學人文、政治社會的方面,則不免衆説紛紜。對“全盤西化”的一些代表性的意見有: 胡適:初提“全盤西化”,后改爲“充分世界化”。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基本上反對孔子和儒家,贊賞墨家。提倡實驗主義、自由主義,反對共產主義。 蔣介石:信基督教,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認爲新文化運動是崇洋媚外。 中國共產黨:相信共產主義,反對“全盤西化”,意思是反對照搬蘇聯模式,以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基本肯定新文化運動。 康有爲:尊孔保皇,他基本上算新文化運動以前的人物,新文化運動之後,這樣的保守派已經漸漸沒有了。 學衡派:留過學的新式保守派,反對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吴宓認爲西洋晚近許多思想是糟粕,提倡學習西方古典文化,如希臘、羅馬、耶教,與中國國粹相得益彰。 梁漱溟:稱要“全盤承受”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的精神,但認爲孔子對人類情志方面的關注可以補足西方文化的不足。 梁啓超:不菲薄科學,但反對科學萬能。對西方的很多方面有批評,但認爲西方的前景是樂觀的,中國也不會亡。他主張一種“世界主義”的精神,提倡思想解放,“中國舊思想的束縛固然不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縛也是不受”。 德先生與賽先生 新文化運動最爲人熟悉的一個口號便是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中就呼籲青年“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1919年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回應對《新青年》的批評,將德先生、賽先生與新文化運動的各種思想都聯係起來,遂為世人所知: 關於民主與科學的精神爲何,開始大家是有大致的共識的,但孰料後來對這二者的理解卻出現了大大的分化。 關於科學 關於科學,新文化運動涉及的不是自然科學,而是哲學人文、政治社會方面。陳獨秀說科學是“綜合客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事事求諸證實”,胡適倡導約翰·杜威的實驗主義,主張“大膽假設,細心實證”,“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二人看法非常相近。 五四運動以後,胡適和李大釗首先關於“問題和主義”起了爭執,胡適强調研究問題,主義只能是參考,李大釗鼓勵借用主義,主義在應用中自會因問題而變化、適用。胡適舉了若干“主義”作爲批評的例子,其中包括“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而三個月前李大釗剛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因此兩人自然就起了矛盾。多年後,胡適稱那時就已經認爲共產主義有走向教條主義的危險了,而中國共產黨則批判胡適攻擊馬克思主義運動。後來陳獨秀也跟李大釗一起相信了“科學共產主義”和唯物辯證法,胡適很不以爲這些是科學,而共產黨則批判胡適的實驗主義是唯心論 ,1950年代發起了廣泛的批判胡適思想的運動。 1923年,張君勱發表文章《人生觀》,開啓了一場科學與人生觀的辯論,參加辯論的人很多,典型觀點大致有三派: 張君勱:科學有限論。科學解決不了人生觀的問題,“人生觀既無客觀標準,故惟有返求之於己”。。他的立場被丁文江稱爲“玄學”,被陳獨秀稱爲“唯心主義”。張君勱將對立方的觀點稱爲“科學萬能論”。 陳獨秀:歷史唯物主義。“只有客觀的物質原因可以變動社會,可以解釋歷史,可以支配人生觀,這便是‘唯物的歷史觀’” 胡適:自然主義的人生觀。倡導以科學為基礎的人生觀,與陳獨秀同爲唯物論,但不同意陳獨秀的歷史唯物主義,他認爲陳獨秀所説的“客觀的物質原因”應該包括“經濟組織、知識、思想等等”,因爲思想歸根結底也是物質決定的,而不是像陳獨秀那樣只包括經濟。陳獨秀稱思想是上層建築,胡適偏離了“物質一元論”,走向了“心物二元論”。 關於民主與自由 關於自由,五四以前,新文化運動的人大多有談到自由的基本原則,看法基本一致,陳獨秀和李大釗都談到對基督教的包容。 關於民主,陳獨秀在1920年1月的《實行民治的基礎》中,比較詳細地談到如何在中國構建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他的構想是一個漸進改良的法子,“拿英、美做榜樣”,大多數想法來自杜威。構想是從基層民主開始,構建“地方自治與同業聯合”兩種基層民主組織,辦理基層的教育、選舉、社會保障等“實際需要”,參加這些組織“不應當有財產、地位限制”,“是在現社會現經濟制度之下的行動,並非什麽過激的辦法”,“我們所渴望的是將來社會制度的結合生活,我們不情願階級爭鬥發生”。 五四運動以後,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先後認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此後新文化運動參與者關於民主、自由的看法產生了很大分歧。 關於宗教自由,新文化運動主要人物迸發出激烈的矛盾。1922年,在共產國際的的策劃下,中國共產黨發動了非基督教運動,3月21日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等77人發表《北京各學校非宗教同人霰電》:“教毒日熾,真理易泯,邪說橫行,人道弗彰,我國本為無教之國,乃近代受害,日趨日深,近聞世界耶教學生第十一次開(大)會,今年四月,又欲舉行於我北京首都之地,亦將於我中國,宣傳迷信,繼長增高,同人等特發起組織非宗教大同盟,依良心之知覺,掃人群之障霧,本科學之精神,吐進化之光華”。3月31日,周作人、錢玄同等5人則發表《主張信教自由宣言》:“我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我們不擁護任何宗教,也不贊成挑戰的反對任何宗教。我們認為人們的信仰,應當有絕對的自由,不受任何人的幹涉,除去法律的制裁以外,信教自由,載在約法,知識階級的人應首先遵守,至少也不應首先破壞。我們因此對於現在非基督教非宗教同盟的運動表示反對”。此後周作人與陳獨秀以公開信的方式幾次辯論宗教的自由與反對宗教的自由。 關於民主,自由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產生激烈的矛盾。陳獨秀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共產黨相信“無產階級專政”,胡適不認爲共產主義是民主。陳獨秀經歷一系列波折后,關於民主的思想有所回歸,他説:“‘無產階級民主’的具體內容也和資產階級民主同樣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之自由”。...所謂‘無產階級獨裁’,根本沒有這樣東西。即黨的獨裁,結果也只能是領袖獨裁。任何獨裁制都和殘暴、蒙蔽、欺騙、貪汙、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離的”,胡適稱陳獨秀“从苦痛的经验中悟得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關於民主,自由主義者與一些偏向國民黨的右派也產生很大分歧。1934年,胡適與錢端生、蔣廷黻、吳景超發生了一場關於民主與獨裁的辯論。 多年以後,李敖從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立場,這麽評價:“民主二字早在五四時代就叫得滿天響,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別看他笑得那麼好,我總覺得胡適之是一個寂寞的人”。 社會主義 新文化運動前後,傳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不少,五四以後成為一股熱潮,1919年12月,社會主義研究會在北大成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都是成員,各地都有類似的組織。陳獨秀在1921年說:“社會主義除了‘廢止資本私有’為各派社會主義所通之外,從來學説不一,至今尚留存的,有力量的,可分爲五派:一、無政府主義,二、共產主義,三、國家社會主義,四、工團主義,五、”,後來共產主義漸漸盛行,其他的社會主義思想便衰落了。 無政府主義:主張個人自由、友愛互助,是最早引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1907年就有專門的報紙、社團開始宣傳 ,在五四運動之前很流行,五四以後,隨著共產黨的建立,逐漸被排擠、衰落。 :又稱基爾特社會主義,主張行會自治,逐漸社會改良。隨著共產黨的建立,逐漸被排擠、衰落。 工讀主義、:一些汎社會主義的活動,沒有系統的理論,工讀主義是半工半讀的自治社團,新村主義是一同生活的自治社團。1920年1月,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王光祈等建立北京工讀互助團,并在全國推廣,但不到半年相繼失敗。這中間,少年中國學會是主要發起機構,該學會成立於1918年,李大釗參與發起,毛澤東、惲代英、鄧中夏等是成員,開展的多樣活動中就包括建立北京工讀互助團、新村組織等,後來成員逐漸融入共產黨等其他組織,1925年結束。 共產主義:主張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早期零星進入中國,十月革命以後,李大釗率先開始在《法俄革命之比較》中介紹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特刊,發表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9篇文章介紹馬克思主義。當時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還是學術性的。五四運動以後,1920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刘仁静等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先後認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引導他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其理論基礎是經過列寧發展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新青年》於1920年9月第8卷開始成爲中共機關刊物。毛澤東描述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情況是這樣的: 胡適對社會主義持批評態度,在1919年7月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文中的一個例子就是社會主義,有特別提到“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與李大釗起了激烈的爭論。胡適强調研究問題,主義只能是參考,李大釗鼓勵借用主義,主義在應用中自會因問題而變化、適用。多年後,胡適稱那時就已經認爲社會主義有走向教條主義的危險了。1930年,胡適發表《我們走那條路?》,認爲中國還沒有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帝國主義也不算中國的敵人,反對暴力、盲動的革命,主張和平、自覺的演進,看法跟共產主義迥然不同,跟國民黨也有不同。共產黨認爲胡適是唯心主義者,1950年代發起了廣泛的批判胡適思想的運動。 實驗主義 胡適在美國的導師是杜威,胡適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Pragmatism),他譯爲實驗主義。這是一種方法論,提倡“大膽假設,細心實證”,“一切學説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証的假設,都須用實行來試驗過,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胡適將這種方法論應用在自己各方面的研究和思想上,也著文向社會推薦。 杜威於1919年5月1日到上海,此後正好遇上五四運動,他對中國非常感興趣,在中國游學兩年之久,1921年6月30日離開。在華期間,他到各處巡迴演講,大受歡迎,他對於哲學、教育、民主政治都有很多想法,對新文化運動產生了很多影響,也向美國介紹中國,胡适、蒋梦麟、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林茂生等均曾在美国哥倫比亞大學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 中國共產黨批判胡適的實驗主義是唯心論,1950年代發起了廣泛的批判胡適思想的運動。 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 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書面文字:基本廢除文言文,從小學教育就推行白話文,提升古典白話文學地位,發展現代白話文學。 口頭語言:開始推行標準國語,出臺漢語拼音。 哲學思想:反孔非儒思潮對社會影響很大,與西方思想的傳入一起塑造了新的倫理和文化。一些更爲學術的哲學研究則立場更精細複雜,胡適“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對孔子部分承認,贊賞墨家,對法家有褒有貶。顧頡剛開創古史辨派,對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的可靠性提出疑問。在新文化運動之外有新儒家,對中國社會也有影響。 家庭倫理:廢除傳統的節烈觀,廢除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提倡子女獨立,男女平等。 大衆文化:從忠君到民主自由,從傳統孝道到獨立自主,從保守復古到開放西化,引進西方科學、音樂、舞蹈、體育、娛樂。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伴隨著對新文化運動的不斷詮釋與解構,各地華人繼續辯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民主自由。新文化運動後來的影響受到政治環境的很大制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對新文化運動和傳統文化有迥然不同的態度,有趣的是大陸和台灣近期都對前期有一個反轉:大陸從破四舊到提倡傳統文化,台灣則從提倡傳統文化到去中國化。兩黨都有相當的非民主傾向,這影響了社會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詮釋。這些千變萬化的發展之後,再來回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我們看見白話運動徹底扎了根,反孔非儒基本完成,傳統意義上的儒家文化很單薄了,但新文化運動所宣揚的民主、科學的思想,在大陸仍然非常缺乏。 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認爲新文化運動是進步的,但是不徹底,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爲:“中华民族的旧文化...是封建的文化,...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這些基本的原則,後來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不同時期,常常得到非常不一樣的詮釋。 執政前:大力鼓勵和扶植左翼文學,語言、内容更加貼近無產階級,主題體現歌頌黨、歌頌無產階級、反封建、反帝。挖掘民間文化,加以政治化使用。延安整風限制文學創作,展開批判與揭發,成爲日後政治運動模式。 執政后、文革前:推行簡化字,推行拼音。進一步推行社會主義文學,審查文藝。挖掘民間文化,加以政治化使用。提高戲曲地位,但對内容加以審查。批判胡適、俞平伯、胡風等,知識分子紛紛加入政治批判,自身也難逃被批判。反右運動進一步消滅不同言論、削弱民主黨派作用。大躍進,假大空,三年困難時期。對毛澤東的宣傳越來越多,出現毛主席語錄小紅書。引進蘇聯共產主義文化,抵制西方歐美文化。反宗教,反迷信,提倡男女平等,推行新婚姻法,反對婚外性關係,關閉妓院,禁止鴉片,發展中醫。
(民國4年)《青年雜誌》創刊號并無發刊詞,但在“通信”欄目中,回答讀者來信中講:“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這常常被當作《新青年》的宗旨。同期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宣揚六種青年該有的精神,“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青年雜誌》剛開始影響並不大,1916年 (民國5年)春停刊,同年9月復刊並改名。 胡適當時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他和陳獨秀是安徽同鄉,陳獨秀向他約稿,他投了稿,并且在給陳獨秀的信中提出他關於文學改良的八點主張,陳獨秀大加贊賞,發表在《新青年》通信欄目上,邀請胡適做進一步的闡述,胡適便寫了《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在1917年 (民國6年)1月1日的《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引起很大反響,胡適也因此“暴得大名”。所以有另外一種看法,認爲新文化運動從1917年開始。 蔡元培1917年 (民國6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采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學校裏很多像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這樣的新派人士,也不乏辜鴻銘、劉師培這樣的保守派人士,學校裏後來有“新潮”這樣的新派社團,也有“國故”這樣的保守社團。他上任后1月11日聘請陳獨秀其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將《新青年》總部遷往北京。 陳獨秀後來説:“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產物,無論是功是過,都不應該專歸到那幾個人;可是蔡先生、適之和我,乃是當時在思想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人”。 《新青年》雜志在北京大學如魚得水,影響越來越大。《新青年》後來的編輯還包括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高一涵、魯迅、周作人、李大釗。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也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如胡適、魯迅、钱玄同、李大釗、周作人、吳虞等。《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1918年 (民國7年)3月,張東蓀創辦研究系喉舌《時事新報》副刊《學燈》,與北京《晨報》副刊“第七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以及晚些時候的《京報》副刊並稱新思潮四大副刊。 1918年 (民國7年)12月23日,陳獨秀、李大釗共同創辦《每週評論》,與不談政治的《新青年》區分開,專門評述時事政治。 1919年 (民國8年)1月,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羅家倫、顧頡剛等創辦“新潮社”,出版《新潮》雜志。段錫朋、周炳琳、許德珩、鄧中夏、張國燾等創辦“國民雜誌社”,出版《國民》雜志。這些個人和組織成爲了五四運動的發起者和積極參與者,這些人日後在中國學術、政治界都起到重要作用。 五四以後的發展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白話文、新思想大大影響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也大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 出版:在五四以後的半年内,湧現出約400種白話文新刊物,許多舊雜志也改爲白話文,介紹西方思想。新書和翻譯大幅增長,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書翻了一番,從1919年的602種到1920年的1284種。 社團:成立各種團體、組織,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各種演講到處都有。許多知識界的名人訪華,到各地訪問演講,比如杜威1919-1921、羅素1920-1921、泰戈爾1923年訪華,等等。 文學: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出現了大批白話文文學家,如魯迅、茅盾、葉聖陶、郭沫若、郁達夫、鄭振鐸等。 教育:1920年1月12日,教育部決定在小學國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出現平民夜校。 藝術:出國學畫的人逐漸增加,許多美術院校相繼成立,油畫得到推廣,湧現出許多畫家,以四大校長,即顏文樑、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的影響最大,還有方幹民、吳大羽、衛天霖等人。 婦女運動:婦女運動進一步發展,1920年初,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放女禁,開始招收女生。女性就業機會增加,自由婚姻更加普遍,節育的思想傳入中國等等。 新文化運動在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分化。五四運動剛結束,7月份,胡適和李大釗就因爲“問題和主義”而辯論起來,陳獨秀和一些《新青年》的同仁因爲是否談政治產生分歧,1920年9月,陳獨秀把《新青年》變成了共產黨的機關刊物,胡適等人另辦了《努力周刊》,正式分了家。1922年知識分子們關於非基督教運動又有一次爭論。1923年在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同屬科學派的陳獨秀和胡適彼此也展開了爭論。此後各人愈行愈遠。大致上,一派是堅持非政治化的自由主義者,堅持民主、自由,如胡適、傅斯年,這是少數派;另一派是參與政治的左傾人士,這裏面又大致分兩派,一派後來轉向共產黨,如陳獨秀、李大釗,另一派轉向國民黨,如吳稚暉。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大大增強了中國社會的反傳統思潮,杜威在1921年這麽評論說:“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個像中國那樣的國家,學生如此一致和熱切地追求現代和新的思想觀念,特別是關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有些辯論本來可以用來維護既成秩序和現狀的,卻一點也不被重視,事實上,完全沒有用來做辯護”。但相對堅持傳統的思想仍然還是存在,比如學衡派、蔣介石、梁啟超、梁漱溟。 思想 五四的思想非常廣泛,如何來概括是個難題,陳獨秀概括爲民主與科學,胡適概括爲“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還稱之爲“中國文藝復興”。在新文化運動的批评者中,林毓生稱之爲“全盤反傳統”,這其實是以前就有的對新文化運動的一種批評,嚴家炎反對這個提法。 白話運動/文學革命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引起轟動。白話的使用歷史很長,推動白話文的努力也有相當的時間,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轟動,一是出現在合適的時間,二是内容詳實,言之有據。一共提了文學改良的八個原則,“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無病呻吟;去除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注:即白話)”。不僅僅是文言改成白話的問題,還包括内容的改變,要“言之有物”,包括情感和思想,“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説”,開啓了對“文以載道”這一文學道統的批評。包括文風的改變,讓語言成爲交流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以文害意。最後導致對文學的評價標準的根本改變,不模仿古人,推崇白話文學。關於白話文學,文中說,“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聞此言而卻走者矣”。這句話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夏志清這麽評價:“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胡適的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還以史學家和批評家的身份,指出一種他個人極為欣賞的藝術信仰:宣揚人道的寫實主義。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證的精神,是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陳獨秀在下面一期發表《文學革命論》,胡適1917年發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21年發表《國語文法概論》,等等。這些文章進一步從理論上闡述了白話運動的意義和方向。 白話運動也招來一些批評,钱玄同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与刘半农的《驳王敬轩书》演假双簧辯論,古文家林紓反對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学衡派與《甲寅》杂志都是積極的反對者,到1979年,林毓生仍然稱“胡適主張的‘八不主義’文學革命論,現在看來是很不通的”。 在白話的推廣方面,五四的時候就已經初見成效。當時羅家倫寫了一篇白話文的宣言,許德珩寫了一篇文言文的宣言,白話文的宣言大大地更受接納。 1920年1月12日,教育部決定在小學國文教學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胡適說,“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1920年2月,教育部頒佈《教育部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訓令第53號)。白話文的普及算是大功初成。 在白話文學的方面,《新青年》自1918年开始刊载白话文學,陸續刊載了胡適、沈尹默、劉半農等人的白话诗、文學翻譯,以及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五四以後,白話文學大大地興盛起來。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出版《小説月報》等刊物,出現了大批白話文文學家,如魯迅、茅盾、葉聖陶、郭沫若、郁達夫、鄭振鐸等。 反孔非儒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教育部宣佈“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但很快,袁世凱1913年發佈《尊孔令》,康有爲1912年設立孔教會,1913年開辦《不忍》雜志,提倡尊孔。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12月25日,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23日,袁世凱宣佈恢復民國年號,同年6月去世。康有爲繼續積極從事尊孔的孔教運動,1916年9月20日,發表《致總統總理書》,再次要求“以孔教爲大教,編入憲法”,國會議員分成兩派,激烈辯論。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新青年》開始了反孔。 1915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的《敬告青年》中就説:“周禮崇尚虛文,漢則罷黜百家而尊儒重道,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無一不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表明了反孔教的立場。 1916年2月,易白沙在《新青年》發表了《孔子平議》,這是新文化運動第一篇系統談論反孔的文章。他反對孔子的理由是:“孔子尊君權,漫無限制,易演成獨夫專制之弊。孔子講學,不許問難,易演成思想專制之弊。孔子少絕對之主張,易為人所藉口。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謀食,易入民賊牢籠”。處處是針對孔教與專制,認爲二者有因果的聯係。1916年10月,陳獨秀發表《駁康有爲‘致總統總理書’》,稱“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 四川的吴虞,一直反對孔教,看到《新青年》的文章后,便與陳獨秀聯係,從1917年2月起,連續6期發表反孔文章,對儒家的批判更加廣泛,更加嚴厲。1921年,吴虞將反孔的文章結集出版為《吴虞文錄》,非常暢銷。胡適為他作序,稱他爲“四川省隻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這是“打倒孔家店”一詞的來歷。 1918年5月,鲁迅在《狂人日记》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1919年11月,吴虞在《吃人與禮教》中將這個觀點繼續發揮,提出“講禮教的就是吃人的”。 1919年,胡適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對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做了比較深入的學術分析,他的結論很理性,但也充滿批評,他的學術分析為反孔提供了理論的基礎,“儒家許多性情上的事都要依刻板的禮節去做”,“孝和禮這兩個字漸漸成了中國社會的兩大勢力”,“《春秋》的餘毒就使中國只有主觀的歷史,沒有客觀的歷史”,“孔子的‘學’只是讀書,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 反孔是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大大改變了中國社會,但尊孔的思想并沒有完全退卻,學衡派,林毓生批評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甲寅》杂志批評反孔,梁漱溟等人試圖去蕪存菁,開創新儒家,孫中山認爲中國舊道德中的忠孝仁義都比外國強,新文化是外來民族的壓迫,蔣介石更是嚴厲批評新文化運動:“是不是推翻禮教否定本國歷史就是新文化運動?...實在是太幼稚太便易,而且是太危險了。...將我們中國固有高尚的民族道德與倫理哲學,完全鄙棄。...使中國真正的文化,有陷於無形消滅的危險!”。 家庭倫理與婦女問題 對於家庭倫理與婦女問題,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批判儒家的傳統的倫理觀,一邊引進西方的倫理觀。 1916年12月陳獨秀發表《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論述到家庭倫理與婦女問題的若干方面,件件事都與反對孔教相聯係。 1918年6月《新青年》出易卜生專刊,這是系統引進西方觀念的一個先驅。 新文化運動從批判傳統孝道觀、貞操觀開始,擴展到反對娼妓、反對納妾、反對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性教育、節育、女性平等學習、工作、繼承,等等,《新青年》上發表了55篇關於婦女問題的文章。下面是1930年前部分文章、事件: 1916年12月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1917年2月吴虞《家族制度為專制主義之根據論》 1918年5月周作人翻譯日本謝野晶子《貞操論》 1918年7月胡適《貞操問題》 1919年1月魯迅《隨感錄四十》批判包辦婚姻 1919年2月李達《女子解放論》 1919年4月李大釗《廢娼問題》 1919年10月周炳琳《開放大學與婦女解放》 1919年11月長沙趙五貞為反抗包辦婚姻在花轎中自刎,引起熱議,《女界鐘》發表系列文章討論 1920年1月陳獨秀《男係制與遺產制》 1920年初北京大學等學校開始招收女學生, 1920年劉海粟在上海圖畫美術學院使用女性裸體模特 1920年長沙女學生李欣淑登報反對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引起熱議 1921年8月陳問濤《提倡獨立性的女子職業》 1921年9月汪静之《蕙的风》 1922年美國山额夫人在北京舉行《生育節制的什麽和怎樣》講演 1923年9月陳並謙發表《中學校性教育大綱》, 1924年3月鲁迅《祝福》 1926年張競生在北京大學徵集個人“性史”結集出版《性史》一書, 1927年白濤輯翻譯《近代戀愛名論》 1927年2月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1929年山额夫人的《性教育的示兒編》翻譯出版 整理國故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研究、以至於質疑,并不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前有乾嘉考據,康有爲寫《新學偽經考》等,章太炎寫《訂孔》、《國故論衡》,等等。新文化運動引進西方的學術方法,更加系統,更加大膽。 1919年11月胡適發表《新思潮的意義》,“新思潮”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新文化運動。提出“對於舊有的學術思想”,要“整理國故”,用科學的方法尋出“條理脈絡、前因後果、真意義、真價值”。關於科學的方法,胡適認為:“科學的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只不過‘尊重 事實,尊重證據’。在應用上,科學的方法只不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這個整理國故的工作,其實他已經開始了,他的博士論文是《先秦名學史》,1917年他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一課,1919年他將在北大講課的内容整理出版為《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論述中國先秦哲學,對於道、儒、墨、法做了系統闡述。他對儒家很多批評,但對墨家很多贊賞。蔡元培在書的序言裏稱之爲“一部研究中國哲學的大作”。 1920至1927年間,胡適對《紅樓夢》等九部小說做了考據,著述六十萬言。1929年,胡適發表《白話文學史》(上卷),考證中國白話文學史。夏志清評價說:“胡適把整個中國文學的遺產重新估價了,他以前沒有幾個學者敢像他那樣公然表揚小說的價值,聲稱水滸傳、西廂記足可與離騷、莊子、史記相提並論。他對幾本中國古典小說的源流和作者的考證,真是國學研究上的重要的裏程碑。” 1923年,胡適創辦《國學季刊》,鼓勵國學的研究。1942年以後,胡適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水經注》。 從事整理國故學術工作的還有錢玄同、劉半農,北大新潮社的顧頡剛、傅斯年、羅家倫、俞平伯等。顧頡剛開創古史辯派,對中國古史進行系統性地辯疑。他還開創了民俗文化的研究。 整理國故的本意是學術的、客觀的,與反孔非儒運動中的强烈主觀色彩有所不同。但是其學術成果難免會帶來主觀的意見。負面的意見很多,比如胡適對孔子和儒家,顧頡剛對古史可靠性,但也有正面的,比如胡適對墨家情有獨鍾,對孟子也有很多肯定,對傳統白話小説重新評價。 整理國故受到兩方面的批評。更激進的新派人物批評他們守舊,陳獨秀說“胡適之、曹聚仁這幾位先生,妙想天開,要在糞穢裏尋香水”,周作人說“我深抱杞憂,因爲據我看來,這是一個國粹主義勃興的局面”,魯迅說“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批評之下,胡適對整理國故後來也有所反思。保守派的人物則是批評胡適等人的學術方法,對他們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不滿。北大的保守派的“國故”社團與開放的“新潮”社團非常對立,學衡派的梅光迪說:胡適等人“謂不通西學者,不足與言整理舊學,又謂整理舊學須用科學方法,其意蓋慾嚇到多數不諳西文未入西洋大學之舊學家,而彼等乃獨懷為學術秘術,為他人所不知,可以大出風頭,即有疏陋,亦無人敢與之爭”,章太炎也與胡適就研究方法展開辯論。 同一時期,梁啓超、梁漱溟等人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許多的整理、研究工作,他們未必完全認同新文化運動的“整理國故”,但在很多意義上雙方還是同道中人,都有學術的態度。 國語運動 國語運動是關於推廣全國標準口頭語,這與書面語的白話文運動有區別,但在推廣中又有合流。 19世紀末中國出現為文字注音的“切音字運動”,梁啓超提出“文與言合”,吳汝綸提出“國語統一”,1912年蔡元培、吳稚暉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審定生字讀音和注音字母。1916年10月,蔡元培、吴稚晖、黎锦熙等組織成立“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催促北洋政府公布國語,與北京大学國文係研究所国语部讨论国语统一之事。 1918年11月23日,教育部頒佈《教育部令第七五號》,頒佈注音字母。 白話運動開始以後,兩個運動漸有合流之勢。1919年,国语运动與白話運動在国语研究会合流,会员近万人。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胡適等人積極參加,制定《國語統一進行方法》等議案。包括推廣白話文,制定注音方案、籌備國音標準,等等。1920年1月,教育部在將小學國文改爲白話文的同時,也推行國語,“首宜教授注音字母,正其發音”。 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發佈公告,推行國語標準音,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羅馬字母辨認拼切。 漢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非常盛行,很多人呼籲將漢字廢除,推行拼音文字,甚至將漢語完全廢除,推行世界語。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一文,認爲漢語弊端甚多,而且承載陳腐舊學,“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議從中文夾用外文開始,最後改用世界語。 陳獨秀認同這一看法,提議暫時用拼音取代漢字,“吳先生之説,循之進化公例,恐終無可逃。當此過渡時期,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中黎锦晖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已经出现了。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中國共產黨後來也曾經推行過拉丁化新文字,到1958年都還認爲這是漢字改革的最終目標。 錢玄同等提出了简化漢字,認爲是漢字改革的第一步。 全盤西化/充分世界化 近代以來,關於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評判便沒有停止過,中學西學,尊孔反孔,耶教儒教,等等。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總體是批判的,但也有例外,比如提倡傳統白話文學;而對西學總體是接納的,但也是有例外,比如對基督教就比較抵觸。到五四以後,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西方文化的態度就更加分化,自由主義者如胡適和共產主義者如陳獨秀、李大釗彼此矛盾很深。 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文章《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大大貶低中國文明,贊揚西洋近代文明,“古代文明,語其大要,不外宗教以止殘殺,法禁以制黔首,文學以揚神武。此萬國之所同,未可自矜其特異者也。...代表東洋文明者,曰印度,曰中國,...其品質舉未能脫古代文明之窠臼,名為近世,其實猶古之遺也。可稱曰近世文明者,乃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也,亦謂之歐羅巴文明。移植亞美利加,風靡亞細亞者,皆此物也”。 此後,整個新文化運動通過反孔非儒、整理國故、漢字拉丁化、介紹西方思想,整體上的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倡導西洋文化的傾向非常明顯。 1929年,胡適發表文章《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提出“我主張全盤的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上世界化的路”,此説引起很大爭論,1935年6月,他發表文章《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對此説提出修正,“全盤的意義不過是充分而已,不應該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數量的解釋。爲避免許多無謂的文字上或名詞上的爭論起見,與其説‘全盤西化’,不如説‘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數量上即使‘盡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使‘用全力’的意思”。但是否能用“全盤西化”來形容新文化運動或者胡適有不同意見。 “全盤西化”這個標簽引起很多批評,批評這個標簽容易,連胡適自己也覺得不妥,更大的爭議在於:如果不要全盤西化,那麽應該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對於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元素如何取捨?自從洋務運動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同意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科技是好的。但在哲學人文、政治社會的方面,則不免衆説紛紜。對“全盤西化”的一些代表性的意見有: 胡適:初提“全盤西化”,后改爲“充分世界化”。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基本上反對孔子和儒家,贊賞墨家。提倡實驗主義、自由主義,反對共產主義。 蔣介石:信基督教,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認爲新文化運動是崇洋媚外。 中國共產黨:相信共產主義,反對“全盤西化”,意思是反對照搬蘇聯模式,以及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基本肯定新文化運動。 康有爲:尊孔保皇,他基本上算新文化運動以前的人物,新文化運動之後,這樣的保守派已經漸漸沒有了。 學衡派:留過學的新式保守派,反對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吴宓認爲西洋晚近許多思想是糟粕,提倡學習西方古典文化,如希臘、羅馬、耶教,與中國國粹相得益彰。 梁漱溟:稱要“全盤承受”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的精神,但認爲孔子對人類情志方面的關注可以補足西方文化的不足。 梁啓超:不菲薄科學,但反對科學萬能。對西方的很多方面有批評,但認爲西方的前景是樂觀的,中國也不會亡。他主張一種“世界主義”的精神,提倡思想解放,“中國舊思想的束縛固然不受,西洋新思想的束縛也是不受”。 德先生與賽先生 新文化運動最爲人熟悉的一個口號便是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中就呼籲青年“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1919年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回應對《新青年》的批評,將德先生、賽先生與新文化運動的各種思想都聯係起來,遂為世人所知: 關於民主與科學的精神爲何,開始大家是有大致的共識的,但孰料後來對這二者的理解卻出現了大大的分化。
profile on Ragulin Ragulin at Hockey CCCP International The Summit in 1972 profile on Ragulin Alexander Ragulin's profile
Museum of Sports features a lot of photos of him, his awards and decorations 莫斯科運動員 俄罗斯冰球运动员 俄罗斯奥运冰球运动员 196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冰球运动员
亚述第一次入侵以色列。 出生 逝世 参考文献
西周共和元年,传统上所认为的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認爲中国目前已知的确切纪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该年武王伐纣,周代商统治中国。 周朝发生国人暴动 亚述第一次入侵以色列。
大事记 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身死,西周滅亡。 出生
逝世 周幽王,西周末代國王 鄭桓公,鄭國第一位國君 伯服,周幽王太子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0-8020-6930-4 F. Murray Greenwood; Barry Wright (1996) Canadian state trials – Rebellion and invasion in the Canadas, 1837–1839 Society for Canadian Legal History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0-8020-0913-1 外部链接 British Regiments in
加拿大军事史 美国革命 参考文献 进阶阅读 Allan Greer (2003) The patriots and the people: the rebellion of 1837 in rural Lower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0-8020-6930-4 F. Murray Greenwood; Barry Wright (1996) Canadian state trials – Rebellion and
嬪妃:第一晚擁有「選秀」的特殊能力,若當晚被任一角色選中,則立刻成為其同伴,第二晚若還是嬪妃,則可以發動「同化」,被嬪妃選到的一人,立刻成為宮女(或「妾」)。宮女只能在嬪妃身分結束後才能激活為嬪妃。皇帝死亡時,嬪妃也必須死亡。 皇后:第一晚可以知道嬪妃是誰,若被嬪妃同化,同化無效,嬪妃當場自爆。皇帝死亡時,皇后也必須死亡。 壞人陣營 教父(或老大、高級殺手):殺手特殊版;當警察(或偵探)詢問玩家底細時,主持人需表明此人為平民。 殺手愛人:該角色一開始就知道某個固定的殺手的身份,屬於壞人,殺手死時會一起殉情。責任是保護殺手,在日間討論時誤導其他人,使其他人不知道誰是真正的殺手。 內奸:知道某個固定的警察的身份。 告密者:該角色可以在晚上偷聽警察的對話。 陷害者(或迷惑師):啟用後將取代一位殺手,每回合陷害者可使用能力指定陷害一人,如果被陷害的人在夜晚被警察指認,則會顯示為殺手。當天晚上警察若指認對象是邪惡方則顯示為不是殺手。 狙擊手:整埸遊戲一次,夜晚可殺死一人,但不知道殺手的身份,威力非常的強大,就算有醫生的治療也沒用。在另一種規則中,狙擊手屬於好人,且只能行使一次權力,在行使之前不會被殺死(但仍可被公投出局)。 恐怖分子:整場遊戲一次,夜晚時向一個目標進行自殺式攻擊,威力非常的強大,就算有醫生的治療和特工的保護也沒用。如果目標是殺手,會引爆失敗,當場死亡。身分無法被查出。 綁匪:每天晚上可選擇一名目標,於第二天的晚上來臨時將目標綁架,被綁架的目標在當天晚上無法進行任何行動,如警察查獲綁匪身分,該晚綁匪會對綁架的目標進行撕票。 藤魔:每晚可選一名目標丟種子(只能用一次),種子如果在目標體內發芽,目標會當場死亡,讓種子發芽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為讓目標也成為其他好人的目標(例如被警察查或被醫生打針)則目標會跟該好人一同死亡(若是成為其他壞人的目標則種子不會發芽),第二種為自己受到攻擊時,則目標會代替自己死亡,若種子沒發芽則天亮時就會回收。 夢魔:每晚可選一名目標進行攻擊,若目標是平民,則目標直接死亡,若不是則攻擊會失效,但可知道目標身分。 死靈:每當場上有1名玩家死亡(不包含被自己殺害),就會累積1條靈魂,累積2條靈魂以上就能擊殺一名目標,累積越多威力越大,最多可累積4條靈魂,攻擊後靈魂數歸零。 火焰法師:每晚可以指定一人,則被燒死。若是和雪女(或激活的小雪妖)指定同一目標,則沒事情。若是指定到雪女(或激活的小雪妖)則同歸於盡。 第三方陣營 演員:可以選擇自己屬於好人還是屬於壞人,能力是在日落前選擇一個身份偽裝,在日出前仍可選擇(無論怎樣死,皆可指定兩人公開其身份)。 叛徒:可隨機轉角色一次。 小丑:遊戲目標是在白天被投票出局。只要小丑的目標完成,不論最後誰贏,都可和勝利那一方一起獲勝。 縱火狂魔:有兩種能力,一為丟汽油(可選一名目標淋上汽油),二為點火(所有淋上汽油的玩家會一口氣全部被燒死)。不能連續使用一種能力,但可無限次使用能力。勝利條件為所有其他玩家死亡。 喪屍:無法知道其他喪屍的身份,每晚必須選擇一名目標啃咬,被咬到的玩家下一晚就會變成喪屍,若是同一晚被兩隻喪屍咬到,則目標該晚直接變喪屍,同一晚被三隻以上的喪屍咬到,則目標直接死亡,若是咬到其他喪屍,則自己會中毒死亡。被咬的喪屍維持原來勝利條件但失去技能。勝利條件為存活玩家中超過一半的人是喪屍(只有原來丧尸獲勝)。 白色恐怖製造者(刑求者):可以在每天黑夜時指定兩個人,並由主持人拿物品敲打受難者的頭。由於在黑夜被指定的人不能睜眼,所以也只會莫名其妙的挨打。如果白色恐怖製造者指定了所有玩家各一次,則單獨獲勝。在遊戲中沒有甚麼意義,純粹是為了增加趣味而發明的新角色。 除了上列玩家,其他皆為一般玩家(平民、好人)。 游戏操作 以复杂模式为例(包含除了杀手愛人以外的所有角色),下面描述一次游戏的过程。 日出(初始化)阶段 法官说:「天黑了,所有人请闭眼。」 所有玩家闭上眼睛,尽量保持安静。法官说:「魔法師请睁眼。」 魔法師指示一人,並且跟那人換牌(由法官執行換牌動作)。 法官说:「魔法師请闭眼,殺手請睜眼。」 杀手玩家互相熟悉一下,黑帮老大应作出姿势向同伴示意自己的身份,此刻杀手们可以指出第一个要杀的人。 法官说:「杀手闭眼,女巫睁眼。」 法官問女巫是否使用能力,是點頭,不是搖頭。 法官說:「女巫閉眼,警察睜眼。」 警察可以指出一人向法官确认身份,法官点头表示该人为杀手,摇头表示该人为平民(如果被指的是黑帮老大,法官应表示其为好人)。如果有多名警察,则重复此步骤。 法官说:「警察闭眼,请醫生睁眼,选择要抢救的人。」 护士(醫生)通过姿势指出要抢救的人,由法官确认。 法官说:「醫生闭眼,请所有人睁眼。」 如果沒有人死亡,法官說:「昨晚是平安夜。」 如果有人死亡,法官则宣布:「某某被暗杀了。」并公开其正确身份。此人直到游戏结束不能再说任何话。 如果有法醫的話,不可公開被暗殺的人的身分。 白天阶段 所有玩家进行讨论,挖掘现象,寻找杀手。可以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 在白天市长可以在任何时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强行杀死一人,之后游戏继续进行,不进入黑夜。 如果有超过三名玩家怀疑某玩家为坏人,即可将此人加入表决候选。当没有更多人提出候选人的时候,开始表决。 如果只有一名候选人,投票分为赞成、反对、弃权三种,如果赞成的人数超过反对的人数,此人即被杀死,应该公开身份。或者,如果时间充分,可以规定有半数以上赞成方可杀死。 如果有超过一名候选人,投票同样分为赞成、反对、弃权三种,得票数多者被杀死(也可规定要超过半数)激活的圣徒也可以在表决中被杀死。 被表决死的人好人可以留下遗言。之后即退出游戏。 当一个人被表决死后。法官判断是否好人数量已经低于壞人,如果是则宣布游戏结束,坏人胜利。如果坏人已经全部被杀,则游戏也结束,宣布好人胜利。否则,游戏进入黑夜阶段。 黑夜阶段
