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朕想重立吴地之王。请推议可任之人。
|
朕欲复立吴王,其议可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长沙王臣等上言: 沛侯刘濞老成持重,请立为吴王。
|
长沙王臣等言: 沛侯濞重厚,请立为吴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已经加封,皇上召见刘濞说: 你的形状有反叛之相。
|
已拜,上召谓濞曰: 汝状有反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以手抚其背,说: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难道应在你的身上吗?
|
因拊其背,曰: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汝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现在是刘汉同姓一家,你切不可反叛。
|
然天下同姓一家,汝慎毋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濞惶恐叩首说: 不敢。
|
濞顿首曰: 不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一月,从淮南回京都,途经鲁地,用全牛祭祀孔子。
|
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二月,下诏说: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僖王、齐闵王、赵悼襄王,都绝嗣无后,现定制为秦始皇守墓二十家,为楚、魏、齐王守墓各十家,为赵及魏信陵君守墓各五家,其任务是管理守卫坟墓,免除其他赋役。
|
十二月,诏曰: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議降将告密说陈議反时,燕王卢绾曾派人到陈議处参与阴谋。
|
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阴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派辟阳侯审食其去请绾回都,卢绾说有病不能前来。
|
上使辟阳侯审食其迎绾,绾称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食其对皇上说卢绾有参加谋反的可能。
|
食其言绾反有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次年春二月,派樊哙、周勃领兵讨伐卢绾。
|
春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发布文告说: 燕王绾与我关系很深,我爱如子弟,听说他与陈?有勾结,我以为不实,就派人请他至京都一叙,卢绾称病不来,他参与陈?
|
诏曰: 燕王绾与吾有故,爱之如子,闻与陈豨有谋,吾以为亡有,故使人迎绾。绾称疾不来,谋反明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的阴谋就昭然若揭了。燕地的吏民是无罪的,赏赐燕吏在六百石以上的各晋爵一级。
|
燕吏民非有罪也,赐其吏六百石以上爵各一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和卢绾有联系,现在能弃暗投明的,都免予追究,亦加爵一级。 还诏令各侯王议举可立为燕王之人,长沙王臣等请立皇子建为燕王,诏立粤后南武侯织为南海王。
|
诏曰: 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月,皇上下诏说: 我即位为天子,称皇帝于天下,已经十二年了。
|
三月,诏曰: 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与天下的英豪贤大夫共同平定天下,共同治理天下,对有功之臣上等封为王,二等封为列侯,下等特赐食邑。
|
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对功臣的亲属,有的封为列侯,并允许自设官吏,自取赋敛,其女子亦有汤沐邑。
|
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为列侯拥有食邑的,都佩有印绶,赏赐大宅。
|
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官吏二千石的,都乔迁到长安,按爵级赏赐房屋。
|
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曾经随我入蜀汉定三秦的将士,都代代免除赋役。
|
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对于天下的贤士功臣,可算是没有亏待了。
|
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要是有忘恩负义之徒背叛天子拥兵叛逆者,我将发动天下臣民共同诛讨。
|
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特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朕的意思。
|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攻打英布时,被流矢射中,在征途中就病了。
|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病情逐渐加重。吕后请来良医。
|
疾甚,吕后迎良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医生入见,皇上问对伤势的看法。
|
医入见,上问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医生说: 病会好起来。
|
曰: 疾可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此时皇上对医生嬉笑怒骂,他说: 我以平民提三尺宝剑以取天下,这不是天命吗?
|
于是上嫚骂之,曰: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命之在天,就是神医扁鹊重生对我又有何益!
|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不让医生诊病,赏赐黄金五十斤,叫他出宫。
|
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后问道: 陛下百年之后,萧何丞相也去世,谁能代他为相?
