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这以后漕运逐渐增多,渠周围的百姓都颇能得到溉田的利益。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后来河东太守番系说: 从山东漕运粮米西行入关,一年一百多万石,经过底柱地区的艰险后,破坏损失很大而且花费巨大。
后河东守番系言: 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右,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开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地区,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地区,估计可以造田五千顷。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因为这全是黄河边被遗弃的荒地,百姓在这裹打草放牧,现在在这裹灌溉耕种,估计可以得到二百万石以上的谷。
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右石以上。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些谷从渭水漕运,与关中收获的没有两样,而底柱以束就可不再进行漕运了。
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底柱之东可毋复漕。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就派几万名士兵开渠灌田。
上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过了几年,黄河改道,河渠就不再有用了,种田人的收成不够抵偿粮种。
数岁,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偿种。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久而久之,河东的灌渠耕地全都作废,把它们给越人,命少府稍稍收入一点租赋。
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以后有人上书,打算疏通褒斜道以及漕运,天子把逭件事交给御史大夫张汤处理。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张汤询问这件事后,说 从故道进入蜀郡,故道有很多坡,曲折遥远。
汤问之,言: 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凿通褒斜道,坡路少,比原路程少四百里;而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与渭水相通,都可以行船漕运。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漕运船只从南阳沿沔水上行进入褒水,从褒水登陆到斜水旱路一百多里,用车来转运,从斜水下行驶入渭水。
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样,漠中的粮食可以弄来,山东的粮食经过沔水没有禁限,比经过底柱的漕运方便。
如此,汉中谷可致,而山东从沔无限,便于底柱之漕。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而且褒水、斜水富产材木竹箭,可同巴蜀媲美。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似于巴、蜀。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子认为有道理。
上以为然。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封张汤的儿子张印为汉中太守,派遣几万人开凿出裹斜道五百多里。
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道路果然方便而且路近,但水流湍急多石,不能通船漕运。
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以后严熊说 临晋的百姓希望凿穿洛水,来灌溉重泉以东的一万多顷旧有的盐咸地。
其后,严熊言: 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倘若果然能够得到水灌溉,可使亩产达到十石。
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是调发兵卒一万人来开渠,从征地引洛水到颜山下。
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洛水河岸易塌方,于是沿流凿井,最深的达四十多丈。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许多地方凿了井,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束行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
水隤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井渠的诞生就从这时候开始。
井渠之生自此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凿渠时得到了龙骨,所以渠名就叫龙首渠。
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条渠筑了十多年,很有些地方通了水,但仍没得到太大的利益。
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从黄河在瓠子地区决口后二十多年,每年因此而年成不好,而梁国、楚国一带尤其严重。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子封禅以后,巡视祭祀了山!第二年,干旱少雨。
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就派汲仁、郭昌调兵几万人堵塞瓠子地区的黄河决口。
上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在造以后,皇上到万里沙进行祭祀,回来的路上亲自到黄河决口处,把白马玉璧沉入河中,命群臣从宫中自将军以下都背负薪柴,填塞决口。
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寘决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当时东郡百姓烧草,因此柴薪少,于是就用淇园地区的竹子作为楗。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揵。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既然亲临了黄河的决口处,悲痛塞河没能成功,就作歌道:
上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瓠子河决啊有何办法?
瓠子决兮将奈何?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浩浩荡荡的水,担心全成为黄河。
浩浩洋洋,虑殚为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全成黄河啊地方不安,河工没有休止啊吾山已经凿乎。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吾山凿平啊钜野泽外流,鱼儿不高兴啊又临近冬天。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河道废弛啊水常流,蛟龙驰骋啊放任远游。
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水流回到了旧河道啊,是神在照顾沛县,不出来封禅啊不知道外面的事!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我对河伯说呀你为何不仁,泛滥不休啊愁煞人!
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啮桑漂浮在水中啊淮水、泅水满,久不归故道啊惟愿水流稍缓。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另一首是:
一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黄河汤汤啊水流急,北渡曲折啊水流难疏通。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拔取草芊插在决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同意息水啊但草不足。
搴长蒋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草不足啊是卫人的罪,百姓烧柴尚不足啊如何御水,伐淇园的竹啊做成楗来堵石柱,宣防被堵住了啊万福就到来。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的决口,在上面建筑了一座宫殿,名叫宣防。
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而且在黄河北岸修了两条渠来疏导水流,恢复了大禹时的旧貌。梁、楚地区重又得到了安宁,没有了水灾。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从这以后,当权的人都争相说修水渠的好处。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区都引黄河水及河谷的水来灌溉农田。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而关中的灵轵、成国、漳渠引各川,汝南、九江引淮水,束海引钜定,泰山的下面引汶水,都凿渠来灌田,各有一万多顷。
而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其他的小渠以及劈山通水道的,数不胜数。
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从开凿郑国渠的时候起,到元鼎六年,有一百三十六年了,而倪宽为左内史,上奏请求开凿六辅渠,以利于郑国渠一带地高的农田的灌溉。
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卬之田。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说: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上曰: 农,天下之本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泉流浇灌滋润,是用来培育五谷的。
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左右内史的地方,名山名河原来都相当多,百姓不知道它们的好处,所以就开凿沟渠,增高湖堤,用来防备旱灾。
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内史稻田的田租约令重,与各郡不同,我主张减免。
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命令官民致力于农业,充分利用土地的潜力,平衡水利,不要使百姓误了农作时间。
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时。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过了十六年后,到了太始二年,赵国的中大夫白公又上奏请求开渠。
后十六岁,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引泾水,从谷口开始,流入砾阳,注入渭水中,长二百里,灌溉四千五百多顷的农田,因此渠名叫白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百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歌颂它道: 田在什么地方?
