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后来毋丘俭、文钦反叛,派出使者到诸葛诞那里,招揽豫州的官吏百姓。
|
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斩杀了他们的使者,并将他们的谋划告知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毋丘俭、文钦的叛逆行为。
|
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师东征,派诸葛诞都督豫州诸军,渡过安风渡口向寿春进逼。
|
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使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向寿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毋丘俭、文钦被攻破后,诸葛诞先来到寿春。
|
俭、钦之破也,诞先至寿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寿春城中有十几万人口,得知毋丘俭、文钦被攻破,担心被诛杀,都攻破城门逃出城外,流散在山林间,有的逃奔到吴国境内。
|
寿春中十馀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因为诸葛诞在淮南的时间很长,朝廷就又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
|
以诞久在淮南,乃复以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东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听说淮南已经叛乱,刚好文钦前往淮南,就派文钦率领众将直奔寿春。当时诸葛诞的各路人马已经来到淮南,城没有办法攻破,就撤退了。
|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派手下大将蒋班追击,将留赞杀死,将其脑袋传送京都,又没收其印节。
|
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又转为征东大将军。
|
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既和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又看到王凌、毋丘俭相继被灭族,心中惊恐不安宁,就花光储蓄赈济施舍以结交众人,优厚地对待亲近的人,还有扬州侠义之士几千人甘愿为自己而死。
|
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露元年冬天,东吴打算进攻徐土曷,朝廷估计诸葛诞所督领的兵马足以抵御他,但诸葛诞还是请求增加十万人马来守卫寿春,又请求在淮水边修筑城池以防备敌寇进犯,心中想要保住淮南地区。
|
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朝廷大概知道诸葛诞心存疑虑,但因为诸葛诞是旧臣,就想要将他召回。
|
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露二年五月,征召诸葛诞为司空。
|
二年五月,徵为司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接到诏书,心中更加惊恐,就反叛了。
|
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召集会见各位将领,自己出兵攻打扬州刺史乐綝,并将他杀了。
|
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聚集淮南淮北十几万官兵,扬州新归属的四五万人,储足了有一年的粮食,闭城死守。
|
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派长史吴纲带领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
|
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吴国人很欣喜,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领三万士兵,暗中和文钦一起前来接应诸葛诞。
|
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让诸葛诞担任左都护,持符节,担任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刺史、寿春侯。
|
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到,督领各军围攻寿春,没有能形成包围的形势。
|
是时镇南将军王基始至,督诸军围寿春,未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唐咨、文钦从城的东北面,倚仗山势天险,得以率领部众突围冲入城中。
|
咨、钦等从城东北,因山乘险,得将其众突入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六月,皇帝东征,到了项城。
|
六月,车驾东征,至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昭督领内外各军共二十六万人,临近淮河征讨。
|
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昭在丘头驻扎,派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人四面包围,将城池内外包围了两层,并修建了高峻坚固的堑壕和堡垒。
|
大将军屯丘头。使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以防备外部的入侵。
|
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王钦等人多次想冲出重围,但迎面交战都战败撤退。
|
钦等数出犯围,逆击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吴国将领朱异又派大军来接应诸葛诞等人,渡过黎浆水。州泰等人在此迎战,多次打退东吴军队的进攻。
|
吴将朱异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浆水,泰等逆与战,每摧其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孙綝因为朱异交战失利,愤怒之下杀了朱异。
|
孙綝以异战不进,怒而杀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城中的粮食渐渐紧缺,外部的救援又没有到,军中将士没有可以倚靠的。
|
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将军蒋班、焦彝,都是诸葛诞的亲信部下,也舍弃了诸葛诞,翻越城墙自行归附大将军司马昭。
|
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逾城自归大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昭就使用反间计,用权谋劝说全怿等人,他们率领几千部众打开城门投降。
|
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城中的人都震动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
|
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制造出许多进攻的武器,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进攻南面的包围圈,想要突围出城。
|
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围困的各路人马,从高处用发石车发射石块,用火箭烧毁攻城器具,弓箭和石头像雨一样落下,死伤的人遍地,血流满堑壕。
|
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等人又返回城中,城中粮食渐渐短缺,出城投降的人有上万之多。
|
复还入城,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钦打算将北方的人都赶出城外以节省粮食,和东吴坚守,诸葛诞没有听从,因此产生了嫌隙。
|
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钦向来和诸葛诞有隔阂,只是因为计划而合谋,在事情紧急的时候更加互相猜疑。
|
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钦看到诸葛诞谋划事情,诸葛诞就杀掉了文钦。
|
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得知文钦身死,就率兵迅速赶往,但众人都不听从他的指挥。
|
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鸯、文虎只好独自翻越城墙出城,自去投奔大将军司马芝。
|
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军中的将士请求诛杀他们,司马昭下令说: 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也本来应该处死,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的,况且现在城池还没有攻克,杀了他们,是坚定了城内坚守的决心。
|
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 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赦免了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赶到城外,向城内喊话说: 文钦的儿子尚且没有被杀害,剩下的人还担心什么呢?