|
吕后问曰: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说: 曹参可以。
|
上曰: 曹参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后又问谁继曹参,皇上说: 王陵可,然他性格有些刚直,陈平可以帮助他。
|
问其次,曰: 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平智谋有余,但难单独任丞相。
|
陈平知有余,然难独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勃老成持重而不善于文辞,可是安定刘汉的一定是周勃,可以令他任太尉之职。
|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后又问再以后谁继以大任,皇上说: 再以后我也说不清楚了。
|
吕后复问其次,上曰: 此后亦非乃所知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卢绾与数千人居于边塞等待,希望皇上病愈,就入朝谢罪辨诬。
|
卢绾与数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夏四月二十五日,高帝驾崩于长乐宫,卢绾闻讯后,就逃到匈奴去了。
|
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卢绾闻之,遂亡入匈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后对审食其说: 不少将领与皇上在过去都同登平民册籍,后来他们北面称臣,心里总不满足,现在要再争少主,如不将他们诛灭,天下不安。
|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 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不发布皇帝去世的讣告。
|
以故不发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闻皇上死讯,就告诉了郦商。
|
人或闻,以语郦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郦商见审食其说: 听说皇帝已去世,四日仍不发丧,想诛杀诸侯。
|
郦商见审食其曰: 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果真如此,天下就危险了。
|
诚如此,天下危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平、灌婴领十万重兵守荥阳,樊哙、周勃领二十万重兵镇燕、代,他们要是听到皇上已崩,要诛诸将,将会联兵向京都进发,夺取关中。
|
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臣内叛,诸将外反,败亡就是旦夕间事了。
|
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跷足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审食其将此言转呈吕后,吕后就在四月二十八日发丧,宣布大赦天下。
|
审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月十七日,葬皇帝于长陵。
|
五月丙寅,葬长陵。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已下棺,皇太子群臣都回到太上皇庙。
|
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君臣说: 皇帝崛起于平民,力挽狂澜还于正道,平定天下,成为汉朝开国祖先,功劳最高。
|
群臣曰: 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尊号名为高皇帝。
|
上尊号曰高皇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原先,高祖不大注意书本知识,而秉性开朗聪明,善于思考,能博采众议,从人民及官吏到普通士卒,都能平易相亲。
|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入关之初顺民心作约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后,命萧何整理法律与条令,命韩信建立与健全军队法纪,命张苍统一历法与度量衡等法式,令叔孙通制定各种礼节与仪式,令陆贾作总结历史兴亡之鉴的《新语》。
|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与各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贮于金柜石室之中,保藏于宗庙之内。
|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祖虽然日理万机,但订立的规划与矩度是意义深远的。
|
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班固评论:《春秋》晋国史官蔡墨说过:唐尧所建的陶唐氏衰微了,其后有刘累,学驯龙之术,臣事于夏天子孔甲,晋国范氏是他的后代。
|
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晋大夫范宣子亦说过: 我的祖先从虞以上为陶唐民,在夏代为御龙氏,在商代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在晋为霸主时为范氏。
|
而大夫范宣子亦曰: 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范氏为晋正卿,鲁文公时出奔秦国。
|
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归于晋,其留居秦地的为刘氏。
|
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向说成国时刘氏从秦复居于魏,秦攻魏,魏都迁徙于大梁,都于丰地,所以周市劝说雍齿说: 丰,是魏的迁徙之处。
|
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 丰,故梁徙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据此以赞颂汉高祖说: 汉帝的本系,出自于陶唐尧帝。
|
是以颂高祖云: 汉帝本系,出自唐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传世到周,在秦姓刘。
|
降及于周,在秦作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经魏而向东,于是为丰公。
|
涉魏而东,遂为丰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丰公,可能是太上皇之父。
|
丰公,盖太上皇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迁丰之日不久,坟墓在丰地的不多。
|
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高祖即位,设置祠祀之官,于是有秦、晋、梁、荆的祖庙,世世祠祭天地祖先香火连绵,这是有根源的啊!
