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士卒中治理黄河的记下来充当六个月的边役。
|
卒治河者为著外繇六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衹有王延世长于计谋策划,形成功业所花费的很节省,所用的力量与时间都少,朕很欣赏这件事。
|
惟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特任王延世为光禄大夫,领取中二千石的俸禄,赐爵为关内侯,赏黄金百斤。
|
其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了两年,黄河又在平原决口,流入济南、千乘,所损坏的有建始时一半多,皇上又派王延世去治理童回。
|
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治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丝麸劝说大将军工凰,认为 前一次黄河决口,丞相史杨焉说王延世是用杨焉提供的方法来堵塞决口的,这件事被隐藏着不肯曝光。
|
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以为: 前河决,丞相史杨焉言延世受焉术以塞之,蔽不肯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独任王延世,王延世看到上次堵塞决口很容易,恐怕他考虑问题不会很深刻。
|
今独任延世,延世见前塞之易,恐其虑害不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果真像杨焉所说的话,王延世的技术就反而不如杨焉的了。
|
又审如焉言,延世之巧,反不如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况且水势各不相同,不广泛讨论利害而用一个人,假使不能在今年冬天成功,来年春天桃花盛开时水就大了,一定会泛滥,将有被淤泥填塞和使土壤返还的危害。
|
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这样,几个郡的谷种不能种下,人民流离失所,盗贼将会产生,即使重杀王延世,对事情也将无益。
|
如此,数郡种不得下,民人流散,盗贼将生,虽重诛延世,无益于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应派遣杨焉以及将作大臣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一同参与。
|
宜遣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杂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延世同杨焉一定会相互拆台,深论利益,实在是太难了。
|
延世与焉必相破坏,深论便宜,以相难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许商和乘马延年都懂得计算,能估测利益,足以分别是非,选择他们对的地方加以采纳,一定会成功。
|
商、延年皆明计算,能商功利,足以分别是非,择其善而从之,必有成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凤听从了杜钦的话,告诉皇上派杨焉等人去治河,六个月就成功了。
|
凤如钦言,白遣焉等作治,六月乃成。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又赐给王延世黄金百斤。治理黄河的士兵不接受平价的,就记下服了六个月的边役。
|
复赐延世黄金百斤,治河卒非受平贾者,为著外繇六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九年后,到了鸿嘉四年,杨焉说 从黄河上游到下游的人们,都担心底柱地区河堤倒塌,可以凿山使河面变宽。
|
后九岁,鸿嘉四年,杨焉言: 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听从了他的话,派杨焉负责凿山。
|
上从其言,使焉镌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凿山的石头埋在水中,不能流走,反而使水更加湍急,形成的危害比以前更大。
|
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于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一年,勃海、清河、信都的黄河水泛滥,淹没县邑三十一个,损坏官亭民屋四万多所。
|
是岁,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一同巡视,图谋计策。
|
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禁认为 现在黄河泛滥的危害比上一次平原地区决口厉害几倍。
|
禁以为: 今河溢之害数倍于前决平原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今可以在平原金堤地区内开通大河,使河水流入以前的笃马河。
|
今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大海有五百多里,水路畅通无阻,又可使三郡的水地干燥,得到肥田近二十多万顷,足以抵偿开通大河所损坏的百姓的田屋,又省却官兵治堤救水,一年达三万人以上。
|
至海五百余里,水道浚利,又干三郡水地,得美田且二十余万顷,足以偿所开伤民田庐处,又省吏卒治堤救水,岁三万人以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许商认为 古代传说九河的名称有徒骇、胡苏、鬲津,现在在成平、束光和鬲地境内可以见到。
|
许商以为: 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鬲津以北到徒骇间的距离是两百多里,现在的黄河虽然几次迁移,但没有离开这个地域。
|
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余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禁想要开凿的地方,在九河南面的笃马河,没有水流的路线,地势平坦,干旱时就淤积断流,水多时就会崩塌,不可取。
|
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失水之迹,处势平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卿都跟许商意见一致。
|
公卿皆从商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以前,谷永认为 黄河,是中原的主干河流,圣王兴起就出图和书,王道消失就干枯断水。
|
先是,谷永以为: 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王道废则竭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河水崩溃横流,淹没陵屋,是最大的怪异了。
|
今溃溢横流,漂没陵阜,异之大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修改政治来回应它,灾变可以自然消除。
|
修政以应之,灾变自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时李寻、解光也说 阴气盛水就上涨,所以一天之中,白天水减,夜晚水增,江河水满溢出,所谓水不滋润低下之地,虽然它常在低下的地方,就好像曰月在朔望时变化,明白天道是有原因而运行的。
|
是时,李寻、解光亦言: 阴气盛则水为之长,故一日之间。昼减夜增,江河满溢,所谓水不润下,虽常于卑下之地,犹日月变见于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众人见王延世获得重赏,竞相进言简便奸巧的计谋,不可用。
|
众庶见王延世蒙重赏,竞言便巧,不可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议的人经常想考究九河的旧迹而去开凿它,现在乘它自己决,可暂且不加堵塞,以观察水势。
|
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水想流经它,应当渐渐形成河,跳出沙土,然后顺天意而图划,一定会成功,而且所费财力少。
|
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便停止不加堵塞。
|
于是遂止不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满吕、师丹等人几次进言说百姓可哀,天子几次派使者去安抚百姓,加以救济。
