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stringlengths 2
802
| output
stringlengths 2
803
| 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
---|---|---|
刘巴字子初,是零陵郡烝阳人。
|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就很知名,荆州牧刘表接连征召他,再等到他被推举为茂才,他都没有就任。
|
少知名,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表去世后,曹操征讨荆州,刘备逃奔到江南,荆、楚之地的士人都像云一样追随刘备,而刘巴往北拜谒曹操,曹操征召他为掾吏,让他招纳长沙、零陵、桂阳之地的人。
|
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正值刘备占有了这三个郡,刘巴不能返回复命,就远赴交趾郡,刘备心中非常怨恨。
|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適交阯,先主深以为恨。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巴又从交趾郡到了蜀地。
|
巴复从交阯至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刘巴前去负罪道歉,刘备没有责怪他。
|
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而诸葛孔明多次称赞举荐他,刘备就征召他担任左将军西曹掾。
|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被推举为汉中王,刘巴担任尚书,后来代替法正担任尚书令。
|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行为清廉节俭,没有置办产业,又自认为不是一开始就归附刘备的,心中害怕受到猜疑,就恭敬寡言,退朝之后也不私下结交大臣,不是公事就不加以评论。
|
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称帝之后,向皇天上帝后土和神衹昭告,凡事文书诏令,都是刘巴所撰写的。
|
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去世后,魏朝的尚书仆射陈群给丞相诸葛亮写信,问到刘巴的消息,称呼他是刘君的子初,对刘巴非常敬重。
|
章武二年卒。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马良字季场,是襄阳郡宜城人。
|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家中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名,乡里有流传他们的俗语: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的眉中有白毛,所以用白梅称呼他。
|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兼领荆州牧时,征召他担任从事。
|
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刘备进入蜀地,诸葛亮也随后前往,马良留守荆州,给诸葛亮写信说: 得知雒城已经攻克,这是上天的福祉。
|
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 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尊兄您顺应天时,把握时机,辅佐光大国家事业,智慧的光芒已经显现。
|
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能灵活地运用思维,智慧地审查,明确地判断,应该在此时挑选人才,符合时势。
|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於以简才,宜適其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能高瞻远瞩,仁德达于上天,使世人都能聆听,使世人服于道义。用高妙的音律纠正郑、卫的淫声,有利于各项事务,不互相侵扰,这是管弦演奏的极致,是俞伯牙和师旷的协调,虽然我不是钟子期,但又怎么能不击节叫好呢?
|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於听,世服於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於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征召马良为左将军掾。
|
虽非锺期,敢不击节! 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马良奉命出使吴国,马良对诸葛亮说: 现在我奉国命协调两国关系,希望您能为我介绍孙将军。
|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 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於孙将军。 亮曰: 君试自为文。 良即为草曰: 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说: 您尝试着自己写文书。 马良就起草文书说: 本国国君派属官马良前来沟通交好,以发扬光大昆吾、豕韦的功业。来人是吉士,曾经担任荆楚之地的县令,很少有造次的举动,但有周全的美德,希望能屈尊接纳,以使他完成使命。 孙权后来非常恭敬的接待他。
|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於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权敬待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登基即位后,任命马良为侍中。
|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东征吴国,刘备派马良进入武陵郡,招揽五溪之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首领都接受印信封号,听从马良的指派。
|
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适逢刘备在夷陵战败,马良也遇害身死。
|
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就任命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
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担任绵竹、成都县令、越隽太守。
|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才能气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军中大事,丞相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
|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临去世时,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您要好好观察。 诸葛亮依然不在意这些话,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召见马谡谈论,经常从白天持续到夜间。
|
先主临薨谓亮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兵祁山,当时有老将魏延、吴壹等人,商议的人都认为应该让他们作为先锋,而诸葛亮违背众意,提拔马谡,让他统帅大军在前开锋,与魏朝将领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被张郃攻破,士兵离散。
|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进兵没有据守之地,就率军返回汉中。
|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马谡被收押下狱,被处死刑,诸葛亮为他流泪。
|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马良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马谡去世时三十九岁。
|
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震,字孝起,南阳郡人。
|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兼任冀州牧时,征召他担任从事,管理各郡,后来跟随刘备进入蜀地。
|
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蜀地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蜀郡北部都尉,因姓名改换,改为汶山太守,后来转任为犍为太守。
|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兴七年,孙权登基称帝,刘备任命陈震为卫尉,前往东吴祝贺孙权登基。
|
建兴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给兄长诸葛瑾写信说: 孝起性情忠厚纯正,老而坚定,他能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和谐融洽,是非常可贵的。 陈震进入东吴国界,在给吴国守关官员的文书上说: 吴蜀两国,使者往来,冠盖相望,两相结盟交好。尊敬的国主应保住国运,祷告上天接受符命,开疆拓土,天下响应,各有归依。
|
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 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 震入吴界,移关候曰: 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同心协力征讨国贼,那什么样的敌寇不能消灭呢?
