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应该大概是这样。
|
其大指如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平二年,王昶上奏说: 孙权流放贤臣,朝中嫡子和庶子争斗,可以趁着他们的矛盾,出兵控制吴蜀两地;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百姓和新城郡相接,可以偷袭并攻取下来。
|
二年,昶奏: 孙权流放良臣,適庶分争,可乘衅而制吴、蜀;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皆在江北,民夷与新城郡接,可袭取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帝就派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率军到夷陵,王昶率军到江陵,从两岸取竹子和粗绳做成桥索,然后渡水攻打敌军。
|
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縆为桥,渡水击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敌军逃奔向南岸,开凿了七条道路前来进攻。
|
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时王昶让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同时发射,敌军的大将师绩连夜逃入江陵城中,王昶追击,斩杀了数百敌军。
|
於是昶使积弩同时俱发,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想要将敌军引诱到平地后再与之交战,就先派出五路军队从大路撤退,让敌军能望见并欣喜,王昶又带上所缴获的敌军的铠甲物资,骑着马围绕着城墙行走以激怒敌人,然后设下伏兵等待敌军。
|
昶欲引致平地与合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贼望见以喜之,以所获铠马甲首,驰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施绩果然追击王昶的部队,王昶与他交战,大获全胜。
|
绩果追军,与战,克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施绩逃走,王昶斩杀了他的部将钟离茂、许旻,并收缴了他部队的铠甲、战旗、战鼓、珍宝和武器,然后整顿军队回朝。
|
绩遁走,斩其将锺离茂、许旻,收其甲首旗鼓珍宝器仗,振旅而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和州泰都作战有功。
|
王基、州泰皆有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皇帝提升王昶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为京陵侯。
|
於是迁昶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毋丘俭、文钦作乱,王昶率军抵御立下功劳,朝廷册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关内侯有提升王昶为骠骑将军。
|
毌丘俭、文钦作乱,引兵拒俭、钦有功,封二子亭侯、关内侯,进位骠骑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进逼江陵,牵制施绩、全熙,让他们不能往东进军。
|
诸葛诞反,昶据夹石以逼江陵,持施绩、全熙使不得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被诛杀后,皇帝下诏说: 过去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
|
诞既诛,诏曰: 昔孙膑佐赵,直凑大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西面的部队迅速进军,也是能形成东征的形势的原因。
|
西兵骤进,亦所以成东征之势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然后给王昶增加一千户食邑,连带之前的一共四千七百户,又升任为司空,还是像之前一样持符节、督领军事。
|
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昶在甘露四年去世,谥号为穆侯。
|
甘露四年薨,谥曰穆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王浑承袭爵位,咸熙年间担任过越骑校尉。
|
子浑嗣,咸熙中为越骑校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字伯舆,东莱郡曲城人。
|
王基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和叔父王翁住在一起。
|
少孤,与叔父翁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翁抚养他很细致,王基也因为孝顺而闻名。
|
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七岁时,郡中征召王基做为吏役,但不是王基的喜好所在,所以他就离开了,进入了琅邪境内游学。
|
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界游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初年间,王基被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
|
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青州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让王基担任别驾,后来又征召他为秘书郎,王凌又再次请求让王昶回来。
|
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久,司徒王朗征召王基,王凌没有让王基赴任。
|
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朗上疏弹劾王凌说: 家臣中凡是有贤良的,就应该升任到朝廷中,朝臣中有贤良的,就应该辅佐天子,所以古代的侯伯有贡士的礼节。
|
朗书劾州曰: 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现在青州郡召走守卫的大臣,留下朝廷大臣,是很少听到的。
|
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凌仍然不放王基。
|
凌犹不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凌能在青州得到称赞,大概也是因为王基的协助辅佐。
|
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宣王征召王基,王基还没有到任,就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
大将军司马宣王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帝大力修建宫殿,百姓疲惫不堪。
|
明帝盛脩宫室,百姓劳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上疏说: 臣听说古人用水来比喻百姓,说 水能载船行走,也能使船倾覆 。
|
基上疏曰: 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在百姓之上的天子,不能不警戒慎重。
|
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安逸,那思虑事情就容易,百姓困苦,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先王们的居处都很简朴,使得天下不至于生出祸患。
