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5
75
author
stringlengths
0
48
fromurl
stringlengths
0
185
summary
stringlengths
4
460
pic
stringlengths
32
70
largepic
stringlengths
0
69
titlepic
bool
2 classes
thumb
bool
2 classes
islctt
bool
2 classes
selector
stringclasses
14 values
translator
stringlengths
0
45
reviewer
stringclasses
27 values
editorchoice
bool
2 classes
tags
list
category
stringclasses
20 values
count
dict
comments_data
list
related
list
excerpt
stringlengths
4
460
date
timestamp[s]
updated
timestamp[s]
id
int64
1
16.6k
permalink
stringlengths
17
21
content
stringlengths
116
82.2k
对比 Android 和 iPhone 的优缺点
Matt Hartley
http://www.datamation.com/mobile-wireless/android-vs.-iphone-pros-and-cons.html
当我们比较 Android 与 iPhone 的时候,很显然 Android 具有一定的优势,而 iPhone 则在一些关键方面更好。但是,究竟哪个比较好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065406jzmz7al7hkejwkn1.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065406jzmz7al7hkejwkn1.png
true
false
true
jovov
false
[ "iPhone", "Android" ]
观点
{ "viewnum": 14115, "commentnum": 6,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40.240.108.103", "message": "Android 是操作系统,iPhone 是手机,没啥可比的。", "username": "来自海南海口的 Chrome 52.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08T13:42:58" }, { "postip": "58.57.5.26", "message": "ubuntu真是太不争气了", "username": "来自山东烟台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08T13:57:57" }, { "postip": "39.88.189.252", "message": "说的真好", "username": "yiqihaha [Chrome 52.0|Windows 10]", "date": "2016-09-08T20:35:03" }, { "postip": "117.139.10.197", "message":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进了这个网站,虽然看得云里雾里,膜拜大神",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45.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09T22:35:39" }, { "postip": "139.162.29.142", "message": "人家的意思是Android和iOS好吧", "username": "blxo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09-10T00:19:26" }, { "postip": "183.145.170.62", "message": "Android手机都开始拼双路CPU了,iPhone到现在都不支持快速充电、无线充电。。。<br />\r\n<br />\r\n如果国内厂商开发的应用不耍流氓的话,Android4.4之后的系统,低端机也基本很流畅了;ios仍是老样子,ios10并没有什么出彩,凭借强大的SoC、3D Touch带来的体验也非常不错。<br />\r\n<br />\r\n————来自Win10M系统下无线充电中的Lumia930用户的评论", "username": "youyoulemon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11T13:43:49" } ]
[]
当我们比较 Android 与 iPhone 的时候,很显然 Android 具有一定的优势,而 iPhone 则在一些关键方面更好。但是,究竟哪个比较好呢?
2016-09-08T08:46:00
2016-09-08T08:46:00
7,752
/article-7752-1.html
> > 当我们比较 Android 与 iPhone 的时候,很显然 Android 具有一定的优势,而 iPhone 则在一些关键方面更好。但是,究竟哪个比较好呢? > > > 对 Android 与 iPhone 比较是个个人的问题。 就好比我来说,我两个都用。我深知这两个平台的优缺点。所以,我决定分享我关于这两个移动平台的观点。另外,然后谈谈我对新的 Ubuntu 移动平台的印象和它的优势。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065406jzmz7al7hkejwkn1.png) ### iPhone 的优点 虽然这些天我是个十足的 Android 用户,但我必须承认 iPhone 在某些方面做的是不错。首先,苹果公司在他们的设备更新方面有更好的成绩。这对于运行着 iOS 的旧设备来说尤其是这样。反观 Android ,如果不是谷歌亲生的 Nexus,它最好也不过是一个更高端的运营商支持的手机,你将发现它们的更新少的可怜或者根本没有。 其中 iPhone 做得很好的另一个领域是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展开来说,iPhone 应用程序几乎总是有一个简洁的外观。这并不是说 Android 应用程序就是丑陋的,而是,它们可能只是没有像 iOS 上一样的保持不变的操控习惯和一以贯之的用户体验。两个典型的例子, [Dark Sky](http://darkskyapp.com/) (天气)和 [Facebook Paper](https://www.facebook.com/paper/) 很好表现了 iOS 独有的布局。 再有就是备份过程。 Android 可以备份,默认情况下是备份到谷歌。但是对应用数据起不了太大作用。对比 iPhone ,iCloud 基本上可以对你的 iOS 设备进行了完整备份。 ### iPhone 令我失望的地方 对 iPhone 来说,最无可争辩的问题是它的硬件限制要比软件限制更大,换句话来说,就是存储容量问题。 你看,对于大多数 Android 手机,我可以买一个容量较小的手机,然后以后可以添加 SD 卡。这意味着两件事:第一,我可以使用 SD 卡来存储大量的媒体文件。其次,我甚至可以用 SD 卡来存储“一些”我的应用程序。而苹果完全不能这么做。 另一个 iPhone 让我失望的地方是它提供的选择很少。备份您的设备?希望你喜欢 iTunes 或 iCloud 吧。但对一些像我一样用 Linux 的人,那就意味着,我唯一的选择便是使用 iCloud。 要公平的说,如果你愿意越狱,你的 iPhone 还有一些其他解决方案的,但这并不是这篇文章所讲的。 Android 的 解锁 root 也一样。本文章针对的是两个平台的原生设置。 最后,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件看起来很小的事—— [iTunes 会删掉用户的音乐](https://blog.vellumatlanta.com/2016/05/04/apple-stole-my-music-no-seriously/),因为它认为和苹果音乐的内容重复了……或者因为一些其它的类似规定。这不是 iPhone 特有的情况?我不同意,因为那些音乐最终就是在 iPhone 上没有了。我能十分肯定地这么说,是因为不管在哪里我都不会说这种谎话。 ### Android 的优点 Android 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 iPhone 所提供不了的:选择。这包括对应用程序、设备以及手机是整体如何工作的选择。 我爱桌面小工具!对于 iPhone 用户来说,它们也许看上去很蠢。但我可以告诉你,它们可以让我不用打开应用程序就可以看到所需的数据,而无需额外的麻烦。另一个类似的功能,我喜欢安装定制的桌面界面,而不是我的手机默认的那个! 最后,我可以通过像 [Airdroid](https://www.airdroid.com/) 和 [Tasker](http://tasker.dinglisch.net/) 这样的工具给我的智能手机添加计算机级的完整功能。AirDroid 可以让我把我的 Android 手机当成带有一个文件管理和通信功能的计算机——这可以让我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鼠标和键盘。Tasker 更厉害,我可以用它让我手机根据环境变得可联系或不可联系,当我设置好了之后,当我到会议室之后我的手机就会自己进入会议模式,甚至变成省电模式。我还可以设置它当我到达特定的目的地时自动启动某个应用程序。 ### Android 让我失望的地方 Android 备份选项仅限于特定的用户数据,而不是手机的完整克隆。如果不解锁 root,要么你只能听之任之,要么你必须用 Android SDK 来解决。期望普通用户会解锁 root 或运行 SDK 来完成备份(我的意思是一切都备份)显然是一个笑话。 是的,谷歌的备份服务会备份谷歌应用程序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自定义设置。但它是远不及我们所看到的苹果服务一样完整。为了完成类似于苹果那样的功能,我发现你就要么必须解锁 root ,要么将其连接到一个在 PC 机上使用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软件来干这个。 不过,公平的说,我知道使用 Nexus 的人能从该设备特有的[完整备份服务](https://support.google.com/nexus/answer/2819582?hl=en)中得到帮助。对不起,但是谷歌的默认备份方案是不行的。对于通过在 PC 上使用 adb (Android Debug Bridge) 来备份也是一样的——不会总是如预期般的恢复。 等吧,它会变好的。经过了很多失败的失望和挫折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应用程序,看起来它“可能”提供了一点点微小的希望,它叫 Helium 。它不像我发现的其他应用程序那样拥有误导性的和令人沮丧的局限性,[Helium](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koushikdutta.backup&hl=en) 最初看起来像是谷歌应该一直提供的备份应用程序——注意,只是“看起来像”。可悲的是,它绊了我一跤。第一次运行时,我不仅需要将它连接到我的计算机上,甚至使用他们提供的 Linux 脚本都不工作。在删除他们的脚本后,我弄了一个很好的老式 adb 来备份到我的 Linux PC 上。你可能要知道的是:你需要在开发工具里打开一箩筐东西,而且如果你运行 Twilight 应用的话还要关闭它。当 adb 的备份选项在我的手机上不起作用时,我花了一点时间把这个搞好了。 最后,Android 为非 root 用户也提供了可以轻松备份一些如联系人、短信等简单东西的选择。但是,要深度手机备份的话,以我经验还是通过有线连接和 adb。 ### Ubuntu 能拯救我们吗? 在手机领域,通过对这两大玩家之间的优劣比较,我们很期望从 Ubuntu 看到更好的表现。但是,迄今为止,它的表现相当低迷。 我喜欢开发人员基于这个操作系统正在做的那些努力,我当然想在 iPhone 和 Android 手机之外有第三种选择。但是不幸的是,它在手机和平板上并不受欢迎,而且由于硬件的低端以及在 YouTube 上的糟糕的演示,有很多不好的传闻。 公平来说,我在以前也用过 iPhone 和 Android 的低端机,所以这不是对 Ubuntu 的挖苦。但是它要表现出准备与 iPhone 和 Android 相竞争的功能生态时,那就另说了,这还不是我现在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许吧,我会觉得 Ubuntu 手机可以满足我的需要了。 ### Android 与 iPhone 之争:为什么 Android 将终究赢得胜利 忽视 Android 那些痛苦的缺点,它起码给我了选择。它并没有把我限制在只有两种备份数据的方式上。是的,一些 Android 的限制事实上是由于它的关注点在于让我选择如何处理我的数据。但是,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设备,想加内存就加内存。Android 可以我让做很多很酷的东西,而 iPhone 根本就没有能力这些事情。 从根本上来说, Android 给非 root 用户提供了访问手机功能的更大自由。无论是好是坏,这是人们想要的一种自由。现在你们其中有很多 iPhone 的粉丝应该感谢像 [libimobiledevice](http://www.libimobiledevice.org/) 这样项目带来的影响。看看苹果阻止 Linux 用户所做的事情……然后问问你自己:作为一个 Linux 用户这真的值得吗? 发表下评论吧,分享你对 iPhone 、Android 或 Ubuntu 的看法。 --- via: <http://www.datamation.com/mobile-wireless/android-vs.-iphone-pros-and-cons.html> 作者:[Matt Hartley](http://www.datamation.com/author/Matt-Hartley-3080.html) 译者:[jovov](https://github.com/jovov)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用 Python 实现 Python 解释器
Allison Kaptur
http://aosabook.org/en/500L/a-python-interpreter-written-in-python.html
Byteru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 Python 解释器。随着我对 Byterun 的开发,我惊喜地的发现,这个 Python 解释器的基础结构用 500 行代码就能实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141608t7xxxasobisyzxm0.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141608t7xxxasobisyzxm0.jpg
true
false
true
qingyunha
true
[ "Python", "解释器" ]
软件开发
{ "viewnum": 20627, "commentnum": 1, "favtimes": 8,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71.212.114.134", "message": "我去&nbsp;&nbsp;怎么收藏文章啊?", "username": "bl520025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09T12:46:05" } ]
[]
Byteru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 Python 解释器。随着我对 Byterun 的开发,我惊喜地的发现,这个 Python 解释器的基础结构用 500 行代码就能实现。
2016-09-08T14:16:18
2016-09-08T14:16:18
7,753
/article-7753-1.html
*Allison 是 Dropbox 的工程师,在那里她维护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 Python 客户端网络之一。在去 Dropbox 之前,她是 Recurse Center 的协调人, 是这个位于纽约的程序员深造机构的作者。她在北美的 PyCon 做过关于 Python 内部机制的演讲,并且她喜欢研究奇怪的 bug。她的博客地址是 [akaptur.com](http://akaptur.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141608t7xxxasobisyzxm0.jpg)* ### 介绍 Byteru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 Python 解释器。随着我对 Byterun 的开发,我惊喜地的发现,这个 Python 解释器的基础结构用 500 行代码就能实现。在这一章我们会搞清楚这个解释器的结构,给你足够探索下去的背景知识。我们的目标不是向你展示解释器的每个细节---像编程和计算机科学其他有趣的领域一样,你可能会投入几年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这个主题。 Byterun 是 Ned Batchelder 和我完成的,建立在 Paul Swartz 的工作之上。它的结构和主要的 Python 实现(CPython)差不多,所以理解 Byterun 会帮助你理解大多数解释器,特别是 CPython 解释器。(如果你不知道你用的是什么 Python,那么很可能它就是 CPython)。尽管 Byterun 很小,但它能执行大多数简单的 Python 程序(这一章是基于 Python 3.5 及其之前版本生成的字节码的,在 Python 3.6 中生成的字节码有一些改变)。 #### Python 解释器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限定一下“Pyhton 解释器”的意思。在讨论 Python 的时候,“解释器”这个词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解释器指的是 Python REPL,即当你在命令行下敲下 `python` 时所得到的交互式环境。有时候人们会或多或少的互换使用 “Python 解释器”和“Python”来说明从头到尾执行 Python 代码的这一过程。在本章中,“解释器”有一个更精确的意思:Python 程序的执行过程中的最后一步。 在解释器接手之前,Python 会执行其他 3 个步骤:词法分析,语法解析和编译。这三步合起来把源代码转换成<ruby> 代码对象 <rp> ( </rp> <rt> code object </rt> <rp> ) </rp></ruby>,它包含着解释器可以理解的指令。而解释器的工作就是解释代码对象中的指令。 你可能很奇怪执行 Python 代码会有编译这一步。Python 通常被称为解释型语言,就像 Ruby,Perl 一样,它们和像 C,Rust 这样的编译型语言相对。然而,这个术语并不是它看起来的那样精确。大多数解释型语言包括 Python 在内,确实会有编译这一步。而 Python 被称为解释型的原因是相对于编译型语言,它在编译这一步的工作相对较少(解释器做相对多的工作)。在这章后面你会看到,Python 的编译器比 C 语言编译器需要更少的关于程序行为的信息。 #### Python 的 Python 解释器 Byterun 是一个用 Python 写的 Python 解释器,这点可能让你感到奇怪,但没有比用 C 语言写 C 语言编译器更奇怪的了。(事实上,广泛使用的 gcc 编译器就是用 C 语言本身写的)你可以用几乎任何语言写一个 Python 解释器。 用 Python 写 Python 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速度:用 Byterun 执行代码要比用 CPython 执行慢的多,CPython 解释器是用 C 语言实现的,并做了认真优化。然而 Byterun 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所以速度对我们不重要。使用 Python 最大优势是我们可以*仅仅*实现解释器,而不用担心 Python 运行时部分,特别是对象系统。比如当 Byterun 需要创建一个类时,它就会回退到“真正”的 Python。另外一个优势是 Byterun 很容易理解,部分原因是它是用人们很容易理解的高级语言写的(Python !)(另外我们不会对解释器做优化 —— 再一次,清晰和简单比速度更重要) ### 构建一个解释器 在我们考察 Byterun 代码之前,我们需要从高层次对解释器结构有一些了解。Python 解释器是如何工作的? Python 解释器是一个<ruby> 虚拟机 <rp> ( </rp> <rt> virtual machine </rt> <rp> ) </rp></ruby>,是一个模拟真实计算机的软件。我们这个虚拟机是<ruby> 栈机器 <rp> ( </rp> <rt> stack machine </rt> <rp> ) </rp></ruby>,它用几个栈来完成操作(与之相对的是<ruby> 寄存器机器 <rp> ( </rp> <rt> register machine </rt> <rp> ) </rp></ruby>,它从特定的内存地址读写数据)。 Python 解释器是一个<ruby> 字节码解释器 <rp> ( </rp> <rt> bytecode interpreter </rt> <rp> ) </rp></ruby>:它的输入是一些称作<ruby> 字节码 <rp> ( </rp> <rt> bytecode </rt> <rp> ) </rp></ruby>的指令集。当你写 Python 代码时,词法分析器、语法解析器和编译器会生成<ruby> 代码对象 <rp> ( </rp> <rt> code object </rt> <rp> ) </rp></ruby>让解释器去操作。每个代码对象都包含一个要被执行的指令集 —— 它就是字节码 —— 以及还有一些解释器需要的信息。字节码是 Python 代码的一个<ruby> 中间层表示 <rp> ( </rp> <rt>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rt> <rp> ) </rp></ruby>:它以一种解释器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表示源代码。这和汇编语言作为 C 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中间表示很类似。 #### 微型解释器 为了让说明更具体,让我们从一个非常小的解释器开始。它只能计算两个数的和,只能理解三个指令。它执行的所有代码只是这三个指令的不同组合。下面就是这三个指令: * `LOAD_VALUE` * `ADD_TWO_VALUES` * `PRINT_ANSWER` 我们不关心词法、语法和编译,所以我们也不在乎这些指令集是如何产生的。你可以想象,当你写下 `7 + 5`,然后一个编译器为你生成那三个指令的组合。如果你有一个合适的编译器,你甚至可以用 Lisp 的语法来写,只要它能生成相同的指令。 假设 ``` 7 + 5 ``` 生成这样的指令集: ``` what_to_execute = { "instructions": [("LOAD_VALUE", 0), # the first number ("LOAD_VALUE", 1), # the second number ("ADD_TWO_VALUES", None), ("PRINT_ANSWER", None)], "numbers": [7, 5] } ``` Python 解释器是一个<ruby> 栈机器 <rp> ( </rp> <rt> stack machine </rt> <rp> ) </rp></ruby>,所以它必须通过操作栈来完成这个加法(见下图)。解释器先执行第一条指令,`LOAD_VALUE`,把第一个数压到栈中。接着它把第二个数也压到栈中。然后,第三条指令,`ADD_TWO_VALUES`,先把两个数从栈中弹出,加起来,再把结果压入栈中。最后一步,把结果弹出并输出。 ![栈机器](/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141623rjyb9yjk8o8tyesc.png) `LOAD_VALUE`这条指令告诉解释器把一个数压入栈中,但指令本身并没有指明这个数是多少。指令需要一个额外的信息告诉解释器去哪里找到这个数。所以我们的指令集有两个部分:指令本身和一个常量列表。(在 Python 中,字节码就是我们所称的“指令”,而解释器“执行”的是代码对象。) 为什么不把数字直接嵌入指令之中?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加的不是数字,而是字符串。我们可不想把字符串这样的东西加到指令中,因为它可以有任意的长度。另外,我们这种设计也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对象的一份拷贝,比如这个加法 `7 + 7`, 现在常量表 `"numbers"`只需包含一个`[7]`。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会需要除了`ADD_TWO_VALUES`之外的指令。的确,对于我们两个数加法,这个例子是有点人为制作的意思。然而,这个指令却是建造更复杂程序的轮子。比如,就我们目前定义的三个指令,只要给出正确的指令组合,我们可以做三个数的加法,或者任意个数的加法。同时,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法去跟踪解释器的状态,这为我们增长的复杂性提供了支持。 现在让我们来完成我们的解释器。解释器对象需要一个栈,它可以用一个列表来表示。它还需要一个方法来描述怎样执行每条指令。比如,`LOAD_VALUE`会把一个值压入栈中。 ``` class Interpreter: def __init__(self): self.stack = [] def LOAD_VALUE(self, number): self.stack.append(number) def PRINT_ANSWER(self): answer = self.stack.pop() print(answer) def ADD_TWO_VALUES(self): first_num = self.stack.pop() second_num = self.stack.pop() total = first_num + second_num self.stack.append(total) ``` 这三个方法完成了解释器所理解的三条指令。但解释器还需要一样东西:一个能把所有东西结合在一起并执行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叫做 `run_code`,它把我们前面定义的字典结构 `what-to-execute` 作为参数,循环执行里面的每条指令,如果指令有参数就处理参数,然后调用解释器对象中相应的方法。 ``` def run_code(self, what_to_execute): instructions = what_to_execute["instructions"] numbers = what_to_execute["numbers"] for each_step in instructions: instruction, argument = each_step if instruction == "LOAD_VALUE": number = numbers[argument] self.LOAD_VALUE(number) elif instruction == "ADD_TWO_VALUES": self.ADD_TWO_VALUES() elif instruction == "PRINT_ANSWER": self.PRINT_ANSWER() ``` 为了测试,我们创建一个解释器对象,然后用前面定义的 7 + 5 的指令集来调用 `run_code`。 ``` interpreter = Interpreter() interpreter.run_code(what_to_execute) ``` 显然,它会输出 12。 尽管我们的解释器功能十分受限,但这个过程几乎和真正的 Python 解释器处理加法是一样的。这里,我们还有几点要注意。 首先,一些指令需要参数。在真正的 Python 字节码当中,大概有一半的指令有参数。像我们的例子一样,参数和指令打包在一起。注意指令的参数和传递给对应方法的参数是不同的。 第二,指令`ADD_TWO_VALUES`不需要任何参数,它从解释器栈中弹出所需的值。这正是以基于栈的解释器的特点。 记得我们说过只要给出合适的指令集,不需要对解释器做任何改变,我们就能做多个数的加法。考虑下面的指令集,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有一个合适的编译器,什么代码才能编译出下面的指令集? ``` what_to_execute = { "instructions": [("LOAD_VALUE", 0), ("LOAD_VALUE", 1), ("ADD_TWO_VALUES", None), ("LOAD_VALUE", 2), ("ADD_TWO_VALUES", None), ("PRINT_ANSWER", None)], "numbers": [7, 5, 8] } ``` 从这点出发,我们开始看到这种结构的可扩展性:我们可以通过向解释器对象增加方法来描述更多的操作(只要有一个编译器能为我们生成组织良好的指令集就行)。 ##### 变量 接下来给我们的解释器增加变量的支持。我们需要一个保存变量值的指令 `STORE_NAME`;一个取变量值的指令`LOAD_NAME`;和一个变量到值的映射关系。目前,我们会忽略命名空间和作用域,所以我们可以把变量和值的映射直接存储在解释器对象中。最后,我们要保证`what_to_execute`除了一个常量列表,还要有个变量名字的列表。 ``` >>> def s(): ... a = 1 ... b = 2 ... print(a + b) # a friendly compiler transforms `s` into: what_to_execute = { "instructions": [("LOAD_VALUE", 0), ("STORE_NAME", 0), ("LOAD_VALUE", 1), ("STORE_NAME", 1), ("LOAD_NAME", 0), ("LOAD_NAME", 1), ("ADD_TWO_VALUES", None), ("PRINT_ANSWER", None)], "numbers": [1, 2], "names": ["a", "b"] } ``` 我们的新的实现在下面。为了跟踪哪个名字绑定到哪个值,我们在`__init__`方法中增加一个`environment`字典。我们也增加了`STORE_NAME`和`LOAD_NAME`方法,它们获得变量名,然后从`environment`字典中设置或取出这个变量值。 现在指令的参数就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它可能是`numbers`列表的索引,也可能是`names`列表的索引。解释器通过检查所执行的指令就能知道是那种参数。而我们打破这种逻辑 ,把指令和它所用何种参数的映射关系放在另一个单独的方法中。 ``` class Interpreter: def __init__(self): self.stack = [] self.environment = {} def STORE_NAME(self, name): val = self.stack.pop() self.environment[name] = val def LOAD_NAME(self, name): val = self.environment[name] self.stack.append(val) def parse_argument(self, instruction, argument, what_to_execute): """ Understand what the argument to each instruction means.""" numbers = ["LOAD_VALUE"] names = ["LOAD_NAME", "STORE_NAME"] if instruction in numbers: argument = what_to_execute["numbers"][argument] elif instruction in names: argument = what_to_execute["names"][argument] return argument def run_code(self, what_to_execute): instructions = what_to_execute["instructions"] for each_step in instructions: instruction, argument = each_step argument = self.parse_argument(instruction, argument, what_to_execute) if instruction == "LOAD_VALUE": self.LOAD_VALUE(argument) elif instruction == "ADD_TWO_VALUES": self.ADD_TWO_VALUES() elif instruction == "PRINT_ANSWER": self.PRINT_ANSWER() elif instruction == "STORE_NAME": self.STORE_NAME(argument) elif instruction == "LOAD_NAME": self.LOAD_NAME(argument) ``` 仅仅五个指令,`run_code`这个方法已经开始变得冗长了。如果保持这种结构,那么每条指令都需要一个`if`分支。这里,我们要利用 Python 的动态方法查找。我们总会给一个称为`FOO`的指令定义一个名为`FOO`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用 Python 的`getattr`函数在运行时动态查找方法,而不用这个大大的分支结构。`run_code`方法现在是这样: ``` def execute(self, what_to_execute): instructions = what_to_execute["instructions"] for each_step in instructions: instruction, argument = each_step argument = self.parse_argument(instruction, argument, what_to_execute) bytecode_method = getattr(self, instruction) if argument is None: bytecode_method() else: bytecode_method(argument) ``` ### 真实的 Python 字节码 现在,放弃我们的小指令集,去看看真正的 Python 字节码。字节码的结构和我们的小解释器的指令集差不多,除了字节码用一个字节而不是一个名字来代表这条指令。为了理解它的结构,我们将考察一个函数的字节码。考虑下面这个例子: ``` >>> def cond(): ... x = 3 ... if x < 5: ... return 'yes' ... else: ... return 'no' ... ``` Python 在运行时会暴露一大批内部信息,并且我们可以通过 REPL 直接访问这些信息。对于函数对象`cond`,`cond.__code__`是与其关联的代码对象,而`cond.__code__.co_code`就是它的字节码。当你写 Python 代码时,你永远也不会想直接使用这些属性,但是这可以让我们做出各种恶作剧,同时也可以看看内部机制。 ``` >>> cond.__code__.co_code # the bytecode as raw bytes b'd\x01\x00}\x00\x00|\x00\x00d\x02\x00k\x00\x00r\x16\x00d\x03\x00Sd\x04\x00Sd\x00 \x00S' >>> list(cond.__code__.co_code) # the bytecode as numbers [100, 1, 0, 125, 0, 0, 124, 0, 0, 100, 2, 0, 107, 0, 0, 114, 22, 0, 100, 3, 0, 83, 100, 4, 0, 83, 100, 0, 0, 83] ``` 当我们直接输出这个字节码,它看起来完全无法理解 —— 唯一我们了解的是它是一串字节。很幸运,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工具可以用:Python 标准库中的`dis`模块。 `dis`是一个字节码反汇编器。反汇编器以为机器而写的底层代码作为输入,比如汇编代码和字节码,然后以人类可读的方式输出。当我们运行`dis.dis`,它输出每个字节码的解释。 ``` >>> dis.dis(cond) 2 0 LOAD_CONST 1 (3) 3 STORE_FAST 0 (x) 3 6 LOAD_FAST 0 (x) 9 LOAD_CONST 2 (5) 12 COMPARE_OP 0 (<) 15 POP_JUMP_IF_FALSE 22 4 18 LOAD_CONST 3 ('yes') 21 RETURN_VALUE 6 >> 22 LOAD_CONST 4 ('no') 25 RETURN_VALUE 26 LOAD_CONST 0 (None) 29 RETURN_VALUE ```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以第一条指令`LOAD_CONST`为例子。第一列的数字(`2`)表示对应源代码的行数。第二列的数字是字节码的索引,告诉我们指令`LOAD_CONST`在位置 0 。第三列是指令本身对应的人类可读的名字。如果第四列存在,它表示指令的参数。如果第五列存在,它是一个关于参数是什么的提示。 考虑这个字节码的前几个字节:[100, 1, 0, 125, 0, 0]。这 6 个字节表示两条带参数的指令。我们可以使用`dis.opname`,一个字节到可读字符串的映射,来找到指令 100 和指令 125 代表的是什么: ``` >>> dis.opname[100] 'LOAD_CONST' >>> dis.opname[125] 'STORE_FAST' ``` 第二和第三个字节 —— 1 、0 ——是`LOAD_CONST`的参数,第五和第六个字节 —— 0、0 —— 是`STORE_FAST`的参数。就像我们前面的小例子,`LOAD_CONST`需要知道的到哪去找常量,`STORE_FAST`需要知道要存储的名字。(Python 的`LOAD_CONST`和我们小例子中的`LOAD_VALUE`一样,`LOAD_FAST`和`LOAD_NAME`一样)。所以这六个字节代表第一行源代码`x = 3` (为什么用两个字节表示指令的参数?如果 Python 使用一个字节,每个代码对象你只能有 256 个常量/名字,而用两个字节,就增加到了 256 的平方,65536个)。 #### 条件语句与循环语句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解释器只能一条接着一条的执行指令。这有个问题,我们经常会想多次执行某个指令,或者在特定的条件下跳过它们。为了可以写循环和分支结构,解释器必须能够在指令中跳转。在某种程度上,Python 在字节码中使用`GOTO`语句来处理循环和分支!让我们再看一个`cond`函数的反汇编结果: ``` >>> dis.dis(cond) 2 0 LOAD_CONST 1 (3) 3 STORE_FAST 0 (x) 3 6 LOAD_FAST 0 (x) 9 LOAD_CONST 2 (5) 12 COMPARE_OP 0 (<) 15 POP_JUMP_IF_FALSE 22 4 18 LOAD_CONST 3 ('yes') 21 RETURN_VALUE 6 >> 22 LOAD_CONST 4 ('no') 25 RETURN_VALUE 26 LOAD_CONST 0 (None) 29 RETURN_VALUE ``` 第三行的条件表达式`if x < 5`被编译成四条指令:`LOAD_FAST`、 `LOAD_CONST`、 `COMPARE_OP`和 `POP_JUMP_IF_FALSE`。`x < 5`对应加载`x`、加载 5、比较这两个值。指令`POP_JUMP_IF_FALSE`完成这个`if`语句。这条指令把栈顶的值弹出,如果值为真,什么都不发生。如果值为假,解释器会跳转到另一条指令。 这条将被加载的指令称为跳转目标,它作为指令`POP_JUMP`的参数。这里,跳转目标是 22,索引为 22 的指令是`LOAD_CONST`,对应源码的第 6 行。(`dis`用`>>`标记跳转目标。)如果`X < 5`为假,解释器会忽略第四行(`return yes`),直接跳转到第6行(`return "no"`)。因此解释器通过跳转指令选择性的执行指令。 Python 的循环也依赖于跳转。在下面的字节码中,`while x < 5`这一行产生了和`if x < 10`几乎一样的字节码。在这两种情况下,解释器都是先执行比较,然后执行`POP_JUMP_IF_FALSE`来控制下一条执行哪个指令。第四行的最后一条字节码`JUMP_ABSOLUT`(循环体结束的地方),让解释器返回到循环开始的第 9 条指令处。当 `x < 10`变为假,`POP_JUMP_IF_FALSE`会让解释器跳到循环的终止处,第 34 条指令。 ``` >>> def loop(): ... x = 1 ... while x < 5: ... x = x + 1 ... return x ... >>> dis.dis(loop) 2 0 LOAD_CONST 1 (1) 3 STORE_FAST 0 (x) 3 6 SETUP_LOOP 26 (to 35) >> 9 LOAD_FAST 0 (x) 12 LOAD_CONST 2 (5) 15 COMPARE_OP 0 (<) 18 POP_JUMP_IF_FALSE 34 4 21 LOAD_FAST 0 (x) 24 LOAD_CONST 1 (1) 27 BINARY_ADD 28 STORE_FAST 0 (x) 31 JUMP_ABSOLUTE 9 >> 34 POP_BLOCK 5 >> 35 LOAD_FAST 0 (x) 38 RETURN_VALUE ``` #### 探索字节码 我希望你用`dis.dis`来试试你自己写的函数。一些有趣的问题值得探索: * 对解释器而言 for 循环和 while 循环有什么不同? * 能不能写出两个不同函数,却能产生相同的字节码? * `elif`是怎么工作的?列表推导呢? ### 帧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 Python 虚拟机是一个栈机器。它能顺序执行指令,在指令间跳转,压入或弹出栈值。但是这和我们期望的解释器还有一定距离。在前面的那个例子中,最后一条指令是`RETURN_VALUE`,它和`return`语句相对应。但是它返回到哪里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增加一层复杂性:<ruby> 帧 <rp> ( </rp> <rt> frame </rt> <rp> ) </rp></ruby>。一个帧是一些信息的集合和代码的执行上下文。帧在 Python 代码执行时动态地创建和销毁。每个帧对应函数的一次调用 —— 所以每个帧只有一个代码对象与之关联,而一个代码对象可以有多个帧。比如你有一个函数递归的调用自己 10 次,这会产生 11 个帧,每次调用对应一个,再加上启动模块对应的一个帧。总的来说,Python 程序的每个作用域都有一个帧,比如,模块、函数、类定义。 帧存在于<ruby> 调用栈 <rp> ( </rp> <rt> call stack </rt> <rp> ) </rp></ruby>中,一个和我们之前讨论的完全不同的栈。(你最熟悉的栈就是调用栈,就是你经常看到的异常回溯,每个以"File 'program.py'"开始的回溯对应一个帧。)解释器在执行字节码时操作的栈,我们叫它<ruby> 数据栈 <rp> ( </rp> <rt> data stack </rt> <rp> ) </rp></ruby>。其实还有第三个栈,叫做<ruby> 块栈 <rp> ( </rp> <rt> block stack </rt> <rp> ) </rp></ruby>,用于特定的控制流块,比如循环和异常处理。调用栈中的每个帧都有它自己的数据栈和块栈。 让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 Python 解释器执行到下面标记为 3 的地方。解释器正处于`foo`函数的调用中,它接着调用`bar`。下面是帧调用栈、块栈和数据栈的示意图。我们感兴趣的是解释器先从最底下的`foo()`开始,接着执行`foo`的函数体,然后到达`bar`。 ``` >>> def bar(y): ... z = y + 3 # <--- (3) ... and the interpreter is here. ... return z ... >>> def foo(): ... a = 1 ... b = 2 ... return a + bar(b) # <--- (2) ... which is returning a call to bar ... ... >>> foo() # <--- (1) We're in the middle of a call to foo ... 3 ``` ![调用栈](/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8/141633dwztqktnwthtttto.png) 现在,解释器处于`bar`函数的调用中。调用栈中有 3 个帧:一个对应于模块层,一个对应函数`foo`,另一个对应函数`bar`。(见上图)一旦`bar`返回,与它对应的帧就会从调用栈中弹出并丢弃。 字节码指令`RETURN_VALUE`告诉解释器在帧之间传递一个值。首先,它把位于调用栈栈顶的帧中的数据栈的栈顶值弹出。然后把整个帧弹出丢弃。最后把这个值压到下一个帧的数据栈中。 当 Ned Batchelder 和我在写 Byterun 时,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实现中一直有个重大的错误。我们整个虚拟机中只有一个数据栈,而不是每个帧都有一个。我们写了很多测试代码,同时在 Byterun 和真正的 Python 上运行,希望得到一致结果。我们几乎通过了所有测试,只有一样东西不能通过,那就是<ruby> 生成器 <rp> ( </rp> <rt> generators </rt> <rp> ) </rp></ruby>。最后,通过仔细的阅读 CPython 的源码,我们发现了错误所在(感谢 Michael Arntzenius 对这个 bug 的洞悉)。把数据栈移到每个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回头在看看这个 bug,我惊讶的发现 Python 真的很少依赖于每个帧有一个数据栈这个特性。在 Python 中几乎所有的操作都会清空数据栈,所以所有的帧公用一个数据栈是没问题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当`bar`执行完后,它的数据栈为空。即使`foo`公用这一个栈,它的值也不会受影响。然而,对应生成器,它的一个关键的特点是它能暂停一个帧的执行,返回到其他的帧,一段时间后它能返回到原来的帧,并以它离开时的相同状态继续执行。 ### Byterun 现在我们有足够的 Python 解释器的知识背景去考察 Byterun。 Byterun 中有四种对象。 * `VirtualMachine`类,它管理高层结构,尤其是帧调用栈,并包含了指令到操作的映射。这是一个比前面`Inteprter`对象更复杂的版本。 * `Frame`类,每个`Frame`类都有一个代码对象,并且管理着其他一些必要的状态位,尤其是全局和局部命名空间、指向调用它的整的指针和最后执行的字节码指令。 * `Function`类,它被用来代替真正的 Python 函数。回想一下,调用函数时会创建一个新的帧。我们自己实现了`Function`,以便我们控制新的`Frame`的创建。 * `Block`类,它只是包装了块的 3 个属性。(块的细节不是解释器的核心,我们不会花时间在它身上,把它列在这里,是因为 Byterun 需要它。) #### `VirtualMachine` 类 每次程序运行时只会创建一个`VirtualMachine`实例,因为我们只有一个 Python 解释器。`VirtualMachine` 保存调用栈、异常状态、在帧之间传递的返回值。它的入口点是`run_code`方法,它以编译后的代码对象为参数,以创建一个帧为开始,然后运行这个帧。这个帧可能再创建出新的帧;调用栈随着程序的运行而增长和缩短。当第一个帧返回时,执行结束。 ``` class VirtualMachineError(Exception): pass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frames = [] # The call stack of frames. self.frame = None # The current frame. self.return_value = None self.last_exception = None def run_code(self, code, global_names=None, local_names=None): """ An entry point to execute code using the virtual machine.""" frame = self.make_frame(code, global_names=global_names, local_names=local_names) self.run_frame(frame) ``` #### `Frame` 类 接下来,我们来写`Frame`对象。帧是一个属性的集合,它没有任何方法。前面提到过,这些属性包括由编译器生成的代码对象;局部、全局和内置命名空间;前一个帧的引用;一个数据栈;一个块栈;最后执行的指令指针。(对于内置命名空间我们需要多做一点工作,Python 在不同模块中对这个命名空间有不同的处理;但这个细节对我们的虚拟机不重要。) ``` class Fram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code_obj, global_names, local_names, prev_frame): self.code_obj = code_obj self.global_names = global_names self.local_names = local_names self.prev_frame = prev_frame self.stack = [] if prev_frame: self.builtin_names = prev_frame.builtin_names else: self.builtin_names = local_names['__builtins__'] if hasattr(self.builtin_names, '__dict__'): self.builtin_names = self.builtin_names.__dict__ self.last_instruction = 0 self.block_stack = [] ``` 接着,我们在虚拟机中增加对帧的操作。这有 3 个帮助函数:一个创建新的帧的方法(它负责为新的帧找到名字空间),和压栈和出栈的方法。第四个函数,`run_frame`,完成执行帧的主要工作,待会我们再讨论这个方法。 ```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 Frame manipulation def make_frame(self, code, callargs={}, global_names=None, local_names=None): if global_names is not None and local_names is not None: local_names = global_names elif self.frames: global_names = self.frame.global_names local_names = {} else: global_names = local_names = { '__builtins__': __builtins__, '__name__': '__main__', '__doc__': None, '__package__': None, } local_names.update(callargs) frame = Frame(code, global_names, local_names, self.frame) return frame def push_frame(self, frame): self.frames.append(frame) self.frame = frame def pop_frame(self): self.frames.pop() if self.frames: self.frame = self.frames[-1] else: self.frame = None def run_frame(self): pass # we'll come back to this shortly ``` #### `Function` 类 `Function`的实现有点曲折,但是大部分的细节对理解解释器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调用函数时 —— 即调用 `__call__`方法 —— 它创建一个新的`Frame`并运行它。 ``` class Function(object): """ Create a realistic function object, defining the things the interpreter expects. """ __slots__ = [ 'func_code', 'func_name', 'func_defaults', 'func_globals', 'func_locals', 'func_dict', 'func_closure', '__name__', '__dict__', '__doc__', '_vm', '_func', ] def __init__(self, name, code, globs, defaults, closure, vm): """You don't need to follow this closel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preter.""" self._vm = vm self.func_code = code self.func_name = self.__name__ = name or code.co_name self.func_defaults = tuple(defaults) self.func_globals = globs self.func_locals = self._vm.frame.f_locals self.__dict__ = {} self.func_closure = closure self.__doc__ = code.co_consts[0] if code.co_consts else None # Sometimes, we need a real Python function. This is for that. kw = { 'argdefs': self.func_defaults, } if closure: kw['closure'] = tuple(make_cell(0) for _ in closure) self._func = types.FunctionType(code, globs, **kw)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When calling a Function, make a new frame and run it.""" callargs = inspect.getcallargs(self._func, *args, **kwargs) # Use callargs to provide a mapping of arguments: values to pass into the new # frame. frame = self._vm.make_frame( self.func_code, callargs, self.func_globals, {} ) return self._vm.run_frame(frame) def make_cell(value): """Create a real Python closure and grab a cell.""" # Thanks to Alex Gaynor for help with this bit of twistiness. fn = (lambda x: lambda: x)(value) return fn.__closure__[0] ``` 接着,回到`VirtualMachine`对象,我们对数据栈的操作也增加一些帮助方法。字节码操作的栈总是在当前帧的数据栈。这些帮助函数让我们的`POP_TOP`、`LOAD_FAST`以及其他操作栈的指令的实现可读性更高。 ```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 Data stack manipulation def top(self): return self.frame.stack[-1] def pop(self): return self.frame.stack.pop() def push(self, *vals): self.frame.stack.extend(vals) def popn(self, n): """Pop a number of values from the value stack. A list of `n` values is returned, the deepest value first. """ if n: ret = self.frame.stack[-n:] self.frame.stack[-n:] = [] return ret else: return [] ``` 在我们运行帧之前,我们还需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parse_byte_and_args` 以一个字节码为输入,先检查它是否有参数,如果有,就解析它的参数。这个方法同时也更新帧的`last_instruction`属性,它指向最后执行的指令。一条没有参数的指令只有一个字节长度,而有参数的字节有3个字节长。参数的意义依赖于指令是什么。比如,前面说过,指令`POP_JUMP_IF_FALSE`,它的参数指的是跳转目标。`BUILD_LIST`,它的参数是列表的个数。`LOAD_CONST`,它的参数是常量的索引。 一些指令用简单的数字作为参数。对于另一些,虚拟机需要一点努力去发现它含意。标准库中的`dis`模块中有一个备忘单,它解释什么参数有什么意思,这让我们的代码更加简洁。比如,列表`dis.hasname`告诉我们`LOAD_NAME`、 `IMPORT_NAME`、`LOAD_GLOBAL`,以及另外的 9 个指令的参数都有同样的意义:对于这些指令,它们的参数代表了代码对象中的名字列表的索引。 ```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def parse_byte_and_args(self): f = self.frame opoffset = f.last_instruction byteCode = f.code_obj.co_code[opoffset] f.last_instruction += 1 byte_name = dis.opname[byteCode] if byteCode >= dis.HAVE_ARGUMENT: # index into the bytecode arg = f.code_obj.co_code[f.last_instruction:f.last_instruction+2] f.last_instruction += 2 # advance the instruction pointer arg_val = arg[0] + (arg[1] * 256) if byteCode in dis.hasconst: # Look up a constant arg = f.code_obj.co_consts[arg_val] elif byteCode in dis.hasname: # Look up a name arg = f.code_obj.co_names[arg_val] elif byteCode in dis.haslocal: # Look up a local name arg = f.code_obj.co_varnames[arg_val] elif byteCode in dis.hasjrel: # Calculate a relative jump arg = f.last_instruction + arg_val else: arg = arg_val argument = [arg] else: argument = [] return byte_name, argument ``` 下一个方法是`dispatch`,它查找给定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在 CPython 中,这个分派函数用一个巨大的 switch 语句实现,有超过 1500 行的代码。幸运的是,我们用的是 Python,我们的代码会简洁的多。我们会为每一个字节码名字定义一个方法,然后用`getattr`来查找。就像我们前面的小解释器一样,如果一条指令叫做`FOO_BAR`,那么它对应的方法就是`byte_FOO_BAR`。现在,我们先把这些方法当做一个黑盒子。每个指令方法都会返回`None`或者一个字符串`why`,有些情况下虚拟机需要这个额外`why`信息。这些指令方法的返回值,仅作为解释器状态的内部指示,千万不要和执行帧的返回值相混淆。 ```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def dispatch(self, byte_name, argument): """ Dispatch by bytename to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Exceptions are caught and set on the virtual machine.""" # When later unwinding the block stack, # we need to keep track of why we are doing it. why = None try: bytecode_fn = getattr(self, 'byte_%s' % byte_name, None) if bytecode_fn is None: if byte_name.startswith('UNARY_'): self.unaryOperator(byte_name[6:]) elif byte_name.startswith('BINARY_'): self.binaryOperator(byte_name[7:]) else: raise VirtualMachineError( "unsupported bytecode type: %s" % byte_name ) else: why = bytecode_fn(*argument) except: # deal with exceptions encountered while executing the op. self.last_exception = sys.exc_info()[:2] + (None,) why = 'exception' return why def run_frame(self, frame): """Run a frame until it returns (somehow). Exceptions are raised, the return value is returned. """ self.push_frame(frame) while True: byte_name, arguments = self.parse_byte_and_args() why = self.dispatch(byte_name, arguments) # Deal with any block management we need to do while why and frame.block_stack: why = self.manage_block_stack(why) if why: break self.pop_frame() if why == 'exception': exc, val, tb = self.last_exception e = exc(val) e.__traceback__ = tb raise e return self.return_value ``` #### `Block` 类 在我们完成每个字节码方法前,我们简单的讨论一下块。一个块被用于某种控制流,特别是异常处理和循环。它负责保证当操作完成后数据栈处于正确的状态。比如,在一个循环中,一个特殊的迭代器会存在栈中,当循环完成时它从栈中弹出。解释器需要检查循环仍在继续还是已经停止。 为了跟踪这些额外的信息,解释器设置了一个标志来指示它的状态。我们用一个变量`why`实现这个标志,它可以是`None`或者是下面几个字符串之一:`"continue"`、`"break"`、`"excption"`、`return`。它们指示对块栈和数据栈进行什么操作。回到我们迭代器的例子,如果块栈的栈顶是一个`loop`块,`why`的代码是`continue`,迭代器就应该保存在数据栈上,而如果`why`是`break`,迭代器就会被弹出。 块操作的细节比这个还要繁琐,我们不会花时间在这上面,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值得仔细的看看。 ``` Block = collections.namedtuple("Block", "type, handler, stack_height")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 Block stack manipulation def push_block(self, b_type, handler=None): level = len(self.frame.stack) self.frame.block_stack.append(Block(b_type, handler, stack_height)) def pop_block(self): return self.frame.block_stack.pop() def unwind_block(self, block): """Unwind the values on the data stack corresponding to a given block.""" if block.type == 'except-handler': # The exception itself is on the stack as type, value, and traceback. offset = 3 else: offset = 0 while len(self.frame.stack) > block.level + offset: self.pop() if block.type == 'except-handler': traceback, value, exctype = self.popn(3) self.last_exception = exctype, value, traceback def manage_block_stack(self, why): """ """ frame = self.frame block = frame.block_stack[-1] if block.type == 'loop' and why == 'continue': self.jump(self.return_value) why = None return why self.pop_block() self.unwind_block(block) if block.type == 'loop' and why == 'break': why = None self.jump(block.handler) return why if (block.type in ['setup-except', 'finally'] and why == 'exception'): self.push_block('except-handler') exctype, value, tb = self.last_exception self.push(tb, value, exctype) self.push(tb, value, exctype) # yes, twice why = None self.jump(block.handler) return why elif block.type == 'finally': if why in ('return', 'continue'): self.push(self.return_value) self.push(why) why = None self.jump(block.handler) return why return why ``` ### 指令 剩下了的就是完成那些指令方法了:`byte_LOAD_FAST`、`byte_BINARY_MODULO`等等。而这些指令的实现并不是很有趣,这里我们只展示了一小部分,完整的实现[在 GitHub 上](https://github.com/nedbat/byterun)。(这里包括的指令足够执行我们前面所述的所有代码了。) ``` class VirtualMachine(object): [... 删节 ...] ## Stack manipulation def byte_LOAD_CONST(self, const): self.push(const) def byte_POP_TOP(self): self.pop() ## Names def byte_LOAD_NAME(self, name): frame = self.frame if name in frame.f_locals: val = frame.f_locals[name] elif name in frame.f_globals: val = frame.f_globals[name] elif name in frame.f_builtins: val = frame.f_builtins[name] else: raise NameError("name '%s' is not defined" % name) self.push(val) def byte_STORE_NAME(self, name): self.frame.f_locals[name] = self.pop() def byte_LOAD_FAST(self, name): if name in self.frame.f_locals: val = self.frame.f_locals[name] else: raise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s'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 name ) self.push(val) def byte_STORE_FAST(self, name): self.frame.f_locals[name] = self.pop() def byte_LOAD_GLOBAL(self, name): f = self.frame if name in f.f_globals: val = f.f_globals[name] elif name in f.f_builtins: val = f.f_builtins[name] else: raise NameError("global name '%s' is not defined" % name) self.push(val) ## Operators BINARY_OPERATORS = { 'POWER': pow, 'MULTIPLY': operator.mul, 'FLOOR_DIVIDE': operator.floordiv, 'TRUE_DIVIDE': operator.truediv, 'MODULO': operator.mod, 'ADD': operator.add, 'SUBTRACT': operator.sub, 'SUBSCR': operator.getitem, 'LSHIFT': operator.lshift, 'RSHIFT': operator.rshift, 'AND': operator.and_, 'XOR': operator.xor, 'OR': operator.or_, } def binaryOperator(self, op): x, y = self.popn(2) self.push(self.BINARY_OPERATORS[op](x, y)) COMPARE_OPERATORS = [ operator.lt, operator.le, operator.eq, operator.ne, operator.gt, operator.ge, lambda x, y: x in y, lambda x, y: x not in y, lambda x, y: x is y, lambda x, y: x is not y, lambda x, y: issubclass(x, Exception) and issubclass(x, y), ] def byte_COMPARE_OP(self, opnum): x, y = self.popn(2) self.push(self.COMPARE_OPERATORS[opnum](x, y)) ## Attributes and indexing def byte_LOAD_ATTR(self, attr): obj = self.pop() val = getattr(obj, attr) self.push(val) def byte_STORE_ATTR(self, name): val, obj = self.popn(2) setattr(obj, name, val) ## Building def byte_BUILD_LIST(self, count): elts = self.popn(count) self.push(elts) def byte_BUILD_MAP(self, size): self.push({}) def byte_STORE_MAP(self): the_map, val, key = self.popn(3) the_map[key] = val self.push(the_map) def byte_LIST_APPEND(self, count): val = self.pop() the_list = self.frame.stack[-count] # peek the_list.append(val) ## Jumps def byte_JUMP_FORWARD(self, jump): self.jump(jump) def byte_JUMP_ABSOLUTE(self, jump): self.jump(jump) def byte_POP_JUMP_IF_TRUE(self, jump): val = self.pop() if val: self.jump(jump) def byte_POP_JUMP_IF_FALSE(self, jump): val = self.pop() if not val: self.jump(jump) ## Blocks def byte_SETUP_LOOP(self, dest): self.push_block('loop', dest) def byte_GET_ITER(self): self.push(iter(self.pop())) def byte_FOR_ITER(self, jump): iterobj = self.top() try: v = next(iterobj) self.push(v) except StopIteration: self.pop() self.jump(jump) def byte_BREAK_LOOP(self): return 'break' def byte_POP_BLOCK(self): self.pop_block() ## Functions def byte_MAKE_FUNCTION(self, argc): name = self.pop() code = self.pop() defaults = self.popn(argc) globs = self.frame.f_globals fn = Function(name, code, globs, defaults, None, self) self.push(fn) def byte_CALL_FUNCTION(self, arg): lenKw, lenPos = divmod(arg, 256) # KWargs not supported here posargs = self.popn(lenPos) func = self.pop() frame = self.frame retval = func(*posargs) self.push(retval) def byte_RETURN_VALUE(self): self.return_value = self.pop() return "return" ``` ### 动态类型:编译器不知道它是什么 你可能听过 Python 是一种动态语言 —— 它是动态类型的。在我们建造解释器的过程中,已经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动态的一个意思是很多工作是在运行时完成的。前面我们看到 Python 的编译器没有很多关于代码真正做什么的信息。举个例子,考虑下面这个简单的函数`mod`。它取两个参数,返回它们的模运算值。从它的字节码中,我们看到变量`a`和`b`首先被加载,然后字节码`BINAY_MODULO`完成这个模运算。 ``` >>> def mod(a, b): ... return a % b >>> dis.dis(mod) 2 0 LOAD_FAST 0 (a) 3 LOAD_FAST 1 (b) 6 BINARY_MODULO 7 RETURN_VALUE >>> mod(19, 5) 4 ``` 计算 19 % 5 得4,—— 一点也不奇怪。如果我们用不同类的参数呢? ``` >>> mod("by%sde", "teco") 'bytecode' ``` 刚才发生了什么?你可能在其它地方见过这样的语法,格式化字符串。 ``` >>> print("by%sde" % "teco") bytecode ``` 用符号`%`去格式化字符串会调用字节码`BUNARY_MODULO`。它取栈顶的两个值求模,不管这两个值是字符串、数字或是你自己定义的类的实例。字节码在函数编译时生成(或者说,函数定义时)相同的字节码会用于不同类的参数。 Python 的编译器关于字节码的功能知道的很少,而取决于解释器来决定`BINAYR_MODULO`应用于什么类型的对象并完成正确的操作。这就是为什么 Python 被描述为<ruby> 动态类型 <rp> ( </rp> <rt> dynamically typed </rt> <rp> ) </rp></ruby>:直到运行前你不必知道这个函数参数的类型。相反,在一个静态类型语言中,程序员需要告诉编译器参数的类型是什么(或者编译器自己推断出参数的类型。) 编译器的无知是优化 Python 的一个挑战 —— 只看字节码,而不真正运行它,你就不知道每条字节码在干什么!你可以定义一个类,实现`__mod__`方法,当你对这个类的实例使用`%`时,Python 就会自动调用这个方法。所以,`BINARY_MODULO`其实可以运行任何代码。 看看下面的代码,第一个`a % b`看起来没有用。 ``` def mod(a,b): a % b return a %b ``` 不幸的是,对这段代码进行静态分析 —— 不运行它 —— 不能确定第一个`a % b`没有做任何事。用 `%`调用`__mod__`可能会写一个文件,或是和程序的其他部分交互,或者其他任何可以在 Python 中完成的事。很难优化一个你不知道它会做什么的函数。在 Russell Power 和 Alex Rubinsteyn 的优秀论文中写道,“我们可以用多快的速度解释 Python?”,他们说,“在普遍缺乏类型信息下,每条指令必须被看作一个`INVOKE_ARBITRARY_METHOD`。” ### 总结 Byterun 是一个比 CPython 容易理解的简洁的 Python 解释器。Byterun 复制了 CPython 的主要结构:一个基于栈的解释器对称之为字节码的指令集进行操作,它们顺序执行或在指令间跳转,向栈中压入和从中弹出数据。解释器随着函数和生成器的调用和返回,动态的创建、销毁帧,并在帧之间跳转。Byterun 也有着和真正解释器一样的限制:因为 Python 使用动态类型,解释器必须在运行时决定指令的正确行为。 我鼓励你去反汇编你的程序,然后用 Byterun 来运行。你很快会发现这个缩短版的 Byterun 所没有实现的指令。完整的实现在 <https://github.com/nedbat/byterun>,或者你可以仔细阅读真正的 CPython 解释器`ceval.c`,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解释器! ### 致谢 感谢 Ned Batchelder 发起这个项目并引导我的贡献,感谢 Michael Arntzenius 帮助调试代码和这篇文章的修订,感谢 Leta Montopoli 的修订,以及感谢整个 Recurse Center 社区的支持和鼓励。所有的不足全是我自己没搞好。 --- via: <http://aosabook.org/en/500L/a-python-interpreter-written-in-python.html> 作者: Allison Kaptur 译者:[qingyunha](https://github.com/qingyunha)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linux.cn/) 荣誉推出
科学音频处理(一):怎样使用 Octave 对音频文件进行读写操作
David Duarte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how-to-read-and-write-audio-files-with-octave-4-in-ubuntu/
Octave 是一个 Linux 上类似于 Matlab 的软件,它拥有数量众多的函数和命令,支持声音采集、记录、回放以及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用于娱乐应用、研究、医学以及其它科学领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5aov2zoryrvjjzq4j.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5aov2zoryrvjjzq4j.jpg
true
false
true
vim-kakali
false
[ "音频", "Octave" ]
桌面应用
{ "viewnum": 7090,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 "raid": 7824, "displayorder": 0 } ]
Octave 是一个 Linux 上类似于 Matlab 的软件,它拥有数量众多的函数和命令,支持声音采集、记录、回放以及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用于娱乐应用、研究、医学以及其它科学领域。
2016-09-09T14:04:00
2016-09-09T14:04:00
7,755
/article-7755-1.html
Octave 是一个 Linux 上类似于 Matlab 的软件,它拥有数量众多的函数和命令,支持声音采集、记录、回放以及音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用于娱乐应用、研究、医学以及其它科学领域。在本教程中,我们会在 Ubuntu 上使用 Octave 的 4.0.0 版本读取音频文件,然后通过生成信号并且播放来模仿在各种情况下对音频信号的使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5aov2zoryrvjjzq4j.jpg) 本教程中关注的不是安装和学习使用安装好的音频处理软件,而是从设计和音频工程的角度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 ### 环境准备 首先是安装 octave,在 Ubuntu 终端运行下面的命令添加 Octave PPA,然后安装 Octave 。 ``` sudo apt-add-repository ppa:octave/stable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octave ``` ### 步骤1:打开 Octave 在这一步中我们单击软件图标打开 Octave,可以通过单击下拉式按钮选择工作路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6c9qnz404qzsn1ccc.png) ### 步骤2:音频信息 使用`audioinfo`命令查看要处理的音频文件的相关信息。 ``` >> info = audioinfo ('testing.ogg')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8ruvwv5z51yhwvccc.png) ### 步骤3:读取音频文件 在本教程中我会使用 ogg 文件来读取这种文件的属性,比如采样、音频类型(stereo 和 mono)、信道数量等。必须声明的一点是教程中使用的所有的命令都是在 Octave 终端窗口中执行的。首先,我们必须要把这个 ogg 文件赋给一个变量。注意:**文件必须在 Octave 的工作路径中。** ``` >> file='yourfile.ogg' ``` ``` >> [M, fs] = audioread(file) ``` 这里的 M 是一个一列或两列的矩阵,取决于信道的数量,fs 是采样率。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9k99maml99lt559pp.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39qi5ezzc5efe8i5f6.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42m7h1uw1vfp0f736w.png) 下面的操作都可以读取音频文件: ``` >> [y, fs] = audioread (filename, samples) >> [y, fs] = audioread (filename, datatype) >> [y, fs] = audioread (filename, samples, datatype) ``` samples 指定开始帧和结束帧,datatype 指定返回的数据类型。可以为所有变量设置值: ``` >> samples = [1, fs) >> [y, fs] = audioread (filename, samples) ``` 数据类型: ``` >> [y,Fs] = audioread(filename,'native') ``` 如果值是“native”,那么它的数据类型就依数据在音频文件中的存储情况而定。 ### 步骤4:音频文件的写操作 新建一个 ogg 文件: 我们会从一个余弦值创建一个 ogg 文件。采样率是每秒 44100 次,这个文件最少进行 10 秒的采样。余弦信号的频率是 440 Hz。 ``` >> filename='cosine.ogg'; >> fs=44100; >> t=0:1/fs:10; >> w=2*pi*440*t; >> signal=cos(w); >> audiowrite(filename, signal, fs); ``` 这就在工作路径中创建了一个 'cosine.ogg' 文件,这个文件中包含余弦信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0442ovjo1qjldzbj2rqa.png) 播放这个 'cosine.ogg' 文件就会产生一个 440Hz 的 音调,这个音调正好是乐理中的 'A' 调。如果需要查看保存在文件中的值就必须使用 'audioread' 函数读取文件。在后续的教程中,我们会看到怎样在两个信道中读取一个音频文件。 ### 步骤5:播放音频文件 Octave 有一个默认的音频播放器,可以用这个音频播放器进行测试。使用下面的函数: ``` >> [y,fs]=audioread('yourfile.ogg'); >> player=audioplayer(y, fs, 8) scalar structure containing the fields: BitsPerSample = 8 CurrentSample = 0 DeviceID = -1 NumberOfChannels = 1 Running = off SampleRate = 44100 TotalSamples = 236473 Tag = Type = audioplayer UserData = [](0x0) >> play(player); ``` 在这个教程的续篇,我们会进入音频处理的高级特性部分,可能会接触到一些科学和商业应用中的实例。 ---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how-to-read-and-write-audio-files-with-octave-4-in-ubuntu/> 作者:[David Duarte](https://twitter.com/intent/follow?original_referer=https%3A%2F%2Fwww.howtoforge.com%2Ftutorial%2Fhow-to-read-and-write-audio-files-with-octave-4-in-ubuntu%2F&ref_src=twsrc%5Etfw&region=follow_link&screen_name=howtoforgecom&tw_p=followbutton) 译者:[vim-kakali](https://github.com/vim-kakali)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Linux 的逆袭
Daniel Carvalho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8/revenge-linux
Linux 系统在早期的时候被人们嘲笑,它什么也干不了。而现在,Linux 无处不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4440imzc7qk724e3c42q.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4440imzc7qk724e3c42q.jpg
true
false
true
H-mudcup
false
[ "Linux" ]
观点
{ "viewnum": 7608, "commentnum": 19,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83.64.61.194", "message": "文首上面图里的帆船帅呆了@!~", "username": "sunriders [Vivaldi 1.4|Mac 10.11]", "date": "2016-09-09T18:37:32" }, { "postip": "171.15.195.221", "message": "受教了",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09T20:00:21" }, { "postip": "14.131.20.82", "message": "IT从业者学习Linux还是很重要的。",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2.0|Windows 10]", "date": "2016-09-09T20:56:33" }, { "postip": "117.151.52.44", "message": "然而天朝的xx大学计算机系还在用WINDOWS教学--结果比较底层的东西全部狗屁不通", "username": "来自湖北的 Firefox 48.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09T22:40:31" }, { "postip": "14.18.25.103", "message": "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室的电脑全是XP系统,<br />\r\n然后……C/C++课程,依旧使用VC6.0教学。 网页设计依旧用Dreamweaver",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0T00:29:31" }, { "postip": "223.81.192.249", "message": "庆幸我大学的时候自学了Linux",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0T00:58:28" }, { "postip": "115.197.181.216", "message": "想当年我们也是,没想过这些年过去了,学校真是一点都不变", "username": "fxbszj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0T11:29:36" }, { "postip": "123.120.70.110", "message": "老王我专门花了半个小时选的题图~~果然不负苦心啊~感动哭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0T14:46:02" }, { "postip": "101.231.96.6", "message": "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老王吧?", "username": "hsyan2008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10T17:28:28" }, { "postip": "123.120.70.110", "message": "嗯嗯:》",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0T22:23:12" }, { "postip": "101.231.96.6", "message": "这么深的含义你都没看明白么", "username": "hsyan2008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11T09:40:48" }, { "postip": "112.20.77.197", "message": "你可能搞个高清的发给我 ??、求邮箱 1239291559@qq.com",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Sogou Explorer 2|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1T13:17:54" }, { "postip": "58.49.103.186", "message": "没想到老王还会这个,一看就是无害的肾虚老王",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1T17:14:05" }, { "postip": "123.120.70.110", "message": "→_→",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2T13:12:23" }, { "postip": "123.120.70.110", "message":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选择相对高清的,但是太高清的,尺寸太大了,会下载很慢。所以建议你去用搜索引擎搜图比较好。不过,倒是提醒我了,我以后可以尽量将高清图的 URL 附在文末。",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2T13:14:00" }, { "postip": "175.45.177.115", "message": "大圖在這裡哦:<br />\r\n<br />\r\nwww【.】wallpapersis【.】com/wallpaper/dragons-flying-over-sailboat-ship【.】html<br />\r\n<br />\r\n(谷歌圖片搜索是神器)", "username": "来自朝鲜的 Baidu Spider 机器人", "date": "2016-09-13T15:47:55"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楼上的出处“来自朝鲜的 Baidu Spider 机器人”!<br />\r\n惊悚!!",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4T14:39:45" }, { "postip": "211.64.160.2", "message": "顶!!!!", "username": "zql [Chromium 52.0|Ubuntu]", "date": "2016-09-21T12:24:32" }, { "postip": "202.198.7.40", "message": "羡慕你们", "username": "gsced [Chrome Mobile 54.0|Android 5.0]", "date": "2016-11-04T23:01:45" } ]
[]
Linux 系统在早期的时候被人们嘲笑,它什么也干不了。而现在,Linux 无处不在!
2016-09-09T14:44:00
2016-09-09T14:44:00
7,756
/article-7756-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09/144440imzc7qk724e3c42q.jpg) Linux 系统在早期的时候被人们嘲笑,它什么也干不了。而现在,Linux 无处不在! 我当时还是个在巴西学习计算机工程的大三学生,并同时在一个全球审计和顾问公司兼职系统管理员。公司决定用 Oracle 数据库开发一些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因此,我得以在 Digital UNIX OS (DEC Alpha) 进行训练,这个训练颠覆了我的三观。 UNIX 系统非常的强大,而且给予了我们对机器上包括存储系统、网络、应用和其他一切的绝对控制权。 我开始在 ksh 和 Bash 里编写大量的脚本让系统进行自动备份、文件传输、提取转换加载(ETL)操作、自动化 DBA 日常工作,还为各种不同的项目创建了许多服务。此外,调整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工作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如何让服务器以最佳方式运行。在那时,我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使用的是 Windows 95 系统,而我非常想要在我的个人电脑里放进一个 Digital UNIX,或者哪怕是 Solaris 或 HP-UX 也行,但是那些 UNIX 系统都得在特定的硬件才能上运行。我阅读了所有的系统文档,还找过其它的书籍以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在我们的开发环境里对这些疯狂的想法进行了实验。 后来在大学里,我从我的同事那听说了 Linux。我那时非常激动的从还在用拨号方式连接的因特网上下载了它。在我的正宗的个人电脑里装上 UNIX 这类系统的这个想法真是太酷了! Linux 不同于 UNIX 系统,它设计用来在各种常见个人电脑硬件上运行,在起初,让它开始工作确实有点困难,Linux 针对的用户群只有系统管理员和极客们。我为了让它能运行,甚至用 C 语言修改了驱动软件。我之前使用 UNIX 的经历让我在编译 Linux 内核,排错这些过程中非常的顺手。由于它不同于那些只适合特定硬件配置的封闭系统,所以让 Linux 跟各种意料之外的硬件配置一起工作真的是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 我曾见过 Linux 在数据中心获得一席之地。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系统管理员使用它来帮他们完成每天监视和管理基础设施的工作,随后,Linux 作为 DNS 和 DHCP 服务器、打印管理和文件服务器等赢得了更多的使用。企业曾对 Linux 有着很多顾虑(恐惧,不确定性,怀疑(FUD:fear, uncertainty and doubt))和诟病:谁是它的拥有者?由谁来支持它?有适用于它的应用吗? 但现在看来,Linux 在各个地方进行着逆袭!从开发者的个人电脑到大企业的服务器;我们能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像树莓派这样的物联网(IoT)设备里找到它。甚至 Mac OS X 有些命令跟我们所熟悉的命令一样。微软在制造它自己的发行版,在 Azure 上运行,然后…… Windows 10 要装备 Bash。 有趣的是 IT 市场会不断地创造并迅速的用新技术替代,但是我们所掌握的 Digital UNIX、HP-UX 和 Solaris 这些旧系统的知识还依然有效并跟 Linux 息息相关,不论是为了工作还是玩。现在我们能完全的掌控我们的系统,并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Linux 有个充满热情的社区。 我真的建议想在计算机方面发展的年轻人学习 Linux,不论你处于 IT 界里的哪个分支。如果你深入了解了一个普通的家用个人电脑是如何工作的,你就可以以基本相同的方式来面对任何机器。你可以通过 Linux 学习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并通过它建立能在 IT 界任何地方都有用的能力! --- via: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8/revenge-linux> 作者:[Daniel Carvalho](https://opensource.com/users/danielscarvalho) 译者:[H-mudcup](https://github.com/H-mudcup)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Linux 中国志愿者翻译小组 LCTT 三岁啦!
wxy
不知不觉,LCTT 已经成立三年了,对于我这样已经迈过四张的人来说,愈发的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这三年来,我们 LCTT 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想起来仍恍如昨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50000x93y8yy00uclbc2c.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50000x93y8yy00uclbc2c.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LCTT" ]
新闻
{ "viewnum": 8948, "commentnum": 11,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8.253.102.136", "message": "加入 LCTT 也快一年了。",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47.0|Windows 10]", "date": "2016-09-10T17:14:27" }, { "postip": "111.14.34.89", "message": "linux新手再此致敬", "username": "来自山东济宁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1T19:22:53" }, { "postip": "183.95.159.217", "message": "基本每天都会看这里的文章,不过更新的有点慢", "username": "来自湖北神农架的 Chrome Mobile 51.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11T23:48:24" }, { "postip": "119.139.136.94", "message": "感谢LCTT",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UC Browser 11.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09-12T09:56:50" }, { "postip": "101.81.78.142", "message": "我发现我还是三个下划线的名字,哈哈哈", "username": "Vic [Chrome 52.0|GNU/Linux]", "date": "2016-09-13T14:16:01" }, { "postip": "117.152.91.193", "message": "linux.cn&nbsp;&nbsp;加油", "username": "jingwang [Chrome 52.0|Windows 10]", "date": "2016-09-13T20:05:23" }, { "postip": "114.92.168.36", "message": "加油!", "username": "hyplove [Firefox 48.0|Windows 10]", "date": "2016-09-15T10:44:02" }, { "postip": "115.126.39.3", "message": "组长,配乐是什么?=_=", "username": "WangYueScream [Chrome 50.0|Windows 7]", "date": "2016-11-25T00:17:25" }, { "postip": "123.112.142.152", "message": "闯将令", "username": "linux [Chrome 54.0|Mac 10.11]", "date": "2016-11-25T17:58:56" }, { "postip": "125.46.3.227", "message": "我找到了林有声和黄英华版本的,但是都没有组长的这首有味", "username": "WangYueScream [Chrome 50.0|Windows 7]", "date": "2016-11-29T18:01:57" }, { "postip": "223.149.34.64", "message": "为什么听歌识曲出来的是 Thomas Bergersen - Empire of Angels?",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56.0|Windows 10]", "date": "2017-03-13T18:44:25" } ]
[]
不知不觉,LCTT 已经成立三年了,对于我这样已经迈过四张的人来说,愈发的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这三年来,我们 LCTT 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想起来仍恍如昨日。
2016-09-10T14:35:00
2016-09-10T14:35:00
7,757
/article-7757-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50000x93y8yy00uclbc2c.jpg) 不知不觉,[LCTT](http://lctt.github.io/) 已经成立三年了,对于我这样已经迈过四张的人来说,愈发的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这三年来,我们 LCTT 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想起来仍恍如昨日。 三年前的这一天,我的一个偶发的想法促使我在 [Linux 中国](https://linux.cn/)的 QQ 群里面发了一则消息,具体的消息内容已经不可考了,大意是鉴于英文 man 手册的中文翻译太差,想组织一些人来重新翻译。不料发出去之后很快赢得一些有热情、有理想的小伙伴们的响应。于是我匆匆建了一个群,拉了一些人进来,甚至当时连翻译组的名称都没有确定。LCTT (Linux.Cn Translation Team)这个名称都是后来逐步定下来的。 关于 LCTT 的早期发展情况,可以参考 LCTT 2014 年周年[总结](http://linux.cn/article-3784-1.html)。 虽然说“翻译 man 手册”这个最初建群的目标因为种种原因搁浅而一直未能重启,但是,这三年来,我们组织了 [213 位志愿者](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graphs/contributors)翻译了 2155 篇文章,接受了 [4263 个 PR](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pulls?q=is%3Apr+is%3Aclosed),得到了 476 个星。 这三年来,我们经历了 man 项目的流产、 LFS 手册的翻译发布、选题 DeadFire 的离去。得益于 Linux 中国的网站和微博,乃至微信的兴起后的传播,志愿者们的译文传播很广,切实的为国内的开源社区做出了贡献(当然,与此同时,Linux 中国社区也随之更加壮大)。 这些年间,LCTT 来了很多人,也有人慢慢淡出,这里面涌现了不少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比如: * geekpi,作为整个 LCTT 项目中翻译量最大贡献者,却鲜少在群内说话,偶尔露面,被戏称为“鸡排兄”。 * GOLinux,紧追“鸡排兄”的第二位强人,嗯,群内大部分人的昵称都是他起的,包括楼上。 * tinyeyeser,“小眼儿”以翻译风趣幽默著称,是 LCTT 早期初创成员之一。 * Vito-L,早期成员,LCTT 的多数 Wiki 出自于其手。 * DeadFire,创始成员,从最开始到其离世,一直负责 LCTT 的所有选题工作。 * oska874,在接过选题工作的重任后,全面主持 LCTT 的工作。 * carolinewuyan,承担了相当多的校对工作。 * alim0x,独立完成了 Android 编年史系列的翻译(多达 26 篇,现在还没发布完)等等。 其它还有 ictlyh、strugglingyouth、FSSlc、zpl1025、runningwater、bazz2、Vic020、dongfengweixiao、jasminepeng、willqian、vizv、ZTinoZ、martin2011qi、felixonmars、su-kaiyao、GHLandy、flsf、H-mudcup、StdioA、crowner、vim-kakali 等等,以及还有很多这里没有提到名字的人,都对 LCTT 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体的贡献排行榜,可以看[这里](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graphs/contributors)。 每年写总结时,我都需要和 gource 以及 ffmpeg 搏斗半天,今年,我又用 gource 重新制作了一份 LCTT 的 GitHub 版本仓库的变迁视频,以飨众人。 本来想写很多,或许 LCTT 和 Linux 中国已经成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竟然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了,那就此搁笔罢。 另外,为 LCTT 的诸位兄弟姐妹们献上我及管理团队的祝福,也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 LCTT ,传送门在此: * 项目网站:<https://lctt.github.io/> ,请先访问此处了解情况。 * “Linux中国”开源社区:<https://linux.cn/> ,所有翻译的文章都在这里以及它的同名微博、微信发布。 LCTT 组长 wxy 2016/9/10
5 个给 Linux 新手的最佳包管理器
Ravi Saive
http://www.tecmint.com/linux-package-managers/
在 Linux 中,包管理器非常重要,知道如何使用多种包管理器可以让你像一个高手一样活得很舒适,从在仓库下载软件、安装软件,到更新软件、处理依赖和删除软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Linux 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60004d45rozmyo04ddtd4.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60004d45rozmyo04ddtd4.pn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dpkg", "apt", "Aptitude", "Synaptic", "rpm", "yum", "dnf", "Pacman", "Zypper", "Portage" ]
技术
{ "viewnum": 27968, "commentnum": 5,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7.152.66.167", "message": "这文章到底什么意思", "username": "来自117.152.66.167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0T17:34:28" }, { "postip": "1.180.26.203", "message": "依赖是阻碍linux发展的最大毒瘤!", "username": "zxciddee [Maxthon 4.0|Windows XP]", "date": "2016-09-10T20:34:06" }, { "postip": "101.129.0.234", "message": "good", "username": "小杰 [Chrome 45.0|Windows 7]", "date": "2016-09-13T08:28:35" }, { "postip": "58.59.208.236", "message": "一个包管理的提纲么。。", "username": "来自广西南宁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5T22:45:25" }, { "postip": "124.114.148.6", "message": "觉得麻烦可以不用,但不要瞎评论?<br />\r\n软件本来就是一个基于另一个开发,依赖关系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Linux 上这种管理方式是更灵活、更合理的。<br />\r\nWindows 的策略是属于懒政,占多少空间多少内存都没关系,只要不碍事、不出事,不就是用户花钱买配置嘛。要都像 Windows 那样所有依赖项都打包起来,你电脑弄几个 T 的内存都不够吃的。",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114.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3-07-21T01:08:02" } ]
[]
在 Linux 中,包管理器非常重要,知道如何使用多种包管理器可以让你像一个高手一样活得很舒适,从在仓库下载软件、安装软件,到更新软件、处理依赖和删除软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Linux 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2016-09-10T15:59:59
2016-09-10T15:59:59
7,758
/article-7758-1.html
一个 Linux 新用户应该知道他或她的进步源自于对 Linux 发行版的使用,而 Linux 发行版有好几种,并以不同的方式管理软件包。 在 Linux 中,包管理器非常重要,知道如何使用多种包管理器可以让你像一个高手一样活得很舒适,从在仓库下载软件、安装软件,到更新软件、处理依赖和删除软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Linux 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160004d45rozmyo04ddtd4.png) *最好的Linux包管理器* 成为一个 Linux 高手的一个标志是了解主要的 Linux 发行版如何处理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应该看一些你在 Linux 上能找到的最佳的包管理器, 在这里,我们的主要重点是关于一些最佳包管理器的相关信息,但不是如何使用它们,这些留给你亲自发现。但我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链接,使用指南或更多。 ### 1. DPKG - <ruby> Debian 包管理系统 <rp> ( </rp> <rt> Debian Package Management System </rt> <rp> ) </rp></ruby> Dpkg 是 Debian Linux 家族的基础包管理系统,它用于安装、删除、存储和提供`.deb`包的信息。 这是一个低层面的工具,并且有多个前端工具可以帮助用户从远程的仓库获取包,或处理复杂的包关系的工具,包括如下: * 参考:[15 个用于基于 Debian 的发行版的 “dpkg” 命令实例](http://www.tecmint.com/dpkg-command-examples/) #### APT (<ruby> 高级打包工具 <rp> ( </rp> <rt> Advanced Packaging Tool </rt> <rp> ) </rp></ruby>) 这个是一个 dpkg 包管理系统的前端工具,它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自由而强大的,有用的命令行包管理器系统。 Debian 及其衍生版,例如 Ubuntu 和 Linux Mint 的用户应该非常熟悉这个包管理工具。 想要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你可以去看看下面这些 HOW TO 指南: * 参考:[15 个怎样在 Ubuntu/Debian 上使用新的 APT 工具的例子](http://www.tecmint.com/apt-advanced-package-command-examples-in-ubuntu/) * 参考:[25 个用于包管理的有用的 APT-GET 和 APT-CACHE 的基础命令](http://www.tecmint.com/useful-basic-commands-of-apt-get-and-apt-cache-for-package-management/) #### Aptitude 包管理器 这个也是 Debian Linux 家族一个非常出名的命令行前端包管理工具,它工作方式类似 APT ,它们之间有很多可以比较的地方,不过,你应该两个都试试才知道哪个工作的更好。 它最初为 Debian 及其衍生版设计的,但是现在它的功能延伸到 RHEL 家族。你可以参考这个指南了解更多关于 APT 和 Aptitude。 * 参考:[APT 和 Aptitude 是什么?它们知道到底有什么不同?](http://www.tecmint.com/difference-between-apt-and-aptitude/) #### Synaptic 包管理器 Synaptic是一个基于GTK+的APT的可视化包管理器,对于一些不想使用命令行的用户,它非常好用。 ### 2. RPM - <ruby> 红帽包管理器 <rp> ( </rp> <rt> Red Hat Package Manager </rt> <rp> ) </rp></ruby> 这个是红帽创建的 Linux 基本标准(LSB)打包格式和基础包管理系统。基于这个底层系统,有多个前端包管理工具可供你使用,但我们应该只看那些最好的,那就是: #### YUM (<ruby> 黄狗更新器,修改版 <rp> ( </rp> <rt> Yellowdog Updater, Modified </rt> <rp> ) </rp></ruby>) 这个是一个开源、流行的命令行包管理器,它是用户使用 RPM 的界面(之一)。你可以把它和 Debian Linux 系统中的 APT 进行对比,它和 APT 拥有相同的功能。你可以从这个 HOW TO 指南中的例子更加清晰的理解YUM: * 参考:[20 个用于包管理的 YUM 命令](http://www.tecmint.com/20-linux-yum-yellowdog-updater-modified-commands-for-package-mangement/) #### DNF(<ruby> 优美的 Yum <rp> ( </rp> <rt> Dandified Yum </rt> <rp> ) </rp></ruby>) 这个也是一个用于基于 RPM 的发行版的包管理器,Fedora 18 引入了它,它是下一代 YUM。 如果你用 Fedora 22 及更新版本,你肯定知道它是默认的包管理器。这里有一些链接,将为你提供更多关于 DNF 的信息和如何使用它。 * 参考:[DNF - 基于 RPM 的发行版的下一代通用包管理软件](http://www.tecmint.com/dnf-next-generation-package-management-utility-for-linux/) * 参考: [27 个管理 Fedora 软件包的 ‘DNF’ 命令例子](http://www.tecmint.com/dnf-commands-for-fedora-rpm-package-management/) ### 3. Pacman 包管理器 – Arch Linux 这个是一个流行的、强大而易用的包管理器,它用于 Arch Linux 和其他的一些小众发行版。它提供了一些其他包管理器提供的基本功能,包括安装、自动解决依赖关系、升级、卸载和降级软件。 但是最大的用处是,它为 Arch 用户创建了一个简单易用的包管理方式。你可以阅读 [Pacman 概览](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Pacman),它会解释上面提到的一些功能。 ### 4. Zypper 包管理器 – openSUSE 这个是一个使用 libzypp 库制作的用于 OpenSUSE 系统上的命令行包管理器,它的常用功能包括访问仓库、安装包、解决依赖问题和其他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也可以支持存储库扩展功能,如模式、补丁和产品。新的 OpenSUSE 用户可以参考下面的链接来掌控它。 * 参考:[45 个让你精通 openSUSE 包管理的 Zypper 命令](http://www.tecmint.com/zypper-commands-to-manage-suse-linux-package-management/) ### 5. Portage 包管理器 – Gentoo 这个是 Gentoo 的包管理器,当下不怎么流行的一个发行版,但是这并不阻止它成为 Linux 下最好的软件包管理器之一。 Portage 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一个简单、无故障的包管理系统,包含向后兼容、自动化等功能。 如果希望理解的更清晰,可以看下: [Portage 项目页](https://wiki.gentoo.org/wiki/Project:Portage)。 ### 结束语 正如我在开始时提到的,这个指南的主要意图是给 Linux 用户提供一个最佳软件包管理器的列表,但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可以通过其后提供的重要的链接,并实际去试试它们。 各个发行版的用户需要学习超出他们的发行版之外的一些东西,才能更好理解上述提到的这些不同的包管理器。 --- via: <http://www.tecmint.com/linux-package-managers/> 作者:[Ravi Saive](http://www.tecmint.com/author/admin/)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Linux 将成为 21 世纪汽车的主要操作系统
Steven J. Vaughan-Nichols
http://www.zdnet.com/article/the-linux-in-your-car-movement-gains-momentum/
AGL 发布了新的 AGL Unified Code Base (UCB) ,这个新的 Linux 发行版基于 AGL 和另外两个汽车开源项目: Tizen 和 GENIVI Alliance 。 UCB 是第二代 Linux 汽车系统。它从底层开始开发,一直到特定的汽车应用软件。它能处理导航、通信、安全、安保和信息娱乐系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0428etudeljlu6d60d6s.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0428etudeljlu6d60d6s.jpg
true
false
true
XLCYun
false
[ "AGL", "汽车" ]
观点
{ "viewnum": 5738, "commentnum": 0,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AGL 发布了新的 AGL Unified Code Base (UCB) ,这个新的 Linux 发行版基于 AGL 和另外两个汽车开源项目: Tizen 和 GENIVI Alliance 。 UCB 是第二代 Linux 汽车系统。它从底层开始开发,一直到特定的汽车应用软件。它能处理导航、通信、安全、安保和信息娱乐系统。
2016-09-11T09:01:00
2016-09-11T09:01:00
7,759
/article-7759-1.html
> > 汽车可不单单是由引擎和华丽外壳组成的,汽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计算部件,而 Linux 就在它们里面跑着。 > > > Linux 不只运行在你的服务器和手机(安卓)上。它还运行在你的车里。当然了,没人会因为某个车载系统而去买辆车。但是 Linux 已经为像丰田、日产、捷豹路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信息娱乐系统、平视显示以及其<ruby> 联网汽车 <rp> ( </rp> <rt> connected car </rt> <rp> ) </rp></ruby>的 4G 与 Wi-Fi 系统,而且 [Linux 即将登陆福特汽车](https://www.automotivelinux.org/news/announcement/2016/01/ford-mazda-mitsubishi-motors-and-subaru-join-linux-foundation-and)、马自达、三菱、斯巴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0428etudeljlu6d60d6s.jpg) *如今,所有的 Linux 和开源汽车软件的成果都已经在 Linux 基金会的 Automotive Grade Linux (AGL)项目下统一标准化了。* 传统软件公司也进入了移动物联网领域。 Movimento、甲骨文、高通、Texas Instruments、UIEvolution 和 VeriSilicon 都已经[加入 Automotive Grade Linux(AGL)项目](https://www.automotivelinux.org/news/announcement/2016/05/oracle-qualcomm-innovation-center-texas-instruments-and-others-support)。 [AGL](https://www.automotivelinux.org/) 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开源项目,志在于为联网汽车打造一个基于 Linux 的通用软件栈。 “随着联网汽车技术和信息娱乐系统需求的快速增长,AGL 过去几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Linux 基金会汽车总经理 Dan Cauchy 如是说。 Cauchy 又补充道,“我们的会员基础不单单只是迅速壮大,而且通过横跨不同的业界实现了多元化,从半导体和车载软件到 IoT 和连接云服务。这是一个明显的迹象,即联网汽车的革命已经间接影响到许多行业纵向市场。” 这些公司在 AGL 发布了新的 AGL Unified Code Base (UCB) 之后加入了 AGL 项目。这个新的 Linux 发行版基于 AGL 和另外两个汽车开源项目: [Tizen](https://www.tizen.org/) 和 [GENIVI Alliance](http://www.genivi.org/) 。 UCB 是第二代 Linux 汽车系统。它从底层开始开发,一直到特定的汽车应用软件。它能处理导航、通信、安全、安保和信息娱乐系统。 “汽车行业需要一个标准的开源系统和框架来让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能够快速地将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带入到汽车中来。” Cauchy 说。“这个新的发行版将 AGL、Tizen、GENIVI 项目和相关开源代码中的精华部分整合进 AGL Unified Code Base (UCB)中,使得汽车制造商能够利用一个通用平台进行快速创新。 在汽车中采用基于 Linux 的系统来实现所有功能时, AGL 的 UCB 发行版将扮演一个重大的角色。” 他说得对。自从 2016 年 1 月发布以来,已有四个汽车公司和十个新的软件厂商加入了 AGL。Esso,如今的 Exxon, 曾让 “把老虎装入油箱” 这条广告语出了名。我怀疑 “把企鹅装到引擎盖下” 这样的广告语是否也会变得家喻户晓,但是它却道出了事实。 Linux 正在慢慢成为 21 世纪汽车的主要操作系统。 --- via: <http://www.zdnet.com/article/the-linux-in-your-car-movement-gains-momentum/> 作者:[Steven J. Vaughan-Nichols](http://www.zdnet.com/meet-the-team/us/steven-j-vaughan-nichols/) 译者:[XLCYun](https://github.com/XLCYu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JavaScript 现状:方言篇
Sacha Greif
https://medium.com/@sachagreif/the-state-of-javascript-javascript-flavors-1e02b0bfefb6
从 2009 年 CoffeeScript 出现开始,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基于 JavaScript 语言,或者叫方言,例如 ES6、TypeScript、Elm 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且都可以被完美编译成标准 JavaScript。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28jk1qdkdarbnigbbq.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28jk1qdkdarbnigbbq.jpg
true
false
true
eriwoon
false
[ "JavaScript" ]
观点
{ "viewnum": 15099, "commentnum": 6,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81.192.230", "message": "啊……<br />\r\n我已经两年多没写过JavaScript代码了。最近又要拾起来。",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2T00:32:55" }, { "postip": "171.221.3.31", "message": "那个调查问卷感觉很不靠谱~",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1.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3T11:37:04" }, { "postip": "171.221.3.31", "message": "每个程序员应该都知道javascript吧,但专注与后端的未必知道其他几个~",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1.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3T11:39:58" }, { "postip": "118.113.69.163", "message": "我来吐槽一下,es6是标准,javascript是实现。怎么能说es6是一种javascript方言。",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Firefox 48.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8T10:07:33" }, { "postip": "124.127.161.254", "message": "说的对",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8T14:12:42"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确实感觉用词欠妥。原文用词是“ Flavors”。",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8T15:41:00" } ]
[]
从 2009 年 CoffeeScript 出现开始,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基于 JavaScript 语言,或者叫方言,例如 ES6、TypeScript、Elm 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且都可以被完美编译成标准 JavaScript。
2016-09-11T10:39:00
2016-09-11T10:39:00
7,760
/article-7760-1.html
JavaScript 和其他编程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单纯的一个语言,而像一个由众多方言组成大家族。 从 2009 年 CoffeeScript 出现开始,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基于 JavaScript 语言,或者叫方言,例如 ES6、TypeScript、Elm 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且都可以被完美编译成标准 JavaScript。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28jk1qdkdarbnigbbq.jpg) 所以,继上周的前端框架篇,今天带来 JavaScript 现状之方言篇,看一下大家对于 JavaScript 的方言是怎么选择的。 > > 声明:下面的部分结论来自部分数据,这是在我想要展示完整数据时找到的最好的办法,这便于我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 > > 注意:如果你还没有参与[这个调查](http://stateofjs.com/),现在就来参加吧,可以花十分钟完成调查然后再回来看这篇文章。 > > > ### 认知度 首先,我想看一下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是否**知道**下面六种语言: * 经典的 JavaScript: 97% * ES6: 98% * CoffeeScript: 99% * TypeScript: 98% * Elm: 66% * ClojureScript: 77% 你可能觉得 100% 的人都应该知道『经典的 JavaScript 』,我想是有人无法抵抗在一个 JavaScript 调查中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JavaScript 』这个选项的强大诱惑吧……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ES6、CoffeeScript 和 TypeScript 这三种语言,比较令我惊讶的是 TypeScript 竟然会稍微落后于 ES6 和 CoffeeScript。 另一方面,Elm 和 ClojureScript 得分就要低得多,当然这也有道理,因为它们跟自己的生态环境绑定的比较紧密,也很难在已有的 App 中进行使用。 ### 兴趣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哪一种方言吸引新开发者的能力更强一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30qwnq76kk66nnqoiz.png) 要注意,该表是统计该语言对从未使用过它们的用户的吸引度,因为只有很少人没有用过经典 JavaScript,所以『经典 JavaScript 』这一列的数值很低。 ES6的数值很有趣:已有很大比例的用户在使用 ES6 了,没有用过的人中的绝大部分(89%)也很想学习它。 TypeScript 和 Elm 的状态差不多:用过的人不多,但感兴趣的比例表现不错,分别是 53% 和 58%。 如果让我预测一下,那我觉得 TypeScript 和 Elm 都很难向普通的 JavaScript 开发者讲明自己的优势。毕竟如果开发者只懂 JavaScript 的话,你很难解释清楚静态类型的好处。 另外,只有很少开发者用过 CoffeeScript,而且很明显几乎没人想去学。我觉得我该写一本 12 卷厚的 CoffeeScript 百科全书了…… ### 满意度 现在是最重要的问题的时间了:有多少开发者用过这些语言,有多少人还想继续使用这些方言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31g7de5kp4t1d46ble.png) 虽然经典 JavaScript 拥有最多的用户量,但就满意度来说 ES6 才是大赢家,而且我想现在已经能安全的说,ES6 可以作为开发 JavaScript App 默认的语言。 TypeScript 和 Elm 有相似的高满意度,都在 85% 上下。然后,只有可怜的 17% 的开发者会考虑继续使用 CoffeeScript。 ### 快乐度 最后一个问题,我问大家在用现在的方式写 JavaScript 时是否感到快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0/234532slr8mdi3imzyd3xr.png)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上一个问题的满意度想匹配:平均分达到 3.96 分(1 - 5 分),大家在使用 JavaScript 时候确实是快乐的。 不过很难说高分是因为 JavaScript 最近的一些改进造成的呢,还是发现 JavaScript 可能(仅仅是可能)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讨厌。总之,JavaScript 令人满意。 ### 总结 如果说上次的赢家是 React 和 Vue,那此次调查的冠军毫无争议是 ES6 了。 ES6 并带来没有开天辟地的变化,但整个社区都还是很认可当前 JavaScript 演进方向的。 我觉得一年之后我们再来一次这样的调查,结果会很有趣。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下 TypeScript、Elm 还有ClojureScript 有没有继续进步。 个人认为,当前 JavaScript 大家庭百花齐放的现象还只是一个开始,或许几年之后 JavaScript 就会变得非常不同了。 ### 结语 & 敬请期待 对于我这样的调查来说数据越多就意味着数据越准确!越多人参加这个调查,那就越能代表整个 JavaScript 社区。 所以,我十分希望你能帮忙分享这个调查问卷: * 在 Twitter 上 * [在 Facebook 上](https://facebook.com/sharer/sharer.php?u=http%3A%2F%2Fstateofjs.com) 另外,如果你想收到我下一个调查结果分析,前往 [调查问卷主页](http://stateofjs.com/) 并留下自己的邮箱吧。 --- via: <https://medium.com/@sachagreif/the-state-of-javascript-javascript-flavors-1e02b0bfefb6> 作者:[Sacha Greif](https://medium.com/@sachagreif) 译者:[eriwoon](https://github.com/eriwoo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使用 Github Pages 发布你的项目文档
loranallensmith
https://github.com/blog/2233-publish-your-project-documentation-with-github-pages
你可能比较熟悉如何用 Github Pages 来分享你的工作,又或许你看过一堂教你建立你的第一个 Github Pages 网站的教程。近期 Github Pages 的改进使得从不同的数据源来发布您的网站更加的方便,其中的来源之一就是你的仓库的 /docs 目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2628yni9gnqi3fize9fg.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2628yni9gnqi3fize9fg.jp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GitHub" ]
软件开发
{ "viewnum": 5823, "commentnum": 0,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你可能比较熟悉如何用 Github Pages 来分享你的工作,又或许你看过一堂教你建立你的第一个 Github Pages 网站的教程。近期 Github Pages 的改进使得从不同的数据源来发布您的网站更加的方便,其中的来源之一就是你的仓库的 /docs 目录。
2016-09-12T07:26:38
2016-09-12T07:26:38
7,761
/article-7761-1.html
你可能比较熟悉[如何用 Github Pages 来分享你的工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sN8gpT6jY),又或许你看过[一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KX4A5EiQo)教你建立你的第一个 Github Pages 网站的教程。近期 Github Pages 的改进使得[从不同的数据源来发布您的网站](https://help.github.com/articles/configuring-a-publishing-source-for-github-pages/)更加的方便,其中的来源之一就是你的仓库的 /docs 目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2628yni9gnqi3fize9fg.jpg) 文档的质量是一个软件项目健康发展的标志。对于开源项目来说,维护一个可靠而不出错的知识库、详细说明所有的细节是至关重要的。精心策划的文档可以让增加项目的亲切感,提供一步步的指导并促进各种方式的合作可以推动开源软件开发的协作进程。 在 Web 上托管你的文档是一个消耗时间的挑战,而且对于它的发布和维护也没有省事的办法,然而这是并非不可避免的。面对多种不同的发布工具,又是 FTP 服务器,又是数据库,文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下,而这些都需要你手动来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 Web 发布方式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性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以牺牲简单易用为代价的。 当作为文档使用时,麻烦更少的方式显然更容易去维护。 [GitHub Pages](https://pages.github.com/) 可以以指定的方式为你的项目创建网站,这使得它天然地适合发布和维护文档。因为 Github Pages 支持 Jekyll,所以你可以使用纯文本或 Markdown 来书写你的文档,从而降低你维护的成本、减少维护时的障碍。Jekyll 还支持许多有用的工具比如变量、模板、以及自动代码高亮等等,它会给你更多的灵活性而不会增加复杂性,这些你在一些笨重的平台是见不到的。 最重要的是,在 Github 上使用 GitHub Pages 意味着你的文档和代码可以使用诸如 Issues 和 Pull Requests 来确保它得到应有的高水平维护,而且因为 GitHub Pages 允许您发布代码库主分支上的 /docs 目录,这样您就可以在同一分支同时维护你的代码库及其文档。 ### 现在开始! 发布你的第一个文档页面只需要短短几分钟。 1. 在你的仓库的主分支里创建一个 /docs/index.md 文件。 2. 把你的内容以 Jekyll 格式添加进去,并提交你的修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2641iezmfeihmgo8fbwe.gif) 3. 查看你的仓库的设置分支然后选择主分支 /docs 目录,将其设置为 GitHub Pages 的源 ,点击保存,你就搞定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2641wy3ayoh4khioy2ko.gif) GitHub Pages 将会从你的 /docs 目录中读取内容,转换 index.md 为 HTML。然后把它发布到你的 GitHub Pages 的 URL 上。 这样将会创建并输出一个最基础的 HTML ,而且你可以使用 Jekyll 的自定义模板、CSS 和其他特性。如果想要看所有的可能,你可以看看 [GitHub Pages Showcase](https://github.com/showcases/github-pages-examples)。 --- via: <https://github.com/blog/2233-publish-your-project-documentation-with-github-pages> 作者:[loranallensmith](https://github.com/loranallensmith)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Turtl:安全、开源的 Evernote 替代品
Andrew
http://www.webupd8.org/2016/08/turtl-secure-open-source-evernote.html
Turtl 是一个安全、开源的 Evernote 替代品,在Linux、Windows、Mac 和 Android 等系统上都能使用。iOS版本仍在开发当中,Firefox 和 Chrome 也有扩展程序可以使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80308mj3m5ffql6613ls6.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80308mj3m5ffql6613ls6.jpg
true
false
true
chisper
false
[ "Turtl", "Evernote" ]
分享
{ "viewnum": 11766, "commentnum": 3,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73.58.48", "message": "用了wiznote,其他的都是浮云,很适合程序员的需求",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Maxthon 1.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2T20:39:00" }, { "postip": "14.153.238.135", "message": "正在用为知笔记。就是只有Windows版才能装插件,有点遗憾。",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3T00:37:16" }, { "postip": "45.115.36.35", "message": "为什么不试试leanote?",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3T02:06:39" } ]
[]
Turtl 是一个安全、开源的 Evernote 替代品,在Linux、Windows、Mac 和 Android 等系统上都能使用。iOS版本仍在开发当中,Firefox 和 Chrome 也有扩展程序可以使用。
2016-09-12T09:00:00
2016-09-12T09:00:00
7,762
/article-7762-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80308mj3m5ffql6613ls6.jpg) Turtl 是一个安全、开源的 Evernote 替代品,在Linux、Windows、Mac 和 Android 等系统上都能使用。iOS版本仍在开发当中,Firefox 和 Chrome 也有扩展程序可以使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5840kob8uznnnz9innbv.png) 这个产品仍在测试阶段,它能够让你把你的笔记(便签编辑器支持 Markdown)、网站书签、密码、文档、图片等单独放在一个隐秘地方。 笔记可以按模块组织起来,支持嵌套,也可以和其他 Turtl 用户分享。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5901toswuvp9uuwunrsh.png) 你可以给你的笔记打上标签。Turtl 通过创建时间、最后修改时间或者标签来找你的笔记。 这个是便签编辑器(文件便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075924wxmzkgfk8gxfddfe.png) 那么安全性如何呢?Turtl 会在保存数据之前加密,使用的是一个加密密钥,而密码并不保存在服务器上。只有你和你想要分享的人能获取数据。你可以从[这里](https://turtl.it/docs/security/)获得更多关于 Turtl 安全和加密的信息。 更新(感谢 Dimitry!):根据[错误反馈](https://github.com/turtl/api/issues/20),Turtl 有个严重的安全性问题。Turtl 允许创建多个相同用户名的账号,却只使用密码来区分它们。希望能马上修复这个问题。 Turtl 团队提供了一个托管服务来同步你的记录,它是完全免费的,”除非你的文件足够大,或者你需要更好的服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高级服务还不能用。 并且你也不一定要用这个托管服务,因为就像其桌面应用和手机应用一样,这个自托管服务器也是一个自由、开源的软件,所以你可以自己搭建一个 [Turtl 服务器](https://turtl.it/docs/server/)。 Turtl 没有像 Evernote 那么多的功能,但它在它的[计划](https://trello.com/b/yIQGkHia/turtl-product-dev)中也有一些新的功能,比如:支持导入/导出文本和Evernote 格式的数据、原生支持 PDF 阅读器、界面锁定等。 不得不提醒的是,每次启动都要输入密码,虽然安全,但有时候实在是麻烦。 ### 下载 Turtl [下载 Turtl 应用](https://turtl.it/download/)(二进制文件支持 Linux (32位/64位)、Windows 64 位、Mac 64位、Android,以及 Chrome 和Firefox 浏览器插件) **更新**:Turtl 用了一个新的服务器,注销然后在登录框的下面选择高级设置,把 Turtl 服务器设置为 "[https://api.turtlapp.com/v2"(没有引号)。](https://api.turtlapp.com/v2%22%EF%BC%88%E6%B2%A1%E6%9C%89%E5%BC%95%E5%8F%B7%EF%BC%89%E3%80%82) 下载源代码(桌面应用、移动应用和服务器)、反馈问题等,参见 Turtl 的 [GitHub](https://github.com/turtl) 项目站点。 Arch Linux 用户可以通过 [AUR](https://aur.archlinux.org/packages/turtl/) 来安装 Turtl。 要在 Linux 上安装,把安装包解压后运行 install.sh,安装之前请确保 ~/.local/share/applications 目录存在,若不存在请自行创建: ``` mkdir -p ~/.local/share/applications ``` 注意:如果使用 sudo 命令安装,那么只有 root 用户才能使用。所以,要么不用 sudo 命令安装,要么在安装完成后修改权限。你可以参考[AUR 软件包的设置](https://aur.archlinux.org/cgit/aur.git/tree/PKGBUILD?h=turtl)来了解如何修改权限。 使用如下命令把 Turtl 安装到 ~/turtl 文件夹下(假定你已经把安装包解压在你的家目录下了): ``` ~/turtl-*/install.sh ~/turtl ``` 可以使用 ~/.turtl 代替 ~/turtl 把 Turtl 安装到你的家目录的隐藏文件夹下。你也可以用些小技巧把它隐藏起来。 如果 Turtl 没有在你的 Unity Dash 上显示出来,请注销/登录以重启会话。 --- via: <http://www.webupd8.org/2016/08/turtl-secure-open-source-evernote.html> 作者:[Andrew](http://www.webupd8.org/p/about.html) 译者:[chisper](https://github.com/chisper)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为 Github 创造集成件(Integration)
chobberoni
https://github.com/blog/2226-build-an-integration-for-github
我们邀请了具有不同层面的专长的开发人员,来创造有助于开发者更好的工作的集成件。如果你曾经为 Github 构建过一个很棒的集成件,我们希望来让更多人知道它! Gitter、AppVeyor 和 ZenHub 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1408l4fvp611z3l134hf.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1408l4fvp611z3l134hf.pn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GitHub" ]
技术
{ "viewnum": 4321,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我们邀请了具有不同层面的专长的开发人员,来创造有助于开发者更好的工作的集成件。如果你曾经为 Github 构建过一个很棒的集成件,我们希望来让更多人知道它! Gitter、AppVeyor 和 ZenHub 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2016-09-13T09:12:00
2016-09-13T09:12:00
7,763
/article-776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1408l4fvp611z3l134hf.png) 现在你可以从我们的 [集成件目录](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里面找到更多工具。这个目录目前有超过 15 个分类 — 从 [API 管理](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feature/api-management) 到 [应用监控](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feature/monitoring), Github 的集成件可以支持您的开发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我们邀请了具有不同层面的专长的开发人员,来创造有助于开发者更好的工作的集成件。如果你曾经为 Github 构建过一个很棒的集成件,我们希望来让更多人知道它! [Gitter](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feature/monitoring)、[AppVeyor](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appveyor) 和 [ZenHub](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zenhub) 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 我们在寻找什么? 良好的软件开发依赖于上乘的工具,开发人员如今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语言、框架、工作流程,还是包含了其他因素的环境。我们正在寻找能够创造更好的整体开发体验的开发工具。 #### 进入集成件目录清单的指南: * 稳步增多( 你的 Github OAuth 接口当前可以支持超过 500 个用户 ) * 查看我们的 [技术要求](https://developer.github.com/integrations-directory/getting-listed/#technical-requirements) * 遵从[服务条款](https://help.github.com/articles/github-terms-of-service/) 和[隐私政策](https://help.github.com/articles/github-privacy-policy/) * 专注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有帮助的资源 如果想要被列在目录里,请按照[列出需求页](https://developer.github.com/integrations-directory/getting-listed/)中概述的步骤。 你也应该阅读我们的[营销指南](https://developer.github.com/integrations-directory/marketing-guidelines/)和[已有目录清单](https://github.com/integrations)来更好的了解如何把它们全都放在一起。请把你的列表的内容记录在一个[私密 gist](https://gist.github.com/) 中(markdown 格式),并且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partnerships@github.com](mailto:partnerships@github.com)。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不要犹疑,请联系 [partnerships@github.com](mailto:partnerships@github.com)。 --- via: <https://github.com/blog/2226-build-an-integration-for-github> 作者:[chobberoni](https://github.com/chobberoni)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为什么计量 IT 的生产力如此具有挑战性?