民得其饶,歌之曰: 田于何所?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池阳、谷口就是。
池阳、谷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郑国渠在前面,白渠在后面。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举起的镭像云,开挖的渠像雨。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泾水一石,泥有几斗。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一面灌溉一面施肥,使我的禾黍生长。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供给京师的衣食,达亿万的人数。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是说这两个渠的富饶的。
言此两渠饶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时候汉朝正和匈奴作战,兴建功利,陈述对国家有利的事的人相当多。
是时,方事匈奴,兴功利,言便宜者甚众。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齐国人延年给皇上写信道: 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流经中原,注入勃海,这是因为它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
齐人延年上书言: 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可以考证图书,观察地形,命水工测量高低,在山头上开辟大河,流行于胡人中,向东注入大海。
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东注之海。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样,关东地区可长期没有水灾,北边不必担忧匈奴,可以节省堤防和堵塞决口的费用,省去士兵运输粮食,以及胡敌的侵略,减少士兵的伤亡和将领的损失,避免抛尸荒野的忧患。
如此,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转输,胡寇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天下常防备匈奴而不担心百越的原因,是百越地区的水阻隔着他们。
天下常备匈奴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一功业一旦成就,将成为万代的大利。
此功一成,万世大利。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书上奏后,皇上认为他计划伟大,回信道: 延年计划相当深刻。
书奏,上壮之,报曰: 延年计议甚深。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但黄河是大禹所疏导而成的,圣人所做的事情,成为万代的功业,与神灵相通,恐怕难以更改。
然河乃大禹之所道也,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自从堵塞了宣房的决口后,黄河又在北面的馆陶地区决口,分流而成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流入大海,宽和深与大河一样,所以顺其自然,没有发生堵塞事件。
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开通以后,馆陶东北的四五个郡虽然时常遭受小规模的水灾,但兖州以南六郡却没有水忧。
此开通后,馆陶东北四五郡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宣帝地节年间,光禄大夫郭昌被派遣巡行黄河。
宣帝地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北面三处曲折地方水流之势都缓慢经过贝丘县。
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县。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郭昌担心水大后,堤防不能承受,就另外开渠,直着向东,经过束郡境内,不使它向北弯曲。
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渠通后受益,百姓感到安全了。
渠通利,百姓安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元帝永光五年,黄河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屯氏河从此就绝迹了。
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成帝年初,清河都尉冯逡上奏说道: 清河郡在黄河的下游,与兖州的束郡以水为界,郊区的居民地势尤其低下,土壤轻脆容易损坏。
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 郡承河下流,与兖州东郡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眼下所以没有多大的灾害,是由于屯氏河畅通,两河分流的缘故。
顷所以阔无大害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屯氏河被堵塞了,灵鸣犊口又更加不利,衹有一条大河肩负着几条河流的任务。即使加高堤防,也终不能泄流。
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如果碰上连绵大雨,十多天不晴,河水一定会溢出来。
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灵鸣犊口在清河东部边界,位置低下,即使让它通畅,仍不能为魏郡、清河减轻水害。
灵鸣犊口在清河东界,所在处下,虽令通利,犹不能为魏郡、清河减损水害。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大禹并不是不珍惜民力,是因为地形有高低之势,所以开凿了九河,现在已经灭迹难以分明,屯氏河水不流通有七十多年,刚断绝不久,容易疏浚。
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难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余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还有它的发源地势高,可用来分流减轻水力,疏导方便,可重新疏浚以帮助大河分泄洪水,以备特殊情况。
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流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另外地节年中郭昌开凿直渠,过了三年,黄河水流又从原来第二处拐弯的地方北面大约六里,重新向南汇合。
又地节时郭昌穿直渠,后三岁,河水更从枚第二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现在它弯曲的势头重又缓慢经过旦丘县,百姓感到寒心,应重新开渠使水向东流。
今其曲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不加以修治的话,北面决口就使四五郡受害,南面决口就会使十多郡受害,到这之后再来忧虑它。就已晚了。
不豫修治,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余郡,然后忧之,晚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这件事交给丞相、御史处理,丞相、御史说博士许商研究《尚书》,善于计算,能估计费用。
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派许商去巡视,认为屯氏河泛滥情况正当国家财力人力不足的时候,可暂且不加以疏浚。
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年后,黄河果然在馆陶以及束郡的金堤决,淹没了兖州和豫州,进入平原、千乘和济南等地,一共淹灌了四个郡三十二个县,水淹地十五万多顷,深者地方达三丈,损坏官亭房屋将近四万所。
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御史大夫尹忠答对的策略不切实际,天子狠狠地责备了他,尹忠于是自杀。
御史大夫尹忠对方略疏阔,上切责之,忠自杀。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派遣大司农非调调拨均平钱和谷给黄河决口所淹灌的郡县,派遣两个谒者征派河南以束的漕船五百艘,迁移百姓躲避水流居住到丘陵上,共有九万七千多人。
遣大司农非调调均钱谷河决所灌之郡,谒者二人发河南以东漕船五百木叟,徙民避水居丘陵,九万七千余口。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黄河堤的使者王延世被派往堵塞决口,用落地长四丈,直径九围的竹,装着小石,用两只船夹载着投入河中。
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三十六天,黄河堤形成。
三十六日,河堤成。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皇上说: 束郡的黄河决口,漂流到二州,校尉王延世修筑堤防,三旬建成。
上曰: 东郡河决,流漂二州,校尉廷世堤防三旬立塞。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命以五年为河平元年。
其以五年为河平元年。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