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骆统说: 不想增添母亲的思念,所以不回头看他。
|
统曰: 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侍奉嫡母很是恭谨。
|
事適母甚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遭遇饥荒,乡里及远方而来的外客大多生活贫乏,骆统为了帮助他们而减少自己的饮食。
|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但没有儿子,又因守寡回到娘家,看到骆统的样子心中感伤,多次问他其中缘故。
|
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骆统说: 士大夫们连糟糠都无法维继,我怎么有心思自己个人吃饱?
|
统曰: 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姐姐说: 果真如此,为何不告诉我,而自己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
|
姊曰: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她就将自己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将此事告知母亲,母亲也认为他很贤德,就派人分发食物救济,从此闻名。
|
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以将军身份兼任会稽太守,骆统二十岁,试任乌程相,乌程百姓超过万户,都赞叹他的恩惠治理。
|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赞赏他,征召他做功曹,代理骑都尉之职,并将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
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骆统志在补救考查朝政,如有所见所闻,晚上的事不到第二天一早就要办完。
|
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常劝说孙权尊重贤才接纳士人,勤勉探究时政损益;宴饮赏赐时,可让大家分别进见,对他们嘘寒问暖,加以密切关怀,启发诱导他们说出心里话,观察他们的志趣,使他们都感恩戴德,常怀回报之心。
|
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采纳并施行他的建议。
|
权纳用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出朝外任建忠中郎将,带领武射吏三千人。
|
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凌统去世,他又统管凌统的军队。
|
及凌统死,复领其兵。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税征徭役繁重,再加上瘟疫流行,百姓减少,骆统上奏说: 为臣听说君主治理国家,将占据国土视为强富,发扬威福视为尊贵,光耀德义视为荣耀,延续福泽视为大福。
|
是时徵役繁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疏曰: 臣闻君国者,以据疆土为强富,制威福为尊贵,曜德义为荣显,永世胤为丰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财物须靠百姓生产,强盛依赖百姓力量,威权要倚仗民众势力,福祚要仗赖百姓供养,德行要依靠民众兴盛,仁义要赖民众推行,这六个方面都具备,然后才能顺应天命、传承福泽,保佑宗族有利国家。
|
然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六者既备,然后应天受祚,保族宜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尚书》中说: 百姓没有国君就无法相互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不能开疆辟土。
|
书曰: 众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众无以辟四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由此推究,那百姓因君王治理得以安定,君王依靠百姓得以立国,这是不变的事理。
|
推是言之,则民以君安,君以民济,不易之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强敌尚未铲除,四海尚未安定,三军有无尽的战争,江边有不放松的警备,赋税征调,一向积聚繁重,再加上瘟疫造成的死亡灾祸,郡县空虚,田地荒芜。听到所辖城邑的报告,百姓的户口逐渐减少,又多是老弱病残,少有青壮劳力,得知这种情况之后,为臣心急如焚。
|
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乂,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徵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闻此之日,心若焚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思虑探究其中因由,主要怪于小民不明事理,他们既有安土重迁的想法,且又因先后出外当兵的人,活着的人生活困苦不能维持温饱,死了则抛尸露骨不能回归故乡,所以他们更加眷恋故土,畏惧远行,将此事等同于死亡。