Anil Cheriyan
https://enterprisersproject.com/article/2016/8/why-measuring-it-productivity-so-challenging
通过一个开发者编写的代码行数来衡量开发者所用的时间看起来很诱人。但是,编程的语言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根据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3754grq9v1b9rq5qzvvb.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3754grq9v1b9rq5qzvvb.png
true
false
true
LemonDemo,WangYueScream
false
[ "IT", "生产效率" ]
观点
{ "viewnum": 3924, "commentnum": 1,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19.157.79.134", "message": "自顶", "username": "WangYueScream [Chrome 50.0|Windows 7]", "date": "2016-10-16T23:09:57" } ]
[]
通过一个开发者编写的代码行数来衡量开发者所用的时间看起来很诱人。但是,编程的语言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根据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
2016-09-12T12:37:00
2016-09-12T12:37:00
7,764
/article-7764-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2/123754grq9v1b9rq5qzvvb.png) 在某些行业里,人们可以根据一些测量标准判定一个人的生产力。比如,如果你是一个零件制造商,可以通过一个月你能够制造的零件数量来确定你的生产效率。如果你在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你解答了多少个客户来电,你的平均解答时间都会成为评判你的生产效率的依据。这些都是相当简单的案例,但即便你是一位医生,也可以通过你主刀的临床手术次数或者一个月你确诊的患者数量来确定你的生产效率。无论这些评判标准正确与否,但它们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来评断一个人在给定时间内的执行能力。 然而在 IT 这方面,通过上述方法来衡量一个人的生产力是不可能的,因为 IT 有太多的变化性。比如,通过一个开发者编写的代码行数来衡量开发者所用的时间看起来很诱人。但是,编程的语言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根据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因为一种编程语言的一行代码比用其他编程语言编写所花费的时间和难度可能会明显的多或少。 它总是这样不可捉摸吗?多年以前,你可能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根据功能点来衡量 IT 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这些措施是针对开发者们能够创建的关键特征来衡量开发者的生产效率的。但这种方法在今天也变得逐渐难以实施,开发者经常将可能已有的逻辑封装进内部,比如,按供应商来整合功能点。这使得仅仅是基于功能点的数目来估量生产效率难度加大。 这两个例子能够阐述为什么当我们 CIO 之间谈论 IT 生产效率的时候有时会引起争论。考虑以下这个假想中的谈话: > > IT leader:“天啊,我想这些开发者一定很厉害。” > > > HR:“真的假的,他们做了什么?” > > > IT leader:“他们做了个相当好的应用。” > > > HR:“好吧,那他们比那些做了 10 个应用的开发者更好吗” > > > IT leader:“这要看你怎么理解 ‘更好’。” > > > 这个对话比较有代表性。当我们处于上述的这种交谈时,这里面有太多的主观因素导致我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用一种有意义的方法来测试 IT 的效率时,类似上述谈话的这种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不仅仅使谈话更加困难-它还会使 CIO 们很难展示他们的团队在商业上的价值。 确实这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我已经花费差不多 30 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真的不应该在谈论 IT 的生产效率这件事上面相互烦扰-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有结论。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改变这种对话同时停止根据生产能力和成本来谈论 IT 的生产效率,将目光集中于衡量 IT 的整体商业价值上。重申一下,这个过程不会很容易。商业价值的实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 CIO 们能够和商业人员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将实际价值变的更加科学而非一种艺术形式。 --- via: <https://enterprisersproject.com/article/2016/8/why-measuring-it-productivity-so-challenging> 作者:[Anil Cheriyan](https://enterprisersproject.com/user/anil-cheriyan) 译者:[LemonDemo](https://github.com/LemonDemo), [WangYueScream](https://github.com/WangYueScream)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从零构建一个简单的 Python 框架
Matt
http://mattscodecave.com/posts/simple-python-framework-from-scratch.html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设计和实现过程一步一步的阐述告诉读者,我在完成一个小型的服务器和框架之后学到了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004302ds55mn8z48je4elv.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004302ds55mn8z48je4elv.jpg
true
false
true
Cathon
true
[ "Python", "框架" ]
软件开发
{ "viewnum": 10066, "commentnum": 1,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18.23.236.8", "message": "Python越来越厉害。", "username": "DougWang [QQ Browser 9.5|Windows 10]", "date": "2016-09-14T08:46:35" } ]
[]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设计和实现过程一步一步的阐述告诉读者,我在完成一个小型的服务器和框架之后学到了什么。
2016-09-13T08:25:00
2016-09-13T08:25:00
7,765
/article-7765-1.html
为什么你想要自己构建一个 web 框架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 你有一个新奇的想法,觉得将会取代其他的框架 * 你想要获得一些名气 * 你遇到的问题很独特,以至于现有的框架不太合适 * 你对 web 框架是如何工作的很感兴趣,因为你想要成为一位更好的 web 开发者。 接下来的笔墨将着重于最后一点。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设计和实现过程一步一步的阐述告诉读者,我在完成一个小型的服务器和框架之后学到了什么。你可以在这个[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sirMackk/diy_framework)中找到这个项目的完整代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004302ds55mn8z48je4elv.jpg) 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尝试,因为这确实很有趣。它让我知道了 web 应用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这比我想的要容易的多! ### 范围 框架可以处理请求-响应周期、身份认证、数据库访问、模板生成等部分工作。Web 开发者使用框架是因为,大多数的 web 应用拥有大量相同的功能,而对每个项目都重新实现同样的功能意义不大。 比较大的的框架如 Rails 和 Django 实现了高层次的抽象,或者说“自备电池”(“batteries-included”,这是 Python 的口号之一,意即所有功能都自足。)。而实现所有的这些功能可能要花费数千小时,因此在这个项目上,我们重点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开始写代码前,我先列举一下所需的功能以及限制。 功能: * 处理 HTTP 的 GET 和 POST 请求。你可以在[这篇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ertext_Transfer_Protocol) 中对 HTTP 有个大致的了解。 * 实现异步操作(我*喜欢* Python 3 的 asyncio 模块)。 * 简单的路由逻辑以及参数撷取。 * 像其他微型框架一样,提供一个简单的用户级 API 。 * 支持身份认证,因为学会这个很酷啊(微笑)。 限制: * 将只支持 HTTP 1.1 的一个小子集,不支持<ruby> 传输编码 <rp> ( </rp> <rt> transfer-encoding </rt> <rp> ) </rp></ruby>、<ruby> HTTP 认证 <rp> ( </rp> <rt> http-auth </rt> <rp> ) </rp></ruby>、<ruby> 内容编码 <rp> ( </rp> <rt> content-encoding </rt> <rp> ) </rp></ruby>(如 gzip)以及[持久化连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HTTP_persistent_connection)等功能。 * 不支持对响应内容的 MIME 判断 - 用户需要手动指定。 * 不支持 WSGI - 仅能处理简单的 TCP 连接。 * 不支持数据库。 我觉得一个小的用例可以让上述内容更加具体,也可以用来演示这个框架的 API: ``` from diy_framework import App, Router from diy_framework.http_utils import Response # GET simple route async def home(r): rsp = Response() rsp.set_header('Content-Type', 'text/html') rsp.body = '<html><body><b>test</b></body></html>' return rsp # GET route + params async def welcome(r, name): return "Welcome {}".format(name) # POST route + body param async def parse_form(r): if r.method == 'GET': return 'form' else: name = r.body.get('name', '')[0] password = r.body.get('password', '')[0] return "{0}:{1}".format(name, password) # application = router + http server router = Router() router.add_routes({ r'/welcome/{name}': welcome, r'/': home, r'/login': parse_form,}) app = App(router) app.start_server() ``` ' 用户需要定义一些能够返回字符串或 `Response` 对象的异步函数,然后将这些函数与表示路由的字符串配对,最后通过一个函数调用(`start_server`)开始处理请求。 完成设计之后,我将它抽象为几个我需要编码的部分: * 接受 TCP 连接以及调度一个异步函数来处理这些连接的部分 * 将原始文本解析成某种抽象容器的部分 * 对于每个请求,用来决定调用哪个函数的部分 * 将上述部分集中到一起,并为开发者提供一个简单接口的部分 我先编写一些测试,这些测试被用来描述每个部分的功能。几次重构后,整个设计被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相对解耦的。这样就非常好,因为每个部分可以被独立地研究学习。以下是我上文列出的抽象的具体体现: * 一个 HTTPServer 对象,需要一个 Router 对象和一个 http\_parser 模块,并使用它们来初始化。 * HTTPConnection 对象,每一个对象表示一个单独的客户端 HTTP 连接,并且处理其请求-响应周期:使用 http\_parser 模块将收到的字节流解析为一个 Request 对象;使用一个 Router 实例寻找并调用正确的函数来生成一个响应;最后将这个响应发送回客户端。 * 一对 Request 和 Response 对象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友好的方式,来处理实质上是字节流的字符串。用户不需要知道正确的消息格式和分隔符是怎样的。 * 一个包含“路由:函数”对应关系的 Router 对象。它提供一个添加配对的方法,可以根据 URL 路径查找到相应的函数。 * 最后,一个 App 对象。它包含配置信息,并使用它们实例化一个 HTTPServer 实例。 让我们从 `HTTPConnection` 开始来讲解各个部分。 ### 模拟异步连接 为了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每一个 HTTP 请求都是一个单独的 TCP 连接。这使得处理请求的速度变慢了,因为建立多个 TCP 连接需要相对高的花销(DNS 查询,TCP 三次握手,[慢启动](https://en.wikipedia.org/wiki/TCP_congestion-avoidance_algorithm#Slow_start)等等的花销),不过这样更加容易模拟。对于这一任务,我选择相对高级的 [asyncio-stream](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stream.html) 模块,它建立在 [asyncio 的传输和协议](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protocol.html)的基础之上。我强烈推荐你读一读标准库中的相应代码,很有意思! 一个 `HTTPConnection` 的实例能够处理多个任务。首先,它使用 `asyncio.StreamReader` 对象以增量的方式从 TCP 连接中读取数据,并存储在缓存中。每一个读取操作完成后,它会尝试解析缓存中的数据,并生成一个 `Request` 对象。一旦收到了这个完整的请求,它就生成一个回复,并通过 `asyncio.StreamWriter` 对象发送回客户端。当然,它还有两个任务:超时连接以及错误处理。 你可以在[这里](https://github.com/sirMackk/diy_framework/blob/88968e6b30e59504251c0c7cd80abe88f51adb79/diy_framework/http_server.py#L46)浏览这个类的完整代码。我将分别介绍代码的每一部分。为了简单起见,我移除了代码文档。 ``` class HTTPConnection(object): def init(self, http_server, reader, writer): self.router = http_server.router self.http_parser = http_server.http_parser self.loop = http_server.loop self._reader = reader self._writer = writer self._buffer = bytearray() self._conn_timeout = None self.request = Request() ``` 这个 `init` 方法没啥意思,它仅仅是收集了一些对象以供后面使用。它存储了一个 `router` 对象、一个 `http_parser` 对象以及 `loop` 对象,分别用来生成响应、解析请求以及在事件循环中调度任务。 然后,它存储了代表一个 TCP 连接的读写对,和一个充当原始字节缓冲区的空[字节数组](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functions.html#bytearray)。`_conn_timeout` 存储了一个 [asyncio.Handle](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eventloop.html#asyncio.Handle) 的实例,用来管理超时逻辑。最后,它还存储了 `Request` 对象的一个单一实例。 下面的代码是用来接受和发送数据的核心功能: ``` async def handle_request(self): try: while not self.request.finished and not self._reader.at_eof(): data = await self._reader.read(1024) if data: self._reset_conn_timeout() await self.process_data(data) if self.request.finished: await self.reply() elif self._reader.at_eof(): raise BadRequestException() except (NotFoundException, BadRequestException) as e: self.error_reply(e.code, body=Response.reason_phrases[e.code]) except Exception as e: self.error_reply(500, body=Response.reason_phrases[500]) self.close_connection() ``` 所有内容被包含在 `try-except` 代码块中,这样在解析请求或响应期间抛出的异常可以被捕获到,然后一个错误响应会发送回客户端。 在 `while` 循环中不断读取请求,直到解析器将 `self.request.finished` 设置为 True ,或者客户端关闭连接所触发的信号使得 `self._reader_at_eof()` 函数返回值为 True 为止。这段代码尝试在每次循环迭代中从 `StreamReader` 中读取数据,并通过调用 `self.process_data(data)` 函数以增量方式生成 `self.request`。每次循环读取数据时,连接超时计数器被重置。 这儿有个错误,你发现了吗?稍后我们会再讨论这个。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循环可能会耗尽 CPU 资源,因为如果没有读取到东西 `self._reader.read()` 函数将会返回一个空的字节对象 `b''`。这就意味着循环将会不断运行,却什么也不做。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是,用非阻塞的方式等待一小段时间:`await asyncio.sleep(0.1)`。我们暂且不对它做优化。 还记得上一段我提到的那个错误吗?只有从 `StreamReader` 读取数据时,`self._reset_conn_timeout()` 函数才会被调用。这就意味着,**直到第一个字节到达时**,`timeout` 才被初始化。如果有一个客户端建立了与服务器的连接却不发送任何数据,那就永远不会超时。这可能被用来消耗系统资源,从而导致拒绝服务式攻击(DoS)。修复方法就是在 `init` 函数中调用 `self._reset_conn_timeout()` 函数。 当请求接受完成或连接中断时,程序将运行到 `if-else` 代码块。这部分代码会判断解析器收到完整的数据后是否完成了解析。如果是,好,生成一个回复并发送回客户端。如果不是,那么请求信息可能有错误,抛出一个异常!最后,我们调用 `self.close_connection` 执行清理工作。 解析请求的部分在 `self.process_data` 方法中。这个方法非常简短,也易于测试: ``` async def process_data(self, data): self._buffer.extend(data) self._buffer = self.http_parser.parse_into( self.request, self._buffer) ``` 每一次调用都将数据累积到 `self._buffer` 中,然后试着用 `self.http_parser` 来解析已经收集的数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段代码展示了一种称为[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pendency_injection)的模式。如果你还记得 `init` 函数的话,应该知道我们传入了一个包含 `http_parser` 对象的 `http_server` 对象。在这个例子里,`http_parser` 对象是 `diy_framework` 包中的一个模块。不过它也可以是任何含有 `parse_into` 函数的类,这个 `parse_into` 函数接受一个 `Request` 对象以及字节数组作为参数。这很有用,原因有二:一是,这意味着这段代码更易扩展。如果有人想通过一个不同的解析器来使用 `HTTPConnection`,没问题,只需将它作为参数传入即可。二是,这使得测试更加容易,因为 `http_parser` 不是硬编码的,所以使用虚假数据或者 [mock](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unittest.mock.html) 对象来替代是很容易的。 下一段有趣的部分就是 `reply` 方法了: ``` async def reply(self): request = self.request handler = self.router.get_handler(request.path) response = await handler.handle(request) if not isinstance(response, Response): response = Response(code=200, body=response) self._writer.write(response.to_bytes()) await self._writer.drain() ``` 这里,一个 `HTTPConnection` 的实例使用了 `HTTPServer` 中的 `router` 对象来得到一个生成响应的对象。一个路由可以是任何一个拥有 `get_handler` 方法的对象,这个方法接收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返回一个可调用的对象或者抛出 `NotFoundException` 异常。而这个可调用的对象被用来处理请求以及生成响应。处理程序由框架的使用者编写,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应该返回字符串或者 `Response` 对象。`Response` 对象提供了一个友好的接口,因此这个简单的 if 语句保证了无论处理程序返回什么,代码最终都得到一个统一的 `Response` 对象。 接下来,被赋值给 `self._writer` 的 `StreamWriter` 实例被调用,将字节字符串发送回客户端。函数返回前,程序在 `await self._writer.drain()` 处等待,以确保所有的数据被发送给客户端。只要缓存中还有未发送的数据,`self._writer.close()` 方法就不会执行。 `HTTPConnection` 类还有两个更加有趣的部分:一个用于关闭连接的方法,以及一组用来处理超时机制的方法。首先,关闭一条连接由下面这个小函数完成: ``` def close_connection(self): self._cancel_conn_timeout() self._writer.close() ``` 每当一条连接将被关闭时,这段代码首先取消超时,然后把连接从事件循环中清除。 超时机制由三个相关的函数组成:第一个函数在超时后给客户端发送错误消息并关闭连接;第二个函数用于取消当前的超时;第三个函数调度超时功能。前两个函数比较简单,我将详细解释第三个函数 `_reset_cpmm_timeout()` 。 ``` def _conn_timeout_close(self): self.error_reply(500, 'timeout') self.close_connection() def _cancel_conn_timeout(self): if self._conn_timeout: self._conn_timeout.cancel() def _reset_conn_timeout(self, timeout=TIMEOUT): self._cancel_conn_timeout() self._conn_timeout = self.loop.call_later( timeout, self._conn_timeout_close) ``` 每当 `_reset_conn_timeout` 函数被调用时,它会先取消之前所有赋值给 `self._conn_timeout` 的 `asyncio.Handle` 对象。然后,使用 [BaseEventLoop.call\_later](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eventloop.html#asyncio.BaseEventLoop.call_later) 函数让 `_conn_timeout_close` 函数在超时数秒(`timeout`)后执行。如果你还记得 `handle_request` 函数的内容,就知道每当接收到数据时,这个函数就会被调用。这就取消了当前的超时并且重新安排 `_conn_timeout_close` 函数在超时数秒(`timeout`)后执行。只要接收到数据,这个循环就会不断地重置超时回调。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没有接收到数据,最后函数 `_conn_timeout_close` 就会被调用。 ### 创建连接 我们需要创建 `HTTPConnection` 对象,并且正确地使用它们。这一任务由 `HTTPServer` 类完成。`HTTPServer` 类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可以存储着一些配置信息(解析器,路由和事件循环实例),并使用这些配置来创建 `HTTPConnection` 实例: ``` class HTTPServer(object): def init(self, router, http_parser, loop): self.router = router self.http_parser = http_parser self.loop = loop async def handle_connection(self, reader, writer): connection = HTTPConnection(self, reader, writer) asyncio.ensure_future(connection.handle_request(), loop=self.loop) ``` `HTTPServer` 的每一个实例能够监听一个端口。它有一个 `handle_connection` 的异步方法来创建 `HTTPConnection` 的实例,并安排它们在事件循环中运行。这个方法被传递给 [asyncio.start\_server](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stream.html#asyncio.start_server) 作为一个回调函数。也就是说,每当一个 TCP 连接初始化时(以 `StreamReader` 和 `StreamWriter` 为参数),它就会被调用。 ``` self._server = HTTPServer(self.router, self.http_parser, self.loop) self._connection_handler = asyncio.start_server( self._server.handle_connection, host=self.host, port=self.port, reuse_address=True, reuse_port=True, loop=self.loop) ``` 这就是构成整个应用程序工作原理的核心:`asyncio.start_server` 接受 TCP 连接,然后在一个预配置的 `HTTPServer` 对象上调用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将处理一条 TCP 连接的所有逻辑:读取、解析、生成响应并发送回客户端、以及关闭连接。它的重点是 IO 逻辑、解析和生成响应。 讲解了核心的 IO 部分,让我们继续。 ### 解析请求 这个微型框架的使用者被宠坏了,不愿意和字节打交道。它们想要一个更高层次的抽象 —— 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处理请求。这个微型框架就包含了一个简单的 HTTP 解析器,能够将字节流转化为 Request 对象。 这些 Request 对象是像这样的容器: ``` class Request(object): def init(self): self.method = None self.path = None self.query_params = {} self.path_params = {} self.headers = {} self.body = None self.body_raw = None self.finished = False ``` 它包含了所有需要的数据,可以用一种容易理解的方法从客户端接受数据。哦,不包括 cookie ,它对身份认证是非常重要的,我会将它留在第二部分。 每一个 HTTP 请求都包含了一些必需的内容,如请求路径和请求方法。它们也包含了一些可选的内容,如请求体、请求头,或是 URL 参数。随着 REST 的流行,除了 URL 参数,URL 本身会包含一些信息。比如,"/user/1/edit" 包含了用户的 id 。 一个请求的每个部分都必须被识别、解析,并正确地赋值给 Request 对象的对应属性。HTTP/1.1 是一个文本协议,事实上这简化了很多东西。(HTTP/2 是一个二进制协议,这又是另一种乐趣了) 解析器不需要跟踪状态,因此 `http_parser` 模块其实就是一组函数。调用函数需要用到 `Request` 对象,并将它连同一个包含原始请求信息的字节数组传递给 `parse_into` 函数。然后解析器会修改 `Request` 对象以及充当缓存的字节数组。字节数组的信息被逐渐地解析到 request 对象中。 `http_parser` 模块的核心功能就是下面这个 `parse_into` 函数: ``` def parse_into(request, buffer): _buffer = buffer[:] if not request.method and can_parse_request_line(_buffer): (request.method, request.path, request.query_params) = parse_request_line(_buffer) remove_request_line(_buffer) if not request.headers and can_parse_headers(_buffer): request.headers = parse_headers(_buffer) if not has_body(request.headers): request.finished = True remove_intro(_buffer) if not request.finished and can_parse_body(request.headers, _buffer): request.body_raw, request.body = parse_body(request.headers, _buffer) clear_buffer(_buffer) request.finished = True return _buffer ``` 从上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到,我把解析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解析请求行(这行像这样:`GET /resource HTTP/1.1`),解析请求头以及解析请求体。 请求行包含了 HTTP 请求方法以及 URL 地址。而 URL 地址则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路径、url 参数和开发者自定义的 url 参数。解析请求方法和 URL 还是很容易的 - 合适地分割字符串就好了。函数 `urlparse.parse` 可以用来解析 URL 参数。开发者自定义的 URL 参数可以通过正则表达式来解析。 接下来是 HTTP 头部。它们是一行行由键值对组成的简单文本。问题在于,可能有多个 HTTP 头有相同的名字,却有不同的值。一个值得关注的 HTTP 头部是 `Content-Length`,它描述了请求体的字节长度(不是整个请求,仅仅是请求体)。这对于决定是否解析请求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解析器根据 HTTP 方法和头部来决定是否解析请求体。 ### 路由! 在某种意义上,路由就像是连接框架和用户的桥梁,用户用合适的方法创建 `Router` 对象并为其设置路径/函数对,然后将它赋值给 App 对象。而 App 对象依次调用 `get_handler` 函数生成相应的回调函数。简单来说,路由就负责两件事,一是存储路径/函数对,二是返回需要的路径/函数对 `Router` 类中有两个允许最终开发者添加路由的方法,分别是 `add_routes` 和 `add_route`。因为 `add_routes` 就是 `add_route` 函数的一层封装,我们将主要讲解 `add_route` 函数: ``` def add_route(self, path, handler): compiled_route = self.class.build_route_regexp(path) if compiled_route not in self.routes: self.routes[compiled_route] = handler else: raise DuplicateRoute ``` 首先,这个函数使用 `Router.build_router_regexp` 的类方法,将一条路由规则(如 '/cars/{id}' 这样的字符串),“编译”到一个已编译的正则表达式对象。这些已编译的正则表达式用来匹配请求路径,以及解析开发者自定义的 URL 参数。如果已经存在一个相同的路由,程序就会抛出一个异常。最后,这个路由/处理程序对被添加到一个简单的字典`self.routes`中。 下面展示 Router 是如何“编译”路由的: ``` @classmethod def build_route_regexp(cls, regexp_str): """ Turns a string into a compiled regular expression. Parses '{}' into named groups ie. '/path/{variable}' is turned into '/path/(?P<variable>[a-zA-Z0-9_-]+)'. :param regexp_str: a string representing a URL path. :return: a compiled regular expression. """ def named_groups(matchobj): return '(?P<{0}>[a-zA-Z0-9_-]+)'.format(matchobj.group(1)) re_str = re.sub(r'{([a-zA-Z0-9_-]+)}', named_groups, regexp_str) re_str = ''.join(('^', re_str, '$',)) return re.compile(re_str) ``` 这个方法使用正则表达式将所有出现的 `{variable}` 替换为 `(?P<variable>)`。然后在字符串头尾分别添加 `^` 和 `$` 标记,最后编译正则表达式对象。 完成了路由存储仅成功了一半,下面是如何得到路由对应的函数: ``` def get_handler(self, path): logger.debug('Getting handler for: {0}'.format(path)) for route, handler in self.routes.items(): path_params = self.class.match_path(route, path) if path_params is not None: logger.debug('Got handler for: {0}'.format(path)) wrapped_handler = HandlerWrapper(handler, path_params) return wrapped_handler raise NotFoundException() ``` 一旦 `App` 对象获得一个 `Request` 对象,也就获得了 URL 的路径部分(如 /users/15/edit)。然后,我们需要匹配函数来生成一个响应或者 404 错误。`get_handler` 函数将路径作为参数,循环遍历路由,对每条路由调用 `Router.match_path` 类方法检查是否有已编译的正则对象与这个请求路径匹配。如果存在,我们就调用 `HandleWrapper` 来包装路由对应的函数。`path_params` 字典包含了路径变量(如 '/users/15/edit' 中的 '15'),若路由没有指定变量,字典就为空。最后,我们将包装好的函数返回给 `App` 对象。 如果遍历了所有的路由都找不到与路径匹配的,函数就会抛出 `NotFoundException` 异常。 这个 `Route.match` 类方法挺简单: ``` def match_path(cls, route, path): match = route.match(path) try: return match.groupdict() except AttributeError: return None ``` 它使用正则对象的 [match 方法](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re.html#re.match)来检查路由是否与路径匹配。若果不匹配,则返回 None 。 最后,我们有 `HandleWraapper` 类。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封装一个异步函数,存储 `path_params` 字典,并通过 `handle` 方法对外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 class HandlerWrapper(object): def init(self, handler, path_params): self.handler = handler self.path_params = path_params self.request = None async def handle(self, request): return await self.handler(request, **self.path_params) ``` ### 组合到一起 框架的最后部分就是用 `App` 类把所有的部分联系起来。 `App` 类用于集中所有的配置细节。一个 `App` 对象通过其 `start_server` 方法,使用一些配置数据创建一个 `HTTPServer` 的实例,然后将它传递给 [asyncio.start\_server 函数](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stream.html?highlight=start_server#asyncio.start_server)。`asyncio.start_server` 函数会对每一个 TCP 连接调用 `HTTPServer` 对象的 `handle_connection` 方法。 ``` def start_server(self): if not self._server: self.loop = asyncio.get_event_loop() self._server = HTTPServer(self.router, self.http_parser, self.loop) self._connection_handler = asyncio.start_server( self._server.handle_connection, host=self.host, port=self.port, reuse_address=True, reuse_port=True, loop=self.loop) logger.info('Starting server on {0}:{1}'.format( self.host, self.port)) self.loop.run_until_complete(self._connection_handler) try: self.loop.run_forever()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logger.info('Got signal, killing server') except DiyFrameworkException as e: logger.error('Critical framework failure:') logger.error(e.traceback) finally: self.loop.close() else: logger.info('Server already started - {0}'.format(self)) ``` ### 总结 如果你查看源码,就会发现所有的代码仅 320 余行(包括测试代码的话共 540 余行)。这么少的代码实现了这么多的功能,让我有点惊讶。这个框架没有提供模板、身份认证以及数据库访问等功能(这些内容也很有趣哦)。这也让我知道,像 Django 和 Tornado 这样的框架是如何工作的,而且我能够快速地调试它们了。 这也是我按照测试驱动开发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整个过程有趣而有意义。先编写测试用例迫使我思考设计和架构,而不仅仅是把代码放到一起,让它们可以运行。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有很多时候,后者的方式更好。不过如果你想给确保这些不怎么维护的代码在之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依然工作,那么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你需要的。 我研究了下[整洁架构](https://blog.8thlight.com/uncle-bob/2012/08/13/the-clean-architecture.html)以及依赖注入模式,这些充分体现在 `Router` 类是如何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抽象的(实体?)。`Router` 类是比较接近核心的,像 `http_parser` 和 `App` 的内容比较边缘化,因为它们只是完成了极小的字符串和字节流、或是中层 IO 的工作。测试驱动开发(TDD)迫使我独立思考每个小部分,这使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方法调用的组合是否易于理解?类名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我正在解决的问题?我的代码中是否很容易区分出不同的抽象层? 来吧,写个小框架,真的很有趣:) --- via: <http://mattscodecave.com/posts/simple-python-framework-from-scratch.html> 作者:[Matt](http://mattscodecave.com/hire-me.html) 译者:[Cathon](https://github.com/Catho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题图来自:[es-static.us](http://en.es-static.us/upl/2015/08/sean-parker-photography-perseid-meteor.jpg))
十年生聚,Vim 8.0 发布了!
wxy
十年以后,Vim 终于发布了一个新的大版本 8.0,结束了从 2006 年 5 月 7 日开始的 7.0 世代。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140805jnrf0zl3hzk0vknk.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140805jnrf0zl3hzk0vknk.pn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Vim" ]
新闻
{ "viewnum": 18806, "commentnum": 19, "favtimes": 2,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5.197.181.216", "message": "用vim改配置文件, 用emacs写代码",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2.0|Windows 7]", "date": "2016-09-13T14:13:54" }, { "postip": "101.81.78.142", "message": "昨天晚上在睡觉的时候,看见VIM发布了,我默默地想了想,等过一起星期,看更新多少版本吧。结果短短4个小时以后,发布了3次", "username": "Vic [Chrome 52.0|GNU/Linux]", "date": "2016-09-13T14:18:35" }, { "postip": "58.63.47.115", "message": "vi党来了,虽然不常用", "username": "vio [Chrome 52.0|Windows 10]", "date": "2016-09-13T15:22:28" }, { "postip": "183.39.140.59", "message": "我只想说emacs是邪教2333333!",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Firefox 48.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13T21:20:35" }, { "postip": "111.10.130.201", "message": "不错,这么久,感觉就像诈尸了一样!", "username": "tracy1989wan [Chrome 51.0|GNU/Linux]", "date": "2016-09-14T06:42:40" }, { "postip": "218.23.236.8", "message": "十年诈一回尸。", "username": "DougWang [QQ Browser 9.5|Windows 10]", "date": "2016-09-14T08:45:34" }, { "postip": "60.12.5.163", "message": "没有升级的欲望啊", "username": "来自浙江宁波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4T13:34:59" }, { "postip": "218.17.122.82", "message": "还在探索VIM的路上,顶起。", "username": "何亮 [Chrome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14T14:28:05"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其实 8.0 和 7.4 最后几个版本差不多——可不是突然完成了一个新的分支。",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4T14:38:47" }, { "postip": "116.248.68.61", "message": "好吧!刚删掉,不知为什么Archlinux下前用的好好复制粘贴,现在用不了", "username": "来自云南玉溪的 Firefox 48.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4T14:46:56" }, { "postip": "121.35.166.232", "message": "不知道Uganda的孩子怎么样了?", "username": "hello_linux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09-14T21:34:32" }, { "postip": "43.251.158.183", "message": "shift加鼠标,还有不要用gtk2的终端", "username": "来自亚太地区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6T08:52:17" }, { "postip": "183.43.140.137", "message": "什么是“运行时文件”?这个怎么安装使用?",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UC Browser 10.2|Android 5.0 用户", "date": "2016-09-18T08:11:25"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When you obtain the latest version of Vim through CVS, Subversion or use the archives and apply all the patches, you still don't have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runtime files (syntax highlighting, indenting, filetype plugins, etc.). That is because no patches are made for them.",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8T17:47:47" }, { "postip": "180.168.95.118", "message": "支持directX需要设置utf-8编码格式,这有点不爽。", "username": "ZengYi [Firefox 48.0|Ubuntu]", "date": "2016-09-19T11:10:38"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为何这两个会扯到一起。。。嗯,似乎也有点道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19T12:01:55" }, { "postip": "60.209.117.117", "message": "Emacs 25.1 is out!!!!!!!",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Firefox 48.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9T16:24:32" }, { "postip": "115.197.184.121", "message": "windows上的emacs 25,编辑带中文的文件,那个卡啊,想死的心都有了",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2.0|Windows 7]", "date": "2016-09-21T16:29:10" }, { "postip": "60.209.117.117", "message": "换了台机器,编辑中文文件也挺卡,看了下应该是中文字体没有配置好的原因。",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16T13:30:43" } ]
[ { "raid": 8094, "displayorder": 0 } ]
十年以后,Vim 终于发布了一个新的大版本 8.0,结束了从 2006 年 5 月 7 日开始的 7.0 世代。
2016-09-13T14:05:00
2016-09-13T14:05:00
7,766
/article-7766-1.html
十年以后,Vim 终于发布了一个新的大版本 8.0,结束了从 2006 年 5 月 7 日开始的 7.0 世代。虽然这十年间,Vim 也一直在不断更新,从 7.0 到三年前的 7.4,每隔一两年或两三年就会有个小版本更新,但是这次跨越大版本更新,带来了不少新的特性,据说有一些是从其它的 Vi 流派吸收来的特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3/140805jnrf0zl3hzk0vknk.png) ### 什么是 Vim? 虽然说我认为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 Vim 是什么,不过作为一篇正式宣告 Vim 8.0 发布的新闻,我还是郑重其事的来给 Vim 做个说明吧。 Vim 是经典的 UNIX 编辑器 Vi 的深度改良版本。它增加了许多功能,包括:多级撤销、格式高亮、命令行历史、在线帮助、拼写检查、文件名补完、块操作、脚本支持,等等。除了字符界面版本之外,它也有图形界面版本(比如 gVim)。虽然 Vi 还在继续维护当中,但是大部分人都只在使用 Vim 了,你所见到和听到的大多是指 Vim——虽然你的命令名可能是 Vi。 这个编辑器常用于程序员、系统管理员、黑客们进行编程和文本编辑。不像某些编辑器,它所有的命令都采用普通的键盘字符,因此在你的如飞般的十指之下,它的输入和操作速度非常快。当然,你也可以将功能键映射到某些命令上,甚至还可以支持鼠标。 除了 Linux 之外,Vim 还可以运行在 MS-Windows (NT、2000、XP、Vista、7、8、10)、苹果、VMS 和几乎所有的 UNIX 分支上。 Vim 的旧版本还可以运行在 MS-DOS、MS-Windows 95/98/Me、Amiga DOS、Atari MiNT、BeOS、RISC OS 和 OS/2 上,不过新版本不再支持了。 ### 主要更新 8.0 版本中除了大量的细节改进和错误修复以外,主要支持以下的新功能: #### 支持异步 I/O 和<ruby> 通道 <rp> ( </rp> <rt> channel </rt> <rp> ) </rp></ruby> Vim 现在可以和后台的其它进程进行消息交互。这样就可以开发一个运行在后台的服务器,并将结果发回给 Vim,这种交互方式称之为<ruby> 通道 <rp> ( </rp> <rt> channel </rt> <rp> ) </rp></ruby>。在通道中使用 JSON 传递消息,因此你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来开发后台服务器,只需要它支持 JSON 即可。通过支持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一些功能非常复杂的插件。 #### 任务 Vim 现在也能启动一个任务,并与之通讯或停止它。比如说,可以启动一个用于自动补完、格式检查等功能的进程。在任务和 Vim 之间的通讯是通过通道完成的。 #### 定时器 另外一个异步工作的是<ruby> 定时器 <rp> ( </rp> <rt> timer </rt> <rp> ) </rp></ruby>,可以启动一个定时器并不断重复调用某个函数。比如:`let tempTimer = timer_start(4000, 'CheckTemp')` 。 #### Partial Vim 已经有了一个 Funcref 功能,这是一个函数引用。partial 也是一个函数引用,但是它可以绑定参数或字典。这对于频道或定时器的回调很有用。 比如:`let tempTimer = timer_start(4000, function('CheckTemp', ['out']))` 。 #### Lambda 和闭包 lambda 是创建函数最快的方式,比如:`{args -> expr}`。它对于 filter() 和 map() 很有用,而且还支持函数参数。如:`call filter(mylist, {idx, val -> val > 20})`。 lambda 可以使用定义 lambda 表达式范围内的变量,这常被称之为<ruby> 闭包 <rp> ( </rp> <rt> closure </rt> <rp> ) </rp></ruby>。 #### 插件包 插件越来越多了,为了更好的管理插件,因此支持了插件包的支持。 #### 窗口 ID 以前 Vim 中的窗口只能通过数字编号来访问,当打开、关闭或移动窗口时,这个数字也随之而变。现在每个窗口都有了一个唯一的 ID,可以更方便的找到它们。 #### 折行缩进 新增的 'breakindent' 选项可以保证在折行时维持缩进不变。 #### Windows:支持 DirectX 新增的 'renderoptions' 选项可以在 Windows 上切换到 DirectX (DirectWrite)引擎上。 #### 支持 GTK+ 3 一般用户很难注意到 GTK+ 3 和 GTK+ 2 的区别。对这两者的配置仍然都支持。 更多的变化细节,可以参考[这里](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vim/vim/master/runtime/doc/version8.txt)。 ### 下载 得到最新版本的 Vim 的最好方式是使用 Git :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vim/vim.git ``` 更多信息可参考: <http://www.vim.org/git.php> 。 #### UNIX/Linux 源代码及运行时文件: <ftp://ftp.vim.org/pub/vim/unix/vim-8.0.tar.bz2> 。 在 Linux 下,你总可以使用你的软件包管理器来安装最新的 Vim 8.0,不过如果你的发行版仓库还没有提供的新的 8.0 的话,你可以享受一下自己编译的乐趣。 如果你希望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定制一个 Vim,那你可以下载源代码,并在 `src` 目录里面进行编译,可以参考 `src/INSTALL` 了解如何编译和安装。 #### Windows 安装程序:<ftp://ftp.vim.org/pub/vim/pc/gvim80.exe> 运行时文件: <ftp://ftp.vim.org/pub/vim/pc/vim80rt.zip> Windows 95/98/NT/2000/XP/7 图形界面版: [ftp://ftp.vim.org/pub/vim/pc/gvim80.zip](ftp://ftp.vim.org/pub/vim/pc/gvim80.zip ) 带有 OLE 支持的版本: <ftp://ftp.vim.org/pub/vim/pc/gvim80ole.zip> Windows NT/2000/XP/7 字符界面版:<ftp://ftp.vim.org/pub/vim/pc/vim80w32.zip> #### 8.0 不再支持的版本 * 16 位的 DOS、OS/2 和 Amiga 版本 * 32 位的 MS-DOS/Windows 95/98 的字符界面版 * 16 位的 MS-Windows 版本 ### 文档与帮助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叫 vimtutor 的一小时教程可以看看(当然是英文的),请通过 `:help tutor` 了解更多信息。 学习 Vim 的最好方式之一是在 Vim 中使用`:help`,如果你还没有 Vim 二进制程序,你也可以看看 `runtime/doc/help.txt`,它包含了对其它文档的指引。这个用户手册就像一本书一样,推荐使用它来学习 Vim。详见 `:help user-manual`。
使用 Python 和 Asyncio 编写在线多人游戏(一)
Kyrylo Subbotin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syncio-getting-asynchronous/
最近版本的 Python 对 asyncio 的引入和一个特别的 async/await 语法使得异步代码看起来像常规的阻塞代码一样,这使得 Python 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异步编程语言,所以我将尝试利用这些新特点来创建一个多人在线游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063325kqmx47j79v9a7egm.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063325kqmx47j79v9a7egm.jpg
true
false
true
xinglianfly
false
[ "异步", "并发", "协程", "Python" ]
软件开发
{ "viewnum": 12307, "commentnum": 1,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3.99.101.26", "message": "期待第二篇,挺有意思",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Mobile 53.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14T16:03:16" } ]
[ { "raid": 7784, "displayorder": 0 } ]
最近版本的 Python 对 asyncio 的引入和一个特别的 async/await 语法使得异步代码看起来像常规的阻塞代码一样,这使得 Python 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异步编程语言,所以我将尝试利用这些新特点来创建一个多人在线游戏。
2016-09-14T06:35:00
2016-09-14T06:35:00
7,767
/article-7767-1.html
你在 Python 中用过异步编程吗?本文中我会告诉你怎样做,而且用一个[能工作的例子](http://snakepit-game.com/)来展示它:这是一个流行的贪吃蛇游戏,而且是为多人游戏而设计的。 * [游戏入口在此,点此体验](http://snakepit-game.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063325kqmx47j79v9a7egm.jpg) ### 1、简介 在技术和文化领域,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MMO)毋庸置疑是我们当今世界的潮流之一。很长时间以来,为一个 MMO 游戏写一个服务器这件事总是会涉及到大量的预算与复杂的底层编程技术,不过在最近这几年,事情迅速发生了变化。基于动态语言的现代框架允许在中档的硬件上面处理大量并发的用户连接。同时,HTML5 和 WebSockets 标准使得创建基于实时图形的游戏的直接运行至浏览器上的客户端成为可能,而不需要任何的扩展。 对于创建可扩展的非堵塞性的服务器来说,Python 可能不是最受欢迎的工具,尤其是和在这个领域里最受欢迎的 Node.js 相比而言。但是最近版本的 Python 正在改变这种现状。[asyncio](https://docs.python.org/3/library/asyncio.html) 的引入和一个特别的 [async/await](https://docs.python.org/3/whatsnew/3.5.html#whatsnew-pep-492) 语法使得异步代码看起来像常规的阻塞代码一样,这使得 Python 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异步编程语言,所以我将尝试利用这些新特点来创建一个多人在线游戏。 ### 2、异步 一个游戏服务器应该可以接受尽可能多的用户并发连接,并实时处理这些连接。一个典型的解决方案是创建线程,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运行上千的线程需要 CPU 在它们之间不停的切换(这叫做上下文切换),这将导致开销非常大,效率很低下。更糟糕的是使用进程来实现,因为,不但如此,它们还会占用大量的内存。在 Python 中,甚至还有一个问题,Python 的解释器(CPython)并不是针对多线程设计的,相反它主要针对于单线程应用实现最大的性能。这就是为什么它使用 GIL(global interpreter lock),这是一个不允许同时运行多线程 Python 代码的架构,以防止同一个共享对象出现使用不可控。正常情况下,在当前线程正在等待的时候,解释器会转换到另一个线程,通常是等待一个 I/O 的响应(举例说,比如等待 Web 服务器的响应)。这就允许在你的应用中实现非阻塞 I/O 操作,因为每一个操作仅仅阻塞一个线程而不是阻塞整个服务器。然而,这也使得通常的多线程方案变得几近无用,因为它不允许你并发执行 Python 代码,即使是在多核心的 CPU 上也是这样。而与此同时,在一个单一线程中拥有非阻塞 I/O 是完全有可能的,因而消除了经常切换上下文的需要。 实际上,你可以用纯 Python 代码来实现一个单线程的非阻塞 I/O。你所需要的只是标准的 [select](https://docs.python.org/2/library/select.html) 模块,这个模块可以让你写一个事件循环来等待未阻塞的 socket 的 I/O。然而,这个方法需要你在一个地方定义所有 app 的逻辑,用不了多久,你的 app 就会变成非常复杂的状态机。有一些框架可以简化这个任务,比较流行的是 [tornade](http://www.tornadoweb.org/) 和 [twisted](http://twistedmatrix.com/)。它们被用来使用回调方法实现复杂的协议(这和 Node.js 比较相似)。这种框架运行在它自己的事件循环中,按照定义的事件调用你的回调函数。并且,这或许是一些情况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仍然需要使用回调的方式编程,这使你的代码变得碎片化。与写同步代码并且并发地执行多个副本相比,这就像我们在普通的线程上做的一样。在单个线程上这为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这就是为什么出现微线程(microthread)概念的原因。这个想法是为了在一个线程上并发执行任务。当你在一个任务中调用阻塞的方法时,有一个叫做“manager” (或者“scheduler”)的东西在执行事件循环。当有一些事件准备处理的时候,一个 manager 会转移执行权给一个任务,并等着它执行完毕。任务将一直执行,直到它遇到一个阻塞调用,然后它就会将执行权返还给 manager。 > > 微线程也称为轻量级线程(lightweight threads)或绿色线程(green threads)(来自于 Java 中的一个术语)。在伪线程中并发执行的任务叫做 tasklets、greenlets 或者协程(coroutines)。 > > > Python 中的微线程最早的实现之一是 [Stackless Python](http://www.stackless.com/)。它之所以这么知名是因为它被用在了一个叫 [EVE online](http://www.eveonline.com/) 的非常有名的在线游戏中。这个 MMO 游戏自称说在一个持久的“宇宙”中,有上千个玩家在做不同的活动,这些都是实时发生的。Stackless 是一个独立的 Python 解释器,它代替了标准的函数栈调用,并且直接控制程序运行流程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尽管这非常有效,这个解决方案不如在标准解释器中使用“软”库更流行,像 [eventlet](http://eventlet.net/) 和 [gevent](http://www.gevent.org/) 的软件包配备了修补过的标准 I/O 库,I/O 函数会将执行权传递到内部事件循环。这使得将正常的阻塞代码转变成非阻塞的代码变得简单。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从代码上看这并不分明,它的调用是非阻塞的。新版本的 Python 引入了本地协程作为生成器的高级形式。在 Python 的 3.4 版本之后,引入了 asyncio 库,这个库依赖于本地协程来提供单线程并发。但是仅仅到了 Python 3.5 ,协程就变成了 Python 语言的一部分,使用新的关键字 async 和 await 来描述。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了使用 asyncio 来运行并发任务。 ``` import asyncio async def my_task(seconds): print("start sleeping for {} seconds".format(seconds)) await asyncio.sleep(seconds) print("end sleeping for {} seconds".format(seconds)) all_tasks = asyncio.gather(my_task(1), my_task(2)) loop = asyncio.get_event_loop() loop.run_until_complete(all_tasks) loop.close() ``` 我们启动了两个任务,一个睡眠 1 秒钟,另一个睡眠 2 秒钟,输出如下: ``` start sleeping for 1 seconds start sleeping for 2 seconds end sleeping for 1 seconds end sleeping for 2 seconds ``` 正如你所看到的,协程不会阻塞彼此——第二个任务在第一个结束之前启动。这发生的原因是 asyncio.sleep 是协程,它会返回执行权给调度器,直到时间到了。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会使用基于协程的任务来创建一个游戏循环。 --- via: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syncio-getting-asynchronous/> 作者:[Kyrylo Subbotin](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syncio-getting-asynchronous/) 译者:[xinglianfly](https://github.com/xinglianfl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题图来自:[deviantart.net](http://img00.deviantart.net/44f3/i/2009/121/1/6/hydra_by_ruth_tay.jpg))
QOwnNotes:一款记录笔记和待办事项的应用,集成 ownCloud 云服务
Andrew
http://www.webupd8.org/2016/09/qownnotes-is-note-taking-and-todo-list.html
QOwnNotes 是一款自由而开源的笔记记录和待办事项的应用,可以运行在 Linux、Windows 和 mac 上。 这款程序将你的笔记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它支持 Markdown 支持,并与 ownCloud 云服务紧密集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853szxxerxksk7orlt9.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853szxxerxksk7orlt9.jpg
true
false
true
jiajia9linuxer
false
[ "QOwnNotes", "ownCloud" ]
分享
{ "viewnum": 13565, "commentnum": 6,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01.231.64.107", "message": "还以为QQ出的#(滑稽)",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4T14:09:35" }, { "postip": "223.21.146.239", "message": "正要大赞QQ,发现是QO",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Opera 3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4T16:37:54" }, { "postip": "113.56.202.29", "message": "是呀,第一眼都误认为是QQ了~", "username": "POCMON [QQ Browser 9.4|Windows 10]", "date": "2016-09-14T18:00:30" }, { "postip": "223.81.193.59", "message": "看名字,一定是用 Qt 开发的。",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6T00:58:05"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还有是为 ownCloud 开发的。",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6T15:32:04" }, { "postip": "58.211.16.243", "message": "Atom即视感。", "username": "来自江苏苏州的 Firefox 48.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19T21:26:22" } ]
[]
QOwnNotes 是一款自由而开源的笔记记录和待办事项的应用,可以运行在 Linux、Windows 和 mac 上。 这款程序将你的笔记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它支持 Markdown 支持,并与 ownCloud 云服务紧密集成。
2016-09-14T13:52:00
2016-09-14T13:52:00
7,769
/article-7769-1.html
[QOwnNotes](http://www.qownnotes.org/) 是一款自由而开源的笔记记录和待办事项的应用,可以运行在 Linux、Windows 和 mac 上。 这款程序将你的笔记保存为纯文本文件,它支持 Markdown 支持,并与 ownCloud 云服务紧密集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853szxxerxksk7orlt9.jpg) QOwnNotes 的亮点就是它集成了 ownCloud 云服务(当然是可选的)。在 ownCloud 上用这款 APP,你就可以在网路上记录和搜索你的笔记,也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比如一款像 CloudNotes 的软件[2](http://peterandlinda.com/cloudnotes/))。 不久以后,用你的 ownCloud 账户连接上 QOwnNotes,你就可以从你 ownCloud 服务器上分享笔记和查看或恢复之前版本记录的笔记(或者丢到垃圾箱的笔记)。 同样,QOwnNotes 也可以与 ownCloud 任务或者 Tasks Plus 应用程序相集成。 > > 如果你不熟悉 [ownCloud][3] 的话,这是一款替代 Dropbox、Google Drive 和其他类似商业性的网络服务的自由软件,它可以安装在你自己的服务器上。它有一个网络界面,提供了文件管理、日历、照片、音乐、文档浏览等等功能。开发者同样提供桌面同步客户端以及移动 APP。 > > > 因为笔记被保存为纯文本,它们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之间通过云存储服务进行同步,比如 Dropbox,Google Drive 等等,但是在这些应用中不能完全替代 ownCloud 的作用。 我提到的上述特点,比如恢复之前的笔记,只能在 ownCloud 下可用(尽管 Dropbox 和其他类似的也提供恢复以前的文件的服务,但是你不能在 QOwnnotes 中直接访问到)。 鉴于 QOwnNotes 有这么多优点,它支持 Markdown 语言(内置了 Markdown 预览模式),可以标记笔记,对标记和笔记进行搜索,在笔记中加入超链接,也可以插入图片: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441wraix0attti0tb0x.png) 标记嵌套和笔记文件夹同样支持。 代办事项管理功能比较基本还可以做一些改进,它现在打开在一个单独的窗口里,它也不用和笔记一样的编辑器,也不允许添加图片或者使用 Markdown 语言。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451vb9p5p19lmqp8q6p.png) 它可以让你搜索你代办事项,设置事项优先级,添加提醒和显示完成的事项。此外,待办事项可以加入笔记中。 这款软件的界面是可定制的,允许你放大或缩小字体,切换窗格等等,也支持无干扰模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459gk6k66zxxn6bk6xh.png) 从程序的设置里,你可以开启黑夜模式(这里有个 bug,在 Ubuntu 16.04 里有些工具条图标消失了),改变状态条大小,字体和颜色方案(白天和黑夜):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35507cxuab4ozt53u83a4.png) 其他的特点有支持加密(笔记只能在 QOwnNotes 中加密),自定义键盘快捷键,输出笔记为 pdf 或者 Markdown,自定义笔记自动保存间隔等等。 访问 [QOwnNotes](http://www.qownnotes.org/) 主页查看完整的特性。 ### 下载 QOwnNotes 如何安装,请查看安装页(支持 Debian、Ubuntu、Linux Mint、openSUSE、Fedora、Arch Linux、KaOS、Gentoo、Slackware、CentOS 以及 Mac OSX 和 Windows)。 QOwnNotes 的 [snap](https://uappexplorer.com/app/qownnotes.pbek) 包也是可用的,在 Ubuntu 16.04 或更新版本中,你可以通过 Ubuntu 的软件管理器直接安装它。 为了集成 QOwnNotes 到 ownCloud,你需要有 [ownCloud 服务器](https://download.owncloud.org/download/repositories/stable/owncloud/),同样也需要 [Notes](https://github.com/owncloud/notes)、[QOwnNotesAPI](https://github.com/pbek/qownnotesapi)、[Tasks](https://apps.owncloud.com/content/show.php/Tasks?content=164356)、[Tasks Plus](https://apps.owncloud.com/content/show.php/Tasks+Plus?content=170561) 等 ownColud 应用。这些可以从 ownCloud 的 Web 界面上安装,不需要手动下载。 请注意 QOenNotesAPI 和 Notes ownCloud 应用是实验性的,你需要“启用实验程序”来发现并安装他们,可以从 ownCloud 的 Web 界面上进行设置,在 Apps 菜单下,在左下角点击设置按钮。 --- via: <http://www.webupd8.org/2016/09/qownnotes-is-note-taking-and-todo-list.html> 作者:[Andrew](http://www.webupd8.org/p/about.html) 译者:[jiajia9linuxer](https://github.com/jiajia9linuxer)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使用 HTTP/2 服务端推送技术加速 Node.js 应用
Terin Stock
https://blog.cloudflare.com/accelerating-node-js-applications-with-http-2-server-push/
四月份,Cloudflare 宣布了对 HTTP/2 服务端推送技术的支持,他们是通过 HTTP 的 Link 头部来实现这项支持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42937id3ze66x6eqd6j63.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42937id3ze66x6eqd6j63.jpg
true
false
true
echoma
false
[ "netjet", "服务器推送" ]
技术
{ "viewnum": 4666,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21.146.239", "message": "配图好评!",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Opera 3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4T16:36:27" }, { "postip": "119.28.19.168", "message": "我觉得这种东西自己开发太麻烦了,就别自己捣鼓了,找个第三方,方便,GoEasy就挺不错的,我昨天试了一下,代码简洁易懂,几分钟我就洗了一个自己的实时推送功能;官网: goeasy.io", "username": "来自119.28.19.168的 Firefox 49.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11-08T12:01:42" } ]
[]
四月份,Cloudflare 宣布了对 HTTP/2 服务端推送技术的支持,他们是通过 HTTP 的 Link 头部来实现这项支持的。
2016-09-14T14:28:00
2016-09-14T14:28:00
7,770
/article-7770-1.html
四月份,我们宣布了对 [HTTP/2 服务端推送技术](https://www.cloudflare.com/http2/server-push/)的支持,我们是通过 HTTP 的 [Link 头部](https://www.w3.org/wiki/LinkHeader)来实现这项支持的。我的同事 John 曾经通过一个例子演示了[在 PHP 里支持服务端推送功能](https://blog.cloudflare.com/using-http-2-server-push-with-php/)是多么的简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42937id3ze66x6eqd6j63.jpg) 我们想让现今使用 Node.js 构建的网站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得性能提升。为此,我们开发了 [netjet](https://www.npmjs.com/package/netjet) 中间件,它可以解析应用生成的 HTML 并自动添加 Link 头部。当在一个示例的 Express 应用中使用这个中间件时,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程序的输出多了如下 HTTP 头: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42907thea5xd18s8ot8xo.png) [本博客](https://blog.cloudflare.com/accelerating-node-js-applications-with-http-2-server-push/)是使用 [Ghost](https://ghost.org/)(LCTT 译注:一个博客发布平台)进行发布的,因此如果你的浏览器支持 HTTP/2,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了服务端推送技术带来的好处了。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netjet 使用了带有定制插件的 [PostHTML](https://github.com/posthtml/posthtml) 来解析 HTML。目前,netjet 用它来查找图片、脚本和外部 CSS 样式表。你也可以用其它的技术来实现这个。 在响应过程中增加 HTML 解析器有个明显的缺点:这将增加页面加载的延时(到加载第一个字节所花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所新增的延时被应用里的其他耗时掩盖掉了,比如数据库访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etjet 包含了一个可调节的 LRU 缓存,该缓存以 HTTP 的 ETag 头部作为索引,这使得 netjet 可以非常快的为已经解析过的页面插入 Link 头部。 不过,如果我们现在从头设计一款全新的应用,我们就应该考虑把页面内容和页面中的元数据分开存放,从而整体地减少 HTML 解析和其它可能增加的延时了。 任意的 Node.js HTML 框架,只要它支持类似 Express 这样的中间件,netjet 都是能够兼容的。只要把 netjet 像下面这样加到中间件加载链里就可以了。 ```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netjet = require('netjet'); var root = '/path/to/static/folder'; express() .use(netjet({ cache: { max: 100 } })) .use(express.static(root)) .listen(1337); ``` 稍微加点代码,netjet 也可以摆脱 HTML 框架,独立工作: ```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netjet = require('netjet'); var port = 1337; var hostname = 'localhost'; var preload = netjet({ cache: { max: 100 } });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 res) { preload(req, res, function () { res.statusCode = 200;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html'); res.end('<!doctype html><h1>Hello World</h1>'); }); }); server.listen(port, hostname, function () { console.log('Server running at http://' + hostname + ':' + port+ '/'); }); ``` [netjet 文档里](https://www.npmjs.com/package/netjet)有更多选项的信息。 ### 查看推送了什么数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4/142909eebxdjlvb8pvz3vg.png) 访问[本文](https://blog.cloudflare.com/accelerating-node-js-applications-with-http-2-server-push/)时,通过 Chrome 的开发者工具,我们可以轻松的验证网站是否正在使用服务器推送技术(LCTT 译注: Chrome 版本至少为 53)。在“Network”选项卡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资源的“Initiator”这一列中包含了`Push`字样,这些资源就是服务器端推送的。 不过,目前 Firefox 的开发者工具还不能直观的展示被推送的资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页面响应头部里的`cf-h2-pushed`头部看到一个列表,这个列表包含了本页面主动推送给浏览器的资源。 希望大家能够踊跃为 netjet 添砖加瓦,我也乐于看到有人正在使用 netjet。 ### Ghost 和服务端推送技术 Ghost 真是包罗万象。在 Ghost 团队的帮助下,我把 netjet 也集成到里面了,而且作为测试版内容可以在 Ghost 的 0.8.0 版本中用上它。 如果你正在使用 Ghost,你可以通过修改 config.js、并在`production`配置块中增加 `preloadHeaders` 选项来启用服务端推送。 ``` production: { url: 'https://my-ghost-blog.com', preloadHeaders: 100, // ... } ``` Ghost 已经为其用户整理了[一篇支持文档](http://support.ghost.org/preload-headers/)。 ### 总结 使用 netjet,你的 Node.js 应用也可以使用浏览器预加载技术。并且 [CloudFlare](https://blog.cloudflare.com/accelerating-node-js-applications-with-http-2-server-push/) 已经使用它在提供了 HTTP/2 服务端推送了。 --- via: <https://blog.cloudflare.com/accelerating-node-js-applications-with-http-2-server-push/> 作者:[Terin Stock](https://blog.cloudflare.com/author/terin-stock/) 译者:[echoma](https://github.com/echoma)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开源新闻速递:elementary OS 0.4 正式发布
wxy
更多: - Linux Mint 18 &quot;Sarah&quot; KDE 版正式发布; - Linux LTS 内核 3.14 结束了其支持周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1407m9mhp9pd7yzpr9kq.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1407m9mhp9pd7yzpr9kq.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elementary OS", "Linux Mint" ]
新闻
{ "viewnum": 5695,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21.236.35.34", "message": "如果gnome3.22发布,我的gnome主题又挂了,我就换KDE,,,,", "username": "来自四川绵阳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5T19:43:40" }, { "postip": "223.81.193.59", "message": "哈哈!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6T00:55:45" } ]
[ { "raid": 7838, "displayorder": 0 } ]
更多: - Linux Mint 18 &quot;Sarah&quot; KDE 版正式发布; - Linux LTS 内核 3.14 结束了其支持周期。
2016-09-15T08:24:00
2016-09-15T08:24:00
7,771
/article-7771-1.html
### 今日关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1407m9mhp9pd7yzpr9kq.jpg) 以界面优美而著称的 elementary OS 0.4 “Loki” 在经过了两个 Beta 版本之后[发布](http://blog.elementary.io/post/147637979911/loki-04-stable-release)了正式版,原本我们以为还会放出 RC 版的。“Loki” 基于 Ubuntu 16.04 LTS,由于是 LTS 版本,会支持到 2021年。 Cody Garver 在[发布](http://blog.elementary.io/post/147637979911/loki-04-stable-release)公告中说,“Loki 是 elementary OS 的最新版本,它是个以设计为导向的开源 Linux 操作系统,用于桌面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它接替了发布于 2015 年 4 月的 Freya,它已经下载多达 120 万次 。” elementary OS 0.4 “Loki”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重新打造的系统指示器,包括音乐、电源、蓝牙、日期与时间、网络等等,以及新的提示中心、多个应用菜单改进、重新设计的系统设置面板、更好的隐私保护、更加安全可靠。 ### 图文摘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54848az997kc95qzuwuqd.jpg) *Linux Mint 18 "Sarah" KDE 版正式[发布](http://blog.linuxmint.com/?p=3092)。它是基于 Ubuntu 16.04 LTS 的,同样会支持 5 年。*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55050mlzovchrfvv2rjph.jpg) *每年都在一个欧洲城市举办的 GUADEC 2017 会议[定于](https://www.gnome.org/news/2016/09/guadec-2017/)英国的<ruby> 曼彻斯特 <rp> ( </rp> <rt> Manchester </rt> <rp> ) </rp></ruby>召开。因此,按照去年召开的 GUADEC 2015 的规定,GNOME 3.26 的开发代号也将叫做“Manchester”。GNOME 3.24 将于明年 3 月正式发布,而 3.26 则计划在 9 月发布,再过几天 GNOME 3.22 就要发布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0504hdsrdd6zl9ddylhc.jpg) *Greg Kroah-Hartman [宣布](http://lkml.iu.edu/hypermail/linux/kernel/1609.1/02103.html) Linux LTS 内核 3.14 结束了其支持周期,强烈建议使用该系列内核的用户马上升级到 4.4 LTS 或最新稳定版 4.7.3。*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0941tbc1dgjj0j5rge5b.jpg) *VirtualBox 5.1.6 发布,首次支持最新的 Linux 4.8 内核。*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1153s0rhkjb7rinij5nn.jpg) *LFS 和 BLFS [发布](http://lists.linuxfromscratch.org/pipermail/lfs-support/2016-September/050372.html) 7.10,不再支持 Qt4 和 KDE4 。*
Swift 3.0 发布!
wxy
这是 Apple 开源 Swift 之后首次发布的重大版本。Swift 3 是一个重要版本,包含了多达上百项的主要改进,包括对语言核心和标准库的改进,Linux 版本增加了核心库,并首次发布了 Swift 包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4535hws92mm990rwrw07.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4535hws92mm990rwrw07.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Swift" ]
新闻
{ "viewnum": 5180, "commentnum": 3,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22.69.214.227", "message": "swift, 从入门到重学",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6T10:46:18"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重学——笑哭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6T15:31:34" }, { "postip": "58.56.107.22", "message": "哈哈", "username": "来自山东济南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30T11:03:56" } ]
[]
这是 Apple 开源 Swift 之后首次发布的重大版本。Swift 3 是一个重要版本,包含了多达上百项的主要改进,包括对语言核心和标准库的改进,Linux 版本增加了核心库,并首次发布了 Swift 包管理器。
2016-09-15T10:23:00
2016-09-15T10:23:00
7,773
/article-7773-1.html
这是 [Apple 开源 Swift](/article-6689-1.html) 之后首次[发布](https://swift.org/blog/swift-3-0-released/)的重大版本。Swift 3 是一个重要版本,包含了多达上百项的主要改进,包括对语言核心和标准库的改进,Linux 版本增加了核心库,并首次发布了 [Swift 包管理器](https://swift.org/package-manager)。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064535hws92mm990rwrw07.jpg) Swift 3 不兼容于之前发布的 2.2 和 2.3,也就是说,之前为 2.2 和 2.3 开发的代码,需要经过修改才能运行在 3.0 上。具体的不兼容情况和迁移信息请参见: [SE-0005](https://github.com/apple/swift-evolution/blob/master/proposals/0005-objective-c-name-translation.md) 、 [SE-0006](https://github.com/apple/swift-evolution/blob/master/proposals/0006-apply-api-guidelines-to-the-standard-library.md) 和[迁移指南](https://swift.org/migration-guide/)。这些改变主要来自对标准库 API 的命名,也完全改变了导入 Objective-C API 到 Swift 的方式。不过 Xcode 8.0 代码迁移工具能自动处理许多必要的源代码变化。 Swift 3.0 的文档也相应更新了,更多语言细节可以参考[这里](https://swift.org/documentation/#the-swift-programming-language),或免费的 iBook。 平台支持方面,Linux 版本现在包括了 [Swift 核心库](https://swift.org/core-libraries/)和 [Swift 包管理器](https://swift.org/package-manager)。Ubuntu 14.04 和 15.10 用户可以[下载](https://swift.org/download/)官方发布的二进制版本。而对 Mac 平台, Swift 3.0 会作为 [Xcode 8.0](https://itunes.apple.com/app/xcode/id497799835) 的一部分出现。 源代码也可以在 GitHub 上下载到: * [swift](https://github.com/apple/swift) * [swift-llvm](https://github.com/apple/swift-llvm) * [swift-clang](https://github.com/apple/swift-clang) * [swift-lldb](https://github.com/apple/swift-lldb) * [swift-cmark](https://github.com/apple/swift-cmark) * [swift-corelibs-foundation](https://github.com/apple/swift-corelibs-foundation) * [swift-corelibs-libdispatch](https://github.com/apple/swift-corelibs-libdispatch) * [swift-corelibs-xctest](https://github.com/apple/swift-corelibs-xctest) * [swift-llbuild](https://github.com/apple/swift-llbuild) * [swift-package-manager](https://github.com/apple/swift-package-manager)
MySQL 8.0.0 发布
wxy
MySQL 开发团队于 12 日宣布 MySQL 8.0.0 开发里程碑版本(DMR)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225359t3t36tfqqyayyjq7.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225359t3t36tfqqyayyjq7.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MySQL" ]
新闻
{ "viewnum": 15527, "commentnum": 7, "favtimes": 1,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1.10.242.136", "message": "已使用mariadb!", "username": "tracy1989wan [Chrome 51.0|GNU/Linux]", "date": "2016-09-16T09:51:54" }, { "postip": "61.242.42.204", "message": "mariadb+1",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6T12:36:04"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mysql被收购后,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6T13:53:37" }, { "postip": "171.15.195.216", "message": "变化",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6T14:14:58" }, { "postip": "60.187.9.189", "message": "mariaDB路过<br />\r\n感觉啥都在刷版本号,<br />\r\nWin系统一下子刷到10,bug满天飞;<br />\r\n三星直接来了个Note7,挺清真的!", "username": "youyoulemon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16T15:37:03"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mariadb+1",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7T18:48:57" }, { "postip": "223.65.170.24", "message": "和 java 学而已。<br />\r\njava 8 不就是 1.8 么。",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9T13:00:13" } ]
[]
MySQL 开发团队于 12 日宣布 MySQL 8.0.0 开发里程碑版本(DMR)发布!
2016-09-16T08:56:00
2016-09-16T08:56:00
7,774
/article-7774-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5/225359t3t36tfqqyayyjq7.jpg) MySQL 开发团队于 12 日宣布 MySQL 8.0.0 开发里程碑版本(DMR)发布! 可能有人会惊奇 MySQL 为何从 5.x 一下跳跃到了 8.0。事实上,MySQL 5.x 系列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从被 Oracle 收购之前就是 5.1,而收购之后一直维持在 5.x,比如 5.5,5.6,5.7 等等。其实,如果按照原本的发布节奏,可以把 5.6.x 当成 6.x,5.7.x 当成 7.x。所以,只是换了版本命名方式而已。 不过这次发布的 MySQL 8.0.0 开发版本还是有不少亮点的。 ### MySQL 8.0.0 亮点 * 事务性数据字典,完全脱离了 MyISAM 存储引擎 真正将数据字典放到了 InnoDB 中的一些表中,从此不再需要 FRM、TRG、PAR 文件啦!Information Schema 现在以数据字典表的一个视图出现。原则上可以完全不需要 MyISAM 数据表类型了,所有的系统表都可以放到 InnoDB 之中。 * SQL 角色 角色是一系列权限的集合。可以创建角色,给某个用户授予和去除角色。这对于权限管理很方便。 * utf8mb4 字符集将成为默认字符集,并支持 Unicode 9 默认字符集将从 `latin1` 改为 `utf8mb4`,默认<ruby> 定序 <rp> ( </rp> <rt> collation </rt> <rp> ) </rp></ruby>将从`latin1_swedish_ci` 改为 `utf8mb4_800_ci_ai`。 * 不可见索引 可以将一些索引设置为不可见,这样 SQL 优化器就不会用到它,但是它会继续在后台保持更新。当有需要时,可以随时恢复可见。 * 对二进制数据可以进行位操作 不仅仅可以对 `BIGINT`进行位操作,从 8.0 开始也支持对 `[VAR]BINARY/[TINY|MEDIUM|LONG]BLOB`进行位操作了。 * 改进了对 IPv6 和 UUID 的操作 `INET6_ATON()` 和 `INET6_NTOA()` 现在可以进行位操作了,因为`INET6_ATON()`现在返回的是`VARBINARY(16)` 数据类型(128 位)。改进了 UUID 操作,引入了三个新的函数 `UUID_TO_BIN()`, `BIN_TO_UUID()`和 `IS_UUID()` 。MySQL 并没有特殊的 IPv6 和 UUID 数据类型,而是以`VARBINARY(16)` 数据类型保存的。 * 持续性的全局变量 可以用 `SET PERSIST` 来设置持久性的全局变量,即便服务器重启也会保持下来。 * <ruby> 性能数据库 <rp> ( </rp> <rt> Performance Schema </rt> <rp> ) </rp></ruby>的改进 比如对性能数据库增加了 100 多个索引,可以检索更快。 * 重构 SQL 分析器 持续不断的逐步改进 SQL 分析器。旧的分析器由于其语法复杂性和自顶向下的分析方式从而有严重的限制,导致难以维护和扩展。 * 成本模型 InnoDB 缓冲区现在可以估算主内存缓存区中的有多少表和索引,这可以让优化器选择访问方式时知道数据是否可以存储在内存中还是必须存储到磁盘上。 * <ruby> 直方图 <rp> ( </rp> <rt> Histograms </rt> <rp> ) </rp></ruby> 通过使用直方图,用户或 DBA 可以对数据分布进行统计,这可以用于查询优化以寻找优化的查询方案。 * 改进扫描性能 改进了 InnoDB 范围查询的性能,可提升全表查询和范围查询 5-20% 的性能。 * 重构 BLOB 重构 BLOB 加速了片段读取/更新操作,可以加速 JSON 数据的操作。 * 持久化自增值 InnoDB 会持久化保持自增序列的最大值到 redo 日志中。这个改进还修复了一个非常老的 199 号 bug。 * 临时表 取消对压缩临时表的支持,并存储临时表的元数据到内存中。 其它的更多重要改进和细节,请参考 MySQL 8.0.0 [发布公告](http://dev.mysql.com/doc/relnotes/mysql/8.0/en/)和[这里](http://mysqlserverteam.com/the-mysql-8-0-0-milestone-release-is-available/)。 ### 下载 目前 8.0.0 还是开发版本,如果你希望体验和测试最新特性,可以从 [dev.mysql.com](http://dev.mysql.com/downloads/mysql/) 下载各个平台的安装包。不过,MySQL 软件包是越来越大了,Linux 平台上的二进制打包后就将近有 1 GB。如果在产品环境中使用,在 8.0 没有进入稳定版本之前,请继续使用 5.7 系列,当前最新的版本是 5.7.15 GA 版本——这只有 600 M 多。 最新的源代码放在 [GitHub](https://github.com/mysql/mysql-server) 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的贡献。
百度运用 FPGA 方法大规模加速 SQL 查询
Nicole Hemsoth
http://www.nextplatform.com/2016/08/24/baidu-takes-fpga-approach-accelerating-big-sql/
百度坐拥超过 1 EB 的数据,每天处理大约 100 PB 的数据,每天更新 100 亿的网页,每 24 小时更新处理超过 1 PB 的日志更新,这些数字和 Google 不分上下,正如人们所想象的。百度采用了类似 Google 的方法去大规模地解决潜在的瓶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5wa0q0zeygd0n2nd0.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5wa0q0zeygd0n2nd0.jpg
true
false
true
LinuxBars
false
[ "百度", "FPGA", "SQL" ]
新闻
{ "viewnum": 12479, "commentnum": 1,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2.4.54.165", "message": "通过机器学习和FPGA硬件级别的层面来突破 SQL 查询语言之于 CPU 等硬件的短板,这是老菜棒子久而久之要做的事情。大型公司就这德行,细节不披露,搞得神神叨叨的。实际上可能才起步,自己也没有多少干货。",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e 47.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6T21:42:59" } ]
[]
百度坐拥超过 1 EB 的数据,每天处理大约 100 PB 的数据,每天更新 100 亿的网页,每 24 小时更新处理超过 1 PB 的日志更新,这些数字和 Google 不分上下,正如人们所想象的。百度采用了类似 Google 的方法去大规模地解决潜在的瓶颈。
2016-09-16T13:16:24
2016-09-16T13:16:24
7,775
/article-7775-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5wa0q0zeygd0n2nd0.jpg) 尽管我们对百度今年工作焦点的关注集中在这个中国搜索巨头在深度学习方面的举措上,许多其他的关键的,尽管不那么前沿的应用表现出了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正如百度的欧阳剑在本周 Hot Chips 大会上谈论的,百度坐拥超过 1 EB 的数据,每天处理大约 100 PB 的数据,每天更新 100 亿的网页,每 24 小时更新处理超过 1 PB 的日志更新,这些数字和 Google 不分上下,正如人们所想象的。百度采用了类似 Google 的方法去大规模地解决潜在的瓶颈。 正如刚刚我们谈到的,Google 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打败摩尔定律,百度也在进行相同的探索,而令人激动的、使人着迷的机器学习工作是迷人的,业务的核心关键任务的加速同样也是,因为必须如此。欧阳提到,公司基于自身的数据提供高端服务的需求和 CPU 可以承载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渐增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6tang0wqi5ad7sq5a.png) 对于百度的百亿亿级问题,在所有数据的接受端是一系列用于数据分析的框架和平台,从该公司的海量知识图谱,多媒体工具,自然语言处理框架,推荐引擎,和点击流分析都是这样。简而言之,大数据的首要问题就是这样的:一系列各种应用和与之匹配的具有压倒性规模的数据。 当谈到加速百度的大数据分析,所面临的几个挑战,欧阳谈到抽象化运算核心去寻找一个普适的方法是困难的。“大数据应用的多样性和变化的计算类型使得这成为一个挑战,把所有这些整合成为一个分布式系统是困难的,因为有多变的平台和编程模型(MapReduce,Spark,streaming,user defined,等等)。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数据类型和存储格式。”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欧阳讲到他们团队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线索。如他所指出的那样,那些把他们的许多数据密集型的任务相连系在一起的就是传统的 SQL。“我们的数据分析任务大约有 40% 是用 SQL 写的,而其他的用 SQL 重写也是可用做到的。” 更进一步,他讲道他们可以享受到现有的 SQL 系统的好处,并可以和已有的框架相匹配,比如 Hive,Spark SQL,和 Impala 。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 SQL 查询加速,百度发现 FPGA 是最好的硬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7tav5qmwdfbqwwdvq.png) 这些主板,被称为处理单元( 下图中的 PE ),当执行 SQL 时会自动地处理关键的 SQL 功能。这里所说的都是来自演讲,我们不承担责任。确切的说,这里提到的 FPGA 有点神秘,或许是故意如此。如果百度在基准测试中得到了如下图中的提升,那这可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信息。后面我们还会继续介绍这里所描述的东西。简单来说,FPGA 运行在数据库中,当其收到 SQL 查询的时候,该团队设计的软件就会与之紧密结合起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28p75l737pd5iud355.png) 欧阳提到了一件事,他们的加速器受限于 FPGA 的带宽,不然性能表现本可以更高,在下面的评价中,百度安装了 2 块12 核心,主频 2.0 GHz 的 intl E26230 CPU,运行在 128G 内存。SDA 具有 5 个处理单元,(上图中的 300MHz FPGA 主板)每个分别处理不同的核心功能(<ruby> 筛选 <rp> ( </rp> <rt> filter </rt> <rp> ) </rp></ruby>,<ruby> 排序 <rp> ( </rp> <rt> sort </rt> <rp> ) </rp></ruby>,<ruby> 聚合 <rp> ( </rp> <rt> aggregate </rt> <rp> ) </rp></ruby>,<ruby> 联合 <rp> ( </rp> <rt> join </rt> <rp> ) </rp></ruby>和<ruby> 分组 <rp> ( </rp> <rt> group by </rt> <rp> ) </rp></ruby>) 为了实现 SQL 查询加速,百度针对 TPC-DS 的基准测试进行了研究,并且创建了称做处理单元(PE)的特殊引擎,用于在基准测试中加速 5 个关键功能,这包括<ruby> 筛选 <rp> ( </rp> <rt> filter </rt> <rp> ) </rp></ruby>,<ruby> 排序 <rp> ( </rp> <rt> sort </rt> <rp> ) </rp></ruby>,<ruby> 聚合 <rp> ( </rp> <rt> aggregate </rt> <rp> ) </rp></ruby>,<ruby> 联合 <rp> ( </rp> <rt> join </rt> <rp> ) </rp></ruby>和<ruby> 分组 <rp> ( </rp> <rt> group by </rt> <rp> ) </rp></ruby>,(我们并没有把这些单词都像 SQL 那样大写)。SDA 设备使用卸载模型,具有多个不同种类的处理单元的加速卡在 FPGA 中组成逻辑,SQL 功能的类型和每张卡的数量由特定的工作量决定。由于这些查询在百度的系统中执行,用来查询的数据被以列格式推送到加速卡中(这会使得查询非常快速),而且通过一个统一的 SDA API 和驱动程序,SQL 查询工作被分发到正确的处理单元而且 SQL 操作实现了加速。 SDA 架构采用一种数据流模型,加速单元不支持的操作被退回到数据库系统然后在那里本地运行,比其他任何因素,百度开发的 SQL 加速卡的性能被 FPGA 卡的内存带宽所限制。加速卡跨整个集群机器工作,顺便提一下,但是数据和 SQL 操作如何分发到多个机器的准确原理没有被百度披露。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30yw0737s17tmz273c.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1632i0qwwpbvkvrbwty0.png) 我们受限与百度所愿意披露的细节,但是这些基准测试结果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尤其是 Terasort 方面,我们将在 Hot Chips 大会之后跟随百度的脚步去看看我们是否能得到关于这是如何连接到一起的和如何解决内存带宽瓶颈的细节。 --- via: <http://www.nextplatform.com/2016/08/24/baidu-takes-fpga-approach-accelerating-big-sql/> 作者:[Nicole Hemsoth](http://www.nextplatform.com/author/nicole/) 译者:[LinuxBars](https://github.com/LinuxBars)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GitHub 2016 章鱼猫观察报告
GitHub
https://octoverse.github.com/
GitHub 又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章鱼猫观察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分别对开源和社区做了一些有趣的统计,现将其中一些有趣的数据和趋势撷取出来分享给大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4327p8vbxk87v7vp9bvp.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4327p8vbxk87v7vp9bvp.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开源", "GitHub" ]
观点
{ "viewnum": 13923, "commentnum": 4,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4.255.40.17", "message": "开源贡献者最多的组织,微软那个应该只是 Microsoft这个组织,不包括 dotnet 这个组织吧",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Mobile Safari 9.0|iOS 9.3 用户", "date": "2016-09-16T19:12:51"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嗯,应该是这样的,是我判断失误,修改下。",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7T08:53:44" }, { "postip": "211.103.135.162", "message": "语言一共是316种",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Liebao|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8T10:56:41"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TNND,它第一版发布时候写错成 36 种,我还纳闷呢,心想是有些不算?",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8T15:39:15" } ]
[ { "raid": 9043, "displayorder": 0 } ]
GitHub 又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章鱼猫观察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分别对开源和社区做了一些有趣的统计,现将其中一些有趣的数据和趋势撷取出来分享给大家。
2016-09-16T15:20:00
2016-09-16T15:20:00
7,776
/article-7776-1.html
GitHub 又发布了一年一度的[章鱼猫观察报告](https://octoverse.github.com/)。在这个报告中,分别对开源和社区做了一些有趣的统计,现将其中一些有趣的数据和趋势撷取出来分享给大家。完整的报告请移步[此处](https://octoverse.github.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4327p8vbxk87v7vp9bvp.jpg) ### GitHub 上最流行的开源项目 从[让阿波罗 11 号登月的代码](https://github.com/chrislgarry/Apollo-11)到[开源课程](https://github.com/FreeCodeCamp/FreeCodeCamp),过去十二个月中,GitHub 上又涌现了一大批开源项目。以下是最流行的(得到星标最多)项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35241qlxxe1qrzigasaee.jpg) *最流行的开源项目* 其中使用最多的开源许可证是:[MIT](http://choosealicense.com/licenses/mit/)、[Apache-2.0](http://choosealicense.com/licenses/apache-2.0/) 和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v3.0](http://choosealicense.com/licenses/gpl-3.0/)。 ### GitHub 上最爱用的编程语言 GitHub 上存放的开源项目使用了多达 316 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其中在过去十二月中提交的 PR(<ruby> 拉取请求 <rp> ( </rp> <rt> Pull Request </rt> <rp> ) </rp></ruby>,用于向项目提交补丁) 使用最多的前 15 种编程语言是(其中的数字是 PR 数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40520jz9n9wwppp8pqp7p.jpg) *PR 中最流行的 15 种语言* PR 中最流行的语言居然是 JavaScript,是因为 JavaScript 比较容易么?而且 JavaScript、C# 和 Go 语言的 PR 增长率达到了两倍,甚至,Swift 和 TypeScript 虽然总量不多,但是增长率达到了 3.5 倍。 ### 贡献者的活跃程度 “<ruby> 活跃 <rp> ( </rp> <rt> Active </rt> <rp> ) </rp></ruby>”是指有过代码提交、写了备注、被星标和<ruby> 问题汇报 <rp> ( </rp> <rt> issue </rt> <rp> ) </rp></ruby>等行为。 这十二个月以来,有 580 万以上的活跃用户、33 万以上的活跃组织、1.9 亿以上的活跃仓库、1 千万以上的活跃问题汇报。 “<ruby> 贡献者 <rp> ( </rp> <rt> contributors </rt> <rp> ) </rp></ruby>”是指对项目/仓库推送了代码、对打开或评论了问题和 PR 的人,按照贡献者对项目和组织进行排名: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41926ux0c9sc0uex95ivx.jpg) *开源贡献者最多的前十个仓库* 其中贡献者最多的仓库是 [Font-Awesome](https://github.com/FortAwesome/Font-Awesome) 项目,这是一个图标字体的项目,不太理解为何有这么多的贡献者。其次是 [docker](https://github.com/docker/docker) 和 [npm](https://github.com/npm/np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43111usshhhs8brb55kwr.jpg) *开源贡献者最多的组织* 开源贡献者最多的组织是微软,超过了 Facebook、docker,以及谷歌。看来微软这一年确实是在开源方面下了死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43347zqvivvsvvdbabq35.jpg) *被最多分支的仓库* 仓库被<ruby> 分支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的越多代表了对它感兴趣、甚至会参与到开发中的人越多。这个排名第一的 [datasharing](https://github.com/jtleek/datasharing) 是个啥项目,我去看看——居然是一篇文章……好吧,让我看看第二个 [Spoon-Knife](https://github.com/octocat/Spoon-Knife),这,是章鱼猫的一个教人如何分支仓库的例子……那么第三个 [ProgrammingAssignment2](https://github.com/rdpeng/ProgrammingAssignment2) ,哎,也是一个课程上用的例子…… 好吧,我收回之前对分支的看法,就不能有个“正常”点的仓库嘛? 还好,第四 [bootstrap](https://github.com/twbs/bootstrap) 和第五 [tensorflow](https://github.com/tensorflow/tensorflow) 都是比较正常的开源项目。总之,项目流行不流行,不要看分支数量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43347w3m74zmm3ubd2b4d.jpg) *被最多用户评审过代码的仓库* 这里的<ruby> 代码评审者 <rp> ( </rp> <rt> reviewers </rt> <rp> ) </rp></ruby>指的是对修改过的代码进行过评论的人,这也代表贡献者对仓库的关注度。好吧。我除了对第一名 [homebrew](https://github.com/Homebrew/homebrew) 有点不解,其它的几名都觉得还算正常。 ### GitHub 的新增用户 GitHub 已经有超过 520 万的用户和超 30 万的组织。这十二月以来,有超过 81 万的人发起了人生第一个 PR,更有 280 万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第一个仓库。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150132x8vtqkrvhcy88kqh.jpg) *新用户注册增长最多的国家* 而中国,是新用户注册增长最多的国家,基本上翻了一番。 ### GitHub 上的组织 GitHub 上已经有超过 8 千万的 PR,而这些 PR 中有超过 85% 的来自于组织。在 GitHub 上以组织形式活动的除了商业性组织以外,很多大公司也在其企业的开发中采用了 [GitHub Enterprise](https://enterprise.github.com/home) ,其中不乏财富50强里面公司。 ### 总结 报告就解读到这里,详细的图文并茂的报告,请移步 [GitHub](https://octoverse.github.com/)。
小米能通过后门在你的 Android 手机上静默安装任何应用
Swati Khandelwal
http://thehackernews.com/2016/09/xiaomi-android-backdoor.html
一位来自荷兰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着手调查一个名为 “AnalyticsCore.apk” 的神秘预装程序。它 7 * 24 小时不间断的在后台运行,即使你删除它了还会重新出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223043hhflfybcti3zj6fi.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223043hhflfybcti3zj6fi.jpg
true
false
true
dongfengweixiao
false
[ "手机", "小米" ]
新闻
{ "viewnum": 16622, "commentnum": 18, "favtimes": 1,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23.21.146.239", "message": "雷布斯有一套的",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Opera 3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7T10:13:41" }, { "postip": "116.114.29.211", "message": "究竟是真的?还是存粹的阴谋论?其实就看小米的自律能力了", "username": "zxciddee [Maxthon 4.9|Windows 10]", "date": "2016-09-17T11:43:17"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确实有的,但现在是只要掌握信息,就会收集,不管是谁,一个德性",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7T18:46:46" }, { "postip": "220.191.8.30", "message": "我给我妈买了个小米,不止一次后台自动安装软件。本来没有安装过的软件,第二天早上起床发现多了个APP",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8T09:29:25" }, { "postip": "116.114.29.210", "message": "只有在更新后才偶尔安装一两个小米自家的应用,我怀疑你手机里有流氓软件,或者自己手快不小心安装的", "username": "zxciddee [Maxthon 4.9|Windows 10]", "date": "2016-09-18T10:46:24" }, { "postip": "220.191.8.30", "message": "1.可以确认不是手快安装,2.老妈电子盲,手机只有一个QQ,一个微信,一个开心消消乐打发时间,3都是晚间自动安装,第二天使用才发现",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8T11:02:16" }, { "postip": "116.114.29.210", "message": "老爸老妈才会不小心装,&lt;手动笑哭&gt;隔段时间我看父母手机就有,还有qq微信是很大的流氓啊,不知道吗?", "username": "zxciddee [Maxthon 4.9|Windows 10]", "date": "2016-09-18T11:09:43" }, { "postip": "124.127.161.254", "message": "联想手机也有后台静默安装病毒的后门。被我抓住过好几次。",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8T14:06:48" }, { "postip": "27.11.193.145", "message": "你以为智能手机市场争得头破血流的图个啥?", "username": "来自重庆的 Chrome 24.0|Windows 8 用户", "date": "2016-09-18T23:45:05" }, { "postip": "183.39.154.181", "message": "小米5刚出的时候就买了,貌似也没见有新的APP突然冒出来,那些系统自带的,倒是经常自动更新,也没去管它。",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Sogou Explorer 2|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9T09:23:25" }, { "postip": "113.208.138.106", "message": "小米5,有两次手机莫名其妙的安装了应用...", "username": "wyangsun [Chrome 52.0|Windows 7]", "date": "2016-09-19T09:56:34" }, { "postip": "58.252.230.67", "message": "确实,QQ,微信就是个大流氓。<br />\r\n一不小心QQ微信就产仔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珠海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9T21:02:57" }, { "postip": "183.239.176.30", "message": "说的好像黑客比你小米的开发人员差一样,人家黑客比你高明多了。你放了后门你以为你有能力挡得住吗?人家黑客一下就可以解决你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Safari 9.1|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20T14:23:58" }, { "postip": "218.17.194.210", "message": "有后门就肯定会被攻破!不管这种后门处于什么样的官方目的!!!", "username": "alpha [Firefox 48.0|Windows 7]", "date": "2016-09-20T15:47:32" }, { "postip": "117.15.162.143", "message": "小米确实是经常更新自家程序,不过现在都一个德性,没有例外",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08:12:32" }, { "postip": "220.113.154.245", "message": "我看我还是继续用谷歌亲儿子比较好。",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09:06:20" }, { "postip": "222.67.201.189", "message": "niuihioioojiaojicojijoicoinciojioioja",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46.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21:53:20" }, { "postip": "222.67.201.189", "message": "验证码验证码验证码",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46.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21:53:55" } ]
[]
一位来自荷兰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着手调查一个名为 “AnalyticsCore.apk” 的神秘预装程序。它 7 * 24 小时不间断的在后台运行,即使你删除它了还会重新出现!
2016-09-17T08:05:00
2016-09-17T08:05:00
7,778
/article-7778-1.html
*[更新] 文末补充了小米公司的申明。* 你是否拥有一台小米,HTC,三星或者是一加的 Android 手机呢?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应该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厂商提供的定制 ROM,如 CyanogenMod、Paranoid Android、 MIUI 或者一些其它的 ROM 都带有预装主题和用来提高设备的性能的应用。 但是,对于这些设备制造商预装的程序和服务,你是否多有考虑呢?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它们是否会对个人的安全或者是隐私构成威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6/223043hhflfybcti3zj6fi.jpg) 出于这些问题答案的好奇心,一位来自荷兰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位安全爱好者,他拥有一台小米 4 智能手机, 正着手调查一个名为 “AnalyticsCore.apk” 的神秘预装程序。它 7 \* 24 小时不间断的在后台运行,即使你删除它了还会重新出现! 小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此前一直被批评为[传播恶意软件](http://thehackernews.com/2014/10/xiaomi-data-breach-hacker.html),(它)发售预装了间谍软件/广告软件和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分支版本](http://thehackernews.com/2015/03/Xiaomi-Mi-4-malware.html)的手机,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从设备中[秘密窃取用户的数据](http://thehackernews.com/2014/08/xiaomi-phones-secretly-sending-users.html)。 ### 小米能够在你的设备上静默安装任何应用 在向该厂商的[支持论坛询问](http://en.miui.com/thread-184042-1-1.html) AnalyticsCore 的目的无果之后, Thijs Broenink 开始着手逆向此应用的代码,发现这个应用每隔 24 小时,都会从公司的服务器检查是否有该程序的更新。 在这些查询请求里,该应用将会发送设备的识别信息,包括手机的 IMEI、型号、MAC 地址、随机数、软件包名称及其签名。 如果在服务器上检测到名为 “Analytics.apk” 软件有更新的版本,它将会在后台自动的开始下载,然后安装,这一切都发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 > “我无法在 Analytics 中找到任何证据,所以我猜测应该有权限更高的小米应用在后台进行安装。”Broenink 在[他的博客](https://www.thijsbroenink.com/2016/09/xiaomis-analytics-app-reverse-engineered/)中如是说。 > > > 当前的问题是,你的设备如何验证此 APK 的正确性,以确保它真的是一个 “Analytics” 程序呢。 Broenink 发现,手机端根本没有进行任何的检查就将此程序安装到用户的手机中,这也就意味着黑客有利用此漏洞的可能。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能够远程静默的将任何程序在服务器端重命名为“Analytics.apk”后安装到用户的手机。 > > “所以看起来小米可以在 24 小时内把他们想要静默安装的任何(签名的?)程序包替换到你的手机上。我无法确定这个应用程序安装器什么时候被调用。但是我猜测,要是将自己的程序重命名为 Analytics.apk 后放置在正确的目录下,然后等着就会被安装了。”Broenink 说。 > > > ### 黑客也能利用此后门 研究人员无论是在该公司网站还是 Google 找了许久都没有发现 AnalyticsCore 程序的实际目的。很难说小米为什么在数百万的设备上放置这个神秘的“后门”。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没有一个后门是只有他的创造者才能访问的。 所以,黑客或者是情报机构,是不是可以利用小米的这一后门在 24 小时内将恶意软件推送到数百万的设备上呢?! 更加讽刺的是,整个过程采用 HTTP 连接,也就是说它很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 > > “这听起来是一个致命的漏洞,因为它们拥有我的 IMEI 和设备的型号,它们可以专门为我的设备安装任何 APK。”Broenink 说。 > > > 即使在小米论坛,也有很多的用户对此神秘的 APK 及其目的表示疑虑。 > > “根本不知道这货的目的,就算是删除了它,一段时间后,它又出现了。”一位网友说道。 > > > > > 另一个用户表示,“如果查看电池用量程序,你会发现这货总是在最上面,鬼知道它吃了我多少电量。” > > > **如何阻止它秘密安装呢?**作为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小米用户可以安装一个防火墙应用,然后在其中屏蔽所有小米相关域名的网络连接。 截至目前,在公司论坛上还没有小米团队的成员对 Broenink 提出的问题表示回应。我们将会持续关注此事件。 同时,如果你是小米的用户,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有神秘奇怪的事情,在下方评论,以让我们知道。 ### 来自小米的官方申明 一位小米的发言人联系到了最初发表本文的 [The Hacker News](http://thehackernews.com/2016/09/xiaomi-android-backdoor.html),按 Thijs Broenink 的要求给出了一份官方声明,解释了关于该后门可以让黑客及小米自己在数以百万计的受影响设备上隐秘地安装任意应用的情况,声明说到: > “AnalyticsCore 是一个内置的 MIUI 系统部件,其用途是数据分析,以帮助改善用户体验,比如 MIUI 错误分析。” 虽然该公司并没有对在无需干预的情况下就能够在你的设备上自动地后台安装任何应用表示否认或发表评论,不过该发言人澄清说黑客不能够利用这个“自升级”功能。 > “出于安全考虑,MIUI 会在安装或升级过程中检查 Analytics.apk 的签名,只有该 APK 来自官方并正确签名才会安装。”发言人补充道。 > “任何没有官方签名的 APK 都不能安装。因为 AnalyticsCore 是确保更佳的用户体验的关键,它支持自升级功能。从发布于 4 月/ 5 月的 MIUI V7.3 开始,会启用 HTTPS 用于以后的安全数据传输,以防止任何中间人攻击。” 我们将会进一步接触小米了解其无需用户干预自动安装应用的能力。
AngularJS 2.0 稳定版真的发布了!
wxy
之前我们还哀叹,谷歌的 AngularJS 2.0 的稳定版看起来年底也未必能见到,然而,在前几天谷歌总部召开的一个会议上,突然就宣布发布了最终的稳定版——而这距离前一个版本 RC7 的发布才过去了一天。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093946jalf4fd4tf3295fi.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093946jalf4fd4tf3295fi.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JavaScript", "TypeScript", "AngularJS" ]
新闻
{ "viewnum": 6620,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之前我们还哀叹,谷歌的 AngularJS 2.0 的稳定版看起来年底也未必能见到,然而,在前几天谷歌总部召开的一个会议上,突然就宣布发布了最终的稳定版——而这距离前一个版本 RC7 的发布才过去了一天。
2016-09-17T09:48:00
2016-09-17T09:48:00
7,779
/article-7779-1.html
之前我们还哀叹,谷歌的 AngularJS 2.0 的稳定版看起来年底也未必能见到,然而,在 9 月 14 日谷歌总部召开的一个会议上,突然就宣布最终的稳定版发布了——而这距离前一个版本 RC7 的发布才过去了一天。 AngularJS 2.0 的开发始于 2014 年秋天,最初计划是一年后发布正式版本,然而随着项目的日渐庞大,就日复一日的拖延下来了,不过,还好,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发布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093946jalf4fd4tf3295fi.jpg) 这个最终版,按照其官方的说法是: > > “最终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稳定性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用例的验证;意味着它已经针对产品化、文件尺寸和性能进行过优化;意味着借助预编译技术和内置的延迟加载机制,我们可以确信你能发布出最快、最小的应用,并且横跨浏览器、桌面和移动平台;意味着为开发人员准备的 Angular CLI 和风格指南得到了大幅强化。 > > > 为什么这么期待 AngularJS 2 呢?这个框架是一个革命性的 Web 开发框架,它在 2010 年 10 月的时候,采用微软的 TypeScript 重写后,更是如虎添翼,不但性能提升、功能增强,资源占用也更少了。不过,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是, AngularJS 2.0 和 1.x 是不兼容的,因此如果是用 1.x 编写的应用,可能面临着大量的重写和移植工作。 作为一个持续了两年才开发完的前端框架,它的功能特性和亮点显然不是我们一篇短文就可以道尽的,因此这里只是提到一些最引人注目的特性: * 提前(AOT)编译 * 内置按需加载 * 新的 Angular 命令行接口 * Angular 样式指南 * 支持 ES5 和 ES6 * 集成 React Native 和 NativeScript * …… 好了,渴望尝试的 AngularJS 用户们,可以从其官网 <https://angular.io/> 或 [GitHub](https://github.com/angular/angular) 上下载,这里还有一个[五分钟入门教程](https://angular.io/docs/ts/latest/quickstart.html)。(显然,你知道的,这些都是墙外的。)另外,也有一个官方认可的中文站可以去访问: <https://angular.cn/> 。
LXDE、Xfce 及 MATE 桌面环境下的又一系统监视器应用:Multiload-ng
Andrew
http://www.webupd8.org/2016/08/alternative-system-monitor-applet-for.html
Multiload-ng 是一个 GTK2 图形化系统监视器应用,可集成到 Xfce、LXDE 及 MATE 的桌面面板中, 它 fork 自原来的 GNOME Multiload 应用。它也可以运行在一个独立的窗口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1052n2tqm7k79wtc9k9o.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1052n2tqm7k79wtc9k9o.png
true
false
true
FSSlc
false
[ "系统监视", "Multiload-ng", "Multiload", "监控" ]
分享
{ "viewnum": 9744, "commentnum": 4,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又什么用呀?",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17T18:43:52"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还是有些用的",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7T18:44:39" }, { "postip": "123.234.205.30", "message": "楼上是不是一个人格用 linux,一个人格用 windows?",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Firefox 48.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8T12:22:09"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这难道是左右互搏?还是德比?",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8T15:37:32" } ]
[]
Multiload-ng 是一个 GTK2 图形化系统监视器应用,可集成到 Xfce、LXDE 及 MATE 的桌面面板中, 它 fork 自原来的 GNOME Multiload 应用。它也可以运行在一个独立的窗口中。
2016-09-17T12:08:00
2016-09-17T12:08:00
7,781
/article-778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1052n2tqm7k79wtc9k9o.png) [Multiload-ng](https://github.com/udda/multiload-ng) 是一个 GTK2 图形化系统监视器应用,可集成到 Xfce、LXDE 及 MATE 的桌面面板中, 它 fork 自原来的 GNOME Multiload 应用。它也可以运行在一个独立的窗口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0153eux6d0e5gsu5jdn5.png) Multiload-ng 的特点有: * 支持以下资源的图形块: CPU,内存,网络,交换空间,平均负载,磁盘以及温度; * 高度可定制; * 支持配色方案; * 自动适应容器(面板或窗口)的改变; * 极低的 CPU 和内存占用; * 提供基本或详细的提示信息; * 可自定义双击触发的动作。 相比于原来的 Multiload 应用,Multiload-ng 含有一个额外的图形块(温度),以及更多独立的图形自定义选项,例如独立的边框颜色,支持配色方案,可根据自定义的动作对鼠标的点击做出反应,图形块的方向可以被设定为与面板的方向无关。 它也可以运行在一个独立的窗口中,而不需要面板: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0250zzc555z3cc03rrcz.png) 另外,它的 GitHub page 上说还会带来更多的图形块支持。 下图展示的是在带有一个垂直面板的 Xubuntu 16.04 中,该应用分别处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效果: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0318o8y2vwy8gzlyvs2u.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0331i4z53ix4i23o2lkx.png) 这个应用的偏好设置窗口虽然不是非常好看,但是有计划去改进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121239rzfkzgskhrcdwscs.png) Multiload-ng 当前使用的是 GTK2,所以它不能在构建自 GTK3 下的 Xfce 或 MATE 桌面环境(面板)下工作。 对于 Ubuntu 系统而言,只有 Ubuntu MATE 16.10 使用 GTK3。但是鉴于 MATE 的系统监视器应用也是 Multiload GNOME 的一个分支,所以它们大多数的功能相同(除了 Multiload-ng 提供的额外自定义选项和温度图形块)。 该应用的[愿望清单](https://github.com/udda/multiload-ng/wiki/Wishlist) 中提及到了计划支持 GTK3 的集成以及各种各样的改进,例如温度块资料的更多来源,能够显示十进制(KB、MB、GB……)或二进制(KiB、MiB、GiB……)单位等等。 ### 安装 Multiload-ng 请注意因为依赖的关系, Multiload-ng 不能在 Lubuntu 14.04 上构建。 Multiload-ng 可在 WebUpd8 的主 PPA (针对 Ubuntu 14.04 - 16.04 / Linux Mint 17.x 和 18)中获取到。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添加 PPA 并更新软件源: ```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nilarimogard/webupd8 sudo apt update ``` 然后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安装这个应用: **对于 LXDE (Lubuntu):** ``` sudo apt install lxpanel-multiload-ng-plugin ``` **对于 Xfce (Xubuntu,Linux Mint Xfce):** ``` sudo apt install xfce4-multiload-ng-plugin ``` **对于 MATE (Ubuntu MATE,Linux Mint MATE):** ``` sudo apt install mate-multiload-ng-applet ``` **独立安装 (不需要集成到面板):** ``` sudo apt install multiload-ng-standalone ``` 一旦安装完毕,便可以像其他应用那样添加到桌面面板中了。需要注意的是在 LXDE 中,Multiload-ng 不能马上出现在面板清单中,除非重新启动面板。你可以通过重启会话(登出后再登录)或者使用下面的命令来重启面板: ``` lxpanelctl restart ``` 独立的 Multiload-ng 应用可以像其他正常应用那样从菜单中启动。 如果要下载源码或报告 bug 等,请看 Multiload-ng 的 [GitHub page](https://github.com/udda/multiload-ng)。 --- via: <http://www.webupd8.org/2016/08/alternative-system-monitor-applet-for.html> 作者:[Andrew](http://www.webupd8.org/p/about.html) 译者:[FSSlc](https://github.com/FSSlc)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一个月内发现的第六起 Linux DDoS 木马
Catalin Cimpanu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sixth-linux-ddos-trojan-discovered-in-the-last-30-days-508309.shtml
Linux 是过去一个月以来最热门的木马攻击平台,在最近 30 天内,安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分析和曝光了其它五个 Linux 木马: Rex、PNScan、Mirai、 LuaBot 和 Linux.BackDoor.Irc。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00421kbihtjm4r43vidil.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00421kbihtjm4r43vidil.pn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木马", "DDoS" ]
新闻
{ "viewnum": 8309, "commentnum": 4,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18.17.194.210", "message": "如何搞定这个ddos病毒!静待大神的解决!", "username": "alpha [Firefox 48.0|Windows 7]", "date": "2016-09-18T09:38:23"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简单, 你只要内存里面有那些关键字就行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2.0|Mac 10.11]", "date": "2016-09-18T15:41:28" }, { "postip": "113.102.224.197", "message": "虽然我自己不会写病毒,我也很怕线上服务器被攻击,但是看到这些病毒、黑客、攻击之类的新闻就莫名其妙的兴奋!我是不是病了?", "username": "nansion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18T17:25:01" }, { "postip": "123.120.84.63", "message": "同意。",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19T12:04:07" } ]
[]
Linux 是过去一个月以来最热门的木马攻击平台,在最近 30 天内,安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分析和曝光了其它五个 Linux 木马: Rex、PNScan、Mirai、 LuaBot 和 Linux.BackDoor.Irc。
2016-09-17T20:04:19
2016-09-17T20:04:19
7,782
/article-7782-1.html
Linux 用户又有一个木马需要苦恼了,就像以往一样,这些坏蛋大多部署在被劫持的 Linux 系统上,并在接受到命令后发起 DDoS 攻击。 发现了这件事的 Dr.Web 的安全研究人员说,木马似乎是通过<ruby> 破壳漏洞 <rp> ( </rp> <rt> Shellshock </rt> <rp> ) </rp></ruby>感染的这些 Linux 机器——现在仍然有很多设备没有补上这个漏洞。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00421kbihtjm4r43vidil.png) 该木马被命名为 [Linux.DDoS.93](http://vms.drweb.com/virus/?_is=1&i=8598428),它首要会修改 /var/run/dhcpclient-eth0.pid 这个文件,并通过它在计算机启动时运行。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就会自己创建一个。 当该木马运行起来以后会进行初始化,它会启动两个进程,一个用于与 C&C (控制)服务器通讯,另外一个用于确保木马的父进程一直运行。 ### 该木马启动 25 个子进程进行 DDoS 攻击 当控制该木马网络的攻击者发起攻击命令时,这个木马会启动 25 个子进程来进行 DDoS 攻击。 当前,该木马可以发出 UDP 洪泛(针对随机或特定端口),TCP 洪泛(简单的包,或给每个包随机增加至多 4096 字节的数据)和 HTTP 洪泛(通过 POST、GET 或 HEAD 请求)。 而且,该木马还能自我更新、自我删除、终止自己的进程、ping、从 C&C 服务器下载和运行文件。 ### 当它发现某些名字时会关闭 这个木马还包括一个功能,如果在扫描计算机内存并列出活动的进程时发现如下字符串会关闭自己: ``` privmsg getlocalip kaiten brian krebs botnet bitcoin mine litecoin mine rootkit keylogger ddosing nulling hackforums skiddie script kiddie blackhat whitehat greyhat grayhat doxing malware bootkit ransomware spyware botkiller ``` 这些字符串大多数与信息安全领域有关,似乎是为了防止安全研究人员的反向工程研究,或者是为了避免感染该恶意软件作者自己的机器。 在感染过程中,该木马也会扫描它的旧版本,并会关闭旧版本然后安装一个新的。这意味着这是一个自动更新系统,该木马的最新版本总是会出现在被感染的机器上。 Linux 是过去一个月以来最热门的木马攻击平台,在最近 30 天内,安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分析和曝光了其它五个 Linux 木马: [Rex](http://news.softpedia.com/news/rex-linux-trojan-can-launch-ddos-attacks-lock-websites-mine-for-cryptocurrency-507486.shtml)、[PNScan](http://news.softpedia.com/news/pnscan-linux-trojan-resurfaces-with-new-attacks-targeting-routers-in-india-507617.shtml)、[Mirai](http://news.softpedia.com/news/mirai-ddos-trojan-is-the-next-big-threat-for-iot-devices-and-linux-servers-507964.shtml)、 [LuaBot](http://news.softpedia.com/news/luabot-is-the-first-botnet-malware-coded-in-lua-targeting-linux-platforms-507978.shtml) 和 [Linux.BackDoor.Irc](http://news.softpedia.com/news/new-linux-trojan-discovered-coded-in-mozilla-s-rust-language-508135.shtml)。
Snap、Flatpak 这种通吃所有发行版的打包方式真的有用吗?