|
於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蜀国的君臣,引领仰望,欣慰有所依赖。
|
西朝君臣,引领欣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震不才,得以充当使节,奉命延续两国友好关系,踏上贵国边界就十分雀跃,就如同回到家中。
|
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献子前往鲁国,触犯人家忌讳,《春秋》中讥讽他。
|
献子適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有不周到之处,希望您务必提醒,以使我能适应贵国风情。
|
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现在我要张开外交大臣的旌节昭告众人,各自盟市。
|
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顺流而下,乘船快行,各国典章制度有所不同,我担心有所违背,希望能多加教导,指示我应如何做。 陈震到了武昌,孙权与陈震升坛歃血盟誓,划分两国势力范围,划徐州、豫州、青州、幽州四州土地归属东吴,并州、凉州、冀州、广州归属蜀国,其中的四州共同所辖土地,则以函谷关为界平分。
|
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 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震返回后,刘备封他为城阳亭侯。
|
震还,封城阳亭侯。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兴九年,都户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写信说: 孝起之前临出发到吴国时,曾告诉我李平的心中有奸诈,他的同乡之人都认为不可亲近。
|
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认为有奸诈之意的,只需不去触犯罢了,想不到他还有苏秦、张仪那样出其不意之时,这事应该让孝起知道。
|
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建兴十三年,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爵位。
|
可使孝起知之。 十三年,震卒。子济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
|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刘备册立太子,董允被选拔为舍人,升任为洗马。
|
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主刘禅继承皇位,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
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住在汉中,心中忧虑后主刘禅年轻,不能辨别是非好坏,又因为董允持心公正,想要让他担任宫中辅佐之事。
|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上书说: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斟酌损益,劝谏忠正之言就是他们的职责。
|
上疏曰: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我认为宫中的事无论大小,都能咨询他们,一定能弥补缺漏,有所助益。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如果没有修养德行的言论,那就斩杀董允等人,以表示他们的怠慢。 诸葛亮不久就请任命费祎为参军,升任董允为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
|
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郭攸之的性格向来和顺,只是后备官员而已。
|
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向皇帝进言的责任,就是董允的专职。
|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为人处世,防患于未然,能竭尽匡扶正气的事理。
|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主刘禅经常想要采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的天子后妃之人不过十二人,现在妃嫔已经具备,不应该再增加,始终坚持没有听从命令。
|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主刘禅也对他更加敬重忌惮。
|
后主益严惮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书想要让位给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 董允在宫内任职多年,辅佐王室,应该赏赐爵位封土,以褒奖他的功劳。
|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 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允固辞不受。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后主刘禅渐渐长成,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就阿谀献媚,想要攀登高位。
|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经常对上正色批评皇帝过失,对下多次责备黄皓。
|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黄皓畏惧董允,不敢惹是生非,在董允在世之时,黄皓的官职也不过是黄门丞而已。
|
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曾经和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共同相约游乐宴饮,车马已经备好,而郎中襄阳人董恢前来向董允请教。
|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恢年少,官职低微,看到董允即将出门,犹豫片刻就起身求去,董允没有答应,说: 本来我之所以外出,是想要跟喜好相同的人游乐交谈,现在您已屈尊来访,正要展开深谈阔论,放弃这里的谈话,到那边去宴饮,那就不像话了。 就下令解开车马,费祎等人也停车不出行。
|
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 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 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坚守正道,礼贤下士,大概都是这样的事情。
|
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延熙六年,董允加封辅国将军。
|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七年,以侍中身份兼任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做副手。
|
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延熙九年去世。
