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孝武帝时代,礼乐法度兴盛,太初时改革礼制,而倪宽、司马迁等人仍依从公孙臣、买谊所说的,服色制度便依顺黄德。
孝武之世,文章为盛,太初改制,而宽、司马迁等犹从臣、谊之言,服色数度,遂顺黄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他们根据五德的传递依从所不能战胜的原理,认为秦在水德,所以说汉朝依据土德来胜克它。
彼以五德之传,从所不胜,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刘向父子认为帝出于《震》,所以包羲氏开始接受木德,这以后由母亲来传给儿子,终而复始,从神农、黄帝以下经过唐、虞、三代而到汉朝,就得到火德。
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高祖开始兴起时,神母夜晚哭号,表明赤帝的瑞符,旗帜的色彩便是赤色,自然而得天统。
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以前共工氏用水德间隔在木火之间,同秦朝同一命运,不是它们的次序,因此都不能长久。
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从这来说,祖宗的制度大致有自然的对应,顺应时宜。
由是言之,祖宗之制盖有自然之应,顺时宜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探究观察方士、祠官的变化,谷永的言论,不也很正确吗!
究观方士祠官之变,谷永之言,不亦正乎!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不也很正确吗!
不亦正乎!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洪范》的八种政务官员中,一是管民食的官,二是管财货的官。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食是指农民生产的可以吃的好谷,货是指可穿的布帛,以及金刀龟贝,用来分配财产扩散利益以通有无。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遣两者,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从神农的时代就开始兴起。 砍下木头作为耜,弄弯木头作为耒,把耒耨的好处传给天下 ,这样食物就充足了; 到中午时就形成了集市,招来天下的人民,聚积天下的货物,交换后就走开,使他们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样财物就流通了。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而食足;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而货通。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食物充足货物流通,然后国家充实人民富足,这样政教风化就形成了。
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黄帝以下 为百姓变通,使他们不感到厌倦 。
黄帝以下 通其变,使民不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 把天时节令告诉给人民 ,舜帝在 百姓开始饥饿 时任命后稷,把造作为政治的首位。
尧命四子以 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以 黎民祖饥 ,是为政首。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大禹平定了洪水,安定了九州,规范了田地,各自根据所出生的远近,把田赋交到盛贡物的椭圆竹器中,劝勉天下交换有无,万国就得到治理。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商、周的强盛,《诗》和《书》上有所记述,主要在于安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加以教育。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易》上称 天地的大德是生命,圣人最宝贵的事物是帝位;怎么守住帝位叫仁,怎么聚积人叫财。
故《易》称: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财物,是帝王用来聚积人员保守帝位,抚养群众,顺从上天的恩德,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说: 不担心少而担心不平均,不担心贫苦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苦,协调了就没有多寡,安定了就不会倾覆。
故曰: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因此英明的君王界定百姓,就建筑城邑让他们居住,在井田中建屋庐使他们平均,开设市场使他们进行财物流通,设立学校来教育他们;士、农、工、商,四种人有自己的事业。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学习后来做官叫士,开辟土地生产谷物叫农,利用技术制成器物叫工,流通财物买卖货物叫商。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英明的君王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四种人根据自己的力量承受职责,所以朝廷没有荒废的官员,城邑没有闲游的人,地上没有荒芜的田地。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治理人民的方法,使他们定居一地是根本。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一定要建立步来设置田亩,纠正土地的分界。
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六尺作为一步,百步是一亩,百亩是一夫,三夫是一屋,三屋是一井,井的方圆是一里,就是九夫。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八家共同拥有它,各自接受百亩私田,十亩公田,这是八百八十亩,剩下二十亩作为屋舍。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进出互相是朋友,守卫和了望互相帮助,有疾病就互相救护,人民因此和睦,而且政教风化统一,劳役生产可以得到且平均。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百姓接受田地,好田是一百亩,中田就是二百亩,差田就是三百亩。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每年耕种的人不交换好田;休耕一年的交换一次中田;休耕两年的交换两次差田,三年就交换耕种,自行改变位置。
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农民户主自己接受田亩,他家中的其他男子是余夫,也按比例依照人分田。
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士、工、商家裹分田,五个人才相当于农夫一人。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是说在平原上可以作为法则的。
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如果是山地、林地、大湖、丘陵、盐碱浸渍之地,就各按肥沃贫瘠的程度作为等级。
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有赋有税。
有赋有税。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税是公田的十分之一以及工、商、衡、虞的收入。
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赋是供给车马铵甲兵器士兵的劳役,充实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以及赏赐之用。
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税用来供给郊祭宗庙百神,天子供养百官薪俸食物以及众事的费用。
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百姓年龄满二十就分田,六十就归还田亩。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七十岁以上,是皇上所来奉养的;十岁以下,是皇上所要抚养的;十一岁以上,是皇上所要使他们强壮的。
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种谷一定要夹杂五谷,以防备灾害。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田中不能有树,以免妨碍五谷。
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勤奋耕耘,收获时就像盗贼要来了。