|
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於生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颜渊说,东野子御马,马匹已经精疲力尽,但他却没有停止行进,所以知道他将要失败了。
|
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百姓从事劳役,疲惫困苦,亲人离散,希望陛下能仔细考虑东野子的弊端,留心水和船的比喻,在马匹还没有穷尽力气的时候先停歇下来,在百姓的力量还没有耗尽时有所节制。
|
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於未尽,节力役於未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汉朝拥有天下,到了孝文帝时,天下诸侯只有同姓的,但贾谊担忧地说: 在堆积的柴火之下生火,然后在上面就寝,还说这样很安心。
|
昔汉有天下,至孝文时唯有同姓诸侯,而贾谊忧之曰: 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贼寇还没有消灭,将领拥兵自重,要解决这些,但是难以应对,长久下去,那皇位难以传给后人,正当现在兴盛英明的时代,不努力消除祸患,如果子孙后代不够强大,那就是江山社稷的忧患了。
|
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假使贾谊重生,一定会比当时更加忧虑。
|
使贾谊复起,必深切于曩时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散骑常侍王肃撰写各经典的注解,还有讨论朝中礼仪,改变了郑玄过去的说法,而王基依据郑玄的说法,经常和王肃争论。
|
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被调任为安平太守,因为公事而离职了。
|
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曹爽请求让王基担任从事中郎,王基就出京担任安丰太守。
|
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安丰郡跟吴国相接,王基理政清廉严明又有威势恩惠,明确地设立防御工事,敌军不敢前来进犯。
|
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被加封为讨寇将军。
|
加讨寇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吴国曾经征发很多部队集中到建业,宣称要攻进扬州,刺史诸葛诞派王基谋划。
|
吴尝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刺史诸葛诞使基策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说: 过去孙权两次进军合肥,一次到了江夏,这之后全琮出兵庐江,朱然进犯襄阳,都是没有什么成果就返回了。
|
基曰: 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陆逊等人已经去世,而孙权年老,国中没有贤能的继承人,朝中没有有谋略的主君。
|
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亲自出征,就担心国中的矛盾突然爆发,生出祸乱;要派遣将领,但是旧日的部将已经去世了,新的将领还没有得到足够信任。
|
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的行为只不过是想要安排亲信,以保护自己罢了。
|
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孙权最终也没能出征。
|
后权竟不能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曹爽专政,国家的风俗教化衰败,王基撰写了《时要论》以贴合时事。
|
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因为生病被征召回京,又在家中被起用为河南尹,还没有上任,曹爽被诛杀,王基曾经是曹爽的下属,也随着旧例被罢免。
|
以疾徵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伏诛,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年王基做为尚书,又出京担任荆州刺史,加官扬烈将军,跟随征南将军王昶攻打吴国。
|
其年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王昶击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另外率部在夷陵攻打步协,步协紧闭城门自守。
|
基别袭步协於夷陵,协闭门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做出要进攻的样子,但实际上派出部队夺取雄父粮仓,缴获粮食三十余万斛,俘虏了安北将军谭正,接纳投降的敌人有几千人。
|
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馀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王基迁移投降的百姓,设置了夷陵县。
|
於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朝廷赐封王基的爵位为关内侯。
|
赐爵关内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又上表给王昶,希望能将治所迁移到江夏,以进逼夏口,因此敌军就不敢轻易渡江进攻。
|
基又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偪夏口,由是贼不敢轻越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确制度,整顿军队农事,同时修建学校,南方地区都称赞他。
|
明制度,整军农,兼脩学校,南方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朝廷中商议要攻打吴国,朝廷下诏让王基商量进攻的事宜。
|
时朝廷议欲伐吴,诏基量进趣之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回答说: 如果大军行动却无功无法,那在外部,军队的威名就会备注折损,在内部,就会耗费很多费用,所以一定要计划万全之后再出兵。
|
基对曰: 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於外,财用穷於内,故必全而后用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不做好开通河道,储备粮食,制造战船的准备,那即使在江山积聚士兵,也没有一定能渡江进攻的气势。
|
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江陵地区有沮水、漳水,灌溉的肥沃土地数以千计。
|
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安陆郡的周围,也有很多良田。
|
安陆左右,陂池沃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陆上和水上都重视农耕,以充实军用物资,这样之后再率兵进逼江陵、夷陵,并分兵据守夏口,沿着沮水、漳水,通过水路往下运输军用物资。
|
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兵诣江陵、夷陵,分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敌军知道我军有充足的准备,那他们据守天险的想法就会变得沮丧,而心向我朝的人信念会更加稳固。
|
贼知官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之后再联合少数民族攻打东吴的内部,并有精锐部队在外攻打,那夏口以上的地区就一定能攻克,同时江外各郡也不能据守。