|
满昌、师丹等数言百姓可哀,上数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哀帝初年,平当奉命管理黄河堤岸,他上奏说道: 九河到现在全都淤塞了,按照经文意义来治理河水,有分泄的河流和疏浚的大川,但没有堤防淤塞的文字。
|
哀帝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 九河今皆寘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从魏郡往东,北面有许多水溢出而成的决口,水流踪迹难以分明。
|
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四海的群众不能欺骗,应广泛征求能疏浚河流的人。
|
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把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请求部署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荐官民中能治理河水的人,没有人来响应号召。
|
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待诏买让上奏说道:
|
待诏贾让奏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
|
治河有上、中、下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古代建立国家,安定百姓,划分土地,一定要留下川河与湖泽的分布,估测水势所达不到的地方。
|
古首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河没有防备,小水得以进入,水岸低下,成为死水湖泊,假使秋天水多,就得让水能停留,水波左右晃荡,从容舒缓而不急迫。
|
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汙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土地上有河,就像人有口一样。
|
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治理土地而防备河水,就像使儿童啼哭停止而堵住他的口一样,难道会不立即停止,但他的死期也可立刻等到。
|
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蹄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说: 善于治理河水的,打开河口使它得以疏导,善于治理百姓的,应让他们畅所欲言。
|
故曰: 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概堤防的兴作,起于战国,堵塞百川,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
|
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国与趟国和魏国,以黄河作为境界。
|
齐与赵、魏,以河为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赵国、魏国靠近山地,齐国地势低下,所筑的堤离黄河二十五里。
|
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水向东抵达到齐国堤岸时,就会向西淹没趟地和魏地,趟国和魏国也建堤离黄河二十五里。
|
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虽然不很对,但水尚能有所回旋余地。
|
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水有时到了马上就退去,这样土地被填上淤泥后相当肥沃,百姓就在遣裹开荒种田。
|
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时很久没有灾害,百姓便逐渐在此建筑住房,便形成村落。
|
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水到来时被淹没后,就重建堤防来自救,稍微离开他们的城郭一点,把水排走后就住在那里,水沉没得正合适。
|
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堤防狭隘的地方离水衹有几百步,远的有几里。
|
今堤防陿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靠近黎阳南面以前的大金堤,从黄河以西向西北方向蜿蜒,到西山南头后,就折向东,与东山相连。
|
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住在金堤东面,建筑了房屋,往往十多年重新建堤,从束山南头笔直往南与旧大堤汇合。
|
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往十余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堤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另外内黄境内有湖泽,方圆几十里,围绕湖的有堤,往往十多年太守便把部分土地分给百姓,百姓现在在裹面建造房屋,这是臣所亲眼见到的。
|
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束郡白马的旧大堤也有好几道,百姓都住在里面。
|
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黎阳往北走完魏境,旧大堤离黄河远的几十里,裹面也有几道堤,这都是前代所建成的。
|
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从河内向北到黎阳为石堤,水拍击石头使它向东抵达束郡的平刚;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西北到黎阳、观县下;又建石堤,使水流向东北抵达束郡渡口以北;再建石堤,使它向西北抵达魏郡的昭阳;又建石堤,水激流向东北。
|
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一百多里间,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如此曲折,不得安息。
|
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实行上策的话,就要把冀州地区在水流要道地方的百姓迁走,打开黎阳遮害亭的决口,施放黄河的水流使它向北流入大海。
|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西面临近大山,东西靠近金堤,看形势就不会长久泛滥,过了整一个月后就会自然安定。诘难的人将会说: 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损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屋冢墓,百姓将怨恨。
|
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 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前大禹治水,山陵挡水路的就把它摧毁,所以凿开龙门,开辟伊阙,劈开底柱,破开碣石,破坏了天地的特性。
|
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是人的功力所形成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
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靠近黄河的十个郡所花费的治堤费就近亿,至于大的决口,所毁坏的无法计数。
|
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拿出几年治理黄河的费用,来安置所迁移的百姓,遵照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使神人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互不千扰。
|
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况且以大汉刚统治万里的江山,难道会与水争咫尺的土地吗?
