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竭尽天下的资金财产来奉行他的政策,还不足以满足他的欲望。
|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海内的人悲愤,于是开始逃离叛乱。
|
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朝建立后,承接了秦朝的弊端,诸侯共同起事,百姓失掉了所从事的工作,出现大荒年。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凡米一石要五千钱,人吃人,死的人过半数。
|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祖乃命百姓卖掉孩子,到蜀、汉去生活。
|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下平定后,百姓没有东西可以储藏,从天子不能具备纯色的四匹马,到将相有的衹能乘坐牛车。
|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于是颁布法令约束节俭,减轻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税,根据官薪和政府的开支,向百姓收取赋税。
|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山川园池市场租税的收入,从天子到受封邑者的私邑,都各自自己供给,不向天子领取平常的费用。
|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水道运输关东的粟到京师给各官府,一年不超过几十万石。
|
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孝惠帝、高后的时代,衣物和食物逐渐增多。
|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即位后,亲自实行节俭,为百姓安定操劳。
|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人民都离战国时不远,都背弃根本,趋向末端,贾谊劝谏皇上说:
|
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管仲说: 仓库充足后才知道礼节 。
|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物资不充足而可治理的,从古代到现在,还没曾听说过。
|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古代的人说: 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受到饥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就有人要受到寒冷。
|
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生产物资有季节,而使用却没有节制,那么物资一定会穷尽。
|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古代治理天下,相当细致和全面,所以他们的积蓄足以放心。
|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背弃根本,趋向末端,吃闲饭的人相当多,这是天下最大的伤害;过分奢侈的风俗,一天一天地增长,这是天下最大的害处。
|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残忍暴虐的行为公开进行,没有人来制止;国家大命将倾覆,没有人来拯救。
|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生产的人更加减少而浪费的人更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呢?
|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朝建立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累尤其值得哀痛。
|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要感到畏惧;年成很坏没有收入,就要卖官位和孩子。
|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听说了这些,哪裹有治理天下面临危险像这样但皇上仍不震惊的呢!
|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世上有荒年,这是上天的安排,大禹、商汤已遭受到了。
|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假使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突然边境上有急事,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作为粮饷?
|
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天下就会相当穷困,有勇力的人聚众闸事,疲惫的男子衰弱的老人交换孩子而咬他们的骨头。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政治不一定行得通,远方的和君主相比拟的人一同争着起事,于是惊骇着去图划这件事,难道还来得及吗?
|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积累贮藏,是天下的大命。
|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粟多而且财物有余,干什么事不成功呢?
|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进攻就能夺取,防守就会坚固,进行战争就取得胜利。
|
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集什么而不到来呢?
|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驱逐百姓回归到农业,都附着于根本,使天下的人各自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食物,工商业不务农而食的人转向农作,那么积蓄充足,人人高兴自己所从事的事。
|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可以使天下富强安定,却形成这样一种危险局面,臣私下为陛下惋惜!
|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皇上为买谊的话所感动,就开始设置籍田,亲自耕种来勉励百姓。
|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晁错又劝说皇上道:
|
晁错复说上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英明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感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吃的,纺织而使他们有穿的,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
|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尧帝、禹帝有九年的水灾,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但国家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积蓄多而防备已先具有了。
|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国家统一,土地和人的数量不比商汤、大禹时候少,加上没有天灾和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充足,这是什么道理?
|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土地上有剩余的利润,百姓有剩余的力气,生产谷物的土地没有得到全面开垦,山地大湖的资源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不务农而食的人没有完全回到农业上去。
|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民贫苦,那么邪恶就出现。
|
民贫,则奸邪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贫苦产生于不充足,不充足产生于不务农,不务农就不依附土地,不依附土地就会离开家乡轻视家庭,百姓就像鸟兽,即使有高墙深池,严刑峻法,仍不能加以禁止。
|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时,对于食物不求甘美;饥饿寒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
|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的本性是一天不吃两餐就饿,整年不制作衣服就寒冷。
|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腹内饥饿得不到食物,皮肤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人民!
