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每次有军功赏赐,胡质都散发给众人,没有拿回家的。
|
每军功赏赐,皆散之於众,无入家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在郡中任职九年,官吏百姓都很安定,将士都愿意誓死效命。
|
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胡质调任为荆州刺史,加官振威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
|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吴国大将朱然围攻樊城,胡质率轻兵奔赴。
|
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商议的人都认为贼军强盛不能追击,胡质说: 樊城地处低下,兵力又少,所以应该出兵做为他们的外援;不这样做,樊城就危险了。
|
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 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率兵逼近重围,城中得知后才安定下来。
|
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质被提升为征东将军,持符节督领青州、徐州各项军事事务。
|
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推广农业,储备粮食,仓库中有够吃好几年的储备,又修建了东征台,一面耕种一面守卫。
|
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将各郡的水道连通起来,有利于船只通行,做好准备等待敌军。
|
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海边一直没有什么事。
|
海边无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质性情沉稳实诚,会反省自己,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事情,所在的地方都被人们拥戴。
|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质在嘉平二年去世,家中没有什么财产,只有皇帝赏赐的衣物和书柜。
|
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军师将情况上报朝廷,朝廷追封他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
|
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胡威承袭爵位。
|
子威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平六年,皇帝颁下诏书叙述赞赏胡质清正的品行,赏赐他的家属钱财和粮食。
|
六年,诏书褒述质清行,赐其家钱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件事在《徐邈传》中另有记载。
|
语在徐邈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威,咸熙年间曾担任徐州刺史,有特殊的功绩,曾担任过三郡的太守,所在的地方,他都很出名。
|
威,咸熙中官至徐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最后在安定去世。
|
卒於安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人。
|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和同郡的王凌都很出名。
|
少与同郡王凌俱知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凌年纪比较大,王昶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
凌年长,昶兄事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还在东宫为太子时,王昶担任太子文学,又转为中庶子。
|
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登基后,王昶被提升为散骑侍郎,为洛阳地区主持农事。
|
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京城附近的土地树木繁盛,王昶开垦荒地,努力劝勉百姓,开垦了很多土地。
|
时都畿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王昶调任衮州刺史。
|
迁兖州刺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登基后,给王昶加官扬烈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
|
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虽然在外地任职,但心系朝廷,认为魏朝延续了秦朝、汉朝的弊端,法令严苛琐碎,很少修改国家法典以符合先王的风范,而希望政治教化都能兴盛起来,但最终没做到。
|
昶虽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釐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就撰写了《治论》,大概依照古代制度,并且符合当前实际的有二十多篇,又撰写了十几篇《兵书》,讨论用兵交战的办法,在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
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於时务者二十馀篇,又著兵书十馀篇,言奇正之用,青龙中奏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为他兄长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起名字,都依照谦虚和实诚的想法,所以他兄弟的孩子,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自己的孩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
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皆依谦实,以见其意,故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又写信劝戒他们说:
|
遂书戒之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人孩子方法,没有比看重自己保全品行更重要的,才得以彰显父母。
|
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三方面,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好处,但会有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并使家庭陷入危亡的境地,为什么呢?
|
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是因为他们家的传统不是正道。
|
由所祖习非其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孝敬仁义,是各事业的首要要求,实行之后才能立身,也是立身的根本。
|
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讲求孝敬,那宗族中才能安定,讲求仁义,那邻里乡亲才会看重,这是从内心去施行,而在外部成就名声。
|
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于外者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如果不坚持良好的品行,却舍弃道德根本追求末流东西,就会陷入浮华奢靡的生活,就会结成党羽;浮华奢靡,就会有虚伪名声的牵累,结党营私就会为彼此埋下祸患。
|
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两者的训诫,是昭然若揭的,而沿着失败的教训不断往前走,追求浮华更加严重,都是因为被一时的名誉迷惑,被眼前的利益欺骗。
|
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富贵名声,是人的感情所乐于取得的,但君子得到了却不要,为什么呢?
|
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只是因为他们厌恶得到的方式不是正道。
|
恶不由其道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担心人知道前进却不知道收敛,知道追求欲望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有困窘的牵累,有悔恨的想法。
|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俗话说: 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想要的。
|
语曰: 如不知足,则失所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学会满足,那就会知足了。
|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纵观往事的成败,探察将来的吉凶,那些追求名利,想要却不知满足的人,能保持家业,保全福气利禄,是没有过的。
|
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希望你们立身行事,要遵循儒家的教化,践行道家的言论,所以才用玄默、冲虚做为你们的名字,我希望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这个意思,不敢违背。
|
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前盘子上有铭文,几杖上有诫文,是希望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这些,因此不要有过失的行为;更何况这是在自己的名字上,怎么能不慎重呢!