超人:只適合20人以上使用,狼人階段可以偷看,被狼人指中,將以公字抉生死,被處決死時有一次不死機會。睡覺時舉手可要求殺人或救人,整場遊戲只可用一次。 驅魔人:每晚可選一名目標進行攻擊,若擊中壞人,則可繼續攻擊,最多可攻擊3次,但若是擊中好人或平民,則往後最大攻擊次數會少1次。 雪女(或雪妖):每回合夜晚可凍結一人,則白天不能參與投票,並且知道他的身分。 雪男(或小雪妖):當雪女死掉,將成為他的接班人(知道雪女是誰,雪女睜眼時,雪男也要睜眼)。 吸血鬼:該角色在遊戲開始的時候和普通平民無異,但是其如果在黑夜被壞人選中殺害的話,不會死去,但會自動變成壞人的一員(相當於被殺害前向壞人求饒,加入了壞人),成為「復活吸血鬼」。 神父(或牧師):和普通平民無異,當吸血鬼復活時,可知道吸血鬼的身份。 聖徒:該角色在遊戲開始的時候和普通平民無異,但是在吸血鬼變成真正的壞人的時候,他也會成為「復活聖徒」,在黑夜無論如何也殺不死。 皇帝(或市長):在被殺死之後,可不經由表決,決定一個人的死亡。 嬪妃:第一晚擁有「選秀」的特殊能力,若當晚被任一角色選中,則立刻成為其同伴,第二晚若還是嬪妃,則可以發動「同化」,被嬪妃選到的一人,立刻成為宮女(或「妾」)。宮女只能在嬪妃身分結束後才能激活為嬪妃。皇帝死亡時,嬪妃也必須死亡。 皇后:第一晚可以知道嬪妃是誰,若被嬪妃同化,同化無效,嬪妃當場自爆。皇帝死亡時,皇后也必須死亡。 壞人陣營 教父(或老大、高級殺手):殺手特殊版;當警察(或偵探)詢問玩家底細時,主持人需表明此人為平民。 殺手愛人:該角色一開始就知道某個固定的殺手的身份,屬於壞人,殺手死時會一起殉情。責任是保護殺手,在日間討論時誤導其他人,使其他人不知道誰是真正的殺手。 內奸:知道某個固定的警察的身份。 告密者:該角色可以在晚上偷聽警察的對話。 陷害者(或迷惑師):啟用後將取代一位殺手,每回合陷害者可使用能力指定陷害一人,如果被陷害的人在夜晚被警察指認,則會顯示為殺手。當天晚上警察若指認對象是邪惡方則顯示為不是殺手。 狙擊手:整埸遊戲一次,夜晚可殺死一人,但不知道殺手的身份,威力非常的強大,就算有醫生的治療也沒用。在另一種規則中,狙擊手屬於好人,且只能行使一次權力,在行使之前不會被殺死(但仍可被公投出局)。 恐怖分子:整場遊戲一次,夜晚時向一個目標進行自殺式攻擊,威力非常的強大,就算有醫生的治療和特工的保護也沒用。如果目標是殺手,會引爆失敗,當場死亡。身分無法被查出。 綁匪:每天晚上可選擇一名目標,於第二天的晚上來臨時將目標綁架,被綁架的目標在當天晚上無法進行任何行動,如警察查獲綁匪身分,該晚綁匪會對綁架的目標進行撕票。 藤魔:每晚可選一名目標丟種子(只能用一次),種子如果在目標體內發芽,目標會當場死亡,讓種子發芽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為讓目標也成為其他好人的目標(例如被警察查或被醫生打針)則目標會跟該好人一同死亡(若是成為其他壞人的目標則種子不會發芽),第二種為自己受到攻擊時,則目標會代替自己死亡,若種子沒發芽則天亮時就會回收。 夢魔:每晚可選一名目標進行攻擊,若目標是平民,則目標直接死亡,若不是則攻擊會失效,但可知道目標身分。 死靈:每當場上有1名玩家死亡(不包含被自己殺害),就會累積1條靈魂,累積2條靈魂以上就能擊殺一名目標,累積越多威力越大,最多可累積4條靈魂,攻擊後靈魂數歸零。 火焰法師:每晚可以指定一人,則被燒死。若是和雪女(或激活的小雪妖)指定同一目標,則沒事情。若是指定到雪女(或激活的小雪妖)則同歸於盡。 第三方陣營 演員:可以選擇自己屬於好人還是屬於壞人,能力是在日落前選擇一個身份偽裝,在日出前仍可選擇(無論怎樣死,皆可指定兩人公開其身份)。 叛徒:可隨機轉角色一次。 小丑:遊戲目標是在白天被投票出局。只要小丑的目標完成,不論最後誰贏,都可和勝利那一方一起獲勝。 縱火狂魔:有兩種能力,一為丟汽油(可選一名目標淋上汽油),二為點火(所有淋上汽油的玩家會一口氣全部被燒死)。不能連續使用一種能力,但可無限次使用能力。勝利條件為所有其他玩家死亡。 喪屍:無法知道其他喪屍的身份,每晚必須選擇一名目標啃咬,被咬到的玩家下一晚就會變成喪屍,若是同一晚被兩隻喪屍咬到,則目標該晚直接變喪屍,同一晚被三隻以上的喪屍咬到,則目標直接死亡,若是咬到其他喪屍,則自己會中毒死亡。被咬的喪屍維持原來勝利條件但失去技能。勝利條件為存活玩家中超過一半的人是喪屍(只有原來丧尸獲勝)。 白色恐怖製造者(刑求者):可以在每天黑夜時指定兩個人,並由主持人拿物品敲打受難者的頭。由於在黑夜被指定的人不能睜眼,所以也只會莫名其妙的挨打。如果白色恐怖製造者指定了所有玩家各一次,則單獨獲勝。在遊戲中沒有甚麼意義,純粹是為了增加趣味而發明的新角色。 除了上列玩家,其他皆為一般玩家(平民、好人)。 游戏操作 以复杂模式为例(包含除了杀手愛人以外的所有角色),下面描述一次游戏的过程。 日出(初始化)阶段 法官说:「天黑了,所有人请闭眼。」 所有玩家闭上眼睛,尽量保持安静。法官说:「魔法師请睁眼。」 魔法師指示一人,並且跟那人換牌(由法官執行換牌動作)。 法官说:「魔法師请闭眼,殺手請睜眼。」 杀手玩家互相熟悉一下,黑帮老大应作出姿势向同伴示意自己的身份,此刻杀手们可以指出第一个要杀的人。 法官说:「杀手闭眼,女巫睁眼。」
Research-Disk Operating System)是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很多人都和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2004年,DR-DOS推出了8.0版,功能上仅做了很小修改,支持FAT32和大容量硬盘。2005年又曾一度推出DR-DOS 8.1版,但由于版权纠纷,发现当中包含FreeDOS的元件,未能遵守FreeDOS所使用的GNU通用公共许可证,FreeDOS的开发人员投诉后DR-DOS 8.x随即从市场上撤回。目前其公司开始重新销售DR-DOS 7.03版本。 参见 DOS MS-DOS PC-DOS 外部链接 DR-DOS官方主页(英文) 磁盘操作系统
PC。 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形成了PC机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开放标准聚拢了大量板卡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大大促进了PC机的产业化发展速度。到1990年代初,个人电脑市场上仅剩下IBM PC兼容机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两个主要系列,并且IBM兼容机数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随着IBM兼容机的发展,计算能力的大大提高,甚至蚕食了小型机的市场份额。 在IBM PC兼容机逐步成为事实上的PC标准过程中,为微软、Intel,以及大量兼容机部件商、兼容机厂商提供了市场机会,甚至IBM自己在PC市场上的份额都不是第一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IBM兼容机经历了XT/AT(8086)、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等阶段,很多新的内容加入进来,且到了1990年代IBM對個人電腦架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计算机技术人员更倾向称之为Wintel标准架构。
1980年代初期,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标准的个人电脑,例如Apple机、TRS-80机、日本的PC-9801机等。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 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形成了PC机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开放标准聚拢了大量板卡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大大促进了PC机的产业化发展速度。到1990年代初,个人电脑市场上仅剩下IBM PC兼容机和麦金塔电脑(Macintosh)两个主要系列,并且IBM兼容机数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随着IBM兼容机的发展,计算能力的大大提高,甚至蚕食了小型机的市场份额。 在IBM PC兼容机逐步成为事实上的PC标准过程中,为微软、Intel,以及大量兼容机部件商、兼容机厂商提供了市场机会,甚至IBM自己在PC市场上的份额都不是第一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IBM兼容机经历了XT/AT(8086)、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等阶段,很多新的内容加入进来,且到了1990年代IBM對個人電腦架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计算机技术人员更倾向称之为Wintel标准架构。
《魂断威尼斯》上映之后,伯恩·安德森曾在日本短暂居住过一段时间;而当这部电影变得热门时,他拍摄了许多电视广告并还录制了一些流行歌曲。据说由安德森所饰演的片中角色达秋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一批以为题材的动漫作者,特别是竹宫惠子。从那时起,安德森就对日本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多年后再次造访日本。 伯恩·安德森还出演过其他一些影视作品。这其中包括:《走私之王()》(1985年上映)、《鹈鹕人()》(2004年上映)、《仲夏魇》(2019年上映)等。 除了演员这个身份之外,安德森还是一名职业音乐人。直至最近,他还和斯文·艾利克斯()组成一支舞曲乐队进行定期表演和巡演。 个人生活 伯恩·安德森目前和她的妻子苏珊娜(),她也是一名诗人,以及他们的女儿罗比那()一起住在斯德哥尔摩。 伯恩和妻子还曾有一个男孩,名叫埃尔文()。他出生于1986年,却在同年因婴儿猝死症而夭折。 影视作品
早年经历 学生时代,伯恩·安德森曾就读斯德哥尔摩的。 职业生涯 在拍摄那部让伯恩·安德森享誉国际的电影《魂断威尼斯》之前,他仅仅出演过一部名为《》的电影。尽管《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在票房上表现相对较差,但是伯恩却因为饰演片中的波兰美少年达秋()而闻名。在电影里,年迈的男主人公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由狄·保加第饰演)对其非常着迷。电影史学家在他的作品《伟大的浪漫电影》(1974年出版)中评论道,伯恩·安德森的一些电影截图“可以从银幕中提取出来并悬挂在卢浮宫或梵蒂冈的墙上”。 《魂断威尼斯》发行时,有关伯恩·安德森是否是男同性恋者的猜测在美国流传开来。因为在电影中,伯恩·安德森饰演的达秋要和男主人公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交换充满爱意的目光;而同时在另外一个场景里,达秋被另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亲吻和爱抚。但是安德森坚决否认了这些传闻,并表达了自己在拍摄期间被导演卢奇诺·维斯孔蒂强迫探访一间同性恋酒吧而感到的不适。因为在那间酒吧里,他引起了很多年长男性的注意。 为了消除有关自己性倾向的谣言以及对于自己“漂亮男孩”的刻板印象,伯恩·安德森在此后的影视作品里都尽量避免同性恋或过度需要自己外表的角色。因此当女性主义作家杰梅茵·格里尔在其著作《》使用了安德森的照片为封面时引起了他的愤慨,因为安德森认为他并没有授权使用这张照片。尽管杰梅茵·格里尔表示她在使用这张照片时已经咨询过摄影师,而贝利则是这张照片的版权所有者。但是安德森坚持认为,如果要使用被他人拥有版权的当事人的照片,那么应该明确告知当事人照片的使用目的。而安德森表示,如果他知道格里尔的目的,他是不会同意使用的。 《魂断威尼斯》上映之后,伯恩·安德森曾在日本短暂居住过一段时间;而当这部电影变得热门时,他拍摄了许多电视广告并还录制了一些流行歌曲。据说由安德森所饰演的片中角色达秋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一批以为题材的动漫作者,特别是竹宫惠子。从那时起,安德森就对日本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多年后再次造访日本。 伯恩·安德森还出演过其他一些影视作品。这其中包括:《走私之王()》(1985年上映)、《鹈鹕人()》(2004年上映)、《仲夏魇》(2019年上映)等。
"Le Viquet – Retour sur les premiers pas : un Millet inconnu" – N° 139 Paques 2003. Lepoittevin, Lucien. Jean François Millet (Au delà de l'Angélus) – Ed de Monza – 2002 – () Lepoittevin, Lucien. Jean François Millet : Images et symboles, Éditions Isoète Cherbourg 1990. () Moreau-Nélaton, E. Monographie de reference, Millet raconté par lui-même – 3 volumes – Paris 1921 Murphy, Alexandra R. Jean-François Millet.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984. Plaideux, Hugues. "L'inventaire après décès et la déclaration de succession de Jean-François Millet", in Revue de la Manche, t. 53, fasc. 212,
and Fleming, J. A World History of Art. 7th edn.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9. Lepoittevin, Lucien. Catalogue raisonné Jean-François Millet en 2 volumes – Paris 1971 / 1973 Lepoittevin, Lucien. "Le Viquet – Retour sur les premiers pas : un Millet inconnu" – N° 139 Paques 2003. Lepoittevin, Lucien. Jean François Millet (Au delà de l'Angélus) – Ed de Monza – 2002 – () Lepoittevin, Lucien. Jean François Millet : Images et symboles, Éditions Isoète Cherbourg 1990. () Moreau-Nélaton, E. Monographie de reference, Millet raconté par lui-même – 3 volumes – Paris 1921 Murphy, Alexandra R. Jean-François Millet. Museum of
瑞典國內稅務署主席將軍則為該調查辯護,說此調查已經論及重要的法律材料,並且對待柏格曼跟其他嫌疑犯一樣平等。他對柏格曼離開瑞典表示了些許遺憾,希望當調查結果表示柏格曼並沒有做錯事情之後,他能成為「更堅強」的人。 雖然控告已經被取消,但柏格曼持續了一段时间的担忧,害怕他再也不能回到導演工作上。他最後終於從驚嚇中恢復,但是儘管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與許多政治界和電影界的大人物再三請求,他還是發誓再也不在瑞典工作。他關閉了他自己在波羅的海中荒蕪的法羅島上的工作室,停止了兩部正在進行的電影拍攝計畫,並且在德國慕尼黑自我放逐。瑞典電影學院的校長估計了柏格曼自我放逐的直接損失為金額上約一千萬克朗以及喪失了數以百計的工作機會。 從放逐中回歸 雖然英格瑪·柏格曼在1978年年中才從慕尼黑繼續經營事業,但是他似乎已經克服一些來自母國給他的痛苦。這年七月他回到瑞典,在法羅島慶祝他六十歲生日,並且恢復他部分在皇家劇院導演工作。為了使他的回歸增光,瑞典電影學院設立了一個新獎項─「英格瑪·柏格曼獎」(Ingmar Bergman Prize)以獎勵年度在電影製作上有傑出表現的人。 然而,他在1984年之前依然待在慕尼黑。有一個完成於2005年的法羅島對於柏格曼最後的訪談中,柏格曼提到在自我放逐的日子中傷害非常大,他實際上失去了人生中珍貴的八年時光。 柏格曼於2003年12月從電影工作中退休。他在2006年10月動了臀部手術並且復原得很慢。2007年7月30日,他在睡夢中 於他法羅島的家中安祥地過世,享壽89歲。另一個知名的電影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也在同一天過世。2007年8月18日,他在法羅島私人喪禮中下葬。他与其最后一任妻子英格丽·贝里曼(婚前名Ingrid von Rosen,注意不是瑞典著名女星英格丽·褒曼,两人同名)共同葬于法罗教堂(fårö kykan)。雖然他葬於法羅島,但是他的名字與生日已經在他死前數年就刻寫在斯德哥爾摩省Norrtälje自治區Roslagsbro墓園中他妻子的名字下面,代表他曾經希望葬在這裡。 電影工作 世界上的許多電影工作者,包括美國的伍迪·艾倫、大衛·林奇、史丹利·庫柏力克 與勞勃·阿特曼、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波蘭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與南韓導演朴贊郁,都曾經說他們的電影作品深深受到柏格曼的電影影響。伍迪·艾倫說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 電影事業 柏格曼開始他的電影工作是在1941年從事劇本寫作,但他第一個完成的主要作品是1944年他幫《》(Hets,或譯《狂亂》)寫的劇本,由導演。除了撰寫劇本之外,他同時也獲得到這部電影作品的副導演職位。在他的第二部自傳《影像:電影在我的生命》(Images : My Life in Film)中,柏格曼敘述這個由外人執導的電影可以當作是他實際上執導的初登場。 這部影片在國際上的成功使得柏格曼在一年後得到他第一次導演電影的機會。接下來的十年之中,他編寫並執導了超過一打電影,包括1949年的《》(Fängelse)與1953年的《》(Gycklarnas afton,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 柏格曼獲得第一次國際上的成功是在《》(Sommarnattens leende,或譯為《夢》,1955年)這部作品,這部影片在之後的坎城影展贏得「最佳詼諧詩意獎」(Best poetic humor)並入圍金棕櫚獎。而兩年之後,柏格曼最知名的兩部電影出爐:《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第七封印》在坎城影展入圍金棕櫚獎並且獲得評審團特別獎;而《野草莓》则获得1958年的第8届柏林国际影展金熊奖。 柏格曼在之後的20年中大量製作電影。在1960年代初期,他指導了一系列探索信仰與對神的懷疑這類議題的三部曲:《》(Såsom i en spegel,又譯為《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年)、《》(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1962年)與《沉默》(Tystnaden,1963年)。1966年,他執導了《假面》(Persona),他認為這部電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這部電影贏得一些獎項,很多的評論家都認為這是他的大師之作也是他製作的電影作品中最好的其中一部。柏格曼認為這部電影與接下來的《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又譯為《呼喊和細語》或《喊叫與耳語》,1972年 )是他兩部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在這段期間其他著名的電影作品包括《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譯為《處女泉》,1960年)、《》(Vargtimmen,1968年)、《羞恥》(Skammen,1968年)與《》(En Passion,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1969年)。在這段時間,柏格曼也為瑞典電視台廣為製作了許多影片。兩部最有名的作品就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1973年)和《》(Trollflöjten,1975年)。 在1976年柏格曼因為逃稅被逮捕之後,他發誓他再也不在自己的母國製作電影。他關閉了他在法羅島上他自己的電影工作室,並且開始自我放逐。他主要思考在美國工作的可能性,他的下一部電影作品《》(The Serpent's Egg,又譯為《噩兆》,1977年)是一部德美合資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並且是唯一一部英語電影。一年之後又製作另一部英國挪威合資的電影作品《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1978年)。這部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並且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電影之一。另一部他執導的電影作品是《》(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又譯為《木偶生命》,1980年),是一部英德合資作品。 1982年,他短暫回到他的母國並執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這部電影不像他過去的電影作品,是針對普羅大眾而拍攝,但是這部電影卻被專家批評過度膚淺且商業化。 柏格曼說這部電影作品將是他最後一部電影作品,而這之後他將專注在執導劇場戲劇上面。在這之後,他寫了許多電影劇本並執導一些電視特輯。有一些之前在電視上呈現的製作作品也被轉移到劇場上演出。這樣的作品中的最後一部是《》(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2003年),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的續集。柏格曼執導這部作品時已經84歲了。 定目劇團 柏格曼發展了他自己的「定目劇團」(repertory company),建立了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固定演出的瑞典演員班底,包括馬克斯·馮·賽多、碧比·安德松、哈里特·安德森、、英丽德·图林與,這些演員都有在至少五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中演出。挪威女演員麗芙·烏曼在九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以及一部電視作品《》(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中演出,是最後加入這個團體的成員(在1966年《假面》(Persona)拍攝時加入),最後則成為柏格曼最親密的協助者,無論是藝術上或是個人上。他們一起生了一個女兒(1966年出生)。 在1953年,柏格曼開始跟他的電影攝影師合作。他們兩個建立且維持良好交流的合作關係,使得柏格曼到拍攝那天前都不用擔心毎一個鏡頭的構圖。在拍攝那天早上,柏格曼通常會簡單的跟尼克維斯特說明他所希望的情境跟構圖,然後讓尼克維斯特一整天不被打斷或是被評論地拍攝,直到最後討論隔天的後製工作為止。 電影資金 根據柏格曼自己的帳目,他從未遇過資金的問題。他為此想了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從未住在美國,所以他不會著迷於電影票房的收入;二是因為他的電影作品都是傾向於低預算的製作。舉個例來說,《哭泣與耳語》總共花費約450,000美元,而《婚姻場景》─總共六集的電視劇─只花了200,000美元。 拍攝技巧 成為一個導演,柏格曼擁有優秀的洞察力與才華,並願意與演員互不侵犯的相處。柏格曼認為自己必須在他們身上負非常大的責任,將他們視為心理上時常受傷的合作者。他說導演必須要對演員坦承並支持,使得他們可以在他們的表演工作上表現到最好。柏格曼鼓勵青年導演不要執導任何沒有「意念」(message)的電影作品,而是要等待「意念」的出現之後才執導,總有一天就可以承認他自己不是每次都能確定他電影作品中「意念」的呈現。 柏格曼通常自己寫他電影作品的劇本,在真正下筆書寫之前會構思數個月甚至數年,他認為下筆的這段時間是稍微有點冗長且乏味的。他早期的電影作品結構非常的精密嚴謹,這些劇本都是來自於他自己撰寫或是與其他作者合作寫成的。柏格曼敘述他晚期的電影作品說,當重大場合時,他的演員會希望作一些跟他原本所期待不一樣的表現,他會讓他們自由發揮;而如果限制他們的發揮,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一場災難。隨著他的電影生涯的進展,柏格曼增加讓他的演員們即興演出他們的對白。在他最後幾部電影作品中,他只寫下關於某個場景的意念訊息,而允許他的演員們決定確實的對白。 當觀看日誌時,柏格曼非常著重批判而非情感的重要性,他說他不會問自己這部作品是好還是壞,而是問自己這部作品已經足夠了,還是還需要重拍。 題材 他的電影作品通常在處理失敗、孤獨與信仰的存在問題,他的電影作品也傾向直接表現而非明顯的形式化。柏格曼最知名電影中的其中一部作品《假面》,就是在柏格曼作品中同時包含存在主義與前衛風格的傑出作品。 雖然他電影作品中討論的議題是理智的,性慾的處理在他大部分的電影作品中依然十分的明顯突出,不管是中世紀的瘟疫(如《第七封印》),或是20世紀初期烏普薩拉的上層階級家庭生活(如《芬妮和亞歷山大》),或是當代的社會異化問題(如《沉默》)等等皆是如此。他電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比男性角色碰觸到更多的性議題,而且她們並不害怕去公開表示這樣的議題,有時候會用非常驚人明顯的方式公開(如《哭泣與耳語》),這樣的形式也建立了柏格曼電影作品的風格。1960年時代雜誌將他選入封面人物,他則在封面故事中稱自己這樣的風格為「影像的魔術師」(the conjurer)。在《花花公子》雜誌1964年的專訪中,他說到:「...性愛的表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一點都不想只拍純粹理智的電影。我希望觀眾們可以去感受,去感覺我的電影作品。這個對我來說比起他們去理解我的電影作品來的更為重要許多。」柏格曼說,電影是他索求無度的情婦。而一些在他電影作品中主演的女演員後來也變成他真實生活中的與電影創作上雙重的情婦。 愛情——瘋狂的、挫敗的、不明說的、厭惡的——是他許多電影作品的討論主旨,這樣的風格也許是從《冬之光》開始的。他說,在這些電影作品中,他「將牧師所缺乏的信仰與他之前情婦的競爭作對比,將她的怨恨帶點宗教色彩,去幫助他透過凡人的愛情去了解精神心靈上的辯解。」 柏格曼對電影生涯的內省 當被問到關於他的電影作品時,柏格曼說他把《冬之光》、《假面》與《哭泣與耳語》視為表現最好的作品;但是在2004年所作的訪談之中,柏格曼說他覺得他自己的電影作品令人沮喪,他再也不能夠觀賞它們。 在這些電影作品中,他說,他設法做到使表現手法可以推展到極限。 當他指責那些評論家把他的三部電影作品(《猶在鏡中》、《冬之光》與《沉默》)當作是已經安排好的三部曲,他說他沒有預設要把這三部作品連結在一起,而且他也看不出這三部作品有什麼共同的中心思想,這樣的言論反駁了柏格曼在1964年自己寫下的電影簡介,當時他把三部電影的劇本出版在同一冊書上時說:「這三部電影處理簡約的問題。《猶在鏡中》確實贏得讚賞。《冬之光》確實深入人心。《沉默》是神的沉默,否定的銘刻。因此,它們可以組成一個三部曲。」標準收藏版公司認為這三部電影作品是三部曲,因為他們把這三部電影製成三片DVD,然後做成一個合輯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柏格曼如同許多有創意的藝術家一樣,有時候傾向於用概括的方式來描述自己,即使在他自己的作品上也是如此,而且在許多場合中─例如在訪談集《柏格曼論柏格曼》(Bergman on Bergman)裡面─他敘述說《沉默》意指宗教問題變成他電影作品中主要的關注焦點這樣的時期的結束。 劇場工作 雖然柏格曼通常都因他在電影藝術上的貢獻而廣為知名,但是他終其一生也是一個非常活耀且多產的劇場導演。他畢業後的第一部工作是擔任斯德哥爾摩一個劇場的儲訓導演。他26歲時變成的劇場總監,也是當時歐洲最年輕的劇場總監。他在赫爾辛堡停留了三年,之後在1946年到1949年之間成為的導演。 他在1953年成為的導演,並且連任了七年。許多他電影作品之中知名的演員也都是他在劇場一起合作的夥伴中挖掘出來的,而且在他1960年代的電影作品中演出的「柏格曼團隊」(Bergman troupe)裡面的很多人都是出身於馬爾默城市劇院。他在1960年到1966年期間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擔任導演,並在1963年到1966年之間擔任皇家劇院的總監。 在他因為逃稅事件離開瑞典之後,他在1977年至1984年期間成為德國慕尼黑的的導演。他直到1990年代依然活耀於劇場界。 家庭生活 柏格曼結了五次婚: 1943年3月25日 – 1945年,與,編舞家與舞者(離婚)子女: ,女演員,1943年出生. 1945年7月22日 – 1950年,與,編舞家與電影導演 (離婚) 子女: ,電影導演,1945年出生 ,電影導演(1946年─2000年) 雙胞胎與,皆是演員與電影導演,1948年出生 1951年 – 1959年,與Gun Grut,記者 (離婚) 子女: Ingmar Bergman Jr,飛機機長,1951年出生 1959年 – 1969年,與, 鋼琴家 (離婚) 子女: ,電影導演,1962年出生 1971年11月11日 – 1995年5月20日,與伯爵(或Ingrid Karlebo) (鰥居) 子女: ,作家,1959年出生 前四次婚姻都是因離婚而結束,最後一次婚姻則是因妻子死於胃癌而結束。 他也跟女演員麗芙·烏曼生了作家。所以,柏格曼總共有九個子女。只有其中一個小孩的母親未跟他結過婚。在他和的母親結婚時,她已經有12歲大了。 除了他的婚姻之外,柏格曼還有與哈里特·安德森有親密-{}-關係。 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 1971年,柏格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The Irving G. Salberg Memorial Award)他的電影作品中有三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1年獲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0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3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影片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面對面》(Ansikte mot ansikte)於1977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英國電影學院獎 入圍最佳電影獎:《》(Ansiktet)於1960年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凱撒電影獎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Trollflöjten)於1976年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 獲得最佳外語電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入圍最佳歐洲電影獎:《》(Saraband)於2005年 坎城影展 獲得最佳詼諧詩意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 獲得最佳導演獎:《》(Nära livet),於1958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Nära livet)於1958年 獲得特別推薦獎(Special Mention):《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 獲得技術大獎(Technical Grand Prize):《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2年獲獎 獲得棕櫚之手獎(Palm of Palms),於1997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為他全部的電影作品而頒發的特別獎,於1998年獲獎 金球獎 入圍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柏林影展 獲得金熊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OCIC Award):《》(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 入圍金熊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 其他獎項 獲得特別美洲兀鷹獎(Special Condor):《》(Saraband),於2005年獲獎 丹麥波迪電影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7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9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獲獎 波蘭Camerimage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影展 獲得終生最佳雙人組(導演-攝影師)特別獎:1998年與共享 義大利奧斯卡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劇本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於1986年獲獎 美國導演工會獎 入圍傑出導演成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獲得終身成就獎,於1990年獲獎 歐洲電影獎 獲得終身成就獎,於1988年獲獎 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義大利 獲得「Nocciola d'Oro」獎,於1983年獲獎 瑞典金甲虫奖 獲得最佳導演獎:《沉默》(Tystnaden),於1964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Den Goda Viljan),於1993年獲獎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兔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0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61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芬蘭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5年獲獎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電影旬報賞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3年獲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影展 獲得最佳影片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9年獲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獲得特別褒揚獎,於1959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8年獲獎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假面》(Persona),於1968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羞恥》(Skammen)與《》(Vargtimmen),於1969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激情》(En Passion),於1971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Scener ur ett äktenskap),於1975年獲獎 獲得特別獎:《》(Trollflöjten),因證明了如何將令人快樂的歌劇拍成電影作品而於1975年獲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Scener ur ett äktenska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西班牙聖-{后}-迪獎(Sant Jordi Awards) 獲得特別獎:《》(Saraband),於2006年獲獎 威尼斯影展 入圍金獅獎:《》(Musik i mörker)於1948年 獲得Italian Film Critics Award:《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獲獎 入圍金獅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 獲得生涯金獅獎(Career Golden Lion),於1971年獲獎 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作品 電影作品 《危機》(Kris),1946年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1946年 《》(Skepp till India land),1947年 《》(Musik i mörker),1948年 《》,(Hamnstad,又譯作《港口的呼喚》或《愛慾之港》),1948年 《》(Fängelse),1949年 《》(Törst,又譯為《三段奇怪的愛》或《三個陌生的情人》),1949年 《》(Till glädje,又譯為《歡樂頌》),1950年 《》(Sånt händer inte här,又譯為《高度緊張》),1950年 《》(Sommarlek,又譯為《夏日戀曲》),1951年 《女人的秘密》(Kvinnors väntan,又譯為《等待的女人》或《女人的期待》),1952年 《》(Sommaren med Monika,又譯作《不良少女莫妮卡》或《莫妮卡》),1953年 《》(Gycklarnas afton,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1953年 《》(En Lektion i kärlek,或譯為《戀愛課程》),1954年 《》(Kvinnodröm),1955年 《》(Sommarnattens leende,或譯為《夢》),1955年 《Bakomfilm smultronstället》,1957年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 《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 《》(Nära livet,又譯為《生命的門檻》),1958年 《》(Ansiktet,又譯為《魔術師》),1958年 《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譯為《處女泉》),1960年 《》(Djävulens öga),1960年 《》(Såsom i en spegel,又譯為《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年 《》(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1962年 《》(Tystnaden),1963年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1964年 《假面 (電影)》(Persona),1966年 《刺激》(Stimulantia)中的其中一段〈Daniel〉,1967年 《》(Vargtimmen),1968年 《羞恥》(Skammen),1968年 《激情》(En Passion,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1969年 《接觸》(Beröringen),1971年 《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又譯為《呼喊和細語》或《喊叫與耳語》),1972年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1973年 《面對面》(Ansikte mot ansikte),1976年 《》(The Serpent's