|
思寻所由,小民无知,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畏远,同之於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每有劳役征发,那些负担沉重的贫苦百姓先被派送。
|
每有徵发,羸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家中小有财产的人,就用家中钱财贿赂,不顾倾家荡产。
|
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轻率剽悍之人就逃亡艰难险要之地,与盗匪为伍。
|
轻剽者则迸入险阻,党就群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虚弱困苦,饥饿忧虑,忧虑烦扰就不安心生产,不安心生产就导致贫穷,贫穷就无法安生,所以口腹饿急了,那邪恶念头就萌生了,而叛逆之人日益增长。
|
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愁扰则不营业,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乐生,故口腹急,则奸心动而携叛多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听说在民间,如果家中生活不能勉强自给的话,生下儿子,大多不抚养,就连那些屯田的贫困士卒,也有很多抛弃孩子的。
|
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天繁育这些孩子,但父母却杀伤他们,既担心这种情况会冒犯天地、震动阴阳,况且陛下奠定的国家基业是长久功业,强邻大敌不是立即可以消灭,边疆防守不是几个月可以撤除,而士兵百姓不断损耗,后生之人不得养育,这不是坚持长久年月,最终得以成功的情况。
|
天则生之,而父母杀之,既惧干逆和气,感动阴阳。且惟殿下开基建国,乃无穷之业也,强邻大敌非造次所灭,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减耗,后生不育,非所以历远年,致成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国家有百姓,就像水上行船。水平静则船安稳,水不平则船不安,百姓愚昧但不可欺骗,势弱但不可强压。所以圣明君主都看重他们,是因为祸福来源于他们,所以作君主者要沟通与百姓的情况,以便观察时事民情来制定合适政策。
|
夫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愚而不可欺,弱而不可胜,是以圣王重焉,祸福由之,故与民消息,观时制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长官处于接近百姓的职位,但他们却以办事周到为能事,向百姓索取的超过国家的急需,很少有人再依靠恩惠来治理,符合陛下上天有覆盖大地般的仁义,施加勤勉体恤的仁德。
|
方今长吏亲民之职,惟以办具为能,取过目前之急,少复以恩惠为治,副称殿下天覆之仁,勤恤之德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官吏的政务、百姓的习俗,日益颓败,逐渐废弛,势必不能长久推延。
|
官民政俗,日以彫弊,渐以陵迟,势不可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治病要赶在病情未恶化之前,除患要赶在祸患尚未深厚之时。希望陛下能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凝神细思,弥补不足,深谋远虑,抚育剩余百姓,增添人财费用,使国家事业与三光同辉,与天地等同。
|
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馀间,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参曜三光,等崇天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臣骆统这个大愿能够实现,也足以死而不朽了。
|
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有感于他的言论,对他的意见特别重视。
|
权感统言,深加意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骆统因跟随陆逊在宜都攻破蜀军,所以升任偏将军。
|
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武初年,曹仁攻打濡须,另派将领常雕等进攻中洲,骆统与严圭齐力抵御并攻破了他。骆统被封为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
|
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多次陈述有益时政的见解,前后上奏书数十次,所说的情况和建议都很符合情况,因文字太多所以不做记录。
|
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中尤其是他估计募兵的举措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容易使百姓产生叛离之心,应当紧急断绝,孙权与他反复论辩,最后还是按骆统的意见施行。
|
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武七年,骆统在三十六岁去世。陆瑁,字子璋,丞相陆逊的弟弟。