|
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事物成长得很快就会消亡得快,成就得晚就得到善终。
|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早上开花的草,下午就会凋零;松柏茂盛,在隆冬时节也不衰败。
|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高雅的君子厌恶速成,对儒学很慎重。
|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像范睺看不起秦客而武子用手杖击打他,折断他帽冠上的簪子,是因为厌恶他看不起人。
|
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才能的人很少有不夸耀的;自夸就会轻视他人,夸耀就会盛气凌人。
|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轻视他人的,别人也会轻视他,盛气凌人的,也会有人在他之上。
|
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晋大夫却锜、却犨、却至被晋国杀害,王叔因为和人争斗,成为周朝罪人,这些不都是夸耀善行,争权夺利的过错吗?
|
故三郤为戮于晋,王叔负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君子不自夸,不是要谦让他们,是厌恶凌驾在他人之上。
|
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将能低头看做不屈,将谦让看做获得,弱势看做强大,这样,很少有不能保全的。
|
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诋毁他人名誉,是祸事的根源,也是灾祸的开端,所以圣人很慎重。
|
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孔子说: 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
|
孔子曰: 吾之於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
|
又曰: 子贡方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说: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
|
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暇去评论别人。 以圣人的品德,尚且这样子,更何况平庸之辈,又怎么能轻易诋毁他人名誉呢?
|
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伏波将军马援劝诫他兄长的儿子说: 得知他人的恶行,应该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中听到就好了,口中不能说出去。
|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 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个告诫真是细致了。
|
斯戒至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别人有时候诋毁自己,应该退下反省自己。
|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自己确实有可以诋毁的地方,那他说的话是适当的;如果自己没有可以诋毁的言行,那他说的话就是虚妄的。
|
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说的话适当,就不应该埋怨他人,如果他的话是虚妄的,那对自己就没有什么损害,又为什么要报复呢?
|
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况且得知他人毁谤自己而愤怒的人,再把不好的名声推到他人身上,那别人的抱负就会更严重,不如默默修养自己。
|
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谚语说: 拯救受冻的人,没有比厚毛皮衣更好的,停止毁谤,没有比修养自己更好的。
|
谚曰: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话确实是对的啊。
|
斯言信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和喜欢搬弄是非、凶狠阴险的人来往,靠近他们都尚且不好,更何况是和他们对比呢?
|
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个危害是很深的。
|
其害深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那些虚伪的人,说话不依据道义,行为举止不顾及自己的言论,他们的肤浅还是能看出来的;但世人被迷惑,就不愿意检验他们的言行了。
|
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近代的阴魏讽、山阳曹伟都因为为人不正而失败身死,迷惑当时的人,扶持奸邪之人,扇动年轻人。
|
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虽然最后被处以死刑,成为很明显的鉴戒,但他们所影响的人,已经很多了。
|
虽刑於鈇钺,大为炯戒,然所汙染,固以众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难道能不慎重吗!
|
可不慎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那些隐居山林的士人,像伯夷、叔齐这类人,甘愿在首阳山忍受饥饿,还有像介子推这样,宁愿再绵山被烧死,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激励世俗之人,但圣人不会这样做,我也不愿意你们做这样的事。
|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於首阳,安赴火於绵山,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愿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你们的祖先,世代为官,将仁义看做重要的名声,谨受慎重,在家中讲求孝悌,对师友讲求学习。
|
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於闺门,务学於师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和时人共事,虽然出身不一样,但是各有所求取的方面。
|
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颍川的郭伯益,崇尚通达,为人聪慧有学识。
|
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为人,心胸不够宽阔,但是轻视权贵;得到好的人,就很看重他们,得不到好的人,就像草一样忽视他们。
|
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因为了解他们,所以亲近他们,但不希望你们也这样做。
|
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北海郡的徐伟长,不追求名声,不求取利益,淡然处世,坚守自我,只将正道看做要务。
|
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对人事有褒贬评价,就假托古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当时的人就没有褒贬评价。
|
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敬重他们,希望儿子能学习他们。
|
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东平的刘公幹,博学多闻很有才干,节操忠诚,志向远大,但是性情和品行不相符,很少有拘束和顾忌,正负面足够相互弥补。
|
东平刘公幹,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喜欢并看重他,但不希望儿子仰慕他。
|
吾爱之重之,不愿儿子慕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乐安的任昭先,淳厚质朴,践行正道,内心敏锐而外表宽和,谦逊恭敬,居处不避开洼地,看起来怯懦但是能见义勇为,在朝中为官能忘记自身得失。
|
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和他交好,希望儿子能遵循他为人处世的做法。
|
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从这里引申出来,从相似事物来做,你们应该可以从这中间学习到一些东西。
|
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于在使用钱财方面,应该以宗族为先,如果要施舍,应该关注那些急需的人,出入乡里朝廷一定要慰问老人,议论时不要贬低别人,作官时要崇尚忠诚节操,和人交往应该看重踏实正道,为人处世应该不要骄奢淫逸,贫贱的时候要慎重,不要哀戚,为人进退应该考虑合适的做法,做事时应该仔细思虑,这样罢了。
|
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还担忧什么呢?