Bergman)裡面─他敘述說《沉默》意指宗教問題變成他電影作品中主要的關注焦點這樣的時期的結束。 劇場工作 雖然柏格曼通常都因他在電影藝術上的貢獻而廣為知名,但是他終其一生也是一個非常活耀且多產的劇場導演。他畢業後的第一部工作是擔任斯德哥爾摩一個劇場的儲訓導演。他26歲時變成的劇場總監,也是當時歐洲最年輕的劇場總監。他在赫爾辛堡停留了三年,之後在1946年到1949年之間成為的導演。 他在1953年成為的導演,並且連任了七年。許多他電影作品之中知名的演員也都是他在劇場一起合作的夥伴中挖掘出來的,而且在他1960年代的電影作品中演出的「柏格曼團隊」(Bergman troupe)裡面的很多人都是出身於馬爾默城市劇院。他在1960年到1966年期間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擔任導演,並在1963年到1966年之間擔任皇家劇院的總監。 在他因為逃稅事件離開瑞典之後,他在1977年至1984年期間成為德國慕尼黑的的導演。他直到1990年代依然活耀於劇場界。 家庭生活 柏格曼結了五次婚: 1943年3月25日 – 1945年,與,編舞家與舞者(離婚)子女: ,女演員,1943年出生. 1945年7月22日 – 1950年,與,編舞家與電影導演 (離婚) 子女: ,電影導演,1945年出生 ,電影導演(1946年─2000年) 雙胞胎與,皆是演員與電影導演,1948年出生 1951年 – 1959年,與Gun Grut,記者 (離婚) 子女: Ingmar Bergman Jr,飛機機長,1951年出生 1959年 – 1969年,與, 鋼琴家 (離婚) 子女: ,電影導演,1962年出生 1971年11月11日 – 1995年5月20日,與伯爵(或Ingrid Karlebo) (鰥居) 子女: ,作家,1959年出生 前四次婚姻都是因離婚而結束,最後一次婚姻則是因妻子死於胃癌而結束。 他也跟女演員麗芙·烏曼生了作家。所以,柏格曼總共有九個子女。只有其中一個小孩的母親未跟他結過婚。在他和的母親結婚時,她已經有12歲大了。 除了他的婚姻之外,柏格曼還有與哈里特·安德森有親密-{}-關係。 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 1971年,柏格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The Irving G. Salberg Memorial Award)他的電影作品中有三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1年獲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0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3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影片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面對面》(Ansikte mot ansikte)於1977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英國電影學院獎 入圍最佳電影獎:《》(Ansiktet)於1960年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凱撒電影獎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Trollflöjten)於1976年 入圍最佳外語電影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 獲得最佳外語電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入圍最佳歐洲電影獎:《》(Saraband)於2005年 坎城影展 獲得最佳詼諧詩意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 獲得最佳導演獎:《》(Nära livet),於1958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Nära livet)於1958年 獲得特別推薦獎(Special Mention):《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 獲得技術大獎(Technical Grand Prize):《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2年獲獎 獲得棕櫚之手獎(Palm of Palms),於1997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為他全部的電影作品而頒發的特別獎,於1998年獲獎 金球獎 入圍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柏林影展 獲得金熊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OCIC Award):《》(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 入圍金熊獎:《》(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 其他獎項 獲得特別美洲兀鷹獎(Special Condor):《》(Saraband),於2005年獲獎 丹麥波迪電影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7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9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獲獎 波蘭Camerimage電影攝影藝術國際影展影展 獲得終生最佳雙人組(導演-攝影師)特別獎:1998年與共享 義大利奧斯卡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劇本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獲得,於1986年獲獎 美國導演工會獎 入圍傑出導演成就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獲得終身成就獎,於1990年獲獎 歐洲電影獎 獲得終身成就獎,於1988年獲獎 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義大利 獲得「Nocciola d'Oro」獎,於1983年獲獎 瑞典金甲虫奖 獲得最佳導演獎:《沉默》(Tystnaden),於1964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Den Goda Viljan),於1993年獲獎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兔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0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61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芬蘭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5年獲獎 堪薩斯市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獲獎 電影旬報賞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3年獲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影展 獲得最佳影片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9年獲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獲得特別褒揚獎,於1959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8年獲獎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假面》(Persona),於1968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羞恥》(Skammen)與《》(Vargtimmen),於1969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激情》(En Passion),於1971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Scener ur ett äktenskap),於1975年獲獎 獲得特別獎:《》(Trollflöjten),因證明了如何將令人快樂的歌劇拍成電影作品而於1975年獲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3年獲獎 獲得最佳劇本獎:《》(Scener ur ett äktenskap),於1974年獲獎 獲得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西班牙聖-{后}-迪獎(Sant Jordi Awards) 獲得特別獎:《》(Saraband),於2006年獲獎 威尼斯影展 入圍金獅獎:《》(Musik i mörker)於1948年 獲得Italian Film Critics Award:《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獲獎 入圍金獅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 獲得生涯金獅獎(Career Golden Lion),於1971年獲獎 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作品 電影作品 《危機》(Kris),1946年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1946年 《》(Skepp till India land),1947年 《》(Musik i mörker),1948年 《》,(Hamnstad,又譯作《港口的呼喚》或《愛慾之港》),1948年 《》(Fängelse),1949年 《》(Törst,又譯為《三段奇怪的愛》或《三個陌生的情人》),1949年 《》(Till glädje,又譯為《歡樂頌》),1950年 《》(Sånt händer inte här,又譯為《高度緊張》),1950年 《》(Sommarlek,又譯為《夏日戀曲》),1951年 《女人的秘密》(Kvinnors väntan,又譯為《等待的女人》或《女人的期待》),1952年 《》(Sommaren med Monika,又譯作《不良少女莫妮卡》或《莫妮卡》),1953年 《》(Gycklarnas afton,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1953年 《》(En Lektion i kärlek,或譯為《戀愛課程》),1954年 《》(Kvinnodröm),1955年 《》(Sommarnattens leende,或譯為《夢》),1955年 《Bakomfilm smultronstället》,1957年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 《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 《》(Nära livet,又譯為《生命的門檻》),1958年 《》(Ansiktet,又譯為《魔術師》),1958年 《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譯為《處女泉》),1960年 《》(Djävulens öga),1960年 《》(Såsom i en spegel,又譯為《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年 《》(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1962年 《》(Tystnaden),1963年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1964年 《假面 (電影)》(Persona),1966年 《刺激》(Stimulantia)中的其中一段〈Daniel〉,1967年 《》(Vargtimmen),1968年 《羞恥》(Skammen),1968年 《激情》(En Passion,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1969年 《接觸》(Beröringen),1971年 《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又譯為《呼喊和細語》或《喊叫與耳語》),1972年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1973年 《面對面》(Ansikte mot ansikte),1976年 《》(The Serpent's Egg,又譯為《噩兆》),1977年 《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1978年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又譯為《木偶生命》),1980年 《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年 《卡琳的面孔》(Karins ansikte),1984年 《紀錄芬妮和亞歷山大》(Dokument Fanny och Alexander),1986年 電視作品 《Herr Sleeman kommer》,1957年 《Venetianskan》,1958年 《狂犬病》(Rabies),1958年 《Oväder》,1960年 《Ett Drömspel》,1963年 《唐璜》(Don Juan),1965年 《》(Riten,或譯《祭典》),1969年 《法羅1969》(Fårödokument 1969),1970年 《Misantropen》,1974年 《》(Trollflöjten),1975年 《法羅1979》(Fårö-dokument 1979),1979年 《Hustruskolan》,1983年 《》(Efter repetitionen),1984年 《受祝福的人》(De Två saliga),1986年 《薩德夫人》(Markisinnan de Sade),1992年 《貝卡恩特納》(Backanterna),1993年 《最後的加斯普》(Sista skriket),1995年 《》(Larmar och gör sig till,或譯《空虛和無法呼吸》),1997年 《比爾德馬卡納》(Bildmakarna),2000年 《》(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2003年 電影劇本 《》(Hets,或譯《狂亂》),1944年,由執導 《》(Kvinna utan ansikte,或譯《沒有面孔的女人》),1947年,由執導 《伊娃》(Eva),1948年,由執導 《》,1950年,由執導 《》(Frånskild),1951年,由執導 《》,1956年,由執導 《》,1961年,由執導 《》(Den Goda Viljan),1992年,由比爾·奧古斯特 《》(Söndagsbarn),1992年,由執導 《》(Enskilda samtal),1996年,由麗芙·烏曼執導 《》(Trolösa,或譯《不忠》,《背信棄義》),2000年,由麗芙·烏曼執導 舞台劇與廣播劇 下列是英格瑪·柏格曼曾經執導過的舞台劇與/或廣播劇: 《》(Outward Bound),1938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編劇 《Galgmannen/Guldkarossen》,1939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Axel E. Bentzonich(編Galgmannen)與(編Guldkarossen)編劇 《幸運兒佩爾的旅程》(),1939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編劇 《Evening Cabaret For the Entire Family》,1939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 《Höstrapsodi/Les Romanesques》,1939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編Höstrapsodi)與愛德蒙·羅斯丹(埃德蒙·罗斯丹,編Les Romanesques)編劇 《Jul/》,1939年,於奧爾夫先生戲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編Advent)編劇 《Han som fick lev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Jones, Howard. Samnium: Settle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 Togo Salmon Conference On Roman Studies. Providence, RI: Center for Old World Archaeology and Art, 2004. Paget, R. F. Central Italy: An Archaeological Guide; the Prehistoric, Villanovan, Etruscan, Samnite, Italic, and Roman Remains, and the Ancient Road Systems. 1st U.S. ed. Park Ridge,
Gary. A Critical History of Early Rom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First Punic W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Jones, Howard. Samnium: Settle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E. Togo Salmon Conference On Roman Studies. Providence, RI: Center for Old World Archaeology and Art, 2004. Paget,
在史诗扩充的第二个版本中,三宝磨是由知名铁匠伊尔玛利宁锻造的,来换取波赫约拉女王娄希的女儿为妻 。 艺术创作中的三宝磨 参见
卡勒瓦拉 波赫约拉 S 傳說物品
發現 1993年3月24日晚,當時蘇梅克夫婦及列維正在研究及觀測近地天體,卻無意中發現了這顆彗星,並把原來的計劃改為觀測這顆彗星。該發現於3月27日的IAU第5725號通告中公布,其後,不少觀測者均在他們在3月24日前拍得的照片中找到那顆彗星。 憑著多張照片提供的線索,發現SL9彗星的活動並不尋常,人們發現它擁有多個內核,其總長度達50角秒,以及達10角秒宽。天文電報局的馬斯登(Brian Marsden)注意到,SL9彗星在角度上,距離木星僅4°,最初認為這是投射效應,但後來從它們的視覺運動上看到,SL9彗星實質上接近木星,並向蘇梅克夫婦及列維提出,他們發現了一顆遭木星強大引力扯裂的彗星碎塊。 繞木星公轉 經過計算這顆彗星的軌道資料,SL9與其他彗星不同,它並非圍繞太陽,而是繞木星公轉,其遠木點為0.33天文單位,公轉週期為2年,軌道形狀也極為橢圓,離心率達0.9986。 及後再追溯它以前的軌道活動,SL9繞木星公轉已有一段時間。它原是一顆繞日公轉的短週期彗星,其近遠日點分別位於小行星帶內部及木星軌道附近,有可能是於1970年代或更早期被木星的引力擄獲。不過,人們並沒有任何於1993年3月以前拍到的SL9彗星照片。 該彗星於1994年7月7日極度接近木星,距離其雲層頂部僅40,000公里,比木星的半徑(70,000公里)還要短,並在行星的洛希極限以內,其潮汐力足可把物體撕碎。比起以往的多次接近木星記錄,7月7日那次看來是歷來最接近的,人們多認為這次靠近木星使SL9彗星碎裂。它分裂成多塊碎片,並以英文字母 "A" 至 "W" 表示。 令行星天文學家更興奮的是,SL9彗星會再度通過距離木星中心45,000公里處,比木星半徑還短,意味著SL9會有很大機會將於1994年7月撞向木星,並認為這串彗核穿越木星大氣的時間將持續五天。 撞擊預測 由於當時天文學家從未見證過太陽系的天體撞擊,因此SL9彗星將撞擊木星的發現,引起了全球天文學界的振奮。人們對該彗星作更深入研究,以更準確計算它的撞擊時間及機會。又因為在彗星撞擊時會把木星內部的大氣及其他物質釋出,這起撞擊又為天文學家提供難得的機會,去窺探木星內部的大氣。
"W" 表示。 令行星天文學家更興奮的是,SL9彗星會再度通過距離木星中心45,000公里處,比木星半徑還短,意味著SL9會有很大機會將於1994年7月撞向木星,並認為這串彗核穿越木星大氣的時間將持續五天。 撞擊預測 由於當時天文學家從未見證過太陽系的天體撞擊,因此SL9彗星將撞擊木星的發現,引起了全球天文學界的振奮。人們對該彗星作更深入研究,以更準確計算它的撞擊時間及機會。又因為在彗星撞擊時會把木星內部的大氣及其他物質釋出,這起撞擊又為天文學家提供難得的機會,去窺探木星內部的大氣。 天文學家預計該彗星的碎片長度介乎數百米至數公里之間,並提出彗星在未分裂時,曾擁有達5公里長的彗核,比後來出現的百武彗星內核還大,它在1996年接近地球時變得明亮。而引起最多爭論的地方是其天體撞擊對木星的影響如何,有說法指,碎片有可能繼續被撕碎,成為大型流星。 除此之外,人們又認為該彗星撞擊木星後,其產生的地震震波會橫掃整個木星,而撞擊產生的塵埃會使木星平流層的薄霧更濃密,其行星環系統的質量也隨之增加。更多的預測有木星可能會增加數個大紅斑,或是其大紅斑將消失。天文學家密切留意這起天體撞擊,去揭曉哪些預測將會正確。 長期影響 撞擊中可見的傷痕可以在木星上看到好幾個月。它們非常顯眼,觀察者將它們描述為比大紅斑更容易看見。這些斑點可能是木星觀測史上最突出的瞬態特徵,儘管大紅斑以其醒目的顏色著稱,但SL9造成的暗斑與尺寸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觀察到。 光譜觀測發現,在碰撞後,氨和二硫化碳在大氣中持續存在至少十四個月,原本應該在對流層的氨,也在平流層發現可觀的數量。 與直覺相反,在較大的撞擊地點,大氣溫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要快於較小的撞擊地點:在較大的撞擊地點,15,000至20,000公里(9,300至12,400英里)寬的範圍內溫度升高,但是一周後即回到正常水平。在較小的撞擊地點,比周圍環境高10 K(18°F)的氣溫持續了近兩週。木星的平流層溫度在受到影響後立即上升,然後在2-3週後降至撞擊前溫度以下,然後緩慢回升至正常溫度。 撞擊頻率 在SL9彗星撞擊木星之後,人們又找到五顆彗星(包括編號82P、111P及147P)一度繞木星公轉。據研究結果顯示,由於木星的質量位居太陽系行星之冠,憑其強大引力可抓獲不少彗星,成為它的「衛星」。 這些被木星擄獲的彗星多擁有不穩定的繞木軌道,其路徑極為橢圓,通過遠木點時又容易被太陽的引力所影響。研究指出彗星撞木星的次數,平均每個世紀會發生一兩次,但像SL9般較大型的彗星撞擊則更少見,平均每一千年發生不多於一次。 此外人們又找到不少證據,指出木星及其衛星以往也曾發生連串彗星碎塊撞擊。在伽利略號及兩艘航行者太空船飛經木星時,它們拍得木衛三和木衛四的表面有一些連續的環形山,當中前者有三串,後者更多達13串。雖然月球表面也有連續的環形山,但那些環形山多是由大至小來排列,這是隕石撞擊月球並經多次反彈所造成的,因此環形山也一個比一個小。而木衛的情況則不同,每串環形山的隕石坑大小均差不多,隕石反彈決不能做出這樣的景觀,在SL9彗星被發現前,這些環形山串的由來仍是一個謎,彗星撞木星這個天文奇觀,為木衛的環形山串的由來提供了重要線索,它們有可能是多塊碎片同一時間撞擊木衛而造成的。 「太空吸塵機」 SL9彗星撞木星這個天文奇觀,突顯了木星為內太陽系扮演著「太空吸塵機」的角色。研究指出它的強大引力可吸掉不少彗星和小行星,木星發生彗星撞擊的機率是地球的2,000至8,000倍。
佘娜斯() 茜湖() 布依丘() 花田() 茱丽安娜() 摩根() 风车磨坊() 黑尼耶() 圣爱() 薄酒萊新酒 雖然只是勃艮第境南一個產區,薄酒萊葡萄酒每年產量,足足有勃艮第其餘地區年產量兩倍半。除此之外,因大部分薄酒萊葡萄酒都是屬於未經過橡木桶封陳、單寧度低的所謂「新酒」產品,製造出來後不能久放,因此非常強調「當年產酒,當年飲用」。配合這樣特性,從1970年代起,逐漸出現一種薄酒萊葡萄酒慶典──每年11月第三個星期四,將當年9月11日之後下桶開始釀造、並在10月初製作完成的葡萄酒桶打開,開始暢飲。近年薄酒萊新酒透過行銷推廣到全世界,但仍然大致遵循此傳統,規定已經裝瓶運抵銷售地的產品,禁止在這日期之前提早上市,而變成一種話題。 一般來說薄酒萊新酒的保存期限很短,依照保存環境的差異,頂多只能存放到隔年初就該喝光。但随着一些酒庄酿酒师的技术发展以及气候对葡萄成熟度的影响,部分酒庄的新酒已经具备不错的存放能力。位于薄若莱中心地带的一家酒庄采用百年老藤酿造新酒,大大提高了新酒的厚重度和存放能力。薄酒萊村莊區產出的新酒因為製造時發酵時間稍長,因此可以存放久一些,至於薄酒萊特级田產品則依照不同的製作方式,有部份的酒款可以像一般葡萄酒一样進行長時間陳年存放。 參考文獻
Wine Encyclopedia (3rd Edition, 2001), Dorking Kindersley Ltd., London, UK, ISBN 0-7894-8039-5 参考 外部連結 法國薄酒萊地區官方網站(法文,英文,德文版) 法国葡萄酒年份表 -包括博若莱 博若莱-介绍 博若莱美食和葡萄酒配对
中國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洪秀全、洪天贵福之年号 洪德(1855年-1864年):大成国— 陈开、黄鼎凤之年号 顺天(1859年-1862年):清朝时期—李永和之年号 江漢(1859年-1864年):清朝時期—朱明月尊奉之年號 嗣统(1864年-1868年):清朝时期—朱明月之年号 天纵(1860年-1863年):清朝时期—宋继鹏之年号 越南 嗣德(1848年—1883年):阮朝—翼宗阮福时之年号 日本 文久(1861年-1864年):孝明天皇之年號 元治(1864年-1865年):孝明天皇之年號 庆应(1865年-1868年):孝明天皇、明治天皇之年號 明治(1868年-1912年):明治天皇之年號 南洋 蘭芳(1777年—1884年):蘭芳共和國之年號 参见 中國年號索引 同治 (消歧義)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清朝年号 清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六月,臺灣牡丹社事件爆發,與日本在北京訂立北京專約。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九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1875年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18歲。 考證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文宗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清穆宗即位,随驾诸臣拟定兴符、安禧、祥祐、祺祥四个备选年号,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选定“祺祥”为新君年号。当年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逮捕肃顺、载垣等人。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五日(11月7日)两宫皇太后颁诏,宣布废除“祺祥”年号,命议政王军机大臣恭拟“同治”二字进呈,为新年号。 因「同治」年號在滿文稱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為「共同」, Dasan 意為「政治」,直接翻譯成漢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稱同治年號的意思是代表「兩宮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誤。因兩宮聽政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年號。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公元纪年对照表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中國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洪秀全、洪天贵福之年号 洪德(1855年-1864年):大成国— 陈开、黄鼎凤之年号 顺天(1859年-1862年):清朝时期—李永和之年号 江漢(1859年-1864年):清朝時期—朱明月尊奉之年號 嗣统(1864年-1868年):清朝时期—朱明月之年号 天纵(1860年-1863年):清朝时期—宋继鹏之年号
米勒山脈,南极洲山脉 米勒山,若干以米勒为名的山 米勒峰,若干以米勒为名的峰 米勒嶺,南極洲的山嶺 米勒高地,南極洲的高地 米勒冰原島峰,若干以米勒为名的冰原岛峰 米勒海崖,南極洲的海崖 米勒角,南极洲海岬
约翰·李·米勒(1972年-),英国演员 (1976年-),美国田径運動员 马库斯·米勒(1982年-),德国足球运动员. 达米安·米勒,澳大利亚原住民,澳大利亚大使 赫爾曼·米勒,若干同名人物 米勒-尤里实验,是一个由史丹利·米勒与哈罗德·尤里完成的一个有关生命起源的探究实验 地名 米勒县,若干以米勒为名的县 米勒山脈,南极洲山脉 米勒山,若干以米勒为名的山
“1837年叛乱” 1837年3月,英国政府拒绝了上加拿大的改革方案,重新确认了副总督的独断权力。7月,麦肯齐为此组织了一次被称为 "警戒委员会 "的改革者会议,麦肯齐被选为该委员会的联络秘书。麦肯齐发表了一篇对邦德·海德的批评文章,将他描述为维护腐败政府的暴君。并建议上加拿大殖民地实行自治,而不是由大洋彼岸的英国议会来管理。他的号召吸引了大量人群,但也面临着“家族化”支持者的人身攻击。1837年秋天,他访问了下加拿大,并会见了以爱国者而知名的反叛领导人。 到了10月,麦肯齐收到了来自那些爱国者们传来的口信,要求他发动上加拿大的武装行动。麦肯齐召集了改革之士的会议,提议用武力夺取上加拿大政府的权力,但是会议没有达到共识。于是麦肯齐说服另外两位改革运动领导人和,建议在上加拿大政府军镇压下加拿大的叛乱时候,可以乘虚进攻多伦多以夺取政府的权力。并游说了农村地区的有意参与反叛行动的人们,商定将起事日期定为1837年12月7日,并将这个计划告知了约翰·罗尔夫和托马斯·大卫·莫里森。 12月1日,麦肯齐起草了一份独立宣言,上加拿大政府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对麦肯齐发出了逮捕令,并悬赏1000英镑。12月7日,政府军袭击了反叛军聚集的“蒙哥马利酒馆”。交手之后,叛军溃败。麦肯齐也乘船从水路逃到了美国。 美国避难期间 麦肯齐于1837年12月11日抵达布法罗,并发表了希望加拿大效法美国从英国独立出来的演讲。他将叛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缺乏武器装备,他希望美国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协助。12月14日,麦肯齐与一些同情加拿大反叛者的美国志愿人员占领了属于安大略省的“”,宣布成立“上加拿大国”并从大英帝国分离出来,麦肯齐自封为新政府首脑,并为此起草了新宪法。但是,麦肯齐涉嫌违反了美国的《》,在返回布法罗时遭到逮捕,因为该法禁止参与入侵美国政府未宣战的国家。麦肯齐为此支付了5,000美金的保释金(相当于2021年的127,000美金)。1838年1月4日,英国军队占领了海军岛,反叛者们四散到美国本土。之后,麦肯齐依然不放弃,希望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并组织叛军试图从底特律入侵加拿大,但被英军击退。 1838年5月12日,麦肯齐和妻子抵达纽约市,并创办了《麦肯齐公报》(Mackenzie's Gazette)。通过这份报纸吸引公众对加拿大话题的注意,并建立了加拿大协会发展成员来重组其势力。 “中立法”审判 对麦肯锡违反美国中立法的审判于1839年6月19日开始。在法庭上他为自己辩护。检察官认为,麦肯齐招募成员,建立军队,并为入侵偷窃武器已构成违反中立法。麦肯齐辩称,英国和美国处于战争状态,因为英国在海军岛击沉了一艘美国船只的“”,《中立法》并不适用。麦肯齐想提交证据证明上加拿大叛乱是一场内战,因为如果国家正在进行内战,一个人不能被判定为违反《中立法》的。法官拒绝允许这一证据,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只有美国国会可以宣布一个国家是否处于内战状态,但是美国国会并没有这样做。法院最后判决麦肯齐入狱18个月、罚款10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253美元)。1840年5月10日,麦肯齐获得了美国总统范布伦发布的特赦。 重返加拿大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爱尔兰也酝酿着独立运动。英国的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伯爵担心会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加拿大人脱离大英帝国。因此希望以英王名义对1837年叛乱的参与者实行大赦,1849年,加拿大议会通过了这项大赦法案,麦肯齐于1850年5月与家人回到了多伦多,回到加拿大后,分别为《论坛报》(Tribune)、《考查者》(Examiner)和《尼亚加拉邮报》(The Niagara Mail)撰文投稿。多伦多市和安大略省政府也补发了他在1830年代作为公务员时的欠薪。 1851年2月,麦肯齐参加了加拿大议会的补缺空位的选举,在三位候选人中,麦肯齐以294票赢得了选举。当选之后,他在议会中提议废除重组,他认为维持这个法院开销太大,并且批评该法院庭审时不以律师在庭审时的陈词作为书面证词。大多数上加拿大的议员支持麦肯齐的提议。但鲍德温的同事不支持他的提案,他从内阁辞职。 在1851年10月的选举中,麦肯齐在选区内以63%的票数获胜。 1852年12月,麦肯齐自己又创办了《麦肯齐周报》(Mackenzie’s Weekly Message),后改为《多伦多周报》(Toronto Weekly Message) 。 在中,麦肯齐对和组成的联合政府提出批评。他认为,总督额尔金伯爵在接受保守党组建联合政府之前没有给其他改革派议员组建政府的机会,构成了违宪。另外,他也是公共账目委员会主席,他在该委员会的报告中,对加拿大省的混乱财务状况提出了批评包括未经议会批准的政府开支,并提交一个谴责前政府的类似行为的决议,但是麦肯齐为此遭到报复而被从该委员会出名。 在1857年的选举中,麦肯锡以38%的选票以微弱优势再次当选为霍尔迪曼德选区的议员。
12月1日,麦肯齐起草了一份独立宣言,上加拿大政府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对麦肯齐发出了逮捕令,并悬赏1000英镑。12月7日,政府军袭击了反叛军聚集的“蒙哥马利酒馆”。交手之后,叛军溃败。麦肯齐也乘船从水路逃到了美国。 美国避难期间 麦肯齐于1837年12月11日抵达布法罗,并发表了希望加拿大效法美国从英国独立出来的演讲。他将叛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缺乏武器装备,他希望美国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协助。12月14日,麦肯齐与一些同情加拿大反叛者的美国志愿人员占领了属于安大略省的“”,宣布成立“上加拿大国”并从大英帝国分离出来,麦肯齐自封为新政府首脑,并为此起草了新宪法。但是,麦肯齐涉嫌违反了美国的《》,在返回布法罗时遭到逮捕,因为该法禁止参与入侵美国政府未宣战的国家。麦肯齐为此支付了5,000美金的保释金(相当于2021年的127,000美金)。1838年1月4日,英国军队占领了海军岛,反叛者们四散到美国本土。之后,麦肯齐依然不放弃,希望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并组织叛军试图从底特律入侵加拿大,但被英军击退。 1838年5月12日,麦肯齐和妻子抵达纽约市,并创办了《麦肯齐公报》(Mackenzie's Gazette)。通过这份报纸吸引公众对加拿大话题的注意,并建立了加拿大协会发展成员来重组其势力。 “中立法”审判 对麦肯锡违反美国中立法的审判于1839年6月19日开始。在法庭上他为自己辩护。检察官认为,麦肯齐招募成员,建立军队,并为入侵偷窃武器已构成违反中立法。麦肯齐辩称,英国和美国处于战争状态,因为英国在海军岛击沉了一艘美国船只的“”,《中立法》并不适用。麦肯齐想提交证据证明上加拿大叛乱是一场内战,因为如果国家正在进行内战,一个人不能被判定为违反《中立法》的。法官拒绝允许这一证据,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只有美国国会可以宣布一个国家是否处于内战状态,但是美国国会并没有这样做。法院最后判决麦肯齐入狱18个月、罚款10美元(相当于2021年的253美元)。1840年5月10日,麦肯齐获得了美国总统范布伦发布的特赦。 重返加拿大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爱尔兰也酝酿着独立运动。英国的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伯爵担心会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加拿大人脱离大英帝国。因此希望以英王名义对1837年叛乱的参与者实行大赦,1849年,加拿大议会通过了这项大赦法案,麦肯齐于1850年5月与家人回到了多伦多,回到加拿大后,分别为《论坛报》(Tribune)、《考查者》(Examiner)和《尼亚加拉邮报》(The Niagara Mail)撰文投稿。多伦多市和安大略省政府也补发了他在1830年代作为公务员时的欠薪。 1851年2月,麦肯齐参加了加拿大议会的补缺空位的选举,在三位候选人中,麦肯齐以294票赢得了选举。当选之后,他在议会中提议废除重组,他认为维持这个法院开销太大,并且批评该法院庭审时不以律师在庭审时的陈词作为书面证词。大多数上加拿大的议员支持麦肯齐的提议。但鲍德温的同事不支持他的提案,他从内阁辞职。 在1851年10月的选举中,麦肯齐在选区内以63%的票数获胜。 1852年12月,麦肯齐自己又创办了《麦肯齐周报》(Mackenzie’s Weekly Message),后改为《多伦多周报》(Toronto Weekly Message) 。 在中,麦肯齐对和组成的联合政府提出批评。他认为,总督额尔金伯爵在接受保守党组建联合政府之前没有给其他改革派议员组建政府的机会,构成了违宪。另外,他也是公共账目委员会主席,他在该委员会的报告中,对加拿大省的混乱财务状况提出了批评包括未经议会批准的政府开支,并提交一个谴责前政府的类似行为的决议,但是麦肯齐为此遭到报复而被从该委员会出名。 在1857年的选举中,麦肯锡以38%的选票以微弱优势再次当选为霍尔迪曼德选区的议员。 晚年 1858年至1861年期间,他希望解散加拿大省,并为此收集请愿书和筹款行动,但是没有成功。在他最后几年,他写了《1860年独立与自由之年鉴》(An Almanac of Independence & Freedom for the Year 1860)。其中陈述了解散加拿大省的观点。他创办的最后一份报刊《多伦多周报》(Toronto Weekly Message)由于订阅量下降,他于1860年9月15日结束了这份报刊的发行 。1861年,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但他绝服药,8月28日去世。据说为他送葬的队伍绵延半英里(0.8公里),送葬队伍中包括他生前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他被埋葬在,一个由灰色花岗岩制成的12英尺高的凯尔特十字架作为墓碑,他的妻子以及后代家人后来也埋葬在这里。 外部链接 威廉姆·莱恩·麦肯西的传奇 加拿大政府官员 多伦多市长 加拿大记者 蘇格蘭裔加拿大人
对于前三位法老,资料来源相当接近,而且这个顺序得到了赫特普迪夫雕像上的铭文的支持,赫特普迪夫在这三位国王的停尸仪式上服务。 埃及第二王朝法老列表 參見
埃及第二王朝是公元前2890年到公元前2686年时期统治埃及的王朝,其首都位于提尼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皿,标志着古埃及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盛行于前王朝時期和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人殉制度也在第二王朝之初得到了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陶俑。 統治者 对于前三位法老,资料来源相当接近,而且这个顺序得到了赫特普迪夫雕像上的铭文的支持,赫特普迪夫在这三位国王的停尸仪式上服务。 埃及第二王朝法老列表
旧约圣人 摩西五经人物 曼达教先知 神話中的人瑞
諾斯底主義 旧约圣人 摩西五经人物 曼达教先知
and 胡尼. 曼涅托给出了Necheróphes(Nebka)、Tosorthrós(Djoser)、Týreis(Djoserti/Sekhemkhet)、Mesôchris(Sanakht,可能与Nebka为同一人)、Sôÿphis(也是Djoser)、Tósertasis(也是Djoserti/Sekhemkhet)、Achês(Nebtawy Nebkare。不太可能卡巴,也许不存在),Sêphuris(Qahedjet),和Kerpherês(Huni)。 統治者 它以著名的 左塞爾(Djoser) 而聞名。 關於這個王朝的創始人的名字,意見不一。 事實上,拉美西斯王朝名單都表明創始人是內布卡(Nebka)國王,而薩卡拉(Saqqarah)的石碑表明他是左塞爾國王。在薩卡拉,特別是在阿比多斯(Abydos) 的一些發現往往表明創始人是左塞爾 。在第二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的墓中發現的許多刻著左塞爾國王名字的印章說明,正是左塞爾為哈塞克穆伊( Khâsekhemoui )舉行了葬禮,並因此繼承了他的王位 。王朝最後一位國王胡尼(Houni)的名字似乎是確定的。 相反地,左塞爾和胡尼之間國王的數量和順序是未知的。 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列表 第三王朝時間線 参考资料 Damien Agut et
舍哲德, 和尼弗尔卡雷。 萨卡拉王表给出了左塞尔, 左塞尔尔蹄, 内布卡雷, and 胡尼. 曼涅托给出了Necheróphes(Nebka)、Tosorthrós(Djoser)、Týreis(Djoserti/Sekhemkhet)、Mesôchris(Sanakht,可能与Nebka为同一人)、Sôÿphis(也是Djoser)、Tósertasis(也是Djoserti/Sekhemkhet)、Achês(Nebtawy Nebkare。不太可能卡巴,也许不存在),Sêphuris(Qahedjet),和Kerpherês(Huni)。 統治者 它以著名的 左塞爾(Djoser) 而聞名。 關於這個王朝的創始人的名字,意見不一。 事實上,拉美西斯王朝名單都表明創始人是內布卡(Nebka)國王,而薩卡拉(Saqqarah)的石碑表明他是左塞爾國王。在薩卡拉,特別是在阿比多斯(Abydos) 的一些發現往往表明創始人是左塞爾 。在第二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的墓中發現的許多刻著左塞爾國王名字的印章說明,正是左塞爾為哈塞克穆伊( Khâsekhemoui )舉行了葬禮,並因此繼承了他的王位 。王朝最後一位國王胡尼(Houni)的名字似乎是確定的。 相反地,左塞爾和胡尼之間國王的數量和順序是未知的。 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列表
descriptions at cpu-collection.de CPU-INFO: 80286, in-depth processor history Overview of all 286 compatible chips
(txt) . Linux on 286 laptops and notebooks Intel 80286 images and descriptions
统治者 埃及第五王朝法老列表: 马内托写道,第五王朝的国王在象岛进行统治,但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宫殿仍然位于Ineb-hedj("白墙")。 和以前一样,探险队被派往西奈半岛的瓦迪-马哈雷赫和瓦迪-卡里特开采绿松石和铜,并到阿布辛拜勒神庙西北部的采石场开采片麻岩。贸易探险队被派往南方的邦特之地,以获得孔雀石、沒藥和银金矿,而在朱拜勒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派往该腓尼基城市的外交探险队。在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多拉克遗址发现的印有几个第五王朝国王名字的物品,可能是贸易的证据,但仍然是一个谜。
埃及第五王朝法老列表: 马内托写道,第五王朝的国王在象岛进行统治,但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清楚地表明,他们的宫殿仍然位于Ineb-hedj("白墙")。 和以前一样,探险队被派往西奈半岛的瓦迪-马哈雷赫和瓦迪-卡里特开采绿松石和铜,并到阿布辛拜勒神庙西北部的采石场开采片麻岩。贸易探险队被派往南方的邦特之地,以获得孔雀石、沒藥和银金矿,而在朱拜勒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派往该腓尼基城市的外交探险队。在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多拉克遗址发现的印有几个第五王朝国王名字的物品,可能是贸易的证据,但仍然是一个谜。 参考
費爾巴哈,可能指: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19世紀德國哲學家、人類學家。主要理論為:機械論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質》等。是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
和 埃及第八王朝 也是旧王国的一部分曼涅托写道,这些国王从孟菲斯统治,因为他们的金字塔建在萨卡拉,彼此之间非常接近。
第六王朝被许多权威人士认为是旧王国的最后一个王朝,虽然"《牛津古埃及史》 认为 埃及第七王朝 和
历史 第十二王朝的年表是新王国时期之前任何时期中最稳定的。都灵王表给出了213年(公元前1991-1778)。曼涅托说它以底比斯(埃及)为首都,但从当代记录中可以看出,这个王朝的第一个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将其首都迁至一个名为 "阿蒙涅姆赫特伊塔维"("夺取两地的阿蒙涅姆赫特")的新城市,现称为伊塔维。 伊塔威的位置尚未被发现,但被认为是在法尤姆附近,可能是在艾李斯特的皇家墓地附近。 第十二王朝的统治者的顺序从几个来源可以得知:在阿拜多斯的寺庙记录的两份名单和在萨卡拉的一份名单,以及从马内托的作品中得出的名单。在辛努塞尔特三世统治时期的一个记录日期可以与索特周期相关联。 因此,这个王朝的许多事件经常可以归于一个特定的年份。 这一时期的聂非尔列胡预言提到阿梅内姆哈特一世的母亲来自象牙海岸的埃及国名塔塞提。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阿梅内姆哈特一世的母亲是努比亚人的后代。 法老列表 古埃及文学加深 正是在第十二王朝期间,古埃及文学得到了完善。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许是"西努赫的故事",其中几百份莎草纸的副本已经被复原。在这个朝代,还有一些说教的作品,如'阿梅内姆哈特的指示'和'[[雄辩的农民]的故事]'。 此外,第十二至第十八王朝的国王还为后人保存了一些最杰出的埃及纸莎草作品,这些作品一直流传到今天,值得称赞。 1900 BC – 普里斯莎草纸
– 莫斯科数学纸草书 1650 BC – 莱因德数学纸草书 1600 BC – 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 1550 BC – 埃伯斯纸草卷 参见 诅咒文本 古埃及历史 参考
参考资料 前8世纪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第二十四王朝法老列表: 泰夫納克特(Tefnakhte)
庫施 第二十五朝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亦稱努比亚王朝或埃塞俄比亚王朝,是自前8世紀中期至前7世紀中期統治古埃及的一個王朝,它的君主起源於庫施(Kush,亦作「庫什」、「古實」;即努比亞,大約位於今日蘇丹北部),後來征服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因亞述人的入侵而衰落,最後一任法老在第二十六王朝派兵佔領底比斯後退回努比亞。 第二十五王朝法老列表:
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表达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产生與再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一個結構主義者研究對象的差異會大到如食物的準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遊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製造與再造的深層結構。比如說,人類學與民族誌學家施特劳斯這位早期著名的結構主義實踐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話學、宗族以及食物準備這些文化現象。 結構主義的出現,幫助人們從生活中混亂的表象中,揭露隱藏其中的完整結構,但亦因此一簡約化的結果,造成結構主義把「文本」作了過多的解讀,而讓學者創造出許多並不存在的意義與結構。另外還有各種立場是位於這兩個極端立場之間;而事實上,許多關於結構主義的爭論就是在試圖釐清上面所說的這個問題。結構主義最好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種文化運動一樣,結構主義的影響與發展是很複雜的。 起源 「結構主義」並不是一個清楚界定的「流派」,通常將索緒爾的作品當作一個起點。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材》中主張,語言自有其體系,應把語言視為一獨立的系統,以科學方法加以整理分析,深入語言的表面,尋求內在的關聯性。其學說對結構主義有重要啟示。 結構主義導源於1915年至1930年俄國學者的形式主義,其後以法國為根據地加以發展。雅各生提出要探討文學的特質,建立藝術的科學方法。文學研究不應局限於文學作品本身的詮釋,而應延及文學的內在體系。1940年代,李維史陀曾在紐約與雅各生同事,受他影響,把語言學某些模式應用於人類學,提出體大思精的神話邏輯。 代表人物與流派 索緒爾:瑞士結構符號學 雅各生:布拉格學派結構功能論 布龍菲爾德:美國描寫結構主義 諾姆·喬姆斯基:美國結構生成語言學 克勞德·李維-史陀:法國神話符號學 羅蘭巴特:法國結構主義轉向 德希達:法國後結構 :法國後結構 茨維坦·托多洛夫:法國後結構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法國後結構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Saussure)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讲义经由学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为《普通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能指)及意旨(意指)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 《普通語言學課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美國的布龍菲爾德發展了自己的結構語言學,正如丹麥的路易·叶尔姆斯列夫的那一個學說。在法國,安戴尼·梅勒(Antoine Meillet)和Émile Benveniste延續索緒爾的課程。最重要的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例如罗曼·雅各布森及尼古拉·特鲁别茨柯伊開展了有關的研究。 二戰後的結構主義 在整个1940及1950年代间,萨特所推行的存在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开始冲击法国并显示出优势。结构主义最初在法国流行,继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结构主义反对人性自由和选择的观点,而是集中关注人类行为是由各种各样的结构组织所决定的研究。以此观点为据的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李維-斯特勞斯於1949年版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二战期间,李維-斯特勞斯在纽约结识了雅各布森,受到了雅各布森的结构主义以及美国人类学传统理论的影响。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一书中,他从结构观点来考察亲属关系,并试图证明不同的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少数基本亲属结构的相互置换。随后于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一书,收录了阐述其结构主义思想纲要的论文。 到六十年代初期,結構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已经盛行。 羅蘭·巴特和雅克·德里达则集中研究如何将结构主义应用于文学。 构造主义:延伸至心理學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1879年冯特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絕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在20世紀構造主義心理學遭到了挑戰。這個學派的心理學分析成人的心智(從出生至現下的經驗總和)之中最簡單可以定義的元素,然後尋找這些元素之間如何結合來形成更複雜的經驗、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在實際的活動中互相影響。為了達成此研究方式,這派的心理學家使用反思(introspection),以及對於感官經驗、觀點、感覺、情緒等等的自我回報。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心理學是從個體本身的觀點研究其自覺的經驗。因此心理學的主要方法就是內省法或自省法。 人類的意識經驗中包括三大元素,即感覺、意像、與感情。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推動行為主義、機能主義的產生。 文學研究 在分析文學的領域,結構主義者能將一個故事中各元素的潛在關係(也就是結構)揭露出來。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城故事》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關聯性。儘管這兩齣戲劇發生於不同的時間與地點,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它們是同一個故事,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結構。在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女孩與一個男孩墜入愛河(或者可以說是+LOVE),然而他們的家族彼此仇恨對方(-LOVE),這個衝突最後經由他們兩人的死而獲得了解決。現在如果有另外一個故事是兩個彼此友好的家庭(+LOVE)為他們的小孩安排了一場婚事,然而他們的子女彼此仇恨對方(-LOVE),而最後這場衝突的解決辦法是兩個子女用自殺來逃避這場婚事。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後面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倒置」,因為愛情價值以及兩對團體的關係剛好是顛倒過來的。總言,結構主義者能從一個故事中將其所代表的「意義」揭露出來,而非找出作者的意圖。 註釋 參考書目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Francois Dosse. History of Structuralism (two volumes). University of