|
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年少就爱好学习,坚守道义。
|
少好学笃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国人陈融、陈留人濮阳逸、沛郡人蒋纂、广陵人袁迪等,都是清贫却心怀大志之人,都到陆瑁处和他结交,陆瑁常分出自己不多的财物给他们,与他们同分享共节俭。
|
陈国陈融、陈留濮阳逸、沛郡蒋纂、广陵袁迪等,皆单贫有志,就瑁游处,瑁割少分甘,与同丰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以至同郡人徐原,迁到会稽,和陆瑁素不相识,临死前留下遗信,将自己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他,他为徐原修建坟墓,扶养教导徐原的儿子。
|
及同郡徐原,爰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讬以孤弱,瑁为起立坟墓,收导其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有陆瑁的叔父陆绩早年去世,留下两男一女,都只有几岁就返归乡里,陆瑁迎接并抚养他们,到长大后才分开。
|
又瑁从父绩早亡,二男一女,皆数岁以还,瑁迎摄养,至长乃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州郡征召举荐他,他都没有就任。
|
州郡辟举,皆不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尚书暨艳特别喜爱评价人物,在选议三署官员时,颇喜爱宣扬别人不体面的过失,以显示自己的严格要求。
|
时尚书暨艳盛明臧否,差断三署,颇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陆瑁给他写信说: 圣人嘉奖善人同情愚昧,忘记过失记述功绩,以此成就美好的教化。
|
瑁与书曰: 夫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以成美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再加上现在帝王基业刚刚奠定,将要一统天下,这是汉高祖不避瑕疵录用人才的时代,如果能使善恶泾渭分明,崇尚汝颍名士许邵、许靖兄弟月初品评人物的做法,果真可以整肃风俗、倡导教化,但恐怕不容易施行。
|
加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录用之时也,若令善恶异流,贵汝颍月旦之评,诚可以厉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应当远则效法孔子泛爱天下,中则学习郭泰救济他人,近则想到有益于帝王大业建立之事。
|
宜远模仲尼之汎爱,中则郭泰之弘济,近有益於大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暨艳没有按照他的建议施行,终于招致败亡。
|
艳不能行,卒以致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禾元年,朝廷公车征召陆瑁,以他为议郎、选曹尚书。
|
嘉禾元年,公车徵瑁,拜议郎、选曹尚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不满公孙渊反复欺诈,想要亲自前往征讨,陆瑁上疏劝谏说: 为臣听说圣明的君主控制远方的外族,只是笼络保持良好关系而已,不求长期占有这些地方。所以古人划分国土,称这种地方为 荒服 ,是说这些地方恍惚无偿,不能保守。
|
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覆,欲亲征之,瑁上疏谏曰: 臣闻圣王之御远夷,羁縻而已,不常保有,故古者制地,谓之荒服,言慌惚无常,不可保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公孙渊不过是东夷小丑,远在海角,虽然有人的面孔,实际与禽兽无异。
|
今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虽讬人面,与禽兽无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国家之所以不吝惜财宝遥远地封赏他们,不是用以嘉奖他们的道德道义,不过是想招诱安抚摆弄他们,以便谋取他们的马匹。
|
国家所为不爱货宝远以加之者,非嘉其德义也,诚欲诱纳愚弄,以规其马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渊骄矜狡猾,自恃地处偏远而违背王命,这是荒蛮之人常有的,哪里值得过分惊怪呢?
|
渊之骄黠,恃远负命,此乃荒貊常态,岂足深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汉朝各位皇帝也曾努力地安抚和少数民族,派遣使节散发财物,中原的物品遍布西域,虽说他们有时也恭敬顺从,但他们杀害使者、侵吞财物之事,数不胜数。
|
昔汉诸帝亦尝锐意以事外夷,驰使散货,充满西域,虽时有恭从,然其使人见害,财货并没,不可胜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陛下不忍下这份强烈的怨愤,想渡过大海,亲自踏上那块土地,朝臣商议,私下都认为心中不安。
|
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越巨海,身践其土,群臣愚议,窃谓不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什么呢?