Liron
http://www.iwillfolo.com/ubuntus-snap-red-hats-flatpack-and-is-one-fits-all-linux-packages-useful/
这种 Linux 新技术方向似乎自然会让人脑海中浮现这样的问题:独立包的优点/缺点是什么?这是否让我们拥有更好的 Linux 系统?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30943wvgur99cvbpvcec9.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30943wvgur99cvbpvcec9.jpg
false
false
true
Chao-zhi
false
[ "软件包", "Snap", "Flatpak" ]
观点
{ "viewnum": 15133, "commentnum": 6,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65.170.24", "message": "我个人认为,snap 的移动版的沙盒安全机制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可以有效杜绝流氓和病毒软件等非法行为。但是,桌面版的 snap 却可以轻松绕过这一机制,只要 linux 的发行版本还在使用 x window,那么它就无法避免这一点。是时候进行一场革命了!",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9T12:51:41" }, { "postip": "1.183.218.164", "message": "连windows这种好几年才发布一个版本的系统都采用这种模式,更何况一年发布几百种不同版本的linux。&quot;依赖&quot;阻碍Linux发展多少年了,至今只能在服务器领域有所发展!", "username": "zxciddee [Maxthon 4.0|Windows XP]", "date": "2016-09-19T20:21:01" }, { "postip": "223.81.192.145", "message": "我不喜欢,但我觉得这是趋势。",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9T21:48:32" }, { "postip": "221.237.117.237", "message": "依赖的确是linux安装软件最蛋疼的事情,特别是没有网络的情况下。",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Firefox 48.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0T09:57:27" }, { "postip": "140.207.223.191", "message": "势不可挡的趋势,只看谁能成为最后的标准",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5.0|Chrome OS 8798.0 用户", "date": "2016-09-25T16:25:36" }, { "postip": "96.9.70.200", "message": "为的是解决动态链接和关联依赖,这个在Linux中几乎会让人崩溃的应用安装障碍.但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正在被各大发行版处理的越来越好.有了snap和flatpak的出现,又多了一种选择,总是幸福的,但不希望是唯一的选项.这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虽然我的发声可能于事无补,但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开源的意义.",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100.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2-05-04T16:31:24" } ]
[ { "raid": 7796, "displayorder": 0 } ]
这种 Linux 新技术方向似乎自然会让人脑海中浮现这样的问题:独立包的优点/缺点是什么?这是否让我们拥有更好的 Linux 系统?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2016-09-17T23:10:00
2016-09-17T23:10:00
7,783
/article-778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7/230943wvgur99cvbpvcec9.jpg) **对新一代的打包格式开始渗透到 Linux 生态系统中的深入观察** 最近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于 Ubuntu 的 Snap 包和由 Red Hat 员工 Alexander Larsson 创造的 Flatpak (曾经叫做 xdg-app)的消息。 这两种下一代打包方法在本质上拥有相同的目标和特点:即不依赖于第三方系统功能库的独立包装。 这种 Linux 新技术方向似乎自然会让人脑海中浮现这样的问题:独立包的优点/缺点是什么?这是否让我们拥有更好的 Linux 系统?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深入了解一下 Snap 和 Flatpak。 ### 动机 根据 [Flatpak](http://flatpak.org/press/2016-06-21-flatpak-released.html) 和 [Snap](https://insights.ubuntu.com/2016/06/14/universal-snap-packages-launch-on-multiple-linux-distros) 的声明,背后的主要动机是使同一版本的应用程序能够运行在多个 Linux 发行版。 > > “从一开始它的主要目标是允许相同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各种 Linux 发行版和操作系统上。” —— Flatpak > > > > > “……‘snap’ 通用 Linux 包格式,使简单的二进制包能够完美的、安全的运行在任何 Linux 桌面、服务器、云和设备上。” —— Snap > > > 说得更具体一点,站在 Snap 和 Flatpak (以下称之为 S&F)背后的人认为,Linux 平台存在碎片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导致了开发者们需要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来使他的软件能够运行在各种不同的发行版上,这影响了整个平台的前进。 所以,作为 Linux 发行版(Ubuntu 和 Red Hat)的领导者,他们希望消除这个障碍,推动平台发展。 但是,是否是更多的个人收益刺激了 S&F 的开发? #### 个人收益? 虽然没有任何官方声明,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能够创造这种可能会被大多数发行版(即便不是全部)所采用的打包方式,那么这个项目的领导者将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决定 Linux 大船航向的重要人物。 ### 优势 这种独立包的好处多多,并且取决于不同的因素。 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 #### 用户角度 **+** 从 Liunx 用户的观点来看:Snap 和 Flatpak 带来了将任何软件包(软件或应用)安装在用户使用的任何发行版上的可能性。 例如你在使用一个不是很流行的发行版,由于开发工作的缺乏,它的软件仓库只有很稀少的包。现在,通过 S&F 你就可以显著的增加包的数量,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事情。 **+** 同样,对于使用流行的发行版的用户,即使该发行版的软件仓库上有很多的包,他也可以在不改变它现有的功能库的同时安装一个新的包。 比方说, 一个 Debian 的用户想要安装一个 “测试分支” 的包,但是他又不想将他的整个系统变成测试版(来让该包运行在更新的功能库上)。现在,他就可以简单的想安装哪个版本就安装哪个版本,而不需要考虑库的问题。 对于持后者观点的人,可能基本上都是使用源文件编译他们的包的人,然而,除非你使用类似 Gentoo 这样基于源代码的发行版,否则大多数用户将从头编译视为是一个恶心到吐的事情。 **+** 高级用户,或者称之为 “拥有安全意识的用户” 可能会觉得更容易接受这种类型的包,只要它们来自可靠来源,这种包倾向于提供另一层隔离,因为它们通常是与系统包想隔离的。 \* 不论是 Snap 还是 Flatpak 都在不断努力增强它们的安全性,通常他们都使用 “沙盒化” 来隔离,以防止它们可能携带病毒感染整个系统,就像微软 Windows 系统中的 .exe 程序一样。(关于微软和 S&F 后面还会谈到) #### 开发者角度 与普通用户相比,对于开发者来说,开发 S&F 包的优点可能更加清楚。这一点已经在上一节有所提示。 尽管如此,这些优点有: **+** S&F 通过统一开发的过程,将多发行版的开发变得简单了起来。对于需要将他的应用运行在多个发行版的开发者来说,这大大的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量。 **++** 因此,开发者能够更容易的使他的应用运行在更多的发行版上。 **+** S&F 允许开发者私自发布他的包,不需要依靠发行版维护者在每一个/每一次发行版中发布他的包。 **++** 通过上述方法,开发者可以不依赖发行版而直接获取到用户安装和卸载其软件的统计数据。 **++** 同样是通过上述方法,开发者可以更好的直接与用户互动,而不需要通过中间媒介,比如发行版这种中间媒介。 ### 缺点 **–** 膨胀。就是这么简单。Flatpak 和 Snap 并不是凭空变出来它的依赖关系。相反,它是通过将依赖关系预构建在其中来代替使用系统中的依赖关系。 就像谚语说的:“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 **–** 之前提到安全意识强的用户会喜欢 S&F 提供的额外的一层隔离,只要该应用来自一个受信任的来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这方面了解较少的用户,可能会从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弄来一个包含恶意软件的包从而导致危害。 上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说是有很有意义的,虽说今天的流行方法,像 PPA、overlay 等也可能是来自不受信任的来源。 但是,S&F 包更加增加这个风险,因为恶意软件开发者只需要开发一个版本就可以感染各种发行版。相反,如果没有 S&F,恶意软件的开发者就需要创建不同的版本以适应不同的发行版。 ### 原来微软一直是正确的吗? 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很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 S&F 包的优点超过缺点。 至少对于二进制发行版的用户,或者重点不是轻量级的发行版的用户来说是这样的。 这促使我问出这个问题,可能微软一直是正确的吗?如果是的,那么当 S&F 变成 Linux 的标准后,你还会一如既往的使用 Linux 或者类 Unix 系统吗? 很显然,时间会是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不过,我认为,即使不完全正确,但是微软有些地方也是值得赞扬的,并且以我的观点来看,所有这些方式在 Linux 上都立马能用也确实是一个亮点。 --- via: <http://www.iwillfolo.com/ubuntus-snap-red-hats-flatpack-and-is-one-fits-all-linux-packages-useful/> 作者:Liron 译者:[Chao-zhi](https://github.com/Chao-zhi)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使用 Python 和 Asyncio 编写在线多用人游戏(二)
Kyrylo Subbotin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writing-game-loop/
游戏循环是每一个游戏的核心。它持续地运行以读取玩家的输入、更新游戏的状态,并且在屏幕上渲染游戏结果。在在线游戏中,游戏循环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所以一般有两个循环通过网络通信。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14551xlyhloh0lxxcy9yn.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14551xlyhloh0lxxcy9yn.jpg
true
false
true
chunyang-wen
false
[ "协程", "并行", "Python" ]
软件开发
{ "viewnum": 8691, "commentnum": 2,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4.154.161.37", "message": "asyncio看不懂怎么用的,新模块",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Firefox 48.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9T08:10:30" }, { "postip": "58.20.82.179", "message": "我选择js",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04:45:12" } ]
[ { "raid": 7767, "displayorder": 0 }, { "raid": 7793, "displayorder": 0 } ]
游戏循环是每一个游戏的核心。它持续地运行以读取玩家的输入、更新游戏的状态,并且在屏幕上渲染游戏结果。在在线游戏中,游戏循环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所以一般有两个循环通过网络通信。
2016-09-18T11:47:00
2016-09-18T11:47:00
7,784
/article-7784-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14551xlyhloh0lxxcy9yn.jpg) > > 你在 Python 中用过异步编程吗?本文中我会告诉你怎样做,而且用一个[能工作的例子](http://snakepit-game.com/)来展示它:这是一个流行的贪吃蛇游戏,而且是为多人游戏而设计的。 > > > 介绍和理论部分参见“[第一部分 异步化](/article-7767-1.html)”。 * [游戏入口在此,点此体验](http://snakepit-game.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14717vzjjb8ryymlrsyng.gif) ### 3、编写游戏循环主体 游戏循环是每一个游戏的核心。它持续地运行以读取玩家的输入、更新游戏的状态,并且在屏幕上渲染游戏结果。在在线游戏中,游戏循环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所以一般有两个循环通过网络通信。通常客户端的角色是获取玩家输入,比如按键或者鼠标移动,将数据传输给服务端,然后接收需要渲染的数据。服务端处理来自玩家的所有数据,更新游戏的状态,执行渲染下一帧的必要计算,然后将结果传回客户端,例如游戏中对象的新位置。如果没有可靠的理由,不混淆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角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在客户端执行游戏逻辑的计算,很容易就会和其它客户端失去同步,其实你的游戏也可以通过简单地传递客户端的数据来创建。 > > 游戏循环的一次迭代称为一个<ruby> 嘀嗒 <rp> ( </rp> <rt> tick </rt> <rp> ) </rp></ruby>。嘀嗒是一个事件,表示当前游戏循环的迭代已经结束,下一帧(或者多帧)的数据已经就绪。 > > > 在后面的例子中,我们使用相同的客户端,它使用 WebSocket 从一个网页上连接到服务端。它执行一个简单的循环,将按键码发送给服务端,并显示来自服务端的所有信息。[客户端代码戳这里](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index.html)。 #### 例子 3.1:基本游戏循环 * [例子 3.1 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basic.py)。 我们使用 [aiohttp](http://aiohttp.readthedocs.org/) 库来创建游戏服务器。它可以通过 asyncio 创建网页服务器和客户端。这个库的一个优势是它同时支持普通 http 请求和 websocket。所以我们不用其他网页服务器来渲染游戏的 html 页面。 下面是启动服务器的方法: ``` app = web.Application() app["sockets"] = [] asyncio.ensure_future(game_loop(app)) app.router.add_route('GET', '/connect', wshandler) app.router.add_route('GET', '/', handle) web.run_app(app) ``` `web.run_app` 是创建服务主任务的快捷方法,通过它的 `run_forever()` 方法来执行 `asyncio` 事件循环。建议你查看这个方法的源码,弄清楚服务器到底是如何创建和结束的。 `app` 变量就是一个类似于字典的对象,它用于在所连接的客户端之间共享数据。我们使用它来存储连接的套接字的列表。随后会用这个列表来给所有连接的客户端发送消息。`asyncio.ensure_future()` 调用会启动主游戏循环的任务,每隔2 秒向客户端发送嘀嗒消息。这个任务会在同样的 asyncio 事件循环中和网页服务器并行执行。 有两个网页请求处理器:`handle` 是提供 html 页面的处理器;`wshandler` 是主要的 websocket 服务器任务,处理和客户端之间的交互。在事件循环中,每一个连接的客户端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wshandler` 任务。这个任务会添加客户端的套接字到列表中,以便 `game_loop` 任务可以给所有的客户端发送消息。然后它将随同消息回显客户端的每个击键。 在启动的任务中,我们在 `asyncio` 的主事件循环中启动 worker 循环。任务之间的切换发生在它们之间任何一个使用 `await`语句来等待某个协程结束时。例如 `asyncio.sleep` 仅仅是将程序执行权交给调度器一段指定的时间;`ws.receive` 等待 websocket 的消息,此时调度器可能切换到其它任务。 在浏览器中打开主页,连接上服务器后,试试随便按下键。它们的键值会从服务端返回,每隔 2 秒这个数字会被游戏循环中发给所有客户端的嘀嗒消息所覆盖。 我们刚刚创建了一个处理客户端按键的服务器,主游戏循环在后台做一些处理,周期性地同时更新所有的客户端。 #### 例子 3.2: 根据请求启动游戏 * [例子 3.2 的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handler.py) 在前一个例子中,在服务器的生命周期内,游戏循环一直运行着。但是现实中,如果没有一个人连接服务器,空运行游戏循环通常是不合理的。而且,同一个服务器上可能有不同的“游戏房间”。在这种假设下,每一个玩家“创建”一个游戏会话(比如说,多人游戏中的一个比赛或者大型多人游戏中的副本),这样其他用户可以加入其中。当游戏会话开始时,游戏循环才开始执行。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一个全局标记来检测游戏循环是否在执行。当第一个用户发起连接时,启动它。最开始,游戏循环没有执行,标记设置为 `False`。游戏循环是通过客户端的处理方法启动的。 ``` if app["game_is_running"] == False: asyncio.ensure_future(game_loop(app)) ``` 当 `game_loop()` 运行时,这个标记设置为 `True`;当所有客户端都断开连接时,其又被设置为 `False`。 #### 例子 3.3:管理任务 * [例子3.3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global.py) 这个例子用来解释如何和任务对象协同工作。我们把游戏循环的任务直接存储在游戏循环的全局字典中,代替标记的使用。在像这样的一个简单例子中并不一定是最优的,但是有时候你可能需要控制所有已经启动的任务。 ``` if app["game_loop"] is None or \ app["game_loop"].cancelled(): app["game_loop"] = asyncio.ensure_future(game_loop(app)) ``` 这里 `ensure_future()` 返回我们存放在全局字典中的任务对象,当所有用户都断开连接时,我们使用下面方式取消任务: ``` app["game_loop"].cancel() ``` 这个 `cancel()` 调用将通知调度器不要向这个协程传递执行权,而且将它的状态设置为已取消:`cancelled`,之后可以通过 `cancelled()` 方法来检查是否已取消。这里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注意点:当你持有一个任务对象的外部引用时,而这个任务执行中发生了异常,这个异常不会抛出。取而代之的是为这个任务设置一个异常状态,可以通过 `exception()` 方法来检查是否出现了异常。这种悄无声息地失败在调试时不是很有用。所以,你可能想用抛出所有异常来取代这种做法。你可以对所有未完成的任务显式地调用 `result()` 来实现。可以通过如下的回调来实现: ``` app["game_loop"].add_done_callback(lambda t: t.result()) ``` 如果我们打算在我们代码中取消这个任务,但是又不想产生 `CancelError` 异常,有一个检查 `cancelled` 状态的点: ``` app["game_loop"].add_done_callback(lambda t: t.result() if not t.cancelled() else None) ``` 注意仅当你持有任务对象的引用时才需要这么做。在前一个例子,所有的异常都是没有额外的回调,直接抛出所有异常。 #### 例子 3.4:等待多个事件 * [例子 3.4 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wait.py) 在许多场景下,在客户端的处理方法中你需要等待多个事件的发生。除了来自客户端的消息,你可能需要等待不同类型事件的发生。比如,如果你的游戏时间有限制,那么你可能需要等一个来自定时器的信号。或者你需要使用管道来等待来自其它进程的消息。亦或者是使用分布式消息系统的网络中其它服务器的信息。 为了简单起见,这个例子是基于例子 3.1。但是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 `Condition` 对象来与已连接的客户端保持游戏循环的同步。我们不保存套接字的全局列表,因为只在该处理方法中使用套接字。当游戏循环停止迭代时,我们使用 `Condition.notify_all()` 方法来通知所有的客户端。这个方法允许在 `asyncio` 的事件循环中使用发布/订阅的模式。 为了等待这两个事件,首先我们使用 `ensure_future()` 来封装任务中这个可等待对象。 ``` if not recv_task: recv_task = asyncio.ensure_future(ws.receive()) if not tick_task: await tick.acquire() tick_task = asyncio.ensure_future(tick.wait()) ``` 在我们调用 `Condition.wait()` 之前,我们需要在它后面获取一把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先调用 `tick.acquire()` 的原因。在调用 `tick.wait()` 之后,锁会被释放,这样其他的协程也可以使用它。但是当我们收到通知时,会重新获取锁,所以在收到通知后需要调用 `tick.release()` 来释放它。 我们使用 `asyncio.wait()` 协程来等待两个任务。 ``` done, pending = await asyncio.wait( [recv_task, tick_task], return_when=asyncio.FIRST_COMPLETED) ``` 程序会阻塞,直到列表中的任意一个任务完成。然后它返回两个列表:执行完成的任务列表和仍然在执行的任务列表。如果任务执行完成了,其对应变量赋值为 `None`,所以在下一个迭代时,它可能会被再次创建。 #### 例子 3.5: 结合多个线程 * [例子 3.5 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thread.py)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结合 `asyncio` 循环和线程,在一个单独的线程中执行主游戏循环。我之前提到过,由于 `GIL` 的存在,Python 代码的真正并行执行是不可能的。所以使用其它线程来执行复杂计算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然而,在使用 `asyncio` 时结合线程有原因的:当我们使用的其它库不支持 `asyncio` 时就需要。在主线程中调用这些库会阻塞循环的执行,所以异步使用他们的唯一方法是在不同的线程中使用他们。 我们使用 `asyncio` 循环的`run_in_executor()` 方法和 `ThreadPoolExecutor` 来执行游戏循环。注意 `game_loop()` 已经不再是一个协程了。它是一个由其它线程执行的函数。然而我们需要和主线程交互,在游戏事件到来时通知客户端。`asyncio` 本身不是线程安全的,它提供了可以在其它线程中执行你的代码的方法。普通函数有 `call_soon_threadsafe()`,协程有 `run_coroutine_threadsafe()`。我们在 `notify()` 协程中增加了通知客户端游戏的嘀嗒的代码,然后通过另外一个线程执行主事件循环。 ``` def game_loop(asyncio_loop): print("Game loop thread id {}".format(threading.get_ident())) async def notify(): print("Notify thread id {}".format(threading.get_ident())) await tick.acquire() tick.notify_all() tick.release() while 1: task = asyncio.run_coroutine_threadsafe(notify(), asyncio_loop) # blocking the thread sleep(1) # make sure the task has finished task.result() ``` 当你执行这个例子时,你会看到 “Notify thread id” 和 “Main thread id” 相等,因为 `notify()` 协程在主线程中执行。与此同时 `sleep(1)` 在另外一个线程中执行,因此它不会阻塞主事件循环。 #### 例子 3.6:多进程和扩展 * [例子 3.6 源码](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imple/game_loop_process.py) 单线程的服务器可能运行得很好,但是它只能使用一个 CPU 核。为了将服务扩展到多核,我们需要执行多个进程,每个进程执行各自的事件循环。这样我们需要在进程间交互信息或者共享游戏的数据。而且在一个游戏中经常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例如路径查找之类。这些任务有时候在一个游戏嘀嗒中没法快速完成。在协程中不推荐进行费时的计算,因为它会阻塞事件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个复杂任务交给其它并行执行的进程可能更合理。 最简单的使用多个核的方法是启动多个使用单核的服务器,就像之前的例子中一样,每个服务器占用不同的端口。你可以使用 `supervisord` 或者其它进程控制的系统。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像 `HAProxy` 这样的负载均衡器,使得连接的客户端分布在多个进程间。已经有一些可以连接 asyncio 和一些流行的消息及存储系统的适配系统。例如: * [aiomcache](https://github.com/aio-libs/aiomcache) 用于 memcached 客户端 * [aiozmq](https://github.com/aio-libs/aiozmq) 用于 zeroMQ * [aioredis](https://github.com/aio-libs/aioredis) 用于 Redis 存储,支持发布/订阅 你可以在 github 或者 pypi 上找到其它的软件包,大部分以 `aio` 开头。 使用网络服务在存储持久状态和交换某些信息时可能比较有效。但是如果你需要进行进程间通信的实时处理,它的性能可能不足。此时,使用标准的 unix 管道可能更合适。`asyncio` 支持管道,在`aiohttp`仓库有个 [使用管道的服务器的非常底层的例子](https://github.com/KeepSafe/aiohttp/blob/master/examples/mpsrv.py)。 在当前的例子中,我们使用 Python 的高层类库 [multiprocessing](https://docs.python.org/3.5/library/multiprocessing.html) 来在不同的核上启动复杂的计算,使用 `multiprocessing.Queue` 来进行进程间的消息交互。不幸的是,当前的 `multiprocessing` 实现与 `asyncio` 不兼容。所以每一个阻塞方法的调用都会阻塞事件循环。但是此时线程正好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因为如果在不同线程里面执行 `multiprocessing` 的代码,它就不会阻塞主线程。所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进程间的通信放到另外一个线程中去。这个例子会解释如何使用这个方法。和上面的多线程例子非常类似,但是我们从线程中创建的是一个新的进程。 ``` def game_loop(asyncio_loop): # coroutine to run in main thread async def notify(): await tick.acquire() tick.notify_all() tick.release() queue = Queue() # function to run in a different process def worker(): while 1: print("doing heavy calculation in process {}".format(os.getpid())) sleep(1) queue.put("calculation result") Process(target=worker).start() while 1: # blocks this thread but not main thread with event loop result = queue.get() print("getting {} in process {}".format(result, os.getpid())) task = asyncio.run_coroutine_threadsafe(notify(), asyncio_loop) task.result() ``` 这里我们在另外一个进程中运行 `worker()` 函数。它包括一个执行复杂计算并把计算结果放到 `queue` 中的循环,这个 `queue` 是 `multiprocessing.Queue` 的实例。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另外一个线程的主事件循环中获取结果并通知客户端,就和例子 3.5 一样。这个例子已经非常简化了,它没有合理的结束进程。而且在真实的游戏中,我们可能需要另外一个队列来将数据传递给 `worker`。 有一个项目叫 [aioprocessing](https://github.com/dano/aioprocessing),它封装了 `multiprocessing`,使得它可以和 `asyncio` 兼容。但是实际上它只是和上面例子使用了完全一样的方法:从线程中创建进程。它并没有给你带来任何方便,除了它使用了简单的接口隐藏了后面的这些技巧。希望在 Python 的下一个版本中,我们能有一个基于协程且支持 `asyncio` 的 `multiprocessing` 库。 > > 注意!如果你从主线程或者主进程中创建了一个不同的线程或者子进程来运行另外一个 `asyncio` 事件循环,你需要显式地使用 `asyncio.new_event_loop()` 来创建循环,不然的话可能程序不会正常工作。 > > > --- via: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writing-game-loop/> 作者:[Kyrylo Subbotin](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writing-game-loop/) 译者:[chunyang-wen](https://github.com/chunyang-we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题图来自:[deviantart.com](http://azany.deviantart.com/art/Griffin-dawn-294055220))
旅行时通过树莓派和 iPad Pro 备份图片
Lenin
http://www.movingelectrons.net/blog/2016/06/26/backup-photos-while-traveling-with-a-raspberry-pi.html
我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在寻找一个旅行中备份图片的理想方法,把 SD 卡放进你的相机包会让你暴露在太多的风险之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757u15q711z5v5sd5w3.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757u15q711z5v5sd5w3.jpg
true
false
true
jiajia9linuxer
false
[ "树莓派", "备份" ]
树莓派
{ "viewnum": 10279, "commentnum": 3,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0.166.55.61", "message": "我怎么觉得这个作者是闲的全身到处都在疼???", "username": "来自四川绵阳的 Konqueror 5.27|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8T21:27:14" }, { "postip": "183.145.170.209", "message": "SD卡直接插到Surface pro不就得了,最多写个程序,自动识别自动复制。。。<br />\r\n<br />\r\n带个iPad pro那么大个不嫌累,还加个树莓派+电池,还带读卡器这些一堆没用的。。累不累,还是闲得慌?<br />\r\n<br />\r\n真蛋疼~", "username": "youyoulemon [Firefox 48.0|Windows 10]", "date": "2016-09-19T11:07:42" }, { "postip": "223.65.170.24", "message": "作者傻鸟,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一台支持 OTG 的安卓设备,或者一台 windows 10 平板,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br />\r\n最重要的是:相机别丢。这才是王道。",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9T12:43:25" } ]
[]
我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在寻找一个旅行中备份图片的理想方法,把 SD 卡放进你的相机包会让你暴露在太多的风险之中。
2016-09-18T15:26:00
2016-09-18T15:26:00
7,785
/article-7785-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757u15q711z5v5sd5w3.jpg) *旅行中备份图片 - 组件* ### 介绍 我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在寻找一个旅行中备份图片的理想方法,把 SD 卡放进你的相机包会让你暴露在太多的风险之中:SD 卡可能丢失或者被盗,数据可能损坏或者在传输过程中失败。比较好的一个选择是复制到另外一个介质中,即使它也是个 SD 卡,并且将它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去,备份到远端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去了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就不太可行了。 我理想的备份步骤需要下面的工具: 1. 用一台 iPad pro 而不是一台笔记本。我喜欢轻装旅行,我的大部分旅程都是商务相关的(而不是拍摄休闲的),我痛恨带着个人笔记本的时候还得带着商务本。而我的 iPad 却一直带着,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它的原因。 2. 用尽可能少的硬件设备。 3. 设备之间的连接需要很安全。我需要在旅馆和机场使用这套设备,所以设备之间的连接需要是封闭而加密的。 4. 整个过程应该是可靠稳定的,我还用过其他的路由器/组合设备,但是[效果不太理想](http://bit.ly/1MVVtZi)。 ### 设备 我配置了一套满足上面条件并且在未来可以扩充的设备,它包含下面这些部件的使用: 1. [9.7 英寸的 iPad Pro](http://www.amazon.com/dp/B01D3NZIMA/?tag=movinelect0e-20),这是本文写作时最强大、轻薄的 iOS 设备,苹果笔不是必需的,但是作为零件之一,当我在路上可以做一些编辑工作,所有的重活由树莓派做 ,其他设备只能通过 SSH 连接就行。 2. 安装了 Raspbian 操作系统[树莓派 3](http://www.amazon.com/dp/B01CD5VC92/?tag=movinelect0e-20)(LCTT 译注:Raspbian 是基于 Debian 的树莓派操作系统)。 3. 树莓派的 [Mini SD卡](http://www.amazon.com/dp/B010Q57T02/?tag=movinelect0e-20) 和 [盒子/外壳](http://www.amazon.com/dp/B01F1PSFY6/?tag=movinelect0e-20)。 4. [128G 的优盘](http://amzn.to/293kPqX),对于我是够用了,你可以买个更大的。你也可以买个像[这样](http://amzn.to/290syFY)的移动硬盘,但是树莓派没法通过 USB 给移动硬盘提供足够的电量,这意味你需要额外准备一个[供电的 USB hub](http://amzn.to/290syFY) 以及电缆,这就破坏了我们让设备轻薄的初衷。 5. [SD 读卡器](http://amzn.to/290syFY) 6. [另外的 SD 卡](http://amzn.to/290syFY),我会使用几个 SD 卡,在用满之前就会立即换一个,这样就会让我在一次旅途当中的照片散布在不同的 SD 卡上。 下图展示了这些设备之间如何相互连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637hhmiflhfwy262hmf.jpg) *旅行时照片的备份-流程图* 树莓派会作为一个安全的热点。它会创建一个自己的 WPA2 加密的 WIFI 网络,iPad Pro 会连入其中。虽然有很多在线教程教你如何创建 Ad Hoc 网络(计算机到计算机的单对单网络),还更简单一些,但是它的连接是不加密的,而且附件的设备很容易就能连接进去。因此我选择创建 WIFI 网络。 相机的 SD 卡通过 SD 读卡器插到树莓派 USB 端口之一,128G 的大容量优盘一直插在树莓派的另外一个 USB 端口上,我选择了一款[闪迪的](http://amzn.to/293kPqX),因为体积比较小。主要的思路就是通过 Python 脚本把 SD 卡的照片备份到优盘上,备份过程是增量备份,每次脚本运行时都只有变化的(比如新拍摄的照片)部分会添加到备份文件夹中,所以这个过程特别快。如果你有很多的照片或者拍摄了很多 RAW 格式的照片,在就是个巨大的优势。iPad 将用来运行 Python 脚本,而且用来浏览 SD 卡和优盘的文件。 作为额外的好处,如果给树莓派连上一根能上网的网线(比如通过以太网口),那么它就可以共享互联网连接给那些通过 WIFI 连入的设备。 ### 1. 树莓派的设置 这部分需要你卷起袖子亲自动手了,我们要用到 Raspbian 的命令行模式,我会尽可能详细的介绍,方便大家进行下去。 #### 安装和配置 Raspbian 给树莓派连接鼠标、键盘和 LCD 显示器,将 SD 卡插到树莓派上,按照[树莓派官网](https://www.raspberrypi.org/downloads/noobs/)的步骤安装 Raspbian。 安装完后,打开 Raspbian 的终端,执行下面的命令: ```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upgrade ``` 这将升级机器上所有的软件到最新,我将树莓派连接到本地网络,而且为了安全更改了默认的密码。 Raspbian 默认开启了 SSH,这样所有的设置可以在一个远程的设备上完成。我也设置了 RSA 验证,但这是可选的功能,可以在[这里](https://www.raspberrypi.org/documentation/remote-access/ssh/passwordless.md)查看更多信息。 这是一个在 Mac 上在 [iTerm](https://www.iterm2.com/) 里建立 SSH 连接到树莓派上的截图[14](https://www.iterm2.com/)。(LCTT 译注:原文图丢失。) #### 建立 WPA2 加密的 WIFI AP 安装过程基于[这篇文章](https://frillip.com/using-your-raspberry-pi-3-as-a-wifi-access-point-with-hostapd/),根据我的情况进行了调整。 **1. 安装软件包** 我们需要安装下面的软件包: ``` sudo apt-get install hostapd sudo apt-get install dnsmasq ``` hostapd 用来使用内置的 WiFi 来创建 AP,dnsmasp 是一个组合的 DHCP 和 DNS 服务其,很容易设置。 **2. 编辑 dhcpcd.conf** 通过以太网连接树莓派,树莓派上的网络接口配置由 `dhcpd` 控制,因此我们首先忽略这一点,将 `wlan0` 设置为一个静态的 IP。 用 `sudo nano /etc/dhcpcd.conf` 命令打开 dhcpcd 的配置文件,在最后一行添加上如下内容: ``` denyinterfaces wlan0 ``` 注意:它必须放在如果已经有的其它接口行**之上**。 **3. 编辑接口** 现在设置静态 IP,使用 `sudo nano /etc/network/interfaces` 打开接口配置文件,按照如下信息编辑`wlan0`部分: ``` allow-hotplug wlan0 iface wlan0 inet static address 192.168.1.1 netmask 255.255.255.0 network 192.168.1.0 broadcast 192.168.1.255 # wpa-conf /etc/wpa_supplicant/wpa_supplicant.conf ``` 同样,然后 `wlan1` 编辑如下: ``` #allow-hotplug wlan1 #iface wlan1 inet manual # wpa-conf /etc/wpa_supplicant/wpa_supplicant.conf ``` 重要: 使用 `sudo service dhcpcd restart` 命令重启 `dhcpd`服务,然后用 `sudo ifdown eth0; sudo ifup wlan0` 命令来重载`wlan0`的配置。 **4. 配置 Hostapd** 接下来,我们需要配置 hostapd,使用 `sudo nano /etc/hostapd/hostapd.conf` 命令创建一个新的配置文件,内容如下: ``` interface=wlan0 # Use the nl80211 driver with the brcmfmac driver driver=nl80211 # This is the name of the network ssid=YOUR_NETWORK_NAME_HERE # Use the 2.4GHz band hw_mode=g # Use channel 6 channel=6 # Enable 802.11n ieee80211n=1 # Enable QoS Support wmm_enabled=1 # Enable 40MHz channels with 20ns guard interval ht_capab=[HT40][SHORT-GI-20][DSSS_CCK-40] # Accept all MAC addresses macaddr_acl=0 # Use WPA authentication auth_algs=1 # Require clients to know the network name ignore_broadcast_ssid=0 # Use WPA2 wpa=2 # Use a pre-shared key wpa_key_mgmt=WPA-PSK # The network passphrase wpa_passphrase=YOUR_NEW_WIFI_PASSWORD_HERE # Use AES, instead of TKIP rsn_pairwise=CCMP ``` 配置完成后,我们需要告诉`dhcpcd` 在系统启动运行时到哪里寻找配置文件。 使用 `sudo nano /etc/default/hostapd` 命令打开默认配置文件,然后找到`#DAEMON_CONF=""` 替换成`DAEMON_CONF="/etc/hostapd/hostapd.conf"`。 **5. 配置 Dnsmasq** 自带的 dnsmasp 配置文件包含很多信息方便你使用它,但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选项,我建议把它移动到别的地方(而不要删除它),然后自己创建一个新文件: ``` sudo mv /etc/dnsmasq.conf /etc/dnsmasq.conf.orig sudo nano /etc/dnsmasq.conf ``` 粘贴下面的信息到新文件中: ``` interface=wlan0 # Use interface wlan0 listen-address=192.168.1.1 # Explicitly specify the address to listen on bind-interfaces # Bind to the interface to make sure we aren't sending things elsewhere server=8.8.8.8 # Forward DNS requests to Google DNS domain-needed # Don't forward short names bogus-priv # Never forward addresses in the non-routed address spaces. dhcp-range=192.168.1.50,192.168.1.100,12h # Assign IP addresses in that range with a 12 hour lease time ``` **6. 设置 IPv4 转发** 最后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配置包转发,用 `sudo nano /etc/sysctl.conf` 命令打开 `sysctl.conf` 文件,将包含 `net.ipv4.ip_forward=1`的那一行之前的#号删除,它将在下次重启时生效。 我们还需要给连接到树莓派的设备通过 WIFI 分享互联网连接,做一个 `wlan0`和 `eth0` 之间的 NAT。我们可以参照下面的脚本来实现。 ``` sudo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eth0 -j MASQUERADE sudo iptables -A FORWARD -i eth0 -o wlan0 -m state --state RELATED,ESTABLISHED -j ACCEPT sudo iptables -A FORWARD -i wlan0 -o eth0 -j ACCEPT ``` 我命名这个脚本名为 `hotspot-boot.sh`,然后让它可以执行: ``` sudo chmod 755 hotspot-boot.sh ``` 该脚本应该在树莓派启动的时候运行。有很多方法实现,下面是我实现的方式: 1. 把文件放到`/home/pi/scripts`目录下。 2. 输入`sudo nano /etc/rc.local`命令编辑 `rc.local` 文件,将运行该脚本的命令放到 `exit 0`之前。(更多信息参照[这里](https://www.raspberrypi.org/documentation/linux/usage/rc-local.md))。 编辑后`rc.local`看起来像这样: ``` #!/bin/sh -e # # rc.local # # This script is executed at the end of each multiuser runlevel. # Make sure that the script will "exit 0" on success or any other # value on error. # # In order to enable or disable this script just change the execution # bits. # # By default this script does nothing. # Print the IP address _IP=$(hostname -I) || true if [ "$_IP" ]; then printf "My IP address is %s\n" "$_IP" fi sudo /home/pi/scripts/hotspot-boot.sh & exit 0 ``` #### 安装 Samba 服务和 NTFS 兼容驱动 我们要安装下面几个软件来启用 samba 协议,使[文件浏览器](https://itunes.apple.com/us/app/filebrowser-access-files-on/id364738545?mt=8&uo=4&at=11lqkH)能够访问树莓派分享的文件夹,`ntfs-3g` 可以使我们能够访问移动硬盘中 ntfs 文件系统的文件。 ``` sudo apt-get install ntfs-3g sudo apt-get install samba samba-common-bin ``` 你可以参照[这些文档](http://www.howtogeek.com/139433/how-to-turn-a-raspberry-pi-into-a-low-power-network-storage-device/)来配置 Samba。 重要提示:参考的文档介绍的是挂载外置硬盘到树莓派上,我们不这样做,是因为在这篇文章写作的时候,树莓派在启动时的 auto-mounts 功能同时将 SD 卡和优盘挂载到`/media/pi/`上,该文章有一些多余的功能我们也不会采用。 ### 2. Python 脚本 树莓派配置好后,我们需要开发脚本来实际拷贝和备份照片。注意,这个脚本只是提供了特定的自动化备份进程,如果你有基本的 Linux/树莓派命令行操作的技能,你可以 ssh 进树莓派,然后创建需要的文件夹,使用`cp`或`rsync`命令拷贝你自己的照片从一个设备到另外一个设备上。在脚本里我们用`rsync`命令,这个命令比较可靠而且支持增量备份。 这个过程依赖两个文件,脚本文件自身和`backup_photos.conf`这个配置文件,后者只有几行包含被挂载的目的驱动器(优盘)和应该挂载到哪个目录,它看起来是这样的: ``` mount folder=/media/pi/ destination folder=PDRIVE128GB ``` 重要提示:在这个符号`=`前后不要添加多余的空格,否则脚本会失效。 下面是这个 Python 脚本,我把它命名为`backup_photos.py`,把它放到了`/home/pi/scripts/`目录下,我在每行都做了注释可以方便的查看各行的功能。 ``` #!/usr/bin/python3 import os import sys from sh import rsync ''' 脚本将挂载到 /media/pi 的 SD 卡上的内容复制到目的磁盘的同名目录下,目的磁盘的名字在 .conf文件里定义好了。 Argument: label/name of the mounted SD Card. ''' CONFIG_FILE = '/home/pi/scripts/backup_photos.conf' ORIGIN_DEV = sys.argv[1] def create_folder(path): print ('attempting to create destination folder: ',path) if not os.path.exists(path): try: os.mkdir(path) print ('Folder created.') except: print ('Folder could not be created. Stopping.') return else: print ('Folder already in path. Using that instead.') confFile = open(CONFIG_FILE,'rU') #重要:: rU 选项将以统一换行模式打开文件, #所以 \n 和/或 \r 都被识别为一个新行。 confList = confFile.readlines() confFile.close() for line in confList: line = line.strip('\n') try: name , value = line.split('=') if name == 'mount folder': mountFolder = value elif name == 'destination folder': destDevice = value except ValueError: print ('Incorrect line format. Passing.') pass destFolder = mountFolder+destDevice+'/'+ORIGIN_DEV create_folder(destFolder) print ('Copying files...') # 取消这行备注将删除不在源处的文件 # rsync("-av", "--delete", mountFolder+ORIGIN_DEV, destFolder) rsync("-av", mountFolder+ORIGIN_DEV+'/', destFolder) print ('Done.') ``` ### 3. iPad Pro 的配置 因为重活都由树莓派干了,文件不通过 iPad Pro 传输,这比我[之前尝试的一种方案](http://bit.ly/1MVVtZi)有巨大的优势。我们在 iPad 上只需要安装上 [Prompt2](https://itunes.apple.com/us/app/prompt-2/id917437289?mt=8&uo=4&at=11lqkH) 来通过 SSH 连接树莓派就行了,这样你既可以运行 Python 脚本也可以手动复制文件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830zhhhhr6jxje8rh38.jpg) *iPad 用 Prompt2 通过 SSH 连接树莓派* 因为我们安装了 Samba,我们可以以更图形化的方式访问连接到树莓派的 USB 设备,你可以看视频,在不同的设备之间复制和移动文件,[文件浏览器](https://itunes.apple.com/us/app/filebrowser-access-files-on/id364738545?mt=8&uo=4&at=11lqkH)对于这种用途非常完美。(LCTT 译注:原文视频丢失。) ### 4. 将它们结合在一起 我们假设`SD32GB-03`是连接到树莓派 USB 端口之一的 SD 卡的卷标,`PDRIVE128GB`是那个优盘的卷标,也连接到设备上,并在上面指出的配置文件中定义好。如果我们想要备份 SD 卡上的图片,我们需要这么做: 1. 给树莓派加电打开,将驱动器自动挂载好。 2. 连接树莓派配置好的 WIFI 网络。 3. 用 [Prompt2](https://itunes.apple.com/us/app/prompt-2/id917437289?mt=8&uo=4&at=11lqkH) 这个 app 通过 SSH 连接到树莓派。 4. 连接好后输入下面的命令:`python3 backup_photos.py SD32GB-03` 首次备份需要一些时间,这依赖于你的 SD 卡使用了多少容量。这意味着你需要一直保持树莓派和 iPad 设备连接不断,你可以在脚本运行之前通过 `nohup` 命令解决: ``` nohup python3 backup_photos.py SD32GB-03 &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8/152845q29bz0nll0ouhlut.png) *运行完成的脚本如图所示* ### 未来的定制 我在树莓派上安装了 vnc 服务,这样我可以通过其它计算机或在 iPad 上用 [Remoter App](https://itunes.apple.com/us/app/remoter-pro-vnc-ssh-rdp/id519768191?mt=8&uo=4&at=11lqkH)连接树莓派的图形界面,我安装了 [BitTorrent Sync](https://getsync.com/) 用来远端备份我的图片,当然需要先设置好。当我有了可以运行的解决方案之后,我会补充我的文章。 你可以在下面发表你的评论和问题,我会在此页下面回复。 --- via: <http://www.movingelectrons.net/blog/2016/06/26/backup-photos-while-traveling-with-a-raspberry-pi.html> 作者:[Lenin](http://www.movingelectrons.net/blog/2016/06/26/backup-photos-while-traveling-with-a-raspberry-pi.html) 译者:[jiajia9linuxer](https://github.com/jiajia9linuxer)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Torvalds 2.0: Linus 之女谈计算机、大学、女权主义和提升技术界的多元化
Rikki Endsley
http://opensource.com/life/15/8/patricia-torvalds-interview
Patricia Torvalds 暂时还不像她的父亲 Linus 一样闻名于 Linux 和开源领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094634thjr1sg1wysp11j6.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094634thjr1sg1wysp11j6.pn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Linus Torvalds" ]
观点
{ "viewnum": 9062, "commentnum": 3,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2.84.218.189", "message": "典型的被洗脑的白左。。", "username": "来自江苏淮安的 Firefox 49.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19T09:58:25" }, { "postip": "180.168.95.118", "message": "Like father, like daughter.", "username": "ZengYi [Firefox 48.0|Ubuntu]", "date": "2016-09-19T11:07:42" }, { "postip": "219.150.53.84", "message": "长得真好看,无他",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9T12:52:27" } ]
[]
Patricia Torvalds 暂时还不像她的父亲 Linus 一样闻名于 Linux 和开源领域。
2016-09-19T09:46:30
2016-09-19T09:46:30
7,786
/article-7786-1.html
![Image by : Photo by Becky Svartström. Modified by Opensource.com. CC BY-SA 4.0](/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094634thjr1sg1wysp11j6.png) *图片来源:照片来自 Becky Svartström, Opensource.com 修改* Patricia Torvalds 暂时还不像她的父亲 Linus 一样闻名于 Linux 和开源领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094635fgaobhz0hheggg0h.png) 在她 18 岁的时候,Patricia 已经是一个有多项技术成就、拥有开源行业经验的女权主义者,而且她已经把目标放在进入杜克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的新学期上了。当时她以实习生的身份在位于美国奥勒冈州伯特兰市的 [Puppet 实验室](https://puppetlabs.com/)工作。但不久后,她就将前往北卡罗纳州的达拉莫,开始秋季学期的大学学习。 在这次独家采访中,Patricia 谈到了使她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感兴趣的原因(剧透警告:不是因为她的父亲),她所在高中学校在技术教学上所采取的“正确”方法,女权主义在她的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技术缺乏多元化的思考。 ### 是什么使你对学习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发生兴趣? 我在技术方面的兴趣主要来自于高中时代。我曾一度想投身于生物学,这种想法一直维持到大约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大二结束以后,我在波特兰 [VA](http://www.va.gov/) 做网页设计实习生。与此同时,我参加了一个叫做“<ruby> 探索冒险家 <rp> ( </rp> <rt> Exploratory Ventures </rt> <rp> ) </rp></ruby>”(XV)的工程学课程,在我大二学年的后期,我们把一个水下机器人送入了太平洋。但是,转折点大概是在我大三学年的中期被授予“[NCWIT 的计算机之理想](https://www.aspirations.org/)”奖的地区冠军和全国亚军的时候出现的(LCTT 译注:NCWIT - National Center for Women & IT,女性与 IT 国家中心)。 这个奖项的获得让我感觉到确立了自己的兴趣。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我加入到一个由所有获奖者组成的 Facebook 群。女孩们获奖很难想象,因此我们彼此非常支持。由于在 XV 和 [VA](http://www.va.gov/) 的工作,我在获奖前就已经确实对计算机科学发生了兴趣,但是和这些女孩们的交谈更加坚定了这份兴趣,使之更加强烈。再后来,后期大三、大四年级的时候执教 XV 也使我体会到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乐趣。 ### 你打算学习什么?你已经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干什么了吗? 我希望要么主修机械,要么是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并且辅修女性学。毕业以后,我希望在一个支持社会公益或者为其创造技术的公司工作,或者自己开公司。 ### 我的女儿在高中有一门 Visual Basic 的编程课。她是整个班上唯一的一个女生,并且以困扰和痛苦的经历结束了这门课程。你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呢? 我的高中在高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计算机科学的课程,我也学习了 Visual Basic!这门课不是很糟糕,但我的确是 20 多个人的班级里仅有的三四个女生之一。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似乎也有相似的性别比例差异。然而,我所在的高中极其小,并且老师对技术包容性非常支持,所以我并没有感到困扰。希望在未来的一些年里这些课程会变得更加多样化。 ### 你的学校做了哪些促进技术的举措?它们如何能够变得更好? 我的高中学校给了我们长时间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老师们会突然在不相关的课程上安排技术相关的任务,有几次我们还为社会实践课程建了一个网站,我认为这很棒,因为它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技术。机器人俱乐部也很活跃并且资金充足,但是非常小,不过我不是其中的成员。学校的技术/工程学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叫做”<ruby> <a href="http://exploratoryventures.com/"> 探索冒险家 </a> <rp> ( </rp> <rt> Exploratory Ventures </rt> <rp> ) </rp></ruby>“(XV)的由学生自己教的工程学课程,这是一门需要亲自动手的课程,并且每年换一个工程学或者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难题。我和我的一个同学在这儿教了两年,在课程结束以后,有学生上来告诉我他们对从事工程学或者计算机科学发生了兴趣。 然而,我的高中没有特别的关注于让年轻女性加入到这些课程中来,并且在人种上也没有呈现多样化。计算机的课程和俱乐部大量的主要成员都是男性白人学生。这的确应该需要有所改善。 ### 在成长过程中,你如何在家运用技术? 老实说,小的时候,我使用我的上机时间([我的父亲 Linus](https://plus.google.com/+LinusTorvalds/about) 设置了一个跟踪装置,当我们上网一个小时就会断线)来玩[尼奥宠物](http://www.neopets.com/)和或者相似的游戏。我想我本可以搞乱跟踪装置或者在不连接网络的情况下玩游戏,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有时候也会和我的父亲做一些小的科学项目,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电脑终端上打印出几千个“Hello world”。但是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和我的妹妹一起玩网络游戏,直到高中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计算机。 ### 你在高中学校的女权俱乐部很活跃,从这份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现在对你来说什么女权问题是最重要的? 在高中二年级的后期,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建立了女权俱乐部。刚开始,我们受到了很多人对俱乐部的排斥,并且这从来就没有完全消失过。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女权主义思想已经彻底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做的女权主义工作通常是在一些比较直接的方面,并集中于像着装要求这样一些问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关注于<ruby> 新女性主义 <rp> ( </rp> <rt> intersectional feminism </rt> <rp> ) </rp></ruby>,这是一种致力于(消除)其它方面压迫(比如,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等)的女权主义。Facebook 上的 [Gurrilla Feminism](https://www.facebook.com/guerrillafeminism) 专页是新女性主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并且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我目前管理着波特兰分会。 在技术多样性方面女权主义对我也非常重要,尽管作为一名和技术世界有很强联系的高年级白人女性,女权主义问题对我产生的影响相比其他人来说少得多,我所参与的新女性主义也是同样的。[《Model View Culture》](https://modelviewculture.com/)的出版非常鼓舞我,谢谢 Shanley Kane 所做的这一切。 ### 你会给想教他们的孩子学习编程的父母什么样的建议? 老实说,从没有人推着我学习计算机科学或者工程学。正如我前面说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成为一名遗传学家。大二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在 [VA](http://www.va.gov/) 做了一个夏天的网页设计实习生,这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所以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充分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确认为真正的兴趣很重要。如果在我 12 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让我坐在一台电脑前,教我配置一台网站服务器,我认为我不会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相反,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多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时候是我在为我的尼奥宠物游戏编写糟糕的 HTML 网站。比我小的妹妹们没有一个对工程学或计算机科学感兴趣,我的父母也不在乎。我感到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给了我和我的妹妹们鼓励和资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仍然要讲的是,在我成长过程中我也常说未来职业生涯要“像我爹一样”,尽管那时我还不知道我父亲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有一个很酷的工作。另外,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告诉我的父亲这件事,然后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告诉我高中的时候不要想这事。所以我猜想这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 ### 对于开源社区的领导者们,你有什么建议给他们来吸引和维持更加多元化的贡献者? 我实际上在开源社区并不是特别积极和活跃,我更喜欢和其它女性讨论计算机。我是“[NCWIT 的计算机之理想](https://www.aspirations.org/)”成员之一,这是我对技术持久感到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也包括 Facebook 的”[Ladies Storm Hackathons](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LadiesStormHackathons/)”群。 我认为对于吸引和留住那些天才而形形色色的贡献者,安全的空间很重要。我曾经看到过在一些开源社区有人发表关于女性歧视和种族主义的评论,当人们指出这一问题随后该人就被解职了。我认为要维持一个专业的社区必须就骚扰事件和不正当行为有一个高标准。当然,人们已经有、而且还会有关于在开源社区或其他任何社区能够表达什么意见的更多的观点。然而,如果社区领导人真的想吸引和留住形形色色的天才们,他们必须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并且以高标准要求社区成员们。 我也觉得一些社区领导者不明白多元化的价值。很容易觉得在技术上是唯才是举的,并且这个原因有一些是他们不在意技术上不处于中心位置的人,问题来自于发展的早期。他们争论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得很好,那么他的性别或者民族还有性取向这些情况都变得不重要了。这很容易反驳,但我不想看到为这些错误找的理由。我认为多元化的缺失是一个错误,我们应该为之负责并尽力去改善这件事。 --- via: <http://opensource.com/life/15/8/patricia-torvalds-interview> 作者:[Rikki Endsley](http://opensource.com/users/rikki-endsley)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LinuxBars](https://github.com/LinuxBars), [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4 个最好的 Linux 引导程序
Aaron Kili
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boot-loaders/
引导程序是存储在 MBR(主引导记录)或 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分区表中的一个小程序,用于帮助把操作系统装载到内存中。如果没有引导程序,那么你的操作系统将不能够装载到内存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112241e3vhh33oh8zhgs6x.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112241e3vhh33oh8zhgs6x.jp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引导", "GRUB", "LILO" ]
分享
{ "viewnum": 17077, "commentnum": 9, "favtimes": 5,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58.57.5.26", "message": "应该是只有这四个吧", "username": "来自山东烟台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19T20:18:27" }, { "postip": "223.81.192.145", "message": "我在 PC 上一直用的 GRUB。LILO 和 Syslinux 在一些 U 盘系统或 CD 系统上用过。",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19T21:41:47" }, { "postip": "117.152.75.28", "message": "WHAT FUCK?LILO这种古董级引导还能称“最好”?<br />\r\n超级水文,跟那个软件包管理器一样,乱写", "username": "来自117.152.75.28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19T22:10:05" }, { "postip": "108.61.161.162", "message": "How about systemd-boot ?", "username": "Afio [Chrome 53.0|Mac 10.10]", "date": "2016-09-20T02:13:21" }, { "postip": "114.246.211.177", "message": "还有很多",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0T19:14:39" }, { "postip": "117.151.49.169", "message": "wiki.archlinux.org/index.php/Category:Boot_loaders", "username": "来自湖北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0T23:12:38" }, { "postip": "49.77.217.175", "message": "科普一下 封面用的引导程序是CLOVER<br />\r\n非常好用,界面还比较美观,主要用来引导Hackintosh的,也可以引导windows和linux",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Internet Explorer 1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10:52:01" }, { "postip": "183.14.117.156", "message": "张知识。。", "username": "hello_linux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09-24T08:51:20" }, { "postip": "124.160.154.60", "message": "不是clover&nbsp;&nbsp;是burg的一个皮肤", "username": "来自浙江嘉兴的 Chrome 31.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7-06-26T13:24:52" } ]
[]
引导程序是存储在 MBR(主引导记录)或 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分区表中的一个小程序,用于帮助把操作系统装载到内存中。如果没有引导程序,那么你的操作系统将不能够装载到内存中。
2016-09-19T11:22:48
2016-09-19T11:22:48
7,788
/article-7788-1.html
当你打开你的机器,开机自检(POST)成功完成后,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立即定位所配置的引导介质,并从 MBR(主引导记录)或 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分区表读取一些命令,这是引导介质的最前面 512 个字节内容。主引导记录(MBR)中包含两个重要的信息集合,第一个是引导程序,第二个是分区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112241e3vhh33oh8zhgs6x.jpg) ### 什么是引导程序? <ruby> 引导程序 <rp> ( </rp> <rt> Boot Loader </rt> <rp> ) </rp></ruby>是存储在 MBR(主引导记录)或 GUID(全局唯一标识符)分区表中的一个小程序,用于帮助把操作系统装载到内存中。如果没有引导程序,那么你的操作系统将不能够装载到内存中。 有一些我们可以随同 Linux 安装到系统上的引导程序,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简要地谈论几个最好的可以与 Linux 一同工作的 Linux 引导程序。 ### 1. GNU GRUB GNU GRUB 是一个非常受欢迎,也可能是用的最多的具有多重引导能力的 Linux 引导程序,它以原始的 Eirch Stefan Broleyn 发明的 GRUB(<ruby> 大一统引导程序 <rp> ( </rp> <rt> GRand Unified Bootlader </rt> <rp> ) </rp></ruby>)为基础。GNU GRUB 增强了原来的 GRUB,带来了一些改进、新的特性和漏洞修复。 重要的是,GRUB 2 现在已经取代了 GRUB。值得注意的是,GRUB 这个名字被重新命名为 GRUB Legacy,但没有活跃开发,不过,它可以用来引导老的系统,因为漏洞修复依然继续。 GRUB 具有下面一些显著的特性: * 支持多重引导 * 支持多种硬件结构和操作系统,比如 Linux 和 Windows * 提供一个类似 Bash 的交互式命令行界面,从而用户可以运行 GRUB 命令来和配置文件进行交互 * 允许访问 GRUB 编辑器 * 支持设置加密口令以确保安全 * 支持从网络进行引导,以及一些次要的特性 访问主页: <https://www.gnu.org/software/grub/> ### 2. LILO LILO (<ruby> Linux 引导程序 <rp> ( </rp> <rt> LInux LOader </rt> <rp> ) </rp></ruby>)是一个简单但强大且非常稳定的 Linux 引导程序。由于 GRUB 有很大改善和增加了许多强大的特性,越来越受欢迎,因此 LILO 在 Linux 用户中已经不是很流行了。 当 LILO 引导的时候,单词“LILO”会出现在屏幕上,并且每一个字母会在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前后出现。然而,从 2015 年 12 月开始,LILO 的开发停止了,它有许多特性比如下面列举的: * 不提供交互式命令行界面 * 支持一些错误代码 * 不支持网络引导(LCTT 译注:其变体 ELILO 支持 TFTP/DHCP 引导) * 所有的文件存储在驱动的最开始 1024 个柱面上 * 面临 BTFS、GTP、RAID 等的限制 访问主页: <http://lilo.alioth.debian.org/> ### 3. BURG - 新的引导程序 基于 GRUB,BURG 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引导程序(LCTT 译注:已于 2011 年停止了开发)。由于 BURG 起源于 GRUB, 所以它带有一些 GRUB 主要特性。尽管如此, BURG 也提供了一些出色的特性,比如一种新的对象格式可以支持包括 Linux、Windows、Mac OS、 FreeBSD 等多种平台。 另外,BURG 支持可高度配置的文本和图标模式的引导菜单,计划增加的“流”支持未来可以不同的输入/输出设备一同工作。 访问主页: <https://launchpad.net/burg> ### 4. Syslinux Syslinux 是一种能从光盘驱动器、网络等进行引导的轻型引导程序。Syslinux 支持诸如 MS-DOS 上的 FAT、 Linux 上的 ext2、ext3、ext4 等文件系统。Syslinux 也支持未压缩的单一设备上的 Btrfs。 注意由于 Syslinux 仅能访问自己分区上的文件,因此不具备多重文件系统引导能力。 访问主页: <http://www.syslinux.org/wiki/index.php?title=The_Syslinux_Project> ### 结论 一个引导程序允许你在你的机器上管理多个操作系统,并在某个的时间选择其中一个使用。没有引导程序,你的机器就不能够装载内核以及操作系统的剩余部分。 我们是否遗漏了任何一流的 Linux 引导程序?如果有请让我们知道,请在下面的评论表中填入值得推荐的 Linux 系统引导程序。 --- via: <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boot-loaders/> 作者:[Aaron Kili](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boot-loaders/)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DAISY : 一种 Linux 上可用的服务于视力缺陷者的文本格式
Kendell Clark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5/daisy-linux-compatible-text-format-visually-impaired
如果你是盲人或像我一样有视力障碍,你可能经常需要各种软硬件才能做到视觉正常的人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中之一就是阅读的印刷图书的专用格式:布莱叶盲文 Braille(假设你知道怎样阅读它)或特殊的文本格式例如 DAISY。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233559bt5bebqbb5w15xqt.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233559bt5bebqbb5w15xqt.png
true
false
true
theArcticOcean
false
[ "DAISY", "视觉", "盲人" ]
观点
{ "viewnum": 4286, "commentnum": 1,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82.128.9.211", "message": "感谢他们!", "username": "来自四川广元的 Android Browser|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20T21:32:19" } ]
[]
如果你是盲人或像我一样有视力障碍,你可能经常需要各种软硬件才能做到视觉正常的人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中之一就是阅读的印刷图书的专用格式:布莱叶盲文 Braille(假设你知道怎样阅读它)或特殊的文本格式例如 DAISY。
2016-09-20T09:28:00
2016-09-20T09:28:00
7,789
/article-7789-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19/233559bt5bebqbb5w15xqt.png) *图片: 由Kate Ter Haar提供图片。 opensource.com 后期修饰。 CC BY-SA 2.0* 如果你是盲人或像我一样有视力障碍,你可能经常需要各种软硬件才能做到视觉正常的人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其中之一就是阅读的印刷图书的专用格式:<ruby> 布莱叶盲文 <rp> ( </rp> <rt> Braille </rt> <rp> ) </rp></ruby>(假设你知道怎样阅读它)或特殊的文本格式例如 DAISY。 ### DAISY 是什么? DAISY 是<ruby> 数字化无障碍信息系统 <rp> ( </rp> <rt> 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 </rt> <rp> ) </rp></ruby>的缩写。 它是一种开放的标准,专用于帮助盲人阅读课本、杂志、报纸、小说,以及你想到的各种东西。 它由 [DAISY 联盟](http://www.daisy.org)创立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该联盟包括的组织们致力于制定出一套标准,可以让以这种方式标记的文本易于阅读、可以跳转、进行注释以及其它的文本操作,就像视觉正常的人能做的一样。 当前的 DAISY 3.0 版本发布于 2005 年中期,是一个完全重写了的标准。它创建的目的是更容易撰写遵守该规范的书籍。值得注意的是,DAISY 能够仅支持纯文本、或仅是录音(PCM wave 文件格式或者 MP3 格式)、或既有文本也有录音。特殊的软件能阅读这类书,并支持用户设置书签和目录导航,就像正常人阅读印刷书籍一样。 ### DAISY 是怎样工作的呢? DAISY,除开特殊的版本,它工作时有点像这样:你拥有自己的主向导文件(在 DAISY 2.02 中是 ncc.html),它包含书籍的元数据,比如作者姓名、版权信息、书籍页数等等。而在 DAISY 3.0 中这个文件是一个有效的 XML 文件,以及一个被强烈建议包含在每一本书中的 DTD(文档类型定义)文件。 在导航控制文件中,标记精确描述了各个位置——无论是文本导航中当前光标位置还是录音中的毫秒级定位,这让该软件可以跳到确切的位置,就像视力健康的人翻到某个章节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航控制文件仅包含书中主要的、最大的书籍组成部分的位置。 更小的内容组成部分由 SMIL(<ruby> 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 <rp> ( </rp> <rt> 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 </rt> <rp> ) </rp></ruby>)文件处理。导航的层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籍的标记的怎么样。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印刷书籍没有章节标题,你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确定自己阅读的位置。如果一本 DAISY 格式的书籍被标记的很差,你可能只能转到书本的开头或者目录。如果书籍被标记的太差了(或者完全没有标记),你的 DAISY 阅读软件很可能会直接忽略它。 ### 为什么需要专门的软件? 你可能会问,如果 DAISY 仅仅是 HTML、XML、录音文件,为什么还需要使用专门的软件进行阅读和操作。单纯从技术上而言,你并不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方便。这就像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一个简单的 Web 浏览器可以被用来打开并阅读书籍。如果你在一本 DAISY 3 的书中点击 XML 文件,软件通常做的就是读取那些你赋予访问权限的书籍的名称,并建立一个列表让你点击选择要打开的书。如果书籍被标记的很差,它不会显示在这份清单中。 创建 DAISY 则完全是另一件事了,通常需要专门的软件,或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修改一个通用的软件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 结语 幸运的是,DAISY 是一个已确立的标准。虽然它在阅读方面表现的很棒,但是需要特殊软件来生产它使得视力缺陷者孤立于正常人眼中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以各种格式去阅读他们电子化书籍。这就是 DAISY 联盟在 EPUB 格式取得了 DAISY 成功的原因,它的第 3 版支持一种叫做“媒体覆盖”的规范,基本上来说是在 EPUB 电子书中可选增加声频或视频。由于 EPUB 和 DAISY 共享了很多 XML 标记,一些能够阅读 DAISY 的软件能够看到 EPUB 电子书但不能阅读它们。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网站为我们换到这种开放格式的书籍,我们将会有更多可选的软件来阅读我们的书籍。 --- via: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5/daisy-linux-compatible-text-format-visually-impaired> 作者:[Kendell Clark](https://opensource.com/users/kendell-clark) 译者:[theArcticOcean](https://github.com/theArcticOcea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在 Kali Linux 环境下设置蜜罐
blackmoreops.com
https://www.blackmoreops.com/2016/05/06/setup-honeypot-in-kali-linux/
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将讲解如何在 Kali Linux 环境下设置蜜罐。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蜜罐(honeypot),“蜜罐是一种计算机安全机制,其设置用来发现、转移、或者以某种方式,抵消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尝试。&quot;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31mgnlsxt2iz2457d2.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31mgnlsxt2iz2457d2.jpg
true
false
true
wcnnbdk1
false
[ "Pentbox", "蜜罐", "Kali Linux" ]
技术
{ "viewnum": 13612, "commentnum": 3,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71.15.195.221", "message": "学习一下",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0T13:08:15" }, { "postip": "117.15.162.143", "message": "学习一下",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0T13:19:27" }, { "postip": "111.43.240.221", "message": "get", "username": "Ghjoker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7-04-03T12:43:02" } ]
[ { "raid": 7960, "displayorder": 0 } ]
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将讲解如何在 Kali Linux 环境下设置蜜罐。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蜜罐(honeypot),“蜜罐是一种计算机安全机制,其设置用来发现、转移、或者以某种方式,抵消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尝试。&quot;
2016-09-20T11:25:00
2016-09-20T11:25:00
7,791
/article-7791-1.html
Pentbox 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可以使渗透测试工作变得简单流程化的工具的安全套件。它是用 Ruby 编写并且面向 GNU / Linux,同时也支持 Windows、MacOS 和其它任何安装有 Ruby 的系统。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将讲解如何在 Kali Linux 环境下设置蜜罐。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ruby> 蜜罐 <rp> ( </rp> <rt> honeypot </rt> <rp> ) </rp></ruby>,“蜜罐是一种计算机安全机制,其设置用来发现、转移、或者以某种方式,抵消对信息系统的非授权尝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31mgnlsxt2iz2457d2.jpg) ### 下载 Pentbox: 在你的终端中简单的键入下面的命令来下载 pentbox-1.8。 ``` root@kali:~# wget http://downloads.sourceforge.net/project/pentbox18realised/pentbox-1.8.tar.gz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3dldhs4vaz43v5vwd.jpg) ### 解压 pentbox 文件 使用如下命令解压文件: ``` root@kali:~# tar -zxvf pentbox-1.8.tar.gz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3e9kriozxxii3ox77.jpg) ### 运行 pentbox 的 ruby 脚本 改变目录到 pentbox 文件夹: ``` root@kali:~# cd pentbox-1.8/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4ivlmuuzuuivsvcuh.jpg) 使用下面的命令来运行 pentbox: ``` root@kali:~# ./pentbox.rb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4onoobna2b07yp0ba.jpg) ### 设置一个蜜罐 使用选项 2 (Network Tools) 然后是其中的选项 3 (Honeypot)。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5gitojooi678ab3ad.jpg) 完成让我们执行首次测试,选择其中的选项 1 (Fast Auto Configuration)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5aif0lzhcbozquoco.jpg) 这样就在 80 端口上开启了一个蜜罐。打开浏览器并且打开链接 <http://192.168.160.128> (这里的 192.168.160.128 是你自己的 IP 地址。)你应该会看到一个 Access denied 的报错。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6n68j4j8ki9a02iik.jpg) 并且在你的终端应该会看到 “HONEYPOT ACTIVATED ON PORT 80” 和跟着的 “INTRUSION ATTEMPT DETECTED”。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6aarctud3xzx3t0t3.jpg) 现在,如果你在同一步选择了选项 2 (Manual Configuration), 你应该看见更多的其它选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12547rvdqa35h1xdvo55f.jpg) 执行相同的步骤但是这次选择 22 端口 (SSH 端口)。接着在你家里的路由器上做一个端口转发,将外部的 22 端口转发到这台机器的 22 端口上。或者,把这个蜜罐设置在你的云端服务器的一个 VPS 上。 你将会被有如此多的机器在持续不断地扫描着 SSH 端口而震惊。 你知道你接着应该干什么么? 你应该黑回它们去!桀桀桀! 如果视频是你的菜的话,这里有一个设置蜜罐的视频: --- via: <https://www.blackmoreops.com/2016/05/06/setup-honeypot-in-kali-linux/> 作者:<blackmoreops.com> 译者:[wcnnbdk1](https://github.com/wcnnbdk1)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Googler:现在可以 Linux 终端下进行 Google 搜索了!
Munif Tanjim
https://itsfoss.com/review-googler-linux/
尽管 googler 可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必要和渴望的,对于一些不想打开浏览器进行 google 搜索或者就是想泡在终端窗口里面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工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34318mxwqxhofx8yj8jcc.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34318mxwqxhofx8yj8jcc.jpg
true
false
true
LinuxBars
false
[ "Googler", "搜索", "终端" ]
桌面应用
{ "viewnum": 17703, "commentnum": 10, "favtimes": 5,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7.15.162.143", "message": "能在国内用吧?",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0T13:34:47" }, { "postip": "113.140.27.142", "message": "命令行下搭配proxychains.",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0T14:16:58" }, { "postip": "117.136.81.220", "message": "会不会有人改写一个baiduer………", "username": "来自117.136.81.220的 Sina Weibo 6.9|Android 5.0 用户", "date": "2016-09-20T14:53:54" }, { "postip": "110.184.207.40", "message": "其实可以直接 w3m 或 lynx。",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0T20:28:29" }, { "postip": "180.121.204.14", "message": "作为一个人类,我要对你们哪些喜欢在终端下玩弄奇技淫巧的人作出谴责。鼓捣这些反人类的东西是拖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后腿!在终端中google比你随手拿起手机google一下速度快么?程序员已经到了android手机删了gui用终端打电话的地步了吗?",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通的 Chrome 53.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20T23:14:46" }, { "postip": "220.113.154.245", "message": "gsm call 138XXXXXXXX",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08:43:41" }, { "postip": "114.246.211.177", "message": "然而无论用哪个都访问不了 →_→",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1T09:11:44" }, { "postip": "113.109.214.165", "message": "[ERROR] Failed to connect to www\\.google\\.com: [Errno 101] Network is unreachable.",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8.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21T09:14:37" }, { "postip": "45.76.96.255", "message": "怎么感觉有点自虐呢?",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2T15:48:27" }, { "postip": "27.219.196.116", "message": "一般般,我还真的以为本身就有呢!",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Chrome 41.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9T22:24:25" } ]
[]
尽管 googler 可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必要和渴望的,对于一些不想打开浏览器进行 google 搜索或者就是想泡在终端窗口里面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工具。
2016-09-20T13:16:00
2016-09-20T13:16:00
7,792
/article-7792-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34318mxwqxhofx8yj8jcc.jpg) 一个小问题:你每天做什么事?当然了,好多事情,但是我可以指出一件事,你几乎每天(如果不是每天)都会用 Google 搜索,我说的对吗?(LCTT 译注:Google 是啥?/cry ) 现在,如果你是一位 Linux 用户(我猜你也是),这里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甚至不用离开终端就可以进行 Google 搜索那岂不是相当棒?甚至不用打开一个浏览器窗口? 如果你是一位类 [\*nix](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x-like) 系统的狂热者而且也是喜欢终端界面的人,我知道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接下来你也将喜欢上我今天将要介绍的这个漂亮的小工具。它被称做 Googler。 ### Googler:在你 linux 终端下的 google Googler 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行工具,它用于直接在命令行窗口中进行 google 搜索,Googler 主要支持三种类型的 Google 搜索: * Google 搜索:简单的 Google 搜索,和在 Google 主页搜索是等效的。 * Google 新闻搜索:Google 新闻搜索,和在 Google News 中的搜索一样。 * Google 站点搜索:Google 从一个特定的网站搜索结果。 Googler 用标题、链接和网页摘要来显示搜索结果。搜索出来的结果可以仅通过两个按键就可以在浏览器里面直接打开。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34338rz5ei8is5x5a5lme.png) ### 在 Ubuntu 下安装 Googler 先让我们进行软件的安装。 首先确保你的 python 版本大于等于 3.3,可以用以下命令查看。 ``` python3 --version ``` 如果不是的话,就更新一下。Googler 要求 python 版本 3.3 及以上运行。 虽然 Googler 现在还不能在 Ununtu 的软件库中找到,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 GitHub 仓库中安装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运行以下命令: ``` cd /tmp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jarun/googler.git cd googler sudo make install cd auto-completion/bash/ sudo cp googler-completion.bash /etc/bash_completion.d/ ``` 这样 Googler 就带着命令自动完成特性安装完毕了。 ### 特点 & 基本用法 如果我们快速浏览它所有的特点,我们会发现 Googler 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工具,它的一些主要特点就是: #### 交互界面 在终端下运行以下命令: ``` googler ``` 交互界面就会被打开,Googler 的开发者 [Arun Prakash Jana](https://github.com/jarun) 称之为<ruby> 全向提示符 <rp> ( </rp> <rt> omniprompt </rt> <rp> ) </rp></ruby>,你可以输入 `?` 去寻找可用的命令参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34349pqc54iiij7zg0i9s.png) 在提示符处,输入任何搜索词汇关键字去开始搜索,然后你可以输入`n`或者`p`导航到搜索结果的后一页和前一页。 要在浏览器窗口中打开搜索结果,直接输入搜索结果的编号,或者你可以输入 `o` 命令来打开这个搜索网页。 #### 新闻搜索 如果你想去搜索新闻,直接以`N`参数启动 Googler: ``` googler -N ``` 随后的搜索将会从 Google News 抓取结果。 #### 站点搜索 如果你想从某个特定的站点进行搜索,以`w 域名`参数启动 Googler: ``` googler -w itsfoss.com ``` 随后的搜索会只从这个博客中抓取结果! #### 手册页 运行以下命令去查看 Googler 的带着各种用例的手册页: ``` man googler ``` #### 指定国家/地区的 Google 搜索引擎 ``` googler -c in "hello world" ``` 上面的示例命令将会开始从 Google 的印度域名搜索结果(in 代表印度) 还支持: * 通过时间和语言偏好来过滤搜索结果 * 支持 Google 查询关键字,例如:`site:example.com` 或者 `filetype:pdf` 等等 * 支持 HTTPS 代理 * Shell 命令自动补全 * 禁用自动拼写纠正 这里还有更多特性。你可以用 Googler 去满足你的需要。 Googler 也可以和一些基于文本的浏览器整合在一起(例如:[elinks](http://elinks.or.cz/)、[links](http://links.twibright.com/)、[lynx](http://lynx.browser.org/)、w3m 等),所以你甚至都不用离开终端去浏览网页。在 [Googler 的 GitHub 项目页](https://github.com/jarun/googler#faq)可以找到指导。 如果你想看一下 Googler 不同的特性的视频演示,方便的话你可以查看 GitHub 项目页附带的终端记录演示页: [jarun/googler v2.7 quick demo](https://asciinema.org/a/85019)。 ### 对于 Googler 的看法? 尽管 googler 可能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必要和渴望的,对于一些不想打开浏览器进行 google 搜索或者就是想泡在终端窗口里面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工具。你认为呢? --- via: <https://itsfoss.com/review-googler-linux/> 作者:[Munif Tanjim](https://itsfoss.com/author/munif/) 译者:[LinuxBars](https://github.com/LinuxBars)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使用 Python 和 Asyncio 编写在线多人游戏(三)
Kyrylo Subbotin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part-3/
说实话,我十分享受 Python 最新的异步特性。新的语法做了改善,所以异步代码很容易阅读。可以明显看出哪些调用是非阻塞的,什么时候发生 greenthread 的切换。所以现在我可以宣称 Python 是异步编程的好工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52441d6zf0gfh0kivkfym.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52441d6zf0gfh0kivkfym.jpg
true
false
true
chunyang-wen
false
[ "Python", "并行", "协程", "游戏" ]
软件开发
{ "viewnum": 7432, "commentnum": 0,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 "raid": 7784, "displayorder": 0 } ]
说实话,我十分享受 Python 最新的异步特性。新的语法做了改善,所以异步代码很容易阅读。可以明显看出哪些调用是非阻塞的,什么时候发生 greenthread 的切换。所以现在我可以宣称 Python 是异步编程的好工具。
2016-09-20T15:25:00
2016-09-20T15:25:00
7,793
/article-779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52441d6zf0gfh0kivkfym.jpg) > >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基于多人游戏 [贪吃蛇](http://snakepit-game.com/) 来制作一个异步的 Python 程序。上一篇文章聚焦于[编写游戏循环](/article-7784-1.html)上,而本系列第 1 部分则涵盖了如何[异步化](/article-7767-1.html)。 > > > * 代码戳[这里](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52543iw8yqfmyzw0ze90b.gif)](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 ### 4、制作一个完整的游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0/152546h2rxum7diizxymdi.gif) #### 4.1 工程概览 在此部分,我们将回顾一个完整在线游戏的设计。这是一个经典的贪吃蛇游戏,增加了多玩家支持。你可以自己在 (<http://snakepit-game.com>) 亲自试玩。源码在 GitHub 的这个[仓库](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游戏包括下列文件: * [server.py](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erver.py) - 处理主游戏循环和连接。 * [game.py](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game.py) - 主要的 `Game` 类。实现游戏的逻辑和游戏的大部分通信协议。 * [player.py](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player.py) - `Player` 类,包括每一个独立玩家的数据和蛇的展现。这个类负责获取玩家的输入并相应地移动蛇。 * [datatypes.py](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datatypes.py) - 基本数据结构。 * [settings.py](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settings.py) - 游戏设置,在注释中有相关的说明。 * [index.html](https://github.com/7WebPages/snakepit-game/blob/master/index.html) - 客户端所有的 html 和 javascript代码都放在一个文件中。 #### 4.2 游戏循环内窥 多人的贪吃蛇游戏是个用于学习十分好的例子,因为它简单。所有的蛇在每个帧中移动到一个位置,而且帧以非常低的频率进行变化,这样就可以让你就观察到游戏引擎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因为速度慢,对于玩家的按键不会立马响应。按键先是记录下来,然后在一个游戏循环迭代的最后计算下一帧时使用。 > > 现代的动作游戏帧频率更高,而且通常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帧频率是不相等的。客户端的帧频率通常依赖于客户端的硬件性能,而服务端的帧频率则是固定的。一个客户端可能根据一个游戏“嘀嗒”的数据渲染多个帧。这样就可以创建平滑的动画,这个受限于客户端的性能。在这个例子中,服务端不仅传输物体的当前位置,也要传输它们的移动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客户端的帧频率称之为 FPS(<ruby> 每秒帧数 <rp> ( </rp> <rt> frames per second </rt> <rp> ) </rp></ruby>),服务端的帧频率称之为 TPS(<ruby> 每秒滴答数 <rp> ( </rp> <rt> ticks per second </rt> <rp> ) </rp></ruby>)。在这个贪吃蛇游戏的例子中,二者的值是相等的,在客户端显示的一帧是在服务端的一个“嘀嗒”内计算出来的。 > > > 我们使用类似文本模式的游戏区域,事实上是 html 表格中的一个字符宽的小格。游戏中的所有对象都是通过表格中的不同颜色字符来表示。大部分时候,客户端将按键的码发送至服务端,然后每个“滴答”更新游戏区域。服务端一次更新包括需要更新字符的坐标和颜色。所以我们将所有游戏逻辑放置在服务端,只将需要渲染的数据发送给客户端。此外,我们通过替换通过网络发送的数据来减少游戏被破解的概率。 #### 4.3 它是如何运行的? 这个游戏中的服务端出于简化的目的,它和例子 3.2 类似。但是我们用一个所有服务端都可访问的 `Game` 对象来代替之前保存了所有已连接 websocket 的全局列表。一个 `Game` 实例包括一个表示连接到此游戏的玩家的 `Player` 对象的列表(在 `self._players` 属性里面),以及他们的个人数据和 websocket 对象。将所有游戏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 `Game` 对象中,会方便我们增加多个游戏房间这个功能——如果我们要增加这个功能的话。这样,我们维护多个 `Game` 对象,每个游戏开始时创建一个。 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所有交互都是通过编码成 json 的消息来完成。来自客户端的消息仅包含玩家所按下键码对应的编号。其它来自客户端消息使用如下格式: ``` [command, arg1, arg2, ... argN ] ``` 来自服务端的消息以列表的形式发送,因为通常一次要发送多个消息 (大多数情况下是渲染的数据): ``` [[command, arg1, arg2, ... argN ], ... ] ``` 在每次游戏循环迭代的最后会计算下一帧,并且将数据发送给所有的客户端。当然,每次不是发送完整的帧,而是发送两帧之间的变化列表。 注意玩家连接上服务端后不是立马加入游戏。连接开始时是<ruby> 观望者 <rp> ( </rp> <rt> spectator </rt> <rp> ) </rp></ruby>模式,玩家可以观察其它玩家如何玩游戏。如果游戏已经开始或者上一个游戏会话已经在屏幕上显示 “game over” (游戏结束),用户此时可以按下 “Join”(参与),来加入一个已经存在的游戏,或者如果游戏没有运行(没有其它玩家)则创建一个新的游戏。后一种情况下,游戏区域在开始前会被先清空。 游戏区域存储在 `Game._field` 这个属性中,它是由嵌套列表组成的二维数组,用于内部存储游戏区域的状态。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表示区域中的一个小格,最终小格会被渲染成 html 表格的格子。它有一个 `Char` 的类型,是一个 `namedtuple` ,包括一个字符和颜色。在所有连接的客户端之间保证游戏区域的同步很重要,所以所有游戏区域的更新都必须依据发送到客户端的相应的信息。这是通过 `Game.apply_render()` 来实现的。它接受一个 `Draw` 对象的列表,其用于内部更新游戏区域和发送渲染消息给客户端。 > > 我们使用 `namedtuple` 不仅因为它表示简单数据结构很方便,也因为用它生成 json 格式的消息时相对于 `dict` 更省空间。如果你在一个真实的游戏循环中需要发送复杂的数据结构,建议先将它们序列化成一个简单的、更短的格式,甚至打包成二进制格式(例如 bson,而不是 json),以减少网络传输。 > > > `Player` 对象包括用 `deque` 对象表示的蛇。这种数据类型和 `list` 相似,但是在两端增加和删除元素时效率更高,用它来表示蛇很理想。它的主要方法是 `Player.render_move()`,它返回移动玩家的蛇至下一个位置的渲染数据。一般来说它在新的位置渲染蛇的头部,移除上一帧中表示蛇的尾巴的元素。如果蛇吃了一个数字变长了,在相应的多个帧中尾巴是不需要移动的。蛇的渲染数据在主类的 `Game.next_frame()` 中使用,该方法中实现所有的游戏逻辑。这个方法渲染所有蛇的移动,检查每一个蛇前面的障碍物,而且生成数字和“石头”。每一个“嘀嗒”,`game_loop()` 都会直接调用它来生成下一帧。 如果蛇头前面有障碍物,在 `Game.next_frame()` 中会调用 `Game.game_over()`。它后通知所有的客户端那个蛇死掉了 (会调用 `player.render_game_over()` 方法将其变成石头),然后更新表中的分数排行榜。`Player` 对象的 `alive` 标记被置为 `False`,当渲染下一帧时,这个玩家会被跳过,除非他重新加入游戏。当没有蛇存活时,游戏区域会显示 “game over” (游戏结束)。而且,主游戏循环会停止,设置 `game.running` 标记为 `False`。当某个玩家下次按下 “Join” (加入)时,游戏区域会被清空。 在渲染游戏的每个下一帧时也会产生数字和石头,它们是由随机值决定的。产生数字或者石头的概率可以在 `settings.py` 中修改成其它值。注意数字的产生是针对游戏区域每一个活的蛇的,所以蛇越多,产生的数字就越多,这样它们都有足够的食物来吃掉。 #### 4.4 网络协议 从客户端发送消息的列表: | 命令 | 参数 | 描述 | | --- | --- | --- | | new\_player | [name] | 设置玩家的昵称 | | join | | 玩家加入游戏 | 从服务端发送消息的列表: | 命令 | 参数 | 描述 | | --- | --- | --- | | handshake | [id] | 给一个玩家指定 ID | | world | [[(char, color), ...], ...] | 初始化游戏区域(世界地图) | | reset\_world | | 清除实际地图,替换所有字符为空格 | | render | [x, y, char, color] | 在某个位置显示字符 | | p\_joined | [id, name, color, score] | 新玩家加入游戏 | | p\_gameover | [id] | 某个玩家游戏结束 | | p\_score | [id, score] | 给某个玩家计分 | | top\_scores | [[name, score, color], ...] | 更新排行榜 | 典型的消息交换顺序: | 客户端 -> 服务端 | 服务端 -> 客户端 | 服务端 -> 所有客户端 | 备注 | | --- | --- | --- | --- | | new\_player | | | 名字传递给服务端 | | | handshake | | 指定 ID | | | world | | 初始化传递的世界地图 | | | top\_scores | | 收到传递的排行榜 | | join | | | 玩家按下“Join”,游戏循环开始 | | | | reset\_world | 命令客户端清除游戏区域 | | | | render, render, ... | 第一个游戏“滴答”,渲染第一帧 | | (key code) | | | 玩家按下一个键 | | | | render, render, ... | 渲染第二帧 | | | | p\_score | 蛇吃掉了一个数字 | | | | render, render, ... | 渲染第三帧 | | | | | ... 重复若干帧 ... | | | | p\_gameover | 试着吃掉障碍物时蛇死掉了 | | | | top\_scores | 更新排行榜(如果需要更新的话) | ### 5. 总结 说实话,我十分享受 Python 最新的异步特性。新的语法做了改善,所以异步代码很容易阅读。可以明显看出哪些调用是非阻塞的,什么时候发生 greenthread 的切换。所以现在我可以宣称 Python 是异步编程的好工具。 SnakePit 在 7WebPages 团队中非常受欢迎。如果你在公司想休息一下,不要忘记给我们在 [Twitter](https://twitter.com/7WebPages) 或者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7WebPages/) 留下反馈。 --- via: <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part-3/> 作者:[Kyrylo Subbotin](https://7webpages.com/blog/writing-online-multiplayer-game-with-python-and-asyncio-part-3/) 译者:[chunyang-wen](https://github.com/chunyang-we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题图来自:[wallpaperinhd.net](http://www.wallpaperinhd.net/preview/3766/2880x1800/dragon-(1252x848)-wallpaper.html))
如何在 Ubuntu 16.04 和 Fedora 22-24 上安装最新的 XFCE 桌面?
Aaron Kili
http://www.tecmint.com/install-xfce-desktop-in-ubuntu-fedora/
Xfce 是一款针对 Linux 系统的现代化轻型开源桌面环境,它在其他的类 Unix 系统上,比如 Mac OS X、 Solaries、 *BSD 以及其它几种上也能工作得很好。它非常快并以简洁而优雅的用户界面展现了用户友好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90507ifxynz2r53oz2xr3.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90507ifxynz2r53oz2xr3.jp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Xfce" ]
分享
{ "viewnum": 19678, "commentnum": 10, "favtimes": 5,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不得不说,XFCE 同 gnome 和 kde 相比,一致性做的不够好。",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08:29:22" }, { "postip": "123.168.114.232", "message": "一致性是什么意思", "username": "yiqihaha [Chrome 51.0|GNU/Linux]", "date": "2016-09-21T09:19:11" }, { "postip": "117.71.48.22", "message": "安装xfce不难,难的是如何调教的好看,只有xubuntu的视觉效果令人满意", "username": "来自安徽的 Opera 40.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10:36:43" }, { "postip": "219.239.24.85", "message": "我就想要开箱即用的感觉。",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21T10:42:00" }, { "postip": "111.200.57.98", "message": "Mac OS X 上怎么装xfce?",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11:03:39" }, { "postip": "115.197.184.121", "message": "我也想知道",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2.0|GNU/Linux]", "date": "2016-09-22T14:33:19" }, { "postip": "60.209.117.117", "message": "是指的 xfce 可以用很多 GNOME 软件吗?",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4T23:19:54" }, { "postip": "222.216.165.178", "message": "xfce已经停止开发多年了,看了标题我还以为&quot;最新的xfce桌面&quot;又更新了", "username": "来自广西南宁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5T14:04:49"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去年2月还更新了4.12,http://www.xfce.org/about/news/?post=1425081600 并没有停止开发。",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5T19:34:09" }, { "postip": "182.246.147.37", "message": "这么丑的桌面不要发了好吗", "username": "来自云南玉溪的 Microsoft Edge 14.14393|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30T22:47:04" } ]
[]
Xfce 是一款针对 Linux 系统的现代化轻型开源桌面环境,它在其他的类 Unix 系统上,比如 Mac OS X、 Solaries、 *BSD 以及其它几种上也能工作得很好。它非常快并以简洁而优雅的用户界面展现了用户友好性。
2016-09-21T08:19:00
2016-09-21T08:19:00
7,794
/article-7794-1.html
Xfce 是一款针对 Linux 系统的现代化[轻型开源桌面环境](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desktop-environments/),它在其他的类 Unix 系统上,比如 Mac OS X、 Solaries、 \*BSD 以及其它几种上也能工作得很好。它非常快并以简洁而优雅的用户界面展现了用户友好性。 在服务器上安装一个桌面环境有时还是有用的,因为某些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一个桌面界面,以便高效而可靠的管理。 Xfce 的一个卓越的特性是其内存消耗等系统资源占用率很低,因此,如果服务器需要一个桌面环境的话它会是首选。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90507ifxynz2r53oz2xr3.jpg) ### Xfce 桌面的功能特性 另外,它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组件和功能特性列在下面: * Xfwm 窗口管理器 * Thunar 文件管理器 * 用户会话管理器:用来处理用户登录、电源管理之类 * 桌面管理器:用来设置背景图片、桌面图标等等 * 应用管理器 * 它的高度可连接性以及一些其他次要功能特性 Xfce 的最新稳定发行版是 Xfce 4.12,它所有的功能特性和与旧版本的变化都列在了[这儿](https://www.xfce.org/about/news/?post=1425081600)。 #### 在 Ubuntu 16.04 上安装 Xfce 桌面 Linux 发行版,比如 Xubuntu、Manjaro、OpenSUSE、Fedora Xfce Spin、Zenwalk 以及许多其他发行版都提供它们自己的 Xfce 桌面安装包,但你也可以像下面这样安装最新的版本。 ``` $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xfce4 ``` 等待安装过程结束,然后退出当前会话,或者你也可以选择重启系统。在登录界面,选择 Xfce 桌面,然后登录,截图如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72158rg0kcrnc9lk9ydkn.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72159waqma1atzcdmdqac.png) #### 在 Fedora 22-24 上安装 Xfce 桌面 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安装好的 Linux 发行版 Fedora,想在上面安装 xfce 桌面,那么你可以使用如下所示的 yum 或 dnf 命令。 ``` -------------------- 在 Fedora 22 上 -------------------- # yum install @xfce -------------------- 在 Fedora 23-24 上 -------------------- # dnf install @xfce-desktop-environment ``` 安装 Xfce 以后,你可以从会话菜单选择 Xfce 登录或者重启系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72200r5pwc975m7py963p.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072200qvh2wh2cwivba5w3.png) 如果你不再想要 Xfce 桌面留在你的系统上,那么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卸载它: ``` -------------------- 在 Ubuntu 16.04 上 -------------------- $ sudo apt purge xfce4 $ sudo apt autoremove -------------------- 在 Fedora 22 上 -------------------- # yum remove @xfce -------------------- 在 Fedora 23-24 上 -------------------- # dnf remove @xfce-desktop-environment ``` 在这个简单的入门指南中,我们讲解了如何安装最新版 Xfce 桌面的步骤,我相信这很容易掌握。如果一切进行良好,你可以享受一下使用 Xfce —— 这个 [Linux 系统上最佳桌面环境](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desktop-environments/)之一。 此外,如果你再次回来,你可以通过下面的反馈表单和我们始终保持联系。 --- via: <http://www.tecmint.com/install-xfce-desktop-in-ubuntu-fedora/> 作者:[Aaron Kili](http://www.tecmint.com/author/aaronkili/)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题图来自:[deviantart.com](http://ramblgyrl.deviantart.com/art/Xfce-Desktop-w-Conky-441738134))
Linus Torvalds 透露他编程最喜欢使用的笔记本
Steven J. Vaughan-Nichols
http://www.zdnet.com/article/linus-torvalds-reveals-his-favorite-programming-laptop/
我能说这是大神代言的产品吗——是戴尔 XPS 13 开发者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00913radte8zg7nf2dxox.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00913radte8zg7nf2dxox.jpg
true
false
true
yangmingming
false
[ "笔记本", "Dell", "Linus Torvalds" ]
观点
{ "viewnum": 18880, "commentnum": 16,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Yoga 900我会很喜欢,也觉得GNOME3挺好用。不过能有个全键的上推屏幕键盘就更好了。",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10:56:00" }, { "postip": "61.48.40.26", "message": "翻译的处女作,未来还有好长路要走……",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11:31:06" }, { "postip": "36.110.22.58", "message": "高分屏慎用GNOME的scale设置,我就是在我的Thinkpad W520高分屏版上设置缩放尺度,结果每次按钮都跑到屏幕外面改不回来了,想尝试的同学,上面那个命令行很救命~", "username": "来自浙江的 Firefox 48.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1T13:19:09" }, { "postip": "220.113.154.245", "message": "嗯,我突然发现我的X220实在是落伍到了极点了,不过...只是办公也没有什么问题啊,就这样用吧。",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14:35:23"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开始没想起,看到你这个回复时,我想起当初在 1080P 全高清电视机摆弄 Ubuntu 14.04 时,在控制面板(当然这不是 Ubuntu 下的叫法)设置缩放比例不当,藉着自己在 Windows 下改注册表命令 reg 的经验,开个 tty,摸索着用 gsettings 把缩放比改回去了。",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15:49:04" }, { "postip": "221.12.107.182", "message": "我只想说&nbsp;&nbsp;Firefox 和 Chrome 真的很好用", "username": "来自浙江台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2T09:02:19" }, { "postip": "221.14.6.54", "message": "图片上是ubuntu啊。", "username": "来自河南许昌的 Chrome 45.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2T10:57:55" }, { "postip": "58.20.82.179", "message": "小编找的图吧,林大爷用fedora/gnome",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Chrome 5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2T23:16:07" }, { "postip": "58.20.82.179", "message": "xps13 developer预装ubuntu14lts",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Chrome 5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2T23:21:46" }, { "postip": "59.63.166.245", "message": "这广告效果不错", "username": "来自江西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3T16:00:45" }, { "postip": "114.242.250.160", "message": "不是,原文用的图。要么是 Linus 的,要么是原文作者的。",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3T21:53:16" }, { "postip": "183.14.117.156", "message":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sername": "hello_linux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09-24T08:50:46" }, { "postip": "61.243.112.158", "message": "这个广告打的清新脱俗啊", "username": "yang.yusi [Chrome 50.0|Windows 10]", "date": "2016-09-27T10:32:13"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哈哈哈,我充分怀疑 ZDNET 收了广告费。",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8T00:01:01" }, { "postip": "97.87.119.15", "message": "不知道林大爷打字的时候光标会不会乱飞。毕竟16.04已经没有&quot;disable trackpad while typing&quot;选项了。",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Safari 10.1|Mac 10.12 用户", "date": "2017-05-13T13:30:31" }, { "postip": "183.192.28.186", "message": "不会。<br />\r\n因为他就不用Ubuntu,Fedora没有16.04",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83.0|Mac 10.15 用户", "date": "2020-06-19T22:23:56" } ]
[]
我能说这是大神代言的产品吗——是戴尔 XPS 13 开发者版。
2016-09-21T10:09:00
2016-09-21T10:09:00
7,795
/article-7795-1.html
> > 是戴尔 XPS 13 开发者版。下面就是原因。 > > > 我最近和一些 Linux 开发者讨论了对于严谨的程序员来说,最好的笔记本是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我从这些程序员的观点中筛选出了多款笔记本电脑。那么依我之见赢家是谁呢?就是戴尔 XPS 13 开发者版。和我观点一样的大有人在。Linux的缔造者 Linus Torvalds 也认同这个观点。对于他来说,戴尔 XPS 13 开发者版大概是最好的笔记本电脑了。 ![Linus Torvalds new favorite laptop is the Dell XPS 13 Developer Edition.](/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00913radte8zg7nf2dxox.jpg) Torvalds 的需求可能和你的不同。 在 Google+ 上,Torvalds 解释道,“第一:[我从来不把笔记本当成台式机的替代品](https://plus.google.com/+LinusTorvalds/posts/VZj8vxXdtfe),并且,我每年旅游不了几次。所以对于我来说,笔记本是一个相当专用的东西,并不是每日(甚至每周)都要使用,因此,主要的标准不是那种“差不多每天都使用”的标准,而是非常适合于旅游时使用。” 因此,对于 Torvalds 来说,“我最后比较关心的一点是它是相当的小和轻,因为在会议上我可能一整天都需要带着它。我同样需要一个好的屏幕,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主要是在桌子上使用它,我希望文字的显示小而且清晰。” 戴尔的显示器是由 Intel's Iris 540 GPU 支持的。在我的印象中,它表现的非常的不错。 Iris 驱动了 13.3 英寸的 3200×1800 的显示屏。每英寸有 280 像素,比我喜欢的 [2015 年的 Chromebook Pixel](http://www.zdnet.com/article/the-best-chromebook-ever-the-chromebook-pixel-2015/) 多了 40 个像素,比 [Retina 屏的 MacBook Pro](http://www.zdnet.com/product/apple-15-inch-macbook-pro-with-retina-display-mid-2015/) 还要多 60 个像素。 然而,要让上面说的硬件配置在 [Gnome](https://www.gnome.org/) 桌面上玩好也不容易。正如 Torvalds 在另一篇文章解释的那样,它“[和我的桌面电脑有一样的分辨率](https://plus.google.com/+LinusTorvalds/posts/d7nfnWSXjfD),但是,显然因为笔记本的显示屏更小,Gnome 桌面似乎自己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认为我需要 2 倍的自动缩放比例,这简直愚蠢到炸裂(例如窗口显示,图标等)。” 解决方案?你不用想着在用户界面里面找了。你需要在 shell下运行:`gsettings set org.gnome.desktop.interface scaling-factor 1`。 Torvalds 或许使用 Gnome 桌面,但是他不是很喜欢 Gnome 3.x 系列。这一点上我跟他没有不同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使用 [Cinnamon](http://www.zdnet.com/article/how-to-customise-your-linux-desktop-cinnamon/) 来代替。 他还希望“一个相当强大的 CPU,因为当我旅游的时候,我依旧需要编译 Linux 内核很多次。我并不会像在家那样每次 pull request 都进行一次完整的“make allmodconfig”编译,但是我希望可以比我以前的笔记本多编译几次,实际上,这(也包括屏幕)应该是我想升级的主要原因。” Linus 没有描述他的 XPS 13 的细节,但是我测评过的那台是一个高端机型。它带有双核 2.2GHz 的第 6 代英特尔的酷睿 i7-6550U Skylake 处理器,16GBs DDR3 内存,以及一块半 TB (500GB)的 PCIe 固态硬盘(SSD)。我可以肯定,Torvalds 的系统至少是精良装备。” 一些你或许会关注的特征没有在 Torvalds 的清单中: > > “我不会关心的是触摸屏,因为我的手指相对于我所看到的文字是又大又笨拙(我也无法处理污渍:也许我的手指特别油腻,但是我真的不想碰那些屏幕)。 > > > 我并不十分关心那些“一整天的电池续航”,因为坦率的讲,我不记得上次没有接入电源时什么时候了。我可能着急忙慌而忘记插电,但它不是一个天大的问题。现在电池的寿命“超过两小时”,我只是不那么在乎了。” > > > 戴尔声称,XPS 13,搭配 56 瓦小时的 4 芯电池,拥有 12 小时的电池续航。以我的使用经验它已经很好的用过了 10 个小时。我从没有尝试过把电量完全耗完是什么状态。 Torvalds 也没有遇到 Intel 的 Wi-Fi 设备问题。非开发者版使用 Broadcom 的芯片设备,已经被 Windows 和 Linux 用户发现了一些问题。戴尔的技术支持对于我来解决这些问题非常有帮助。 一些用户在使用 XPS 13 触摸板的时候,遇到了问题。Torvalds 和我都几乎没有什么困扰。Torvalds 写到,“XPS13 触摸板对于我来说运行的非常好。这可能只是个人喜好,但它操作起来比较流畅,响应比较快。” 不过,尽管 Torvalds 喜欢 XPS 13,他同时也钟情于最新版的联想 X1 Carbon、惠普 Spectre 13 x360,和去年的联想 Yoga 900。至于我?我喜欢 XPS 13 开发者版。至于价钱,我以前测评过的型号是 $1949.99,可能刷你的信用卡就够了。 因此,如果你希望像世界上顶级的程序员之一一样开发的话,Dell XPS 13 开发者版对得起它的价格。 --- via: <http://www.zdnet.com/article/linus-torvalds-reveals-his-favorite-programming-laptop/> 作者:[Steven J. Vaughan-Nichols](http://www.zdnet.com/meet-the-team/us/steven-j-vaughan-nichols/) 译者:[yangmingming](https://github.com/yangmingm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适用于所有发行版的 Linux 应用程序——是否真的有好处呢?
