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从元凤三年十一月初一天明冬至开始,到五年十二月完成,十一家历法都有自己疏密的次序。
|
以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检验证明张寿王的历法相差甚远。
|
寿王课疏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实际上汉朝建立后不使用黄帝的《调律历》,他非议了汉朝的历法,背离天道,不是他所应说的,犯下大不敬的罪。
|
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朔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下令不要追究他的罪责。
|
有诏勿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重新观察,用了元凤六年一整年。
|
复候,尽六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结果是《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研究《太初历》的结果也得出是第一的结论。
|
《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以及待韶李信所研究的黄帝《调律历》,试验的误差很大,又说从黄帝到元凤三年有六千多年。
|
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丞相委托实、长安单安国、安陵梧育研究《终始》,说从黄帝以来有三千六百二十九年,与张寿王的不合。
|
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又转移到《帝王录》,舜、禹的年岁不合人的年龄。
|
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说伯益替代禹为天子,骊山女在殷、周年代也为天子,这些都不合经学。
|
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的历法就是太史官的《殷历》。
|
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歪曲地称哪裹能得到五家的历法,又荒谬地说《太初历》差四分之三天,去掉小余七百零五分,因此阴阳不调,称作乱世。
|
寿王猥曰安得五家历,又妄盲《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弹劾贬张寿王官为八百石,古代的大夫,身穿儒生的衣服,述说不吉祥的话,制造怪诞的邪说想扰乱国家制度,犯大逆不道之罪。
|
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详之辞,作袄言欲乱制度,不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批准了弹劾。
|
奏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张寿王观察试验,连续三年都属下等,但始终不服。
|
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弹劾他该当死罪,被赦免,张寿王便不再说了,但说他坏话的人更多,最终被交给法官审讯。
|
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诽谤益甚,竟以下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历法验证在于天,从汉朝的历法开始实施,到元凤六年,经过了三十六年,是与非才确定了。
|
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汉历初起,尽元凤六年,三十六岁,而是非坚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孝成帝的时候,刘向汇总六种历法,罗列出正确与错误,写了《五纪论》。
|
至孝成世,刘向总六历,列是非,作《五纪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向的儿子刘趑探究其中的微妙,写成《三统历》和《谱》,用来解说《春秋》,所推算的精确得其要领,因此在这裹要说一说。
|
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秋》一书的编年,是按照天时来进行的,依照天时来排列人事。
|
夫历《春秋》者,天时也,列人事而因以天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传说: 人呼吸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而有生命,造就是所谓的命。
|
传曰: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有礼、义、动、作及容貌举止的法则来决定命,有能力的人就以此作为修养而得到幸福,不能修养的人就去败坏它们而招致祸患。
|
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就列出十二公共二百四十二年的事情,用阴阳的中和之气来制定礼。
|
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阴阳之中制其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春天是阳气的中和之气,万物得以生长;秋天是阴气的中和之气,万物得以成熟。
|
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事物都列举中心部分,礼就选取谐和部分,历数就是以闰月来协调天地之中,用来指导人们的各种活动使生活充裕,这些都是用来定命的。
|
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易》上金、火相革的卦说 汤、武实施变革以应天命,顺应了天命和人事 ,又说 研究历法可以阐明天时的变化 ,是用来与人道相应合的。
|
《易》金、火相革之卦曰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又曰 治历明时 ,所以和人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朝王道衰微,周幽王去世后,天子不能颁布历法,鲁国的历法又不正确,它以一年中闰还剩一作为首。
|
周道既衰,幽王既丧,天子不能班朔,鲁历不正,以闰余一之岁为蔀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春秋》一书讽刺说 十一月乙亥朔,太阳又出现亏食 。
|
故《春秋》刺 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斗柄指向在申,但掌管历法的人却认为在建戌,史书上记载在建亥。
|
于是辰在申,而司历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哀公十二年,也是以建申大火星在黄昏时位于西方天际的月份为建亥,却怪冬眠的动物不去冬眠。
|
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文公闰月没有颁布朔日,到这时已一百多年了,不能校正历数。
|
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子贡打算不送为告朔而准备的牲羊,孔子坚持要行这种礼仪,就把这种方法写进《春秋》之中。《春秋》说: 冬十月初一,又出现日食。 《左传》说: 没有记日,官员有失误。
|
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著其法于《春秋》。《经》曰: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曰: 不书日,官失之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有日官,诸侯则有日御,日官居卿位观测、祭祀太阳,这是礼。
|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曰御不遗失日期的记载,以便在朝廷上告诉百官。
|
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言告朔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是说的颁布朔。以常规而言,历数的起始称为元。
|
元典历始曰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传说: 元,是善良的人中的佼佼者。
|
《传》曰: 元,善之长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供养三种品德叫善。
|
共养三德为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说: 元,是体裁中最长的。
|
又曰: 元,体之长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把《风》、《雅》、《颂》三种体裁合起来称作元。
|
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春季的三个月中,每月都记载春王正月、春王二月、春王三月等,是元的三统。
|
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统合成一元,因此用元一乘以三的九次方形成法数,用三的十一次方作为实数。
|
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实数如法数得一。
|
实如法得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钟初九,是律的头一个,阳的变化。
|
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六来乘,以九作为除数,就得到林钟初六,是吕的头一个,阴的变化。
|
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都是参天两地的方法。
|
皆参天两地之法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生六就加倍,下生六就减半,都以九作为除数。
|
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九六是阴阳、夫妇、子母的规律。
|
九六,阴阳、夫妇、子母之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律娶妻而吕生子,是天地的常情。
|
律娶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六律六吕,十二辰就形成了。
|
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声中有清浊,这样就形成了十日。《左传》说 天六地五 ,这是数的常数。