|
然后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样,吴国蜀国的交往就会断绝,交往断绝之后我军就能擒获吴国了。
|
如此,吴、蜀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这样的话,现在出兵的利处,不一定是有的。
|
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这件事就停止了。
|
於是遂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景王刚主持朝政,王基上书劝诫他说: 天下非常广阔,各项事务非常繁琐,实在不能不兢兢业业,工作认真负责直到完成。
|
司马景王新统政,基书戒之曰: 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的志向正直,那所有的邪念都不会滋生,心中平静,那处理所有的事情都不会烦躁,思虑细致肯定,那教化诏令就不会繁杂,亲近任用忠良之臣,那远近的百姓都会臣服。
|
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知道和睦远方的人,在于自身,稳定百姓,在于用心。
|
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人都是当时的正直士人,有正直的品质却没有放纵的心性,是可以一起共事的人。
|
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景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
景王纳其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高贵乡公曹髦登基,进封王基为常乐亭侯。
|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常乐亭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毋丘俭、文钦作乱,朝廷派王基担任行监军、持符节,统率许昌的部队,刚好和司马师的军队在许昌会合。
|
毌丘俭、文钦作乱,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適与景王会於许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师说: 您认为毋丘俭等人怎么样?
|
景王曰: 君筹俭等何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说: 淮南地区的反叛,不是管理百姓想要作乱,是毋丘俭等人谎言胁迫,担心近在眼前的死罪,所以才聚集在一起罢了。
|
基曰: 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大军逼近,一定会土崩瓦解,毋丘俭、文钦的首级,不用多久就会被悬挂在军营门口了。
|
若大兵临偪,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於军门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师说: 好的。
|
景王曰: 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让王基在军前开路。
|
乃令基居军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商议的人都认为毋丘俭、文钦的部队剽悍,很难和他们抗衡。
|
议者咸以俭、钦慓悍,难与争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师就诏令王基暂停不前行。
|
诏基停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认为: 毋丘俭等人大举进军,就足以深入,但却很久没有前进,事因为他们的谎言已经被揭露,将士心中已经疑虑。
|
基以为: 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没有张扬示威以符合百姓的期望,却停军修建壁垒,就好像我军畏惧怯懦,这不是用兵的气势。
|
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他们劫掠百姓,又有州郡中的将士家属被他们收押的,那将士们就会更有叛离的想法;毋丘俭等人所胁迫的人,只是自认为自己罪行深重,不敢回来,这是没有地方用兵,就会成为奸邪的根源。
|
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胁者,自顾罪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吴国的敌寇趁机出兵,那淮南地区就不会在国家的统治之下,谯、沛、汝、豫等地就会危急而不安定,这是计策的大失误。
|
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计之大失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军应该迅速进军据守南顿,南顿又很大的粮仓,估计能足够大军四十天的食用。
|
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保守坚固的城池,在别人之前有攻取的想法,这是平定贼军的要点。
|
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多次请求,朝廷才允许他进军据守〈氵隱〉水。
|
基屡请,乃听进据〈氵隱〉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率军到达之后,又上书说: 用兵看重速度,没有见过用用兵谨慎而造成的缓慢。
|
既至,复言曰: 兵闻拙速,未睹工迟之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外部有强大的敌寇,内部有叛乱的臣子,如果不能一时就解决,那事情的严重程度就不能预测了。
|
方今外有强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商议的人大多希望将领能用兵稳重。
|
议者多欲将军持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将领确实应该稳重,但驻军不前也是不正确的。
|
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稳重不是做不到,但是驻军不前就是错误的。
|
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据守在坚固的城池,保守壁垒,将充足的粮食提供给敌人,自己却要从远处运输粮食,不是好计策。
|
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县运军粮,甚非计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师想要等到各路人马都聚集完成,还是没有允准王基的意见。
|
景王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基说: 将领在军中,皇上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
|
基曰: 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敌军得到城池是好处,我军得到,也是好处,所以才叫做夺取城池,现在就在于南顿了。
|
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司马师就进军据守南顿,毋丘俭等从项地发兵也想争夺南顿,大军出发十几里,得知王基先来到,就又返回保守项城。
|
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十馀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