Liron
http://www.iwillfolo.com/linux-applications-that-works-on-all-distributions-are-they-any-good/
虽然关于此问题有着不同的想法,但是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观点是:捆绑应用对于填补 Linux 生态系统有着其独到的作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23327e17d67ni8omytxn7.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23327e17d67ni8omytxn7.jpg
true
false
true
Chao-zhi
false
[ "Snap", "Flatpak", "软件包" ]
观点
{ "viewnum": 6342, "commentnum": 4,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看看UNIX的失败。值得Linux思考。",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1T22:17:13" }, { "postip": "58.240.10.20", "message": "很简单,两种方式并行就可以咯。然后不同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或者说不同类型的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以不同比例使用两种方式来安装这种软件。又或者对不同类型的软件使用不同的方式,常用的,使用包依赖的方式安装,不常用或偶尔用的或者昂贵的版权类的软件,可以使用捆绑式安装方式。", "username": "朩ダo○ [Firefox 48.0|Windows 7]", "date": "2016-09-22T09:44:10" }, { "postip": "113.56.202.169", "message": "WIN在这方面的成功也值得LINUX思考", "username": "POCMON [QQ Browser 9.4|Windows 10]", "date": "2016-09-22T16:04:39" }, { "postip": "116.114.29.211", "message": "然而linux这么多年了,还在考虑,考虑", "username": "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3T14:03:40" } ]
[ { "raid": 7783, "displayorder": 0 } ]
虽然关于此问题有着不同的想法,但是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观点是:捆绑应用对于填补 Linux 生态系统有着其独到的作用。
2016-09-21T12:33:24
2016-09-21T12:33:24
7,796
/article-7796-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1/123327e17d67ni8omytxn7.jpg) 让我们回顾一下 Linux 社区最新的愿景——推动去中心化的应用来解决发行版的碎片化。 继上周的文章:“[Snap、Flatpak 这种通吃所有发行版的打包方式真的有用吗?](/article-7783-1.html)” 之后,一系列新观点浮出水面,其中可能包含关于这样应用是否有用的重要信息。 ### 缺点 就这个话题在[这里](http://www.proli.net/2016/06/25/gnulinux-bundled-application-ramblings/)的评论,一个叫 Till 的 [Gentoo](http://www.iwillfolo.com/5-reasons-use-gentoo-linux/) 使用者,对于上一次我们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给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对于上一次我们选择仅仅称之为膨胀的的东西,Till 从另一方面做了剖析膨胀将来的发展,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它的组成和其影响。 这些被称之为“捆绑应用”的应用程序能够工作在所有发行版上的机制是——将它依赖的库都包含在它们的应用软件之中,Till 说: > > “捆绑应用装载了大量的并不被应用开发者所维护的软件。如果其中的某个函数库被发现了一个安全问题而需要更新的话,你得为每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安装更新来确保你的系统安全。” > > > 本质上,Till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但是它并不仅仅与安全有关系,它还关系到许多方面,比如说系统维护、原子更新等等。 此外,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依赖的开发者们也许会合作,将他们的软件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一起发布(一种理想状况),但这将导致整个平台的开发整体放缓。 另一个将会导致的问题是**透明的依赖关系变得模糊**,就是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应用程序捆绑了哪些依赖关系,你必须依靠开发者发布这些数据。 或者就像 Till 说的:“比如说像某某包是否已经包含了更新的某函数库这样的问题将会是你每天需要面对的。” 与之相反,对于 Linux 现行的标准的包管理方法(包括二进制包和源码包),你能够很容易的注意到哪些函数库已经在系统中更新了。 并且,你也可以很轻松的知道其它哪些应用使用了这个函数库,这就将你从繁琐的单独检查每一个应用程序的工作中解救了出来。 其他可能由膨胀导致的缺点包括:**更大的包体积**(每一个应用程序捆绑了依赖),**更高的内存占用**(没有共享函数库),并且,**少了一个包过滤机制**来防止恶意软件:发行版的包维护者也充当了一个在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过滤者,他保障了用户获得高质量的软件。 而在捆绑应用中就不再是这种情况了。 最后一点,Till 声称,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很有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捆绑应用程序将弱化自由软件在发行版中的地位**(专有软件供应商将被能够发布他们的软件而不用把它放到公共软件仓库中)。 除此之外,它引出了许多其他问题。很多问题都可以简单归结到开发人员身上。 ### 优点 相比之下,另一个名叫 Sven 的人的评论试图反驳目前普遍反对使用捆绑应用程序的观点,从而证明和支持使用它。 “浪费空间?”——Sven 声称在当今世界我们有**很多其他事情在浪费磁盘空间**,比如电影存储在硬盘上、本地安装等等…… 最终,这些事情浪费的空间要远远多于仅仅“ 100 MB 而你每天都要使用的程序。……因此浪费空间的说法实在很荒谬。” “浪费运行内存?”——主要的观点有: * **共享库浪费的内存要远远少于程序的运行时数据所占用的**。 * 而今运行**内存已经很便宜**了。 “安全梦魇”——不是每个应用程序的运行**真正的要注重安全**。 而且,**许多应用程序甚至从来没有过任何安全更新**,除非在“滚动更新的发行版”。 除了 Sven 这种从实用出发的观点以外,Till 其实也指出了捆绑应用在一些情况下也有着其优点: * 专有软件的供应商想要保持他们的代码游离于公共仓库之外将更加容易。 * 没有被你的发行版打包进去的小众应用程序将变得更加可行。 * 在没有 Beta 包的二进制发行版中测试应用将变得简单。 * 将用户从复杂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 ### 最后的思考 虽然关于此问题有着不同的想法,但是有一个被大家共同接受的观点是:**捆绑应用对于填补 Linux 生态系统有着其独到的作用。** 虽然如此,它的定位,不论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都变得愈发清晰,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想要尽可能优化其系统的用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要避免使用捆绑应用。 而讲究易用性、尽可能在维护系统上少费劲的用户,可能应该会感觉这种新应用十分舒爽。 --- via: <http://www.iwillfolo.com/linux-applications-that-works-on-all-distributions-are-they-any-good/> 作者:[Editorials](http://www.iwillfolo.com/category/editorials/) 译者:[Chao-zhi](https://github.com/Chao-zhi)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在 WordPress 下如何通过 Markdown 来提高工作效率
Ayo Isaiah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use-markdown-in-wordpress/
WordPress 没有原生的 markdown 的支持,但是,如果你希望的话,在你的网站上有多种插件可以添加这种功能。 在这个教程中,我将会演示如何使用流行的 WP-Markdown 插件为 WordPress 网站添加 markdown 支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344im0194foc8mks5a5.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344im0194foc8mks5a5.jpg
true
false
true
yangmingming
false
[ "WordPress", "Markdown" ]
技术
{ "viewnum": 8540, "commentnum": 1,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49.216.179.178", "message": "Markdown 套件可以看看 WP Githuber MD 这支插件<br />\r\n主要套色是所见及所得,图片随便复制贴上 (可传到 Imgur 图床)<br />\r\n支援程式码语法高亮<br />\r\n支援 KaTeX<br />\r\n也支援热门的 mermaid.js 等序列图、画流程图的套件。<br />\r\n希望对您有帮助。", "username": "来自台湾的 Chrome 71.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9-01-06T23:37:25" } ]
[]
WordPress 没有原生的 markdown 的支持,但是,如果你希望的话,在你的网站上有多种插件可以添加这种功能。 在这个教程中,我将会演示如何使用流行的 WP-Markdown 插件为 WordPress 网站添加 markdown 支持。
2016-09-22T13:42:00
2016-09-22T13:42:00
7,797
/article-7797-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344im0194foc8mks5a5.jpg) Markdown 是一种简单的标记语言,旨在帮助你花费更小的代价来格式化纯文本文档。在 WordPress 下你可以使用 HTML 或者可视化编辑器来格式化你的文档,但是使用 markdown 可以让格式化文档变得更加容易,而且你随时可以导出成很多种格式,包括(但不限于)HTML。 WordPress 没有原生的 markdown 的支持,但是,如果你希望的话,在你的网站上有多种插件可以添加这种功能。 在这个教程中,我将会演示如何使用流行的 WP-Markdown 插件为 WordPress 网站添加 markdown 支持。 ### 安装 导航到 “Plugins -> Add New”,然后在提供的搜索框中输入 “[wp-markdown](https://wordpress.org/plugins/wp-markdown/)” 就可以直接安装。插件应该会出现在列表中的第一个。单击 “Install Now” 进行安装。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404cjd5ovgmokkna54g.png) ### 配置 当你已经安装了这个插件并且激活它之后,导航到 “Settings -> Writing” 并向下滚动,直到 markdown 选项。 你可以启用文章、页面和评论中对于 markdown 的支持。如果你刚刚开始学习 markdown 语法的话,那么你也可以在文章编辑器或者评论的地方启用一个帮助栏,这可以使你更方便一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503oe050jhvxqv304u0.png) 如果在你的博客文章中包括代码片段的话,那么启用 “Prettify syntax highlighter” 将会让你的代码片段自动语法高亮。 一旦对于你的选择感觉满意的话,那么就单击 “Save Changes” 来保存你的设置吧。 ### 使用 Markdown 来写你的文章 当你在自己网站中启用了 markdown 的支持,你就可以立马开始使用了。 通过 “Posts -> Add New” 创建一篇新的文章。你将会注意到默认的可视化及纯文本编辑器已经被 markdown 编辑器所替代。 如果你在配置选项中没有启用 markdown 的帮助栏,你将不会看到 markdown 格式化后的实时预览。然而,只要你的语法是正确的,当你保存或者发布文章的时候,你的 markdown 就会转换成正确的 HTML。 然而,如果你是 markdown 的初学者的话,实时预览这一特征对你会很重要,只需要简单的回到刚才的设置中启用帮助栏选项,你就可以在你的文章底部看到一块漂亮的实时预览区域。另外,你也可以在顶部看到很多按钮,它们将帮助你在文章中快速的插入 markdown 格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34526s4av9fufxlf33nfn.png) ### 结语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在 WordPress 网站上添加 markdown 支持确实容易,你将只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对于 markdown 你全然不知的话,或许你也可以查看我们的 [markdown 备忘录](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productive-with-markdown-cheatsheet/),它将对于 markdown 语法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 via: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use-markdown-in-wordpress/> 作者:[Ayo Isaiah](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author/ayoisaiah/) 译者:[yangmingming](https://github.com/yangmingm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Taskwarrior:Linux 下一个很棒的命令行 TODO 工具
Manuel Jose
http://www.techdrivein.com/2016/09/taskwarrior-command-line-todo-app-linux.html
Taskwarrior 是 Ubuntu/Linux 下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基于命令行的 TODO 工具。这个开源软件是我曾用过的最简单的基于命令行的工具之一。Taskwarrior 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你自己,而不用安装笨重的新工具——这有时丧失了 TODO 工具的目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75500vbjt8m346t992ltj.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75500vbjt8m346t992ltj.png
true
false
true
geekpi
false
[ "Taskwarrior", "任务列表", "TODO" ]
分享
{ "viewnum": 11047, "commentnum": 0,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Taskwarrior 是 Ubuntu/Linux 下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基于命令行的 TODO 工具。这个开源软件是我曾用过的最简单的基于命令行的工具之一。Taskwarrior 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你自己,而不用安装笨重的新工具——这有时丧失了 TODO 工具的目的。
2016-09-22T17:54:59
2016-09-22T17:54:59
7,799
/article-7799-1.html
Taskwarrior 是 Ubuntu/Linux 下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基于命令行的 TODO 工具。这个开源软件是我曾用过的最简单的[基于命令行的工具](http://www.techdrivein.com/search/label/Terminal)之一。Taskwarrior 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你自己,而不用安装笨重的新工具——这有时丧失了 TODO 工具的目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2/175500vbjt8m346t992ltj.png) ### Taskwarrior:一个基于简单的基于命令行帮助完成任务的TODO工具 Taskwarrior是一个开源、跨平台、基于命令行的 TODO 工具,它帮你在终端中管理你的 to-do 列表。这个工具让你可以轻松地添加任务、展示列表、移除任务。而且,在你的默认仓库中就有,不用安装新的 PPA。在 Ubuntu 16.04 LTS 或者相似的发行版中。在终端中按照如下步骤安装 Taskwarrior。 ``` sudo apt-get install task ``` 简单的用如下: ``` $ task add Read a book Created task 1. $ task add priority:H Pay the bills Created task 2. ``` 我使用上面截图中的同样一个例子。是的,你可以设置优先级(H、L 或者 M)。并且你可以使用‘task’或者‘task next’命令来查看你最新创建的 to-do 列表。比如: ``` $ task next ID Age P Description Urg -- --- - -------------------------------- ---- 2 10s H Pay the bills 6 1 20s Read a book 0 ``` 完成之后,你可以使用 ‘task 1 done’ 或者 ‘task 2 done’ 来清除列表。[可以在这里](https://taskwarrior.org/docs/)找到更加全面的命令和使用案例。同样,Taskwarrior 是跨平台的,这意味着不管怎样,你都可以找到一个[满足你需求](https://taskwarrior.org/download/)的版本。如果你需要的话,这里甚至有[一个安卓版](https://taskwarrior.org/news/news.20160225.html)。祝您用得开心! --- via: <http://www.techdrivein.com/2016/09/taskwarrior-command-line-todo-app-linux.html> 作者:[Manuel Jose](http://www.techdrivein.com/2016/09/taskwarrior-command-line-todo-app-linux.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techdrivein+%28Tech+Drive-in%29) 译者:[geekpi](https://github.com/geekpi)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Git 系列(六):如何搭建你自己的 Git 服务器
Seth Kenlon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8/how-construct-your-own-git-server-part-6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如何搭建 git 服务器,如何编写自定义的 Git 钩子来在特定的事件触发相应的动作(例如通知),或者是发布你的代码到一个站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064707gewg8xhse8oygghg.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064707gewg8xhse8oygghg.jpg
true
false
true
maywanting
false
[ "Git" ]
软件开发
{ "viewnum": 10274, "commentnum": 2, "favtimes": 9,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1.219.98.255", "message": "我用Gogs架的,比这个简单多啦。&nbsp;&nbsp;github.com/gogits/gogs",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3T21:31:50" }, { "postip": "182.139.169.9", "message": "太复杂了<br />\r\n看这个<br />\r\ngithub.com/sameersbn/docker-gitlab",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4:26:39" } ]
[ { "raid": 7698, "displayorder": 0 }, { "raid": 7997, "displayorder": 0 } ]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如何搭建 git 服务器,如何编写自定义的 Git 钩子来在特定的事件触发相应的动作(例如通知),或者是发布你的代码到一个站点。
2016-09-23T08:34:00
2016-09-23T08:34:00
7,800
/article-7800-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064707gewg8xhse8oygghg.jpg)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如何搭建 git 服务器,如何编写自定义的 Git 钩子来在特定的事件触发相应的动作(例如通知),或者是发布你的代码到一个站点。 直到现在,我们主要讨论的还是以一个使用者的身份与 Git 进行交互。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 Git 的管理,并且设计一个灵活的 Git 框架。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是 “高阶 Git 技术” 或者 “只有狂热粉才能阅读”的一句委婉的说法,但是事实是这里面的每个任务都不需要很深的知识或者其他特殊的训练,就能基本理解 Git 的工作原理,有可能需要一丁点关于 Linux 的知识。 ### 共享 Git 服务器 创建你自己的共享 Git 服务器意外地简单,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遇到的这点麻烦是完全值得的。不仅仅是因为它保证你有权限查看自己的代码,它还可以通过扩展为 Git 的使用敞开了一扇大门,例如个人 Git 钩子、无限制的数据存储、和持续集成与分发(CI & CD)。 如果你知道如何使用 Git 和 SSH,那么你已经知道怎么创建一个 Git 服务器了。Git 的设计方式,就是让你在创建或者 clone 一个仓库的时候,就完成了一半服务器的搭建。然后允许用 SSH 访问仓库,而且任何有权限访问的人都可以使用你的仓库作为 clone 的新仓库的基础。 但是,这是一个小的<ruby> 点对点环境 <rp> ( </rp> <rt> ad-hoc </rt> <rp> ) </rp></ruby>。按照一些方案你可以创建一些带有同样的功能的设计优良的 Git 服务器,同时有更好的拓展性。 首要之事:确认你的用户们,现在的用户以及之后的用户都要考虑。如果你是唯一的用户那么没有任何改动的必要。但是如果你试图邀请其他的代码贡献者使用,那么你应该允许一个专门的分享系统用户给你的开发者们。 假定你有一个可用的服务器(如果没有,这不成问题,Git 会帮忙解决,CentOS 的 [树莓派 3](https://wiki.centos.org/SpecialInterestGroup/AltArch/Arm32/RaspberryPi3) 是个不错的开始),然后第一步就是只允许使用 SSH 密钥认证的 SSH 登录。这比使用密码登录安全得多,因为这可以免于暴力破解,也可以通过直接删除用户密钥而禁用用户。 一旦你启用了 SSH 密钥认证,创建 `gituser` 用户。这是给你的所有授权的用户们的公共用户: ``` $ su -c 'adduser gituser' ``` 然后切换到刚创建的 `gituser` 用户,创建一个 `~/.ssh` 的框架,并设置好合适的权限。这很重要,如果权限设置得太开放会使自己所保护的 SSH 没有意义。 ``` $ su - gituser $ mkdir .ssh && chmod 700 .ssh $ touch .ssh/authorized_keys $ chmod 600 .ssh/authorized_keys ``` `authorized_keys` 文件里包含所有你的开发者们的 SSH 公钥,你开放权限允许他们可以在你的 Git 项目上工作。他们必须创建他们自己的 SSH 密钥对然后把他们的公钥给你。复制公钥到 gituser 用户下的 `authorized_keys` 文件中。例如,为一个叫 Bob 的开发者,执行以下命令: ``` $ cat ~/path/to/id_rsa.bob.pub >> /home/gituser/.ssh/authorized_keys ``` 只要开发者 Bob 有私钥并且把相对应的公钥给你,Bob 就可以用 `gituser` 用户访问服务器。 但是,你并不是想让你的开发者们能使用服务器,即使只是以 `gituser` 的身份访问。你只是想给他们访问 Git 仓库的权限。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Git 提供了一个限制的 shell,准确的说是 `git-shell`。以 root 身份执行以下命令,把 `git-shell` 添加到你的系统中,然后设置成 `gituser` 用户的默认 shell。 ``` # grep git-shell /etc/shells || su -c "echo `which git-shell` >> /etc/shells" # su -c 'usermod -s git-shell gituser' ``` 现在 `gituser` 用户只能使用 SSH 来 push 或者 pull Git 仓库,并且无法使用任何一个可以登录的 shell。你应该把你自己添加到和 `gituser` 一样的组中,在我们的样例服务器中这个组的名字也是 `gituser`。 举个例子: ``` # usermod -a -G gituser seth ``` 仅剩下的一步就是创建一个 Git 仓库。因为没有人能在服务器上直接与 Git 交互(也就是说,你之后不能 SSH 到服务器然后直接操作这个仓库),所以创建一个空的仓库 。如果你想使用这个放在服务器上的仓库来完成工作,你可以从它的所在处 `clone` 下来,然后在你的 home 目录下进行工作。 严格地讲,你不是必须创建这个空的仓库;它和一个正常的仓库一样工作。但是,一个空的仓库没有工作分支(working tree) (也就是说,使用 `checkout` 并没有任何分支显示)。这很重要,因为不允许远程使用者们 `push` 到一个有效的分支上(如果你正在 `dev` 分支工作然后突然有人把一些变更 `push` 到你的工作分支,你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因为一个空的仓库可以没有有效的分支,所以这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你可以把这个仓库放到任何你想放的地方,只要你想要放开权限给用户和用户组,让他们可以在仓库下工作。千万不要保存目录到比如说一个用户的 home 目录下,因为那里有严格的权限限制。保存到一个常规的共享地址,例如 `/opt` 或者 `/usr/local/share`。 以 root 身份创建一个空的仓库: ``` # git init --bare /opt/jupiter.git # chown -R gituser:gituser /opt/jupiter.git # chmod -R 770 /opt/jupiter.git ``` 现在任何一个用户,只要他被认证为 `gituser` 或者在 `gituser` 组中,就可以从 jupiter.git 库中读取或者写入。在本地机器尝试以下操作: ``` $ git clone gituser@example.com:/opt/jupiter.git jupiter.clone Cloning into 'jupiter.clone'... Warning: you appear to have cloned an empty repository. ``` 谨记:开发者们**一定**要把他们的 SSH 公钥加入到 `gituser` 用户下的 `authorized_keys` 文件里,或者说,如果他们有服务器上的用户(如果你给了他们用户),那么他们的用户必须属于 `gituser` 用户组。 ### Git 钩子 运行你自己的 Git 服务器最赞的一件事之一就是可以使用 Git 钩子。Git 托管服务有时提供一个钩子类的接口,但是他们并不会给你真正的 Git 钩子来让你访问文件系统。Git 钩子是一个脚本,它将在一个 Git 过程的某些点运行;钩子可以运行在当一个仓库即将接收一个 `commit` 时、或者接受一个 `commit` 之后,或者即将接收一次 `push` 时,或者一次 `push` 之后等等。 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任何放在 `.git/hooks` 目录下的脚本、使用标准的命名体系,就可按设计好的时间运行。一个脚本是否应该被运行取决于它的名字; `pre-push` 脚本在 `push` 之前运行,`post-receive` 脚本在接受 `commit` 之后运行等等。这或多或少的可以从名字上看出来。 脚本可以用任何语言写;如果在你的系统上有可以执行的脚本语言,例如输出 ‘hello world’ ,那么你就可以这个语言来写 Git 钩子脚本。Git 默认带了一些例子,但是并不有启用。 想要动手试一个?这很简单。如果你没有现成的 Git 仓库,首先创建一个 Git 仓库: ``` $ mkdir jupiter $ cd jupiter $ git init . ``` 然后写一个 “hello world” 的 Git 钩子。因为我为了支持老旧系统而使用 tsch,所以我仍然用它作为我的脚本语言,你可以自由的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Bash,Python,Ruby,Perl,Rust,Swift,Go): ``` $ echo "#\!/bin/tcsh" > .git/hooks/post-commit $ echo "echo 'POST-COMMIT SCRIPT TRIGGERED'" >> ~/jupiter/.git/hooks/post-commit $ chmod +x ~/jupiter/.git/hooks/post-commit ``` 现在测试它的输出: ``` $ echo "hello world" > foo.txt $ git add foo.txt $ git commit -m 'first commit' ! POST-COMMIT SCRIPT TRIGGERED [master (root-commit) c8678e0] first commit 1 file changed, 1 insertion(+) create mode 100644 foo.txt ``` 现在你已经实现了:你的第一个有功能的 Git 钩子。 ### 有名的 push-to-web 钩子 Git 钩子最流行的用法就是自动 `push` 更改的代码到一个正在使用中的产品级 Web 服务器目录下。这是摆脱 FTP 的很好的方式,对于正在使用的产品保留完整的版本控制,整合并自动化内容的发布。 如果操作正确,网站发布工作会像以前一样很好的完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很精准。Git 真的好棒。我不知道谁最初想到这个主意,但是我是从 Emacs 和 Git 方面的专家,IBM 的 Bill von Hagen 那里第一次听到它的。他的文章包含关于这个过程的权威介绍:[Git 改变了分布式网页开发的游戏规则](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library/wa-git/)。 ### Git 变量 每一个 Git 钩子都有一系列不同的变量对应触发钩子的不同 Git 行为。你需不需要这些变量,主要取决于你写的程序。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当某人 push 代码时候的通用邮件通知,那么你就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东西,甚至也不需要编写额外的脚本,因为已经有现成的适合你的样例脚本。如果你想在邮件里查看 `commit` 信息和 `commit` 的作者,那么你的脚本就会变得相对麻烦些。 Git 钩子并不是被用户直接执行,所以要弄清楚如何收集可能会混淆的重要信息。事实上,Git 钩子脚本类似于其他的脚本,像 BASH、Python、C++ 等等一样从标准输入读取参数。不同的是,我们不会给它提供这个输入,所以,你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知道可能的输入参数。 在写 Git 钩子之前,看一下 Git 在你的项目目录下 `.git/hooks` 目录中提供的一些例子。举个例子,在这个 `pre-push.sample` 文件里,注释部分说明了如下内容: ``` # $1 -- 即将 push 的远程仓库的名字 # $2 -- 即将 push 的远程仓库的 URL # 如果 push 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命名的远程仓库,那么这两个参数将会一样。 # # 提交的信息将以下列形式按行发送给标准输入 # <local ref> <local sha1> <remote ref> <remote sha1> ``` 并不是所有的例子都是这么清晰,而且关于钩子获取变量的文档依旧缺乏(除非你去读 Git 的源码)。但是,如果你有疑问,你可以从线上[其他用户的尝试中](https://www.analysisandsolutions.com/code/git-hooks-summary-cheat-sheet.htm)学习,或者你只是写一些基本的脚本,比如 `echo $1, $2, $3` 等等。 ### 分支检测示例 我发现,对于生产环境来说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需要一个只有在特定分支被修改之后,才会触发事件的钩子。以下就是如何跟踪分支的示例。 首先,Git 钩子本身是不受版本控制的。 Git 并不会跟踪它自己的钩子,因为对于钩子来说,它是 Git 的一部分,而不是你仓库的一部分。所以,Git 钩子可以监控你的 Git 服务器上的一个空仓库的 `commit` 记录和 `push` 记录,而不是你本地仓库的一部分。 我们来写一个 `post-receive`(也就是说,在 `commit` 被接受之后触发)钩子。第一步就是需要确定分支名: ``` #!/bin/tcsh foreach arg ( $< ) set argv = ( $arg ) set refname = $1 end ``` 这个 for 循环用来读入第一个参数 `$1` ,然后循环用第二个参数 `$2` 去覆盖它,然后用第三个参数 `$3` 再这样。在 Bash 中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使用 `read` 命令,并且把值放入数组里。但是,这里是 tcsh,并且变量的顺序可以预测的,所以,这个方法也是可行的。 当我们有了 commit 记录的 `refname`,我们就能使用 Git 去找到这个分支的供人看的名字: ``` set branch = `git rev-parse --symbolic --abbrev-ref $refname` echo $branch #DEBUG ``` 然后把这个分支名和我们想要触发的事件的分支名关键字进行比较: ``` if ( "$branch" == "master" ) then echo "Branch detected: master" git \ --work-tree=/path/to/where/you/want/to/copy/stuff/to \ checkout -f $branch || echo "master fail" else if ( "$branch" == "dev" ) then echo "Branch detected: dev" Git \ --work-tree=/path/to/where/you/want/to/copy/stuff/to \ checkout -f $branch || echo "dev fail" else echo "Your push was successful." echo "Private branch detected. No action triggered." endif ``` 给这个脚本分配可执行权限: ``` $ chmod +x ~/jupiter/.git/hooks/post-receive ``` 现在,当一个用户提交到服务器的 master 分支,那些代码就会被复制到一个生产环境的目录,提交到 dev 分支则会被复制到另外的地方,其他分支将不会触发这些操作。 同时,创造一个 `pre-commit` 脚本也很简单。比如,判断一个用户是否在他们不该 `push` 的分支上 `push` 代码,或者对 commit 信息进行解析等等。 Git 钩子也可以变得复杂,而且它们因为 Git 的工作流的抽象层次不同而变得难以理解,但是它们确实是一个强大的系统,让你能够在你的 Git 基础设施上针对所有的行为进行对应的操作。如果你是一个 Git 重度用户,或者一个全职 Git 管理员,那么 Git 钩子是值得学习的,只有当你熟悉这个过程,你才能真正掌握它。 在我们这个系列下一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使用 Git 来管理非文本的二进制数据,比如音频和图片。 --- via: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8/how-construct-your-own-git-server-part-6> 作者:[Seth Kenlon](https://opensource.com/users/seth) 译者:[maywanting](https://github.com/maywant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你必须了解的基础的 Linux 网络命令
Abhishek Prakash
https://itsfoss.com/basic-linux-networking-commands
有抱负的 Linux 系统管理员和 Linux 狂热者必须知道的、最重要的、而且基础的 Linux 网络命令合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104804jo338oaf2jf23a2a.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104804jo338oaf2jf23a2a.jpg
true
false
true
bianjp
false
[ "路由", "网络" ]
系统运维
{ "viewnum": 18029, "commentnum": 2, "favtimes": 2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43.251.158.183", "message": "没有iproute2...", "username": "来自亚太地区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3T12:39:24" }, { "postip": "58.20.82.179", "message": "这都是些啥玩意。。。质量低,过时",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4T02:45:11" } ]
[]
有抱负的 Linux 系统管理员和 Linux 狂热者必须知道的、最重要的、而且基础的 Linux 网络命令合集。
2016-09-23T09:40:00
2016-09-23T09:40:00
7,801
/article-780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3/104804jo338oaf2jf23a2a.jpg) > > 摘要:有抱负的 Linux 系统管理员和 Linux 狂热者必须知道的、最重要的、而且基础的 Linux 网络命令合集。 > > > 在 It’s FOSS 我们并非每天都谈论 Linux 的“命令行方面”。基本上,我更专注于 Linux 的桌面端。但你们读者中的一些人在内部调查(仅面向 It's FOSS newsletter 订阅者)中指出,你们也想学些命令行技巧。速查表也受大部分读者所喜欢和支持。 为此,我编辑了一个 Linux 中基础网络命令的列表。它并不是一个教你如何使用这些命令的教程,而是一个命令合集和他们的简短解释。所以,如果你已经使用过这些命令,你可以用它来快速记住命令。 你可以把这个网页添加为书签以便快速查阅,或输出一个 PDF 版本以便离线使用。 当我还是通信系统工程专业的学生的时候我就有这个 Linux 网络命令的列表了。它帮助我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获得了高分。希望它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帮助你。 ### Linux 基础网络命令列表 我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上使用 FreeBSD,不过这些 UNIX 命令应该也能在 Linux 上同样工作。 #### 连通性 * `ping <host>`:发送 ICMP echo 消息(一个包)到主机。这可能会不停地发送直到你按下 `Control-C`。Ping 的通意味着一个包从你的机器通过 ICMP 发送出去,并在 IP 层回显。Ping 告诉你另一个主机是否在运行。 * `telnet <host> [port]`:与主机在指定的端口通信。默认的 telnet 端口是 23。按 Control-] 以退出 telnet。其它一些常用的端口是: + 7 —— echo 端口 + 25 —— SMTP,用于发送邮件 + 79 —— Finger (LCTT 译注:[维基百科 - Finger protocal](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nger_protocol),不过举例 Finger 恐怕不合时宜,倒不如试试 80?),提供该网络下其它用户的信息。 #### ARP ARP 用于将 IP 地址转换为以太网地址。root 用户可以添加和删除 ARP 记录。当 ARP 记录被污染或者错误时,删除它们会有用。root 显式添加的 ARP 记录是永久的 —— 代理设置的也是。ARP 表保存在内核中,动态地被操作。ARP 记录会被缓存,通常在 20 分钟后失效并被删除。 * `arp -a`:打印 ARP 表。 * `arp -s <ip_address> <mac_address> [pub]`:添加一条记录到表中。 * `arp -a -d`:删除 ARP 表中的所有记录。 #### 路由 * `netstat -r`:打印路由表。路由表保存在内核中,用于 IP 层把包路由到非本地网络。 * `route add`:route 命令用于向路由表添加静态(手动指定而非动态)路由路径。所有从该 PC 到那个 IP/子网的流量都会经由指定的网关 IP。它也可以用来设置一个默认路由。例如,在 IP/子网处使用 0.0.0.0,就可以发送所有包到特定的网关。 * `routed`:控制动态路由的 BSD 守护程序。开机时启动。它运行 RIP 路由协议。只有 root 用户可用。没有 root 权限你不能运行它。 * `gated`:gated 是另一个使用 RIP 协议的路由守护进程。它同时支持 OSPF、EGP 和 RIP 协议。只有 root 用户可用。 * `traceroute`:用于跟踪 IP 包的路由。它每次发送包时都把跳数加 1,从而使得从源地址到目的地之间的所有网关都会返回消息。 * `netstat -rnf inet`:显示 IPv4 的路由表。 * `sysctl net.inet.ip.forwarding=1`:启用包转发(把主机变为路由器)。 * `route add|delete [-net|-host] <destination> <gateway>`:(如 `route add 192.168.20.0/24 192.168.30.4`)添加一条路由。 * `route flush`:删除所有路由。 * `route add -net 0.0.0.0 192.168.10.2`:添加一条默认路由。 * `routed -Pripv2 -Pno_rdisc -d [-s|-q]`:运行 routed 守护进程,使用 RIPv2 协议,不启用 ICMP 自动发现,在前台运行,供给模式或安静模式。 * `route add 224.0.0.0/4 127.0.0.1`:为本地地址定义多播路由。(LCTT 译注:原文存疑) * `rtquery -n <host>`(LCTT 译注:增加了 host 参数):查询指定主机上的 RIP 守护进程(手动更新路由表)。 #### 其它 * `nslookup`:向 DNS 服务器查询,将 IP 转为名称,或反之。例如,`nslookup facebook.com` 会给出 facebook.com 的 IP。 * `ftp <host> [port]`(LCTT 译注:原文中 water 应是笔误):传输文件到指定主机。通常可以使用 登录名 "anonymous" , 密码 "guest" 来登录。 * `rlogin -l <host>`(LCTT 译注:添加了 host 参数):使用类似 telnet 的虚拟终端登录到主机。 #### 重要文件 * `/etc/hosts`:域名到 IP 地址的映射。 * `/etc/networks`:网络名称到 IP 地址的映射。 * `/etc/protocols`:协议名称到协议编号的映射。 * `/etc/services`:TCP/UDP 服务名称到端口号的映射。 #### 工具和网络性能分析 * `ifconfig <interface> <address> [up]`:启动接口。 * `ifconfig <interface> [down|delete]`:停止接口。 * `ethereal &`:在后台打开 `ethereal` 而非前台。 * `tcpdump -i -vvv`:抓取和分析包的工具。 * `netstat -w [seconds] -I [interface]`:显示网络设置和统计信息。 * `udpmt -p [port] -s [bytes] target_host`:发送 UDP 流量。 * `udptarget -p [port]`:接收 UDP 流量。 * `tcpmt -p [port] -s [bytes] target_host`:发送 TCP 流量。 * `tcptarget -p [port]`:接收 TCP 流量。 #### 交换机 * `ifconfig sl0 srcIP dstIP`:配置一个串行接口(在此前先执行 `slattach -l /dev/ttyd0`,此后执行 `sysctl net.inet.ip.forwarding=1`) * `telnet 192.168.0.254`:从子网中的一台主机访问交换机。 * `sh ru` 或 `show running-configuration`:查看当前配置。 * `configure terminal`:进入配置模式。 * `exit`:退出当前模式。(LCTT 译注:原文存疑) #### VLAN * `vlan n`:创建一个 ID 为 n 的 VLAN。 * `no vlan N`:删除 ID 为 n 的 VLAN。 * `untagged Y`:添加端口 Y 到 VLAN n。 * `ifconfig vlan0 create`:创建 vlan0 接口。 * `ifconfig vlan0 vlan_ID vlandev em0`:把 em0 加入到 vlan0 接口(LCTT 译注:原文存疑),并设置标记为 ID。 * `ifconfig vlan0 [up]`:启用虚拟接口。 * `tagged Y`:为当前 VLAN 的端口 Y 添加标记帧支持。 #### UDP/TCP * `socklab udp`:使用 UDP 协议运行 `socklab`。 * `sock`:创建一个 UDP 套接字,等效于输入 `sock udp` 和 `bind`。 * `sendto <Socket ID> <hostname> <port #>`:发送数据包。 * `recvfrom <Socket ID> <byte #>`:从套接字接收数据。 * `socklab tcp`:使用 TCP 协议运行 `socklab`。 * `passive`:创建一个被动模式的套接字,等效于 `socklab`,`sock tcp`,`bind`,`listen`。 * `accept`:接受进来的连接(可以在发起进来的连接之前或之后执行)。 * `connect <hostname> <port #>`:等效于 `socklab`,`sock tcp`,`bind`,`connect`。 * `close`:关闭连接。 * `read <byte #>`:从套接字中读取 n 字节。 * `write`:(例如,`write ciao`、`write #10`)向套接字写入 "ciao" 或 10 个字节。 #### NAT/防火墙 * `rm /etc/resolv.conf`:禁止地址解析,保证你的过滤和防火墙规则正确工作。 * `ipnat -f file_name`:将过滤规则写入文件。 * `ipnat -l`:显示活动的规则列表。 * `ipnat -C -F`:重新初始化规则表。 * `map em0 192.168.1.0/24 -> 195.221.227.57/32 em0`:将 IP 地址映射到接口。 * `map em0 192.168.1.0/24 -> 195.221.227.57/32 portmap tcp/udp 20000:50000`:带端口号的映射。 * `ipf -f file_name`:将过滤规则写入文件。 * `ipf -F -a`:重置规则表。 * `ipfstat -I`:当与 -s 选项合用时列出活动的状态条目(LCTT 译注:原文存疑)。 希望这份基础的 Linux 网络命令合集对你有用。欢迎各种问题和建议。 --- via: <https://itsfoss.com/basic-linux-networking-commands> 作者:[Abhishek Prakash](https://itsfoss.com/author/abhishek/) 译者:[bianjp](https://github.com/bianjp)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17 个 tar 命令实用示例
Pradeep Kumar
http://www.linuxtechi.com/17-tar-command-examples-in-linux/
Tar 是类 Unix 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命令,用于归档多个文件或目录到单个归档文件中,并且归档文件可以进一步使用 gzip 或者 bzip2 等技术进行压缩。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70653f5wz5iaaj9ywjfyt.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70653f5wz5iaaj9ywjfyt.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tar", "压缩", "归档" ]
技术
{ "viewnum": 15214, "commentnum": 3, "favtimes": 1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0.184.207.40", "message": "老实说我看不懂 tar 的短参数,太不直观了,我都是用长参数来使用 tar。",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4T10:46:33" }, { "postip": "118.112.204.106", "message": "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我也不太可能用 macOS,因为那是 UNIX 系统,而且包这些管理也不像 Linux 这样方便选择多。",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4T11:29:23" }, { "postip": "210.13.83.237", "message": "非常非常好,收藏分享。", "username": "wst021 [Chrome 55.0|Windows 8.1]", "date": "2016-12-23T13:48:38" } ]
[]
Tar 是类 Unix 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命令,用于归档多个文件或目录到单个归档文件中,并且归档文件可以进一步使用 gzip 或者 bzip2 等技术进行压缩。
2016-09-24T08:59:00
2016-09-24T08:59:00
7,802
/article-7802-1.html
Tar(Tape ARchive,磁带归档的缩写,LCTT 译注:最初设计用于将文件打包到磁带上,现在我们大都使用它来实现备份某个分区或者某些重要的目录)是类 Unix 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命令,用于归档多个文件或目录到单个归档文件中,并且归档文件可以进一步使用 gzip 或者 bzip2 等技术进行压缩。换言之,tar 命令也可以用于备份:先是归档多个文件和目录到一个单独的 tar 文件或归档文件,然后在需要之时将 tar 文件中的文件和目录释放出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70653f5wz5iaaj9ywjfyt.jpg) 本文将介绍 tar 的 17 个实用示例。 tar 命令语法如下: ``` # tar <选项> <文件> ``` 下面列举 tar 命令中一些常用的选项: > > --delete : 从归档文件 (而非磁带) 中删除 > > > -r, --append : 将文件追加到归档文件中 > > > -t, --list : 列出归档文件中包含的内容 > > > --test-label : 测试归档文件卷标并退出 > > > -u, --update : 将已更新的文件追加到归档文件中 > > > -x, --extract, --get : 释放归档文件中文件及目录 > > > -C, --directory=DIR : 执行归档动作前变更工作目录到 DIR > > > -f, --file=ARCHIVE : 指定 (将要创建或已存在的) 归档文件名 > > > -j, --bip2 : 对归档文件使用 bzip2 压缩 > > > -J, --xz : 对归档文件使用 xz 压缩 > > > -p, --preserve-permissions : 保留原文件的访问权限 > > > -v, --verbose : 显示命令整个执行过程 > > > -z, gzip : 对归档文件使用 gzip 压缩 > > > 注 : 在 tar 命令选项中的连接符 `-` 是可选的(LCTT 译注:不用 `-` 也没事。这在 GNU 软件里面很罕见,大概是由于 tar 命令更多受到古老的 UNIX 风格影响)。 ### 示例 1:创建一个 tar 归档文件 现在来创建一个 tar 文件,将 /etc/ 目录和 /root/anaconda-ks.cfg 文件打包进去。 ``` [root@linuxtechi ~]# tar -cvf myarchive.tar /etc /root/anaconda-ks.cfg ``` 以上命令会在当前目录创建一个名为 "myarchive" 的 tar 文件,内含 /etc/ 目录和 /root/anaconda-ks.cfg 文件。 其中,`-c` 选项表示要创建 tar 文件,`-v` 选项用于输出 tar 的详细过程到屏幕上,`-f` 选项则是指定归档文件名称。 ``` [root@linuxtechi ~]# ls -l myarchive.tar -rw-r--r--. 1 root root 22947840 Sep 7 00:24 myarchive.tar [root@linuxtechi ~]# ``` ### 示例 2:列出归档文件中的内容 在 tar 命令中使用 `–t` 选项可以不用释放其中的文件就可以快速列出文件中包含的内容。 ``` [root@linuxtechi ~]# tar -tvf myarchive.tar ``` 列出 tar 文件中的指定的文件和目录。下列命令尝试查看 anaconda-ks.cfg 文件是否存在于 tar 文件中。 ``` [root@linuxtechi ~]# tar -tvf myarchive.tar root/anaconda-ks.cfg -rw------- root/root 953 2016-08-24 01:33 root/anaconda-ks.cfg [root@linuxtechi ~]# ``` ### 示例 3:追加文件到归档(tar)文件中 `-r` 选项用于向已有的 tar 文件中追加文件。下面来将 /etc/fstab 添加到 data.tar 中。 ``` [root@linuxtechi ~]# tar -rvf data.tar /etc/fstab ``` 注:在压缩过的 tar 文件中无法进行追加文件操作。 ### 示例 4:从 tar 文件中释放文件以及目录 `-x` 选项用于释放出 tar 文件中的文件和目录。下面来释放上边创建的 tar 文件中的内容。 ``` [root@linuxtechi ~]# tar -xvf myarchive.tar ``` 这个命令会在当前目录中释放出 myarchive.tar 文件中的内容。 ### 示例 5:释放 tar 文件到指定目录 假如你想要释放 tar 文件中的内容到指定的文件夹或者目录,使用 `-C` 选项后边加上指定的文件的路径。 ``` [root@linuxtechi ~]# tar -xvf myarchive.tar -C /tmp/ ``` ### 示例 6:释放 tar 文件中的指定文件或目录 假设你只要释放 tar 文件中的 anaconda-ks.cfg 到 /tmp 目录。 语法如下: ``` # tar –xvf {tar-file } {file-to-be-extracted } -C {path-where-to-extract} [root@linuxtechi tmp]# tar -xvf /root/myarchive.tar root/anaconda-ks.cfg -C /tmp/ root/anaconda-ks.cfg [root@linuxtechi tmp]# ls -l /tmp/root/anaconda-ks.cfg -rw-------. 1 root root 953 Aug 24 01:33 /tmp/root/anaconda-ks.cfg [root@linuxtechi tmp]# ``` ### 示例 7:创建并压缩归档文件(.tar.gz 或 .tgz) 假设我们需要打包 /etc 和 /opt 文件夹,并用 gzip 工具将其压缩。可以在 tar 命令中使用 `-z` 选项来实现。这种 tar 文件的扩展名可以是 .tar.gz 或者 .tgz。 ``` [root@linuxtechi ~]# tar -zcpvf myarchive.tar.gz /etc/ /opt/ ``` 或 ``` [root@linuxtechi ~]# tar -zcpvf myarchive.tgz /etc/ /opt/ ``` ### 示例 8:创建并压缩归档文件(.tar.bz2 或 .tbz2) 假设我们需要打包 /etc 和 /opt 文件夹,并使用 bzip2 压缩。可以在 tar 命令中使用 `-j` 选项来实现。这种 tar 文件的扩展名可以是 .tar.bz2 或者 .tbz。 ``` [root@linuxtechi ~]# tar -jcpvf myarchive.tar.bz2 /etc/ /opt/ ``` 或 ``` [root@linuxtechi ~]# tar -jcpvf myarchive.tbz2 /etc/ /opt/ ``` ### 示例 9:排除指定文件或类型后创建 tar 文件 创建 tar 文件时在 tar 命令中使用 `–exclude` 选项来排除指定文件或者类型。假设在创建压缩的 tar 文件时要排除 .html 文件。 ``` [root@linuxtechi ~]# tar -zcpvf myarchive.tgz /etc/ /opt/ --exclude=*.html ``` ### 示例 10:列出 .tar.gz 或 .tgz 文件中的内容 使用 `-t` 选项可以查看 .tar.gz 或 .tgz 文件中内容。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tvf myarchive.tgz | more .............................................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9-07 08:41 etc/ -rw-r--r-- root/root 541 2016-08-24 01:23 etc/fstab -rw------- root/root 0 2016-08-24 01:23 etc/crypttab lrwxrwxrwx root/root 0 2016-08-24 01:23 etc/mtab -> /proc/self/mounts -rw-r--r-- root/root 149 2016-09-07 08:41 etc/resolv.conf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9-06 03:55 etc/pki/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9-06 03:15 etc/pki/rpm-gpg/ -rw-r--r-- root/root 1690 2015-12-09 04:59 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7 -rw-r--r-- root/root 1004 2015-12-09 04:59 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Debug-7 -rw-r--r-- root/root 1690 2015-12-09 04:59 etc/pki/rpm-gpg/RPM-GPG-KEY-CentOS-Testing-7 -rw-r--r-- root/root 3140 2015-09-15 06:53 etc/pki/rpm-gpg/RPM-GPG-KEY-foreman .......................................................... ``` ### 示例 11:列出 .tar.bz2 或 .tbz2 文件中的内容 使用 `-t` 选项可以查看 .tar.bz2 或 .tbz2 文件中内容。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tvf myarchive.tbz2 | more ........................................................ rwxr-xr-x root/root 0 2016-08-24 01:25 etc/pki/java/ lrwxrwxrwx root/root 0 2016-08-24 01:25 etc/pki/java/cacerts -> /etc/pki/ca-trust/extracted/java/cacerts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9-06 02:54 etc/pki/nssdb/ -rw-r--r-- root/root 65536 2010-01-12 15:09 etc/pki/nssdb/cert8.db -rw-r--r-- root/root 9216 2016-09-06 02:54 etc/pki/nssdb/cert9.db -rw-r--r-- root/root 16384 2010-01-12 16:21 etc/pki/nssdb/key3.db -rw-r--r-- root/root 11264 2016-09-06 02:54 etc/pki/nssdb/key4.db -rw-r--r-- root/root 451 2015-10-21 09:42 etc/pki/nssdb/pkcs11.txt -rw-r--r-- root/root 16384 2010-01-12 15:45 etc/pki/nssdb/secmod.db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8-24 01:26 etc/pki/CA/ drwxr-xr-x root/root 0 2015-06-29 08:48 etc/pki/CA/certs/ drwxr-xr-x root/root 0 2015-06-29 08:48 etc/pki/CA/crl/ drwxr-xr-x root/root 0 2015-06-29 08:48 etc/pki/CA/newcerts/ drwx------ root/root 0 2015-06-29 08:48 etc/pki/CA/private/ drwx------ root/root 0 2015-11-20 06:34 etc/pki/rsyslog/ drwxr-xr-x root/root 0 2016-09-06 03:44 etc/pki/pulp/ .............................................................. ``` ### 示例 12:解压 .tar.gz 或 .tgz 文件 使用 `-x` 和 `-z` 选项来解压 .tar.gz 或 .tgz 文件。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zxpvf myarchive.tgz -C /tmp/ ``` 以上命令将 tar 文件解压到 /tmp 目录。 注:现今的 tar 命令会在执行解压动作前自动检查文件的压缩类型,这意味着我们在使用 tar 命令是可以不用指定文件的压缩类型。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xpvf myarchive.tgz -C /tmp/ ``` ### 示例 13:解压 .tar.bz2 或 .tbz2 文件 使用 `-j` 和 `-x` 选项来解压 .tar.bz2 或 .tbz2 文件。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jxpvf myarchive.tbz2 -C /tmp/ ``` 或 ``` [root@linuxtechi ~]# tar xpvf myarchive.tbz2 -C /tmp/ ``` ### 示例 14:使用 tar 命令进行定时备份 总有一些实时场景需要我们对指定的文件和目录进行打包,已达到日常备份的目的。假设需要每天备份整个 /opt 目录,可以创建一个带 tar 命令的 cron 任务来完成。如下: ``` [root@linuxtechi ~]# tar -zcvf optbackup-$(date +%Y-%m-%d).tgz /opt/ ``` 为以上命令创建一个 cron 任务即可。 ### 示例 15:使用 -T 及 -X 创建压缩归档文件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把想要归档和压缩的文件及目录记录到到一个文件,然后把这个文件当做 tar 命令的传入参数来完成归档任务;而有时候则是需要排除上面提到的这个文件里面记录的特定路径后进行归档和压缩。 在 tar 命令中使用 `-T` 选项来指定该输入文件,使用 `-X` 选项来指定包含要排除的文件列表。 假设要归档 /etc、/opt、/home 目录,并排除 /etc/sysconfig/kdump 和 /etc/sysconfig/foreman 文件,可以创建 /root/tar-include 和 /root/tar-exclude 然后分别输入以下内容: ``` [root@linuxtechi ~]# cat /root/tar-include /etc /opt /home [root@linuxtechi ~]# [root@linuxtechi ~]# cat /root/tar-exclude /etc/sysconfig/kdump /etc/sysconfig/foreman [root@linuxtechi ~]# ``` 运行以下命令来创建一个压缩归档文件。 ``` [root@linuxtechi ~]# tar zcpvf mybackup-$(date +%Y-%m-%d).tgz -T /root/tar-include -X /root/tar-exclude ``` ### 示例 16:查看 .tar、.tgz 和 .tbz2 文件的大小 使用如下命令来查看 (压缩) tar 文件的体积。 ``` [root@linuxtechi ~]# tar -czf - data.tar | wc -c 427 [root@linuxtechi ~]# tar -czf - mybackup-2016-09-09.tgz | wc -c 37956009 [root@linuxtechi ~]# tar -czf - myarchive.tbz2 | wc -c 30835317 [root@linuxtechi ~]# ``` ### 示例 17:分割体积庞大的 tar 文件为多份小文件 类 Unix 系统中使用 split 命令来将大体积文件分割成小体积文件。大体积的 tar 当然也可以使用这个命令来进行分割。 假设需要将 "mybackup-2016-09-09.tgz" 分割成每份 6 MB 的小文件。 ``` Syntax : split -b <Size-in-MB> <tar-file-name>.<extension> “prefix-name” ``` ``` [root@linuxtechi ~]# split -b 6M mybackup-2016-09-09.tgz mybackup-parts ``` 以上命令会在当前目录分割 mybackup-2016-09-09.tgz 文件成为多个 6 MB 的小文件,文件名为 mybackup-partsaa ~ mybackup-partsag。如果在要在分割文件后以数字而非字母来区分,可以在以上的 split 命令使用 `-d` 选项。 ``` [root@linuxtechi ~]# ls -l mybackup-parts*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a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b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c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d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e -rw-r--r--. 1 root root 6291456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f -rw-r--r--. 1 root root 637219 Sep 10 03:05 mybackup-partsag [root@linuxtechi ~]# ``` 然后通过网络将这些分割文件转移到其他服务器,就可以合并成为一个单独的 tar 文件了,如下: ``` [root@linuxtechi ~]# cat mybackup-partsa* > mybackup-2016-09-09.tgz [root@linuxtechi ~]# ``` 文毕,希望你喜欢 tar 命令的这几个不同的示例。随时评论并分享你的心得。 --- via: <http://www.linuxtechi.com/17-tar-command-examples-in-linux/> 作者:[Pradeep Kumar](http://www.linuxtechi.com/author/pradeep/)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如何用四个简单的步骤加速 LibreOffice
Ayo Isaiah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speed-up-libreoffice/
我将会展示一些实用性的步骤,你可以通过它们来改善 LibreOffice 的加载时间和响应能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838x963ylljlb03b769.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838x963ylljlb03b769.jp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LibreOffice", "openOffice" ]
桌面应用
{ "viewnum": 9559, "commentnum": 5,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3.56.202.90", "message": "嗯,不错,有些一早就知道,但一直没有讲出来。有些,如JAVA,还真不知道~", "username": "POCMON [QQ Browser 9.4|Windows 10]", "date": "2016-09-24T19:39:41" }, { "postip": "42.122.234.101", "message": "技能get,快了好多",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5T12:48:07"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哈哈,有用就好,不枉志愿者辛苦翻译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5T19:34:46" }, { "postip": "218.249.73.5", "message": "这个office软件太卡了,打开大一点的word文档要好长时间,如果里面有表格的话就非常卡,而且功能弱,编辑超链都就不行。虽然wps在windows和安卓上很多广告,但linux版的真是太好用了,前段时间自动更新了一次把不能直接打开文件后切换中文输入法的bug修复了,强烈推荐。", "username": "青莲居士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27T09:21:35" }, { "postip": "115.27.194.53", "message": "不过我的 wps 比 libreoffice 打开得还慢,虽然 libreoffice 已经够慢了。。。", "username": "西风冷香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27T18:11:08" } ]
[]
我将会展示一些实用性的步骤,你可以通过它们来改善 LibreOffice 的加载时间和响应能力。
2016-09-24T09:25:00
2016-09-24T09:25:00
7,803
/article-780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838x963ylljlb03b769.jpg) 对于许多许多开源软件的粉丝和支持者来说,LibreOffice 是 Microsoft Office 最好的替代品,在最近的一些发布版本中可以看到它明显有了巨大的改进。然而,初始启动的体验仍然距离期望有所距离。有一些方法可以缩短 LibreOffice 的启动时间并改善它的整体性能。 在下面的段落里,我将会展示一些实用性的步骤,你可以通过它们来改善 LibreOffice 的加载时间和响应能力。 ### 1. 增加每个对象和图像缓存的内存占用 这将可以通过分配更多的内存资源给图像缓存和对象来加快程序的加载时间。 1. 启动 LibreOffice Writer (或者 Calc)。 2. 点击菜单栏上的 “工具 -> 选项” 或者按键盘上的快捷键“Alt + F12”。 3. 点击 LibreOffice 下面的“内存”然后增加“用于 LibreOffice” 到 128MB。 4. 同样的增加“每个对象的内存占用”到 20MB。 5. 点击确定来保存你的修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900srm7yo8cuc4cg7iw.png) 注意:你可以根据自己机器的性能把数值设置得比建议值的高一些或低一些。最好通过亲自体验来看看什么值能够让机器达到最佳性能。 ### 2.启用 LibreOffice 的<ruby> 快速启动器 <rp> ( </rp> <rt> QuickStarter </rt> <rp> ) </rp></ruby> 如果你的机器上有足够大的内存,比如 4GB 或者更大,你可以启用“系统托盘快速启动器”,从而让 LibreOffice 的一部分保持在内存中,在打开新文件时能够快速反应。 在启用这个选择以后,你会清楚的看到在打开新文件时它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 通过点击“工具 -> 选项”来打开选项对话框。 2. 在 “LibreOffice” 下面的侧边栏选择“内存”。 3. 勾选“启用系统托盘快速启动器”复选框。 4. 点击“确定”来保存修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923ip48pr7wwr8882g2.png) 一旦这个选项启用以后,你将会在你的系统托盘看到 LibreOffice 图标,以及可以打开任何类型的文件的选项。 ### 3. 禁用 Java 运行环境 另一个加快 LibreOffice 加载时间和响应能力的简单方法是禁用 Java。 1. 同时按下“Alt + F12”打开选项对话框。 2. 在侧边栏里,选择“Libreoffice”,然后选择“高级”。 3. 取消勾选“使用 Java 运行环境”选项。 4. 点击“确定”来关闭对话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943ljjqh29qoq55zh8e.png) 如果你只使用 Writer 和 Calc,那么关闭 Java 不会影响你正常使用,但如果你需要使用 LibreOffice Base 和一些其他的特性,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启用它。在那种情况,将会弹出一个框询问你是否希望再次打开它。 ### 4. 减少使用撤销步骤 默认情况下,LibreOffice 允许你撤销一个文件的多达 100 个改变。绝大多数用户不需要这么多,所以在内存中保留这么多撤销步骤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建议减少撤销步骤到 20 次以下来为其他东西释放内存,但是这个部分需要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确定。 1. 通过点击 “工具 -> 选项”来打开选项对话框。 2. 在 “LibreOffice” 下面的侧边栏,选择“内存”。 3. 在“撤销”下面把步骤数目改成最适合你的值。 4. 点击“确定”来保存修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009qlwyj1mswbbyblzg.png) 假如你这些技巧为加速你的 LibreOffice 套件的加载时间提供了帮助,请在评论里告诉我们。同样,请分享你知道的任何其他技巧来给其他人带来帮助。 --- via: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speed-up-libreoffice/> 作者:[Ayo Isaiah](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author/ayoisaiah/)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开源新闻速递:GNOME 3.22 正式发布
wxy
更多: - Unity 7 的改进将使运行在虚拟机或远程的 Ubuntu 显示更快 - Wayland 显示服务器 1.12.0 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85807vduqdqh7edsdse7q.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85807vduqdqh7edsdse7q.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GNOME", "Wayland", "Unity", "APT" ]
新闻
{ "viewnum": 6903, "commentnum": 1,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23.81.193.178", "message": "Wayland 等了好久了。<br />\r\nNautilus 内置了对压缩文件的支持,双击解压到当前目录,真是不习惯啊!",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24T21:19:10" } ]
[]
更多: - Unity 7 的改进将使运行在虚拟机或远程的 Ubuntu 显示更快 - Wayland 显示服务器 1.12.0 发布
2016-09-24T09:59:00
2016-09-24T09:59:00
7,804
/article-7804-1.html
### 今日关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85807vduqdqh7edsdse7q.jpg) 经过半年的努力开发,别名为“<ruby> 卡尔斯鲁厄 <rp> ( </rp> <rt> Karlsruhe </rt> <rp> ) </rp></ruby>”的 GNOME 3.22 正式发布了! “GNOME Software 可以安装和更新 Flatpak 软件包,GNOME Builder 则可以创建它们,而桌面则为沙盒化的应用提供了可移植的实现。对于核心的 GNOME 应用的改进包括 GNOME Files 中的批量改名、GNOME Photos 中的分享支持,并更新了 GNOME Software 的外观。” Matthias Clasen 在[发布公告](https://mail.gnome.org/archives/gnome-announce-list/2016-September/msg00043.html)中说到。 此外,Nautilus 内置了对压缩文件的支持;GNOME Calendar 中新的周视图、支持警告、事件拖放等;重新打造的 GNOME Software 支持更新固件、重新设计的键盘设置和崭新的 GNOME Control Center 以及 dconf Editor。更多变化可以参考官方的[发布备注](https://help.gnome.org/misc/release-notes/3.22/)。 ![Application Launching Screensh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948keo9okt37ooa7oot.png)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 Screensh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950w8m090c72037s08m.png) ![Map with Directions Screensh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953ndblmt8wmkupdruw.png) ![Weather Screensh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955a5zpzyu4bb52aud9.png) ![Online Account Types](/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958e363d9rww4i65pzi.png) ### 图文摘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1310k2plglavkb2qgnbh.jpg) *运行在 VirtualBox 中的 Ubuntu* 即将发布的 Ubuntu 16.10 默认安装的还是 Unity 7。Canonical [表示](https://insights.ubuntu.com/2016/09/19/low-graphics-mode-in-unity-7)他们在努力改进 Unity 7 中的<ruby> 低级图形模式 <rp> ( </rp> <rt> low graphics mode </rt> <rp> ) </rp></ruby>,特别是当 Ubuntu 运行在虚拟机中时,低级图形模式可以减少桌面元素的动画效果,比如启动器、桌面菜单、窗口切换器等,以及减少窗口阴影、淡入淡出效果。这样可以让你运行在 VirtualBox 中的 Ubuntu 显示的更快。同样,这些改进也能提升远程的 Ubuntu 图形界面的访问速度。 如果要在 16.10 发布前就体验一下低级图形模式,因为 16.04 LTS 的 Unity 7 已经有了低级图形模式,所以你可以在 16.04 LTS 中的 `~/.config/upstart/lowgfx.conf` 加入如下行: ``` start on starting unity7 pre-start script initctl set-env -g UNITY_LOW_GFX_MODE=1 end script ``` 来提前体验一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4546mdjyjdonosjr7cxz.jpg) *Wayland & Weston 1.12.0 compositor* Wayland 显示服务器 1.12.0 和 Weston compositor 1.12.0 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095316smpepacbbaeaufcw.jpg) *APT 1.3 发布* 经历了 12 个开发版之后,APT 开发团队[宣布](https://packages.qa.debian.org/a/apt/news/20160920T221945Z.html)发布了 APT 1.3,最值得注意的是,在“Signed-By”功能中支持多个指纹,这样可以让软件包发布更加安全。另外,也对 EDSP (External Dependency Solver Protocol) 协议规范做了多处改进。
Ohm:用两百行 JavaScript 创造你自己的编程语言
Josh Marinacci
https://www.pubnub.com/blog/2016-08-30-javascript-parser-ohm-makes-creating-a-programming-language-easy/
我们将探索一种叫做 Ohm 的新的开源库,它使得搭建解析器很简单并且易于重用。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使用 Ohm 去识别数字,构建一个计算器等等。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你将已经用不到 200 行的代码发明了一种完整的编程语言。这个强大的工具将让你能够做到一些你可能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232134nq95qeq4q51f899t.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232134nq95qeq4q51f899t.jp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JavaScript", "Ohm", "解析器" ]
软件开发
{ "viewnum": 7777, "commentnum": 2,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73.58.63", "message": "都那么厉害了以后可以不用上班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WeChat 6.3|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25T18:45:43" }, { "postip": "223.73.58.63", "message": "感觉程序员可以下岗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5T22:42:04" } ]
[]
我们将探索一种叫做 Ohm 的新的开源库,它使得搭建解析器很简单并且易于重用。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使用 Ohm 去识别数字,构建一个计算器等等。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你将已经用不到 200 行的代码发明了一种完整的编程语言。这个强大的工具将让你能够做到一些你可能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2016-09-25T09:00:00
2016-09-25T09:00:00
7,805
/article-7805-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4/232134nq95qeq4q51f899t.jpg) 解析器是一种超级有用的软件库。从概念上简单的说,它们的实现很有挑战性,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中经常被认为是黑魔法。在这个系列的博文中,我会向你们展示为什么你不需要成为哈利波特就能够精通解析器这种魔法。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带上你的魔杖吧! 我们将探索一种叫做 Ohm 的新的开源库,它使得搭建解析器很简单并且易于重用。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使用 Ohm 去识别数字,构建一个计算器等等。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你将已经用不到 200 行的代码发明了一种完整的编程语言。这个强大的工具将让你能够做到一些你可能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 为什么解析器很困难? 解析器非常有用。在很多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解析器。或许有一种你需要处理的新的文件格式,但还没有人为它写了一个库;又或许你发现了一种古老格式的文件,但是已有的解析器不能在你的平台上构建。我已经看到这样的事发生无数次。 Code 在或者不在, Data 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从根本上来说,解析器很简单:只是把一个数据结构转化成另一个。所以你会不会觉得你要是邓布利多校长就好了? 解析器历来是出奇地难写,所面临的挑战是绝大多数现有的工具都很老,并且需要一定的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如果你在大学里上过编译器课程,那么课本里也许还有从上世纪七十年传下来的技术。幸运的是,解析器技术从那时候起已经提高了很多。 典型的,解析器是通过使用一种叫作<ruby>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mal_grammar"> 形式语法 </a> <rp> ( </rp> <rt> formal grammar </rt> <rp> ) </rp></ruby>的特殊语法来定义你想要解析的东西来创造的,然后你需要把它放入像 [Bis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GNU_bison) 和 [Yacc](https://en.wikipedia.org/wiki/Yacc) 的工具中,这些工具能够产生一堆 C 代码,这些代码你需要修改或者链接到你实际写入的编程语言中。另外的选择是用你更喜欢的语言亲自动手写一个解析器,这很慢且很容易出错,在你能够真正使用它之前还有许多额外的工作。 想像一下,是否你关于你想要解析的东西的语法描述也是解析器?如果你能够只是直接运行这些语法,然后仅在你需要的地方增加一些<ruby> 挂钩 <rp> ( </rp> <rt> hook </rt> <rp> ) </rp></ruby>呢?那就是 Ohm 所可以做到的事。 ### Ohm 简介 [Ohm](https://github.com/cdglabs/ohm) 是一种新的解析系统。它类似于你可能已经在课本里面看到过的语法,但是它更强大,使用起来更简单。通过 Ohm, 你能够使用一种灵活的语法在一个 .ohm 文件中来写你自己的格式定义,然后使用你的宿主语言把语义加入到里面。在这篇博文里,我们将用 JavaScript 作为宿主语言。 Ohm 建立于一个为创造更简单、更灵活的解析器的多年研究基础之上。VPRI 的 [STEPS program (pdf)](http://www.vpri.org/pdf/tr2012001_steps.pdf) 使用 Ohm 的前身 [Ometa](http://tinlizzie.org/ometa/) 为许多特殊的任务创造了专门的语言(比如一个有 400 行代码的平行制图描绘器)。 Ohm 有许多有趣的特点和符号,但是相比于全部解释它们,我认为我们只需要深入其中并构建一些东西就行了。 ### 解析整数 让我们来解析一些数字。这看起来会很简单,只需在一个文本串中寻找毗邻的数字,但是让我们尝试去处理所有形式的数字:整数和浮点数、十六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科学计数、负数。解析数字很简单,正确解析却很难。 亲自构建这个代码将会很困难,会有很多问题,会伴随有许多特殊的情况,比如有时会相互矛盾。正则表达式或许可以做的这一点,但是它会非常丑陋而难以维护。让我们用 Ohm 来试试。 用 Ohm 构建的解析器涉及三个部分:<ruby> 语法 <rp> ( </rp> <rt> grammar </rt> <rp> ) </rp></ruby>、<ruby> 语义 <rp> ( </rp> <rt> semantics </rt> <rp> ) </rp></ruby>和<ruby> 测试 <rp> ( </rp> <rt> tests </rt> <rp> ) </rp></ruby>。我通常挑选问题的一部分为它写测试,然后构建足够的语法和语义来使测试通过。然后我再挑选问题的另一部分,增加更多的测试、更新语法和语义,从而确保所有的测试能够继续通过。即使我们有了新的强大的工具,写解析器从概念上来说依旧很复杂。测试是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构建解析器的唯一方法。现在,让我们开始工作。 我们将从整数开始。一个整数由一系列相互毗邻的数字组成。让我们把下面的内容放入一个叫做 grammar.ohm 的文件中: ``` CoolNums { // just a basic integer Number = digit+ } ``` 这创造了一条匹配一个或多个数字(`digit`)叫作 `Number` 的单一规则。`+` 意味着一个或更多,就在正则表达式中一样。当有一个或更多的数字时,这个规则将会匹配它们,如果没有数字或者有一些不是数字的东西将不会匹配。“数字(`digit`)”的定义是从 0 到 9 其中的一个字符。`digit` 也是像 `Number` 一样的规则,但是它是 Ohm 的其中一条构建规则因此我们不需要去定义它。如果我们想的话可以推翻它,但在这时候这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我们不打算去发明一种新的数。 现在,我们可以读入这个语法并用 Ohm 库来运行它。 把它放入 test1.js: ``` var ohm = require('ohm-js'); var fs = require('fs'); var assert = require('assert'); var grammar = ohm.grammar(fs.readFileSync('src/blog_numbers/syntax1.ohm').toString()); ``` `Ohm.grammar` 调用将读入该文件并解析成一个语法对象。现在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语义。把下面内容增加到你的 JavaScript 文件中: ``` var sem = grammar.createSemantics().addOperation('toJS', { Number: function(a) { return parseInt(this.sourceString,10); } }); ``` 这通过 `toJS` 操作创造了一个叫作 `sem` 的语法集。这些语义本质上是一些对应到语法中每个规则的函数。每个函数当与之相匹配的语法规则被解析时将会被调用。上面的 `Number` 函数将会在语法中的 `Number` 规则被解析时被调用。<ruby> 语法 <rp> ( </rp> <rt> grammar </rt> <rp> ) </rp></ruby>定义了在语言中这些代码是什么,<ruby> 语义 <rp> ( </rp> <rt> semantics </rt> <rp> ) </rp></ruby>定义了当这些代码被解析时应该做什么。 语义函数能够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比如打印出故障信息、创建对象,或者在任何子节点上递归调用 `toJS`。此时我们仅仅想把匹配的文本转换成真正的 JavaScript 整数。 所有的语义函数有一个内含的 `this` 对象,带有一些有用的属性。其 `source` 属性代表了输入文本中和这个节点相匹配的部分。`this.sourceString` 是一个匹配输入的串,调用内置在 JavaScript 中的 `parseInt` 函数会把这个串转换成一个数。传给 `parseInt` 的 `10` 这个参数告诉 JavaScript 我们输入的是一个以 `10` 为基底(10 进制)的数。如果少了这个参数, JavaScript 也会假定以 10 为基底,但是我们把它包含在里面因为后面我们将支持以 16 为基底的数,所以使之明确比较好。 既然我们有一些语法,让我们来实际解析一些东西看一看我们的解析器是否能够工作。如何知道我们的解析器可以工作?通过测试,许多许多的测试,每一个可能的边缘情况都需要一个测试。 使用标准的断言 `assert` API,以下这个测试函数能够匹配一些输入并运用我们的语义把它转换成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和我们期望的输入进行比较。 ``` function test(input, answer) { var match = grammar.match(input); if(match.failed()) return console.log("input failed to match " + input + match.message); var result = sem(match).toJS(); assert.deepEqual(result,answer); console.log('success = ', result, answer); } ``` 就是如此。现在我们能够为各种不同的数写一堆测试。如果匹配失败我们的脚本将会抛出一个例外。否则就打印成功信息。让我们尝试一下,把下面这些内容加入到脚本中: ``` test("123",123); test("999",999); test("abc",999); ``` 然后用 `node test1.js` 运行脚本。 你的输出应该是这样: ``` success = 123 123 success = 999 999 input failed to match abcLine 1, col 1: > 1 | abc ^ Expected a digit ``` 真酷。正如预期的那样,前两个成功了,第三个失败了。更好的是,Ohm 自动给了我们一个很棒的错误信息指出匹配失败。 ### 浮点数 我们的解析器工作了,但是它做的工作不是很有趣。让我们把它扩展成既能解析整数又能解析浮点数。改变 grammar.ohm 文件使它看起来像下面这样: ``` CoolNums { // just a basic integer Number = float | int int = digit+ float = digit+ "." digit+ } ``` 这把 `Number` 规则改变成指向一个浮点数(`float`)或者一个整数(`int`)。这个 `|` 代表着“或”。我们把这个读成“一个 `Number` 由一个浮点数或者一个整数构成。”然后整数(`int`)定义成 `digit+`,浮点数(`float`)定义成 `digit+` 后面跟着一个句号然后再跟着另一个 `digit+`。这意味着在句号前和句号后都至少要有一个数字。如果一个数中没有一个句号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浮点数,因此就是一个整数。 现在,让我们再次看一下我们的语义功能。由于我们现在有了新的规则所以我们需要新的功能函数:一个作为整数的,一个作为浮点数的。 ``` var sem = grammar.createSemantics().addOperation('toJS', { Number: function(a) { return a.toJS(); }, int: function(a) { console.log("doing int", this.sourceString); return parseInt(this.sourceString,10); }, float: function(a,b,c) { console.log("doing float", this.sourceString); return parseFloat(this.sourceString); } }); ``` 这里有两件事情需要注意。首先,整数(`int`)、浮点数(`float`)和数(`Number`)都有相匹配的语法规则和函数。然而,针对 `Number` 的功能不再有任何意义。它接收子节点 `a` 然后返回该子节点的 `toJS` 结果。换句话说,`Number` 规则简单的返回相匹配的子规则。由于这是在 Ohm 中任何规则的默认行为,因此实际上我们不用去考虑 `Number` 的作用,Ohm 会替我们做好这件事。 其次,整数(`int`)有一个参数 `a`,然而浮点数有三个:`a`、`b` 和 `c`。这是由于规则的<ruby> 实参数量 <rp> ( </rp> <rt> arity </rt> <rp> ) </rp></ruby>决定的。<ruby> <a href="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ity"> 实参数量 </a> <rp> ( </rp> <rt> arity </rt> <rp> ) </rp></ruby>意味着一个规则里面有多少参数。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语法,浮点数(`float`)的规则是: ``` float = digit+ "." digit+ ``` 浮点数规则通过三个部分来定义:第一个 `digit+`、`.`、以及第二个 `digit+`。这三个部分都会作为参数传递给浮点数的功能函数。因此浮点数必须有三个参数,否则 Ohm 库会给出一个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用在意参数,因为我们仅仅直接攫取了输入串,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参数列在那里来避免编译器错误。后面我们将实际使用其中一些参数。 现在我们可以为新的浮点数支持添加更多的测试。 ``` test("123",123); test("999",999); //test("abc",999); test('123.456',123.456); test('0.123',0.123); test('.123',0.123); ``` 注意最后一个测试将会失败。一个浮点数必须以一个数开始,即使它就是个 0,`.123` 不是有效的,实际上真正的 JavaScript 语言也有相同的规则。 ### 十六进制数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整数和浮点数,但是还有一些其它的数的语法最好可以支持:十六进制数和科学计数。十六进制数是以 16 为基底的整数。十六进制数的数字能从 0 到 9 和从 A 到 F。十六进制数经常用在计算机科学中,当用二进制数据工作时,你可以仅仅使用两个数字表示 0 到 255 的数。 在绝大多数源自 C 的编程语言(包括 JavaScript),十六进制数通过在前面加上 `0x` 来向编译器表明后面跟的是一个十六进制数。为了让我们的解析器支持十六进制数,我们只需要添加另一条规则。 ``` Number = hex | float | int int = digit+ float = digit+ "." digit+ hex = "0x" hexDigit+ hexDigit := "0".."9" | "a".."f" | "A".."F" ``` 我实际上已经增加了两条规则。十六进制数(`hex`)表明它是一个 `0x` 后面一个或多个十六进制数字(`hexDigits`)的串。一个十六进制数字(`hexDigit`)是从 0 到 9,或从 a 到 f,或 A 到 F(包括大写和小写的情况)的一个字符。我也修改了 `Number` 规则来识别十六进制数作为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现在我们只需要另一条针对十六进制数的功能规则。 ``` hex: function(a,b) { return parseInt(this.sourceString,16); } ``` 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 `16` 作为基底传递给 `parseInt`,因为我们希望 JavaScript 知道这是一个十六进制数。 我略过了一些很重要需要注意的事。`hexDigit` 的规则像下面这样: ``` hexDigit := "0".."9" | "a".."f" | "A".."F" ``` 注意我使用的是 `:=` 而不是 `=`。在 Ohm 中,`:=` 是当你需要推翻一条规则的时候使用。这表明 Ohm 已经有了一条针对 `hexDigit` 的默认规则,就像 `digit`、`space` 等一堆其他的东西。如果我使用了 `=`, Ohm 将会报告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检查,从而避免我无意识的推翻一个规则。由于新的 `hexDigit` 规则和 Ohm 的构建规则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注释掉,然后让 Ohm 自己来实现它。我留下这个规则只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 现在,我们可以添加更多的测试然后看到十六进制数真的能工作: ``` test('0x456',0x456); test('0xFF',255); ``` ### 科学计数 最后,让我们来支持科学计数。科学计数是针对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的,比如 `1.8×10^3`。在大多数编程语言中,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会写成这样:1.8e3 表示 18000,或者 1.8e-3 表示 .018。让我们增加另外一对规则来支持这个指数表示: ``` float = digit+ "." digit+ exp? exp = "e" "-"? digit+ ``` 上面在浮点数规则末尾增加了一个指数(`exp`)规则和一个 `?`。`?` 表示没有或有一个,所以指数(`exp`)是可选的,但是不能超过一个。增加指数(`exp`)规则也改变了浮点数规则的实参数量,所以我们需要为浮点数功能增加另一个参数,即使我们不使用它。 ``` float: function(a,b,c,d) { console.log("doing float", this.sourceString); return parseFloat(this.sourceString); }, ``` 现在我们的测试可以通过了: ``` test('4.8e10',4.8e10); test('4.8e-10',4.8e-10); ``` ### 结论 Ohm 是构建解析器的一个很棒的工具,因为它易于上手,并且你可以递增的增加规则。Ohm 也还有其他我今天没有写到的很棒的特点,比如调试观察仪和子类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使用 Ohm 来把字符串翻译成 JavaScript 数,并且 Ohm 经常用于把一种表示方式转化成另外一种。然而,Ohm 还有更多的用途。通过放入不同的语义功能集,你可以使用 Ohm 来真正处理和计算东西。一个单独的语法可以被许多不同的语义使用,这是 Ohm 的魔法之一。 在这个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向你们展示如何像真正的计算机一样计算像 `(4.85 + 5 * (238 - 68)/2)` 这样的数学表达式,不仅仅是解析数。 额外的挑战:你能够扩展语法来支持八进制数吗?这些以 8 为基底的数能够只用 0 到 7 这几个数字来表示,前面加上一个数字 0 或者字母 `o`。看看针对下面这些测试情况是够正确。下次我将给出答案。 ``` test('0o77',7*8+7); test('0o23',0o23); ``` --- via: <https://www.pubnub.com/blog/2016-08-30-javascript-parser-ohm-makes-creating-a-programming-language-easy/> 作者:[Josh Marinacci](https://www.pubnub.com/blog/author/josh/)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微软为大型 JavaScript 应用而开发的 TypeScript 发布了 2.0 版本
PETER BRIGHT
http://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16/09/typescript-microsofts-javascript-for-big-applications-reaches-version-2-0/
TypeScript 是一种基于 JavaScript 衍生的语言,是由微软为了使大型 Web 应用开发更容易而创造的一种语言,现在已经发布了 2.0 里程碑版本。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1450jz5opzpmxoxbb55g.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1450jz5opzpmxoxbb55g.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TypeScript", "JavaScript" ]
新闻
{ "viewnum": 5939, "commentnum": 3,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4.131.31.99", "message": "azure的管理门户就是使用这种语言开发的。",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25T11:28:02" }, { "postip": "118.112.204.106", "message": "是前台,还只是部分,不能把 HTML/CSS 遗忘了。",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5T20:38:17" }, { "postip": "116.4.125.31", "message": "typescript助力nodejs开发", "username": "来自广东东莞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6T09:20:56" } ]
[]
TypeScript 是一种基于 JavaScript 衍生的语言,是由微软为了使大型 Web 应用开发更容易而创造的一种语言,现在已经发布了 2.0 里程碑版本。
2016-09-25T10:30:00
2016-09-25T10:30:00
7,806
/article-7806-1.html
TypeScript 是一种基于 JavaScript 衍生的语言,是由微软为了[使大型 Web 应用开发更容易](http://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12/10/microsoft-typescript-the-javascript-we-need-or-a-solution-looking-for-a-problem/)而创造的一种语言,现在已经发布了 [2.0 里程碑版本](https://blogs.msdn.microsoft.com/typescript/2016/09/22/announcing-typescript-2-0/)。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1450jz5opzpmxoxbb55g.jpg) 在用于大型开发时, JavaScript 由于其固有的特性而面临一些挑战。其它的静态编译语言,如 C#、Java 和 C++ 在每次开发人员敲下“编译”时会进行全面的错误检查,而 JavaScript 直到运行时才会做错误检查。这意味着,从输入错误到像对非数字进行数学运算这样的错误用法都根本不会遇到检查,所以,用户不走运的话就会遇到这些问题。而在 TypeScript 中,微软的目标是引入一些其它语言也提供的检查和校验,而依然保持和 JavaScript 的兼容性,并可以编译成 JavaScript。 根据介绍,TypeScript 2.0 引入了一些新功能,改进了性能、增强了 JavaScript 兼容性,并在 TypeScript 进行编译时扩大了错误检查的范围。TypeScript 2.0 中的一大进步就是给予开发人员对 `null` 值的更大控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2128z5970czv3b7qbb9v.jpg) `null` 用于表示变量根本没有值,它被其发明人戏称为“[价值十亿美元的错误](https://www.infoq.com/presentations/Null-References-The-Billion-Dollar-Mistake-Tony-Hoare)”。一次又一次,程序总是由于没有正确检查一个值是否是 `null` 值而掉到坑里。但是不管好与不好,所有主流的编程语言都支持这个 `null` 的概念。 TypeScript 2.0 引入了[许多新的特性](https://github.com/Microsoft/TypeScript/wiki/What%27s-new-in-TypeScript),但是其中最大的特性就是对 `null` 值的控制。在 TypeScript 2.0 中,开发人员可以可以启用一种新的行为,以默认防止变量赋值为 null。当启用该选项时,默认情况下变量必须有一个值,且这个值不能是 `null`。这可以让编译器发现变量没有初始化的错误。 TypeScript 似乎赢得了许多 JavaScript 开发者的拥护,谷歌采用它来[开发 Angular 2 框架](https://blogs.msdn.microsoft.com/typescript/2015/03/05/angular-2-built-on-typescript/),而 Visual Studio、Visual Studio Code、Eclipse、Emacs、Vim 等等开发环境也都支持 TypeScript。微软已经把它作为社区驱动的项目进行了开源,目前已经有超过 150 个独立贡献者参与了该项目,这已经是雷蒙德拥抱开源的成功典范之一。
理解 Linux 下 Shell 命令的不同分类及它们的用法
Aaron Kili
http://www.tecmint.com/understanding-different-linux-shell-commands-usage/
在 Linux 下,命令有几种类型,对于一个 Linux 新手来说,知道不同命令的意思才能够高效和准确的使用它们。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遍及各种不同分类的 Linux Shell 命令。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26le7swltftftn7e0w.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26le7swltftftn7e0w.pn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命令" ]
技术
{ "viewnum": 11226, "commentnum": 1,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8.112.204.106", "message": "不同的 shell,其具体实现是有差异的。",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5T20:39:47" } ]
[]
在 Linux 下,命令有几种类型,对于一个 Linux 新手来说,知道不同命令的意思才能够高效和准确的使用它们。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遍及各种不同分类的 Linux Shell 命令。
2016-09-25T12:50:00
2016-09-25T12:50:00
7,807
/article-7807-1.html
当你打算真正操纵好你的 Linux 系统,没有什么能比命令行界面更让你做到这一点。为了成为一个 Linux 高手,你必须能够理解 [Shell 命令的不同类型](http://www.tecmint.com/different-types-of-linux-shells/),并且会在终端下正确的使用它们。 在 Linux 下,命令有几种类型,对于一个 Linux 新手来说,知道不同命令的意思才能够高效和准确的使用它们。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遍及各种不同分类的 Linux Shell 命令。 需要注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命令行界面和 Shell 是不同的,命令行界面只是为你提供一个访问 Shell 的方式。而 Shell ,它是可编程的,这使得它可以通过命令与内核进行交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26le7swltftftn7e0w.png) 下面列出了 Linux 下命令的不同种类: ### 1. 程序可执行文件(文件系统 中的命令) 当你执行一条命令的时候,Linux 通过从左到右搜索存储在 `$PATH` 环境变量中的目录来找到这条命令的可执行文件。 你可以像下面这样查看存储在 `$PATH` 中的目录: ``` $ echo $PATH /home/aaronkilik/bin:/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sbin:/usr/bin:/sbin:/bin:/usr/games:/usr/local/games ``` 在上面的命令中,目录 `/home/aaronkilik/bin` 将会被首先搜索,紧跟着是 `/usr/local/sbin`,然后一直接着下去。在搜索过程中,搜索顺序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 `/usr/bin` 目录里的文件系统中的命令: ``` $ ll /bin/ ``` 示例输出: ``` total 16284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Jul 31 16:30 ./ drwxr-xr-x 23 root root 4096 Jul 31 16:29 ../ -rwxr-xr-x 1 root root 6456 Apr 14 18:53 archdetect* -rwxr-xr-x 1 root root 1037440 May 17 16:15 bash* -rwxr-xr-x 1 root root 520992 Jan 20 2016 btrfs* -rwxr-xr-x 1 root root 249464 Jan 20 2016 btrfs-calc-siz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5 Jul 31 16:19 btrfsck -> btrfs* -rwxr-xr-x 1 root root 278376 Jan 20 2016 btrfs-convert* -rwxr-xr-x 1 root root 249464 Jan 20 2016 btrfs-debug-tree* -rwxr-xr-x 1 root root 245368 Jan 20 2016 btrfs-find-root* -rwxr-xr-x 1 root root 270136 Jan 20 2016 btrfs-image* -rwxr-xr-x 1 root root 249464 Jan 20 2016 btrfs-map-logical* -rwxr-xr-x 1 root root 245368 Jan 20 2016 btrfs-select-super* -rwxr-xr-x 1 root root 253816 Jan 20 2016 btrfs-show-super* -rwxr-xr-x 1 root root 249464 Jan 20 2016 btrfstune* -rwxr-xr-x 1 root root 245368 Jan 20 2016 btrfs-zero-log* -rwxr-xr-x 1 root root 31288 May 20 2015 bunzip2* -rwxr-xr-x 1 root root 1964536 Aug 19 2015 busybox* -rwxr-xr-x 1 root root 31288 May 20 2015 bzcat* lrwxrwxrwx 1 root root 6 Jul 31 16:19 bzcmp -> bzdiff* -rwxr-xr-x 1 root root 2140 May 20 2015 bzdiff* lrwxrwxrwx 1 root root 6 Jul 31 16:19 bzegrep -> bzgrep* -rwxr-xr-x 1 root root 4877 May 20 2015 bzexe* lrwxrwxrwx 1 root root 6 Jul 31 16:19 bzfgrep -> bzgrep* -rwxr-xr-x 1 root root 3642 May 20 2015 bzgrep* ``` ### 2. Linux 别名 这些是用户定义的命令,它们是通过 shell 内置命令 `alias` 创建的,其中包含其它一些带有选项和参数的 shell 命令。这个意图主要是使用新颖、简短的名字来替代冗长的命令。 创建一个别名的语法像下面这样: ``` $ alias newcommand='command -options' ``` 通过下面的命令,可以列举系统中的所有别名: ``` $ alias -p alias alert='notify-send --urgency=low -i "$([ $? = 0 ] && echo terminal || echo error)" "$(history|tail -n1|sed -e '\''s/^\s*[0-9]\+\s*//;s/[;&|]\s*alert$//'\'')"' alias egrep='egrep --color=auto' alias fgrep='fgrep --color=auto' alias grep='grep --color=auto' alias l='ls -CF' alias la='ls -A' alias ll='ls -alF' alias ls='ls --color=auto' ``` 要在 Linux 中创建一个新的别名,仔细阅读下面的例子。 ``` $ alias update='sudo apt update' $ alias upgrade='sudo apt dist-upgrade' $ alias -p | grep 'up'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40kiadkuydu2kamq7d.png) 然而,上面这些我们创建的别名只能暂时的工作,当经过下一次系统启动后它们不再工作。你可以像下面展示的这样在 '.bashrc' 文件中设置永久别名。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40z58ezkxu7xxvossv.png) 添加以后,运行下面的命令来激活: ``` $ source ~/.bashrc ``` ### 3. Linux Shell 保留字 在 shell 程序设计中,`if`、`then`、`fi`、`for`、`while`、`case`、`esac`、`else`、`until` 以及其他更多的字都是 shell 保留字。正如描述所暗示的,它们在 shell 中有特殊的含义。 你可以通过使用下面展示的 `type` 命令来列出所有的 shell 关键字: ``` $ type if then fi for while case esac else until if is a shell keyword then is a shell keyword fi is a shell keyword for is a shell keyword while is a shell keyword case is a shell keyword esac is a shell keyword else is a shell keyword until is a shell keyword ``` ### 4. Linux shell 函数 一个 shell 函数是一组在当前 shell 内一起执行的命令。函数有利于在 shell 脚本中实现特殊任务。在 shell 脚本中写 shell 函数的传统形式是下面这样: ``` function_name() { command1 command2 ...... } ``` 或者像这样: ``` function function_name { command1 command2 ...... } ``` 让我们看一看如何在一个名为 shell\_functions.sh 的脚本中写 shell 函数。 ``` #!/bin/bash #write a shell function to update and upgrade installed packages upgrade_system(){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dist-upgrade; } #execute function upgrade_system ``` 取代通过命令行执行两条命令:`sudo apt update` 和 `sudo apt dist-upgrade`,我们在脚本内写了一个像执行一条单一命令一样来执行两条命令的 shell 函数 upgrade\_system。 保存文件,然后使脚本可执行。最后像下面这样运行 shell 函数: ``` $ chmod +x shell_functions.sh $ ./shell_functions.sh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5/065441n8erpdzm9ipp040p.png) ### 5. Linux Shell 内置命令 这些是在 shell 中内置的 Linux 命令,所以你无法在文件系统中找到它们。这些命令包括 `pwd`、`cd`、`bg`、`alias`、`history`、`type`、`source`、`read`、`exit` 等。 你可以通过下面展示的 `type` 命令来列出或检查 Linux 内置命令: ``` $ type pwd pwd is a shell builtin $ type cd cd is a shell builtin $ type bg bg is a shell builtin $ type alias alias is a shell builtin $ type history history is a shell builtin ``` 学习一些 Linux 内置命令用法: * [Linux 下 15 个 pwd 命令例子](http://www.tecmint.com/pwd-command-examples/) * [Linux 下 15 个 cd 命令例子](http://www.tecmint.com/cd-command-in-linux/) * [了解 Linux 下 history 命令的威力](http://www.tecmint.com/history-command-examples/) ### 结论 作为一个 Linux 用户,知道你所运行的命令类型是很重要的。我相信,通过上面明确、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的解释,包括一些相关的说明,你可能对 “[Linux 命令的不同种类](http://www.tecmint.com/different-types-of-linux-shells/)”有了很好的理解。 你也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任何问题或补充意见,从而和我们取得联系。 --- via: <http://www.tecmint.com/understanding-different-linux-shell-commands-usage/> 作者:[Aaron Kili](http://www.tecmint.com/author/aaronkili/)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漫游 HTTP/2
Kamran Ahmed
http://kamranahmed.info/blog/2016/08/13/http-in-depth/
到现在 HTTP/2 已经完全超越了 SPDY,并且还在不断成长,HTTP/2 有很多关系性能的提升,我们应该开始布署它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048f4rt4osg22zo4244.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048f4rt4osg22zo4244.png
true
false
true
NearTan
false
[ "HTTP", "HTTP/2", "Web" ]
技术
{ "viewnum": 7292, "commentnum": 0, "favtimes": 6,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 "raid": 7934, "displayorder": 0 } ]
到现在 HTTP/2 已经完全超越了 SPDY,并且还在不断成长,HTTP/2 有很多关系性能的提升,我们应该开始布署它了。
2016-09-26T22:20:00
2016-09-26T22:20:00
7,811
/article-7811-1.html
自从我写了上一篇博文之后,就再也找不到空闲时间写文章了。今天我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写一些关于 HTTP 的东西。 我认为每一个 web 开发者都应该对这个支撑了整个 Web 世界的 HTTP 协议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好的完成开发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什么是 HTTP,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使用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048f4rt4osg22zo4244.png) ### HTTP 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 HTTP 是什么。HTTP 是一个基于 `TCP/IP` 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它是客户端和服务端在互联网互相通讯的标准。它定义了内容是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请求和传输的。HTTP 是在应用层中抽象出的一个标准,使得主机(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通信得以通过 `TCP/IP` 来进行请求和响应。TCP 默认使用的端口是 `80`,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端口,比如 HTTPS 使用的就是 `443` 端口。 ### `HTTP/0.9` - 单行协议 (1991) HTTP 最早的规范可以追溯到 1991 年,那时候的版本是 `HTTP/0.9`,该版本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叫做 `GET`的请求方式。如果客户端要访问服务端上的一个页面,只需要如下非常简单的请求: ``` GET /index.html ``` 服务端对应的返回类似如下: ``` (response body) (connection closed) ``` 就这么简单,服务端捕获到请求后立马返回 HTML 并且关闭连接,在这之中 * 没有<ruby> 头信息 <rp> ( </rp> <rt> headers </rt> <rp> ) </rp></ruby> * 仅支持 `GET` 这一种请求方法 * 必须返回 HTML 如同你所看到的,当时的 HTTP 协议只是一块基础的垫脚石。 ### HTTP/1.0 - 1996 在 1996 年,新版本的 HTTP 对比之前的版本有了极大的改进,同时也被命名为 `HTTP/1.0`。 与 `HTTP/0.9` 只能返回 HTML 不同的是,`HTTP/1.0` 支持处理多种返回的格式,比如图片、视频、文本或者其他格式的文件。它还增加了更多的请求方法(如 `POST` 和 `HEAD`),请求和响应的格式也相应做了改变,两者都增加了头信息;引入了状态码来定义返回的特征;引入了字符集支持;支持<ruby> 多段类型 <rp> ( </rp> <rt> multi-part </rt> <rp> ) </rp></ruby>、用户验证信息、缓存、内容编码格式等等。 一个简单的 HTTP/1.0 请求大概是这样的: ``` GET / HTTP/1.0 Host: kamranahmed.info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0_5) Accept: */* ``` 正如你所看到的,在请求中附带了客户端中的一些个人信息、响应类型要求等内容。这些是在 `HTTP/0.9` 无法实现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头信息。 一个对上述请求的响应例子如下所示: ``` HTTP/1.0 200 OK Content-Type: text/plain Content-Length: 137582 Expires: Thu, 05 Dec 1997 16:00:00 GMT Last-Modified: Wed, 5 August 1996 15:55:28 GMT Server: Apache 0.84 (response body) (connection closed) ``` 从 `HTTP/1.0` (HTTP 后面跟的是版本号)早期开始,在状态码 `200` 之后就附带一个原因短语(你可以用来描述状态码)。 在这个较新一点的版本中,请求和响应的头信息仍然必须是 `ASCII` 编码,但是响应的内容可以是任意类型,如图片、视频、HTML、文本或其他类型,服务器可以返回任意内容给客户端。所以这之后,`HTTP` 中的“<ruby> 超文本 <rp> ( </rp> <rt> Hyper Text </rt> <rp> ) </rp></ruby>”成了名不副实。 `HMTP` (<ruby> 超媒体传输协议 <rp> ( </rp> <rt> Hypermedia transfer protocol </rt> <rp> ) </rp></ruby>)可能会更有意义,但是我猜我们还是会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HTTP/1.0` 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它不能在一个连接内拥有多个请求。这意味着,当客户端需要从服务器获取东西时,必须建立一个新的 TCP 连接,并且处理完单个请求后连接即被关闭。需要下一个东西时,你必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连接。这样的坏处在哪呢?假设你要访问一个有 `10` 张图片,`5` 个<ruby> 样式表 <rp> ( </rp> <rt> stylesheet </rt> <rp> ) </rp></ruby>和 `5` 个 JavaScript 的总计 `20` 个文件才能完整展示的一个页面。由于一个连接在处理完成一次请求后即被关闭,所以将有 `20` 个单独的连接,每一个文件都将通过各自对应的连接单独处理。当连接数量变得庞大的时候就会面临严重的性能问题,因为 `TCP` 启动需要经过三次握手,才能缓慢开始。 ####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是一个简单的模型,所有的 `TCP` 连接在传输应用数据之前都需要在三次握手中传输一系列数据包。 * `SYN` - 客户端选取一个随机数,我们称为 `x`,然后发送给服务器。 * `SYN ACK` - 服务器响应对应请求的 `ACK` 包中,包含了一个由服务器随机产生的数字,我们称为 `y`,并且把客户端发送的 `x+1`,一并返回给客户端。 * `ACK` - 客户端在从服务器接受到 `y` 之后把 `y` 加上 `1` 作为一个 `ACK` 包返回给服务器。 一旦三次握手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就可以开始交换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当客户端发出最后一个 `ACK` 数据包后,就可以立刻向服务器发送应用数据包,而服务器则需要等到收到这个 `ACK` 数据包后才能接受应用数据包。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100onevjbe0v1xlev4a.png) > > 请注意,上图有点小问题,客户端发回的最后一个 ACK 包仅包含 `y+1`,上图应该是 `ACK:y+1` 而不是 `ACK:x+1,y+1` > > > 然而,某些 HTTP/1.0 的实现试图通过新引入一个称为 `Connection: keep-alive` 的头信息来克服这一问题,这个头信息意味着告诉服务器“嘿,服务器,请不要关闭此连接,我还要用它”。但是,这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问题依然存在。 除了无连接之外,HTTP 还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即服务器不维护有关客户端的信息。因此每个请求必须给服务器必要的信息才能完成请求,每个请求都与之前的旧的请求无关。所以,这增加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户端除了需要新建大量连接之外,在每次连接中还需要发送许多重复的数据,这导致了带宽的大量浪费。 ### `HTTP/1.1` - 1999 `HTTP/1.0` 经过仅仅 3 年,下一个版本,即 `HTTP/1.1` 就在 1999 年发布了,改进了它的前身很多问题,主要的改进包括: * **增加了许多 HTTP 请求方法**,包括 `PUT`、`PATCH`、`HEAD`、`OPTIONS`、`DELETE`。 * **主机标识符** `Host` 在 `HTTP/1.0` 并不是必须的,而在 `HTTP/1.1` 是必须的。 * 如上所述的**持久连接**。在 `HTTP/1.0` 中每个连接只有一个请求并在该请求结束后被立即关闭,这导致了性能问题和增加了延迟。 `HTTP/1.1` 引入了持久连接,即连接在默认情况下是不关闭并保持开放的,这允许多个连续的请求使用这个连接。要关闭该连接只需要在头信息加入 `Connection: close`,客户通常在最后一个请求里发送这个头信息就能安全地关闭连接。 * 新版本还引入了“<ruby> 管线化 <rp> ( </rp> <rt> pipelining </rt> <rp> ) </rp></ruby>”的支持,客户端可以不用等待服务器返回响应,就能在同一个连接内发送多个请求给服务器,而服务器必须以接收到的请求相同的序列发送响应。但是你可能会问了,客户端如何知道哪里是第一个响应下载完成而下一个响应内容开始的地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头信息必须有 `Content-Length`,客户可以使用它来确定哪些响应结束之后可以开始等待下一个响应。 +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从持久连接或管线化中受益, 头部信息必须包含 `Content-Length`,因为这会使客户端知道什么时候完成了传输,然后它可以发送下一个请求(持久连接中,以正常的依次顺序发送请求)或开始等待下一个响应(启用管线化时)。 +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数据是动态的,服务器无法提前知道内容长度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中获益了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TTP/1.1` 引进了分块编码。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可能会忽略 `Content-Length` 来支持分块编码(更常见一些)。但是,如果它们都不可用,那么连接必须在请求结束时关闭。 * 在动态内容的情况下**分块传输**,当服务器在传输开始但无法得到 `Content-Length` 时,它可能会开始按块发送内容(一块接一块),并在传输时为每一个小块添加 `Content-Length`。当发送完所有的数据块后,即整个传输已经完成后,它发送一个空的小块,比如设置 `Content-Length` 为 0 ,以便客户端知道传输已完成。为了通知客户端块传输的信息,服务器在头信息中包含了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 不像 HTTP/1.0 中只有 Basic 身份验证方式,`HTTP/1.1` 包括<ruby> 摘要验证方式 <rp> ( </rp> <rt> digest authentication </rt> <rp> ) </rp></ruby>和<ruby> 代理验证方式 <rp> ( </rp> <rt> proxy authentication </rt> <rp> ) </rp></ruby>。 * 缓存。 * <ruby> 范围请求 <rp> ( </rp> <rt> Byte Ranges </rt> <rp> ) </rp></ruby>。 * 字符集。 * <ruby> 内容协商 <rp> ( </rp> <rt> Content Negotiation </rt> <rp> ) </rp></ruby>。 * 客户端 cookies。 * 支持压缩。 * 新的状态码。 * 等等。 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所有 `HTTP/1.1` 的特性,因为你可以围绕这个话题找到很多关于这些的讨论。我建议你阅读 [`HTTP/1.0` 和 `HTTP/1.1` 版本之间的主要差异](http://www.ra.ethz.ch/cdstore/www8/data/2136/pdf/pd1.pdf),希望了解更多可以读[原始的 RFC](https://tools.ietf.org/html/rfc2616)。 `HTTP/1.1` 在 1999 年推出,到现在已经是多年前的标准。虽然,它比前一代改善了很多,但是网络日新月异,它已经垂垂老矣。相比之前,加载网页更是一个资源密集型任务,打开一个简单的网页已经需要建立超过 30 个连接。你或许会说,`HTTP/1.1` 具有持久连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连接呢?其原因是,在任何时刻 `HTTP/1.1` 只能有一个未完成的连接。 `HTTP/1.1` 试图通过引入管线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它并没有完全地解决。因为一旦管线遇到了缓慢的请求或庞大的请求,后面的请求便被阻塞住,它们必须等待上一个请求完成。为了克服 `HTTP/1.1` 的这些缺点,开发人员开始实现一些解决方法,例如使用 spritesheets、在 CSS 中编码图像、单个巨型 CSS / JavaScript 文件、[域名切分](https://www.maxcdn.com/one/visual-glossary/domain-sharding-2/)等。 ### SPDY - 2009 谷歌走在业界前列,为了使网络速度更快,提高网络安全,同时减少网页的等待时间,他们开始实验替代的协议。在 2009 年,他们宣布了 `SPDY`。 > > `SPDY` 是谷歌的商标,而不是一个缩写。 > > >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我们继续增加带宽,网络性能开始的时候能够得到提升,但是到了某个阶段后带来的性能提升就很有限了。但是如果把这些优化放在等待时间上,比如减少等待时间,将会有持续的性能提升。这就是 `SPDY` 优化之前的协议的核心思想,减少等待时间来提升网络性能。 > > 对于那些不知道其中区别的人,等待时间就是延迟,即数据从源到达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单位为毫秒),而带宽是每秒钟数据的传输量(比特每秒)。 > > > `SPDY` 的特点包括:复用、压缩、优先级、安全性等。我不打算展开 `SPDY` 的细节。在下一章节,当我们将介绍 `HTTP/2`,这些都会被提到,因为 `HTTP/2` 大多特性是从 `SPDY` 受启发的。 `SPDY` 没有试图取代 HTTP,它是处于应用层的 HTTP 之上的一个传输层,它只是在请求被发送之前做了一些修改。它开始成为事实标准,大多数浏览器都开始支持了。 2015年,谷歌不想有两个相互竞争的标准,所以他们决定将其合并到 HTTP 协议,这样就导致了 `HTTP/2` 的出现和 `SPDY` 的废弃。 ### `HTTP/2` - 2015 现在想必你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另一个版本的 HTTP 协议了。 `HTTP/2` 是专为了低延迟地内容传输而设计。主要特点和与 `HTTP/1.1` 的差异包括: * 使用二进制替代明文 * 多路传输 - 多个异步 HTTP 请求可以使用单一连接 * 报头使用 HPACK 压缩 * 服务器推送 - 单个请求多个响应 * 请求优先级 * 安全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101jfrcxjyrbmeumxfd.png) #### 1. 二进制协议 `HTTP/2` 通过使其成为一个二进制协议以解决 HTTP/1.x 中存在的延迟问题。作为一个二进制协议,它更容易解析,但可读性却不如 `HTTP/1.x`。<ruby> 帧 <rp> ( </rp> <rt> frames </rt> <rp> ) </rp></ruby>和<ruby> 流 <rp> ( </rp> <rt> stream </rt> <rp> ) </rp></ruby>的概念组成了 `HTTP/2` 的主要部分。 **帧和流** 现在 HTTP 消息是由一个或多个帧组成的。`HEADERS` 帧承载了<ruby> 元数据 <rp> ( </rp> <rt> meta data </rt> <rp> ) </rp></ruby>,`DATA` 帧则承载了内容。还有其他类型的帧(`HEADERS`、`DATA`、`RST_STREAM`、`SETTINGS`、`PRIORITY` 等等),这些你可以通过 [HTTP/2 规范](https://http2.github.io/http2-spec/#FrameTypes)来了解。 每个 `HTTP/2` 请求和响应都被赋予一个唯一的流 ID,并切分成帧。帧就是一小片二进制数据。帧的集合称为流,每个帧都有个标识了其所属流的流 ID,所以在同一个流下的每个帧具有共同的报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流 ID 是唯一的之外,​由客户端发起的请求使用了奇数作为流 ID,从来自服务器的响应使用了偶数作为流 ID。 除了 `HEADERS` 帧和 `DATA` 帧,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帧是 `RST_STREAM`。这是一个特殊的帧类型,用来中止流,即客户可以发送此帧让服务器知道,我不再需要这个流了。在 `HTTP/1.1` 中让服务器停止给客户端发送响应的唯一方法是关闭连接,这样造成了延迟增加,因为之后要发送请求时,就要必须打开一个新的请求。而在 `HTTP/2`,客户端可以使用 `RST_STREAM` 来停止接收特定的数据流,而连接仍然打开着,可以被其他请求使用。 #### 2. 多路传输 因为 `HTTP/2` 是一个二进制协议,而且如上所述它使用帧和流来传输请求与响应,一旦建立了 TCP 连接,相同连接内的所有流都可以同过这个 TCP 连接异步发送,而不用另外打开连接。反过来说,服务器也可以使用同样的异步方式返回响应,也就是说这些响应可以是无序的,客户端使用分配的流 ID 来识别数据包所属的流。这也解决了 HTTP/1.x 中请求管道被阻塞的问题,即客户端不必等待占用时间的请求而其他请求仍然可以被处理。 #### 3. HPACK 请求头部压缩 RFC 花了一篇文档的篇幅来介绍针对发送的头信息的优化,它的本质是当我们在同一客户端上不断地访问服务器时,许多冗余数据在头部中被反复发送,有时候仅仅是 cookies 就能增加头信息的大小,这会占用许多宽带和增加传输延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TTP/2` 引入了头信息压缩。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6/222101he6zaua8bz3b085g.png) 不像请求和响应那样,头信息中的信息不会以 `gzip` 或者 `compress` 等格式压缩。而是采用一种不同的机制来压缩头信息,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储存了使用了哈夫曼编码进行编码后的头信息的值,并且后续请求中若出现同样的字段则忽略重复值(例如<ruby> 用户代理 <rp> ( </rp> <rt> user agent </rt> <rp> ) </rp></ruby>等),只发送存在两边信息表中它的引用即可。 我们说的头信息,它们同 `HTTP/1.1` 中一样,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伪头信息,如 `:scheme`,`:host` 和 `:path`。 #### 4. 服务器推送 服务器推送是 `HTTP/2` 的另一个巨大的特点。对于服务器来说,当它知道客户端需要一定的资源后,它可以把数据推送到客户端,即使客户端没有请求它。例如,假设一个浏览器在加载一个网页时,它解析了整个页面,发现有一些内容必须要从服务端获取,然后发送相应的请求到服务器以获取这些内容。 服务器推送减少了传输这些数据需要来回请求的次数。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服务器通过发送一个名字为 `PUSH_PROMISE` 特殊的帧通知到客户端“嘿,我准备要发送这个资源给你了,不要再问我要了。”这个 `PUSH_PROMISE` 帧与要产生推送的流联系在一起,并包含了要推送的流 ID,也就是说这个流将会被服务器推送到客户端上。 #### 5. 请求优先级 当流被打开的时候,客户端可以在 `HEADERS` 帧中包含优先级信息来为流指定优先级。在任何时候,客户端都可以发送 `PRIORITY` 帧来改变流的优先级。 如果没有任何优先级信息,服务器将异步地无序地处理这些请求。如果流分配了优先级,服务器将基于这个优先级来决定需要分配多少资源来处理这个请求。 #### 6. 安全性 在是否强制使用 `TLS` 来增加安全性的问题上产生了大范围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不强制使用。然而大多数厂商只有在使用 `TLS` 时才能使用 `HTTP/2`。所以 `HTTP/2` 虽然规范上不要求加密,但是加密已经约定俗成了。这样,在 `TLS` 之上实现 `HTTP/2` 就有了一些强制要求,比如,`TLS` 的最低版本为 `1.2`,必须达到某种级别的最低限度的密钥大小,需要布署 ephemeral 密钥等等。 到现在 `HTTP/2` 已经[完全超越了 SPDY](http://caniuse.com/#search=http2),并且还在不断成长,HTTP/2 有很多关系性能的提升,我们应该开始布署它了。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细节,请访问[该规范的链接](https://http2.github.io/http2-spec)和 [HTTP/2 性能提升演示的链接](http://www.http2demo.io/)。请在留言板写下你的疑问或者评论,最后如果你发现有错误,请同样留言指出。 这就是全部了,我们之后再见~ --- via: <http://kamranahmed.info/blog/2016/08/13/http-in-depth/> 作者:[Kamran Ahmed](http://github.com/kamranahmedse) 译者:[NearTan](https://github.com/NearTa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是时候合并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 了
Jack Wallen
http://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its-time-to-make-libreoffice-and-openoffice-one-again/
我知道这可能看起来有悖于开源的核心精神,但合并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 将能联合两者的力量,而且可能会摆脱弱点。 在我看来,这是双赢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52454toubgb3lfnlgmmqg.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52454toubgb3lfnlgmmqg.jpg
true
false
true
bianjp
false
[ "LibreOffice", "OpenOffice", "开源" ]
观点
{ "viewnum": 10695, "commentnum": 19,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6.21.75.200", "message": "wps linux版也不错啊,没见有人提过",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7T17:55:21" }, { "postip": "182.203.232.133", "message": "wps 不是開源軟件。", "username": "来自辽宁辽阳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7T19:15:17" }, { "postip": "61.144.116.191", "message": "界面丑+1, 所以我一般都用wps for linux,做得很用心",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7T19:19:25" }, { "postip": "49.67.233.113", "message": "LibreOffice我只用来打开奇怪的文件,然后转pdf,开源软件强迫症我已痊愈了。",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通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7T21:25:37" }, { "postip": "210.32.120.111", "message": "另外一个不是开源的linux软件被频频提及,虽然它已经没有用了——QQ for linux",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2.0|GNU/Linux]", "date": "2016-09-27T22:01:12" }, { "postip": "117.182.149.171", "message": "calligra也一起来合并吧", "username": "来自117.182.149.171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7T22:01:47" }, { "postip": "183.64.61.194", "message": "不错的提议@!~", "username": "sunriders [Firefox 49.0|Mac 10.12]", "date": "2016-09-27T22:15:47" }, { "postip": "113.58.57.101", "message": "libreoffice其实挺好用的。经常用。不过在windows一般般经常卡顿。在linux上就是神器了。就差字体了", "username": "来自海南海口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7T23:21:54"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然而那是 adware。",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7T23:55:52" }, { "postip": "222.210.108.99", "message": "然而你是win用户,哈哈",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08:57:24" }, { "postip": "60.12.5.163", "message": "话说 WPS 老弹窗,还建议我安装其他软件,说需要我的支持 WPS 才能更好的走下去。我很有罪恶感啊,为了不妨碍 WPS 走下去,我 win 下用了永中 office,linux 下用了 libreoffice。", "username": "chenjintao_ii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14:37:28" }, { "postip": "188.74.64.240", "message": "", "username": "来自英国的 Chrome Mobile 53.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09-28T16:11:32" }, { "postip": "112.51.26.78", "message": "同意,虽然我还在用。。。", "username": "来自112.51.26.78的 Chrome Mobile 51.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23:30:11" }, { "postip": "61.136.184.74", "message": "赞一个,开发者都不容易。", "username": "饕餮人 [Firefox 49.0|Ubuntu]", "date": "2016-09-29T09:02:28" }, { "postip": "223.81.192.232", "message": "界面真的太过时了。而且跟各个主流桌面环境都不搭。",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29T19:35:14" }, { "postip": "104.237.91.87", "message": "问个问题:这俩开源软件,怎么赚钱?毕竟那么多开发人员,工资谁发?",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01T16:55:09" }, { "postip": "183.206.198.168", "message": "都在说界面,我觉得LibreOffice现在的界面挺好的,win上、linux上都用的它,难道我的思想太落伍了?", "username": "老狼 [Firefox 49.0|Ubuntu]", "date": "2016-10-19T13:23:41" }, { "postip": "110.155.109.58", "message": "Caligra 是 KDE 自家的项目,人家才不稀罕呢", "username": "来自新疆昌吉的 Firefox 50.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2-01T23:11:49" }, { "postip": "27.247.41.102", "message": "LibreOffice汇出所有设定<br />\r\nLibreOffice的所有设定,都放在LibreOffice资料夹里。<br />\r\n<br />\r\nC:\\Users←使用者。 \\a←安装作业系统的时候,输入的名称。 \\AppData←档案总管〜『隐藏的项目』要开启,才会显示AppData资料夹。 \\Roaming\\LibreOffice<br />\r\n<br />\r\n备份LibreOffice资料夹,重新安装的时候,再把LibreOffice资料夹,放到原来的地方。<br />\r\n<br />\r\n注:<br />\r\n1、如果安装的是预览版,因为预览版的名称是LibreOfficeDev,所以会显示LibreOfficeDev资料夹。<br />\r\n2、正式版跟预览版可以一起安装,如果正式版跟预览版都安装的话,就会显示LibreOffice资料夹跟LibreOfficeDev资", "username": "来自台湾的 Chrome 71.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9-03-09T16:18:50" } ]
[]
我知道这可能看起来有悖于开源的核心精神,但合并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 将能联合两者的力量,而且可能会摆脱弱点。 在我看来,这是双赢的。
2016-09-27T15:24:52
2016-09-27T15:24:52
7,812
/article-7812-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52454toubgb3lfnlgmmqg.jpg) 先说下 OpenOffice。可能你已经无数次地看到说 Apache OpenOffice [即将结束](/article-7741-1.html)。上一个稳定版本是 4.1.2 (发布于 2015 年 10 月),而最近的一个严重安全漏洞用了一个月才打上补丁。编码人员的缺乏使得开发如爬行前进一般。然后,可能是最糟糕的消息了:这个项目建议用户切换到 [MS Office](https://products.office.com/)(或 [LibreOffice](https://www.libreoffice.org/download/))。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OpenOffice。 我想说些可能会惹恼一些人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OpenOffice 的终止对开源和用户来说都将是件好事。 让我解释一下。 ### 一个分支统治所有 当 LibreOffice 从 OpenOffice 分支出来后,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情况:分支不只在原始基础上进行改进,而且大幅超越了它。LibreOffice 一举成功。所有之前预装 OpenOffice 的 Linux 发行版都迁移到了这个新项目。LibreOffice 从起跑线突然冲出,并迅速迈出了一大步。更新以极快的速度发布,改善内容丰富而重要。 不久后,OpenOffice 就被开源社区丢在了脑后。当 2011 年 Oracle 决定终止这个项目并把代码捐赠给 Apache 项目时,这种情况自然更加恶化了。从此 OpenOffice 艰难前进,然后把我们就看到了现在这种局面:一个生机勃勃的 LibreOffice 和一个艰难的、缓慢的 OpenOffice。 但我认为在这个相当昏暗的隧道末尾有一丝曙光。 ### 合并他们 这听起来可能很疯狂,但我认为是时候把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 合二为一了。是的,我知道很可能有政治考虑和自尊意识,但我认为合并成一个会更好。合并的好处很多。我首先能想到的是: * 把 MS Office 过滤器整合起来:OpenOffice 在更好地导入某些 MS Office 文件上功能很强(而众所周知 LibreOffice 正在改进,但时好时坏) * LibreOffice 有更多开发者:尽管 OpenOffice 的开发者数量不多,但也无疑会增加到合并后的项目。 * 结束混乱:很多用户以为 OpenOffice 和 LibreOffice 是同一个东西。有些甚至不知道 LibreOffice 存在。这将终结那些混乱。 * 合并他们的用户量:OpenOffice 和 LibreOffice 各自拥有大量用户。联合后,他们将是个巨大的力量。 ### 宝贵机遇 OpenOffice 的终止实际上会成为整个开源办公套件行业的一个宝贵机遇。为什么?我想表明有些东西我认为已经需要很久了。如果 OpenOffice 和 LibreOffice 集中他们的力量,比较他们的代码并合并,他们之后就可以做一些更必要的改进工作,不仅是整体的内部工作,也包括界面。 我们得面对现实,LibreOffice 和(相关的) OpenOffice 的用户界面都是过时的。当我安装 LibreOffice 5.2.1.2 时,工具栏绝对是个灾难(见下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52455hss3g6zsiqxnfs4k.jpg) *LibreOffice 默认工具栏显示* 尽管我支持和关心(并且日常使用)LibreOffice,但事实已经再清楚不过了,界面需要完全重写。我们正在使用的是 90 年代末/ 2000 年初的复古界面,它必须得改变了。当新用户第一次打开 LibreOffice 时,他们会被淹没在大量按钮、图标和工具栏中。Ubuntu Unity 的平视显示(Head up Display,简称 HUD)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那并不适用于其它桌面和发行版。当然,有经验的用户知道在哪里找什么(甚至定制工具栏以满足特殊的需要),但对新用户或普通用户,那种界面是个噩梦。现在是做出改变的一个好时机。引入 OpenOffice 最后残留的开发者并让他们加入到改善界面的战斗中。借助于整合 OpenOffice 额外的导入过滤器和现代化的界面,LibreOffice 终能在家庭和办公桌面上都引起一些轰动。 ### 这会真的发生吗? 这需要发生。但是会发生吗?我不知道。但即使掌权者决定用户界面并不需要重组(这会是个失误),合并 OpenOffice 仍是前进的一大步。合并两者将带来开发的更专注,更好的推广,公众更少的困惑。 我知道这可能看起来有悖于开源的核心精神,但合并 LibreOffice 和 OpenOffice 将能联合两者的力量,而且可能会摆脱弱点。 在我看来,这是双赢的。 --- via: <http://www.techrepublic.com/article/its-time-to-make-libreoffice-and-openoffice-one-again/> 作者:[Jack Wallen](http://www.techrepublic.com/search/?a=jack%2Bwallen) 译者:[bianjp](https://github.com/bianjp)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5 个值得了解的 Linux 服务器发行版
Christine Hall
http://windowsitpro.com/industry/five-linux-server-distros-worth-checking-out
有一些发行版可以作为文件和应用服务器,给工作站提供常见外围设备的共享,提供网页服务和其它我们希望服务器做的任何工作,不管是在云端、在数据中心或者在服务器机架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用途。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95515uun7unfdbacfdecf.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95515uun7unfdbacfdecf.jpg
true
false
true
LinuxBars
false
[ "发行版", "服务器" ]
系统运维
{ "viewnum": 14756, "commentnum": 5,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7.151.46.43", "message": "没有debian吗?", "username": "来自湖北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1:37:35" }, { "postip": "58.32.191.14", "message": "Ubuntu 都有&nbsp;&nbsp;居然没有Debian&nbsp;&nbsp;何解",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3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6:50:28" }, { "postip": "123.235.231.27", "message": "CentOS 7支撑着我家的路由",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Chrome Mobile iOS 53.0|iOS 10.0 用户", "date": "2016-09-28T20:22:09" }, { "postip": "58.20.20.143", "message": "Debian在服务器上的表现真不怎么样。1、支持周期太短只有2-3年<br />\r\n2、易维护性同比较差<br />\r\n3、软件包更新有时候并不严格维护ABI/API兼容<br />\r\n<br />\r\n下面是解释。Debian在版本支持周期外额外提供两年的&quot;LTS&quot;支持,这个LTS跟一般理解的LTS有些差异,大概就是只提供非常要命的安全补丁,一些小问题都不会修复。易维护性主要体现在自带套件上,RHEL、SUSE提供了非常多运维友好的套件,这里面甚至有一些是非自由的。第三点是社区的锅,毕竟纯社区运作无责任为你的数据安全负责。",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9T04:07:53" }, { "postip": "125.88.24.216", "message": "感觉Ubuntu是从桌面版学习转向专业级服务器版的一个重要跳板", "username": "kaitou_huang [Firefox 49.0|Windows 10]", "date": "2016-11-15T19:58:01" } ]
[]
有一些发行版可以作为文件和应用服务器,给工作站提供常见外围设备的共享,提供网页服务和其它我们希望服务器做的任何工作,不管是在云端、在数据中心或者在服务器机架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用途。
2016-09-27T19:55:39
2016-09-27T19:55:39
7,813
/article-7813-1.html
> > 你在 Distrowatch.com 上看到列出的将近 300 个 Linux 发行版本中,几乎任何一个发行版都可以被用来作为服务器系统。下面是一些相对于其他发行版而言比较突出的一些发行版。 > >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195515uun7unfdbacfdecf.jpg) 你在 Distrowatch.com 上看到列出的将近 300 个 Linux 发行版本中,几乎任何一个发行版都可以被用来作为服务器系统,在 Linux 发展的早期,给用户提供的一直是“全能”发行版,例如 Slackware、Debian 和 Gentoo 可以为家庭和企业作为服务器完成繁重的工作。那或许对业余爱好者是不错的,但是它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也有好多不必要的地方。 首先,这里有一些发行版可以作为文件和应用服务器,给工作站提供常见外围设备的共享,提供网页服务和其它我们希望服务器做的任何工作,不管是在云端、在数据中心或者在服务器机架上,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用途。 下面是 5 个最常用的 Linux 发行版的简单总结,而且每一个发行版都可以满足小型企业的需求。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 这或许是最有名的 Linux 服务器发行版了。RHEL 以它在高要求的至关重要的任务上坚如磐石的稳定性而出名,例如运行着纽约证券交易系统。红帽也提供了业内最佳的服务支持。 那么红帽 Linux 的缺点都有什么呢? 尽管红帽以提供首屈一指的客户服务和支持而出名,但是它的支持订阅费用并不便宜。有人可能会指出,这的确物有所值。确实有便宜的 RHEL 第三方服务,但是你或许应该在这么做之前做一些研究。 ### CentOS 任何喜欢 RHEL,但是又不想给红帽付费来获得支持的人都应该了解一下 CentOS,它基本上是红帽企业版 Linux 的一个分支。尽管这个项目 2004 年左右才开始,但它在 2014 年得到了红帽的官方支持,而它现在雇佣可这个项目的大多数开发者,这意味着安全补丁和漏洞修复提交到红帽不久后就会在 CentOS 上可用。 如果你想要部署 CentOS,你将需要有 Linux 技能的员工,因为没有了技术支持,你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有一个好消息是 CentOS 社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例如邮件列表、Web 论坛和聊天室,所以对那些寻找帮助的人来说,社区帮助还是有的。 ### Ubuntu Server 当许多年前 Canonical 宣布它将要推出一个服务器版本的 Ubuntu 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过嘲笑者的声音。然而嘲笑很快变成了惊奇,Ubuntu Server 迅速地站稳了脚跟。部分原因是因为其来自 Debian 派生的基因,Debian 长久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喜爱的 Linux 服务器发行版,Ubuntu 通过提供一般人可以支付的起的技术支持费用、优秀的硬件支持、开发工具和很多亮点填补了这个市场空隙。 那么 Ubuntu Server 有多么受欢迎呢?最近的数据表明它正在成为在 OpenStack 和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上[部署最多的操作系统](http://www.zdnet.com/article/ubuntu-linux-continues-to-dominate-openstack-and-other-clouds/)。在那里 Ubuntu Server 超过了位居第二的 Amazon Linux 的 Amazon Machine Image 一大截,而且让第三位 Windows 处于尘封的地位。另外一个调查显示 Ubuntu Server 是[使用最多的 Linux web 服务器](https://w3techs.com/technologies/details/os-linux/all/all)。 ###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SLES) 这个源自德国的发行版在欧洲有很大的用户群,而且在本世纪初由 Novell 公司引起的 PR 问题出现之前,它一直都是大西洋这边的排名第一服务器发行版。在那段漫长的时期之后,SUSE 在美国获得了发展,而且它的使用或许加速了惠普企业公司将它作为 [Linux 首选合作伙伴](http://windowsitpro.com/industry/suse-now-hpes-preferred-partner-micro-focus-pact)。 SLES 稳定而且易于维护,这正是很久以来对于一个好的 Linux 发行版所期待的东西。付费的 7\*24 小时快速响应技术支持可以供你选择,使得这发行版很适合关键任务的部署。 ### ClearOS 基于 RHEL,之所以这里要包括 [ClearOS](https://www.clearos.com/) 是因为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足够简单,甚至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以去配置它。它定位于服务中小型企业,它也可以被家庭用户用来作为娱乐服务器,为了简单易用我们可以基于 Web 界面进行管理,它是以“构建你的 IT 基础设施应该像在智能手机上下载 app 一样简单”为前提来定制的。 最新的 7.2 发行版本,包括了一些可能并不“轻量级”的功能,例如对微软 Hyper-V 技术的 VM 支持,支持 XFS 和 BTRFS 文件系统,也支持 LVM 和 IPv6。这些新特性在免费版本或者在并不算贵的带着各种支持选项的专业版中都是可用的。 --- via: <http://windowsitpro.com/industry/five-linux-server-distros-worth-checking-out> 作者:[Christine Hall](http://windowsitpro.com/industry/five-linux-server-distros-worth-checking-out) 译者:[LinuxBars](https://github.com/LinuxBars)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Mozilla 将封杀沃通和 StartSSL 一年内新签发的所有证书
Catalin Cimpanu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mozilla-ready-to-ban-wosign-certificates-for-one-year-after-shady-behavior-508674.shtml
Mozilla 基金会正在考虑对沃通(WoSign)及被其秘密收购的 StartCom(著名的 StartSSL 即其旗下产品)这两个 CA 一年内新签发的所有 SSL 证书进行封杀。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235231v37ur7524fndn4n6.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235231v37ur7524fndn4n6.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SSL", "CA", "沃通", "StartSSL" ]
新闻
{ "viewnum": 9773, "commentnum": 8,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邻站 OSC 就使用的 WoSign 签署的证书,而且还是 http 和 https 混用。",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08:53:22" }, { "postip": "175.9.190.216", "message": "关于这个严肃的问题,大家可以看看 Ubuntu中文论坛 的这个帖子,就知道始末了<br />\r\n<a href=\"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f=126&amp;t=475291\" target=\"_blank\">http://forum.ubuntu.org.cn/viewtopic.php?f=126&amp;t=475291</a>", "username": "kashu [Chrome 53.0|Windows 8.1]", "date": "2016-09-28T09:10:34" }, { "postip": "116.31.81.182", "message": "草 我们公司以前就是用的wosign,后来换赛门铁克了好像",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2:57:23" }, { "postip": "124.205.214.45", "message": "中枪!我去,这事儿什么时候会定,我需要换证书了orz...",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5.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28T16:54:46"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这是个严重问题呀",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9:33:03" }, { "postip": "112.51.26.78", "message": "要是chrome也这么积极就好了<br />\r\n不过chrome毕竟安全上可以将就一下的", "username": "来自112.51.26.78的 Chrome Mobile 51.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23:37:44" }, { "postip": "101.231.96.6", "message": "本来已经准备采购的,合同都谈好了,还好看到这个新闻!", "username": "hsyan2008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29T11:43:10"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还好还好!",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9T19:36:19" } ]
[ { "raid": 7846, "displayorder": 0 }, { "raid": 7898, "displayorder": 0 } ]
Mozilla 基金会正在考虑对沃通(WoSign)及被其秘密收购的 StartCom(著名的 StartSSL 即其旗下产品)这两个 CA 一年内新签发的所有 SSL 证书进行封杀。
2016-09-28T08:29:00
2016-09-28T08:29:00
7,814
/article-7814-1.html
Firefox 浏览器背后的 Mozilla 基金会正在考虑对沃通(WoSign)及被其秘密收购的 StartCom(著名的 StartSSL 即其旗下产品)这两个 CA 一年内新签发的所有 SSL 证书进行封杀。 Mozilla 的工程师是在对这两个 CA 签发了一系列可疑的 SSL SHA-1 证书进行调查之后,宣布了这个禁令。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7/235231v37ur7524fndn4n6.jpg) ### 这两家 CA 试图规避 SHA-1 停用政策 该问题主要是因为各大主要浏览器厂商共同决定从 2016 年 1 月 1 日开始就停止接受采用陈旧的 SHA-1 签名算法的证书。而 Mozilla 指责沃通今年还在签发 SHA-1 签名的证书,并将签发日期倒填成去年 12 月份。 虽然 Mozilla 也允许一些其它的 CA 在 2016 年 1 月 1 日之后继续签发 SHA-1 证书,比如说[赛门铁克](http://news.softpedia.com/news/mozilla-gives-a-security-pass-to-the-people-it-shouldn-t-500986.shtml),但是他们仅允许那些通过了复杂的审批流程的 CA 这样做,而显然沃通没有得到同意。 ### 沃通秘密收购了 StartCom 此外,沃通似乎在否认其收购了以色列 CA 公司 StartCom。Mozilla 说,沃通已经于 2015 年 11 月 1 日百分百地收购了 StartCom。而另一方面,[据奇虎 360 称](http://www.solidot.org/story?sid=49774),它共计持有 84% 的沃通股份。但是这些信息沃通此前都予以否认或拒绝发表意见。 此外,在 Mozilla 披露的技术细节中显示,StartCom 已经开始使用沃通的基础架构来签发新的证书了。而且,StartCom 也和沃通一样在 2016 年采用了倒填日期的手段来签发 SHA-1 证书。Mozilla 的安全工程师也展示了这种违例的案例细节。 Mozilla 的调查发现,一个和 GeoTrust CA 合作了多年的付费处理机构 Tyro 突然在 6 月中旬使用 StartCom 部署了一个 SHA-1 签名的证书,而此前该机构从未和 StartCom 有过合作。该证书看起来是在 2015 年 12 月 20 日签发的,而在同一个日期 StartCom 签发大量的 SHA-1 证书。Mozlla 发现这些证书部署于 2016 年中,这很不正常,这显然是采用倒填日期来规避 SHA-1 停用的策略。 这些问题以及其它的[更多问题](https://wiki.mozilla.org/CA:WoSign_Issues)让 Mozilla 决定在至少一年内不再信任沃通和 StartCom 的 SSL 证书。 ### 或许会永久封杀 Mozilla 说这个临时封杀仅针对这两个公司最新签发的证书,不影响已经分发给他们的客户的证书。如果这两个公司在一年的封杀后没有通过一系列的检查,Mozilla 将准备封杀这两个公司的所有证书。 “许多人都在盯着 Web PKI 安全体系,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倒填(不管是什么原因),Mozilla 会立即永久地取消对沃通和 StartCom 根证书的信任。”该[报告](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C6BlmbeQfn4a9zydVi2UvjBGv6szuSB4sMYUcVrR8vQ/preview#)中说。 此外,Chrome 和其它产品的对它们的封杀也在计划中。“其它的浏览器厂商和根证书存储运营者也会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我们在这个文档中摆出了这些信息,以便他们了解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并可以据此做出他们的决定。”Mozilla 说。
关于“Linux中国” RSS 的一个调查问卷,如果你在用,请来看看
wxy
各位 “Linux 中国”的朋友们,无论你是在用电脑还是手机,无论你是用浏览器访问“Linux 中国”的网站还是用微信接收推送,抑或者你就是用 RSS 阅读软件一直订阅我们的频道的。那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调查,希望得到您的反馈。不长,一分钟就行。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111005q2964a06b4axzhbv.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111005q2964a06b4axzhbv.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RSS" ]
新闻
{ "viewnum": 8194, "commentnum": 115,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61.172.240.231",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Sina Weibo 6.10|iOS 10.0 用户", "date": "2016-09-28T11:13:24" }, { "postip": "111.35.51.170",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山东烟台的 Sina Weibo 6.1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28T11:15:38" }, { "postip": "59.63.248.19", "message": "2, 2.1", "username": "来自江西的 Firefox 45.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1:20:30" }, { "postip": "221.207.37.32", "message": "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但是告诉我地址我会去弄懂怎么订阅!加油", "username": "来自青海西宁的 Sina Weibo 6.1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09-28T11:21:07" }, { "postip": "180.166.32.26", "message": "1.2",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Safari 10.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8T11:22:27" }, { "postip": "113.115.132.87", "message": "2.2 我要全文,打开浏览器有点麻烦",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Mobile 37.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11:23:51" }, { "postip": "118.122.120.235", "message": "2.2 我要全文,打开浏览器有点麻烦: 我之前是用脚本来看,不过自从更新有延迟后就少用了。",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1:25:30" }, { "postip": "220.249.99.176", "message": "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Sina Weibo 6.1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11:48:06" }, { "postip": "113.204.149.2", "message": "基本都是每天打开浏览器看的", "username": "来自重庆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1:56:35" }, { "postip": "183.63.97.54", "message": "2.1、RSS 订阅中有标题和摘要就行了,感兴趣我会点击链接的",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1.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2:17:09" }, { "postip": "218.94.18.124", "message": "2、我已经订阅了“Linux 中国”的 RSS<br />\r\n有没有全文无所谓", "username": "测试 [Firefox 51.0|Windows 10]", "date": "2016-09-28T12:19:48" }, { "postip": "114.255.40.61", "message": "2. 我已经订阅了“Linux中国”的RSS<br />\r\n订阅中还是有全文吧,比较方便。",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28T12:29:37" }, { "postip": "110.86.37.22",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7th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09-28T12:32:18" }, { "postip": "112.97.51.95",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Mobile Safari 10.0|iOS 10.0 用户", "date": "2016-09-28T12:34:29" }, { "postip": "183.14.236.152",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2:36:29" }, { "postip": "111.26.34.15",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吉林的 Chrome 11.0|Windows XP 用户", "date": "2016-09-28T12:38:45" }, { "postip": "171.113.175.183",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2:44:30" }, { "postip": "117.29.130.120",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福建福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2:47:58" }, { "postip": "120.197.200.26", "message": "不会订阅", "username": "来自广东佛山的 Mobile Safari 10.0|iOS 10.0 用户", "date": "2016-09-28T12:48:00" }, { "postip": "223.104.25.93",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重庆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2:49:21" }, { "postip": "60.247.54.11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8.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2:57:03" }, { "postip": "58.49.103.18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Firefox 4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2:59:03" }, { "postip": "113.243.91.150", "message": "订阅过,但苦于没有一个好使的rss客户端", "username": "来自湖南郴州的 Android Browser|Android 4.3 用户", "date": "2016-09-28T12:59:14" }, { "postip": "111.195.0.92",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Android Browser|Android 4.3 用户", "date": "2016-09-28T13:00:33" }, { "postip": "222.187.32.162",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江苏徐州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3:01:30" }, { "postip": "122.73.11.179",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重庆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3:06:45" }, { "postip": "221.203.236.246", "message": "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username": "成羽华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13:09:04" }, { "postip": "113.208.129.50",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3:12:31" }, { "postip": "58.40.124.157",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br />\r\n<br />\r\n但是,看到感兴趣的,我会点开链接看,<br />\r\n点开链接的页面排版看全文内容会比订阅显示来的舒服",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3:18:51" }, { "postip": "211.103.182.10", "message": "2.1", "username": "lrvy [Firefox 50.0|Windows 10]", "date": "2016-09-28T13:21:46" }, { "postip": "218.249.58.151", "message": "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username": "panshuai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13:23:31" }, { "postip": "119.36.85.191", "message": "1还是1",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Firefox 41.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3:31:55" }, { "postip": "221.220.254.2",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lijy0717 [Chrome 53.0|Mac 10.12]", "date": "2016-09-28T13:39:21" }, { "postip": "117.136.0.177", "message": "2.2<br />\r\n看标题感兴趣的点进去看全文,省的来回切换浏览器和ttrss,而且rss基本也没广告",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Opera 37.1|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3:44:42" }, { "postip": "114.255.40.3",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8T13:45:05" }, { "postip": "114.255.40.3", "message": "2.2<br />\r\n<br />\r\n摘要内容太少,不方便了解全文的内容和深度", "username": "_勤_ [Chrome 53.0|Mac 10.12]", "date": "2016-09-28T13:49:30" }, { "postip": "122.228.128.94", "message": "2.1、RSS 订阅中有标题和摘要就行了,感兴趣我会点击链接的", "username": "azraelgreen [Chrome 53.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13:52:04" }, { "postip": "192.102.204.38",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br />\r\n<br />\r\nLinux.cn不是新闻网站,2.1不可取。",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Mobile 53.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14:04:31" }, { "postip": "43.224.214.97", "message": "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来自亚太地区的 Firefox 49.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09-28T14:07:54" }, { "postip": "202.70.173.125", "message": "1.1", "username": "来自香港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8T14:08:01" }, { "postip": "116.226.12.173",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4:17:48" }, { "postip": "60.12.5.163", "message": "2.1&nbsp;&nbsp;我一直用浏览器打开。", "username": "chenjintao_ii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14:24:39" }, { "postip": "218.94.117.234", "message": "2.1&nbsp;&nbsp;我一直用浏览器的RSS打开。",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ium 52.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4:50:28" }, { "postip": "222.210.108.99", "message": "1.1",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15:01:00" }, { "postip": "117.158.134.217",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河南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5:04:33" }, { "postip": "61.167.60.239",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br />\r\nRSS重度用户", "username":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8T15:07:20" }, { "postip": "119.78.211.6", "message": "果断2.2&nbsp; &nbsp;8D8D<br />\r\n不过说实话,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须评估参与人群的bias,即由于“RSS用户更容易看到这份调查问卷”,故而调查结果会比真实结果更向选项2偏离。所以需要对结果进行一个合理的smear或去偏化。", "username": "lx9507 [Chrome 53.0|Mac 10.10]", "date": "2016-09-28T15:33:17" }, { "postip": "218.18.40.22", "message": "2、2.2",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ium 52.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5:54:52" }, { "postip": "221.207.153.21", "message": "2.1", "username": "l260572267 [Chrome 49.0|GNU/Linux]", "date": "2016-09-28T15:58:08" }, { "postip": "58.19.3.102", "message": "1.1",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Chrome 51.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6:11:34" }, { "postip": "222.175.103.14",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山东济南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6:22:11" }, { "postip": "124.205.214.45", "message": "2.2<br />\r\n<br />\r\n一直在用,非常方便。",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5.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28T16:47:16" }, { "postip": "59.172.67.22",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Chrome 47.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6:51:14" }, { "postip": "59.41.8.24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6:57:54" }, { "postip": "61.150.43.4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0.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7:26:13" }, { "postip": "180.102.210.2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7:56:49" }, { "postip": "223.198.89.103",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海南海口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7:57:42" }, { "postip": "101.27.241.71",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河北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18:12:07" }, { "postip": "113.243.91.150", "message": "沒有好用的客戶端,用的不舒服。", "username": "来自湖南郴州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18:16:42" }, { "postip": "223.99.192.28",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山东的 Firefox 44.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28T18:23:18" }, { "postip": "117.136.41.123",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Mobile 53.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09-28T19:13:02" }, { "postip": "113.116.29.144", "message": "让我选一定是2.2,能少步骤就尽量少步骤",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19:19:41" }, { "postip": "42.80.230.98", "message": "2.2 天天在用",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Mobile Safari 8.0|iOS 8.3 用户", "date": "2016-09-28T19:20:55"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牛!下次我们要做人群调查,就请您来做模型~ :D",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8T19:36:41" }, { "postip": "117.136.66.1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117.136.66.16的 Chrome Mobile 37.0|Android 4.2 用户", "date": "2016-09-28T19:43:13" }, { "postip": "113.28.230.20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香港的 Chrome 53.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09-28T19:43:48" }, { "postip": "36.49.75.131",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吉林长春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20:00:22" }, { "postip": "113.200.245.3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陕西商洛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20:23:47" }, { "postip": "114.80.12.38",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Mobile 53.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20:30:20" }, { "postip": "14.152.64.73",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东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20:32:43" }, { "postip": "60.12.5.163", "message": "现在 Linux 中国在浏览器上的 RSS 只能提供3条推送么?感觉有点少啊。", "username": "chenjintao_ii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20:35:22" }, { "postip": "219.142.153.174",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Mobile 44.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21:46:40" }, { "postip": "58.31.225.175",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8T21:52:55" }, { "postip": "124.235.55.10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吉林吉林市的 Firefox 49.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22:21:44" }, { "postip": "223.167.32.253", "message": "2.2", "username": "nosuchperson [Chrome 52.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22:23:31" }, { "postip": "192.81.131.120",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8T22:41:56" }, { "postip": "223.72.94.15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8T23:30:35" }, { "postip": "112.51.26.78", "message": "2.2我在用", "username": "来自112.51.26.78的 Chrome Mobile 51.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09-28T23:34:02" }, { "postip": "117.24.59.98", "message": "在用,很好,微信太邪恶,不喜欢", "username": "来自福建泉州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9T02:00:25" }, { "postip": "206.174.193.69",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加拿大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9T04:37:47" }, { "postip": "182.91.161.116",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西桂林的 Firefox 49.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29T08:10:48" }, { "postip": "218.76.54.32", "message": "2.1", "username": "swordxia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29T09:23:39" }, { "postip": "45.32.35.175", "message": "1", "username": "饕餮人 [Firefox 49.0|Ubuntu]", "date": "2016-09-29T09:31:23" }, { "postip": "113.56.202.132", "message": "2.1", "username": "POCMON [QQ Browser 9.4|Windows 10]", "date": "2016-09-29T09:36:42" }, { "postip": "120.209.32.57", "message": "one", "username": "EsLion [Safari 9.1|Mac 10.11]", "date": "2016-09-29T10:07:28" }, { "postip": "111.196.72.43", "message": "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9T12:18:19" }, { "postip": "60.209.117.117", "message": "必须 2.2,不过要是为了避免爬虫改成 2.1 还是勉强可以接受。",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Firefox 49.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9T13:13:52" }, { "postip": "222.35.191.19", "message": "2.1",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09-29T16:58:52" }, { "postip": "223.81.192.232", "message": "2.1<br />\r\n现在这样,我根本舍不得在用流量的情况下刷新。",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29T19:32:49" }, { "postip": "45.63.50.107",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53.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09-29T20:48:33" }, { "postip": "101.164.84.245", "message": "2.2<br />\r\n用的feedly", "username": "来自澳大利亚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9T22:59:12" }, { "postip": "122.96.50.86", "message": "1.1、我不会去订阅 RSS", "username": "来自江苏苏州的 Internet Explorer 11.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09-29T23:05:57" }, { "postip": "122.96.50.86", "message": "主要是从来没用过", "username": "来自江苏苏州的 Internet Explorer 11.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09-29T23:07:00" }, { "postip": "36.225.45.211", "message": "2.1<br />\r\n<br />\r\n海外用戶全文怕卡在網速慢,何不提供 2.1 跟 2.2 兩種 rss 讓用戶自己選擇?", "username": "来自台湾的 Chrome 49.0|Mac 10.6 用户", "date": "2016-09-29T23:31:38" }, { "postip": "113.109.29.79", "message": "1.2、告诉我 RSS 地址在哪里,我去订阅!&nbsp;&nbsp;一直想订阅呢", "username": "prince1007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30T00:36:02" }, { "postip": "218.17.122.82", "message": "不知道rss是什么玩意?不知道怎么使用。囧<br />\r\n<br />\r\n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username": "何亮 [Chrome 49.0|Windows 7]", "date": "2016-09-30T09:11:48" }, { "postip": "123.120.174.206", "message": "1.1", "username": "hsrzq [Chrome 53.0|Mac 10.12]", "date": "2016-09-30T21:46:13"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页面左上角~",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30T23:19:50"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唉?这是个有道理的建议啊!",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30T23:20:41" }, { "postip": "171.82.176.182", "message": "不知道,rss是什么,→_→",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Chrome Mobile 51.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10-01T00:06:20" }, { "postip": "58.206.163.20", "message": "RSS用全文更好", "username": "来自甘肃兰州兰州大学的 Firefox 49.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01T11:19:31" }, { "postip": "117.136.61.97", "message": "2 1", "username": "来自117.136.61.97的 Sina Weibo 6.1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01T15:33:48" }, { "postip": "111.47.167.51", "message": "1.1<br />\r\n闲麻烦。。。不要鄙视我好吧。。。", "username": "来自湖北的 MIUI Browser 8.1|iOS 5.1 用户", "date": "2016-10-01T23:25:11" }, { "postip": "122.116.19.214", "message": "2、我已经订阅了“Linux 中国”的 RSS<br />\r\n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来自台湾的 Firefox 49.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2T16:54:26" }, { "postip": "14.106.229.214", "message": "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username": "来自重庆的 Firefox 4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02T21:02:29" }, { "postip": "42.88.230.221",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甘肃张掖的 Firefox 48.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04T13:04:12" }, { "postip": "49.52.44.215", "message":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username": "来自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 Firefox 49.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10-05T10:12:09" }, { "postip": "123.139.84.220", "message": "rss在chrome内核的浏览器上 不支持",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Baidu Spark 8.6|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05T13:02:51" }, { "postip": "119.129.83.8", "message": "1,1.2",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6T21:14:01" }, { "postip": "119.130.113.76", "message": "2.1、RSS 订阅中有标题和摘要就行了,感兴趣我会点击链接的",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9T15:13:32" }, { "postip": "212.189.140.214", "message": ":D:D", "username": "lx9507 [Chrome 53.0|Mac 10.10]", "date": "2016-10-10T17:45:01" }, { "postip": "163.177.68.30", "message": "2.2",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14T19:41:07" }, { "postip": "125.46.3.227", "message": "1.2", "username": "WangYueScream [Baidu Spark 8.6|Windows 7]", "date": "2016-12-20T17:39:34" }, { "postip": "175.12.6.222", "message": "非常感谢保留RSS全文", "username": "来自湖南的 Safari 10.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7-01-14T17:26:36" }, { "postip": "111.43.240.221", "message": "rss是啥,,我去百度一下。。。&nbsp; &nbsp;顺便问一下,这网站怎么检测的用户浏览器和操作系统版本的。。。『貌似可以利用这个搞事情。。』", "username": "Ghjoker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7-03-31T19:56:50" } ]
[]
各位 “Linux 中国”的朋友们,无论你是在用电脑还是手机,无论你是用浏览器访问“Linux 中国”的网站还是用微信接收推送,抑或者你就是用 RSS 阅读软件一直订阅我们的频道的。那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调查,希望得到您的反馈。不长,一分钟就行。
2016-09-28T11:11:00
2016-09-28T11:11:00
7,816
/article-7816-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111005q2964a06b4axzhbv.jpg) 各位 “Linux 中国”的朋友们,无论你是在用电脑还是手机,无论你是用浏览器访问“Linux 中国”的网站还是用微信接收推送,抑或者你就是用 RSS 阅读软件一直订阅我们的频道的。那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调查,希望得到您的反馈。不长,一分钟就行。 1、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1.1、我不会去订阅 RSS 1.2、告诉我 [RSS 地址](https://linux.cn/rss.xml)在哪里,我去订阅 2、我已经订阅了“Linux 中国”的 RSS 2.1、RSS 订阅中有标题和摘要就行了,感兴趣我会点击链接的 2.2、RSS 订阅还是要全文的,毕竟我不喜欢再打开浏览器 请在下面发表您的评论即可。 **更新:** *本来发此文是考虑将现有的 RSS 从全文方式改为摘要方式——倒不是为了引流,而是为了规避部分恶意爬虫。不过没有想到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回复,而且使用 RSS 的人要比我预想中的多得多。* *虽然大家有不少人提到了有标题和摘要就可以了,不过也还有更多的人提到要全文,那就保持不变吧,还是全文好了~* *最后,谢谢大家的关注和回复,如有任何建议,请随时反馈给我们。* *更新2:* *增加了一个专门提供摘要方式的 RSS :https://linux.cn/rss-digest.xml 大家可以试试(页面左上角也有链接)。如发现有不足之处,敬请提出。*
你该选择 openSUSE 的五大理由
Aquil Roshan
https://itsfoss.com/why-use-opensuse/
相比其他的 Linux 发行版,我总能在 openSUSE 上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我说不太好,但它总是如此的闪亮和个性鲜明。这绿色的大蜥蜴是看起来如此的令人惊叹!但这并不是 openSUSE 即便不是最好也是要比其它发行版更好的原因!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05231engctq2bvttoh4qo.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05231engctq2bvttoh4qo.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openSUSE" ]
观点
{ "viewnum": 21745, "commentnum": 21,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83.38.238.84", "message": "二奶机上安装的TUMBLEWEED,感觉现在KDE下的软件很少,以前很多好用的软件已经停止开发了", "username": "endotoxin [Firefox 45.0|Windows 7]", "date": "2016-09-28T22:18:11" }, { "postip": "113.109.193.42", "message": "不熟啊,一般都是选CentOS或Ubuntu,一个专门做服务器,一个开发的时候用",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8T22:22:16" }, { "postip": "112.195.159.9", "message": "大蜥蜴是我见过安装界面最漂亮、人性化的系统,但是我没有深入的用SUSE,所以我连他的包管理是什么都不知道。。。<br />\r\n之前一直用arch,前段时间因为觉得gnome的工作区域太小了,就换回ubuntu,但是ubuntu的bcloud用不了,在arch和ubuntu里面辗转好多次,现在电脑里面是arch+win10 ,这几天在玩LOL,所以一般都是用的win10.<br />\r\n<br />\r\n等ubuntu16.10出来之后去装ubuntu,实在不满意的话,就用大蜥蜴", "username": "龙尘飘 [Chrome 55.0|Windows 10]", "date": "2016-09-28T22:52:45" }, { "postip": "117.151.53.75", "message": "那你还是继续用arch了,ubuntu不用LTS无意义<br />\r\nbcloud的问题在github上有解决方案", "username": "来自湖北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9T00:32:34" }, { "postip": "221.12.107.182", "message": "新手最应该从 opensuse 入门而不是 ubuntu。<br />\r\n1、opensuse -&gt; arch linux -&gt; fedora -&gt; fedora(desktop)+centos(server)<br />\r\n2、opensuse -&gt; arch linux -&gt; opensuse -&gt; opensesu(desktop)+suse(server)<br />\r\n第二种比较少见。", "username": "来自浙江台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29T08:58:12"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openusese赞一个,但其国内论坛氛围还是差一些,好多问题没有解决呀",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29T09:40:01" }, { "postip": "112.195.159.9", "message": "我是在ubuntu上装都装不上bcloud,arch的仓库里面有bcloud,安装之后修改那几个文件就行了,,,", "username": "龙尘飘 [Chrome 55.0|Windows 10]", "date": "2016-09-29T16:09:18" }, { "postip": "182.239.189.187", "message": "表示不懂AppArmor,還是默默的管理窩RH系的SELinux", "username": "来自澳大利亚的 Chrome 53.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29T18:10:37" }, { "postip": "223.81.192.232", "message": "openSUSE 曾经是我的主系统,但是已经换成 Debian 好多年了。",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09-29T19:30:24" }, { "postip": "153.99.106.96", "message": "不用openSuse的理由则不需要有5个那么多,优秀的发行版多的很。我不用opensuse的理由是,不愿与某二三人为代表的某群人为伍。", "username": "来自江苏的 Firefox 48.0|Fedora 用户", "date": "2016-09-30T09:33:58" }, { "postip": "115.236.167.156", "message": "用过很长一段时间opensuse,包括tumbleweed,并没有比Ubuntu更好用,相反因为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好的找到Ubuntu下的解决方案,很多软件作者也更熟悉ubuntu的问题解决,所以opensuse反而显得更难用了~特别是还有一个非常不友好的社区!!!",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Yandex Browser 16.9|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30T16:17:02"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你说的对,某些人总是太高傲",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09-30T17:17:24" }, { "postip": "175.3.60.219", "message": "说实在的,虽然翻译译了这一篇文章,但还是真的没有用过 openSUSE。我记得第一个地使用的 Linux 发行版就是 Ubuntu,但是什么都不懂,就随便装来玩玩。再到后来,熟悉一点之后,就尝试过 deepin,CentOS。再到 接触 LFS,这个完全自主从零开始的东东,因为自己有很多地方不懂,没能构建起来。可能是自己对分区的排布、引导的自定义安装等原因,最后还是选择长久使用 Archlinux,滚动式更新也很适合我这种强迫症的人。同时也保留 windows 10,作为游戏。哈哈。",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09-30T21:07:51" }, { "postip": "112.195.155.207", "message": "我也是用的arch,但是我不想用gnome了,又用不惯kde,,,,,其实挺想用unity的,,,但是源码git下来make不了。", "username": "龙尘飘 [Chrome 55.0|Windows 10]", "date": "2016-10-01T08:47:45" }, { "postip": "175.3.60.219", "message": "刚开始用 Archlinux 的时候是用的 xfce,后来换了默认主题数据额效果更好的 Plasma。",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10-01T09:50:22" }, { "postip": "112.195.155.207", "message": "我找不到好的plsma美化资源,而且也用不过kde。<br />\r\nxfce也是不知道该怎么美化。。。", "username": "龙尘飘 [Chrome 55.0|GNU/Linux]", "date": "2016-10-01T12:09:57" }, { "postip": "14.121.185.165", "message": "opensuse怎么安装?", "username": "来自广东的 Android Browser|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04T21:13:09" }, { "postip": "223.104.1.181", "message": "opensuse.10年用户,绝对支持", "username": "来自广东佛山的 Firefox 49.0|Android 4.4 用户", "date": "2016-10-04T21:20:15" }, { "postip": "119.4.145.152", "message": "opensuse源里的软件不全,上次装caffe,很多软件都要自己编译",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5T14:20:51" }, { "postip": "113.92.92.157", "message": "opensuse还发布了树莓派64bit系列版本。这是目前唯一主流发行版官方支持的64位树莓派linux系统。但是有一些问题。15.0版wiringpi用不了,有bug。42.3版wiringpi需要修改一些东西,能用。但是我在更新内核后,反复重启进不了系统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Firefox 64.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8-12-19T09:34:29" }, { "postip": "219.130.139.69", "message": "怎样把 Leap-15.3 的系统内核升级到 5.15 新版内核?", "username": "来自广东江门的 Chrome 90.0|GNU/Linux 用户", "date": "2021-12-28T09:06:39" } ]
[]
相比其他的 Linux 发行版,我总能在 openSUSE 上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我说不太好,但它总是如此的闪亮和个性鲜明。这绿色的大蜥蜴是看起来如此的令人惊叹!但这并不是 openSUSE 即便不是最好也是要比其它发行版更好的原因!
