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又在雍城遭到大雨,毁坏了平阳宫的城垣。
|
又雍大雨,坏平阳宫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三月甲子曰,雷电使林光宫的门遭受火灾。
|
乃三月甲子,震电灾林光宫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吉祥的瑞兆没有显现,过失的征兆就到了。
|
祥瑞未著,咎征仍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考察三郡所上奏的,都有变故。
|
迹三郡所奏,皆有变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合天意,不为上天所飨,有什么比这更过甚的呢!
|
不答不飨,何以甚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诗》上说: 遵循旧有的典章 。
|
《诗》曰 率由旧章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旧有典章,是先王的法度,文王用它来祭祀神灵,子孙达千亿。
|
旧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于祀,子孙千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应跟旧时公卿所议的一样,重到长安南北郊祭祀。
|
宜如异时公卿之议,复还长安南、北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过了几年,成帝去世,皇太后下韶给有关官员道: 皇帝即位,想顺从天意,遵从经义,确定郊礼,天下欢心。
|
后数年,成帝崩,皇太后诏有司曰: 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说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担心没有皇孙,因此恢复甘泉的泰时、汾阴的后上,差不多获得了报。
|
惧未有皇孙,故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庶几获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帝悔恨祭祀太艰难了,终于没有得到福佑。
|
皇帝恨难之,卒未得其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命恢复长安南北郊祀,跟以前一样,以顺应皇帝的心意。
|
其复南、北郊长安如故,以顺皇帝之意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哀帝即位,卧病,广泛征求方术方士,京师各县都有侍候祭祀的使者,全面恢复前代所常祭祀各神的祠官,共七百多所,一年有三万七千次祭祀。
|
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第二年,重新令太皇太后下诏给有关官员道: 皇帝孝顺,禀承圣人业绩,没有懈怠,但久病不愈。
|
明年,夏令太皇太后诏有司曰: 皇帝孝顺,奉承圣业,靡有解怠,而久疾未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早晚忧思,大概是继承体制的君主不适合改造建作。
|
夙夜唯思,殆继体之君不宜改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令恢复甘泉的泰时、汾阴的后土祠到以前的样子。
|
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如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也不能亲自前去,就派遣有关官员去行礼祭祀。
|
上亦不能亲至,遣有司行事而礼祠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年后,哀帝崩。
|
后三年,哀帝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上奏说道: 帝王像事奉父亲一样事奉天帝,所以帝王的爵号称天子。
|
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子说: 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大的,孝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大的,尊敬父亲没有比祭天时以祖先配享更大的。
|
孔子曰: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帝王尊崇他的祖先,打算德配于天,攀缘祖先的本意,是想尊崇祖先,向上推衍,便触及始祖。
|
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周公郊祀后稷来德配于天,在明堂祭祀文王来德配于上天。
|
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搜记》上记载天子祭祀天地和山川,一年祭祀一遍。
|
《礼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秋谷梁传》在十二月下辛预先占卜郊祀的日子,在正月上辛曰预卜郊祀的子。
|
《春秋穀梁传》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皇帝承受天命,依照雍城的四峙建造了北时,从而配备全了五帝,未恭敬地对待天地的祭祀。
|
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孝文帝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刚开始建造渭阳的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神,用太祖高皇帝来配享。
|
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阳冬至的时候祭祀泰一,夏至时祭祀地神,都一同祭祀五帝,共用一牲,皇上亲自郊祀拜礼。
|
日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新垣平被诛杀,皇上才不再亲自前去,而派有关官员去办理事情。
|
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孝武皇帝祭祀雍地,说: 现在上天朕亲自去郊祀,但后土却没有祭祀,这样是不符合礼的,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开始在汾阴建立后土祠。
|
孝武皇帝祠雍,曰: 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祠,则礼不答也。 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于汾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之臣,宜建泰一祠。
|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年十一月癸未开始在甘泉建立泰一祠,二年郊祭一次,和雍城交替祭祀,也用高祖来配享,不是每年都祭祀上天,这都没有同古代礼制相应。
|
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于甘泉,二岁一郊,与雍更祠,亦以高祖配,不岁事天,皆未应古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始元年,迁移甘泉的泰时、河东的后上到长安的南北郊。
|
建始元年,徙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永始元年三月,因未有皇孙,又行甘泉、河东之祭。
|
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绥和二年,因最终未获福佑,又行长安南北郊祭。
|
绥和二年,以卒不获祐,复长安南、北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平三年,担心孝哀皇帝的病不愈,恢复了甘泉、汾阴的祠庙,但全部恢复后仍没福报。
|
建平三年,惧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同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共六十七人谨慎地商议,都认为应遵照建始时丞相匡衡等人的建议,把长安南北郊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