|
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一功业一旦建立,黄河安定,百姓太平,千年无忧,所以称作上策。
|
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在冀州地区多挖漕渠,使百姓得以用来灌溉农田,分担水流的急势,即使不是圣人的方法,但也是挽救失败的招术。
|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诘难的人将说: 黄河水位高出平地,每年增加堤防,尚且决口,不可以再开渠。
|
难者将曰: 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私下巡视了遮害亭西面十八里的地方,到淇水入河口,就有金堤,高一丈。
|
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月金堤,高一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造往东,地势渐低,堤渐高,到遮害亭,高四五丈。
|
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以前六七年,黄河水大,增高到一丈七尺,毁坏了黎阳南面的城门,水流到了堤下。
|
往六七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水还没有越过堤下二尺多,从堤上向北一望,衹见黄河高出民屋,百姓都跑到山上。
|
水未逾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皆走上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水停留了十三天,堤倒塌了,官民加以堵塞。
|
水留十三日,堤溃,吏民塞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臣沿着堤往上游行走,察看水势,向南行匕十多里,到达淇口,水才达堤的一半,估计高出地面五尺左右。
|
臣循堤上,行视水势,南七十余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地上五尺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可以从淇口以东建石堤,多开设水闸。
|
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初元年间,遮害亭比黄河低离堤足有几十步远,到现在四十多年,才到堤脚。
|
初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数十步,至今四十余岁,适至堤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由此来说,这个地方很坚固。
|
由是言之,其地坚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恐怕议论的人会怀疑黄河是大河难以制服,荣阳的漕渠足以证明,这个水闸衹用木和土,现在依据结实的地基来建石堤,一定会很安全。
|
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冀州地区水渠全都靠这个水门。
|
冀州渠首尽当卬此水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修渠不是挖地,衹建东方的一道堤,向北行三百多里,流入漳水中,它的西面因为山脚是高地,各渠都往往分别引水;干旱时就打开东方低地的水闸灌溉冀州,水涝时就打开西方高处的水闸进行分流。
|
治渠非穿地也,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余里,入漳水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开通水渠有三利,不开通水渠有三害。
|
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经常疲于救水,基本上失掉了生产;水流行在地上,积累的水分蒸发,百姓就会得风湿病,树木都会很快变枯,形成盐碱地不生长谷子;河口决口,成为鱼鳖的食物:这是三种危害。
|
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有渠水灌溉,那么盐碱就下沉,填上淤泥增加肥料;所以种上禾麦,再种粳稻,产量高于高产田的五倍,高出低产田的十倍;有利于漕运船只的便利:这是三种便利。
|
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临近黄河堤边的官兵有几千人,砍伐薪草、购买石头的费用一年几千万,这些费用拿来足以开通水渠建成水闸;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处,就会争相开渠,即使劳累也不感到疲倦。
|
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的农田得到了治理,黄河的堤岸也筑成了,造真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可以维持几百年,所以叫做中策。
|
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就修理旧堤,把低地填高,把薄处加厚,劳累花费没有止境,屡次遭受它的危害,这是最下的一种策略。
|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莽的时候,征召能治理黄河的人有一百来人,其中大致比较突出的有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说: 黄河决口一般常在平原、束郡左右,它的地形低下而土质疏松。
|
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言: 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听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本来是空过这个地方了的,认为这裹水多,水大时就放出多余的水,水少睁堤慢就会流完,即使时常换地方,也不能离开这一带。
|
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时易处,犹不能离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上古时代难以识别,近来观察秦汉以来,黄河的决口在曹、卫一带,南北距离不超过一百八十里,可以把这个地方空出来,不要建造官亭民室罢了。
|
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者,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司马史长安的张戎说: 水的本性是趋向低地,快速行驶就会自然刮除泥土形成空地再逐渐加深。
|
大司马史长安张戎言: 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河水相当浑浊,号称是一石水有六斗泥。
|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西面各郡,以至京师以束,百姓都引黄河、渭水和山水灌溉农田。
|
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春夏干燥,是水少的时候,因此黄河水流迟缓,淤积而逐渐变浅;雨多的时候水疯狂涌来,这样就会决口。
|
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国家几次堵塞决口,逐渐比地高,就像是筑矮墙而居住在水中。
|
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可以各自顺从它们的情况,不要再用来灌溉了,这样就会百!流畅,水路自然就顺利,没有决河的危害了。
|
可各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御史临淮的韩牧说道: 可以大致依照《禹贡》上的九河的地方来开凿,即使不能开凿成九条,祇要能成四五条,也是有益的。
|
御史临淮韩牧以为 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