|
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以此推断,汉承尧运,德行气数正逢盛时,断蛇而合 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 的谶言,旗帜以红色为主,这是火德的象征,以火代木的自然感应,正符合上天统序的规律。
|
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自从文字被发明以来,能够了解的上古人物,就是经传中所提到的。唐、虞之前,帝王有谥号,但辅佐他们的大臣却没有记载。
|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是诸子却多次提到他们,虽然诸子不考察孔子之书,但仍将这些大臣记载在书中,是出于彰显善行,揭发恶行,劝导警戒后世人的目的。
|
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我广泛地采纳这些资料。孔子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孔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说: 何事于人,必也圣乎。
|
又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知,焉得仁。
|
未知,焉得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又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经义中这样解释:比如尧、舜、禹、稷、契,和他们做善事则能够仕途通畅,鮌、讙兜想要和他们作恶就被诛杀。
|
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鮌、讠雚兜欲与为恶则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够和他们做善事而不能和他们作恶事,这就叫上智。
|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夏桀、商纣,关龙逢和王子比干想要和他们做善事就被诛杀,于莘、崇侯和他们做恶事就能够仕途通畅。
|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够和他们为恶而不能和他们为善,这叫下愚。
|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桓公,管仲辅佐他则成为霸主,竖貂辅佐他则国家大乱,能和他为善,也能和他做恶,这叫中人。
|
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根据这个来排列九等次序,穷极经传,世代相继,依次排序,总体将古今的概要整理完备。
|
因兹以列九等之序,究极经传,继世相次,总备古今之略要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表格此处省略。
|
表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古代的《诗经》、《尚书》中记载说,虞夏之际,舜和禹接受禅让,积德累功,与百姓关系融洽,始摄位行政,接受上天的考核,经数十年,然后在位。
|
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殷周之王,是由契和后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遭放逐杀戮。
|
殷、周之王,乃繇卨、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放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起襄公,历经文公、穆公、献公、孝公、昭襄王、庄襄王励精图治,开始蚕食六国,共有一百多年。至始皇,才统一天下。
|
秦起襄公,章文、缪、献、孝、昭、严,稍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并天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即使像他们这样以德治国,可见也是历经了很多周折才奠定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其艰难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始皇称帝之后,考虑到周朝之所以败亡,认为是由于那些不在朝做官的人妄加议论,诸侯势力太大,四夷交相入侵,权力逐渐被削弱而灭亡。
|
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削去五等爵位,摧毁城池,销毁兵器,禁民私议,烧毁禁书,对内铲除豪杰之士,对外抗击胡粤入侵,统一威权,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世安固了。
|
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有一威权,为万世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而仅仅十余年间,凶猛的敌人突然发难,罪徒之伍比春秋五霸还要强大,普通乡民比外来戎狄的威胁还要严重,天下响应比诽谤私议还要惨烈,赤手空拳比甲兵士卒还要威武。从前秦朝的禁令,正是由于有利于豪杰之士从而加速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
然十余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適戍强于五伯,闾阎逼于戎狄,响应㿊于谤议,奋臂威于甲兵,乡秦之禁,适所以资豪杰而速自毙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大汉虽无尺土之阶,仅凭一剑之力,五年就成就了帝业。
|
是以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是古代的典籍记载中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
书传所记,未尝有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什么呢?
|
何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古代的权力更替,大都继承了圣王的功业,现在大汉却是独收孤秦之弊。
|
古世相革,皆承圣王之烈,今汉独收孤秦之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镌刻金石者难以成功,摧枯拉朽者易为着力,形势使然。
|
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自汉立国时,共封了十八位异姓王,按月份排列;天下一统之后后封的,就按年代计算。
|
故据汉受命,谱十八王,月而列之,天下一统,乃以年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孝文时为止,异姓王就没有再封了。
|
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周朝吸取夏、商两代的教训,文王、武王及周公制定法规,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八百诸侯国,其中与天子同姓的有五十多个。
|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公、康叔建藩于鲁国、卫国,方圆各有数百里;姜太公在齐国建藩,也是五等诸侯、九州之长的地方。
|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诗经》里记载那时的制度说: 把军队作为藩篱,把太师作为垣墙。
|
《诗》载其制曰: 介入惟籓,大师惟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把大国诸侯作为屏障,把王室同姓作为柱干。
|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够合乎德政天下就安宁,分封宗室之子城堡就坚固。
|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城堡不可以毁坏,宗室不可以孤立。如不那样,畏惧不安就来了。
|
毋俾城坏,毋独斯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