雅各生:布拉格學派結構功能論 布龍菲爾德:美國描寫結構主義 諾姆·喬姆斯基:美國結構生成語言學 克勞德·李維-史陀:法國神話符號學 羅蘭巴特:法國結構主義轉向 德希達:法國後結構 :法國後結構 茨維坦·托多洛夫:法國後結構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法國後結構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Saussure)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讲义经由学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为《普通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能指)及意旨(意指)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 《普通語言學課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美國的布龍菲爾德發展了自己的結構語言學,正如丹麥的路易·叶尔姆斯列夫的那一個學說。在法國,安戴尼·梅勒(Antoine Meillet)和Émile Benveniste延續索緒爾的課程。最重要的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例如罗曼·雅各布森及尼古拉·特鲁别茨柯伊開展了有關的研究。 二戰後的結構主義 在整个1940及1950年代间,萨特所推行的存在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开始冲击法国并显示出优势。结构主义最初在法国流行,继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结构主义反对人性自由和选择的观点,而是集中关注人类行为是由各种各样的结构组织所决定的研究。以此观点为据的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李維-斯特勞斯於1949年版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二战期间,李維-斯特勞斯在纽约结识了雅各布森,受到了雅各布森的结构主义以及美国人类学传统理论的影响。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一书中,他从结构观点来考察亲属关系,并试图证明不同的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少数基本亲属结构的相互置换。随后于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一书,收录了阐述其结构主义思想纲要的论文。 到六十年代初期,結構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已经盛行。 羅蘭·巴特和雅克·德里达则集中研究如何将结构主义应用于文学。 构造主义:延伸至心理學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1879年冯特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絕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在20世紀構造主義心理學遭到了挑戰。這個學派的心理學分析成人的心智(從出生至現下的經驗總和)之中最簡單可以定義的元素,然後尋找這些元素之間如何結合來形成更複雜的經驗、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在實際的活動中互相影響。為了達成此研究方式,這派的心理學家使用反思(introspection),以及對於感官經驗、觀點、感覺、情緒等等的自我回報。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心理學是從個體本身的觀點研究其自覺的經驗。因此心理學的主要方法就是內省法或自省法。 人類的意識經驗中包括三大元素,即感覺、意像、與感情。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推動行為主義、機能主義的產生。 文學研究 在分析文學的領域,結構主義者能將一個故事中各元素的潛在關係(也就是結構)揭露出來。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城故事》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關聯性。儘管這兩齣戲劇發生於不同的時間與地點,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它們是同一個故事,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結構。在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女孩與一個男孩墜入愛河(或者可以說是+LOVE),然而他們的家族彼此仇恨對方(-LOVE),這個衝突最後經由他們兩人的死而獲得了解決。現在如果有另外一個故事是兩個彼此友好的家庭(+LOVE)為他們的小孩安排了一場婚事,然而他們的子女彼此仇恨對方(-LOVE),而最後這場衝突的解決辦法是兩個子女用自殺來逃避這場婚事。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後面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倒置」,因為愛情價值以及兩對團體的關係剛好是顛倒過來的。總言,結構主義者能從一個故事中將其所代表的「意義」揭露出來,而非找出作者的意圖。 註釋 參考書目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Francois Dosse. History of Structuralism (two volum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ISBN 0-8166-2371-6 Jonathan Culler. Saussure. William Collins Sons &
universelle成為首本使用作為階乘符號的書籍。 法国数学家 K
克蘭普的父親是文法學校的教師。卡曼研習醫學,但其興趣廣泛,除了發表了大量的醫學文章外,他亦發表了一篇晶體學的文章,一些雙折射的重要研究。他亦研究數學,研究非整數的階乘,亦寫了些數學書,其中Elements d'arithmétique universelle成為首本使用作為階乘符號的書籍。
目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陸地及淡水劃分為以下八個生物地理分布區: 另外,古北界及新北界有時亦合稱作全北界。 相關條目 生物地理學
另外,古北界及新北界有時亦合稱作全北界。 相關條目 生物地理學 生態區列表
Bilingual School; BIBS) 博览文化 图书馆:首都图书馆 博物馆、展览馆 中国体育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 炎黄艺术馆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中国现代文学馆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 北京民俗博物馆 中国紫檀博物馆 北京金台艺术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 农业展览馆 国际展览中心 文娱 工人文化宫 中国木偶剧院 东方歌舞团 北京剧院 北京画院 中国交响乐团 电影家协会 煤矿文工团 中国杂技团 中国作家协会 泥人张 体育 国家体育场(鸟巢)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体育馆 北京工人体育场 亚运村 奥运村 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新闻出版 北京青年报 人民日报 中国日报 农业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科学技术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航空工艺研究所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朝阳区科技信息网络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 中国文物研究所 北郊科学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朝阳水产科技园 北京通胜科技园(会议中心) 旅游资源 朝阳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定点餐馆、旅游定点商店、A级旅游区(点)、旅游定点演出单位、旅游摄像公司和旅游社及分支机构达200余家。因为旅游资源丰富,朝阳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据统计,近年来朝阳区的旅游收入每年都在12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北京各区县中排名首位。 旅游景点 百鸟园 朝阳公园 东岳庙 富国海底世界 中华民族园 马骏烈士墓 南下坡清真寺 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北京朝来农艺园、朝来森林公园 红领巾公园 金盏郁金香花园
北郊科学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市朝阳水产科技园 北京通胜科技园(会议中心) 旅游资源 朝阳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定点餐馆、旅游定点商店、A级旅游区(点)、旅游定点演出单位、旅游摄像公司和旅游社及分支机构达200余家。因为旅游资源丰富,朝阳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据统计,近年来朝阳区的旅游收入每年都在12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北京各区县中排名首位。 旅游景点 百鸟园 朝阳公园 东岳庙 富国海底世界 中华民族园 马骏烈士墓 南下坡清真寺 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北京朝来农艺园、朝来森林公园 红领巾公园 金盏郁金香花园 日坛公园 团结湖公园 西会清真寺 798艺术区 北京欢乐谷 名胜古迹 郡王府 六公主坟 元大都城垣遗址 崇贞学园 大帅府 东土城 黄杉木店 黄寺 祭日坛 清净化城塔院 十方诸佛宝塔 永通桥 费扬古墓 马骏烈士墓 涉外设施 朝阳区是北京市、乃至中国的主要外事活动区。160个外国驻华使馆、联合国办事机构、国际足迹办事处都设在朝阳区。各国驻京新闻机构的90%以上,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的60%以上也在朝阳区。朝阳区内云集了北京60%以上的外国商社,3000多家外国公司以及167家国际新闻机构。世界500强入驻北京的158家企业中,有2/3落户朝阳。外国驻华使馆中除俄罗斯、卢森堡外,都在朝阳区境内。已经形成了建国门外、三里屯、亮马河三个使馆区,东坝新区还将兴建第四个使馆区。 区内共有涉外高档宾馆60余家,数量为全市之冠。全市32家五星级饭店中,有12家在朝阳。另外,国家会议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燕莎购物中心、国际大厦、国际俱乐部、国际商店、华乡别墅、华侨村等涉外设施都在朝阳。 朝阳区有涉外星级宾馆112家,占北京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另外,朝阳区旅游定点餐馆、旅游定点商店、A及旅游区(点)、旅游定点演出单位、旅游摄像公司和旅游设计分支机构达200余家。 涉外酒店 北京文華東方酒店★★★★★ 希尔顿酒店★★★★★ 北京国际俱乐部★★★★★ 长城饭店★★★★★ 长富宫饭店★★★★★ 港澳中心瑞士酒店★★★★★ 京广新世界饭店★★★★★ 凯宾斯基饭店★★★★★ 昆仑饭店★★★★★ 中国大饭店★★★★★ 北京京伦饭店★★★★ 北京建国饭店★★★★ 北京丽都饭店★★★★★ 北京国际饭店★★★★★ 交通 铁路客运站 北京东站(京哈线) 北京朝阳站(京哈高速线) 地铁 朝阳区是北京市地铁线路最多的市辖区。 北京地铁1号线
gothic metal) 民謠哥德金屬(Folk gothic metal) 旋律哥德金屬(Melodic gothic metal) 旋律電子金屬(Melodic electronic metal) 旋律極端金屬(Melodic extreme metal) 新古典哥德金屬(Neoclassical gothic metal) 先鋒哥德金屬(Avant-garde gothic metal) 實驗哥德金屬(Experimental gothic black metal) 極端哥德金屬(Extreme gothic metal) 極端交響金屬(Extreme symphonic metal) 恐怖金屬(Horror metal) 後毀滅金屬(Post-doom metal) 前衛 前衛金屬(Progressive metal/Prog Metal) 電子前衛金屬(Electronic progressive metal) 樂器前衛金屬(Instrumental progressive metal) 迷幻前衛金屬(Psychedelic progressive metal) 交響前衛金屬(Symphonic progressive metal) 燻黑前衛金屬(Blackened progressive metal) 工業前衛金屬(Industrial progressive metal) 氛圍前衛金屬(Atmospheric progressive metal) 史詩前衛金屬(Epic progressive metal) 新古典前衛金屬(Neoclassical progressive metal) 技術前衛金屬(Technical progressive metal) 旋律前衛金屬(Melodic progressive metal) 極端前衛金屬(Extreme progressive metal) 結構金屬(Djent) 先鋒金屬/實驗金屬(Avant-garde metal/Experimental metal) 極端先鋒金屬(Extreme avant-gatda metal) 靈性金屬(Spiritual metal) 科幻金屬(Sci-fi metal) 數學金屬(Math metal) 衍生次風格 基督教金屬/白金屬/耶穌金屬/天堂金屬(Christian metal/White metal/Jesus metal/heavenly metal) 佛教金屬(Buddhism metal) 福音重金屬(Gospel heavy metal) 力量暴力(Powerviolence) 視覺系搖滾(Visual Rock) 油漬搖滾(Grunge) 德國搖滾(Krautrock) 響亮搖滾(Loud rock) 死亡搖滾(Death 'n' roll) 音樂運動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瑞典死亡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Swedish Death Metal) 美式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American Heavy Metal) 傳統重金屬新浪潮(New Wave of Traditional Heavy Metal)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983年).《Consecutive Intervals》, in 《》, Volume 1: A-J. 牛津大學出版社. . Jeffrey Jensen Arnett(1996年).《Metalheads: Heavy Metal Music and Adolescent Alienation》. . . Essi Berelian(2005年).《Rough Guide to Heavy Metal》. . Foreword by Bruce Dickinson of Iron Maiden. . Mick Berry、Jason Gianni(2003年).《The Drummer's Bible: How to Play Every Drum Style from Afro-Cuban to Zydeco》. See Sharp Press. . Andrew Blake(1997年).《The Land Without Music: Music,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 . Peter Buckley(2003年).《The Rough Guide to Rock》. . . P.Braunstein、M. W. Doyle(2002年).《Imagine Nation: the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of the 1960s and '70s》. 羅德里奇, . D.Bukszpan(2003年).《The Encyclopedia of Heavy Metal》. 巴諾書店. . Annette Carson(2001年).《Jeff Beck: Crazy Fingers》. Backbeat Books. . Katherine Charlton(2003年).《Rock Music Styles: A History》. . . (2003年).《Sound of the Beast: The Complete Headbanging History of Heavy Metal》. 哈潑柯林斯. . Robert Christgau(1981年).《'' (1971) [review]》, in 《Christgau's Record Guide》. . . Nicholas Cook、Dibben Nicola(2001年).《Musicological Approaches to Emotion》, in《Music and Emotion》. 牛津大學出版社. . Paul Du Noyer (ed.)(2003年).《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usic》. . Daniel Ekeroth(2011年).《Swedish Death Metal》. . Charles Patrick Ewing、McCann Joseph T.(2006年).《Minds on Trial: Great Cases in Law and Psychology》 . 牛津大學出版社. . Susan Fast(2001年).《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 牛津大學出版社. . Susan Fast(2005年).《Led Zeppeli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in《Music Cul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d. Ellen Koskoff. 羅德里奇. . Gérôme Guibert、Hein Fabien(ed.)(2007年).《Les Scènes Metal. Sciences sociales et pratiques culturelles radicales》,《Volume! La revue des musiques populaires》, n°5-2, 波爾多: . . Thomas Harrison(2011年).《Music of the 1980s》. . David Hatch、Millward Stephen(1989年).《From Blues to Rock: An Analytical History of Pop Music》.. . Keith Kahn-Harris、Hein Fabien(2007年).《Metal studies: a bibliography》,《Volume! La revue des musiques populaires》, n°5-2, 波爾多: . . Michael Kennedy(1985年).《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牛津大學出版社. . Stéphane Leguay(2006年).《Metal Gothique》, in《Carnets Noirs》, éditions E-dite, 3rd edition, . John Bassett McCleary(2004年).《The Hippie Dictionary: A Cultural Encyclopedia of the 1960s and 1970s》. . . Joe McMichael(2004年).《The Who Concert File》. . . Michael Moynihan、Dirik Søderlind(1998年).《Lords of Chaos》 (2nd ed.). . . (1998年).《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Music》. 劍橋大學出版社. Robert M. O'Neil(2001年).《The First Amendment and Civil Liability》. . . Jon Pareles、Patricia Romanowski (eds.)(1983年).《The Rolling Stone Encyclopedia of Rock & Roll》. Rolling Stone Press/Summit Books. . Michelle Phillipov(2012年).《Death Metal and Music Criticism: Analysis at the Limits》. . Glenn T. Pillsbury(2006年).《Damage Incorporated: Metallica and the Production of Musical Identity》. 羅德里奇. (1980年).《Consecutive Fifth, Consecutive Octaves》, in《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1st ed.). 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 Marc Schonbrun(2006年).《The Everything Guitar Chords Book》. Adams Media. . Garry Sharpe-Young(2007年).《Metal: The Definitive Guide》. Jawbone Press. . Martin C. Strong(2004年).《The Great Rock Discography》. . . Dean Swinford(2013年).《Death Metal Epic (Book I: The Inverted Katabasis)》. Atlatl Press. . Graham Thompson(2007年).《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80s》. 愛丁堡大學出版社. . Jeff Wagner(2010年).《》. . . (1993年).《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 . . Steve Waksman(2009年).《This Ain't The Summer of Love: Conflict and Crossover in Heavy Metal and Punk》.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 (1991年).《Heavy Metal: A Cultural Sociology》. . . Revised edition:(2000年). 《Heavy Metal: The Music and its Culture》. . . Mark
1990年,《滾石》雜誌建議廢除「重金屬」這個詞彙:「現在金屬曲風百花齊放,我們若依舊用重金屬來形容曲風是荒謬、模糊的」。文章指出,只用這個單一詞彙將會助長外界「對金屬樂的獨斷誤解」。 速度金屬 指標性的特色為速度,例如猛踩到底的雙踏大鼓,比傳統重金屬更快的電吉他、大量使用破音技巧以及音色粗麻的即興重覆段。曲風較具旋律性,強調高速且流暢的吉他旋律。資料庫Allmusic稱其特點為「極其迅速、具研磨性、而且對技術有很高的要求」,並且認為「速度金屬在誕生後逐漸降慢速度,而演化為鞭擊金屬」。 1972年,深紫的〈〉,因具有快速節奏和兩次大段的吉他速彈,成為速度金屬最早的雛型。而黑色安息日的〈萬世沉淪〉、〈電子葬禮〉、〈空虛襲來〉和〈陽光下〉都是當時的快節奏歌曲。猶大祭司開創的概念「雙吉他對決」:兩支相互較勁、試圖超越對方的吉他獨奏,成為速度金屬最重要的骨幹。他們也比大部分樂團的速度更快,如1978年的〈激勵〉便具有純粹兇猛的速度感。成立於1978年的加拿大樂團激勵和被認為是第一波速度金屬樂團。1979年,「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中的摩托頭發行專輯《》便是典型的速度金屬。德國的也在速度上具有發展作用,特別是1982年的單曲〈〉。 1980年代早期開始,是華麗金屬的全盛時期,這時期許多重金屬的演出及製作走向精緻與技術化。並從這時起,重金屬音樂漸漸有了明顯的分水嶺。自「英國重金屬新浪潮」剔除藍調並增加音樂張力後,速度金屬也承襲這一方向,沒有藍調的影子,它發揮了傳統重金屬的旋律,並以電吉他為主軸。在舞台表演上也與華麗金屬相反,訴求著原始金屬的野性,不使用絢麗的燈光與外型裝扮。由於它兼具爆發力與優美旋律,至今仍是歐洲重金屬樂的中流砥柱。透過速度金屬,很快便衍生出力道更重、速度稍減的鞭擊金屬,並也影響了死亡金屬、黑金屬、日本視覺系搖滾,以及更狂暴的「」。 鞭擊金屬 鞭擊金屬在80年代初期,受到猶大祭司的雙軌十六分音符低音節奏、以及摩托頭高爆發力的獨特風格啟發,再加上速度金屬、龐克搖滾、硬核龐克與「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影響而在美國出現,特別是在舊金山、洛杉磯和紐約。其中以舊金山灣區最為活躍,很快形成了灣區鞭擊金屬,影響力擴大到死亡金屬、以及歐洲地區。鞭擊金屬在80年代中期的美國地下音樂圈開始興盛,至90年代初期因油漬搖滾的興起幾乎消失殆盡,許多鞭金樂團改變了曲風或解散。 鞭擊金屬具有相當快速的即興重覆段、吉他音色粗麻慓悍、速踩雙大鼓與狂吼式的唱腔。歌詞包含虛無主義或反映社會問題,常涉及街頭暴力、政治、吸毒、殺戮、戰爭、疾病等偏向殘暴血腥或嚴肅的議題。鞭擊金屬被形容為「混亂之城的音樂」、「饒舌樂的陰沉親戚」。 這個流派因為「鞭擊金屬四巨頭」(有時稱作四大鞭)而開始普及:金屬製品、麥加帝斯、炭疽和超級殺手。而在歐洲則有「德意志三大鞭金」(有時稱作條頓三鞭)、、造物主,他們是在歐陸推展鞭擊金屬的核心樂團。而其他具有影響力的樂團,包括了舊金山灣區的聖約、,紐澤西的、巴西的神碑、等等。雖然鞭擊金屬一開始是地下音樂,但近十年來幾個主要樂團擴大了該流派的影響力,其中金屬製品在1986年的專輯《》登上告示牌200大專輯榜第29名,並成為該流派第一張美國唱片業協會、加拿大音樂協會、英國唱片業協會的6×白金唱片認證。兩年後,樂團的專輯《》登上告示牌200大專輯榜第6名、獲美國唱片業協會8×白金唱片認證。而麥加帝斯和炭疽在美國唱片排行榜上也有前40名的紀錄。 超級殺手雖然在四巨頭中的商業表現落後,但其1986年發行的代表性專輯《血之王朝》中,他們展現更重的吉他音色,歌詞包括死亡、痛苦、暴力,以及對超自然的刻畫,成為鞭擊金屬中往後的特色風格。他們的音樂也對極端金屬與死亡金屬的誕生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90年代初期,鞭擊金屬重新定義了主流金屬樂的風格,日後在許多新誕生的金屬樂中,經常能找到它的身影。其中金屬製品在1991年發行的專輯《金屬製品》同時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英國、德國、挪威、瑞士的唱片排行榜登上第1名,以及美國唱片業協會16×白金唱片認證,躋身為國際知名樂團。麥加帝斯的專輯《》登上告示牌200大專輯榜第2名。炭疽和超級殺手則進入前10名。而聖約和巴西的神碑也進入了前100名。 死亡金屬 1981年,「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中的毒液樂團發行首張專輯《》,它殘暴的音樂影響了後來的鞭擊金屬、死亡金屬和黑金屬的發展。毒液的黑暗演奏、刺耳人聲和速彈令人有著撒旦的印象,這成為很多極端金屬樂團的啟發源頭。 另一個源頭則是超級殺手,自鞭擊金屬誕生後,很快就分頭發展出許多更極端的金屬風格,而他們則是強調死亡、戰爭等主題。據MTV新聞報導「超級殺手的音樂是造就死亡金屬崛起的直接因素」,美國線上音樂資料庫AllMusic也認為「超級殺手第三張專輯《血之王朝》,極大啟發了整個死亡金屬的胎動,對後來幾支重要的死亡金屬樂團有很深遠的影響」。 在北美和歐洲的死亡金屬運動中,多個樂團採用強調褻瀆及撒旦教的元素。1983年美國佛州成立的樂團被認為是開創這類主題的樂團,他們在1984的試聽帶〈死亡金屬〉,也激發了該流派最終的取名。和群魔同時期同地區,另一支名叫的樂團,他們以更加低沉的即興重覆段和更高速的鼓點,攪動了錄音帶市場。1987年,死神發行了專輯《》之後,因為其音樂性一直被許多樂團延伸了數十年,被視為是世上第一張最純正的死亡金屬專輯,死神的創始人查克·舒爾迪那也被公認是「死亡金屬之父」。到1989年,許多唱片公司聞出了死亡金屬市場的商機,佛州的死金樂團紛紛被簽下,包括、與等等,這些樂團之後也在市場上興起,被稱為「佛州死金」。 死亡金屬融合了鞭擊金屬的速度和硬核龐克的侵略性,沒有效果器和絢麗指法,歌詞也融合、砍殺電影和撒旦教等元素。死金的主唱通常使用陰暗唱腔,包括極端低沉的喉音技巧「」或高亢尖嘯的「」,以及其他不尋常的發聲技巧。而高度失真且降音定弦的兇殘電吉他聲,也與激進的主唱風格相呼應。鼓手速度往往也是極快的,快速的大鼓創造出式音牆,頻繁節奏、拍號變化和切分音也是該流派的典型特徵。 死亡金屬和鞭擊金屬一樣,大多數樂團的舞台裝扮以皮衣牛仔褲為主,另一些比較特別的是弒神者主唱,他在舞台上穿著盔甲、額頭上印著倒十字架。以及病態天使採用新法西斯主義的圖案。在英國,和死亡金屬有淵源的「輾核」流派中,和是屬於無政府龐克樂團。 90年代初期,死亡金屬的成長傳到歐洲的瑞典,並轉為在旋律性上發展。AllMusic樂評表示:「瑞典的死亡金屬越來越富旋律性,除了講究技術性的精準吉他聲線,也納入後硬核的侵略感和黑金屬的神祕氣息」。隨著掀起「瑞典死亡金屬新浪潮」(有時寫做:NWOSDM)的、、、、與等樂團先行後,繼續出現了寂靜黑暗、沉淪關頭、和烈焰邪神等樂團,雄據一方的重要流派「旋律死亡金屬」正式在瑞典誕生。其特色為北歐式的冷峻氣氛,並兼具死亡金屬的「殘暴轟擊」與速度金屬的「優美旋律」,交織成廣受金屬樂迷喜愛的「暴力美學」,它的編曲較縝密、強調旋律性、侵略性和技術性,樂器編制上也稍微複雜,往往會有雙吉他與大量鍵盤的運用。 這種流派借鑑了「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元素、特別是快速即興重覆段和。其中一些樂團也具有鞭擊金屬和黑金屬的特色。他們的歌詞也與傳統死亡金屬不同,並沒有著眼於死亡、暴力、血腥或恐怖情節,而是較常採用社會批判、探討生命與死亡的深層意涵。史都華·梅森觀察到旋律死亡金屬非常受金屬音樂圈歡迎,特別是在美國。他使用了「瑞典核」這個詞彙,用來形容這一大批演奏斯堪地那維亞金屬風格的非北歐樂團。 黑金屬 1980年代初中期,在歐洲出現黑金屬的第一波浪潮,由英國的毒液、丹麥的仁慈命運、瑞士的與,以及瑞典的引領。到1980年代末期,挪威樂團異教狂徒、和黑暗掀起了第二波浪潮。黑金屬的音樂風格講究「黑暗、詭異、邪惡」的氛圍,大多數樂團都強調黑嗓和尖嘯唱腔、高度失真的吉他、極少使用吉他獨奏,也會加入電子合成器以及其他的古典樂器如鋼琴和提琴,來增加莊嚴肅穆的宗教感。黑金屬音樂的特徵還包括故意採用低錄音質量,以增添環境噪音和背景噪聲。 黑金屬具有很強烈的反主流意識,歌詞普遍都有撒旦、宗教戰爭、宗教屠殺、反基督教、反人類、瀆神和厭世等主題,陰森的唱片封面也經常放上撒旦和五角星。但許多樂團也奉行異教主義,鼓吹社會恢復基督教傳到北歐之前的多神教,特別是在挪威。霧都魔堡主唱曾說: 許多黑金屬樂團也開始嘗試加入不同的音樂元素,包括民謠、古典樂、電子樂和前衛音樂。1990年,異教狂徒化上,許多黑金屬樂團也開始仿效。永生和蝙蝠學則對未來民謠金屬和維京金屬的誕生有很大影響。90年代初,挪威黑金屬運動中的異教狂徒與黑暗開始發起了焚燒基督教堂的連續案,三年內整個斯堪地那維亞都有教堂縱火案傳出。而由於死亡金屬在商業市場上的興起,在挪威開始出現反彈,許多斯堪地那維亞地下金屬樂團轉向黑金屬的路線。前主唱表示:「黑金屬從來就沒有接觸聽眾的意圖,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基督教社會主義和它的一切」。 1992年,黑金屬在斯堪地那維亞以外的地區湧現,包括德國、法國和波蘭。1993年,黑暗的灣岬狼因謀殺異教狂徒的吉他手,並被指控與數起焚燒教堂事件有關而被判入獄,引發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1996年,黑金屬逐漸停滯。幾個關鍵的樂團包括黑暗和芬蘭的開始朝向音樂發展。同時,瑞典的和瑞士的加入交響和管弦元素,將黑金屬史詩化後變得更平易近人,因此開創了新流派「交響黑金屬」。此新流派的惡靈天皇、霧都魔堡開始被主流市場接受。 力量金屬 1980年代末期,力量金屬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速度金屬的旋律、死亡金屬和黑金屬的刺耳、傳統金屬的經典與鞭擊金屬的技術。但一般來說,力量金屬的特點是更加令人振奮的聲音,而不是在風格。雖然力量金屬在北美洲較屬於地下音樂,但在南美洲、歐洲和日本都享有廣泛知名度。它側重於光明面、積極意志、史詩色彩和凱旋味道,搭配幻想和神話、友愛和希望、個人奮鬥和情感、戰鬥和壯烈犧牲等歌詞主題,給聽者帶來一種「英勇而優雅」的魅力。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末期,彩虹主唱羅尼·詹姆斯·迪歐創作了許多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民俗和科幻題材的歌詞,直接影響了力量金屬的原型。1978年,彩虹的〈〉可能是力量金屬最早的例子之一。而猶大祭司主唱羅柏·哈爾福德幾乎恆定的高亢歌聲、鐵娘子主唱布魯斯·迪金森的歌劇式唱腔都對力量金屬產生巨大影響。德國的天蠍和則做出早期德國力量金屬的原型。在吉他風格上,瑞典的英格威·瑪姆斯汀展現準確、快速的新古典金屬吉他風格,對未來力量金屬的吉他手是一個顯著的影響。 1987年,德國的萬聖節創造了力量金屬,他們的第二張專輯《》被Allmusic認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結合速度和能量的作法,鼓舞了整整一代的金屬樂團」。另外瑞典傳統的力量金屬樂團、英國的龍族悍將和美國的都明顯受益於「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經典風格。許多力量金屬樂團,如美國佛州的幸運之星,芬蘭的日暮頌歌、騰雲、極光奏鳴曲,義大利的狂想曲和俄羅斯的都編制了鍵盤,形成「交響力量金屬」。在日本和南美洲的市場,巴西的安格拉和阿根廷的都很受歡迎。 與力量金屬有密切淵源的「前衛金屬」,如匆促和深紅之王即採用複合作曲的方式。1980年代初中期,這種風格在美國出現創新,如夢劇場、和。而之後,融合力量金屬和前衛金屬的代表是紐澤西的X交響樂,吉他手被認為是近代音樂的突破者。 毀滅金屬 毀滅金屬的催生歷史可追溯至黑色安息日的東尼·艾歐密,資料庫網站Allmusic認為,他開創的吉他風格極大影響並定義了毀滅金屬的基調:「毀滅性高的悲觀主義、厚重陰沉的慢節奏,整體有著絕望恐懼的瀕死感」。1971年,延伸了這種沉重黑暗的音樂。接著,經過藍調喝采的融合應用,這種風格輾轉傳到了美國。在1980年代中期,一批新興樂團如加州的、馬里蘭州的、芝加哥的,英國的以及在瑞典的對它的發展上有重要貢獻,自此被定義成一個新流派「毀滅金屬」。 毀滅金在音樂性上拒絕其它金屬流派講究的「快速」,它的演奏速度緩慢到像是在地上爬行。這種音樂風格也影響到這些另類金屬樂團。相較於其他金屬樂流派,毀滅金屬強調憂鬱的節奏、絕望的壓迫氣氛和相對陰森的心境。一些毀滅金屬樂團,也受到80年代地下哥德搖滾和後龐克的影響,無論音樂風格如何變化,在歌詞及音樂氛圍的營造上都有相似的黑暗主題。例如經常被認為在毀滅金屬中融合了死亡金屬和哥德搖滾。 1991年,英國樂團發行的專輯《》,激起一場毀滅金屬的新風潮。在同一時期,被歸類為「」流派的樂團、和,在歐洲引起了「哥德金屬」流派的誕生。其特色為優美動人、黑暗浪漫的旋律,多使用女主唱。此外,挪威的和殘月孤寂使用雙主唱編制,將這股風潮吹回美國,代表性樂團如紐約的。 在美國紐奧良,結合了毀滅金屬、鞭擊金屬和硬核龐克,因此誕生了毀滅金屬的子流派「」,其他重要的樂團有和。之後的十年間,加州的和受到早期毀滅金屬影響,開創了追求迷幻曲調的「」。而西雅圖的則影響到「」的誕生。1990年代末期,洛杉磯的新樂團和西雅圖的,融合了典型的迷幻金屬、毀滅金屬、黑氛。《紐約時報》形容他們的音樂是「地震中的拉格」。 民謠金屬 90年代中期,民謠金屬開始在歐洲發展。它的特點是在重金屬音樂中廣泛使用,強調本身地域性的民族音樂,是金屬樂流派中多樣性、柔軟性與發展性最廣泛的,因此在不同區域會有不同風格的民謠金屬。這是由於其民族樂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電吉他的旋律,也注入各地的音樂、方言、文化與歷史,使得民謠金屬在各地區都保有非常強烈的音樂特色。例如台灣的「」樂團閃靈,便在旋律中融合國樂五音、台灣小調、台語老歌與歌仔戲,偶有歌仔戲名伶或台語歌手參與和聲。民族樂器則使用二胡、箏、阮、笙、揚琴、月琴、嗩吶與獵首笛。歌詞主題全部著重在台灣歷史與本土故事,具備多項民謠金屬的特點。 除了典型樂器:電吉他、電貝斯、鼓和主唱。許多民謠金屬都會增加一個以上的傳統民間樂器進入編制,如笛、風笛、錫哨笛、雙簧管、、愛爾蘭風笛、、、塔布拉鼓、、、、康特勒琴、錫塔琴、烏德琴、、、、、馬頭琴、口簧琴、班卓琴、曼陀林、齊特琴、琵琶、小提琴、中提琴、豎琴、太鼓、尺八、三味線、三弦等。有些樂團因加入了眾多民族樂器,常會有六名以上的成員編制,如瑞士的民謠金屬樂團懾魂史詩就有八名成員。除此之外,專輯的錄音工作有時也會邀請客座音樂家支援,如挪威的七人樂團在錄製專輯《》時便邀請了十三名傳統樂手加入錄音。常見的歌詞主題包括異教、自然、奇幻、神話、思鄉、歷史、祖先情懷、民間故事或政治。 1990年在英國成立的被公認是民謠金屬的先驅者,但並未風行起來。直到1995年愛爾蘭樂團發行首張專輯《》,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張完整的民謠金屬專輯。2013年在義大利出版的書籍《》中,作者認為在整個民謠金屬綜合史中,Cruachan是第一個真正的民謠金屬樂團。他認為他們的音樂有一半是重金屬、另一半是民族音樂,兩者比重是一樣的。另一個早期貢獻者是芬蘭的,他們的首張專輯《》在1992年發行,歌詞主題側重芬蘭戰爭、芬蘭宗教與凱爾特神話上。1994年他們發行第二張專輯《》被稱為「含有大量傳統的民間音樂,旋律和歌曲結構令人著迷」。其作品也收到來自金屬樂迷的好評。 1994年起,民謠金屬在世界各大洲出現,並隨當地文化的不同而產生多樣變化。例如德國出現了子流派「」。芬蘭、挪威和瑞典出現了以黑金屬為架構的子流派「維京金屬」、「」、「異教金屬」、以色列出現了「東方金屬」、蒙古出現了「」與「」等等。 工業金屬 工業金屬源自、工業搖滾、噪音搖滾、氛圍音樂、、鐵克諾音樂,再融合鞭擊金屬、先鋒金屬、硬核龐克、哥德搖滾、華麗搖滾、藍調搖滾和流行音樂所衍生的流派。特色是失真人聲、電腦採樣音效、、合成器、電子式節拍、電鑽及機械運作的模擬聲,再加上金屬敲擊聲代替了傳統打擊樂器,因此稱為工業金屬。它大膽的歌詞主題近似於華麗金屬,包括文字遊戲、象徵主義、愛情、性交與性慾、性虐待、政治、復仇、自殺、消費主義、資本主義、暴力、死亡、聖經、希臘神話、反恐、反壓迫,反審查制度和反戰。 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代中期,英國的、和德國的被認為建立了工業金屬的原型。到1980年代末期、和出現後,工業金屬正式形成了新流派。1990年代初期,工業金屬在歐美佔有一席之地,如九寸釘贏得兩座葛萊美獎、瑪麗蓮曼森贏得告示牌和MTV的音樂錄影帶獎、靜止X的專輯《》拿下告示牌潮流專輯榜冠軍、雷姆斯汀的專輯《渴望》在德國和奧地利拿下排行榜冠軍。但到了2000年前後即開始退潮。 前衛金屬 前衛金屬的雛形當屬深紫,他們是第一支大膽在重金屬內混合多種音樂風格的樂團。這是一種實驗性極強的音樂風格,可依照所受其他音樂類型的影響,而細分成許多的子分類。它有著不斷進化與混種的特點,故沒有標準的定義範圍,例如與殘月魔都都被歸類為前衛金屬樂團,然而他們的音樂卻是兩種極端。國王十字因為受到主流搖滾、油漬搖滾的影響較大,也被認為是屬於另類音樂。而殘月魔都的死腔與殘酷激烈的電吉他(大量混合哥德式的原音橋段)則常讓他們被稱為「前衛死亡金屬」。 許多拍號奇特、樂理複雜、演奏技術難度高、有大量音樂實驗的非正統金屬樂都會被歸類為前衛金屬,因為它們很難與其他重金屬流派聯結。前衛金屬是使用典型的重金屬樂器來做音樂實驗,而使用不常見樂器的音樂則會被細分為「先鋒金屬」。前衛金屬常受到西洋古典音樂、交響樂、爵士樂、力量金屬、死亡金屬與鞭擊金屬的影響。 前衛金屬在歐洲具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德國及義大利。其風格又依地區分為兩種:歐洲的流派著重旋律、美洲的流派則偏重複雜編曲。其流派起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中期,一些前衛搖滾樂團如是的、平克佛洛伊德、愛默生、雷克與帕瑪。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發展成一個音樂類型。1990年代,、殘月魔都、與狂想曲各自發展出獨具特色的音樂。1993年,夢劇場的單曲〈〉在電台與電視頻道中受到歡迎,成為前衛金屬的早期宗師之一。亞力安傳說混合了原有的前衛金屬風格、搖滾歌劇、民俗音樂與氛圍音樂等特色。另一批技術金屬樂團則受到前衛金屬的影響,如、瘋子和,他們運用複節奏和多旋律編排,將「」、速度金屬、金屬核、爵士樂和前衛搖滾融合,開啟了名為「」和「」的新流派。 新古典金屬 新古典金屬深受西洋古典音樂影響,如古典主義音樂、巴洛克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常有高技術性演奏,或加入知名古典音樂元素,電吉他失真程度較低,主唱往往唱清腔並退為配角。音樂的侵略感也較低,與速度金屬相似。新古典金屬以創作或改編古典音樂為主,它不彰顯艱深的音樂理論,改以普羅大眾也能輕鬆認識古典元素的重金屬方式呈現,進而激發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多採用了和聲小調、旋律小調以及。 自1960年代起,已經有許多作品對新古典金屬的發展造成影響。深紫的現場專輯《》是最顯著的先例。彩虹也受到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影響。另一些鍾愛古典樂的金屬樂手,如深紫吉他手瑞奇·布萊克摩爾、天蠍吉他手和奧茲·奧斯本的吉他手都是此流派的先鋒。1980年代起,重金屬吉他的技巧急速發展,新古典金屬的成長與普及化,與速彈吉他的風氣有密切關係。瑞典國寶級吉他手英格威·瑪姆斯汀被廣泛視為新古典金屬的鼻祖,他在重金屬吉他上融合古典樂慣用的音階來演奏,為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新古典金屬之王」。 1982年,的創始人將英格威·瑪姆斯汀的音樂引進美國。1980年末,許多榴霰彈唱片公司旗下的音樂人紛紛走向新古典金屬的路線,包括保羅·吉伯、傑森·貝克與麥加帝斯吉他手馬蒂·弗里德曼等。 交響金屬 交響金屬在重金屬中加入不同古典音樂的元素,包括交響樂團會使用的樂器,有時會搭配合唱團或一個完整的交響樂團。主唱往往由女性擔任,或採用低沉的男聲作第二主唱,營造出歌劇美女與野獸般的衝突感。其風格受到早期的哥德金屬、力量金屬和「英國重金屬新浪潮」影響。交響金屬的音樂往往非常大器,也比其他重金屬流派的風格樂觀正向。歌詞涵蓋了廣泛的主題,較常見的是奇幻、歌劇、史詩和神話題材。 其特色是使用、鍵盤、音樂音序器、合成器以及電腦軟體,在現場表演時模擬出管弦樂的聲音。這個特點是因交響樂需要配備的器材相對龐大,如遇上巡演及音樂節,演出安排上就會相當難以完善,用混音模擬聲來取代複雜的弦樂便成為常見作法。即便如此,經常還是有樂團需要兩個鍵盤手在現場表演。 交響金屬的起源來自早期的死亡金屬與哥德金屬樂團,他們在音樂中使用了交響元素。美國鞭擊金屬樂團在1990年發行的專輯《》中有一曲〈震怒之日〉,被認為是交響金屬最早的歌曲。作家在他的書中所述:「這首歌是金屬樂的創意分水嶺,除,當時沒有其他極端金屬樂團能如此完美合併金屬和古典樂」。1996年,原本屬於死亡金屬的加入管弦樂元素,包括合唱團,並在現場演出加入一個完整的交響樂團,交響金屬也隨之開始普及。當時被列為「目前最冒險的金屬樂團」。 1997年,日暮頌歌與致命誘惑各發行他們的首張專輯,皆有聖獸的交響式特色。2000年起,出現了許多交響金屬樂團,如萬世沉淪、黯黑史詩、曠野鷹豪與伊甸之橋等等,皆展現出鍵盤、交響樂與女主唱的音樂特色。將交響金屬「史詩般盛大、磅礡雄偉、柔和感傷」的音樂性固定下來。 90年代初期,子流派「交響力量金屬」開始發展,一些具有力量金屬特色的樂團在編制中加入鍵盤,或廣泛使用古典樂器。這種風格的樂團主唱通常是採用清腔。1993年日本樂團X JAPAN的29分鐘單曲〈生命的藝術〉,被認為是第一個典型的交響力量金屬歌曲。它借鑒了舒伯特的〈第8號交響曲〉,其中包含大量管弦樂、雙吉他獨奏以及近9分鐘的即興鋼琴獨奏。另一個例子是日暮頌歌的〈祈願之主〉、〈鬼迷心竅〉和〈詩人與鐘擺〉,三曲都在力量金屬的結構上加入史詩規模、管弦樂元素。而他們的專輯《曾經》與《》也屬於另一種90年代中期出現的子流派:「交響哥德金屬」。 其他融合風格: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 1990年起,華麗金屬在主流市場上的統治時代被油漬搖滾與另類搖滾終結,例如成功打進主流的超脫。油漬搖滾樂手受到重金屬音樂的影響,但拒絕跟從華麗金屬樂團的激進行為、浮華的演奏風格和以外型為導向的MTV路線。 華麗金屬失寵的原因不僅是油漬搖滾的成功,也由於更具侵略性的金屬製品改寫了主流金屬的定義,加上日益普及、強調律動節奏的後鞭擊流派——「蠱戮金屬」大行其道,例如和。1991年,金屬製品的同名專輯《金屬製品》獲16×白金唱片認證後,讓鞭擊金屬成為最典型的重金屬路線。另一新型態的進化金屬樂團如潘特拉,1994年的專輯《》也拿下金唱片認證,並奪下告示牌的排行冠軍。但這樣成功的樂團並不多,主流市場一度認為「金屬已死」。有些樂團嘗試適應新的音樂生態、改變形象,例如金屬製品就重塑了形象:樂團成員剪掉了招牌長髮,並在1996年成為另類音樂節Lollapalooza的壓軸。雖然這引起一些資深樂迷的強烈反對,金屬製品仍然是二十一世紀世界上最成功的樂團之一。 許多90年代最流行的重金屬樂團,已紛紛被稱為「另類金屬」的流派淹沒。西雅圖的聲音花園就相信,不斷改良的另類金屬可以取代重金屬。他們和同樣在西雅圖成立的愛麗絲囚徒都是另類金屬中的領先樂團,他們廣泛融合不同的重金屬。舊金山的結合了龐克、放克、金屬和嘻哈音樂。加州的融合了放克、龐克、鞭擊金屬和實驗音樂的元素。洛杉磯的工具則混合重金屬和前衛搖滾。、和九寸釘也開始將重金屬加到他們的工業音樂中,走上類似瑪麗蓮曼森的路線,同時也採用埃利斯·庫珀招牌的驚悚舞台藝術。雖然另類金屬的音樂人並不是一個有凝聚力的流派,但他們都傾向拿重金屬的音樂風格不斷實驗,並且他們也拋棄了華麗金屬的審美觀。另類金屬的融合做法為金屬樂結下一個豐富多彩的果實。 從90年代早期開始,受到另類金屬風潮的鼓動,美國湧現一批全新的金屬樂團,他們被稱為「新金屬」:包括崆、花錢找死、林普巴茲提特、、滑結、聯合公園、蟑螂老爹等,他們納入死亡金屬、電子和嘻哈音樂,人聲常出現饒舌,以及唱片騎師刮盤。與傳統重金屬不同的是,他們減少吉他獨奏、使用降D定弦、簡單很多的鼓節奏、歌曲段落更像流行音樂。由於音樂融合的特性,新金屬的受眾不只限於金屬樂迷,也包括哥德樂迷、嘻哈樂迷等各種類型。 新金屬獲得主流市場的歡迎,如MTV頻道的輪播,甚至一度影響超級殺手的新專輯曲風。另外,黑色安息日主唱奧茲·奧斯本在1996年創辦的重金屬音樂節,自2000年起開始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更帶動了媒體重新談論重金屬的風潮,而該音樂節中時常可見到新金屬流派樂團的登台。1999年,美國《告示牌》雜誌指出,跟十年前相比,美國已經有超過五百個專業的重金屬電台節目,將近增加了三倍。雖然新金屬被廣泛的普及,卻依然是傳統金屬樂迷沒有辦法完全接受的風格。到2003年初,新金屬的浪潮開始減弱,MTV也將焦點轉移至逐漸普及的流行龐克與情緒核樂團。之後,部分樂團將曲風完全改為硬搖滾或重金屬。但一些新金屬樂團如崆、林普巴茲提特仍保留了大量的死忠樂迷。 近期風格: 2000年代中末期及2010年代 2000年起,由極端金屬的「金屬」、加上硬核龐克的「核」所組成的新流派「金屬核」,在新金屬開始下坡後脫穎而出,成為長達十年的商業力量。在80年代和90年代時,金屬核主要是地下的現象,擔任先鋒的樂團是,其他的傑出樂團包括、以及。 2004年,受到旋律死亡金屬影響的「旋律金屬核」,透過終極殺戮的專輯《》、的專輯《》受到歡迎,兩張專輯在告示牌唱片排行榜分別升上21和20名。 進一步從金屬核和輾核演變出的「」,更加複雜的節奏和漸進的風格,透過、收斂和的作品而受到歡迎。數學核的主要特徵是使用奇數拍節奏,和自由爵士有些類似。 金屬樂在2000年一直很受歡迎,特別是在歐洲。斯堪地那維亞已成為盛產創新和成功樂團的主要地區之一。而比利時、荷蘭,尤其德國則是金屬樂最顯著的市場。2003年到2008年間,有許多歐陸金屬樂團登上德國唱片排行榜前20名,包括芬蘭的死神之子、挪威的霧都魔堡、德國的和瑞典的雷神之鎚。 在2000年,被稱為極端金屬的融合曲風「死核」出現了,死核把死亡金屬、硬核龐克和金屬核的元素合為一體。死核有著死亡金屬的即興重覆段、硬核龐克的間奏,以及死腔、豬吠等唱技。代表性樂團包括、、和。 同時有一批被稱為「」的樂團,用來形容一些如德州的、加州的、瑞典的和澳洲的狼母。銳劍的首張專輯《》大量擷取了黑色安息日和五芒星的風格、巫術加入了民謠搖滾和迷幻搖滾的元素。而狼母的首張專輯《狼母》就有深紫和吉米·佩奇的和弦特色。 大隻佬則在美國將重金屬再度復興,他們發揮了前衛和污泥金屬的元素,被一些評論家冠以「美式金屬新浪潮」(有時寫做:NWOAHM)。這股浪潮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醞釀、到2000年開始盛行,它包括了上帝羔羊、潘特拉、生化危機、滑結、、我彌留之際、七級煉獄、混種魔獸、墮落體制等等,他們將重金屬帶回「原始的殘暴,並以紐約硬核、鞭擊金屬和龐克重新描繪音樂的樣貌」。 蓋瑞·夏普揚在《美式金屬新浪潮》一書中提到:「像是等一些來自金屬核的老團和整個紐約硬核界,再加上將重金屬帶到新境界的潘特拉、生化危機和機械頭,將旋律死亡金屬、情感核和其他音樂交織在一起」。這運動包含了另類金屬、哥德次文化、硬核龐克、金屬核、數學核、前衛金屬、旋律死亡金屬、新鞭擊金屬、情感核和嚎叫情緒核等風格的樂團。2006年,上帝羔羊的專輯《》登上告示牌排行榜第8名,其他成功的樂團還有混種魔獸、大隻佬等等。 到了2010年代初,金屬核更頻繁的引入合成元素,超出搖滾和金屬的風格。英國問問亞歷山大的專輯《》發行首週超過三萬張銷量,並登上告示牌第9名。以及的專輯《》也取得相同佳績。2013年,英國的飛越地平線發行第四張專輯《》獲得一致好評。它的名次為美國告示牌第11名、英國專輯排行榜第3名、澳大利亞唱片業協會榜第1名。 另外在2010年代,前衛金屬衍生一個新的子流派「」。其特色為破音吉他悶音所彈出的的四弦強力和弦、極端失真、切分音即興重覆段、精準高速的複節奏,另一個典型特徵是運用多弦吉他(七弦吉他、或)。結構金屬往往會跨越樂風的分界、囊括多種迥異的音樂元素,有如一幅馬賽克。結構金屬風潮的主要影響者包括瘋子、、、、、和。 2014年,發行首張專輯《BABYMETAL》的日本團體BABYMETAL,將死亡金屬、鞭擊金屬、力量金屬、金屬核、結構金屬等多種金屬流派與日本音樂結合,並由少女擔任主唱,開啟稱為「可愛金屬」的新流派。歐美多家音樂媒體認為,此種正面衝突的新型音樂撞擊了金屬樂規則。其中英國權威雜誌《金屬之鎚》便評論道:「從來沒有人看過或聽過像BABYMETAL這樣的團體,金屬樂也從此變得不一樣了」。 