|
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 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昭上表任命文鸯、文虎为将军,赐封关内侯的爵位。
|
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城中的将士既欣喜又担忧,又因为连日以来饥饿困顿,诸葛诞、唐咨等人又无计可施,司马昭就亲自来到重围之前,四面同时出兵,同时击鼓登城,城中没有敢有所行动的。
|
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穷途末路,骑马率部下从小城门突围。
|
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杀了诸葛诞,并将首级传到洛阳,夷灭三族。
|
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部下几百人,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都说: 为了诸葛诞而死,没有遗憾。
|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 为诸葛公死,不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受到拥戴到这种程度。
|
其得人心如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唐咨、王祚和将领们都自己反绑投降,俘虏了一万多吴军士兵,缴获的器械装备堆积得像山一样。
|
唐咨、王祚及诸裨将皆面缚降,吴兵万众,器仗军实山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初魏国大军包围寿春的时候,商议的人大多想要迅速进攻,大将军司马昭认为: 寿春城墙坚固并且人数众多,现在进攻一定会有很大上网,如果外部有敌军进犯,内外受敌,这是很危险的方法。
|
初围寿春,议者多欲急攻之,大将军以为: 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三个叛贼在孤城中聚集,上天大概是想要让他们一同被诛杀,我们应该准备一个万全之策,就能轻易地制服他们。
|
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在甘露二年五月反叛,三年二月被杀。
|
诞以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军围城,挖深沟,修筑高堡垒,而诸葛诞将自己困在城中,最后不用进攻就自己崩溃了。
|
六军按甲,深沟高垒,而诞自困,竟不烦攻而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攻破了寿春,商议的人又认为淮南仍在在反叛,吴军将士的家人都在江南,不能宽纵,应该全部坑杀。
|
及破寿春,议者又以为淮南仍为叛逆,吴兵室家在江南,不可纵,宜悉坑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大将军司马昭认为自古以来用兵,以保全百姓为上策,杀死罪魁祸首就行了。
|
大将军以为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东吴的士兵可以返回家中,就能向东吴地区展示中原地区的宽宏大度。
|
吴兵就得亡还,適可以示中国之弘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所以魏军没有杀死一个俘虏,而且把靠近三河的郡县腾出来安顿他们。
|
一无所杀,分布三河近郡以安处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唐咨本来是利城人。
|
唐咨本利城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初年中,利城郡反叛,杀害了太守徐箕,推举唐咨为首领。
|
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文帝派各军出兵征讨,唐咨逃亡到海上,又逃到东吴,做官到左将军,被封侯、持符节。
|
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咨走入海,遂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诞、文钦被杀,唐咨也被生擒,三个叛将都被抓获,天下人都拍手称快。
|
诞、钦屠戮,咨亦生禽,三叛皆获,天下快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朝廷任命唐咨为安远将军,其他的副将都给予称号官位,东吴的将士都心悦诚服。
|
拜咨安远将军,其馀裨将咸假号位,吴众悦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江东地区的百姓都感念魏国的做法,也没有株连他们的家人。
|
江东感之,皆不诛其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那些被诸葛诞所胁迫的淮南的将士百姓,只诛杀那些带头作乱的人,其他的全部都赦免了。
|
其淮南将吏士民诸为诞所胁略者,惟诛其首逆,馀皆赦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并允许文鸯、文虎兄弟收殓文钦尸首,供应给他们车马,让他们回到祖坟安葬。
|
听鸯、虎收敛钦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县人。
|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太祖攻破荆州,邓艾迁移到了汝南,为当地农民放牛。
|
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十二岁的时候,邓艾跟随母亲到了颍川,读到故太丘长陈萛的碑文,说 写文章是世人的典范,言行举止成为士人的准则 ,邓艾就自己改名为邓范,字士则。
|
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族中有跟他同名的人,所以他就改掉了这个名字。
|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他担任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能担任文书工作,就担任了稻田守丛草吏。