|
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 天六地五 ,数之常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有六气,下降则形成五味。
|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六是天地的中合之数,人凭藉它们得以生存。
|
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曰有六甲,辰有五子,相加得十一,天地的规律全都在这裹了,它们周而复始。
|
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极中央元气,所以为黄钟,它的容积是一龠,用它的长来自乘,所以八十一作为日法数,因此产生了权、衡、度、量,礼和乐也由此而产生。
|
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度量,礼乐之所繇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经过万物惟一的本源来统一开始,是《周易》中太极之首。
|
《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秋二季来表示一年,是《周易》两仪的中间。
|
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春天每月记载春王正月等,是《周易》三极之统。
|
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四时即使没有事件也要记时令和月份,是《周易》四象品质。
|
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月份有斗建之分,节气有立春、立夏和立秋、立冬之分,这是《周易》中的八卦之位。
|
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仿效事物的成败,是《周易》中吉凶的验证。
|
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和霸主,是《周易》大业的根本。
|
朝聘会盟,《易》大业之本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周易》与《春秋》,是天人的规律。
|
故《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左传》说: 龟,就是形象。
|
《传》曰: 龟,象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筮,就是数。万物出生后才有形象,有形象后才繁衍,繁衍后才有数。
|
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原始时象数衹有一,春秋有二,三统有三,四时有四,合起来就是十,形成五体。
|
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五乘十,得到大衍之数,道占其中之一,还余四十九,是可以用的,所以蓍就把它作为数。
|
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四十九二、再乘以三、再乘以四、再加上十九,再加上一。以其总和再乘以二,造就是月法的实数。如曰法则得一,是一月的日数,这样天、地、人三辰的轨迹就交会了,因此能产生吉凶。
|
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扐两之,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会交矣,是以能生吉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周易》说: 天为一地为二,天为三地为四,天为五地为六,天为七地为八,天为九地为十。
|
故《易》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相加各有一个和。
|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数总和二十五,地数总和三十,天数、地数的总和是五十五,它们就形成了卦爻变化的依据,从而推演占卜起来有如鬼神一样灵验。
|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把天和地的终数相加为十九,《周易》的规律是穷尽以后就变化,所以是闰法。
|
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数九的三倍,加上地数十的两倍,是为会数。
|
参天九,两地十,是为会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数之和二十五的三倍,加上地数之和三十的两倍,是为朔望之会的数。
|
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会数来乘以朔望交会的数,就是会月的数。
|
以会数乘之,则周天朔旦冬至,是为会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九倍会月又到了正月,是黄钟初九的数。
|
九会而复元,黄钟初九之数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经过四季,即使没有事件也要记下时月。
|
经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时是用来记立春、立夏和立秋、立冬等节气的,月是用来记春分、秋分以及冬至和夏至等的中气的。
|
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立春、立夏等是节气。
|
启、闭者,节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是中气。
|
分、至者,中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节气不必某一个月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而中气则必须同某个月份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
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左传》说: 先王的正时,从开端开始,举中气来正月,把余曰留在后面。
|
故《传》曰: 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开端开始,顺序就不会有错误;举中气来正月,百姓就不会迷惑;把余日留在后面,事情就不会惑乱。
|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余于终,事则不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说明圣明的君王是重视闰的。
|
此圣王之重闰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五位乘以会数,就形成朔旦冬至,造就是章月。
|
以五位乘会数,而朔旦冬至,是为章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把月法分成四份,用其中之一乘章月,造就是中法。
|
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三乘以闰法就得周至,用周至来乘月法,以此减中法,再以通法约之,则为奇零之数七,是一个月的闰法数,所余的是七分。
|
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则七扐之数,为一月之闰法,其余七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造就是求中朔的方法。
|
此中朔相求之术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没有中气的月份叫做闰月,是说阴阳即使相交,没有中气,也不会生长。
|
朔不得中,是谓闰月,言阴阳虽交,不得中不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曰法乘闰法,就是统岁数。
|
故日法乘闰法,是为统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用三乘以统岁数,得元岁数。
|
三统,是为元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元岁之中的闰有水旱灾害,用三乘闰法即五十七次。
|
元岁之闰,阴阳灾,三弦闰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周易》九厄说:从开始进入元年,一百零六年中,有九次旱灾;再过三百七十四年,有水灾九次;再过四百八十年,有旱灾九次;再过七百二十年,有水灾七次;再过七百二十年,有旱灾七次;再过六百年,有水灾五次;再过六百年,有旱灾五次;再过四百八十年,有水灾三次;再过四百八十年,有旱灾三次。
|
《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阳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共有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与一元一起结束。
|
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经过了四千五百六十年,有灾害五十七年。
|
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此《春秋》上就说: 举中气来正月。
|
是以《春秋》曰: 举正于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说: 闰月不颁布朔日,是不符合礼的。
|
又曰: 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闰是用来使时令正确,时是用来生产劳作,事情做了才能令万物生长茂盛,养育人民的方法于是乎就有了。
|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颁布闰朔,是抛弃正时,那用什么来治理人民?
|
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表扬僖公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是朔日,冬至,僖公就去视朔,于是就登上观台来观望,然后记了下来,造就是礼。
|
故善僖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凡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定要记下天象云气的变化,是为了备用的缘故 。
|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