發展流派 傳統 重金屬/傳統重金屬/經典重金屬(Heavy metal/Traditional heavy metal/Classic heavy metal) 速度金屬(Speed metal) 燻黑速度金屬(blackened speed metal) 旋律速度金屬<small>(Melodic speed metal)<small> 早期力量金屬<small>(Early power metal)新古典金屬(Neo-classical metal) 史詩重金屬(Epic heavy metal) 華麗金屬/髮型金屬/流行金屬(Glam metal/Hair metal/Pop metal) 懷舊金屬(Retro-metal) 騎士金屬(Biker metal) 新傳統金屬(Neo-trad metal) 硬核 鞭擊金屬(Thrash metal) 灣區鞭擊金屬(Bay Area thrash metal) 老派鞭擊金屬(Old school thrash metal) 條頓鞭擊金屬(Teutonic thrash metal) 旋律鞭擊金屬(Melodic thrash metal) 死亡鞭擊金屬(Death-thrash) 燻黑鞭擊金屬(Blackened thrash metal) 極端鞭擊金屬(Extreme thrash metal) 技術鞭擊金屬(Technical thrash metal) 前衛鞭擊金屬(Progressive thrash metal) 澳洲鞭擊金屬(Australian thrash metal) 蠱戮金屬/後鞭金/新鞭金(Groove metal/post-thrash/Neo-thrash) 旋律蠱戮金屬(Melodic groove metal) 鞭擊蠱戮金屬(Thrash-groove metal) 技術蠱戮金屬(Technical groove metal) 前衛蠱戮金屬(Progressive groove metal) 輾核(Grindcore) 血輾(Goregrind) 血噪(Gorenoise) 色輾(Pornogrind) 噪輾(Noisegrind) 廁輾(Toiletgrind) 死輾(Deathgrind) 賽博輾(Cybergrind) 爵士輾(Jazzgrind) 快樂輾(Happygrind) 技術輾(Technical-grindcore) 碎肉核(Mincecore) 衝撞核/重硬核(Beatdown hardcore/Heavy hardcore) 猛撞核(Slamming beatdown) 跨界鞭擊金屬(Crossover thrash) 金屬核(Metalcore) 老派金屬核/傳統金屬核/金屬硬核(Old school metalcore/Traditional metalcore/Metallic hardcore) 旋律金屬核(Melodic metalcore) 現代金屬核/流行金屬核(Modern metalcore/Pop metalcore) 前衛金屬核/技術金屬核(Progressive metalcore/Technical metalcore) 數學核(Mathcore) 電子核(Electronic core) 任天堂核(Nintendocore) 死核(Deathcore) 技術死核(Technical deathcore) 交響死核(Symphonic deathcore) 前衛死核(Progressive deathcore) 葬核(Entombedcore) 力量 力量金屬(Power metal) 美式力量金屬(American power metal/USPM) 歐式力量金屬(European power metal/EUPM) 速度力量金屬(Speed power metal) 旋律力量金屬(Melodic power metal) 新古典力量金屬(Neo-Classical power metal) 力量鞭擊金屬(Power-Thrash) 民謠力量金屬(Folk power metal) 前衛力量金屬(Progressive power metal) 技術力量金屬(Technical power metal) 極端力量金屬(Extreme power metal) 史詩力量金屬(Epic power metal) 交響力量金屬(Symphonic power metal) 史詩力量金屬(Epic power metal) 歌劇力量金屬(Operatic power metal) 氛圍力量金屬(Atmospheric power metal) 哥德力量金屬(Gothic power metal) 電子力量金屬(Electronic power metal) 交響極端力量金屬(Symphonic extreme power metal) 交響金屬/歌劇金屬(Symphonic metal/Opera metal) 大提琴金屬(Cello metal) 史詩交響金屬(Epic symphonic metal) 技術交響金屬(Technical symphonic metal) 旋律交響金屬(Melodic symphonic metal) 氛圍交響金屬(Atmospheric symphonic metal) 燻黑交響金屬(Blackened symphonic metal) 前衛交響金屬(Progressive symphonic metal) 實驗交響金屬(Experimental symphonic metal) 先鋒交響金屬(Avant-garde symphonic metal) 民謠 拉丁金屬(Latin metal) 民謠金屬(Folk metal) 交響民謠金屬(Symphonic folk metal) 旋律民謠金屬(Melodic folk metal) 英雄民謠金屬(Heroic folk metal) 燻黑民謠金屬(Blackened folk metal) 遊牧民謠金屬(Nomadic folk metal) 前衛民謠金屬(Progressive folk metal) 中世紀金屬(Medieval metal) 吠陀金屬(Vedic metal) 維京金屬(Viking metal) 戰鬥金屬(Battle metal) 異教金屬(Pagan metal) 史詩異教金屬(Epic pagan metal) 旋律異教金屬(Melodic pagan metal) 凱爾特金屬(Celtic metal) 凱爾特極端金屬(Celtic extreme metal) 海盜金屬(Pirate metal) 海盜交響金屬(Pirate symphonic metal) 東方金屬(Oriental metal) 東方旋律金屬(Oriental melodic metal) 另類 另類金屬(Alternative metal) 旋律另類金屬(Melodic alternative metal) 放克金屬(Funk metal) 饒舌金屬(Rap metal) 新金屬(Nu-metal) 旋律新金屬(Melodic nu-metal) 另類新金屬(Alternative nu-metal) 極端新金屬(Extreme nu-metal) 新金屬核(Nu-metalcore) 陷阱金屬(Trap metal) 工業金屬(Industrial metal) 新德意志硬式(Neue Deutsche Härte) 賽博金屬(Cyber metal) 旋律工業金屬(Melodic industrial metal) 交響工業金屬(Symphonic industrial metal) 死亡工業金屬(Death industrial metal) 燻黑工業金屬(Blackened industrial metal) 哥德工業金屬(Gothic industrial metal) 軍事工業金屬(Martial industrial metal) 實驗工業金屬(Experimental industrial metal) 前衛工業金屬(Progressive industrial metal) 極端工業金屬(Extreme industrial metal) 傳思金屬/舞曲金屬(Trance metal/Dance metal) 可愛金屬/偶像金屬/卡哇伊金屬(Cute metal/Idol metal/Kawaii metal) 極端 早期黑金屬/第一波-{黑}-金屬浪潮(Early black metal/The first wave of black metal) 早期挪威黑金屬/第二波-{黑}-金屬浪潮(Early norwegian black metal/The second wave of black metal) 黑金屬(Black metal) 原始黑金屬(Raw black metal) 噪音黑金屬(Noise black metal) 戰爭金屬/野獸黑金屬(War metal/Bestial black metal) 混沌黑金屬(Chaotic black metal) 維京黑金屬(Viking black metal) 民謠黑金屬(Folk black metal) 異教黑金屬(Pagan black metal) 森林黑金屬(Forest black metal) 史詩黑金屬(Epic black metal) 氛圍黑金屬(Atmospheric black metal/Ambient black metal) 神秘黑金屬(Occult black metal) 工業黑金屬(Industrial black metal) 獨立黑金屬(Autonomous black metal)
nos 4–6, pp. 545–560, Jackson J. & Summitt J. 2006, The Modern Guide to Golf Clubmak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Component Golf Club Assembly and Alteration, 5th ed., Hireko Trading Company, City of Industry, California, . Järup L 2003, "Hazard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 vol. 68, no. 1, pp. 167–182, . Jones C. J. 2001, d- and f-Block Chemistry,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 Kantra S. 2001, "What's new", Popular Science, vol. 254, no. 4, April, p. 10. Keller C., Wolf W. & Shani J. 2012, "Radionuclides, 2. Radioactive elements and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in F. Ullmann (ed.), , vol. 31, Wiley-VCH, Weinheim, pp. 89–117, . King R. B. 1995, Inorganic Chemistry of Main Group Elements, , New York, . & Elving P. J. FR 1964, Treatise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part II, vol. 6, Interscience Encyclopedia, New York, . Korenman I. M. 1959, "Regularities in properties of thallium",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English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Bureau, New York, vol. 29, no. 2, pp. 1366–90, . Kozin L. F. & Hansen S. C. 2013, Mercury Handbook: Chemistry,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RSC Publishing, Cambridge, . Kumar R., Srivastava P. K., Srivastava S. P. 1994, "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Cr, Fe, and Ni) from stainless steel utensils in food simulates and food material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 53, no. 2, , pp. 259–266. Lach K., Steer B., Gorbunov B., Mička V. & Muir R. B. 2015, "Evaluation of exposure to airborne heavy metals at gun shooting ranges", , vol. 59, no. 3, pp. 307–323, . Landis W., Sofield R. & Yu M-H. 2010,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Molecular Substructures to Ecological Landscapes, 4th ed.,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Lane T. W., Saito M. A., George G. N., Pickering, I. J., Prince R. C. & Morel F. M. M. 2005, "Biochemistry: A cadmium enzyme from a marine diatom", Nature, vol. 435, no. 7038, p. 42, . Lee J. D. 1996, Concise Inorganic Chemistry, 5th ed., , Oxford, . Leeper G. W. 1978, Managing the Heavy Metals on the Land , New York, . Lemony A. D. 1997, "A teratogenic deformity index for evaluating impacts of selenium on fish population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vol. 37, no. 3, pp. 259–266, . Lide D. R. (ed.) 2004,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5th ed.,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Liens J. 2010, "Heavy metals as pollutants", in B. Warf (ed.),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pp. 1415–1418, . Lima E., Guerra R., Lara V. & Guzmán A. 2013, "Gold nanoparticles as effici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typhi " , vol. 7:11, . Litasov K. D. & Shatskiy A. F. 2016, "Composition of the Earth's core: A review",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vol. 57, no. 1, pp. 22–46, . Livesey A. 2012, Advanced Motorsport Engineering, Routledge, London, . Livingston R. A. 1991,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Patina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25, no. 8, pp. 1400–1408, . Longo F. R. 1974, General Chemistry: Interaction of Matter, Energy, and Man, , New York, . Love M. 1998, Phasing Out Lead from Gasoline: Worldwide Experi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volume 397,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 Lyman W. J. 1995,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Fundamentals of Aquatic Toxicology, G. M. Rand (ed.), Taylor & Francis, London, pp. 449–492, . Macintyre J. E. 1994, Dictionar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supplement 2, Dictionar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vol. 7, , London, . MacKay K. M., MacKay R. A. & Henderson W. 2002, Introduction to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ed., Nelson Thornes, Cheltenham, . Magee R. J. 1969, Steps to Atomic Power, Cheshire for 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 Magill F. N. I (ed.) 1992, Magill's Survey of Science, Physical Science series, vol. 3, Salem Press, Pasadena, . Martin M. H. & Coughtrey P. J. 1982,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ondon, . Massarani M. 2015, "Brazilian mine disaster releases dangerous metals ," Chemistry World, November 2015, accessed 16 April 2016. Masters C. 1981, Homogenous Transition-metal Catalysis: A Gentle Art,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 Matyi R. J. & Baboian R. 1986, "An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the Patina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Powder Diffraction, vol. 1, no. 4, pp. 299–304, . McColm I. J. 1994, Dictionary of Ceram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nd ed.,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 McCurdy R. M. 1975, Qualities and quantities: Preparation for College Chemistry, , New York, . McLemore V. T. (ed.) 2008, Basics of Metal Mining Influenced Water, vol. 1, Society for Mining, Metallurgy, and Exploration, Littleton, Colorado, . McQueen K. G. 2009, Regolith geochemistry, in K. M. Scott & C. F. Pain (eds), Regolith Science, , Collingwood, Victoria, . 1924,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on Inorganic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vol. 5,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London. Moore J. W. & Ramamoorthy S. 1984, Heavy Metals in Natural Waters: Applied Monitor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 Morris C. G. 1992, Academic Press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an Diego, . Morstein J. H. 2005, "Fat Man", in E. A. Croddy & Y. Y. Wirtz (ed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wide Policy, Technology, and History, ,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 Moselle B. (ed.) 2005, 2004 National Home Improvement Estimator, Craftsman Book Company, Carlsbad, California, . Naja G. M. & Volesky B. 2009, "Toxicity and sources of Pb, Cd, Hg, Cr, As, and radionuclides", in L. K. Wang, J. P. Chen, Y. Hung & N. K. Shammas,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Nakbanpote W., Meesungneon O. & Prasad M. N. V. 2016, "Potential of ornamental plant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income generation", in M. N. V. Prasad (ed.), Bioremediation and Bioeconomy, Elsevier, Amsterdam, pp. 179–218, . Nathans M. W. 1963, Elementary Chemistr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National Materials Advisory Board 1971, Trends in the Use of Depleted Uranium,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Materials Advisory Board 1973, Trends in Usage of Tungste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2015, Heavy metal poisoning , accessed 3 March 2016.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2015, "Gener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 accessed 30 August 2016. Nieboer E. & Richardson D. 1978, "Lichens and 'heavy metals' ", International Lichenology Newsletter, vol. 11, no. 1, pp. 1–3. Nieboer E. & Richardson D. H. S. 1980,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ondescript term 'heavy metals' by a biologically and chemically significant classification of metal 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e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vol. 1, no. 1, pp. 3–26, . Nzierżanowski K. & Gawroński S. W. 2012,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plants growing on the vicinity of railroad tracks: a pilot study ", Challenges of Modern Technology, vol. 3, no. 1, pp. 42–45, , accessed 21 August 2016. Ohlendorf H. M. 2003, "Ecotoxicology of selenium", in D. J. Hoffman, B. A. Rattner, G. A. Burton & , Handbook of Ecotoxicology, 2nd ed., , Boca Raton, pp. 466–491, . Ondreička R., Kortus J. & Ginter E. 1971, "Aluminium, its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ffects on phosphorus metabolism", in S. C. Skoryna & D. Waldron-Edward (eds),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Metal Ions, Trace Elements and Radionuclides, Pergamon press, Oxford. Ong K. L., Tan T. H. & Cheung W. L. 1997, "Potassium permanganate poisoning—a rare cause of fatal poisoning", Journal of Accident & Emergency Medicine, vol. 14, no. 1, pp. 43–45,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Pacheco-Torgal F., Jalali S. & Fucic A. (eds) 2012, Toxic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 , Oxford, . 2001,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vol. 2, Stars and Stellar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Pan W. & Dai J. 2015, "ADS based on linear accelerators", in W. Chao & W. Chou (eds), Reviews of accelera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8,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Security, , Singapore, pp. 55–76, . Parish R. V. 1977, The Metallic Elements, Longman, New York, . Perry J. & Vanderklein E. L.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f a Natural Resource, Blackwell Sci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Pickering N. C. 1991, The Bowed String: Observations on the Design, Manufacture, Testing and Performance of Strings for Violins, Violas and Cellos, Amereon, Mattituck, New York. Podosek F. A. 2011, "Noble gases", in H. D. Holland & (eds), Isotope Geochemistry: From the Treatise on Geochemistry, Elsevier, Amsterdam, pp. 467–492, . Podsiki C. 2008, "Heavy metals, their salts, and other compounds ", , November, special insert, pp. 1–4. Preschel J. July 29, 2005, "Green bullets not so eco-friendly ", CBS News, accessed 18 March 2016. Preuss P. 17 July 2011, "What keeps the Earth cooking? ," Berkeley Lab, accessed 17 July 2016. 2011, The Adventures of a Cello: Revised Edition, with a New Epilogue, , Austin, Raghuram P., Soma Raju I. V. & Sriramulu J. 2010, "Heavy metals testing in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n alternate approach", , vol. 65, no. 1, pp. 15–18, . Rainbow P. S. 1991, "The biology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ea", in J. Rose (ed.),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 Philadelphia, pp. 415–432, . Rand G. M., Wells P. G. & McCarty L. S. 1995, "Introduction to aquatic toxicology", in G. M. Rand (ed.), Fundamentals of Aquatic Toxicology: Effects, Environmental Fate and Risk Assessment, 2nd ed., Taylor & Francis, London, pp. 3–70, . Rankin W. J. 2011, Minerals, Metals and Sustainability: Meeting Future Material Needs, CSIRO Publishing, Collingwood, Victoria, . Rasic-Milutinovic Z. & Jovanovic D. 2013, "Toxic metals", in M. Ferrante, G. Oliveri Conti, Z. Rasic-Milutinovic & D. Jovanovic (eds), Health Effects of Metals and Related Substances in Drinking Water, IWA Publishing, London, . Raymond R. 1984, Out of the Fiery Furnace: The Impact of Metals o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Macmillan, South Melbourne,
Raton, Florida, . Duffus J. H. 2002, " 'Heavy metals'—A meaningless term?" ,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 74, no. 5, pp. 793–807, . Dunn P. 2009, Unusual metals could forge new cancer drugs , University of Warwick, accessed 23 March 2016. Ebbing D. D. & Gammon S. D. 2017, General Chemistry, 11th ed., , Boston, . Edelstein N. M., Fuger J., Katz J. L. & Morss L. R. 2010, "Summary and 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of the actin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in L. R. Morss, N. M. Edelstein & J. Fuger (eds),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4th ed., vol. 1–6, , Dordrecht, pp. 1753–1835, . Eisler R. 1993, Zinc Hazards to Fish, Wildlife, and Invertebrates: A Synoptic Review , Biological Report 10, 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Laurel, Maryland, accessed 2 September 2016. Elliott S. B. 1946, The Alkaline-earth and Heavy-metal Soaps, 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ew York. Emsley J. 2011,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 new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Everts S. 2016, "What chemicals are in your tattoo ",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vol. 94, no. 33, pp. 24–26. Fournier J. 1976, "Bonding an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actinide metals," , vol 37, no. 2, pp. 235–244, . Frick J. P. (ed.) 2000, Woldman's Engineering Alloys, 9th ed., ASM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Park, Ohio, . Frommer H. H. & Stabulas-Savage J. J. 2014, Radiology for the Dental Professional, 9th ed., , St. Louis, Missouri, . *Gidding J. C. 1973, Chemistry, Ma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anfield Press, New York, . Gmelin L. 1849, Hand-book of chemistry, vol. III, Metal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H. Watts, Cavendish Society, London. Goldsmith R. H. 1982, "Metalloids", , vol. 59, no. 6, pp. 526–527, . Gorbachev V. M., Zamyatnin Y. S. & Lbov A. A. 1980, Nuclear Reactions in Heavy Elements: A Data Handbook, Pergamon Press, Oxford, . & Headrick D. 2003, A Dictionary of Entomology, CABI Publishing, Wallingford, . Greenberg B. R. & Patterson D. 2008, Art in Chemistry; Chemistry in Art, 2nd ed., Teachers Ideas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 . Gribbon J. 2016, 13.8: The Quest to Find the True Ag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 Gschneidner Jr., K. A. 1975, Inorganic compounds, in C. T. Horowitz (ed.), Scandium: Its Occurrence, Chemistry, Physics, Metallurgy, Biology and Technology, Academic Press, London, pp. 152–251, . Guandalini G. S., Zhang L., Fornero E., Centeno J. A., Mokashi V. P., Ortiz P. A., Stockelman M. D., Osterburg A. R. & Chapman G. G. 2011, "Tissue distribution of tungsten in mice following oral exposure to sodium tungstate," , vol. 24, no. 4, pp 488–493, . Guney M. & Zagury G. J. 2012, "Heavy metals in toys and low-cost jewelry: Critical review of U.S. and Canadian legisl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 vol. 48, pp. 1238–1246, . Habashi F. 2009, "Gmelin and his Handbuch" , , vol. 34, no. 1, pp. 30–1. Hadhazy A. 2016, "Galactic 'gold mine' explains the origin of nature's heaviest elements ", Science Spotlights, 10 May 2016, accessed 11 July 2016. Hartmann W. K. 2005, Moons & Planets, 5th ed., , Belmont, California, . Harvey P. J., Handley H. K. & Taylor M. P. 2015,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urces of metal (lead) contamination in drinking waters in north-eastern Tasmania using lead isotopic composi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vol. 22, no. 16, pp. 12276–12288, . Hasan S. E. 1996, Geology and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 Hawkes S. J. 1997, "What is a "heavy metal"?",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vol. 74, no. 11, p. 1374, . Haynes W. M. 2015,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96th ed.,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Hendrickson D. J. 2916, "Effects of early experience on brain and body", in D. Alicata, N. N. Jacobs, A. Guerrero and M. Piasecki (eds), Problem-based Behavioural Science and Psychiatry 2nd ed., Springer, Cham, pp. 33–54, . Hermann A., Hoffmann R. & Neil Ashcroft 2013, "Condensed astatine: Monatomic and metallic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 111, pp. 11604–1−11604-5, . Herron N. 2000, "Cadmium compounds," in 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vol. 4,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pp. 507–523, . Hoffman D. C., Lee D. M. & Pershina V. 2011, "Transactinide elements and future elements," in L. R. Morss, N. Edelstein, J. Fuger & J. J. Katz (eds), The Chemistry of the Actinide and Transactinide Elements, 4th ed., vol. 3, Springer, Dordrecht, pp. 1652–1752, . Hofmann S. 2002, On Beyond Uranium: Journey to the End of the Periodic Table, Taylor & Francis, London, . Housecroft J. E. 2008, Inorganic Chemistry, Elsevier, Burlington, Massachusetts, . Howell N., Lavers J., Paterson D., Garrett R. & Banati R. 2012, Trace metal distribution in feathers from migratory, pelagic birds , , accessed 3 May 2014. Hübner R., Astin K. B. & Herbert R. J. H. 2010, " 'Heavy metal'—time to move on from semantics to pragmatics?", , vol. 12, pp. 1511–1514, . Ikehata K., Jin Y., Maleky N. & Lin A. 2015,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Occurrence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in S. K. Sharma (ed.), Heavy Metals in Water: Presence, Removal and Safety,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pp. 141–167, . International Antimony Association 2016, Antimony compounds , accessed 2 September 2016. International Platinum Group Metals Association n.d.,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f Platinum Group Metals (PGMs) , accessed 4 September 2016. Ismail A. F., Khulbe K. & Matsuura T. 2015, Gas Separation Membranes: Polymeric and Inorganic, Springer, Cham, Switzerland, . IUPAC 2016, "IUPAC is naming the four new elements nihonium, moscovium, tennessine, and oganesson " accessed 27 August 2016. Iyengar G. V. 1998, "Reevalu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 in Reference Man",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vol. 51, nos 4–6, pp. 545–560, Jackson J. & Summitt J. 2006, The Modern Guide to Golf Clubmak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Component Golf Club Assembly and Alteration, 5th ed., Hireko Trading Company, City of Industry, California, . Järup L 2003, "Hazards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 vol. 68, no. 1, pp. 167–182, . Jones C. J. 2001, d- and f-Block Chemistry,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 Kantra S. 2001, "What's new", Popular Science, vol. 254, no. 4, April, p. 10. Keller C., Wolf W. & Shani J. 2012, "Radionuclides, 2. Radioactive elements and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in F. Ullmann (ed.), , vol. 31, Wiley-VCH, Weinheim, pp. 89–117, . King R. B. 1995, Inorganic Chemistry of Main Group Elements, , New York, . & Elving P. J. FR 1964, Treatise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part II, vol. 6, Interscience Encyclopedia, New York, . Korenman I. M. 1959, "Regularities in properties of thallium",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English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Bureau, New York, vol. 29, no. 2, pp. 1366–90, . Kozin L. F. & Hansen S. C. 2013, Mercury Handbook: Chemistry, Appl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RSC Publishing, Cambridge, . Kumar R., Srivastava P. K., Srivastava S. P. 1994, "Leaching of heavy metals (Cr, Fe, and Ni) from stainless steel utensils in food simulates and food material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vol. 53, no. 2, , pp. 259–266. Lach K., Steer B., Gorbunov B., Mička V. & Muir R. B. 2015, "Evaluation of exposure to airborne heavy metals at gun shooting ranges", , vol. 59, no. 3, pp. 307–323, . Landis W., Sofield R. & Yu M-H. 2010,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Molecular Substructures to Ecological Landscapes, 4th ed.,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Lane T. W., Saito M. A., George G. N., Pickering, I. J., Prince R. C. & Morel F. M. M. 2005, "Biochemistry: A cadmium enzyme from a marine diatom", Nature, vol. 435, no. 7038, p. 42, . Lee J. D. 1996, Concise Inorganic Chemistry, 5th ed., , Oxford, . Leeper G. W. 1978, Managing the Heavy Metals on the Land , New York, . Lemony A. D. 1997, "A teratogenic deformity index for evaluating impacts of selenium on fish population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vol. 37, no. 3, pp. 259–266, . Lide D. R. (ed.) 2004,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85th ed.,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Liens J. 2010, "Heavy metals as pollutants", in B. Warf (ed.),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pp. 1415–1418, . Lima E., Guerra R., Lara V. & Guzmán A. 2013, "Gold nanoparticles as effici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 typhi " , vol. 7:11, . Litasov K. D. & Shatskiy A. F. 2016, "Composition of the Earth's core: A review", Russia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vol. 57, no. 1, pp. 22–46, . Livesey A. 2012, Advanced Motorsport Engineering, Routledge, London, . Livingston R. A. 1991,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Patina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25, no. 8, pp. 1400–1408, . Longo F. R. 1974, General Chemistry: Interaction of Matter, Energy, and Man, , New York, . Love M. 1998, Phasing Out Lead from Gasoline: Worldwide Experi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volume 397,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 Lyman W. J. 1995, "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Fundamentals of Aquatic Toxicology, G. M. Rand (ed.), Taylor & Francis, London, pp. 449–492, . Macintyre J. E. 1994, Dictionar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supplement 2, Dictionary of Inorganic Compounds, vol. 7, , London, . MacKay K. M., MacKay R. A. & Henderson W. 2002, Introduction to 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6th ed., Nelson Thornes, Cheltenham, . Magee R. J. 1969, Steps to Atomic Power, Cheshire for 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 Magill F. N. I (ed.) 1992, Magill's Survey of Science, Physical Science series, vol. 3, Salem Press, Pasadena, . Martin M. H. & Coughtrey P. J. 1982,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ondon, . Massarani M. 2015, "Brazilian mine disaster releases dangerous metals ," Chemistry World, November 2015, accessed 16 April 2016. Masters C. 1981, Homogenous Transition-metal Catalysis: A Gentle Art,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 Matyi R. J. & Baboian R. 1986, "An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the Patina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Powder Diffraction, vol. 1, no. 4, pp. 299–304, . McColm I. J. 1994, Dictionary of Ceram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nd ed.,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 McCurdy R. M. 1975, Qualities and quantities: Preparation for College Chemistry, , New York, . McLemore V. T. (ed.) 2008, Basics of Metal Mining Influenced Water, vol. 1, Society for Mining, Metallurgy, and Exploration, Littleton, Colorado, . McQueen K. G. 2009, Regolith geochemistry, in K. M. Scott & C. F. Pain (eds), Regolith Science, , Collingwood, Victoria, . 