|
何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北方的敌寇和我国土地边境接壤,若有可乘之机,便会趁机攻打过来。
|
北寇与国,壤地连接,苟有间隙,应机而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国之所以越海求马,违心地对待公孙渊,是为了缓解眼前的紧急情况,消除心腹祸患,若转而弃本求末,舍近求远,因为怨愤而更改计划,激怒而出动大军,这正是狡猾的敌人所乐意听到的消息,不我大吴的良计。
|
夫所以越海求马,曲意於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而更弃本追末,捐近治远,忿以改规,激以动众,斯乃猾虏所愿闻,非大吴之至计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有兵家的策略,是以奔波使敌人疲弊,在安逸之下等待敌军,得失之间,头脑清醒者获得的机会多。
|
又兵家之术,以功役相疲,劳逸相待,得失之间,所觉辄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况且沓渚至公孙渊处,路还很远,现在到达敌方岸边,大军要分成三份,一是派强大的主力部队攻取,其二派部分将士守卫船只,三是用一些部队运输粮草,出征大军即使很多,但很难全部动用。再加上徒步背运粮食,经过远地而深入敌人腹地,而敌方多马,无法判定会何时拦截我军。
|
且沓渚去渊,道里尚远,今到其岸,兵势三分,使强者进取,次当守船,又次运粮,行人虽多,难得悉用;加以单步负粮,经远深入,贼地多马,邀截无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公孙渊用计欺诈,与北边魏国关系并未断绝,我方行军之时,他们就会唇齿相依互相救助。
|
若渊狙诈,与北未绝,动众之日,唇齿相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他确实单独与我方对抗而没有凭借,他又会因为畏惧而撤军远离,恐怕就难以一下子歼灭。
|
若实孑然无所凭赖,其畏怖远迸,或难卒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假如陛下征伐兵卒被滞积于北方的土地上,而山间盗贼又乘隙兴起,恐怕这就不是绝对安全的长远思虑了。
|
使天诛稽於朔野,山虏承间而起,恐非万安之长虑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
权未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陆瑁又上书说: 战争之事,是前人用以铲除暴乱、威震四方的,然而这种战争都是在奸雄已被诛讨,天下安定,君王安然地处于庙堂之上,在谈论中了解天下之事。
|
瑁重上疏曰: 夫兵革者,固前代所以诛暴乱,威四夷也,然其役皆在奸雄已除,天下无事,从容庙堂之上,以馀议议之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至于中原混乱,九州交战之时,大概都需要巩固根本加厚根基,爱护民力珍惜财物,努力使自己国家的休养生息,以待邻国敌人的衰败,没有正处于现在这个时期,反而舍近求远,治理远地,而使自己军队疲惫的。
|
至于中夏鼎沸,九域槃互之时,率须深根固本,爱力惜费,务自休养,以待邻敌之阙,未有正於此时,舍近治远,以疲军旅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去尉佗反叛,僭称帝号,当时天下平稳,百姓富足,将士的数额,粮食的储备,可说很多了。但汉文帝依然认为征讨边远之地不容易,虽说也大兴军事,但只是明喻尉佗而已。
|
昔尉佗叛逆,僣号称帝,于时天下乂安,百姓殷阜,带甲之数,粮食之积,可谓多矣,然汉文犹以远征不易,重兴师旅,告喻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凶顽敌人还没歼灭,边境依旧传递警报,即使是蚩尤、鬼方那样的叛乱,也得根据情况缓急而区别对待,不应将公孙渊做为首要问题。
|
今凶桀未殄,疆埸犹警,虽蚩尤、鬼方之乱,故当以缓急差之,未宜以渊为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希望陛下抑制威怒运用良计,暂且稳定大军,潜心思虑长远规划,以做日后图谋,这样天下人就是大幸了。
|
愿陛下抑威住计,暂宁六师,潜神嘿规,以为后图,天下幸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再次细看陆瑁的上书,赞赏他言词有理端正恳切,就没有出兵。
|
权再览瑁书,嘉其词理端切,遂不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起初,陆瑁同郡人闻人敏在京都被优待,超过了宗脩,只有陆瑁不以为然,后来果然与他所说的一样。
|
初,瑁同郡闻人敏见待国邑,优於宗脩,惟瑁以为不然,后果如其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赤乌二年,陆瑁去世。
|
赤乌二年,瑁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陆喜也涉猎文章典籍,喜好品评人物,孙皓当时是选曹尚书。
|
子喜亦涉文籍,好人伦,孙皓时为选曹尚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县人。
|
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河做乌程县县长时,吾粲是小吏,孙河认为他有奇才。
|
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河后来做将军,可以自己选拔地方官吏,便上表请任吾粲为曲阿县县丞,又升为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
|
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吾粲虽然出身低微,但和同郡人陆逊、卜静等人声名相当。
|
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做车骑将军时,征召吾粲为主簿,出外担任山阴县县令,入朝为参军校尉。
|
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武元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同率领水军在洞口抵御魏国将领曹休。
|
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於洞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适逢天刮大风,船只的缆绳都扯断,有的漂到岸边,被魏军取得,有的倾覆沉没,那些还留存的大船,落水幸存的士兵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官兵都怕人多使船翻倒,都用戈矛刺击水中士兵,不让他们上船。
|
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身边人认为船只超载定会倾覆,吾粲说: 船只出事,我们就一起去死罢了!