臣谨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议,皆曰宜如建始时丞相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莽又改动了相当多的祭祀礼仪,他说: 《周官》上说天地的祭祀,音乐有区别也有配合。
|
莽又颇改其祭礼,曰: 《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中配合的音乐是 用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来大规模地配合祭乐 ,祀天神,祭地神,祀四望,祭山,使先妣先祖享受祭祀。
|
其合乐曰 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共有六种音乐,演奏六首歌,那么天地神灵都会到来。
|
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四望,大概就是曰、月、星、海。
|
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月、星三光高远,因此不能亲自去祭祀,海广阔没有界限,所以它的音乐相同。
|
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祀天那么天文就相随,祭祀地那么地理就相随。
|
祀天则天文从,祭地则地理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光,就是天文。山川,就是地理。
|
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地一同祭祀,就用先祖来配享上天,用先妣来配享大地,其意义都是一样。
|
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谊一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地合二为一,夫妇就相配合。
|
天地合精,夫妇判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南郊祭天,就用地来配享,是一个含义。
|
祭天南郊,则以地配,一体之谊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地的位置都是向南,同在一席上,地在东面,共同享有祭品而食。
|
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地在东,共牢而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帝、高后在坛上配祭,向西,高后在北面,也是同一席共享祭品。
|
高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牲用小牛。用陶匏盛着玄酒。
|
牲用茧栗,玄酒陶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记》上说天子以千亩籍田来事奉天地,从这方面来说,应有黍稷。
|
《礼记》曰天子籍田千亩以事天地,繇是言之,宜有黍、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地用一头祭牲,焚柴瘗缯埋牲祭地用一头祭牲,高帝、高后用一头祭牲。
|
天地用牲一,燔燎,瘗薶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享用祭牲的左面,以及黍稷并在南郊焚柴;地享用祭牲的右面,以及黍稷并瘗缯在北郊。
|
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南郊;地用牲右,及黍、稷瘗于北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早晨,向东拜祭两次朝阳;晚上,向西拜祭两次晚月。
|
其旦,东乡再拜朝日;其夕,西乡再拜夕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之后,孝悌的道德就具备了,那神灵就会很好地享受,万福就会降临。
|
然后孝弟之道备,而神祇嘉享,万福降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造就是天地一同祭祀,用祖妣来配享的方式。
|
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中相区别的音乐是 冬天来了,就在地上的圆丘演奏六种变化的音乐,那么天神都降临了;夏天来了,在湖中的方丘上演奏八种变化的音乐,那么地神都会出现,天地有固定的位置,不经常能会合一处,这是它们各自需要特别祭祀的地方。
|
其别乐曰 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祇皆出。 天地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阴阳的分别在于太阳的冬至、夏至,它们的相会在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自合祀天地于南郊,用高帝、高后配享。
|
阴阳之别于日冬、夏至;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阴阳有离有合,《易》上说 阴阳相分,柔刚就互用 。
|
阴阳有离合,《易》曰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太阳冬至时派有关官员到南郊奉祠,用高帝配享并望祭群阳,太阳夏至时派有关官员 ,郊奉祭,用高后配享并望祭群阴,都用来帮助招致精妙之气,导通幽弱。
|
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阳;日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阳。皆以助致微气,通道幽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这样的时候,君主都不理常务,所以天子不亲自前去而派有关官员办理,这是用来承天顺地,恢复圣王的制度,尊显太祖的功劳。
|
当此之时,后不省方,故天子不亲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顺地,复圣王之制,显太祖之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渭阳祠不要重修。
|
渭阳祠勿复修。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各望祭没有完全确定,确定后再奏。
|
群望未悉定,定复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奏议得到许可。
|
奏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十多年间,天地的祠庙五次迁徙。
|
三十余年间,天地之祠五徙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王莽又上奏道: 《书》上说 类祭上天,里祀六宗 。
|
后莽又奏言: 《书》曰 类于上帝,禋于六宗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解说六宗,都说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这六方之间,辅助阴阳变化,实际上是一宗而名称上是六宗,名和实不相应。
|
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说六宗,皆曰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名实不相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记》上祀典,是功劳施于百姓那么就祭祀它。
|
《礼记》祀典,功施于民则祀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文的曰月星辰,是用来照明;地理的山川海河,是用来滋生繁殖的。
|
天文:日、月、星、辰,所昭仰也;地理:山、川、海、泽,所生殖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易》有八卦,《干》《坤》六子中,水火不相及,雷风不相悖,山河气息相通,这样才能进行变化,全面形成万物。
|