1924, A comprehensive Treatise on Inorganic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vol. 5,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London. Moore J. W. & Ramamoorthy S. 1984, Heavy Metals in Natural Waters: Applied Monitor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 Morris C. G. 1992, Academic Press 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San Diego, . Morstein J. H. 2005, "Fat Man", in E. A. Croddy & Y. Y. Wirtz (ed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 Encyclopedia of Worldwide Policy, Technology, and History, ,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 Moselle B. (ed.) 2005, 2004 National Home Improvement Estimator, Craftsman Book Company, Carlsbad, California, . Naja G. M. & Volesky B. 2009, "Toxicity and sources of Pb, Cd, Hg, Cr, As, and radionuclides", in L. K. Wang, J. P. Chen, Y. Hung & N. K. Shammas,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CRC Press, Boca Raton, Florida, . Nakbanpote W., Meesungneon O. & Prasad M. N. V. 2016, "Potential of ornamental plants for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income generation", in M. N. V. Prasad (ed.), Bioremediation and Bioeconomy, Elsevier, Amsterdam, pp. 179–218, . Nathans M. W. 1963, Elementary Chemistr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National Materials Advisory Board 1971, Trends in the Use of Depleted Uranium,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Materials Advisory Board 1973, Trends in Usage of Tungste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2015, Heavy metal poisoning , accessed 3 March 2016.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2015, "Gener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 accessed 30 August 2016. Nieboer E. & Richardson D. 1978, "Lichens and 'heavy metals' ", International Lichenology Newsletter, vol. 11, no. 1, pp. 1–3. Nieboer E. & Richardson D. H. S. 1980,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ondescript term 'heavy metals' by a biologically and chemically significant classification of metal ion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e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vol. 1, no. 1, pp. 3–26, . Nzierżanowski K. & Gawroński S. W. 2012,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plants growing on the vicinity of railroad tracks: a pilot study ", Challenges of Modern Technology, vol. 3, no. 1, pp. 42–45, , accessed 21 August 2016. Ohlendorf H. M. 2003, "Ecotoxicology of selenium", in D. J. Hoffman, B. A. Rattner, G. A. Burton & , Handbook of Ecotoxicology, 2nd ed., , Boca Raton, pp. 466–491, . Ondreička R., Kortus J. & Ginter E. 1971, "Aluminium, its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effects on phosphorus metabolism", in S. C. Skoryna & D. Waldron-Edward (eds),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Metal Ions, Trace Elements and Radionuclides, Pergamon press, Oxford. Ong K. L., Tan T. H. & Cheung W. L. 1997, "Potassium permanganate poisoning—a rare cause of fatal poisoning", Journal of Accident & Emergency Medicine, vol. 14, no. 1, pp. 43–45,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Pacheco-Torgal F., Jalali S. & Fucic A. (eds) 2012, Toxic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 , Oxford, . 2001,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vol. 2, Stars and Stellar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Pan W. & Dai J. 2015, "ADS based on linear accelerators", in W. Chao & W. Chou
Poussin 法国巴洛克画家 P P
普桑的畫作 Nicolas Poussin 法国巴洛克画家 P P
該彗星於通過近日點前分裂為三塊碎片,其軌跡大致相同,在十月尾日子的早上可以看到光亮的彗尾。至1966年初,它與太陽的距離漸遠,光度也隨之轉暗。 池谷·關彗星屬於克魯茲族彗星
(Kruetz),它由一顆大型掠日彗星1106年大彗星於1106年因過於接近太陽而分裂出來的碎片之一所組成。 彗星
長洲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有不少觀光名勝,例如張保仔洞、長洲北帝廟和長洲石刻等;而渡輪碼頭沿岸一帶則海鮮食肆林立。此外長洲每年均會舉辦太平清醮,是長洲最大型的傳統節目,每次均吸引大批人士慕名參觀。島上設有不少青年旅舍、渡假屋,也有酒店。 歷史 根據考古出土文物及在1970年代於長洲東南部發現的長洲石刻,可推斷至少在三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到達長洲。與香港其他地方的史前石刻一樣,長洲石刻可能與先民祭祀天氣和祈求風平浪靜有關。缺乏史料記載,長洲早期歷史今已不可考究。 明朝期間,長洲已經發展成為漁船集散的地方;至清乾隆時發展成為墟市。長洲本為廣東省寶安縣(舊稱新安縣)所管轄,然而長洲地處偏僻,朝廷鞭長莫及,難於治理,因此乾隆年間,廣東布政司向當地黃姓大戶發出《承墾長洲田莆執照》,將長洲中部土地歸黃家所有,並代為管理,當中一半稅收須上繳朝廷。 在清乾隆年間得到很興盛的發展;現時島上主要廟宇,如北社天后古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大石口天后古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西灣天后宮(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及長洲玉虛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都是在那段時期興建,反映當時捕漁業極為重要。 清嘉慶廿四年(1820年)的《新安縣志》記載有長洲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時值鴉片戰爭,清廷在島上設置長洲汛,由大鵬協水師右營東涌守備派遣駐右哨頭司把總及外委各一名,率領45名守兵駐守當地。同治年間長洲商業興旺,粵海關於同治九年(1870年)設立關口徵取釐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長洲在內二百多座離島及新界租予英國99年(到1997年),長洲遂成為英屬香港一部份。 英國接管後,原屬黃氏的土地業權繼續獲得港府承認,但島上其餘土地悉數列為皇室官地。港府在1907年設立理民府管轄新界及離島地區,為方便執行及落實地方事務、領導鄉民,以及與理民府建立溝通渠道,長洲島民又設立選舉,每兩年選出四位總理作為居民代表。1919年港府曾在長洲中部立界石15塊,劃出外籍人士專享的高尚住宅區域,但這些界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失去法律效力。1980年代,古物古蹟辦事處等曾派員尋找長洲界石,迄今只尋回其中10塊。 1941年至1945年的日治時期,長洲隨香港全境落入日本手中。日本皇軍曾經在長官中學校址設立總部。為維持和平,日軍又以長洲維持會取代舊有選舉,作為長洲的地方管理組職。1945年香港重光後,港府旋即解散長洲維持會,地方事務則先後由居民協會及華商會所執行。然而長洲在戰後急速發展,原有的理民府附設機構已不能應付日益繁重的工作。有見及此理民府早於1955年著令華商會所參與發展地方行政;1961年理民府更將權力移交至新成立的獨立法定組織長洲鄉事委員會,由此退出長洲的地方行政管理事務。雖然如此,港府曾在1969年設立專有離島理民府,作為官民溝通渠道;時至今日,長洲島民如需要聯絡官員,可前往位於香港島中環的離島民政事務署。 港府1982年引入香港區議會後,長洲劃入十八區的離島區。長洲鄉事委員會原有的部份權力亦轉移至區議會。現時長洲有一個區議會選區,另外還有一席當然議席,由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擔任。 近年除傳統漁業和造船業外,長洲已發展成為著名旅遊點,島上旅遊業有相當的發展。主權移交初期,旅遊業一度因多宗度假屋住客自殺事件和2003年SARS疫情而受到打擊,但事後已經恢復。長洲也是著名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的家鄉,李麗珊於長洲土生土長,她在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會奪得香港歷史上首面奧運會金牌,從而聲名大噪,當年李麗珊返回長洲後,島民大肆慶祝,更隆重其事舉行萬人祝捷會,成為一時佳話。 現時長洲唯一供水來源,係由大嶼山銀鑛灣濾水廠以直徑5百毫米的海底水管輸送到長洲,萬一發生故障,長洲食水供應就會中斷。對此水務署認為有需要盡快改善;2013年香港政府計劃投資逾2億5千4百萬港元以敷設海底食水管。於同年3月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將長洲食水供應工程由乙級提升至甲級,工程範圍包括由大嶼山至長洲,橫跨北長洲海峽,以定向鑽挖敷設一條長約1點4公里、直徑500毫米的海底食水管道,以及在大嶼山和長洲敷設一條長約2百米、直徑450毫米的食水管道。工程計劃於同年9月展開,於2015年9月竣工。 張保仔與長洲 張保仔是清代嘉慶年間的著名海盜,活躍於粵東一帶,後來獲朝廷招安。根據傳說,長洲西灣崖邊一個天然山洞乃當年張保仔躲避朝廷追捕的藏身之所,也是他收藏寶藏的秘密地點之一。這個後人稱為張保仔洞的山洞,現今已毫無寶藏的痕跡。由於洞身狹窄,僅可供一人通過,因此遊客須從洞一邊進入,再由另一邊離開。而要進入山洞,遊客亦須沿鐵梯而下,並要帶備電筒以供照明。儘管有不少人認為張保仔洞僅為後人穿鑿附會,惟該洞已經成為了長洲一處著名名勝,不少人在提起長洲歷史時,也會提起張保仔洞。 地理 長洲位於大嶼山及南丫島之間,面積約2.46平方公里,距離香港島西南部大約10公里。長洲東面有西博寮海峽與南丫島相隔開,而西面和北面亦隔著北長洲海峽,與大嶼山和喜靈洲相對望。長洲以南是南中國海,再遠一點是擔桿群島。 在地理學,長洲原本是兩座小島,但是受到島嶼形狀及季候風影響,海浪將海沙帶到兩島之端,形成沙咀。經過千萬年來日積月累的沉積,兩條沙咀不斷延長,最終連接起來,形成連島沙洲。正因如此,現今長洲南、北的形狀闊而大,但中部則窄而長,形狀呈啞鈴狀,故又稱作啞鈴島。 長洲南、北本為小島,因此地質由花崗岩構成;至於中部由海洋沉積物組成,屬於地表沉積物;正因為此原故,加上受到鄉村條例所監管,所以長洲大部分的建築物均只有3層高。長洲南、北皆山丘,中部為平坦土地,北部山丘較高,最高點有95米高。 西灣長年風平浪靜而成為天然避風塘,所以長洲碼頭亦設於西灣;至於東灣則長年因海浪帶來沉積物而形成著名的東灣泳灘。除東灣泳灘外,長洲其他主要沙灘則座落於西灣、觀音灣、大鬼灣和東灣仔等地,這些沙灘較細小、沙質較遜,位置比東灣偏僻。長洲西南的鯆魚灣和白鰽灣以及南部及東南部一帶海浪較大,亦以滿佈奇石聞名。著名奇石有五行石、龍王石、鰻魚石、坦克石、花瓶石和人頭石等,故當地又名長洲趣石林。 自然生態方面,長洲南、北都有樹林,在那裡一帶有黃室弄蝶和角翅弄蝶等出沒。此外在長洲還可以見到香港市花洋紫荊,而長洲關公忠義亭附近更有十多棵櫻花樹,是全港最大規模的櫻花群。這些櫻花樹屬於山櫻,最初於1975年從台灣引入35棵,但土壤欠佳,現時所餘不多。 氣候 人口 香港開埠初期,長洲約有六百餘戶,至1898年英國租借時,陸上居住人口約為三千人,艇戶人口也有近五千人;至1930年代,長洲人口仍維持在七千人左右。日本佔領香港前,曾一度有大量難民湧入長洲,使人口突破一萬。長洲人口雖然在日治時期有所回落,但香港重光以後,難民再度湧入,使人口再次超過一萬人。長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不斷上升,至1980年代後期時達至高峰的四萬人,此後人口回落,在1980年代後期跌至大約三萬人。根據政府於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長洲陸上人口則為24312人,是離島區人口最稠密的島。 截至2006年,長洲華人約佔總人口95.58%,其他亞裔人士及外籍人士佔總人口的不足百分之5。當地華人人口絕大多數說廣東話,並且來自本地(舊稱寶安縣)、東莞、四邑和惠陽及潮州四大地區。除此之外,也有來自各地定居的艇戶及商旅。當地有一黃姓大族,在島上擁有不少土地。 社區 根據政府於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長洲居民依次以居住村屋、公共屋邨長貴邨和雅寧苑、傳統村屋及私人樓宇為主,另外還有艇戶等。為了安置艇戶,長洲最早於1960年興建圓桌第一村,後來又於1967年至1972年興建圓桌二、三村、信義第一、二村、美經援村第一、二及三村。先後在1984年及2001年,政府興建長貴邨和雅寧苑兩條公共屋邨,以安置島上居民。 長洲社區設施齊全,現時有一所長洲市政大廈,設有街市等社區設施,另外島上還有郵政局、一所建於1913年的警署,及於1934年啟用的長洲醫院(又稱聖約翰醫院)。長洲本來還有一所開辦於1906年的方便醫院,但已於1988年停用。教育方面除1908年創校的長洲官立中學外,還包括長洲漁會公學(已在2009年停辦)、長洲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已在2022年停辦)和建道神學院等等。 政府在長洲也有不少社區改善工程,例如在西灣興建長洲西堤道,連接長洲灣及美經援村一帶;另外又在東灣建立風帆紀念碑,以及附近的小長城(芝麻坑家樂徑)。 1982年前長洲的電力由長洲電力公司供電,其後中華電力收購之。 經濟 傳統上長洲島民以捕魚為生,漁業曾經為當地主要經濟命脈。由於捕漁業興旺,當地造船業及漁業製造業亦曾隨之而興起。相反長洲山多平地少,加上水源缺乏,當地一直難以發展農業。此外長洲傳統經濟活動還包括食品加工業,當中又以鹹魚和蝦膏最為普遍。 隨著經濟轉型,自1970年代開始,旅遊業漸漸成為長洲的主要經濟支柱。不過在1990年代末及2000年代初,當地的主要出租渡假屋東堤小築發生連串燒炭自殺事件,渡假屋及旅遊業務一度受到打擊。事後當地的旅遊業慢慢轉型,令長洲成為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熱點。除出租渡假屋外,長洲在2000年代還引入新式的歐美式渡假旅館(B&B);至於位於東灣的華威酒店則是當地唯一一所酒店,島上也有一些青年旅舍。 學校 中學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1987年創辦)(2022年停辦) 長洲官立中學(1908年創辦) 明愛聖保祿中學(已停辦,原址改為「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聖保祿校舍」) 小學 國民學校(1899年創辦) 長洲聖心學校(1953年創辦)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小學(1978年創辦) 長洲公立學校(1920年創辦)(已停辦) 香港長洲順德公立學校(1958年創辦)(已停辦) 長洲漁會公學(1958年創辦)(2009年停辦) 幼稚園 長洲聖心幼稚園(1953年創辦) 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幼稚園(1960年創辦) 路德會呂君博幼兒園(1967年創辦) 路德會陳恩美幼兒園(1974年創辦) 國民學校漢師中英文幼稚園(1970年創辦) 長洲花地瑪幼稚園(1988年創辦)(已停辦) 趣思中英文幼稚園(1998年創辦)(已停辦) 德頴幼兒園(已停辦) 藝術
梁乃鵬:畢業於香港大學,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九龍巴士及載通國際董事局主席,曾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校監,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監。 梁乃江:1954年畢業於長洲官立中學,考上灣仔書院的英文班,196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75年開創瑪嘉烈醫院兒科部,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主席,獲香港特區政府頒贈銅紫荊星章 郭晉安:無線電視藝員。 周海媚:電視劇女演員。 連偉健:香港男演員。 雨僑:香港女藝人(已搬離)。 蔣志光:香港男藝人(出生與童年幾歲時留在長洲生活)。 郭卓堅:島上東堤小築業主立案法團主席、香港民主派人士,以專門司法覆核建制派人士著名,綽號「長洲覆核王」,曾於區議會選舉中角逐島上選區議席。 文世昌:香港已故執業律師、東區區議會區議員、市政局議員及香港立法局議員(港島東) 區議會議席分佈 長洲全島人口自1980年代高峰的4萬人,劃為三片選區,至1990年代後期跌至約3萬人。而根據政府於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長洲陸上人口則為2萬4312人,但由於整體分佈穩定,過去幾屆都未有改動,以觀音灣路及學校路南北劃分為長洲南及長洲北兩片選區。至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人口再下跌到2萬0956人,2019年起,因應東涌人口增加而離島區議會未有新增議席之下,長洲全島劃為單一的長洲選區以騰出席位到東涌,但在收到400多份反對意見後維持有關決定。 相關條目 離島區 香港島嶼 觀音灣 長洲運動場 長洲戲院 長洲太平清醮 鄉事委員會 新界鄉議局 注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閒話長洲 〉,《長洲鄉事委員會》,1971年2月9日。 《英女皇登基銀禧誌慶:認識長洲》(香港:離島區長洲工作委員會),1977年11月。 《香港地質圖》(香港:地政署測量部),組別AR/3/G,1979年。 蕭國健、沈思、文灼非 著,《離島訪古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嚴吳嬋霞,《香港掌故趣聞小博士》(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3月。 陳永鏗、黎民鏗 著,《離島探勝遊》(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2004年7月。 〈長洲文物徑〉,《十八區學校文物徑》,1998年。 〈新界鄉議局的歷史〉,《新界鄉議局》,2005年5月23日。 〈長洲石刻 〉,《香港法定古蹟》(香港:香港旅遊發展局),2006年2月16日。 〈長洲石刻〉,《香港法定古蹟》(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2006年6月27日。 〈簡介〉,《包山嘉年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7年4月3日。 〈區議會分區/選區:A301 〉,《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統計表》(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7月8日。 〈區議會分區/選區:A303 〉,《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統計表》(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7月8日。 〈區議會分區/選區:E301 〉,《二零零六年中期人口統計的統計表》(香港:政府統計處),2007年7月8日。 〈民政事務總署轄下各民政事務處及分處常用聯絡資料〉(香港:民政事務署),2007年10月18日。 古物事務監督,《法定古蹟長洲石刻 》,2007年7月1日造訪。 梁寶珊,〈傳統再造─「長洲太平清醮」與「中環廟會」〉,《歷史的建構》,造訪於2007年2月1日。 〈長洲簡介 〉,《長洲鄉事委員會》,造訪於2007年2月1日。 〈長洲鄉事委員會 〉,《長洲鄉事委員會》,造訪於2007年2月1日。
關勉(,)是日本以彗星獵人聞名的一位業餘天文學家。出生於高知縣高知市。自1950年起開始搜索彗星,到2004年10月28日時總共發現包括6顆彗星和222顆小行星。關勉同時也是一位古典吉他的愛好者。 生平 1948年,關勉受到彗星C/1947 V1和C/1948 V1影響,對彗星產生興趣,於1950年開始尋找彗星。他於1961年10月11日發現第一顆彗星-關彗星。從那以後,他一共發現了六顆彗星,特別是1965年,池谷-關彗星,在日本引發天文熱潮。
(英語) 關勉的個人網站 (日語) 日本天文学家 業餘天文學家 G 高知市出身人物 彗星發現者
a Young Girl》(約1505年)、弗兰斯·哈尔斯1620年的《Die Amme mit dem Kind》、委拉斯開茲1656年的《宮女》、扬·斯特恩在約1600年的《The Feast of St. Nicolas》以及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及《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後來包括女孩的繪畫有的《Girl with a Domino Tower》及卡米耶·畢沙羅在1883年的《Portrait of a Felix Daughter》。 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繪製許多強調女孩無邪以及母女關係的畫作,例如她在1884年的作品《Children on the Beach》,而詹姆斯·惠斯勒的《Harmony in Gray and Green: Miss Cicely Alexander》及《The
以往在西方文化的文學及藝術上,會將女孩描繪成無邪、純潔,美德和希望的象徵。埃及壁畫中會包括皇家女孩的肖像。古希臘女詩人莎孚的詩歌中也有給女孩的愛情詩。 歐洲早期描繪女孩的繪畫有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的《Portrait of a Young Girl》(約1460年)、的《Portrait of a Young Girl》(約1505年)、弗兰斯·哈尔斯1620年的《Die Amme mit dem Kind》、委拉斯開茲1656年的《宮女》、扬·斯特恩在約1600年的《The Feast of St. Nicolas》以及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及《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後來包括女孩的繪畫有的《Girl with a Domino Tower》及卡米耶·畢沙羅在1883年的《Portrait of a Felix Daughter》。 印象派畫家瑪麗·卡薩特繪製許多強調女孩無邪以及母女關係的畫作,例如她在1884年的作品《Children on the
在中文上,男孩很常用來形容心智尚未成熟或保有童心的男人,有時候也會有貶低人的意思。在美國,男孩這個字有時候是用來歧視黑人或男性的奴役(在歷史上)。在種族隔離政策時期或其他歷史背景下的南非,廣泛的用來指黑人。在英國,足球員常被足球經理人稱為「某某男孩」,這個用法不限於年輕的足球員,僅管它很少被用于資深的球員。 在社會上,男孩(女孩)或男人(女人)的稱謂常會造成很多的困惑。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瞭解其背後上的語意。當有不同看法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受到侵犯。 男孩圖集 參見 男性 男孩團體 男童軍 兒童
外部連結 男孩服裝歷史(Historical Boys' Clothing) 男孩 男性
外部链接 加拿大的移民史 加拿大政治人物 加拿大律师 1812年戰爭人物 魁北克省歷史
下加拿大 爱国者起义 1837年起义 外部链接 加拿大的移民史 加拿大政治人物 加拿大律师
通常的固态器件包括晶体管、微处理器芯片以及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中应用广泛,而且最近的固态硬盘有取代传统机械旋转式硬盘的趋势。固态电子器件的行为涉及了大量的电磁学、量子力学过程。固态电子器件的概念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开始变得流行,那段时间业界经历了真空管到半导体二极管和之后的晶体管的技术转变。后来,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以及液晶显示器()等成为了固态电子设备研究的新成果。 概要 在固态电子器件中,电流被约束在固态物质之中,并设计特定的方式让它关断或者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理解电流:一种是传统的带有负电荷电子,另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的空穴()。在有的半导体中,电流主要是流动的电子,而在另一类半导体中,电流主要是流动的空穴。上述两种电流的组成成分都被成为“载流子”。 对于数据存储设备,固态器件比传统的硬盘等更快、更可靠,但是在现阶段通常更昂贵。虽然固态器件的价格不断在下降,磁盘、磁带以及光盘也不断在改善其性能价格比,这一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 第一个固态电子器件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用在无线电接收器中的检波器。一个外表类似胡须的导线被放置并与固态材料(例如锗)接触,从而通过接触结效应()探测无线电信号。不过,固态电子器件的蓬勃发展还是要到之后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之后。日後的大部分科技產品都與它直接關係。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用晶體管代替了笨重,易碎,耗能的真空管,這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上都掀起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第一個真正的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成為可能,例如晶體管收音機,盒式磁帶播放機,對講機對講機和石英手錶,以及第一批實用的計算機和手機。 固態電子設備的示例包括微處理器芯片,LED燈,太陽能電池,相機中使用的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和半導體激光器。 相关条目
通常的固态器件包括晶体管、微处理器芯片以及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在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中应用广泛,而且最近的固态硬盘有取代传统机械旋转式硬盘的趋势。固态电子器件的行为涉及了大量的电磁学、量子力学过程。固态电子器件的概念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开始变得流行,那段时间业界经历了真空管到半导体二极管和之后的晶体管的技术转变。后来,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以及液晶显示器()等成为了固态电子设备研究的新成果。 概要 在固态电子器件中,电流被约束在固态物质之中,并设计特定的方式让它关断或者方法。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理解电流:一种是传统的带有负电荷电子,另一种是带有正电荷的空穴()。在有的半导体中,电流主要是流动的电子,而在另一类半导体中,电流主要是流动的空穴。上述两种电流的组成成分都被成为“载流子”。 对于数据存储设备,固态器件比传统的硬盘等更快、更可靠,但是在现阶段通常更昂贵。虽然固态器件的价格不断在下降,磁盘、磁带以及光盘也不断在改善其性能价格比,这一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 第一个固态电子器件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用在无线电接收器中的检波器。一个外表类似胡须的导线被放置并与固态材料(例如锗)接触,从而通过接触结效应()探测无线电信号。不过,固态电子器件的蓬勃发展还是要到之后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之后。日後的大部分科技產品都與它直接關係。
兔八哥(或類似對象)在許多動畫中都扮演着領導角色。如在電影怪物奇兵(Space Jam)中,他和麥可·喬登都是隊長。又如在《樂一通超能特攻隊》中,他的後代Ace Bunny亦是最強主力。 參見 樂一通 乐一通角色 虛構詭計者 虚构兔子 兔子主角故事 戴爾漫畫作品
兔八哥喜歡傾斜著身體靠在樹幹、欄杆上咬胡萝卜,他的死敵是獵人Elmer Fudd,愛人是蘿拉兔(Lola Bunny)。口头禅是“-{zh-hans:怎么了,伙计?;zh-hant:啥事呀?老兄}-”(原文"Eh...what's up, doc?")。 他在美国以外国家通常被改为符合当地特色的名字,例如在芬兰被改名Väiski Vemmelsääri。 歷史 前身 早期的設定與現在的樣子差異非常大(早期是一只与现实的白兔没什么两样的兔子),首次登場於1938年4月30日播映的獵人豬小弟,當時華納卡通主要的動畫主角為豬小弟和達菲鴨,常有豬小弟扮演著獵人與達菲鴨搭檔演出的劇情,而當時的製作人班‧哈德維和卡爾道爾頓便試著使用一隻白兔來代替達菲鴨演出,因為其豐富的表情動作,搭配類似啄木鳥伍迪的聒噪笑聲和類似格魯喬·馬克思的喜劇風格,讓這隻聲音特殊的兔子立刻受到觀眾的喜愛,所以華納的卡通部門隨後決定再此使用牠來演動畫。 這隻白兔在1939年的Prest-O Change-O再次登場,在劇中與兩隻狗以戲弄兩隻狗,以魔術手法來與他們演出對手戲,最後被兩隻狗給打倒,而保留其特殊笑聲外並無其他台詞。
《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39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即绝对精神,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这是十分荒谬的。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几百字),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哲学书籍
建築 舊油麻地警署以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興建,設計華麗,以突顯警察隊的權威。警署樓高3層,左右兩翼合成一個勾形建築;舊翼2至3樓原為開放式及以拓石支撐的迴廊,後來封閉以擴充房間空間。警署室內鋪有柚木地板,牆身附有西式裝飾,勾形中間點的頂層房間,樓底高達十多呎,為警官宴會廳及宿舍。面對眾坊街及廣東道的警署入口因為風水關係,特意設計為鋸齒形狀。舊翼曾經被改動,包括部分金字形屋頂被更改為平頂。 舊油蔴地警署圖像 鄰近建築 油麻地街市 百老匯電影中心 甘肅街玉器市場 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眾坊街遊樂場 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所 駿發花園 流行文化 舊油麻地警署多次被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申請為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場地,包括《学警出更》,《以和為貴》、《巨轮》、《反黑》等。此外,荷里活電影《尖峰时刻2》和台灣電影《五湖四海》亦在此取景。
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眾坊街遊樂場 油麻地賽馬會分科診所 駿發花園 流行文化 舊油麻地警署多次被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申請為電視劇的外景拍攝場地,包括《学警出更》,《以和為貴》、《巨轮》、《反黑》等。此外,荷里活電影《尖峰时刻2》和台灣電影《五湖四海》亦在此取景。 參考注釋 外部連結 油麻地分區警署地圖 香港地方:歷史建築(三)九龍 中九龍幹線 研究清拆油麻地警署新翼 《警聲》:新油麻地警署正式啟用
香港專欄作家 香港廣播主持人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香港大學校友 新南威爾士大學校友 聖瑪加利書院校友 皇仁書院校友
外部連結 香港科幻會 香港傑出青年協會 香港作家 香港小說家 香港專欄作家 香港廣播主持人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香港大學校友 新南威爾士大學校友 聖瑪加利書院校友 皇仁書院校友
該彗星的塵埃彗尾背向其軌道,氣體彗尾則背向太陽,而鈉彗尾的方向則介乎於兩者之間,代表鈉原子是透過輻射壓從彗頭中釋出的。 重氫元素 該彗星的重氫元素及其化合物包括重水,其含量達到地球海洋中重水含量的兩倍,因此推論得出彗星撞擊地球雖能為地球帶來適量水源,但如果其他彗星均含有不少重水的話,彗星將不是地球唯一的水源。 另外,人們也在該彗星上的氫化合物中找到不少重氫,而重氫與一般氫的比例,在不同的化合物中也不相同,使天文學家認為該彗星的冰塊是在星際雲中形成的,而非在太陽星雲。據推算,該彗星在星際雲形成冰塊時,其溫度介乎在25-45K之間。 有機物質 透過光譜觀測,得出該彗星含有不少有機化合物,當中多種物質是首次被發現。它們的分子可能藏於彗核內,彗髮的活動或可使它們產生化合作用。 氬元素 人們也從這顆彗星中偵測到稀有氣體氬,這些氣體具不活躍及高揮發性的特點,而不同的惰性氣體元素,其昇華溫度也不相同,因此可用作探測彗星冰的溫度歷史。元素氪的昇華溫度為16-20K,在該彗星中的元素比例不到太陽的25份一,而氬的昇華溫度則較高,在該彗星中的元素比例比太陽高,按照這些觀測結果,推斷出該彗星內部的溫度一直保持在不高於35-40K,但高於20K的水平。除非太陽星雲的溫度和氬含量比人們想像的要高,因此人們認為這顆彗星於海王星外的柯伊伯帶區域形成,並遷移至奧爾特雲。 自轉 科學家觀測到該彗星並不是均勻地噴出氣體,而是從特定的位置噴出,他們透過觀測噴發位置的變化而計算出其自轉週期為11小時46分,其後發現它有不只一條自轉軸。 雙彗核理論 1999年,有論文指假設海爾-博普彗星存在兩顆彗核,去解釋它放出塵埃的形式。該論文純粹為推論,作者並沒有作過觀測及製作其雙彗核的結構,但估計其中一顆彗核直徑約為30公里,而主彗核則約為70公里,它們距離約180公里,以3天的週期互相公轉。 該論文受到不少天文觀測者的爭議,縱使以強大的哈勃望遠鏡作出觀測,也找不到任何雙彗核的證據。還有當一顆彗星分裂成數塊碎片,它們的距離會漸遠,並且找不到任何彗星是有穩定的雙彗核。再者,雙彗核彗星的軌道往往會因受到太陽和行星引力的攝動而改變和分離。 在1997年尾至1998年初,透過適應性光學裝置作出觀測,認為其彗核的光出現雙峰。但該現象是否由雙彗核產生,至今尚在爭論中。 参考文献
海爾-博普彗星的出現也引起了一些恐慌。 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愛好者在澳大利亞拍攝到該彗星的身影;經初步計算,海爾-博普彗星於二千多年後會回歸。 接近太陽 1996年夏天,海爾-博普彗星開始可以肉眼看見。同年下半年,它的光度增加速度放緩,但科學家仍抱持樂觀態度,等待該彗星變得更光亮。至1996年12月,由於它的天球位置太接近太陽,因此暫不能觀測,1997年1月,彗星重現,並已變得更亮,在遭光害污染的城市夜空也容易找到它。 隨著互聯網開始普及,不少網站追縱彗星動向,並提供每日最新圖片,使這些網站的訪客流量大增。互聯網在向民眾推廣彗星的消息方面,扮演著一個重大角色。 該彗星持續接近太陽,光度持續增強,至1997年2月已達2等,並可清楚看到其背向太陽的藍色彗尾,在通過的軌跡留下淡黃色的彗塵。3月9日,蒙古、西伯利亞東部和中國的漠河可見一次日全食,有稱為極奇罕有的「日全食與彗星同觀」觀象,吸引了全世界天文愛好者忍受嚴寒觀賞和拍照,中國並以此發行紀念封。 同年4月1日,彗星通過近日點,其光度比不少星星要亮,僅次於天狼星。它的兩條彗尾伸展至夜空的30-40°。當時,由於該彗星的近日點日距較遠,在天空每晚的暮光消失前均可看見,而其他不少彗星因近日點與太陽較近,只能在日落後一段短時間內觀測。在北半球的觀測者可於全晚看到該彗星。 光度轉暗 該彗星在通過近日點後,便移往了天球的南半部,南半球的觀測者看到該彗星於1997年夏季至秋季開始轉暗,在1997年12月後便無法以肉眼看見,無需使用儀器觀測的持間共持續了569天(18.5個月),打破了1811年大彗星的紀錄,它的肉眼可見時間持續了9個月。 在彗星離開太陽後持續轉暗,天文學家仍然對其展開追蹤,至2005年1月,它已超越了天王星的軌道(21 AU),使用大型望遠鏡仍可作出觀測, 天文學家預計,該彗星在2020年以前,其光度在30等以內,仍可以強大的望遠鏡觀測,之後便會難以與光度接近的遠方星系分辨。按照現有的數據,它或會於公元4380年左右回歸。 軌道的改變 該彗星的上一次回歸可能於4,200年前發生,其軌道與黃道垂直。1996年3月,它與木星距離達0.77天文單位,足以被木星的引力改變軌道。它的軌道被縮短,其公轉週期縮短至2380年,而遠日點也縮至360天文單位,相差大約525天文單位。 技術資料 在海爾-博普彗星通過近日點期間,多位天文學家對它作出深入觀測,其結果為彗星科學增添了不少新資料。 鈉彗尾 一般彗星的彗尾多由氣體和塵埃所組成,但海爾-博普彗星的彗尾卻帶有金屬元素鈉,只能以配合特定濾波器的強大儀器觀測。以往也曾有人觀測過金屬鈉從彗星中釋出,但從彗尾釋出則屬首次發現,因此這是最令人振奮的發現之一。該彗尾包含鈉原子(非離子),其長度可達5000萬公里長。 據觀測,該彗星的金屬鈉來源是來自其彗髮內層和彗核,而鈉原子的釋出途徑也有多個原理可以解釋,包括包圍著彗核的塵粒互相撞擊,以及紫外線從塵粒中把鈉噴出等,但現時尚未知道該彗星的鈉是如何噴出的。 該彗星的塵埃彗尾背向其軌道,氣體彗尾則背向太陽,而鈉彗尾的方向則介乎於兩者之間,代表鈉原子是透過輻射壓從彗頭中釋出的。
吴恒权(2003年12月-2008年4月) 李宝善(2008年6月-2014年4月) 李捷(2014年5月-2018年7月) 夏伟东(2018年-) 历任总编辑 苏星(1988年7月-1989年10月) 有林(1989年10月-1994年3月) 邢贲思(1994年4月-1998年8月) 戴舟(1998年8月-2001年12月) 王天玺(2001年12月-2003年12月) 李宝善(2003年12月-2008年6月) 张晓林(2008年6月-2012年5月) 陶骅(2012年5月-2018年12月) 陈扬勇(2018年12月-) 争议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新城在《求是》微博上称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批判了张五常和吴敬琏,称张五常为“赤裸裸地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分子”,认为吴敬琏“怎么看国企都不顺眼,非要彻底消灭不可。”并指控吴敬琏“造谣、撒谎,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邓小平语录和共产主义原教旨主义理论,抨击中国自由主义私有化思潮,引起了读者、特别是网上的热烈讨论。 2020年5月,美国之音撰文称,《求是》曲解引用了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阿希什·贾哈的话,称自己从未怀疑过新冠病毒来源于中国武汉。贾哈否认了这一说法。
夏伟东(2018年-) 历任总编辑 苏星(1988年7月-1989年10月) 有林(1989年10月-1994年3月) 邢贲思(1994年4月-1998年8月) 戴舟(1998年8月-2001年12月) 王天玺(2001年12月-2003年12月) 李宝善(2003年12月-2008年6月) 张晓林(2008年6月-2012年5月) 陶骅(2012年5月-2018年12月) 陈扬勇(2018年12月-) 争议
1772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首度發現該彗星,到1826年2月,彗星通過近日點,由奧地利業餘天文學者比拉(Wilhelm von Biela, 1782年3月19日─1856年2月18日)再度发现,並計算軌道及其公轉週期6.6年。這是第三顆有記錄的週期彗星。 1846年1月,馬修·方丹·莫里觀測該彗星時發現分裂為兩塊碎片,分别有各自的彗髮和彗核,兩者亮度交替變化。1852年9月仍能看到,彗星最後的觀測由俄羅斯帝國天文學家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所報告,但之後的幾次預定回歸日期再也找不到其蹤影。 1872年11月27日,出現了壯觀的流星雨(當時紀錄每小時3,000顆),輻射點在仙女座的位置上,被認為是比拉彗星的殘骸。仙女座流星雨在19世紀每年仍可見到,但現在已變得微弱,幾乎不可見。 1883年有人提出比拉彗星的分裂是1871年10月美國幾個州相繼發生大火的凶兆(包括芝加哥大火、的密歇根大火與同月的派什提戈森林大火),但此說法沒有直接科學根據佐證。 一顆名為207P/NEAT的週期彗星擁有與比拉彗星相似的軌道,被認為有可能是比拉彗星的殘骸之一。
(3D/Biela) 是一顆已消失的短週期彗星,它以一位奧地利業餘天文學家來命名。 1772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首度發現該彗星,到1826年2月,彗星通過近日點,由奧地利業餘天文學者比拉(Wilhelm von Biela, 1782年3月19日─1856年2月18日)再度发现,並計算軌道及其公轉週期6.6年。這是第三顆有記錄的週期彗星。 1846年1月,馬修·方丹·莫里觀測該彗星時發現分裂為兩塊碎片,分别有各自的彗髮和彗核,兩者亮度交替變化。1852年9月仍能看到,彗星最後的觀測由俄羅斯帝國天文學家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所報告,但之後的幾次預定回歸日期再也找不到其蹤影。