|
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 船败,当俱死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人家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
|
人穷,奈何弃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吾粲与黄渊救活了一百多人。
|
粲、渊所活者百馀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回师后,吾粲升任会稽太守,征召隐士谢谭担任功曹,谢谭称病不到任,吾粲劝导说: 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被视作神明,凤凰因为善于鸣叫而显得珍贵,何必要在天边隐藏自己,在深渊中潜伏鳞甲呢?
|
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 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於天外,潜鳞於重渊者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吾粲招募了许多人马,被任为昭义中郎将,与吕岱一起征讨平定山越,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升至太子太傅。
|
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遇上两宫事变时,他仗义执言,明析嫡庶之分,想让鲁王孙霸出京守卫夏口,派杨竺出外不让他留在京都,又多次将消息传给陆逊,陆逊当时驻守武昌,接连数次上表劝谏。
|
遭二宫之变,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吾粲遭到孙霸、杨竺等人的诋毁构陷,被下狱处死。
|
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朱据,字子范,吴郡吴县人。
|
朱据字子范,吴郡吴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姿容出众气力过人,又善于论辩诘难。
|
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武初年,他被征召任命为五官郎中,补任侍御史。
|
黄武初,徵拜五官郎中,补侍御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选曹尚书暨艳,厌恶在职的贪赃枉法官员,想要筛除这些人。
|
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汙在位,欲沙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朱据认为天下未定,应以功补过,弃用有污点之人,表彰清白之人以激励污浊者,足以阻止劝诫他们,如果一时间全都贬黜,恐怕会有后患。
|
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足以沮劝,若一时贬黜,惧有后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暨艳不采纳,最后败亡。
|
艳不听,卒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感叹将帅的才干,以致愤怒叹息,心中追思吕蒙和张温,又认为朱据文武兼备,可以继任吕蒙、张温的事业,从此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领兵守卫湖孰。
|
权咨嗟将率,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自是拜建义校尉,领兵屯湖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龙元年,孙权迁都建业,征召朱据并将公主嫁给他,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为云阳侯。
|
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徵据尚公主,拜左将军,封云阳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朱据性情谦卑,礼贤下士,看轻财物,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然丰厚但常不够用。
|
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禾年间,朝廷开始铸造大钱,一大钱可当五百枚小钱。
|
嘉禾中,始铸大钱,一当五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朱据的部队应当派发兵饷三万缗,工匠王遂作假贪下这批军饷,典校吕壹怀疑是朱据贪污了,便拷问主管兵饷之人,主管死于杖刑之下,朱据哀感此人无辜被杀,就用上好的棺木殓葬他。
|
后据部曲应受三万缗,工王遂诈而受之,典校吕壹疑据实取,考问主者,死於杖下,据哀其无辜,厚棺敛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壹又上表说朱据的部下为朱据隐瞒事情真相,故此朱据厚葬此人。
|
壹又表据吏为据隐,故厚其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权数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自己澄清,躺在草垫上等待罪名。
|
权数责问据,据无以自明,藉草待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几个月后,典军吏刘助发觉事情的真相,上报说是王遂贪污了军饷,孙权非常感慨并醒悟过来,说: 朱据尚且被冤枉,更何况是官员百姓!
|
数月,典军吏刘助觉,言王遂所取,权大感寤,曰: 朱据见枉,况吏民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