2016-09-28T20:54:00
2016-09-28T20:54:00
7,818
/article-7818-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05231engctq2bvttoh4qo.jpg) 多数的的桌面 Linux 用户都会选择三种发行版本:Debian/Ubuntu、Fedora 或者 Arch Linux。但是今天,我将给出你需要使用 openSUSE 的五大理由。 相比其他的 Linux 发行版,我总能在 [openSUSE](https://www.opensuse.org/) 上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我说不太好,但它总是如此的闪亮和个性鲜明。这绿色的大蜥蜴是看起来如此的令人惊叹!但这并不是 openSUSE **即便不是最好也是要比其它发行版更好**的原因! 请别误解我。我在各种场合用过许多不同的 Linux 发行版,同时也很敬佩在这些发行版背后默默工作的开发者,是他们让计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 openSUSE 一直让人感觉,嗯,令人崇敬——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 ### openSUSE 比其他 Linux 发行版要好的五大理由 你是不是认为我在说 openSUSE 是最好的 Linux 发行版?不,我并不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其实没有任何一个 Linux 发行版是最好的。它真的可以满足你寻找 “灵魂伴侣” 的需求。 但在这里,我准备给大家说说,openSUSE 比其他发行版做得要好的五件事。如下: #### #1 社区规则 openSUSE 是一个典型的社区驱动型项目。我经常看到很多用户在升级后抱怨开发人员改变了他们喜欢的发行版。但在 openSUSE 不是这样,openSUSE 是纯社区驱动的项目,并且任何时候都朝着用户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 #2 系统的健壮性 另外一个是操作系统的集成程度。我可以在同一个 openSUSE 系统上安装所有的[最好的 Linux 桌面环境](https://itsfoss.com/best-linux-desktop-environments/),而在 Ubuntu 上则因为系统的稳定性,坚决不允许用户这样做。而这恰好体现了一个系统的健壮程度。因此,对于那些喜欢自己动手完成每一件事的用户,openSUSE 还是很诱人的。 #### #3 易于安装软件 在 Linux 的世界里有很多非常好用的包管理工具。从 Debian 的 apt-get 到 [Fedora](https://itsfoss.com/fedora-24-review/) 的 DNF,它们无不吸引着用户,而且在这些发行版成为流行版本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openSUSE 同样有一个将软件传递到桌面的好方法。[software.opensuse.org](https://software.opensuse.org/421/en) 是一个 Web 界面,你可以用它从仓库中获取安装软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链接 (当然,是在 openSUSE 系统上),在搜索框中输入你想要的软件,点击“直接安装”即可。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吗? 听起来就像是在使用 Google 商店一样,是吗? #### #4 YAST 毫不夸张的说,[YaST](https://en.opensuse.org/Portal:YaST) (LCTT 译注: YaST 是 openSUSE 和 SUSE Linux 企业版的安装和配置工具) 绝对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操作系统**上最好的控制中心。并且毫无疑问地,你可以使用它来操控系统上的一切:网络、软件升级以及所有的基础设置等。无论是 openSUSE 的个人版或是 SUSE Linux 企业版,你都能在 YaST 的强力支撑下,轻松的完成安装。总之,一个工具,方便而无所不能。 #### #5 开箱即用的极致体验 SUSE 的团队是 Linux 内核中最大的贡献者团体之一。他们辛勤的努力也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经验来应付不同的硬件条件。 有着良好的硬件支持,一定会有很棒的开箱即用的体验。 #### #6 他们做了一些搞笑视频 等等,不是说好了是五个理由吗?怎么多了一个! 但因为 [Abhishek](https://itsfoss.com/author/abhishek/) 逼着我加进来,因为他们做的 Linux 的搞笑视频才使 openSUSE 成为了最好的发行版。 开了个玩笑,不过还是看看 [Uptime Fun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ABy9ul11I),你将会知道[为什么 SUSE 是最酷的 Linux](https://itsfoss.com/suse-coolest-linux-enterprise/) 。 ### LEAP 还是 TUMBLEWEED?该用哪一个! 如果你现在想要使用 openSUSE 了,让我来告诉你,这两个 openSUSE 版本:LEAP 和 TUMBLEWEED。哪一个更合适你一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05344y37hpp45wl2c585h.jpg) 尽管两者都提供了相似的体验和相似的环境,但还是需要你自行决定安装那个版本到你硬盘上。 #### OPENSUSE : LEAP [openSUSE Leap](https://en.opensuse.org/Portal:Leap) 是一个普通的大众版本,基本上每八个月更新一次。目前最新的版本是 openSUSE 42.1。它所有的软件都是稳定版,给用户提供最顺畅的体验。 对于家庭用户、办公和商业用户,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它合适那些想要一个稳定系统,而不必事事亲为,可以让他们安心工作的用户。只要进行正确的设置之后,你就不必担心其他事情,然后专心投入工作就好。同时,我也强烈建议图书馆和学校使用 Leap。 #### OPENSUSE: TUMBLEWEED [Tumbleweed version of openSUSE](https://en.opensuse.org/Portal:Tumbleweed) 是滚动式更新的版本。它定期更新系统中所使用的软件集的最新版本。对于想要使用最新软件以及想向 openSUSE 做出贡献的开发者和高级用户来说,这个版本绝对值得一试。 需要指出的是,Tumbleweed 并不是 Leap 的 beta 和 测试版本 。它是最新锐的 Linux 稳定发行版。 Tumbleweed 给了你最快的更新,但是仅在开发者确定某个包的稳定性之后才行。 ### 说说你的想法? 请在下方评论说出你对 openSUSE 的想法。如果你已经在考虑使用 openSUSE,你更想用 Leap 和 Tumbleweed 哪一个版本呢? 来,让我们开干! --- via: <https://itsfoss.com/why-use-opensuse/> 作者:[Aquil Roshan](https://itsfoss.com/author/aquil/)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在 Ubuntu 16.04 上安装和使用服务器监控报警系统 Shinken
Muhammad Arul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server-monitoring-with-shinken-on-ubuntu-16-04/
Shinke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开源的主机和网络监控框架,并与 Nagios like 兼容,它可以运行在所有支持 Python 程序的操作系统上,比如说 Linux、Unix 和 Windows。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0952shznhaobz60bhbbs.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0952shznhaobz60bhbbs.jpg
true
false
true
LinuxBars
false
[ "shinken", "监控", "Nagios" ]
系统运维
{ "viewnum": 11495, "commentnum": 3, "favtimes": 6,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58.49.9.92", "message": "现在还有这么复杂的SNMP监控软件???",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Chrome 45.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29T17:17:09" }, { "postip": "123.112.140.251", "message": "确实够绕的。",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09-29T19:35:45" }, { "postip": "218.17.194.210", "message": "模块好多!!", "username": "alpha [Firefox 50.0|Windows 7]", "date": "2016-12-05T17:33:48" } ]
[]
Shinke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开源的主机和网络监控框架,并与 Nagios like 兼容,它可以运行在所有支持 Python 程序的操作系统上,比如说 Linux、Unix 和 Windows。
2016-09-29T14:09:58
2016-09-29T14:09:58
7,821
/article-7821-1.html
Shinken 是一个用 Python 实现的开源的主机和网络监控框架,并与 Nagios like 兼容,它可以运行在所有支持 Python 程序的操作系统上,比如说 Linux、Unix 和 Windows。Shinken 是 Jean Gabes 为了验证一个新的 Nagios 架构思路而编写,但是这个想法被 Nagios 的作者拒绝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网络系统监视软件,并保持了与 Nagios 的兼容。 在这篇教程中,我将会描述如何从源代码编译安装 Shinken 和向监视系统中添加一台 Linux 主机。我将会以 Ubuntu 16.04 Xenial Xerus 操作系统来作为 Shinken 服务器和所监控的主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0952shznhaobz60bhbbs.jpg) ### 第一步 安装 Shinken 服务器 Shinken 是一个 Python 框架,我们可以通过 `pip` 安装或者从源码来安装它,在这一步中,我们将用源代码编译安装 Shinken。 在我们开始安装 Shinken 之前还需要完成几个步骤。 安装一些新的 Python 软件包并创建一个名为 `shinken` 的系统用户: ```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setuptools python-pip python-pycurl useradd -m -s /bin/bash shinken ``` 从 GitHub 仓库下载 Shinken 源代码: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naparuba/shinken.git cd shinken/ ``` 然后用以下命令安装 Shinken: ``` git checkout 2.4.3 python setup.py install ``` 然后,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从 Ubuntu 软件库中安装 `python-cherrypy3` 软件包: ```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cherrypy3 ``` 到这里,Shinken 已经成功安装,接下来我们将 Shinken 添加到系统启动项并且启动它: ``` update-rc.d shinken defaults systemctl start shinken ``` ### 第二步 安装 Shinken Webui2 Webui2 是 Shinken 的 Web 界面(在 shinken.io 可以找到)。最简单的安装 Shinken webui2 的方法是使用shinken CLI 命令(必须作为 `shinken` 用户执行)。 切换到 shinken 用户: ``` su - shinken ``` 初始化 shiken 配置文件,下面的命令将会创建一个新的配置文件 `.shinken.ini` : ``` shinken --init ``` 接下来用 shinken CLI 命令来安装 `webui2`: ``` shinken install webui2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1k1izj7u2pjaq11hj.png) 至此 webui2 已经安装好,但是我们还需要安装 MongoDB 和用 `pip` 来安装另一个 Python 软件包。在 root 下运行如下命令: ``` sudo apt-get install mongodb pip install pymongo>=3.0.3 requests arrow bottle==0.12.8 ``` 接下来,切换到 shinken 目录下并且通过编辑 `broker-master.cfg` 文件来添加这个新的 webui2 模块: ``` cd /etc/shinken/brokers/ vim broker-master.cfg ``` 在第 40 行添加一个模块选项: ``` modules webui2 ``` 保存文件并且退出编辑器。 现在进入 `contacts` 目录下编辑 `admin.cfg` 来进行管理配置。 ``` cd /etc/shinken/contacts/ vim admin.cfg ``` 按照如下修改: ``` contact_name admin # Username 'admin' password yourpass # Pass 'mypass' ``` 保存和退出。 ### 第三步 安装 Nagios 插件和 Shinken 软件包 在这一步中,我们将安装 Nagios 插件和一些 Perl 模块。然后从 shinken.io 安装其他的软件包来实现监视。 安装 Nagios 插件和安装 Perl 模块所需要的 `cpanminus`: ``` sudo apt-get install nagios-plugins* cpanminus ``` 用 `cpanm` 命令来安装 Perl 模块。 ``` cpanm Net::SNMP cpanm Time::HiRes cpanm DBI ``` 现在我们创建一个 `utils.pm` 文件的链接到 shinken 的目录,并且为 `Log_File_Health` 创建了一个新的日志目录 。 ``` chmod u+s /usr/lib/nagios/plugins/check_icmp ln -s /usr/lib/nagios/plugins/utils.pm /var/lib/shinken/libexec/ mkdir -p /var/log/rhosts/ touch /var/log/rhosts/remote-hosts.log ``` 然后,从 shinken.io 安装 shinken 软件包 `ssh` 和 `linux-snmp` 来监视 SSH 和 SNMP : ``` su - shinken shinken install ssh shinken install linux-snmp ``` ### 第四步 添加一个 Linux 主机 host-one 我们将添加一个新的将被监控的 Linux 主机,IP 地址为 192.168.1.121,主机名为 host-one 的 Ubuntu 16.04。 连接到 host-one 主机: ``` ssh host1@192.168.1.121 ``` 从 Ubuntu 软件库中安装 snmp 和snmpd 软件包: ``` sudo apt-get install snmp snmpd ``` 然后,用 `vim` 编辑 `snmpd.conf` 配置文件: ``` vim /etc/snmp/snmpd.conf ``` 注释掉第 15 行并取消注释第 17 行: ``` #agentAddress udp:127.0.0.1:161 agentAddress udp:161,udp6:[::1]:161 ``` 注释掉第 51 和 53 行,然后加一行新的配置,如下: ``` #rocommunity mypass default -V systemonly #rocommunity6 mypass default -V systemonly rocommunity mypass ``` 保存并退出。 现在用 `systemctl` 命令来启动 `snmpd` 服务: ``` systemctl start snmpd ``` 在 shinken 服务器上通过在 `hosts` 文件夹下创建新的文件来定义一个新的主机: ``` cd /etc/shinken/hosts/ vim host-one.cfg ``` 粘贴如下配置信息: ``` define host{ use generic-host,linux-snmp,ssh contact_groups admins host_name host-one address 192.168.1.121 _SNMPCOMMUNITY mypass # SNMP Pass Config on snmpd.conf } ``` 保存并退出。 在 shinken 服务器上编辑 SNMP 配置文件。 ``` vim /etc/shinken/resource.d/snmp.cfg ``` 将 `public` 改为 `mypass` -必须和你在客户端 `snmpd` 配置文件中使用的密码相同: ``` $SNMPCOMMUNITYREAD$=mypass ``` 保存并退出。 现在将服务端和客户端都重启: ``` reboot ``` 现在 Linux 主机已经被成功地添加到 shinken 服务器中了。 ### 第五步 访问 Shinken Webui2 在端口 7677 访问 Shinken webui2 (将 URL 中的 IP 替换成你自己的 IP 地址): ``` http://192.168.1.120:7767 ``` 用管理员用户和密码登录(你在 admin.cfg 文件中设置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2woi9333360eer34l.png) Webui2 中的 Shinken 面板: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2qz56xdvv8cclt3kx.png) 我们的两个服务器正在被 Shinken 监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2zaa3hecc6wizewac.png) 列出所有被 linux-snmp 监控的服务: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2b4ks4sl7e8p8dq73.png) 所有主机和服务的状态信息: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9/141003byd6omy6nqt26oq0.png) ### 第6步 Shinken 的常见问题 #### NTP 服务器相关的问题 当你得到如下的 NTP 错误提示 ``` TimeSync - CRITICAL ( NTP CRITICAL: No response from the NTP server) TimeSync - CRITICAL ( NTP CRITICAL: Offset unknown )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所有 Linux 主机上安装 ntp。 ``` sudo apt-get install ntp ntpdate ``` 编辑 ntp 配置文件: ``` vim /etc/ntp.conf ``` 注释掉所有 pools 并替换为: ``` #pool 0.ubuntu.pool.ntp.org iburst #pool 1.ubuntu.pool.ntp.org iburst #pool 2.ubuntu.pool.ntp.org iburst #pool 3.ubuntu.pool.ntp.org iburst pool 0.id.pool.ntp.org pool 1.asia.pool.ntp.org pool 0.asia.pool.ntp.org ``` 然后,在新的一行添加如下限制规则: ``` # Local users may interrogate the ntp server more closely. restrict 127.0.0.1 restrict 192.168.1.120 #shinken server IP address restrict ::1 NOTE: 192.168.1.120 is the Shinken server IP address. ``` 保存并退出。 启动 ntp 并且检查 Shinken 面板。 ``` ntpd ``` #### check\_netint.pl Not Found 问题 从 github 仓库下载源代码到 shinken 的库目录下: ``` cd /var/lib/shinken/libexec/ wget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Sysnove/shinken-plugins/master/check_netint.pl chmod +x check_netint.pl chown shinken:shinken check_netint.pl ``` #### 网络占用的问题 这是错误信息: ``` ERROR : Unknown interface eth\d+ ``` 检查你的网络接口并且编辑 `linux-snmp` 模版。 在我的 Ununtu 服务器,网卡是 “enp0s8”,而不是 eth0,所以我遇到了这个错误。 `vim` 编辑 `linux-snmp` 模版: ``` vim /etc/shinken/packs/linux-snmp/templates.cfg ``` 在第 24 行添加网络接口信息: ``` _NET_IFACES eth\d+|em\d+|enp0s8 ``` 保存并退出。 ---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server-monitoring-with-shinken-on-ubuntu-16-04/> 作者:[Muhammad Arul](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server-monitoring-with-shinken-on-ubuntu-16-04/) 译者:[LinuxBars](https://github.com/LinuxBars)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Save and exit.
AWS 和 GCP 的 Spark 技术哪家强?
Michael Li, Ariel M'Ndange-Pfupfu
https://www.oreilly.com/ideas/spark-comparison-aws-vs-gcp
毋庸置疑,云计算将会在未来数据科学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弹性,可扩展性和按需分配的计算能力作为云计算的重要资源,直接导致云服务提供商集体火拼。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正是亚马逊网络服务(AWS) 和谷歌云平台(GCP)。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070107rm1jjjmne5cjv6lj.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070107rm1jjjmne5cjv6lj.jpg
true
false
true
firstadream
false
[ "AWS", "云计算", "Google", "Spark" ]
观点
{ "viewnum": 7904, "commentnum": 0,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毋庸置疑,云计算将会在未来数据科学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弹性,可扩展性和按需分配的计算能力作为云计算的重要资源,直接导致云服务提供商集体火拼。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正是亚马逊网络服务(AWS) 和谷歌云平台(GCP)。
2016-09-30T08:49:00
2016-09-30T08:49:00
7,822
/article-7822-1.html
> > Tianhui Michael Li 和 Ariel M’ndange-Pfupfu 将在今年 10 月 10、12 和 14 号组织一个在线经验分享课程:[Spark 分布式计算入门](http://www.oreilly.com/live-training/distributed-computing-with-spark.html?intcmp=il-data-olreg-lp-oltrain_20160828_new_site_spark_comparison_aws_gcp_post_top_note_training_link)。该课程的内容包括创建端到端的运行应用程序和精通 Spark 关键工具。 > > > 毋庸置疑,云计算将会在未来数据科学领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弹性,可扩展性和按需分配的计算能力作为云计算的重要资源,直接导致云服务提供商集体火拼。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正是[亚马逊网络服务(AWS)](https://aws.amazon.com/) 和[谷歌云平台(GCP)](https://cloud.google.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070107rm1jjjmne5cjv6lj.jpg) 本文依据构建时间和运营成本对 AWS 和 GCP 的 Spark 工作负载作一个简短比较。实验由我们的学生在<ruby> 数据孵化器 <rp> ( </rp> <rt> The Data Incubator </rt> <rp> ) </rp></ruby>进行,<ruby> <a href="https://www.thedataincubator.com/training.html"> 数据孵化器 </a> <rp> ( </rp> <rt> The Data Incubator </rt> <rp> ) </rp></ruby>是一个大数据培训组织,专门为公司招聘顶尖数据科学家并为公司职员培训最新的大数据科学技能。尽管 Spark 效率惊人,分布式工作负载的时间和成本亦然可以大到不能忽略不计。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寻求更高效的技术,以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好和最快的工具。 ### 提交 Spark 任务到云 [Spark](http://spark.apache.org/) 是一个类 MapReduce 但是比 MapReduce 更灵活、更抽象的并行计算框架。Spark 提供 Python 和 Java 编程接口,但它更愿意用户使用原生的 Scala 语言进行应用程序开发。Scala 可以把应用程序和依赖文件打包在一个 JAR 文件从而使 Spark 任务提交变得简单。 通常情况下,Sprark 结合 HDFS 应用于分布式数据存储,而与 YARN 协同工作则应用于集群管理;这种堪称完美的配合使得 Spark 非常适用于 AWS 的弹性 MapReduce (EMR)集群和 GCP 的 Dataproc 集群。这两种集群都已有 HDFS 和 YARN 预配置,不需要额外进行配置。 ### 配置云服务 通过命令行比通过网页界面管理数据、集群和任务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对 AWS 而言,这意味着客户需要安装 [CLI](http://docs.aws.amazon.com/cli/latest/userguide/cli-chap-getting-set-up.html)。客户必须获得证书并为每个 EC2 实例创建[独立的密钥对](http://docs.aws.amazon.com/ElasticMapReduce/latest/DeveloperGuide/EMR_SetUp_KeyPair.html)。除此之外,客户还需要为 EMR 用户和 EMR 本身创建角色(基本权限),主要是准入许可规则,从而使 EMR 用户获得足够多的权限(通常在 CLI 运行 `aws emr create-default-roles` 就可以)。 相比而言,GCP 的处理流程更加直接。如果客户选择安装 [Google Cloud SDK](https://cloud.google.com/sdk/#Quick_Start) 并且使用其 Google 账号登录,那么客户即刻可以使用 GCP 的几乎所有功能而无需其他任何配置。唯一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忘记通过 API 管理器启用计算引擎、Dataproc 和云存储 JSON 的 API。 当你安装你的喜好设置好之后,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比如可以通过`aws s3 cp`或者`gsutil cp`命令拷贝客户的数据到云端。再比如客户可以创建自己的输入、输出或者任何其他需要的 bucket,如此,运行一个应用就像创建一个集群或者提交 JAR 文件一样简单。请确定日志存放的地方,毕竟在云环境下跟踪问题或者调试 bug 有点诡异。 ### 一分钱一分货 谈及成本,Google 的服务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有优势。首先,购买计算能力的原始成本更低。4 个 vCPU 和 15G RAM 的 Google 计算引擎服务(GCE)每小时只需 0.20 美元,如果运行 Dataproc,每小时也只需区区 0.24 美元。相比之下,同等的云配置,AWS EMR 则需要每小时 0.336 美元。 其次,计费方式。AWS 按小时计费,即使客户只使用 15 分钟也要付足 1 小时的费用。GCP 按分钟计费,最低计费 10 分钟。在诸多用户案例中,资费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成本的巨大差异。 两种云服务都有其他多种定价机制。客户可以使用 AWS 的 Sport Instance 或 GCP 的 Preemptible Instance 来竞价它们的空闲云计算能力。这些服务比专有的、按需服务便宜,缺点是不能保证随时有可用的云资源提供服务。在 GCP 上,如果客户长时间(每月的 25% 至 100%)使用服务,可以获取更多折扣。在 AWS 上预付费或者一次购买大批量服务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底线是,如果你是一个超级用户,并且使用云计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那么最好深入研究云计算,自己算计好成本。 最后,新手在 GCP 上体验云服务的费用较低。新手只需 300 美元信用担保,就可以免费试用 60 天 GCP 提供的全部云服务。AWS 只免费提供特定服务的特定试用层级,如果运行 Spark 任务,需要付费。这意味着初次体验 Spark,GCP 具有更多选择,也少了精打细算和讨价还价的烦恼。 ### 性能比拼 我们通过实验检测一个典型 Spark 工作负载的性能与开销。实验分别选择 AWS 的 m3.xlarg 和 GCP 的 n1-standard-4,它们都是由一个 Master 和 5 个核心实例组成的集群。除了规格略有差别,虚拟核心和费用都相同。实际上它们在 Spark 任务的执行时间上也表现的惊人相似。 测试 Spark 任务包括对数据的解析、过滤、合并和聚合,这些数据来自公开的<ruby> <a href="https://archive.org/details/stackexchange"> 堆栈交换数据转储 </a> <rp> ( </rp> <rt> Stack Exchange Data Dump </rt> <rp> ) </rp></ruby>。通过运行相同的 JAR,我们首先对大约 50M 的数据子集进行[交叉验证](http://stats.stackexchange.com/),然后将验证扩大到大约 9.5G 的数据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070127b799wou9y4s9ousz.jpg) > > Figure 1. Credit: Michael Li and Ariel M'ndange-Pfupfu. > >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070129hwdp3wfzzv3fpozf.jpg) > > Figure 2. Credit: Michael Li and Ariel M'ndange-Pfupfu. > > > 结果表明,短任务在 GCP 上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是因为 GCP 以分钟计费,并最终扣除了 10 分钟的费用,而 AWS 则收取了 1 小时的费用。但是即使长任务,因为计费方式占优,GPS 仍然具有相当优势。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存储成本并不包括在此次比较当中。 ### 结论 AWS 是云计算的先驱,这甚至体现在 API 中。AWS 拥有巨大的生态系统,但其许可模型已略显陈旧,配置管理也有些晦涩难解。相比之下,Google 是云计算领域的新星并且将云计算服务打造得更加圆润自如。但是 GCP 缺少一些便捷的功能,比如通过简单方法自动结束集群和详细的任务计费信息分解。另外,其 Python 编程接口也不像 [AWS 的 Boto](https://github.com/boto/boto3) 那么全面。 如果你初次使用云计算,GCP 因其简单易用,别具魅力。即使你已在使用 AWS,你也许会发现迁移到 GCP 可能更划算,尽管真正从 AWS 迁移到 GCP 的代价可能得不偿失。 当然,现在对两种云服务作一个全面的总结还非常困难,因为它们都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由多个实体整合而成的完整生态系统,并且各有利弊。真正的赢家是用户。一个例证就是在<ruby> 数据孵化器 <rp> ( </rp> <rt> The Data Incubator </rt> <rp> ) </rp></ruby>,我们的博士数据科学研究员在学习分布式负载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本的下降。虽然我们的[大数据企业培训客户](https://www.thedataincubator.com/training.html)可能对价格不那么敏感,他们更在意能够更快速地处理企业数据,同时保持价格不增加。数据科学家现在可以享受大量的可选服务,这些都是从竞争激烈的云计算市场得到的实惠。 --- via: <https://www.oreilly.com/ideas/spark-comparison-aws-vs-gcp> 作者:[Michael Li](https://www.oreilly.com/people/76a5b-michael-li) [Ariel M'Ndange-Pfupfu](https://www.oreilly.com/people/Ariel-Mndange-Pfupfu) 译者:[firstadream](https://github.com/firstadream)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Linux 发行版们应该禁用 IPv4 映射的 IPv6 地址吗?
Jonathan Corbet
https://lwn.net/Articles/688462/
正如近期 OpenBSD 邮件列表的讨论所关注的,一个使得向 IPv6 转换更加轻松的机制设计同时也可能导致网络更不安全——并且 Linux 发行版们的默认配置可能并不安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35551ptzgfjoo2fxlfe9t.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35551ptzgfjoo2fxlfe9t.jpg
true
false
true
alim0x
false
[ "网络安全", "IPv4", "IPv6" ]
观点
{ "viewnum": 8561, "commentnum": 4,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25.104.237.0", "message": "我有强迫症&nbsp;&nbsp;ss -nl 看着一堆 :xx&nbsp;&nbsp;和 ::xx 就头疼,所以直接关系ipv6 清净了不少。", "username": "来自浙江台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30T19:21:59" }, { "postip": "125.104.237.0", "message": "关闭 关闭 ……", "username": "来自浙江台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09-30T19:22:59" }, { "postip": "58.20.20.95", "message": "有意见提RFC上去,讨论通过了大家一起用,不然这种比较底层的实现特立独行跟社区过不去不会有好下场。OpenBSD很好么?Linux本质是工程派的,为什么要向学院派的看齐,嗯?",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01T17:31:07" }, { "postip": "211.103.241.210", "message": "关掉吧....",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Sogou Explorer 2|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1-18T10:18:54" } ]
[]
正如近期 OpenBSD 邮件列表的讨论所关注的,一个使得向 IPv6 转换更加轻松的机制设计同时也可能导致网络更不安全——并且 Linux 发行版们的默认配置可能并不安全。
2016-09-30T13:55:00
2016-09-30T13:55:00
7,823
/article-7823-1.html
从各方面来看,互联网向 IPv6 的过渡是件很缓慢的事情。不过在最近几年,可能是由于 IPv4 地址资源的枯竭,IPv6 的使用处于[上升态势](https://www.google.com/intl/en/ipv6/statistics.html)。相应的,开发者也有兴趣确保软件能在 IPv4 和 IPv6 下工作。但是,正如近期 OpenBSD 邮件列表中的讨论所关注的,一个使得向 IPv6 转换更加轻松的机制设计同时也可能导致网络更不安全——并且 Linux 发行版们的默认配置可能并不安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35551ptzgfjoo2fxlfe9t.jpg) ### 地址映射 IPv6 在很多方面看起来可能很像 IPv4,但它是一个不同地址空间的不同的协议。服务器程序想要接受使用二者之中任意一个协议的连接,必须给两个不同的地址族分别打开一个套接字——IPv4 的 `AF_INET` 和 IPv6 的 `AF_INET6`。特别是一个程序希望在主机上的使用两种地址协议的任意接口都接受连接的话,需要创建一个绑定到全零通配符地址(`0.0.0.0`)的 `AF_INET` 套接字和一个绑定到 IPv6 等效地址(写作 `::`)的 `AF_INET6` 套接字。它必须在两个套接字上都监听连接——或者有人会这么认为。 多年前,在 [RFC 3493](https://tools.ietf.org/html/rfc3493#section-3.7),IETF 指定了一个机制,程序可以使用一个单独的 IPv6 套接字工作在两个协议之上。有了一个启用这个行为的套接字,程序只需要绑定到 `::` 地址从而在所有接口上接受使用这两个协议的连接。当创建了一个 IPv4 连接到该绑定端口,源地址会像 [RFC 2373](https://tools.ietf.org/html/rfc2373#page-10) 中描述的那样映射到 IPv6。所以,举个例子,一个使用了这个模式的程序会将一个 `192.168.1.1` 的传入连接看作来自 `::ffff:192.168.1.1`(这个混合的写法就是这种地址的通常写法)。程序也能通过相同的映射方法打开一个到 IPv4 地址的连接。 RFC 要求默认实现这个行为,所以大多数系统这么做了。不过也有些例外,OpenBSD 就是其中之一;在那里,希望在两种协议下工作的程序能做的只能是创建两个独立的套接字。但一个在 Linux 中打开两个套接字的程序会遇到麻烦:IPv4 和 IPv6 套接字都会尝试绑定到 IPv4 地址,所以不论是哪个,后者都会失败。换句话说,一个绑定到 `::` 指定端口的套接字的程序会同时绑定到那个端口上的 IPv6 的 `::` 和 IPv4 的 `0.0.0.0` 地址。如果程序之后尝试绑定一个 IPv4 套接字到 `0.0.0.0` 的相同端口上时,这个操作会失败,因为这个端口已经被绑定了。 当然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程序可以调用 `setsockopt()` 来打开 `IPV6_V6ONLY` 选项。一个打开两个套接字并且设置了 `IPV6_V6ONLY` 的程序应该可以在所有的系统间移植。 读者们可能对不是每个程序都能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没那么震惊。事实证明,这些程序的其中之一是<ruby> 网络时间协议 <rp> ( </rp> <rt> Network Time Protocol </rt> <rp> ) </rp></ruby>的 [OpenNTPD](https://github.com/openntpd-portable/) 实现。Brent Cook 最近给上游 OpenNTPD 源码[提交了一个小补丁](https://lwn.net/Articles/688464/),添加了必要的 `setsockopt()` 调用,它也被提交到了 OpenBSD 中了。不过那个补丁看起来不大可能被接受,最可能的原因是因为 OpenBSD 式的理由(LCTT 译注:如前文提到的,OpenBSD 并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 ### 安全担忧 正如上文所提到,OpenBSD 根本不支持 IPv4 映射的 IPv6 套接字。即使一个程序试着通过将 `IPV6_V6ONLY` 选项设置为 0 来显式地启用地址映射,它的作者也会感到沮丧,因为这个设置在 OpenBSD 系统中无效。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是这个映射带来了一些安全隐忧。攻击打开的接口的攻击类型有很多种,但它们最后都会回到规定的两个途径到达相同的端口,每个端口都有它自己的控制规则。 任何给定的服务器系统可能都设置了防火墙规则,描述端口的允许访问权限。也许还会有适当的机制,比如 TCP wrappers 或一个基于 BPF 的过滤器,或一个网络上的路由器可以做连接状态协议过滤。结果可能是导致防火墙保护和潜在的所有类型的混乱连接之间的缺口造成同一 IPv4 地址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协议到达。如果地址映射是在网络边界完成的,情况甚至会变得更加复杂;参看[这个 2003 年的 RFC 草案](https://tools.ietf.org/html/draft-itojun-v6ops-v4mapped-harmful-02),它描述了如果映射地址在主机之间传播,一些随之而来的其它攻击场景。 改变系统和软件正确地处理 IPv4 映射的 IPv6 地址当然可以实现。但那增加了系统的整体复杂度,并且可以确定这个改动没有实际地完整实现到它应该实现的范围内。如同 Theo de Raadt [说的](https://lwn.net/Articles/688465/): > > **有时候人们将一个糟糕的想法放进了 RFC。之后他们发现这个想法是不可能的就将它丢回垃圾箱了。结果就是概念变得如此复杂,每个人都得在管理和编码方面是个全职专家。** > > > 我们也根本不清楚这些全职专家有多少在实际配置使用 IPv4 映射的 IPv6 地址的系统和网络。 有人可能会说,尽管 IPv4 映射的 IPv6 地址造成了安全危险,更改一下程序让它在实现了地址映射的系统上关闭地址映射应该没什么危害。但 Theo [认为](https://lwn.net/Articles/688466/)不应该这么做,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有许多破旧的程序,它们永远不会被修复。而实际的原因是给发行版们施加了压力去默认关闭地址映射。正如他说的:“**最终有人会理解这个危害是系统性的,并更改系统默认行为使之‘secure by default’**。” ### Linux 上的地址映射 在 Linux 系统,地址映射由一个叫做 `net.ipv6.bindv6only` 的 sysctl 开关控制;它默认设置为 0(启用地址映射)。管理员(或发行版们)可以通过将它设置为 1 来关闭地址映射,但在部署这样一个系统到生产环境之前最好确认软件都能正常工作。一个快速调查显示没有哪个主要发行版改变这个默认值;Debian 在 2009 年的 “squeeze” 中[改变了这个默认值](https://lists.debian.org/debian-devel/2009/10/msg00541.html),但这个改动破坏了很多的软件包(比如[任何包含 Java 的程序](https://bugs.debian.org/cgi-bin/bugreport.cgi?bug=560056)),[在经过了几次的 Debian 式的讨论之后](https://lists.debian.org/debian-devel/2010/04/msg00099.html),它恢复到了原来的设置。看上去不少程序依赖于默认启用地址映射。 OpenBSD 有以“secure by default”的名义打破其核心系统之外的东西的传统;而 Linux 发行版们则更倾向于难以作出这样的改变。所以那些一般不愿意收到他们用户的不满的发行版们,不太可能很快对 bindv6only 的默认设置作出改变。好消息是这个功能作为默认已经很多年了,但很难找到被利用的例子。但是,正如我们都知道的,谁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利用不可能发生。 --- via: <https://lwn.net/Articles/688462/> 作者:[Jonathan Corbet](https://lwn.net/) 译者:[alim0x](https://github.com/alim0x)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科学音频处理(二):如何使用 Octave 对音频文件进行基本数学信号处理
David Duarte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
在这篇指导教程中,我们将会看到如何对信号进行叠加和倍乘(调整),并应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函数看看它们对原始信号的影响。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14fv37zcv20r20svvs.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14fv37zcv20r20svvs.jpg
true
false
true
ucasFL
false
[ "音频", "Octave" ]
桌面应用
{ "viewnum": 6197,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82.242.224.62", "message": "不明觉厉~", "username": "来自云南昆明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09-30T15:59:23" }, { "postip": "122.224.21.86", "message": "玄学<br />\r\n<br />\r\n不懂。。。。", "username": "youyoulemon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10-03T19:13:14" } ]
[ { "raid": 7755, "displayorder": 0 } ]
在这篇指导教程中,我们将会看到如何对信号进行叠加和倍乘(调整),并应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函数看看它们对原始信号的影响。
2016-09-30T14:26:20
2016-09-30T14:26:20
7,824
/article-7824-1.html
在[前一篇的指导教程](/article-7755-1.html)中,我们看到了读、写以及重放音频文件的简单步骤,我们甚至看到如何从一个周期函数比如余弦函数合成一个音频文件。在这篇指导教程中,我们将会看到如何对信号进行叠加和倍乘(调整),并应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函数看看它们对原始信号的影响。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14fv37zcv20r20svvs.jpg) ### 信号叠加 两个信号 S1(t)和 S2(t)相加形成一个新的信号 R(t),这个信号在任何瞬间的值等于构成它的两个信号在那个时刻的值之和。就像下面这样: ``` R(t) = S1(t) + S2(t) ``` 我们将用 Octave 重新产生两个信号的和并通过图表看达到的效果。首先,我们生成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看一看它们的叠加信号是什么样的。 #### 第一步: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oog 文件) ``` >> sig1='cos440.ogg'; %creating the audio file @440 Hz >> sig2='cos880.ogg'; %creating the audio file @880 Hz >> fs=44100; %generating the parameters values (Period, sampling frequency and angular frequency) >> t=0:1/fs:0.02; >> w1=2*pi*440*t; >> w2=2*pi*880*t; >> audiowrite(sig1,cos(w1),fs); %writing the function cos(w) on the files created >> audiowrite(sig2,cos(w2),fs); ``` 然后我们绘制出两个信号的图像。 **信号 1 的图像(440 赫兹)** ``` >> [y1, fs] = audioread(sig1); >> plot(y1) ``` [![信号 1 的图像](/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3bjmr212im84nnjkr.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plotsignal1.png) **信号 2 的图像(880 赫兹)** ``` >> [y2, fs] = audioread(sig2); >> plot(y2) ``` [![信号 2 的图像](/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4p9pmpphiddyj9jr5.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plotsignal2.png) #### 第二步:把两个信号叠加 现在我们展示一下前面步骤中产生的两个信号的和。 ``` >> sumres=y1+y2; >> plot(sumres) ``` 叠加信号的图像 [![和信号的图像](/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6hy5c6yyieigzmi59.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plotsum.png) **Octaver 中的效果** 在 Octaver 中,这个效果产生的声音是独特的,因为它可以仿真音乐家弹奏的低八度或者高八度音符(取决于内部程序设计),仿真音符和原始音符成对,也就是两个音符发出相同的声音。 #### 第三步:把两个真实的信号相加(比如两首音乐歌曲)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使用<ruby> 格列高利圣咏 <rp> ( </rp> <rt> Gregorian Chants </rt> <rp> ) </rp></ruby>中的两首歌曲(声音采样)。 <ruby> 圣母颂曲 <rp> ( </rp> <rt> Avemaria Track </rt> <rp> ) </rp></ruby> 首先,我们看一下圣母颂曲并绘出它的图像: ``` >> [y1,fs]=audioread('avemaria_.ogg'); >> plot(y1) ``` [![圣母歌曲](/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7jdkizdd4jhc68fzd.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avemaria.png) <ruby> 赞美诗曲 <rp> ( </rp> <rt> Hymnus Track </rt> <rp> ) </rp></ruby> 现在我们看一下赞美诗曲并绘出它的图像。 ``` >> [y2,fs]=audioread('hymnus.ogg'); >> plot(y2) ``` [![赞美诗曲](/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8vif2uzfdfcdcy2gf.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hymnus.png) **圣母颂曲 + 赞美诗曲** ``` >> y='avehymnus.ogg'; >> audiowrite(y, y1+y2, fs); >> [y, fs]=audioread('avehymnus.ogg'); >> plot(y) ``` [![圣母歌曲 + 赞美诗曲](/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9fbz22rizro22cijo.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avehymnus.png) 结果,从音频的角度来看,两个声音信号混合在了一起。 ### 两个信号的乘积 对于求两个信号的乘积,我们可以使用类似求和的方法。我们使用之前生成的相同文件。 ``` R(t) = S1(t) * S2(t) ``` ``` >> sig1='cos440.ogg'; %creating the audio file @440 Hz >> sig2='cos880.ogg'; %creating the audio file @880 Hz >> product='prod.ogg'; %creating the audio file for product >> fs=44100; %generating the parameters values (Period, sampling frequency and angular frequency) >> t=0:1/fs:0.02; >> w1=2*pi*440*t; >> w2=2*pi*880*t; >> audiowrite(sig1, cos(w1), fs); %writing the function cos(w) on the files created >> audiowrite(sig2, cos(w2), fs);>> [y1,fs]=audioread(sig1);>> [y2,fs]=audioread(sig2); >> audiowrite(product, y1.*y2, fs); %performing the product >> [yprod,fs]=audioread(product); >> plot(yprod); %plotting the product ``` 注意:我们必须使用操作符 ‘`.*`’,因为在参数文件中,这个乘积是值与值相乘。更多信息,请参考 Octave 矩阵操作产品手册。 #### 乘积生成信号的图像 [![乘积信号的图像](/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29e0twfm4gvn8zvjvb.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plotprod.png) #### 两个基本频率相差很大的信号相乘后的图表效果(调制原理) **第一步:** 生成两个频率为 220 赫兹的声音信号。 ``` >> fs=44100; >> t=0:1/fs:0.03; >> w=2*pi*220*t; >> y1=cos(w); >> plot(y1); ``` [![载波](/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0lb4ggglzw1mh01wb.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carrier.png) **第二步:** 生成一个 22000 赫兹的高频调制信号。 ``` >> y2=cos(100*w); >> plot(y2); ``` [![调制中](/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0ojjjb2wcs283vvjj.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modulating.png) **第三步:** 把两个信号相乘并绘出图像。 ``` >> plot(y1.*y2); ``` [![调制后的信号](/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1jkmequ4qq748lruk.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modulated.png) ### 一个信号和一个标量相乘 一个函数和一个标量相乘的效果等于更改它的值域,在某些情况下,更改的是相标志。给定一个标量 K ,一个函数 F(t) 和这个标量相乘定义为: ``` R(t) = K*F(t) ``` ``` >> [y,fs]=audioread('cos440.ogg'); %creating the work files >> res1='coslow.ogg'; >> res2='coshigh.ogg';>> res3='cosinverted.ogg'; >> K1=0.2; %values of the scalars >> K2=0.5;>> K3=-1; >> audiowrite(res1, K1*y, fs); %product function-scalar >> audiowrite(res2, K2*y, fs); >> audiowrite(res3, K3*y, fs); ``` **原始信号的图像** ``` >> plot(y)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1e0z3d41a4mmt1tzz.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originalsignal.png) **信号振幅减为原始信号振幅的 0.2 倍后的图像** ``` >> plot(res1) ``` [![低余弦](/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1ld3q7ht3l8ddli71.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coslow.png) **信号振幅减为原始振幅的 0.5 倍后的图像** ``` >> plot(res2) ``` [![高余弦](/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2bbh49di239m4pd4x.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coshigh.png) **倒相后的信号图像** ``` >> plot(res3) ``` [![倒相余弦](/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30/142632ahi48hzvzw8wzpjj.png)](https://www.howtoforge.com/images/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big/cosinverted.png) ### 结论 基本数学运算比如代数和、乘,以及函数与常量相乘是更多高级运算比如谱分析、振幅调制,角调制等的支柱和基础。在下一个教程中,我们来看一看如何进行这样的运算以及它们对声音文件产生的效果。 ---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 作者:[David Duarte](https://www.howtoforge.com/tutorial/octave-audio-signal-processing-ubuntu/) 译者:[ucasFL](https://github.com/ucasFL)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Instagram 基于 Python 语言的 Web Service 效率提升之道
Min Ni
https://engineering.instagram.com/web-service-efficiency-at-instagram-with-python-4976d078e366#.tiakuoi4p
在过去的六个月,我们已经能够做到无需向我们的 Django 层(Django tiers)添加新的容量来维持我们的用户增长。我们将在本文分享一些由我们构建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优化我们的日常部署流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1/191407toztmksy76nei0t8.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1/191407toztmksy76nei0t8.jpg
true
false
true
ChrisLeeGit
false
[ "Python", "回归分析", "性能", "Django" ]
软件开发
{ "viewnum": 8471, "commentnum": 2,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71.15.195.208", "message": "看看",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2T01:41:36" }, { "postip": "218.20.6.192", "message": "agsgs",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6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7-09-29T17:47:18" } ]
[]
在过去的六个月,我们已经能够做到无需向我们的 Django 层(Django tiers)添加新的容量来维持我们的用户增长。我们将在本文分享一些由我们构建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优化我们的日常部署流程。
2016-10-01T19:14:38
2016-10-01T19:14:38
7,825
/article-7825-1.html
Instagram 目前部署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 Django Web 框架(该框架完全使用 Python 编写)。我们最初选用 Python 是因为它久负盛名的简洁性与实用性,这非常符合我们的哲学思想——“先做简单的事情”。但简洁性也会带来效率方面的折衷。Instagram 的规模在过去两年中已经翻番,并且最近已突破 5 亿用户,所以急需最大程度地提升 web 服务效率以便我们的平台能够继续顺利地扩大。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已经将<ruby> 效率计划 <rp> ( </rp> <rt> efficiency program </rt> <rp> ) </rp></ruby>提上日程,并在过去的六个月,我们已经能够做到无需向我们的 <ruby> Django 层 <rp> ( </rp> <rt> Django tiers </rt> <rp> ) </rp></ruby>添加新的容量来维持我们的用户增长。我们将在本文分享一些由我们构建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优化我们的日常部署流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1/191407toztmksy76nei0t8.jpg) ### 为何需要提升效率? Instagram,正如所有的软件,受限于像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能源这样的物理限制。鉴于这些限制,在我们的效率计划中有两个我们希望实现的主要目标: 1. Instagram 应当能够利用持续代码发布正常地提供通信服务,防止因为自然灾害、区域性网络问题等造成某一个数据中心区丢失。 2. Instagram 应当能够自由地滚动发布新产品和新功能,不必因容量而受阻。 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监控我们的系统并与<ruby> 回归 <rp> ( </rp> <rt> regressions </rt> <rp> ) </rp></ruby>进行战斗。 ### 定义效率 Web services 的瓶颈通常在于每台服务器上可用的 CPU 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效率就意味着利用相同的 CPU 资源完成更多的任务,也就是说,<ruby> 每秒处理更多的用户请求 <rp> ( </rp> <rt> requests per second,RPS </rt> <rp> ) </rp></ruby>。当我们寻找优化方法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尝试量化我们当前的效率。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使用“每次请求的平均 CPU 时间”来评估效率,但使用这种指标也有其固有限制: 1. **设备多样性**。使用 CPU 时间来测量 CPU 资源并非理想方案,因为它同时受到 CPU 型号与 CPU 负载的影响。 2. **请求影响数据**。测量每次请求的 CPU 资源并非理想方案,因为在使用<ruby> 每次请求测量 <rp> ( </rp> <rt> per-request measurement </rt> <rp> ) </rp></ruby>方案时,添加或移除轻量级或重量级的请求也会影响到效率指标。 相对于 CPU 时间来说,CPU 指令是一种更好的指标,因为对于相同的请求,它会报告相同的数字,不管 CPU 型号和 CPU 负载情况如何。我们选择使用了一种叫做”<ruby> 每个活动用户 <rp> ( </rp> <rt> per active user </rt> <rp> ) </rp></ruby>“的指标,而不是将我们所有的数据关联到每个用户请求上。我们最终采用“<ruby> 每个活动用户在高峰期间的 CPU 指令 <rp> ( </rp> <rt> CPU instruction per active user during peak minute </rt> <rp> ) </rp></ruby>”来测量效率。我们建立好新的度量标准后,下一步就是通过对 Django 的分析来更多的了解一下我们的回归。 ### Django web services 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的 Django web services,我们希望回答两个主要问题: 1. CPU 回归会发生吗? 2. 是什么导致了 CPU 回归发生以及我们该怎样修复它? 想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追踪“<ruby> 每个活动用户的 CPU 指令 <rp> ( </rp> <rt> CPU-instruction-per-active-user </rt> <rp> ) </rp></ruby>”指标。如果该指标增加,我们就知道已经发生了一次 CPU 回归。 我们为此构建的工具叫做 Dynostats。Dynostats 利用 Django 中间件以一定的速率采样用户请求,记录关键的效率以及性能指标,例如 CPU 总指令数、端到端请求时延、花费在访问内存缓存(memcache)和数据库服务的时间等。另一方面,每个请求都有很多可用于聚合的<ruby> 元数据 <rp> ( </rp> <rt> metadata </rt> <rp> ) </rp></ruby>,例如端点名称、HTTP 请求返回码、服务该请求的服务器名称以及请求中最新提交的<ruby> 哈希值 <rp> ( </rp> <rt> hash </rt> <rp> ) </rp></ruby>。对于单个请求记录来说,有两个方面非常强大,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切割,那将帮助我们减少任何导致 CPU 回归的原因。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端点名称聚合所有请求,正如下面的时间序列图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特定端点上是否发生了回归。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1/191441jhcecud6ypm1qm00.png) CPU 指令对测量效率很重要——当然,它们也很难获得。Python 并没有支持直接访问 CPU 硬件计数器(CPU 硬件计数器是指可编程 CPU 寄存器,用于测量性能指标,例如 CPU 指令)的公共库。另一方面,Linux 内核提供了 `perf_event_open` 系统调用。通过 Python `ctypes` 桥接技术能够让我们调用标准 C 库的系统调用函数 `syscall`,它也为我们提供了兼容 C 的数据类型,从而可以编程硬件计数器并从它们读取数据。 使用 Dynostats,我们已经可以找出 CPU 回归,并探究 CPU 回归发生的原因,例如哪个端点受到的影响最多,谁提交了真正会导致 CPU 回归的变更等。然而,当开发者收到他们的变更已经导致一次 CPU 回归发生的通知时,他们通常难以找出问题所在。如果问题很明显,那么回归可能就不会一开始就被提交! 这就是为何我们需要一个 Python 分析器,(一旦 Dynostats 发现了它)从而使开发者能够使用它找出回归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于白手起家,我们决定对一个现成的 Python 分析器 cProfile 做适当的修改。cProfile 模块通常会提供一个统计集合来描述程序不同的部分执行时间和执行频率。我们将 cProfile 的<ruby> 定时器 <rp> ( </rp> <rt> timer </rt> <rp> ) </rp></ruby>替换成了一个从硬件计数器读取的 CPU 指令计数器,以此取代对时间的测量。我们在采样请求后产生数据并把数据发送到数据流水线。我们也会发送一些我们在 Dynostats 所拥有的类似元数据,例如服务器名称、集群、区域、端点名称等。 在数据流水线的另一边,我们创建了一个消费数据的<ruby> 尾随者 <rp> ( </rp> <rt> tailer </rt> <rp> ) </rp></ruby>。尾随者的主要功能是解析 cProfile 的统计数据并创建能够表示 Python 函数级别的 CPU 指令的实体。如此,我们能够通过 Python 函数来聚合 CPU 指令,从而更加方便地找出是什么函数导致了 CPU 回归。 ### 监控与警报机制 在 Instagram,我们[每天部署 30-50 次后端服务](https://engineering.instagram.com/continuous-deployment-at-instagram-1e18548f01d1#.p5adp7kcz)。这些部署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发生 CPU 回归的问题。因为每次发生通常都包含至少一个<ruby> 差异 <rp> ( </rp> <rt> diff </rt> <rp> ) </rp></ruby>,所以找出任何回归是很容易的。我们的效率监控机制包括在每次发布前后都会在 Dynostats 中扫描 CPU 指令,并且当变更超出某个阈值时发出警告。对于长期会发生 CPU 回归的情况,我们也有一个探测器为负载最繁重的端点提供日常和每周的变更扫描。 部署新的变更并非触发一次 CPU 回归的唯一情况。在许多情况下,新的功能和新的代码路径都由<ruby> 全局环境变量 <rp> ( </rp> <rt> global environment variables,GEV </rt> <rp> ) </rp></ruby>控制。 在一个计划好的时间表上,给一部分用户发布新功能是很常见事情。我们在 Dynostats 和 cProfile 统计数据中为每个请求添加了这个信息作为额外的元数据字段。按这些字段将请求分组可以找出由全局环境变量(GEV)改变导致的可能的 CPU 回归问题。这让我们能够在它们对性能造成影响前就捕获到 CPU 回归。 ### 接下来是什么? Dynostats 和我们定制的 cProfile,以及我们建立的支持它们的监控和警报机制能够有效地找出大多数导致 CPU 回归的元凶。这些进展已经帮助我们恢复了超过 50% 的不必要的 CPU 回归,否则我们就根本不会知道。 我们仍然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方面,并很容易将它们地加入到 Instagram 的日常部署流程中: 1. CPU 指令指标应该要比其它指标如 CPU 时间更加稳定,但我们仍然观察了让我们头疼的差异。保持“<ruby> 信噪比 <rp> ( </rp> <rt> signal:noise ratio </rt> <rp> ) </rp></ruby>”合理地低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开发者们就可以集中于真实的回归上。这可以通过引入<ruby> 置信区间 <rp> ( </rp> <rt> confidence intervals </rt> <rp> ) </rp></ruby>的概念来提升,并在信噪比过高时发出警报。针对不同的端点,变化的阈值也可以设置为不同值。 2. 通过更改 GEV 来探测 CPU 回归的一个限制就是我们要在 Dynostats 中手动启用这些比较的日志输出。当 GEV 的数量逐渐增加,开发了越来越多的功能,这就不便于扩展了。相反,我们能够利用一个自动化框架来调度这些比较的日志输出,并对所有的 GEV 进行遍历,然后当检查到回归时就发出警告。 3. cProfile 需要一些增强以便更好地处理封装函数以及它们的子函数。 鉴于我们在为 Instagram 的 web service 构建效率框架中所投入的工作,所以我们对于将来使用 Python 继续扩展我们的服务很有信心。我们也开始向 Python 语言本身投入更多,并且开始探索从 Python 2 转移 Python 3 之道。我们将会继续探索并做更多的实验以继续提升基础设施与开发者效率,我们期待着很快能够分享更多的经验。 本文作者 Min Ni 是 Instagram 的软件工程师。 (题图来自:[nostarch.com](https://www.nostarch.com/regression)) --- via: <https://engineering.instagram.com/web-service-efficiency-at-instagram-with-python-4976d078e366#.tiakuoi4p> 作者:[Min Ni](https://engineering.instagram.com/@InstagramEng?source=post_header_lockup) 译者:[ChrisLeeGit](https://github.com/chrisleegit)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什么是 Copyleft ?
Ben Cotton
https://opensource.com/resources/what-is-copyleft
软件许可是一个至少不亚于文件编辑器和打包格式的激烈辩论的主题。专家们对 copyleft 的理解可能会充斥在好多书中,但是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你理解 copyleft 启蒙之路的起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085009w1cca4nl8aqj6qon.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085009w1cca4nl8aqj6qon.jpg
true
false
true
yangmingming
true
[ "copyleft", "许可", "开源", "许可证", "GPL" ]
观点
{ "viewnum": 9423, "commentnum": 1,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20.49.193", "message": "Copyleft是一個GNU特色的名詞,不適用BSD、MIT之類的協議~",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2T10:06:27" } ]
[]
软件许可是一个至少不亚于文件编辑器和打包格式的激烈辩论的主题。专家们对 copyleft 的理解可能会充斥在好多书中,但是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你理解 copyleft 启蒙之路的起点。
2016-10-02T08:51:00
2016-10-02T08:51:00
7,826
/article-7826-1.html
如果你在开源项目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的话,你可能会看到使用的术语 “copyleft”(GNU 官方网站上的释义:[中文](https://www.gnu.org/licenses/copyleft.zh-cn.html),[英文](https://www.gnu.org/licenses/copyleft.en.html))。虽然这个术语使用比较普遍,但是很多人却不理解它。软件许可是一个至少不亚于文件编辑器和打包格式的激烈辩论的主题。专家们对 copyleft 的理解可能会充斥在好多书中,但是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你理解 copyleft 启蒙之路的起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085009w1cca4nl8aqj6qon.jpg) ### 什么是 copyright? 在我们可以理解 copyleft 之前,我们必须先介绍一下 copyright 的概念。copyleft 并不是一个脱离于 copyright 的法律框架,copyleft 存在于 copyright 规则中。那么,什么是 copyright? 它的准确定义随着司法权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其本质就是:作品的作者对于作品的<ruby> 复制 <rp> ( </rp> <rt> copying </rt> <rp> ) </rp></ruby>(因此这个术语称之为 “copyright”:copy 's right)、表现等有一定的垄断性。在美国,其宪法明确地阐述了美国国会的任务就是制定版权法律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 不同于以往,版权会立刻附加到作品上——而且不需要注册。默认情况下,所有的权力都是保留的。也就是说,没有经过作者的允许,没有人可以重新出版、表现或者修改作品。这种“允许”就是一种许可,可能还会附加有一定的条件。 如果希望得到对于 copyright 更彻底的介绍,Coursera 上的[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的著作权](https://www.coursera.org/learn/copyright-for-education)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课程。 ### 什么是 copyleft? 先不要着急,在我们讨论 copyleft 是什么之前,还有一步。首先,让我们解释一下<ruby> 开源 <rp> ( </rp> <rt> open source </rt> <rp> ) </rp></ruby>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开源许可协议,按照<ruby> <a href="https://opensource.org/osd"> 开源倡议的定义 </a> <rp> ( </rp> <rt> Open Source Inititative's definition </rt> <rp> ) </rp></ruby>(规定),除其他形式外,必须以源码的形式发放。获得开源软件的任何人都有权利查看并修改源码。 copyleft 许可和所谓的 “<ruby> 自由 <rp> ( </rp> <rt> permissive </rt> <rp> ) </rp></ruby>” 许可不同的地方在于,其衍生的作品中,也需要相同的 copyleft 许可。我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两者不同: <ruby> 自由 <rp> ( </rp> <rt> permissive </rt> <rp> ) </rp></ruby>许可向直接下游的开发者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包括能够在闭源项目中使用开源代码的权力),而 copyleft 许可则向最终用户提供最大的自由。 GNU 项目为 copyleft 提供了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文](https://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zh-cn.html),[英文](https://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en.html)):“<ruby> 规则就是当重新分发该程序时,你不可以添加限制来否认其他人对于[自由软件]的自由。 <rp> ( </rp> <rt> the rule that when redistributing the program, you cannot add restrictions to deny other people the central freedoms [of free software]. </rt> <rp> ) </rp></ruby>”这可以被认为权威的定义,因为<ruby> <a href="https://www.gnu.org/licenses/gpl.html"> GNU 通用许可证 </a> <rp> ( </rp> <rt>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 </rt> <rp> ) </rp></ruby>的各种版本的依然是最广泛使用的 copyleft 许可。 ### 软件中的 copyleft GPL 家族是最出名的 copyleft 许可,但是它们并不是唯一的。<ruby> <a href="https://www.mozilla.org/en-US/MPL/"> Mozilla 公共许可协议 </a> <rp> ( </rp> <rt> Mozilla Public License,MPL </rt> <rp> ) </rp></ruby>和<ruby> <a href="https://www.eclipse.org/legal/epl-v10.html"> Eclipse 公共许可协议 </a> <rp> ( </rp> <rt> Eclipse Public License,EPL </rt> <rp> ) </rp></ruby>也很出名。很多[其它的 copyleft 许可](https://tldrlegal.com/licenses/tags/Copyleft) 也有较少的采用。 就像之前章节介绍的那样,一个 copyleft 许可意味着下游的项目不可以在软件的使用上添加额外的限制。这最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写了一个名为 MyCoolProgram 的程序,并且使用 copyleft 许可来发布,你将有使用和修改它的自由。你可以发布你修改后的版本,但是你必须让你的用户拥有我给你的同样的自由。(但)如果我使用 “<ruby> 自由 <rp> ( </rp> <rt> permissive </rt> <rp> ) </rp></ruby>” 许可,你将可以将它自由地合并到一个不提供源码的闭源软件中。 对于我的 MyCoolProgram 程序,和你必须能做什么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不能做什么。你不必用和我完全一样的许可协议,只要它们相互兼容就行(但一般的为了简单起见,下游的项目也使用相同的许可)。你不必向我贡献出你的修改,但是你这么做的话,通常被认为一个很好的形式,尤其是这些修改是 bug 修复的话。 ### 非软件中的 copyleft 虽然,copyleft 的概念起始于软件世界,但是它也存在于之外的世界。“做你想做的,只要你保留其他人也有做同样的事的权力”的概念是应用于文字创作、视觉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共享署名许可([中文](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h),[英文](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的一个显著的特点(CC BY-SA 4.0 是贡献于 Opensource.com 默认的许可,也是很多开源网站,包括 [Linux.cn](https://linux.cn/) 在内所采用的内容许可协议)。[GNU 自由文档许可证](https://www.gnu.org/licenses/fdl.html)是另一个非软件协议中 copyleft 的例子。在非软件中使用软件协议通常不被建议。 ### 我是否需要选择一种 copyleft 许可? 关于项目应该使用哪一种许可,可以用(已经有了)成篇累牍的文章在阐述。我的建议是首先将许可列表缩小,以满足你的哲学信条和项目目标。GitHub 的 [choosealicense.com](http://choosealicense.com/) 是一种查找满足你的需求的许可协议的好方法。[tl;drLegal](https://tldrlegal.com/) 使用平实的语言来解释了许多常见和不常见的软件许可。而且也要考虑你的项目所在的生态系统,围绕一种特定语言和技术的项目经常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许可。如果你希望你的项目可以运行的更出色,你可能需要确保你选择的许可是兼容的。 关于更多 copyleft 的信息,请查看 [copyleft 指南](https://copyleft.org/)。 (题图来自:[behance.net](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Copyleft-Wallpapers/1281797)) --- via: <https://opensource.com/resources/what-is-copyleft> 作者:[Ben Cotton](https://opensource.com/users/bcotton) 译者:[yangmingming](https://github.com/yangmingm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零配置部署 React
Mars Hall
https://blog.heroku.com/deploying-react-with-zero-configuration
你想使用 React 来构建应用吗?“入门”是很容易的,可是接下来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182222bybyjg2sk3sm3q2k.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182222bybyjg2sk3sm3q2k.png
true
false
true
zky001
false
[ "React" ]
软件开发
{ "viewnum": 6109,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你想使用 React 来构建应用吗?“入门”是很容易的,可是接下来呢?
2016-10-02T18:22:20
2016-10-02T18:22:20
7,828
/article-7828-1.html
你想使用 [React](https://facebook.github.io/react/) 来构建应用吗?“[入门](https://facebook.github.io/react/docs/getting-started.html)”是很容易的,可是接下来呢? React 是一个构建用户界面的库,而它只是组成一个应用的一部分。应用还有其他的部分——风格、路由器、npm 模块、ES6 代码、捆绑和更多——这就是为什么使用它们的开发者不断流失的原因。这被称为 [JavaScript 疲劳](https://medium.com/@ericclemmons/javascript-fatigue-48d4011b6fc4)。尽管存在这种复杂性,但是使用 React 的用户依旧继续增长。 社区应对这一挑战的方法是共享[模版文件](https://github.com/search?q=react+boilerplate)。这些模版文件展示出开发者们架构选择的多样性。官方的“开始入门”似乎离一个实际可用的应用程序相去甚远。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182222bybyjg2sk3sm3q2k.png) ### 新的,零配置体验 受开发者来自 [Ember.js](http://emberjs.com/) 和 [Elm](http://elm-lang.org/) 的经验启发,Facebook 的人们想要提供一个简单、直接的方式。他们发明了一个[新的开发 React 应用的方法](https://github.com/facebookincubator/create-react-app) :`create-react-app`。在初始的公开版发布的三个星期以来,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社区关注(超过 8000 个 GitHub 粉丝)和支持(许多的拉取请求)。 `create-react-app` 是不同于许多过去使用模板和开发启动工具包的尝试。它的目标是零配置的[惯例-优于-配置](http://rubyonrails.org/doctrine/#convention-over-configuration),使开发者关注于他们的应用的不同之处。 零配置一个强大的附带影响是这个工具可以在后台逐步成型。零配置奠定了工具生态系统的基础,创造的自动化和喜悦的开发远远超越 React 本身。 ### 将零配置部署到 Heroku 上 多亏了 create-react-app 中打下的零配置基础,零配置的目标看起来快要达到了。因为这些新的应用都使用一个公共的、默认的架构,构建的过程可以被自动化,同时可以使用智能的默认项来配置。因此,[我们创造这个社区构建包来体验在 Heroku 零配置的过程](https://github.com/mars/create-react-app-buildpack)。 #### 在两分钟内创造和发布 React 应用 你可以免费在 Heroku 上开始构建 React 应用。 ``` npm install -g create-react-app create-react-app my-app cd my-app git init heroku create -b https://github.com/mars/create-react-app-buildpack.git git add . git commit -m "react-create-app on Heroku" git push heroku master heroku open ``` [使用构建包文档](https://github.com/mars/create-react-app-buildpack#usage)亲自试试吧。 ### 从零配置出发 create-react-app 非常的新(目前版本是 0.2),同时因为它的目标是简洁的开发者体验,更多高级的使用情景并不支持(或者肯定不会支持)。例如,它不支持服务端渲染或者自定义捆绑。 为了支持更好的控制,create-react-app 包括了 npm run eject 命令。Eject 将所有的工具(配置文件和 package.json 依赖库)解压到应用所在的路径,因此你可以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定做。一旦被弹出,你做的改变或许有必要选择一个特定的用 Node.js 或静态的构建包来布署。总是通过一个分支/拉取请求来使类似的工程改变生效,因此这些改变可以轻易撤销。Heroku 的预览应用对测试发布的改变是完美的。 我们将会追踪 create-react-app 的进度,当它们可用时,同时适配构建包来支持更多的高级使用情况。发布万岁! --- via: <https://blog.heroku.com/deploying-react-with-zero-configuration> 作者:[Mars Hall](https://blog.heroku.com/deploying-react-with-zero-configuration) 译者:[zky001](https://github.com/zky001)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awk 系列:如何使用 awk 语言编写脚本
Aaron Kili
http://www.tecmint.com/write-shell-scripts-in-awk-programming/
awk 和 shell 一样也是一个解释型语言。通过从开始到现在的一系列的学习,你现在能写可以执行的 awk 脚本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24233lr3shscpbpbicrr4.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24233lr3shscpbpbicrr4.png
true
false
true
chunyang-wen
false
[ "awk" ]
技术
{ "viewnum": 16903, "commentnum": 1,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5.236.167.156", "message": "非常好的系列,帮助很大,32个赞",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45.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07T10:55:52" } ]
[ { "raid": 7723, "displayorder": 0 } ]
awk 和 shell 一样也是一个解释型语言。通过从开始到现在的一系列的学习,你现在能写可以执行的 awk 脚本了。
2016-10-03T08:40:00
2016-10-03T08:40:00
7,829
/article-7829-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24233lr3shscpbpbicrr4.png) 从 awk 系列开始直到[第 12 部分](/article-7723-1.html),我们都是在命令行或者脚本文件里写一些简短的 awk 命令和程序。 然而 awk 和 shell 一样也是一个解释型语言。通过从开始到现在的一系列的学习,你现在能写可以执行的 awk 脚本了。 和写 shell 脚本差不多,awk 脚本以下面这一行开头: ``` #! /path/to/awk/utility -f ``` 例如在我的系统上,awk 工具安装在 /user/bin/awk 目录,所以我的 awk 脚本以如下内容作为开头: ``` #! /usr/bin/awk -f ``` 上面一行的解释如下: * `#!` ,称为<ruby> <a href="/article-3664-1.html"> 释伴 </a> <rp> ( </rp> <rt> Shebang </rt> <rp> ) </rp></ruby>,指明使用那个解释器来执行脚本中的命令 * `/usr/bin/awk` ,即解释器 * `-f` ,解释器选项,用来指定读取的程序文件 说是这么说,现在从下面的简单例子开始,让我们深入研究一些可执行的 awk 脚本。使用你最喜欢的编辑器创建一个新文件,像下面这样: ``` $ vi script.awk ``` 然后把下面代码粘贴到文件中: ``` #!/usr/bin/awk -f BEGIN { printf "%s\n","Writing my first awk executable script!" } ``` 保存文件后退出,然后执行下面命令,使得脚本可执行: ``` $ chmod +x script.awk ``` 然后,执行它: ``` $ ./script.awk ``` 输出样例: ``` Writing my first awk executable script! ``` 一个严格的程序员一定会问:“注释呢?”。是的,你可以在 awk 脚本中包含注释。在代码中写注释是一种良好的编程习惯。 它有利于其它程序员阅读你的代码,理解程序文件或者脚本中每一部分的功能。 所以,你可以像下面这样在脚本中增加注释: ``` #!/usr/bin/awk -f # 这是如何在 awk 中写注释的示例 # 使用特殊模式 BEGIN 来输出一句话 BEGIN { printf "%s\n","Writing my first awk executable script!" } ```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读文件的例子。我们想从帐号文件 /etc/passwd 中查找一个叫 aaronkilik 的用户,然后像下面这样打印用户名、用户的 ID、用户的 GID (LCTT译注:组 ID): 下面是我们脚本文件的内容,文件名为 second.awk。 ``` #! /usr/bin/awk -f # 使用 BEGIN 指定字符来设定 FS 内置变量 BEGIN { FS=":" } # 搜索用户名 aaronkilik 并输出账号细节 /aaronkilik/ { print "Username :",$1,"User ID :",$3,"User GID :",$4 } ``` 保存文件后退出,使得脚本可执行,然后像下面这样执行它: ``` $ chmod +x second.awk $ ./second.awk /etc/passwd ``` 输出样例: ``` Username : aaronkilik User ID : 1000 User GID : 1000 ``` 在下面最后一个例子中,我们将使用 `do while` 语句来打印数字 0-10: 下面是我们脚本文件的内容,文件名为 do.awk。 ``` #! /usr/bin/awk -f #printing from 0-10 using a do while statement #do while statement BEGIN { #initialize a counter x=0 do { print x; x+=1; } while(x<=10) } ``` 保存文件后,像之前操作一样使得脚本可执行。然后,运行它: ``` $ chmod +x do.awk $ ./do.awk ``` 输出样例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 总结 我们已经到达这个精彩的 awk 系列的最后,我希望你从整个 13 个章节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把这些当作你 awk 编程语言的入门指导。 我一开始就提到过,awk 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处理语言,所以你可以学习很多 awk 编程语言的其它方面,例如环境变量、数组、函数(内置的或者用户自定义的),等等。 awk 编程还有其它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文末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在线资源的链接,你可以利用他们拓展你的 awk 编程技能。但这不是必须的,你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 awk 的书籍。 如果你任何想要分享的想法或者问题,在下面留言。记得保持关注我们,会有更多的精彩内容。 --- via: <http://www.tecmint.com/write-shell-scripts-in-awk-programming/> 作者:[Aaron Kili](http://www.tecmint.com/author/aaronkili/) 译者:[chunyang-wen](https://github.com/chunyang-we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15 个开源的顶级人工智能工具
Cynthia Harvey
http://www.datamation.com/open-source/slideshows/15-top-open-source-artificial-intelligence-tools.html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开源的人工智能工具,详细的了解下最著名的 15 个开源人工智能项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29w6n5lf9fo8od2ze2.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29w6n5lf9fo8od2ze2.jpg
true
false
true
Chao-zhi
false
[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ML", "AI" ]
分享
{ "viewnum": 22101, "commentnum": 0, "favtimes": 5,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开源的人工智能工具,详细的了解下最著名的 15 个开源人工智能项目。
2016-10-03T09:26:00
2016-10-03T09:26:00
7,830
/article-7830-1.html
<ruby> 人工智能 <rp> ( </rp> <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rt> <rp> ) </rp></ruby>是科技研究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像 IBM、谷歌、微软、Facebook 和亚马逊等公司都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或者收购那些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进展的初创公司。考虑到人们对此感兴趣的程度,我们将不会惊讶于斯坦福的专家在[人工智能报告](https://ai100.stanford.edu/sites/default/files/ai_100_report_0906fnlc_single.pdf)中得出的结论:“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这将出现在从现在到 2030 年的时间段里。”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http://www.datamation.com/applications/artificial-intelligence-software-45-ai-projects-to-watch-1.html)中,我们概述了 45 个十分有趣或有前途的人工智能项目。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开源的人工智能工具,详细的了解下最著名的 15 个开源人工智能项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29w6n5lf9fo8od2ze2.jpg) *开源人工智能* 以下这些开源人工智能应用都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最前沿。 ### 1. Caffe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31rxx6z6lxdzw0ewd8.jpg) 它是由[贾扬清](http://daggerfs.com/)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读博时创造的,[Caffe](http://caffe.berkeleyvision.org/) 是一个基于表达体系结构和可扩展代码的深度学习框架。使它声名鹊起的是它的速度,这让它受到研究人员和企业用户的欢迎。根据其网站所言,它可以在一天之内只用一个 NVIDIA K40 GPU 处理 6000 万多个图像。它是由伯克利视野和学习中心(BVLC)管理的,并且由 NVIDIA 和亚马逊等公司资助来支持它的发展。 ### 2. CNTK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34fefle555651e4u1j.jpg) 它是<ruby> 计算网络工具包 <rp> ( </rp> <rt> Computational Network Toolkit </rt> <rp> ) </rp></ruby>的缩写,[CNTK](https://www.cntk.ai/) 是一个微软的开源人工智能工具。不论是在单个 CPU、单个 GPU、多个 GPU 或是拥有多个 GPU 的多台机器上它都有优异的表现。微软主要用它做语音识别的研究,但是它在机器翻译、图像识别、图像字幕、文本处理、语言理解和语言建模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 ### 3. Deeplearning4j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37tiuiq50l6pcpcenu.jpg) [Deeplearning4j](http://deeplearning4j.org/) 是一个 java 虚拟机(JVM)的开源深度学习库。它运行在分布式环境并且集成在 Hadoop 和 Apache Spark 中。这使它可以配置深度神经网络,并且它与 Java、Scala 和 其他 JVM 语言兼容。 这个项目是由一个叫做 Skymind 的商业公司管理的,它为这个项目提供支持、培训和一个企业的发行版。 ### 4. DMTK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43wyfbtt08f0py1jf4.jpg) [DMTK](http://www.dmtk.io/) 是<ruby> 分布式机器学习工具 <rp> ( </rp> <rt> Distributed Machine Learning Toolkit </rt> <rp> ) </rp></ruby>的缩写,和 CNTK 一样,是微软的开源人工智能工具。作为设计用于大数据的应用程序,它的目标是更快的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它包括三个主要组件:DMTK 框架、LightLDA 主题模型算法和分布式(多义)字嵌入算法。为了证明它的速度,微软声称在一个八集群的机器上,它能够“用 100 万个主题和 1000 万个单词的词汇表(总共 10 万亿参数)训练一个主题模型,在一个文档中收集 1000 亿个符号,”。这一成绩是别的工具无法比拟的。 ### 5. H20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45wj97q71141wv16e5.jpg) 相比起科研,[H2O](http://www.h2o.ai/) 更注重将 AI 服务于企业用户,因此 H2O 有着大量的公司客户,比如第一资本金融公司、思科、Nielsen Catalina、PayPal 和泛美都是它的用户。它声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的力量来解决业务难题。它可以用于预测建模、风险和欺诈分析、保险分析、广告技术、医疗保健和客户情报。 它有两种开源版本:标准版 H2O 和 Sparking Water 版,它被集成在 Apache Spark 中。也有付费的企业用户支持。 ### 6. Mahout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48kft14qxvnyr6tkf6.jpg) 它是 Apache 基金会项目,[Mahout](http://mahout.apache.org/) 是一个开源机器学习框架。根据它的网站所言,它有着三个主要的特性:一个构建可扩展算法的编程环境、像 Spark 和 H2O 一样的预制算法工具和一个叫 Samsara 的矢量数学实验环境。使用 Mahout 的公司有 Adobe、埃森哲咨询公司、Foursquare、英特尔、领英、Twitter、雅虎和其他许多公司。其网站列了出第三方的专业支持。 ### 7. MLlib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50oyfphwhhq6py8dpe.jpg) 由于其速度,Apache Spark 成为一个最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工具。[MLlib](https://spark.apache.org/mllib/) 是 Spark 的可扩展机器学习库。它集成了 Hadoop 并可以与 NumPy 和 R 进行交互操作。它包括了许多机器学习算法如分类、回归、决策树、推荐、集群、主题建模、功能转换、模型评价、ML 管道架构、ML 持久、生存分析、频繁项集和序列模式挖掘、分布式线性代数和统计。 ### 8. NuPIC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52gptjzh7tn1v9iyjh.jpg) 由 [Numenta](http://numenta.com/) 公司管理的 [NuPIC](http://numenta.org/) 是一个基于<ruby> 分层暂时记忆 <rp> ( </rp> <rt> Hierarchical Temporal Memory,HTM </rt> <rp> ) </rp></ruby>理论的开源人工智能项目。从本质上讲,HTM 试图创建一个计算机系统来模仿人类大脑皮层。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 “在许多认知任务上接近或者超越人类认知能力” 的机器。 除了开源许可,Numenta 还提供 NuPic 的商业许可协议,并且它还提供技术专利的许可证。 ### 9. OpenNN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54adpafa0d4rrcrca1.jpg) 作为一个为开发者和科研人员设计的具有高级理解力的人工智能,[OpenNN](http://www.opennn.net/) 是一个实现神经网络算法的 c++ 编程库。它的关键特性包括深度的架构和快速的性能。其网站上可以查到丰富的文档,包括一个解释了神经网络的基本知识的入门教程。OpenNN 的付费支持由一家从事预测分析的西班牙公司 [Artelnics](https://www.artelnics.com/) 提供。 ### 10. OpenCyc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2959bmmszflxs1ilfhqo.jpg) 由 Cycorp 公司开发的 [OpenCyc](http://www.cyc.com/platform/opencyc/) 提供了对 Cyc 知识库的访问和常识推理引擎。它拥有超过 239,000 个条目,大约 2,093,000 个三元组和大约 69,000 owl:这是一种类似于链接到外部语义库的命名空间。它在富领域模型、语义数据集成、文本理解、特殊领域的专家系统和游戏 AI 中有着良好的应用。该公司还提供另外两个版本的 Cyc:一个可免费的用于科研但是不开源,和一个提供给企业的但是需要付费。 ### 11. Oryx 2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3002cg2uf5uzuo33uogu.jpg) 构建在 Apache Spark 和 Kafka 之上的 [Oryx 2](http://oryx.io/) 是一个专门针对大规模机器学习的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它采用一个独特的三层 λ 架构。开发者可以使用 Orys 2 创建新的应用程序,另外它还拥有一些预先构建的应用程序可以用于常见的大数据任务比如协同过滤、分类、回归和聚类。大数据工具供应商 Cloudera 创造了最初的 Oryx 1 项目并且一直积极参与持续发展。 ### 12. PredictionIO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3004ohc6ecc6cjgw6cj6.jpg) 今年的二月,Salesforce 收购了 [PredictionIO](https://prediction.io/),接着在七月,它将该平台和商标贡献给 Apache 基金会,Apache 基金会将其列为孵育计划。所以当 Salesforce 利用 PredictionIO 技术来提升它的机器学习能力时,成效将会同步出现在开源版本中。它可以帮助用户创建带有机器学习功能的预测引擎,这可用于部署能够实时动态查询的 Web 服务。 ### 13. System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3007l5ew61rtr4cgkrt6.jpg) 最初由 IBM 开发, [SystemML](http://systemml.apache.org/) 现在是一个 Apache 大数据项目。它提供了一个高度可伸缩的平台,可以实现高等数学运算,并且它的算法用 R 或一种类似 python 的语法写成。企业已经在使用它来跟踪汽车维修客户服务、规划机场交通和连接社会媒体数据与银行客户。它可以在 Spark 或 Hadoop 上运行。 ### 14. TensorFlow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3010x4auie4wcxyuya5c.jpg) [TensorFlow](https://www.tensorflow.org/) 是一个谷歌的开源人工智能工具。它提供了一个使用数据流图进行数值计算的库。它可以运行在多种不同的有着单或多 CPU 和 GPU 的系统,甚至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它拥有深厚的灵活性、真正的可移植性、自动微分功能,并且支持 Python 和 c++。它的网站拥有十分详细的教程列表来帮助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沉浸于使用或扩展他的功能。 ### 15. Torch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2/233012dbvar6ar7oc7lag6.jpg) [Torch](http://torch.ch/) 将自己描述为:“一个优先使用 GPU 的拥有机器学习算法广泛支持的科学计算框架”,它的特点是灵活性和速度。此外,它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软件包用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信号处理、并行处理、图像、视频、音频和网络等方面。它依赖一个叫做 LuaJIT 的脚本语言,而 LuaJIT 是基于 Lua 的。 --- via: <http://www.datamation.com/open-source/slideshows/15-top-open-source-artificial-intelligence-tools.html> 作者:[Cynthia Harvey](http://www.datamation.com/author/Cynthia-Harvey-6460.html) 译者:[Chao-zhi](https://github.com/Chao-zhi)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一个漂亮的 Linux 桌面 REST 客户端:Insomnia 3.0
JOEY-ELIJAH SNEDDON
http://www.omgubuntu.co.uk/2016/09/insomnia-3-is-free-rest-client-for-linux
正在为 Linux 桌面端找一个免费的 REST 客户端? 别睡不着觉了!试试 Insomnia。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3/230115csifmat28rmzdr09.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3/230115csifmat28rmzdr09.pn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REST", "Insomnia" ]
分享
{ "viewnum": 11803, "commentnum": 0,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正在为 Linux 桌面端找一个免费的 REST 客户端? 别睡不着觉了!试试 Insomnia。
2016-10-04T08:59:00
2016-10-04T08:59:00
7,831
/article-783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3/230115csifmat28rmzdr09.png) 正在为 Linux 桌面端找一个免费的 REST 客户端? 别睡不着觉了!试试 [Insomnia](http://insomnia.rest/)。 这个应用是跨平台的,可以工作在 Linux、macOS、Windows。开发者 Gregory Schier 告诉我们他创造这个应用是为了“帮助开发者处理和 [REST API](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presentational_state_transfer) 的通信” 他还说,Insomnia 已经有大约10000 个活跃用户,9% 使用着 Linux. “目前来说,Linux用户的反馈是非常积极的,因为类似的应用(反正不怎么样)通常不支持 Linux。” Insomnia 的目标是“加速你的 API 测试工作流”,通过一个简洁的接口让你组织、运行、调试 HTTP 请求。 这款应用还包含一些其他的高级功能比如 Cookie 管理、全局环境、SSL 验证和代码段生成。 由于我不是一个开发者,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的评价这款应用,也没办法告诉你的它的特性或指出任何比较重大的不足之处。 但是,我将这款应用告诉你,让你自己决定它,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有着顺滑的用户界面的替代命令行工具,比如HTTPie,它可能是值得一试的。 ### 下载 Linux 版 Insomnia 3.0 Insomnia 3.0 现在可以用在 Windows、macOS、Linux 上(不要和只能在 Chrome 上使用的 Insomnia v2.0 混淆)。 * [下载 Insomnia 3.0](https://insomnia.rest/download/) 对于 Ubuntu 14.04 LTS 或更高版本,有一个安装包,它是一个跨发行版的安装包: * [下载 Insomnia 3.0 (.AppImage)](https://builds.insomnia.rest/downloads/linux/latest) 如果你想跟进这个应用的步伐,你可以在 [Twitter](https://twitter.com/GetInsomnia) 上关注它。 --- via: <http://www.omgubuntu.co.uk/2016/09/insomnia-3-is-free-rest-client-for-linux> 作者:[JOEY-ELIJAH SNEDDON](https://plus.google.com/117485690627814051450/?rel=author)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如何运用 Python 建立你的第一个 Slack 聊天机器人?