|
吾复何忧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青龙四年,明帝下诏说 希望能得到有才智谋略,有文学才干,能预料时态发展,看到幽暗能有所明察,谋划事情不虚假,计策不白白实行,端正心思,清心修养,稳重安定,自强不息,一心为公的人,无论年龄长幼,不拘泥于身份贵贱,公卿校尉以上要各自举荐一个人。
|
青龙四年,诏 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视昧而察,筹不虚运,策弗徒发,端一小心,清脩密静,乾乾不解,志尚在公者,无限年齿,勿拘贵贱,卿校已上各举一人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尉司马宣王推荐了王昶并被选中。
|
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始年间,王昶转任到徐州,被封为武观亭侯,又提升为征南将军,持符节督领荆州、豫州各项军事事务。
|
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侯,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诸军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认为国家的百姓总是会有的,但是战争不总是会胜利;地势总是有艰险的,但守卫的形势不总是能长久。
|
昶以为国有常众,战无常胜;地有常险,守无常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在宛城驻守,距离襄阳有三百多里,各军都分散着驻扎,船只又在宣吃,有紧急情况不能迅速赶到,王昶就上表将官署转移到新野,并在荆州和豫州操练水军,推广农业开垦土地,使仓库储备能充实。
|
今屯宛,去襄阳三百馀里,诸军散屯,船在宣池,有急不足相赴,乃表徙治新野,习水军于二州,广农垦殖,仓谷盈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平初年,太傅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就上奏向朝臣们询问政事得失。
|
嘉平初,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想要崇尚正道,鼓励求学,抑制浮华的风气,就让学子进入太学并在各地修建学校;第二,想要进行考试制度,将考试成绩做为标准,没有过能舍弃标准却能衡量是非的,也没有过空谈一个人的才能,是能决定一个人的职位升降的;第三,想要让在官位上的人能长久处在官位上,如果有政绩就应该升官加爵;第四,想要减少官员的俸禄,用礼义廉耻来激励官员,不让他们和百姓争夺利益;第五,想要断绝奢侈的风气,根本在于推崇节俭,让服饰上有纹路,上下级之间有次序,储备粮食布帛,让百姓归于质朴。
|
昶陈治略五事:其一,欲崇道笃学,抑绝浮华,使国子入太学而脩庠序;其二,欲用考试,考试犹准绳也,未有舍准绳而意正曲直,废黜陟而空论能否也;其三,欲令居官者久於其职,有治绩则就增位赐爵;其四,欲约官实禄,励以廉耻,不使与百姓争利;其五,欲绝侈靡,务崇节俭,令衣服有章,上下有叙,储谷畜帛,反民於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帝下诏书褒奖赞赏。
|
诏书褒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命王昶撰写官员考核的事宜,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期虽然有降职的条文,但考核的法度没有流传下来。
|
因使撰百官考课事,昶以为唐虞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朝设置了冢宰的职位,依据官员们的政绩而进行赏罚,但也没有可以做为对比的制度。
|
周制冢宰之职,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这里来看,圣明的君主因任用贤人而英明,大概确定职位升降的标准,并将官位委任给合适的人,然后让他总管这些事,那他能力高低就可以知道了。
|
由此言之,圣主明於任贤,略举黜陟之体,以委达官之长,而总其统纪,故能否可得而知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