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围绕庐舍种植桑树,菜地有田垄,瓜果类作物种植在田边,养殖鸡、猪、狗、彘不要误时,女子进行蚕织,那么五十岁就可以穿帛布,七十岁可以吃肉。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屋在田野中叫庐,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叫里。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五家成为一邻,五邻成为一里,四里成为一族,五族形成一党,五党形成一州,五州形成一乡。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一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
乡,万二千五百户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一邻的首长官位是下士,从这往上,官位稍加一级,到乡一级的官位就是卿了。
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样里有序,乡有庠。
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序是用来彰明教化,庠则是用来演习礼仪以示范教化。
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春天命令百姓全都到田野里去,冬天全到邑中去。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诗》这样说: 四月的时候动腿,带上妇人孩子,把饭送给南面田里的人吃。
其《诗》曰: 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又说: 十月的时候,蟋蟀躲到我的床底下,把妇人孩子唤来,告诉他们一年快完了,可以走进屋子里了。
又曰: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是用来顺应阴阳,防备贼寇,学习礼节仪式。
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春天,人们将出去,里胥清晨坐在右边的房屋,一邻之长坐在左边的房屋,等人们全走了然后回来,晚上也是这样。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回来的人一定要拿着柴火,按照轻重分开,头发斑白的人不提柴禾。
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冬天,人们已经回来了,妇人们同在一个屋子里,一起在夜晚织布,女工一个月早晚共有四十五个工作曰。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一定要在一块,是为了节省火炬的费用,使技术高明和笨拙的一样,使习俗相合。
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男女中有没有完成他所应完成的,就互相唱歌,进行讽刺。
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个月,不去劳役的男子也在学堂裹。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八岁进入小学,学习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以及各方的文字与筹算,开始知道家中长幼的礼节。
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前代圣人的礼乐,就知道了朝廷中君臣的礼仪。
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中有杰出的学生,就从乡学转移到庠序;庠序中杰出的,就从国学转移到少学。
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诸侯每年把少学中杰出的学生推荐给天子,在大学裹学习,叫做造士。
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在同辈中有才能的,就另外用射来考试,然后任命爵位。
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孟春的时候,居住在一起的人们将要分散,有人摇着大铃巡走于路上,来采集民间歌谣,献给掌管音律的大师,把音律排列在一起,告诉天子。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说做君王的人不用察看千家万户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就是先代帝王按土地的优劣分等级安置人民使他们富裕后再来教育的大方针。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孔子说: 治理有一千辆车的国家,谨慎办事,讲求信用,节约开支,爱护人民,在合适的时候役使人民。
故孔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因此百姓都努力立功,乐于本业,先公而后私。
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诗》上这么说: 阴云慢慢升起,雨慢慢落下,先落到公田里,再顺便落到我的私田。
其《诗》曰: 有渰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百姓耕种三年,就留一年蓄养。
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衣服食物充足了,才知道光荣和耻辱,廉洁、谦让产生,争斗、官司就停止了,所以三年考察一次功绩。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孔子说: 如果有用我的人,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便会取得成功 ,就是成就这样的功业。
孔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成此功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年考核一次,决定降免或提升,遣留三年的食物,把生产东西上交叫登;登两次叫平,留下六年食物;登三次叫泰平,二十七年,留下九年食物。
三考黜陟,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然后至高无上的道德流行,礼乐行成。
然后王德流洽,礼乐成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说 如有称王的人,一定要经过三十年后,仁政才形成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故曰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繇此道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室衰落后,暴君污吏忽视他们的国界,徭役泛滥,政令没有信用,上下的人相互欺诈,公田没有人去耕作。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鲁宣公的 初税亩 ,遭到《春秋》的讥刺。
故鲁宣公 初税亩 ,《春秋》讥焉。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是在上位的人贪婪,百姓产生怨恨,灾害一发生,祸乱就起来了。
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
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
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造就是农民所以经常贫困,没有勤勉耕种的心思,而使谷物买进太贵的原因。
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剩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剩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剩一百石。
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小饥荒能收一百石,中饥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饥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丰收之年则用上熟年的政策买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
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
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
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等到秦孝公任用商鞅,破坏井田,开辟田问的通道,以耕田和作战的赏赐作为急迫的事情,即使不是古代的方法,但仍以致力于根本的缘故,倾轧邻近国家而雄霸诸侯。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但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强大的国家兼吞州县,弱小的丧失了社稷。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便吞并天下,内部大兴土木,外面排斥夷狄,收取过半的赋税,征发居里门左侧的平民去防守边疆。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男子用力耕种不足以自给,女子纺织不足以供穿着。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