|
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幹佐。为稻田守丛草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跟他同郡的吏役父老同情他家中贫困,给他提供的资助很丰厚,邓艾最开始也没有表示感谢。
|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指点规划军营应该驻扎的地方,当时的人大多嘲笑他。
|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邓艾担任了典农纲纪、上计吏,就能通过出使拜见了太尉司马懿。
|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懿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征召他为属官,提升他为尚书郎。
|
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朝廷想要开垦土地,积蓄粮食,做为消灭敌军的储备,就派邓艾到陈、项等县以东,直到寿春巡行视察。
|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认为 土地肥沃但水分不够,不能够完全利用土地,应该开挖河渠,才能引水灌溉,积聚粮食,又能连通运输粮食的水道。
|
艾以为 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就撰写了《济河论》来表明他的看法。
|
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又认为 过去攻破黄巾军,因此而开垦土地,在许都储备粮食以控制四周。
|
又以为 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国家三面已经平定,战事只在淮南地区出现,每次大军出征,用于运输的士兵就超过一半,花费也很巨大,劳役繁重。
|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往东。
|
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淮北驻扎两万人,淮南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备的有四万人,一边耕种一边守卫。
|
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风调雨顺的时候,收成经常比西面的土地多三倍,除掉各项花费,每年都有五百万斛作为军用。
|
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六七年之间,可以在淮河上储备三千万斛粮食,这就是十万人五年的粮食了。
|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凭借这些来攻打吴国,没有不胜利的。
|
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司马懿认为他说得对,各项事情都具体实行。
|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始二年,就扩大漕运的水渠,每当东南方有战事,大军出发,乘船而下,一直到江淮地区,这是因为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并且没有水患灾害,这都是邓艾建立起来的。
|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邓艾出京担任征西将军的军事,升任南安太守。
|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
|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姜维退军后,郭淮趁机往西进攻羌地。
|
维退,淮因西击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说: 敌军离开还没有远,或许还会再回来,应该分卡各军以防备意外情况。
|
艾曰: 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于是郭淮将邓艾留下驻守白水北面。
|
於是留艾屯白水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过了三天,姜维派廖化从白水南面往邓艾的军营进逼。
|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对将领们说: 姜维现在突然回军,我军兵力少,按照常理,应该是前来渡河而不是建桥。
|
艾谓诸将曰: 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这是姜维想要让廖化牵制我,让我不能回军。
|
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姜维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攻取洮城。
|
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
|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随即趁着夜色潜行出军一直到洮城,姜维果然渡河,但邓艾已经先到,据守的城池,所以才得以不失败。
|
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邓艾被赐封爵位为关内侯,加官讨寇将军,后来调任为城阳太守。
|
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将部队合并成一支部队,邓艾上奏说: 夷狄之人,是野兽的心思,不因为道义而亲近,强盛的时候就会施暴,衰弱的时候就投靠朝廷,所以周宣王时,有戎狄南侵,逼近周都之事;汉高祖时期有被围困在平城的事。
|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 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每次匈奴强盛,都是前朝各代的大患。
|
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