|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英明的君主知道这回事,所以要求人民致力于农业和桑业,减轻赋税,增加积蓄,来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所以就可以得到并拥有百姓了。
|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民,在上位的之所以要控制他们,是因为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下流,四方没有选择。
|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择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众人都以它们为贵,是因为在上位的人使用了它们的缘故。
|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它们作为货币又轻又小,容易收藏,可以拿在手裹,周游海内而没有饥饿寒冷的忧患。
|
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使大臣轻易背弃他的主上,百姓容易离开他们的家乡,盗贼受到鼓励,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
|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粟米布帛生长于土地,按季节生长,在市场上聚合,不是可以在一天之内能成的;几石的重量,一般的人不能负担,不被邪恶的人所利用,一天得不到,饥寒就要到了。
|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英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一个有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他们山服役的人不少于二人,能耕种的超不过百亩,百亩田的收获超不过百石。
|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砍伐薪柴,修理官府,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避开暑热,秋天不能避开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冻,四季之间没有时间休息;还有私人的送往迎来,吊问死者,探问疾病,抚养孤独、老人、孩子都在其中。
|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勤劳辛苦如此,倘使又遭受到水旱灾害,严峻的政治和残暴的赋税,赋敛不按时间,早晨的命令晚上就更改了。
|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收租税时只好半价而卖,没有的就要收取两倍的利息等情况,于是就卖田宅和子孙用来偿还债务的人。
|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商买中大的就积累贮藏获得双倍利息,小的就坐在市场上叫卖,带着他们积累的财产聚藏的货物,天天在都市中游荡,乘着皇上的所急,就加一倍的价卖出他们的东西。
|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他们的男子不耕耘,女子不养蚕织布,所穿的一定华丽,吃的一定是美食佳肴;没有农夫的辛苦,却有千百钱的收入。
|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凭着他们的富有,勾结王侯,势力超过官吏,因为利益而相互倾轧;千里游逛,一路上前后不绝,乘着好车驾着好马,穿着丝绸拉着白缯。
|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现在的法律轻视商人,商人却已富贵;尊崇农夫,农夫却已贫贱了。
|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世俗所尊贵的,是君主所轻视的;官吏所贬低的,是法律所尊重的。
|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下的人思想相反,好恶不同,而想国家富强,法制建立,是不能行的。
|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的事情,不如使人民致力于农业。
|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想要人民去致力于农业,在于以粟为贵;以粟为贵的方法是使人们用粟作为赏罚。
|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征求天下把粟交给官府,可以授给爵官,免除罪过。
|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的话,富人就有爵位,农民有钱,粟有所分散。
|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交粟被授予爵位的,都是有富余的;从有富余的人那裹取得,以供给皇上使用,那么贫苦人民的赋税就可减少,造就是所说的减少有富余的来补充不足,命令一颁布百姓就得利。
|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顺应民心,用来补充不足的地方有三:一是君主的花费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勉励农事。
|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法令规定百姓有战马一匹的,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或免纳三人算赋。
|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战马,是天下的武装装备,所以要免服兵役或免纳算赋。
|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神农氏的教导说: 有石头砌成的城墙宽十仞,有宽百步的城池,披着蹬甲的士卒百万,但没有粟,城不能守住。
|
神农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造看来,粟,是称王的人最大的需要,政治的根本。
|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让百姓纳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人的徭役,这跟军马的功劳相差很远了。
|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爵位,是皇上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是没有穷尽的;粟,是百姓所种植的,从地上生长不会绝。
|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非常向往的。
|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使天下人把粟纳给边境军队,用来得到爵位和免除罪罚,不超过三年,边境地区的栗一定很多了。
|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文帝就听从了晁错的话,叫百姓纳粟给边境,纳六百石爵位是第二等,稍稍增到四千石,爵位是第九等,一万二千石爵位是第 八等,各以纳粟多少和爵位等级作为差别。
|
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晁错又上奏道: 陛下有幸使天下人纳粟给边境来授爵,恩惠很大。
|
错复奏言: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私下怕守边士卒的食物不足以使又下粟充分分散。
|
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边境上的粮食足以支付五年,可命令向郡县纳粟了;足以支持一年以上,可以到时赦免,不收农民田租。
|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恩泽加给万民,人民更加勤勉务农。
|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碰巧有军役,或者遭受水旱灾害,百姓不贫困,天下安宁;每年五谷成熟而且质量很好,那么人民就很富足安乐了。
|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 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又听从了他的话,就下韶赏赐人民十二年一半的租税。
|
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第二年,就免除了百姓田地的租税。
|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十三年后,到了孝景帝二年,叫百姓出一半的田租,收取三十分之一的税。
|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之后,上郡以西的地方有旱灾,又重新整治卖爵的法令,减少价格来招揽百姓;至于按刑律服劳役的妇女,可以向县官纳粟以免除罪罚。
|
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开始建造苑囿养马以扩大备用,宫室各馆车马加以增建和修理。
|
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屡次命令有关官员以农业作为本业,百姓才渐渐安于本业。
|
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武帝初年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事变,不遭受水旱灾害的话,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庭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粮仓都全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
|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京师裹的钱积累了上百万,穿钱的绳索腐朽后钱没法计数。
|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京师积累谷物的仓库裹的粟,逐年增积,满仓后就堆积于仓外,腐坏不能食用。
|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街头巷口有马,田间小道上马匹成群,乘母牛的人被排斥不得与众人在一起。
|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看守里门的人食精美的饭食;当官的生长子孙;居官位的以之作为官号。
|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人自爱而难以犯法,尊崇品行道义而槟弃丑恶的行为。
|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法网疏阔而百姓富足,依靠他们的富有而骄傲自满,有的到了兼并土地的地步,豪族之辈凭藉威势在乡里主观妄断曲直。
|
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宗室有封邑,公卿大夫以下都争相奢侈,房子车骑服饰犯上没有限度。
|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事物由极盛而转为衰败,本来就是变化的规律。
|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之后,在外对付四夷,在内讲求功名利欲,劳役和费用一同兴起,而百姓放弃本业。
|
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仲舒劝说皇上道: 《春秋》不记载其他谷物,而麦和稻子没有成熟就加以记载,以此可见圣人对于五谷最重视麦与稻子。
|
董仲舒说上曰: 《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关中民俗不喜欢种麦子,这一年中失去《春秋》所重视的,而损害了使百姓生活所需具备的物质。
|
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