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所忠看他的书不符合经典,怀疑他是在瞎说,就推辞说: 宝鼎的事已解决了。
|
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言,谢曰: 宝鼎事已决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必再说了!
|
尚何以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卿就托武帝宠爱的人把札书传了上去。
|
卿因嬖人奏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武帝看后大为高兴,就召见并询问公孙卿。
|
上大说,乃召问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卿答道: 这本书是申公传给我的,申公已经死了。
|
对曰: 受此书申公,申公已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问道: 申公是谁?
|
上曰: 申公何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卿说道: 他是齐国人,和安期生有交往,安期生就把黄帝的话告诉了他,但没有写下来,衹有鼎上所写的话。
|
卿曰: 齐人,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说 汉朝建国后又当是黄帝的时候。
|
曰 汉兴复当黄帝之时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说 汉朝中圣明的人,在高祖的孙子辈和曾孙辈中。
|
曰 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宝鼎出现后就能与神灵相通,可举行封惮仪式。
|
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封禅有七十二王,衹有黄帝得上泰山祭祀,申公说: 汉帝也应上泰山去祭祀,上泰山祭祀就能成仙登天。
|
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 汉帝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诸侯上万,而祭祀神灵的国君就有七千。
|
黄帝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君七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下有八座名山,而有三座在蛮夷,五座在中原。
|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中原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束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去游玩的,在那裹与神相会。
|
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一面作战一面学仙术,担心百姓指责他的行为,就斩了那些非议鬼神的人。
|
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首,乃断斩非鬼神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一百多年后得以同神交往。
|
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在雍城郊祀上天,住了三个月。
|
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城,就在原来的鸿冢。
|
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以后黄帝接引万灵到明庭。
|
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明庭,就是甘泉宫。
|
明庭者,甘泉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谓寒门,就是谷口。
|
所谓寒门者,谷口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
|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鼎铸好后,有一条龙垂下胡须来迎接黄帝。
|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骑上龙后,群臣后宫跟着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于是向上离去。
|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其余小臣不能上去,就全抓着龙须,龙须被拔断,人掉了下来,掉下来的还有黄帝的弓。
|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百姓抬头看见黄帝已上天,于是就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号哭,因此以后世人就把这个地方叫鼎湖,黄帝的弓叫乌号。
|
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天子说: 唉!
|
于是天子曰: 嗟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果真能像黄帝,我对待妻子儿子就像脱鞋一样了。
|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拜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到束面在太室山迎候神灵。
|
拜卿为郎,使东候神于太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于是郊祭于雍城,到达陇西,登上空桐山,光临甘泉宫。
|
上遂郊雍,至陇西,登空桐,幸甘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命祠官宽舒等人准备泰一的祠坛,祠坛依照亳忌的泰一坛,有三层。
|
今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祠坛放毫忌泰一坛,三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帝坛环绕在泰一坛下,各自按照他们的方位。
|
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帝的西南,开辟八条通达神灵的道路。
|
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泰一祭祀所用的东西,同雍城一时的物品一样,衹增加醴酒、枣、干肉之类,杀一头牦牛作为祭品。
|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牦牛以为俎豆牢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五帝专门有礼器盛着醴酒进献。
|
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坛下的四方,是连续祭祀的地方,供奉各位神灵的随从以及北斗。
|
其下四方地,为腏,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祀完后,剩下的祭品全都要烧掉。
|
已祠,胙余皆燎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牛的颜色是白的,白鹿放在它的中间,猪又在鹿的中间,鹿中装着酒。
|
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太阳用牛,祭月亮用三岁的羊和猪。
|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泰一的祝和宰要穿着紫衣及五彩的衣服。五帝的祝宰各自跟五帝的颜色一致,祭太阳穿红衣,祭月穿白衣。
|
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一月辛巳初一冬至,天色未明的时候,天子开始郊祭泰一。
|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早晨祭,傍晚祭月,衹作揖;而朝见泰一,就同郊祭雍城的礼一样。
|
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郊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辅助祭祀的人说: 上天开始把宝鼎神策授给帝,初一一次接着一次,终而复始,皇帝恭敬拜见天神。
|
其赞飨曰: 天始以宝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衣服以黄色为贵。
|
而衣上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时烈火满坛,坛旁放着烹煮的炊具。
|
其祠列火满坛,坛旁亨炊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关官员说 祠庙上有光芒 。
|
有司云 祠上有光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卿说 皇帝当初在云阳郊祭泰一时,有关官员捧着碹玉嘉牲祭祀,当夜有美丽的光辉出现,到白天,黄气上达天空。
|
公卿言 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说: 神灵的美德,降给人间幸福的吉兆,应在造片地方的光辉范围内建立泰峙坛以彰明瑞应。
|
太史令谈、祠官宽舒等曰: 神灵之休,晁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命太祝管理,在秋天和腊月祭祀。
|
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每三年天子郊祭一次。
|
三岁天子壹郊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在泰一庙祷告,用牡荆在幡上画着月、北斗、升龙,以象征太一的三颗星星,作为泰一锋旗,叫做 灵旗 。
|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三星,为泰一鏠,命曰 灵旗 。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为出征而祈祷,太史官要举着灵旗指向所讨伐的国家。
|
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五利将军的使者不敢入海,到泰山去祭祀。
|
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派人跟着去查验,实际上什么也没见到。
|
上使人随验,实无所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五利将军胡说见到他的老师,他的方术用尽,大多不灵验。
|
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于是就诛杀了五利将军。
|
上乃诛五利。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迎候神仙,说在缑氏城上看见仙人的踪迹,有一只像雉一样的东西,往来于城上。
|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言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如雉,往来城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就亲自到缑氏城去看踪迹,询问公孙卿: 你该不会仿效文成、五利吧?
