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法正能预见成败,有奇谋妙算,但不以德行著称。
|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比较魏朝的大臣,庞统大概是荀彧的仲叔,而法正大概是程、郭的俦俪吧。
|
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
|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曾跟随广汉人任安学习,刘璋征召他担任从事,他因病而离职。
|
少受学於广汉任安。刘璋辟为从事,以疾去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刘备平定蜀地,杜微经常假装耳聋,在家中不出门。
|
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兴二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选拔迎接和任职为官都是有名望的故旧,任命秦宓为别驾,王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
|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威坚决推辞,最后用车子将他拉来。
|
微固辞,轝而致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了官府后,诸葛亮召见杜微,杜微自己陈述谢罪,诸葛亮因为杜微听不到人说话,就在坐上给他写字说: 我佩服地得知您的品行,渴望见到你已经很久了,只是因清流和浊流不同,所以无缘相见。
|
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高以微不闻人语,於坐上与书曰: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人经常感叹您的高洁志向,只是一直未能相见。
|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学识浅陋,管理益州,德行浅薄而责任深重,心中忧虑。
|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君主现在十八岁,天资仁慧聪明,爱惜德行之人。
|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下之士都想要复兴汉室,我想和您一起顺应天意民心,辅佐这样的明主,以创建汉室的功业,名垂青史。
|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於竹帛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话说贤能和愚陋之人不能共事,所以您隔离了政治,守着勤劳之身,不图屈身于人。
|
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微自称年老多病,请求归乡,诸葛亮又给他写信说: 曹丕篡位弑君,自立为帝,是像土做的龙、草扎的狗那样空有其名罢了。
|
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打算和各位贤德之人伸张正义,用正道来诛杀这样的逆贼。
|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你没有对我有指示教诲,就请求返回山林,曹丕又大力征发劳役,准备向吴、楚进攻。
|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於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趁着曹丕境内多事,所以打算守住边境,致力农耕,让百姓休养生息,积蓄财物,同时修缮兵器,整顿军队,等待他受到挫折之时,然后声讨他,这样就能使得兵不出战,百姓不劳苦而天下平定了。
|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您只需以自己的德行来辅佐朝廷,不需要您负责军务之事,何必要急忙请求离去呢?
|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如此敬重杜微,后来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以顺从他的志向。
|
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梁,字德山,犍为郡南安人,以崇尚儒学,节操高雅著称。
|
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以儒学节操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从议郎职位升任为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
|
从议郎迁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群,字仲直,巴西郡阆中人。
|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父亲周舒,字叔布,年少时曾向广汉人杨厚求学,名望仅次于董扶、任安。
|
父舒,字叔布,少学术於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舒多次被征召,但都没有赴任。
|
数被徵,终不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有人问他: 《春秋谶》中说 代汉者,当涂高 ,这是什么意思呢?
|
时人有问: 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舒说: 当涂高者,就是魏国。
|
舒曰: 当涂高者,魏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乡中的学者私下传播这些话。
|
乡党学者私传其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群年少时就跟周舒学习,专心于占卜之术。
|
群少受学於舒,专心候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在亭中建造了一座小楼,家中富裕,有很多奴仆,他经常让奴仆轮流在楼上观看天色变化,一发现云气,立即报告周群,周群就亲自上楼观看,无论早晚。
|
於庭中作小楼,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凡是有气候变化,周群都能观看到,所以他的预言大多很准确。
|
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州牧刘璋征召周群为师友从事。
|
州牧刘璋,辟以为师友从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平定蜀地后,请他代理儒林校尉。
|
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想要跟曹操争夺汉中,用这事问周群,周群回答说: 能得到那里的土地,但得不到百姓。
|
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 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分兵出征,一定不顺利,应当谨慎。
|
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州后部司马,蜀郡人张裕也通晓占卜之术,而他的天资超过周群,向刘备进谏说: 不能争夺汉中之地,出军一定不利。
|
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 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最后没有采纳张裕的话,果然得到了汉中土地,但没有得到百姓。
|
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派将军吴兰、雷铜等人进军武都,全都覆没,没有返回,一切像周群所说的那样。
|
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周群被举荐为茂才。
|
於是举群茂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裕又私下对人说: 到了庚子之年,天下就会改朝换代,刘氏的国运将尽了。
|
裕又私语人曰: 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主公得到益州,九年之后,在壬寅、癸卯之间会失去它。
|
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讲这话报告给刘备。
|
人密白其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初刘备跟刘璋在涪县会见时,张裕是刘璋的同事,也侍坐在侧。
|
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个人胡须很多,刘备开玩笑说: 过去我住在涿县时,那里有很多姓毛的人,东南西北都是毛,涿县县令就说 很多毛围绕着涿县居住啊 !