Principle)。 上海公报 第一个联合公报《上海公报》于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期间在上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全稱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于1972年2月28日签署。这个联合公报的特别之处在于,双方首先并没有回避各自的歧见,文件中阐明了两方不同的观点,然后表示双方愿意尊重对方的立场。随后再阐述双方达成的共识。 《上海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 雙方对越南问题以及亚洲其他地区政治局势的不同看法; 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雙方利益; 国际争端应在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基础上解决,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建立霸权或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利益范围;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美方认识到(acknowledges)海峡两岸所有中國人都坚持有且只有一个中国(there is but one China),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并对这一立场不表异议(not to challenge),它重申它仍寄希望(reaffirms its interest)于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并隨着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将逐步减少驻台美军设施和武装力量; 扩大雙方民间交流与往来,为双边贸易提供便利; 保持接触管道。 《上海公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代表中美关系相对缓和。美方拉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苏联及其衛星國家,利用中苏分裂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北京與華盛頓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领导人认为由於地理原因,苏联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最大威胁,因此与美国改善关系有利。而今天,《上海公报》最大的意义则在于美国对一个中国的立场首次正式表明了不表异议(not to challenge)。 《上海公报》的簽署也導致美軍開始逐漸撤出台灣,根據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的數據,1970年時駐台美軍人數約1萬人,到了1974年時,駐台美軍人數只剩約5800人。 对于上海公报,尼克松曾向中华民国大使沈剑虹提出了几次对中华民国的保证: 建交公报 《中美建交公报》全称
国际争端应在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基础上解决,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建立霸权或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利益范围;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美方认识到(acknowledges)海峡两岸所有中國人都坚持有且只有一个中国(there is but one China),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并对这一立场不表异议(not to challenge),它重申它仍寄希望(reaffirms its interest)于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并隨着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将逐步减少驻台美军设施和武装力量; 扩大雙方民间交流与往来,为双边贸易提供便利; 保持接触管道。 《上海公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代表中美关系相对缓和。美方拉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苏联及其衛星國家,利用中苏分裂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北京與華盛頓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领导人认为由於地理原因,苏联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最大威胁,因此与美国改善关系有利。而今天,《上海公报》最大的意义则在于美国对一个中国的立场首次正式表明了不表异议(not to challenge)。 《上海公报》的簽署也導致美軍開始逐漸撤出台灣,根據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的數據,1970年時駐台美軍人數約1萬人,到了1974年時,駐台美軍人數只剩約5800人。 对于上海公报,尼克松曾向中华民国大使沈剑虹提出了几次对中华民国的保证: 建交公报 《中美建交公报》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于1979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宣布雙方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美方在该公报中首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保留与台湾的非官方往来。確切地說,美方承認(英語版為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或「承認」(双方签字的中文版本为“承认”,但英語版本為“acknowledge”;有关此处翻译的争议,详见相关条目描述)。雙方重申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建立霸权的共识,暗示着对苏联的共同立场。 该建交公报在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夕公布,加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合法性,並被视为一次外交胜利。而对依然坚持拥有全中国主权的中华民国政府而言,则是继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另一次打击。 八一七公报 《八一七公报》全称《中美就解决美国向台出售武器问题的公告》,是于1982年8月17日签署的,雙方互相保證台灣局勢應該走向和平解決,但也是三个联合公报中争议最大的,中方一直认为美方没有切实履行该公报中有关美国“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的承诺。该公报的最終目的,是为了彻底停止美国对台武器出售的问题而签订的,该问题在《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都未有效解决,双方只是阐明了各自的立场,未达成共识。但是在公报中,除了美方首次强调将逐步减少对台武器销售之外,中方则重申“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美方也对此表示“赞赏”。 美方在该公报中就对台售武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承诺,最重要的三条包括: 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 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 经过一段时间最终得到解决。 在發布八一七公報的同時,8月18日,美国政府提出六项保证,作為《八一七公報》的單方面內容說明。时任美国总统雷根同時間發布對八一七公報的內部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官員在執行八一七公報時不得破壞美國對台灣的和平承諾。 2019年8月30日,白宫解密的一项内部文件披露美方持续对台军售的关键:1982年8月17日,八一七公报签署的当天,时任美国总统雷根发给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舒兹、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一份备忘录,其中提到,美國減低對台軍售的意願的前提是中國持續對於台海分歧所推行的和平解決方案,這兩件事之間的關聯是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永久且必要的考量。該備忘錄亦稱美對台提供武器的性能與數量完全依據中國大陸對台灣所構成的威脅而定,無論在數量還是性能上,台灣的防衛能力都應得到維持。。 2020年8月31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公布了兩則解密電報。其中一則電文1982年7月10日由時任美國國務院次卿伊格爾伯格(Lawrence Eagleburger)發給時任美國在台協會駐台處長李潔明,提供美國對1982年「八一七聯合公報」的解釋,因這與進行中的對台軍售有關。此電報稱,美方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意願,取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持續承諾。若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敵對侵略的態度,或建立軍事投射能力、導致區域的不安全或不穩定,美國將增加對台軍售。 参考文献 参见
經濟學家于光遠在清華物理系畢業後,轉赴南方,最後來到延安,沿路研究《自然辯證法》。1940年2月,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在延安成立,該學會組織了衣蛾自然辯證法研究小組,由徐特立、于光遠主持。當時于光遠兼任延安中山圖書館主任,在中山圖書館舉行了多次“自然辯證法座談會”。為了學習需要,于光远從德文翻譯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一書的大部分文章,並將《總的計劃草案》、《勞動在從猿到人演變過程中的作用》等在延安的報刊上陸續發表。 據說在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間,不論走到哪裡,于光遠都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原文和譯稿放在身邊。20世紀50年代初,于光遠的清華同學曹葆華組建了中宣部編譯處(為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的前身),于光遠把他的《自然辯證法》譯稿交給了他。曹與謝宁以此為基礎,完成了翻譯。1955年2月,于光遠、曹葆華和謝宁翻譯的《自然辯證法》新譯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大量發行。此後,于光遠繼續重新編譯《自然辯證法》。1973至1974年從幹校回京後,他对《自然辯證法》的譯文從頭到尾校對了一遍,並查驗了德文本和英文本,於1977年再作校譯。然後,他根据恩格斯的研究和寫作計劃,對原譯本的結構重新調整,補充了漏收的札記,並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辯證法研究室重新寫了注釋。這一新編《自然辯證法》於198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Dialektik der Natur , Band 20, S. 305–570 Dialectics of Nature ,
Band 20, S. 305–570 Dialectics of Nature , marxists.org 恩格斯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 1999年:百事可樂 Pepsi "Generation Next" – 主題曲:《唱這歌》 1999年 – 2000年:百事可樂 (與珍妮·杰克逊合演)– 主題曲:《渴望無限》 2000年:百事可樂–主題曲:《著迷》 2000年 – 2002年:百事可樂(與王菲合演)– 主題曲:《星空無限》 2002年 – 2004年:百事可樂 主题曲:《蓝色飞扬》 2000年 – 2001年:匯豐銀行 I CAN Card 2001年:富士(與藤原紀香合演)– 主題曲:《越愛越好》 2001年:富士 – 主題曲:《羨慕我》 2001年:美特斯邦威 – 主題曲:《不尋常》 2002年 – 2003年:無限美洗髮水 – 主題曲:《因愛之名》 2002年 – 2005年:喜得龍運動鞋服系列中國區代言人 – 主題曲:《富城主義》《I am Aaron Kwok》 2002年 – 至今:Physical舒適堡代言人 2003年 – 2005年:Clarins Men 2004年 – 2006年:與狼共舞 – 主題曲:《零距離》 2004年 – 2005年:美由奈 2004年 – 2005年:名人牙膏 – 主題曲:《我Buy》 2005年 – 2020年:Longines浪琴錶 2006年 – 2010年:WNQ 健身器材 2006年 – 2008年:聖安娜月餅 –「皇者之選」 2008年:C'KING 盛泰手機 2011年 – 2015年:Kent & Curwen 英國西服品牌亞洲區代言人 2012年 – 2016年:菊皇茶 2012年:PCCW Mobile(與苟芸慧合演)主題曲:天機密語 2013年 – 2019年:安琪酵母 2014年:Pepsi百事可樂代言人 – 主题曲《shake your body》 2015年 – 2017年:AIA友邦保險 2016年:網上行now 4K機頂盒 2016年 – 至今:AaKode+(郭富城自創男士護膚品牌) 2016年 – 2017年:鐵甲奇俠飛行之旅
2020年起 包括新城未設榜時期的三台冠軍歌 廣告作品 商業廣告 个人商业廣告代言统计 1980年:錄音機(與羅慧娟合演) 1985年:天天日報(與魏綺清合演) 1990年:光陽機車 – 潑水篇(與倪雪合演)– 主題曲:《誰說我不在乎》(主唱:高明駿、陳艾湄) 1990年:光陽機車 – 誤會篇(與倪雪合演)– 主題曲:《我愛你》 1991年:愛之味浪情巧克力–主題曲:《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 1992年:謝瑞麟珠寶(與楊采妮合演)– 主題曲:《情》 1992年:小虎咖啡 – 主題曲:《不要讓你知道》 1993年:可口可樂 Coca-Cola(只唱主題曲《永遠是可口可樂》) 1993年:Lawman Jean 1994年:古道清爽茶 1996年:Ninetando-Game Boy 1997年:One 2 free(與蒙嘉慧及鄭雪兒合演)– 主題曲:《愛的呼喚》 1998年 – 1999年:CitiBank 信用卡– 主題曲:《風裏密碼》、《遊園驚夢》 1997年 – 1999年:百事可樂 Pepsi "Generation Next" – 主題曲:《唱這歌》 1999年 – 2000年:百事可樂 (與珍妮·杰克逊合演)– 主題曲:《渴望無限》 2000年:百事可樂–主題曲:《著迷》 2000年 – 2002年:百事可樂(與王菲合演)– 主題曲:《星空無限》 2002年 – 2004年:百事可樂 主题曲:《蓝色飞扬》 2000年 – 2001年:匯豐銀行 I CAN Card 2001年:富士(與藤原紀香合演)– 主題曲:《越愛越好》 2001年:富士 – 主題曲:《羨慕我》 2001年:美特斯邦威 – 主題曲:《不尋常》 2002年 – 2003年:無限美洗髮水 – 主題曲:《因愛之名》 2002年 – 2005年:喜得龍運動鞋服系列中國區代言人 – 主題曲:《富城主義》《I am Aaron Kwok》 2002年 – 至今:Physical舒適堡代言人 2003年 – 2005年:Clarins Men 2004年 – 2006年:與狼共舞 – 主題曲:《零距離》 2004年 – 2005年:美由奈 2004年 – 2005年:名人牙膏 – 主題曲:《我Buy》 2005年 – 2020年:Longines浪琴錶 2006年 – 2010年:WNQ 健身器材 2006年 – 2008年:聖安娜月餅 –「皇者之選」 2008年:C'KING 盛泰手機 2011年 – 2015年:Kent & Curwen 英國西服品牌亞洲區代言人 2012年 – 2016年:菊皇茶 2012年:PCCW Mobile(與苟芸慧合演)主題曲:天機密語 2013年 – 2019年:安琪酵母 2014年:Pepsi百事可樂代言人 – 主题曲《shake your body》 2015年 – 2017年:AIA友邦保險 2016年:網上行now 4K機頂盒 2016年 – 至今:AaKode+(郭富城自創男士護膚品牌) 2016年 – 2017年:鐵甲奇俠飛行之旅 2017年 – 2018年:中脈美體 2017年 – 2018年:OTO按摩椅 2017年 – 至今:AKFS+(郭富城自創洗髮品牌) 2018年:萬鑾國際金號 2018年 – 2020年:AIA Vitality
教團的派閥 聖女派(Daughter Circle) 藉由進行特殊儀式讓「神」以胎兒的方式寄宿於具有資質的女性(聖女),再以復活「神」為目標讓聖女生產下「神」。 聖母派(Mother Circle) 藉由養育被稱為「術者」的人,讓其完成「21聖禮」儀式並讓「神」(聖母)復活。 轉生者派(Servant Circle) 做為聖女派與聖母派的調停者。崇拜天使Vatiel。 教團高層 高級理事會(The High Council) 作為整個組織事務的理事機構,如果被要求解決爭議,則成為法官/陪審團。 主要的關係者 妲利亞‧吉雷斯比(Dahlia Gillespie) 0-1代聖女派祭司。同派閥中的領導。 克勞蒂亞‧沃夫(Claudia Wolve) 3代聖女派祭司。因為具有可被稱為是特殊能力的激烈的信仰心,被一部分信者所懼怕著。 文生·史密斯(Vincent Smith) 教團祭司。派閥不明,利益至上,整頓教團財政以及強化體制,對於教團的勢力擴大做出了貢獻。與克勞蒂亞不和。 托比・阿奇佛特(Toby Archbolt) 聖母派祭司。將被限制開業的「希望之家」重新開啟。 吉米・史東(Jimmy Stone) 轉生者派祭司。開創轉生者派的人物,通稱「紅色惡魔」。 喬治・洛斯丁(George Rosten) 轉生者派祭司。吉米・史東的得力助手,將華特以「術者」身分養育成人。 亞雷莎‧吉雷斯比(Alessa Gillespie) 妲利亞的女兒。被選中為聖女的少女。卻反利用其力量製出分身逃出。 華特・蘇利文(Walter Sullivan) 「希望之家」出身,被選為「術者」的青年。21聖禮執行者。 環境 沉默之丘在原住民心中是一個具有神聖力量的地方,而最近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被這片土地上的種種人道主義災難讓這一力量發生扭曲。現在的沉默之丘能把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拖入「異世界」,或者說,可以將人的慾望在此實體化。通常認為沉默之丘的世界觀是三元並行的,其一是現實世界,有居民,有政府,有遊人前去觀光、度假;其二是「異世界」中的「表」世界,也就是遊戲中大霧瀰漫的沉默之丘;其三是「異世界」中的「裡」世界,這時沉默之丘由大霧瀰漫轉而變成黑暗、血腥、腐壞。只有充斥著如惡魔般且畸形怪物的兩種異世界(裡世界的怪物數量更多),可讓遊戲中的主角探索。電力與燈光在異世界中極為有限或甚至不存在。 遊戲主題 不同代的寂靜嶺描繪環境用不同的方法。敵人和環境與每部遊戲的主題及情節有關。第一集遊戲注重於宗教活動,包含有大量宗教符號,及正邪之爭主題。第二集中將整個鎮作為一個人心智混亂的暗喻,或說將寂靜嶺喻為煉獄。而第四代遊戲描繪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環境,在充滿恐怖暗示的環境中著力描寫主人公的心智狀態和精神波動。很多潛在主題不通過對話而用場景來描繪,所以寂靜嶺在很多方面的元素都能解釋為多個主題。 由科樂美發行的沉默之丘解說書《失落的記憶》說明由於一代發生的事件,使得沉默之丘的力量「有增無減」。遊戲的一代、二代與沉默之丘:起源都是以主角被捲入沉默之丘的世界為特色。而在三代、四代與沉默之丘:歸鄉,裡世界已經蔓延到主角所居住的地方。例如四代的灰原鎮(Ashfield)與歸鄉的牧羊人溪谷(Shepherd's Glen)。 系列作中常用道具 機能性飲料 可回復少許體力(『寂静岭:起源』中為回復持久力)。 攜帶用急救箱 可中程度回復體力。 安瓿 盛裝藥液小型玻璃容器。可全回復體力,使用後一定時間持久力也不會減少。 小型收音機 攜帶用收音機。雖然沒辦法接收,但是怪物在附近時就會發出噪音,是以敵人探知機來利用。但是令人不快的噪音也可能造成玩家的恐怖心與焦慮感。可切換電源ON/OFF與調整音量大小。收音機的設定從一代即開始,並一直沿用到續作,也出現於改編電影/漫畫。"收音機雜音=怪物出沒"已經儼然成了沉默之丘系列重要的代表性元素。 手電筒 『4代』與『THE ARCADE』以外登場。因沉默之丘大部分被黑暗所壟罩所以為了探索是必須的。但是光也可能引來怪物,電影版中主角利用這點突破了敵人的防御壁(當然反射神經也是必要的)。有時關上燈『暗殺』也是很重要的。 鐵管 在各種接近戰用武器中可說是象徴本作品的武器。雖然隨著作品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基本上威力都偏低;但距離長,是把容易使用的武器。 主要系列 寂静岭(1999) 在1999年於PlayStation平台推出。 故事概要 主角哈利‧梅森在休假時與女兒雪柔一起開車前往寂静岭度假。但是在深夜的道路中央突然出現了一個過馬路的少女,哈利為了閃避那個少女,發生了車禍而失去意識。等他恢復意識時,雪柔已經不知去向。哈利為了雪柔,開始在寂静岭中四處尋找。 主要登場人物 哈利‧梅森(Harry Mason) 本作主角。職業是小說家。妻子去世後,非常溺愛唯一的家庭成員雪柔。 雪柔‧梅森(Cheryl Mason) 哈利的養女。還是嬰兒時被丟棄在快速道路邊,被路過的梅森夫婦收養。提議要父親帶她到寂静岭旅行。 西碧兒‧班奈特(Cybil Bennett) 從鄰鎮來到寂静的警察。發現了奇怪的異變,而試著與哈利一起脫逃。電影版中也有登場。 妲利亞‧吉雷斯比(Dahlia Gillespie) 哈利在鎮上教會遇到的老婆婆。電影版中也有登場。 麥克‧考夫曼(Michael Kaufmann) 任職於ALCHEMILLA醫院的院長兼醫生。 莉莎‧加蘭德(Lisa Garland) 任職於ALCHEMILLA醫院的護士。因為角色的高人氣,電影版中也有登場。 亞雷莎‧吉雷斯比(Alessa Gillespie) 常常出現於哈利面前的少女,與雪柔非常的相像。 茱蒂‧梅森(Judy Mason) 哈利的妻子。 寂静岭2 (2001) 遊戲在2001年於PlayStation 2平台推出,遊戲畫面比前作有極大的進步。是系列作的第2代。雖然與前作相同都是以寂静為舞台,但是故事上並沒有直接的關連。 故事概要 故事主角詹姆斯‧桑達蘭德收到了他3年前死去妻子的來信,信中他的妻子寫著「我在與你有著共同回憶的地方等你...」,也就是他們夫妻一同旅行過的地方—寂静岭。詹姆斯雖然半信半疑,但為了尋求真相還是前往了寂静岭.... 主要登場人物 詹姆斯‧桑達蘭德(James Sunderland) 本作主角。收到原以為在三年前病死的妻子‧瑪莉寄來的信,而造訪寂静岭。 瑪莉‧雪帕‧桑達蘭德(Mary Shepherd Sunderland) 詹姆斯的妻子,長期臥病在床,應該是在三年前就死亡了,但是.... 瑪利亞(Maria) 詹姆斯於寂静岭公園中遇到的女性,面貌與瑪莉十分神似。但相較保守溫和的瑪莉,充滿著謎團的瑪麗亞性感誘人又熱情大方。 艾迪‧唐柏斯基(Eddie Dombrowski) 詹姆斯在公寓中遇見的男子,體型肥胖,對自己感到極度自卑的男子。說話反覆無常,處處迎合別人。對於瞧不起自己的人漸漸顯露出壓抑的感情。似乎有精神病,常常作出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認為殺人不是什麼大事。最後甚至想殺了詹姆斯。 安潔拉‧歐拉斯寇(Angela Orosco) 詹姆斯來到寂静岭第一個遇見的人物。自稱為尋找母親而來到寂静岭的女性。 蘿拉(Laura) 常常出現在詹姆斯所到之處的8歲小女孩。在醫院認識瑪莉,被瑪莉所疼愛著。相信自己一定能和瑪莉再見面而與艾迪一起造訪寂静岭。個性非常調皮,會做出踩踏詹姆斯的手或是稱呼艾迪為「豬」等行為。在怪物橫行的寂静岭可以通行無阻,是因為本身並沒有罪惡感,所以在她的眼前不會出現怪物。 寂静岭2:最期之诗(2002) 這套遊戲發售於2002年,在PlayStation 2與Xbox平台上推出。可視為是2代的資料片,在系統及操作上都有著些許的不同。 故事概要 比起原來的『2代』,追加了有關瑪麗亞的劇本。除此之外,大概都與2代相同。遊戲中多了一個結局(俗稱的『UFO結局』)。 日本國外版的標題為『SILENT HILL 2: Restless Dreams』。相對於以詹姆斯為主角的本編,標題為『LETTER FROM SILENT HEAVEN』;而以瑪利亞為主角的劇本標題為『BORN FROM A WISH』,隱約中似乎說明了詹姆斯與瑪麗亞的關係。 主要登場人物 詹姆斯‧桑達蘭德(James Sunderland) 29歲,公務員,個性沉默木訥但愛好輕鬆,深愛瑪莉。3年前瑪莉病死後仍接到瑪莉寫來的信,於是前往寂静岭查看。 瑪莉‧雪帕‧桑達蘭德(Mary Shepherd Sunderland) 25歲,個性沉靜溫柔,是個賢妻良母;與丈夫從寂静岭旅遊回來後身體日漸不適,深愛丈夫,在「溪港醫院」認識蘿拉。 瑪莉亞(Maria) 26歲,詹姆斯在寂静岭公園遇見神似瑪莉的女子,個性大方活潑,在酒吧「天堂之夜」駐唱。 蘿拉(Laura) 8歲,瑪莉在「溪港醫院」認識的小女孩,個性好動,喜怒直接,不知為何十分討厭詹姆斯,甚至會對他惡作劇。 艾迪‧唐柏斯基(Eddie Dombrowski) 十分好吃,體重也不輕,但最討厭被人譏笑為胖子;在修車廠工作,與詹姆斯在寂静岭偶遇。 安潔拉‧歐拉斯寇(Angela Orosco) 19歲,個性神經質,膽小畏縮,來寂静岭是為了尋找母親。 厄尼斯特·鮑德溫(Ernest Baldwin) 富豪鮑德溫家的家長,在瑪莉亞劇情中登場,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女兒艾蜜在十年前墜樓死亡。以死去女兒的信被瑪莉亞發現為契機,委託瑪莉亞尋找「某個東西」。從他所說的話來看,像是知道有關瑪麗亞與詹姆斯的秘密似的。 艾蜜·鮑德溫(Amy Baldwin) 厄尼斯特的女兒,七歲的小女孩,失足墜樓死亡。 寂静岭3(2003) 系列作第3作品。這套遊戲於2003年在PlayStation 2平台推出,故事為1代的後續。在恐怖度上有著很大的提升。 故事概要 主角海瑟在購物中心的某家漢堡店中小睡了一下。但在睡夢中,她卻做了一個噩夢。從噩夢中醒來的她雖然被偵探道格拉斯叫住了,但是她並不理會他而逕自離去。等到她回到購物中心時,整個世界卻已經變成了異世界。海瑟在異世界中,以旁人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著:「要讓我回想起什麼嗎?」 主要登場人物 海瑟‧雪柔‧梅森(Heather Cheryl Mason) 本作主角。在某個星期日,海瑟在購物中心逛街時莫名其妙捲入了異世界,她必須要以她堅強的意志設法脫困並與怪物纏鬥。真實身分為一代主角哈利‧梅森從寂静岭抱回來的女孩,也就是亞雷莎與雪柔的共同體,「海瑟」是她的假名。個性開朗堅強,十分大膽;在父親教導之下學會許多求生知識以及武器用法。在某些海外版本,名字為「海瑟·茉莉絲(Heather Moris)」。 道格拉斯‧卡特蘭德(Douglas Cartland) 50多歲的私家中年偵探,受委託調查海瑟,是退休刑警,曾在寂静岭做過調查,與海瑟一起被捲入異世界中。 哈利·梅森(Harry Mason) 1代的主角。雖然並非海瑟的親生父親,但是真心真意愛著海瑟。 克勞蒂亞‧沃夫(Claudia Wolve) 在異世界的購物中心和主角海瑟相遇,充滿謎團的女性(前述聖女派祭司)。出現在海瑟面前時,會說一些意義深長的話。 雷納德‧沃夫(Lenardo Wolve) 克勞蒂亞的父親,但因為宗教上與克勞蒂亞看法不同而對克勞蒂亞抱持著敵意,也因此而被隔離在醫院。 文生·史密斯(Vincent Smith) 海瑟在裏世界的雜亂建築物中遇到的男性。雖然會給予海瑟各式各樣的建議,但是其真意被謎所包圍著。 史丹利‧柯爾曼(Stanley Coleman) 於醫院文件內容中登場的男性,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候群患者,會不由自主的愛上女性。 寂静岭4:密室(2004) 寂静岭4:密室於2004年在PS2平台推出。本作於系統方面有大幅度的改變。(後述) 故事概要 住在南灰原山公寓302號室的主角亨利‧陶聖特,每晚都作噩夢,並且發現被困於自己的家裡面,不但大門被數把鎖緊緊地鎖著,窗戶與牆壁無法破壞,電話也打不通。在被困住第5天的時候,亨利在浴室裡發現了一個大洞,無路可逃的亨利只好爬進去...... 主要登場人物 亨利‧陶聖特(Henry Townshend) 本作主角。冷靜沉默的25歲左右青年,兩年前搬到寂静岭附近的南灰原山公寓302號室,5天前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在公寓中。 華特‧蘇利文(Walter Sullivan) 殺人魔。他的出生不被期待,所以也不知道雙親是誰,在教團所營運的育幼院「希望之家」被撫養長大。10年前因為涉嫌持斧頭殺害某對兄妹而被逮捕,而後在牢房內以湯匙刺向左頸動脈失血過多而死亡。死後經調查發現前後共殺了10個人,此事件被刑警稱為「蘇利文案」。在2代的報紙上有過此角色相關報導;遊戲中也存在關著此人的牢房。 男孩(華特‧蘇利文的幼年型態) 在異世界登場的謎之男孩,華特‧蘇利文幼年的心理投射型態,為了尋找母親而在異世界徘徊著。 艾琳‧卡爾賓(Eileen Galvin) 住在亨利隔壁的南灰原山公寓303號室的女性,個性優柔寡斷,但是很喜歡小孩子。 辛西亞‧貝拉斯凱(Cynthia Velasquez) 主角在剛進入異世界「地下鐵世界」時所遇到的女性。為了離開異世界而勾引男主角,並固執地認為在異世界所發生的事只是一場噩夢。 賈士柏‧凱恩(Jasper Gein) 沉迷於神秘學研究的大學生,在「森林世界」與亨利相遇。因為口吃而不善與人交際,總是自言自語。 李察‧布倫資利(Richard Braintree) 住在南灰原山公寓207號室的中年男子,乍看之下雖然是個紳士,但是個性暴躁易怒,談論到自己所不喜歡的話題馬上就會生氣起來。與亨利在「建物亂立世界」相遇。 安德魯‧迪瑟沃(Andrew Desalvo) 身材肥胖的中年男性,在教團營運的育幼院「希望之家」中受雇擔任警衛,在「水牢世界」登場。喜歡喝酒到看似有點酒精中毒的程度,對孤兒院裡的孩子們常施以虐待。對於謎之男孩表現出異常的恐懼感。 法蘭克‧桑達蘭德(Frank Sunderland) 南灰原山公寓的管理員,是二代主角詹姆斯‧桑達蘭德的父親。 喬瑟夫‧修來柏(Joseph Schreiber) 亨利之前的302號室住戶,職業為記者。原本正著手調查寂静岭教團與華特‧蘇利文等等有關的事,但是卻在三年前失蹤,至今下落不明。從他遺留下的「紅色日記」中,可以獲得有關異世界的大量訊息與整個事件的真相。另外,在寂静岭4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獲得其他在遊戲中無法得到的「紅色日記」。在3代中只有名字出現,但可以查看他所揭露的實情與對教團的批判文章。 比利‧羅根(Billy Locaine)、米利安姆‧羅根(Miriam Locaine) 在住家附近遊玩時遭到華特‧蘇利文持斧頭砍殺身亡的兄妹,兩人的屍身皆因破碎而難以辨識,而後華特‧蘇利文被捕入獄。 與系列作其他作品不同的地方 本作與系列作其他作品不同的地方非常多。主要列舉為下: 身上可攜帶的物品數量有限制,其餘的都必須放在房間內。 遊戲中有永遠殺不死的敵人「鬼魂」。 與前幾代作品相比,「裏世界」的形式完全不同。 擁有回避動作。 增加新的蓄力攻擊系統(按住攻擊鈕即可使用),動作中為無敵狀態。 沒有手電筒(遊戲相對比較亮)。 收音機的用法不一樣(不是用來偵察敵人,而是表示房間異變的有無)。 寂静岭並不會直接出現在遊戲中。 沒有UFO結局。 寂静岭:起源(2007) 這套遊戲在2007年於PSP平台推出。此故事為寂静岭系列的前傳,時間在寂静岭一代之前,作品中的登場人物與物品也暗示著寂静岭一代。由英国的Climax Studios所製作,KONAMI並沒有參加開發。但是音樂部份仍然是由山岡晃所負責。與之前的作品都不同,近距離武器的使用次數有限制,也因此,可以拿到多數的武器。日本本土版的名稱為『SILENT HILL:ZERO』而海外版的名稱則為『SILENT HILL: ORIGINS』。海外版也有發行PS2的版本,角色的設定也有些許的變更。 故事概要 主角崔維斯·葛萊迪是一位貨車司機,在雨夜裡駕駛著大卡車行駛於路上。突然,一個小女孩的身影衝至道路中央,崔維斯大吃一驚,連忙煞住了車子。正當崔維思想詢問女孩是否無恙之際,女孩卻轉身跑走。基於擔心,崔維斯也提起腳步追了上去,崔維斯跟著女孩,來到一棟著火的房屋前。此時,屋內傳來尖叫,而他決定衝進屋內,救出屋子裡面全身被灼傷的女孩,但是卻失去了意識。等到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叫做「寂静岭」的城鎮中.... 主要登場人物 崔維斯·葛萊迪(Travis Grady) 年齡:20(起源) 50(歸鄉) 本作的主角,貨車司機。背負著悲傷的過去,因寂静岭的力量漸漸的找回自己失去的記憶。
常常出現於哈利面前的少女,與雪柔非常的相像。 茱蒂‧梅森(Judy Mason) 哈利的妻子。 寂静岭2 (2001) 遊戲在2001年於PlayStation 2平台推出,遊戲畫面比前作有極大的進步。是系列作的第2代。雖然與前作相同都是以寂静為舞台,但是故事上並沒有直接的關連。 故事概要 故事主角詹姆斯‧桑達蘭德收到了他3年前死去妻子的來信,信中他的妻子寫著「我在與你有著共同回憶的地方等你...」,也就是他們夫妻一同旅行過的地方—寂静岭。詹姆斯雖然半信半疑,但為了尋求真相還是前往了寂静岭.... 主要登場人物 詹姆斯‧桑達蘭德(James Sunderland) 本作主角。收到原以為在三年前病死的妻子‧瑪莉寄來的信,而造訪寂静岭。 瑪莉‧雪帕‧桑達蘭德(Mary Shepherd Sunderland) 詹姆斯的妻子,長期臥病在床,應該是在三年前就死亡了,但是.... 瑪利亞(Maria) 詹姆斯於寂静岭公園中遇到的女性,面貌與瑪莉十分神似。但相較保守溫和的瑪莉,充滿著謎團的瑪麗亞性感誘人又熱情大方。 艾迪‧唐柏斯基(Eddie Dombrowski) 詹姆斯在公寓中遇見的男子,體型肥胖,對自己感到極度自卑的男子。說話反覆無常,處處迎合別人。對於瞧不起自己的人漸漸顯露出壓抑的感情。似乎有精神病,常常作出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認為殺人不是什麼大事。最後甚至想殺了詹姆斯。 安潔拉‧歐拉斯寇(Angela Orosco) 詹姆斯來到寂静岭第一個遇見的人物。自稱為尋找母親而來到寂静岭的女性。 蘿拉(Laura) 常常出現在詹姆斯所到之處的8歲小女孩。在醫院認識瑪莉,被瑪莉所疼愛著。相信自己一定能和瑪莉再見面而與艾迪一起造訪寂静岭。個性非常調皮,會做出踩踏詹姆斯的手或是稱呼艾迪為「豬」等行為。在怪物橫行的寂静岭可以通行無阻,是因為本身並沒有罪惡感,所以在她的眼前不會出現怪物。 寂静岭2:最期之诗(2002) 這套遊戲發售於2002年,在PlayStation 2與Xbox平台上推出。可視為是2代的資料片,在系統及操作上都有著些許的不同。 故事概要 比起原來的『2代』,追加了有關瑪麗亞的劇本。除此之外,大概都與2代相同。遊戲中多了一個結局(俗稱的『UFO結局』)。 日本國外版的標題為『SILENT HILL 2: Restless Dreams』。相對於以詹姆斯為主角的本編,標題為『LETTER FROM SILENT HEAVEN』;而以瑪利亞為主角的劇本標題為『BORN FROM A WISH』,隱約中似乎說明了詹姆斯與瑪麗亞的關係。 主要登場人物 詹姆斯‧桑達蘭德(James Sunderland) 29歲,公務員,個性沉默木訥但愛好輕鬆,深愛瑪莉。3年前瑪莉病死後仍接到瑪莉寫來的信,於是前往寂静岭查看。 瑪莉‧雪帕‧桑達蘭德(Mary Shepherd Sunderland) 25歲,個性沉靜溫柔,是個賢妻良母;與丈夫從寂静岭旅遊回來後身體日漸不適,深愛丈夫,在「溪港醫院」認識蘿拉。 瑪莉亞(Maria) 26歲,詹姆斯在寂静岭公園遇見神似瑪莉的女子,個性大方活潑,在酒吧「天堂之夜」駐唱。 蘿拉(Laura) 8歲,瑪莉在「溪港醫院」認識的小女孩,個性好動,喜怒直接,不知為何十分討厭詹姆斯,甚至會對他惡作劇。 艾迪‧唐柏斯基(Eddie Dombrowski) 十分好吃,體重也不輕,但最討厭被人譏笑為胖子;在修車廠工作,與詹姆斯在寂静岭偶遇。 安潔拉‧歐拉斯寇(Angela Orosco) 19歲,個性神經質,膽小畏縮,來寂静岭是為了尋找母親。 厄尼斯特·鮑德溫(Ernest Baldwin) 富豪鮑德溫家的家長,在瑪莉亞劇情中登場,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女兒艾蜜在十年前墜樓死亡。以死去女兒的信被瑪莉亞發現為契機,委託瑪莉亞尋找「某個東西」。從他所說的話來看,像是知道有關瑪麗亞與詹姆斯的秘密似的。 艾蜜·鮑德溫(Amy Baldwin) 厄尼斯特的女兒,七歲的小女孩,失足墜樓死亡。 寂静岭3(2003) 系列作第3作品。這套遊戲於2003年在PlayStation 2平台推出,故事為1代的後續。在恐怖度上有著很大的提升。 故事概要 主角海瑟在購物中心的某家漢堡店中小睡了一下。但在睡夢中,她卻做了一個噩夢。從噩夢中醒來的她雖然被偵探道格拉斯叫住了,但是她並不理會他而逕自離去。等到她回到購物中心時,整個世界卻已經變成了異世界。海瑟在異世界中,以旁人幾乎聽不到的音量說著:「要讓我回想起什麼嗎?」 主要登場人物 海瑟‧雪柔‧梅森(Heather Cheryl Mason) 本作主角。在某個星期日,海瑟在購物中心逛街時莫名其妙捲入了異世界,她必須要以她堅強的意志設法脫困並與怪物纏鬥。真實身分為一代主角哈利‧梅森從寂静岭抱回來的女孩,也就是亞雷莎與雪柔的共同體,「海瑟」是她的假名。個性開朗堅強,十分大膽;在父親教導之下學會許多求生知識以及武器用法。在某些海外版本,名字為「海瑟·茉莉絲(Heather Moris)」。 道格拉斯‧卡特蘭德(Douglas Cartland) 50多歲的私家中年偵探,受委託調查海瑟,是退休刑警,曾在寂静岭做過調查,與海瑟一起被捲入異世界中。 哈利·梅森(Harry Mason) 1代的主角。雖然並非海瑟的親生父親,但是真心真意愛著海瑟。 克勞蒂亞‧沃夫(Claudia Wolve) 在異世界的購物中心和主角海瑟相遇,充滿謎團的女性(前述聖女派祭司)。出現在海瑟面前時,會說一些意義深長的話。 雷納德‧沃夫(Lenardo Wolve) 克勞蒂亞的父親,但因為宗教上與克勞蒂亞看法不同而對克勞蒂亞抱持著敵意,也因此而被隔離在醫院。 文生·史密斯(Vincent Smith) 海瑟在裏世界的雜亂建築物中遇到的男性。雖然會給予海瑟各式各樣的建議,但是其真意被謎所包圍著。 史丹利‧柯爾曼(Stanley Coleman) 於醫院文件內容中登場的男性,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候群患者,會不由自主的愛上女性。 寂静岭4:密室(2004) 寂静岭4:密室於2004年在PS2平台推出。本作於系統方面有大幅度的改變。(後述) 故事概要 住在南灰原山公寓302號室的主角亨利‧陶聖特,每晚都作噩夢,並且發現被困於自己的家裡面,不但大門被數把鎖緊緊地鎖著,窗戶與牆壁無法破壞,電話也打不通。在被困住第5天的時候,亨利在浴室裡發現了一個大洞,無路可逃的亨利只好爬進去...... 主要登場人物 亨利‧陶聖特(Henry Townshend) 本作主角。冷靜沉默的25歲左右青年,兩年前搬到寂静岭附近的南灰原山公寓302號室,5天前突然發現自己被困在公寓中。 華特‧蘇利文(Walter Sullivan) 殺人魔。他的出生不被期待,所以也不知道雙親是誰,在教團所營運的育幼院「希望之家」被撫養長大。10年前因為涉嫌持斧頭殺害某對兄妹而被逮捕,而後在牢房內以湯匙刺向左頸動脈失血過多而死亡。死後經調查發現前後共殺了10個人,此事件被刑警稱為「蘇利文案」。在2代的報紙上有過此角色相關報導;遊戲中也存在關著此人的牢房。 男孩(華特‧蘇利文的幼年型態) 在異世界登場的謎之男孩,華特‧蘇利文幼年的心理投射型態,為了尋找母親而在異世界徘徊著。 艾琳‧卡爾賓(Eileen Galvin) 住在亨利隔壁的南灰原山公寓303號室的女性,個性優柔寡斷,但是很喜歡小孩子。 辛西亞‧貝拉斯凱(Cynthia Velasquez) 主角在剛進入異世界「地下鐵世界」時所遇到的女性。為了離開異世界而勾引男主角,並固執地認為在異世界所發生的事只是一場噩夢。 賈士柏‧凱恩(Jasper Gein) 沉迷於神秘學研究的大學生,在「森林世界」與亨利相遇。因為口吃而不善與人交際,總是自言自語。 李察‧布倫資利(Richard Braintree) 住在南灰原山公寓207號室的中年男子,乍看之下雖然是個紳士,但是個性暴躁易怒,談論到自己所不喜歡的話題馬上就會生氣起來。與亨利在「建物亂立世界」相遇。 安德魯‧迪瑟沃(Andrew Desalvo) 身材肥胖的中年男性,在教團營運的育幼院「希望之家」中受雇擔任警衛,在「水牢世界」登場。喜歡喝酒到看似有點酒精中毒的程度,對孤兒院裡的孩子們常施以虐待。對於謎之男孩表現出異常的恐懼感。 法蘭克‧桑達蘭德(Frank Sunderland) 南灰原山公寓的管理員,是二代主角詹姆斯‧桑達蘭德的父親。 喬瑟夫‧修來柏(Joseph Schreiber) 亨利之前的302號室住戶,職業為記者。原本正著手調查寂静岭教團與華特‧蘇利文等等有關的事,但是卻在三年前失蹤,至今下落不明。從他遺留下的「紅色日記」中,可以獲得有關異世界的大量訊息與整個事件的真相。另外,在寂静岭4的官方網站上可以獲得其他在遊戲中無法得到的「紅色日記」。在3代中只有名字出現,但可以查看他所揭露的實情與對教團的批判文章。 比利‧羅根(Billy Locaine)、米利安姆‧羅根(Miriam Locaine) 在住家附近遊玩時遭到華特‧蘇利文持斧頭砍殺身亡的兄妹,兩人的屍身皆因破碎而難以辨識,而後華特‧蘇利文被捕入獄。 與系列作其他作品不同的地方 本作與系列作其他作品不同的地方非常多。主要列舉為下: 身上可攜帶的物品數量有限制,其餘的都必須放在房間內。 遊戲中有永遠殺不死的敵人「鬼魂」。 與前幾代作品相比,「裏世界」的形式完全不同。 擁有回避動作。 增加新的蓄力攻擊系統(按住攻擊鈕即可使用),動作中為無敵狀態。 沒有手電筒(遊戲相對比較亮)。 收音機的用法不一樣(不是用來偵察敵人,而是表示房間異變的有無)。 寂静岭並不會直接出現在遊戲中。 沒有UFO結局。 寂静岭:起源(2007) 這套遊戲在2007年於PSP平台推出。此故事為寂静岭系列的前傳,時間在寂静岭一代之前,作品中的登場人物與物品也暗示著寂静岭一代。由英国的Climax Studios所製作,KONAMI並沒有參加開發。但是音樂部份仍然是由山岡晃所負責。與之前的作品都不同,近距離武器的使用次數有限制,也因此,可以拿到多數的武器。日本本土版的名稱為『SILENT HILL:ZERO』而海外版的名稱則為『SILENT HILL: ORIGINS』。海外版也有發行PS2的版本,角色的設定也有些許的變更。 故事概要 主角崔維斯·葛萊迪是一位貨車司機,在雨夜裡駕駛著大卡車行駛於路上。突然,一個小女孩的身影衝至道路中央,崔維斯大吃一驚,連忙煞住了車子。正當崔維思想詢問女孩是否無恙之際,女孩卻轉身跑走。基於擔心,崔維斯也提起腳步追了上去,崔維斯跟著女孩,來到一棟著火的房屋前。此時,屋內傳來尖叫,而他決定衝進屋內,救出屋子裡面全身被灼傷的女孩,但是卻失去了意識。等到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叫做「寂静岭」的城鎮中.... 主要登場人物 崔維斯·葛萊迪(Travis Grady) 年齡:20(起源) 50(歸鄉) 本作的主角,貨車司機。背負著悲傷的過去,因寂静岭的力量漸漸的找回自己失去的記憶。 亞雷莎·吉雷絲比(Alessa Gillespie) 雖然被崔維斯從火災現場中所救出,但卻徒勞無功,已停止呼吸的少女。但是,之後卻在崔維斯的面前不斷地出現。 妲利亞·吉雷絲比(Dahlia Gillespie) 亞雷莎的母親,也是新興宗教的狂信者。為了將亞雷莎奉獻給宗教而養育她。 麗莎·加蘭德(Lisa Garland) ALCHEMILLA醫院的護士。雖然性格明朗但有情緒不安定的一面。 麥可·考夫曼(Michael Kaufmann) ALCHEMILLA醫院的醫生。身為醫生,個性冷静沈着但是總給人不好的印象。私底下和毒品扯上關係,也與新興的宗教有關係。 寂静岭:归乡(2008) 最初命名為寂静岭V,由美國開發小組Double Helix接手製作,KONAMI監督。在動作性方面大幅強化。比起過去的系列敵人的出現頻率較少,但是在接近戰上需要使用弱攻撃與強攻撃的組合來連續攻擊,並且要配合敵人的攻擊而做出閃避,或是在閃避時進行反擊等動作。使用手槍等武器時也需要自己瞄準,因此提高了戰鬥的難度。 於2008年登陸PS3和XBOX360兩大次世代主機。本作前半段的舞台並非寂静岭,而是主角的故鄉牧羊人溪谷。從第一次正常世界轉換到異世界時的表現,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受到電影版的影響。另外,有一部分的劇情非常血腥殘忍也是本作的特徵。在2009年9月10日,公佈了日本國內發售中止的消息,理由為不適合日本的市場。另外,也有類似在最後的頭目戰中人會突然不見,無法過關等嚴重的BUG。 故事概要 主角艾力克斯在軍醫院待過一陣子後,決定回到故鄉地:牧羊人溪谷。雖然從未有過快樂的家庭生活回憶,但他依然認為照顧弟弟約書亞是自己做為大哥的重要職責。在做過幾次有關約書亞的惡夢後,隨即發現事態嚴重,而遠渡重洋踏上尋找弟弟的旅程。他所見到的不是溫暖熟悉的家園,而是..... 主要登場人物 艾力克斯·雪帕(Alex Shepherd) 本作的主角,現役軍人。在海外服役的他預感到自己的弟弟約書亞遭遇了不測,雖然因傷入院但為了尋找弟弟約書亞遠涉重洋趕回牧羊人溪谷家中,卻發現鎮上早已發生異變。 約書亞·雪帕(Joshua Shepherd) 艾力克斯的弟弟,行蹤成謎。每次都出現在艾力克斯的面前而後逃開。 艾爾·哈洛威(Elle Holloway) 本作的女主角。張貼著鎮上失蹤人口的照片。艾力克斯的青梅竹馬。 亞當·雪帕(Adam Shepherd) 退役軍人,艾力克斯和約書亞的父親。雖然已經退伍,在家中仍然如軍人般嚴厲。現在是鎮上的警長疼愛弟弟約書亞,卻嚴苛的對待主角。 莉莉安·雪帕(Lillian Shepherd) 艾力克斯和約書亞的母親。以一張憔悴的臉,和極度脆弱的精神狀態迎接艾力克斯的歸鄉,似乎與鎮上的異變與神祕宗教有關。 瑪格麗特·哈洛威(Margaret Holloway) 艾爾的母親,同時也是鎮上的法官。雖然鎮上產生異變,卻能採取冷靜的行動,背後似乎與神祕宗教有重大關係。 威勒(Wheeler) 鎮上的代理警長。為了釐清鎮上的異變而與艾力克斯一起行動。 柯提斯·艾克斯(Curtis Ackers) 頑固的二手商店店長。對於自己的工作非常有自信跟固執,也與神祕宗教有關。 巴特烈特(Bartlett) 牧羊人溪谷的市長。自從鎮上發生異變後,每天爛醉並且出現了挖墳墓的怪異行為。 費區(Fitch) 鎮上的醫師。雖然以前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但是因為現在陷入瘋狂狀態,已經不像以前的樣子了,有一個名為史卡莉(Scarlet)的女兒,因鎮上的異變而失蹤。 寂静岭︰破碎記憶(2010) 寂静岭︰破損記憶於2010在Wii和PSP平台推出,可說是第一代的重製或第二個續集。作品的主題為「無法對抗的恐怖」。就像是此主題所敘述般的,玩家控制的主角不能作出任何攻擊,只能不斷地逃避怪物們的追逐。主角與1代同樣是哈利・梅森。根據玩家在遊戲中的選擇,哈利的性格也會有所變化。結局將會有意想不到的衝擊等著玩家。同樣是由開發『起源』的英国公司Climax Studio所開發。 故事概要 住在有名度假勝地「寂静岭」的哈利·梅森,在帶著獨生女雪柔從遊樂園回家的路上,因為凍結的路面與下著雪的惡劣天氣發生了車禍,並失去了意識。等他醒來時,女兒已經不見蹤影,在他眼前的只有詭異靜謐的城鎮。 主要登場人物 哈利‧梅森(Harry Mason) 一名小說作家,應女兒雪柔的要求一起到寂静岭度假,但在一次車禍中發現女兒失蹤了,於是進入寂静岭開始找尋女兒.... 雪柔‧梅森(Cheryl Mason)
两个中国 台湾问题 中國聯邦主義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參考資料 解決兩岸問題 李登輝曾提一國兩府 中國統一 一個中國 中國名數2 兩個中國