|
天子亲幸缑氏视迹,问卿: 得毋效文成、五利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卿说: 仙人并不有求人主,而是入主求他。
|
卿曰: 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件事的规律是如果不从容行事,神仙是不会来的。
|
其道非少宽暇,神不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谈论神仙的事,好像很迂腐怪诞,但如果积累一定年岁,就可招来神仙。
|
言神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郡国各自修路,整修宫馆名山的祠所,以等待皇帝的到来。
|
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馆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年春天,已经消灭了南越,宠爱的大臣李延年把一首优美的乐曲献了上去。
|
其春,既灭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对乐曲很满意,交给公卿讨论,说: 民间祭祀有鼓舞乐,现在郊祀没有音乐,这合适吗?
|
上善之,下公卿议,曰: 民间祠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卿说: 古代祭祀天地都有音乐,神衹才能来享受祭礼。
|
公卿曰: 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的人说: 泰帝让素女弹五十弦的瑟,很悲哀,帝不能抑制感情,所以把瑟分成二十五弦。
|
或曰: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为消灭南越而酬神,就祭祀泰一、后土,开始使用乐舞。
|
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广招歌童,制作二十五弦和箜篌瑟从这时开始。
|
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来年冬天,皇上与大臣商议道: 古代先整顿部队解散武装,再举行封惮。
|
其来年冬,上议曰: 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就向北巡察朔方,统率十多万骑的军队,回来祭祀黄帝冢于撞山,在远如解散部队。
|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骑,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凉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说: 我听说黄帝没有死,但有冢,这是为什么?
|
上曰: 吾闻黄帝不死。有冢,何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有人答道: 黄帝成仙升天,群臣埋葬了他的衣冠。
|
或对曰: 黄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甘泉宫后,因为不久就要到泰山封禅,就先类祭泰山。
|
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泰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从获得宝鼎后,皇上和公卿诸儒生商议封惮。
|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封禅很久没有人举行过了,不知道它的礼节仪式,群儒就从《尚书》、《周官》、《王制》等书中摘引封禅时望祭射牛的故事。
|
封禅用希旷绝,莫如其仪体,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国人丁公有九十多岁,说: 封禅,是古代不死的别名。
|
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 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秦始皇不能上去祭天。
|
秦皇帝不得上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陛下一定想上的话,慢慢上去就会没有风雨,便可以上去祭天了。
|
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于是就命各位儒生演习射牛的仪式,草拟封惮的礼仪。
|
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了几年,到了将要封禅的日子。
|
数年,至且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已经听到公孙卿和方士的话,黄帝以上封禅都招来怪物与神相往来,也想仿效黄帝来迎接蓬莱的神人,高出世人以和九皇的德操相比拟,就广泛采用儒术来美化。
|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接神人蓬莱,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群儒既然已经不能辩论清楚封禅的事,又拘泥于《诗》、《书》等古文而不敢发挥。
|
群儒既已不能辩明封禅事,又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把封祠的器物给群儒看,群儒中有的说 和古代的不同 ,徐偃又说 太常的各位儒生行礼不如鲁国的好 ,周霸召集各位儒生商讨封禅的事,于是皇上就罢免徐偃、周霸,并且把所有儒生全都罢免不再任用。
|
上为封祠器视群儒,群儒或曰 不与古同 ,徐偃又曰 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 ,周霸属图封事,于是上黜偃、霸,而尽罢诸儒弗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三月,皇帝向东到缑氏城,循礼登上中岳嵩山。
|
三月,乃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随从的官员在山上仿佛听到有喊 万岁 的声音。
|
从官在山上闻若有言 万岁 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询问皇上,皇上没有回答;问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不说。
|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就命祠官增加对嵩山的祭祀,禁止砍伐山上树木,把山下共三百户人口作为祭祀嵩山的人员,将其居住地作为他们的奉邑,单独供给祭祀,免除他们的徭役或赋税,没有增加什么。
|
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户几三百封崇高,为之奉邑,独给祠,复无有所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因此束上泰山,泰山的草木还没有生长出来,就命人把石运上泰山山顶。
|
上因东上泰山,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于是便向东巡视海上,行礼祭祀八神。
|
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齐人上疏说神怪奇方的以万计数,便增加船只,命那些说海中有神山的几千人去访求蓬莱神人。
|
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公孙卿拿着符节常走在前面在名山等候天子,到束莱后,说夜晚见到一个很大的人,身高数丈,到跟前后就不见了,看见他的足印很大,像禽兽的脚印。
|
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群臣中有说见到一个老人牵着狗,说 我想见天子 ,说完忽然就不见了。
|
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 吾欲见巨公 ,已忽不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看到大足印后,还不相信,等到群臣又说老人的事,就深信是仙人了。
|
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皇上就停留海上,赐给方士的传车以及陆续派出访求神仙的人有一千多。
|
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神仙人以千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四月,天子回来到奉高。
|
四月,还至奉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觉得各位儒生以及方士谈论封禅的人每人所说的都不一样,不合常理。难以施行。
|
上念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殊,不经,难施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天子到达梁父,以礼祭祀地主。
|
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到乙卯,命侍中的儒者头戴皮弁,插笏于带,行射牛的礼仪。
|
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泰山下面的东方祭祀,跟郊祀泰一的礼一样。
|
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祭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埋着玉牒书,书的内容无人知晓。
|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