|
九年,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衹接替董允担任侍中,与黄皓相互勾结,黄浩就开始干预政事。
|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衹去世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任为中常侍、奉车都尉,玩弄权术,建立威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
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蜀地百姓没有不追思董允的。
|
蜀人无不追思允。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等到邓艾到了蜀地,得知黄皓的奸险狡诈,将他收押,将要处死,而黄皓重金贿赂邓艾左右侍从,得以免于一死。
|
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衹字奉宗,汝南人,是许靖兄长的外孙。
|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年少时父亲就去世,在许靖家中长大。
|
少孤,长於靖家。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长到二十岁时就已经出名,渐渐升至选曹郎,他矜持严厉,很有威严,擅长多种技艺,懂得旁门左道,费祎对他感到惊异,所以越级提拔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
|
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去世后,陈衹又以侍中身份兼任尚书令,加官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官职在陈衹之上,但经常在外统军,很少参与朝政。
|
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陈衹对上逢迎皇上所好,对下结交宦官奸臣,深受皇帝信赖宠幸,权势超过姜维。
|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在景耀元年去世后,后主刘禅非常悲痛,一提到他就流泪,就下诏说: 陈衹在他的官位上,以柔和温顺为准则,处理事务很有条理,和气忠义,有利于各项事务,所以政绩非常鲜明。
|
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 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但天不假年,朕非常悲痛,如果能纪念或和他进行交流,那就是在他去世后加以美好的谥号,谥号为 忠侯 。 于是赏赐陈衹的儿子陈粲爵位为关内侯,提拔陈衹的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
|
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 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自从陈衹得到宠幸,后主刘禅对董允的怨念越加深厚,说董允轻视他人,这都是陈衹阿谀媚上,黄皓挑拨离间,使后主渐渐形成这样的想法。
|
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董允的孙子董宏,在晋代担任巴西太守。
|
允孙宏,晋巴西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字季杨,是南阳郡人。
|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父亲吕常,送原先的将军刘焉进入蜀地,因正值官路堵塞,所以不能返回。
|
父常,送故将刘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还。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喜好读书弹琴。
|
乂少孤,好读书鼓琴。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当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管理盐铁的财政收益,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和南阳人杜褀、南乡人刘幹等人共同担任典曹都尉。
|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又升迁为新都、绵竹的县令,他心怀仁厚,体恤百姓,百姓都称赞他,属于本州各县城的首位。
|
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升任为巴西太守。
|
迁巴西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征,征调各州郡的粮草士兵,大多地方都不能按时上交,吕乂招募五千士兵送到诸葛亮处,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管约束,这些人中没有逃跑的。
|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调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父农,负责供应军需粮草。
|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又多次升迁为广汉、蜀郡太守。
|
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蜀郡是都城之地,人数众多,又在诸葛亮死后,士兵有很多逃亡的,又有冒领士兵领军饷的,奸诈之事层出不穷。
|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到任之后进行防范禁止,对士兵们劝导宽慰,几年之间,那些脱了军籍自愿出来的有一万多人。
|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后来吕乂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众多公事都不存留,门前没有停留的宾客。
|
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先后在朝廷内外任职,修身养性,勤俭节约,恭敬谦卑沉默少言,处理政事简约而不繁琐,所以众人称赞他清明能干。但他用法严酷,喜好任用文官俗吏,所以虽然身居高位,各县对他的评价并不是太好。
|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乂在延熙十四年去世。
|
延熙十四年卒。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他的儿子吕辰在景耀年间担任成都令。
|
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辰的弟弟吕雅,专任谒者。
|
辰弟雅,谒者。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吕雅清正威严,很有文采,就著写了《格论》十五篇。
|
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
把现代汉语翻译成古文
|
Subsets and Splits
No community queries yet
The top public SQL queries from the community will appear here once available.