Matt Makai
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blog/build-first-slack-bot-python.html
聊天机器人(Bot) 是一种像 Slack 一样的实用的互动聊天服务方式。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建立过聊天机器人,那么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入门指南,告诉你如何用 Python 结合 Slack API 建立你第一个聊天机器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01vg9gcch17v3ghvg4.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01vg9gcch17v3ghvg4.png
true
false
true
jiajia9llinuxer
false
[ "Python", "聊天机器人", "Slack" ]
软件开发
{ "viewnum": 21052, "commentnum": 1,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23.124.240.12", "message": "不太看得懂,按照这个步骤走了,但是发消息后,确没有收到回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1T10:15:39" } ]
[]
聊天机器人(Bot) 是一种像 Slack 一样的实用的互动聊天服务方式。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建立过聊天机器人,那么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入门指南,告诉你如何用 Python 结合 Slack API 建立你第一个聊天机器人。
2016-10-04T10:53:00
2016-10-04T10:53:00
7,832
/article-7832-1.html
[聊天机器人(Bot)](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bots.html) 是一种像 [Slack](https://slack.com/) 一样的实用的互动聊天服务方式。如果你之前从来没有建立过聊天机器人,那么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入门指南,告诉你如何用 Python 结合 [Slack API](https://api.slack.com/) 建立你第一个聊天机器人。 我们通过搭建你的开发环境, 获得一个 Slack API 的聊天机器人令牌,并用 Pyhon 开发一个简单聊天机器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01vg9gcch17v3ghvg4.png) ### 我们所需的工具 我们的聊天机器人我们将它称作为“StarterBot”,它需要 Python 和 Slack API。要运行我们的 Python 代码,我们需要: * [Python 2 或者 Python 3](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python-2-or-3.html) * [pip](https://pip.pypa.io/en/stable/) 和 [virtualenv](https://virtualenv.pypa.io/en/stable/) 来处理 Python [应用程序依赖关系](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application-dependencies.html) * 一个可以访问 API 的[免费 Slack 账号](https://slack.com/),或者你可以注册一个 [Slack Developer Hangout team](http://dev4slack.xoxco.com/)。 * 通过 Slack 团队建立的官方 Python [Slack 客户端](https://github.com/slackhq/python-slackclient)代码库 * [Slack API 测试令牌](https://api.slack.com/tokens) 当你在本教程中进行构建时,[Slack API 文档](https://api.slack.com/) 是很有用的。 本教程中所有的代码都放在 [slack-starterbot](https://github.com/mattmakai/slack-starterbot) 公共库里,并以 MIT 许可证开源。 ### 搭建我们的环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因此让我们来搭建我们所的开发环境吧。首先到终端上(或者 Windows 上的命令提示符)并且切换到你想要存储这个项目的目录。在那个目录里,创建一个新的 virtualenv 以便和其他的 Python 项目相隔离我们的应用程序依赖关系。 ``` virtualenv starterbot ``` 激活 virtualenv: ``` source starterbot/bin/activate ``` 你的提示符现在应该看起来如截图: ![已经激活的 starterbot 的 virtualenv的命令提示符](/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15hjmmhg3mgn407ajj.png) 这个官方的 slack 客户端 API 帮助库是由 Slack 建立的,它可以通过 Slack 通道发送和接收消息。通过这个 `pip` 命令安装 slackclient 库: ``` pip install slackclient ``` 当 `pip` 命令完成时,你应该看到类似这样的输出,并返回提示符。 ![在已经激活的 virtualenv 用 pip 安装 slackclient 的输出](/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16edc4570t15ry811o.png) 我们也需要为我们的 Slack 项目获得一个访问令牌,以便我们的聊天机器人可以用它来连接到 Slack API。 ### Slack 实时消息传递(RTM)API Slack 允许程序通过一个 [Web API](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s.html) 来访问他们的消息传递通道。去这个 [Slack Web API 页面](https://api.slack.com/) 注册建立你自己的 Slack 项目。你也可以登录一个你拥有管理权限的已有账号。 ![使用 Web API页面的右上角登录按钮](/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19ubkbh0ddscggvh8g.png) 登录后你会到达 [聊天机器人用户页面](https://api.slack.com/bot-users)。 ![定制聊天机器人用户页面](/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0oosiasao55i6l258.png) 给你的聊天机器人起名为“starterbot”然后点击 “Add bot integration” 按钮。 ![添加一个bot integration 并起名为“starterb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1uiicc9skl4yzng0i.jpg) 这个页面将重新加载,你将看到一个新生成的访问令牌。你还可以将标志改成你自己设计的。例如我给的这个“Full Stack Python”标志。 ![为你的新 Slack 聊天机器人复制和粘贴访问令牌](/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4ei6rqzoo0li1jz0k.png) 在页面底部点击“Save Integration”按钮。你的聊天机器人现在已经准备好连接 Slack API。 Python 开发人员的一个常见的做法是以环境变量输出秘密令牌。输出的 Slack 令牌名字为`SLACK_BOT_TOKEN`: ``` export SLACK_BOT_TOKEN='你的 slack 令牌粘帖在这里' ``` 好了,我们现在得到了将这个 Slack API 用作聊天机器人的授权。 我们建立聊天机器人还需要更多信息:我们的聊天机器人的 ID。接下来我们将会写一个简短的脚本,从 Slack API 获得该 ID。 ### 获得我们聊天机器人的 ID 这是最后写一些 Python 代码的时候了! 我们编写一个简短的 Python 脚本获得 StarterBot 的 ID 来热身一下。这个 ID 基于 Slack 项目而不同。 我们需要该 ID,当解析从 Slack RTM 上发给 StarterBot 的消息时,它用于对我们的应用验明正身。我们的脚本也会测试我们 `SLACK_BOT_TOKEN` 环境变量是否设置正确。 建立一个命名为 print*bot*id.py 的新文件,并且填入下面的代码: ``` import os from slackclient import SlackClient BOT_NAME = 'starterbot' slack_client = SlackClient(os.environ.get('SLACK_BOT_TOKEN'))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i_call = slack_client.api_call("users.list") if api_call.get('ok'): # retrieve all users so we can find our bot users = api_call.get('members') for user in users: if 'name' in user and user.get('name') == BOT_NAME: print("Bot ID for '" + user['name'] + "' is " + user.get('id')) else: print("could not find bot user with the name " + BOT_NAME) ``` 我们的代码导入 SlackClient,并用我们设置的环境变量 `SLACK_BOT_TOKEN` 实例化它。 当该脚本通过 python 命令执行时,我们通过会访问 Slack API 列出所有的 Slack 用户并且获得匹配一个名字为“satrterbot”的 ID。 这个获得聊天机器人的 ID 的脚本我们仅需要运行一次。 ``` python print_bot_id.py ``` 当它运行为我们提供了聊天机器人的 ID 时,脚本会打印出简单的一行输出。 ![在你的 Slack 项目中用 Python 脚本打印 Slack 聊天机器人的 ID](/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6oyi5jz3whikq23gd.png) 复制这个脚本打印出的唯一 ID。并将该 ID 作为一个环境变量 `BOT_ID` 输出。 ``` (starterbot)$ export BOT_ID='bot id returned by script' ``` 这个脚本仅仅需要运行一次来获得聊天机器人的 ID。 我们现在可以在我们的运行 StarterBot 的 Python应用程序中使用这个 ID 。 ### 编码我们的 StarterBot 现在我们拥有了写我们的 StarterBot 代码所需的一切。 创建一个新文件命名为 starterbot.py ,它包括以下代码。 ``` import os import time from slackclient import SlackClient ``` 对 `os` 和 `SlackClient` 的导入我们看起来很熟悉,因为我们已经在 theprint*bot*id.py 中用过它们了。 通过我们导入的依赖包,我们可以使用它们获得环境变量值,并实例化 Slack 客户端。 ``` # starterbot 的 ID 作为一个环境变量 BOT_ID = os.environ.get("BOT_ID") # 常量 AT_BOT = "<@" + BOT_ID + ">:" EXAMPLE_COMMAND = "do" # 实例化 Slack 和 Twilio 客户端 slack_client = SlackClient(os.environ.get('SLACK_BOT_TOKEN')) ``` 该代码通过我们以输出的环境变量 `SLACK_BOT_TOKEN 实例化`SlackClient` 客户端。 ``` if __name__ == "__main__": READ_WEBSOCKET_DELAY = 1 # 1 从 firehose 读取延迟 1 秒 if slack_client.rtm_connect(): print("StarterBot connected and running!") while True: command, channel = parse_slack_output(slack_client.rtm_read()) if command and channel: handle_command(command, channel) time.sleep(READ_WEBSOCKET_DELAY) else: print("Connection failed. Invalid Slack token or bot ID?") ``` Slack 客户端会连接到 Slack RTM API WebSocket,然后当解析来自 firehose 的消息时会不断循环。如果有任何发给 StarterBot 的消息,那么一个被称作 `handle_command` 的函数会决定做什么。 接下来添加两个函数来解析 Slack 的输出并处理命令。 ``` def handle_command(command, channel): """ Receives commands directed at the bot and determines if they are valid commands. If so, then acts on the commands. If not, returns back what it needs for clarification. """ response = "Not sure what you mean. Use the *" + EXAMPLE_COMMAND + \ "* command with numbers, delimited by spaces." if command.startswith(EXAMPLE_COMMAND): response = "Sure...write some more code then I can do that!" slack_client.api_call("chat.postMessage", channel=channel, text=response, as_user=True) def parse_slack_output(slack_rtm_output): """ The Slack Real Time Messaging API is an events firehose. this parsing function returns None unless a message is directed at the Bot, based on its ID. """ output_list = slack_rtm_output if output_list and len(output_list) > 0: for output in output_list: if output and 'text' in output and AT_BOT in output['text']: # 返回 @ 之后的文本,删除空格 return output['text'].split(AT_BOT)[1].strip().lower(), \ output['channel'] return None, None ``` `parse_slack_output` 函数从 Slack 接受信息,并且如果它们是发给我们的 StarterBot 时会作出判断。消息以一个给我们的聊天机器人 ID 的直接命令开始,然后交由我们的代码处理。目前只是通过 Slack 管道发布一个消息回去告诉用户去多写一些 Python 代码! 这是整个程序组合在一起的样子 (你也可以 [在 GitHub 中查看该文件](https://github.com/mattmakai/slack-starterbot/blob/master/starterbot.py)): ``` import os import time from slackclient import SlackClient # starterbot 的 ID 作为一个环境变量 BOT_ID = os.environ.get("BOT_ID") # 常量 AT_BOT = "<@" + BOT_ID + ">:" EXAMPLE_COMMAND = "do" # 实例化 Slack 和 Twilio 客户端 slack_client = SlackClient(os.environ.get('SLACK_BOT_TOKEN')) def handle_command(command, channel): """ Receives commands directed at the bot and determines if they are valid commands. If so, then acts on the commands. If not, returns back what it needs for clarification. """ response = "Not sure what you mean. Use the *" + EXAMPLE_COMMAND + \ "* command with numbers, delimited by spaces." if command.startswith(EXAMPLE_COMMAND): response = "Sure...write some more code then I can do that!" slack_client.api_call("chat.postMessage", channel=channel, text=response, as_user=True) def parse_slack_output(slack_rtm_output): """ The Slack Real Time Messaging API is an events firehose. this parsing function returns None unless a message is directed at the Bot, based on its ID. """ output_list = slack_rtm_output if output_list and len(output_list) > 0: for output in output_list: if output and 'text' in output and AT_BOT in output['text']: # 返回 @ 之后的文本,删除空格 return output['text'].split(AT_BOT)[1].strip().lower(), \ output['channel'] return None,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READ_WEBSOCKET_DELAY = 1 # 1 second delay between reading from firehose if slack_client.rtm_connect(): print("StarterBot connected and running!") while True: command, channel = parse_slack_output(slack_client.rtm_read()) if command and channel: handle_command(command, channel) time.sleep(READ_WEBSOCKET_DELAY) else: print("Connection failed. Invalid Slack token or bot ID?") ``` 现在我们的代码已经有了,我们可以通过 `python starterbot.py` 来运行我们 StarterBot 的代码了。 ![当 StarterBot 开始运行而且连接到 API 的输出通道](/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7mppqceff2jjetfpk.png) 在 Slack 中创建新通道,并且把 StarterBot 邀请进来,或者把 StarterBot 邀请进一个已经存在的通道中。 ![在 Slack 界面创建一个新通道并且邀请 StarterBot](/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8dja2nacjwszccwc2.png) 现在在你的通道中给 StarterBot 发命令。 ![在你的 Slack 通道里给你的 StarterBot 发命令](/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4/075929wv5ioayzbbvydibx.png) 如果你从聊天机器人得到的响应中遇见问题,你可能需要做一个修改。正如上面所写的这个教程,其中一行 `AT_BOT = "<@" + BOT_ID + ">:"`,在“@starter”(你给你自己的聊天机器人起的名字)后需要一个冒号。从 `AT_BOT` 字符串后面移除`:`。Slack 似乎需要在`@` 一个人名后加一个冒号,但这好像是有些不协调的。 ### 结束 好吧,你现在已经获得一个简易的聊天机器人,你可以在代码中很多地方加入你想要创建的任何特性。 我们能够使用 Slack RTM API 和 Python 完成很多功能。看看通过这些文章你还可以学习到什么: * 附加一个持久的[关系数据库](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databases.html) 或者 [NoSQL 后端](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no-sql-datastore.html) 比如 [PostgreSQL](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postgresql.html)、[MySQL](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mysql.html) 或者 [SQLite](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sqlite.html) ,来保存和检索用户数据 * 添加另外一个与聊天机器人互动的通道,比如 [短信](https://www.twilio.com/blog/2016/05/build-sms-slack-bot-python.html) 或者[电话呼叫](https://www.twilio.com/blog/2016/05/add-phone-calling-slack-python.html) * [集成其它的 web API](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api-integration.html),比如 [GitHub](https://developer.github.com/v3/)、[Twilio](https://www.twilio.com/docs) 或者 [api.ai](https://docs.api.ai/) 有问题? 通过 Twitter 联系我 [@fullstackpython](https://twitter.com/fullstackpython) 或 [@mattmakai](https://twitter.com/mattmakai)。 我在 GitHub 上的用户名是 [mattmakai](https://github.com/mattmakai)。 这篇文章感兴趣? Fork 这个 [GitHub 上的页面](https://github.com/mattmakai/fullstackpython.com/blob/gh-pages/source/content/posts/160604-build-first-slack-bot-python.markdown)吧。 --- via: <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blog/build-first-slack-bot-python.html> 作者:[Matt Makai](https://www.fullstackpython.com/about-author.html) 译者:[jiajia9llinuxer](https://github.com/jiajia9linuxer)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aa
使用 Elasticsearch 和 cAdvisor 监控 Docker 容器
Lorenzo Fontana
https://blog.codeship.com/monitoring-docker-containers-with-elasticsearch-and-cadvisor/
如果你正在运行 Swarm 模式的集群,或者只运行单台 Docker,你都会有下面的疑问:我如何才能监控到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233tabbmh8bjt5jjpw5.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233tabbmh8bjt5jjpw5.png
true
false
true
bazz2
false
[ "Docker", "容器", "监控" ]
容器与云
{ "viewnum": 10648, "commentnum": 1,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21.69.29.10", "message": "您好,现在我们已经做到开始收集容器及应用日志,因为日志量过大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案,您那边这两个日志收集是怎么做的",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4.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7-01-22T15:29:56" } ]
[]
如果你正在运行 Swarm 模式的集群,或者只运行单台 Docker,你都会有下面的疑问:我如何才能监控到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2016-10-06T08:05:00
2016-10-06T08:05:00
7,834
/article-7834-1.html
如果你正在运行 Swarm 模式的集群,或者只运行单台 Docker,你都会有下面的疑问: > > 我如何才能监控到它们都在干些什么? > > >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不容易”。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233tabbmh8bjt5jjpw5.png) 你需要监控下面的参数: 1. 容器的数量和状态。 2. 一台容器是否已经移到另一个节点了,如果是,那是在什么时候,移动到哪个节点? 3. 给定节点上运行着的容器数量。 4. 一段时间内的通信峰值。 5. 孤儿卷和网络(LCTT 译注:孤儿卷就是当你删除容器时忘记删除它的卷,这个卷就不会再被使用,但会一直占用资源)。 6. 可用磁盘空间、可用 inode 数。 7. 容器数量与连接在 `docker0` 和 `docker_gwbridge` 上的虚拟网卡数量不一致(LCTT 译注:当 docker 启动时,它会在宿主机器上创建一个名为 docker0 的虚拟网络接口)。 8. 开启和关闭 Swarm 节点。 9. 收集并集中处理日志。 本文的目标是介绍 [Elasticsearch](https://github.com/elastic/elasticsearch) + [Kibana](https://github.com/elastic/kibana) + [cAdvisor](https://github.com/google/cadvisor) 的用法,使用它们来收集 Docker 容器的参数,分析数据并产生可视化报表。 阅读本文后你可以发现有一个监控仪表盘能够部分解决上述列出的问题。但如果只是使用 cAdvisor,有些参数就无法显示出来,比如 Swarm 模式的节点。 如果你有一些 cAdvisor 或其他工具无法解决的特殊需求,我建议你开发自己的数据收集器和数据处理器(比如 [Beats](https://github.com/elastic/beats)),请注意我不会演示如何使用 Elasticsearch 来集中收集 Docker 容器的日志。 > > [“你要如何才能监控到 Swarm 模式集群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 @fntlnz](https://twitter.com/share?text=%22How+do+you+keep+track+of+all+that%27s+happening+in+a+Swarm+Mode+cluster%3F+Not+easily.%22+via+%40fntlnz&url=https://blog.codeship.com/monitoring-docker-containers-with-elasticsearch-and-cadvisor/) > > > ### 我们为什么要监控容器? 想象一下这个经典场景:你在管理一台或多台虚拟机,你把 tmux 工具用得很溜,用各种 session 事先设定好了所有基础的东西,包括监控。然后生产环境出问题了,你使用 `top`、`htop`、`iotop`、`jnettop` 各种 top 来排查,然后你准备好修复故障。 现在重新想象一下你有 3 个节点,包含 50 台容器,你需要在一个地方查看整洁的历史数据,这样你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地方,而不是把你的生命浪费在那些字符界面来赌你可以找到问题点。 ### 什么是 Elastic Stack ? Elastic Stack 就一个工具集,包括以下工具: * Elasticsearch * Kibana * Logstash * Beats 我们会使用其中一部分工具,比如使用 Elasticsearch 来分析基于 JSON 格式的文本,以及使用 Kibana 来可视化数据并产生报表。 另一个重要的工具是 [Beats](https://github.com/elastic/beats),但在本文中我们还是把精力放在容器上,官方的 Beats 工具不支持 Docker,所以我们选择原生兼容 Elasticsearch 的 cAdvisor。 [cAdvisor](https://github.com/google/cadvisor) 工具负责收集、整合正在运行的容器数据,并导出报表。在本文中,这些报表被到入到 Elasticsearch 中。 cAdvisor 有两个比较酷的特性: * 它不只局限于 Docker 容器。 * 它有自己的 Web 服务器,可以简单地显示当前节点的可视化报表。 ### 设置测试集群,或搭建自己的基础架构 和我[以前的文章](https://blog.codeship.com/nginx-reverse-proxy-docker-swarm-clusters/)一样,我习惯提供一个简单的脚本,让读者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部署好和我一样的测试环境。你可以使用以下(非生产环境使用的)脚本来搭建一个 Swarm 模式的集群,其中一个容器运行着 Elasticsearch。 > > 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经验,你可以<ruby> 搭建自己的基础架构 <rp> ( </rp> <rt> Bring Your Own Infrastructure,BYOI </rt> <rp> ) </rp></ruby>。 > > > 如果要继续阅读本文,你需要: * 运行 Docker 进程的一个或多个节点(docker 版本号大于等于 1.12)。 * 至少有一个独立运行的 Elasticsearch 节点(版本号 2.4.X)。 重申一下,此 Elasticsearch 集群环境不能放在生产环境中使用。生产环境也不推荐使用单节点集群,所以如果你计划安装一个生产环境,请参考 [Elastic 指南](https://www.elastic.co/guide/en/elasticsearch/guide/2.x/deploy.html)。 ### 对喜欢尝鲜的用户的友情提示 我就是一个喜欢尝鲜的人(当然我也已经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了最新的 alpha 版本),但是在本文中,我不会使用最新的 Elasticsearch 5.0.0 alpha 版本,我还不是很清楚这个版本的功能,所以我不想成为那个引导你们出错的关键。 所以本文中涉及的 Elasticsearch 版本为最新稳定版 2.4.0。 ### 测试集群部署脚本 前面已经说过,我提供这个脚本给你们,让你们不必费神去部署 Swarm 集群和 Elasticsearch,当然你也可以跳过这一步,用你自己的 Swarm 模式引擎和你自己的 Elasticserch 节点。 执行这段脚本之前,你需要: * [Docker Machine](https://docs.docker.com/machine/install-machine/) – 最终版:在 DigitalOcean 中提供 Docker 引擎。 * [DigitalOcean API Token](https://cloud.digitalocean.com/settings/api/tokens/new): 让 docker 机器按照你的意思来启动节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255f31k8ir3t81p4w3n.png) ### 创建集群的脚本 现在万事俱备,你可以把下面的代码拷到 create-cluster.sh 文件中: ``` #!/usr/bin/env bash # # Create a Swarm Mode cluster with a single master and a configurable number of workers workers=${WORKERS:-"worker1 worker2"} ####################################### # Creates a machine on Digital Ocean # Globals: # DO_ACCESS_TOKEN The token needed to access DigitalOcean's API # Arguments: # $1 the actual name to give to the machine ####################################### create_machine() { docker-machine create \ -d digitalocean \ --digitalocean-access-token=$DO_ACCESS_TOKEN \ --digitalocean-size 2gb \ $1 } ####################################### # Executes a command on the specified machine # Arguments: # $1 The machine on which to run the command # $2..$n The command to execute on that machine ####################################### machine_do() { docker-machine ssh $@ } main() { if [ -z "$DO_ACCESS_TOKEN" ]; then echo "Please export a DigitalOcean Access token: https://cloud.digitalocean.com/settings/api/tokens/new" echo "export DO_ACCESS_TOKEN=<yourtokenhere>" exit 1 fi if [ -z "$WORKERS" ]; then echo "You haven't provided your workers by setting the \$WORKERS environment variable, using the default ones: $workers" fi # Create the first and only master echo "Creating the master" create_machine master1 master_ip=$(docker-machine ip master1) # Initialize the swarm mode on it echo "Initializing the swarm mode" machine_do master1 docker swarm init --advertise-addr $master_ip # Obtain the token to allow workers to join worker_tkn=$(machine_do master1 docker swarm join-token -q worker) echo "Worker token: ${worker_tkn}" # Create and join the workers for worker in $workers; do echo "Creating worker ${worker}" create_machine $worker machine_do $worker docker swarm join --token $worker_tkn $master_ip:2377 done } main $@ ``` 赋予它可执行权限: ``` chmod +x create-cluster.sh ``` ### 创建集群 如文件名所示,我们可以用它来创建集群。默认情况下这个脚本会创建一个 master 和两个 worker,如果你想修改 worker 个数,可以设置环境变量 WORKERS。 现在就来创建集群吧。 ``` ./create-cluster.sh ``` 你可以出去喝杯咖啡,因为这需要花点时间。 最后集群部署好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258k1j9q19nj6p5u716.png) 现在为了验证 Swarm 模式集群已经正常运行,我们可以通过 ssh 登录进 master: ``` docker-machine ssh master1 ``` 然后列出集群的节点: ``` docker node ls ``` ``` ID HOSTNAME STATUS AVAILABILITY MANAGER STATUS 26fi3wiqr8lsidkjy69k031w2 * master1 Ready Active Leader dyluxpq8sztj7kmwlzs51u4id worker2 Ready Active epglndegvixag0jztarn2lte8 worker1 Ready Active ``` ### 安装 Elasticsearch 和 Kibana > > 注意,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命令都运行在主节点 master1 上。 > > > 在生产环境中,你可能会把 Elasticsearch 和 Kibana 安装在一个单独的、[大小合适](https://www.elastic.co/blog/found-sizing-elasticsearch)的实例集合中。但是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还是把它们和 Swarm 模式集群安装在一起。 为了将 Elasticsearch 和 cAdvisor 连通,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自定义的网络,因为我们使用了集群,并且容器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我们需要使用 [overlay](https://docs.docker.com/engine/userguide/networking/get-started-overlay/) 网络(LCTT 译注:overlay 网络是指在不改变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通过某种约定通信协议,把二层报文封装在 IP 报文之上的新的数据格式,是目前最主流的容器跨节点数据传输和路由方案)。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还要网络?我们不是可以用 link 吗?” 请考虑一下,自从引入*用户定义网络*后,link 机制就已经过时了。 以下内容摘自 [Docker 文档](https://docs.docker.com/engine/userguide/networking/default_network/dockerlinks/): > > 在 Docker network 特性出来以前,你可以使用 Docker link 特性实现容器互相发现、安全通信。而在 network 特性出来以后,你还可以使用 link,但是当容器处于默认桥接网络或用户自定义网络时,它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 > > 现在创建 overlay 网络,名称为 monitoring: ``` docker network create monitoring -d overlay ``` ### Elasticsearch 容器 ``` docker service create --network=monitoring \ --mount type=volume,target=/usr/share/elasticsearch/data \ --constraint node.hostname==worker1 \ --name elasticsearch elasticsearch:2.4.0 ``` 注意 Elasticsearch 容器被限定在 worker1 节点,这是因为它运行时需要依赖 worker1 节点上挂载的卷。 ### Kibana 容器 ``` docker service create --network=monitoring --name kibana -e ELASTICSEARCH_URL="http://elasticsearch:9200" -p 5601:5601 kibana:4.6.0 ``` 如你所见,我们启动这两个容器时,都让它们加入 monitoring 网络,这样一来它们可以通过名称(如 Kibana)被相同网络的其他服务访问。 现在,通过 [routing mesh](https://docs.docker.com/engine/swarm/ingress/) 机制,我们可以使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的 IP 地址来查看 Kibana 报表界面。 获取 master1 实例的公共 IP 地址: ``` docker-machine ip master1 ``` 打开浏览器输入地址:`http://[master1 的 ip 地址]:5601/status` 所有项目都应该是绿色: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300g6m67fwcp3fndx5m.png) 让我们接下来开始收集数据! ### 收集容器的运行数据 收集数据之前,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服务,以全局模式运行 cAdvisor,为每个有效节点设置一个定时任务。 这个服务与 Elasticsearch 处于相同的网络,以便于 cAdvisor 可以推送数据给 Elasticsearch。 ``` docker service create --network=monitoring --mode global --name cadvisor \ --mount type=bind,source=/,target=/rootfs,readonly=true \ --mount type=bind,source=/var/run,target=/var/run,readonly=false \ --mount type=bind,source=/sys,target=/sys,readonly=true \ --mount type=bind,source=/var/lib/docker/,target=/var/lib/docker,readonly=true \ google/cadvisor:latest \ -storage_driver=elasticsearch \ -storage_driver_es_host="http://elasticsearch:9200" ``` > > 注意:如果你想配置 cAdvisor 选项,参考[这里](https://github.com/google/cadvisor/blob/master/docs/runtime_options.md)。 > > > 现在 cAdvisor 在发送数据给 Elasticsearch,我们通过定义一个索引模型来检索 Kibana 中的数据。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 Kibana 或者通过 API。在这里我们使用 API 方式实现。 我们需要在一个连接到 monitoring 网络的正在运行的容器中运行索引创建命令,你可以在 cAdvisor 容器中拿到 shell,不幸的是 Swarm 模式在开启服务时会在容器名称后面附加一个唯一的 ID 号,所以你需要手动指定 cAdvisor 容器的名称。 拿到 shell: ``` docker exec -ti <cadvisor-container-name> sh ``` 创建索引: ``` curl -XPUT http://elasticsearch:9200/.kibana/index-pattern/cadvisor -d '{"title" : "cadvisor*", "timeFieldName": "container_stats.timestamp"}' ``` 如果你够懒,可以只执行下面这一句: ``` docker exec $(docker ps | grep cadvisor | awk '{print $1}' | head -1) curl -XPUT http://elasticsearch:9200/.kibana/index-pattern/cadvisor -d '{"title" : "cadvisor*", "timeFieldName": "container_stats.timestamp"}' ``` ### 把数据汇总成报表 你现在可以使用 Kibana 来创建一份美观的报表了。但是不要着急,我为你们建了一份报表和一些图形界面来方便你们入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5/211302zopaa394j1pnoa43.png) 访问 Kibana 界面 => Setting => Objects => Import,然后选择包含以下内容的 JSON 文件,就可以导入我的配置信息了: ``` [ { "_id": "cAdvisor", "_type": "dashboard", "_source": { "title": "cAdvisor", "hits": 0, "description": "", "panelsJSON": "[{\"id\":\"Filesystem-usage\",\"type\":\"visualization\",\"panelIndex\":1,\"size_x\":6,\"size_y\":3,\"col\":1,\"row\":1},{\"id\":\"Memory-[Node-equal->Container]\",\"type\":\"visualization\",\"panelIndex\":2,\"size_x\":6,\"size_y\":4,\"col\":7,\"row\":4},{\"id\":\"memory-usage-by-machine\",\"type\":\"visualization\",\"panelIndex\":3,\"size_x\":6,\"size_y\":6,\"col\":1,\"row\":4},{\"id\":\"CPU-Total-Usage\",\"type\":\"visualization\",\"panelIndex\":4,\"size_x\":6,\"size_y\":5,\"col\":7,\"row\":8},{\"id\":\"Network-RX-TX\",\"type\":\"visualization\",\"panelIndex\":5,\"size_x\":6,\"size_y\":3,\"col\":7,\"row\":1}]", "optionsJSON": "{\"darkTheme\":false}", "uiStateJSON": "{}", "version": 1, "timeRestore": false,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filter\":[{\"query\":{\"query_string\":{\"query\":\"*\",\"analyze_wildcard\":true}}}]}" } } }, { "_id": "Network", "_type": "search", "_source": { "title": "Network", "description": "", "hits": 0, "columns": [ "machine_name", "container_Name", "container_stats.network.name", "container_stats.network.interfaces", "container_stats.network.rx_bytes", "container_stats.network.rx_packets", "container_stats.network.rx_dropped", "container_stats.network.rx_errors", "container_stats.network.tx_packets", "container_stats.network.tx_bytes", "container_stats.network.tx_dropped", "container_stats.network.tx_errors" ], "sort": [ "container_stats.timestamp", "desc" ],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index\":\"cadvisor*\",\"query\":{\"query_string\":{\"analyze_wildcard\":true,\"query\":\"*\"}},\"highlight\":{\"pre_tags\":[\"@kibana-highlighted-field@\"],\"post_tags\":[\"@/kibana-highlighted-field@\"],\"fields\":{\"*\":{}},\"fragment_size\":2147483647},\"filter\":[]}" } } }, { "_id": "Filesystem-usage", "_type": "visualization", "_source": { "title": "Filesystem usage", "visState": "{\"title\":\"Filesystem usage\",\"type\":\"histogram\",\"params\":{\"addLegend\":true,\"addTimeMarker\":false,\"addTooltip\":true,\"defaultYExtents\":false,\"mode\":\"stacked\",\"scale\":\"linear\",\"setYExtents\":false,\"shareYAxis\":true,\"times\":[],\"yAxis\":{}},\"aggs\":[{\"id\":\"1\",\"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usage\",\"customLabel\":\"USED\"}},{\"id\":\"2\",\"type\":\"terms\",\"schema\":\"split\",\"params\":{\"field\":\"machine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row\":false}},{\"id\":\"3\",\"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capacity\",\"customLabel\":\"AVAIL\"}},{\"id\":\"4\",\"type\":\"terms\",\"schema\":\"segment\",\"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device\",\"size\":5,\"order\":\"desc\",\"orderBy\":\"1\"}}],\"listeners\":{}}", "uiStateJSON": "{\"vis\":{\"colors\":{\"Average 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available\":\"#E24D42\",\"Average 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base_usage\":\"#890F02\",\"Average 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capacity\":\"#3F6833\",\"Average container_stats.filesystem.usage\":\"#E24D42\",\"USED\":\"#BF1B00\",\"AVAIL\":\"#508642\"}}}", "description": "",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index\":\"cadvisor*\",\"query\":{\"query_string\":{\"analyze_wildcard\":true,\"query\":\"*\"}},\"filter\":[]}" } } }, { "_id": "CPU-Total-Usage", "_type": "visualization", "_source": { "title": "CPU Total Usage", "visState": "{\"title\":\"CPU Total Usage\",\"type\":\"area\",\"params\":{\"shareYAxis\":true,\"addTooltip\":true,\"addLegend\":true,\"smoothLines\":false,\"scale\":\"linear\",\"interpolate\":\"linear\",\"mode\":\"stacked\",\"times\":[],\"addTimeMarker\":false,\"defaultYExtents\":false,\"setYExtents\":false,\"yAxis\":{}},\"aggs\":[{\"id\":\"1\",\"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cpu.usage.total\"}},{\"id\":\"2\",\"type\":\"date_histogram\",\"schema\":\"segment\",\"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timestamp\",\"interval\":\"auto\",\"customInterval\":\"2h\",\"min_doc_count\":1,\"extended_bounds\":{}}},{\"id\":\"3\",\"type\":\"terms\",\"schema\":\"group\",\"params\":{\"field\":\"container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id\":\"4\",\"type\":\"terms\",\"schema\":\"split\",\"params\":{\"field\":\"machine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row\":true}}],\"listeners\":{}}", "uiStateJSON": "{}", "description": "",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index\":\"cadvisor*\",\"query\":{\"query_string\":{\"query\":\"*\",\"analyze_wildcard\":true}},\"filter\":[]}" } } }, { "_id": "memory-usage-by-machine", "_type": "visualization", "_source": { "title": "Memory [Node]", "visState": "{\"title\":\"Memory [Node]\",\"type\":\"area\",\"params\":{\"shareYAxis\":true,\"addTooltip\":true,\"addLegend\":true,\"smoothLines\":false,\"scale\":\"linear\",\"interpolate\":\"linear\",\"mode\":\"stacked\",\"times\":[],\"addTimeMarker\":false,\"defaultYExtents\":false,\"setYExtents\":false,\"yAxis\":{}},\"aggs\":[{\"id\":\"1\",\"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memory.usage\"}},{\"id\":\"2\",\"type\":\"date_histogram\",\"schema\":\"segment\",\"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timestamp\",\"interval\":\"auto\",\"customInterval\":\"2h\",\"min_doc_count\":1,\"extended_bounds\":{}}},{\"id\":\"3\",\"type\":\"terms\",\"schema\":\"group\",\"params\":{\"field\":\"machine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listeners\":{}}", "uiStateJSON": "{}", "description": "",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index\":\"cadvisor*\",\"query\":{\"query_string\":{\"query\":\"*\",\"analyze_wildcard\":true}},\"filter\":[]}" } } }, { "_id": "Network-RX-TX", "_type": "visualization", "_source": { "title": "Network RX TX", "visState": "{\"title\":\"Network RX TX\",\"type\":\"histogram\",\"params\":{\"addLegend\":true,\"addTimeMarker\":true,\"addTooltip\":true,\"defaultYExtents\":false,\"mode\":\"stacked\",\"scale\":\"linear\",\"setYExtents\":false,\"shareYAxis\":true,\"times\":[],\"yAxis\":{}},\"aggs\":[{\"id\":\"1\",\"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network.rx_bytes\",\"customLabel\":\"RX\"}},{\"id\":\"2\",\"type\":\"date_histogram\",\"schema\":\"segment\",\"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timestamp\",\"interval\":\"s\",\"customInterval\":\"2h\",\"min_doc_count\":1,\"extended_bounds\":{}}},{\"id\":\"3\",\"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network.tx_bytes\",\"customLabel\":\"TX\"}}],\"listeners\":{}}", "uiStateJSON": "{\"vis\":{\"colors\":{\"RX\":\"#EAB839\",\"TX\":\"#BF1B00\"}}}", "description": "", "savedSearchId": "Network",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filter\":[]}" } } }, { "_id": "Memory-[Node-equal->Container]", "_type": "visualization", "_source": { "title": "Memory [Node=>Container]", "visState": "{\"title\":\"Memory [Node=>Container]\",\"type\":\"area\",\"params\":{\"shareYAxis\":true,\"addTooltip\":true,\"addLegend\":true,\"smoothLines\":false,\"scale\":\"linear\",\"interpolate\":\"linear\",\"mode\":\"stacked\",\"times\":[],\"addTimeMarker\":false,\"defaultYExtents\":false,\"setYExtents\":false,\"yAxis\":{}},\"aggs\":[{\"id\":\"1\",\"type\":\"avg\",\"schema\":\"metric\",\"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memory.usage\"}},{\"id\":\"2\",\"type\":\"date_histogram\",\"schema\":\"segment\",\"params\":{\"field\":\"container_stats.timestamp\",\"interval\":\"auto\",\"customInterval\":\"2h\",\"min_doc_count\":1,\"extended_bounds\":{}}},{\"id\":\"3\",\"type\":\"terms\",\"schema\":\"group\",\"params\":{\"field\":\"container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id\":\"4\",\"type\":\"terms\",\"schema\":\"split\",\"params\":{\"field\":\"machine_name\",\"size\":5,\"order\":\"desc\",\"orderBy\":\"1\",\"row\":true}}],\"listeners\":{}}", "uiStateJSON": "{}", "description": "", "version": 1, "kibanaSavedObjectMeta": { "searchSourceJSON": "{\"index\":\"cadvisor*\",\"query\":{\"query_string\":{\"query\":\"* NOT container_Name.raw: \\\\\\\"/\\\\\\\" AND NOT container_Name.raw: \\\\\\\"/docker\\\\\\\"\",\"analyze_wildcard\":true}},\"filter\":[]}" } } } ] ``` 这里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玩,你也许想自定义报表界面,比如添加内存页错误状态,或者收发包的丢包数。如果你能实现开头列表处我没能实现的项目,那也是很好的。 ### 总结 正确监控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容器的 CPU、内存、IO、网络和磁盘,监控的这些参数还只是整个监控项目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我不知道你做到了哪一阶段,但接下来的任务也许是: * 收集运行中的容器的日志 * 收集应用的日志 * 监控应用的性能 * 报警 * 监控健康状态 如果你有意见或建议,请留言。祝你玩得开心。 现在你可以关掉这些测试系统了: ``` docker-machine rm master1 worker{1,2} ``` --- via: <https://blog.codeship.com/monitoring-docker-containers-with-elasticsearch-and-cadvisor/> 作者:[Lorenzo Fontana](https://blog.codeship.com/author/lorenzofontana/) 译者:[bazz2](https://github.com/bazz2)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KDE 庆祝 20 岁生日,发布了首个 LTS 版本: KDE 5.8
wxy
10 月 4 日,KDE 项目发布了其最新的桌面环境 KDE 5.8,它是面向 GNU/Linux 发行版的流行的现代桌面环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2155dnwnvg5kvjna74ks.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2155dnwnvg5kvjna74ks.jpg
true
false
false
true
[ "KDE", "桌面环境" ]
新闻
{ "viewnum": 8824, "commentnum": 7,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good",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6T12:18:43" }, { "postip": "117.182.149.253", "message": "就等KDE5毕业了", "username": "来自117.182.149.253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06T12:44:43" }, { "postip": "222.91.213.227", "message": "archlinux中的plasma 5 的breeze主题还是不太完善,对gtk的支持不够好。", "username": "来自陕西延安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6T15:25:49" }, { "postip": "123.116.66.117", "message": "KDE 5.8 还在 Testing 里",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06T20:28:49" }, { "postip": "115.174.92.245", "message": "默认的 Fedora24 KDE 版本用起来简直就是灾难,忘了版本号是多少了,如果中文化跟稳定性完美,那还能接受。",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8T10:29:30" }, { "postip": "119.96.4.142", "message": "非常好用", "username": "lovetoheart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10-09T12:37:28" }, { "postip": "118.125.129.82", "message": "英文显示非常清晰好看,中文就模模糊糊,不知道中文渲染怎么回事", "username": "来自四川广元的 Chrome 45.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09T21:09:42" } ]
[ { "raid": 3411, "displayorder": 0 }, { "raid": 3774, "displayorder": 1 }, { "raid": 6034, "displayorder": 2 }, { "raid": 6406, "displayorder": 3 }, { "raid": 6952, "displayorder": 4 }, { "raid": 7294, "displayorder": 5 }, { "raid": 7481, "displayorder": 6 } ]
10 月 4 日,KDE 项目发布了其最新的桌面环境 KDE 5.8,它是面向 GNU/Linux 发行版的流行的现代桌面环境。
2016-10-06T12:11:00
2016-10-06T12:11:00
7,835
/article-7835-1.html
10 月 4 日,KDE 项目发布了其最新的桌面环境 KDE 5.8,它是面向 GNU/Linux 发行版的流行的现代桌面环境。 经过几个月的开发和几个版本的迭代,KDE 5.8 带着若干新功能闪亮登场,取代了之前的 5.7 系列——虽然 5.7 才于 9 月 13 日发布了其第五个维护版本。KDE 5.8 是一个长期支持版本(LTS),它会一直支持到 2018 年。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2155dnwnvg5kvjna74ks.jpg) “**今天,KDE 发布了其旗舰产品 Plasma 的首个 LTS 版本**”,[公告](https://www.kde.org/announcements/plasma-5.8.0.php)中称,“这标志着它的开发人员和设计师们认为它已经可以推荐给普罗大众了。如果你以前体验过 KDE,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弃之而去,那么现在是你该重新考虑回来的时候了。Plasma 是一个初看简单,实则强大的桌面环境!” *(注,虽然 KDE 3.5 发布于 2005 年 11 月 29 日,而下一个版本 4.0 在 2008 年 1 月 11 日才发布,但是 KDE Plasma 5.8 是官方认可的第一个 LTS 版本)* ### KDE 主要功能 新版本的 KDE 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持桌面小工具;新的系统级搜索功能可以让用户在 KDE 桌面里面搜索任何东西,包括应用、音乐、视频、文件、目录等等;此外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包括桌面墙纸、小工具、桌面效果、窗口风格,以及丰富的定制能力。 #### 桌面小工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4538mdhts6hofstegztd.jpg) *桌面小工具* 放在你桌面上的有用小工具可以让你及时关注每天的天气,休息的时候可以欣赏漫画,或者简单的用来做做计算。 #### 各种新鲜热辣的装饰素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4435hndnwn000ywdkrni.jpg) *各种新鲜热辣的装饰素材* 用下载的墙纸、窗口风格、小工具、桌面效果和大量的其它装饰素材打扮你的桌面。我们提供了一个 [KDE 商店](http://store.kde.org/),可供你在海量的素材中进行选择。 #### 桌面搜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4359bjb2knjv0zv7rrzt.jpg) *桌面搜索* Plasma 可以让你在桌面上搜索应用、文件夹、音乐、视频、文件等等你任何想找的东西。 #### 统一的外观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4318uzppy3y5t1kyj2hj.jpg) *统一的外观* Plasma 的默认 Breeze 主题将各种可视组件的外观打造为一致的风格,这包括用 Qt 4、Qt 5、GTK 2、GTK 3 等等开发的应用,甚至还包括 LibreOffice。 #### 与手机集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4951qm24rr6mwx2xrzvz.jpg) *与手机集成* 使用 KDE Connect 你可以在桌面上接到短信提醒、可以轻松传输文件、在接到电话时自动静默音乐,甚至将你的手机当成一个遥控器。 #### 无尽的定制可能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5203bobajamogqy7g36u.jpg) *无尽的定制可能性* Plasma 以简洁为本,但是你可以用各种小工具、面板、屏幕和风格来定制它。 ### KDE 5.8 中的新变化 KDE 完美打造了从开机到关机的整个过程、支持从右向左文字、简化了全局快捷键、改进了许多小应用、修复了多屏支持的问题、更好的支持了坞站和投影仪、增强了 KWin 窗口管理器、新的默认字体、Kirigami 界面更舒适,以及更好的 Wayland 支持! #### 从启动到关机的一致体验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05636l35hugdg2ud7693z.jpg) *从启动到关机的一致体验* 这个版本带来了全新的登录屏设计,从开机到关闭,给你一个完整的 Breeze 体验。布局经过精细打磨,更适合作为团体或公司办公用的计算机使用。它更加顺滑,也支持更多的定制能力,比如说,所有的 Plasma 插件,比如幻灯片小工具或动画墙纸小工具现在都可以放在锁屏上了。 #### 支持从右向左的语言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10638l88l831d8l2lc963.jpg) *支持从右向左的语言* 对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这样从右向左书写的语言的支持进行了极大改进。面板内容、桌面和配置对话框会如镜面般反射过来。Plasma 的边栏,比如小工具栏、窗口切换器、活动管理群都放在了屏幕右侧。 #### 改进的应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11335z7kksegv6p6madvo.png) *媒体播放器的上下文菜单* 重写了虚拟桌面切换器(即 Pager)和窗口列表应用,使用了我们在 5.7 中引入的新任务管理器后端,这可以让它们使用同任务管理器一样的数据,从而降低了内存占用并提升了性能。在多屏幕时,虚拟桌面切换器现在也可以设置为仅显示在当前屏幕上,现在它与活动切换器应用大部分代码都相同。 任务管理器在这个版本中有了更多的用处。以前仅在任务管理器提示菜单中可用的媒体控制器现在也可以在上下文菜单中访问了。此外,在拖放操作中可以将窗口拖到前端,将文件拖入任务管理器中会以其关联的应用打开。分组窗口的弹窗现在可以使用键盘进行导航,并且其标签的文字渲染也进行了改进。 #### 简化的全局快捷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12940s0yka8fe0ftff7ia.jpg) *全局快捷键设置* 全局快捷键的配置现在针对应用启动后最常用的任务进行了简化。跳转功能是在前一个版本中增加的,全局快捷键现在可以配置跳转到一个应用内的特定功能上。 由于我们在 Wayland 方面的突破,现在可以提供称之为“<ruby> 修饰快捷键 <rp> ( </rp> <rt> modifier-only shortcuts </rt> <rp> ) </rp></ruby>”的功能,它可以让你只需要按下 Alt 键(或 Meta 键)就可以打开应用菜单。由于这个功能很受欢迎,所以被移植回 X11 会话中了。 #### 其他改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13150q2mssy9smtvvs93v.jpg) *Plasma Discover 的新界面* 这个版本修复了多屏支持方面许多问题,并在 Qt 5.6.1 的支持下显著提升了坞站和投影仪的体验。 Plasma 的窗口管理器 KWin 现在通过 llvmpipe 进行<ruby> 合成 <rp> ( </rp> <rt> compositing </rt> <rp> ) </rp></ruby>,更易于用在少见的硬件和嵌入式设备上。对于要求关闭合成的应用现在有了标准化而广泛使用的界面,移除了“<ruby> 非重定向全屏 <rp> ( </rp> <rt> Unredirect Fullscreen </rt> <rp> ) </rp></ruby>”选项,它通常会导致一些稳定性问题,因为很多驱动已经不支持它了。 我们的跨平台 UI 组件 [Kirigami](https://dot.kde.org/2016/08/10/kdes-kirigami-ui-framework-gets-its-first-public-release) 现在已经发布,你可以试试看我们用它重新打造的 Plasma Discover。 我们也换了新的默认字体,来自 Google 的 Noto 字体包括了 Unicode 标准中的所有字符,而我们的等宽字体修饰非常适合于程序员和面向终端的用户。 #### Wayland 支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114732zpp57kn4ni873nz3.jpg) *Wayland 之上的 Plasma 现在支持 GTK+* 在过去几个月当中,在 Wayland 上运行 Plasma 经历了漫长的工作。虽然我们的长期支持的范围并不包括快速发展的 Wayland 方面,不过我们认为它可以经受更多的测试了。虽然仍然有一些小问题和功能缺失,但是现在我们希望你可以试试它并给我们反馈。这个版本中部分改进如下: * 支持 xdg-shell,比如现在支持 GTK+ 应用了 * 对触屏支持做了很多改进 * 支持触屏手势,虽然现在还没有任何手势 * 现在支持滑动弹窗效果 * 在 X11 和 Wayland 应用之间同步剪贴板内容 更多的详细变更内容请参见[变更日志](https://www.kde.org/announcements/plasma-5.7.5-5.8.0-changelog.php)。 ### 支持期直到 2018 年 4 月 如上面所提到的,KDE Plasma 5.8 LTS 会支持到 2018 年,并将会发布至少 9 个维护版本。而第一个维护版本 KDE Plasma 5.8.1 在下周的 10 月 11 日就要发布了!按照[开发计划](https://community.kde.org/Schedules/Plasma_5),开始的维护版本发布会很频繁,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之后再过一周会发布 5.8.2,11 月 1 日发布 5.8.3,11 月 22 日发布 5.8.4。 ### 下载与使用 #### 体验镜像 体验 KDE 5.8 最容易的方式是将体验镜像放到可启动的 USB 棒中,你可用在 KDE 社区维基中找到 [Plasma 5 的体验镜像列表](https://community.kde.org/Plasma/LiveImages)。 #### 下载软件包 软件包如下: * [软件包下载](https://community.kde.org/Plasma/Packages) #### 源代码 你也可以从源代码直接安装 Plasma 5。KDE 社区维基有如何[编译的指导](http://community.kde.org/Frameworks/Building)。注意,Plasma 5 不能与 Plasma 4 共存,你需要卸载旧版本或将其安装到不同的前缀目录下。 * [源代码](https://www.kde.org/info/plasma-5.8.0.php) ### KDE 20 周年纪念北京庆祝沙龙 2016 年 10 月 15 日,由普华基础软件与“Linux 中国”开源社区共同联合主办的 [KDE 20 周年庆祝沙龙在北京召开](http://s.wcd.im/v/158vrZ3a/),欢迎各位 KDE 用户和开源爱好者们参加,沙龙不但由社区骨灰级爱好者进行讲演,而且还提供了琳琅满目的独有纪念品。报名人数名额限定,希望参加者需尽快[报名](http://s.wcd.im/v/158vrZ3a/)。 这是 KDE 在国内的第一次大型活动。该活动得到了 KDE 的官方认证,可以通过[官方活动入口](https://community.kde.org/Promo/Events/Parties/KDE_20_Anniversary)或[这里](http://s.wcd.im/v/158vrZ3a/)直接报名。 在此沙龙上,我们还会宣布成立 KDE 中国用户组 China KUG,您将成为 China KUG 的第一批成员。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11044i570h1np0r1phzmd.jpg) *KDE 20 周年纪念沙龙* 来吧!和我们一起吃蛋糕、合影,分享 KDE 体会,还有机会获取 iSOFTLinux V4.0 U 盘、KDE 二十周年 T 恤等多种奖品。我们在这里真诚期待每一个 KDE 爱好者及开源软件爱好者的到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09/28/211056fqpl4zs4t44zwbbk.jpg) *KDE 20 周年纪念专属定制限量 T 恤* #### 沙龙日程 | | | | --- | --- | | 13:30–14:00 | 签到 | | 14:00-14:30 | KDE 20 年发展历史 (KDE 成员 Leslie Zhai 讲演) | | 14:30-14:50 | 国际及国内 KDE KOL 对本次北京庆祝活动的祝贺视频 | | 14:50–15:20 | KDE 组件打包 | | 15:20-15:50 | KDE-China 翻译组介绍 | | 15:50-16:10 | 20 周年庆典(蛋糕) | | 16:20-16:40 | China KUG 成立仪式 | | 16:40-17:00 | 游戏及合影 | #### 沙龙地点 北京海淀区农大南路 1 号硅谷亮城 8 号楼 1 层布谷森林咖啡厅 请务必提前报名,好给您预留座位。
Fedora 24 的用户,千万不要在桌面里运行 `dnf update`
Marius Nestor
http://linux.softpedia.com/blog/fedora-devs-warn-users-not-to-run-dnf-update-inside-a-desktop-on-fedora-24-508958.shtml
如果你正在使用 Fedora 24 操作系统,当你在使用 KDE、GNOME、Xfce 等桌面环境时,千万不要执行 dnf update 命令。截止到现在,该 bug 仍无修复完成的通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05757x4a43qqavau64a4p.jpe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05757x4a43qqavau64a4p.jpe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Fedora", "dnf" ]
新闻
{ "viewnum": 9907, "commentnum": 25,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218.88.47.81", "message": "tty 终端在 Fedora 从F2 开始",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6T21:39:33" }, { "postip": "223.79.38.210", "message": "囧",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10-06T23:10:26" }, { "postip": "113.58.34.207", "message": "尝试了下,没有崩溃阿。。。。", "username": "来自海南海口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6T23:26:52" }, { "postip": "182.239.189.187", "message": "Gentoo用戶前來看戲...", "username": "来自澳大利亚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7T06:21:19" }, { "postip": "117.136.99.17", "message": "ubuntu用户默默路过……", "username": "来自117.136.99.17的 Sina Weibo 6.8|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07T09:05:22" }, { "postip": "123.189.100.175", "message": "原文有这么一句:“但是这与用户的硬件配置和安装的软件有关。”", "username": "DDV [Chrome 55.0|GNU/Linux]", "date": "2016-10-07T09:21:40" }, { "postip": "60.255.136.93", "message": "Arch表示不慌", "username": "来自四川的 Chrome Mobile 40.0|Android 5.0 用户", "date": "2016-10-07T10:07:03" }, { "postip": "115.197.108.81", "message": "囧,刚输了",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QQ Browser 9.5|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07T10:45:09"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我就好奇,然后呢?",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07T21:56:58" }, { "postip": "39.88.189.252", "message": "我也好奇,结果怎么样?", "username": "yiqihaha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07T22:31:38" }, { "postip": "182.151.197.104", "message": "瞎说,我这几天每天都有更新,怎么没事?你是谁派来的?老实交待", "username": "fanbt [Firefox 49.0|Fedora]", "date": "2016-10-08T09:10:24" }, { "postip": "115.174.92.245", "message": "是最近的包有问题吗?一直都是在图形化界面更新的,没有出现过问题哦。",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8T10:22:18" }, { "postip": "120.36.224.124", "message": "是习惯了吗?哈哈!不过还是习惯用Arch", "username": "7th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08T11:10:57" }, { "postip": "61.164.58.234", "message": "Thinkpad E450 赛扬芯,KDE版的试过了,确实有kernel updates not working的报错,但是不会崩。。。。已经手贱亲测。。。。。。",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8T11:44:23" }, { "postip": "61.50.131.116", "message": "这玩意不光fedora吧!centos的gnome也挂过,后来就摸黑又更新到新的内核又好了。",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用户", "date": "2016-10-08T22:48:50" }, { "postip": "61.50.131.116", "message": "这玩意不光fedora吧!centos的gnome也挂过,后来就摸黑又更新到新的内核又好了。",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用户", "date": "2016-10-08T22:50:38" }, { "postip": "61.50.131.116", "message": "这玩意不光fedora吧!centos的gnome也挂过,后来就摸黑又更新到新的内核又好了。",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用户", "date": "2016-10-08T22:51:09" }, { "postip": "113.251.216.178", "message": "为何我的 update 没事?",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10T15:54:22"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部分情况下有,我见到有人反馈遇到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0T17:39:49"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摸黑更新内核——笑哭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0T17:41:15"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连发三条——难道也是摸黑发的嘛。哈哈哈~",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0T17:41:41" }, { "postip": "113.251.216.178", "message": "真是嘴贱啊我。。。<br />\r\n<br />\r\n昨天再次 update 一下,今早 Gnome 就崩溃了。现在只有 Gnome on Wayland 可以用了,什么鬼。。。",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11T08:56:38"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哈哈哈哈,我能说我忍不住笑吗。",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1T17:01:56" }, { "postip": "220.166.229.78", "message": "66666..很强势", "username": "baby-blue__ [Chrome 54.0|Arch Linux]", "date": "2016-11-02T20:59:24" }, { "postip": "112.10.164.32", "message": "Linux Mint用户:看戏",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5.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7-02-09T19:59:55" } ]
[]
如果你正在使用 Fedora 24 操作系统,当你在使用 KDE、GNOME、Xfce 等桌面环境时,千万不要执行 dnf update 命令。截止到现在,该 bug 仍无修复完成的通知。
2016-10-06T20:58:00
2016-10-06T20:58:00
7,836
/article-7836-1.html
前几天,Fedora 项目组的 Adam Williamson [发布一则服务公告(PSA)](https://lists.fedoraproject.org/archives/list/devel@lists.fedoraproject.org/thread/7ULAG243UNGTOSL6URGNG23GC4B6X5GB/),提醒 Fedora 社区在内部更新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 许多 Fedora 24 的用户报告称,从 4 日起,当他们在桌面中运行 `dnf update` 命令,通过官方软件仓库更新软件时会遇到 “duplicated packages” 和 “kernel updates not working” 等错误。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05757x4a43qqavau64a4p.jpeg) 经过一些调查,Williamson 得出结论在 dnf update 过程中存在一个 bug,会导致图形界面,比如 GNOME 或 KDE,甚至整个 X Window 系统(X11)崩溃,但是这与用户的硬件配置和安装的软件有关。 “当崩溃发生时,更新进程会被杀死以至于不能完整结束,这就是为什么会得到 ‘duplicated packages’ 或其它的奇怪错误的原因”,Adam Williamson 说,“我在努力和报告者配合调查原因,希望能够解决它,但是,此刻,**不要在桌面里面运行 `dnf update` !**” 所以,如果你正在使用 Fedora 24 操作系统,当你在使用 KDE、GNOME、Xfce 等桌面环境时,千万不要执行 `dnf update` 命令。你可以通过按下 Ctrl+Alt+F3 切换到文本模式来执行它,或者使用离线更新系统。 截止到现在,该 bug 仍无修复完成的通知。
一周开源新闻:Linux 4.8 内核发布
wxy
更多: - Ubuntu 16.10 可选 Unity 8 - dnf 2.0 里程碑版本发布 - KDE 5.8 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12122x2vk9wz8z29t3yp3.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12122x2vk9wz8z29t3yp3.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KDE", "Unity 8", "DNF", "内核" ]
新闻
{ "viewnum": 7366, "commentnum": 1,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80.172.252.171", "message": "从Ubuntu14.10就开始期待unity8了",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07T19:00:32" } ]
[]
更多: - Ubuntu 16.10 可选 Unity 8 - dnf 2.0 里程碑版本发布 - KDE 5.8 发布
2016-10-07T08:03:00
2016-10-07T08:03:00
7,837
/article-7837-1.html
### Linux 4.8 内核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12122x2vk9wz8z29t3yp3.jpg) *Linux 4.8 内核发布* 10 月 2 日,经过了两个月的开发,发布了 8 个 RC 版本后,Linus Torvalds 宣布 Linux 4.8 内核正式发布。Linux 4.8 内核会很快随着各个发行版的更新推送给 Linux 用户们,而即将发布的 Ubuntu 16.10 应该是第一个使用最新的 4.8 内核的主流发行版。 此外随着 4.8 的发布,同时也开启了 4.9 的合并窗口——宣告了 4.9 的开发开始。 不过,两天后,Linus 为新发布的 4.8 内核中包含的 bug 进行了[道歉](http://lkml.iu.edu/hypermail/linux/kernel/1610.0/00878.html)。该 bug 由内核开发者 Andrew Morton 引入到 4.8 发布前的最后一个 RC 版本当中,当编译这部分代码时会导致问题,从而编译出来的是一个死内核。显然,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4.8.1 会很快发布。 ### Ubuntu 16.10 终于支持可选 Unity 8 会话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6/221814y82too383gf895d6.jpg) *可选的 Unity 8 会话* 即将在下周发布的 Ubuntu 16.10 发布了最后一个 Beta 版本,在这个版本中,Canonical 之前就说的要把 Unity 8 会话作为可选会话的承诺终于实现了。不过目前 Unity 8 仍然是一个试验性的会话,所以,仅供体验尝鲜。 此外,如上面说的,在这个最终 Beta 版本中,也使用了 Linux 4.8 内核。 ### DNF 达到 2.0 里程碑 Fedora Linux 的 dnf 软件包管理器[发布](http://dnf.baseurl.org/2016/10/03/dnf-2-0-0-and-dnf-plugins-core-1-0-0-released/)了 2.0.0 版本,它出现在了 Fedora 的开发版本 Fedora Rawhide 之中,结束了 dnf 1.1 系列。 你可以看看 [dnf 2.0.0 的发布公告](http://dnf.readthedocs.org/en/latest/release_notes.html#release-notes),但是由于和 1.x 的部分[不兼容性](http://dnf.readthedocs.io/en/latest/dnf-1_vs_dnf-2.html),所以看起来不大可能会出现在 Fedora 25 之中。 此外,最近两天 Fedora 24 的 dnf 更新出现了严重错误,在该问题解决前,请勿在桌面环境中执行 `dnf update` 命令。详见:[Fedora 24 的用户,千万不要在桌面里运行 `dnf update`](/article-7836-1.html "Fedora 24 的用户,千万不要在桌面里运行 `dnf update`") 。 ### KDE 5.8 LTS 发布 在 KDE 赢来 20 周年之际,KDE 开发团队宣布了 KDE 5.8 LTS 正式发布,这是官方认可的第一个长期支持版本,会一直支持到 2018 年。详见: [KDE 庆祝 20 岁生日,发布了首个 LTS 版本: KDE 5.8](/article-7835-1.html "KDE 庆祝 20 岁生日,发布了首个 LTS 版本: KDE 5.8") 。
揭秘 Twitter 背后的基础设施:效率与优化篇
mazdakh
https://blog.twitter.com/2016/the-infrastructure-behind-twitter-efficiency-and-optimization
在这篇基础设施系列文章中,我主要聚焦于 Twitter 的一些关键设施和组件。我也会写一些我们在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效率方面的做过的改进,例如我们基础设施的历史,遇到过的挑战,学到的教训,做过的升级,以及我们现在前进的方向等等。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22706q4t3mysaeyzsmy8m.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22706q4t3mysaeyzsmy8m.jpg
true
false
true
eriwoon
true
[ "Twitter", "架构" ]
技术
{ "viewnum": 7018, "commentnum": 0,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在这篇基础设施系列文章中,我主要聚焦于 Twitter 的一些关键设施和组件。我也会写一些我们在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效率方面的做过的改进,例如我们基础设施的历史,遇到过的挑战,学到的教训,做过的升级,以及我们现在前进的方向等等。
2016-10-08T12:27:00
2016-10-08T12:27:00
7,840
/article-7840-1.html
过去我们曾经发布过一些关于 [Finagle](https://twitter.github.io/finagle/) 、[Manhattan](https://blog.twitter.com/2014/manhattan-our-real-time-multi-tenant-distributed-database-for-twitter-scale) 这些项目的文章,还写过一些针对大型事件活动的[架构优化](https://blog.twitter.com/2013/new-tweets-per-second-record-and-how)的文章,例如天空之城、超级碗、2014 世界杯、全球新年夜庆祝活动等。在这篇基础设施系列文章中,我主要聚焦于 Twitter 的一些关键设施和组件。我也会写一些我们在系统的扩展性、可靠性、效率方面的做过的改进,例如我们基础设施的历史,遇到过的挑战,学到的教训,做过的升级,以及我们现在前进的方向等等。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22706q4t3mysaeyzsmy8m.jpg) > > 天空之城:2013 年 8 月 2 日,宫崎骏的《<ruby> 天空之城 <rp> ( </rp> <rt> Castle in the Sky </rt> <rp> ) </rp></ruby>》在 NTV 迎来其第 14 次电视重播,剧情发展到高潮之时,Twitter 的 TPS(Tweets Per Second)也被推上了新的高度——143,199 TPS,是平均值的 25 倍,这个记录保持至今。-- LCTT 译注 > > > ### 数据中心的效率优化 #### 历史 当前 Twitter 硬件和数据中心的规模已经超过大多数公司。但达到这样的规模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是随着软硬件的升级优化一步步成熟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犯过很多错误。 有个一时期我们的系统故障不断。软件问题、硬件问题,甚至底层设备问题不断爆发,常常导致系统运营中断。出现故障的地方存在于各个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其风险和受到影响的服务。随着 Twitter 在客户、服务、媒体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系统来提供服务成为我们的战略诉求。 > > Twitter系统故障的界面被称为<ruby> 失败鲸 <rp> ( </rp> <rt> Fail Whale </rt> <rp> ) </rp></ruby>,如下图 -- LCTT 译注 > > > ![Fail Whale](/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22721betey39309i7revk.png) > > > #### 挑战 一开始,我们的软件是直接安装在服务器,这意味着软件可靠性依赖硬件,电源、网络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都是威胁。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增加容错能力,就需要统筹考虑这些互不关联的物理设备因素及在上面运行的服务。 最早采购数据中心方案的时候,我们都还是菜鸟,对于站点选择、运营和设计都非常不专业。我们先直接托管主机,业务增长后我们改用租赁机房。早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备故障、数据中心设计问题、维护问题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我们也在持续迭代我们的硬件设计,从而增强硬件和数据中心的容错性。 服务中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硬件故障常发生在服务器、机架交换机、核心交换机这地方。举一个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硬件团队最初在设计服务器的时候,认为双路电源对减少供电问题的意义不大 -- 他们真的就移除了一块电源。然而数据中心一般给机架提供两路供电来提高冗余性,防止电网故障传导到服务器,而这需要两块电源。最终我们不得不在机架上增加了一个 ATS 单元(<ruby> 交流切换开关 <rp> ( </rp> <rt> AC transfer switch </rt> <rp> ) </rp></ruby>)来接入第二路供电。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靠的就是这样的改进,给网络、供电甚至机房增加冗余,从而将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 #### 我们学到的教训以及技术的升级、迁移和选型 我们学到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先建模,将可能出故障的地方(例如建筑的供电和冷却系统、硬件、光纤网络等)和运行在上面的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弄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从而优化设计提升容错能力。 我们增加了更多的数据中心提升地理容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这种站点隔离也降低了软件的风险,减少了例如软件部署升级和系统故障的风险。这种多活的数据中心架构提供了<ruby> 代码灰度发布 <rp> ( </rp> <rt> staged code deployment </rt> <rp> ) </rp></ruby>的能力,减少代码首次上线时候的影响。 我们设计新硬件使之能够在更高温度下正常运行,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因此有所提升。 #### 下一步工作 随着公司的战略发展和运营增长,我们在不影响我们的最终用户的前提下,持续不断改进我们的数据中心。下一步工作主要是在当前能耗和硬件的基础上,通过维护和优化来提升效率。 ### 硬件的效率优化 #### 历史和挑战 我们的硬件工程师团队刚成立的时候只能测试市面上现有硬件,而现在我们能自己定制硬件以节省成本并提升效率。 Twitter 是一个很大的公司,它对硬件的要求对任何团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满足整个公司的需求,我们的首要工作是能检测并保证购买的硬件的品质。团队重点关注的是性能和可靠性这两部分。对于硬件我们会做系统性的测试来保证其性能可预测,保证尽量不引入新的问题。 随着我们一些关键组件的负荷越来越大(如 Mesos、Hadoop、Manhattan、MySQL 等),市面上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供应商提供的一些高级服务器功能,例如 Raid 管理或者电源热切换等,可靠性提升很小,反而会拖累系统性能而且价格高昂,例如一些 Raid 控制器价格高达系统总报价的三分之一,还拖累了 SSD 的性能。 那时,我们也是 MySQL 数据库的一个大型用户。SAS(<ruby> 串行连接 SCSI <rp> ( </rp> <rt> Serial Attached SCSI </rt> <rp> ) </rp></ruby>)设备的供应和性能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大量使用 1U 规格的服务器,它的磁盘和回写缓存一起也只能支撑每秒 2000 次的顺序 IO。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只得不断增加 CPU 核心数并加强磁盘能力。我们那时候找不到更节省成本的方案。 后来随着我们对硬件需求越来越大,我们成立了一个硬件团队,从而自己来设计更便宜更高效的硬件。 #### 关键技术变更与选择 我们不断的优化硬件相关的技术,下面是我们采用的新技术和自研平台的时间轴。 * 2012 - 采用 SSD 作为我们 MySQL 和 Key-Value 数据库的主要存储。 * 2013 - 我们开发了第一个定制版 Hadoop 工作站,它现在是我们主要的大容量存储方案。 * 2013 - 我们定制的解决方案应用在 Mesos、TFE( Twitter Front-End )以及缓存设备上。 * 2014 - 我们定制的 SSD Key-Value 服务器完成开发。 * 2015 - 我们定制的数据库解决方案完成开发。 * 2016 - 我们开发了一个 GPU 系统来做模糊推理和训练机器学习。 #### 学到的教训 硬件团队的工作本质是通过做取舍来优化 TCO(总体拥有成本),最终达到达到降低 CAPEX(资本支出)和 OPEX(运营支出)的目的。概括来说,服务器降成本就是: 1. 删除无用的功能和组件 2. 提升利用率 Twitter 的设备总体来说有这四大类:存储设备、计算设备、数据库和 GPU 。 Twitter 对每一类都定义了详细的需求,让硬件工程师更针对性地设计产品,从而优化掉那些用不到或者极少用的冗余部分。例如,我们的存储设备就专门为 Hadoop 优化过,设备的购买和运营成本相比于 OEM 产品降低了 20% 。同时,这样做减法还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样的,对于计算设备,硬件工程师们也通过移除无用的特性获得了效率提升。 一个服务器可以移除的组件总是有限的,我们很快就把能移除的都扔掉了。于是我们想出了其他办法,例如在存储设备里,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个节点替换多个节点,并通过 Aurora/Mesos 来管理任务负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东西。 对于这个我们自己新设计的服务器,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测试,然后会再做一系列负载测试,我们的目标是一台新设备至少能替换两台旧设备。最大的性能提升来自增加 CPU 的线程数,我们的测试结果表示新 CPU 的 单线程能力提高了 20~50% 。同时由于整个服务器的线程数增加,我们看到单线程能效提升了 25%。 这个新设备首次部署的时候,监控发现新设备只能替换 1.5 台旧设备,这比我们的目标低了很多。对性能数据检查后发现,我们之前对负载特性的一些假定是有问题的,而这正是我们在做性能测试需要发现的问题。 对此我们硬件团队开发了一个模型,用来预测在不同的硬件配置下当前 Aurora 任务的填充效率。这个模型正确的预测了新旧硬件的性能比例。模型还指出了我们一开始没有考虑到的存储需求,并因此建议我们增加 CPU 核心数。另外,它还预测,如果我们修改内存的配置,那系统的性能还会有较大提高。 硬件配置的改变都需要花时间去操作,所以我们的硬件工程师们就首先找出几个关键痛点。例如我们和 SRE(<ruby> 网站可靠性工程师 <rp> ( </rp> <rt>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 </rt> <rp> ) </rp></ruby>)团队一起调整任务顺序来降低存储需求,这种修改很简单也很有效,新设备可以代替 1.85 个旧设备了。 为了更好的优化效率,我们对新硬件的配置做了修改,只是扩大了内存和磁盘容量就将 CPU 利用率提高了20% ,而这只增加了非常小的成本。同时我们的硬件工程师也和合作生产厂商一起为那些服务器的最初出货调整了物料清单。后续的观察发现我们的自己的新设备实际上可以代替 2.4 台旧设备,这个超出了预定的目标。 ### 从裸设备迁移到 mesos 集群 直到 2012 年为止,软件团队在 Twitter 开通一个新服务还需要自己操心硬件:配置硬件的规格需求,研究机架尺寸,开发部署脚本以及处理硬件故障。同时,系统中没有所谓的“服务发现”机制,当一个服务需要调用一个另一个服务时候,需要读取一个 YAML 配置文件,这个配置文件中有目标服务对应的主机 IP 和端口信息(预留的端口信息是由一个公共 wiki 页面维护的)。随着硬件的替换和更新,YAML 配置文件里的内容也会不断的编辑更新。在缓存层做修改意味着我们可以按小时或按天做很多次部署,每次添加少量主机并按阶段部署。我们经常遇到在部署过程中 cache 不一致导致的问题,因为有的主机在使用旧的配置有的主机在用新的。有时候一台主机的异常(例如在部署过程中它临时宕机了)会导致整个站点都无法正常工作。 在 2012/2013 年的时候,Twitter 开始尝试两个新事物:服务发现(来自 ZooKeeper 集群和 [Finagle](https://twitter.github.io/finagle/) 核心模块中的一个库)和 [Mesos](http://mesos.apache.org/)(包括基于 Mesos 的一个自研的计划任务框架 Aurora ,它现在也是 Apache 基金会的一个项目)。 服务发现功能意味着不需要再维护一个静态 YAML 主机列表了。服务或者在启动后主动注册,或者自动被 mesos 接入到一个“服务集”(就是一个 ZooKeeper 中的 znode 列表,包含角色、环境和服务名信息)中。任何想要访问这个服务的组件都只需要监控这个路径就可以实时获取到一个正在工作的服务列表。 现在我们通过 Mesos/Aurora ,而不是使用脚本(我们曾经是 [Capistrano](https://github.com/capistrano/capistrano) 的重度用户)来获取一个主机列表、分发代码并规划重启任务。现在软件团队如果想部署一个新服务,只需要将软件包上传到一个叫 Packer 的工具上(它是一个基于 HDFS 的服务),再在 Aurora 配置上描述文件(需要多少 CPU ,多少内存,多少个实例,启动的命令行代码),然后 Aurora 就会自动完成整个部署过程。 Aurora 先找到可用的主机,从 Packer 下载代码,注册到“服务发现”,最后启动这个服务。如果整个过程中遇到失败(硬件故障、网络中断等等), Mesos/Aurora 会自动重选一个新主机并将服务部署上去。 #### Twitter 的私有 PaaS 云平台 Mesos/Aurora 和服务发现这两个功能给我们带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在接下来几年里,我们碰到了无数 bug ,伤透了无数脑筋,学到了分布式系统里的无数教训,但是这套架还是非常赞的。以前大家一直忙于处理硬件搭配和管理,而现在,大家只需要考虑如何优化业务以及需要多少系统能力就可以了。同时,我们也从根本上解决了 Twitter 之前经历过的 CPU 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前服务直接安装在服务器上,这种方式无法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任务协调能力也很差。现在 Mesos 允许我们把多个服务打包成一个服务包,增加一个新服务只需要修改配额,再改一行配置就可以了。 在两年时间里,多数“无状态”服务迁移到了 Mesos 平台。一些大型且重要的服务(包括我们的用户服务和广告服务系统)是最先迁移上去的。因为它们的体量巨大,所以它们从这些服务里获得的好处也最多,这也降低了它们的服务压力。 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架构优化的最佳实践。我们会定期去测试公有云的产品,和我们自己产品的 TCO 以及性能做对比。我们也拥抱公有云的服务,事实上我们现在正在使用公有云产品。最后,这个系列的下一篇将会主要聚焦于我们基础设施的体量方面。 特别感谢 [Jennifer Fraser](https://twitter.com/jenniferfraser)、[David Barr](https://twitter.com/davebarr)、[Geoff Papilion](https://twitter.com/gpapilion)、 [Matt Singer](https://twitter.com/mattbytes)、[Lam Dong](https://twitter.com/lamdong) 对这篇文章的贡献。 --- via: <https://blog.twitter.com/2016/the-infrastructure-behind-twitter-efficiency-and-optimization> 作者:[mazdakh](https://twitter.com/intent/user?screen_name=mazdakh) 译者:[eriwoon](https://github.com/eriwoon)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Ryver:你应该使用它替代 Slack
James Milin-Ashmore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why-use-ryver-instead-of-slack/
貌似每个人都听说过 Slack,它是一款跨平台的,可以使你时刻保持与他人同步的团队沟通应用。它革新了用户讨论和规划项目的方式,显而易见,它升级了 email 的沟通功能。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220okd66i822m0zz0ze.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220okd66i822m0zz0ze.jpg
true
false
true
firstadream
false
[ "Slack", "Ryver" ]
观点
{ "viewnum": 6298, "commentnum": 0,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貌似每个人都听说过 Slack,它是一款跨平台的,可以使你时刻保持与他人同步的团队沟通应用。它革新了用户讨论和规划项目的方式,显而易见,它升级了 email 的沟通功能。
2016-10-08T14:31:00
2016-10-08T14:31:00
7,841
/article-784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220okd66i822m0zz0ze.jpg) 貌似每个人都听说过 [Slack](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new-slack-features/),它是一款跨平台的,可以使你时刻保持与他人同步的团队沟通应用。它革新了用户讨论和规划项目的方式,显而易见,它升级了 email 的沟通功能。 我在一个非常小的写作团队工作,不管是通过手机还是电脑,我从未在使用 Slack 过程中遇到过沟通问题。若想与任何规模的团队保持同步,继续使用 Slack 仍然不失为不错的方式。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今天的话题?Ryver 被人们认为是下一个热点,相比 Slack,Ryver 提供了升级版的服务。Ryver 完全免费,它的团队正在奋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是否 Ryver 已经强大到可以扮演 Slack 杀手的角色?这两种旗鼓相当的消息应用究竟有何不同? 欲知详情,请阅读下文。 ### 为什么用 Ryver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252tb1zlrjmkm1r000h.jpg) 既然 Slack 能用为什么还要折腾呢?Ryver 的开发者对 Slack 的功能滚瓜烂熟,他们希望 Ryver 改进的服务足以让你移情别恋。他们承诺 Ryver 提供完全免费的团队沟通服务,并且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隐形收费。 谢天谢地,他们用高质量产品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额外的内容是关键所在,他们承诺去掉一些你在 Slack 免费账号上面遇到的限制。无限的存储空间是一个加分点,除此之外,在许多其他方面 Ryver 也更加开放。如果存储空间限制对你来说是个痛点,不防试试 Ryver。 这是一个简单易用的系统,所有的功能都可以一键搞定。这种设计哲学使 Apple 大获成功。当你开始使用它之后,也不会遭遇成长的烦恼。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304qssnkd5rcln56auf.png) 会话分为私聊和公示,这意味着团队平台和私人用途有明确的界限。它应该有助于避免将任何尴尬的广而告之给你的同事,这些问题我在使用 Slack 期间都遇到过。 Ryver 支持与大量现成的 App 的集成,并在大多数平台上有原生应用程序。 在需要时,你可以添加访客而无需增加费用,如果你经常和外部客户打交道,这将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访客可以增加更多的访客,这种流动性的元素是无法从其他更流行的消息应用中看到的。 考虑到 Ryver 是一个为迎合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完全不同的服务。如果你需要一个账户来处理几个客户,Ryver 值得一试。 问题是它是如何做到免费的呢? 简单的答案是高级用户将为你的使用付了费。 就像 Spotify 和其他应用一样,有一小部分人为我们其他人支付了费用。 这里有一个[直接链接](http://www.ryver.com/downloads/)到他们的下载页面的地址,如果有兴趣就去试一试吧。 ### 你应该切换到 Ryver 吗?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8/143406sy9j8h6hchcd0yrs.jpg) 像我一样在小团队使用 Slack 的体验还是非常棒,但是 Ryver 可以给予的更多。一个完全免费的团队沟通应用的想法不可谓不宏伟,更何况它工作的十分完美。 同时使用这两种消息应用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不愿意为一个白金 Slack 账户付费,一定要尝试一下竞争对手的服务。你可能会发现,两者各擅胜场,这取决于你需要什么。 最重要的是,Ryver 是一个极棒的免费替代品,它不仅仅是一个 Slack 克隆。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想要实现什么,他们有一个可以在拥挤不堪的市场提供不同的东西的不错的产品。 但是,如果将来持续缺乏资金,Ryver 有可能消失。 它可能会让你的团队和讨论陷入混乱。 目前一切还好,但是如果你计划把更大的业务委托给这个新贵还是需要三思而行。 如果你厌倦了 Slack 对免费帐户的限制,你会对 Ryver 印象深刻。 要了解更多,请访问其网站以获取有关服务的信息。 --- via: <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why-use-ryver-instead-of-slack/> 作者:[James Milin-Ashmore](https://www.maketecheasier.com/author/james-ashmore/) 译者:[firstadream](https://github.com/firstadream)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12 个最佳的免费学习编程的游戏网站
Mybridge
https://medium.mybridge.co/12-free-resources-learn-to-code-while-playing-games-f7333043de11#.dj1yuktr5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 200 多个编程游戏网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包括是否免费、是否自由开源、是面对菜鸟还是有经验的程序员、支持的编程语言等等,然后遴选出这 12 个上佳的免费的编程游戏网站,希望能让你或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孩子)真正喜欢上编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3833jz9r579r1l557oml.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3833jz9r579r1l557oml.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游戏", "编程" ]
分享
{ "viewnum": 42357, "commentnum": 7, "favtimes": 19,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6.226.233.7", "message": "貌似&nbsp;&nbsp;很难打开",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Sogou Explorer 2|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10-09T09:25:58" }, { "postip": "115.197.181.194", "message": "玩了第一个,E文不过关,不知道要做什么",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2.0|Windows 7]", "date": "2016-10-09T17:27:26" }, { "postip": "111.172.145.2", "message": "codecombat&nbsp;&nbsp;可以用 国人搭建的服务器 。http://www.icodegame.com/", "username": "jingwang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10-09T21:51:19" }, { "postip": "114.111.167.115", "message": "这能提高编程水平吗", "username": "西北汉子 [WeChat 6.3|iOS 9.0]", "date": "2016-10-14T00:52:07" }, { "postip": "183.200.96.189", "message": "只有第二个打开了,前几关免费,后面付费", "username": "来自山西晋城的 Chrome 84.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0-08-01T10:33:29" }, { "postip": "171.8.247.171", "message": "CodinGame怎么登陆呀",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Chrome 10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2-06-16T15:46:44" }, { "postip": "171.8.247.171", "message": "CodinGame怎么登陆呀",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Chrome 10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2-06-16T15:46:47" } ]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 200 多个编程游戏网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包括是否免费、是否自由开源、是面对菜鸟还是有经验的程序员、支持的编程语言等等,然后遴选出这 12 个上佳的免费的编程游戏网站,希望能让你或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孩子)真正喜欢上编程。
2016-10-09T09:00:00
2016-10-09T09:00:00
7,845
/article-7845-1.html
学习编程虽然对有些人来说是件乐事,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件比较枯燥困难的事情。当然,面临这样困惑的人,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所以,这世界上就出现了许多寓教于乐的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教你编程的网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 200 多个编程游戏网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包括是否免费、是否自由开源、是面对菜鸟还是有经验的程序员、支持的编程语言等等,然后遴选出这 12 个上佳的免费的编程游戏网站,希望能让你或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孩子)真正喜欢上编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3833jz9r579r1l557oml.jpg) ### CodinGame 这是一个需要编程一个 AI 机器人,然后由它来解决各种面临的问题的有趣游戏。支持各种编程语言。 网站: <https://www.codingame.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3950eknoffej5gqkqnjg.jpg) ### Code Combat CodeCombat 是一个在真正的游戏中教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编程的平台。这是一个社区项目,有上百位玩家贡献者们创建了各种关卡。支持 Java、JavaScript、Python、Lua、CoffeeScript 等语言。 网站:<https://codecombat.com/play>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023iri3rmcciibjmcxi.jpg) ### Screeps 在游戏中学习 JavaScript 编程。该游戏号称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向程序员的大型多人在线(MMO)战略沙盒游戏。 网站: <https://screeps.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104zrriyo2n5abbnoyg.jpg) ### Check iO Check iO 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游戏,你需要使用 Python 或 JavaScript 来解决问题才能将游戏进行下去(需要登录)。 网站:<https://checkio.or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154z7i3ep4q78d8a858.jpg) ### Vim Adventures 通过游戏来学习 Vim。 网站: <http://vim-adventures.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221inpten19r1s1zemr.jpg) ### Cyber DoJo Cyber-dojo 是一个程序员实战编程的地方。支持 JavaScript、Java、Python、PHP、Ruby 等语言。 网站: <http://www.cyber-dojo.org/> 源代码:<https://github.com/JonJagger/cyber-dojo>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250w8d88l8beojz58md.jpg) ### Code Monkey 通过尝试捕获香蕉来学习编程。可以用来教孩子们学习编程(付费的)。 网站: <https://www.playcodemonkey.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325ykjjm445655u57c8.jpg) ### Elevator Saga 电梯编程游戏,需要一步步解决问题过关。比如说第一关是在 60 秒内运输 15 个人。 网站: <http://play.elevatorsaga.com/> 源代码:<https://github.com/magwo/elevatorsaga>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358ltn6fyo6oz64fngt.jpg) ### Codewars 通过挑战来精湛编程技艺。在真实的编程挑战中提升技能。支持 JavaScript、Python、C#、Java、Python 等语言。 网站: <http://www.codewars.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418d6cltjjjmmlo6tis.jpg) ### Ruby Quiz Ruby Quiz 是一个面向 Ruby 程序员的每周编程挑战,当前已经有 156 个竞赛挑战。 网站: <http://rubyquiz.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528jvnzpokl9qtpzzc8.jpg) ### Git Games git-game 是一个基于终端的游戏,它用来教授 git 中的那些非常酷的功能。游戏的主题内容是搜寻,通过 git 命令来找到线索,解开谜题。 网站: <http://www.git-game.com/>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654nhbdz3udg52mgbb0.jpg) ### Hacker Org hacker.org 挑战赛是一系列的拼图、敲砖块、测试和智力题,用来测试你的黑客能力。要通过这一系列的考验,你需要破解加密、写出精巧的代码,揭开重重迷雾。 网站: <http://www.hacker.or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004746sh0pvnrymbpmlwvv.jpg)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挑选出来的 12 个编程游戏,何不试试?
搭个 Web 服务器(三)
Ruslan
https://ruslanspivak.com/lsbaws-part3/
“你该如何让你的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请求呢?”在这篇文章中,你会找到答案。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认真起来,全速前进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117s2djox1sesdiviid.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117s2djox1sesdiviid.png
true
false
true
StdioA
true
[ "服务器", "Web" ]
软件开发
{ "viewnum": 16003, "commentnum": 3, "favtimes": 5,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5.199.242.215", "message": "感谢分享!",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4.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10-26T11:46:48" }, { "postip": "122.13.132.168", "message": "楼主,想问一下mac是不是无法查看僵尸进程?我在mac下运行下面这段代码:<br />\r\n#include &lt;unistd.h&gt;<br />\r\n<br />\r\nint main(void)<br />\r\n{<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int i;<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for (i = 0; i &lt; 10; ++i) {<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if (!fork()) {<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return 0;<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br />\r\n<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sleep(100);<br />\r\n<br />\r\n&nbsp; &nbsp; &nbsp; &nbsp; return 0;<br />\r\n}<br />\r\n编译成main,然后ps -ef | grep 'main'之后根本无法查看到&lt;defunct&gt;的进程啊。", "username": "来自广东的 Chrome 54.0|Mac 10.11 用户", "date": "2016-11-11T11:32:49" }, { "postip": "123.120.51.87", "message": "看 STATE 字段里面 Z 的进程,这是僵尸、", "username": "linux [Chrome 54.0|Mac 10.11]", "date": "2016-11-11T22:43:53" } ]
[ { "raid": 7662, "displayorder": 0 }, { "raid": 7877, "displayorder": 0 }, { "raid": 7685, "displayorder": 1 } ]
“你该如何让你的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请求呢?”在这篇文章中,你会找到答案。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认真起来,全速前进了!
2016-10-09T14:42:00
2016-10-09T14:42:00
7,847
/article-7847-1.html
> > “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够学到更多。” ——皮亚杰 > > > 在本系列的[第二部分](/article-7685-1.html)中,你创造了一个可以处理基本 HTTP GET 请求的、朴素的 WSGI 服务器。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该如何让你的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请求呢?”在这篇文章中,你会找到答案。系好安全带,我们要认真起来,全速前进了!你将会体验到一段非常快速的旅程。准备好你的 Linux、Mac OS X(或者其他 \*nix 系统),还有你的 Python。本文中所有源代码均可在 [GitHub](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 上找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117s2djox1sesdiviid.png) ### 服务器的基本结构及如何处理请求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 Web 服务器的基本结构,以及服务器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时,所需的必要步骤。你在[第一部分](/article-7662-1.html)及[第二部分](/article-7685-1.html)中创建的轮询服务器只能够一次处理一个请求。在处理完当前请求之前,它不能够接受新的客户端连接。所有请求为了等待服务都需要排队,在服务繁忙时,这个队伍可能会排的很长,一些客户端可能会感到不开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1rqrdi1vhdzbf0r3g.png) 这是轮询服务器 [webserver3a.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a.py) 的代码: ``` ##################################################################### # 轮询服务器 - webserver3a.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socket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5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while True: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为了观察到你的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请求的行为,我们对服务器的代码做一点点修改:在将响应发送至客户端之后,将程序阻塞 60 秒。这个修改只需要一行代码,来告诉服务器进程暂停 60 秒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1gpbfsxuquizfl2lq.png) 这是我们更改后的代码,包含暂停语句的服务器 [webserver3b.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b.py): ``` ###################################################################### # 轮询服务器 - webserver3b.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 # -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响应之后,会阻塞 60 秒 # ######################################################################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5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time.sleep(60) ### 睡眠语句,阻塞该进程 60 秒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while True: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用以下命令启动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b.py ``` 现在,打开一个新的命令行窗口,然后运行 `curl` 语句。你应该可以立刻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字符串“Hello, World!”: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Hello, World! ``` 然后,立刻打开第二个命令行窗口,运行相同的 `curl` 命令: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 如果你在 60 秒之内完成了以上步骤,你会看到第二条 `curl` 指令不会立刻产生任何输出,而只是挂在了哪里。同样,服务器也不会在标准输出流中输出新的请求内容。这是这个过程在我的 Mac 电脑上的运行结果(在右下角用黄色框标注出来的窗口中,我们能看到第二个 `curl` 指令被挂起,正在等待连接被服务器接受):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3uo5qz8qok8wb099h.png) 当你等待足够长的时间(60 秒以上)后,你会看到第一个 `curl` 程序完成,而第二个 `curl` 在屏幕上输出了“Hello, World!”,然后休眠 60 秒,进而终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4k01m1zo1ef710fmr.png) 这样运行的原因是因为在服务器在处理完第一个来自 `curl` 的请求之后,只有等待 60 秒才能开始处理第二个请求。这个处理请求的过程按顺序进行(也可以说,迭代进行),一步一步进行,在我们刚刚给出的例子中,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处理一个请求。 现在,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客户端与服务器的交流过程。为了让两个程序在网络中互相交流,它们必须使用套接字。你应当在本系列的前两部分中见过它几次了。但是,套接字是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5dabrkbpphuubp5e5.png) <ruby> 套接字 <rp> ( </rp> <rt> socket </rt> <rp> ) </rp></ruby>是一个通讯通道<ruby> 端点 <rp> ( </rp> <rt> endpoint </rt> <rp> ) </rp></ruby>的抽象描述,它可以让你的程序通过文件描述符来与其它程序进行交流。在这篇文章中,我只会单独讨论 Linux 或 Mac OS X 中的 TCP/IP 套接字。这里有一个重点概念需要你去理解:TCP <ruby> 套接字对 <rp> ( </rp> <rt> socket pair </rt> <rp> ) </rp></ruby>。 > > TCP 连接使用的套接字对是一个由 4 个元素组成的元组,它确定了 TCP 连接的两端:本地 IP 地址、本地端口、远端 IP 地址及远端端口。一个套接字对唯一地确定了网络中的每一个 TCP 连接。在连接一端的两个值:一个 IP 地址和一个端口,通常被称作一个套接字。(引自[《UNIX 网络编程 卷1:套接字联网 API (第3版)》](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1692)) > >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6b648t2futy2vyt5v.png) 所以,元组 `{10.10.10.2:49152, 12.12.12.3:8888}` 就是一个能够在客户端确定 TCP 连接两端的套接字对,而元组 `{12.12.12.3:8888, 10.10.10.2:49152}` 则是在服务端确定 TCP 连接两端的套接字对。在这个例子中,确定 TCP 服务端的两个值(IP 地址 `12.12.12.3` 及端口 `8888`),代表一个套接字;另外两个值则代表客户端的套接字。 一个服务器创建一个套接字并开始建立连接的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7ozv3rynoay6a76my.png) 1. 服务器创建一个 TCP/IP 套接字。我们可以用这条 Python 语句来创建: ```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2. 服务器可能会设定一些套接字选项(这个步骤是可选的,但是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服务器代码做了设定,这样才能够在重启服务器时多次复用同一地址): ```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 3. 然后,服务器绑定一个地址。绑定函数 `bind` 可以将一个本地协议地址赋给套接字。若使用 TCP 协议,调用绑定函数 `bind` 时,需要指定一个端口号,一个 IP 地址,或两者兼有,或两者全无。(引自[《UNIX网络编程 卷1:套接字联网 API (第3版)》](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1692)) ```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 4. 然后,服务器开启套接字的监听模式。 ```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 监听函数 `listen` 只应在服务端调用。它会通知操作系统内核,表明它会接受所有向该套接字发送的入站连接请求。 以上四步完成后,服务器将循环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连接,一次循环处理一条。当有连接可用时,接受请求函数 `accept` 将会返回一个已连接的客户端套接字。然后,服务器从这个已连接的客户端套接字中读取请求数据,将数据在其标准输出流中输出出来,并向客户端回送一条消息。然后,服务器会关闭这个客户端连接,并准备接收一个新的客户端连接。 这是客户端使用 TCP/IP 协议与服务器通信的必要步骤: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8yg1j0wt0l0t40i0g.png) 下面是一段示例代码,使用这段代码,客户端可以连接你的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并输出响应内容: ``` import socket ### 创建一个套接字,并连接值服务器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ock.connect(('localhost', 8888)) ### 发送一段数据,并接收响应数据 sock.sendall(b'test') data = sock.recv(1024) print(data.decode()) ``` 在创建套接字后,客户端需要连接至服务器。我们可以调用连接函数 `connect` 来完成这个操作: ``` sock.connect(('localhost', 8888)) ``` 客户端只需提供待连接的远程服务器的 IP 地址(或主机名),及端口号,即可连接至远端服务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客户端不需要调用 `bind` 及 `accept` 函数,就可以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客户端不需要调用 `bind` 函数是因为客户端不需要关注本地 IP 地址及端口号。操作系统内核中的 TCP/IP 协议栈会在客户端调用 `connect` 函数时,自动为套接字分配本地 IP 地址及本地端口号。这个本地端口被称为<ruby> 临时端口 <rp> ( </rp> <rt> ephemeral port </rt> <rp> ) </rp></ruby>,即一个短暂开放的端口。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9pge5dm0ixbw9i6tj.png) 服务器中有一些端口被用于承载一些众所周知的服务,它们被称作<ruby> 通用 <rp> ( </rp> <rt> well-known </rt> <rp> ) </rp></ruby>端口:如 80 端口用于 HTTP 服务,22 端口用于 SSH 服务。打开你的 Python shell,与你在本地运行的服务器建立一个连接,来看看内核给你的客户端套接字分配了哪个临时端口(在尝试这个例子之前,你需要运行服务器程序 `webserver3a.py` 或 `webserver3b.py`): ``` >>> import socket >>>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sock.connect(('localhost', 8888)) >>> host, port = sock.getsockname()[:2] >>> host, port ('127.0.0.1', 60589) ``` 在上面的例子中,内核将临时端口 60589 分配给了你的套接字。 在我开始回答我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的问题之前,我还需要快速讲解一些概念。你很快就会明白这些概念为什么非常重要。这两个概念,一个是进程,另外一个是文件描述符。 什么是进程?进程就是一个程序执行的实体。举个例子:当你的服务器代码被执行时,它会被载入内存,而内存中表现此次程序运行的实体就叫做进程。内核记录了进程的一系列有关信息——比如进程 ID——来追踪它的运行情况。当你在执行轮询服务器 `webserver3a.py` 或 `webserver3b.py` 时,你其实只是启动了一个进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9pbe9pahr8m2e2r4t.png) 我们在终端窗口中运行 `webserver3b.py`: ``` $ python webserver3b.py ``` 在另一个终端窗口中,我们可以使用 `ps` 命令获取该进程的相关信息: ``` $ ps | grep webserver3b | grep -v grep 7182 ttys003 0:00.04 python webserver3b.py ``` `ps` 命令显示,我们刚刚只运行了一个 Python 进程 `webserver3b.py`。当一个进程被创建时,内核会为其分配一个进程 ID,也就是 PID。在 UNIX 中,所有用户进程都有一个父进程;当然,这个父进程也有进程 ID,叫做父进程 ID,缩写为 PPID。假设你默认使用 BASH shell,那当你启动服务器时,就会启动一个新的进程,同时被赋予一个 PID,而它的父进程 PID 会被设为 BASH shell 的 PID。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9dnhwgqoo67oanscq.png) 自己尝试一下,看看这一切都是如何工作的。重新开启你的 Python shell,它会创建一个新进程,然后在其中使用系统调用 `os.getpid()` 及 `os.getppid()` 来获取 Python shell 进程的 PID 及其父进程 PID(也就是你的 BASH shell 的 PID)。然后,在另一个终端窗口中运行 `ps` 命令,然后用 `grep` 来查找 PPID(父进程 ID,在我的例子中是 3148)。在下面的屏幕截图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我的 Mac OS X 系统中关于进程父子关系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子进程是我的 Python shell 进程,而父进程是 BASH shell 进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1mgczk5ap7of0akjx.png) 另外一个需要了解的概念,就是文件描述符。什么是文件描述符?文件描述符是一个非负整数,当进程打开一个现有文件、创建新文件或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时,内核会将这个数返回给进程。你以前可能听说过,在 UNIX 中,一切皆是文件。内核会按文件描述符来找到一个进程所打开的文件。当你需要读取文件或向文件写入时,我们同样通过文件描述符来定位这个文件。Python 提供了高层次的操作文件(或套接字)的对象,所以你不需要直接通过文件描述符来定位文件。但是,在高层对象之下,我们就是用它来在 UNIX 中定位文件及套接字,通过这个整数的文件描述符。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2r6o3vrgtom63pz4y.png) 一般情况下,UNIX shell 会将一个进程的标准输入流(STDIN)的文件描述符设为 0,标准输出流(STDOUT)设为 1,而标准错误打印(STDERR)的文件描述符会被设为 2。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3sdabhm76haaddwa0.png) 我之前提到过,即使 Python 提供了高层次的文件对象或类文件对象来供你操作,你仍然可以在对象上使用 `fileno()` 方法,来获取与该文件相关联的文件描述符。回到 Python shell 中,我们来看看你该怎么做到这一点: ``` >>> import sys >>> sys.stdin <open file '<stdin>', mode 'r' at 0x102beb0c0> >>> sys.stdin.fileno() 0 >>> sys.stdout.fileno() 1 >>> sys.stderr.fileno() 2 ``` 当你在 Python 中操作文件及套接字时,你可能会使用高层次的文件/套接字对象,但是你仍然有可能会直接使用文件描述符。下面有一个例子,来演示如何用文件描述符做参数来进行一次写入的系统调用: ``` >>> import sys >>> import os >>> res = os.write(sys.stdout.fileno(), 'hello\n') hello ``` 下面是比较有趣的部分——不过你可能不会为此感到惊讶,因为你已经知道在 Unix 中,一切皆为文件——你的套接字对象同样有一个相关联的文件描述符。和刚才操纵文件时一样,当你在 Python 中创建一个套接字时,你会得到一个对象而不是一个非负整数,但你永远可以用我之前提到过的 `fileno()` 方法获取套接字对象的文件描述符,并可以通过这个文件描述符来直接操纵套接字。 ``` >>> import socket >>>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sock.fileno() 3 ``` 我还想再提一件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第二个轮询服务器 `webserver3b.py` 中,当你的服务器休眠 60 秒的过程中,你仍然可以通过第二个 `curl` 命令连接至服务器。当然 `curl` 命令并没有立刻输出任何内容而是挂在哪里,但是既然服务器没有接受连接,那它为什么不立即拒绝掉连接,而让它还能够继续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当我在调用套接字对象的 `listen` 方法时,我为该方法提供了一个 `BACKLOG` 参数,在代码中用 `REQUEST_QUEUE_SIZE` 常量来表示。`BACKLOG` 参数决定了在内核中为存放即将到来的连接请求所创建的队列的大小。当服务器 `webserver3b.py` 在睡眠的时候,你运行的第二个 `curl` 命令依然能够连接至服务器,因为内核中用来存放即将接收的连接请求的队列依然拥有足够大的可用空间。 尽管增大 `BACKLOG` 参数并不能神奇地使你的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请求,但当你的服务器很繁忙时,将它设置为一个较大的值还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在你的服务器调用 `accept` 方法时,不需要再等待一个新的连接建立,而可以立刻直接抓取队列中的第一个客户端连接,并不加停顿地立刻处理它。 欧耶!现在你已经了解了一大块内容。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讲解的知识(当然,如果这些对你来说都是基础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当复习好啦)。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3qv878ax8rlkb3sso.png) * 轮询服务器 * 服务端套接字创建流程(创建套接字,绑定,监听及接受) * 客户端连接创建流程(创建套接字,连接) * 套接字对 * 套接字 * 临时端口及通用端口 * 进程 * 进程 ID(PID),父进程 ID(PPID),以及进程父子关系 * 文件描述符 * 套接字的 `listen` 方法中,`BACKLOG` 参数的含义 ### 如何并发处理多个请求 现在,我可以开始回答第二部分中的那个问题了:“你该如何让你的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请求呢?”或者换一种说法:“如何编写一个并发服务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4oxoss2xo3ux3sysj.png) 在 UNIX 系统中编写一个并发服务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系统调用 `fork()`。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4wtjonkwkkt0b2d02.png) 下面是全新出炉的并发服务器 [webserver3c.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c.py) 的代码,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和我们之前的例子 [webserver3b.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b.py) 一样,每个子进程都会休眠 60 秒):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21gpbfsxuquizfl2lq.png) ``` ####################################################### # 并发服务器 - webserver3c.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 # - 完成客户端请求处理之后,子进程会休眠 60 秒 # # - 父子进程会关闭重复的描述符 # # # ####################################################### import os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5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 'Child PID: {pid}. Parent PID {ppid}'.format( pid=os.getpid(), ppid=os.getppid(), ) )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time.sleep(60)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print('Parent PID (PPID): {pid}\n'.format(pid=os.getpid())) while True: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pid = os.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复制的套接字对象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os._exit(0) ### 子进程在这里退出 else: ### 父进程 client_connection.close() ### 关闭父进程中的客户端连接对象,并循环执行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在深入研究代码、讨论 `fork` 如何工作之前,先尝试运行它,自己看一看这个服务器是否真的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请求,而不是像轮询服务器 `webserver3a.py` 和 `webserver3b.py` 一样。在命令行中使用如下命令启动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c.py ``` 然后,像我们之前测试轮询服务器那样,运行两个 `curl` 命令,来看看这次的效果。现在你可以看到,即使子进程在处理客户端请求后会休眠 60 秒,但它并不会影响其它客户端连接,因为他们都是由完全独立的进程来处理的。你应该看到你的 `curl` 命令立即输出了“Hello, World!”然后挂起 60 秒。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运行尽可能多的 `curl` 命令(好吧,并不能运行特别特别多 `^_^`),所有的命令都会立刻输出来自服务器的响应 “Hello, World!”,并不会出现任何可被察觉到的延迟行为。试试看吧。 如果你要理解 `fork()`,那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调用了它一次,但是它会返回两次** —— 一次在父进程中,另一次是在子进程中。当你创建了一个新进程,那么 `fork()` 在子进程中的返回值是 0。如果是在父进程中,那 `fork()` 函数会返回子进程的 PID。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5a1xp89vzdq6n9n90.png) 我依然记得在第一次看到它并尝试使用 `fork()` 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入迷。它在我眼里就像是魔法一样。这就好像我在读一段顺序执行的代码,然后“砰!”地一声,代码变成了两份,然后出现了两个实体,同时并行地运行相同的代码。讲真,那个时候我觉得它真的跟魔法一样神奇。 当父进程创建出一个新的子进程时,子进程会复制从父进程中复制一份文件描述符: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7dlqkiiqo4j4r9oit.png) 你可能注意到,在上面的代码中,父进程关闭了客户端连接: ``` else: ### 父进程 client_connection.close() # 关闭父进程的副本并循环 ``` 不过,既然父进程关闭了这个套接字,那为什么子进程仍然能够从来自客户端的套接字中读取数据呢?答案就在上面的图片中。内核会使用描述符引用计数器来决定是否要关闭一个套接字。当你的服务器创建一个子进程时,子进程会复制父进程的所有文件描述符,内核中该描述符的引用计数也会增加。如果只有一个父进程及一个子进程,那客户端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引用数应为 2;当父进程关闭客户端连接的套接字时,内核只会减少它的引用计数,将其变为 1,但这仍然不会使内核关闭该套接字。子进程也关闭了父进程中 `listen_socket` 的复制实体,因为子进程不需要关注新的客户端连接,而只需要处理已建立的客户端连接中的请求。 ```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的复制实体 ``` 我们将会在后文中讨论,如果你不关闭那些重复的描述符,会发生什么。 你可以从你的并发服务器源码中看到,父进程的主要职责为:接受一个新的客户端连接,复制出一个子进程来处理这个连接,然后继续循环来接受另外的客户端连接,仅此而已。服务器父进程并不会处理客户端连接——子进程才会做这件事。 打个岔:当我们说两个事件并发执行时,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8qs0uzarwo5rua2v2.png) 当我们说“两个事件并发执行”时,它通常意味着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简单来讲,这个定义没问题,但你应该记住它的严格定义: > > 如果你不能在代码中判断两个事件的发生顺序,那这两个事件就是并发执行的。(引自[《信号系统简明手册 (第二版): 并发控制深入浅出及常见错误》](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441418687/ref=as_li_tl?ie=UTF8&camp=1789&creative=9325&creativeASIN=1441418687&linkCode=as2&tag=russblo0b-20&linkId=QFOAWARN62OWTWUG)) > > > 好的,现在你又该回顾一下你刚刚学过的知识点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3qv878ax8rlkb3sso.png) * 在 Unix 中,编写一个并发服务器的最简单的方式——使用 `fork()` 系统调用; * 当一个进程分叉(`fork`)出另一个进程时,它会变成刚刚分叉出的进程的父进程; * 在进行 `fork` 调用后,父进程和子进程共享相同的文件描述符; * 系统内核通过描述符的引用计数来决定是否要关闭该描述符对应的文件或套接字; * 服务器父进程的主要职责:现在它做的只是从客户端接受一个新的连接,分叉出子进程来处理这个客户端连接,然后开始下一轮循环,去接收新的客户端连接。 ### 进程分叉后不关闭重复的套接字会发生什么? 我们来看看,如果我们不在父进程与子进程中关闭重复的套接字描述符会发生什么。下面是刚才的并发服务器代码的修改版本,这段代码([webserver3d.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d.py) 中,服务器不会关闭重复的描述符): ``` ####################################################### # 并发服务器 - webserver3d.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os import socket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5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clients = [] while True: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 将引用存储起来,否则在下一轮循环时,他们会被垃圾回收机制销毁 clients.append(client_connection) pid = os.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多余的套接字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os._exit(0) ### 子进程在这里结束 else: ### 父进程 # client_connection.close() print(len(clients))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用以下命令来启动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d.py ``` 用 `curl` 命令连接服务器: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Hello, World! ``` 好,`curl` 命令输出了来自并发服务器的响应内容,但程序并没有退出,而是仍然挂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服务器并不会挂起 60 秒:子进程只处理客户端连接,关闭连接然后退出,但客户端的 `curl` 命令并没有终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9j2iv2esj9svdivjs.png) 所以,为什么 `curl` 不终止呢?原因就在于文件描述符的副本。当子进程关闭客户端连接时,系统内核会减少客户端套接字的引用计数,将其变为 1。服务器子进程退出了,但客户端套接字并没有被内核关闭,因为该套接字的描述符引用计数并没有变为 0,所以,这就导致了连接终止包(在 TCP/IP 协议中称作 `FIN`)不会被发送到客户端,所以客户端会一直保持连接。这里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你的服务器长时间运行,并且不关闭文件描述符的副本,那么可用的文件描述符会被消耗殆尽: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9bxen0lvyjreinl6g.png) 使用 `Control-C` 关闭服务器 `webserver3d.py`,然后在 shell 中使用内置命令 `ulimit` 来查看系统默认为你的服务器进程分配的可用资源数: ``` $ ulimit -a core file size (blocks, -c) 0 data seg size (kbytes, -d) unlimited scheduling priority (-e) 0 file size (blocks, -f) unlimited pending signals (-i) 3842 max locked memory (kbytes, -l) 64 max memory size (kbytes, -m) unlimited open files (-n) 1024 pipe size (512 bytes, -p) 8 POSIX message queues (bytes, -q) 819200 real-time priority (-r) 0 stack size (kbytes, -s) 8192 cpu time (seconds, -t) unlimited max user processes (-u) 3842 virtual memory (kbytes, -v) unlimited file locks (-x) unlimited ``` 你可以从上面的结果看到,在我的 Ubuntu 机器中,系统为我的服务器进程分配的最大可用文件描述符(文件打开)数为 1024。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如果你的服务器不关闭重复的描述符,它会如何消耗可用的文件描述符。在一个已有的或新建的终端窗口中,将你的服务器进程的最大可用文件描述符设为 256: ``` $ ulimit -n 256 ``` 在你刚刚运行 `ulimit -n 256` 的终端窗口中运行服务器 [webserver3d.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d.py): ``` $ python webserver3d.py ``` 然后使用下面的客户端 [client3.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client3.py) 来测试你的服务器。 ``` ####################################################### # 测试客户端 - client3.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argparse import errno import os import socket 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8888 REQUEST = b"""\ GET /hello HTTP/1.1 Host: localhost:8888 """ def main(max_clients, max_conns): socks = [] for client_num in range(max_clients): pid = os.fork() if pid == 0: for connection_num in range(max_conns):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ock.connect(SERVER_ADDRESS) sock.sendall(REQUEST) socks.append(sock) print(connection_num) os._exit(0) if __name__ == '__main__':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 description='Test client for LSBAWS.', formatter_class=argparse.ArgumentDefaultsHelpFormatter, ) parser.add_argument( '--max-conns', type=int, default=1024, help='Maximum number of connections per client.' ) parser.add_argument( '--max-clients', type=int, default=1, help='Maximum number of clients.' ) args = parser.parse_args() main(args.max_clients, args.max_conns) ``` 在一个新建的终端窗口中,运行 `client3.py` 然后让它与服务器同步创建 300 个连接: ``` $ python client3.py --max-clients=300 ``` 过一会,你的服务器进程就该爆了。这是我的环境中出现的异常截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0p2xiaofi2cxhoo2m.png) 这个例子很明显——你的服务器应该关闭描述符副本。 #### 僵尸进程 但是,即使你关闭了描述符副本,你依然没有摆脱险境,因为你的服务器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于“<ruby> 僵尸 <rp> ( </rp> <rt> zombies </rt> <rp> ) </rp></ruby>”!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1uwx1agi4xljgwgir.png) 没错,这个服务器代码确实在制造僵尸进程。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重新运行你的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d.py ``` 在另一个终端窗口中运行以下 `curl` 命令: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 现在,运行 `ps` 环境,来查看正在运行的 Python 进程。下面是我的环境中 `ps` 的运行结果: ``` $ ps auxw | grep -i python | grep -v grep vagrant 9099 0.0 1.2 31804 6256 pts/0 S+ 16:33 0:00 python webserver3d.py vagrant 9102 0.0 0.0 0 0 pts/0 Z+ 16:33 0:00 [python] <defunct> ``` 你看到第二行中,pid 为 9102,状态为 `Z+`,名字里面有个 `<defunct>` 的进程了吗?那就是我们的僵尸进程。这个僵尸进程的问题在于:你无法将它杀掉!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2rnzg3zh0d1qmnm0h.png) 就算你尝试使用 `kill -9` 来杀死僵尸进程,它们仍旧会存活。自己试试看,看看结果。 这个僵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服务器会造出它们呢?一个<ruby> 僵尸进程 <rp> ( </rp> <rt> zombie </rt> <rp> ) </rp></ruby>是一个已经结束的进程,但它的父进程并没有等待(`waited`)它结束,并且也没有收到它的终结状态。如果一个进程在父进程退出之前退出,系统内核会把它变为一个僵尸进程,存储它的部分信息,以便父进程读取。内核保存的进程信息通常包括进程 ID、进程终止状态,以及进程的资源占用情况。OK,所以僵尸进程确实有存在的意义,但如果服务器不管这些僵尸进程,你的系统将会被壅塞。我们来看看这个会如何发生。首先,关闭你运行的服务器;然后,在一个新的终端窗口中,使用 `ulimit` 命令将最大用户进程数设为 400(同时,要确保你的最大可用描述符数大于这个数字,我们在这里设为 500): ``` $ ulimit -u 400 $ ulimit -n 500 ``` 在你刚刚运行 `ulimit -u 400` 命令的终端中,运行服务器 `webserver3d.py`: ``` $ python webserver3d.py ``` 在一个新的终端窗口中,运行 `client3.py`,并且让它与服务器同时创建 500 个连接: ``` $ python client3.py --max-clients=500 ``` 然后,过一会,你的服务器进程应该会再次爆了,它会在创建新进程时抛出一个 `OSError: 资源暂时不可用` 的异常。但它并没有达到系统允许的最大进程数。这是我的环境中输出的异常信息截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2xwf457nwft574404.png) 你可以看到,如果服务器不管僵尸进程,它们会引发问题。接下来我会简单探讨一下僵尸进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来回顾一下你刚刚掌握的知识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3qv878ax8rlkb3sso.png) * 如果你不关闭文件描述符副本,客户端就不会在请求处理完成后终止,因为客户端连接没有被关闭; * 如果你不关闭文件描述符副本,长久运行的服务器最终会把可用的文件描述符(最大文件打开数)消耗殆尽; * 当你创建一个新进程,而父进程不等待(`wait`)子进程,也不在子进程结束后收集它的终止状态,它会变为一个僵尸进程; * 僵尸通常都会吃东西,在我们的例子中,僵尸进程会吃掉资源。如果你的服务器不管僵尸进程,它最终会消耗掉所有的可用进程(最大用户进程数); * 你不能杀死(`kill`)僵尸进程,你需要等待(`wait`)它。 ### 如何处理僵尸进程? 所以,你需要做什么来处理僵尸进程呢?你需要修改你的服务器代码,来等待(`wait`)僵尸进程,并收集它们的终止信息。你可以在代码中使用系统调用 `wait` 来完成这个任务。不幸的是,这个方法离理想目标还很远,因为在没有终止的子进程存在的情况下调用 `wait` 会导致服务器进程阻塞,这会阻碍你的服务器处理新的客户端连接请求。那么,我们有其他选择吗?嗯,有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需要结合信号处理以及 `wait` 系统调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3orgiz9gzzotl1fo7.png) 这是它的工作流程。当一个子进程退出时,内核会发送 `SIGCHLD` 信号。父进程可以设置一个信号处理器,它可以异步响应 `SIGCHLD` 信号,并在信号响应函数中等待(`wait`)子进程收集终止信息,从而阻止了僵尸进程的存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4n844sw233eab5s58.png) 顺便说一下,异步事件意味着父进程无法提前知道事件的发生时间。 修改你的服务器代码,设置一个 `SIGCHLD` 信号处理器,在信号处理器中等待(`wait`)终止的子进程。修改后的代码如下([webserver3e.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e.py)): ``` ####################################################### # 并发服务器 - webserver3e.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os import signal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5 def grim_reaper(signum, frame): pid, status = os.wait() print( 'Child {pid} terminated with status {status}' '\n'.format(pid=pid, status=status) )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 挂起进程,来允许父进程完成循环,并在 "accept" 处阻塞 time.sleep(3)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signal.signal(signal.SIGCHLD, grim_reaper) while True: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pid = os.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多余的套接字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os._exit(0) else: ### 父进程 client_connection.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运行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e.py ``` 使用你的老朋友——`curl` 命令来向修改后的并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 再来看看服务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5lantztjl3tlalitl.png) 刚刚发生了什么?`accept` 调用失败了,错误信息为 `EINTR`。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6txay743rab5zura7.png) 当子进程退出并触发 `SIGCHLD` 事件时,父进程的 `accept` 调用被阻塞了,系统转去运行信号处理器,当信号处理函数完成时,`accept` 系统调用被打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6fea64024jb14hda1.png) 别担心,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只需要重新运行 `accept` 系统调用即可。这是修改后的服务器代码 [webserver3f.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f.py),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 # 并发服务器 - webserver3f.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errno import os import signal import socket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1024 def grim_reaper(signum, frame): pid, status = os.wait()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signal.signal(signal.SIGCHLD, grim_reaper) while True: try: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except IOError as e: code, msg = e.args ### 若 'accept' 被打断,那么重启它 if code == errno.EINTR: continue else: raise pid = os.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多余的描述符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os._exit(0) else: ### 父进程 client_connection.close() ### 关闭父进程中多余的描述符,继续下一轮循环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运行更新后的服务器 `webserver3f.py`: ``` $ python webserver3f.py ``` 用 `curl` 来向更新后的并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 ``` $ curl http://localhost:8888/hello ``` 看到了吗?没有 EINTR 异常出现了。现在检查一下,确保没有僵尸进程存活,调用 `wait` 函数的 `SIGCHLD` 信号处理器能够正常处理被终止的子进程。我们只需使用 `ps` 命令,然后看看现在没有处于 `Z+` 状态(或名字包含 `<defunct>` )的 Python 进程就好了。很棒!僵尸进程没有了,我们很安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33qv878ax8rlkb3sso.png) * 如果你创建了一个子进程,但是不等待它,它就会变成一个僵尸进程; * 使用 `SIGCHLD` 信号处理器可以异步地等待子进程终止,并收集其终止状态; * 当使用事件处理器时,你需要牢记,系统调用可能会被打断,所以你需要处理这种情况发生时带来的异常。 #### 正确处理 SIGCHLD 信号 好的,一切顺利。是不是没问题了?额,几乎是。重新尝试运行 `webserver3f.py` 但我们这次不会只发送一个请求,而是同步创建 128 个连接: ``` $ python client3.py --max-clients 128 ``` 现在再次运行 `ps` 命令: ``` $ ps auxw | grep -i python | grep -v grep ``` 看到了吗?天啊,僵尸进程又出来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7j00e0g8unel00ynx.png) 这回怎么回事?当你同时运行 128 个客户端,建立 128 个连接时,服务器的子进程几乎会在同一时间处理好你的请求,然后退出。这会导致非常多的 `SIGCHLD` 信号被发送到父进程。问题在于,这些信号不会存储在队列中,所以你的服务器进程会错过很多信号,这也就导致了几个僵尸进程处于无主状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8d4q49tpglnnnntpz.png)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依然是设置 `SIGCHLD` 事件处理器。但我们这次将会用 `WNOHANG` 参数循环调用 `waitpid` 来替代 `wait`,以保证所有处于终止状态的子进程都会被处理。下面是修改后的代码,[webserver3g.py](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g.py): ``` ####################################################### # 并发服务器 - webserver3g.py # # # # 使用 Python 2.7.9 或 3.4 # # 在 Ubuntu 14.04 及 Mac OS X 环境下测试通过 # ####################################################### import errno import os import signal import socket SERVER_ADDRESS = (HOST, PORT) = '', 8888 REQUEST_QUEUE_SIZE = 1024 def grim_reaper(signum, frame): while True: try: pid, status = os.waitpid( -1, ### 等待所有子进程 os.WNOHANG ### 无终止进程时,不阻塞进程,并抛出 EWOULDBLOCK 错误 ) except OSError: return if pid == 0: ### 没有僵尸进程存在了 return def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request = client_connection.recv(1024) print(request.decode()) http_response = b"""\ HTTP/1.1 200 OK Hello, World! """ client_connection.sendall(http_response) def serve_forever(): listen_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listen_socket.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listen_socket.bind(SERVER_ADDRESS) listen_socket.listen(REQUEST_QUEUE_SIZE) print('Serving HTTP on port {port} ...'.format(port=PORT)) signal.signal(signal.SIGCHLD, grim_reaper) while True: try: 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address = listen_socket.accept() except IOError as e: code, msg = e.args ### 若 'accept' 被打断,那么重启它 if code == errno.EINTR: continue else: raise pid = os.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 listen_socket.close() ### 关闭子进程中多余的描述符 handle_request(client_connection) client_connection.close() os._exit(0) else: ### 父进程 client_connection.close() ### 关闭父进程中多余的描述符,继续下一轮循环 if __name__ == '__main__': serve_forever() ``` 运行服务器: ``` $ python webserver3g.py ``` 使用测试客户端 `client3.py`: ``` $ python client3.py --max-clients 128 ``` 现在来查看一下,确保没有僵尸进程存在。耶!没有僵尸的生活真美好 `^_^`。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49sxqgjqoj5cvo5on5.png) ### 大功告成 恭喜!你刚刚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我希望你能够喜欢它。现在你拥有了自己的简易并发服务器,并且这段代码能够为你在继续研究生产级 Web 服务器的路上奠定基础。 我将会留一个作业:你需要将第二部分中的 WSGI 服务器升级,将它改造为一个并发服务器。你可以在[这里](https://github.com/rspivak/lsbaws/blob/master/part3/webserver3h.py)找到更改后的代码。但是,当你实现了自己的版本之后,你才应该来看我的代码。你已经拥有了实现这个服务器所需的所有信息。所以,快去实现它吧 `^_^`。 然后要做什么呢?乔希·比林斯说过: > > “就像一枚邮票一样——专注于一件事,不达目的不罢休。” > > > 开始学习基本知识。回顾你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一步一步深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09/144250vs6pqlc7jzpbs57b.png) > > “如果你只学会了方法,你将会被这些方法所困。但如果你学会了原理,那你就能发明出新的方法。”——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 > >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话,LCTT 译注 > > > 下面是一份书单,我从这些书中提炼出了这篇文章所需的素材。他们能助你在我刚刚所述的几个方面中发掘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我极力推荐你们去搞到这几本书看看:从你的朋友那里借,在当地的图书馆中阅读,或者直接在亚马逊上把它买回来。下面是我的典藏秘籍: 1. [《UNIX 网络编程 卷1:套接字联网 API (第3版)》](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1692) 2. [《UNIX 环境高级编程(第3版)》](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1625) 3. [《Linux/UNIX 系统编程手册》](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1432) 4. [《TCP/IP 详解 卷1:协议(第2版)](http://www.epubit.com.cn/book/details/4232) 5. [《信号系统简明手册 (第二版): 并发控制深入浅出及常见错误》](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441418687/ref=as_li_tl?ie=UTF8&camp=1789&creative=9325&creativeASIN=1441418687&linkCode=as2&tag=russblo0b-20&linkId=QFOAWARN62OWTWUG),这本书也可以从[作者的个人网站](http://greenteapress.com/semaphores/)中免费下载到。 顺便,我在撰写一本名为《搭个 Web 服务器:从头开始》的书。这本书讲解了如何从头开始编写一个基本的 Web 服务器,里面包含本文中没有的更多细节。订阅[原文下方的邮件列表](https://ruslanspivak.com/lsbaws-part1/),你就可以获取到这本书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布日期。 --- via: <https://ruslanspivak.com/lsbaws-part3/> 作者:[Ruslan](https://github.com/rspivak/) 译者:[StdioA](https://github.com/StdioA)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地下城与码农:点亮你的技能树
wxy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不少人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 D&amp;D 这样的,那么有没有想过把你在 Web 前端方面的技能、经验也像游戏里面一样的技能树一样点亮呢?记得回来分享你的链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091023vxxlmd757ff00950.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091023vxxlmd757ff00950.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分享
{ "viewnum": 8319, "commentnum": 5,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2.222.108.13", "message": "第一层全部点满,第二层点不到。我适合干什么", "username": "来自河北廊坊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1T11:26:02"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适合继续学习。",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1T17:00:33" }, { "postip": "218.17.122.82", "message": "内容貌似为web端,移动端的怎么办?", "username": "何亮 [Chrome 49.0|Windows 7]", "date": "2016-10-12T08:56:17" }, { "postip": "112.65.211.209", "message": "并没有考虑移动端,这东西又不是给一般人用的,使用频率也低,Web端就可以了",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5.0|Chrome OS 8838.1 用户", "date": "2016-10-14T14:41:20" }, { "postip": "218.17.122.82", "message": "如果想web端进军的话,倒是不错的学习之路。你这么看?", "username": "何亮 [Chrome 49.0|Windows 7]", "date": "2016-10-17T16:36:20" } ]
[]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不少人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 D&amp;D 这样的,那么有没有想过把你在 Web 前端方面的技能、经验也像游戏里面一样的技能树一样点亮呢?记得回来分享你的链接。
2016-10-10T09:28:00
2016-10-10T09:28:00
7,848
/article-7848-1.html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不少人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比如 D&D 这样的,那么有没有想过把你在 Web 前端方面的技能、经验也像游戏里面一样的技能树一样点亮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有趣的网站:[地下城与码农](http://www.dungeonsanddevelopers.com/)(Dungeons aNd Developers)。 题图就是老王自己点亮的技能树。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091023vxxlmd757ff00950.jpg) 啊哈,老王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懂这么多了。是不是也想试试? 那么就点此链接吧: <http://www.dungeonsanddevelopers.com/> ,会看到如下界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091239attqfwrrzm95flrf.jpg) 点击“Open the talent tree »”,即可看到一个空白的技能树,虽然是英文的,不过这应该难不倒你。 英雄!去点亮你的技能树吧,你会回来分享你的链接的。 当然,作为专业人员,只是这样点一点,似乎并不满足,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背后所用的技术吧。 这个网站是 352 公司在内部竞赛中产生的,除了精美的仿游戏界面外,采用了 [jQuery](http://www.jquery.com/) 和 [Knockout](http://www.knockoutjs.com/) 来构建的。jQuery 大家已经熟知了,而 [Knockout](http://www.knockoutjs.com/) 可能有的人不太了解,其实它也不太新了,但是它的特性正好用在这个项目上: > > Knockout 是一款很优秀的 JavaScript 库,它可以帮助你仅使用一个清晰整洁的底层数据模型,即可创建一个富文本且具有良好的显示和编辑功能的用户界面。任何时候你的局部 UI 内容需要自动更新(比如:依赖于用户行为的改变或者外部的数据源发生变化),Knockout 都可以很简单的帮你实现,并且非常易于维护。 > > > 是不是也想自己搭建一个呢?