James J. The Tet Offensive: Intelligence Failure in War (1991). Young, Marilyn, B. The Vietnam Wars: 1945–1990. (1991). Xiaoming, Zhang. "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 A Reassessment", China Quarterly. Issue no. 184, (December 2005) 一次文獻 Carter, Jimmy.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Proclamation Granting Pardon For Violations Of The Selective Service Act , 4 August 1964 To 28 March 1973 (21 January 1977)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Laos ", CIA World Factbook Kolko, Gabriel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30 Years Later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63) a presidential political memoir Ho, Chi Minh. "Vietnam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elected Works. (1960–1962) selected writings LeMay, General Curtis E. and Kantor, MacKinlay. Mission with LeMay (1965) autobiography of controversial former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Kissinger,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A. "Lessons on Vietnam", (1975) secret memoranda to U.S. President Ford Kim A. O'Connell, ed. Primary Source Accounts of the Vietnam War (2006) McCain, John. Faith of My Fathers: A Family Memoir (1999) *Marshall, Kathryn. In the Combat Zone: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 in Vietnam, 1966–1975 (1987) Martin, John Bartlow. Was Kennedy Planning to Pull out of Vietnam? (1964) oral history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tape V, reel 1. Myers, Thomas. Walking Point: American Narratives of Vietnam (1988)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1965 (1966) official documents of U.S. presidents. Schlesinger, Arthur M. Jr.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a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by one of his principal advisors Sinhanouk, Prince Norodom. "Cambodia Neutral: The Dictates of Necessity." Foreign Affairs. (1958) describes the geopolitical situation of Cambodia Tang, Truong Nhu. A Vietcong Memoir (1985), revealing account by senior NLF official Terry, Wallace, ed. Blood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by Black Veterans (1984) - Total pages: 350 The landmark series Vietnam: A Television History, first broadcast in 1983, is a special presentation of the award-winning PBS history series, American Experience. The Pentagon Papers (Gravel ed. 5 vol 1971); combination of narrative and secret documents compiled by Pentagon. excerpt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multivolume collection of official secret documents) vol 1: 1964; vol 2: 1965; vol 3: 1965; vol 4: 196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U.S.-Vietnam Relations, 1945–1967.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1971, 12 volumes. Vann, John Paul Quotes from Answers.com Lt. Colonel, U.S. Army, DFC, DSC, advisor to the ARVN 7th Division, early critic of the conduct of the war. 外部链接 Fallout of the War from the Dean Peter Krogh Foreign Affairs Digital Archives American Ethnography – On collecting engraved Zippos from the Vietnam War Battlefield Vietnam PBS interactive site Casualties – U.S. vs NVA/VC Complete text of the Gravel Edition of the Pentagon Papers with supporting documents, maps, and photos Documents Relating to American Foreign Policy-Vietnam primary sources on U.S. involvement The Effects of Vietnamization on the Republic of Vietnam's Armed Forces, 1969–1972 Glossary of Military Terms & Slang from the
insider's memoir of events. Demma, Vincent H. "The U.S. Army in Vietnam."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1989)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Available online Duiker, William J. The Communist Road to Power in Vietnam (1996). Duncanson, Dennis J. Government 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 (1968). Fincher, Ernest Barksdale, The Vietnam War (1980). Ford, Harold P. CIA and the Vietnam Policymakers: Three Episodes, 1962–1968. (1998). Gerdes, Louise I. ed. Examining Issues Through Political Cartoons: The Vietnam War (2005). Gettleman, Marvin E.; Franklin, Jane; Young, Marilyn Vietnam and America: A Documented History. (1995). Hammond, William. Public Affairs: The Military and the Media, 1962–1968 (1987); Public Affairs: The Military and the Media, 1068–1973 (1995). full-scale history of the war by U.S. Army; much broader than title suggests. Herring, George C. America's Longest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950–1975 (4th ed 2001), most widely used short history. Hitchens, Christopher. The Vietnam Syndrome. ; popular history by a former foreign correspondent; strong on Saigon's plans. Kutler, Stanley ed.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6). . Lawrence, Mark Atwood. "The Vietnam War: A Concise International History", 20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pson, Marc ed. Dictionary of the Vietnam War (1999) New York: Webster's New World. Lewy, Guenter. America in Vietnam (1978), defends U.S. actions. Logevall, Fredrik. The Origins of the Vietnam War (Longman [Seminar Studies in History] 2001). McMahon, Robert J. Major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Documents and Essays (1995) textbook. McNamara, Robert, James Blight, Robert Brigham, Thomas Biersteker, Herbert Schandler, Argument Without End: In Search of Answers to the Vietnam Tragedy, (Public Affairs, 1999). Milne, David. America's Rasputin: Walt Rostow and the Vietnam War (Hill & Wang, 2008). Moise, Edwin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Vietnam War (2002). Moss, George D. Vietnam (4th ed 2002) textbook. Moyar, Mark. Triumph Forsaken: The Vietnam War, 1954–196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12 pages; 2006). A revisionist history that challenges the notion that U.S. involvement in Vietnam was misguided; defends the validity of the domino theory and disputes the notion that Ho Chi Minh was, at heart, a nationalist who would eventually turn against his Communist Chinese allies. Major General Spurgeon Neel. Medical Support of the U.S. Army in Vietnam 1965–1970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1) official medical history Nulty, Bernard. The Vietnam War (1998).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Palmer, Bruce, Jr. The Twenty-Five Year War (1984), narrative military history by a senior U.S. general. Schell, Jonathan. The Time of Illusion (1976). Schulzinger, Robert D. A Time for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941–1975 (1997). Sorley, Lewis, A Better War: The Unexamined Victories and Final Tragedy of America's Last Years in Vietnam (1999), based upon still classified tape-recorded meetings of top level US commanders in Vietnam, Spector, Ronald. After Tet: The Bloodiest Year in Vietnam (1992), very broad coverage of 1968. Summers, Harry G. On Strateg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Vietnam War , Presidio press (1982), (225 pages) Tucker, Spencer. ed.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8) 3 vol. reference set; also one-volume abridgement (2001). Witz, James J. The Tet Offensive: Intelligence Failure in War (1991). Young, Marilyn, B. The Vietnam Wars: 1945–1990. (1991). Xiaoming, Zhang. "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 A Reassessment", China Quarterly. Issue no. 184, (December 2005) 一次文獻 Carter, Jimmy.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Proclamation Granting Pardon For Violations Of The Selective Service Act , 4 August 1964 To 28 March 1973 (21 January 1977)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Laos ", CIA World Factbook Kolko, Gabriel The End of the Vietnam War, 30 Years Later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63) a presidential political memoir Ho, Chi Minh. "Vietnam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elected Works. (1960–1962) selected writings LeMay, General Curtis E. and Kantor, MacKinlay. Mission with LeMay (1965) autobiography of controversial former Chief of Staff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Kissinger,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A. "Lessons on Vietnam", (1975) secret memoranda to U.S. President Ford Kim A. O'Connell, ed. Primary Source Accounts of the Vietnam War (2006) McCain, John. Faith of My Fathers: A Family Memoir (1999) *Marshall, Kathryn. In the Combat Zone: 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 in Vietnam, 1966–1975 (1987) Martin, John Bartlow. Was Kennedy Planning to Pull out of Vietnam? (1964) oral history for the John F. Kennedy Library, tape V, reel 1. Myers, Thomas. Walking Point: American Narratives of Vietnam (1988)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1965 (1966) official documents of U.S. presidents. Schlesinger, Arthur M. Jr. Robert Kennedy and His Times. (1978) a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by one of his
|- |- Gan 济南人 萊比錫大學校友 北京科技大學校友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校友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0年入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国务委员 (1993-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长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罗干官方简历新华网资料 参见 |- |- Gan 济南人 萊比錫大學校友 北京科技大學校友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校友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0年入党)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称“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上,带头依法办事,保障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政法机关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组织结构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直属机构。 2016年改革后,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法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第一级职能部门之一。 中共地方各级委员会的政法委员会名为“中国共产党某地方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管同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构,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反邪教等。但不分管信访,同级的信访局隶属于同级地方党委或政府办公厅(办公室)。 领导体制 實行首长(書記)負責制。政法委书记进入同级党委常委会。政法委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政法委设专职副书记,公、检、法、司的负责人一般为同级政法委委员。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书记不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國庭審公開網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体制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佤邦司法委员会 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 &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直属机构。 2016年改革后,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法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第一级职能部门之一。 中共地方各级委员会的政法委员会名为“中国共产党某地方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管同级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构,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反邪教等。但不分管信访,同级的信访局隶属于同级地方党委或政府办公厅(办公室)。 领导体制 實行首长(書記)負責制。政法委书记进入同级党委常委会。政法委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工作。政法委设专职副书记,公、检、法、司的负责人一般为同级政法委委员。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书记不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國庭審公開網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体制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多年來,有許多學家建議改革總統權力。在1996年,愛爾蘭憲法更新組織(Constitutional Review Group)發表一份報告,建議將總統擁有的權力轉移到總理府(Taoiseach),令總理成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但是,許多人相信總理不可能中立地行使總統的權力。如此,報告建議剝奪總統拒絕解散下議院請求的權力,改為使用德國國會的有建設性不信任動議(Constructive Vote Of No Confidence,通過的不信任動議將不會導致政府下台)。現在,愛爾蘭人民沒有剝奪總統權力或廢除總統的要求。 繼任 愛爾蘭共和國不設副總統。如果愛爾蘭總統一職提前出缺,繼任人必須在六十日內選出。在選出繼任人前,以下官員將會籌組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代替總統執行職務: 愛爾蘭首席法官 自1937年,總統委員會已在許多時候代替總統執行職務。 技術上,所有總統的任期在新總統的就職典禮的當日午夜零時終結。所以,從午夜直到就職典禮,總統的職責是由總統委員會執行。愛爾蘭憲法還授權愛爾蘭國務委員會大多數成員在不預見的情況底下執行總統職責。所以,愛爾蘭國務委員會可此被認為是第三位繼任人。但是,迄今,愛爾蘭國務委員會從未擔任這個角色。 愛爾蘭總統列表 卸任後 卸任後,愛爾蘭總統可以成功展開新事業。前總統瑪麗·羅賓遜是最佳的例子。她在1997年卸任後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官邸,稱謂 愛爾蘭總統官邸是位於都柏林菲尼斯公園(Phoenix Park)的愛爾蘭總統府。 愛爾蘭總統的稱謂是「總統」(英語:President,愛爾蘭語:Uachtarán),不是「總統先生/夫人」(英語:Mr./Madam President)。有時,人民會使用「總統閣下」的稱謂(英語:Your Excellency,愛爾蘭語:男性總統稱A Shoilse,女性總統稱 A Soilse) 就職宣誓 根據愛爾蘭憲法,總統就職時必須在人民和以下官員面前宣誓就職 所有爱尔兰众议院議員 所有愛爾蘭參議院議員 所有大法官 所有愛爾蘭高等法院法官 其他「公共人物」(英語:public personages) 愛爾蘭總統需要根據愛爾蘭憲法第12章第8節內的宣誓文本宣誓就職 宣誓文本 愛爾蘭語 英語 中文翻譯 彈劾 愛爾蘭憲法提供二種彈劾總統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由至少四個愛爾蘭最高法院大法官開庭審理和決定總統已經「永遠不能行使職務」(英語:Permanently Incapacitated)。第二種方法是由愛爾蘭國會投票彈劾。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某些明文規定的違法行為(英語:stated misbehaviour)。國會上下議院均可以彈劾總統,但是彈劾動議必須由三十名議員提出和由同一個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贊成。彈劾動議通過後,第二個議院必須自己展開調查或任命一個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調查完畢之後,第二個議院必須表決動議。如果動議被第二個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贊成,總統必須立即請辭。 迄今,愛爾蘭從未有總統被彈劾下臺。 歷史 愛爾蘭總統在1937年設立,代替在1922年至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時代設立的愛爾蘭總督職位。七年的總統任期是參照當時德國和奧地利的總統任期。但是現在,德國和奧地利的總統已經不再擔任七年任期。當時,有評論家相信總統的設立會導致專政。但是,在設立總統後,歷任總統在愛爾蘭政治舞臺上均擔當了一個有限和非政治性的角色。 有許多人相信,前總統瑪麗·羅賓遜在任內(1990年至1997年)令一向被視為保守的愛爾蘭總統府變得自由化。羅賓遜在任內一直尋求與其他國家和文化發展一種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連結。她在任內非常重視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以愛爾蘭大飢荒來解釋今天營養,貧窮和政策問題。她還嘗試建立一條在已發展的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橋梁。 爭議
愛爾蘭總統的稱謂是「總統」(英語:President,愛爾蘭語:Uachtarán),不是「總統先生/夫人」(英語:Mr./Madam President)。有時,人民會使用「總統閣下」的稱謂(英語:Your Excellency,愛爾蘭語:男性總統稱A Shoilse,女性總統稱 A Soilse) 就職宣誓 根據愛爾蘭憲法,總統就職時必須在人民和以下官員面前宣誓就職 所有爱尔兰众议院議員 所有愛爾蘭參議院議員 所有大法官 所有愛爾蘭高等法院法官 其他「公共人物」(英語:public personages) 愛爾蘭總統需要根據愛爾蘭憲法第12章第8節內的宣誓文本宣誓就職 宣誓文本 愛爾蘭語 英語 中文翻譯 彈劾 愛爾蘭憲法提供二種彈劾總統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由至少四個愛爾蘭最高法院大法官開庭審理和決定總統已經「永遠不能行使職務」(英語:Permanently Incapacitated)。第二種方法是由愛爾蘭國會投票彈劾。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某些明文規定的違法行為(英語:stated misbehaviour)。國會上下議院均可以彈劾總統,但是彈劾動議必須由三十名議員提出和由同一個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贊成。彈劾動議通過後,第二個議院必須自己展開調查或任命一個調查委員會展開調查。調查完畢之後,第二個議院必須表決動議。如果動議被第二個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投票贊成,總統必須立即請辭。 迄今,愛爾蘭從未有總統被彈劾下臺。 歷史 愛爾蘭總統在1937年設立,代替在1922年至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時代設立的愛爾蘭總督職位。七年的總統任期是參照當時德國和奧地利的總統任期。但是現在,德國和奧地利的總統已經不再擔任七年任期。當時,有評論家相信總統的設立會導致專政。但是,在設立總統後,歷任總統在愛爾蘭政治舞臺上均擔當了一個有限和非政治性的角色。 有許多人相信,前總統瑪麗·羅賓遜在任內(1990年至1997年)令一向被視為保守的愛爾蘭總統府變得自由化。羅賓遜在任內一直尋求與其他國家和文化發展一種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連結。她在任內非常重視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以愛爾蘭大飢荒來解釋今天營養,貧窮和政策問題。她還嘗試建立一條在已發展的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橋梁。 爭議 北愛爾蘭 愛爾蘭憲法第2條和3條原文提及了二個政治實體:一個覆蓋整個愛爾蘭島的「國家領土」,和一個不包括北愛爾蘭的「國家地區」。愛爾蘭總統這個頭銜的定義是愛爾蘭總統是整個愛爾蘭島的國家元首。但是,因為愛爾蘭沒有北愛爾蘭的實際統治權,這個定義被北愛爾蘭和英國否認。 因為英國一向否認愛爾蘭擁有整個愛爾蘭島的統治權,愛爾蘭政府在1952年起,拒絕承認英国国会頒布的制誥,宣稱伊莉莎白二世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結果,愛爾蘭政府拒絕出席英國王室場合。例如,1953年,總統斯恩·奧凱利跟隨政府忠告,拒絕出席在都柏林舉行的伊莉莎白二世加冕花園聚會。1981年,總統帕特里克·希勒里也在政府忠告之下,拒絕接受伊莉莎白二世的邀請,出席查爾斯王儲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禮。 反之,英國堅持不稱愛爾蘭總統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在英國政府的建議下,任命英國駐愛爾蘭大使的國書是寫給總統本人(例:希勒里總統)而不是「愛爾蘭共和國總統」。 由1937年至1949年的愛爾蘭元首 歷史學家對愛爾蘭在1937年至1949年之間的國家元首有一定的爭議。 在1937年,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憲法(Bunreacht na hÉireann)。憲法內沒有提及愛爾蘭國王,但也沒有清楚地表明愛爾蘭總統是國家元首。當時的愛爾蘭總統雖然可以簽署國會法案成為法律和任命愛爾蘭內閣,但是,第二十八條延續憲法修訂(第27號)法案的內容,允許總理府透過立法將簽署條約及派出、接受外交官之權力「授權英聯邦中任何一國行使同等職權之機構」。隨著憲法《修訂(第27號)法案》通過的《1936年行政權力(對外關係)法》,則據此條授權英國國王外交元首之權。於是此時愛爾蘭出現外交內政有不同元首之現象。 1949年,愛爾蘭議會通過《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其中廢除《1936年行政權力(對外關係)法》,愛爾蘭總統遂成為全權元首。 其它 據2009年一项民意调查,據說很多人认為是總統職位就是在浪費錢。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愛爾蘭總統官方網站(愛爾蘭語/英語)
简介 根据网站架设地点和管辖范围的不同,门户网站可以分为局域网门户网站、互联网门户网站等兩大類型。根据创办者和目标用户区分,可大致分为个人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企业门户网站、专业门户网站、分类信息网站、综合门户网站等。 现在,“门户网站”一词狭义用来指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综合门户网站内容涉及目标用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科技、时尚、房产、医疗等不同领域的信息。比较大的综合门户网站还提供一些附属服务,比如网络接入、用户注册系统,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页空间等等。 不过,早期的“门户网站”如Yahoo、AOL、则主要提供导航服务和搜索服务。导航网站也提供新闻页面,但是因为不是将内容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向外部链接到来源站点,现在一般不认为这样的网站是门户网站。 一般来说,一个门户网站应该确保其首页链接指向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并且不同页面之间有整齐划一的版式以及导航信息等,向人们宣示这是来自同一家网站的信息。为了做到这点,门户网站通常从不同的新闻或消息来源抓取信息,将这些信息复制并粘贴到自己的网站上,而不是直接提供链接。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局域网门户通常都具备一个内部检索功能,可以让用户输入关键字来搜索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于互联网综合门户网站,这个搜索一般是全互联网范围的,他们因此可能会和Google、Bing、Yahoo等一些大型搜索引擎合作推出搜索业务。 门户网站分类 个人门户网站 在该网站可以查找到关于某个人所能提供的一切上网的信息,个人文字作品、图片、声音、影片以及联系方式等等。 参阅:个人主页 政府门户网站 在该网站可以查到关于某个政府或者某级政府所能提供的一切上网信息,一般会提供在政府有关机构办事的帮助指南,以及线上办事的平台。 参阅:今日台灣、中央通訊社、我們人民、中国政府网、朝鮮中央通訊社、香港政府一站通
在该网站可以查到某个领域或全行业的线上个人或公司名录,交易信息等。部分网站甚至允许直接在网上发起交易。 参阅:Amazon.com、eBay、淘寶網、京東商城、DMM.com、台灣樂天市場、博客來網路書店、露天拍賣 综合门户网站 做得比较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一般是该国或该语言使用区域内流量排名靠前的网站。他们会将从网上多个来源收集到的信息分成不同栏目,最高层级的栏目被称为频道,而每一个频道其实都相当于一个专业门户网站。 参阅:Google、百度、Yahoo、Yandex、livedoor、PChome、hinet、天空傳媒、Rambler传媒集团、MSN、So-net、Yahoo! JAPAN、Goo、Cốc Cốc、Ask.com 门户网站采用的技术 构建一个门户网站需要用到的底层技术与构建其他类型的网站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门户网站有几个突出的要点。为了能够适应这些要点,也需要选用相对比较特殊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就如定义所说,一个门户网站需要从不同的其他消息来源跟踪并抓取信息,并将信息复制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生成单独的页面。这些页面的版式不可以跟来源网站相似,而应该有自己统一的风格。这要求整个抓取过程,需要只抓取这个网页当中真正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而忽略来源网站自身的导航、版式、广告以及其他冗余信息。 门户网站还应该允许用户以不同的方式检索并使用信息,因此信息架构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首页,频道页,专题页,列表页,搜索等方式来查找文章或文章的集合。
佤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字组织机构消歧义
政治协商会议 佤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0386的后续替代产品80486于1989年问世。 型号之分 80386-DX:主流版本。内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都是32 位,位址匯流排也是32位。 80386-SX:1988年末推出的廉价版本。外部資料匯流排16位,位址匯流排24位,与80286相同,从而方便80286电脑的升级。由于内部的32位结构及其他优化设计,80386-SX性能仍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相当于80386-DX的三分之一,因而很受市场的欢迎。与之相配的數學輔助處理器型号为80387-SX。 80386-SL:1990年推出的低功耗版本,基于80386-SX。增加了系统管理方式(SMM)工作模式,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可以自动降低运行速度乃至休眠状态以实现节能。 80386-DL:1990年推出的低功耗版本,基于80386-DX。与80386-SL类似。 兼容厂商 80286之前,各CPU厂家基本按照自有标准进行开发。从80386开始,逐渐有兼容厂商推出x86的兼容处理器,这在80486之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80386时期,AMD和IBM推出了兼容CPU: AMD Am386SXLV/Am386DXLV:低电压处理器,性能与英特尔的80386DX相差无幾,也是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 IBM 386SLC:在80386SX的基础上内置Cache,同时包含80486-SX指令集。由IBM研发,英特尔代工生产。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80386指令集
可配合使用80387数字輔助處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 首次采用高速缓存(外置)解决内存速度瓶颈问题。 由于这些设计,80386的运算速度达到了前代产品80286的数倍。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是32位元,位址匯流排也是32位元,可以寻址到4GB記憶體,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 80386有三种工作模式:真實模式、保护模式、虚拟86模式。真實模式为DOS系统的常用模式,直接内存访问空间被限制在1M字节;保护模式下80386-DX可以直接访问4G字节的内存,并具有异常处理机制;虚拟86模式可以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加强多工处理能力。 初期推出的80386 DX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7.5万个晶体管,工作频率为12.5MHz。此后80386处理器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直至最后的40MHz。 80386的后续替代产品80486于1989年问世。 型号之分 80386-DX:主流版本。内部和外部資料匯流排都是32 位,位址匯流排也是32位。 80386-SX:1988年末推出的廉价版本。外部資料匯流排16位,位址匯流排24位,与80286相同,从而方便80286电脑的升级。由于内部的32位结构及其他优化设计,80386-SX性能仍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相当于80386-DX的三分之一,因而很受市场的欢迎。与之相配的數學輔助處理器型号为80387-SX。 80386-SL:1990年推出的低功耗版本,基于80386-SX。增加了系统管理方式(SMM)工作模式,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可以自动降低运行速度乃至休眠状态以实现节能。 80386-DL:1990年推出的低功耗版本,基于80386-DX。与80386-SL类似。 兼容厂商
现代英语单词“industry”一词则来自古法语“industrie”或直接来自拉丁语“industria”(勤奋)。 而现代中文里的“工业”一词是和制汉语。 參見 工業化 工業革命
制造业是设计和优化制造工艺或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步骤的工程领域。制造业的制造过程从产品设计和物料清单开始,然后通过制造对这些材料进行改造,成为所需的产品。制造业与工程和工业设计行业密切相关。 词源 现代英语单词“manufacture”很可能源自中古法语“manufacture”(制造过程),而“manufacture”本身又源自古典拉丁语“manū”(手)和中古法语“facture”(制造),或者可能是独立由早期英语的“manufacture”(由人手制造)和“fracture”(断裂)形成的。 它在英语中的最早用法记录于16世纪中叶,指的是手工制作产品。 现代英语单词“industry”一词则来自古法语“industrie”或直接来自拉丁语“industria”(勤奋)。
平板电脑,一种笔记本尺寸、以触摸屏为主的移动设备。
智能手机,一种有电话功能的移动设备。
美洲历史著作 欧洲历史著作
註釋 社会学书籍
截至2020年底,庄河市常住人口為742496人,户籍居民总户数27.8万户,总人口87.2万人。其中,男43.5万人,女43.7万人。有城镇人口29.6万人,乡村人口57.6万人,全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7.5‰。 行政区划 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4个乡、2个民族乡: 。 政治 现任市长 孙功利 在中共辽宁省委安排下,孙功利于2021年4月20日在庄河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庄河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2021年12月29日,孙功利在庄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举为庄河市人民政府市长。 历任行政首长 大清国时代 中华民国时代 满洲国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 地理与气候 庄河市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次升高。属千山山脉南延部分,自北而南分高岭和步云山山脉两大干脉贯穿全区,全区山脉均属两大干脉之分支。 北部群山逶迤,峰峦重叠,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其中步云山最高海拔1130.7米,为辽南群山之首。中部丘陵起伏,海拔在300米左右,溪流、峡谷、盆地、小平原间杂其间。 南部沿海地势平坦宽阔,海拔在50米以下。三部分区域地势分明,特点突出。山岭、奇峰突起,岩石裸露;丘陵,坡度平缓,土层软厚;平原,零星分布,地表平坦。 全市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五山一水四分平地”。 庄河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历年(1970~2000年30年间,下同)平均气温为9.1℃,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9.3℃。受山地和海洋影响,南北气温相差1~2℃。由于处于东亚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有明显变化,冬季受亚洲大陆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夏季由于印度洋热低压和北太平洋热高压强大,盛行偏南风。 历年平均日照为2415.6小时,日照充足,日照率56%左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57.4毫米。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6%,受地形和季风影响,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历年无霜期平均为165天。 少数民族 至2004年,庄河市有满、蒙、回、朝鲜、锡伯、壮、苗、瑶、黎、达尔、维吾尔、傣、京、高山、鄂伦春、鄂温克等1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7.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2%。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居多,此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90%以上。满族人口近7万人,主要分布在太平岭、塔岭、桂云花、吴炉、青堆、仙人洞等乡镇;蒙古族人口2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大营、塔岭两镇;回族人口近1000人,主要分布在庄河市区和青堆、明阳两镇;朝鲜族人口3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桂云花乡。 交通 铁路 国家铁路
少数民族 至2004年,庄河市有满、蒙、回、朝鲜、锡伯、壮、苗、瑶、黎、达尔、维吾尔、傣、京、高山、鄂伦春、鄂温克等1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7.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2%。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居多,此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90%以上。满族人口近7万人,主要分布在太平岭、塔岭、桂云花、吴炉、青堆、仙人洞等乡镇;蒙古族人口2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大营、塔岭两镇;回族人口近1000人,主要分布在庄河市区和青堆、明阳两镇;朝鲜族人口3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桂云花乡。 交通 铁路 国家铁路 丹大线:最高运营时速200km/h的双线电气化客货混用高速铁路。在庄河市境内设花园口站、庄河北站、青堆站三个旅客乘降站,其中庄河北站为地区中心站,每日开行往大连市和丹东市、沈阳市方向的动车组列车;设一座货运站(庄河西站,暂未投入使用)、一座中间站(兰店站)。目前该条铁路在庄河市境内只开办旅客运输业务。 海庄线:最高运营时速120km/h(新建段)的单线非电气化铁路。在庄河市境内设兰店站(与丹大线接轨站)、仙人洞站(旅客乘降站,暂未投入使用)。该条铁路竣工于2011年7月,在种种复杂原因掣肘下,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开办旅客运输业务。翌年因新冠疫情冲击不幸停止运行,至今仍未恢复。该条铁路竣工至今从未开办货物运输业务。 私营铁路 城庄线:设计最高时速70km/h的单线非电气化铁路。由庄河市地方铁路有限公司控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条进行私有化改制的地方铁路。在庄河市境内设明阳站、高阳镇站、大郑站和庄河站,另有尖山乘降所一座已经废止。该条铁路2015年4月之前曾办理过旅客运输业务,目前只办理货物运输业务。 规划中的铁路 庄河港疏港铁路:货物专用线,规划由丹大线庄河西站引出、穿越观驾山地延伸至庄河港区。 庄河电厂专用铁路:煤炭运输专用线,规划由丹大线兰店站引出、延伸至位于黑岛镇的国电庄河电厂。 庄河至营口铁路:由庄河市构想的一条高规格山区铁路,从庄河北站引出,在庄河市境内设太平岭站、蓉花山站、步云山站后进入盖州市并延伸至沈大高速线营口东站。 庄河沿海市域轨道交通:由庄河市构想的、连结庄河市区与沿海各乡镇街道的市域铁路。 公路 高速公路 :连接黑龙江省鹤岗市与辽宁省大连市的国家高速公路。在庄河市境内设有栗子房、青堆、吴炉、庄河东、庄河、庄河西、大郑、花园口、明阳共9个出入口。是庄河市境内首条高速公路、连接外界的交通生命线。 :连接庄河市与盖州市的辽宁省高速公路。在庄河市境内设有庄河西、光明山、长岭、步云山共4个出入口。是庄河市与辽中城市圈和东北内地连通的新通道。 庄瓦高速公路:庄河市构想的省级高速公路,连结庄河市与瓦房店市。 庄岫辽高速公路:庄河市构想的省级高速公路,连结庄河市与岫岩满族自治县、辽阳市。 国道 鹤大线:连接黑龙江省鹤岗市与辽宁省大连市的国道。旧称“丹普路”,是连接庄河市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带各乡镇的重要通道。 丹东线:连接辽宁省丹东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国道。大体沿庄河海岸线延伸,通称“滨海路”,是连接庄河沿海各港口和新建工业区的重要通道。 庄西线:连接庄河市与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的国道。旧称“庄盖路”、“庄林线”,是连接庄河与西北山区乡镇的重要通道。 省道 314省道丹交线:连接辽宁省丹东市与瓦房店市交流岛地区的省道。在庄河市境内途经鞍子山乡、青堆镇、大营镇、太平岭乡、城山镇等地。 315省道塔营线:连接庄河市鞍子山乡与辽宁省营口市的省道。在庄河市境内途经鞍子山乡、塔岭镇、仙人洞镇等地。 316省道永青线:连接庄河市青堆镇与瓦房店市永宁地区的省道,旧称“北三市大通道”。在庄河市境内途径青堆镇、大营镇、蓉花山镇、长岭镇、荷花山镇等地。 港口 工业港口 庄河港:正式名称为“大连港庄河港区将军石作业区”,是庄河市的中心港口、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有各类泊位25个,设计年吞吐量2500万吨。目前经营陆岛客货运输、国内国际散杂货和海上风电设备运输等业务。港区内建有国际客运站航站楼一座,庄河市正在与韩国仁川港湾公社共同致力于推动庄河港至仁川港国际客滚航线的前期工作。远景规划中,庄河港还将开通往日本舞鹤和韩国平泽的航线。 黑岛港:正式名称为“大连港庄河港区黑岛作业区”,旧称“黄圈码头”,是国电庄河电厂的煤炭运输专用码头。拥有3.5万吨级泊位,为庄河最大级。 石城深水港:庄河市曾经构想过的离岛深水港口。当时规划建设2个5万吨、2个10万吨散货码头泊位和4个5万吨、2个10万吨油品码头泊位,并修建跨海大桥与庄河大陆相连。同时在石城本岛上规划布局船舶、装备制造业和石化等临港产业。后因地方发展战略调整和生态保护需要,该构想被放弃。 栗子房-海洋红亿吨大港:庄河市曾经构想过的超大型港口,横跨庄河市栗子房镇与东港市菩萨庙镇。规划港区主要划分为集装箱作业区、通用作业区、预留码头作业区、干散货作业区、预留功能区、支持系统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区,港区可形成码头岸线约25.6 公里,陆域面积约95.1 平方公里,可建设各类生产性泊位近90个,通过能力约2亿吨。预计将以大宗散货和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内贸集装箱和液体散货运输,逐步建成为临港产业和内陆腹地物资运输服务的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港区。2011年,大连港集团曾一度在港区庄河部分进行了航道试挖槽疏浚工程,市界以东的东港部分也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填海工程。但随着辽宁省沿海港口布局的整体优化调整,该构想被放弃。 渔业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