|
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 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 诸毛绕涿居乎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裕随即回答说: 过去有个人在上党郡做潞县县长,升任为涿县县令,辞官回家后,有人给他写信,说想要署名潞长,就失去了涿县县令的称呼,想要署名涿县县令,就失去了潞长之称,所以署名为 潞涿君 。
|
裕即答曰: 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 潞涿君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没有胡须,所以张裕得以用来反击。
|
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经常对他的出言不逊感到怨恨,又加上对他泄露天机而愤恨,所以宣布张裕劝谏争夺汉中的事情不应验,将他押入监狱,将要诛杀他。
|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上表请求宽恕他的罪过,刘备回答说: 芳草、兰树生长在门庭之前,不能不铲除。
|
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 芳兰生门,不得不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裕于是被杀害弃尸于市。
|
裕遂弃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魏氏登基,刘备去世,都如张裕所预料的那样。
|
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裕又通晓相面之术,经常举着镜子看自己面相,知道自己将来受刑而死,所以经常将镜子摔在地上,
|
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於地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群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巨,颇能传承他的占卜之术。
|
群卒,子巨颇传其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
|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跟随任安学习,研究任安的术法。
|
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璋时征召他为从事。
|
刘璋时辟为从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平定益州后,兼任益州牧,任命杜琼担任议曹从事。
|
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主刘禅登基后,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升任为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
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琼为人静默寡言,经常闭门自守,不参与世事,蒋琬、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
|
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琼虽然学问精深,但当初他不对天象之说有所评论,后辈的儒家学者谯周经常向他请教道理,杜琼回答说: 想要明白了解这种方法很难,应当自己亲自观察,辨别其中的状况,不能只轻信他人。
|
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 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早晚辛苦劳作,才能了解其中的根源,又担心泄露天机,所以不如不知,所以我不再观察天象了。
|
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谯周趁机问说: 过去,周徵君认为,当涂高是指魏氏,是什么意思呢? 杜琼回答说: 魏,是宫殿大门的意思,当涂而高,是圣人取其类似之意而说的。
|
周因问曰: 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 琼答曰: 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又问谯周说: 难道有什么奇怪的吗?
|
又问周曰: 宁复有所怪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谯周回答说: 只是不了解。 杜琼又说: 古代的官职都不以曹命名,从汉代以来,官职名称都称曹,吏役称为属曹,士卒称为侍曹,这大概是天意吧。
|
周曰: 未达也。 琼又曰: 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杜琼八十岁,在延熙十三年去世。
|
琼年八十馀,延熙十三年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著写了《韩诗章句》十多万字,但没有将学问教给儿子们,所以家中没有传承学问的人。
|
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谯周根据杜琼的话,就触类旁通,光大自己的说法: 《春秋传》记载晋穆侯给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弟弟叫成师。
|
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 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师服说: 国君给儿子起的名字很奇怪,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现在国君给太子起名为仇,弟弟取名为成师,这是祸乱的开端啊,做兄长的要被废弃了吗?
|
师服曰: 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偶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像师服所说的那样。
|
其后果如服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叫 史侯 、 董侯 ,他们先后登基为帝,后来又被免为诸侯,跟师服所说的相类似。
|
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先主名叫 备 ,字的意思是 具 ,后主名叫 禅 ,意思是 授 ,意思是说刘氏已经具备了,应当授予他人。其中意思比晋穆侯、汉灵帝给儿子取的名字更不详。
|
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於穆侯、灵帝之名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宦官黄皓在朝中弄权,景耀五年,宫中的大树无故自己折断,谯周非常忧虑,但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就写在柱子上说: 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
后宦人黄皓弄权於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 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意思是说,曹的意思是众,魏的意思是大,众而且大,天下人就应当汇聚一处,具备而授予,又怎么还会有继位的皇帝呢?