内容安全策略(CSP),防御 XSS 攻击的好助手
Nicolas Hoffmann
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6/09/content-security-policy-your-future-best-friend/
CSP 对你的用户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在你的网站上不再需要遭受任何的未经请求的脚本,内容或 XSS 的威胁了。对于网站维护者来说 CSP 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感知。如果你对图片来源设置了严格的规则,这时一个脚本小子尝试在你的网站上插入一张未授权来源的图片,那么这张图片就会被禁止,并且你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提醒。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649v0q1bm2a406wmkwq.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649v0q1bm2a406wmkwq.png
true
false
true
wcnnbdk1
false
[ "XSS", "CSP" ]
软件开发
{ "viewnum": 6458,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 "raid": 5848, "displayorder": 0 }, { "raid": 6502, "displayorder": 1 } ]
CSP 对你的用户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在你的网站上不再需要遭受任何的未经请求的脚本,内容或 XSS 的威胁了。对于网站维护者来说 CSP 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感知。如果你对图片来源设置了严格的规则,这时一个脚本小子尝试在你的网站上插入一张未授权来源的图片,那么这张图片就会被禁止,并且你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提醒。
2016-10-10T14:58:00
2016-10-10T14:58:00
7,849
/article-7849-1.html
很久之前,我的个人网站被攻击了。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但它确实发生了。幸运的是,攻击带来的破坏是很小的:一小段 JavaScript 被注入到了某些页面的底部。我更新了 FTP 和其它的口令,清理了一些文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有一点使我很恼火:在当时,还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案能够使我知道那里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网站的访客不被这段恼人的代码所扰。 现在有一种方案出现了,这种技术在上述两方面都十分的成功。它就是<ruby> 内容安全策略 <rp> ( </rp> <rt> content security policy </rt> <rp> ) </rp></ruby>(CSP)。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649v0q1bm2a406wmkwq.png) ### 什么是 CSP? 其核心思想十分简单:网站通过发送一个 CSP 头部,来告诉浏览器什么是被授权执行的与什么是需要被禁止的。 这里有一个 PHP 的例子: ``` <?php header("Content-Security-Policy: <your directives>"); ?> ``` #### 一些指令 你可以定义一些全局规则或者定义一些涉及某一类资源的规则: ``` default-src 'self' ; # self = 同端口,同域名,同协议 => 允许 ``` 基础参数是 `default-src`:如果没有为某一类资源设置指令规则,那么浏览器就会使用这个默认参数值。 ``` script-src 'self' www.google-analytics.com ; # 来自这些域名的 JS 文件 => 允许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已经授权了 www.google-analytics.com 这个域名来源的 JavaScript 文件使用到我们的网站上。我们也添加了 `'self'` 这个关键词;如果我们通过 `script-src` 来重新设置其它的规则指令,它将会覆盖 `default-src` 规则。 如果没有指明协议(scheme)或端口,它就会强制选择与当前页面相同的协议或端口。这样做防止了混合内容(LCTT 译注:混合内容指 HTTPS 页面中也有非 HTTPS 资源,可参见: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Security/MixedContent> )。如果页面是 https://example.com,那么你将无法加载 http://www.google-analytics.com/file.js 因为它已经被禁止了(协议不匹配)。然而,有一个例外就是协议的提升是被允许的。如果 http://example.com 尝试加载 https://www.google-analytics.com/file.js,接着协议或端口允许被更改以便协议的提升。 ``` style-src 'self' data: ; # Data-Uri 嵌入 CSS => 允许 ``` 在这个例子中,关键词 `data:` 授权了在 CSS 文件中 data 内嵌内容。 在 CSP 1 规范下,你也可以设置如下规则: * `img-src` 有效的图片来源 * `connect-src` 应用于 XMLHttpRequest(AJAX),WebSocket 或 EventSource * `font-src` 有效的字体来源 * `object-src` 有效的插件来源(例如,`<object>`,`<embed>`,`<applet>`) * `media-src` 有效的 `<audio>` 和 `<video>` 来源 CSP 2 规范包含了如下规则: * `child-src` 有效的 web workers 和 元素来源,如 `<frame>` 和 `<iframe>` (这个指令用来替代 CSP 1 中废弃了的 `frame-src` 指令) * `form-action` 可以作为 HTML `<form>` 的 action 的有效来源 * `frame-ancestors` 使用 `<frame>`,`<iframe>`,`<object>`,`<embed>` 或 `<applet>` 内嵌资源的有效来源 * `upgrade-insecure-requests` 命令用户代理来重写 URL 协议,将 HTTP 改到 HTTPS (为一些需要重写大量陈旧 URL 的网站提供了方便)。 为了更好的向后兼容一些废弃的属性,你可以简单的复制当前指令的内容同时为那个废弃的指令创建一个相同的副本。例如,你可以复制 `child-src` 的内容同时在 `frame-src` 中添加一份相同的副本。 CSP 2 允许你添加路径到白名单中(CSP 1 只允许域名被添加到白名单中)。因此,相较于将整个 www.foo.com 域添加到白名单,你可以通过添加 www.foo.com/some/folder 这样的路径到白名单中来作更多的限制。这个需要浏览器中 CSP 2 的支持,但它很明显更安全。 #### 一个例子 我为 Web 2015 巴黎大会上我的演讲 “[CSP in Action](https://rocssti.net/en/example-csp-paris-web2015)”制作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没有 CSP 的情况下,页面展示如下图所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6lyy9osomrvtnvoc4.jpg) 不是十分优美。要是我们启用了如下的 CSP 指令又会怎样呢? ``` <?php header("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 script-src 'self' www.google-analytics.com stats.g.doubleclick.net ; style-src 'self' data: ; img-src 'self' www.google-analytics.com stats.g.doubleclick.net data: ; frame-src 'self' ;"); ?> ``` 浏览器将会作什么呢?它会(非常严格的)在 CSP 基础规则之下应用这些指令,这意味着**任何没有在 CSP 指令中被授权允许的都将会被禁止**(“blocked” 指的是不被执行、不被显示并且不被使用在网站中)。 在 CSP 的默认设置中,内联脚本和样式是不被授权的,意味着每一个 `<script>`,`onclick` 事件属性或 `style` 属性都将会被禁止。你可以使用 `style-src 'unsafe-inline' ;` 指令来授权使用内联 CSS。 在一个支持 CSP 的现代浏览器中,上述示例看起来如下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7tmhp7qg7uqploghz.jpg) 发生了什么?浏览器应用了指令并且拒绝了所有没有被授权的内容。它在浏览器调试终端中发送了这些通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7liay2sf2f0ujtb9z.jpg) 如果你依然不确定 CSP 的价值,请看一下 Aaron Gustafson 文章 “[More Proof We Don't Control Our Web Pages](https://www.aaron-gustafson.com/notebook/more-proof-we-dont-control-our-web-pages/)”。 当然,你可以使用比我们在示例中提供的更严格的指令: * 设置 `default-src` 为 'none' * 为每条规则指定你的设置 * 为请求的文件指定它的绝对路径 * 等 ### 更多关于 CSP 的信息 #### 支持 CSP 不是一个需要复杂的配置才能正常工作的每日构建特性。CSP 1 和 2 是候选推荐标准![浏览器可以非常完美的支持 CSP 1](http://caniuse.com/#feat=contentsecuritypolicy)。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8l5hjg2ghdd9h5a5h.jpg) [CSP 2 是较新的规范](http://caniuse.com/#feat=contentsecuritypolicy2),因此对它的支持会少那么一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8kp7f73sk786jh7rk.jpg) 现在 CSP 3 还是一个早期草案,因此还没有被支持,但是你依然可以使用 CSP 1 和 2 来做一些重大的事。 #### 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CSP 被设计用来降低跨站脚本攻击(XSS)的风险,这就是不建议开启内联脚本和 `script-src` 指令的原因。Firefox 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说明:在浏览器中,敲击 `Shift + F2` 并且键入 `security csp`,它就会向你展示指令和对应的建议。这里有一个在 Twitter 网站中应用的例子: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145809jnfau25o34fo7nag.jpg) 如果你确实需要使用内联脚本和样式的话,另一种可能就是生成一份散列值。例如,我们假定你需要使用如下的内联脚本: ``` <script>alert('Hello, world.');</script> ``` 你应该在 `script-src` 指令中添加 `sha256-qznLcsROx4GACP2dm0UCKCzCG-HiZ1guq6ZZDob_Tng=` 作为有效来源。这个散列值用下面的 PHP 脚本执行获得的结果: ``` <?php echo base64_encode(hash('sha256', "alert('Hello, world.');", true)); ?> ``` 我在前文中说过 CSP 被设计用来降低 XSS 风险,我还得加上“……与降低未经请求内容的风险。”伴随着 CSP 的使用,你必须**知道你内容的来源是哪里**与**它们在你的前端都作了些什么**(内联样式,等)。CSP 同时可以帮助你让贡献者、开发人员和其他人员来遵循你内容来源的规则! 现在你的问题就只是,“不错,这很好,但是我们如何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它呢?” ### 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它 想要在第一次使用 CSP 之后就失望透顶的方法就是在生产环境中测试。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这会很简单。我的代码是完美并且相当清晰的。”不要这样作。我这样干过。相信我,这相当的蠢。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CSP 指令由 CSP 头部来激活,这中间没有过渡阶段。你恰恰就是其中的薄弱环节。你可能会忘记授权某些东西或者遗忘了你网站中的一小段代码。CSP 不会饶恕你的疏忽。然而,CSP 的两个特性将这个问题变得相当的简单。 #### report-uri 还记得 CSP 发送到终端中的那些通知么?`report-uri` 指令可以被用来告诉浏览器发送那些通知到指定的地址。报告以 JSON 格式送出。 ``` report-uri /csp-parser.php ; ``` 因此,我们可以在 csp-parser.php 文件中处理有浏览器送出的数据。这里有一个由 PHP 实现的最基础的例子: ``` $data = file_get_contents('php://input'); if ($data = json_decode($data, true)) { $data = json_encode( $data, JSON_PRETTY_PRINT | JSON_UNESCAPED_SLASHES ); mail(EMAIL, SUBJECT, $data); } ``` 这个通知将会被转换成为一封邮件。在开发过程中,你可能不会需要比这更复杂的其它东西。 对于一个生产环境(或者是一个有较多访问的开发环境),你应该使用一种比邮件更好的收集信息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节点上没有验证和速率限制,并且 CSP 可能变得乱哄哄的。只需想像一个会产生 100 个 CSP 通知(例如,一个从未授权来源展示图片的脚本)并且每天会被浏览 100 次的页面,那你就会每天收到 10000 个通知啊! 例如 [report-uri.io](https://report-uri.io/) 这样的服务可以用来简化你的通知管理。你也可以在 GitHub上看一些另外的使用 `report-uri` (与数据库搭配,添加一些优化,等)的简单例子。 ### report-only 正如我们所见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使用和不使用 CSP 之间没有中间地带。然而,一个名为 `report-only` 的特性会发送一个稍有不同的头部: ``` <?php header("Content-Security-Policy-Report-Only: <your directives>"); ?> ``` 总的来说,这个头部就是告诉浏览器,“表现得似乎所有的 CSP 指令都被应用了,但是不禁止任何东西。只是发送通知给自己。”这是一种相当棒的测试指令的方式,避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被禁止的风险。 在 `report-only` 和 `report-uri` 的帮助下你可以毫无风险的测试 CSP 指令,并且可以实时的监控网站上一切与 CSP 相关的内容。这两个特性对部署和维护 CSP 来说真是相当的有用! ### 结论 #### 为什么 CSP 很酷 CSP 对你的用户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在你的网站上不再需要遭受任何的未经请求的脚本,内容或 XSS 的威胁了。 对于网站维护者来说 CSP 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可感知。如果你对图片来源设置了严格的规则,这时一个脚本小子尝试在你的网站上插入一张未授权来源的图片,那么这张图片就会被禁止,并且你会在第一时间收到提醒。 开发者也需要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前端代码都在做些什么,CSP 可以帮助他们掌控一切。会促使他们去重构他们代码中的某些部分(避免内联函数和样式,等)并且促使他们遵循最佳实践。 #### 如何让 CSP 变得更酷 讽刺的是,CSP 在一些浏览器中过分的高效了,在和书签栏小程序一起使用时会产生一些 bug。因此,不要更新你的 CSP 指令来允许书签栏小程序。我们无法单独的责备任何一个浏览器;它们都有些问题: * Firefox * Chrome (Blink) * WebKit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 bug 都是禁止通知中的误报。所有的浏览器提供者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很快就会被解决。无论怎样,这都不会成为你使用 CSP 的绊脚石。 --- via: <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6/09/content-security-policy-your-future-best-friend/> 作者:[Nicolas Hoffmann](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author/nicolashoffmann/) 译者:[wcnnbdk1](https://github.com/wcnnbdk1)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React Native Ubuntu 简介
Justin McPherson
https://developer.ubuntu.com/en/blog/2016/08/05/introducing-react-native-ubuntu/
React Native 是 React.js 的姐妹项目,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和代码来创建一个直接使用原生组件并且拥有原生级别性能的应用,而且这就和你期待的一样轻松快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223040hwrbl6rq2bsaos36.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223040hwrbl6rq2bsaos36.jpg
true
false
true
OneNewLife
false
[ "React Native", "React.js" ]
技术
{ "viewnum": 4709, "commentnum": 0,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React Native 是 React.js 的姐妹项目,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和代码来创建一个直接使用原生组件并且拥有原生级别性能的应用,而且这就和你期待的一样轻松快捷。
2016-10-11T09:26:00
2016-10-11T09:26:00
7,850
/article-7850-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223040hwrbl6rq2bsaos36.jpg) 在 Canonical 的 Webapps 团队,我们总在寻找可以为开发者所用的 web 和 web 相关技术。我们想让每个人生活更轻松,让 web 开发者更加熟悉工具的使用,并且在 Ubuntu 上提供一个使用它们的简单途径。 我们提供对 web 应用以及创建和打包 Cordova 应用的支持,这使得在 Ubuntu 上使用任意 web 框架来创造美妙的应用体验成为可能。 其中一个可以在这些情景中使用的主流框架就是 React.js。React.js 是一个拥有声明式编程模型和强大的组件系统的 UI 框架,它主要侧重于 UI 的构建,所以你可以在你喜欢的任何地方用上它。 然而这些应用场景太广泛了,有时候你可能需要更高的性能,或者能够直接用原生 UI 组件来开发,但是在一个不太熟悉的场景中使用它可能不合时宜。如果你熟悉 React.js,那么通过 React Native 来开发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你所有现有的知识和工具迁移到完全的原生组件开发中。React Native 是 React.js 的姐妹项目,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和代码来创建一个直接使用原生组件并且拥有原生级别性能的应用,而且这就和你期待的一样轻松快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0/223043p8uc5vmra0vuwryf.png)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随着我们对 HTML5 应用的支持,现在可以在 Ubuntu 平台上开发 React Native 应用了。你可以移植你现有的 iOS 或 Android 版本的 React Native 应用,或者利用你的 web 开发技能来创建一个新的应用。 你可以在 [这里](https://github.com/CanonicalLtd/react-native) 找到 React Native Ubuntu 的源代码,要开始使用时,跟随 [README-ubuntu.md](https://github.com/CanonicalLtd/react-native/blob/ubuntu/README-ubuntu.md) 的指导,并创建你的第一个应用吧。 Ubuntu 的支持包括生成软件包的功能。通过 React Native CLI,构建一个 snap 软件包只需要简单执行 `react-native package-ubuntu --snap` 这样的命令。还可以为 Ubuntu 设备构建一个 click 包,这意味着 React Native Ubuntu 应用从一开始就可以放到 Ubuntu 商店了。 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多关于在 Ubuntu 上开发一个 React Native 应用你所需要了解的东西的博文,例如创建应用、开发流程以及打包并发布到商店等等。还会有一些关于怎样开发新型的可复用的模块的信息,这些模块可以给运行时环境增加额外的功能,并且可以发布为 npm 模块。 赶快去实践一下吧,看看你能创造出些什么来。 --- via: <https://developer.ubuntu.com/en/blog/2016/08/05/introducing-react-native-ubuntu/> 作者:[Justin McPherson](https://developer.ubuntu.com/en/blog/authors/justinmcp/) 译者:[Mars Wong](https://github.com/OneNewLife)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4 个你需要了解的容器网络工具
AMBER ANKERHOLZ
https://www.linux.com/news/4-container-networking-tools-know
文章旨在让你快速了解新兴和快速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和产品,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容器,以及其交叉领域:容器网络。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2511nq2olvqo9wkmssow.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2511nq2olvqo9wkmssow.jp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网络", "容器" ]
容器与云
{ "viewnum": 6986, "commentnum": 0,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文章旨在让你快速了解新兴和快速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和产品,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容器,以及其交叉领域:容器网络。
2016-10-11T11:25:00
2016-10-11T11:25:00
7,851
/article-785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2511nq2olvqo9wkmssow.jpg) 有如此之多的各种新的云计算技术、工具和技术需要我们跟进,到底从哪里开始学习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一系列[下一代云计算技术](https://www.linux.com/news/5-next-gen-cloud-technologies-you-should-know)的文章旨在让你快速了解新兴和快速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和产品,比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容器,以及其交叉领域:容器网络。 对于企业容器部署,容器和网络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挑战。容器需要网络功能来连接分布式应用程序。根据一篇最新的[企业网络星球](http://www.enterprisenetworkingplanet.com/datacenter/datacenter-blog/container-networking-challenges-for-the-enterprise.html)的文章,一部分的挑战是“以隔离的方式部署容器,在提供隔离自己容器内数据的所需功能的同时,保持有效的连接性”。 流行的容器平台 [Docker](https://docs.docker.com/engine/userguide/networking/dockernetworks/),使用了软件定义虚拟网络来连接容器与本地网络。此外,它使用 Linux 的桥接功能和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技术,可以在同一 Swarm 或容器集群内互相沟通。Docker 的插件架构也支持其他网络管理工具来管理容器网络,比如下面的提到的工具。 容器网络上的创新使得容器可以跨主机连接到其他容器上。这使开发人员可以在开发环境中,在一个主机上部署一个容器来运行一个应用,然后可以过渡到测试环境中,进而到生产环境中,使应用可以持续集成,敏捷开发,快速部署。 容器网络工具有助于实现容器网络的可扩展性,主要是通过: 1. 使复杂的,多主机系统能够跨多个容器主机进行分发。 2. 允许构建跨越多个公有云和私有云平台上的大量主机的容器系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2512wssv5z5szvy5qds7.jpg) *John Willis speaking 在 Open Networking Summit 2016.* 要获取更多信息,查看 [Docker 网络教程](https://youtu.be/Le0bEg4taak),是由 Brent Salisbury 和 John Willis 在最近的 [Open Networking Summit (ONS)](http://events.linuxfoundation.org/events/open-networking-summit)讲演的。更多关于 ONS 的演讲内容可以在[这里](https://www.linux.com/watch-videos-from-ons2016)找到。 你应该知道的容器网络工具和项目包括下述: * [Calico](https://www.projectcalico.org/) -- Calico 项目(源自 [Metaswitch](http://www.metaswitch.com/cloud-network-virtualization))利用边界网关协议(BGP)和集成的云编排系统来保证虚拟机和容器之间的 IP 通信安全。 * [Flannel](https://coreos.com/blog/introducing-rudder/) -- Flannel (之前叫 rudder) 源自 [CoreOS](https://coreos.com/),它提供了一个覆盖网络,可以作为一个现有的 SDN 解决方案的替代品。 * [Weaveworks](https://www.weave.works/) -- Weaveworks 项目管理容器的工具包括 [Weave Net](https://www.weave.works/products/weave-net/)、Weave Scope、Weave Flux。Weave Net 是一种用于构建和部署 Docker 容器的网络工具。 * [Canal](https://github.com/tigera/canal) -- 就在本周,CoreOS 和 Tigera 宣布了新的开源项目 Canal 的信息。据其声明,Canal 项目旨在结合部分 Calico 和 Flannel,“构造网络安全策略到网络架构和云管理平台之中”。 你可以通过 Linux 基金会的免费“云基础设施技术”课程来了解更多关于容器管理、软件定义网络和其他下一代云技术,这是一个在 edX 上提供的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课程注册目前已经开放](https://training.linuxfoundation.org/linux-courses/system-administration-training/introduction-to-cloud-infrastructure-technologies?utm_source=linuxcom&amp;utm_medium=article&amp;utm_campaign=cloud%20mooc%20article%201),课程内容于 6 月开放。 --- via: <https://www.linux.com/news/4-container-networking-tools-know> 作者:[AMBER ANKERHOLZ](https://www.linux.com/users/aankerholz)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Terminator:一款一个窗口包含多个终端的 Linux 终端仿真器
linuxandubuntu
http://www.linuxandubuntu.com/home/terminator-a-linux-terminal-emulator-with-multiple-terminals-in-one-window
为了大幅提升你工作的速度,有好多款终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可以同时执行更多的任务。这些有用的终端仿真器就包括 Terminator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48clevcovwwcxgte0h.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48clevcovwwcxgte0h.jpg
true
false
true
yangmingming
false
[ "终端", "Terminator" ]
分享
{ "viewnum": 26215, "commentnum": 9,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36.110.22.58", "message": "这货很好用,虽然一般情况默认终端就能满足我,但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这时候Terminator就上场了,不过最多我只会分成四个窗口~", "username": "来自浙江的 Vivaldi 1.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1T13:27:08"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想问下有 T-1000 吗?",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14:01:33"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有 T-800 : https://linux.cn/article-6745-1.html",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1T16:59:20" }, { "postip": "222.136.151.92", "message": "已用N年", "username": "来自河南周口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18:51:29" }, { "postip": "61.143.60.83", "message": "不知道和screen/tmux相比有什么明显优势?", "username": "来自广东珠海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20:12:55" }, { "postip": "202.107.194.183", "message": "可以的,有空试试",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46.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5T09:26:54" }, { "postip": "220.166.229.78", "message": "用平铺wm就用不上terminator了,tmux也不错,选择蛮多的", "username": "baby-blue__ [Chrome 54.0|Arch Linux]", "date": "2016-11-08T01:03:02" }, { "postip": "125.33.161.130", "message": "题主,谢谢你的分享,但是我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br />\r\n<br />\r\n我是下载的源码,然后运行[./setup.py install],但是安装完成运行命令[terminator]之后,出现:<br />\r\n<br />\r\nlinux@ubuntu64-vm:/mnt/hgfs/vmshare/terminator-1.90$ terminator<br />\r\n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br />\r\n&nbsp;&nbsp;File &quot;/usr/local/bin/terminator&quot;, line 23, in &lt;module&gt;<br />\r\n&nbsp; &nbsp; import psutil<br />\r\nImportError: No module named psutil<br />\r\n<br />\r\n应该是少一个模块,请问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br />\r\n<br />\r\n再次感谢!",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45.0|Windows 8 用户", "date": "2016-12-18T01:19:39" }, { "postip": "183.173.86.237", "message": "四个最棒了", "username": "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 Chrome 72.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9-03-27T19:16:22" } ]
[]
为了大幅提升你工作的速度,有好多款终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可以同时执行更多的任务。这些有用的终端仿真器就包括 Terminator
2016-10-11T11:43:00
2016-10-11T11:43:00
7,852
/article-7852-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48clevcovwwcxgte0h.jpg) 为了通过命令行和系统互动,每一款 Linux 发行版都有一款默认的终端仿真器。但是,默认的终端应用可能不适合你。为了大幅提升你工作的速度,有好多款终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可以同时执行更多的任务。这些有用的终端仿真器就包括 Terminator,这是一款 Linux 系统下支持多窗口的自由开源的终端仿真器。 ### 什么是 Linux 终端仿真器 Linux 终端仿真器是一个让你和 shell 交互的程序。所有的 Linux 发行版都会自带一款 Linux 终端应用让你向 shell 传递命令。 ### Terminator,一款自由开源的 Linux 终端应用 Terminator 是一款 Linux 终端模拟器,提供了你的默认的终端应用不支持的多个特性。它提供了在一个窗口创建多个终端的功能,以加快你的工作速度。除了多窗口外,它也允许你修改其它特性,例如字体、字体颜色、背景色等等。让我们看看我们如何安装它,并且如何在不同的 Linux 发行版下使用 Terminator。 ### 如何在 Linux 下安装 Terminator? #### 在基于 Ubuntu 的发行版上安装 Terminator Terminator 在默认的 Ubuntu 仓库就可以使用。所以你不需要添加额外的 PPA。只需要使用 APT 或者“软件应用”在 Ubuntu 下直接安装。 ``` sudo apt-get install terminator ``` 假如你的默认的仓库中 Terminator 不可用,只需要使用源码编译 Terminator 即可。 * [下载源码](https://launchpad.net/terminator/+download) 下载 Terminator 源码并且解压到你的桌面。现在打开你的默认的终端,然后 `cd` 到解压的目录。 现在就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安装 Terminator 了: ``` sudo ./setup.py install ``` #### 在 Fedora 及衍生的操作系统上安装 Terminator ``` dnf install terminator ``` #### 在 OpenSuse 上安装 Terminator 参见此文:[在 OPENSUSE 上安装](http://software.opensuse.org/download.html?project=home%3AKorbi123&package=terminator)。 ### 如何在一个窗口使用多个终端? 安装好 Terminator 之后,你可以简单的在一个窗口打开多个终端。只需要右键点击并切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34blapfyo3p2zl8mop.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35bq971vlq9sqvzo16.jpg)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创建尽可能多的终端,只要你能管理得过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35w5rsrngkkvpb83gz.jpg) ### 定制终端 右键点击终端,并单击属性。现在你可以定制字体、字体颜色、标题颜色和背景,还有终端字体颜色和背景。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36rj4hgiihcg1cjc41.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14336lmlldsnycyl6tm4l.jpg) ### 结论:什么是你最喜欢的终端模拟器 Terminator 是一款先进的终端模拟器,它可以让你自定义界面。如果你还没有从你默认的终端模拟器中切换过来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它。我知道你将会喜欢上它。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的自由开源的终端模拟器的话,请让我们知道你最喜欢的那一款。不要忘了和你的朋友分享这篇文章。或许你的朋友正在寻找类似的东西。 --- via: <http://www.linuxandubuntu.com/home/terminator-a-linux-terminal-emulator-with-multiple-terminals-in-one-window> 作者:[linuxandubuntu](http://www.linuxandubuntu.com/home/terminator-a-linux-terminal-emulator-with-multiple-terminals-in-one-window) 译者:[yangmingming](https://github.com/yangmingm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当我有 6 百万时,就发布 Linux 5.0
Marius Nestor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linux-kernel-5-0-to-be-released-when-we-hit-6m-git-objects-says-linus-torvalds-509108.shtml
据 Linus Torvalds 最近的一则 Google+ 帖子,他开玩笑的说,当 Linux 项目有 6 百万个 Git 对象时就发布 Linux 5.0 内核。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25327b3343qilq2twei23.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25327b3343qilq2twei23.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Linux", "内核" ]
新闻
{ "viewnum": 10999, "commentnum": 14, "favtimes": 1,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改成 Linux Kernel 5.0 会更严谨些,单写 Linux 5.0 第一眼可能以为是发行版。",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13:08:37" }, { "postip": "58.63.47.115", "message": "什么发行版... 只是那些人太片面", "username": "vio [Chrome 52.0|Windows 10]", "date": "2016-10-11T14:56:42"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6 百万也是,咋一看以为是说钱。",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15:15:31" }, { "postip": "220.113.154.245", "message":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Linus缺钱要600W...",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2.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1T15:57:56" }, { "postip": "123.120.81.152", "message": "严格来说,Linux 其实就只是内核而已,只是人们习惯把 Linux 发行版当成 Linux 罢了。",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1T17:00:19" }, { "postip": "123.120.195.19", "message": "我也是,但是我又觉得600万元虽然很多,但脱瓦斯冒个泡应该很快就能筹够", "username": "hsrzq [Chrome 53.0|Mac 10.12]", "date": "2016-10-11T17:56:04" }, { "postip": "115.27.196.160", "message": "我觉得那些能看成是发行版的人,可能根本都分不清发行版和内核的区别。。。", "username": "西风冷香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11T19:35:43" }, { "postip": "180.172.252.171", "message": "林纳斯缺钱了", "username": "lpx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12T09:33:30"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未必,对于名为 Linux Lite 面向新人的发行版,确实容易让人把发行版和内核相混淆。",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2T09:57:31" }, { "postip": "58.61.220.161", "message": "2.6系列有40个版本。3系列有20个版本,4系列有10个版本,按照这进度,估计5系列只有5个版本就到6系列了。", "username": "Wf_talk [Vivaldi 1.2|GNU/Linux]", "date": "2016-10-13T00:28:24" }, { "postip": "27.17.54.74", "message": "强势", "username": "来自湖北武汉的 WeChat 6.3|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18T09:27:07" }, { "postip": "202.198.7.40", "message": "小白路过", "username": "gsced [Chrome Mobile 54.0|Android 5.0]", "date": "2016-11-04T23:17:45" }, { "postip": "218.245.67.252", "message": "这货年薪一千万美金",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1-08T14:31:55" }, { "postip": "218.74.118.85", "message": "可惜国内不能访问,否则肯定超过600w", "username": "来自浙江丽水的 Firefox 52.0|Fedora 用户", "date": "2017-03-16T10:08:57" } ]
[]
据 Linus Torvalds 最近的一则 Google+ 帖子,他开玩笑的说,当 Linux 项目有 6 百万个 Git 对象时就发布 Linux 5.0 内核。
2016-10-11T12:52:00
2016-10-11T12:52:00
7,853
/article-7853-1.html
据 Linus Torvalds [最近的一则 Google+ 帖子](https://plus.google.com/+LinusTorvalds/posts/hbdxizBNrYn),他开玩笑的说,当 Linux 项目有 6 百万个 Git 对象时就发布 Linux 5.0 内核。 Linux 内核主要的里程碑版本,比如 Linux 3.0、[Linux 4.0](/article-5259-1.html) 都是发布于 Git 对象数量分别达到了 2 百万和 4 百万时,而在2016 年 10 月 8 日,当前的 Git 对象已经达到了 5 百万,所以,看起来到下一个百万数量线时,就会发布 Linux 5.0 了。 “现在我们正处于 Linux 4.0 和 5.0 中间,”Linus Torvalds 说,“换句话说: 3.0 发布于内核 Git 对象数据库有 2 百万个对象时,而 4.0 发布于 4 百万时。所以,很自然的,按数字来说,毫无疑问 5.0 应该在我们到达 6 百万对象时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1/125327b3343qilq2twei23.jpg) 正如你已经知道的, [Linux 4.8 内核已经于 2016 年 10 月 2 日发布](/article-7837-1.html),而且由于一个[严重错误](http://lkml.iu.edu/hypermail/linux/kernel/1610.0/00878.html),很快发布了第一个维护版本 4.8.1。这就代表目前已经进入了 Linux 4.9 内核的开发阶段,它也是下一个 LTS 分支。而就在下周 10 月 16 日,4.9 就会发布其第一个 RC 版本。 ### Linux 5.0 内核的开发将于 2016 年 12 月开始 如果 Linux 4.9 内核能够正常发布,有 7 个 RC 版本的话,那它应该正式发布于 12 月 4 日。如果不幸的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延迟,那有可能要到 12 月中旬才能开启 Linux 5.0 内核的合并窗口,也许会在今年的圣诞节前发布第一个 RC 版本。 而且,如果 Linux 5.0 的开发也是常规的 7 个 RC 版本的话, 第二个 RC 版本应该出现在明年 1 月 8 日,而最后一个则会在 2017 年的 2 月中旬。不管怎么说,我们会在 2 月份见到 Linux 5.0 内核的正式发布——当然,如果 6 百万 Git 对象的线达到了的话。
如何使用 SSHFS 通过 SSH 挂载远程的 Linux 文件系统或者目录
Ravi Saive
http://www.tecmint.com/sshfs-mount-remote-linux-filesystem-directory-using-ssh/
这篇文章对于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希望在他们本地的系统中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的用户或者系统管理员有帮助。我们通过 Linux 系统中的一个安装了 SSHFS 客户端进行实际测试,并且成功的挂载了远程的文件系统。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095124vr9cmdgilii8rrwr.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095124vr9cmdgilii8rrwr.png
true
false
true
yangmingming
false
[ "文件系统", "SSH", "SSHFS" ]
系统运维
{ "viewnum": 22360, "commentnum": 5, "favtimes": 9,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sshfs 也是有不足的地方,不支持命令 chattr 或 lsattr 。",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2T13:19:32"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如果希望向远程主机追加内容,到启用了(chattr +a)的日志文件,这是我的变通解决方法。<br />\r\n<br />\r\ndeclare exec='\\su - copyist --command'<br />\r\ndeclare args=&quot;$'\\ssh -fnt ${REMOTE_USER}@${REMOTE_HOST} \\'echo \\'${INFO}\\' &gt;&gt; ${LOG_FILE}\\''&quot;<br />\r\n<br />\r\neval $exec $args &amp;&gt; /nul",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2T17:01:44"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nul 是指向 /dev/null 的文件符号链接。",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2T17:03:25"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P.S. 其实我好想把 /nul 的 / 也给生略了,就像 Windows 那样,不过没有找到方法。",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2T17:19:55" }, { "postip": "210.12.140.210", "message": "sshfs如何设置权限,才能实现只读挂载或读写挂载,", "username": "来自210.12.140.210的 QQ Browser 10.5|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20-07-28T16:46:00" } ]
[]
这篇文章对于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希望在他们本地的系统中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的用户或者系统管理员有帮助。我们通过 Linux 系统中的一个安装了 SSHFS 客户端进行实际测试,并且成功的挂载了远程的文件系统。
2016-10-12T09:51:00
2016-10-12T09:51:00
7,855
/article-7855-1.html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步一步的指导,关于如何使用 SSHFS 通过 SSH 挂载远程的 Linux 文件系统或目录。 这篇文章对于那些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希望在他们本地的系统中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的用户或者系统管理员有帮助。我们通过 Linux 系统中的一个安装了 SSHFS 客户端进行实际测试,并且成功的挂载了远程的文件系统。 在我们进一步安装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 SSHFS 的相关内容,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095124vr9cmdgilii8rrwr.png) *Sshfs 挂载远程的 Linux 文件系统或者目录* ### 什么是 SSHFS? SSHFS(Secure SHell FileSystem)是一个客户端,可以让我们通过 SSH 文件传输协议(SFTP)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并且在本地机器上和远程的目录和文件进行交互。 SFTP 是一种通过 SSH 协议提供文件访问、文件传输和文件管理功能的安全文件传输协议。因为 SSH 在网络中从一台电脑到另一台电脑传输文件的时候使用数据加密通道,并且 SSHFS 内置在 FUSE(用户空间的文件系统)内核模块,允许任何非特权用户在不修改内核代码的情况下创建他们自己的文件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向你展示在任意 Linux 发行版上如何安装并且使用 SSHFS 客户端,在本地 Linux 机器上挂载远程的 Linux 文件系统或者目录。 #### 步骤 1:在 Linux 系统上安装 SSHFS 默认情况下,sshfs 包不存在所有的主流 Linux 发行版中,你需要在你的 Linux 系统中启用 [epel 仓库](/article-2324-1.html),在 Yum 命令行的帮助下安装 SSHFS 及其依赖。 ``` # yum install sshfs # dnf install sshfs 【在 Fedora 22+ 发行版上】 $ sudo apt-get install sshfs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 步骤 2:创建 SSHFS 挂载目录 当你安装 SSHFS 包之后,你需要创建一个挂载点目录,在这儿你将要挂载你的远程文件系统。例如,我们在 /mnt/tecmint 下创建挂载目录。 ``` # mkdir /mnt/tecmint $ sudo mkdir /mnt/tecmint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 步骤 3:使用 SSHFS 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 当你已经创建你的挂载点目录之后,现在使用 root 用户运行下面的命令行,在 /mnt/tecmint 目录下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视你的情况挂载目录可以是任何目录。 下面的命令行将会在本地的 /mnt/tecmint 目录下挂载一个叫远程的一个 /home/tecmint 目录。(不要忘了使用你的 IP 地址和挂载点替换 x.x.x.x)。 ``` # sshfs 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 sudo sshfs -o allow_other 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如果你的 Linux 服务器配置为基于 SSH 密钥授权,那么你将需要使用如下所示的命令行指定你的公共密钥的路径。 ``` # sshfs -o IdentityFile=~/.ssh/id_rsa 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 sudo sshfs -o allow_other,IdentityFile=~/.ssh/id_rsa 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 步骤 4:验证远程的文件系统挂载成功 如果你已经成功的运行了上面的命令并且没有任何错误,你将会看到挂载在 /mnt/tecmint 目录下的远程的文件和目录的列表 ``` # cd /mnt/tecmint # ls [root@ tecmint]# ls 12345.jpg ffmpeg-php-0.6.0.tbz2 Linux news-closeup.xsl s3.jpg cmslogs gmd-latest.sql.tar.bz2 Malware newsletter1.html sshdallow epel-release-6-5.noarch.rpm json-1.2.1 movies_list.php pollbeta.sql ffmpeg-php-0.6.0 json-1.2.1.tgz my_next_artical_v2.php pollbeta.tar.bz2 ``` #### 步骤 5:使用 df -hT 命令检查挂载点 如果你运行 df -hT命令,你将会看到远程文件系统的挂载点。 ``` # df -hT ``` 样本输出: ``` Filesystem Type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udev devtmpfs 730M 0 730M 0% /dev tmpfs tmpfs 150M 4.9M 145M 4% /run /dev/sda1 ext4 31G 5.5G 24G 19% / tmpfs tmpfs 749M 216K 748M 1% /dev/shm tmpfs tmpfs 5.0M 4.0K 5.0M 1% /run/lock tmpfs tmpfs 749M 0 749M 0% /sys/fs/cgroup tmpfs tmpfs 150M 44K 150M 1% /run/user/1000 tecmint@192.168.0.102:/home/tecmint fuse.sshfs 324G 55G 253G 18% /mnt/tecmint ``` #### 步骤 6:永久挂载远程文件系统 为了永久的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你需要修改一个叫 `/etc/fstab` 的文件。照着做,使用你最喜欢的编辑器打开文件。 ``` # vi /etc/fstab $ sudo vi /etc/fstab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移动到文件的底部并且添加下面的一行,保存文件并退出。下面条目表示使用默认的设置挂载远程的文件系统。 ``` sshfs#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fuse.sshfs defaults 0 0 ``` 确保服务器之间允许 [SSH 无密码登录](/article-5444-1.html),这样系统重启之后才能自动挂载文件系统。 如果你的服务器配置为基于 SSH 密钥的认证方式,请加入如下行: ``` sshfs#tecmint@x.x.x.x:/home/tecmint/ /mnt/tecmint fuse.sshfs IdentityFile=~/.ssh/id_rsa defaults 0 0 ``` 接下来,你需要更新 fstab 文件使修改生效。 ``` # mount -a $ sudo mount -a 【基于 Debian/Ubuntu 的系统】 ``` #### 步骤 7:卸载远程的文件系统 为了卸载远程的文件系统,只需要发出以下的命令即可。 ``` # umount /mnt/tecmint ``` 目前为止就这样了,如果你在挂载远程文件系统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或者需要任何帮助,请通过评论联系我们,如果你感觉这篇文章非常有用,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 via: <http://www.tecmint.com/sshfs-mount-remote-linux-filesystem-directory-using-ssh/> 作者:[Ravi Saive](http://www.tecmint.com/author/admin/) 译者:[yangmingming](https://github.com/yangmingmi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在电脑和安卓设备之间使用 FTP 传输文件
John Paul
https://itsfoss.com/use-ftp-linux-android/
每一个使用安卓设备的人都知道可以使用 USB 线连接电脑来传输文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可以使用自由开源软件(FOSS 软件)通过无线连接到安卓设备。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442i610th12tg6v0tnl.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442i610th12tg6v0tnl.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Android", "安卓", "FTP" ]
桌面应用
{ "viewnum": 17204, "commentnum": 5,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42.59.99.159", "message": "MIUI自带FTP服务", "username": "来自辽宁的 Opera Mobile 37.1|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13T15:19:50" }, { "postip": "14.0.169.25", "message": "FTP sever我用Andro File Server(幾百KB size,迷你小巧,支持FTP和SSH,貌似已在Google Play Store下架?),FTP client我用nautilus", "username": "来自香港的 Firefox 50.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7T20:16:52" }, { "postip": "27.195.64.208", "message": "好麻烦,有数据线就够了啊,或者安装个邮箱就完了", "username": "来自山东淄博的 Firefox 4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8T12:46:11" }, { "postip": "27.219.196.116", "message": "这个现在就是这样使用,不过软件不是用这样的。。。。。",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Chromium 53.0|Ubuntu 用户", "date": "2016-10-19T22:08:26" }, { "postip": "223.87.33.54", "message": "es文件管理器 打开远程服务 自己就建立了一个ftp了,然后你在linux桌面的文件管理器里面输入ft://xxxx(手机上那个网址)就可以了……<br />\r\n话说一般传文件要么用telegram/pushbullet,要么用蓝牙(小文件) 方便啊……", "username": "来自四川宜宾的 Firefox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7-06-26T23:04:37" } ]
[]
每一个使用安卓设备的人都知道可以使用 USB 线连接电脑来传输文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可以使用自由开源软件(FOSS 软件)通过无线连接到安卓设备。
2016-10-13T10:03:00
2016-10-13T10:03:00
7,856
/article-7856-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442i610th12tg6v0tnl.jpg) 每一个使用安卓设备的人都知道可以[使用 USB 线连接电脑来传输文件](https://itsfoss.com/how-to-connect-kindle-fire-hd-with-ubuntu-12-10/),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可以使用自由开源软件(FOSS 软件)通过无线连接到安卓设备。 我知道,这并非最简易的方式,但这样做的确很有趣而且感觉很极客。所有,如果你有一些 DIY 精神,让我为你展示如何在 Linux 和 安卓设备之间使用 FTP 来传输文件。 ### 第一步:安装必要的软件 为了连接你的安卓设备,至少需要:一个 FTP 服务器和一个 FTP 客户端。这两者都有不少的选择,个人比较推荐 [Filezilla](https://filezilla-project.org/) 作为客户端,因为它是开源的,而且支持多种平台。 我最喜欢的 FOSS 安卓应用商店就是 [F-Droid](https://f-droid.org/)。F-Droid 有两个非常棒的 FTP 服务端应用:[primitive ftpd](https://f-droid.org/repository/browse/?fdfilter=ftp&fdid=org.primftpd) 和 [FTP Server (Free)](https://f-droid.org/repository/browse/?fdfilter=ftp&fdid=be.ppareit.swiftp_free)。这两者都只能运行在安卓 4.0 或者更高的版本中。本文我会集中介绍 primitive ftpd,如果使用 FTP Sever (free) 也是一样的步骤。 ### 第二步:熟悉 FTP 服务器 安装好 FTP 客户端和服务端之后,就是设置两者之间的连接了。先从安卓设备的 FTP 服务端开始,首先,通过应用启动器打开 primitive ftpd。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601zbqp3939fvg3vfvy.png) 打开应用之后,你将看到一大串的数字。不用紧张,你可以看到服务端已经分配到一个 IP 地址 (本文是 192.168.1.131)。往下看,将看到 FTP 和 SFTP 服务 (SFTP 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协议,它通过 SSH 进行连接) 都是还未运行的。再往下就是用户名,本文设置为 user。 在屏幕顶端有两个按钮,一个用于开启 FTP 服务,另一个则是设置 FTP 服务。启动服务是不言自明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648gjt8pcacppo4hpz2.png) 在设置菜单中,可以改变服务器的用户名、访问密码以及所使用的端口。并且你可以设置当服务器激活是阻止待机、服务开机自启或者变更主题。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813e3m30h4pp10p0fez.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836q4xyrx7rcu437wz7.pn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0948xo4rwyb49r448go2.png) ### 第三步:使用 Filezilla 现在打开对应你所用系统的 Filezilla。使用 Filezilla 有两种方法:在需要传输文件时输入 IP、用户名、密码和端口,或者在 Filezilla 中预先保存这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每次你打开 FTP 服务时,IP 都会不同的,所用需要更新保存在 Filezilla 中信息)。我会展示这两种方法。 如果你想要手动输入,直接在 Filezilla 窗口上方输入必要的信息然后点击“快速连接”即可。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1013nuwujiff710hazz5.png) 需要预先存储信息的话,点击文件菜单下方的按钮,这会打开“站点管理器”对话框,填写你想要保存的信息即可。通常,我设置“登录类型”为“询问密码”,安全为上。如果使用的是 FTP,保存默认选项即可;但如果使用的是 SFTP,必须在协议下拉选项框中进行协议的选择。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1030pfgjfuyfagniayiu.png) 点击连接,输入密码即可。你会看到一个连接新主机的警告,这是可以在此验证屏幕上显示的“指纹信息”是否与 Primitive FTPD 上的一致。如果一致 (也应该是一致的),点击确认添加都已知主机列表,之后就不会出现该警告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1050m8zrrfpopjzpbvj5.png) ### 第四步:传输文件 现在,你会看到两个框,一个是“本地站点”,一个是“远程站点”,对应的呈现了你电脑和安装设备上的目录和文件信息。然后你就可以在电脑端浏览和传输文件到你的安卓设备上了。个人建议上传文件到你的 Download 文件夹,以便于文件跟踪管理。你可以右击某个文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上传或者下载以及移动操作,或者简单双击也行。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1116lwkbwppsixskfyzy.png) ### 第五步:停止服务 当你完成文件的传输之后,你需要做得就是停止安卓设备上的 FTP 服务和关闭 Filezilla,如此简单,不是吗? ### 结论 我相信会有人指出,FTP 并不安全。而我认为,本例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连接时间一般很短。并且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家庭私有网络环境中进行操作。 这就是我在 Linux 和安卓设备间最喜欢使用的方法。 觉得有用吗?或有又没觉得推荐的相似软件?请在评论中告诉我们。 如果觉得此文有用,请花几分钟分享到你常用的社交站点中。 --- via: <https://itsfoss.com/use-ftp-linux-android/> 作者:[John Paul](https://itsfoss.com/author/john/)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Windows 的 Linux 子系统之 Arch Linux
Aquil Roshan
https://itsfoss.com/arch-linux-windows-subsystem/
该项目目前还在测试中。它由“mintxomat”在 GitHub 上开发的,最新为 0.6 版本。第一个稳定版将在今年的 12 月底发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4452hxxh8zhc4w449cm7.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4452hxxh8zhc4w449cm7.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true
[ "WSL", "Arch" ]
新闻
{ "viewnum": 20405, "commentnum": 19,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18.17.157.214", "message": "使用Linux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windows无法满足需要才用了,这么弄有点无语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QQ Browser 9.5|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4T10:33:18" }, { "postip": "49.77.239.191", "message": "linux兼容,是因为要用到一些linux bash下的命令,但这样感觉没有必要。很多时候真想装linux,不如弄一个虚拟机。<br />\r\n而bash命令行也有mysys和cygwin可以用。<br />\r\n真的感觉这么做有点多余",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Internet Explorer 1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4T12:27:45"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优势是原生。不是所有包都有对应的正对 Windows 重编译版。有这个子系统,已有包可以直接拿来用,方便。",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13:27:37" }, { "postip": "123.138.180.142", "message": "我感觉这不是个好的想法和项目,它会造成Windows更大范围的垄断。", "username": "koolar [Chrome 45.0|Windows 10]", "date": "2016-10-14T14:27:48" }, { "postip": "123.138.180.142", "message": "相反,继续发展Wine,弄个Widows on Linux,1024MB内存、5GB硬盘就可以运行Windows,那就可以不用完整安装Windows了。", "username": "koolar [Chrome 45.0|Windows 10]", "date": "2016-10-14T14:30:40"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发这种评论时,建议还是注意下细节。不然以评论的内容,结合显示出的 user-agent 看,会有些怪。",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14:43:10" }, { "postip": "118.122.120.11", "message": "“就可以运行Windows”笔误了,应是程序,wine 的功能本来就是这个。但是限制是有的,一有系统 Windows 本身的复杂度,还有 Windows 应用自身的限制,比如拒绝以 wine 方式运行。还有现在微软主推 Windows 10 Store+UWP 方式,单单一个 wine 不好弄,因为 Store 这块不好模拟,既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法律上的限制。",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14:49:18" }, { "postip": "202.106.52.46", "message": "linux 吧很早前就有人这么做了", "username": "lrvy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0-14T17:06:22" }, { "postip": "222.210.108.99", "message": "我不要这个,我要的是linux能完美兼容windows应用,不用windows就是嫌其慢,这样搞,我~~~",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17:11:30" }, { "postip": "220.166.238.193", "message": "好消息,必须支持,一直都在用archlinux", "username": "axlrose [Liebao|Windows 10]", "date": "2016-10-14T19:44:32" }, { "postip": "221.227.135.4", "message": "微软做的不赖,在linux桌面的菊花上来一枪。以后给新手推荐linux桌面,除了推荐win10其它都特么害人!终于可以宣布“Linux占领了桌面系统”,biangbiang哒!希望win10永久终结其它linux桌面,说真的我已经受够他们了。",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通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14T21:26:24" }, { "postip": "123.158.250.148", "message": "哈哈", "username": "来自浙江嘉兴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5T11:25:05" }, { "postip": "117.136.39.209", "message": "没有深度探索wsl运行机制,稳定性。只能算是推广文,或神话文",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Mobile 49.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15T14:02:16" }, { "postip": "115.236.45.226", "message": "0.6版本在哪里呢,没有看到可以使用的版本下载呦",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Mobile 45.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17T08:37:48" }, { "postip": "115.197.182.5", "message": "我怎么觉得是Linux已经攻入windows内部,windows离终结不远了", "username": "fxbszj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17T09:35:17" }, { "postip": "118.253.22.8", "message": "好像是这个https://github.com/turbo/alwsl/releases",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47.0|Windows 10]", "date": "2016-10-17T11:27:40" }, { "postip": "119.129.253.155", "message": "额...这个改进能吸引到多少用户呢?在那个自动升级机制以及不能卸载的 Xbox 等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7T15:44:20" }, { "postip": "221.15.239.197", "message":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username": "来自河南郑州的 WeChat 6.3|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20T18:49:12" }, { "postip": "119.4.174.239", "message": "挺期待的,arch", "username": "baby-blue__ [Firefox 49.0|GNU/Linux]", "date": "2016-11-02T02:27:31" } ]
[ { "raid": 6979, "displayorder": 0 }, { "raid": 7177, "displayorder": 1 }, { "raid": 7178, "displayorder": 2 }, { "raid": 7179, "displayorder": 3 }, { "raid": 7209, "displayorder": 4 }, { "raid": 7215, "displayorder": 5 }, { "raid": 7445, "displayorder": 6 } ]
该项目目前还在测试中。它由“mintxomat”在 GitHub 上开发的,最新为 0.6 版本。第一个稳定版将在今年的 12 月底发布。
2016-10-14T09:43:00
2016-10-14T09:43:00
7,857
/article-7857-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4452hxxh8zhc4w449cm7.jpg) Ubuntu 的制造商 [Canonical](http://www.canonical.com/) 早已和微软进行合作,让我们体验了极具争议的 [Bash on Windows](https://itsfoss.com/bash-on-windows/)。外界对此也是褒贬不一,许多 Linux 重度用户则是质疑其是否有用,以及更进一步认为 [Bash on Windows 是一个安全隐患](https://itsfoss.com/linux-bash-windows-security/)。 Unix 的 Bash 是通过 WSL (<ruby> Windows 的 Linux 子系统 <rp> ( </rp> <rt>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rt> <rp> ) </rp></ruby>) 特性移植到了 Windows 中。早先,我们已经展示过 [安装 Bash 到 Windows](/article-7209-1.html)。 Canonical 和微软合作的 Bash on Windows 也仅仅是 Ubuntu 的命令行而已,并非是正规的图形用户界面。 不过,有个好现象是 Linux 爱好者开始在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他们在 WSL 做到的成绩甚至让最初的开发者都吃惊,“等等,这真的可以吗?”。 这个正在逐步实现之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4512xok8kpkpw7qn48nc.jpg) 没错,上图所示就是运行在 Windows 中的 Ubuntu Unity 桌面。一位名为 Pablo Gonzalez (GitHub ID 为 [Guerra24](https://github.com/Guerra24) )的程序员将这个完美实现了。随着这个实现,他向我们展示了 WSL 已经超越了当初构想之时的功能。 如果现在可以在 Windows 子系统之中运行 Ubuntu Unity,那么运行其他的 Linux 发行版还会远吗? ### Arch Linux 版的 Bash on Windows 在 WSL 本地运行完整的 Linux发行版,迟早是要实现的。而我最希望的就是 [Arch Linux](https://www.archlinux.org/) ([Antergos](https://itsfoss.com/tag/antergos/) 爱好者点击此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2/224533q6pmprpm79398f3s.jpg) Hold 住,Hold 住,该项目目前还在测试中。它由“mintxomat”在 GitHub 上开发的,最新为 0.6 版本。第一个稳定版将在今年的 12 月底发布。 那么,该项目的出台会有什么不同呢? 你可能早就知道,WSL 仅在 Windows 10 中可用。但是 Windows 的 Linux 子系统之 Arch Linux (AWSL) 早已成功的运行在 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 8.1 和 Windows Server 2012(R2),当然还有 Windows 10。 我靠,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开发者曾说,AWSL 协议抽象归纳了不同 Windows 版本的各种框架。所以,当 AWSL 发布 1.0 应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移植性,该项目会先向所有 Windows 版本推出 Bash on Windows。 该项目很有雄心,并且很有看头。如果等不及 12 月底的稳定版,你可以先行尝试其测试版。但要记住,目前还是开发者预览版,此刻并不稳定。但是,我们什么时候停止过折腾的脚步? 你也可到 GitHub 查看此项目的进度:[Arch on Windows Subsystem](https://github.com/turbo/alwsl) 分享本文,以便大家都知道 Arch Linux 即将登陆 Windows 子系统。同时,也告诉我们,你希望 WSL 中有什么发行版。 --- via: <https://itsfoss.com/arch-linux-windows-subsystem/> 作者:[Aquil Roshan][a]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全平台最佳密码管理工具大全:支持 Windows、Linux、Mac、Android、iOS 以及企业应用
Swati Khandelwal
https://thehackernews.com/2016/07/best-password-manager.html
密码是你抵御网络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你不能控制数据泄露,但创建强壮的、可以抵御字典和暴力破解的密码仍然是重要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0753wzam9jju477ulhat.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0753wzam9jju477ulhat.pn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true
[ "密码", "认证", "安全", "口令" ]
分享
{ "viewnum": 28781, "commentnum": 1, "favtimes": 8,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9.4.145.152", "message": "一直在用keepass,相信这种离线软件有更高的安全性",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5T14:17:29" } ]
[]
密码是你抵御网络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你不能控制数据泄露,但创建强壮的、可以抵御字典和暴力破解的密码仍然是重要的。
2016-10-13T11:28:52
2016-10-13T11:28:52
7,858
/article-7858-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0753wzam9jju477ulhat.png) 当谈到网络安全的防护时,从各种网络威胁的角度来看,仅安装一个防病毒软件或运行一个[安全的 Linux 操作系统](http://thehackernews.com/2016/03/subgraph-secure-operating-system.html),并不意味你就是足够安全的。 今天大多数网络用户都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使用最好的防病毒软件或其他安全措施,而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弱密码](http://thehackernews.com/2016/01/password-security-manager.html)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网上帐号。 密码是你抵御网络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回顾一下最近的一些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包括大众关注的 [OPM(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http://thehackernews.com/2015/09/opm-hack-fingerprint.html)和婚外情网站 [Ashley Madison](http://thehackernews.com/2015/08/ashley-madison-accounts-leaked-online.html) 的数据泄露,都导致成千上万的记录的网上曝光。 虽然你不能控制数据泄露,但创建强壮的、可以抵御字典和[暴力破解](http://thehackernews.com/2013/05/cracking-16-character-strong-passwords.html)的密码仍然是重要的。 你知道,你的密码越长,它越难破解。 ### 如何保证在线服务的安全? 安全研究人员喋喋不休地劝说在线用户为他们的各种网上账户创建长的、复杂和各异的密码。这样,如果一个网站被攻破,你在其他网站上的帐户是安全的,不会被黑客攻击。 理想的情况下,你的密码必须至少16个字符长,应该包含数字、符号、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而最重要的是,甚至你都不知道的密码才是最安全的密码。 密码应该不重复,而且不包含任何字典中的词汇、代词,你的用户名或 ID 号,以及任何其它预定义的字母或数字序列。 我知道记住这样的复杂的密码字符串是一个实在痛苦的过程,除非我们是一个人型超级计算机,为不同的在线账户记住不同的密码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问题是,现在人们注册了大量的在线网站和服务,为每一个帐户创建和记住不同的密码通常是很难的。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让这个事情变得很轻松,不断涌现的面向桌面计算机和智能电话的口令管理器可以显著地降低你密码记忆难度,从而治愈你设置弱密码的坏毛病。 ### 密码管理器是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345ti66eyx6fgp2pqqx.jpg) 在过去的几年里,密码管理软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不但可以让你为不同的网站创建复杂的密码,而且能让你记住它们。 密码管理器是一个为你的个人电脑、网站,应用程序和网络创建、存储和整理密码的软件。 密码管理器可以生成密码,也可以作为表单填充器,它可以自动在网站的登录表单中输入你的用户名和密码。 所以,如果你想为你的多个在线帐户设置超级安全的密码,但你又不想全部记住它们,密码管理器是你最好的选择。 ### 密码管理器如何工作? 通常,密码管理器可以为您生成冗长、复杂,而且更重要的是唯一的密码字符串,然后以加密形式存储它们,以保护该机密数据免受黑客对您的 PC 或移动设备的物理访问。 加密的文件只能通过“主密码”访问。因此,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记住一个“主密码”,用来打开你的密码管理器或保险库,从而解锁你所有的其他密码。 然而,你需要确保你的主密码是超级安全的,至少 16 个字符。 ### 哪个是最好的密码管理器?如何选择? 我一直在推荐密码管理器,但大多数读者总是问: * 哪个密码管理器最好? * 哪个密码管理器最安全?帮帮我! 所以,今天我要介绍给你一些最好的密码管理器,它们可在 Windows、Mac、Linux、Android、iOS 和企业中使用。 在为你的设备选择一个好的密码管理器之前,你应该检查以下功能: * 跨平台应用 * 零知识模型 * 提供双因素认证(或者多因素身份验证) 注意:一旦采用,就要按照密码管理器的方式来用,因为如果你仍然为你的重要在线帐户使用弱密码的话,没有人可以从恶意黑客那里拯救你。 ### Windows 最佳密码管理工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0900yoaplp2gh4g7l4al.png) Windows 用户最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因为 Windows 操作系统一直是黑客最喜欢的目标。所以,对于 Windows 用户来说,使用一个好的密码管理器是重要的。 除了下述以外,Windows 其它的密码管理器还有:Password Safe、LockCrypt、1Password。 #### 1. Keeper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0922mrwcm0vr11zjvfsm.png) Keeper 是一个安全、易用而稳健的密码管理器,支持 Windows、Mac、iPhone、iPad 和 iPod 设备。 通过使用军事级 256 位 AES 加密技术,Keeper 密码管理器可以让您的数据安全在窥探之下保持安全。 它的安全的数字保险柜,用于保护和管理您的密码,以及其他秘密信息。Keeper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支持双因素身份验证,可用于各大主流操作系统。 它还有一个称为“自毁”的重要的安全功能,启用后,如果不正确的错误地输入主密码达五次以上,它将删除设备中的所有记录! 但您不必担心,因为此操作不会删除存储在 Keeper 上的云安全保险柜上的备份记录。 下载 Keeper 密码管理器: [Windows、Linux 和 Mac](https://keepersecurity.com/download.html) | [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keeper-password-manager-digital/id287170072?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callpod.android_apps.keeper) | [Kindle](http://www.amazon.com/gp/mas/dl/android?p=com.callpod.android_apps.keeper) #### 2.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529kdzbub3v76u5nthc.jpg)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有点新,但它几乎为每个平台提供了极棒的功能。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通过在本地计算机上使用 AES-256 加密技术来加密您的个人信息和帐户密码,然后将其同步到其在线服务器,以便您可以从任何地方访问您的帐户数据库。 DashLane 最好的一点是它有一个自动密码更改器,可以自动更改您的帐户的密码,而不必自己处理。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 Android 版为您的 Android 手机提供了安全的密码管理工具:密码保险库和在线商店及其他网站的表单自动填充器。 Android 的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在单个设备上使用完全免费,如要在多个设备上访问,您可以购买该应用的收费的高级版本。 下载 DashLane 密码管理器: [Windows](https://www.dashlane.com/download) 和 [Mac](https://www.dashlane.com/passwordmanager/mac-password-manager) | [iOS](https://itunes.apple.com/in/app/dashlane-free-secure-password/id517914548?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dashlane&amp;hl=en) #### 3. LastPass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011ygjr6t2rcngcggg3.png) LastPass 是 Windows 用户最好的密码管理器之一,它可以通过扩展插件、移动应用程序,甚至桌面应用程序支持所有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 LastPass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基于云的密码管理器软件,它使用 AES-256 加密技术来加密您的个人信息和帐户密码,甚至提供各种双因素身份验证选项,以确保没有其他人可以登录您的密码保险柜中。 LastPass 密码管理器是免费的,收费的高级版本支持指纹读取器。 下载 LastPass 密码管理器: [Windows、Mac 和 Linux](https://lastpass.com/misc_download2.php) | [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lastpass-for-premium-customers/id324613447?mt=8&amp;ign-mpt=uo%3D4)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lastpass.lpandroid) ### Mac OS X 最佳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130gijwgltir9xgrmxj.jpg) 人们经常说,Mac 电脑比 Windows 更安全,“Mac 没有病毒”,但它是不完全正确的。 作为证据,你可以阅读我们以前的关于对 Mac 和 iOS 用户进行网络攻击的文章,然后自己决定需要不需要一个密码管理器。 除了下述以外,Mac OS X 其它的密码管理器还有:1Password,Dashlane,LastPass,OneSafe,PwSafe。 #### 1. LogMeOnce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219qmfpmpmoepolf9bh.jpg) LogMeOnce 密码管理套件是 Mac OS X 上的最佳密码管理器之一,并且可以在 Windows,iOS 和 Android 设备上同步您的密码。 LogMeOnce 是最好的收费的企业密码管理软件之一,提供各种功能和选项,包括 Mugshot(嫌犯照片)功能。 如果您的手机被盗,LogMeOnce Mugshot 功能可以跟踪小偷的位置,并秘密拍摄试图在未经许可访问您的帐户的入侵者的照片。 LogmeOnce 使用军用级 AES-256 加密技术保护您的密码,并提供双因素身份验证,以确保即使掌握了主密码,窃贼也无法窃取您的帐户。 下载 LogMeOnce 密码管理器: [Windows and Mac](https://www.logmeonce.com/download/) | [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logmeonce-free-password-manager/id972000703?ls=1&amp;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log.me.once) #### 2. KeePass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651kyfhe8n4hvl5yhqf.jpg) 虽然 LastPass 是最好的密码管理器之一,有些人不喜欢基于云的密码管理器。 KeePass 是一个流行的 Windows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但也有浏览器扩展和 KeePass 的移动应用程序。 用于 Windows 的 KeePass 密码管理器将您的帐户密码存储在您的 PC 上,因此您仍然可以控制它们,也可以放在 Dropbox 上,因此您可以使用多个设备访问它。 KeePass 使用当前已知的最安全的加密技术加密您的密码和登录信息:默认情况下为 AES 256 位加密,或可选地用 Twofish 256 位加密技术。 KeePass 不仅仅是免费的,它也是开源的,这意味着它的代码和完整性可以被任何人检查,从而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度。 下载 KeePass 密码管理器: [Windows 和 Linux](http://keepass.info/download.html) | [Mac](https://itunes.apple.com/us/app/kypass-companion/id555293879?ls=1&amp;mt=12) | [iOS](https://itunes.apple.com/de/app/ikeepass/id299697688?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keepass2android.keepass2android) #### 3. 苹果 iCloud 钥匙串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756k2l0qy3mle23yp3d.jpg) 苹果推出了 iCloud 钥匙串密码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可以在您获准的 Apple 设备(包括 Mac OS X、iPhone 和 iPad)上安全地存储和自动同步所有登录凭据、Wi-Fi 密码和信用卡号码的方式。 您的钥匙串中的密码数据使用 256 位 AES 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并使用椭圆曲线非对称加密和密钥封装。 此外,iCloud 钥匙串还会生成新的、独特的和强大的密码,用于保护您的计算机和帐户。 主要限制:钥匙串不能与 Apple Safari 之外的其他浏览器一起使用。 参阅:[如何设置 iCloud 钥匙串?](https://support.apple.com/en-in/HT204085) ### Linux 最佳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829qhchbsob9z9nhpu9.png) 毫无疑问,一些 Linux 发行版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操作系统,但正如我上面所说,采用 Linux 不能完全保护您的在线帐户免受黑客攻击。 有许多跨平台密码管理器可用于在所有设备上同步所有帐户的密码,例如 LastPass、KeePass、RoboForm 密码管理器。 下面我列出了两个 Linux 上流行和安全的开源密码管理器: #### 1. SpiderOak 加密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902oed0llujp03mmlj6.jpg) 爱德华·斯诺登推荐的由 SpiderOak 开发的 Encryptr 密码管理器是一个零知识的基于云的密码管理器,使用 Crypton JavaScript 框架加密保护您的密码。 它是一个跨平台、开源和免费的密码管理器,使用端到端加密,可以完美地工作于 Ubuntu、Debian Linux Mint 和其它 Linux 发行版。 Encryptr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本身非常简单,带有一些基本功能。 Encryptr 软件允许您加密三种类型的内容:密码、信用卡号码和常规的键值对。 下载 Encryptr 密码管理器: [Windows、Linux 和 Mac](https://spideroak.com/opendownload) | [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spideroak/id360584371?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spideroak.android) #### 2. EnPass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1933zhkb4114ebkdeeh3.jpg) Enpass 是一个优秀的安全导向的 Linux 密码管理器,在其它平台也能很好地工作。 Enpass 可让您使用第三方云服务(包括 Google 云端硬盘、Dropbox、OneDrive 或 OwnCloud)备份和恢复存储的密码。 它确保提供高级别的安全性,并通过主密码保护您的数据,在将备份上传到云上之前,使用开源加密引擎 SQLCipher 的 256 位 AES 加密技术进行加密。 > > “我们不会在我们的服务器上托管您的 Enpass 数据,因此,我们不需要注册,您的数据只存储在您的设备上,”Enpass 说。 > > > 此外,默认情况下,当您离开计算机时,Enpass 会锁定自己,并且每隔 30 秒清除剪贴板内存,以防止您的密码被任何其他恶意软件窃取。 下载 EnPass 密码管理器: [Windows](https://www.enpass.io/download-enpass-for-windows/)、[Linux](https://www.enpass.io/download-enpass-linux/) | [Mac](https://itunes.apple.com/app/enpass-password-manager-best/id732710998?mt=12) | [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enpass-password-manager/id455566716?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io.enpass.app&amp;hl=en) #### 3. RoboForm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007voll86hfm6838bo8.jpg) 你可以很容易地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上找到好的密码管理器,但 RoboForm 免费密码管理器软件不止于此。 除了创建复杂的密码并记住它们,RoboForm 还提供了一个智能表单填充功能,以节省您在浏览网络的时间。 RoboForm 使用军用级 AES 加密技术来加密您的登录信息和帐户密码,密钥是通过您的 RoboForm 主密码获得的。 RoboForm 适用于 IE、Chrome 和 Firefox 等浏览器,以及适用于 iOS、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等移动平台。 下载 RoboForm 密码管理器: [Windows 和 Mac](http://www.roboform.com/download) | [Linux](http://www.roboform.com/for-linux) | [iOS](https://itunes.apple.com/WebObjects/MZStore.woa/wa/viewSoftware?id=331787573&amp;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siber.roboform) ### Android 最佳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032omdfxtabaqss9ox9.jpg) 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 Android 设备,因此 Android 用户保护他们的在线帐户、避免黑客总是试图访问这些设备成为一种必要。 Android 上一些最好的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包括 1Password、Keeper、DashLane、EnPass、OneSafe、mSecure 和 SplashID Safe。 #### 1.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100jlxwlw81wolpgwwx.jpg)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 Anroid 版是管理你的所有账户密码的最佳应用程序之一。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为每个帐号创建强大、独特和安全的密码,并为你全部记住,你只需要轻轻一点即可登录。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软件通过 AES-256 加密技术保护您的登录名和密码,并通过您的 Dropbox 帐户将其同步到所有设备,或者存储在本地,你可以用任何其他应用程序来进行同步。 最近,Android 版本的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了添加指纹支持来解锁所有的密码,而不是使用您的主密码。 下载 1Password 密码管理器: [Windows 和 Mac](https://1password.com/downloads/) | [iOS](https://itunes.apple.com/in/app/1password-password-manager/id568903335?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agilebits.onepassword&amp;hl=en) #### 2. mSecure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129mnfexrqn70eezqsf.jpg) 就像其他流行的密码管理器解决方案,Android 下的 mSecure 密码管理器自动生成安全密码,并使用 256 位Blowfish 加密技术存储它们。 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功能是 mSecure 密码管理器软件提供了在输入 5、10 或 20 次错误的密码后(根据您的设置)自毁数据库的功能。 您还可以使用 Dropbox 或通过专用 Wi-Fi 网络同步所有设备。不管什么情况下,无论您的云帐户的安全性如何,您的所有数据都会在设备之间安全而加密地传输。 下载 mSecure 密码管理软件: [Windows 和 Mac](https://www.msecure.com/desktop-app/) | [iOS](https://itunes.apple.com/in/app/msecure-password-manager/id292411902?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mseven.msecure&amp;hl=en) ### iOS 最佳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156p49q08zq60251572.png) 正如我所说,苹果的 iOS 也很容易发生网络攻击,所以你可以使用一些 iOS 下最好的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来保护你的在线帐户,它们包括 Keeper、OneSafe、Enpass、mSecure、LastPass、RoboForm、SplashID Safe 和 LoginBox Pro 。 #### 1. OneSafe 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224vsq7czuczsemubsa.jpg) OneSafe 是 iOS 设备最好的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之一,它不仅可以存储您的帐户密码,还可以存储敏感文档、信用卡详细信息、照片等。 iOS 的 OneSafe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使用 AES-256 加密技术(移动设备上可用的最高级别)和 Touch ID 将您的数据用主密码加密。 你还可以为给定文件夹设置附加密码。 iOS 的 OneSafe 密码管理器还提供了一个支持自动填充登录的应用内浏览器,因此您无需每次都输入登录详细信息。 除此之外,OneSafe 还为您的帐户的密码提供了高级安全功能,如自动锁定、入侵检测、自毁模式、诱饵安全和双重保护。 下载 OneSafe 密码管理器:[iOS](https://itunes.apple.com/us/app/onesafe/id455190486?ls=1&amp;mt=8) | [Mac](https://itunes.apple.com/us/app/onesafe-secure-password-manager/id595543758?ls=1&amp;mt=12)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lunabee.onesafe) | [Windows](https://www.microsoft.com/en-us/store/apps/onesafe/9wzdncrddtx9) #### 2. SplashID 安全密码管理器(跨平台)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256n00ub8m0pprpbe00.jpg) SplashID Safe 是 iOS 中最古老、最好的密码管理工具之一,它允许用户将其登录数据和其他敏感信息安全地存储在加密记录中。 您的所有信息,包括网站登录信息、信用卡和社会保障数据、照片和文件附件,都受到 256 位的加密保护。 用于 iOS 的 SplashID Safe 密码管理器还提供了网络自动填充选项,这意味着您不必在登录时复制粘贴密码。 免费版本的 SplashID Safe 具有基本的记录存储功能,但您可以选择收费版本,提供跨设备同步以及其它收费功能。 下载 SplashID 安全密码管理器:[Windows 和 Mac](https://splashid.com/downloads.php) | [iOS](https://itunes.apple.com/app/splashid-safe-password-manager/id284334840?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splashidandroid&amp;hl=en) #### 3. LoginBox Pro 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358d88f08tt55t5ijqt.jpg) LoginBox Pro 是另一个 iOS 设备上极棒的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单击登录到你访问的任何网站的功能,使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成为登录密码保护的互联网网站的最安全和最快的方式。 iOS 的 LoginBox 密码管理器应用程序的把密码管理器和浏览器结合到一起。 从您下载那一刻起,所有登录操作(包括输入信息、点击按钮、复选框或回答安全提问)都会通过 LoginBox 密码管理器自动完成。 为了安全起见,LoginBox 密码管理器使用硬件加速的 AES 加密技术和密码来加密您的数据并将其保存在您的设备上。 下载 LoginBox 密码管理器:[iOS](https://itunes.apple.com/app/loginbox-pro/id579954762?mt=8) | [Android](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mygosoftware.android.loginbox) ### 最佳在线密码管理器 使用在线密码管理器工具是保护你的个人和私人信息安全,免于黑客和心怀恶意的人攻击的最简单方法。 在这里,我列出了一些最好的在线密码管理器,你可以依靠它们保持自己的线上安全: #### 1. Google 在线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432v2rx830zt7l5rp2x.jpg) 你知道 Google 有自己的专用密码管理器吗? Google Chrome 有一个内置的密码管理器工具,当你使用 Chrome 登录网站或网络服务时,你可以选择用它保存密码。 你所储存的所有帐户密码都会与你的 Google 帐户同步,方便你通过同一个 Google 帐户在所有装置上使用。 Chrome 密码管理器可让你通过网络管理你的所有帐户的密码。 因此,如果您喜欢使用其他浏览器,例如 Windows 10 上的 Microsoft Edge 或 iPhone 上的 Safari,只需访问[passwords.google.com](https://passwords.google.com/),您就会看到一个列表,其中包含您保存在 Chrome 之中所有密码。Google 的双重身份验证会保护此列表。 #### 2. Clipperz 在线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457dc0687czb4ull7l7.jpg) Clipperz 是一个免费的跨平台最佳在线密码管理器,不需要你下载任何软件。Clipperz 在线密码管理器使用书签栏或侧栏来直接登录。 Clipperz 还提供了其软件的密码管理器的离线版本,允许你将密码下载到一个[加密的磁盘](http://thehackernews.com/2014/01/Kali-linux-Self-Destruct-nuke-password.html)或 USB 盘里面,以便你在旅行时可以随身携带,并在离线时访问你的帐户密码。 Clipperz 在线密码管理器的一些功能还包括密码强度指示器、应用程序锁定、SSL 安全连接、一次性密码和密码生成器。 Clipperz 在线密码管理器可以在任何支持 JavaScript 的浏览器上工作。 #### 3. Passpack 在线密码管理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524t7sf1ck0pgqn7g18.jpg) Passpack 是一个优秀的在线密码管理器,拥有一套极具竞争力的功能,可为你的不同在线帐户创建、存储和管理密码。 PassPack 在线密码管理器还允许你与你的家人或同事安全地共享你的密码,以轻松管理多个项目、团队成员、客户和员工。 你的各个帐户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用 PassPack 服务器上的 AES-256 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即使黑客访问其服务器也无法读取你的登录信息。 将 PassPack 在线密码管理器工具栏下载到 Web 浏览器并正常浏览 Web。每当你登录任何受密码保护的网站时,PassPack 会保存你的登录数据,以便你不必在其网站上手动保存你的用户名和密码。 ### 最佳企业密码管理器 在过去 12 个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数据泄露,而且这种情况年复一年的增多。 据统计,大多数员工甚至不知道如何在线保护他们自己,这导致公司的业务处于风险之中。 为了在组织中保持密码共享机制安全,有一些专门为企业使用而设计的密码管理工具,例如 Vaultier、CommonKey、Meldium、PassWork 和 Zoho Vault。 #### 1. Meldium 企业密码管理软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554ar22fi4zcln4kulk.jpg) LogMeIn 的 [Meldium 密码管理工具](https://www.meldium.com/)附带一个一键式单点登录解决方案,可帮助企业安全快速地访问网络应用。 它会自动将用户记录到应用和网站中,而无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也可以跟踪组织内的密码使用情况。 Meldium 密码管理器非常适合在您的团队成员内共享帐户,而无需共享实际密码,这有助于组织保护自己免受网络钓鱼攻击。 #### 2. Zoho Vault 密码管理软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622yqd3hi3kqlt2t22h.png) [Zoho Vault](https://www.zoho.com/vault/password-management-tools.html) 是企业用户最好的密码管理器之一,可帮助您的团队快速、安全地共享密码和其他敏感信息,同时监控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 您所有的团队成员需要下载 Zoho 浏览器扩展。 Zoho Vault 密码管理器将自动填充您团队存储在共享保险柜中的密码。 Zoho Vault 还提供了一些功能,可让您监控团队的密码使用情况和安全级别,以便您可以知道谁在使用哪个登录。 Zoho Vault 企业级软件包甚至会在更改或访问密码时发出警告。 ### 更多安全性,请使用双重身份验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112649zxdmrb6gdzgrvz7t.png) 无论你的密码有多强大,黑客仍然有可能找到一些或其他方式侵入你的帐户。 双因素身份验证旨在解决这个问题。对一个密码取而代之的是,它要求你输入第二个口令,这会通过短信发送到你的手机上,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你的电子邮件地址上。 因此,我建议你启用[双因素身份验证](http://thehackernews.com/2016/07/two-factor-authentication.html),并使用密码管理器软件来保护你的在线帐户和敏感信息免受黑客攻击。 --- via: <https://thehackernews.com/2016/07/best-password-manager.html> 作者:[Swati Khandelwal](https://thehackernews.com/2016/07/best-password-manager.html#author-info)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使用原子主机(Atomic Host)、Ansible 和 Cockpit 部署容器
trishnag
https://fedoramagazine.org/deploy-containers-atomic-host-ansible-cockpit/
来自原子项目(Project Atomic)的原子主机(Atomic Host)是一个轻量级容器操作系统,可以以 Docker 格式运行 Linux 容器。它专门为提高效率而定制,使其成为用于云环境的 Docker 运行时系统的理想选择。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2927uyijz5xg4gx5hlf0.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2927uyijz5xg4gx5hlf0.jpg
true
false
true
Bestony
false
[ "原子主机", "容器", "Docker" ]
容器与云
{ "viewnum": 6997, "commentnum": 0,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来自原子项目(Project Atomic)的原子主机(Atomic Host)是一个轻量级容器操作系统,可以以 Docker 格式运行 Linux 容器。它专门为提高效率而定制,使其成为用于云环境的 Docker 运行时系统的理想选择。
2016-10-14T07:24:00
2016-10-14T07:24:00
7,861
/article-7861-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2927uyijz5xg4gx5hlf0.jpg) 我在[红帽](https://www.redhat.com/)工作的期间,每天在 [Fedora Atomic host](https://getfedora.org/en/cloud/download/atomic.html) 上使用 [Docker](https://www.docker.com/) 容器。 来自<ruby> <a href="http://www.projectatomic.io/"> 原子项目 </a> <rp> ( </rp> <rt> Project Atomic </rt> <rp> ) </rp></ruby>的<ruby> 原子主机 <rp> ( </rp> <rt> Atomic Host </rt> <rp> ) </rp></ruby>是一个轻量级容器操作系统,可以以 Docker 格式运行 Linux 容器。它专门为提高效率而定制,使其成为用于云环境的 Docker 运行时系统的理想选择。 幸运的是,我发现一个很好的方式来管理在主机上运行的容器:[Cockpit](http://cockpit-project.org/)。 它是一个具有漂亮的 Web 界面的 GNU/Linux 服务器远程管理工具。它可以帮我管理在主机上运行的服务器和容器。你可以在从之前发布在这里的[这篇概述](https://fedoramagazine.org/cockpit-overview/)中了解 Cockpit 的更多信息。不过,我也希望在主机上可以自动运行容器,我可以使用 [Ansible](https://www.ansible.com/) 来完成这个工作。 请注意,我们不能在原子主机上使用 dnf 命令。原子主机并没有设计为通用操作系统,而是更适合容器和其他用途。但在原子主机上设置应用程序和服务仍然非常容易。这篇文章向您展示了如何自动化和简化这个过程。 ### 设置组件 开始之前,请确保你的系统上安装了 Ansible。 ``` sudo dnf -y install ansible ``` 首先,我们需要在原子主机上运行 cockpit 容器。在你的机器上从 <https://github.com/trishnaguha/fedora-cloud-ansible> 下载它的源代码。 ```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trishnaguha/fedora-cloud-ansible.git ``` 现在切换到 `cockpit` 的目录,并如下编辑 `inventory` 文件: ``` $ cd fedora-cloud-ansible $ cd cockpit $ vim inventory ``` 完成如下修改: 1. 使用你的原子主机的 IP 替换掉 `IP_ADDRESS_OF_HOST`。 2. 用您的 SSH 私钥文件的路径替换 `ansible_ssh_private_key_file ='PRIVATE_KEY_FILE'` 行中的`PRIVATE_KEY_FILE`。 然后保存并退出 `inventory` 文件编辑。 接下来,编辑 ansible 配置文件: ``` $ vim ansible.cfg ``` 替换 `remote_user=User` 中 `User` 为你的原子主机上的远程用户名。然后保存并退出文件编辑。 ### 结合起来 现在是运行 Ansible 的 PlayBook 的时候了。此命令开始运行原子主机上的 Cockpit 容器: ``` $ ansible-playbook cockpit.yml ``` Cockpit 现在运行在原子主机上了。使用浏览器去访问你的实例的公网 IP 的 9090 端口——这是 Cockpit 的默认端口。举个例子,如果该实例的 IP 地址是 192.168.1.4,就去访问 192.168.1.4:9090,你将会看到如下的 Web 界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2955lo6melo1mp9kmpkk.jpg) ### 管理你的容器 使用原子主机的登录信息或以 root 用户身份登录。然后访问 Cockpit 管理器上的 Containers 部分来查看原子主机上运行的容器。在下面的示例中,您会看到我还设置了其他容器,如 [httpd](https://github.com/trishnaguha/fedora-cloud-ansible/tree/master/httpd) 和 [redis](https://github.com/trishnaguha/fedora-cloud-ansible/tree/master/redis):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3023xcrcsj5gso5kkgpc.jpg) 注意,该界面允许您直接在 Cockpit 管理器中使用 Run 和 Stop 按钮启动和停止容器。您还可以使用 Cockpit 管理器管理您的原子主机。转到 Tools -> Terminals,在这里里你可以使用原子主机的终端: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3036g7hqvrg0386qr3qo.jpg) 如果您打算在原子主机上部署容器化的应用程序,则可以简单地为其编写一个 PlayBook。然后,您可以使用 `ansible-playbook` 命令进行部署,并使用 Cockpit 来管理容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3046racagpaabh7np8ap.jpg) 欢迎你对这个[仓库](https://github.com/trishnaguha/fedora-cloud-ansible)进行分支或添加容器的 PlayBook。 --- via: <https://fedoramagazine.org/deploy-containers-atomic-host-ansible-cockpit/> 作者:[trishnag](https://fedoramagazine.org/author/trishnag/) 译者:[Bestony](https://github.com/Beston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Ubuntu 16.10 Yakkety Yak 正式发布
wxy
估计是 Canonical 也觉得桌面版其实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新变化吧,Mark Shuttleworth 在其发布公告中也主要提及的是一些服务器、虚拟化和容器方面的变化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4544n6b6lbbrvf6oilba.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4544n6b6lbbrvf6oilba.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Ubuntu" ]
新闻
{ "viewnum": 8005, "commentnum": 7,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等Debian Gnu/Linux发布新版!!!全组件ISO适合用户",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13:05:39" }, { "postip": "116.231.48.149", "message": "Unity8到现在还没成熟,我也是服了。",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3.0|Fedora 用户", "date": "2016-10-14T13:41:29" }, { "postip": "42.122.252.175", "message": "试用过程中Unity8根本不能用,就一个浏览器和Terminal", "username": "来自天津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4T22:20:14" }, { "postip": "202.107.194.183", "message": "路过,hah",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46.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5T09:23:51" }, { "postip": "220.248.62.19", "message": "没什么亮点,更新内核是每一个版本都有的,有什么值得说的吗",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Mobile 37.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15T16:17:05" }, { "postip": "123.118.217.51", "message": "bug太多,比如删除文件到回收站,回收站里不显示;vpn拨一次后挂断再拨,网络会阻断...大家有遇到一样的问题吗",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7T18:30:34" }, { "postip": "124.166.233.17", "message": "ubuntu 8.0 入门的,非常不错,转眼16版本了。", "username": "来自山西阳泉的 Chrome 4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2-16T20:37:15" } ]
[]
估计是 Canonical 也觉得桌面版其实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新变化吧,Mark Shuttleworth 在其发布公告中也主要提及的是一些服务器、虚拟化和容器方面的变化
2016-10-14T08:36:00
2016-10-14T08:36:00
7,862
/article-7862-1.html
10 月 13 日,Canonical 如约[发布](http://insights.ubuntu.com/2016/10/13/canonical-releases-ubuntu-16-10)了 Ubuntu 16.10 (Yakkety Yak),喏,就是题图这只雪域高原上的牦牛。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3/234544n6b6lbbrvf6oilba.jpg) 按照惯例的开发周期, 这次历经半年开发的 16.10,并不是一个长期支持版本,支持期仅有 9 个月,所以,桌面用户可以考虑更新,而用于服务器和云环境的版本,在产品环境中想必没人会去升级吧。 虽然这样说,作为辛苦努力半年的成果,这个版本还是有不少的亮点值得关注的,毕竟,这个版本是为下一个长期支持版本做的铺垫。 ### 16.10 桌面版的亮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4/000620jrntzjgj0w0gl13n.jpg) * Linux 4.8 内核 Ubuntu 是第一个使用 [Linux 4.8 内核](/article-7837-1.html)的主流发行版,而这距 Linux 4.8 内核发布还不到一周。显然最新的内核能带来对更多硬件的支持。 * GNOME 3.22 一些 GNOME 组件已经更新到了 GNOME 3.22,但是 Nautilus 文件管理器还是 GNOME 3.20 系列。 * GTK 3 LibreOffice 5.2 和 Mozilla Firefox 49.0 已经基于 GTK 3 构建。 * 试验性的 Unity 8 会话 Unity 8 会话目前还是一个试验性的桌面环境,不过已经默认安装了,可以在登录管理器中选择使用。但是由于 Unity 8 还不够成熟,因此主要的目的还是测试,希望用户可以提交更多反馈意见,或许有的桌面计算机并不能顺利运行它。 ### 16.10 服务器版的亮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4/004732r66kqdedb6ezolz4.jpg) 估计是 Canonical 也觉得桌面版其实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新变化吧,Mark Shuttleworth 在其[发布公告](https://insights.ubuntu.com/2016/10/13/canonical-releases-ubuntu-16-10/)中也主要提及的是一些服务器、虚拟化和容器方面的变化:“世界上最快的虚拟机管理器 LXD,加上世界上最好的云操作系统 Ubuntu,以及最新的 OpenStack 和 Kubernetes 将为你提供世界上最快和最好的私有云架构。” * [MAAS 2.0](http://maas.io/) MAAS (“<ruby> 机器即服务 <rp> ( </rp> <rt> Metal as a Service </rt> <rp> ) </rp></ruby>”)是 Canonical 推出的物理云服务概念,它可以让物理的数据中心“感觉就像云一样”,通过 Web 或 REST API 可以让物理机使用定制镜像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它提供了稳健、高可用的 IPAM 和裸机供应。 * [Juju 2.0](https://jujucharms.com/docs/2.0/introducing-2) 支持混合云 最新发布的 Juju 2.0 可以以一致的、“模型驱动”的方式,跨多个公有云和私有基础设施来运行类似 Hadoop 和 Kubernetes 这样的大型软件。所谓的“模型驱动”操作提供了一种“开源 SAAS”体验。Juju 2.0 增加了 vSphere 架构的支持,支持架构于 OpenStack 和 VMware 上的私有云。 * OpenStack Newton 支持最新的 OpenStack Newton,提升了裸机和容器的安全性。但是如果要升级到最新的 OpenStack 架构,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需要仔细计划和测试。 * Snapd 2.16 Snap 可以让更多的 Linux 服务器、设备和桌面更容易获取分发的应用,目前已经有 500 多个 snap 应用,它们将可以直接从软件开发者得到更新。 * 网络和虚拟化的性能提升 更新了 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 (DPDK) 、OpenVSwitch (OVS) 。 * 全方位的容器支持 支持各种类型的容器: 进程容器(Docker 1.12)、机器容器(LXD 2.4)和应用容器(Snapd 2.16)。 + [Canonical Distribution of Kubernetes](https://insights.ubuntu.com/2016/09/27/canonical-expands-enterprise-container-portfolio/) 对进程容器,如 Docker、OCID 和 Rkt 提供了更高层面的整合。 + 而 Canonical OpenStack 及 LXD 纯容器管理器提供了对成规模的轻量级机器容器的高级管理。 + 机器容器看起来就像虚拟机一样,可以让企业将虚拟机无须修改就可以转移到容器中。 ### 下载 介绍完了各种新特性之后,你或许想实际体验和使用一下崭新发布的 Ubuntu 16.10 了。链接如下: * 16.10 桌面版 + 64 位: [ubuntu-16.10-desktop-amd64.iso](http://releases.ubuntu.com/16.10/ubuntu-16.10-desktop-amd64.iso) (SHA1:aee0709d07d43494d7aa13457b4e255b0a12d1cf ) + 32 位: [ubuntu-16.10-desktop-i386.iso](http://releases.ubuntu.com/16.10/ubuntu-16.10-desktop-i386.iso) (SHA1:506c99577fc8c6a1899806e8b978490e028c2d9b) * 16.10 服务器版 + 64 位: [ubuntu-16.10-server-amd64.iso](http://releases.ubuntu.com/16.10/ubuntu-16.10-server-amd64.iso) (SHA1:1da9ddc1d848a3f545de820ea9b4cd5a6c649b8c) + 32 位: [ubuntu-16.10-server-i386.iso](http://releases.ubuntu.com/16.10/ubuntu-16.10-server-i386.iso) (SHA1:44e63796bb58db4a79268f625c95e1c212837602)
Canonical 正考虑移除 Ubuntu 的 32 位支持
John Paul
https://itsfoss.com/ubuntu-32-bit-support-drop/
之前,Dimitri John Ledkov 在 Ubuntu 邮件列表 发送了一则消息,称将在 Ubuntu 18.10 中取消 32 位支持。他说越来越多的软件已经有了 64 位支持,而且为古老的 32 位架构提供安全支持将变得更加困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4/211034ayyd1dypppm22mom.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4/211034ayyd1dypppm22mom.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Ubuntu" ]
新闻
{ "viewnum": 3916,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23.68.184.131", "message": "构建 32 位镜像并不是“免费的”,它的代价就是占用了我们的构建服务器资源、QQ 和校验时间。<br />\r\n<br />\r\nQQ是什么鬼?",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Vivaldi 1.4|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5T11:15:45" }, { "postip": "114.242.250.153", "message": "哈哈哈哈,QA,是我的锅。。",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5T12:47:02" } ]
[]
之前,Dimitri John Ledkov 在 Ubuntu 邮件列表 发送了一则消息,称将在 Ubuntu 18.10 中取消 32 位支持。他说越来越多的软件已经有了 64 位支持,而且为古老的 32 位架构提供安全支持将变得更加困难。
2016-10-15T07:09:00
2016-10-15T07:09:00
7,863
/article-786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4/211034ayyd1dypppm22mom.jpg) 之前,[Dimitri John Ledkov](https://plus.google.com/+DimitriJohnLedkov) 在 [Ubuntu 邮件列表](https://lists.ubuntu.com/archives/ubuntu-devel-discuss/2016-June/016661.html) 发送了一则消息,称将在 Ubuntu 18.10 中取消 32 位支持。他说越来越多的软件已经有了 64 位支持,而且为古老的 32 位架构提供安全支持将变得更加困难。 Ledkov 同时表示,构建 32 位镜像并不是没有成本的,而要耗费 Canonical 不少的资源。 > > 构建 32 位镜像并不是“免费的”,它的代价就是占用了我们的构建服务器资源、QA 和校验时间。尽管我我们有可扩展的构建环境,但 32 位支持还需要为所有包进行构建和自动测试,而且 ISO 也需要在我们的各种架构上进行测试。同时这还会占据大量的镜像空间和带宽。 > > > Ledkov 计划着,Ubuntu 16.10、17.04、17.10 还会继续提供 32 位内核、网络安装器和云镜像,但移除桌面版和服务器版的 32 位 ISO 镜像。18.04 LTS 将会移除 32 位内核、网络安装器和云镜像,但在 64 位架构中兼容运行 32 位程序。然后在 18.10 中结束 32 位支持,并将传统的 32 位应用放在 snap、容器和虚拟机中。 但是,Ledkov 的这份计划还未被大家接受,但它表明了 32 位支持迟早要被遗弃。(LCTT 译注:我们已经知道 16.10 依旧有 32 为支持。) ### 好消息 当然,使用 32 位系统的用户也不必伤心。这个并不会影响用于拯救老式电脑的发行版。[Ubuntu MATE](http://ubuntu-mate.org/) 的创建者 [Martin Wimpress](https://twitter.com/m_wimpress) 在 Googl+ 的讨论中透露,这些改变这是影响着主线上的 Ubuntu 而已。 > > 18.04 将继续存在 32 位架构支持,分支版本可以继续选择构建 32 位镜像。但还是会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大型应用,如 Firefox、Chromium、LibreOffice,已经凸显了在一些旧版的 LTS 的更新安全问题。所以,这些分支版本需要注意其 32 位支持期限。 > > > ### 思考 从安全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移除 32 位支持,但是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离开主线 Ubuntu 而投入另一个喜爱的发行版或者另一种架构的怀抱。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选择 [轻量级 Linux 发行版](https://itsfoss.com/lightweight-linux-beginners/)。 --- via: <https://itsfoss.com/ubuntu-32-bit-support-drop/> 作者:[John Paul](https://itsfoss.com/author/john/)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制作你的第一个 Atom 文本编辑器插件
NickTikhonov
https://github.com/blog/2231-building-your-first-atom-plugin
我们将会制作一个山寨版的 Sourcerer,这是一个从 StackOverflow 查询并使用代码片段的插件。到教程结束时,你将会制作好一个将编程问题(用英语描述的)转换成获取自 StackOverflow 的代码片段的插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1556nz01buuwz1gq25zw.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1556nz01buuwz1gq25zw.jpg
true
false
true
OneNewLife
false
[ "atom", "插件" ]
软件开发
{ "viewnum": 18716, "commentnum": 4, "favtimes": 4,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19.159.104.197", "message": "等我换台新电脑再学习吧……",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8.0|Windows 7]", "date": "2016-10-15T16:28:51" }, { "postip": "113.251.165.220", "message": "不用的,装个 Fedora 你就可以重获新生了",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15T16:59:51" }, { "postip": "219.159.104.197", "message": "哈哈,那台装着Win7的电脑可不是我的。",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10-16T16:31:21" }, { "postip": "219.159.104.197", "message": "哈哈,那台装着Win7的电脑可不是我的。",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10-16T16:31:23" } ]
[]
我们将会制作一个山寨版的 Sourcerer,这是一个从 StackOverflow 查询并使用代码片段的插件。到教程结束时,你将会制作好一个将编程问题(用英语描述的)转换成获取自 StackOverflow 的代码片段的插件
2016-10-15T16:16:22
2016-10-15T16:16:22
7,865