《易》有八卦, 乾 、 坤 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前不久上奏迁徙甘泉宫的泰峙、汾阴的后土都已在南北郊恢复。
|
臣前奏徙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皆复于南、北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谨据《周官》 建立五帝的祭坛于四郊 的教导,山各自根据它们的方向,现在五帝的祭坛在雍城的五峙,不符合古制。
|
谨案《周官》 兆五帝于四郊 ,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于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有日月雷风山河,《易》卦六子的高贵之气,就是所说的六宗。
|
又日、月、雷、风、山、泽,《易》卦六子之尊气,所谓六宗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星辰水火沟渠,都是六宗的一部分。现在它们有的没有特别加以祭祀,有的没有祭坛可居。
|
星、辰、水、火、沟、渎,皆六完之属也。今或未特祀,或无兆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谨慎地同太师孔光、大司徒宫、羲和刘歆等八十九人商议,都说天子像事奉父亲一样事奉天,像事奉母亲一样事奉地,如今称呼天神叫皇天上天,泰一的祭坛为泰峙,而称地神为后土,与中央的黄灵相同,另外建立北郊的祭坛没有尊称。
|
谨与太师光、大司徒宫、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议,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称地祇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应令地神称为皇坠后衹,祭坛叫广时。
|
宜令地祇称皇地后祇,兆曰广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易》上说 同类事物相聚一处,不同事物按群体相分别 。
|
《易》曰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把群神按同类相从地分,可划分为五部,为天地以外的神建造祭坛:中央是帝黄灵后土时以及曰庙、北辰、北斗、土星、中宿中宫,在长安城的未地建立祭坛;东方是帝太吴青灵勾芒峙以及雷公、风伯庙、木星、束宿束宫,在束郊建立祭坛;南方是炎帝赤灵祝融峙以及火星、南宿南宫,在南郊建立祭坛;西方是帝少嗥白灵蓐收峙以及金星、西宿西宫,在西郊建立祭坛;北方是帝颛顼黑灵玄冥峙以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在北郊建立祭坛。
|
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天地之别神: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地兆;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于东郊兆;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于西郊兆;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奏议得到许可。于是长安城边的各庙的祭坛和峙都相当兴盛。
|
奏可,于是长安旁诸庙兆畤甚盛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莽又说: 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变更。
|
莽又言: 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社,是土地神。
|
社者,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宗庙,是帝王居住的地方。
|
宗庙,王者所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稷,是百谷的主神,用它来奉事宗庙,供给祭品,入食用来维持生活。
|
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宗庙,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帝王没有不尊敬重视而亲自加以祭祀的,亲自为祭祀的主持,礼仪同祭祀宗庙一样。
|
王者莫不尊重亲祭,自为之主,礼如宗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诗》上说 于是建立大社 。
|
《诗》曰 乃立冢土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说 侍奉稷神,来祈求甘雨 。
|
又曰 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礼记》上说 衹有祭祀宗庙社稷,称为越绋而行事 。
|
《礼记》曰 唯祭宗庙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圣汉建立,礼仪逐渐确定,已有官社,还没有官稷。
|
圣汉兴,礼仪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在官社后建立官稷,用夏禹来配食官社,后稷来配享官稷。
|
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稷地种谷树。
|
稷种穀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徐州的牧守一年进贡五色土各一斗。
|
徐州牧岁贡五色土各一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莽篡位第二年,兴起神仙的事,根据方士苏乐的建议,在宫中建造八风台。
|
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台的建成花费了一万金,在上面奏乐,顺着风向建造了液汤。
|
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在殿中种植五粱禾,各自按照自己的颜色放到它所应在的方位,先煮鹤髓、玳瑁、犀玉等二十多种物质来泡种子,计一斛粟成一金,说这是黄帝谷仙的方法。
|
又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煮鹤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任苏乐为黄门郎,命他来主持这件事。
|
以乐为黄门郎,令主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莽于是崇敬鬼神,过多地进行祭祀,到王莽的末年,从天地六宗以下到各小鬼神,共一千七百所,用三牲乌兽三千多种。
|
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鸟兽三千余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不能备齐,就用鶸来当骛雁,狗当麋鹿。
|
后不能备,乃以鸡当鹜雁,犬当麋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几次下韶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神仙,语记在他的传裹。
|
数下诏自以当仙,语在其《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赞曰:汉朝建立的初期,众事都处在草创阶段,衹有叔孙生简略地制定了朝廷的礼仪。
|
赞曰:汉兴之初,庶事草创,唯一叔孙生略定朝廷之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于像正朔、服色、郊望等事,经过几代还没有明确。
|
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数世犹未章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了孝文帝的时候,开始在夏天郊祭,但张仓是根据水德,公孙臣、贾谊认为应改为土德,终不能明了。
|
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张仓据水德,公孙臣、贾谊更以为土德,卒不能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