|
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蜀国灭亡后,大家都认为谯周的话很应验。
|
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谯周说: 这虽然是我自己所推导的,但其中也有缘由,是从杜琼的说法扩大而来的,并没有神秘的思虑或者独特的能力。
|
周曰: 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许慈,字仁笃,南阳郡人。
|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曾向刘熙学习,善于钻研中郑玄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等。
|
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安年间,他和许靖等人一起从交州进入蜀地。
|
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还有魏郡人胡潜,字公兴,不知道是怎样来到益州。
|
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潜虽然学问不够渊博,但是才华出众,博闻强识,对于祖宗制度的礼仪,丧丧的礼仪规程都非常了解,信手拈来。
|
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平定蜀地后,很多地方因战乱破坏,学问荒废,就聚集法典书籍,淘汰各家学说,胡潜、许慈同为学士,跟孟光、来敏等人主管文献古籍。
|
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适逢各项事务刚制定,经常出现非议,许慈、胡潜还互相攻讦,诽谤争先,甚至表现于形色,两人之间的书籍不互相借阅,不时间还有厮打的情况,以震慑对方。
|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们夸耀自己,嫉妒他人到像这种程度。
|
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惋惜他们这样的状况,就大会百官,让演员假扮他们二人模样,仿效他们互相控诉的情状,饮酒做乐,以次游乐,起初各自他们两人都据理争辩,互相攻讦,最后,最后还刀棍相向,想用这样的演出来感化他们。
|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胡潜先去世,许慈在后主刘禅时,渐渐升官至大长秋后去世,他的儿子许勋继承他的事业,也担任了博士。
|
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是汉代太尉孟郁的族人。
|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灵帝末年担任讲部吏。
|
灵帝末为讲部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汉献帝迁都长安后,孟光就逃入蜀地,刘焉父子以宾客之礼相待。
|
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孟光,博学广知,博古通今,阅读的书非常广泛,尤其专心研究《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擅长汉代的各种旧典章制度。
|
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於汉家旧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孟光喜好《公羊春秋》而讥讽左丘明,经常就此与来敏争论此二传的内容,孟光经常大声争论。
|
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譊々讙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孟光为议郎,与许慈等人一同掌管典章制度。
|
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主刘禅登基后,他担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后来升任为大司农。
|
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延熙九年秋天,大赦天下,孟光当众质问大将军费祎说: 大赦是偏枯之物,并不是圣明的时代应该有的。
|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於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 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一定是在衰微困顿,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暂且实行一下而已。
|
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主上贤明仁德,百官称职,有什么有什么紧急的危难呢,而多次施行这种非常的恩典,难道是会用来惠及奸诈的恶人吗?
|
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况且现在盗贼猖獗,而宽恕那些有罪的人,违反天时,背离人心。
|
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已经是老朽之人,不明白治国的体例,但私下认为这样的办法难以持久,怎么是人们瞻仰高美,期望明德的人做的呢?
|
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於明德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费祎只是恭敬的道歉而已,孟光对于时事的指摘,大多都是这样,所以执政的大臣们心中都不喜欢他,所以他的爵位也不能升迁,孟光每次直言时都没有顾忌,被当时的人嫌恨。
|
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常广汉人镡承,光禄勋河东人裴俊等人年龄资历都在孟光之下,但官位在孟光之上,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
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辈文士秘书郎郤正多次前来拜访咨询孟光,孟光问郤正太子学习阅读的书目以及他的性情喜好,郤正回答说: 主上侍奉双亲虔诚恭敬,早晚都没有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大臣言行举止都非常宽恕仁爱。
|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 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於仁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孟光回答说: 像您所说的,那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我现在问的是想了解他的权谋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如何?
|
光曰: 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郤正说: 做世子的道理,在于继承君父的志向,竭力使双亲欢愉,既不能有所妄为,又要将智慧和气度藏于胸中。权谋智慧,只能有这样顺时而展现,这些东西的有无,怎么能事先准备呢?
|
正曰: 世子之道,在於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於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