/article-7865-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1556nz01buuwz1gq25zw.jpg) ### 序言 这篇教程将会教你怎么制作你的第一个 Atom 文本编辑器的插件。我们将会制作一个山寨版的 [Sourcerer](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rer),这是一个从 StackOverflow 查询并使用代码片段的插件。到教程结束时,你将会制作好一个将编程问题(用英语描述的)转换成获取自 StackOverflow 的代码片段的插件,像这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4809kzgamoaygugu9nnp.gif) #### 教程须知 Atom 文本编辑器是用 web 技术创造出来的。我们将完全使用 JavaScript 的 EcmaScript 6 规范来制作插件。你需要熟悉以下内容: * 使用命令行 * JavaScript 编程 * [Promises](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fundamentals/getting-started/primers/promises) * [HTTP](https://atom.io/) #### 教程的仓库 你可以跟着教程一步一步走,或者看看 [放在 GitHub 上的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guide),这里有插件的源代码。这个仓库的历史提交记录包含了这里每一个标题。 ### 开始 #### 安装 Atom 根据 [Atom 官网](https://atom.io/) 的说明来下载 Atom。我们同时还要安装上 `apm`(Atom 包管理器的命令行工具)。你可以打开 Atom 并在应用菜单中导航到 `Atom > Install Shell Commands` 来安装。打开你的命令行终端,运行 `apm -v` 来检查 `apm` 是否已经正确安装好,安装成功的话打印出来的工具版本和相关环境信息应该是像这样的: ``` apm -v > apm 1.9.2 > npm 2.13.3 > node 0.10.40 > python 2.7.10 > git 2.7.4 ``` #### 生成骨架代码 让我们使用 Atom 提供的一个实用工具创建一个新的 **package**(软件包)来开始这篇教程。 * 启动编辑器,按下 `Cmd+Shift+P`(MacOS)或者 `Ctrl+Shift+P`(Windows/Linux)来打开<ruby> 命令面板 <rp> ( </rp> <rt> Command Palette </rt> <rp> ) </rp></ruby>。 * 搜索“Package Generator: Generate Package”并点击列表中正确的条目,你会看到一个输入提示,输入软件包的名称:“sourcefetch”。 * 按下回车键来生成这个骨架代码包,它会自动在 Atom 中打开。 如果你在侧边栏没有看到软件包的文件,依次按下 `Cmd+K` `Cmd+B`(MacOS)或者 `Ctrl+K` `Ctrl+B`(Windows/Linux)。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4924xs3id22wnynulfoy.gif) > > <ruby> 命令面板 <rp> ( </rp> <rt> Command Palette </rt> <rp> ) </rp></ruby>可以让你通过模糊搜索来找到并运行软件包。这是一个执行命令比较方便的途径,你不用去找导航菜单,也不用刻意去记快捷键。我们将会在整篇教程中使用这个方法。 > > > #### 运行骨架代码包 在开始编程前让我们来试用一下这个骨架代码包。我们首先需要重启 Atom,这样它才可以识别我们新增的软件包。再次打开命令面板,执行 `Window: Reload` 命令。 重新加载当前窗口以确保 Atom 执行的是我们最新的源代码。每当需要测试我们对软件包的改动的时候,就需要运行这条命令。 通过导航到编辑器菜单的 `Packages > sourcefetch > Toggle` 或者在命令面板执行 `sourcefetch:toggle` 来运行软件包的 `toggle` 命令。你应该会看到屏幕的顶部出现了一个小黑窗。再次运行这条命令就可以隐藏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5008b7a0pgzv8rk8rcpb.gif) #### “toggle”命令 打开 `lib/sourcefetch.js`,这个文件包含有软件包的逻辑和 `toggle` 命令的定义。 ``` toggle() { console.log('Sourcefetch was toggled!'); return ( this.modalPanel.isVisible() ? this.modalPanel.hide() : this.modalPanel.show() ); } ``` `toggle` 是这个模块导出的一个函数。根据模态面板的可见性,它通过一个[三目运算符](https://en.wikipedia.org/wiki/%3F:) 来调用 `show` 和 `hide` 方法。`modalPanel` 是 [Panel](https://atom.io/docs/api/v1.9.4/Panel)(一个由 Atom API 提供的 UI 元素) 的一个实例。我们需要在 `export default` 内部声明 `modalPanel` 才可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变量 `this` 来访问它。 ``` this.subscriptions.add(atom.commands.add('atom-workspace', { 'sourcefetch:toggle': () => this.toggle() })); ``` 上面的语句让 Atom 在用户运行 `sourcefetch:toggle` 的时候执行 `toggle` 方法。我们指定了一个 [匿名函数](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Functions/Arrow_functions) `() => this.toggle()`,每次执行这条命令的时候都会执行这个函数。这是[事件驱动编程](https://en.wikipedia.org/wiki/Event-driven_programming)(一种常用的 JavaScript 模式)的一个范例。 #### Atom 命令 命令只是用户触发事件时使用的一些字符串标识符,它定义在软件包的命名空间内。我们已经用过的命令有: * `package-generator:generate-package` * `Window:reload` * `sourcefetch:toggle` 软件包对应到命令,以执行代码来响应事件。 ### 进行你的第一次代码更改 让我们来进行第一次代码更改——我们将通过改变 `toggle` 函数来实现逆转用户选中文本的功能。 #### 改变 “toggle” 函数 如下更改 `toggle` 函数。 ``` toggle() { let editor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let reversed = selection.split('').reverse().join('') editor.insertText(reversed) } } ``` #### 测试你的改动 * 通过在命令面板运行 `Window: Reload` 来重新加载 Atom。 * 通过导航到 `File > New` 来创建一个新文件,随便写点什么并通过光标选中它。 * 通过命令面板、Atom 菜单或者右击文本然后选中 `Toggle sourcefetch` 来运行 `sourcefetch:toggle` 命令。 更新后的命令将会改变选中文本的顺序: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5103uthil87z17eu7shz.gif)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89e174ab6ec6e270938338b34905f75bb74dbede) 查看这一步的全部代码更改。 ### Atom 编辑器 API 我们添加的代码通过用 [TextEditor API](https://atom.io/docs/api/v1.11.1/TextEditor) 来访问编辑器内的文本并进行操作。让我们来仔细看看。 ``` let editor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 ... */ } ``` 头两行代码获取了 [TextEditor](https://atom.io/docs/api/latest/TextEditor) 实例的一个引用。变量的赋值和后面的代码被包在一个条件结构里,这是为了处理没有可用的编辑器实例的情况,例如,当用户在设置菜单中运行该命令时。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 调用 `getSelectedText` 方法可以让我们访问到用户选中的文本。如果当前没有文本被选中,函数将返回一个空字符串。 ``` let reversed = selection.split('').reverse().join('') editor.insertText(reversed) ``` 我们选中的文本通过一个 [JavaScript 字符串方法](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Global_Objects/String) 来逆转。最后,我们调用 `insertText` 方法来将选中的文本替换为逆转后的文本副本。通过阅读 [Atom API 文档](https://atom.io/docs/api/latest/TextEditor),你可以学到更多关于 TextEditor 的不同的方法。 ### 浏览骨架代码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第一次代码更改了,让我们浏览骨架代码包的代码来深入了解一下 Atom 的软件包是怎样构成的。 #### 主文件 主文件是 Atom 软件包的入口文件。Atom 通过 `package.json` 里的条目设置来找到主文件的位置: ``` "main": "./lib/sourcefetch", ``` 这个文件导出一个带有生命周期函数(Atom 在特定的事件发生时调用的处理函数)的对象。 * **activate** 会在 Atom 初次加载软件包的时候调用。这个函数用来初始化一些诸如软件包所需的用户界面元素的对象,以及订阅软件包命令的处理函数。 * **deactivate** 会在软件包停用的时候调用,例如,当用户关闭或者刷新编辑器的时候。 * **serialize** Atom 调用它在使用软件包的过程中保存软件包的当前状态。它的返回值会在 Atom 下一次加载软件包的时候作为一个参数传递给 `activate`。 我们将会重命名我们的软件包命令为 `fetch`,并移除一些我们不再需要的用户界面元素。按照如下更改主文件: ``` 'use babel'; import { CompositeDisposable } from 'atom' export default { subscriptions: null, activate() { this.subscriptions = new CompositeDisposable() this.subscriptions.add(atom.commands.add('atom-workspace', { 'sourcefetch:fetch': () => this.fetch() })) }, deactivate() { this.subscriptions.dispose() }, fetch() { let editor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selection = selection.split('').reverse().join('') editor.insertText(selection) } } }; ``` ### “启用”命令 为了提升性能,Atom 软件包可以用时加载。我们可以让 Atom 在用户执行特定的命令的时候才加载我们的软件包。这些命令被称为 **启用命令**,它们在 `package.json` 中定义: ``` "activationCommands": { "atom-workspace": "sourcefetch:toggle" }, ``` 更新一下这个条目设置,让 `fetch` 成为一个启用命令。 ``` "activationCommands": { "atom-workspace": "sourcefetch:fetch" }, ``` 有一些软件包需要在 Atom 启动的时候被加载,例如那些改变 Atom 外观的软件包。在那样的情况下,`activationCommands` 会被完全忽略。 ### “触发”命令 #### 菜单项 `menus` 目录下的 JSON 文件指定了哪些菜单项是为我们的软件包而建的。让我们看看 `menus/sourcefetch.json`: ``` "context-menu": { "atom-text-editor": [ { "label": "Toggle sourcefetch", "command": "sourcefetch:toggle" } ] }, ``` 这个 `context-menu` 对象可以让我们定义右击菜单的一些新条目。每一个条目都是通过一个显示在菜单的 `label` 属性和一个点击后执行的命令的 `command` 属性来定义的。 ``` "context-menu": { "atom-text-editor": [ { "label": "Fetch code", "command": "sourcefetch:fetch" } ] }, ``` 同一个文件中的这个 `menu` 对象用来定义插件的自定义应用菜单。我们如下重命名它的条目: ``` "menu": [ { "label": "Packages", "submenu": [ { "label": "sourcefetch", "submenu": [ { "label": "Fetch code", "command": "sourcefetch:fetch" } ] } ] } ] ``` #### 键盘快捷键 命令还可以通过键盘快捷键来触发。快捷键通过 `keymaps` 目录的 JSON 文件来定义: ``` { "atom-workspace": { "ctrl-alt-o": "sourcefetch:toggle" } } ``` 以上代码可以让用户通过 `Ctrl+Alt+O`(Windows/Linux) 或 `Cmd+Alt+O`(MacOS) 来触发 `toggle` 命令。 重命名引用的命令为 `fetch`: ``` "ctrl-alt-o": "sourcefetch:fetch" ``` 通过执行 `Window: Reload` 命令来重启 Atom。你应该会看到 Atom 的右击菜单更新了,并且逆转文本的功能应该还可以像之前一样使用。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aa3ec5585b0aa049393351a30be14590df09c29a) 查看这一步所有的代码更改。 ### 使用 NodeJS 模块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代码更改并且了解了 Atom 软件包的结构,让我们介绍一下 [Node 包管理器(npm)](https://www.npmjs.com/) 中的第一个依赖项模块。我们将使用 **request** 模块发起 HTTP 请求来下载网站的 HTML 文件。稍后将会用到这个功能来扒 StackOverflow 的页面。 #### 安装依赖 打开你的命令行工具,切换到你的软件包的根目录并运行: ``` npm install --save request@2.73.0 apm install ``` 这两条命令将 `request` 模块添加到我们软件包的依赖列表并将模块安装到 `node_modules` 目录。你应该会在 `package.json` 看到一个新条目。`@` 符号的作用是让 npm 安装我们这篇教程需要用到的特定版本的模块。运行 `apm install` 是为了让 Atom 知道使用我们新安装的模块。 ``` "dependencies": { "request": "^2.73.0" } ``` #### 下载 HTML 并将记录打印在开发者控制台 通过在 `lib/sourcefetch.js` 的顶部添加一条引用语句引入 `request` 模块到我们的主文件: ``` import { CompositeDisposable } from 'atom' import request from 'request' ``` 现在,在 `fetch` 函数下面添加一个新函数 `download` 作为模块的导出项: ``` export default { /* subscriptions, activate(), deactivate() */ fetch() { ... }, download(url) { request(url, (error, response, body) => { if (!error && response.statusCode == 200) { console.log(body) } }) } } ``` 这个函数用 `request` 模块来下载一个页面的内容并将记录输出到控制台。当 HTTP 请求完成之后,我们的[回调函数](http://recurial.com/programming/understanding-callback-functions-in-javascript/)会将响应体作为参数来被调用。 最后一步是更新 `fetch` 函数以调用 `download` 函数: ``` fetch() { let editor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this.download(selection) } }, ``` `fetch` 函数现在的功能是将 selection 当作一个 URL 传递给 `download` 函数,而不再是逆转选中的文本了。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的更改: * 通过执行 `Window: Reload` 命令来重新加载 Atom。 * 打开开发者工具。为此,导航到菜单中的 `View > Developer > Toggle Developer Tools`。 * 新建一个文件,导航到 `File > New`。 * 输入一个 URL 并选中它,例如:`http://www.atom.io`。 * 用上述的任意一种方法执行我们软件包的命令: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5404zh46j6658z46lz2u.gif) > > **开发者工具**让 Atom 软件包的调试更轻松。每个 `console.log` 语句都可以将信息打印到交互控制台,你还可以使用 `Elements` 选项卡来浏览整个应用的可视化结构——即 HTML 的[文本对象模型(DOM)](https://www.wikipedia.com/en/Document_Object_Model)。 > > >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85992043e57c802ca71ff6e8a4f9c477fbfd13db) 查看这一步所有的代码更改。 ### 用 Promises 来将下载好的 HTML 插入到编辑器中 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 `download` 函数可以将 HTML 作为一个字符串来返回,而不仅仅是将页面的内容打印到控制台。然而,返回文本内容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要在回调函数里面访问内容而不是在 `download` 函数那里。 我们会通过返回一个 [Promise](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Global_Objects/Promise) 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再是返回一个值。让我们改动 `download` 函数来返回一个 Promise: ``` download(ur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quest(url, (error, response, body) => { if (!error && response.statusCode == 200) { resolve(body) } else { reject({ reason: 'Unable to download page' }) } }) }) } ``` Promises 允许我们通过将异步逻辑封装在一个提供两个回调方法的函数里来返回获得的值(`resolve` 用来处理请求成功的返回值,`reject` 用来向使用者报错)。如果请求返回了错误我们就调用 `reject`,否则就用 `resolve` 来处理 HTML。 让我们更改 `fetch` 函数来使用 `download` 返回的 Promise: ``` fetch() { let editor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this.download(selection).then((html) => { editor.insertText(html) }).catch((error) => { atom.notifications.addWarning(error.reason) }) } }, ``` 在我们新版的 `fetch` 函数里,我们通过在 `download` 返回的 Promise 调用 `then` 方法来对 HTML 进行操作。这会将 HTML 插入到编辑器中。我们同样会通过调用 `catch` 方法来接收并处理所有的错误。我们通过用 [Atom Notification API](https://atom.io/docs/api/v1.11.1/NotificationManager) 来显示警告的形式来处理错误。 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重新加载 Atom 并在一个选中的 URL 上执行软件包命令: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55458yaag3og5h9eoz96h.gif) 如果这个 URL 是无效的,一个警告通知将会弹出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0402qqfffspoxrcgdorw.gif)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896d160dca711f4a53ff5b182018b39cf78d2774) 查看这一步所有的代码更改。 #### 编写一个爬虫来提取 StackOverflow 页面的代码片段 下一步涉及用我们前面扒到的 StackOverflow 的页面的 HTML 来提取代码片段。我们尤其关注那些来自采纳答案(提问者选择的一个正确答案)的代码。我们可以在假设这类答案都是相关且正确的前提下大大简化我们这个软件包的实现。 #### 使用 jQuery 和 Chrome 开发者工具来构建查询 这一部分假设你使用的是 [Chrome](https://www.google.com/chrome/) 浏览器。你接下来可以使用其它浏览器,但是提示可能会不一样。 让我们先看看一张典型的包含采纳答案和代码片段的 StackOverflow 页面。我们将会使用 Chrome 开发者工具来浏览 HTML: * 打开 Chrome 并跳到任意一个带有采纳答案和代码的 StackOverflow 页面,比如像这个用 Python 写的 [hello world](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077347/hello-world-in-python) 的例子或者这个关于 [用 `C` 来读取文本内容的问题](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463426/in-c-how-should-i-read-a-text-file-and-print-all-strings)。 * 滚动窗口到采纳答案的位置并选中一部分代码。 * 右击选中文本并选择 `检查`。 * 使用元素侦察器来检查代码片段在 HTML 中的位置。 注意文本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 <div class="accepted-answer"> ... ... <pre> <code> ...snippet elements... </code> </pre> ... ... </div> ``` * 采纳的答案通过一个 class 为 `accepted-answer` 的 `div` 来表示 * 代码块位于 `pre` 元素的内部 * 呈现代码片段的元素就是里面那一对 `code` 标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0428thz0g7i2n2hkan3q.gif) 现在让我们写一些 `jQuery` 代码来提取代码片段: * 在开发者工具那里点击 **Console** 选项卡来访问 Javascript 控制台。 * 在控制台中输入 `$('div.accepted-answer pre code').text()` 并按下回车键。 你应该会看到控制台中打印出采纳答案的代码片段。我们刚刚运行的代码使用了一个 jQuery 提供的特别的 `$` 函数。`$` 接收要选择的**查询字符串**并返回网站中的某些 HTML 元素。让我们通过思考几个查询案例看看这段代码的工作原理: ``` $('div.accepted-answer') > [<div id="answer-1077349" class="answer accepted-answer" ... ></div>] ``` 上面的查询会匹配所有 class 为 `accepted-answer` 的 `<div>` 元素,在我们的案例中只有一个 div。 ``` $('div.accepted-answer pre code') > [<code>...</code>] ``` 在前面的基础上改造了一下,这个查询会匹配所有在之前匹配的 `<div>` 内部的 `<pre>` 元素内部的 `<code>` 元素。 ``` $('div.accepted-answer pre code').text() > "print("Hello World!")" ``` `text` 函数提取并连接原本将由上一个查询返回的元素列表中的所有文本。这也从代码中去除了用来使语法高亮的元素。 ### 介绍 Cheerio 我们的下一步涉及使用我们创建好的查询结合 [Cheerio](https://www.npmjs.com/package/cheerio)(一个服务器端实现的 jQuery)来实现扒页面的功能。 #### 安装 Cheerio 打开你的命令行工具,切换到你的软件包的根目录并执行: ``` npm install --save cheerio@0.20.0 apm install ``` #### 实现扒页面的功能 在 `lib/sourcefetch.js` 为 `cheerio` 添加一条引用语句: ``` import { CompositeDisposable } from 'atom' import request from 'request' import cheerio from 'cheerio' ``` 现在创建一个新函数 `scrape`,它用来提取 StackOverflow HTML 里面的代码片段: ``` fetch() { ... }, scrape(html) { $ = cheerio.load(html) return $('div.accepted-answer pre code').text() }, download(url) { ... } ``` 最后,让我们更改 `fetch` 函数以传递下载好的 HTML 给 `scrape` 而不是将其插入到编辑器: ``` fetch() { let editor let self = this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selection = editor.getSelectedText() this.download(selection).then((html) => { let answer = self.scrape(html) if (answer === '') { atom.notifications.addWarning('No answer found :(') } else { editor.insertText(answer) }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atom.notifications.addWarning(error.reason) }) } }, ``` 我们扒取页面的功能仅仅用两行代码就实现了,因为 cheerio 已经替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工作!我们通过调用 `load` 方法加载 HTML 字符串来创建一个 `$` 函数,然后用这个函数来执行 jQuery 语句并返回结果。你可以在官方 [开发者文档](https://github.com/cheeriojs/cheerio) 查看完整的 `Cheerio API`。 ### 测试更新后的软件包 重新加载 Atom 并在一个选中的 StackOverflow URL 上运行 `soucefetch:fetch` 以查看到目前为止的进度。 如果我们在一个有采纳答案的页面上运行这条命令,代码片段将会被插入到编辑器中: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0534c1dq1d48twxshzzx.gif) 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采纳答案的页面上运行这条命令,将会弹出一个警告通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0612a2jj2226uuwq2qxu.gif) 我们最新的 `fetch` 函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StackOverflow 页面的代码片段而不再是整个 HTML 内容。要注意我们更新的 `fetch` 函数会检查有没有答案并显示通知以提醒用户。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039a1e1e976d029f7d6b061b4c0dac3eb4a3b5d2) 查看这一步所有的代码更改。 ### 实现用来查找相关的 StackOverflow URL 的谷歌搜索功能 现在我们已经将 StackOverflow 的 URL 转化为代码片段了,让我们来实现最后一个函数——`search`,它应该要返回一个相关的 URL 并附加一些像“hello world”或者“快速排序”这样的描述。我们会通过一个非官方的 `google` npm 模块来使用谷歌搜索功能,这样可以让我们以编程的方式来搜索。 #### 安装这个 Google npm 模块 通过在软件包的根目录打开命令行工具并执行命令来安装 `google` 模块: ``` npm install --save google@2.0.0 apm install ``` #### 引入并配置模块 在 `lib/sourcefetch.js` 的顶部为 `google` 模块添加一条引用语句: ``` import google from "google" ``` 我们将配置一下 `google` 以限制搜索期间返回的结果数。将下面这行代码添加到引用语句下面以限制搜索返回最热门的那个结果。 ``` google.resultsPerPage = 1 ``` #### 实现 search 函数 接下来让我们来实现我们的 `search` 函数: ``` fetch() { ... }, search(query, language)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searchString = `${query} in ${language} site:stackoverflow.com` google(searchString, (err, res) => { if (err) { reject({ reason: 'A search error has occured :(' }) } else if (res.links.length === 0) { reject({ reason: 'No results found :(' }) } else { resolve(res.links[0].href) } }) }) }, scrape() { ... } ``` 以上代码通过谷歌来搜索一个和指定的关键词以及编程语言相关的 StackOverflow 页面,并返回一个最热门的 URL。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来实现的: ``` let searchString = `${query} in ${language} site:stackoverflow.com` ``` 我们使用用户输入的查询和当前所选的语言来构造搜索字符串。比方说,当用户在写 Python 的时候输入“hello world”,查询语句就会变成 `hello world in python site:stackoverflow.com`。字符串的最后一部分是谷歌搜索提供的一个过滤器,它让我们可以将搜索结果的来源限制为 StackOverflow。 ``` google(searchString, (err, res) => { if (err) { reject({ reason: 'A search error has occured :(' }) } else if (res.links.length === 0) { reject({ reason: 'No results found :(' }) } else { resolve(res.links[0].href) } }) ``` 我们将 `google` 方法放在一个 `Promise` 里面,这样我们可以异步地返回我们的 URL。我们会传递由 `google` 返回的所有错误并且会在没有可用的搜索结果的时候返回一个错误。否则我们将通过 `resolve` 来解析最热门结果的 URL。 ### 更新 fetch 来使用 search 我们的最后一步是更新 `fetch` 函数来使用 `search` 函数: ``` fetch() { let editor let self = this if (editor = atom.workspace.getActiveTextEditor()) { let query = editor.getSelectedText() let language = editor.getGrammar().name self.search(query, language).then((url) => { atom.notifications.addSuccess('Found google results!') return self.download(url) }).then((html) => { let answer = self.scrape(html) if (answer === '') { atom.notifications.addWarning('No answer found :(') } else { atom.notifications.addSuccess('Found snippet!') editor.insertText(answer) } }).catch((error) => { atom.notifications.addWarning(error.reason) }) } } ``` 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 我们选中的文本现在变成了用户输入的 `query` * 我们使用 [TextEditor API](https://atom.io/docs/api/v1.11.1/TextEditor) 来获取当前编辑器选项卡使用的 `language` * 我们调用 `search` 方法来获取一个 URL,然后通过在得到的 Promise 上调用 `then` 方法来访问这个 URL 我们不在 `download` 返回的 Promise 上调用 `then` 方法,而是在前面 `search` 方法本身链式调用的另一个 `then` 方法返回的 Promise 上面接着调用 `then` 方法。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回调地狱](http://callbackhell.com/) 在 [sourcefetch 教程仓库](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commit/aa9d0b5fc4811a70292869730e0f60ddf0bcf2aa) 查看这一步所有的代码更改。 ### 测试最终的插件 大功告成了!重新加载 Atom,对一个“问题描述”运行软件包的命令来看看我们最终的插件是否工作,不要忘了在编辑器右下角选择一种语言。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160818no9eml1fphvwg5df.gif) ### 下一步 现在你知道怎么去 “hack” Atom 的基本原理了,通过 [分叉 sourcefetch 这个仓库并添加你的特性](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sourcefetch-tutorial) 来随心所欲地实践你所学到的知识。 --- via: <https://github.com/blog/2231-building-your-first-atom-plugin> 作者:[NickTikhonov](https://github.com/NickTikhonov) 译者:[OneNewLife](https://github.com/OneNewLife)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Antergos:基于 Arch 发行版,想要尝试 Arch 的绝对值得一试
MAGESH MARUTHAMUTHU
http://www.2daygeek.com/how-to-install-antergos-linux/
现在就让我来为你展示如何安装 Antergos,这个基于 Arch 的、给新手的最好发行版,要尝试 Arch 的用户可以试一试,我保证绝对值得一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2952tckavv922kevp4e8.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2952tckavv922kevp4e8.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Arch Linux", "Antergos" ]
桌面应用
{ "viewnum": 26241, "commentnum": 12,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7.136.0.200", "message": "看着不错啊",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Mobile 43.0|Android 5.0 用户", "date": "2016-10-16T10:59:01" }, { "postip": "112.195.153.197", "message": "所以,<br />\r\n他和arch相比的优点是什么", "username": "龙尘飘 [Chrome 55.0|Windows 10]", "date": "2016-10-16T11:01:23" }, { "postip": "223.73.58.125", "message": "这个系统用完之后你会感觉还不如直接装arch好",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6T11:09:22" }, { "postip": "101.80.163.235", "message": "开篇就说明了是给新手用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安装和配置Arch",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Firefox 49.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16T11:39:01" }, { "postip": "60.209.117.117", "message": "archwiki 现在是不打算对新人友好了吗",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16T14:20:02" }, { "postip": "175.3.168.24", "message": "虽然没有尝试过这个发行版,但根据这篇文章来看,可能是安装过程更加简便一些。但说真的,刚刚开始尝试要用 Archlinux 的时候,的确安装不成功。后来细细的解读了 archwiki 中的每一步安装细节之后,才成功安装 Archlinux。对于定制要求较高的用户,尝试过 Archlinux 之后应该都会着迷。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完全源码定制”和“完全傻瓜式”的一个平衡点。", "username": "GHLandy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0-16T18:36:52" }, { "postip": "218.19.177.85", "message": "这系统顶执行不如arch吧?很多应用已经集成进去了", "username": "Wf_talk [Vivaldi 1.2|GNU/Linux]", "date": "2016-10-16T18:53:16" }, { "postip": "123.138.180.142", "message": "字体特别丑,中文和英文都是。", "username": "koolar [Chrome 45.0|Windows 10]", "date": "2016-10-17T08:30:49" }, { "postip": "58.20.20.151", "message": "这个shell主题不错,可以单独下载吗?",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QQ Browser 9.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8T03:09:16" }, { "postip": "39.71.196.86", "message": "manjaro不服", "username": "来自山东济南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1-06T11:07:52" }, { "postip": "220.166.229.78", "message": "不错,挺漂亮", "username": "baby-blue__ [Chrome 54.0|Arch Linux]", "date": "2016-11-06T12:16:16" }, { "postip": "222.18.127.94", "message": "玄学的发行版。。。。开机莫名logo一闪就黑屏,而且是有可能启动,也有可能启动不了",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 Firefox 50.0|Ubuntu 用户", "date": "2016-12-11T00:37:10" } ]
[]
现在就让我来为你展示如何安装 Antergos,这个基于 Arch 的、给新手的最好发行版,要尝试 Arch 的用户可以试一试,我保证绝对值得一试。
2016-10-16T08:26:00
2016-10-16T08:26:00
7,866
/article-7866-1.html
### 介绍 众所周知,Arch Linux 是最好的 Linux 发行版之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定制。我们可以滚动式更新最新的软件,但它的安装和配置的过程对于初学者则相对困难。现在就让我来为你展示如何安装 Antergos,这个基于 Arch 的、给新手的最好发行版,要尝试 Arch 的用户可以试一试,我保证绝对值得一试。 Antergos 是一个滚动式更新的发行版,基于 Arch Linux 提供桌面环境,是集现代化、高雅和高效率于一体的操作系统。想要挑战一下安装 Arch Linux 的用户,都可以先试一试 Antergos。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2952tckavv922kevp4e8.jpg) 由于是滚动式更新,当上游发布更新,你的整个系统 (包括系统组件和你已安装的应用) 就会升级到最新的滚动版本,仅仅稍微延期一点时间以确保系统的稳定。 Antergos 有多个语言版本,包括英语、西班牙语等版本,在安装时你可以在语言栏选择预置语言。默认的配置确保了开箱即用,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就可以直接浏览网页、听音乐、看视频以及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Antergos 项目最初名字是 Cinnarch,并且只提供一个桌面环境。现在它有多个桌面环境(包括 Cinnamon、Gnome、KDE、MATE、Openbox 和 Xfce)以供用户在安装之时进行选择。同时,它还默认包含了著名的 Numix GTK 主题和 Icon 主题。 ### 安装 #### 下载 Antergos Linux 访问 [Antergos](https://antergos.com/try-it/) 下载页面,然后下载最新的 Live ISO 镜像。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取 Antergos 镜像,烧录到 CD/DVD 或者写到 USB 设备,开始 Antergos 之旅。 #### 创建可启动 USB 下载好最新的 Antergos Live ISO 镜像之后,你需要使用命令行或者图形界面的方法来制作一个可启动介质。 #### 使用 Antergos 安装介质来启动电脑 使用 Antergos 安装介质来启动电脑。成功启动到 Live ISO 之后,你会看到与下图相似的界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03au99rl9j1f6ila9k.png) 点击 Install It 按钮开始 Angergos 的安装过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05rw8huwu0wczjxr3z.png) #### 选择语系 Antergos 的易于使用的图形安装器非常不错。此处选择你需要选用的语系并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07mogo40oug7j5q1o3.png) #### 系统检测 请确保你有足够的磁盘空间,连接好电源以及连接到网络,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09z9ms4o657sstjx4u.png) #### 选择地点 选择地点可以帮助决定系统所使用的本地化信息(locale)。通常是选择你所属的国家即可。这里有一个基于你选择的语言的位置的简短列表。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12h4t6tx00w0phhhb6.png) #### 选择时区 选择使用的时区,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15nq11n5pk1qcsqcl3.png) #### 选择键盘布局 选择你选用的键盘布局,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17sypcp21nc1rcincl.png) #### 选择桌面环境 Antergos 提供了多个选择(包括 Cinnamon、Gnome、KDE、MATE、Openbox 和 Xfce),根据你的喜好进行选择即可。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19eneudwwmm6zuufdy.png) #### Gnome – 特性选择 这里我选择了默认的 Gnome 桌面环境,此处你可以选择需要额外安装的软件以及正确的驱动程序。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22bihvwou9xhqfqih9.png) #### 安装类型 初次安装可以选择第一个选项( Erase disk and install Antergos )。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LCTT 译注,但是要注意这个选项会擦除你的整个硬盘数据,如果你是全新安装,则可以使用该选项。)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24l7yoffoj06jkkxod.png) #### 自动安装模式 这里会有一个檫除硬盘的警告,并选择安装 Grub 启动器,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 > WARNING ! This will overwrite everything currently on your drive ! > > >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28cdubrazfj4tbdndf.png) #### 安装设置综述 确认最后的安装设置概览,如地点、时区、键盘布局、桌面环境和特性,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33wnrb2zp6v2bii7nv.png) #### 创建你的用户名 此时需要为你的系统创建一个新用户名和对应的密码,然后点击 Next 按钮继续下一步。 * 你的昵称 * 电脑名称 * 用户名 * 设置密码 * 密码二次确认 * 选择“登录系统需要密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35bet6ak8629y6lkty.png) #### 安装进程 此时就是等待 Antergos 安装完成。安装好之后,移除安装介质在点击“立刻重启”按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38qlpbdgpeb6llpd6p.png) ####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这是欢迎界面,输入密码即可登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46g7alpl9ezpv5w1me.png) 发行信息截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5/223055njsj1h9yzvv07oyn.png) 我们还会提供了一些列循序渐进的 Linux 系统管理的相关文章。如果本文对你有用,请花费几分钟分享你得想法到评论区。 请于我们保持联系,祝君好运! --- via: <http://www.2daygeek.com/how-to-install-antergos-linux/> 作者:[MAGESH MARUTHAMUTHU](http://www.2daygeek.com/author/magesh/)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2016 杭州云栖大会随笔
老王
近日,老王获邀参加了阿里云举办的年度盛典 2016 杭州云栖大会,第一次赶赴了传说中的云栖小镇(这地方名字真的就叫这个,我一直以为只是个别称呢),参加这场前后持续了四天的盛会,也是第一次参加了还有夜间场次的技术会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14808wh48v7zdd8totf7b.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14808wh48v7zdd8totf7b.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阿里云", "YunOS", "云栖" ]
观点
{ "viewnum": 4975, "commentnum": 4,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36.110.22.58", "message": "这款咖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username": "来自浙江的 Vivaldi 1.4|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7T11:38:57" }, { "postip": "113.250.158.159", "message": "老王!!!",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17T12:52:06" }, { "postip": "39.186.245.82", "message": "事实是,阿里云最低配两档全部下架,然后说中高配买三年打折。<br />\r\n重新定义了降价。",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18:34:03" }, { "postip": "39.186.245.82", "message": "俺也去会场了,没啥不同。就是解题送一杯而已。",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18:35:16" } ]
[]
近日,老王获邀参加了阿里云举办的年度盛典 2016 杭州云栖大会,第一次赶赴了传说中的云栖小镇(这地方名字真的就叫这个,我一直以为只是个别称呢),参加这场前后持续了四天的盛会,也是第一次参加了还有夜间场次的技术会议。
2016-10-16T23:56:00
2016-10-16T23:56:00
7,868
/article-7868-1.html
近日,老王获邀参加了阿里云举办的年度盛典 2016 杭州云栖大会,第一次赶赴了传说中的云栖小镇(这地方名字真的就叫这个,我一直以为只是个别称呢),参加这场前后持续了四天的盛会,也是第一次参加了还有夜间场次的技术会议。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14808wh48v7zdd8totf7b.jpg) 从五通一平,到人工智能 ET;从金融云,到互联网级操作系统,物联网,城市大脑。为期四天的会议真是带来了太多信息,以至于我只能选择性的参与一些场次,今天还有朋友问我,有没有记录会议笔记可以给她学习下。说实话,还真没专门记些什么,不过我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写出来,算是分享给大家吧。 在第一天的主论坛上,马云做了重头讲演,对他的讲演已经有了太多的媒体披露和阐述了,我就不赘述了。老王还是以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20111ffrzx6h3nbn535hr.jpg) 在主论坛上,阿里云资深总监李津回顾了从 2009 年开始,阿里云飞天系统写下第一行底层代码到今天,飞天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带来的变化,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新产品。 其中有几个谈到的地方值得关注,首先是一些趋势和数据的变化: * 金融是传统 IT 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云计算的金线。今天已经有 **2000+** 以上的金融机构跑在阿里云上。 * 阿里云在上一个季度实现了 **156%** 的增长,并发布了一站式软件交付系统,即将改变了技术生态与企业的连接模式。 * 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已经覆盖了全球 **600** 个节点。 * 传统 IT 存储市场急速下降,阿里云存储市场上升 **500%**。 * 云市场增速 **652%**,已经有数千万的 ISV 提供服务。 * 华北 3 数据中心即将开服,中国最大的绿色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能源效率(PUE)指标可达 **1.13**。 * 阿里云将国家地震局的分析计算从 **10 个月**降低到了 **18 个小时。** 这里面颇有几个令人吃惊的数据,不过我更关注的技术和开源领域的变化: * 宣布[阿里云和 Docker 达成深度合作](/article-7859-1.html)。李津认为,只要中国云计算生态做的足够好,世界终将会拥抱中国云计算生态。 * 阿里云正式开源 AliSQL,后续会不断推进开源。我目睹了 [AliSQL 在 GitHub 上的代码库](https://github.com/alibaba/AliSQL)从“Private” 变成了“Public”的那一刻,想必开源界会有不少人会去亲自 review 代码看看。 * 计算和存储分离的架构带来更高效率。主流开源界开始拥抱中国云计算,OSS 被诸多开源软件原生支持。 * CDN 支持 HTTP/2,高速,安全,可靠的 CDN 时代来临。 此外,在网络安全方面,阿里云安全体系保障了 G20 期间 200 多家政务系统,应对了世界级的安全挑战。阿里云金融云平台通过公安部云计算等级保护四级,这是当前最高安全等级。 以及,Intel 首次为中国云计算定制 CPU,具有高主频高密度等特点,软硬件结合将改变底层生态。这挺让人震撼的。 当然,还有一个消息就是,降价了。技术让阿里云成本更低:核心产品降价10%。同时对于云服务,云数据库,云安全及云储存产品两年 7 折,三年 5 折。核心产品按量付费直接降价50%。据说,过去一年已经降价 17 次了! 除了主论坛,老王专门参加了开源技术专场,亏我去的早,坐到了第一排,亲见了 MySQL 之父 Michael Widenius (即 Monty)和 Docker 公司的生态开发总监 [John Willis](https://blog.docker.com/author/john-willis/) (他也是一位全球有名的 [DevOps 专家](http://itrevolution.com/devops-handbook))。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23406ut53u8jj15opyj3w.jpg) 从右向左分别是:Michael Widenius、John Willis 及其随员。在讲演前后,一大批与会者纷纷与两位大神级程序员合影留念(没有人与美女随员合影,不知道她内心的感受是……)。 开源专场是由阿里云技术专家唐容主持的,并做了开篇演讲《阿里开源发展与生态》,算是比较系统的讲了阿里开源的发展和理念吧。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24351akgegk7ge76m8gbv.jpg) 其后两位国外大神的英文演讲还是干货满满,感觉不错,就是同声传译的女生好像对技术不太了然,翻译这种技术演讲感觉很辛苦。说到 AliSQL 开源仪式,还真是个仪式,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如何将一个“Private”的 GitHub 仓库变成“Public”的。 :D 次日,我去听了 YunOS IoT 峰会。YunOS 事业群总裁张春晖做了开篇演讲,其中有几个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分享给大家: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31737x2b3qn7fbhwzcfhq.jpg) * APP 的孤岛是无法用 APP 时代来打破的,所以一定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来打破,那就是服务,那就是一个服务的世界、一个万物互联网的时代所带来的。 * 怎么才能打破设备的孤岛?什么是最根本的东西,那可能就是芯片,从芯片入手,可能就可以实现打破设备的孤岛。 * 当我们能打破APP的孤岛,设备的孤岛,最后就有可能演变到万物互联网。 除了演讲,在会场和展台也看到了很多 YunOS 的应用, 有机器人、智能家电、互联网汽车等等。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晚上举办的开发者之夜。说起来,我还从来没参加过晚上举办的技术大会——可见这场大会的信息密度有多大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34038c0oax6q006xxon00.jpg) 草草吃了一点晚饭后,就赶快去开发者夜场了,YunOS 技术专家讲到了 CAF, 据其介绍,这是一个开发框架,作为专为服务和互联而生的框架,它可以大幅降低开发门槛,无需安装即可使用,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应用分发能力,同时还可以全面覆盖多终端而无需单独开发。据其后讲演的掌阅副总裁贾生亭说,借助于 YunOS 大数据分析能力及精准的用户画像,人均阅读时间增长 40%,付费转化率提升 45%。 感觉 CAF 对 YunOS 的生态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去试试: <http://open.yunos.com/> 。 最后,还有个小花絮,这场大会里, Costa 咖啡专门定制了飞天(APSARA)咖啡——“听说咖啡产代码”,喏就是这个: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34457yqip06dps5si5i1u.jpg) 作为一位老程序员,这一定得喝一杯啊。于是我就专门跑遍了整个会展中心,终于找到了 Costa 咖啡店,并出示了定制卡片。然而,我得到的是这样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34753but9tnabandouuom.jpg) 瞧人家的代码,再看看我的代码…… 参加完 2016 杭州云栖大会之后,当飞机着陆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出机场时,我又见到了: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6/235558a43p8h7vlgc9414h.jpg)
现代 Linux 的五大初始化系统(1992-2015)
Aaron Kili
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init-systems/
init 进程负责启动其他所有的进程,比如守护进程、服务和其他后台进程,因此,它是系统中其它所有进程之母(偏偏叫做“父进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101433ro35k433x1r88xx5.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101433ro35k433x1r88xx5.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init", "SysV", "SystemD", "初始化" ]
技术
{ "viewnum": 14392, "commentnum": 4,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systemd模块化的话就更好了。不太认可SYSTEMD的试图搞定一切的理念,为巴黎提供面包的不是一家面包店!!!",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8T11:10:39" }, { "postip": "114.251.249.217", "message": "苹果的mac OS 用的什么呢,BSD 和Unix 都含那些???", "username": "boy6585948 [Chrome 53.0|Windows 10]", "date": "2016-10-18T17:05:18" }, { "postip": "218.88.45.224", "message": "Darwin -&gt; launchd, FreeBSE -&gt; SysV",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8T21:48:13" }, { "postip": "222.52.224.72", "message": "Upstart 不是已经被放弃了吗?",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10-19T00:48:55" } ]
[]
init 进程负责启动其他所有的进程,比如守护进程、服务和其他后台进程,因此,它是系统中其它所有进程之母(偏偏叫做“父进程”)。
2016-10-18T10:14:31
2016-10-18T10:14:31
7,873
/article-7873-1.html
在 Linux 和其他类 Uniux 系统中,init(初始化)进程是系统启动时由内核执行的第一个进程,其进程 ID(PID)为 1,并静默运行在后台,直到系统关闭。 init 进程负责启动其他所有的进程,比如守护进程、服务和其他后台进程,因此,它是系统中其它所有进程之母(偏偏叫做“父进程”)。某个进程可以启动许多个子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子进程的父进程结束之后,该子进程的父进程会变成 init 进程。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101433ro35k433x1r88xx5.jpg) 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的初始化系统在主流 Linux 脱颖而出,和本文中,我将你来看看在 Linux 操作系统最好的初始化系统。 ### 1. System V Init System V (SysV) 是一个在类 Unix 系统中最为成熟而且大受欢迎的初始化方案,是 Unix/Linux 系统中所有进程的父进程。SysV 是第一个商业 Unix 系统设计的初始化方案。 除了 Gentoo 使用自主的初始化系统、Slackware 使用 BSD 风格的初始化方案外,几乎所有的 Linux 发行版都率先使用 SysV 作为初始化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一些设计上的缺陷,有几个 SysV 初始化替换方案已经开发出来,用以为 Linux 创建更加高效和完美的初始化系统。 尽管这些替代方案都超越了 SysV 并提供了更多新特性,但它们仍然和原始 SysV 初始化脚本保持兼容。 ### 2. SystemD SystemD 是一个 Linux 平台中相对较新的初始化方案。它由 Fedora 15 引入,集成了各类工具以便更好的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系统初始化、管理和跟踪引导进程中和系统运行时所有的系统进程。 Systemd 全面有别于其他传统的 Unix 初始化系统,特别是在启动系统和服务管理方面。它同样兼容 SysV 和 LBS 初始化脚本。 其中较为突出的特性如下: * 纯粹、简单、高效的设计 * 启动时的并发和并行处理 * 更好的 API * 开启可选进程的移除功能 * 使用 journald 来支持事件日志 * 使用 systemd calender timers 来支持任务计划 * 以二进制文件存储日志 * 保存 systemd 的状态以待今后查看 * 与 GNOME 更好整合实现等 查看 Systemd 初始化系统简介:<https://fedoraproject.org/wiki/Systemd> ### 3. Upstart Upstart 是一个基于事件的初始化系统,由 Ubuntu 的制作团队开发的,用以替代 SysV。它可以启动不同的系统任务和进程、在系统运行时校验进程并在系统关闭时结束进程。 它是一个使用 SysV 和 Systemd 启动脚本的混合初始化系统,Upstart 中值得一提的特性如下: * Ubuntu 的原生初始化系统,但可以运行在其他所有的发行版中 * 基于事件启动/结束的任务和服务 * 启动/结束任务和服务时生成事件 * 可以由其他系统进程发送事件 * 使用 D-Bus 和 init 进程通信 * 用户可以启动/结束其各自的进程 * 可以再现崩溃的进程等 访问 Upstart 主页:<http://upstart.ubuntu.com/index.html> ### 4. OpenRC OpenRC 是一个基于依赖关系的类 Unix 系统初始化方案,兼容 SysV。基本可以说是 SysV 的升级版,但必须要清楚记住的是:OpenRC 并非只是完全替代 /sbin/init 文件。 它所提供的出色特性如下: * 可运行在包括 Gentoo 和 BSD 在内的多数 Linux 系统之中 * 支持硬件触发的初始化脚本(LCTT 译注:如硬件热插拔所触发的) * 支持单个配置文件 * 不支持单个服务配置文件 * 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 * 并行服务启动等 访问 OpenRC 主页:<https://wiki.gentoo.org/wiki/OpenRC> ### 5. runit runit 同样是一个跨平台初始化系统,可以运行在 GNU/Linux、Solaris、BSD 和 Mac OS X 中,用替代 SysV,同时提供服务监控。 相比于 SysV 和其他 Linux 初始化系统,它提供了一些好用和卓越的组件,如下: * 服务监控:每个服务都关联一个服务目录 * 清理进程状态,以保证每个进程处于干净状态 * 可靠的日志机制 * 快速的系统启动和关闭 * 可移植 * 打包方便 * 代码体积小等 访问 runit 主页:<http://smarden.org/runit/>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Linux 中的初始化系统负责启动和管理所有的进程。此外,SysV 是 Linux 系统中主要的初始化系统,但由于一些性能缺陷,系统开发者已经开发出几个替代品。 在这里,我已经介绍了几个可用的替代方案,但你可能觉得有一些其他的初始化系统值得在此提及。请在下方的评论区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 via: <http://www.tecmint.com/best-linux-init-systems/> 作者:[Aaron Kili](http://www.tecmint.com/author/aaronkili/)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JS 基金会成立
Catalin Cimpanu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the-linux-foundation-helps-launch-the-js-foundation-509376.shtml
Linux 基金会宣布成立了 JS 基金会(JS Foundation),该基金会是一个包容性项目,用于促进指导 JavaScript 生态中各种核心开源项目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资助这些项目,以及培育 JavaScript 生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03733ibbn0ldz1gb0jnen.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03733ibbn0ldz1gb0jnen.pn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JavaScript", "JS基金会" ]
新闻
{ "viewnum": 5246,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Linux基金会确实好的很",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9T08:32:02"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gnome3 就用到了JS",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19T08:32:40" } ]
[]
Linux 基金会宣布成立了 JS 基金会(JS Foundation),该基金会是一个包容性项目,用于促进指导 JavaScript 生态中各种核心开源项目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资助这些项目,以及培育 JavaScript 生态。
2016-10-18T20:37:31
2016-10-18T20:37:31
7,874
/article-7874-1.html
Linux 基金会宣布成立了 <ruby> <a href="https://js.foundation/"> JS 基金会 </a> <rp> ( </rp> <rt> JS Foundation </rt> <rp> ) </rp></ruby>,该基金会是一个包容性项目,用于促进指导 JavaScript 生态中各种核心开源项目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管理和资助这些项目,以及培育 JavaScript 生态。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03733ibbn0ldz1gb0jnen.png) ### Linux 基金会已经对 JS 生态进行了大量投资 Node.js 社区内部分裂之后,Node.js 代码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项目:io.js 和 Node.js。后来两个项目和好之后,在 2015 年, Linux 基金会帮助创立了 Node.js 基金会,两个项目合并代码并归于统一的 Node.js 基金会。 JS 基金会也遵循 Node.js 基金会的模式,基金会成员将会支持各种 JavaScript 项目,包括技术指导、人力资源和资金。 ### IBM 和三星也是基金会成员 基金会的成员包括 Bocoup、IBM、Ripple、Samsung、Sauce Labs、Sense Tecnic Systems、SitePen、StackPath、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和 WebsiteSetup 等。 初始包括的项目有:Appium、 Chassis、 Dojo Toolkit、 ESLint、 Esprima、 Globalize、 Grunt、 Interledger.js、 Intern、 Jed、 JerryScript、 jQuery、 jQuery Mobile、 jQuery UI、 Lodash、 Mocha、 Moment、 Node-RED、 PEP、 QUnit、 RequireJS、 Sizzle 和 webpack。 这些大多数都是顶级的 JavaScript 项目,被成千上万的开发者们所使用。然而我们注意到, Node.js 项目由于有自己的基金会,并没有加入到 JS 基金会之中。 如果同意加入 JS 基金会,这些项目将会从公共开发战略中受益,以消除当今 JavaScript 社区中的混乱状况。基金会会设立所有项目共同遵循的目标,并为核心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核心项目现今用于服务器端应用、浏览器、云应用和物联网设备。 ### jQuery 基金会变成了 JS 基金会 JS 基金会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的核心就是之前的 jQuery 基金会。虽然 jQuery 现在已经发展放缓,甚至很多开发者都[惊奇](http://developer.telerik.com/featured/is-jquery-still-relevant/) jQuery 仍然还活着,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更好的工具。 但是 jQuery 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 JavaScript 的代名词。jQuery 基金会的很多成员在 JavaScript 领域内都很有影响力,所以成立新的 JS 基金会将有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促进 JavaScript 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对 Chromium 去谷歌化
Catalin Cimpanu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ungoogled-chromium-removes-all-the-googley-parts-from-chromium-509343.shtml
虽然 Chromium 是一个开源项目,但是一直处于 Google 的影响之下,它的大多数贡献者都是 Google 工程师,因此 Chromium 的许多功能都包括了 Google 特有的服务。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10534iuhoio5z0hhudu7e.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10534iuhoio5z0hhudu7e.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Google", "Chrome", "Chromium" ]
新闻
{ "viewnum": 10641, "commentnum": 7,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17.182.151.71", "message": "想要个是Qt壳的Chromium", "username": "来自117.182.151.71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19T09:31:41" }, { "postip": "14.204.32.236", "message": "“他分叉了 Chromium 的源代码”<br />\r\n——翻译欠妥。", "username": "delectate [Firefox 49.0|Windows 10]", "date": "2016-10-19T10:47:17" }, { "postip": "125.34.1.45", "message": "应该是fork。",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0-19T11:43:14" }, { "postip": "116.31.81.182", "message": "那不是书签同步功能也没了",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Firefox 49.0|Ubuntu 用户", "date": "2016-10-19T13:33:39"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非得不翻译?这个词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词了,为何不能有个正式的译名?",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19T21:28:28" }, { "postip": "14.150.83.135", "message": "我为什么不直接用srware iron", "username": "来自广东广州的 Chrome 54.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19T23:16:38" }, { "postip": "110.53.128.255", "message": "感觉没啥意思", "username": "来自湖南湘潭的 UC Browser 10.2|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21T11:02:25" } ]
[]
虽然 Chromium 是一个开源项目,但是一直处于 Google 的影响之下,它的大多数贡献者都是 Google 工程师,因此 Chromium 的许多功能都包括了 Google 特有的服务。
2016-10-19T08:25:00
2016-10-19T08:25:00
7,875
/article-7875-1.html
### Chromium 没有你想象的自由 [UnGoogled Chromium](https://github.com/Eloston/ungoogled-chromium) 是一个 Chromium 浏览器的定制版本,但是不包括任何 Google 服务或功能。它不是一个 Google 的 Chrome 版本,而是一个 Chromium 版本——这是 Chrome、Vivaldi 和 Opera 等浏览器的开源代码母本。 虽然 Chromium 是一个开源项目,但是一直处于 Google 的影响之下,它的大多数贡献者都是 Google 工程师,因此 Chromium 的许多功能都包括了 Google 特有的服务。比如说,Chromium 预配置的搜索引擎是 Google、使用 Google 的 Safe Browsing API 来扫描每个你访问的 URL 的安全性,而且加载了一大堆的 Google 的二进制程序来提供各种内部服务。这意味着,许多用户数据仍然会被发往 Google 的服务器。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8/210534iuhoio5z0hhudu7e.jpg) ### 从 Chromium 中去除 Google 的部分 一位名为 Eloston 的开发者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他[分叉了 Chromium 的源代码](https://github.com/Eloston/ungoogled-chromium),并移除了各种 Google 特有的服务。据其说,他移除了 Safe Browsing API、WebRTC、Omnibox 地址栏搜索功能,以及各种 Google 域名下的服务,比如 Google 主机检测器、Google URL 跟踪器、Google 云消息等等。他也移除了 Google 加入其中的所有闭源二进制,这会影响到一些功能,比如 URL 自动格式化(比如地址栏自动隐藏 https://)。 此外,UnGoogled Chromium 也会强制在新选项卡打开弹窗,并允许用户保存更多 URL 类型的数据。 从截图上,UnGoogled Chromium 和其它的基于 Chromium 的浏览器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底层有了不少变化。 ### 下载和源代码 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Eloston/ungoogled-chromium/releases/latest> ,支持 Debian、Ubuntu、Windows、macOS。 源代码:<https://github.com/Eloston/ungoogled-chromium>
谷歌的开源成绩单
Josh Simmons
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10/google-open-source-report-card.html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开源了超过 2 千万行的代码。现在谷歌在 GitHub 上已经有了 84 个组织和 3499 个项目仓库,而今年就创建了 773 个仓库!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132715wl44vfite6ipwc6b.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132715wl44vfite6ipwc6b.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谷歌", "Google", "开源" ]
观点
{ "viewnum": 7993, "commentnum": 3, "favtimes": 3,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19.133.227.103", "message": "testing good or bad,",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0.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20:04:52" }, { "postip": "140.255.138.85", "message": "test", "username": "来自山东淄博的 Chrome 54.0|Fedora 用户", "date": "2016-10-21T13:45:12" }, { "postip": "175.8.129.29", "message": "Another test",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Chrome 54.0|Windows 8.1 用户", "date": "2016-10-28T16:34:45" } ]
[]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开源了超过 2 千万行的代码。现在谷歌在 GitHub 上已经有了 84 个组织和 3499 个项目仓库,而今年就创建了 773 个仓库!
2016-10-19T13:27:22
2016-10-19T13:27:22
7,876
/article-7876-1.html
开源软件让谷歌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构建系统而不用重复造轮子,可以让我们专注于解决新问题。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们熟谙这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开源](https://developers.google.com/open-source/),而且让谷歌人可以轻松地将他们内部开发的项目以开源方式发布的原因。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132715wl44vfite6ipwc6b.jpg) 今天,我们发布了我们的第一个开源成绩单,展示我们最流行的项目、分享一些数据,并介绍一些我们在 2016 年发布的项目细节。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开源了超过 2 千万行的代码,你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我们最知名的项目的列表](https://developers.google.com/open-source/projects),下面是其中的一些: * [Android](https://source.android.com/index.html) - 用于移动设备的软件族,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关键性应用。 * [Chromium](https://www.chromium.org/) - 它包括 Google Chrome 浏览器背后的 [Chromium](http://www.chromium.org/Home) 软件和 Google Chrome OS 设备背后的 [Chromium OS](http://www.chromium.org/chromium-os) 软件。 * [Angular](https://angular.io/) - 一个 JavaScript 和 Dart 的 web 应用框架,关注于开发者的生产力、开发速度和测试能力。 * [TensorFlow](https://www.tensorflow.org/) - 一个使用<ruby> 数据流图 <rp> ( </rp> <rt> data flow graphics </rt> <rp> ) </rp></ruby>的数字计算库,支持从数据中心到嵌入式设备的跨平台的大规模机器学习。 * [Go](http://golang.org/) - 一种静态类型的编译型编程语言,富有表现力、简洁而高效。 * [Kubernetes](http://kubernetes.io/) - 一个可以自动分发、操作和缩放的容器化应用系统。 * [Polymer](https://www.polymer-project.org/) - 一个构建于 Web 组件 API 之上的轻量级库,用于构建在 Web 应用中可重用的封装元素。 * [Protobuf](https://developers.google.com/protocol-buffers/) - 一个可扩展的、语言无关和平台无关的串行化结构数据的机制。 * [Guava](https://github.com/google/guava) - 一套 Java 核心库,包括新的集合类型(比如 multimap 和 multiset)、<ruby> 不可变集合 <rp> ( </rp> <rt> immutable collections </rt> <rp> ) </rp></ruby>、知识图谱库、<ruby> 函数类型 <rp> ( </rp> <rt> functional types </rt> <rp> ) </rp></ruby>、内存缓存,以及并发 API/功能、I/O、哈希、<ruby> 基类型 <rp> ( </rp> <rt> primitives </rt> <rp> ) </rp></ruby>、反射、字符串处理等等。 * [Yeoman](http://yeoman.io/) - 一个强壮而自足的框架工具集,它包括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优美而引人入胜的 Web 应用的库和工作流。 统计谷歌开源的全部软件有点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开源到 GitHub 上这部分软件获取一些有趣数据。现在谷歌在 GitHub 上已经有了 84 个组织和 3499 个项目仓库,而今年就创建了 773 个仓库! 谷歌人使用了从汇编到 XSLT 等等不计其数的各种编程语言,但是哪一个才是我们的最爱?GitHub 可以帮我们找到在这些软件仓库中我们使用最多的编程语言: 1. JavaScript 2. Java 3. C/C++ 4. Go 5. Python 6. TypeScript 7. Dart 8. PHP 9. Objective-C 10. C# 我们可以通过 BigQuery 来了解各种 [GitHub 开源数据](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06/github-on-bigquery-analyze-all-code.html),比如[空格和制表符的使用对比](https://medium.com/@hoffa/400-000-github-repositories-1-billion-files-14-terabytes-of-code-spaces-or-tabs-7cfe0b5dd7fd)、[最流行的 Go 语言软件包](https://medium.com/google-cloud/analyzing-go-code-with-bigquery-485c70c3b451)等等。谷歌人在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提交了多少次?我们可以通过搜索 Google.com 的邮件地址来知道谷歌人的最低限度的提交量,比如使用这样的查询: ``` SELECT count(*) as n FROM [bigquery-public-data:github_repos.commits] WHERE committer.date > '2016-01-01 00:00' AND REGEXP_EXTRACT(author.email, r'.*@(.*)') = 'google.com' ``` 用上面的查询,我们发现从今年开始,谷歌人在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做了 142,527 次提交。这个数据集始于 2011 年,如果从那时开始统计,那么提交次数是 719,012。不过,这只是最低限度的数据,因为我们没有统计谷歌人使用其它邮件地址的提交。 让我们来看看 2016 年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地方。我们发布了开源[软件](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04/cctz-v20-now-with-more-civil-time.html)、[硬件](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07/announcing-open-source-adc-board-for.html)和[数据集](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10/introducing-open-images-dataset.html),今年发布的有这些: #### Seesaw [Seesaw](https://github.com/google/seesaw) 是一个基于 Linux 虚拟服务器(LVS)的负载平衡平台,是由我们的 SRE 工程师用 Go 语言开发的。就像其它的项目一样,它也是为了解决我们切身之痒而产生的。 在我们[发布它的公告](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01/seesaw-scalable-and-robust-load.html)中提到:“我们需要有为<ruby> 单播 <rp> ( </rp> <rt> unicast </rt> <rp> ) </rp></ruby>和<ruby> 选播 <rp> ( </rp> <rt> anycast </rt> <rp> ) </rp></ruby> VIP 控制流量的能力,也需要对 NAT 和 DSR(也叫 DR)进行负载平衡,以及针对后端进行足够的健康检查。所有这些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让我们轻松地管理的平台,包括自动分发改变的配置。” #### <ruby> 供应商安全评估调查表 <rp> ( </rp> <rt> Vendor Securit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rt> <rp> ) </rp></ruby> (VSAQ) 每年我们需要评估几百个供应商的安全情况,并且我们开发了一个流程来通过 [VSAQ](https://github.com/google/vsaq) 自动化许多初始信息的收集。许多供应商发现我们的评估表直观而灵活,所以我们决定把它分享出来。VSAQ 框架包括可扩展的调查表模版,覆盖了 Web 应用、隐私程序、基础架构以及物理和数据中心安全。你可以在我们的[发布公告](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03/scalable-vendor-security-reviews.html)中了解更多信息。 #### OpenThread [OpenThread](http://github.com/openthread/openthread) 是由 [Nest](https://nest.com/) 发布的一个 [Thread](http://threadgroup.org/) 协议的完整实现,用于家庭连接设备。它非常重要,这是由于这个领域如我们所见是非常碎片化的。OpenThread 的开发得到了 ARM、微软、高通、德州仪器等主要厂商的支持。 #### Magenta 我们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来创建吸引人的艺术和音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动画 [Magenta](http://github.com/tensorflow/magenta),这个项目来自于[谷歌大脑团队](https://research.google.com/teams/brain/),基于 TensorFlow。它有助于推动机器智能在音乐和艺术创作中的发展,并为艺术家、程序员和机器学习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协作社区。阅读它的[发布公告](https://magenta.tensorflow.org/welcome-to-magenta)了解更多信息。 #### Omnitone 虚拟现实(VR)如果没有<ruby> 空域音频 <rp> ( </rp> <rt> spatial audio </rt> <rp> ) </rp></ruby>还做不到身临其境,而许多的 VR 开发都是在专有平台上进行的。 [Omnitone](https://github.com/GoogleChrome/omnitone) 是一个由 Chrome 团队成员构建的开源库,它可以给该浏览器带来<ruby> 空域音频 <rp> ( </rp> <rt> spatial audio </rt> <rp> ) </rp></ruby>。Omnitone 基于标准的 Web 音频 API 构建,可以提供具有现场感的体验,也被用于类似 [WebVR](https://webvr.info/) 这样的伴生项目。阅读该项目的[发布公告](http://google-opensource.blogspot.com/2016/07/omnitone-spatial-audio-on-web.html)了解更多信息。 #### <ruby> 科学日报 <rp> ( </rp> <rt> Science Journal </rt> <rp> ) </rp></ruby> 当今的智能电话带有许多传感器,可以告诉我们周围很多有趣的信息。我们[启动](http://googleforeducation.blogspot.com/2016/05/inspiring-future-makers-and-scientists.html)了[科学](https://github.com/google/science-journal)[日报](https://github.com/google/science-journal-arduino)项目,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科学爱好者们利用这些传感器。更多信息可以参阅我们的[发布公告](http://google-opensource.blogspot.com/2016/08/opening-up-science-journal.html)。 #### Cartographer [Cartographer](https://github.com/googlecartographer) 是一个以 2D 和 3D 方式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的库,支持<ruby> <a href="http://www.ros.org/about-ros/"> 机器人操作系统 </a> <rp> ( </rp> <rt> Robot Operating System </rt> <rp> ) </rp></ruby>(ROS)。它合并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这个库可以计算位置和地图表面。这是自动驾驶汽车、UAV 和机器人的关键因素,并在[室内地图](https://www.zeitgeistminds.com/talk/5604289821016064/amit-sood-the-peoples-museum-amit-sood)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关于 Cartographer 的更多信息可以参阅其[发布公告](http://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16/10/introducing-cartographer.html)。 这只是我们今年发布的一小部分例子,请继续关注谷歌开源博客,为谷歌的开源软件、硬件和数据而欢呼吧。
复刻:为 fork 的中文翻译定名
wxy
据 Linux 中国翻译组(LCTT)的译者 dongfengweixiao 提议,可译作“复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取的译法,一方面照顾到了音译,另一方面其释义也形象直观。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231239zo9ouougoaxg72qq.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231239zo9ouougoaxg72qq.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fork", "复刻" ]
技术
{ "viewnum": 15758, "commentnum": 19, "favtimes": 3, "sharetimes": 3, "likes": 0 }
[ { "postip": "180.166.137.78", "message": "复刻太正式,太正规, 希望搞一个轻快上口的翻译, 个人建议参考古义词",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2.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09:01:34" }, { "postip": "14.17.22.32", "message": "听着就很别扭,感觉就是为了翻译而翻译。<br />\r\n<br />\r\n有时间折腾这些,不如多花掉时间翻译优秀资料,这样对社区贡献更大。而不是在纠结茴香豆有几种写法。",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4.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09:36:41" }, { "postip": "14.204.32.235", "message": "嗯,比昨天那个“分叉了”好听多了。", "username": "delectate [Firefox 49.0|Windows 10]", "date": "2016-10-20T10:12:41" }, { "postip": "218.94.117.234", "message": "翻译啥,就用英语挺好的,都懂",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京的 Chromium 53.0|Ubuntu 用户", "date": "2016-10-20T10:54:03"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请来参加 LCTT 。",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11:08:44"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古义词是什么?",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11:09:11"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我对此的看法是:<br />\r\n1、对于新出现的、使用频度较少的名词,可以暂时采用英文原文;<br />\r\n2、对于属于特定厂家的名词,比如 docker ,如果官方没有正式译名,就维持英文原文。而有了正式译名,比如红帽,就采用官方译名;<br />\r\n3、对于通用的名词,比如 Container,则进行翻译;<br />\r\n<br />\r\n常用的,意义确定的名词,应该结合原意、发音来确定一个信雅达的翻译。<br />\r\n如果不翻译,何不保留所有英文名词?那就会和港台人说话一样,中英文混杂,还不如全用英文呢。",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11:15:28" }, { "postip": "180.169.120.34", "message": "Star 是点赞?我呵呵。。。<br />\r\n不懂就别瞎bb。。",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Sina Weibo 6.9|Android 4.2 用户", "date": "2016-10-20T12:43:45" }, { "postip": "117.182.151.71", "message": "复刻很好,就用这个", "username": "来自117.182.151.71的 Chrome 53.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12:50:02" }, { "postip": "125.34.1.45", "message": "复刻有点说是一个年代很久的经典产品重新制造生产的意思。",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0-20T13:53:22" }, { "postip": "171.112.180.237", "message": "您好, linux.cn 上一些术语标有英文对照. 是否有整理好的中英文对照表. 可否发布在 Github 上. 这样翻译的时候会方便一些, 谢谢", "username": "来自湖北黄冈的 Chromium 53.0|Ubuntu 用户", "date": "2016-10-20T19:47:33"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术语表是有,但是失于维护,并没有及时跟进文章中的翻译。事实上,大部分没有争议或常见的词汇,我们都不会单独标出,只有有争议,或没有约定俗称译法的,我们会以 ruby 标签的方式标出。",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20:06:47"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确实也有这个意思,而且两个意思相去有点远。",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20:09:42"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事实上,就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20:10:13" }, { "postip": "58.20.82.151", "message": "不太建议用复刻,,git上的fork译成“派生”显然更好,unix函数里面那个fork译成复刻显然更加奇怪。。<br />\r\n<br />\r\n事实上游戏行业早就大规模用复刻这个词了,通常指老游戏在不改变玩法和游戏性的前提下出新版本(一般是兼容新系统或者升级画面)。",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23:25:49" }, { "postip": "118.247.157.237", "message": "派生不错,汉语博大精深,意译也是不错的选择!", "username": "拿铁不加糖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0-20T23:43:41" }, { "postip": "183.198.62.154", "message": "好像以前一直翻译为‘派生’,不是已经很好了吗,‘’复刻‘’真难听。是不是实在没别的事做了,只能靠造词过日子了。", "username": "来自河北石家庄的 Chrome Mobile 54.0|Android 6.0 用户", "date": "2016-10-22T07:49:16" }, { "postip": "114.232.245.148", "message": "“复刻”字面上看有不改变的意思,不适合这种翻译。“派生”字面上看没有不改变的意思。随着科技进步新名词不断出现,旧名词不断有新的含义,就让我为这个fork重新翻译一次吧!代码分支用“复开”!---------我在吹牛,请无视。", "username": "来自江苏南通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24T09:25:24" }, { "postip": "106.37.95.238", "message": "求你饶过这么一个简单的词吧!“香波”很好吗?", "username": "linccn [Firefox 49.0|Windows 7]", "date": "2016-11-08T10:21:26" } ]
[ { "raid": 4292, "displayorder": 0 }, { "raid": 5685, "displayorder": 0 }, { "raid": 7847, "displayorder": 2 } ]
据 Linux 中国翻译组(LCTT)的译者 dongfengweixiao 提议,可译作“复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取的译法,一方面照顾到了音译,另一方面其释义也形象直观。
2016-10-20T08:08:00
2016-10-20T08:08:00
7,877
/article-7877-1.html
使用过 GitHub 的人大多知道它上面有个“Fork”的功能,用来将某个仓库克隆到你的账户之下,从而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衍生,也可以比较方便的将你的修改推回到原来的仓库(所谓的上游)。 随着 GitHub 的流行,我们经常能在各种文章中见到,“fork 某某项目”等说法,是的,“fork”这个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译名。 其实这个问题不独出现在 GitHub 中,fork 这个词更早的出现在 Unix/Linux 中的 C 语言编程之中。在 Unix/Linux 的进程模型中,fork 是指进程创建自身副本的操作,它通常是一个在内核中实现的系统调用。fork 是 Unix 类系统中进程创建的主要方式(历史上曾经是唯一的方式)。从那个时候起,fork 就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译名。 不过,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一个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有一个明确的译名比较适合,虽然大家都习惯了直接用 fork 一词。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231239zo9ouougoaxg72qq.jpg) fork 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叉子”, 虽然翻译成“分叉”、“分支”似乎也可以,但是前者较少用做动词,后者则和 Branch 的译名重复混淆。 据 Linux 中国翻译组(LCTT)的译者 dongfengweixiao 提议,可译作“**复刻**”,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取的译法,一方面照顾到了音译,另一方面其释义也形象直观。 *补充 1,“复刻”这样的译法,在网络上已存在,包括[中文维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复刻_(软件工程))中也采用该译法,只是并未得到公认和流行。* *补充 2,据 @爱开源魅影 称,[git 软件包里面](https://github.com/git/git/blob/master/po/zh_CN.po),蒋新将“fork”译为“派生”。似也可取。* 既然说到这里,顺便我们对<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做一个技术方面的简介吧。 ### <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 GitHub 仓库 在 GitHub 上评价一个项目(仓库)是否流行,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数。 > > 在 GitHub 上参与一个开源项目的程度有三个阶段: > > > * star(点赞),如果你觉得某个项目不错,可以为其点赞(star) > * watch(关注),如果你希望进一步关注这个项目的进展,可以关注(watch)它 > * fork(复刻),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为这个项目做一些贡献,可以复刻(fork)它到你自己的账户下,做出了修改之后通过 Pull-Request(PR)方式将你的改动推回给原仓库(上游),如果被接纳就会进入到原仓库之中 > > > 显然,一个项目的复刻数越高,代表着贡献者越多。 通过<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 + PR 的方式对开源项目进行贡献的流程类似下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224655weu0k5x8c8pz8r7e.png) 我们知道 GitHub 是运行在 Git 之上的,GitHub 中的<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其本质上是 Git 中的<ruby> 克隆 <rp> ( </rp> <rt> clone </rt> <rp> ) </rp></ruby>。关于 GitHub 中的复刻的进一步介绍,可以参考“[在 Github 和 Git 上 fork 之简单指南](/article-4292-1.html)”一文。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 [LCTT 翻译组](https://lctt.github.io/)就是通过<ruby> 复刻 <rt> fork </rt></ruby> + PR 的方式运作的,这也是 GitHub 上绝大多数开源项目的运作方式。 ### <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子进程 在 Unix 下的 C 语言编程中,通过 fork() 系统调用来对进程本身进行复制,然后被复制出来的子进程就可以执行不同于父进程的操作,或通过 exec() 运行其它进程。典型的 C 代码如下: ``` fpid = fork(); if (fpid < 0) printf("error in fork!"); else if (fpid == 0) { printf("i am the child process, my process id is %d/n",getpid()); } else { printf("i am the parent process, my process id is %d/n",getpid()); } ``` 所有的服务器守护进程,包括你所见到的 Web 服务、MySQL 数据库服务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产生子进程来提供服务的。甚至,整个 Linux/Unix 中的进程,除了 init 进程本身之外,都是由 init 进程<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出来的。关于服务器编程方面的<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参阅“[搭个 Web 服务器(三)](/article-7847-2.html)”一文。 ### <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炸弹 其实,不只是 C 语言里面有<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的功能,在 shell 里面也有,想必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fork 炸弹”,这就是利用函数的迭代执行,无限<ruby> 复刻 <rp> ( </rp> <rt> fork </rt> <rp> ) </rp></ruby>出许多子进程,从而耗尽系统资源,导致系统崩溃的一个恶意(玩笑)用法。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19/231727pyy9mq8y7ooyeeel.jpg) 复刻炸弹有很多种形式,不过最简洁的可能就是如上图的这个了,关于这个炸弹的具体解释,可以参阅“[经典的 Fork 炸弹解析](/article-5685-1.html)”,在此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对 fork 的翻译有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当 Rust 遇上 Fedora
Sumantro Mukherjee
https://fedoramagazine.org/rust-meets-fedora/
Rust 是一种系统编程语言,它运行速度惊人,并且可以避免几乎所有的崩溃、内存区块错误 以及数据竞争。你也许会质疑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又一种这样的语言,因为已经有很多同类的语言了。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为什么。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84534czc55b701z8g36cl.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84534czc55b701z8g36cl.jpg
true
false
true
OneNewLife
false
[ "Rust" ]
观点
{ "viewnum": 8383, "commentnum": 11,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83.221.117.36", "message": "Hello, Rust is running on Fedora 25 Alpha!<br />\r\n真好,又学会一种编程语言!!!", "username": "fanbt [Firefox 49.0|Fedora]", "date": "2016-10-20T10:37:35" }, { "postip": "60.12.5.163", "message": "哼,标题党~~~", "username": "来自浙江宁波的 Firefox 49.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11:27:29" }, { "postip": "113.250.158.159", "message": "66",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20T13:13:59" }, { "postip": "113.250.158.159", "message": "...",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20T13:14:32"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好吧,其实,我就是觉得看了这篇,感觉 Rust 好棒啊!",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20:10:38" }, { "postip": "218.18.3.183", "message": "666666666666",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4.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20:35:25" }, { "postip": "113.250.158.159", "message": "那赶快来学习吧233",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20T20:53:30" }, { "postip": "222.52.224.72", "message": "学习学习!", "username": "绿色圣光 [Firefox 45.0|GNU/Linux]", "date": "2016-10-20T22:56:27" }, { "postip": "58.20.82.151", "message": "实际用过之后发现Rust并没有多好用,连var i; var j = (i = 1)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结果", "username": "来自湖南长沙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23:20:05" }, { "postip": "113.250.158.159", "message": "可以给项目组提 issue,还需改进 :)", "username": "OneNewLife [Chrome 53.0|Fedora]", "date": "2016-10-21T13:48:23"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问题是,你这样的语法是想表达什么?", "username": "linux [Chrome 54.0|Mac 10.11]", "date": "2016-10-21T22:12:58" } ]
[]
Rust 是一种系统编程语言,它运行速度惊人,并且可以避免几乎所有的崩溃、内存区块错误 以及数据竞争。你也许会质疑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又一种这样的语言,因为已经有很多同类的语言了。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为什么。
2016-10-20T08:38:00
2016-10-20T08:38:00
7,878
/article-7878-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84534czc55b701z8g36cl.jpg) ### Rust 是什么? Rust 是一种系统编程语言,它运行速度惊人,并且可以避免几乎所有的崩溃、[内存区块错误](https://wikipedia.org/wiki/Segmentation_fault) 以及数据竞争。你也许会质疑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又一种这样的语言,因为已经有很多同类的语言了。这篇文章将会告诉你为什么。 ### 安全性 vs. 控制权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84548zqum564qt5848zkz.png) 你也许见过上面的图谱。一边是 C/C++,对运行的硬件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因此它可以让开发者通过对所生成的机器代码进行更精细的控制来优化性能。然而这不是很安全,这很容易造成内存区块错误以及像 [心血漏洞](https://fedoramagazine.org/update-on-cve-2014-0160-aka-heartbleed/) 这样的安全漏洞。 另一边是像 Python、Ruby 和 JavaScript 这种没有给予开发者多少控制权但是可以创建出更安全的代码的语言。虽然这些代码可以生成相当安全并且可控的异常,但是它们不会造成内存区块错误。 在图谱中间的区域是 Java 和一些其它混合了这些特性的语言。它们提供对运行的硬件部分控制权,并且尝试尽量减少漏洞的出现。 Rust 有点不太一样,它并没有出现在这个图谱上。它同时提供给开发者安全性和控制权。 ### Rust 的特性 Rust 是一种像 C/C++ 一样的系统编程语言,除此之外它还给予开发者对内存分配细粒度的控制。它不需要垃圾回收器。它的<ruby> 运行环境 <rp> ( </rp> <rt> runtime </rt> <rp> ) </rp></ruby>很小,运行速度接近于在裸机上的运行。它为开发者提供了代码性能更大的保证。此外,任何了解 C/C++ 的人都能读懂以及编写 Rust 的代码。 Rust 的运行速度非常快,因为它是一种编译语言。它使用 LLVM 作为编译器的后端,并且还可以利用一大堆优化。在许多领域,它的性能都要高于 C/C++。它像 JavaScript、Ruby 和 Python 一样,与生俱来就是安全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造成内存区块错误、<ruby> 野指针 <rp> ( </rp> <rt> dangling pointers </rt> <rp> ) </rp></ruby>或者<ruby> 空指针 <rp> ( </rp> <rt> null pointers </rt> <rp> ) </rp></ruby>。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消除数据竞争。如今,大多数计算机都具有多个核心,许多线程并发运行。然而,开发者很难编写好的并行代码,因此这个特性除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Rust 使用两个关键概念来消除数据竞争: * <ruby> 所有权 <rp> ( </rp> <rt> Ownership </rt> <rp> ) </rp></ruby>。每一个变量都被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并防止通过先前的位置来引用它。每一个数据块只有一个所有者。 * <ruby> 借用 <rp> ( </rp> <rt> Borrowing </rt> <rp> ) </rp></ruby>。被拥有的值可以借用,以允许在一段时间内使用。 ### 在 Fedora 24 和 25 上使用 Rust 若要开始使用,只需安装软件包: ``` sudo dnf install rust ``` 示例代码 `helloworld.rs`: ``` fn main() { println!("Hello, Rust is running on Fedora 25 Alpha!"); } ``` 编译并执行: ``` rustc helloworld.rs ./helloworld ``` 在 Fedora 上可以执行以下命令来安装最新的测试版本: ``` sudo dnf --enablerepo=updates-testing --refresh --best install rust ``` --- via: <https://fedoramagazine.org/rust-meets-fedora/> 作者:[Sumantro Mukherjee](https://fedoramagazine.org/author/sumantrom/) 译者:[OneNewLife](https://github.com/OneNewLife)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概览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嵌入式 Linux 软件更新机制
Michael Larabel
http://phoronix.com/scan.php?page=news_item&px=ELC2016-Software-Updates
这些新的发行版升级机制包含了 SWUpdate、Mender、OSTree 和 swupd。但有趣的是,幻灯片之中并没有提及 Ubuntu 的 Snappy。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0801m4eqwswbbb4wh5gb.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0801m4eqwswbbb4wh5gb.jpg
true
false
true
GHLandy
false
[ "嵌入式", "软件更新" ]
技术
{ "viewnum": 8029, "commentnum": 1, "favtimes": 1,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自由开源才重要,本地化源ISO同样重要。",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11:34:23" } ]
[]
这些新的发行版升级机制包含了 SWUpdate、Mender、OSTree 和 swupd。但有趣的是,幻灯片之中并没有提及 Ubuntu 的 Snappy。
2016-10-20T10:02:00
2016-10-20T10:02:00
7,879
/article-7879-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0801m4eqwswbbb4wh5gb.jpg) 随着像 APT 和 Yum 等传统包管理解决方案渐渐老去,并且不适用于嵌入式和 IoT 等 Linux 的大量新兴领域,新一代的基于原子化的 Linux 软件升级方案应运而生。Konsulko Group 的 Matt Porter 在本周的 2016 年欧洲嵌入式 Linux 峰会(LCTT 译注:于 2016 年 10 月 11-13 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为大家对比了这些新技术的不同点。 目前已有多个 Linux 软件商使用增量原子更新方式来传递更可靠的发行版更新,通过二进制差异实现更小体积的更新,假如出现意外状况也运行回退。这些新的发行版升级机制包含了 SWUpdate、Mender、OSTree 和 swupd。但有趣的是,幻灯片之中并没有提及 Ubuntu 的 Snappy。 SWUpdate 一种单/双镜像的模块化升级框架,支持镜像签名、可以使用 Kconfig 来进行配置、能够处理本地或者远程升级等。[SWUpdate](https://github.com/sbabic/swupdate) 简直就是为嵌入式系统设计的。 而 [Mender](https://github.com/mendersoftware/mender) 则是以无线传输进行升级位目标的升级方案。它是用 Go 编程语言编写的双镜像升级框架。 [OSTree](https://github.com/ostreedev/ostree) 是此次增量原子升级方案演示中最有名气的,它类似于 Git。Fedora 和 RedHat 都有它的身影,甚至 Gnome 的 Flatpak 容器系统也使用了 OSTree。 Swupd 是最后展示的一个升级系统,是由 Intel 的 Clear Linux 发行版率先使用的升级方案。它的代码放在 [GitHub](https://github.com/clearlinux/swupd-client),而它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则由 Clear Linux 托管。Swupd 与 OSTree 相似,但它不必重启就可以启用更新。 而那些在本次柏林召开的欧洲嵌入式 Linux 峰会中没有提及的,你也可以访问 [这些 PDF 讲演稿](http://events.linuxfoundation.org/sites/events/files/slides/Comparison%20of%20Linux%20Software%20Update%20Technologies.pdf) 来了解这些专注于嵌入式 Linux 的软件更新机制。 --- via: <http://phoronix.com/scan.php?page=news_item&px=ELC2016-Software-Updates> 作者:[Michael Larabel](http://www.michaellarabel.com/) 译者:[GHLandy](https://github.com/GHLandy)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在手机上轻松安装 Ubuntu Touch OS
Marius Nestor
http://news.softpedia.com/news/new-tool-lets-you-easily-install-ubuntu-touch-os-on-your-devices-with-dual-boot-509386.shtml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它将 Ubuntu Touch OS 安装到自己的设备上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它来安装 Android、Cyanogenmod 或 Phoenix OS。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4211x1szyqqrznb1llny.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4211x1szyqqrznb1llny.jpg
true
false
true
wxy
false
[ "Ubuntu Touch" ]
技术
{ "viewnum": 55976, "commentnum": 28, "favtimes": 6,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23.83.254.126", "message": "没有的手机型号在选择机型页面选哪个?", "username": "来自美国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0T11:58:37" }, { "postip": "58.214.234.122", "message": "厉害了我的哥", "username": "来自江苏无锡的 Chrome 51.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13:01:49" }, { "postip": "180.201.224.104", "message": "同问",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青岛科技大学的 Microsoft Edge 14.14393|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15:10:25" }, { "postip": "180.201.224.104", "message": "同问",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青岛科技大学的 Microsoft Edge 14.14393|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15:10:26" }, { "postip": "180.201.224.104", "message": "同问",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青岛科技大学的 Microsoft Edge 14.14393|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15:10:27" }, { "postip": "180.201.224.104", "message": "同问", "username": "来自山东青岛青岛科技大学的 Microsoft Edge 14.14393|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15:10:27" }, { "postip": "116.226.92.118", "message": "我也纳闷。",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0.0|Windows 7 用户", "date": "2016-10-20T15:30:14" }, { "postip": "36.62.138.146", "message": "nexus 6p 用户表示不知所措", "username": "Apocalypse [Chrome 53.0|GNU/Linux]", "date": "2016-10-20T17:26:56" }, { "postip": "123.120.86.138", "message": "没有的就是没测试过,未必行。", "username": "linux [Chrome 53.0|Mac 10.11]", "date": "2016-10-20T20:07:55" }, { "postip": "114.217.119.215", "message": "之前看到有小米也刷过ubuntu", "username": "来自江苏苏州的 Chrome 54.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21:31:41" }, { "postip": "60.3.68.175", "message": "这个吊炸了", "username": "来自河北唐山的 Chrome 53.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0T22:17:21" }, { "postip": "115.236.81.101", "message": "有没有可能通过这个方式去除YunOS这个垃圾,换装Android呢?", "username": "来自浙江杭州的 Firefox 49.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1T08:33:58" }, { "postip": "183.138.188.179", "message": "一加只有第一代支持,一样后续机型也能得到支持,特别是1+2", "username": "来自浙江的 Sina Weibo 6.10|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21T08:34:23" }, { "postip": "14.215.219.147", "message": "小米2应该能也刷!万能机皇!为什么没有小米2呢!!唉~ubuntu touch能快点嘛!我的手提已经换以mac pro了!!之前那一台键盘错了个J键!!!好郁闷!!vim 用不了!好辛苦!现在才跟我说!要ubuntu刷!!唉~!看来我要去修个键盘了!", "username": "咚菰V [Firefox 49.0|Windows 10]", "date": "2016-10-21T09:57:29" }, { "postip": "119.136.90.97", "message": "adb devices 找得到设备<br />\r\n结果在刷的时候却提示<br />\r\n#Detecting device<br />\r\n#Device not found<br />\r\n#Back to menu<br />\r\n---<br />\r\nMac 10.12下Ubuntu 16.04虚拟机",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21T12:36:49" }, { "postip": "218.205.22.201", "message": "未必行也可以试试啊,家里有一个淘汰的旧手机想试试,不知道选哪个,还是随便选一个?", "username": "老狼 [Firefox 49.0|Ubuntu]", "date": "2016-10-21T15:20:37" }, { "postip": "121.35.130.250", "message": "不可以搞双系统?", "username": "来自广东深圳的 UC Browser 11.1|Android 5.1 用户", "date": "2016-10-22T12:25:01" }, { "postip": "114.86.56.34", "message": "联发科手机看样子应该是不行了", "username": "lpx [Chrome 54.0|GNU/Linux]", "date": "2016-10-23T18:28:11" }, { "postip": "110.184.81.226", "message": "然而一切都是假象,国内的网下载固件的时候各种被连接中断", "username": "来自四川成都的 Chrome 45.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4T11:26:47" }, { "postip": "183.14.199.29", "message": "哈哈,可以。然而...", "username": "hello_linux [Chrome 51.0|Windows 7]", "date": "2016-10-25T08:15:05" }, { "postip": "61.190.33.6", "message": "Supported devices<br />\r\n<br />\r\nBQ Aquaris E4.5 (krillin)<br />\r\nBQ Aquaris E5 HD (vegetahd)<br />\r\nBQ Aquaris M10 HD (cooler)<br />\r\nBQ Aquaris M10 FHD (frieza)<br />\r\nMeizu MX 4 (arale)<br />\r\nMeizu Pro 5 (turbo)<br />\r\nLG Nexus 4 (mako)<br />\r\nLG Nexus 5 (hammerhead)<br />\r\nAsus Nexus 7 2013 WiFi (flo)<br />\r\nAsus Nexus 7 2013 LTE (deb)<br />\r\nAsus Nexus 7 2012 3G (tilapia)<br />\r\nAsus Nexus 7 2012 WiFi (grouper)<br />\r\nSamsung Nexus 10 (manta)<br />\r\nOnePlus One (bacon)<br />\r\nFairphone 2 (FP2) !!May not work!!", "username": "来自安徽合肥的 Chrome 50.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1-03T18:08:46" }, { "postip": "110.152.164.79", "message": "下载不了。。我ubuntu现在都没全局代理过,,郁闷,,,,求教程!全局代理&nbsp;&nbsp;至少能用的,,,谷歌上搜索的 很多办法用不了呀~~~", "username": "AlyoshaMa [Firefox 49.0|Ubuntu]", "date": "2016-11-07T14:17:06" }, { "postip": "116.22.135.183", "message": "下载不了这个工具啊", "username": "lucientab [Chrome 54.0|Windows 10]", "date": "2016-11-20T16:49:39" }, { "postip": "211.157.146.4", "message": "我的五儿子安装成功!!!谢谢!!!", "username": "编程浪子 [Chrome 56.0|GNU/Linux]", "date": "2017-02-13T17:52:23" }, { "postip": "114.242.250.155", "message": "恭喜!如果可以,写点东西出来分享分享~", "username": "linux [Chrome 56.0|Mac 10.11]", "date": "2017-02-14T09:33:44" }, { "postip": "211.157.146.4", "message": "完全按照本文写的操作就行,挺简单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下载会被中断,弄了好几天才成功", "username": "编程浪子 [Chrome 56.0|Windows 10]", "date": "2017-02-14T09:53:05" }, { "postip": "114.242.249.126", "message": "可以写点使用感受之类的给大家分享下~", "username": "linux [Chrome 56.0|Mac 10.11]", "date": "2017-02-15T09:27:35" }, { "postip": "211.157.146.4", "message": "说实话,其实没有之前五儿子自带的原生系统好用,可能也是因为是手机不能像电脑操作那么方便的缘故。首先没有桌面,用着可能不太习惯;然后就是支持的软件少了点,而且我的手机上浏览器还不能用,总是闪退,这点比较蛋疼。有点就是显示很漂亮,细节处理的很好,很ubuntu,接打电话啥的没问题。总体来说能安装的尽量安装玩一玩,尝试一下,可以当作备用机使用,不建议当作主机使用。", "username": "编程浪子 [Chrome 56.0|Windows 10]", "date": "2017-02-15T13:58:37" } ]
[]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它将 Ubuntu Touch OS 安装到自己的设备上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它来安装 Android、Cyanogenmod 或 Phoenix OS。
2016-10-20T11:19:00
2016-10-20T11:19:00
7,880
/article-7880-1.html
UbuntuFun.de 的 Marius Quabeck 开发了一个名为 [magic-device-tool](https://github.com/MariusQuabeck/magic-device-tool) 的新工具,可以使用它在你的手机上轻松地安装 Ubuntu Touch 移动操作系统。这个工具刚刚发布了第一个稳定版本 magic-device-tool 1.0,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它将 Ubuntu Touch OS 安装到自己的设备上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它来安装 Android、Cyanogenmod 或 Phoenix OS。 也就是说,你现在可以替换你的移动设备上的操作系统,无论是最新的 Ubuntu Touch OS、Cyanogenmod(GAPPS 有或没有)、原厂 Android 镜像,以及 Phoenix OS ,都可以在这个批处理工具的帮助下安装到你的移动设备上。不过要注意的是,你仅能运行上述的操作系统之一,当然你可以再次刷机。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094211x1szyqqrznb1llny.jpg) ### 所支持的设备 不是每种设备都能支持,这里是它所测试成功的设备:BQ Aquaris E4.5、 BQ Aquaris E5 HD、 BQ Aquaris M10 HD、 BQ Aquaris M10 FHD、 魅族 MX 4、 魅族 Pro 5、 LG Nexus 4、 LG Nexus 5、 Asus Nexus 7 2013 WiFi、 Asus Nexus 7 2013 LTE、 Asus Nexus 7 2012 3G、 三星 Nexus 10、 一加 One、以及 Fairphone 2 (FP2)。如果你在其它的设备上测试成功,欢迎反馈给作者。 这个工具也可以用于为你的设备创建备份、恢复备份,锁定或解锁 bootloader,安装 TWRP 恢复程序。 想试试吗?请使用如下命令从 GitHub 获取最新的版本并运行它,需要注意的是,它仅在 Ubuntu 16.04 和 Ubunut 16.10 下成功运行: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ariusQuabeck/magic-device-tool.git cd magic-device-tool chmod +x launcher.sh ./launcher.sh ``` 请观看视频: 刷机成功后,请来分享你的经验吧。
有理想,有追求的系统管理员会在 Linux 中成长
Rene Raggl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5/my-linux-story-rene-raggl
我依然爱着我所有的 Mac,只要买得起(主要因为它那伟大的构造),我还会使用它们,但是我的 Linux 一直在虚拟机里完成我的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224937njkchsgixcknwtkj.pn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224937njkchsgixcknwtkj.png
true
false
true
fuowang
false
[ "Linux" ]
观点
{ "viewnum": 6030, "commentnum": 2, "favtimes": 0,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postip": "111.20.112.126", "message": "物理机直接上Debian Gnu/Linux已经很多年了,主要感觉Debian Gnu/Linux提供的全组件ISO创建本地源实在是非常方便,比任何一个发行版都好一点点,在单一发行版本中体现组件的模块化,需要什么功能直接装下就好了。APT-GET提供冲突监测,并保证安装组之间的不兼容冲突并进行选择。确实为用户想得多一点点。不用浪费无意义的流量和时间在寻找和设置源的问题上。不能自由下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由。也让用户感受到了某种未知的阻隔导致用户用脚投票", "username": "来自陕西西安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1T11:10:28" }, { "postip": "59.63.249.173", "message": "有优必有缺,本地源的方便抵消了及时更新", "username": "来自江西的 Chrome 53.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1T11:43:50" } ]
[]
我依然爱着我所有的 Mac,只要买得起(主要因为它那伟大的构造),我还会使用它们,但是我的 Linux 一直在虚拟机里完成我的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2016-10-21T08:47:00
2016-10-21T08:47:00
7,883
/article-7883-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0/224937njkchsgixcknwtkj.png) 我第一次看到运行着的 Linux 操作系统是在我的首份工作时,大约是在 2001 年。当时我在澳大利亚的一家汽车业供应商担任客户经理,和公司的 IT 工程师共用一间办公室。他做了一台 CD 刻录工作站(一个可以同时刻录好几张 CD 的巨大的东西),然后我们可以把汽车零配件目录刻录到 CD 并送给客户。刻录工作站最初是为 Windows 设计的,但是他一直没能让刻录机正常工作。最终他放弃在 Windows 上使用的念头并且换成在 Linux 上使用,刻录机完美工作了。 对我来说,Linux 的一切都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分工作都在看起来像 DOS(LCTT 译注:磁盘操作系统,早期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 的命令行下完成,但它更加强大(后来我才认识到这一点)。我从 1993 年就开始使用 Mac 电脑,在那个时候,在我看来命令行界面有点过时了。 直到几年后——我记得是 2009 年,我才真正的认识 Linux。那时我已经移民荷兰并且在一家零售供应商那里找到了工作。那是一个只有 20 人的小公司,我除了做一个关键客户经理的正常工作,还无意间成了个一线 IT 技术支持。只要东西有了故障,他们总是会在花大价钱请外部 IT 顾问之前先来询问我。 我的一个同事因为点击了一封似乎来自 DHL(LCTT 译注:全球著名的邮递和物流集团 Deutsche Post DHL 旗下公司) 的电子邮件所附带的一个 .exe 文件而受到了一次网络钓鱼攻击。(是的,这的确发生了。)他的电脑被完全入侵了,他什么事都做不了。甚至完全格式化电脑都不起作用,好像病毒只靠它丑陋的脑袋就能活下来。我在后来才了解到这种情况可能是病毒被复制到了 MBR(主引导记录)里。而此时,为了节约成本,公司已经终止了和外部 IT 顾问的合同。 于是我帮助同事安装了 Ubuntu 操作系统让他继续工作,这的确很有效。他的电脑再次嗡嗡的运转了,而且我找到了他们工作必需的所有应用。我承认,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不是最优雅的解决方案,不过他(包括我)喜欢这个操作系统的流畅度和稳定性。 然而我的同事在 Windows 世界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他无法习惯新的使用方式,开始不停的抱怨。(很耳熟吧?) 虽然我的同事不能忍受新的使用方式,但我发现到这对我这个 Mac 用户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点,我被迷住了。所以我在我工作用的笔记本电脑上又安装了一个 Ubuntu 组成双系统,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让机器做我想做的事也变得更容易。从那时起我有规律的使用了几个 Linux 发行版,但我最喜欢 Ubuntu 和 Elementary。 当时我失业了,因此我有大量的时间给自己充电。由于我一直对 IT 行业很感兴趣,所以我致力于研究对 Linux 操作系统的管理。但是目前得到一个展示学识的机会太难了,因为我多年来所学的 95% 都不能简单的通过邮寄一份简历展示出来。我需要一个入职面试来展示我所知道的东西,所以我进行了 Linux 认证得到证书,希望能给我一些帮助。 我对开源做贡献已经有好一阵子了。刚开始时是为 xTuple ERP(LCTT 译注:世界领先的开源 ERP 软件)做翻译工作(英语译德语),现在已经转为在 Twitter 上做 Mozilla 的“客户服务”,提交 bug 报告等。我为自由和开源软件做推广宣传(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并且尽我所能在财政方面支持一些 FOSS(LCTT 译注:自由及开源软件)倡导组织(DuckDuckGo、bof.nl、EFF、GIMP、LibreCAD、维基百科以及其他)。目前我也在准备设立一个本地的隐私咖啡馆(LCTT 译注:这是荷兰的一个旨在强化网上个人隐私安全的咖啡馆/志愿者组织,参见: <https://privacycafe.bof.nl/>)。 除此之外,我已经开始写我的第一本书。这应该是一本涉及计算机隐私和安全领域的简易实用手册,适用于普通计算机用户,我希望它能在今年年底自主出版。(这本书遵循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CC。)至于这本书的内容,正如你预料的那样我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隐私如此重要,以及“我没有什么需要隐藏“这种思想错的有多么离谱。但是最主要的部分还是指导读者如何避免让人讨厌的广告追踪,加密你的硬盘和邮件,通过 OTR(LCTT 译注:一种安全协议,为即时通讯提供加密保护)网上聊天,如何使用 TOR(LCTT 译注:第二代洋葱路由,可以在因特网上进行匿名交流)等等。虽然起初说这是一个手册,但我尽量会使用随和的语调来叙述,并且会根据精彩的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它更加通俗易懂。 我依然爱着我所有的 Mac,只要买得起(主要因为它那伟大的构造),我还会使用它们,但是我的 Linux 一直在虚拟机里完成我的几乎所有的日常工作。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不是自夸:文档编辑(LibreOffice 和 Scribus),建立我的网页和博客(Wordpress 和 Jekyll),编辑图片(Shotwell 和 Gimp),听音乐(Rhythmbox),以及几乎其他任何工作。 不论我最后怎么找到工作,Linux 永远都是我必用的操作系统。 --- via: <https://opensource.com/life/16/5/my-linux-story-rene-raggl> 作者:[Rene Raggl](https://opensource.com/users/rraggl) 译者:[fuowang](https://github.com/fuowang)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用 Ansible 来交付 Vagrant 实例
Saurabh Badhwar
https://fedoramagazine.org/using-ansible-provision-vagrant-boxes/
Ansible 是一款系统管理员进行自动化运维的强大工具。Ansible 让配置、交付、管理各种容器、软件部署变得非常简单。这篇文章介绍用 Ansible 来配置 Vagrant 实例,它是一个配置好的基础虚拟机映像,包含了开发环境中需要用到的工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1/091639zf4wsqslsz3g5002.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1/091639zf4wsqslsz3g5002.jpg
true
false
true
jiajia9linuxer
false
[ "Ansible", "Vagrant" ]
系统运维
{ "viewnum": 7398, "commentnum": 0, "favtimes": 2, "sharetimes": 0, "likes": 0 }
[]
[]
Ansible 是一款系统管理员进行自动化运维的强大工具。Ansible 让配置、交付、管理各种容器、软件部署变得非常简单。这篇文章介绍用 Ansible 来配置 Vagrant 实例,它是一个配置好的基础虚拟机映像,包含了开发环境中需要用到的工具。
2016-10-21T10:09:00
2016-10-21T10:09:00
7,885
/article-7885-1.html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1/091639zf4wsqslsz3g5002.jpg) Ansible 是一款系统管理员进行自动化运维的强大工具。Ansible 让配置、交付、管理各种容器、软件部署[变得非常简单](https://ansible.com/)。基于轻量级模块的架构非常适合系统管理,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节点没有被 Ansible 管理的话,它的资源就不会被使用。 这篇文章介绍用 Ansible 来配置 [Vagrant 实例](https://www.vagrantup.com/),它是一个配置好的基础虚拟机映像,包含了开发环境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你可以用它来部署开发环境,然后和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用 Ansible,你可以用你的开发包自动化交付 Vagrant 实例。 我们用 Fedora 24 做主机,用 [CentOS](https://centos.org/) 7 来作 Vagrant 实例。 ### 设置工作环境 在用 Ansible 配置 Vagrant 实例时,你需要做几件准备的事情。首先在宿主机上安装 Ansible 和 Vagrant,在你的主机上运行下面的命令来安装: ``` sudo dnf install ansible vagrant vagrant-libvirt ``` 上面的命令将 Ansible 和 Vagrant 在你的宿主机上,以及包括 Vagrant 的 libvirt 接口。Vagrant 并没有提供托管你的虚拟机的功能,它需要第三方工具比如:libirt、VirtualBox、VMWare 等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与你的 Fedora 系统上的 libvirt 和 KVM 协同工作。 接着确认你的账户在正确的 wheel 用户组当中,确保你可以运行系统管理员命令。如果你的账号在安装过程中就创建为管理员,那么你就肯定在这个用户组里。运行下面的命令查看: ``` id | grep wheel ``` 如果你能看到输出,那么你的账户就在这个组里,可以进行下一步。如果没有的话,你需要运行下面的命令,这一步需要你提供 root 账户的密码,将 <username> 换成你的用户名: ``` su -c 'usermod -a -G wheel <username>' ``` 然后,你需要注销然后重新登录,确保在用户组里。 现在要建立你的第一个 Vagrant 实例了,你需要用 Ansible 来配置它。 ### 设置 Vagrant 实例 配置一个镜像实例之前,你需要先创建它。创建一个目录,存放 Vagrant 实例相关的文件,并且将它作为当前工作目录,用下面这条命令: ``` mkdir -p ~/lampbox && cd ~/lampbox ``` 在创建镜像实例之前,你需要搞清楚目的,这个镜像实例是一个运行 CentOS 7 基础系统,模板包括 Apache 的 Web 服务,MariaDB(MySQL 原开发者创建的一个流行的开源数据库)数据库和 PHP 服务。 初始化 Vagrant 实例,用 `vagrant init` 命令: ``` vagrant init centos/7 ``` 这个命令初始化 Vagrant 实例,并创建一个名为 Vagrantfile 的文件,包含一些预先配置的变量。打开并编辑它,下面的命令显示了用于这次配置的基本镜像实例。 ``` config.vm.box = "centos/7" ``` 现在设置端口转发,以便你配置完毕 Vagrant 实例并让它运行起来之后可以测试它。将下述配置加入到 Vagrantfile 的最终的 `end` 语句之前: ``` config.vm.network "forwarded_port", guest: 80, host: 8080 ``` 这个命令将 Vagrant 实例 的 80 端口映射为主机的 8080 端口。 下一步是设置 Ansible 作为配置 Vagrant 实例的工具,将下述配置加入到 Vagrantfile 最终的 `end` 语句之前,将 Ansible 作为<ruby> 配置工具 <rp> ( </rp> <rt> provisioning provider </rt> <rp> ) </rp></ruby>: ``` config.vm.provision :ansible do |ansible| ansible.playbook = "lamp.yml" end ``` (必须将这三行在最后的 `end` 语句之前加入)注意 `ansible.playbook = "lamp.yml"` 这一句定义了配置镜像实例的 Ansible playbook 的名字。 ### 创建 Ansible playbook 在 Ansible 之中,playbook 是指在你的远端节点执行的策略,换句话说,它管理远端节点的配置和部署。详细的说,playbook 是一个 Yaml 文件,在里面写入你要在远端节点上将要执行的任务。所以,你需要创建一个名为 lamp.yml 的 playbook 来配置镜像实例。 在 Vagrantfile 相同的目录里创建一个 lamp.yml 文件,将下面的内容粘贴到文件当中: ``` --- - hosts: all become: yes become_user: root tasks: - name: Install Apache yum: name=httpd state=latest - name: Install MariaDB yum: name=mariadb-server state=latest - name: Install PHP5 yum: name=php state=latest - name: Start the Apache server service: name=httpd state=started - name: Install firewalld yum: name=firewalld state=latest - name: Start firewalld service: name=firewalld state=started - name: Open firewall command: firewall-cmd --add-service=http --permanent ``` 每一行代表的意思: * `hosts: all` 指定该 playbook 需要在 Ansible 配置文件中定义的所有主机上都执行,因为还没定义主机, playbook 将只在本地运行。 * `sudo: true` 表明该任务需要用 root 权限运行。(LCTT 译注:此语句上述配置中缺失。) * `tasks:` 指定当 playbook 运行是需要执行的任务,在这一节之下: + `name: ...` 描述任务的名字 + `yum: ...` 描述该任务应该由 yum 模块执行,可选的 key=value 键值对将由 yum 模块所使用。 当 playbook 运行时,它会安装最新的 Apache Web 服务(http),MariaDB 和 PHP。当安装完毕并启动防火墙 firewalld,给 Apache 打开一个端口。你可以通过编写 playbook 来完成这些。现在可以配置它了。 ### 配置镜像 实例 用 Ansible 配置 Vagrant 实例只需要以下几步了: ``` vagrant up --provider libvirt ``` 上面的命令运行 Vagrant 实例,将实例的基础镜像下载到宿主机当中(如果还没下载的话),然后运行 lamp.yml 来进行配置。 如果一切正常,输出应该和下面的例子类似: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1/091640ldafzermm4or34k8.png) 这个输出显示镜像实例已经被配置好了,现在检查服务是否可用,在宿主机上打开浏览器,输入 `http://localhost:8080`,记住本地主机的 8080 端口是 Vagrant 实例映射过来的 80 端口。你应该可以看到如下的 Apache 的欢迎界面。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1/091642qa5zk5xka6c6gw32.png) 要修改你的 Vagrant 实例,你可以修改 lamp.yml,你能从 Ansible 的[官网](http://docs.ansible.com/ansible/index.html)上找到很多文章。然后运行下面的命令来重新配置: ``` vagrant provision ``` ### 总结 现在我们知道怎么用 Ansible 来配置 Vagrant 实例了。这只是一个基本的例子,但是你可以用这些工具来实现不同的例子。比如你可以用所需工具的最新版本来部署一个完整的应用。现在你可以用 Ansible 来配置你自己的远端服务器和容器了。 --- via: <https://fedoramagazine.org/using-ansible-provision-vagrant-boxes/> 作者:[Saurabh Badhwar](http://h4xr.id.fedoraproject.org/) 译者:[jiajia9linuxer](https://github.com/jiajia9linuxer) 校对:[wxy](https://github.com/wxy) 本文由 [LCTT](https://github.com/LCTT/TranslateProjec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https://linux.cn/) 荣誉推出
Ubuntu 已经 12 岁了!
wxy
从 2004 年的这一天,创始人 Mark Shuttleworth 发布了 Ubuntu 的第一个版本 Ubuntu 4.10 (Warty Warthog)开始,Ubuntu 已经发布了 25 个主要版本。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2/124739bh17fvpg2fv1d1fs.jpg.thumb.jpg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2/124739bh17fvpg2fv1d1fs.jpg
true
false
false
false
[ "Ubuntu" ]
新闻
{ "viewnum": 5034, "commentnum": 9, "favtimes": 0, "sharetimes": 1, "likes": 0 }
[ { "postip": "182.239.189.187", "message": "現在Ubuntu很受西方學生歡迎,廣泛用於學生的桌面電腦和伺服器。&lt;- 其實感覺都是小白在用,看到大神一般都是用Arch或者Gentoo的<br />\r\n<br />\r\n至於企業嘛,RH腦殘粉表示,世界500強企業幾乎都用的是RHEL。", "username": "来自澳大利亚的 Chrome 54.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6-10-22T13:22:34" }, { "postip": "114.111.167.112", "message": "无语,ubuntu强项在桌面和云计算领域,用ubuntu就成了小白?<br />\r\n非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安装编译一个系统,这才是低手才会做的事,即开即用,即时上手才是王道,安装编译一个桌面linux系统在我看来并不能说明有多屌。",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Chrome 50.0|Windows 10 用户", "date": "2016-10-22T16:50:57" }, { "postip": "124.204.253.115", "message": "我申請過一張CD,他們真給寄到國內,我的辦公室了,好像是2010年左右,那時候Adobe PDF Reader還官方支持Linux。不過後來有兩次,我的系統崩潰了,從此就鎖定Debian和openSUSE,不過後來,16.04LTS我又裝上玩了玩,回憶了一下從前的記憶~", "username": "来自北京的 Vivaldi 1.4|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22T20:31:30" }, { "postip": "139.227.220.120", "message": "哈哈 我以前一个学长存了一堆Ubuntu的cd",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22T22:09:23" }, { "postip": "139.227.220.120", "message": "以前很喜欢“折腾”各种Linux,基本就是学习加好玩,现在只是希望打开系统就能直接去做要做的事了,而不是花一堆时间弄好配置然后在进入正题,我主要用来做开发,不是做运维,而且运维也更希望自动化会方便点。这一点上基本上一个正常的Linux发型版都允许你去写脚本做配置,arch能做rh能做,Ubuntu也能做,一样的吧。", "username": "来自上海的 Chrome 54.0|Mac 10.12 用户", "date": "2016-10-22T22:13:54" }, { "postip": "123.120.68.249", "message": "这都是文物啊,谁要是能从 4.10 开始收集齐所有官方 CD 的话,我愿意出高价收过来~", "username": "linux [Chrome 54.0|Mac 10.11]", "date": "2016-10-23T11:21:32" }, { "postip": "114.86.56.34", "message": "先生请跟我们走一趟,我们怀疑你涉嫌刷版本号", "username": "lpx [Chrome 54.0|GNU/Linux]", "date": "2016-10-23T18:29:17" }, { "postip": "123.120.68.249", "message": "不是我,是火狐狸和氪星人。。。", "username": "linux [Chrome 54.0|Mac 10.11]", "date": "2016-10-24T21:17:03" }, { "postip": "61.167.144.244", "message": "确实,总折腾都烦了。", "username": "来自黑龙江大庆的 Firefox 45.0|GNU/Linux 用户", "date": "2017-02-18T18:41:25" } ]
[]
从 2004 年的这一天,创始人 Mark Shuttleworth 发布了 Ubuntu 的第一个版本 Ubuntu 4.10 (Warty Warthog)开始,Ubuntu 已经发布了 25 个主要版本。
2016-10-22T13:05:00
2016-10-22T13:05:00
7,886
/article-7886-1.html
2016 年 10 月 20 日,Ubuntu 12 岁了!从 2004 年的这一天,创始人 Mark Shuttleworth 发布了 Ubuntu 的第一个版本 Ubuntu 4.10 (Warty Warthog)开始,Ubuntu 已经发布了 25 个主要版本。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2/124739bh17fvpg2fv1d1fs.jpg) 可能有些人还记得当年 Ubuntu Linux 背后的 Canonical 公司所采用的一种赠送 Ubuntu 安装 CD 的方式。当时网络环境并不是很快,下载几百 M 的镜像,还得有个可以刻录 CD 的设备,这对于 Linux 和 Ubuntu 的推广形成了一定阻碍,因此,Canonical 率先采用了一种免费提供安装 CD 的方式。只要你申请,Canonical 就会从国外寄过来包装精美的 Ubuntu 安装 CD。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个正版的软件 CD 呢。那些年, Canonical 到底送出去多少 CD,花了多少邮费,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不过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多亏了[创始人 Mark Shuttleworth](/article-7523-1.html) 是一个亿万富翁,Canonical 得益于他的支持,并不像其它的开源组织那样资金捉襟见肘才能行此壮举。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2/125854r80c8e3yn88yegp8.jpg) 12 年过去了,已经有了 25 个发行版本、十几个特色分支的 Ubuntu 已经成为了现今最流行的 Linux 发行版之一,广泛用于桌面、服务器和云领域。虽然 Mark Shuttleworth [2011 年吹下的牛好像并没有实现](/article-6773-1.html),但是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Ubuntu 的用户可能已经超过了 10亿](/article-6784-1.html)。 而就在前几天,Ubuntu 16.10 (Yakkety Yak)也发布了,下一个版本 Ubuntu 17.04 (Zesty Zapus)明年后,不知道会不会又会再次从字母“A”开始产品代号。 ![](/data/attachment/album/201610/22/130540yee1a9dw7ezbfabh.png) ([版本历史图](https://en.wikipedia.org/wiki/Ubuntu_version_history)来自维基百科) Ubuntu 从最初的一个主要关注于 Debian 衍生版开始,目前已经将触手探入到服务器、云环境、物联网等各个领域,让我们期待 Ubuntu 取得更好的发展,与开源和自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